关于小齐的图片专辑列表,每个小齐相关图片专辑均由普通用户整理而成。通过欣赏专辑名称、风格和缩略图,能够迅速找到与你同样品味的用户创建的专辑,从而找到适合自己品味的图片。小齐图片专辑列表,希望能帮您找到喜爱的图片。
门小雷14岁已经开始在香港同人志出道,由于其作品风格清新、另类,极富欣赏性,一跃成为香港同人界人气主笔。其个人单幅曾先后《A.CLUB》杂志中发表,并获得一致好评。之后便开始创作个人短篇漫画作品。
性别:女
生日:1984年4月17日
绘画风格:黑暗中带点阳光,阳光中带点黑暗
绘画个人优势:快!!!
入行时间:2岁(从那时起开始进行漫画创作)
加入“冬日”时间:2001年底
门小雷加入冬日漫画社后,灰飞烟灭其中一名重要主力,作事速度逐渐提升,成为一个专业的漫画家。在冬日漫画社期间,曾创作并发表过的作品包括:《革新》、《雷酒业》、《Space》、《恐怖早餐》、《阿苦》、《Seed》、《疯癫少女》、《玛莉》、以及《跑吧!玲珑!跑吧!》。其作品在国仙获得强烈的反应,并且逐渐受到内地读者的欢迎和支持。
2003年,在<漫友>连载的漫画故事《666》表现出色,成为年度投票选举的大热人气作品,并成功在香港发行首部漫画单行本《666》。
自我评述:
无论漫画题材是开心或悲惨的,我都希望能够画出触动人心,使人有感觉的故事。从小开始我就经常会做一些有点不安但感觉很好的梦,它们通常都是非常美丽的。可是到目前为止,我仍未能用纸笔表达出那些感觉。我会不断努力,希望有一天能画出我的梦。
主要作品:
<雷酒业》(1999年发表于《漫友》)
《SEED》(1999年发表于《***》)
短篇《革新》(发表于《B&C》) 短篇《阿苦》(发表于《漫友》) 短篇《疯癫少女一之妈妈早安》(2001年发表于《漫画家》) 短篇《疯癫少女二之地球晚安》(2001年发表于《漫画家》) 短篇《玛莉》(2002年发表于《漫画家》) 短篇《跑吧!玲珑!跑吧!》(2004年发表于《新干线》) 短篇《boom!边走边爱》(发表于《漫画家》特刊技击)
短篇《恋上蓝咖啡》(2004年发表于《糖果子》)
短篇《齐来穿衣服》(发表于《漫画家》第8期)
短篇《李小龙星际同盟》(发表于《龙魂》)
短篇《open the door》(发表于《Toy Story》)
短篇《摇滚》(发表于《漫画家》特刊摇滚)
中篇《666》(2003年发表于《漫友》)
中篇《女生宿舍@探侦学院》(发表于《EXAM》(香港文传))
中篇《天空故事》(发表于《可乐少年》)
新浪微博
http://weibo.com/littlethunder?from=profile&wvr=5&loc=infdomain
西斯莱,法国画家。
1839年10月30日生于巴黎,1899年1月29日卒于巴黎*郊。主要画风景画,曾多次参加印象主义绘画展览。
早期代表作《木料场》、《枫丹白露河边》、《圣马丁运河》等表明他对色彩感觉特别敏锐,笔触轻快而有变化,特别善于运用微妙的色彩 关系,表现具有诗意 的自然景色。
后期因受新印象主义影响,作画多采用点彩技法,
作品有重在表现物象实体感的倾向,但缺乏内在诗意。作品还有《鲁弗申的雪》("Snow at Louveciennes", 见插图)、《马尔港的洪水》、《洪水泛滥中的小舟》等。
作家简介:
1839年 出生在巴黎,但其父母都是英国人(父亲在巴黎经商)。 幼年时的西斯莱在法国巴黎渡过。
1857年 十八岁的西斯莱遵循父亲的期望前往伦敦*商四年,回来后在一家商行工作。
1862年 喜欢钻研文学和绘画的西斯莱回到巴黎后,在格莱尔画室学*,在那里他遇见了克劳德·莫奈(Claude Monet,1840-1926)、巴齐依和奥古斯特·雷诺阿(Auguste Renoir,1841-1919)。
1863年 西斯莱和莫奈、雷诺阿、巴齐依四人因不满意学院派教学,一起到了枫丹白露附* 西斯莱作品
的舍依村。
1866年 与雷诺阿住在马尔洛德。并参加1866年沙龙,那时西斯莱的作品带有让-巴蒂斯特·卡米耶·柯罗(Jean Baptiste Camille Corot,1796-1875)和居斯塔夫·库尔贝(Gustave Courbet,1819-1877)的画风。
1867年 与巴齐依住在翁弗勒。普法战争时期西斯莱以英国公民的身份转赴伦敦,并认识了丢朗·吕厄。
1870年 普法战争使西斯莱破产,经济拮据,他移居到巴黎附*的塞纳河畔居住。 1871年 西斯莱在伦敦展上展出了两幅画。
1873年 西斯莱的三幅画被丢朗·吕厄收进了陈列馆目录。
1874年 参加第一届“独立派画家”的展览会(从此就称为印象派)。
1876年 参加印象派①展览会。
1877年 参加印象派展览会。
1878年 西斯莱离开印象派。
1882年 参加印象派解体后的一次展览会。
1883年 丢朗-吕厄为西斯莱举办了第一个个人画展。 1890年 西斯莱的身体开始不太好了。
1894年 古斯塔夫·约弗鲁瓦探望西斯莱,那时的西斯莱已经非常忧郁,晚年的西斯莱在艺术上郁郁不得志。
1897年 名画商乔治·柏蒂举办了一次西斯莱作品的大型展览会,但批评界对这个展览会默不作声。
1898年 西斯莱患上了咽喉癌。
1899年 1月21日,西斯莱感到将永别与人世,他唤来莫奈,同他告别。1月29日,西斯莱不幸逝世于洛南河边的莫雷附*,享年60岁。
代表作品:
阿尔让特依小广场
阿尔让特依的人行桥
塞纳河边的小村庄
莫利赛的赛船会
温*
鲁弗申的花园小路
村边小路
拖轮
鲁弗申大道的第一场雪
苍鹭的巢
春天的草地
汉普顿庭院的大桥下
莫利的节日
马尔风景
码头的沙滩,马尔港
法国赛夫勒
朝阳中的莫利
摩莱雪景
莫利风景
从弗比林往卢维锡安的道路 朝阳下的摩莱教堂
去往森林的女人们
马尔港的洪水
鲁弗申的雪
Super Model
Name:Lesley Hornby
Nationality:England
Birth Date:September 19, 1949
Height:168cm
······························································►
Twiggy是公认的时尚史上第一位名副其实的超模.不管是Twiggy那如小男孩一般的齐短发,还是大大眼睛上的三层睫毛,都在不停的影响着时尚界.
Twiggy代表的中性风格风靡全球.
Twiggy1949年出生于伦敦,"Twiggy"是一个绰号,因为她纤细的身材,看起来好像一个用小树枝拼出来的小假人,Twiggy 真正的名字叫Lesley Hornby.
Twiggy在1966年被Nigel Davies发掘,引入到模特圈.随后,发型师Vidal Sassoon花了八个小时为Twiggy打造了这款至今闻名的短发.摄影师Barry Lategan为她拍摄了第一组大片,他觉得镜头前的女孩子很有趣;非常瘦,没有女人的玲珑曲线,像个小男孩;顶着一个男孩一样的发型;大眼睛上又戴了三层假睫毛,对着镜头有种受惊的表情.很快Barry Lategan拍摄的照片被《每日快报》发现,并评论为"一张能代表1966年的脸".17岁的Twiggy成为当年最具知名度的模特,频频出现在各种报刊杂志上.但是她不走秀,因为她身高只有168cm,体重只有41公斤.Twiggy开始给《Vogue》拍封面,出唱片、推出自己的服装品牌……
Twiggy在20岁时就正式结束了自己的模特工作,短短四年的职业模特生涯使她成为上个世纪60年代最有影响力的模特.Twiggy的出现如同一场革命,彻底改变了人们对美的定义、对眼部的化妆方式.Twiggy那种没有曲线的、雌雄同体的形象风靡了那个时代的欧洲与美国,并且影响至今.
Twiggy是改变女性审美标准、模特身材标准的关键人物.
Twiggy的走红使得整个模特行业的薪水增加.
Twiggy是时尚界的经典传奇.
旋转的木马让你忘了伤。。。谁心里没有过一个关于旋转木马的幻想,在梦幻般的旋转木马上仿佛真的就实现了幸福。
许多人都认为,旋转木马是个让人看起来很幸福的游戏。旋转木马的含义,是追逐是等待是无法触及的距离,坐在木马上的人周而复始地旋转,永远只能看到彼此的背影,距离那么*,却怎么也触不到。也许有人会坐在一起,可那只是现在以后会怎样,心中的苦闷,谁知道?谁了解?摩天轮和旋转木马,幸福的代表摩天轮是紧紧将两人套捞,而旋转木马,永远只有一个孤单的影子,想抓却抓不到……
旋转木马的故事
第一只旋转木马那是很美好的一天。孩子在游乐场里和他的爸爸妈妈在一起。他走在路上,左手拉着爸爸,右边拉着妈妈。他荡起“悠悠”,他在“悠悠”中大笑。他吃冰淇凌,爸爸给买的冰淇凌,他吃得满嘴都是,妈妈给他用很软的纸巾擦嘴巴。他玩了过山车,又坐过了海盗船,他大叫,尖叫,爸爸妈妈争相的安抚着他。他又安宁下来。这时,他看到了旋转木马。孩子跳着要骑木马,他要爸爸买了三张票,并排的三只木马,他骑中间的那只,爸爸骑左边的,妈妈骑右边的。灯光亮起来,音乐响起,铃儿叮叮铛铛,木马群一齐向前奔去,孩子笑了。游乐场的这一天很快很快的就过去了。又过了好些的日子。有一天,爸爸妈妈分开了,孩子随了妈妈。孩子变得不爱说话,也不爱笑。常常一个人发呆,看着天空冥想,那是谁也进不去谁也不懂的世界。一天深夜里,孩子偷偷爬出了被窝,他溜进了没有人的游乐场里。走过小路,过山车,也走过了海盗船,他来到了旋转木马旁。孩子把一只公熊仔放到左边的木马上,另一只母熊仔被他放到右边的木马上,然后他爬上了中间的木马。孩子脸上有星星在一颗颗的滑落,滴滴嗒嗒,滴滴嗒嗒。一阵风吹来,脸上特别特别凉。孩子不知哭了多久,他累了。就悄悄的趴在木马上睡着了。熊仔们静静的陪伴着他。就在这时侯,游乐场里所有的灯全都亮起来,金色的光芒照亮了每一个角落,从上面到下面,再从下面到上面,音乐响起来了,铃儿叮叮铛铛,象是从天堂传来了亲切的歌声,孩子醒了,他睁大眼睛看着这一切,木马开始一只只的跑起来,一圈一圈,一圈又一圈,孩子笑了。木马群簇拥着他,奔向前方。第二只旋转木马孩子是第一次骑木马,他非常紧张。可是他不愿意让别人看出他害怕,更不愿意让别人知道他是第一次骑,所以他只是紧紧更紧紧的抓住木马的耳朵,两只手心早就攥出汗珠来了。木马们一高一低,一起一伏的向前跑去,其它的孩子都笑啊叫啊,只有他,紧张得早已说不出话来,只有睁大眼睛看着前面,数着时间。希望时间早点过去,三分钟早点到。咔喳一声,很小的一个声音,在笑声中显得特别小的一个声音,只有他听见了,没有别人。于是孩子玩过木马后就说不舒服,大人们就领他回去了。一路上他很不说话,一回家就跑回自己的房间去,关上门。大人们也没有理会,毕竟带孩子玩也觉得辛苦。只有那只窗边的鸽子看到紧张得脸发白的孩子背靠着门,慢慢的展开手,手心里赫赫然是一只木马的耳朵。原来他一不小心把木马的耳朵给掰断了。从这天开始孩子就天天睡不好觉,他总是象听见了那只断了耳朵的木马在哭。他辗转,他不安。终于有一天,他实在忍不住了,就和大人说了这件事。大人们只是告诉他,公园的工人们会管那只木马的,掰断了木马耳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就自顾自的走掉了。孩子站在那里,不说话,只是低着头看着手里的木马耳朵。看了好长好长时间。晚上,他偷偷的跑到了公园。一只从路中间跑过的猫着实吓了他一跳,可是他还是没有停下脚步。哦,那只断了耳朵的木马还在那里,没有人管过它的。孩子走了过去,他拿出胶水,把耳朵给木马粘上,又贴上一块止痛的膏药,再小心的缠上很多圈的绷带,最后结了一个漂亮的蝴蝶结。这时他长舒了一口气。准备离开了。就在这时侯,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只见那只木马全身抖了一下,就变成了一只有生命的真马。它温柔的嗅了嗅孩子,就嗒嗒的跑出了公园,跑向了最辽阔的大草原上。当然还戴着那只漂亮的蝴蝶结。孩子幸福的回到了家,睡了很香的一觉,做了很美的一梦。从这以后,公园的木马盘上就少了一只木马,谁也不知道它去哪了,全世界只有一个孩子知道这个秘密。哦,当然,还有此刻看故事的你......第三只旋转木马妈妈是个作家。这几天她一直为了一个叫旋转木马的主题而冥思苦想,甚至嘴巴里自言自语的。孩子听到了,就对妈妈说,“妈妈,你就写我被魔鬼捉走了,然后你就坐旋转木马来追我好了。”妈妈皱着眉头说,“象你这种小孩儿,被捉走就被捉走了,我才不会来追你呢。追你回来做什么?不完成作业么?把女同学的小辫系到椅子上么?把足球踢到邻居家的玻璃上么?”妈妈不屑的一撇嘴就走掉了。孩子很伤心的坐在那里。他喃喃自语的说,“我要消失,让魔鬼来捉我好了,我要让你也伤心。”魔鬼听到了,就真的把孩子给捉走了,顺风飞去的时侯,把孩子扔在了旋转的木马的顶蓬上。妈妈很快就发现了孩子不见了,她找遍了所有孩子可能去的地方,也问遍了所有的人。都找不到她的孩子。最后她忽然想起了和孩子的对话,真的是被魔鬼捉走了么?妈妈跑到游乐场,她骑着木马,一圈一圈的向前追着。即使她什么也看不到。孩子在上面看到了妈妈,他喊着,可是妈妈听不到。 “即使你是这样顽皮的小孩儿,可是妈妈还是爱你的。无论你被什么捉走,妈妈都会来救你的。为了你,妈妈什么也不怕。”妈妈在木马上流着泪说。孩子也哭了。他很后悔。魔鬼听到了,他的法力消失了。因为他只能捉没人爱的孩子,只要有爱,他就什么都不是了。于是孩子摆脱了魔鬼,从篷上跳了下来,正好落到妈妈的怀里。这时侯的旋转木马叮叮铛铛,象唱着快乐的歌。据说很多人都听到了,你听到了么?第四只旋转木马公园里的木马们很寂寞,很寂寞。没有孩子们来了。现在的孩子都不喜欢骑木马了,他们更喜欢电动玩具还有电脑游戏。可是木马们很想念这些孩子,它们很期待孩子的笑声。可是,再没有孩子来了。白天它们睡大觉,晚上它们睡大觉。公园里的木马很寂寞,很寂寞。不过,有那么一个晚上,一只小松鼠跳上了木马背,它吱吱的叫着。很可爱。木马跑了起来,小松鼠笑了。第二天晚上,它带来了更多的伙伴,森林里的小兔子,池塘里的小乌龟,天上的小鸟,都来骑木马了。木马们很开心了。每只木马背上都驮着一个小东西,一个喜欢笑的小东西。于是每个深夜,公园深处都灯火通明,音乐叮叮。要是你经过这个公园,听到里面的音乐和笑声,看到灯光的亮,不要奇怪,也不要打扰它们哦。因为你看过这个故事了,不是么?第五只旋转木马这是一个垃圾场,一只废弃的木马就被扔在这里,斜斜的躺在一个角落里。它终日不说话,只是默默的看着天空,没有人知道它在想什么。只有天空里飞得最高的鸟看到,那双漆黑的眼睛里有灯光,有音乐,有笑声。那些光影声音在瞳仁里转啊转啊,一圈又一圈。木马其实很伤心。即使是春天来了,万物复苏的春天,它仍然是视而不见的。可是,有一些嫩嫩的绿芽从它身上发了出来,那是很美丽的绿色。这嫩芽一天天长大了,长成了长长的绿茎,这绿茎慢慢伸向天空,又伸出了长长的青色的枝。木马终于醒了。它看到了自己的生长,它笑了。从此它更紧的抓紧土地,汲取水分,也吮吸阳光。三年过去了,木马长成了一棵很美丽的大树。又三年过去了,它开出了很多很多彩色的花朵。每朵花都是小马的形状。芳香溢溢。很多小鸟在花芯里作窝,叽叽喳喳,热闹极了。风吹过来的时侯,整个树冠都荡漾起来,花朵飘来飘去,象无数奔跑的小马。无论谁看见都会说,这真是世界上最美的木马了。
❤
浩浩荡荡、热热闹闹一批人坐下来,苏打绿的成员总共有六个人,大部分是大学刚毕业和刚考上研究所的年纪,访问他们比较像是老师在课堂上问问题,丢出一个问题之后,总会有一小段不知道谁该要回答的尴尬沉默,接着就是彼此互相推讬,嚷着要推派哪位代表回答。
渐露头角
苏打绿的成员多半是政大的学生,鼓手小威、贝斯手馨仪以及主唱青峰是在附中时就组团,大家不约而同考上政大,中间经过几次团员的更迭,电吉他手阿凯、吉他手阿福的陆续加入,最后则是在去年入团的提琴手阿龚,完成了现在的阵容。苏打绿之所以叫苏打绿,怪名字并非有什么深沉的涵意,纯粹只是因为团员觉得“苏打”很适合用来形容自己的音乐,而主唱青峰喜欢绿色,“苏打绿”的名字就此拍案。
今年的海洋音乐季获得了评审团大奖的苏打绿,很幸运地在当场便得到知名制作人林暐哲的邀约,有机会进入唱片市场,发行单曲唱片。“林暐哲自己到后台找我们,递名片给我。”青峰说:“我当场就吓傻了,马上跑去跟其他团员说:‘ㄟ!他是林暐哲耶!’没想到他们的反应居然是:‘啊?林暐哲是谁啊?’”
其实在林暐哲之前,已有许多识货的音乐人,向苏打绿探寻过发片的可能,但最后却都无疾而终。“因为他们有的想改变我们;有的只想接收我们音乐里的某个特点,我们都不能接受。”馨仪说:“但是林暐哲同时接收我们的优点和缺点,不试图改变我们,而是让我们的优点发扬光大。”
无法归类
苏打绿的音乐很难定义,它有点像英式摇滚,但又不完全是。这也许和六个成员,对于音乐的启蒙和品味都大不相同有关。鼓手小威的父亲是牧师,从小听教会音乐长大;阿凯的音乐启蒙是大学学长介绍他听的齐柏林飞船;阿龚4岁就开始学钢琴,受到古典乐的薰陶最深;青峰在国中以后,接收姊姊留下来的国语流行唱片,开始听王菲的《天空》;馨仪喜欢日本摇滚乐;团长阿福高中时就到民歌餐厅演唱,不过当他说出自己拥有的第一张专辑是Back Street Boys时,马上受到团员的一致炮轰:“亏你说得出口!”、“超丢脸的你!”这样多元的音乐喜好和风格的撞击之下,造就出苏打绿无法归类的音乐风格。即使彼此的音乐品味互不相同,但大家在创作编曲时,都会抛弃成见,讨论的只是:这东西好不好听?彼此喜不喜欢?
6个人拿起乐器、阵仗摆开,在熙来攘往的西门町拍照的确是一件很招摇的行为,惹来不少人驻足围观。有个男学生怯生生地拿起相机问我:“可以拍照吗?”我好奇回问:“你知道他们是谁吗?”男学生说:“当然知道,他们是苏打绿啊!我超喜欢他们的歌。”
这是苏打绿的第三张CD, 三首从未发行过的新歌 "Believe In Music" " I Don’t Care",跟 "蜘蛛天空",是 2004年7月24号在The Stage现场演出的录音,里头还有两支 Music Video,所以也可以叫做AVCD。
有人说苏打绿的现场比录音室好听,其实现场录音是个相当严酷的考验,录音室可以错了再来,现场演出却只有一次机会。当然,以现代的录音技术,是可以修补当天演出的错误,但是这张唱片的后期制作,苏打绿完全没有任何一点重唱,重弹的部份,制作人只是尽力的捕捉当天现场演出的氛围。
因为相信音乐的魔力,相信苏打绿现场演出的魅力,相信音乐不该作假。所以说,就这样吧,让永远变成永远,一个美好而传神的记录。那天的苏打绿很摇滚,跟之前的两张单曲"空气中的视听与幻觉"及"飞鱼"的风格非常不同。
这个想像力无穷,无法清楚界定曲风的新秀乐团,带着一种台湾年轻乐团中罕见的早熟态度和技术,勇敢的挑战自我极限,用令人喘不过气的爆发力飙起了摇滚,却依然保有原来的华丽美感,这就是苏打绿,永远带来猜不到的惊喜。
ok love 苏打绿
摄影:洪小漩
出镜:阿傅
2016年8月18日下午三点采访。
2016年8月19日《体坛报》见报。
傅园慧的里约奥运会之行告一段落,但是她并没有跟随浙江泳军的大队伍一同回杭,而是在北京陆续参加了几个活动,直到昨天,她终于回到浙江体育职业技术学院,接受家乡媒体最后一波采访。
下午三点,距离采访还有半小时,媒体已经把整个接待室给占满了。三点半一到,傅园慧在妈妈的陪伴下出现,一落座,所有媒体瞬间严阵以待,摄像机、相机一齐对准了她,只听“咔咔咔”一阵响,似乎大家只记得拍照,全然忘了要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