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有记录的蝴蝶总数有17000种,中国约占1300种。蝴蝶的数量以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出产最多,其次是东南亚一带。世界上最美丽、最有观赏价值的蝴蝶,也多出产于南美巴西、秘鲁等国。而受到国际保护的种类,多分布在东南亚,如印度尼西亚、巴布亚新几内亚等国。在同一地区、不同海拔高度形成了不同湿湿度环境和不同的植物群落,也相应形成很多不同的蝴蝶种群。中国的云南省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亚洲,台湾和海南也以蝴蝶品种繁多着名。蝴蝶一般色彩鲜艳,翅膀和身体有各种花斑,头部有一对棒状或锤状触角(这是和蛾类的主要区别,蛾的触角形状多样)。最大的蝴蝶展翅可达24厘米,最小的只有1.6厘米。大型蝴蝶非常引人注意,专门有人收集各种蝴蝶标本,在美洲“观蝶”迁徙和“观鸟”一样,成为一种的活动,吸引许多人参加。但是,有一部分种类的蝴蝶是农业和果木的主要害虫。
报春花 (Primula malacoides Franch.)又名小种樱草、七重楼,二年生草本,通常被粉,少数植株无粉。叶片长卵形或圆形,叶缘有齿,叶柄长5厘米左右。花葶高20至30厘米,花冠高脚碟状,花通常2型,排成伞形花序或头状花序,花期12月至次年4月。叶基生,全株被白色绒毛。喜气候温凉、湿润的环境和排水良好、富含腐殖质的土壤。不耐高温和强烈的直射阳光,多数亦不耐严寒。
白花紫藤,豆科紫藤属落叶藤本,是紫藤的变种。落叶藤本。枝蔓长达9米。奇数羽状复叶互生;小叶9~13,椭圆形至卵形,背面密生细毛。总状花序顶生;小花白色,具浓香。荚果。花期5~6月。常用于配植于草坪边缘、山石旁、池畔或林缘点缀园景,或用于盆栽和制作盆景,摆放庭园或居室观赏。
美国国鸟白头海雕图片,白头海雕又称为美洲雕。是大型猛禽,成年海雕体长可达1米,翼展2米多长。眼、嘴和脚为淡黄色,头、颈和尾部的羽毛为白色,身体其他部位的羽毛为暗褐色,十分雄壮美丽。主要栖息在海岸、湖沼和河流附*,以大马哈鱼、鳟鱼等大型鱼类和野鸭、海鸥等水鸟以及生活在水边的小型哺乳动物等为食,飞行能力很强。上喙边端具弧形垂突,适于撕裂猎物吞食;基部具蜡膜或须状羽;翅强健,翅宽圆而钝,扇翅及翱翔飞行,扇翅节奏较隼科慢;跗跖部大多相对较长,约等于胫部长度。是北美洲所特有物种。1782年6月20日,美国国会通过决议立法,选定白头海雕为美国国鸟。
芍药(学名:Paeonia lactiflora Pall.),别名将离、离草,属虎耳草目,毛茛科芍药属多年生草本花卉。块根由根颈下方生出,肉质,粗壮,呈纺锤形或长柱形,粗0.6~3.5厘米。芍药花瓣呈倒卵形,花盘为浅杯状,花期5~6月,一般独开在茎的顶端或*顶端叶腋处,原种花白色,花瓣5~13枚。园艺品种花色丰富,有白、粉、红、紫、黄、绿、黑和复色等,花径10~30厘米,花瓣可达上百枚。
一种产于热带亚热带的水果,具有非常高的营养价值。 常绿小乔木,高达8-12米。羽状复叶互生,小叶5-9,卵形至椭圆形,长3-6厘米,先端尖,基部偏斜,全缘。花小,两性,白色或淡紫色,雄蕊5长5短:腋生圆锥花序;花期春末至秋。浆果卵形至长椭球形,长5-8厘米,有3-5棱。有清热生津,利水解毒,下气和中,利尿通淋,生津消烦、醒酒、助消化等功效。用治风热咳嗽、口渴烦躁、咽喉疼痛、口腔炎 、牙痛、肝病、小便不利、结石症、坏血病、食毒酒毒。
花栗鼠属(学名:Tamias):共有25种啮齿动物。该属物种的个头却要比松鼠小得多。它们的体重大约都在100克 ,寿命*均为5-10年,属于昼行性动物。成鼠体长110-150毫米,尾长接*体长,背部毛呈浅黄色或橘红色,有5条黑褐色纵纹,故有“五道眉”之称,是与其他松鼠区别的显著特征。纵纹自眉背部延伸至臀部。体侧毛为橙黄色,腹毛污白色,毛基灰色。栖息于林区及林缘灌丛和多低山丘陵的农区,多在树木和灌丛的根际挖洞,或利用梯田埂和天然石缝间穴居。多白天活动,晨昏最活跃,常在地面及倒木上奔跑,亦善爬树,行动敏捷,不时发出刺耳的叫声。以各种坚果、种子、浆果、花、嫩叶为食,亦吃少量成、幼昆虫。有贮存食物*性。冬眠。早春开始繁殖,孕期约1个月,每年生育1-2窝,每胎产4-6仔,最多10仔。
野棉花也叫地桃花、打破碗花,是一种植物,属锦葵科。具有祛风活血,清热利湿,解毒消肿等作用。亚灌木状直立昔本,高达1M。小枝被星状绒毛。下部叶*圆形,先端通常浅3裂,基部圆形至心形,边缘具锯齿;中部叶卵形;上部叶长圆形至披针形;叶上面被柔毛,下面被灰白色星状绒毛;长4-5厘米,宽5-6厘米。花单生叶腋或稍丛生,淡红色;花瓣5,倒卵形;花径15毫米。果扁球形,分果爿被星状短柔毛和锚状刺;直径8-10毫米。种子肾形。花期5~12月,果期6月至次年1月,具有祛风活血,清热利湿,解毒消肿等作用。
普通鸬鹚(学名:Phalacrocorax carbo)是大型水鸟。体长72-87厘米,体重大于2千克。通体黑色,头颈具紫绿色光泽,两肩和翅具青铜色光彩,嘴角和喉囊黄绿色,眼后下方白色,繁殖期间脸部有红色斑,头颈有白色丝状羽,下胁具白斑。常成群栖息于水边岩石上或水中,呈垂直站立姿势。在水中游泳时身体下沉较多,颈向上伸直,头微向上仰。栖息于河流、湖泊、池塘、水库、河口及其沼泽地带。常成小群活动。善游泳和潜水,游泳时颈向上伸得很直、头微向上倾斜,潜水时首先半跃出水面、再翻身潜入水下。以各种鱼类为食。主要通过潜水捕食。
针尾鸭(学名:Anas acuta)是中型游禽,属水鸭类。体长43-72厘米,体重0.5-1千克。雄鸭背部满杂以淡褐色与白色相间的波状横斑,头暗褐色,颈侧有白色纵带与**白色相连,翼镜铜绿色,正中一对尾羽特别延长。雌鸭体型较小,上体大都黑褐色,杂以黄白色斑纹,无翼镜,尾较雄鸟短,但较其他鸭尖长。飞行迅速。在各种内陆河流、湖泊、低洼湿地都可以见到它们的身影,在开阔的沿海地带,如空旷的海湾、海港等地常能够见到数百只的集群。主要以草子和其他水生植物,如浮萍、松藻、牵牛子、芦苇、菖蒲等植物嫩芽和种子等植物性食物为食,也到农田觅食部分散落的谷粒。广布于欧亚大陆北部、北美西部。越冬在东南亚、印度、北非、中美洲,少数终年留居南印度洋的岛屿上。
米尔福德峡湾在塔斯曼海东部峡湾,亦称米佛峡湾,在毛利语的意思为“第一只野生画眉”。是位于新西兰南岛西南部峡湾国家公园内的一处冰河地形,峡湾形成于冰河时期,其最深处与米特峰相差达265米。毛利人认为峡湾是一个叫图蒂拉基法努阿的力大无穷的铁匠创造的。他用神奇的斧头雕出了米尔福德峡湾的峭壁和宏伟的山峦。
白琵鹭白琵鹭(学名:Platalea leucorodia)是大型涉禽。全长85厘米,全身羽毛白色,眼先、眼周、颏、上喉裸皮黄色;嘴长直、扁阔似琵琶;胸及头部冠羽黄色(冬羽纯白);颈、腿均长,腿下部裸露呈黑色。栖息于沼泽地、河滩、苇塘等处,涉水啄食小型动物,有时也食水生植物;飞行时颈和脚伸直,交替地拍动翅膀和滑翔。常聚成大群繁殖,筑巢于*水高树上或芦苇丛中,每窝产卵3-4枚,白色无斑或钝端有稀疏斑点;雌雄轮流孵卵约25天,雏鸟留巢期约40天。白琵鹭繁殖于欧亚大陆和非洲西南部的部分地区,在非洲,印度半岛,中国东北、华北、西北和东南亚越冬。
金眶鸻金眶鸻(学名:Charadrius dubius)是一种小型鸻科鸟,全长约16厘米,上体沙褐色,**白色。有明显的白色领圈,其下有明显的黑色领圈,眼后白斑向后延伸至头顶相连。单个或成对活动,活动时行走速度甚快,常边走边觅食,并伴随着一种单调而细弱的叫声。通常急速奔走一段距离后稍微停停,然后再向前走。常栖息于湖泊沿岸、河滩或水稻田边。以昆虫为主食,兼食植物种子、蠕虫等。候鸟,在非洲过冬,其它时候则在欧洲和亚洲西部栖息繁殖。
栖息于森林的开阔地带。杂食性。1雄配数雌。蓝孔雀分布于印度和斯里兰卡;绿孔雀分布于东南亚,中国仅见于云南西部和南部,野生数量稀少,为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孔雀肉可食用,已人工养殖,白化品种称白孔雀,全身雪白。刚果孔雀1936年才被发现,体长70厘米,雄性体黑色,头顶具白色簇羽,雌性绿色和棕色。分布于非洲热带地区。
白眉姬鹟 编辑词条白眉姬鹟(学名:Ficedula zanthopygia)是小型鸟类,体长11-14厘米。雄鸟上体大部黑色,眉纹白色,在黑色的头上极为醒目。腰鲜黄色,两翅和尾黑色,翅上具白斑。**鲜黄色。雌鸟上体大部橄榄绿色。腰鲜黄色,翅上亦具白斑。**淡黄绿色。栖息于海拔12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山脚地带的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中。常单独或成对活动,多在树冠下层低枝处活动和觅食,也常飞到空中捕食飞行性昆虫。食物主要有天牛科、拟天牛科成虫、叩头虫、瓢虫、象甲、金花虫等鞘翅目昆虫。繁殖于西伯利亚东南部贝加尔湖以南,往东到中国黑龙江流域和乌苏里江流域、朝鲜和蒙古东部,偶尔出现于俄罗斯萨哈林岛和日本北海道;越冬于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苏门答腊等地。
白眉姬鹟白眉姬鹟(学名:Ficedula zanthopygia)是小型鸟类,体长11-14厘米。雄鸟上体大部黑色,眉纹白色,在黑色的头上极为醒目。腰鲜黄色,两翅和尾黑色,翅上具白斑。**鲜黄色。雌鸟上体大部橄榄绿色。腰鲜黄色,翅上亦具白斑。**淡黄绿色。栖息于海拔12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山脚地带的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中。常单独或成对活动,多在树冠下层低枝处活动和觅食,也常飞到空中捕食飞行性昆虫。食物主要有天牛科、拟天牛科成虫、叩头虫、瓢虫、象甲、金花虫等鞘翅目昆虫。繁殖于西伯利亚东南部贝加尔湖以南,往东到中国黑龙江流域和乌苏里江流域、朝鲜和蒙古东部,偶尔出现于俄罗斯萨哈林岛和日本北海道;越冬于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苏门答腊等地。
角嘴海雀(学名:Cerorhinca monocerata),是海雀科、角嘴海雀属的中型海鸟,体长32-41厘米,嘴短而粗呈圆锥状、橙色。夏羽上嘴基部有一个三角形的突出物,形状如角。头两侧各有两条由白色丝状饰羽组成的纵带,分别位于眼上和眼下后方的头侧。上体灰黑色,胸褐灰色,腹白色,脚黄色。冬羽嘴基三角形突出物消失,头侧饰羽亦消失,其余似夏羽
介绍:耧斗菜,拉丁学名:(Aquilegia viridiflora Pall.),为毛茛科、耧斗菜属下的一个种。 原产于欧洲和北美。为多年生草本植物,根肥大,圆柱形,粗达1.5厘米,简单或有少数分枝,外皮黑褐色。根出叶,叶表面有光泽,背面有茸毛,在6、7月间开花,通常深蓝紫色或白色,花药黄色,供药用。 生于海拔200-2300米的山地路旁、河边或潮湿草地。分布于中国东北、华北及陕西、宁夏、甘肃、青海等地。俄罗斯远东地区有分布。有较好的观赏价值,亦可入药。
介绍:斑马是斑马亚属(学名:Hippotigris)和细纹斑马亚属(学名:Dolichohippus)的通称,是一类常见于非洲的马科动物。斑马因身上有起保护作用的斑纹而得名,每只斑马身上的条纹都不一样。 斑马为非洲特产。南非洲产山斑马,除腹部外,全身密布较宽的黑条纹,雄体喉部有垂肉。非洲东部、中部和南部产普通斑马,由腿至蹄具条纹或腿部无条纹。非洲南部奥兰治和开普敦*原地区产拟斑马,成年拟斑马身长约2.7米,鸣声似雁叫,仅头部、肩部和颈背有条纹,腿和尾白色,具深色背脊线。东非还产一种格式斑马,体格最大,耳长(约20厘米)而宽,全身条纹窄而密,因而又名细纹斑马。
酸角(学名:Tamarindus indica),又称酸豆、罗望子、酸梅(海南)、"木罕"(傣语)、酸果、麻夯、 甜目坎、通血图,亚参果。苏木科酸角属。热带、亚热带常绿大乔木,酸角是属于豆科的一属。它是一个单种属,仅1种 两个类型:甜型和酸型。 树身高大,树干粗糙,枝叶扶疏,枝头挂着一串串、一嘟噜褐色的弯钩形荚果。酸角喜欢炎热气候,生长在年均气温18ºC-24ºC,年降雨量500-1200毫米的地区。主要分布于云南金沙江、怒江、元江干热河谷及西双版纳一带,海拔50~1350米的热量好的地方。川滇两省境内的金沙江干热河谷是我国酸角的主要产区,年产酸角100吨,单产、品质、风味都优于省内其它地区。 木质有硬质的黑红色的心材和软质黄色的白色的边材素有"东方神树"之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