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蒹葭起兴的句子 >

蒹葭起兴的句子

关于蒹葭起兴的句子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蒹葭起兴的句子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蒹葭起兴的句子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蒹葭起兴的句子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句子:即与蒹葭起兴的句子相关的句子。
语录:即与蒹葭起兴的句子相关的名人语录
说说:即与蒹葭起兴的句子相关的qq说说、微信朋友圈说说。
名言:即与蒹葭起兴的句子相关的名人名言、书籍名言。
诗词:即与蒹葭起兴的句子相关的古诗词、现代诗词、千古名句。
祝福语:即与蒹葭起兴的句子相关的祝福祝贺词。
心语:即与蒹葭起兴的句子相关的早安、晚安朋友圈心语。

  • 起兴的作用是什么

  • 起兴的作用是什么

      起兴是古代诗歌中一种常见的创作手法,那么这种诗歌创作手法有什么特别呢?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所谓比兴原本是《诗经》的两种表现手法,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比即以此物比彼物也。比兴后来成为*诗歌创作和批评的一条重要艺术原则,即不仅仅指一般的“寄情于物”、“情景交融”,同时要达到“托物以讽”、“比类切至”的目的。也就是要在物的描写中寄寓现实社会的内容和深厚真挚的情感。

      什么是比兴?

      诗集传:「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 比,是比喻,借助具体形象的事物,来说明事理。以现代修辞学来说,比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明喻(像、一般、似):小明像一只顽皮猴子。

      暗喻(是、变成、成为):小明是一只顽皮猴子

      借喻:那只猴子真顽皮!(猴子=小明,而不是真猴子!)

      - 兴分起兴和寄托两种:先写一个事物(如写景)用来引起某种思想感情,放在开头,具有发端的作用,就是起兴;用这个事物寄托某种思想感情,便是寄托。兴在表现上比「比」更曲折幽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也更为深远,耐人回味。兴和比常常合一,既是兴又是比,「兴中有比」。

      如何把赋比兴发挥到最好的效果?

      - 比/兴: 或寓情于景,或托物言志,夕阳秋风、云山雾水、香草美人、花鸟树木、淡月疏星等等都是词人感情和心志的寄托,却很少把他们的心灵之窗敞开,让读者直接窥视。这样,表面看来是写风花雪月、闺房儿女,其深层含义就有可能是身世感慨、君臣大义、家国兴废、人格操守,这就形成了词的婉约风格,读词也更有味道

      有没有好例子?

      以《诗经.秦风.蒹葭》为例

      - 比兴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 兴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所谓比兴原本是《诗经》的两种表现手法,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比即以此物比彼物也。比兴后来成为*诗歌创作和批评的一条重要艺术原则,即不仅仅指一般的“寄情于物”、“情景交融”,同时要达到“托物以讽”、“比类切至”的目的。也就是要在物的描写中寄寓现实社会的内容和深厚真挚的情感。 什么是比兴? 诗集传:「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 比,是比喻,借助具体形象的事物,来说明事理。以现代修辞学来说,比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明喻(像、一般、似):小明像一只顽皮猴子。 暗喻(是、变成、成为):小明是一只顽皮猴子 借喻:那只猴子真顽皮!(猴子=小明,而不是真猴子!) - 兴分起兴和寄托两种:先写一个事物(如写景)用来引起某种思想感情,放在开头,具有发端的作用,就是起兴;用这个事物寄托某种思想感情,便是寄托。兴在表现上比「比」更曲折幽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也更为深远,耐人回味。兴和比常常合一,既是兴又是比,「兴中有比」。 2.如何把赋比兴发挥到最好的效果? - 比/兴: 或寓情于景,或托物言志,夕阳秋风、云山雾水、香草美人、花鸟树木、淡月疏星等等都是词人感情和心志的寄托,却很少把他们的心灵之窗敞开,让读者直接窥视。这样,表面看来是写风花雪月、闺房儿女,其深层含义就有可能是身世感慨、君臣大义、家国兴废、人格操守,这就形成了词的婉约风格,读词也更有味道 3.有没有好例子? 以《诗经.秦风.蒹葭》为例 - 比兴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 兴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蒹葭艺术表现手法起兴

      《蒹葭》是诗经中最优秀的篇章之一。它的主要特点,集中体现在事实虚化、意象空灵、整体象征这紧密相关的三个方面。

      在艺术手法上,《蒹葭》“兴”的特点更加突出。“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做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开头写秋天水边芦苇丛生的景象,这正是“托象以明义”,具有“起情”的作用。

      因为芦苇丛生,又在天光水色的映照之下,必然会呈现出一种迷茫的境界,这就从一个侧面显示了诗的主人公心中的那个“朦胧的爱”的境界。主人公跟“伊人”并无交往,甚至还不知道对方的名字,但只要能够远望,便心满意足。“朦胧”和“距离”正是这首诗的动人之处。

      事实的虚化

      一般说来,抒情诗的创作是导发于对具体事物的感触,因而在它的意境中,总可看到一些实实在在的人事场景。然而(蒙蒙)的作者却似乎故意把其中应有的主要人物事件都虚化了。追寻者是 什么人?他为什么而追寻?我们不知道;被追寻的“伊人”是什么 身份?为什么他那么难以得到?我们也不知道;以至于连他们是 男是女也无从确认。特别是“伊人”,音容体貌均无,一会儿在河的上游,一会儿在河的下游,一忽儿在水中央,一忽儿在水边草地,飘忽不定,来去渺茫,简直令人怀疑他是否真有实体存在。无疑,由于追寻者、特别是被追寻者的虚化,使整个追寻人物、追寻事件、追寻内容都变得虚幻愿陇起来;然而也正是由于这事实的虚化、膜犹,诗的意境才显得那么空灵而富有象征意味。

      意象的空灵

      实际上,诗中所描述的景象,并非目之所存的现实人事,而是一种心家。这种心象,也不是对曾经阅历过的某件真事的回忆,而是由许多类似事件、类似感受所综合、凝聚、虚化成的`一种典型化的心理情境。这种心理情境的最大特点,是不粘不滞、空灵多蕴。“在水一方”,可望难即,就是这种空灵的心理情境的艺术显现。在这里,由于追寻者和被追寻者的虚化,那看来是真景物的河水、道路险阻,乃至逆流、顺流的追寻路线,以及伊人所在的“水中央”等诸种地点,也都成了虚拟的象征性意象。对它们均不可作何时何地、河山何水的深究,否则,伊人既在河的上游又在河的下游就自相矛盾,连两个人何以都不渡过河去也成了问题。《蒹葭》的成功,就在于诗人准确地抓住了人的心象,创造出似花非花、空灵蕴藉的心理情境,才使诗的意境呈现为整体性象征。

      意境的整体象征

      诗的象征,不是某词某句用了象征辞格或手法,而是意境的整体象征。“在水一方”,可望难即是人生常有的境遇,“溯徊从之,道阻且长”的困境和“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的幻境,也是人生常有的境遇;人们可能经常受到从追求的兴奋。到受阻的烦恼、再到失落的惆怅这一完整情感流的洗礼,更可能常常受到逆流奋战多痛苦或顺流而下空欢喜的情感冲击;读者可以从这里联想到爱情的境遇和唤起爱情的体验,也可以从这里联想到理想、事业、前途诸多方面的境遇和唤起诸多方面的人生体验。意境的整体象征,使嫌夜)真正具有了难以穷尽的人生哲理意味。

      王国维曾将这首诗与晏殊的〔蝶恋花〕“昨夜西风调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相提并论,认为它二“最得风人情致”,这显然是着眼于它的意境的人生象征意蕴。 事实的虚化、意象的空灵和意境的整体象征,是一个问题的三个层面。从事实虚化到意象空灵,再到整体象征,这大致上就是象征性诗歌意境的建构过程

[阅读全文]...
  • 从蒹葭看诗经的赋比兴艺术手法的运用

  • 艺术,诗经,古诗文
  • 从蒹葭看诗经的赋比兴艺术手法的运用

      《诗经》开创了我国诗歌情与景高度契合的先河,这种艺术手法符合我们民族对诗歌基本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蒹葭》是《诗经》中的名篇之一,它的情景交融艺术手法,很值得我们去反复咀嚼和体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从蒹葭看诗经的赋比兴艺术手法的运用,欢迎阅读与收藏。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全诗三章,这里引得是第一章。每章前两句写景,后六句写伊人所在,所谓“伊人”即诗人心中所无比思念爱慕的人。当我们吟诵着这首千古绝唱时,不自觉地进入了一种凄清迷惘的境界——一个凄冷的清秋的早晨,天色微明,一切都还笼罩在晨曦之中。诗人在这样一个深秋的早晨,芦苇上露水还不曾干之时,便来到长满着芦苇的大河边寻找心中的“伊人”。一望无际的苍苍的芦荻,芦苇上那闪烁晶莹的白色露珠,纵横交错、蜿蜒曲折的河道、港汊,迷雾朦胧的远方沙洲——在这幅萧瑟苍茫的背景下,一个孤独的身影,面对蜿蜒曲折难辨的河道,耳畔传来了芦荻的瑟瑟声,潺潺的河流声,他在水边徘徊着,心中充满了无限的惆怅,他怅望着远处沙洲迷茫的雾影。此时,我们仿佛能清晰地听到他对爱情的渴望与呼唤,清楚地看到他那种失意、迷惘、而期待的目光。心上的人就在远方,却可望而不可即,他的这种情绪感染了我们,仿佛我们也一起随他进入了这一令人痴迷的境界。诗歌三章兴句写景物的细微变化,不仅点出了诗人追求“伊人”的时间地点,渲染出三幅深秋清晨河滨的图景,而且烘托了诗人由于时间的推移,越来越迫切地怀想“伊人”的心情。在铺叙中,诗人反复咏叹由于河水的阻隔,意中人可望而不可即,可求而不可得的凄凉伤感心情,凄清的秋景与感伤的情绪浑然一体,构成了凄迷恍惚、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伊人所在的地方有流水环绕,好像藏身在洲岛之上,他不辞辛劳上下求索,虽然“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他还是不停地“溯洄从之,”虽然诗人是那样的殷勤,可伊人总是处于虚无飘渺之中:“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坻”,水中高地。“沚”,水中间的小块陆地。伊人始终是可望而不可即。通过这种求之不得的苦苦寻觅,表达出诗人含蓄的惆怅情感。

      诗篇用不多的词汇和简单的节奏,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十分清丽而又迷人的艺术境界。它的清丽在于那清秋的季节,那袅袅的秋风、那萋萋的秋草,那淙淙的流水,那清冽的涟漪,那晶莹的白露,那粲粲的芦花——在这清幽环境中的所谓伊人是什么样儿呢?可以想的出,那一定是一个多愁善感、贤惠善良、美丽端庄少女。在这种清幽而又苍凉迷茫的`环境里想着这样的人儿,情自然是缠绵悱恻,依依不舍;行自然是欲离还转,百转千回。这正是是王国维所说的“《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的“深致”所在吧!情与景的交融而又浑然一体,正是这首诗的“深致”和魅力所在。

      《蒹葭》这首抒情诗不是直接倾泻诗人内心的激情,而是善于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创造了情景交融的朦胧飘逸的诗歌意境。“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苍苍的芦苇,浓浓的白霜,一幅深秋萧瑟冷落的画面跃然读者的心头;诗人伫立河边,翘首凝望,为追寻“伊人”而“溯洄从之”“溯游从之”,追寻之艰辛可见一斑;尽管“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追寻之路困难重重,但是诗人无视困难,决不放弃。凄清的深秋景色,烘托了主人公“断肠柔情”,令读者也深受感染。表明上没有一个情字,但其实句句在抒情,景中藏情,情景并茂,真正是“一切景语皆情语”。全诗没有一个“愁”字,我们却感到了无尽的惆怅,全诗没有一个“思”字,我们又分明感到了字里行间的思念之情,《蒹葭》通过对蒹葭、秋水、伊人等的景物描写,为我们抒发的是没“愁”“思”的愁思之情。《蒹葭》之所以成为千古绝唱,也就在于它创造了这种情与景互相生发、渗透并融合无间的美妙神奇的诗歌意境。

      《蒹葭》全诗寥寥几笔 ,勾勒出一幅苍茫的图画 ,景物单纯 ,表达的情感却很丰富 ,使读者意会到幽深绵长、回味无穷之意境 。蒹葭 、霜露 、秋水 、伊人 、蜿蜒而下之河 、阻而且长之道 ,呈现出苍苍的蒹葭 ,笼罩在无边的迷雾之中 ,抒发了清冷凄迷之情,表现了抒情主人公那种有所思而不得见的惆怅心情。《蒹葭》诗中的“蒹葭““白露”等具体形象和诗中表现的感情浑然难分,成为了后世文学作品经常沿用的悲秋怀人的典型物象。

[阅读全文]...
  • 从蒹葭看诗经的赋比兴艺术手法的运用

  • 诗经,艺术
  • 从蒹葭看诗经的赋比兴艺术手法的运用

      《诗经》开创了我国诗歌情与景高度契合的先河,这种艺术手法符合我们民族对诗歌基本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蒹葭》是《诗经》中的名篇之一,它的情景交融艺术手法,很值得我们去反复咀嚼和体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从蒹葭看诗经的赋比兴艺术手法的运用,欢迎阅读与收藏。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全诗三章,这里引得是第一章。每章前两句写景,后六句写伊人所在,所谓“伊人”即诗人心中所无比思念爱慕的人。当我们吟诵着这首千古绝唱时,不自觉地进入了一种凄清迷惘的境界——一个凄冷的清秋的早晨,天色微明,一切都还笼罩在晨曦之中。诗人在这样一个深秋的早晨,芦苇上露水还不曾干之时,便来到长满着芦苇的大河边寻找心中的“伊人”。一望无际的苍苍的芦荻,芦苇上那闪烁晶莹的白色露珠,纵横交错、蜿蜒曲折的河道、港汊,迷雾朦胧的远方沙洲——在这幅萧瑟苍茫的背景下,一个孤独的身影,面对蜿蜒曲折难辨的河道,耳畔传来了芦荻的瑟瑟声,潺潺的河流声,他在水边徘徊着,心中充满了无限的惆怅,他怅望着远处沙洲迷茫的雾影。此时,我们仿佛能清晰地听到他对爱情的渴望与呼唤,清楚地看到他那种失意、迷惘、而期待的目光。心上的人就在远方,却可望而不可即,他的这种情绪感染了我们,仿佛我们也一起随他进入了这一令人痴迷的境界。诗歌三章兴句写景物的细微变化,不仅点出了诗人追求“伊人”的时间地点,渲染出三幅深秋清晨河滨的图景,而且烘托了诗人由于时间的推移,越来越迫切地怀想“伊人”的心情。在铺叙中,诗人反复咏叹由于河水的阻隔,意中人可望而不可即,可求而不可得的凄凉伤感心情,凄清的秋景与感伤的情绪浑然一体,构成了凄迷恍惚、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伊人所在的地方有流水环绕,好像藏身在洲岛之上,他不辞辛劳上下求索,虽然“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他还是不停地“溯洄从之,”虽然诗人是那样的殷勤,可伊人总是处于虚无飘渺之中:“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坻”,水中高地。“沚”,水中间的小块陆地。伊人始终是可望而不可即。通过这种求之不得的苦苦寻觅,表达出诗人含蓄的惆怅情感。

      诗篇用不多的词汇和简单的节奏,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十分清丽而又迷人的艺术境界。它的清丽在于那清秋的季节,那袅袅的秋风、那萋萋的秋草,那淙淙的流水,那清冽的涟漪,那晶莹的白露,那粲粲的芦花——在这清幽环境中的所谓伊人是什么样儿呢?可以想的出,那一定是一个多愁善感、贤惠善良、美丽端庄少女。在这种清幽而又苍凉迷茫的`环境里想着这样的人儿,情自然是缠绵悱恻,依依不舍;行自然是欲离还转,百转千回。这正是是王国维所说的“《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的“深致”所在吧!情与景的交融而又浑然一体,正是这首诗的“深致”和魅力所在。

      《蒹葭》这首抒情诗不是直接倾泻诗人内心的激情,而是善于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创造了情景交融的朦胧飘逸的诗歌意境。“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苍苍的芦苇,浓浓的白霜,一幅深秋萧瑟冷落的画面跃然读者的心头;诗人伫立河边,翘首凝望,为追寻“伊人”而“溯洄从之”“溯游从之”,追寻之艰辛可见一斑;尽管“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追寻之路困难重重,但是诗人无视困难,决不放弃。凄清的深秋景色,烘托了主人公“断肠柔情”,令读者也深受感染。表明上没有一个情字,但其实句句在抒情,景中藏情,情景并茂,真正是“一切景语皆情语”。全诗没有一个“愁”字,我们却感到了无尽的惆怅,全诗没有一个“思”字,我们又分明感到了字里行间的思念之情,《蒹葭》通过对蒹葭、秋水、伊人等的景物描写,为我们抒发的是没“愁”“思”的愁思之情。《蒹葭》之所以成为千古绝唱,也就在于它创造了这种情与景互相生发、渗透并融合无间的美妙神奇的诗歌意境。

      《蒹葭》全诗寥寥几笔 ,勾勒出一幅苍茫的图画 ,景物单纯 ,表达的情感却很丰富 ,使读者意会到幽深绵长、回味无穷之意境 。蒹葭 、霜露 、秋水 、伊人 、蜿蜒而下之河 、阻而且长之道 ,呈现出苍苍的蒹葭 ,笼罩在无边的迷雾之中 ,抒发了清冷凄迷之情,表现了抒情主人公那种有所思而不得见的惆怅心情。《蒹葭》诗中的“蒹葭““白露”等具体形象和诗中表现的感情浑然难分,成为了后世文学作品经常沿用的悲秋怀人的典型物象。

[阅读全文]...
  • 蒹葭赏析

  • 蒹葭赏析

      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蒹葭赏析(通用6篇)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蒹葭

      先秦:佚名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赏析

      《蒹葭》选自《诗经.国风.秦风》,大约是255年以前产生在秦地的一首民歌。

      关于这首诗的内容,历来意见分歧。归纳起来,主要有下列三种说法:一是刺襄公说。《毛诗序》云: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今人苏东天在《诗经》辨义冲阐析说:'在水一方'的'所谓伊人'(那个贤人),隐喻周王朝礼制。如果逆周礼而治国,那就'道阻且长'、'且脐'、'且右',意思是走不通、治不好的。如果顺从周礼,那就'宛在水中央'、'水中低'。'水中让,意思是治国有希望。二是招贤说。姚际恒的《诗经通论》和方玉润的《诗经原始》都说这是一首招贤诗,伊人即贤才:贤人隐居水滨,而人慕而思见之。或谓:征求逸隐不以其道,隐者避而不见。三是爱情说。今人蓝菊有、杨任之、樊树云、高亭、吕恢文等均持恋歌说。如吕恢文说:这是一首恋歌,由于所追求的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即,诗人陷入烦恼。说河水阻隔,是含蓄的隐喻。

      由于此诗之本事无从查实,诗中的伊人所指亦难征信,故而以上三说均难以最终定论。在这里,我们姑且先把它当作一首爱情诗来解读。

      《蒹葭》属于秦风。周孝王时,秦之先祖非子受封于秦谷(今甘肃天水)。*王东迁时,秦襄公因出兵护送有功,又得到了*以西的大片封地。后来秦逐渐东徙,都于雍(今陕西兴*)。秦地包括现在陕西关中到甘肃东南部一带。秦风共十篇,大都是东周时代这个区域的民歌。

      此诗三章重叠,各章均可划分为四个层次:

      首二句以蒹葭起兴,展现一幅河上秋色图:深秋清晨,秋水森森,芦苇苍苍,露水盈盈,晶莹似霜。这境界,是在清虚寂寥之中略带凄凉哀婉色彩,因而对诗中所抒写的执著追求、可望难即的爱情,起到了很好的气氛渲染和心境烘托作用。

      三、四句展示诗的中心意象:抒情主人公在河畔徜徉,凝望追寻河对岸的伊人。这伊人是他日夜思念的意中人。在水一方是隔绝不通,意味着追求艰难,造成的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境界。抒情主人公虽望穿秋水、执著追求,但伊人'都飘渺阻隔。可望难即,故而诗句中荡漾着无可奈何的心绪和空虚怅惆的情致。

      以下四句是并列的两个层次,分别是对在水一方、可望难即境界的两种不同情景的描述。溯洄从之,道阻且长,这是述写逆流追寻时的困境:艰难险阻无穷,征途漫漫无尽,示意终不可达也。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这是描画顺流追寻时的幻象:行程处处顺畅,伊人时时宛在,然而终不可*也。既逆流,又顺流,百般追寻,执著之意可见;不是困境难达,就是幻象难*,终归不得,怅恫之情愈深。至此,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情境得到了具体而充分的展现。

      全诗三章,每章只换几个字,这不仅发挥了重章叠句、反复吟咏、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而且产生了将诗意不断推进的作用。从白露为霜到白露未晞再到白露未已,这是时间的推移,象征着抒情主人公凝望追寻时间之长;从在水一方,到在水之湄,再到在水之涘,从宛在水中央,到宛在水中坻,再到宛在水中沚,这是地点的转换,象征着伊人的飘渺难寻;从道阻且长,到道阻且跻,再到'道阻且右,则是反复渲染追寻过程的艰难,以凸现抒情主人公坚执不已的精神。重章叠句,层层推进,这是《诗经》冲的民歌常用的表现方法。

      写在恋爱中一个痴情人的心理和感受,十分真实、曲折、动人。“蒹葭”是荻苇、芦苇的合称,皆水边所生。“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描写了一幅秋苇苍苍、白露茫茫、寒霜浓重的清凉景色,暗衬出主人公身当此时此景的心情。“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朱熹《诗集传》:“伊人,犹彼人也。”在此处指主人公朝思暮想的意中人。眼前本来是秋景寂寂,秋水漫漫,什么也没有,可由于牵肠挂肚的思念,他似乎遥遥望见意中人就在水的那一边,于是想去追寻她,以期欢聚。“遡洄从之,道阻且长”,主人公沿着河岸向上游走,去寻求意中人的踪迹,但道路上障碍很多,很难走,且又迂曲遥远。

      “遡游从之,宛在水中央”那就从水路游着去寻找她吗,但不论主人公怎么游,总到不了她的身边,她仿佛就永远在水中央,可望而不可即。这几句写的是主人公的幻觉,眼前总是浮动着一个迷离的人影,似真不真,似假不假,不管是陆行,还是水游,总无法接*她,仿佛在绕着圆心转圈子。因而他兀自在水边徘徊往复,神魂不安。这显然勾勒的是一幅朦胧的意境,描写的是一种痴迷的心情,使整个诗篇蒙上了一片迷惘与感伤的情调。下面两章只换少许字词,反复咏唱。“未晞”,未干。“湄”水草交接之处,也就是岸边。“跻”,升高。“右”,迂曲。“坻”和“沚”是指水中的高地和小渚。

      这首诗三章都用秋水岸边凄清的秋景起兴,所谓“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凄凄,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刻划的是一片水乡清秋的景色,既明写了主人公此时所见的客观景色,又暗寓了他此时的心情和感受,与诗人困于愁思苦想之中的凄惋心境是相一致的。换过来说,诗人的凄惋的心境,也正是借这样一幅秋凉之景得到渲染烘托,得到形象具体的表现。王夫之《姜斋诗话》说:“关情者景,自与情相为珀芥也。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这首诗就是把暮秋特有的景色与人物委婉惆怅的相思感情交铸在一起,从而渲染了全诗的气氛,创造的一个扑朔迷、情景交融的意境。

      另外,《蒹葭》一诗,又是把实情实景与想象幻想结合在一志,用虚实互相生发的手法,借助意象的模糊性和朦胧性,来加强抒情写物的感染力的。“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他第一次的幻觉,明明看见对岸有个人影,可是怎么走也走不到她的身边。“宛在水中央”,这是他第二次的幻觉,忽然觉得所爱的人又出现在前面流水环绕小岛上,可是怎么游也游不到她的身边。那个倩影,一会儿“在水一方”,一会儿“在水中央”;一会儿在岸边,一会儿在高地。真是如同在幻景中,在梦境中,但主人公却坚信这是真实的,不惜一切努力和艰辛去追寻她。

      这正生动深刻地写出了一个痴情者的心理变态,写出了他对所爱者的强烈感情。而这种意象的模糊和迷茫,又使全诗具有一种朦胧的美感,生发出韵味无穷的艺术感染力。

      蒹 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鉴赏关键点】

      这首抒情诗借景起兴,描述追寻意中人的境况,意中人的行踪飘忽不定,而追寻者执著的精神不变。诗的意境朦胧,幻象迷离,引人遐想。以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咏唱,委婉动人。

      全诗以赋的手法,别具一格。诗人用点染相间的笔墨,展现给读者一幅清幽而朦胧的水墨面,画面中蒹葭白露透射出秋色的凄清和迷茫的气氛。三个“宛”字,给人以影影绰绰,若隐若现,迷迷茫茫,虚无缥缈,难以捉摸之感。这样的结果越发使人觉得空灵悠远。它形象而确切地描摹出热恋中人们的心理,反映出人类内心存在的一组基本矛盾:即理想和现实的矛盾。

      【思想内容】

      这首诗描写了一个热恋者在深秋的早晨,在长满芦苇的河边寻找意中人的情景,表达了古代人民对爱情的真挚和执著,抒发了欲见而不得的惆怅之情。

      【名句赏析】

      环境描写的作用:深秋清晨,秋水森森,芦苇苍苍,露水盈盈,晶莹似霜。这境界,是在清虚寂寥之中略带凄凉哀婉色彩,因而对诗中所抒写的执著追求、可望难即的爱情,起到了很好的气氛渲染和心境烘托作用。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译文

      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阅读全文]...
  • 杜甫《蒹葭》

  • 杜甫
  • 《蒹葭》

      年代: 唐 作者: 杜甫

      摧折不自守,秋风吹若何。

      暂时花戴雪,几处叶沉波。

      体弱春风早,丛长夜露多。

      江湖后摇落,亦恐岁蹉跎。

      作品赏析

      《诗》:“蒹葭苍苍。”《尔雅》释:“葭,一名苇,即芦也。茅之未成者一名蒹,似萑而细,高数尺。

      摧折不自守①,秋风吹若何。暂时花戴雪,几处叶沉波②。体弱春苗早③,丛长夜露多。江湖后摇落④,亦恐岁蹉跎⑤。

      (蒹葭,伤贤人之失志者。暂时花发,叶已沉波,申上秋风摧折。春苗、夜露,朔其前。江湖摇落,要其后也。北方风气早寒,故蒹葭望秋先零。南方地气多暖,故在江湖者后落。秋风摧折如彼,而远托江湖者,亦复蹉跎于岁晚乎。末二句,隐然有自伤意。【顾注】此咏秋日蒹葭,而兼及四时。苗早言春,露多言夏,后落义涉冬矣。)

      ①中山王《文木赋》:“华叶分披,枝条摧折。”②《杜臆》:“以戴对沉,高下相称。载以字*而讹,带以音*而讹。③陆倕诗:“休弱思自强。”④《楚辞》:“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⑤阮籍诗:“愿为三春游,朝阳忽蹉跎。”

[阅读全文]...
  • 诗经蒹葭

  • 诗经
  •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曦。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注释:

      1、蒹葭:芦苇。苍苍:茂盛的样子。

      2、伊人:那个人。

      3、溯涸:逆流而上。丛:追寻。

      4、溯游:顺流而下。

      5、凄凄:茂盛的样子。

      6、曦:干。

      7、湄:岸边。

      8、跻:登高。

      9、坻:水中的小沙洲。

      10、采采:茂盛的样子。

      11、已:止,干。

      12、涘:水边。

      13、右:弯曲,迂回。

      14、沚:水中的小沙洲。

      译文:

      芦苇茂密水边长,深秋白露结成霜。

      我心思念的那人,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流而上去追寻,道路崎岖又漫长。

      顺流而下去追寻,仿佛就在水中央。

      芦苇茂盛水边长,太阳初升露未干。

      我心思念的那人,就在河水那岸边。

      逆流而上去追寻,道路险峻难攀登。

      顺流而下去追寻,仿佛就在沙洲间。

      芦苇茂密水边长,太阳初升露珠滴。

      我心思念的那人,就在河水岸边立。

      逆流而上去追寻,道路弯曲难走通。

      顺流而下去追寻,仿佛就在沙洲边。

      赏析:

      为了自己心爱的人而上下求索,不管艰难险阻,矢志不渝,这是一种可歌可泣的坚贞和追求精神。那个“伊人”,其实也可以看作一种尽善尽美的境界,一种指向理想的超越。

      这让人想起一篇叫做《海鸥乔纳森》的小说。海鸥乔纳森从不愿像自己的同类那样一心盯住眼前的臭鱼烂虾,总想飞得更高,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为了练*飞翔,他的翅膀被折断受伤,依然不改初衷。同伴们引诱他,讥笑他,他照样坚持自己的追求,宁愿饿着肚子,也不去追逐眼前的吃食。

      乔纳森想达到的,是对凡夫俗子的超越,是向尽善尽美的境界靠*,是努力向理想冲刺。《蒹葭》的主人公所追求的,也是自已心月中尽善尽美的理想,是自己魂牵梦绕的意中人,因此不惜一切代价去上下求索,不断追求。

      对于真正的求索者来说,目标是一种指向。达到目标固然重要,更重要的还是过程。人生本来就是一个过程。生存的价值和意义,就存在于过程之中。同样,追求的价值和意义也存在于过程之中。如果忽视过程,实际上也是忽视了追求本身。

      尽善尽美的境界,无论是从理论上说,还是从实际上说,都是不可能达到的。换句话说,尽善尽美只是一种理念,一种心灵指向的理想。它指引我们在*庸琐屑的生命历程中向前渡过,就像夜中照亮道的火光,迷途中的指南针一样,让我们不断地前行,追求。

[阅读全文]...
  • 诗经蒹葭的翻译

  • 诗经,文学
  • 诗经蒹葭的翻译

      《诗经》这部作品是唯美的,里面也是有着许多名句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诗经蒹葭的翻译,欢迎大家的阅读。

      原文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遡洄从之,道阻且长。遡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遡洄从之,道阻且跻。遡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遡洄从之,道阻且右。遡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翻译

      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赏析

      《蒹葭》这个部分是秦国的民歌,这是一首爱情诗,写在恋爱中一个痴情人的心理和感受,十分真实、曲折、动人。“蒹葭”是荻苇、芦苇的合称,皆水边所生。“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描写了一幅秋苇苍苍、白露茫茫、寒霜浓重的清凉景色,暗衬出人物身当此时此景的心情。“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朱熹《诗集传》:“伊人,犹彼人也。”在此处指人物朝思暮想的意中人。眼前本来是秋景寂寂,秋水漫漫,什么也没有,可由于牵肠挂肚的思念,他似乎遥遥望见意中人就在水的那一边,于是想去追寻她,以期欢聚。“遡洄从之,道阻且长”,人物沿着河岸向上游走,去寻求意中人的踪迹,但道路上障碍很多,很难走,且又迂曲遥远。“遡游从之,宛在水中央”那就从水路游着去寻找她吗,但不论人物怎么游,总到不了她的身边,她仿佛就永远在水中央,可望而不可即。这几句写的是人物的幻觉,眼前总是浮动着一个迷离的人影,似真不真,似假不假,不管是陆行,还是水游,总无法接*她,仿佛在绕着圆心转圈子。因而他兀自在水边徘徊往复,神魂不安。这显然勾勒的是一幅朦胧的意境,描写的是一种痴迷的心情,使整个诗篇蒙上了一片迷惘与感伤的情调。下面两章只换少许字词,反复咏唱。“未晞”,未干。“湄”水草交接之处,也就是岸边。“跻”,升高。“右”,迂曲。“坻”和“沚”是指水中的高地和小渚。

      这首诗三章都用秋水岸边凄清的秋景起兴,所谓“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凄凄,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刻划的是一片水乡清秋的景色,既明写了人物此时所见的客观景色,又暗寓了他此时的心情和感受,与诗人困于愁思苦想之中的凄惋心境是相一致的。换过来说,诗人的凄惋的心境,也正是借这样一幅秋凉之景得到渲染烘托,得到形象具体的表现。王夫之《姜斋诗话》说:“关情者景,自与情相为珀芥也。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这首诗就是把暮秋特有的景色与人物委婉惆怅的相思感情交铸在一起,从而渲染了全诗的气氛,创造的一个扑朔迷、情景交融的意境。另外,《蒹葭》这个部分一诗,又是把实情实景与想象幻想结合在一志,用虚实互相生发的手法,借助意象的模糊性和朦胧性,来加强抒情写物的感染力的。“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他第一次的幻觉,明明看见对岸有个人影,可是怎么走也走不到她的身边。“宛在水中央”,这是他第二次的.幻觉,忽然觉得所爱的人又出现在前面流水环绕小岛上,可是怎么游也游不到她的身边。那个倩影,一会儿“在水一方”,一会儿“在水中央”;一会儿在岸边,一会儿在高地。真是如同在幻景中,在梦境中,但人物却坚信这是真实的,不惜一切努力和艰辛去追寻她。这正生动深刻地写出了一个痴情者的心理变态,写出了他对所爱者的强烈感情。而这种意象的模糊和迷茫,又使全诗具有一种朦胧的美感,生发出韵味无穷的艺术感染力。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濉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b。

      《诗经·国风·秦风·蒹葭》

      【注解】①蒹葭:jiānjiā,水边的芦苇等植物;②伊人:那个人(恋人);

      ③溯洄:沿着曲折的水边逆流而上;④:xī,干;⑤湄:méi,水边;

      ⑥跻:jī,升高,向高处登;⑦坻:chí,水中的小洲或高地;

      ⑧澹sì,水边;⑨右:引申为曲折;⑩b:zhǐ,水中的小洲。

      【译文】

      芦苇密密又苍苍,晶莹露水结成霜。我心中那好人儿,伫立在那河水旁。逆流而上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顺流而下寻她,仿佛就在水中央。

      芦苇茂盛密又繁,晶莹露水还未干。我心中那好人儿,伫立在那河水边。逆流而上去找她,道路崎岖难登攀。顺流而下去寻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诗经国风秦风蒹葭》阅读答案及全文翻译赏析古诗词鉴赏

      芦苇片片根连根,晶莹露珠如泪痕。我心中那好人儿,伫立在那河水边。逆流而上去找她,路途艰险如弯绳。顺流而下去寻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赏析】

      《蒹葭》属于秦风。周孝王时,秦之先祖非子受封于秦谷(今甘肃天水)。*王东迁时,秦襄公因出兵护送有功,又得到了*以西的大片封地。后来秦逐渐东徙,都于雍(今陕西兴*)。秦地包括现在陕西关中到甘肃东南部一带。秦风共十篇,大都是东周时代这个区域的民歌。

      《蒹葭》是《诗经》中历来备受赞赏的一首抒情诗。全诗洋溢着抒情主人公对“伊人”的真诚向往和执着追求的爱恋之情。主人公面对苍苍芦荡、茫茫秋水,上下求索,苦苦寻觅。虽历经千辛万苦,但“伊人”始终让人隔河企望,飘忽不定,可望而不可即。全诗字里行间流露出主人公望穿秋水而

      全诗共三章,每章八句。每章开头二句皆以秋景起兴,描绘出一幅水乡清秋图;三、四句展示诗的中心意象,点明主题:“伊人”在水一方,主人公隔河企望,追寻“伊人”;后四句描述追寻境况:一是道阻且长,二是幻象迷离,两者皆以“伊人”不可得为旨归。

      这首诗最主要的艺术特色是意境朦胧、含蕴不尽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伊人”究竟是什么人,没有具体所指,甚至是男是女都无从确认,飘忽不定,似*而远;再加上“宛”字的妙用,使诗的意境显得空灵朦胧,引人遐想。每章开头都是写景,通过苍凉凄迷的环境对主人公寻觅无所得的忧伤凄婉的心境起到了很好的衬托作用,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另外,诗歌采取重章又追求不得的失望、惆怅之情。叠句的形式,反复咏叹,层层推进,步步深化,达到了反复抒情的目的。

      诗的每章开头都采用了赋中见兴的笔法。通过对眼前真景的描写与赞叹,绘画出一个空灵缥缈的意境,笼罩全篇。诗人抓住秋色独有的特征,不惜用浓墨重彩反复进行描绘、渲染深秋空寂悲凉的氛围,以抒写诗人怅然若失而又热烈企慕友人的心境。正如《人间词话》所说:“《诗·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具有“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和“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

[阅读全文]...
  • 《蒹葭》原文及赏析

  • 《蒹葭》原文及赏析

      《秦风·蒹葭》是*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此诗曾被认为是用来讥刺秦襄公不能用周礼来巩固*家,或惋惜招引隐居的贤士而不可得的。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蒹葭》原文及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蒹葭》原文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蒹葭》赏析

      《蒹葭》选自《诗经秦风》这是一首被古今人誉为“情真景真,风神摇曳的绝唱”,是“思心徘徊,百读不厌的杰作”。

      《蒹葭》是一首情诗,它写的是一个秋天的清晨,芦苇上的露水还未曾干,有位恋者在蒹葭露白的曲水之畔,徘徊往复,神魂颠倒,心焦地寻求他(她)思念的人——伊人。伊人所在的地方有流水环绕,仿佛置身于洲岛之上,可望而不可及,如何更好地欣赏这首诗,我认为重点是透过诗的语言和意境,把握诗的主题,从而增加内涵量。

      我们知道,诗是一种高度凝炼的语言艺术,诗歌所包蕴的极为丰富有成效的内容,往往依靠精炼和谐的语言形式表现出来,《蒹葭》可以说是此类典范。全诗共分三章,用的是一意三叠的章法,每章前两句写景,后六句写人。

      这首诗每节的头一句都是经秋景作为发端,给人以凄清之感,“在水一方”写“伊人”可望而不可及。“溯洄从之,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写出了“伊人”难求,“伊人”宛在,觅之无踪,在主人公长时间的反复追寻中,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体会出了主人公执著的爱情追求,以及不能和心爱之人欢会倾诉的`怅惘情怀。作者在描写秋景的时候,语言凝炼,精妙,从“苍苍”到“萋萋”到“采采”,写出了“蒹葭”的色彩由暗到亮、由模糊到清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景物描写既点明了季节和环境,又渲染了霜晨凄清的气氛,烘托了人物怅惘的情绪,因而它才达到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境地,令人神思遐想,叹赏不己。

      这首诗的意境是优美的,细品诗文,金秋之季,拂晓之时,芦花泛白,清露为霜,瑟瑟秋风,苇丛起伏,茫茫秋水,清澈澄明,水上烟波万状,空中雾霭迷蒙,弯曲的河道,水中的小洲,宛然在目,痴情恋者,踯躅水畔,热烈而急切地追寻着心上人,而伊人似在水一方,但一水阻隔,伊人可望而不可及,恋者心醉神迷,内心痛苦,难以名状,而伊人身影又在眼前不时闪现晃动,时隐时现,此情此景又使这位恋者欲找无方,欲罢不能,全诗读来只觉景色凄清,烟波万状,境界幽邃,意境朦胧,意蕴无穷,其艺术意境的创造非常独特,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诗人追寻恋人如梦似幻,如痴如醉,神情恍惚的主观情愫与秋晨雾霭,烟水迷离的景致浑然一体,仿佛这烟波万状的景致就是此时诗人痴迷的梦幻幻化而成,情景交融。

      其次,恋者的绵绵情意与”伊人宛在,觅之无踪”,若隐若现的境界浑然一体,正是因为“伊人”身影在眼前不时闪现晃动,才牵引着恋者执著地追寻,不愿放弃。

      第三,恋者“溯洄”溯游从之的急切心情与“可望见时不可及”的境界浑然一体,情由景生,境带情韵,令人回味无穷。

      第四,恋人追求无果的失意,郁闷心情与深秋一派萧瑟的景象浑然为一体,自古以来“自古逢秋悲寂寥”,恋者追寻伊人不获的失意、烦恼和痛苦与秋苇秋霜、秋水的悲凉之境交融,此时萧索之景正是恋者凄楚心绪的流露。

      第五,伊人高洁、可敬、可爱、令人心驰神往的美被蒹葭露白,秋水澄明的景致烘托出来了。

      正是这种多重意境交相叠合的开放型结构,使得这首情诗极富张力,其蕴藏量宏深,给予读者以更丰富的想象、开拓和创造的空间。

[阅读全文]...
  • 诗经蒹葭的拼音版

  • 诗经,文学
  • 诗经蒹葭的拼音版

      《蒹葭》是秦国的民歌,这是一首爱情诗,写在恋爱中一个痴情人的心理和感受,十分真实、曲折、动人。下面由小编为您整理出的诗经蒹葭的拼音版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jiān jiā

      蒹 葭

      jiān jiā cāng cāng ,bái lù wéi shūang

      蒹 葭 苍 苍 , 白 露 为 霜。

      sǔo wèi yī rén, zài shuǐ yī fāng

      所 谓 伊 人,在 水 一 方。

      sù huí cóng zhī ,dào zǔ qǐe cháng

      溯 洄 从 之,道 阻 且 长;

      sù yóu cóng zhī, wǎn zài shuǐ zhōng yāng

      溯 游 从 之,宛 在 水 中 央。

      jiān jiā qī qī ,bái lù wèi xī

      蒹 葭 萋 萋,白 露 未 晞。

      sǔo wèi yī rén zài shuǐ zhī méi

      所 谓 伊 人, 在 水 之 湄。

      sù húi cóng zhī ,dào zǔ qǐe jī

      溯 洄 从 之,道 阻 且 跻;

      sù yóu cóng zhī ,wǎn zài shuǐ zhōng chí

      溯 游 从 之,宛 在 水 中 坻。

      jiān jiā cǎi cǎi ,bái lù wèi yǐ

      蒹 葭 采 采, 白 露 未 已,

      sǔo wèi yī rén, zài shuǐ zhī sì

      所 谓 伊 人, 在 水 之 涘。

      sù húi cóng zhī, dào zǔ qǐe yòu

      溯 洄 从 之,道 阻 且 右;

      sù yóu cóng zhī ,wǎn zài shuǐ zhōng zhǐ

      溯 游 从 之,宛 在 水 中 沚。

      翻译

      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流而上去追寻,道路崎岖又漫长。顺流而下去追寻,仿佛就在水中央。

      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

      逆流而上去追寻,道路险峻难攀登。顺流而下去追寻,仿佛就在沙洲间。

      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

      逆流而上去追寻,道路弯曲难走通。 顺流而下去追寻,仿佛就在沙洲边。

      意境

      诗的象征,不是某词某句用了象征辞格或手法,而是意境的整体象征。“在水一方”,可望难即是人生常有的境遇,“溯徊从之,道阻且长”的困境以及“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的幻境,也是人生时常有的境遇;人们或许常常受到从追求的兴奋。到受阻的烦恼、再到失落的惆怅这一完整情感流的洗礼,更有可能时常受到逆流奋战多痛苦或顺流而下空欢喜的情感冲击;读者能够从这里联想到爱情的境遇以及唤起爱情的体验,也能够从这里联想到理想、事业、前途诸多方面的境遇和唤起诸多方面的人生体验。意境的整体象征,使嫌夜)真正具有了难以穷尽的人生哲理意味。王国维曾将这首诗与晏殊的〔蝶恋花〕“昨夜西风调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相提并论,认为它二“最得风人情致”,这显然是着眼于它的意境的人生象征意蕴。

      事实的虚化、意象的空灵与意境的整体象征,是一个问题的三个层面。从事实虚化到意象空灵,再到整体象征,这大致上就是象征性诗歌意境的建构过程。

      创作背景:

      有关于本首诗的内容,历来意见分歧。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说法:一是“刺襄公”说。《毛诗序》云:“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今人苏东天在《诗经》辨义中阐(chǎn )析说:“‘在水一方’的‘所谓伊人’(那个贤人),隐喻周王朝礼制。如果逆周礼而治国,那就‘道阻且长’、‘且跻’、‘且右’,意思是走不通、治不好的。如果顺从周礼,那就‘宛在水中央’、‘水中坻’、‘水中沚”,意思是治国有希望。”二是“招贤”说。姚际恒的《诗经通论》和方玉润的《诗经原始》都说这是一首招贤诗,“伊人”即“贤才”:“贤人隐居水滨,而人慕而思见之。”或谓:“征求逸隐不以其道,隐者避而不见。”三是“爱情”说。今人蓝菊有、杨任之、樊树云、高亭、吕恢文等均持“恋歌”说。如吕恢文说:“这是一首恋歌,由于所追求的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即,诗人陷入烦恼。说河水阻隔,是含蓄的隐喻。”

      由于本诗之本写之事无从查实,诗中的“伊人”所指亦难征信,故而以上三说均难以最终定论。在这里,我们姑且先把它当作一首爱情诗来解读。《蒹葭》属于《秦风》。周孝王时,秦之先祖非子受封于秦谷(今甘肃天水)。*王东迁时,秦襄公因出兵护送有功,又得到了*以西的大片封地。后来秦逐渐东徙,都于雍(今陕西兴*)。秦地包括陕西关中到甘肃东南部一带。秦风共十篇,大都是东周时代这个区域的民歌。

      赏析: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两句,从物象与色泽上点明了时间和环境。那生长在河边的茂密芦苇,颜色苍青,那晶莹透亮的露水珠已凝结成白刷刷的浓霜,那微微的秋风送着袭人的凉意,那茫茫的秋水泛起浸人的寒气。在这一苍凉幽缈的深秋清晨的特定时空里,诗人时而静立,时而徘徊,时而翘首眺望,时而蹙眉沉思。他那神情焦灼、心绪不宁的情状,不时地显现于我们眼前,原来他是在思慕追寻着一个友人。“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两句,交代了诗人所追慕的对象及伊人所在的地点,表现了诗人思见心切,望穿秋水,一个劲地张望、寻求。“伊人”,指与诗人关系亲密、为诗人崇敬和热爱而未曾须臾忘怀的人。“所谓”二字,表明“伊人”是常常被提及,不断念叨着的,然而现在他却在漫漫大河的另一方。“在水一方”,语气肯定,说明诗人确信他的存在,并充满信心去追求,只是河水隔绝,相会不易。“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沿着河边小道向上游走去,道路艰险,且又漫长,即使花费很长时间也难到达;如果径直游渡过去,尽管相距不远,但眼前秋水茫茫,思之可及,行之不易,仿佛看到了伊人的身影在水中央晃动。诗人尽管立于河边,但他那恍惚迷离的心神早已飞动起来,思见伊人而不得的如醉如痴的形象栩栩可见。诗句之奇妙,正如方玉润所说:“玩其词,虽若可望不可即。味其意,实求之而不远,思之而即至者。”(《诗经原始》)

      诗的二、三章只换了几个词儿,内容与首章基本相同。但它体现了诗歌咏唱的音乐特点,增强了韵律的悠扬和谐美,使表达的情感愈来愈强烈。首章的“苍苍”,次章的“凄凄”,末章的“采采”,写出芦苇的颜色由苍青至凄青到泛白,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在的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白露“为霜”、“未”、“未已”的变换,描绘出朝露成霜而又融为秋水的渐变情状与过程,形象地画出了时间发展的轨迹,说明诗人天刚放亮就来到河滨,直呆到太阳东升。试想,他独自一人久久徘徊在清冷索寞的旷野,面对茫茫秋水,等人不见,寻人不着,其心情该是何等焦急和惆怅!描写伊人所在地点时,由于“方”、“湄”、“濉比字的变换,就把伊人在彼岸等待诗人和诗人盼望与伊人相会的活动与心理形象而真切地描绘了出来,这样写,大大拓宽了诗的意境。另外,像“长”、“跻”、“右”和“央”、“坻”、“b”的变换,也都从不同的道路和方位上描述了他寻见伊人困难重重,想见友人心情急切的情景。若把三章诗所用几组变换的词语联系起来加以品味,更能体会到诗的'隽永淳厚的意味。

      诗的每章开头都采用了赋中见兴的笔法。通过对眼前真景的描写与赞叹,绘画出一个空灵缥缈的意境,笼罩全篇。诗人抓住秋色独有的特征,不惜用浓墨重彩反复进行描绘、渲染深秋空寂悲凉的氛围,以抒写诗人怅然若失而又热烈企慕友人的心境。正如《人间词话》所说:“《诗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具有“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和“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

      这首被人传诵不已的诗,对后世的影响也是明显的。且看宋玉《九辩》中的一段描写:“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寥兮天高而气清;寂兮收潦而水清;凄增欷兮薄寒之中人。”这里通过对秋天的气象和草木摇落的情状的描写,制造一种肃杀的气氛,表达了诗人悲凉凄苦的心情。这也许是受了《蒹葭》诗的影响,由此可以窥见《楚辞》对《诗经》的继承和发展线索。《古诗十九首》中《西北有高楼》的发端,赋中见兴、以景托情的写法,也沿用了《蒹葭》诗的笔法。其后的曹丕,从本诗中化出了“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的诗句。由此可见,《蒹葭》诗在古代诗歌史上有着很重要的地位。

[阅读全文]...
  • 诗经蒹葭的赏析(蒹葭之美赏析论文)

  • 诗经
  •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本文出自《诗经.秦风》,曾经被古代学者们认定为批评秦襄公不采用《周礼》来治理自己的国家,或惋惜招引隐居的贤士而不重用。這首诗与其它的诗有所不同,诗中没有具体的事件和堨景,甚至连伊人的个人信息全然没有,最起码的性别都是未知的,现代多数学者都把它当作怀人的情诗看待。

    诗篇一开始,便向读者说明了此时的天气已然到了深秋时节,芦苇叶片上的露水经过秋夜凉风的洗礼显然已凝成了细碎的霜花,说明天刚破晓。秋天原本就是令人伤感的季节,更何况寒意尚未退去的深秋晨,诗人独自来到河边,目的在于追寻那不见踪影的情人,呈现在眼前的却是茫茫无际的芦苇荡。水乃天然的阻隔,霜乃心灵的阻隔,使诗人无法到达河的彼岸,意中人你在何方。清澈略带寒意的“秋水”,把诗人的思念带向那遥远的对岸,使诗人长久地停留在“道阻且长”的地方。纵观全文,诗人根本就不知道心上人的准确位置,水边只是他安慰自己的地方。也许伊人就像曹植笔下的“朝游江北岸,夕宿潇湘沚”的“南国佳人”一样悠远无定,這使得诗中有种诱惑中略带绝望的思念。“溯洄”、“溯游”即是秋水的流动方向,又包含着诗人随水流的方向不断找寻的动作,人与自然,动与静的结合完美无缺。“宛在水中央”虽然说到最后找到意中人的踪影,但实际上在水中央还是渴望不可及,作者很无奈,惘怅之情油然而生。

    作者的這种空幻和虚泛的写法给*的阐释带来了一定的麻烦,同时也拓展了读者的思维空间。诗中所指的物象,不过是诗人用来歌咏的对象,其中更富内涵,更有象征性。“在水一方”为企慕的象征,“溯洄”、“溯游”、“道阻且长”、“宛在水中央”是反复追寻和追寻的艰难和渺茫的象征。诗人上下求索,“伊人”虽若隐若现,但还是遥不可及,這种深刻的人生体验成为后世诗人笔下经常出现的主题。“蒹葭之思”和“蒹葭伊人”成为旧时书信往来的客套话,著名诗人曹植的《洛神赋》和李商隐的《无题》等,就是对《蒹葭》最好的回应。[本文非原创,大量资料来源于诗经解析等资料]

[阅读全文]...

相关词条

相关文章

蒹葭起兴的句子 - 句子

蒹葭起兴的句子 - 语录

蒹葭起兴的句子 - 说说

蒹葭起兴的句子 - 名言

蒹葭起兴的句子 - 诗词

蒹葭起兴的句子 - 祝福

蒹葭起兴的句子 - 心语

推荐词条

交好运的诗句 形容孩子懂事的诗句 关于锦衣卫霸气的诗句 孝顺老人的诗句 受委屈的诗句 关于历史悠久的诗句 形容堕落的诗句 关于雨打芭蕉的诗句 很美的古诗句 冬天冷的诗句 关于诚信的诗句大全 落花无情的诗句 男儿豪情的诗句 无病**的诗句 赞美中秋节的诗句 夸姑娘的诗句 茶与友情的诗句 雨天和茶的诗句 烟雾朦胧美的诗句 形容人不知悔改的诗句 形容高人的诗句 夸新娘漂亮的诗句 良好家风的诗句 形容朋友欢聚的诗句 有关爱与恨的诗句 带秋的诗句大全 形容天气热的现代诗句 比喻荷花的诗句 带司机的诗句 秋天旅行的诗句 致四十岁的诗句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