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背景在古诗教学中的作用论文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背景在古诗教学中的作用论文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背景在古诗教学中的作用论文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背景在古诗教学中的作用论文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古诗《春思》的写作背景
李白有很多描写思妇心理的诗篇,《春思》是其中之一。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春”字通常语意双关:既指春天,又可以用来比喻男女之爱。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古诗《春思》的写作背景,希望有所帮助!
《春思》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所创作的新题乐府诗。此诗写一位出征军人的妻子在明媚的春日里对丈夫梦绕魂牵的思念,以及对战争早日胜利的盼望,表现思妇的思边之苦及其对爱情的坚贞。全诗言辞朴实无华,情景交融,神骨气味高雅浑然,富有民歌特色。
【原文】:
春思①
(唐)李白
燕草如碧丝②,秦桑低绿枝③。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④?
【注释】:
这是描写一位独处秦地的思妇触景生情,终日思念远在燕地卫的夫君,盼望他早日归来的评理歌。
⑴燕草:指燕地的草。燕,河北省北部一带,此泛指北部边地,征夫所在之处。
⑵秦桑:秦地的桑树。秦,指陕西省一带,此指思妇所在之地。燕地寒冷,草木迟生于较暖的秦地。
⑶君:指征夫。怀归:想家。
⑷妾:古代妇女自称。此处为思妇自指。
⑸罗帏:丝织的帘帐。
【翻译】:
燕草刚如碧丝之时,秦地的桑树已绿树成阴了。当君才开始想家的时候,妾已相思得肝肠欲断了。春风啊春风,我与你并不相识,你为何闯入了我的罗帏?
【赏析】:
李白有很多描写思妇心理的诗篇,《春思》是其中之一。*古典诗歌中的“春”字通常语意双关:既指春天,又可以用来比喻男女之爱。此诗《春思》中的“春”就包含有这两方面的意思。此诗以相隔遥远的燕秦两地春天景物起兴,别具一格。思妇触景生情,想起了远方的丈夫,颇为伤怀。她申斥春风,正是明志自警,恰到好处。
开头两句:“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可以视作“兴”。诗中的兴句一般是就眼前所见,信手拈起,这两句却以相隔遥远的燕、秦两地的春天景物起兴,颇为别致。“燕草如碧丝”,当是出于思妇的悬想;“秦桑低绿枝”,才是思妇所目睹。把目力达不到的远景和眼前*景配置在一幅画面上,并且都从思妇一边写出,从逻辑上说,似乎有点乖碍,但从“写情”的角度来看,却是可通的。试想:仲春时节,桑叶繁茂,独处秦地的思妇触景生情,终日盼望在燕地行役屯戍的丈夫早日归来;她根据自己*素与丈夫的恩爱相处和对丈夫的深切了解,料想远在燕地的丈夫此刻见到碧丝般的春草,也必然会萌生思归的念头。见春草而思归,语出《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首句化用《楚辞》语,浑成自然,不着痕迹。诗人巧妙地把握了思妇复杂的感情活动,用两处春光,兴两地相思,把想象与怀忆同眼前真景融合起来,据实构虚,造成诗的妙境。所以不仅起到了一般兴句所能起的烘托感情气氛的作用,而且还把思妇对于丈夫的真挚感情和他们夫妻之间心心相印的亲密关系传写出来了,这是一般的兴句所不易做到的。另外,这两句还运用了谐声双关。“丝”谐“思”,“枝”谐“知”,这恰和下文思归与“断肠”相关合,增强了诗句的音乐美与含蓄美。
三四两句直承兴句的理路而来,故仍从两地着笔:“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丈夫及春怀归,足慰离人愁肠。按理说,诗中的女主人公应该感到欣喜才是,而下句竟以“断肠”承之,这又似乎违背了一般人的心理,但如果联系上面的`兴句细细体会,就会发现,这样写对表现思妇的感情又进了一层。元代萧士赟对此诗评述揭示了兴句与所咏之词之间的微妙的关系。诗中看似于理不合之处,正是感情最为浓密所在。
旧时俗话说:“见多情易厌,见少情易变。”这首诗中的女主人公的可贵之处在于阔别而情愈深,迹疏而心不移。诗的最后两句是:“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诗人捕捉了思妇在春风吹入闺房,掀动罗帐的一霎那的心理活动,表现了她忠于所爱、坚贞不二的高尚情操。从艺术上说,这两句让多情的思妇对着无情的春风发话,又仿佛是无理的,但用来表现独守春闺的特定环境中的思妇的情态,又令人感到真实可信。春风撩人,春思缠绵,申斥春风,正所以明志自警。以此作结,恰到好处。
无理而妙是古典诗歌中一个常见的艺术特征。从李白的这首诗中不难看出,所谓无理而妙,就是指在看似违背常理、常情的描写中,反而更深刻地表现了各种复杂的感情。
【阅读训练】:
1.试分析“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表达情感的特点。(2分)
2.作者采用民歌的特殊手法,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试结合全诗分析“燕草碧如丝,秦桑低绿枝”运用了哪两种民歌手法。(4分)
3.哪个诗句可以看出作者描写的是初春的景象?
4.诗歌的最后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参考答案】:
1.借拟人手法写思妇的内心独白,春风不解人意,吹入罗帏,主人因风怀人,倍增思妇怀念征夫的情怀。
2.①用谐音双关的手法,借助“丝”与“思”、“枝”与“知”谐音,连接异地男女之间的思念情怀,让他们互诉思念的情怀。②采用起兴的手法,借燕草、秦桑起兴,写远隔燕秦的男女之间的思慕爱恋,抒写思妇的怀归之愿,离散之恨。
3.“燕草如碧丝”句。
4.拟人。
教师在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中的作用论文
探究性学*指学生在学科领域内或现实生活情境中选取某个问题作为实破点,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分析研讨,解决问题,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数学教学探究性学*研究的论文范文,欢迎阅读查看。
一、探究性学*的意义
探究性学*的精髓在于学生对相关知识进行自主的探究、学*,教师在相关的研究方向上进行指导、修正。这种新型的学*模式对我国的教育制度以及每一个教师都是一种全新的挑战,它破除了我国传统教育上的教师的绝对权威性,将求知者与教师放到了同一个位置上。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二、探究性学*的内容
1.对学生学*的方向以及课题进行修正
通常来说,可以进行研究性学*的课题范围都是相当广阔的,因此,在学生对课题进行探究性学*时,就需要对研究放行进行修正,尤其是对于小学数学来说,由于小学生天马行空的想象力,通常在研究学*的课程中会偏离研究课题很远,因此这时教师的研究方向的修正作用就凸显了出来。
在课题的内容上,教师应当在吃透课本的基础上,摒弃传统的题海模式,以学生的好奇心以及相关的主导问题为中心,将学生引导到真正的思考道路上。在研究性学*的时候,教师要鼓励学生对问题进行推敲、大胆思考解决,尽可能的拓宽解决问题的思路。同时,教师要注意对学生的“减压”,以便于形成开放、和谐的研究性学*的氛围,有助于培养小学生在数学的学*上能够较大的发展空间。
2.对学生进行分组
笔者在参考了国内外的对小学数学的教学经验后,发现了这样一个现象:在国外的探究性学*中都普遍采用研究性学*小组的模式,即对参加研究的学生进行分组,在组内,有各种明确的分工,每人都承担着一定的任务与责任。例如,有人来负责对整体的研究课题的方向以及深度进行确认,有人负责检验研究结果的正确性,有人负责将各种数据整理收集……。在每个小组之间,都应该注意其相对力量的*衡,即每个小组之间的力量都是相对*衡的,在他们的成绩好坏的基础上,还要结合情商、动手能力等因素进行综合考量再进行分组。有了这样的分组,大大地分担了教师的作用,使得教师有更多的事件来对每个小组进行综合考量对指导,同时能够锻炼每个小组的成员,使其在德智体美各方面得到提高。
3.将教学形式多样化
前面说道,探究性学*的中心不再是教师,但这并不是否定教师的作用,教师在探究性学*中,应该注意不能过度地放纵学生,不然很容易偏离研究方向甚至放弃研究。教师应该控制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活泼但是有秩序,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的策划、实施、紧急情况应对等方面进行全方面设想。同时,教师应该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让每一个小组、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其中,能够在教学活动中发挥学生们的`聪明才智、让他们得到锻炼。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除了对相关的知识进行解释之外,还要将学生的表现以及学生的反馈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来得出学生们的共性,根据共性来设计教学活动,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兼顾所有的学生,将学生的思维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4.将研究与实际结合
在教育度颁布的数学课程研究标准,有这样的一段文字:数学要来源于生活,也到回到生活。因此,教师应该注意在研究性学*的过程中将学生研究的课题与生活实际中的相关问题进行抽象对比,这样可以使得学生在研究的时候有一个横向的对比。在小学数学教学与学*中,这种思想显得尤为重要,由于小学生的心智还没有完全发展,因此需要一定程度的生活实际来比拟。因此,在研究性学*的过程中,要注意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将数学贴*生活实际,才能减缓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不足、无法理解题意等情况。
三、发挥教师在探究性学*中的作用的具体方法
1.将问题与实际结合,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前面提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到回到生活。因此,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要注意想问题与生活进行结合。笔者在这里提供一个例子:在小学数学中讲授各类读数法时,在课前,可以让学生在各类的商场、零售店取得一些样本的价格,再在课堂上让其读出其取得的样本的价格,这样可以最大程度地让每一个学生在学*中得到了锻炼。既达到了教学的目的,同时也教会了学生读数法,还锻炼了其生活调查能力。
2.在研究性学*中给学生创造动手操作的环境
大家都知道,爱玩是孩子们的天性。因此在研究性学*中,也要注意对孩子的这一天性的培养。具体来说,在研究性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笔者在这里提供一个例子:在小学的数学的讲授过程中,讲到关于圆柱体的表面积时,在课前,可以让学生在家里用白纸卷成一个圆柱带来学校,然后课堂上将圆柱展开,让学生看看圆柱的侧面展开后的图形,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引导,这样就可以用之前的学*的测长方体的面积方法来测的圆柱体的表面积。另外,在学*梯形的表面积公式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用两个一模一样的梯形拼凑成一个*行四边形,那么每个梯形的面积便是*行四边形的一半,根据相关公式即可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再如,在学*什么数能够被5整除的问题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探究位数为0、5的数,让学生从中找到相关的规律,才能更加可靠的记住这些规律,从而为以后的学*服务。
3.将数学的研究成果应用与生活
在现代生活中已经离不开数学的应用了,在小学数学的研究性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研究性学*的成果来在生活中应用。例如,在学*了相关的图表制作后,可以让学生在一个月内对其家庭以及个人的生活支出、收入进行一个图表的统计,这样既培养了其制作图表的能力,还加强了对知识的温*,同时还能对其家庭以及个人的收支情况作出详尽分析。
四、总结
在研究性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将学生的学*的方向往良性的方向上引导,做好引导、支持的作用,才能充分发挥教师在小学数学的研究性学*中的作用,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在生活实践以及理论与实际的结合的方面的能力,才能为学生的未来发展保驾护航,为国家培养栋梁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古诗《秋思》的写作背景
导语:《秋思》是唐代著名诗人张籍的乡愁诗,秋思写作背景是什么?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古诗《秋思》的写作背景,希望有所帮助!
写作背景
张籍原籍吴郡,他在创作这首诗时正客居洛阳城。当时是秋季,秋风勾起了诗人独在异乡的凄寂情怀,引起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于是创作了这首诗。
古诗原文
秋思
【唐】·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文学赏析
盛唐绝句,多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较少叙事成分;到了中唐,叙事成分逐渐增多,日常生活情事往往成为绝句的*见题材,风格也由盛唐的雄浑高华、富于浪漫气息转向写实。张籍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富于包孕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作客他乡的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怀念。
第一句交代“作家书”的原因(“见秋风”),说客居洛阳城,又见秋风。**叙事,不事渲染,却有含蕴。秋风是无形的,可闻、可触、可感,而仿佛不可见。但正如春风可以染绿大地,带来无边春色一样,秋风所包含的肃杀之气,也可使木叶黄落,百卉凋零,给自然界和人间带来一片秋光秋色、秋容秋态。它无形可见,却处处可见。作客他乡的游子,见到这一切凄凉摇落之景,不可避免地要勾起羁泊异乡的孤孑凄寂情怀,引起对家乡、亲人的悠长思念。这*淡而富于含蕴的“见”字,所给予读者的暗示和联想,是很丰富的。
第二句紧承“见秋风”,正面写“思”字。晋代张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晋书·张翰传》)。张籍祖籍吴郡,此时客居洛阳,情况与当年的张翰相仿佛,当他“见秋风”而起乡思的时候,也许曾经联想到张翰的这段故事。但由于种种没有明言的原因,竟不能效张翰的“命驾而归”,只好修一封家书来寄托思家怀乡的感情。这就使本来已经很深切强烈的乡思中又增添了欲归不得的怅惘,思绪变得更加复杂多端了。“欲作家书意万重”,“欲”字紧承“见秋风”。这“欲”字颇可玩味。原来诗人的心情是*静的,像一泓清水。秋风乍起,吹起他感情上的阵阵涟漪。它所表达的正是诗人铺纸伸笔之际的意念和情态:心里涌起千愁万绪,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需要倾吐,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行文顺畅自如,一气流贯,然而句末“意万重”三字,忽又来一个逆折,犹如书法上的无垂不缩。因此这里诗人的感情并未顺流而下,而是向更深的地方去开掘。这种手法,看似寻常,实极高超。诗人因见秋风而生乡思,于是欲作家书,可是千言万语,又不知从何写起。“意万重”,乃是以虚带实。刘禹锡《视刀环歌》云:“今朝两相视,脉脉万重心。”“万重心”、“万重意”,俱是极言思想感情的复杂。其中究竟有多少心意,每一个有生活经验的读者,都能体会得到。因为是“意万重”,这家书怎么写呢?写了没有?作者没有明言,让读者去想象,这就叫做含蓄不尽,耐人寻味。
三、四两句,撇开写信的具体过程和具体内容,只剪取家书就要发出时的一个细节——“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诗人既因“意万重”而感到无从下笔,又因托“行人”之便捎信而无暇细加考虑,深厚丰富的情意和难以表达的矛盾,加以时间“匆匆”,竟使这封包含着千言万语的信*乎“书被催成墨未浓”(李商隐《无题四首》)了。书成封就之际,似乎已经言尽;但当捎信的行人就要上路的时候,却又忽然感到刚才由于匆忙,生怕信里漏写了什么重要的内容,于是又匆匆拆开信封。“复恐”二字,刻画心理入微。这“临发又开封”的行动,与其说是为了添写几句匆匆未说尽的内容,不如说是为了验证一下自己的疑惑和担心。(开封验看检查的结果也许证明这种担心纯属神经过敏。)而这种毫无定准的“恐”,竟然促使诗人不假思索地作出“又开封”的决定,正显出他对这封“意万重”的家书的重视和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千言万语,惟恐遗漏了一句。如果真以为诗人记起了什么,又补上了什么,倒把富于诗情和戏剧性的生动细节化为*淡无味的实录了。这个细节之所以富于包孕和耐人咀嚼,正由于它是在“疑”而不是在“必”的`心理基础上产生的。并不是生活中所有“行人临发又开封”的现象都具有典型性,都值得写进诗里。只有当它和特定的背景、特定的心理状态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方才显出它的典型意义。因此,在“见秋风”、“意万重”,而又“复恐匆匆说不尽”的情况下来写“临发又开封”的细节,本身就包含着对生活素材的提炼和典型化,而不是对生活的简单模写。王安石评张籍的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题张司业诗》),这是深得张籍优秀作品创作要旨和甘苦的评论。这首极本色、极*淡,象生活本身一样自然的诗,似乎可以作为王安石精到评论的一个生动例证。
全诗一气贯成,明白如话,朴素而又真实地表达游子的心态。在消息传达不便的封建社会,长期客居异地的人常有类似的体验,一经诗人提炼,这件极*常的小事、极普通的题材就具有了代表性的意义。后人每每读到,常有感同身受之叹,所谓人同此心,情同此理。
作者简介
张籍(约767~约830),唐代诗人,字文昌,汉族,祖籍吴郡(今江苏苏州),生长在和州(今安徽和县),世称“张水部”、“张司业”。张籍长于乐府诗,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他的五言诗和*体诗,有些亦不乏深意。著名诗篇有《征妇怨》《采莲曲》《江南曲》。
叶圣陶文学作品中的社会背景
叶圣陶,男,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1894年10月28日生于江苏苏州,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下面小编整理了叶圣陶文学作品中的社会背景,欢迎阅读收藏。
叶圣陶文学作品中的社会背景
摘要:文学作品的创作往往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叶圣陶先生是*著名作家、编辑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他所生活的时代是一个相对动荡的年代,特别是在叶圣陶年轻的时候,正处于动乱的年代,他通过文学作品反映当时的社会背景。
本文就叶圣陶文学作品中关于社会背景的内容进行阐述,让读者能够深刻领悟到叶圣陶文学作品的时代特色。
关键词:叶圣陶文学作品 社会背景 论述
叶圣陶一生创作了数量较多的文学作品,可以说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在1919年的时候叶圣陶加入到了北京大学学生组织的“新潮社”,开始发表小说、新诗、文学评论和话剧剧本;在1921年的时候与周作人、沈雁冰、郑振铎等人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共同举起“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旗帜。
“五卅”运动,与胡愈之等人创办《公理日报》,进行反帝爱国宣传,后又主编*济难会的《光明》半月刊;1923年任商务印书馆编辑;1930年任开明书店编辑;“九一八”事变后,参加发起成立“文艺界反帝抗日大联盟”;1939年任中华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1946年后参加爱国民主运动,任中华文艺界协会总务部主任;1949年任华北人民*教科书编审委员会主任。
从叶圣陶老先生**前所从事的职业来看,一直都从事着与文化、教育、文学作品创作相关联的内容,同时叶圣陶先生也是在我们祖国处于内忧外患的前提下进行文学创作的,这些文学创作中非常重要的内容都是将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的形势融入到了其中,这种对于社会背景的论述,更能够给读者一个理解和想象的空间,让读者在读文学作品的时候,更好地理解叶圣陶先生进行创作的力量源泉所在。
一 内忧外患是叶圣陶文学作品创作的社会大环境
叶圣陶作为一位有社会责任感的现代作家,在他的文学作品中我们能感受到他对于当时社会环境,以及在现实生活中的百姓对于生活不满的描写。
叶圣陶先生生活和成长的年代是*经历着巨大社会变革的年代,那个年代正好是20世纪的初期,*正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局面。
由于受到了“辛亥革命”,“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以及当时“民主”、“科学”思想的熏陶,叶圣陶接受了先进的文化思想。
对于一个对国家和民族充满无限热爱的作家来说,怎么会不为这样的一种社会形势而感到焦虑,叶圣陶在这个大的社会环境中怀揣着忧国忧民的意识,关注现实生活中底层民众的生活,在进行文学作品的创作过程中能够以*和、严谨、客观、冷静的创作风格描述当时劳动人民的生活。
社会环境是影响生活在其中的人们最重要的一个因素,这种大的不稳定的社会环境就容易引起这些对于国家前途和命运抱有一线希望的知识分子的支持。
当时国家正处于内外交困和水深火热当中,需要文学家们通过自身的文学创作来改变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叶圣陶老先生就属于这一类的文学作家,在他的文学创作当中可以看到有很多都是描述这样的社会大环境所造成底层民众生活困难的篇章,例如:
《多收了三五斗》,这部作品所描述的内容就是20世纪30年代*农民所面临的现实状况,尽管当时底层农民收获的庄家相对多了一点,但是其他的一些问题也随之而来,叶圣陶老先生就是通过这些细小的生活细节和生活中所产生的一些现实的问题,来反映当时的生活状况。
此外,在叶圣陶老先生的另外一部童话作品《稻草人》中可以明显看出,作者曾经对自己寄予了无限的厚望,对当时内忧外患的社会大背景下的农村给予了淋漓尽致的描述。
从整部作品看,写出了田里的稻草人在夜里遇见的几件伤心事:“虫害肆虐贫苦老妇人的稻田,受病痛折磨而痛苦不堪的孩子,跳河自尽的女人,刻画出在帝国主义列强的压迫和军阀混战影响下*农村的破败景象。
童话中的稻草人呼喊:“我的主人,你不要去呀!你不要以为田里的一切事情都很好,天大的祸事,已经留下种子在你的田里了!等到发作的时候,便将不可收拾,将要滴**的眼泪,将要碎裂你的心!”通过叶圣陶先生对这个童话故事中主人翁稻草人的描写可以看出,作者对于整个社会局面的认识,让读者通过这些现实的场景感受到当时人们生活的艰难现状。
这样的一种视角往往也传达出了作者想要将当时的社会的黑暗程度表现出来却又担心自己惹上麻烦的那种心理。
对于作者而言,鉴于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只能够通过自己的文学创作若隐若现的通过自己的文学作品更好地表现给读者,这样的话才能有效提升对整个文学作品的价值,同时也能够更好地将该文学作品的忧患意识展示出来,让读者能够理解作者内心深处的想法,同时也能够让后来的人对当时大的社会环境有一个更加明确的认识。
二 叶圣陶文学作品中忧患意识的表现
对于叶圣陶文学作品的评价,往往离不开叶圣陶所生活的社会环境,这里所讲到的叶圣陶的生活环境往往指的是他在建国前的生活环境。
叶圣陶老先生前半生所生活的`社会环境是一个相对比较复杂和多变的社会环境,当时*正处于旧的社会制度向新的社会制度过渡的过程,这个过程又经历了日本的侵略战争,所有的这些都成为了叶圣陶文学作品中内忧外患的一种意识的潜在表现,这里可以清晰地看到叶圣陶的文学作品中最多的内容往往是关于忧患意识的表现,有对自身生活环境的忧虑,同时又有对祖国正在遭受着外敌入侵所处环境的忧虑。
忧患意识是文学作家对现实人生的一种深刻思考,这种深刻思考往往是作家面对着国家兴亡、人们的困苦生活进行的文学上的一种表现形式,这种忧患意识也是*文人们所倡导的一种对国家的责任意识,在*古代就有关于自己的国家处于水深火热之时,文学作家便通过文学作品来展示出自己对于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担忧的内容,例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些思想体现出古人把忧患意识作为人生的信条。
叶圣陶作为现代文学创作的杰出代表,在进行文学创作的过程中这种忧患的意识相对更加强烈一些,叶圣陶的这种忧患意识往往能够从更深刻的意念中表现出来,这种忧患意识更多的时候所表现出来的是“时代性、社会性和革命性”。
其文学作品《潘先生在难中》和《倪焕之》就是其表现知识分子在对于社会忧患层面最好的文学作品。
在《潘先生在难中》这部文学作品中,叶圣陶在描写潘先生心思的过程中主要围绕着“钱”和“命”这两个内容来进行描述,通过对于小人物心理变化的描写,让人们能够清晰地感觉到在城市小资产阶级没有社会意识、卑微的利己主义、临苟安而又喜等心理,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描写,《潘先生在难中》这部文学作品将丑陋的社会剥夺小人物生存权展现得淋漓尽致。
《倪焕之》这部文学作品将主人公倪焕之这一生中的对于生活的憧憬、高兴与苦闷、悲哀和幻想,深深地刻画到了那个动乱的年代里面,在该文学作品中叶圣陶细致地描写出了他熟悉的教育界知识分子的奋斗情况。
《倪焕之》这部文学作品体现出了知识分子的个人奋斗历程一再被军阀混战、*势力扼杀,很大程度上是时代的悲剧,作者对在风云变幻中知识分子的革命道路充满了忧虑。
对于叶圣陶老先生来说,他的文学作品不单单有关于社会底层贫苦农民形象的刻画,也有对于自己所熟悉的行业中的知识分子这个行业的刻画,对于知识分子而言,在那个年代应该说是一个相对重视知识分子的年代,但是这些知识分子却陷入到了军阀混战、*分子的扼杀,这些很大程度上就成为了这个时代的悲剧,作者在对于风云变化中的知识分子的命运也表现出了自己的担忧之心。
三 社会背景对叶圣陶文学作品创作的影响
在叶圣陶先生的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社会背景对于叶圣陶文学作品的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总之社会背景完善了整个文学创作的社会基础,让文学作品变得更加接*实际的生活,让后来的读者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叶圣陶文学作品在进行创作的过程中更加清晰的创作思路。
从叶圣陶老先生所生活的社会背景可以看出,那是一个社会正处于急剧转型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当中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对于整体社会的大环境来说,叶圣陶文学作品的创作过程往往受到当时社会环境所带来的影响,他在进行文学作品创作的时候,能够更多地去关注当时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贫苦农民,以及那些不能够主宰自己命运的知识分子,这些都成为了叶圣陶先生文学作品中的主人翁。
社会背景是文学创作的大环境,社会环境对于叶圣陶进行文学创作所进行的影响主要是从外部的环境进行的渗透思想的影响,在叶圣陶文学作品的创作过程中更多的是在建国前创作的,这里很多作品就是吸收了当时的社会背景所产生的,这种社会背景对于文学创作的影响最深刻的就是在进行文学创作时必须将人们的生活状态展示出来,这种展示的过程往往是文学创作所需要的环境因素。
叶圣陶老先生注意观察现实生活中所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将这些底层老百姓的生活以及底层知识分子的生活原生态表现出来,让读者在看到这些内容的时候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所处社会环境的优越性,同时也能够对过去的那种生活环境进行批判。
另外,我们还应该从叶圣陶老先生所生活的那个不稳定的时代开始理解他的文学创作,他出生在甲午战争之后,在这之后国家正在经历着百日维新,但是这个时候却又被列强所割据。
叶圣陶老先生的早年生活对他的日后进行文学创作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就使得他变得更加爱国,更加致力于投身到新闻以及教育的工作当中去,用自己的力量来改变自己国家将来的命运。
一个人的生活经历往往是和国家的命运相关联的,这里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在叶圣陶所生活的年代里,国家的分崩离析、积贫积弱的局面,以及列强到处瓜分*的现实生活场景,这些给生活在那个时代中的叶圣陶带来了较大的影响。
这种影响的背后往往是他在后来的文学创作中,更加愿意从小的社会底层老百姓的角度来进行文学创作,这种文学创作的风格不仅能够让读者更加仔细地了解生活的真谛,同时还更能够让人们在现实的生活中感受到生活的来之不易。
叶圣陶在进行文学作品创作的时候能够按照以小见大的形式来进行创作,这样的话能够让整个形象变得更加形象具体起来。
鉴于这样的一种创作模式对于叶圣陶来说,往往也能够从多个方面来完善对于社会环境的描述,让人们在感受当时社会生活的情况下来认识国家所处的状况。
同时文学作品的创作从一定的角度来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叶圣陶所进行的文学作品的创作,更多的时候应该是自己亲身的感受,作者只是将这种感受以更加形象化的形式展示到了读者的面前,让读者能够根据自己的感受来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
四 结语
综上所述,叶圣陶文学作品在进行创作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更多的地方是对于国家的一种内忧外患的环境担忧,同时他将文学作品创作的视角更加细化,让整个视角能够从生活在这个社会大环境中的普通老百姓着手,这样的话就能够通过这种细微的观察了解更多的关于当时社会发生的深刻变化的认识。
我们不得不注意到的就是叶圣陶老先生从出生到进行文学创作的这几十年的时间里,*大的社会环境所发生的重要变化,这种大的变化就是从一个朝代的结束到一个国家的四分五裂,再到列强的侵略和军阀的割据,这些都是叶圣陶自身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时代背景的变化。
这种时代背景对于他日后的文学创作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这种影响就是后来叶圣陶的文学作品更加关注底层民众,更加期望能够拥有强大祖国的愿望。
拓展阅读
文学贡献
陆游《示儿》古诗写作背景
在我们*凡的日常里,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一些耳熟能详的古诗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古诗的类型有很多,你都知道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陆游《示儿》古诗写作背景,欢迎大家分享。
写作背景
陆游所处的时代,正是我国历史上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的时代。在十二世纪初,我国东北地区的女真族建立了金国。在陆游出生后的第二年,金国占领了北宋的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市);第三年把徽、钦二帝掳去,北宋亡国。而当钦宗之弟赵构逃到南方,在临安(今浙江杭州市)建立了*之后,不但不发愤图强,收复失地,反而任命臭名昭著的汉奸秦桧做宰相,一意向金人屈膝求和。绍兴十二年(1142年)和议告成,赵构竞无耻到向金国皇帝自称臣子,并答应每年献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跟金人划淮水为界。从此北方的大好河山沦为金人的领土,北方的广大人民横被金人奴役,而南宋小朝廷也只是偏安一隅,在敌人的威胁压榨下苟延岁月。后来宋孝宗赵眘与金签订的“隆兴和议”及宁宗赵扩与金签订的“开禧和议”,照旧屈辱求和。这种局面,当然是一向反对民族压迫的广大汉族人民所不能容忍的。因此在这一历史时代,不知有多少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挺身而出,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而陆游则是他们在文学战线上的杰出代表。
陆游一生经历了北宋的末年和南宋的前半期。由于幼年在敌人入侵下仓皇逃难,以及家庭和亲友的爱国言论的启发教育,陆游对当时的严重民族灾难有着极其深刻的感受,因而早在青少年时期,就在心灵深处埋下了爱国复仇的种子。此后无论在朝廷和地方做官,到川、陕前线从军,直至晚年在绍兴老家闲居,这颗种子生根、发芽、挺干、开花,虽然不断遭到风雨的摧残,却也不断地成长壮大,并且终于结满丰硕的果实。清朝诗人赵翼的《瓯北诗话》中有一段话,说得十分概括,他说:
放翁十余岁时,早已*闻先正之绪言,遂如冰寒火热之不可改易;且以《春秋》大义而论,亦莫有过于是者,故终身守之不变。入蜀后在宣抚使王炎幕下,经临南郑,瞻望鄠、杜,志盛气锐,真有唾手燕、云之意,其诗之言恢复者十之五六。出蜀以后,犹十之三四。至七十以后,……是固无复有功名之志矣,然其《感中原旧事》云:“乞倾东海洗胡沙”,《老马行》云:“中原旱蝗胡运衰,王师北伐方传诏,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燕赵”,则此心犹耿耿不忘也。临殁犹有“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之句,则放翁之素志可见矣。
当然,这里所谓“十之五六”,“十之三四”,只是粗略的统计,而且只是从数量上、表面上来看的;然而即此也可见陆游的“素志”是一贯的,是自少至老历久不渝的。尤其这首《示儿》诗是他生命终点所爆发出的爱国火花,也可看做他一生爱国思想及诗作的总结。
历代文人,凡是读过《示儿》诗的无不为之感动。早在南宋当时,刘克庄就有一首绝句说:
不及生前见虏亡,放翁易箦愤堂堂。遥知小陆羞时荐,定告王师入洛阳!
这是1234年金朝被蒙古族灭亡之后,南宋*从淮西调兵进驻开封城内,并从开封分兵收复了洛阳之后,刘氏在兴奋之际,想到陆游的子孙一定会遵从他的遗嘱,把这个好消息祭告“乃翁”的。但是好景不长,那个歌舞湖山、奸臣当道的南宋小朝廷连暮气已深的金兵尚且不能抵抗,更何况这“方张之寇”的蒙古大军呢?多亏广大爱国军民奋起阻击,才使得这个风雨飘摇的*又延续了四十多年。这时南宋遗民林景熙写了一首《读陆放翁诗卷后》,词意极为沉痛,其末四句云:
青山一发愁蒙蒙,干戈况满天南东。来孙却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
这是说,陆游临终时以不见“九州同”为憾事,现在他的孙子们却看到了种这局面,但是统一*的不是宋王朝,而是新兴的元帝国,这样的消息在家祭时怎样告诉他老人家呢?以上所举两首诗,前一首洋溢着“漫卷诗书喜欲狂”的激情,后一首抒发了“亡国之音哀以思”的悲痛,一喜一悲,都是由《示儿》诗引发的。他们的爱国热情与陆游息息相通。
其他评述陆诗而特别提到《示儿》这首的,就我所见,不下三十余家(请参看我与孔繁礼同志同纂的《陆游研究资料汇编》),或者说它有宗译“三呼渡河”之意,或者说它与杜甫“一饭不忘”的忠君爱国相同,也有读后叹息泣下的,也有作诗同情寄慨的。足见这首诗情真语挚,感人之深!
但是以上诸人,大都是受了此诗的感染而引起共鸣,却未暇对它的内容作细致的分析。值得参考和向读者推荐的,要数当代朱自清先生的《爱国诗》一文。在这篇文章里,他把我国古典诗歌中的爱国诗分为三个项目:一是忠于一朝,也就是忠于一姓;其次是歌咏那勇敢杀敌的将士;再其次是对异族的同仇。并指出第三项以民族为立场,范围更为广大。他认为陆游“虽做过官,他的爱国热诚却不仅为了赵家一姓。他曾在西北从军,加强了他的敌忾。为了民族,为了社稷,他永怀着恢复中原的壮志。”因此在历代爱国诗中,他特别推崇这首《示儿》诗,并对它做了具体的分析:
《示儿》诗是临终之作,不说到别的,只说“北定中原”,正是他的专一处。这种诗只是对儿子说话,不是什么遗疏遗表的,用不着装腔作势,他尽可以说些别的体己的话;可是他只说这个,他正以为这是最体己的话。诗里说“元知万事空”,万事都搁得下;“但悲不见九州同”,只这一件搁不下。他虽说“死去”,虽然“不见九州同”,可是相信“王师”终有“北定中原日”,所以叮嘱他儿子“家祭无忘告乃翁”!教儿子“无忘”,正见自已的念念不“忘”。这是他的爱国热诚的理想化;这理想便是我们现在说的“国家至上”的信念的雏形。……过去的诗人里,也许只有他才配称为爱国诗人。
作品原文
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示儿:写给儿子们看。
⑵元知:原本知道。元,通“原”,本来。万事空:什么也没有了。
⑶但:只是。悲:悲伤九州:这里代指宋代的*。古代*分为九州,所以常用九州指代*。同:统一。
⑷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北定:将北方*定。中原:指淮河以北被金人侵占的地区。
⑸家祭:祭祀家中先人。无忘:不要忘记。乃翁:你的父亲,指陆游自己。
白话译文
我本来知道,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
因此,当朝廷军队收复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
作品鉴赏
此诗是陆游爱国诗中的一首名篇。陆游一生致力于抗金斗争,一直希望能收复中原。虽然频遇挫折,却仍然未改变初衷。从诗中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也凝聚着诗人毕生的心事,诗人始终如一地抱着当时汉民族必然要光复旧物的信念,对抗战事业具有必胜的信心。题目是“示儿”,相当于遗嘱。在短短的篇幅中,诗人披肝沥胆地嘱咐着儿子,无比光明磊落,激动人心。浓浓的爱国之情跃然纸上。
首句“死去元知万事空”,表明诗人即将离开人世,就什么都没有了,万事皆空,用不着牵挂了,从中体会诗人那种悲哀凄凉之心情。但从诗人的情感流向来看,有着更加重要的一面,“元知万事空”这话看来*常,但就全诗来说非常重要。它不但表现了诗人生死所恋,死无所畏的生死观,更重要的是为下文的“但悲”起到了有力的反衬作用。“元”“空”二字更加强劲有力,反衬出诗人那种“不见九州同”则死不瞑目的心情。
第二句“但悲不见九州同”描写诗人的悲怆心境。此句诗意是诗人向儿子们交代他至死也无法排除的极大悲痛的心境,那就是没有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而深深感到遗憾。这一句中的“悲”字是句眼,诗人临终前悲怆的不是个人生死,而是没有看见祖国的统一。表明自己心有不甘,因为“不见九州同”。“悲”引擢文盟字深刻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悲哀、遗憾之情。
第三句“王师北定中原日”,诗人以热切期望的语气表达了渴望收复失地的信念。表明诗人虽然沉痛,但并未绝望。诗人坚信总有一天宋朝的军队必定能*定中原,光复失地。有了这一句,诗的情调便由悲痛转化为激昂。
最后一句“家祭无忘告乃翁”,情绪又一转,无奈自己已经看不到祖国统一的那一天,只好把希望寄托于后代子孙。于是深情地嘱咐儿子,在家祭时千万别忘记把“北定中原”的喜讯告诉父亲,表达了诗人坚定的信念和悲壮的心愿,充分体现了年迈衰老的陆游爱国、报国之情,从中受到感染,加深热爱祖国的情感。
诗人在写此诗的十一年以前,叹息过“死前恨不见中原”,在热烈地期待着旧业的光复。直到临终之际,诗人仍然抱有这样坚定的信念,宋朝的抗敌部队要挥戈北上,赶走敌人,收复失地,*定中原。这对于诗人自己,当然是看不到了,只有后代的儿孙们能看到。于是深情地嘱咐儿子,当皇朝的军队收复中原的时候,不要忘记把“北定中原”这个大好的消息告诉诗人,以求了结一桩重大的心事。
此诗“悲壮沉痛”,“可泣鬼神”,歌颂陆游爱国精神光照千秋。用笔曲折,行文多变,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和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既有对抗金大业未就的无穷遗恨,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全诗有悲的成分,但基调是激昂的。语言浑然天成,没有丝毫雕琢,全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但比着意雕琢的诗更美、更感人。
语文课应当教什么?
这是问题吗?可是这似乎不是问题的问题却偏偏出了大问题。一位教师教邹韬奋《我的母亲》,不厌其烦地进行母爱教育,就是不引导学生学*作者是如何表达母爱和自己对母亲的爱。一位教师教《本命年的回想》,课堂上讨论的是过年的风俗,就是不研究课文如何写过年的风俗。一位教师教《中国石拱桥》,作业竟然是为家乡设
计一座拱桥。有质疑者说:“这是语文课,还是桥梁专业的设计课?”
他们为什么这样教语文?因为他们误将课文的内容当成语文教学的内容。殊不知,课文的内容与语文教学的内容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应当是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来表达思想情感。也就是说,“文何以载道”,才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才是语文教学的根本大道。这是一个颇有哲学意味的话题。
语文教学的材料是一篇篇课文。任何文章都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形式与内容的关系是语文教学的根本问题,或者说,形式与内容的矛盾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矛盾。
然而,语文教学中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与社会上一般人读文章时形式与内容的关系是不一样的。一般人读文章,更关注文章的内容。例如,地方日报一则停水的通知,人们关心的是什么时候停水,什么时候恢复供水,而不太关心通知的语言形式。读一部小说,人们更关心的是人物的性格及其命运,而不太在意小说的艺术形式。而语文教学更应当关注的恰恰是文本的语言形式。这是因为,语文课程的基本目标或者说语文设科的基本出发点在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因此,课文的语言形式应当成为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这就是语文教学中形式与内容的辩证关系。正如书法:一首唐诗,可以用柳体写,可以用欧体写,唐诗是内容,柳体或欧体是形式。然而当我们研究或欣赏书法艺术的时候,情况发生了变化,书法艺术成了我们欣赏的内容,柳体书法艺术既可以通过一首唐诗来表现,也可以通过一首宋词来表现,唐诗或者宋词成了柳体书法艺术赖以存在的形式。
当前语文教学实践的主要弊端就是游离课文的语言形式,没完没了地讨论课文的文化内涵,把语文课上成了思想品德课、科技常识课,或者是泛文化课。那样的语文教学必然是低效的。
一位小学老师教《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讲完了课文中的三个例子,教师又补充了两个例子,其目的就是要强化课文的主题思想。可是她偏偏不引导学生学*课文中很有价值的语言表达:作者在写第一个例子前说:“就拿洗澡来说吧。”在第二个例子前说:“无独有偶。”在第三个例子前说:“最有趣的还是……”正是这三句话将三个例子连贯起来,与课文的其他表达联系起来,使课文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学会了这些,就掌握了组织文章结构的一种方法。一个小学生学会了这样的表达,即使到了初中,其作文也是上乘。本文开头提到的《我的母亲》,教学的主要内容应当是作者如何表达母爱和自己对母亲的爱。例如,作者说:“母亲去世的时候,才二十九岁。”这个“才”就应当好好学,因为它表达了作者对母亲英年早逝的惋惜之情。没有这个状语,就显得冷冰冰的。状语重要,你还得用得恰当,否则还不如不用,要不你把“才”换成“已经”试试。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之所以成为千古名句,并不因其思想价值高,而是因其所表现的作者的言语智慧高。赣江上空的这一景象不知有多少人见过,不就是有些云霞,有野鸭子在飞吗?是作者的言语智慧创造了一种意境。“杨柳依依”“桃花灼灼”的价值,主要不在于杨柳和桃花的可爱,而在于作者以最恰当的最美妙的语言表现了杨柳和桃花的可爱。用“依依”来表现杨柳的婀娜,以“灼灼”来表现桃花的明艳,简洁之至,贴切之至,美妙之至,几千年来无出其右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世界母语日提出的主题是“母语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灵魂”。中华民族文化的灵魂既不是孔孟之道,也不是老庄哲学,而是孕育了孔孟之道和老庄哲学,培养了诗经楚辞和唐诗宋词的汉语——我们的母语。
阅读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汲取作者的言语智慧。我给“国培”班的骨干教师讲这个道理,老师们说:“现在明白学生为什么写不好作文了,阅读教学不引导学生汲取作者的言语智慧,学生怎么能学会写作文?”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是学生学*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这一表述具有拨乱反正的意义,这是十年来中国语文教育最了不起的进步。
当然,语文课程有人文性,但语文的本质属性是工具性,语文是一种表情达意的人文工具。语文教学具有多重功能,语文素养中还应当有情感态度价值观,而且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够促进语文能力的提高。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应当渗透到听说读写的语文活动过程中去,而不是外加香油一勺,更不能喧宾夺主。
新会计准则建立的背景与内容论文
在个人成长的多个环节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论文吧,论文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那么你有了解过论文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新会计准则建立的背景与内容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改革的背景
(一)国际背景
1、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浪潮
20世纪90年代以后,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明显加快,国际贸易、国际投资以及跨国公司均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资本市场日益壮大,跨国兼并活动日益频繁并愈演愈烈,资本流动也日渐迅速。在这种情况下,对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要求也就越来越迫切。
2、世界各国纷纷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
*年来,各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以及国际性会计组织均致力于会计标准的国际协调。为了适应会计国际化发展的需要,国际会计准则委员已对组织机构进行了相应改组,重新调整了工作目标,并加快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建设步伐。欧盟财长理事会已于2005年在上市公司范围内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澳大利亚已宣布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作为经济转型国家的俄罗斯也在2005年采用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日本自20世纪90年代中叶以来,对本国的会计准则进行了全面的改造和修订,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还对本国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进行了重组。韩国也重建了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并按照国际会计准则制定其本国的会计准则。这些国家在会计国际协调方面均取得很大进展,其目的就在于努力降低本国会计准则的制定成本,降低本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筹资成本和交易成本,使本国企业在全球性的经济竞争和发展中处于优势。因此,会计国际协调是各国经济利益驱使的结果。
(二)国内背景
1、会计准则的修改是我国企业会计制度发展的需要
我国原有的会计基本准则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期,1992年,*在企业会计核算制度方面进行了第一次重大改革,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一一基本准则》和l3个行业的会计制度,从1993年7月1日起开始实施。后来*又相继制定并发布了l3项具体会计准则。这些会计准则在当时的经济环境下发挥了重大作用。
随着我国经济在过去十几年里的飞速发展,相关领域的法律条款也开始出现调整。1999年,*修订了会计法》,2000年,*制定并发布了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另外,修订后的公司法、《证券法也于今年1月1日起开始正式施行,为了与上述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保持一致,原有的会计准则也需要随之修订。
2、会计准则的修改是我国会计制度与国际接轨的需要
会计准则全球化趋同的趋势最*几年日益明显,自2005年1月1日,已经有90多个国家表示要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随着我国经济开放程度越来越高,活跃在国际贸易和国际资本市场的*企业更是需要首先在会计准则上国际化。
在国际贸易中,欧盟不完全承认*市场经济地位,理由之一就是*会计标准与国际差异较大。在*一些应诉反倾销的企业当中,也屡屡因为会计制度没有与国际接轨而失败。
在资本市场上,随着*企业海外上市的企业越来越多,以及国内资本市场对外资的`开放程度越来越高,也对会计准则向国际接轨提出了要求。在新会计准则体系的新闻发布会上,*银行副行长周载群就表示:“这次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与国际准则趋同,可以使我行在海外上市时按照*会计准则编制的财务报表与按照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编制的财务报表之间的差异基本消除,有利于我行进行海外融资,拓展国际业务,实施‘走出去’的国际化战略”。
二、改革的内容
新会计准则主要体现在八个方面的变革,具体内容包括:
(一)权责发生制和历史成本不再作为会计核算基本原则
新基本准则中的会计基本原则,继续保留了重要性原则、谨慎原则、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等,也强调了可比性、一致性、明晰性等原则。但权责发生制和历史成本不再作为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
(二)更注重公允价值
在这次制订和发布的新准则中,公允价值的推行是其中较为突出的亮点,它实现了我国会计准则的新突破。美国会计准则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比较侧重公允价值的应用,以体现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有专家指出,公允价值主要影响的还是金融企业。因为新准则规定,衍生金融工具一律以公允价值计量,并将相关公允价值变动计人当期损益或所有者权益。而这之前,金融企业的衍生工具仅在表外披露。
据悉,*为此多次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讨论相关问题。考虑到*市场发展的现状,此次准则体系中主要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易等方面采用了公允价值。总体上说,新会计准则体系对公允价值的运用还是比较谨慎的。
(三)存货管理办法变革
1、新《存货》准则中,取消了存货流转的后进先出法,从理论上讲,企业从后进先出法转向其他方法,如采用先进先出法时,会造成企业毛利的波动。并且,如果是在一个通货膨胀的市场环境下,使用后进先出法还可以降低税收,因此,转向先进先出法会对企业不利。但由于通货膨胀的因素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中无需考虑,因此,后进先出法的取消,对原采用的企业影响不会很大。
2、明确规定有限情况下,某些存货发生的借款费用可以根据,借款费用准则的规定资本化,记人存货成本。
由于借款费用资本化的范围扩大到某些存货项目,这对损益表将会产生影响;使当期的财务费用减少,当期利润增加,期末分配利润增加;同时,也会对资产负债表产生影响:使当期存货成本增加,使当期权益增加。
(四)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变革
针对借减值准备的计提和转回操纵利润的问题,新资产减值准则明确规定,计提的减值准备不得转回,这也是新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实质性差异之一。在新准则的规定中,有多项资产的减值准备一旦计提不得转回,设计如此严格的一刀切规定,主要是为了防止企业利用减值准备的计提和冲回来调节利润,这再次反映了会计准则的制定本身是一种博弈。
在新会计准则中,适用减值准备准则规定的资产,主要有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长期股权投资》准则规定的股权投资、商誉、生产性生物资产、某些权益工具、矿区权益等。
(五)债务重组方法变革
新准则改变了“一刀切”的规定,将原先因债权人让步而导致债务人豁免或者少偿还的负债计人资本公积金的做法,改为将债务重组收益计人营业外收入。对于实物抵债业务,引进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属性。按新规定,一些无力清偿债务的公司,一旦获得债务全部或者部分豁免,其收益将直接反映在当期利润表中。
债务重组方法的变革,也使得公司的利润,特别是每股收益水*发生大幅波动,这将极大地提升其每股收益。因此,负债额较高又有可能获得债务豁免的公司,其每股收益在新准则实施后,将出现大幅上涨。
(六)企业合并会计处理方法变革
对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以账面价值作为会计处理的基础,而对于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包括吸收合并和新设合并)则以双方认可的公允价值作为会计处理基础。
目前*的企业合并大部分是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这不一定是合并方和被合并方双方完全出于自愿的交易行为,合并对价也不是双方讨价还价的结果,不代表公允价值,因此以账面价值作为会计处理的基础,以避免利润操纵。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包括吸收合并和新设合并)可以有双方的讨价还价,是双方自愿交易的结果,因此有双方认可的公允价值,并可确认购买商誉。
(七)合并报表基本理论变革
与《合并会计报表暂行规定》相比,新的合并财务报表准则所依据的基本合并理论已发生变化,从侧重母公司理论转为侧重实体理论,即更加体现“实质重于形式”的会计原则。合并报表范围的确定更关注实质性控制,母公司对所有能控制的子公司均需纳入合并范围,而不一定考虑股权比例。所有者权益为负数的子公司,只要是持续经营的,也应纳入合并范围。这一变革,对上市公司合并报表利润将会产生较大影响。
(八)金融工具准则变革
关于金融工具的4项具体会计准则主要适用于金融企业,这些准则对金融企业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上市或拟上市的金融机构则首当其冲。
例如,准则规定衍生金融工具一律以公允价值计量,并从表外移到表内反映。这就要求上市银行和证券公司善用衍生工具这把“双刃剑”,因为表内化将对企业利用衍生金融工具进行风险管理的行为产生重大影响,企业不但要考虑现金流等经济因素,还要考虑衍生金融工具对报表的影响,以避免给报表带来过大的波动。
教育论文:浅谈美术的心育作用(通用10篇)
无论是在学*还是在工作中,说到论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论文写作的过程是人们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你知道论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育论文:浅谈美术的心育作用(通用10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摘 要:美术在培养发展学生健康心理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美术教师要充分认识到美术的心育作用,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培育。
关键词:心育;美育;作用
“心育”为心理教育的简称,是培养发展学生的健康心理,从而促进其个性完善的教育,心育与德、智、体、美、劳诸育并驾齐驱,同步发展,是教育整体工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子系统。那么,美术和美术教育又具有怎样的心育作用呢?我想从以下四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
一、美术作业过程中的心育作用
美术作业的过程不存在强制性,是自由自主的。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可以敞开心扉,宣泄自己的情感。这种方式在促进学生养成自信、自强的心理素质方面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另外,美术作业强烈的秩序性,能够有效地治疗学生浮躁焦虑的心理。教师严格按照程序的要求,一丝不苟地强化作业辅导,能有效帮助学生克服焦虑的心理。
二、美术作业成功后的心育作用
教师在辅导学生完成美术作业的过程中,要注意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表扬他们的优点,帮助他们克服缺点,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在完成美术作业后,要对他们的成功予以表扬,对他们能力的提升予以肯定。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不要用显而易见的刺激去激发学生对学*的兴趣,而是应在更深的层次上,让他们通过发现自己“才能”的过程,体验到自己的劳动和成就,这本身就是兴趣最重要的源泉。教师引导帮助学生把作业完成好,最后的成功很重要。它能让每个学生都亲身体验到,通过努力和奋斗,终于获得最后成功的愉快,使他们萌发积极向上的心理需要。美术作业的结果应该是使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的快乐。
三、美术活动的心育作用
美术课外活动,可以为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供更为有利的条件。通过美术课外活动,增加了学生之间交流、写作的机会,让学生的群体意识更加强烈。通过美术课外活动,师生之间获得了*等交流的机会,信任的程度也大大增加。集体活动与学生个人情感相结合,可以促进学生自主、进取、相容心理的发展,帮助学生克服和矫正固执、孤独、封闭等方面的不良心理。
总之,美术教学在培养学生健康心理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美术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握机会,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对症下药。美术教师要充分发挥美术的心育作用,让学生在美术学*中获得健康的心理素质,正确指引学生以后的人生方向。美术的心育作用是强大的,作为美术教师,要在工作中不断地实践、总结,寻找出更有效的教学方法。
所谓素质,并不仅仅是指掌握和运用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而是通过了解、体验从整体上将各种文化内化成自身的一种素养,完善自身人格。美术教育通过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来培养其高尚品德,引导学生如何正确地研究和表现物质世界,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些都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相连。
一、简析美术类学生特点
第一,学*美术的学生大都从小就开始接触艺术,个性比较鲜明,偏感性,不愿意被管束,思维活跃的同时缺少一定的组织性和纪律性,政治觉悟不高[1]。第二,自我认同程度高,拥有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望,勇于接受和面对社会中的竞争,但承受挫折的能力不强,自我调节能力差,面对失败的时候不会对自我进行反思,总是将失败原因归咎于外部环境,且缺乏一定的公*竞争意识。第三,只注重专业课程,将大多数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了专业的学*和实践当中,忽视了文化课的学*,没有扩展知识面的意识。
二、蕴含于美术教育中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作用
1.使美术教育更贴*现实
学*美术的学生大都家庭条件优越,具有很强的自信心和强烈的自我意识以及浓厚的专业情结,对周边的人、社会、环境缺少一定的关注,但美术教育的目的并不仅仅在专业技能和素质上,同样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2]。因此,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中关于国家史事、政治观点、社会时事、道德规范等方面的熏染来使美术教育更加贴*现实。
2.实现美术教育大众化和人性化之间的融合
教育本身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的,所谓因材施教,就是应该承认并尊重学生个体间存在的差异性,维护每位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尊重其人格,欣赏他们在不同方面的不同才能,为不同学生创造出适合其学*和发展的自由空间,即教育的大众化,美术教育更是如此。美术教育本就比较注重学生个体的兴趣、能力、心理结构和知识结构以及需求的差异性,以使学生发挥出其个人的特点和潜能,实现自我,避免学生思想的僵化,即美术教育的人性化[3]。为使学生能够在自我教育中更好的维持自身发展,美术教育应通过创建良好校园文化这种隐性、间接的思想政治教育来实现对学生情操的潜在熏陶。
3.促进美术教育中民族性同世界性的融合
因为美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出具有一定文化内涵和素养的美术家,同样的,一个没有内涵和高品质的人也必定不会成为优秀的艺术家。因此,美术教育也应当跟随社会主流,以社会主义为指导原则和方向,在教学内容上做到艺术与思想的统一。思想政治教育中涉及到的有关民族历史、文化的内容,可以让学生在美术学*中了解到属于民族的,或具有不同地方特色的艺术文化,使学生在美术教育中既得到艺术熏陶,又得到思想政治熏陶,既向学生传播了知识,又使年轻一代学生在了解民族文化、历史、艺术的过程中增强了爱国意识,培养了高尚情操。此外,随着全球化脚步的加快,文化也变得更加多元化,美术教育也逐渐向着开放、多元和世界性方向发展,不断传入的外来文化冲击着我国的传统文化,此时,思想政治教育就成为了一种既能保持和传承民族艺术、文化,又能吸收多元文化精华的有效手段,使美术教育具有民族性,在教育日趋国际化的大环境中发挥出更大作用。
4.推动美术教育同道德教育相融合
所谓教书育人,重点在人育,教学生如何做人,美术教育也是一样。艺术本身最初的目的也是安慰人类精神,将人类的品性和道德引导到最高点[4]。就如同列夫托尔斯泰所说的一样:艺术是美的灵魂,其目的是教育,不仅是智育、心育,更是对整个人的教育。艺术对人的智慧和心灵可以起到直接影响,且这种影响是全方面,综合性的,美术教育使学生在理解心灵美和外在美方面起到正确的引导作用,帮助他们辨别真正的美与丑,善与恶。因此,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道德教育,可以为健康审美观的树立和审美的自觉性和追求上打下良好基础,将美术教育中美和艺术的教育同人性、生活、社会中的道德紧密相连,树立良好审美观的同时提高道德素质。
5.推动了教师素养的提高
美术教育实际上是将高度发展的那些社会理性转化,然后以一种更为直观、生动和感性的形式表现出来,其中包括了思想政治方面的内容和伦理道德方面的内涵,在提高学生艺术审美能力和艺术表现力的同时,净化他们的心灵,升华他们的道德情操,最终完善他们的人格[5]。因此,要想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于美术教育之中,发挥其真正作用,就要对教师的综合素养提出更高的要求,使教师能够跟上时代发展脚步,转变教学观念,对教材内容做深入细致的研究,创新教学模式,唤起学生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对祖国的热爱,勇于追求理想,实现在美术教育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真正目的。
三、结束语
思想政治教育与美术教育一样,都是服务于素质教育的,从鲁迅先生的“美术可以辅翼道德”到“礼乐皆得,谓之有德”都可以看出思想政治教育与美术教育在规范受教育者行为,完善其品德方面相互融合,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的关系,因此,在实际教学当中要注重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美术教育中的辅助作用,推进美术教育更好的发展。
一、对美术教育中的思想品德教育的思考
我校的学生,很多是新移民子女,父母有一定的文化,但*时忙着上班、打理生意什么的,孩子的生活、教育什么的很多时候都交给老人家负责,这种隔代教育的弊端就出来啦!这时学校教育特别是思想品德的教育就显得优为重要了,再加上小学生正处在思想教育的初始阶段,思想品德的培养对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将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我校特别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本人也一直将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在美术教学中的有效渗透作为重点来抓。
二、美术教学在思想品德教育中的重要性
(一)美术教学在思想品德教育中的重要性要求教师根据思想品德的内容尊循学生品德形成的规律,对学生有目的地施加影响,并通过学生自我判断,自我选择,自我教育的过程逐步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我们知道,思想观念的树立、情感的转变,*惯的养成,意志信念理想的形成,都不能立竿见影,欲速则不达。小学生的德育内容很多,既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理想信念、革命传统教育及自力更生、勤俭节约的国情教育,又有保护自然,保护地球、珍爱生命、关心他人、刻苦学*、热爱劳动等教育,另外还有遵纪守法,树立良好思想品德的教育等等。
(二)美术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是思想品德教育的一个重要阵地。我觉得,只要我们重视,努力去研究探索,对每一个学生都义不容辞;每一位教师都可以是一个出色的德育工作者;只有将思想品德教育与教学有机结合在一起才是出色的德育工作者;只有将思想品德教育与教学有机结合在一起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此外,思想品德还要有针对性才会得到学生的认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把自己投入到学生之中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上个学年我刚接手二年级,5班有个小男孩特别喜欢美术课,但就是不爱讲卫生,班里的同学都不太跟他玩,还说他脏,在分组活动中,大家都不愿他加入,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我讲起了*女排在雅典奥运会靠着团结拼搏精神奋力夺冠的经过时,同学们安静了下来,我乘机教育同学们,使他们懂得:尊重他人,乐于助人,共同进步,是人生最大的乐趣。课后,我找来这个小男孩聊天,教育他应注意个人卫生,主动与他人交朋友,并送了一些小画具给他,还安排班干部帮助他,几周下来,这位小男孩便融入到美术的大家庭中。
(三)美术课是学生喜爱的课程,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教材内容都以形象,色彩去感染儿童,能很自然地与思品教育紧密联系起来,因此美术教学在思想品德教育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比如画小白兔讲小白兔的善良、温和、爱卫生;画老牛讲老牛的勤劳、勇敢,有恒心;做纸玩具讲变废品为宝,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使孩子们在掌握美术基本知识的同时自然地形成良好的品德,养成热爱生活,乐于助人,勤劳勇敢的人生观。
三、不同年龄特征的思品教育方法
(一)渗透法。在美术教学中,根据儿童年龄和心理的接受能力,对低中年级采取讲故事、看录像、读诗歌、听音乐等方法,将思想品德内容渗透其中,使孩子们很自然地沉浸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受到熏陶及教育。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注意力还不够集中,有时上几分钟的课,就开始三五个小朋友在交头接耳的讲话,或是坐不住了,或是玩学*用具,这时我通常会讲一些小故事,把学生的注意力重新吸引到教学中来,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诱导法。根据中高年级学生能独立思考问题的特点,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引导他们得出正确的结论。如画“船儿漂漂”的主题目画时,引导学生结合家乡———番禺渔乡进行讨论:大海、鱼儿、渔民的相互关系,通过讨论,从而产生保护环境,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
(三)对比法。采用对比的方法,让学生了解正反两面的经验教训,通过成功与失败、虚心与骄傲、繁荣与落后不同结局的对比,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比如:比较繁荣与落后的不同结果:旧*的贫弱挨打和新*的强大不可侮辱,使学生油然而生爱祖国爱新生活的情感,再画升**的创作画时就格外生动……
(四)讨论法。是诱导法的引伸,有计划地把儿童分组或全班围绕一些问题展开讨论,充分发挥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及创作热情,收到自己教育自己的效果。如记忆画“节日的餐桌”,“美丽的叶子”;故事画“巧救小昆虫”等,通过讨论孩子们大胆发言、各抒己见,培养了参与意识,调动了记忆思维活动与创造思维活动。
(五)演示法。这是一种生动形象的直观性教学法,很适合儿童的特点,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及当堂演示等直观形象的表达,由形象思维引发抽象思维,产生特殊的教学效果,对美术教学之中的思想品德教育有很好的吸引力和良好的效果。总而言之,思想品德教育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必须重视的重要“工程”,美术教学中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对美术教学自身也会取得巨大的推动作用。只要我们开动脑筋,将美术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结合起来,学生们在美术创作的过程中,心灵美也一点一滴的得到了升华。
参考文献:
[1]《早期教育》教师版[M].南京市:江苏教育报刊社,2017.
[2]《*中小学美术》[M].北京市:*美术出版总社,2014.
[3]《中小学德育》[M].广州市:华南师范大学杂志社,2017.
摘要:博物馆美术教育资源整合了科学、历史、音乐、自然环境等领域的知识,使参与者在获得艺术熏陶的同时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这种全面、综合的美术教育特点是让学生对美术形成广义的认知,高校美术教育应该引导并启发学生在文化和历史的环境中理解艺术的不同目的与功能。
关键词:文物;美术教育;拓展
博物馆是一种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非营利性机构,为了教育、研究、欣赏的目的,传播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质与非物质遗产,由此可见,教育是博物馆的重要功能之一。高校美术教育是培养学生艺术观和审美趣味、提高学生美术知识和技能的活动。学生能从博物馆中学*美术知识,能从展览内容中感悟美,也能从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中体验美、创造美,可以说博物馆在高校美术教育中的作用非常重要。
一、博物馆美术教育的特点
1.教育资源的实物直观性
相较于学校美术教育实物资源数量有限、种类较少等局限,博物馆拥有丰富的文物资源,并通过陈列展示等方式向公众展示与传达文物独特的文化内涵。如,书画作品实物原件能真实地体现印刷品所不能呈现或者呈现失真的墨色浓淡、细节层次、笔触质感等。博物馆美术教育的实物资源的直观性能让人们更加深刻地体会作品所传达的艺术魅力与思想情感。
2.教育内容与形式的多样性
山居秋暝古诗词的写作背景及翻译
《山居秋暝》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这首诗写初秋时节山居所见雨后黄昏的景色,是王维隐居终南山下辋川别业时所作。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山居秋暝古诗词的写作背景及翻译,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原文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译文:
新雨过后山谷里空旷清新,初秋傍晚的天气特别凉爽。明月映照着幽静的松林间,清澈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竹林中少女喧笑洗衣归来,莲叶轻摇是上游荡下轻舟。春天的美景虽然已经消歇,眼前的秋景足以令人留连。
写作背景
《山居秋暝》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此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以自然美来表现人格美和社会美。是王维隐居终南山下辋川别业(别墅)时所作。
《山居秋暝》赏析
这首诗为山水名篇,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中明确写有浣女渔舟,诗人却下笔说是“空山”。这是因为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由于这里人迹罕至,“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自然不知山中有人来了。“空山”两字点出此外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生动表现了幽清明净的自然美。王维的《济上四贤咏》曾经赞叹两位贤士的高尚情操,谓其“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诗人自己也是这种心志高洁的人,他曾说:“宁息野树林,宁饮涧水流,不用坐梁肉,崎岖见王侯。”(《献始兴公》)这月下青松和石上清泉,正是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这两句写景如画,随意洒脱,毫不着力。像这样又动人又自然的写景,达到了艺术上炉火纯青的地步,的确非一般人所能学到。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歌声笑语,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洗罢衣服笑逐着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在这青松明月之下,在这翠竹青莲之中,生活着这样无忧无虑、勤劳善良的人们。这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反映了诗人过安静纯朴生活的理想,同时也从反面衬托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这两句写的很有技巧,而用笔不露痕迹,使人不觉其巧。诗人先写“竹喧”“莲动”,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这样写更富有真情实感,更富有诗意。
诗的中间两联同是写景,而各有侧重。颔联侧重写物,以物芳而明志洁;颈联侧重写人,以人和而望政通。同时,二者又互为补充,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都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都是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
既然诗人是那样地高洁,而他在那貌似“空山”之中又找到了一个称心的世外桃源,所以就情不自禁地说:“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本来,《楚辞·招隐士》说:“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诗人的体会恰好相反,他觉得“山中”比“朝中”好,洁净纯朴,可以远离官场而洁身自好,所以就决然归隐了。
这首诗一个重要的艺术手法,是以自然美来表现诗人的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之美。表面看来,这首诗只是用“赋”的方法模山范水,对景物作细致感人的刻画,实际上通篇都是比兴。诗人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古诗教学教学反思9篇
在我们*凡的日常里,大家对古诗都再熟悉不过了吧,古诗是古代中国诗歌的泛称,在时间上指1840年*战争以前中国的诗歌作品。古诗的类型有很多,你都知道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古诗教学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绝句》这首诗是杜甫在成都浣花溪草堂闲居时写的,共写绝句四首,本诗是其中的第三首,描写了草堂门前浣花溪边春景。本诗由两联工整的对偶句组成。前两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写的是动景。首句堂前黄鹂鸣于翠柳间,是*景;次句白鹭飞上青天,是远景。这些景物的画面,色彩艳丽:嫩黄的小鸟,翠绿的柳林,雪白的鹭鸶,蔚蓝的青天,四种色彩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不仅有色还有声,有那婉转动听的莺歌,真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明丽的景象。
后两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写的是静景。前两句两个动词是“鸣”“上”,后两句是“含”“泊”,一动一静。第三句写西岭的积雪,是远景。 “含”字运用拟人手法,十分贴切生动;“千秋”点出时间的久远,更显出其静。第四句写门前的船只,是*景。“泊”,停泊着,静中包含着动;“万里”点出路途的遥远。这首诗,每句一景,其中动景、静景,*景、远景交错映现,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幽美*和的画卷,令人心旷神怡,百读不厌。自己也很喜欢这首诗,本月的明日之星就选择了这首诗,但上下来却发现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整个教学设计的环节欠合理,朗读指导也没到位,互动环节也没互动好。说来惭愧,在上这堂课之前,曾经听了其他老师上这节课,她一边上,我也一边在想:自己这个环节会怎样处理,应该怎样处理。也和师傅讨论过某些环节该如何处理,如何设计,但在实际的上课过程中,发现自己思考的还是远远不够,没有细细地解读文本。 在朗读环节的设计中,没有精心处理好朗读的层次。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是古诗教学的重点。因此在课堂上要体现朗读的指导过程。在这节课上,我也重视了古诗的朗读,并设计了多处朗读,但在具体的上课过程中却没有好好地指导。到课的尾声,学生本来读得蛮好的,并且熟读成诵了。但我却提出了让学生划一划节奏,根据节奏来朗读,这就又回到了浅层次的朗读上了。课结尾时,学生已经理解了诗的意思了,应该是深层次的指导朗读,让学生在理解诗的意思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而不应该只根据节奏点来读一读。在“初读”环节上,我的要求太高了,初读便提出了边读边思考诗的意思,问的问题太广了,缺乏针对性。其实,“诗歌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如果学生真正理解了诗句的意思,感悟了诗人的感情,断句就不会成为问题。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将在朗读的层次上多下功夫。
在理解诗句的时候,说出来有些脸红,自己都没有彻底弄懂“东吴”的意思,结果一遍遍地问学生,对于学生的回答,自己也没给出明确的答案。还有在比较“飞”和“冲”哪个字用的好时,通过手势,指导学生理解“冲”,“冲”字点出了方向,学生也明白了。但在指导朗读时,我却让学生简单地做着飞的动作读这句诗,这样就误导了学生,还是停留在对“飞”的理解,而不是“冲”,本来是想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学生的理解,结果却成了这堂课的败笔。在课上,有个互动的好契机,我没能及时抓住。一学生读完诗后,说这首诗写得很好,用了对联,我的第一反映是学生说错了,应该是对仗。其实现在想想,当时学生想表达的就是对仗,只是不知道怎么说,当时我只要引导下,学生就马上理解了,并且能够在诗中找出对仗的地方,因为我的愚昧,失去了和学 生互动的机会。在今教学中,要多钻研教材,准确地去解读教材,把握精要,积极开发相关的课程资源,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养。
时代背景没有应适时出示。我的教学设计将杜甫写《绝句》时的背景资料放在理解诗句的含义之后,在拓展的时候才讲述了当时写这首诗的背景,目的是了解诗意后引导学生感情朗读并学*同时期写得另外一首《绝句》。但效果不佳,学生的反映**。看来,教师为学生提供的有助于理解语言文字的帮助,要选用最佳时机,才会取得最佳效果。在这节课中,我的板书也没有在最佳时机出示,板书应该是每篇课文的精华,我在写“有动有静”时是在学生朗读的时候写得,没有利用好板书,板书不应该是为了完成而写之,应该要对学生的学*有帮助。这首诗还适合利用副板书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句的意思及写法,我在设计时没有合理周详地考虑。
在这一节课的教学中,除了上面所说的,还有许多方面还存在着不足,譬如说,在认真听学生回答,及时作出反应这方便还很欠缺,对学生的>倾听还不够;粉笔字也需要再花时间、精力去苦练;对学生的学情了解的还不够;教学时间还应掌握好,合理分配教学时间;语言的力度不够,渲染的气氛不到位,没有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投入到课文中,削弱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培根说:“读诗使人灵秀。”作为语文教师,我们的目标是——让学生爱上古诗!在今后的工作中还是要不断磨练自己的教学基本功,下功夫苦学,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师学*,勤学好问,希望自己能够不断学*,不断充实自己,达到师傅那种应用自若的状态。学无止境,继续加油!
古诗词教学的几点反思 古诗词是我国历史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泱泱大国的诗风词韵陶冶了一代一代的华夏儿女。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结合自己多年对古诗词的教学,谈几点反思。
(一)让古诗词回归“诵读“之本。千百年来,美读呤诵是学语文的根本之法!“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吟”。说明诵读作用重大。古典诗词是富有音乐美的文学样式。它讲究韵律、节奏。要体会这种美、必须诵读。诵读有理解古诗词的写作手法,诵读有助于触类旁通。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充分感知语言材料,全身心投入作品,展开文本对话。让学生自读,从整体上感知课文。不管秋取哪种形式,都要进行科学的诵读指导,以便读准字音,节奏,读出语气和语势。正确的诵读可使学生较快地进入赏析古诗词的角色, 有利于理解古语词的含义,感觉它的韵律美、节奏美,调动生活体验,激起相似的情感。
(二)让古诗词回归人文之本。
我国古代的诗人、词人中有很多是思想家,他们的诗词体现了许多我们称之为“传统”的东西,它可以内化为“素养”的营养。让学生学*、背诵古诗词,不但可以积累典型语文材料,在心田播下民族文化种子,还有助于他们深化对社会、自然、人生的认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形成健康的人格。如“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报国激情;“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伤世感怀。我们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自然、关注自身道德的完
善,培育高尚的人文精神。
(三)让古诗词教学回归积累。古诗词有着旺盛的生命力,许多精华名句流传不衰,已经成为融入人们的生活,我们就当引导学生在作文中恰当地运用古诗词名句,会为文章增色。为了强化这种意识,可以采取“每周一诗”和“名句对对”的办法。一周出示学生一首古诗词,要求诵读,或把名句中的上句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对。
(四)让学生插上想象、联想的翅膀。具体可以这样操作:
1、引导学生运用画画的形式,将诗词中所描绘的景色和包含的意境细致、形象地描绘在画纸上,让学生产生创作的冲动,满足创作的欲望。
2、通过让学生在课外收集作者的其他古诗词,收集与课文同类内容的古诗词,收集有相同意象的诗句、词句,同样可以使学生学会联想,培养发散性思维。例如我教王翰的《凉州词》时,让学生联想其他描写军旅生活的诗词,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卢纶的《塞下曲》、范仲淹的《渔家傲》,王晶龄《从军行》和《出塞》等。教王昌龄的《出塞》时让学生联想其他边塞诗: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等。
3、要求学生发挥想象、联想,运用描写、叙述等表达方式改写诗词,也不失为一种好办法。
(五)让学生点燃创造的火花。我们要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让他们借助工具书、注释,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学生在自主理解的过程中可能会理解错误,甚至闹出笑话,这时我们就要保护学生的创新火花。积极地加以肯定,以要适当的引导。此外,用“放电影”方式,同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放电影”就是让学生闭上双眼,在 轻柔的音乐声中或在老师的诵读声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在脑海中呈现一幕幕古诗词所表现的情景,不同的学生就象不同的电影导演。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有义务让“古老“的诗词奏响”创新“的凯歌。篇二:古诗教学反思 古诗教学反思
传统教学中学生学*古诗词一般都是先反反复复地诵读,再进行语言的品析,进而感受诗歌的意境。学生对这种教学模式已经十分熟悉甚至有些倦怠了。如果古诗词的教学仅仅停留在咬文嚼字上,把完整的诗句弄得支离破碎,那还有什么美感可言呢?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在这一基本理念指导下备课时设想能否找到一种新的方法唤起学生学*古诗词的兴趣和热情?能否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来学*古诗词?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准备把前两首诗的教学在一节课完成。注重整个学*过程的层次性,由易到难,由初步感知到深入探究。本课两首《少年行》、《马》是唐代诗人王维和李贺所作,前者通过赞美少年的力大无穷,沉重勇敢,智勇双全的英雄形象,表达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志向。后者通过描写马渴望上战场,表现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志向。诗歌风格不同的背后主要是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在学生感知诗意的基础上让他们合作探究去探讨这种现象,从而获得诗歌鉴赏的一种重要方法---“知人论诗、知时论时”。这样可以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调动他们的学*积极性,让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会学*。
在课前,根据教学设计,我有针对性地布置学*预*诗人的经历、感知诗歌的大意。在上课时学生对诗歌内容已经比较熟悉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们对这种新的诗歌教学方法感觉很新鲜,课堂气氛较好。学生踊跃发言,积极探讨,学有所得。一堂课中,学生在两首诗歌的比较学*中,感受到了两首诗歌风格的不同,体味到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志向,取得了较好的学*效果。
但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也发现了以下一些问题; 1.本课的教学设计将诗歌的创作背景放在了探究诗歌风格不同原因的环节之中,这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意识到对诗歌情感的感悟不能离开诗歌创作的背景,但将诗歌背景放在学*诗歌之前介绍是否能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呢?什么时候介绍诗歌的写作背景,以什么样的方式来介绍,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2.要把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比如在学*《少年行》这首诗歌时,如何启发学生从诗歌的字里行间自主体会到诗人笔下少年的力大无穷、智勇双全,而不是教师越俎代庖地告诉学生;如何才能做到巧妙地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品读课文;这还需要在教学中不断摸索总结。 3.在本课教学中,还应给学生更多一些的时间让他们充分地思考感悟,让他们大胆地说出自己内心的感受,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动手、动嘴的机会,让学生参与大量的实践体验,为学生优化学*,有效学*和健康成长提供必要的空间。篇三:古诗教学反思 古诗教学反思
备课充足,能使上课发挥得更加的好。在备课《游山西村》这首诗时,我就感叹于诗人用词的精炼、准确,仅“山重水复无疑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就把作者当时由疑惑到惊喜的转变表现得淋漓尽致。整首诗蕴涵的东西很多,有对美的诠释,不仅景美而且人情更美。
在上课时,我首先让学生进行质疑,我们班一向走神的疗国欣站起来就问:“柳暗花明又一村”是什么意思?我让学生分解字来解释,“柳暗”柳是指什么?学生回答:“柳树”,“暗”呢?“就是柳树很多,很荫深。”“花明”,学生对这个没有能理解,我引导说春天的鲜花开得怎样,“鲜花一丛丛,颜色很鲜艳”。谁能把这句话连起来说?梁乐儒拿起书:“这句诗是说陆游骑着驴走在山间,山一座又一座,水一条又一条,陆游怀疑前面没有路了, 忽然他发现柳树荫深,鲜花鲜艳,不远处看到了一个村庄。”我一听,骑驴,就知道他是从看插图知道的,我立即传递给学生另一种学*诗歌的办法,看插图。借助机会,我顺势让学生找找,“这句诗中写了哪些景?”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山、水、柳树、花。”我指着诗句轻声地问:“只写了景物吗?有写心情的吗?”
学生受到了挑战,悄悄地诵读了诗句,“有,疑字,诗人看到重重山,怀疑没有路了。”我激动地说:“好,读得真认真,再看看,还有吗?”另一个学生说:“老师还有,又字,我体会到了陆游当时看到村庄他很高兴。”“能把高兴换一个词吗?”“惊奇”接*了,又高兴又惊奇,可以说“惊喜”,在我的引导下,学生体会到了诗人心情的转变过程,我告诉学生这种写法就是“情景交融”。学生听得特别的认真。*时问题最多的蒙哲*站起来问:“张老师,这句话说诗人去山西村的路上,为什么放在后面写?是不是弄错了。”这下引起了我的注意,我故意说;“是啊,是诗人弄错了吧?同意吗?”学生若有所思地进入了思考,有个同学说:“我不同意,诗人没有写错,他是把他在路上遇到的事情回忆说给山西村的村民听。”说得对啊,其实这是一种倒叙的写法,这样更加的突出了最后两句,我这样一说学生,就联系到上个学期学*的《燕子专列》也是采用了这种写法。
这节课在师生的共同对话中推进了学*的深入,最后结束,我布置了一个作业,让学生回去进行扩诗。
展示古诗:朱熹所作的《春日》
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
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注释]
1. 胜日:天气晴朗的好日子。
2. 寻芳:游春,踏青。
3. 泗水:河名,在山东省。
4. 等闲:*常、轻易。“等闲识得”是容易识别的意思。
5. 东风:春风。
[简析]
人们一般都认为这是一首游春诗。从诗中所写的景物来看,也很像是这样。
首句“胜日寻芳泗水滨”,“胜日”指晴日,点明天气。“泗水滨”点明地点。“寻芳”,即是寻觅美好的春景,点明了主题。下面三句都是写“寻芳”所见所得。次句“无边光景一时新”,写观赏春景中获得的初步印象。用“无边”形容视线所及的全部风光景物。“一时新”,既写出春回大地,自然景物焕然一新,也写出了作者郊游时耳目一新的欣喜感觉。第三句“等闲识得东风面”,句中的“识”字承首句中的“寻”字。
“等闲识得”是说春天的面容与特征是很容易辨认的。“东风面”借指春天。第四句“万紫千红总是春”,是说这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光点染而成的,人们从这万紫千红中认识了春天。这就具体解答了为什么能“等闲识得东风面”。而此句的“万紫千红”又照应了第二句中的'“光景一时新”。第三、四句是用形象的语言具体写出光景之新,寻芳所得。
从字面上看,这首诗好像是写游春观感,但细究寻芳的地点是泗水之滨,而此地在宋南渡时早被金人侵占。朱熹未曾北上,当然不可能在泗水之滨游春吟赏。其实诗中的“泗水”是暗指孔门,因为春秋时孔子曾在洙、泗之间弦歌讲学,教授弟子。因此所谓“寻芳”即是指求圣人之道。“万紫千红”喻孔学的丰富多彩。诗人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染万物的春风。这其实是一首寓理趣于形象之中的哲理诗。
[作者简介]
朱熹(1130-1200)南宋哲学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别称*,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人。他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也写过一些好诗,善于寓哲理于形象,以《春日》、观书有感》等较著名。
各位老师可以作为参考使用。
教学预设目标:
1、有朗读古诗的兴趣,能从诗中感受到夏天的情趣。
2、认识"所1、牧"等12个生字,会写"诗、林"等6个字。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古诗。
背景在古诗教学中的作用论文 古诗创作背景的论文 关于古诗教学中的写作背景 有关古诗教学的论文 古诗教学中的背景资料 古诗的作用论文 古诗的情境教学论文 古诗文教学中的吟诵论文 古诗教学中的传统文化论文 中学古诗词教学的背景 小学教学论文古诗词的教学 浅谈小学古诗的教学论文 论文小学古诗词的教学 古诗鉴赏的有效教学论文 微课在古诗教学中的作用 关于初中古诗文教学的论文 古诗文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关于古诗教学论文的题目 古诗教学的作用 谈小学古诗词的教学的论文 音乐在古诗文教学中的作用 传统文化古诗教学的论文 古诗词与语文教学的论文 历史背景在古诗词教学中的 插图在古诗教学中的作用 古诗教学中拓展的作用 古诗教学中朗读的作用 古诗的背景教学设计 古诗词的作用论文 古诗在幼儿教学中的作用
舞蹈教育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作用论文 新会计准则建立的背景与内容论文 音乐教育的作用论文 少儿舞蹈的教育作用论文 谈*传统文化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论文 教育论文:浅谈美术的心育作用 普通话推广背景下的方言保护论文 浅谈物理学史的作用论文 传统文化教育在高职教育中的作用论文 山居秋暝古诗词的写作背景及翻译 浅析文学阅读的教育作用论文 *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的作用论文 古诗《春思》的写作背景 叶圣陶文学作品中的社会背景 教师在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中的作用论文 陆游《示儿》古诗写作背景 长征古诗背景图片 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论文 谈音乐在体育教育中的作用论文 新课程背景下的新教材使用漫议论文 古诗《秋思》的写作背景 碛中作古诗带拼音解释(碛中作创作背景介绍) 中学语文教学论文范文(语文论文怎么写) 望岳古诗意思(望岳创作背景介绍) 书愤古诗的意思是什么(书愤原文主旨及创作背景)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论文有哪些(语文教学优秀论文题目) 古诗教学教学反思 古诗教学教案 思乡古诗背景图片
皇室战争部落描述标语 改厕标语 拟写标语的方法 东西放回原处的标语 快手上热门标语 中国人寿标语广告语 女兵特色标语 酒店宣传标语大全 国庆旅游标语 交友的宣传标语 关于土地的标语 老总办公室标语 请写规范字标语 激励员工生产的标语 以青春为主题的标语 为弘扬工匠精神拟标语 语言文字工作宣传标语 说普通话标语 学生禁毒标语 不让带酒水的搞笑标语 办公室标语横幅 工地广告标语大全 冰箱便利贴标语 小学生文明校园标语 禁止他人进入的标语 毕业照横幅标语 餐具回收创意标语 寝室楼道标语 班级外出活动横幅标语 跨境人民币宣传标语 关于保护小鸟的标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