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左传中励志句子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左传中励志句子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左传中励志句子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左传中励志句子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左传中重耳人物形象分析
重耳,也就是现在我们说的晋国国君晋文公,生于公元前697年,卒于公元前628年,他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与齐桓公齐名,为春秋五霸之一。下面为大家带来左传中重耳人物形象分析,快来看看吧!
在《晋公子重耳之亡》这篇文章中,记载了晋文公重耳从出奔,流-亡到回国夺取*的经历,通过对政治、军事、外交等活动的描述,运用正面、侧面、细节描写、对比描写等描写手法,比较完整形象地刻画了重耳的形象,了解重耳是怎样“由一个贪图享乐、养尊处优的贵公子成长为雄才大略的政治家,由四处流-亡到春秋时代显赫一时的一代霸主”的。
首先,从整体上来看,在重耳回到晋国以前,他在各国受到的生活待遇,娶妻于狄、齐、秦,有礼于宋、楚,无礼于曹、郑等。而回晋以后,则主要记叙*巩固上的大事,听从寺人披的意见以除奸,听从头须的意见以善待随同流-亡者和守国者,求介之推则表明知过能改以及求贤用贤的意识等,展现出重耳雄才大略的政治形象。通过这前后两方面的对比,形象地展现出重耳的成熟过程。具体来说,重耳从狄国到齐国可谓是第一阶段,这时的他实际上是一个只知享乐的公子,不能承受艰苦而怀妻安居;从曹到郑则是第二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通过曹、郑之人对重耳的观察说明重耳已经不是从前的重耳,必将得志于天下;从楚到秦则是重耳自我的表现,体现他政治上、性格上的逐渐成熟。后者,事件发生的渐进过程更进一步张扬了他政治上是怎样成熟的,从这些看来,重耳以后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并不是偶然的。
其次,从细节描写上来看,重耳的成功也不是凭空就达到的。我认为第一,得益于重耳所遭受的磨难,磨难使他得到了很好的磨练机会。重耳在外流-亡了19年,从当初大祸临头而迫不得已的出逃到流-亡中的屈辱、困苦、安乐的体验,如当时经过的小国,如卫成公、曹共公、郑文公等,皆“不礼焉”,使他明白了身在宫廷、耽于逸乐所不可能明白的人生真谛,在身、心两方面受到陶冶和磨炼。第二,得益于重耳本身的性格,在一定情况下,他能够对一些事情包容忍耐,“小不忍,则乱大谋”,这对于他的成功有着重大的意义。公子重耳走到五鹿,在向
野人讨食时得到的却是土块,在子犯的劝说下能够收鞭息怒,接受后叩头致谢,将土块当宝物收起。重耳能忍受一时的屈辱,是气度博大、胸襟开阔的表现。因为真正的强者并不一定体现在表面上,外表上装模作样,恃才逞强,处处锋芒毕露,时时刻刻咄咄逼人,未必是真正的强者,未必能成就大业。而重耳正具备着与一般人不一样的气度,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这正是他能够成就大业所必须具备的品质。第三,得益于他身边的一批贤才、忠臣之士,包括几个重要的女子。重耳善于结交有智慧、有好的品德、有能力的人士,跟随他出亡的从者数量众多且才力超群,大都是当时晋国的栋梁之材或智能之士。据文章介绍,跟随重耳出亡的有狐偃、赵衰、颠颉、魏武子、司空季子。参以《史记》、《国语》,则知重耳的从者还有狐毛、贾佗、介之推等许多贤士,称得上是人才济济。正如僖负羁之妻所说:“吾观晋公子之从者,皆足以相国。若以相,夫子必返其国;返其国,必得志于诸侯。”他们毅然决然跟着重耳流-亡。也正是这些人士,在重耳走向失败的危险,或者走错路、绕弯路、白费力等时,跟随在重耳身边的这些人,总会把重耳拉回到正确的道路上来,给重耳出谋划策,帮助重耳克服贵公子的陋*,激励重耳树立远大的志向,向霸主的目标奋进。如齐桓公把齐女姜氏嫁给他、给予他优厚的待遇时,此时的重耳已经沉湎在安逸的生活中,已胸无大志了,在这样的背景下,要堕落很容易,要不是他的妻子和身边的子犯、魏仇、颠颉等人头脑清醒,强力把重耳带走,拉回正途,重耳可能就永远一辈子呆在那里,也就没机会当晋国国君了。又如他身边的忠臣介子推,在重耳没有要到饭吃,几乎饿昏的情况下,割下自己大腿上的一块肉做了一罐肉汤,让重耳度过难关。重耳身边的女子对他的影响也很大,如夫人季隗,有一次重耳回到家里对夫人季隗说:“晋国来人要杀我,我在这里已经呆不下去了,你跟孩子们可要好好保重,如果我二十五年后还回不来,你就不必等我了。”而季隗哭泣着说:“男子汉志在四方,何况你是晋国的公子,就放心走吧,什么二十五年,那时我都成老太婆了,还改嫁什么”这可以看出季隗对爱情的忠贞,同时也在事业方面对重耳的支持。又如上面提到的姜氏,在政治上有着远见意识,当重耳贪图享乐、胸无大志时,把他拉回正道。通过她们与重耳形成对照,突出重耳的弱点,督促他克服轻狂、贪图安逸、任性骄傲等贵公子的劣性和陋*。所以重耳身边的人对他的成功有着重大的影响。当然,从另一个方面来看,说明重耳能得人心。第四,得益于当时大的社会环境,从当时列国形势大局和地理位置来看,齐、宋、楚、秦虽和晋是异姓国,但因都在争取霸权,急需获得同盟的力量;而晋国正是他们争取联盟的首选目标,所以重耳在经过各个大国时受到规格不等的`礼遇,如齐桓公妻以女,宋襄公赠以马,楚成王享之,秦穆公纳之。正因他们的礼遇,重耳在外流-亡过程中得到安置接待,解决生活方面的一些问题,同时也促进了他事业上的成功。如公子重耳最终在秦穆公的全力支持下,经过秦国-军队的直接干预和策划,终于返回祖国,夺取了晋国的*。
除以上的分析以外,我认为重耳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离不开他自身的雄才远略,政治才华。就拿《晋楚城濮之战》中晋军的“退避三舍”来说,实际上是晋文公谋略胜敌的重要一着妙棋,首先,履行当年许下的诺言,以此来表明重耳是个讲信誉的人,树立其重信守诺的良好形象。其次,他在政治上争得了主动——“君退臣犯,曲在彼矣”,赢得了舆-论上的同情。最后,在军事上造就了优势——便于同齐、秦等盟国-军队会合,集中兵力;激发晋军将士战斗的情绪;先据战地,以逸待劳等等。从而为晋军后发制人,夺取决战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城濮之战初期,晋军兵力劣于对手,又渡过黄河在外线作战,处于不利的地位。但是晋文公能够善察战机,虚心采取先轸等人的正确建议,选择邻*晋国的曹、卫这两个楚之与国为突破口,先胜弱敌,取得以后作战的前进基地。随后又运用高明的谋略争取齐、秦两大国与自己结成统一战线,争取了战争的主动权。当城濮决战之时,敢于贯彻后发制人的作战方针,主动“退避三舍”,避开楚军的锋芒,以争取政治、外交和军事上的主动,诱敌冒险深入,伺机决战。同时与齐、秦、宋各国-军队会合,集中起相对优势的兵力;并针对敌人的作战部署,乘隙蹈虚,灵活地选择主攻方向,先攻打敌人的薄弱环节,予敌各个击破,从而获得了这场战略决战的辉煌胜利,这正是晋文公重耳政治谋略的一大杰出表现。同时,重耳还具有着雄心壮志、深谋远见,严政教民,重用贤才等品质,他不像夏桀德政衰败、民不聊生;商纣昏庸享乐、残暴无度;秦二世暴略凶狠、大势残杀等。这也是他赢得众人拥护支持,巩固晋国*的需要,也是晋文公志在争取霸权的前提条件。据《左传》介绍,重耳的哥哥太子申生已愚忠自裁,其弟夷吾(晋惠公)则忘恩负义,反复无常,以至众叛亲离,自取灭亡。其他兄弟更不值一提。众公子的无能和*庸,通过对照和映衬不断深化公子重耳的形象,适足
以衬托出公子重耳的卓尔超群和远见卓识。晋文公长期流-亡国外,积累了丰富的政治经验,增长了知识才干,即位后努力治理国家,注意整顿国内政治,发展生产,安定人心,晋国很快富强越来,便开始向中原地区发展自已的势力,说明他有着称霸的雄心壮志。其中城濮之战的获胜,与重耳严政教民,君臣上下团结一心,运用外交手段拉拢盟国,在战场上讲究战术和谋略等做法有直接关系,正如上面提及的“退避三舍”,能充分看出他的政治谋略和高超战术。当然,晋文公重耳也有着称霸的政治野心,如重耳的八个同父异母兄弟都先后去世,当政的晋怀公是晋惠公夷吾的儿子,即重耳的侄子,但重耳在夺取*后,毫不留情地把怀公杀掉。这正体现他的政治野心,其实这也很自然,是他称霸的前提,是历史的必然“大鱼吃小鱼”的规则,否则社会很难进步。晋文公重耳在执政过程中重用贤才,知人善任,充分发挥贤人的力量,如《国语》中提到“晋公子好善不厌,父事狐偃,师事赵衰,而长事贾佗。此三人者,实左右之。公子居则下之,动则咨焉。”除此之外,他还执法无私,如颠颉和魏武子二将,追随重耳十九年,为他出谋划策,毕恭毕敬,但是违反军令,重耳照样处理,严惩不贷。因此晋军将士们遵纪守法,勇敢善战,成为当时诸侯各国的劲旅之一,晋国更加强盛,文公威名更加传播了,更有利于实现他称雄称霸的野心。
其实,晋文公重耳不仅是一位事业上的成功者,同时也是一位极富孝心、懂得知恩图报、知错能改、重贤用贤的人。如他因太子申事件遭了难。晋献公进兵蒲城,蒲城人想抵抗,重耳不允许,说:“依仗父亲的恩赐才享有养身的封地,才得到人民的拥戴。有了人民的拥戴就对抗自己的父亲,没有比这罪过更大的了。我还是逃跑吧。”于是逃到狄国。又如公元前636年重耳回国即位,他启用大量贤能,在*息吕、隙叛乱后,举行了复国封赏大典,原来跟随他逃难的人,一下子都加官进爵,成了晋国显赫一时的人物。那些同情过、接济过他的人,也都做了官儿,此外,投降归附的旧臣,也都做了适当安排。他还下令,*了吕、隙两族的家眷和随从。至此,晋国结束了动荡不安的局面。但当他在张解的诗文提示下想起想起了逃亡路上割股啖君的介子推时,派人找了好几天都没消息,有人建议说:“介子推最孝顺。如放火烧山,他一定会背着老母亲跑出来。”文公便下令烧山,一连几天,大火才灭,可是,介于推始终没有出来,晋文公派军士搜山,只见他们母-子二人相抱在一起,死于大树底下。文公后悔万分,就把介子推
安葬在绵山之下,并为他建立祠庙一座,为了世世代代纪念介于推的功劳,晋文公还下令,把绵山改为“介休”,意思是介于推休息的地方,并把树根创了起来,命匠人做成二双木鞋,不时会在脚上,呼为“足下”,以表示对介于推的思念。等等这些,足以看出公子重耳是一位极富孝心、懂得知恩图报、知错能改、重贤用贤的人。
总之,晋文公重耳是一位事业上的成功人士,实现了自己称霸的梦想,他统治下的晋国日趋强盛,他在位只9年而亡,然而晋国的霸权却存在了长达百年之久,并从此奠定了其春秋第一强国的地位。
谈起晋文公,不得不提的是《晋公子重耳之亡》;谈起《晋公子重耳之亡》则不得不提的是其人物形象的刻画。沈玉成先生对其评价道:“这段著名的文章在刻画人物上是极为成功的。它甚至超过了许多小说对人物的塑造,避免了类型化的毛病。后世小说中,英雄落难的题材多少受过它的影响。”
《左传》善于在列国矛盾斗争的漩涡中叙写历史人物。而重耳离开晋国逃亡这件事的本身,就是晋国内部权力斗争。在这种政治背景下,重耳开始了十九年的流-亡生涯。在流-亡过程中,重耳受到不同的礼遇,同样与当时列国之间的斗争形势有关。作者把重耳放在如此尖锐复杂的诸侯争霸斗争矛盾之中,让他从一个贵族公子磨炼成为一个有深谋大略的政治家。
文章伊始,重耳是个典型的贵胄公子,缺乏雄心壮志又毫无政治斗争观念,并且恪守致死守旧的道德观念。以至于当献公听信骊姬谗言派人谋害重耳及兄弟时,他仍固执己见:有人而校,罪莫大焉。
重耳是懦弱的,但相对于他身为一国之子的身份而言,比懦弱更可怕的是他缺乏大局为重的观念与复国之心。逃亡至狄国,他娶季隗为妻,尔后一呆便是十二载。离开时,竟让妻子等他二十五年,这荒唐的要求反映了他对前途毫无把握的心态。逃亡至齐国,又娶姜氏为妻。他贪图一时安逸,以齐为温柔之乡,视流浪生活为畏途。说到这,便不得不提重耳在齐国的这位妻子。姜氏的韬略恐怕让男子也颇感惭愧。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必定有一位竭力付出的女性,她看出了重耳“有四方志”,但她轻小情重大局,在姜氏看来“怀与安,实败名”,她是个识大体、明大义的女子。难能可贵的是,面对重耳的不才,仍沉溺于享乐,她与子犯出谋划策:“醉而遣之”。却怎能料到重耳醒后竟要“以戈逐子犯”?悲哉!这一段写得波澜迭出,曲折生动,叙事角度几经变换,饶有戏剧性。正面描写重耳的文字只寥寥几处,却准确地传达出他的心理状态。而利用详写姜氏的言行,一方面借此鲜明地刻画了有一个人物形象,另一方面也侧面衬托出重耳在逃亡过程中的心态与思想。
同样是利用这一点,在“过卫”这一段更为精妙。乡下人用土块施舍,这在重耳看来自然是恶意的嘲弄。“怒欲鞭之”正说明他不谙世事,任性暴躁,为泄一时之愤竟毫不顾及身处异国的危险处境。幸亏老练沉稳的子犯机智地扭转了局面,称其为“天赐也”这样既*息了重耳的怒火,又在潜移默化中巧妙地借此事激励他的信心。作者对重耳的随从在他成长以至于称霸的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或通过人物之口间接评述,或借以具体事例直接描写。这些人物形象由此而突现纸上,却无喧宾夺主之弊,从不同侧面衬托了重耳。
重耳的种种荒谬与堕落浮现于眼前,不禁使人纳闷,这样一个毫无作为的懦夫又怎会成为后来的“春秋五霸”之一呢?我们不得不否认一个事实,即“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饿其体肤、劳其筋骨”。然而,接连不断的流-亡生活造就了他,使他战胜了怯弱、颓废,形成了坚定的意志,锻炼出老练的政治头脑和谈吐举止。重耳丰富了阅历,增长了见识,认清了复杂的政治斗争形势,确立了复国图强的政治理想,于是他的霸主性格也逐渐趋于成熟。这一转变离不开他在曹国的经历:“曹共公闻其骈肋,欲观其裸。浴,薄而观之”。这个细节极为俭省,但却反映出他在曹遭到的轻侮和鄙薄,在一定程度上深深地刺痛了重耳。
如果说曹国之亡还不足以呈现重耳趋于成熟,那么在楚国的经历无疑是他人生的转折点。在楚国,楚王盛情招待他,他不为所动。在回答楚王“何以报我”这个居心叵测的问题时,他不卑不亢,随机应变,从容对答,毫无寄人篱下的卑怯之态,言吐温文尔雅,态度斩钉截铁,委婉的外交辞令中寓含着强硬的政治立场,表明他在政治上已渐趋成熟。
在秦国,他更表现得像一个泱泱大国之君。作者通过两件事表现了这一点。一是生活琐事,当怀赢为一点小事而向重耳发怒时,他不仅没有摆公子架子,而且“降服而囚”,表示谢罪。这看起来是琐碎而不足挂齿的口角,实际上正是作者刻画人物性格、心理的精彩之笔。二是政治大事,秦穆公宴请他时,他赋《河水》之诗,用河水朝宗于海表达对秦的敬意。此时的重耳不仅不贪图新婚燕尔之乐,而不惜降志辱身以求复归晋国,与从前那个鲁莽的“欲鞭之”贵公子判若两人。
从狄到楚国,再到最后的秦国,作者在动态中把握人物性格,将其画得淋漓尽致、栩栩如生,岂不妙哉?
文章后半部写重耳归国后,*定内乱,巩固统治,不如前半部有特色,但也写得生动引人。重耳归国后,千头万绪,而作者单单详写他对寺人披和头须不念旧恶,弃瑕录用一事。文章写重耳虽然在政治上已经成熟老练,但面对昔日的仇人他也禁不住怒从中来,挖苦讽刺。但是,十八年的流-亡生活使他心胸开阔,洗掉了睚眦必报的小家子气。经过冷静的思考,他终于不念旧恶,接受了寺人披的帮助。这种从大处着眼而搁置个人恩怨的故事,对于一个成熟开明的政治家是并不罕见的,但具体做法则因人因事而异。置射钩而用管仲是齐桓公,置断袖而用寺人披是晋文公,同中有异,异中见同,成功的文学作品,其巧妙、韵味也正在其间。
而就文章的艺术而言,除前文所提及的之外,还具有以下三点——。
首先是高超的叙事艺术。本文虽涉及的人物多,时间长,头绪繁,作者却络绎写来,繁而不乱。选材布局,繁简适当。层次之清楚,几乎无懈可击。这一点在文章前半部分尤为明显。重耳虽在十余年间先后流-亡八个国家,但作者并没有一一罗列,而是从中撷取最能表现人物际遇、性格的环节着力描写刻画。重耳在各国的经历,除了作些必要的概括交代外,重点记述一两件事。略者惜墨如金,详者描写细腻,如重耳在宋的情形只用“宋襄公赠之以马二十乘”一句带过,在楚、秦的情形则详加描述。有的段落正面描写重耳的言行,但时常并不占据主要篇幅,只是勾勒数笔以显其神态,而荡开笔势去写其他人物的言行,从侧面衬托重耳的形象。整个过程脉络分明,首尾呼应,繁简相宜,行文跌宕起伏,叙事手法富有变化,主次映衬相得益彰,不只重耳的形象形神兼备,其他人物也多有鲜明的个性色彩。
与此同时,《晋公子重耳之亡》的语言精炼传神,叙事写人,莫不毕肖,特别是人物对话,不但表现出人物的独特性格及其发展变化,而且常常反映出复杂的人物关系和微妙的心理活动。如重耳别季隗,对楚王,寺人披请见,都是十分精采的段落。正如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编》中论介子推与其毋偕隐前的对话所言:“生无傍证、死无对证者”,“盖非记言也,乃代言也,如后世小说、剧本中之对话独白也。左氏设身处地,依傍性格身份,假之喉舌,想当然耳”。
其次是富于故事性、戏剧性。作者在叙述基本故事事件的同时,恰当的穿插了一些细节描写,如五鹿乞食、桑下之谋、薄观裸浴、馈飧置璧、沃盥挥協、降服谢罪等等。这些细节描写生动形象,读之趣味盎然,又不失历史的真实性。朱自清这样评价《左传》:“不但是史学的权威,也是文学的权威”。而本文则是以下见大,作者在记述历史事件的发展进程时,突出表现各类人物的活动,展示人物的独特精神风貌,表明他们在历史事件中的不同地位和作用,从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历史画面,不但生动地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家族内部的矛盾和各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而且形象地表现出重耳如何由一个*庸稚嫩、贪图安逸的贵族公子,历尽磨难成为具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的曲折过程。
第三,描绘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如子犯的机智,赵衰的稳重,曹共公的委琐,寺人披的阴险狡诈,竖头须的随机应变,介之推的高风亮节等;文中的七个女性也都各具特色。我认为,在一定程度上,人物形象的刻画与艺术手法始终是不可分割的。没有精妙的艺术手法也如何将前文所提及的人物如此淋漓尽致、形象生动地展现在眼前?
唐代刘知畿《史通》的评论《左传》:“其言简而要,其事详而博”。作者叙事写人,特别善于从历史素材中提炼出生动的情节和细节,虽也有许多概括简略的叙述,但更重视具体描写人物富有特征的言谈、行为以及由此而表现出的心理状态,刻画入微,形象生动,构成一系列引人入胜的故事,具有强烈的戏剧意味。
艰难困苦是重耳的磨刀石,没有它便没有其称霸时的所向披靡。《晋公子重耳之亡》无疑是《左传》中最为出彩的文章之一,其人物形象的塑造,叙事手法,以及借重耳流-亡之事所蕴含的深刻意义等不得不让后人读来啧啧称赞,回味无穷。
1、多行不义必自毙。
2、多行不义,必自毙。
3、修已而不责人。
4、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有礼仪之大谓之夏。
5、言以载事,而文以饰言。
6、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7、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8、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9、礼,天之经也,民之行也。
10、不以一眚掩大德。
11、宽猛相济,恩威并重。
12、朋友:同师曰朋,同志曰友。
13、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
14、祸福无门,唯人所召。临祸忘忧,忧必及之。
15、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16、信,国之宝也,民之所庇也。
17、不去*,鲁难未已。
18、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19、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20、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21、好学而不贰。
22、君子有容人之量,小人存忌妒之心。
23、大史书曰:“崔杼弑其君。”崔子杀之。其弟嗣书而死者二人。其弟又书,乃舍之。南史氏闻大史尽死,执简以往。闻既书矣,乃还。
24、礼以行义,义以生利,利以*民,政之大节也。
25、冬无愆阳,夏无伏阴,春无凄风,秋无苦雨。
26、尔无我诈,我无尔虞。
27、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28、外举不弃仇,内举不失亲。
29、宽以济猛,猛以济宽,宽猛相济。
30、爱子,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骄、奢、淫,所自邪也。四者来,宠禄过也。
31、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32、辅车相依,唇亡齿寒。
33、天能盖地,地能容小。
34、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35、君子务知大者远者,小人务知小者*者。
1.诚信,是国家的根基,人民(为人处事)的依据。
2.信,国之宝也,民之所庇也。
3.左丘明《春秋左传》公曰:信,国之宝也,民之所庇也。
4.诚信,是国家的根基,人民(为人处事)的依据。
5.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左传》
6.君子务知大者远者,小人务知小者*者。——左传
7.修己而不责人。——左传
8.守信,就是遵守诺言不虚伪欺诈。
9.好学而不贰。——《左传》
10.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11.爱子,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骄奢淫,所自邪也。四者来,宠禄过也。——《左传》
12.夫令名德之舆也。德,国家之基也。——左传
13.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
14.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
15.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左传》
16.诚实守信的几则小故事诚实,就是忠诚正直,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春秋左传
《春秋左传》又名《左传》,是我国现存的史类文学作品。相传为春秋末年的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实际上成书时间当在战国或两汉之间。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春秋左传,希望对你有帮助。
作者简介
作者:左丘明
左丘明,姓丘明,鲁国史官。史官分为左史、右史,丘明为左史,因此*惯称为左丘明。左丘明与孔子同时,孔子为作《春秋》,同左丘明共同查看大量鲁史资料,并向弟子传授《春秋》,主要以口授。左丘明深谙孔子之道,恐日后弟子对《春秋》之意领会有异,而失其真,便将孔子讲授《春秋》记录在案,并作传,称之为《春秋左传》,或《左氏春秋》。
作品简介
《春秋》是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传为孔子所作。“春秋”一词,本是东周列国史官所撰编年史的通称。古人之所以重视写史,是因为历史不仅是祖先的'生活记录,还可以从中学*各种知识,指导现世人生。传说孔子写《春秋》的目的就是要原始察终,见盛知衰,惩恶扬善,拨乱反正。为达此目的,孔子在写作时非常讲究遣词造句,这就是后人说的微言大义,以一字寓褒贬。
古人特别重视《春秋》,汉代为《春秋》立官学,列为“五经”之一。阐述《春秋》经最著名的有《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至隋代,盛行《左传》,其馀二传渐衰。
《左传》原名《左氏春秋》,到西汉班固时才改称《春秋左氏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大约成书于战国初期。全书六十卷,以《春秋》为纲,并仿照春秋体例,按照鲁国君主的次序,记载了自鲁隐公元年至鲁悼公十四年间春秋霸主递嬗的历史,保存了许多当时社会文化、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珍贵史料,在史学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梁启超称《左传》的出现是“商周以来史界之革命”。
《左传》除了阐释《春秋》思想之外,艺术成就也很高,是我国古代文学与史学完美结合的典范,对后世史书、小说、戏剧的写作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左传》语言精炼,文辞优美,其叙事手法历来为人称道。唐刘知几评曰:“或腴词润简牍,或美句入咏歌,跌宕而不群,纵横而自得。”春秋之际,战争频仍,《左传》对战争的记叙尤其令人称道,善于通过侧面描写烘托战场氛围,不闻刀剑之声,却如亲历沙场,扣人心弦。并且,人物成为《左传》的主角,将历史从神的阴影下**出来。遥想当年周王室衰微,诸侯崛起,齐桓晋文争霸,楚庄王也要问鼎中原,礼崩乐坏,同时又在外交场合吟诗作乐,说古论今,也足见古人风致。
现存最早的《左传》注本为晋杜预《春秋经传集解》,传世有宋刻本;清代有顾炎武《左传杜注补正》、惠栋《左传补注》、洪亮吉《春秋左传诂》、刘文淇《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等;现代有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今据清阮元《十三经注疏》校刻本整理。
内容提要
《左传》是儒家经典之一,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公羊传》、《谷梁传》是从政治和思想方面去解释《春秋》,而《左传》则从丰富的历史材料去诠释《春秋》。唐刘知几《史通》评论《左传》时说:“其言简而要,其事详而博。”对研究春秋史和远古史提供了珍贵的史料。
《左传》叙事敢于直书不讳,揭示事情的真实面貌,全书有关战争的文字较多,这些文字翔实生动,如晋楚城濮之战、秦晋郩之战、齐晋鞌之战、晋楚鄢陵之战,都有出色的叙述。善于叙事,讲究谋篇布局,章法严谨,都是《左传》的独到之处。正因为如此,它在*文学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历代注释《左传》的著作颇多,西晋大学者杜预撰《春秋经传集解》,把《春秋》与《左传》合为一编。唐孔颖达遵循杜预注而为疏,成为历史上最有影响的注释之作。清洪亮吉撰《春秋左传诂》、刘文淇撰《春秋左传旧注疏证》、今人杨伯峻撰《春秋左传注》,都是比较重要的注本。
《左传》相传是春秋末期的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司马迁首先认为《左传》是左丘明所写,自刘向、裴骃、刘歆、桓谭、班固皆以《左传》出于左丘明。唐朝的刘知几《史通·六家》亦称:“左传家者,其先出于左丘明。”
目录
●隐公(元年~十一年)
●桓公(元年~十八年)
●庄公(元年~三十二年)
●闵公(元年~二年)
●僖公(元年~三十三年)
●文公(元年~十八年)
●宣公(元年~十八年)
●成公(元年~十八年)
●襄公(元年~三十一年)
●昭公(元年~三十二年)
●定公(元年~十五年)
●哀公(元年~二十七年)
《左传》概述
对于《左传》大家应该很熟悉,那么具体内容你都知道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左传》概述,欢迎阅读。
扩展资料
《左传》原名《左氏春秋》,后人将它配合《春秋》作为解经之书,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但是,《公羊传》和《谷梁传》纯用义理解释《春秋》,而《左传》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只是后人将它与《春秋》配合后,可能做过相应的处理。一些专门解释《春秋》“书法”而与史实无关的文字,显然是后加的。
《左传》的作者,司马迁和班固都说是左丘明,并说他是鲁太史。有人认为这个左丘明就是《论语》中提到的与孔子同时的左丘明。但对此,唐代以后颇有人怀疑,现在一般人认为是战国初年无名氏的作品。其记事年代大体与《春秋》相当,只是后面多十七年。与《春秋》的大纲形式不同,《左传》相当系统而具体地记述了这一时期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重大事件。
作为一部历史著作,《左传》有鲜明的政治与道德倾向。其观念较接*于儒家,强调等级秩序与宗法、伦理,重视长幼尊卑之别,同时也表现出“民本”思想。书中虽仍有不少讲天道鬼神的地方,但其重要性却已在“民”之下。如桓公六年文引季梁语:“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庄公三十二年文引史嚚语:“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此类议论,都是作者所赞同的。诸子散文(尤其《孟子》)也有类似的议论,可以看出这是春秋战国时代一种重要的思想进步。
但应该看到,所谓“民本”思想是有具体背景的。在春秋战国大兼并的时代,“民”作为财赋和士兵的来源,其人口众寡直接关系到国力的盛衰。而当时北方诸国,仍处于地广人稀的状态;国与国之间,也不存在封锁的疆界,“民”可以自由迁徙。故争取民众,甚至比占领土地更为首要。《孟子》记载,梁惠王对“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很感焦急,便是此意。说到底,这还是从统治者的利益来考虑的。作者所信奉的准则始终贯穿于对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的评述,可谓褒贬分明。书中不少地方揭示了统治阶级中某些人物暴虐淫侈的行为,也表彰了许多忠于职守、正直和具有远见的政治家。总体上说,作者要求担负有领导国家责任的统治者,不可逞一己之私欲,而要从整个统治集团和他们所拥有的国家的长远利益考虑问题,这些地方都反映出儒家的政治理想。
但是,试图用简截鲜明的道德观念评价复杂的历史,难免要遇到麻烦。最明显的,对于各国间频繁的战争,作者总是要首先辨明双方在道义上的曲直是非,并将此同胜负结果直接联系起来,企图说明正义之师必胜的道理。然而事实上,当时的战争多是因各国间争夺土地与人口而发生的,如果一定要以简单的儒家道德标准衡量,只能如孟子所说“春秋无义战”;且一场具体战争的胜负,也很难归结于道义上的原因。
因而作者勉强作出的评述,常显得迂腐可笑。如晋楚城濮之战,晋文公为诱敌深入,助长敌方的骄傲懈惰之气,故意“退避三舍”,这本是一项巧计;书中却指责楚军统帅子玉步步进逼作为国君的晋文公,是“君退臣犯,曲在彼矣”,故不能不失败。这不但毫无道理,亦不能适用于其他类似的情况。
《左传》虽不是文学著作,但从广义上看,仍应该说是*第一部大规模的叙事性作品。比较以前任何一种著作,它的叙事能力表现出惊人的`发展。许多头绪纷杂、变化多端的历史大事件,都能处理得有条不紊,繁而不乱。其中关于战争的描写,尤其为后人称道。写得最为出色的,便是春秋时代著名的五大战役。作者善于将每一战役都放在大国争霸的背景下展开,对于战争的远因*因,各国关系的组合变化,战前策划,交锋过程,战争影响,以简练而不乏文采的文笔一一交代清楚。这种叙事能力,无论对后来的历史著作还是文学著作,都是具有极重要意义的。
《左传》所记外文辞令也很精彩。这一类文字照理应该有原始的官方记录作为依据,但必然也经过作者的重新处理,才能显得如此精炼、严密而有力。与《尚书》乃至《国语》所记言辞相比,差别是很明显的。最突出的例子,要数“烛之武退秦师”一节。整篇说辞不到二百字,却抓住秦国企图向东发展而受到晋国阻遏的处境,剖析在秦、晋、郑三国关系中,秦唯有保全郑国作为在中原的基地,才能获得最大利益,于是轻而易举地瓦解了秦晋两大国的联盟,挽救了已经必亡无疑的郑国,至今读来,仍是无懈可击。这是世界外交史上运用地缘政治学的一个很早的杰出范例。
从文学上看,《左传》最值得注意的地方,还在于它记叙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时,不完全从史学价值考虑,而是常常注意到故事的生动有趣,常常以较为细致生动的情节,表现人物的形象。这些都是显著的文学因素。
一般说来,史籍记载中,愈是细致生动的情节,其可信程度愈低。因为这一类细节,作为历史材料的价值不大,在发生的当时或稍后,也不大可能被如实地记载下来。尤其所谓“床笫之私”、“密室之谋”,更不可能是实录。由此我们可以推想:《左传》作者所依据的材料,虽主要出于史官记录,但也有不少原来就是社会上以各种方式流传着的历史故事,其中已经包含了若干虚拟的成分;在完成这部著作的过程中,作者又根据自己对历史的悬想、揣摩,添加了不少内容。当然,这种虚拟和揣摩,不同于小说、戏剧的虚构,它是完全依附于历史的,是为了更好地表现历史,并表现作者的历史观念。但不能够说,这里就没有追求一种“故事趣味”以满足作者自身和读者的搜奇心理的潜在意识。
举例来说,在《秦晋郩之战》中,作者选择了蹇叔哭师、弦高犒师、文嬴释囚、秦伯悔过几个小故事,把这一历史事件的曲折经过,有声有色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晋公子重耳之亡》所选择的故事,尤其富于戏剧性:过卫乞食于野人,在齐贪恋安乐而被姜氏与随从灌醉强行带走,过曹时曹共公窥其裸浴,至楚与楚王论晋楚未来关系,在秦得罪怀嬴而自囚请罪……,把重耳十几年流亡过程写得跌宕起伏,饶有趣味。重耳之亡,大概原来就是很有名的故事,所以流传过程中,留下不少有趣的内容,而作者的取舍,又偏向于这一方面。在这些故事情节中,我们大致可以看出重耳的性格,既有贪图安乐、高傲任性的一面,也有胸怀远大、善于自我克制的一面。而且在流亡过程中,他作为政治家的气质也逐渐成熟。有些细节,是写得颇为传神的,如:
秦伯纳妾五人,怀嬴与焉。奉匜沃盥,既而挥之。怒曰:“秦晋匹也,何以卑我?”公子惧,降服而囚。
怀赢是秦穆公之女,先嫁给晋怀公(重耳之侄),此时又改嫁重耳。她捧着匜(盛水器)浇水让重耳洗手,重耳洗完以湿手挥她,这原是贵公子任性的派头,怀嬴认为这是卑视自己,因而发怒。重耳此时正恳求秦国帮他回到晋国夺取*,岂敢得罪怀嬴?只得以隆重的礼节赔罪。这一节文字虽短,却写出了二人在特定处境中的特定心理。
人们对故事的兴趣,是产生文学的基本动力之一;故事情节、人物描写,也是小说和戏剧的基本要素。在整个*文学史上,小说与戏剧的产生相当迟,但与此有关的文学因素,却不可能很迟才出现。只不过它借了历史著作的母胎孕育了很久才分离出来。而《左传》正是第一部包含着丰富的这一类文学因素的历史著作,它直接影响了《战国策》、《史记》的写作风格,形成文史结合的传统。这种传统既为后代小说、戏剧的写作提供了经验,又为之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选自复旦大学出版社《*文学史》
对“必以情”的争鸣意见
《曹刿论战》中有一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其中的“情”,课文注为“实情”。江夏、肖毅主编的《初中文言文评点译释》注为:“情,实情。指案件的本来面目。”郭锡良等编、王力等校订的《古代汉语》注云:“情,情况、实情。”并译为:“虽然不能做到一一明察,但一定要根据实情处理。”以上诸说均不妥贴。
“必以情”的上文明明说“虽不能察”,既然承认对案情不能一一明察,怎么能肯定依“实情”断案呢?古人说话亦不能如此自相矛盾。细审文意,这里的“情”当训为“诚”。《论语子路》:“上好信*莫不敢用情。”朱熹注:“情,诚实也。”当鲁庄公说完“必以情”后,曹刿立即肯定为“忠之属也”,这就是说,“情”与“忠”是同一性质的概念,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种属关系。《淮南子缪称》:“不戴其情。”高诱注:“情,诚也。”情、诚叠韵,例可通假。《墨子非攻》:“情欲誉之审,赏罚云当。”孙诒让《间诂》:“情亦与诚通。”《左传》全书不用“诚”字,凡“诚”义多借“情”为之,如《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民之情伪,尽知之矣。”“情伪”即“诚伪”,也就是“真假”。“诚”可解为“真实”,也可解为“诚恳”、“诚心诚意”。“必以情”当译为“一定要用诚心来处理”,因此,曹刿接着说“忠之属也,可以一战”。上古时期,“忠”指尽自己的力量做好分内的事,或尽力做好别人托付的事,对人负责,是办事人主观的态度。《国语鲁语上》:“公曰:‘余听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断之。’对曰:‘是则可矣。知夫苟中心图民,智虽弗反,必将至焉。’”“必以情断之”就是“中心图民”的具体表现。“中心图民”是说从内心里为百姓着想,对百姓负责,也就是“忠”。这与《左传恒公六年》季梁所说的“上思利民,忠也”是一致的。
据上述分析,“必以情”的“情”当释为“诚心”,指断狱者的主观态度。隋树森先生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古代散文选》(上册)注为:“情,诚,诚心。”此说甚是,课本当从而改之。
【原文】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gōng)叔段。庄公寤(wù)【通.啎wǔ】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wù)之。爱共(gōng)叔段,欲立之。亟( qì )请于武公,公弗(fú)许。
及庄公即(jí)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guó)叔死焉。佗(tā )【通.他】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通.太】叔。祭(zhài)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通 三】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通避bì】害?”对曰:“姜氏何厌【通餍yàn 】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通毋】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
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lǐn)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暱(昵),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shèng),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yān)。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旧读gōng】。
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通悌tì】,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
遂寘(通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wèi)之。”公曰:“尔有母遗,繄(yī)我独无!”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在这里读yù】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通掘】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yì)。”遂为母子如初。
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kuì),永锡【通赐】尔类。’其是之谓乎?”
【注释】
①选自《左传·隐公元年》。郑伯,指郑庄公。郑属伯爵,所以称郑伯。郑,春秋时国名,姬姓,在现在河南省新郑县一带。克,战胜。段,郑庄公之弟。鄢(yān),郑地名,在现在河南省鄢陵县境内。
②〔初〕当初。《左传》追述以前的事情常用这个词,这里指郑伯克段于鄢以前。
③〔郑武公〕名掘突,郑桓公的儿子,郑国第二代君主。
④〔娶于申〕从申国娶妻。申,春秋时国名,姜姓,在现在河南省南陽市北。后为楚所灭。
⑤〔曰武姜〕叫武姜。武姜,郑武公之妻,“姜”是她娘家的姓,“武”是她丈夫武公的谥号。
⑥〔共(gōng)叔段〕郑庄公的弟弟,名段。他在兄弟之中年岁小,因此称“叔段”。失败后出奔共,因此又称“共叔段”。共,春秋时国名,在现在河南省辉县。叔,排行在末的兄弟。
⑦〔寤生〕难产的一种,胎儿的脚先生出来。寤,通“啎”,逆,倒着。
⑧〔遂恶(wù)之〕因此厌恶他。遂,连词,因而。恶,厌恶。
⑨〔亟(qì)请于武公〕屡次向武公请求。亟,屡次。于,介词,向。
⑩〔公弗许〕武公不答应她。弗,不。
⑾〔及庄公即位〕到了庄公做国君的时候。及,介词,到。即位,君主登上君位。
⑿〔制〕地名,即虎牢,在现在河南省荥(xíng)陽县西北。
⒀〔岩邑〕险要的城镇。岩,险要。邑,人所聚居的地方。
⒁〔虢(guó)叔死焉〕东虢国的国君死在那里。虢,指东虢,古国名,为郑国所灭。焉,相当于“于是”“于此”。
⒂〔佗邑唯命〕别的地方,听从您的吩咐。佗,同“他”,指示代词,别的,另外的。唯命,只听从您的命令。
⒃〔京〕地名,在现在河南省荥陽县东南。
⒄(参国之一)国都的三分之一,参:同三。
⒅〔祭(zhài)仲〕郑国的大夫。
⒆〔都城〕都邑的城墙。
⒇〔雉(zhì)〕古代城墙长三丈、高一丈为“一雉”。
21〔国〕国家。
22〔制〕制度。
23〔大都不过参国之一〕大的城不能超过国都城的三分之一。参,同“三”(因繁体作“叁”)。国,国都。
24〔不度〕不合制度。
25〔非制〕不是(先王的)制度。
26〔不堪〕受不了,控制不住的意思,
【译文】
从前,郑武公娶了申国国君的女儿为妻,名叫武姜,她生下庄公和共叔段。庄公出生时难产,武姜受到惊吓,因此给他取名叫“寤生”,从此就厌恶他。武姜偏爱共叔段,想立共叔段为世子,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都不答应。
到庄公即位的时候,武姜就替共叔段请求分封到制邑去。庄公说:“制邑是个险要的地方,从前虢叔就死在那里,若是封给其它城邑,我都可以照吩咐办。”武姜便请求封给太叔京邑,庄公答应了,让他住在那里,称他为京城太叔。
大夫祭仲说:“分封的都城如果城墙超过三百方丈长,会成为国家的祸害。先王的制度规定,国内最大的城邑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得超过它的五分之一,小的不能超过它的九分之一。现在,京邑的城墙不合法度,不符合法制,您将要不能控制。”庄公说:“姜氏想要这样,我如何躲开这种祸害呢?”祭仲回答说:“姜氏哪有满足的时候!不如及早处置,别让祸根滋长蔓延,一滋长蔓延就难办了。蔓延开来的野草还很难铲除干净,何况是您那受到宠爱的弟弟呢?”庄公说:“多做不义的事情,必定会自取灭亡,你姑且等待。”
过了不久,太叔段使原来属于郑国的西边和北边的边邑,暗中归自己控制。公子吕说:“一个国家受不了两个国君的统治,现在您打算怎么办?您如果打算把郑国交给太叔,那么我请求去侍奉他;如果不给,那么就请除掉他,不要使百姓们产生疑虑。”庄公说:“不用管他,他自己会遭到灾祸的。”
太叔又把两处地方改为自己统辖的地方,一直扩展到廪延。子封说:“可以行动了!土地扩大了,他将得到更多老百姓的拥护。”庄公说:“对君主不义,对兄长不亲,土地虽然扩大了,也终将崩溃。”
共叔段修整了城郭,聚集人民,准备好了充足的粮食,修缮盔甲兵器,准备好了步兵和战车,将要袭击。郑国都。武姜准备为共叔段打开城门做内应。庄公知道了共叔段偷袭郑的日期,说:“可以出击了!”于是命令子封率领二百辆战车,去讨伐京邑。京邑的人民背叛共叔段,共叔段于是逃到鄢城。庄公又追到鄢城讨伐他。五月二十三日,共叔段逃到共国。
《春秋》记载道:“郑伯克段于鄢。”意思是说共叔段不遵守做弟弟的本分,所以不说他是弟弟;兄弟俩如同两个国君一样争斗,所以用“克”字;称庄公为“郑伯”(意为大哥),是讥讽他对弟弟失教;赶走共叔段是出于郑庄公的本意,不写共叔段自动出奔,隐含责难郑伯逼走共叔段的意思。
庄公就把武姜安置在城颍,并且发誓说:“不到黄泉(不到死后埋在地下),不再见面!”过了些时候,庄公后悔了。有个叫颍考叔的,是颍谷管理疆界的官吏,听到这件事,特意把贡品献给郑庄公。庄公赐给他饭食。颍考叔在吃饭的时候,把肉留着。庄公问他为什么这样。颍考叔答道:“小人有一个母亲,我吃的东西她都吃过,只是从未吃过君王的肉羹,请让我带回去送给她吃。”庄公说:“你有个老娘可以孝敬,唉,唯独我就没有!”颍考叔说:“请问您为什么这么说?”庄公把原因告诉了他,还告诉颍考叔他后悔的心情。颍考叔答道:“您有什么忧虑的?只要掘地挖出泉水,挖个隧道,在那里见面,那谁能您违背了誓言(不是跟誓词相合)呢?”庄公依了他的话。庄公走进隧道去见武姜,赋诗道:“大隧之中相见啊,多么和乐相得啊!”武姜走出地道,赋诗道:“大隧之外相见啊,多么舒畅快乐啊!”于是姜氏和庄公作为母亲和儿子跟从前一样(即恢复了母子关系)
君子说:“颍考叔是位真正的孝子,他不仅孝顺自己的母亲,而且把这种孝心推广到郑伯身上。《诗经·既醉》篇说:‘孝子不断地推行孝道,永远能感化你的同类。’大概就是对颍考叔这类孝子而说的吧?”
【读解】
此文作为编年体史书《左传》的一个片段,却俨然一篇完整而优美的记事散文。文章把发生在两千七百多年前的“郑伯克段于鄢”这一历史事件,具体可感地呈现在我们眼前,使我们仿佛真的进入了时间隧道,面对面地聆听历史老人绘声绘色地讲述这一事件的缘起、发生、发展和最后结局。从而,不仅让我们明了这一历史事件的真实情况,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相关人物的内心世界,并进而感悟到郑国最高统治者内部夺权斗争的尖锐性和残酷性。
此文能有这样的艺术效果,有多方面的原因,但主要是记叙得法。此文并不*铺直叙地记述事件的发展过程,而是紧紧抓住相关人物性格的发展逻辑及其言行展开记述。这样,不仅使我们清楚地看到,正是相关人物的固有个性决定着事件的发展和结局;同时又使我们在事件的发展和结局中,更清楚地看到了相关人物的固有个性。
通过此文,我们还可以深刻地感悟到《左传》的一种总体行文特点,即不着一褒字,也不着一贬字,而褒贬自在其中。这种手法,也正是《春秋》一书所用的手法。即后来常说的“春秋笔法”。即如我们所说的郑庄公陰险狡诈、姜氏偏心溺爱、共叔段贪得无厌,并非作者直接告诉我们,而是通过他们各自的言行惟妙惟肖地表现出来。好的叙事体作品,作者的倾向是在真实而客观地叙述和描写故事的发展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显现出来的。《左传》作者对“郑伯克段于鄢”这一事件的政治倾向和思想倾向不也是这样显现出来的吗?
1、那汉子头戴一顶遮阳毡帽,生得七尺五六身材,面庞老大一搭青记,腮边微露些少赤须。
2、人生三十而未娶,不应更娶;四十而未仕,不应更仕;五十不应为家;六十不应出游。何以言之?用违其时,事易尽也。
3、眉似初春柳叶,常含着雨恨云愁;脸如三月桃花,暗藏着风情月意,纤腰袅娜,拘束的燕懒莺慵;檀口轻盈,勾引得蜂狂蝶乱,玉貌妖娆花解语,芳容窈窕玉生香。
4、万迭流岚鳞次密,数峰连峙雁成行,岭颠崖石如城郭,插天云木绕苍苍。
5、手到处青春丧命,刀落时红粉亡身。
6、只因衣冠无义侠,遂今草泽见奇雄。
7、山门侵翠岭,佛殿接青云。钟楼与月窟相连,经阁共峰峦对立。香积厨通一泓泉水,众僧寮纳四面烟霞。老僧方丈斗牛边,禅客经堂云雾里。白面猿时时献果,将怪石敲响木鱼;黄斑鹿日日衔花,向宝殿供养金佛。七层宝塔接丹霄,千古圣僧来大刹。
8、怒从心上起,恶向胆边生。
9、顶红缀嵌点金束发盔,顶卜撒二把扫长短赤缨;披一副摆连吞兽面猊铠;穿一领绣云霞飞怪兽绛袍,着一双刺麒麟间翡翠云缝锦跟靴;带一张描金雀画宝雕弓;悬一凤翎凿山狼牙箭,骑坐一匹胭脂马;手使一口熟钢刀。
10、有力使力,无力斗智。
11、笑挥禅杖,战天下英雄好汉,怒掣戒刀,砍世上逆子谗臣。
12、头果芝麻罗万字顶头巾,脑后两个太原府纽丝金环,上穿一领鹦哥绿尤丝战袍,腰系一条文武双股鸦青绦,足穿一双鹰爪皮四缝乾黄靴,生得面圆耳大,鼻直口方,一部貉貔胡须,身长八尺,腰阔十围。
13、在晃盖恐托胆称王,归天及早;惟宋江肯呼群保义,把寨为头。休言啸聚山林,早愿瞻依廊庙。
14、远眺望见旗日,刀剑如麻,前面都是带甲马军,后面尽是擎兵将;大马金刀,杀奔白龙庙路上来!
15、绿杨影里,时闻鸟雀归林。红杏村中,每见牛羊入圈。
16、山高必有怪,冷峻却生精。
17、两个待向前,只听得殿前又卷起一阵怪风,吹得飞砂走石,滚将下来;摇得那殿宇岌岌地动;罩下一阵黑云,布合了上下,冷气侵入,毛发竖起。
18、你若有心,吃我这半盏儿残酒。
19、贫富贵贱,宿生所载,寿夭短长,人生分定。
20、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
21、好事不出门,恶事传千里。
22、有一等惊人的道术,但出路时,赍书飞报紧急军情事,把两个甲马拴在两只腿上,作起神行法来,一日能行五百里;把四个甲马拴在腿上,便一日能行八百里。
23、试看书林隐处,几多俊逸儒流。虚名薄利不关愁,裁冰及剪雪,谈笑看吴钩。
24、含烟御柳拂旌旗,带露宫花迎剑戟。
25、系一条双搭尾龟背银带。穿一对磕瓜头朝样皂靴,手中执一把折迭纸西川扇子。
26、冤有头,债有主!你们这些军士,不要替刘高卖命!那两个新来的教头,还没有见过你花爷爷的本事,今天我让你见识见识!
27、窗外日光弹指过,*间花影坐前移。一杯未进笙歌送,阶下辰牌又报时。
28、经目之事,犹恐未真;背后之言,岂能全信。
29、渭州有一个叫鲁达的提辖官,他身高体胖,满脸络腮胡子,样子十分威武。
30、史文恭正走之间,之间阴云徐徐,凉气飕飕,星雾漫漫,暴风飒飒,虚空中一人,挡住去路。
31、汉国功臣苗裔,三分良将玄孙绣旗飘挂动天兵,金甲绿袍相称,赤兔马腾腾紫雾,青龙刀凛凛寒光。
32、他日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
33、头戴朱红漆笠,身穿绛色袍鲜,连环铠甲兽吞肩,抹绿战靴云嵌,凤翅明盔耀日,狮蛮宝带腰悬,狼牙混棍手中拈,凛凛英雄罕见。
34、九里山前古战场,牧童拾得旧刀枪,顺风吹动乌江水,好似虞姬别霸王。
35、八方共域,异姓一家。
36、身不满五尺,面貌丑陋,头脑可笑,身材短矮,人物猥獕,三分像人,七分似鬼,诨号三寸丁谷树皮。
37、纷纷五代乱离间,一旦云开复见天。草木百年新雨露,车书万里旧江山。寻常巷陌陈罗绮,几处楼台奏管弦。人乐太*无事日,莺花无限日高眠。
38、胜败乃兵家常事。
39、豪杰交流满天下,逢凶化吉天生成。
40、原来这色最是怕人。若是她有心恋你时,身上便是刀剑水火,也拦她不住,她也不怕;若是她无心恋你时,你便身坐在金银堆里,她也不睬你。常言道:‘佳人有意村夫俏,红粉无心浪子村’。
41、起自花村刀笔吏,英灵上应天星,疏财仗义更多能。事亲行孝敬,待士有声名。济弱扶倾心慷慨,高名水月双清。及时甘雨四方称。山东呼保义,豪杰宋公明。
42、福无双至,祸不单行。
43、风不来,树不动;船不摇,水不浑。
44、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45、云生从龙,风生从虎。
46、人情人情,在人情愿。
47、祥云迷凤阁,瑞气罩龙楼,含烟御柳拂旌旗,带露宫花迎剑戟,天香影里,玉簪朱履聚丹墀;仙乐声中,绣袄锦衣扶御驾,珍珠帘卷,黄金殿上现金,凤羽扇开,白玉阶前停宝辇,隐隐净鞭三下响,层层文武两班齐。
48、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
49、天地显罡煞之精,人境合杰灵之美。
50、酒能成事,酒能败事。
51、欢娱嫌夜短,寂寞恨更长。
秦晋殽之战左传原文
《秦晋崤之战》是春秋时期史学家左丘明创作的一篇散文,出自《左传》。按照战争的起因、发展和结局,文章可分为三个部分。由开头至“秦师遂东”为第一部分,主要写卜偃传命、杞子密报、蹇叔哭师三个情节,这是战争的酝酿阶段。下面是小编带来的秦晋殽之战左传原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题解】
本文选自《左传》僖公三十二年、三十三年(即公元前628、627年)。文章记述了秦晋两个大国之间的一场争夺中原霸权的战争。城濮之战后,晋国一举奠定了它的霸主地位。秦国不甘心株守于西北一隅,趁着晋文公去世,就出兵越过晋境去远袭郑国,结果被晋国在殽地出击打败。本篇整地记叙了这次战役中秦、晋、郑三方的一些重大史实。
【原文】
冬,晋文公卒。庚辰,将殡于曲沃。出绛,柩有声如牛。卜偃使大夫拜,曰:“君命大事;将有西师过轶我,击之,必大捷焉。”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殽,殽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秦师遂东。
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左右免胄而下,超乘者三百乘。王孙满尚幼,观之,言于王曰:“秦师轻而无礼,必败。轻者寡谋,无礼则脱。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
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曰:“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不腆敝邑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且使遽告于郑。
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使皇武子辞焉,曰:“吾子淹久于敝邑,唯是脯、资、饩、牵竭矣。为吾子之将行也,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囿也,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杞子奔齐,逢孙、扬孙奔宋。
孟明曰:“郑有备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灭滑而还。
晋原轸曰:“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奉不可失,敌不可纵。纵敌患生,违天不祥。必伐秦师。”栾枝曰:“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先轸曰:“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吾闻之:‘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谋及子孙,可谓死君乎!”遂发命,遽兴姜戎。子墨衰绖,梁弘御戎,莱驹为右。
夏四月辛巳,败秦师于殽,获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以归。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
文嬴请三帅,曰:“彼实构吾二君。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君何辱讨焉?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公许之。
先轸朝,问秦囚。公曰:“夫人请之,吾舍之矣。”先轸怒曰:“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堕军实而长寇仇,亡无日矣!”不顾而唾。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释左骖,以公命赠孟明。孟明稽首曰:“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使归就戮于秦。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若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
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曰:“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不替孟明,曰:“孤之过也,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译文】
冬季,晋文公去世了。十二月十二日,准备把灵柩送往曲沃停放。刚走出绛城,棺材里发出声音像牛叫一般。卜偃让大夫们都向着棺材跪拜,说:“君发布军事命令:将有西方的军队越过我们的国境,我们拦击它,一定大获全胜。”
杞子从郑国派人向秦国报告说:“郑国人让我掌管我们北门的钥匙,如果偷偷地派军队前来,他们的国都都是可以到手的。”秦穆公向蹇叔请教。蹇叔说:“让军队辛辛苦苦去偷袭远方的国家,这是我没有听说过的。军队辛苦劳累而气力衰竭,远国的君主又有了防范,恐怕不行吧?军队的一举一动,郑国也一定知道。军队辛辛苦苦而一无所得,一定产生怨恨的念头。而且行军千里,谁还不知道?”秦穆公拒绝蹇叔的意见。穆公召见孟明、西乞、白乙,派他们从东门外面出兵。蹇叔哭着对他们说:“孟明啊!我看着大军出发,可是看不到他们回来了!”穆公派人对蹇叔说:“你懂得什么!你的年寿满了,等到军队回来,你坟上种的树该长到两手合抱了!”蹇叔的儿子也参加了出征的队伍,蹇叔哭着送他,说:“晋国人抵御我军一定是在殽这个地方,这里有两座大山。它南面的大山,是夏王皋的陵墓;它北面的大山,是周文王躲避风雨的地方。你一定会战死在这两座山的中间,我在那里收捡你的尸骨吧!”秦国军队就此向东进发。
鲁僖公三十三年春天,秦国军队经过周王城的北门。战车上左右两边的士兵脱去头盔下车,但马上又跳上车去的共有三百辆战车的士兵。王孙满年纪还小,看到了这种情形,对周天子说:“秦军轻狂而无礼,一定要打败仗。轻狂就缺少谋略,无礼就粗心大意。深入险地却粗心大意,又不会出谋划策,能不失败吗?”
秦军到了滑国,郑国的商人弦高正要到周地去做买卖,遇到了秦军。他先送去四张熟牛皮,要用十二头犒劳秦军,说:“我们的国君听说大夫们将要行军来到敝国,让我冒昧犒劳您的部下。不富裕的敝国,作为您部下的久留之地,要是住下来,我们就准备一天的食用给养;要是离开,我们就准备一夜的安全保卫。”一面又派了接力快马向郑国报告消息。
郑穆公叫人侦察杞子等人住的宾馆,原来他们已经捆扎行装,磨利兵器,喂饮战马。穆公派皇武子请他们离开,说:“各位大夫在敝国逗留久了,因此敝国的干肉、粮食、鲜肉和牲口也耗尽了。各位大夫将要离开了,郑国有个猎场苑囿,正像秦国有个猎场具囿一样,各位大夫猎取那里的麋鹿,也好让敝国休息休息,怎么样?”这样,杞子就逃往齐国,逢孙和扬孙逃往宋国。
孟明说:“郑国已经有准备了,不能指望了。攻它又攻不下来,包围它又没有后援,我们还是回去吧。”就灭了滑国回去。
晋国的先轸说:“秦国不听蹇叔的意见,因为贪心而让百姓劳累,这是上天赐给我们的机会。机会不能失去,敌人不能放走。放走敌人,就会生出祸患,违背天意,就会不吉利。一定要攻打秦兵。”栾枝说:“还没有报答秦国的恩惠,反而去打他的军队,难道心目中还有先君吗?”先轸说:“秦国不为我们的国丧而哀伤,反而攻打我们的同姓国家,秦国就是自己无礼,还有什么恩惠可言呢?我听说过这样的话:‘一旦放走敌人,就是几代人的祸患。’我们为后世子孙着想,可以有理由对先君说了吧?”于是发布了起兵的命令,并迅速动员了姜戎的兵力。晋襄公染黑了丧服出征,梁弘替他驾御兵车,莱驹担任车右。
夏季四月十三日,晋军在殽山打败了秦军,俘虏了百里孟明视、西乞术和白乙丙回到晋国。于是染黑了丧服来安葬晋文公。晋国从这时候开始使用黑色的丧服。
文嬴请求释放孟明等三位大将,说:“他们正是挑拨离间秦晋两国国君的人,我们国君如果把他们抓住,吃他们的肉也不解恨,您何必屈尊去惩罚他们呢?让他们回到秦国去接受刑戮,使我们国君的心愿得到满足,怎么样?”晋襄公答应了。
先轸朝见襄公,问起秦国囚徒。襄公说:“母亲替他们求情,我把他们放了!”先轸非常愤怒,说:“将士出死力才在战场上捉到他们,一个女人匆忙之间就从国都里把他们放走,断送了我们的战果而助长了敌人,亡国要不了几天了!”头也不回就吐唾沫。
襄公派了阳处父追赶孟明他们,追到黄河边上,孟明几个已经在船上了。阳处父解下战车左边的马,用晋襄公的名义送给孟明。孟明叩首说:“承蒙国君的恩惠,不拿我这被俘之臣来取血祭鼓,让我们回到秦国去接受刑罚。如果我们国君把我们处死,死了也能永垂后世。倘若遵从晋君的好意而赦免我们,三年之后,我将会来拜谢晋君的'恩赏。”
秦穆公穿了白色的丧服在郊处等待着,向回来的秦国军队哭着说:“我不听蹇叔的劝告,使各位受到屈辱,这是我的罪过呀!”穆公不撤掉孟明的宫,并且说:“这是我的过错,各位大夫有什么罪呢?况且我也不能因为一次小过失而埋没了你们的大功劳啊!”
【赏读】
作者将战争的胜负与战争的性质、人心的向背密切联系起来,写得纵横开阖,波澜壮阔。文章并没有着力记述正面的军事冲突,而是通过仆偃托言、蹇叔哭师、王孙满论战等场面及其中的人物活动,写出了双方的谋划部署,力量的消长变化,从侧面渲染战争气氛,预示战争结局,用笔不凡,其中“蹇叔哭师”是贯穿全篇的主线。蹇叔是秦国富有经验的老臣,他预见到秦军千里远征,必然失败;而秦穆公不仅听从他劝告,反而加以折辱、嘲骂,他只好哭送出征的军队。并明白指出晋军必在殽山二陵之间设伏体现了蹇叔高度的预见才能。在人物描写上,作者善于捕捉重要的细节,模拟人物性格化的口吻,用极其简单的笔墨,把人物刻画得生动传神,如秦伯的利令智昏、蹇叔的老谋深算、弦高的机智灵活、先轸的粗豪暴躁等,无不栩栩如生。文中还记叙了几段外交辞令,或委婉中出锋芒,或幽默中透着严肃。这一切都显示了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
国学左传原文及翻译
导语:《左传》是*古代的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又称《春秋左氏传》和《左氏春秋》,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国学左传原文及翻译,希望有所帮助!
《左传》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左丘明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也是*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共三十五卷,是儒家经典之一且为十三经中篇幅最长的,在四库全书中列为经部。记述范围从公元前722(鲁隐公元年)至公元前468(鲁哀公二十七年)。
《左传》原文:
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子鱼曰:"君未知战。勍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且今之勍者,皆吾敌也,岁及胡耉,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明耻教战,求杀敌也。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可也。"
译文如下:
宋襄公与楚军在泓水作战。宋军已摆好了阵势,楚军还没有全部渡过泓水。担任司马的子鱼对宋襄公说:"敌人人多,我们人少,趁着他们还没有全部渡过泓水,请您下令攻击他们。"宋襄公说:"不行。"楚国的军队已经全部渡过泓水,还没有摆好阵势,子鱼又建议宋襄公下令进攻。宋襄公还是说:"不行。"等楚军摆好了阵势以后,宋军才去进攻楚军,结果宋军大败。宋襄公大腿受了伤,他的护卫官也被杀死了。宋国人都责备宋襄公。宋襄公说:"有道德的人在战斗中,只要敌人已经负伤就不再去杀伤他,也不去俘虏头发斑白的敌人。古时候指挥战斗,不凭借地势险要。
我虽然是已经亡了国的商朝的后代,却不去进攻没有摆好阵势的敌人?”子鱼说:"您不懂得作战的道理。强大的'敌人因地形不利而没有摆好阵势,那是老天帮助我们。敌人在地形上受到阻碍,我们向他们发动进攻,不也可以吗?即使是这样,还怕不能取胜呢!具有很强战斗力的人,都是我们的敌人。即使是年纪很老的,能抓得到就该俘虏他,对于头发花白的人又有什么值得怜惜的呢?让士兵明白什么是耻辱,使他们奋勇作战,为的是消灭敌人。敌人受了伤,还没有死,为什么不能再次去杀伤他们呢?不忍心再去杀伤他们,那就不如一开始就不杀伤他们;怜悯年纪老的敌人,就好像屈服于敌人。
军队就是要利用有利的战机来进行战斗,鸣金击鼓是用来助长声势的。既然军队要利用有利的时机,那么敌人没有摆好阵势,正好可以利用。既然鸣金击鼓的声音是用来充分鼓舞起士兵斗志的,那么,攻击未成列的敌人,当然是可以的。”
《左传庄公.庄公四年》原文注释翻译
古籍,是指未采用现代印刷技术印制的书籍。图书在古代称作典籍,也叫文献,兼有文书、档案、书籍三重意义。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左传庄公.庄公四年》原文注释翻译,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左传庄公.庄公四年》
作者:左丘明
【经】四年春王二月,夫人姜氏享齐侯于祝丘。三月,纪伯姬卒。夏,齐侯、陈侯、郑伯遇于垂。纪侯大去其国。六月乙丑,齐侯葬纪伯姬。秋七月。冬,公及齐人狩于禚。
【传】四年春,王三月,楚武王荆尸,授师孑焉,以伐随,将齐,入告夫人邓曼曰:「余心荡。」邓曼叹曰:「王禄尽矣。盈而荡,天之道也。先君其知之矣,故临武事,将发大命,而荡王心焉。若师徒无亏,王薨于行,国之福也。」王遂行,卒于樠木之下。令尹斗祁、莫敖屈重除道、梁溠,营军临随。随人惧,行成。莫敖以王命入盟随侯,且请为会于汉汭,而还。济汉而后发丧。
纪侯不能下齐,以与纪季。夏,纪侯大去其国,违齐难也。
注释翻译
四年春季,周王朝历法的三月,楚武王运用名叫荆尸的军阵,把戟颁发给士兵,要去攻打随国。准备斋戒,进宫告诉夫人邓曼说:“我心神动荡不安。”邓曼叹气说:“君王的`福禄尽了。满了就会动荡,这是自然的道理。先君大概知道了,所以面临作战,将要发布征伐命令而使君王心跳。如果军队没有什么损失,而君王死在行军途中,这就是国家之福了。”楚武王于是出征,死在樠树下面。令尹鬬祁、莫敖屈重秘不发丧,开通新路,并在溠水筑桥,在随国境外建筑营垒。随国人恐惧,向楚军求和。莫敖屈重以楚王的名义进入随国,和随侯结盟,而且邀请随侯在汉水转湾处会见,然后退兵。渡过了汉水以后公布丧事。
纪侯不能屈从齐国,把国家*让给了纪季。夏季,纪侯永远离开了*家,以避免齐国对他所加的祸害。
拓展阅读:《左传·庄公·庄公元年》原文及翻译
【经】元年春王正月。三月,夫人孙于齐。夏,单伯送王姬。秋,筑王姬之馆于外。冬十月乙亥,陈侯林卒。王使荣叔来锡桓公命。王姬归于齐。齐师迁纪、郱、鄑、郚。
【传】元年春,不称即位,文姜出故也。
三月,夫人孙于齐。不称姜氏,绝不为亲,礼也。
秋,筑王姬之馆于外。为外,礼也。
翻译
元年春季,《春秋》没有记载鲁庄公即位,这是由于文姜外出没有回国的缘故。
三月,鲁桓公夫人到了齐国。《春秋》不称姜氏而称夫人,是由于断绝了母子关系,这是合于礼的。
秋季,在城外建造王姬的行馆。因为王姬不是鲁国的女子,而是周天子的女儿,这是合于礼的。
左传中励志句子 左传中的名句 左传中的名言 那些古诗词带有左传中的典故 左传名句 左传61句名言 左传名言 左传的古诗大全 励志的句子200字左右 励志的句子150字左右 左传名言警句 励志的句子50字左右 励志的句子30字左右 励志句子100字左右 励志句子50字左右 励志的句子100字左右 左传春秋的古诗 左传古诗的意义 苏轼写的《左传》古诗 左传经典名言30句 水浒传中的句子 左传经典语录 展会宣传的励志的句子 初中励志句子 高中励志句子 中考的励志句子 高中励志的句子 中考励志的句子 中考励志句子 论语中励志的句子
水浒传赏析句子 水浒传中的好句赏析 水浒传中的好句子 左传高考常考文学常识 秦晋殽之战左传原文 左传名言 《左传庄公庄公十一年》的原文及翻译 春秋左传 《左传》庄公(元年~三十二年) 左传中重耳人物形象分析 《左传·僖公·僖公七年》原文及翻译 《春秋》与《春秋左传》区别 《左传》概述 《左传·定公·定公元年》原文及翻译 左传·成公·成公十五年原文附译文 春秋左传原文及翻译 左传名言名句大全阅读欣赏 左传·昭公·昭公六年原文和翻译 《左传》原文翻译及赏析 国学左传原文及翻译 《左传庄公.庄公四年》原文注释翻译 左传名言 左传全文及译文(左传经典名言30句及翻译) 关于左传的名言警句 水浒传中的格言 左传的格言 水浒传赏析句子 水浒传中的好句赏析 《左传》原文短篇译文(左传十句经典名句) 左传名句 左传中讲诚信的句子 左传的经典语录 名人传中的好句子38句
玫瑰的说说 生老公气的说说 深夜下班的说说 图书馆说说 女人上班带孩子的说说 说说我的同学 看到彩虹的说说 讽刺酒肉朋友的说说 如果有一天我不在了的说说 放*心态的说说 自己明白就好的说说 离婚后感言说说心情 离婚后的感悟说说心情 流浪的说说 没有结果的说说 在这个看脸的时代说说 开心心情说说 祝爷爷生日快乐的说说 关于的说说 长痘痘的朋友圈说说 收到红包的心情说说 写心情好的说说 吃火锅的唯美说说 雷雨说说 销售朋友圈说说 每一天的说说 接送孩子说说 心里有太多的苦的说说 冷飕飕的说说 开支太大的说说 男人不懂女人心的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