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形容古代书生的句子 >

形容古代书生的句子

关于形容古代书生的句子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形容古代书生的句子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形容古代书生的句子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形容古代书生的句子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句子:即与形容古代书生的句子相关的句子。
语录:即与形容古代书生的句子相关的名人语录
说说:即与形容古代书生的句子相关的qq说说、微信朋友圈说说。
名言:即与形容古代书生的句子相关的名人名言、书籍名言。
诗词:即与形容古代书生的句子相关的古诗词、现代诗词、千古名句。
祝福语:即与形容古代书生的句子相关的祝福祝贺词。
心语:即与形容古代书生的句子相关的早安、晚安朋友圈心语。

  • 关于古代书信别称

  • 书信,古代,语文
  • 关于古代书信别称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对书信都不陌生吧,书信是人们表达情感的一种特别方式。还是对书信一筹莫展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古代书信别称,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用书写的工具来指代:尺翰、书翰、札翰、华翰。

      翰,本义是指鸟羽。古时曾用羽毛为笔,故用翰代称笔,翰墨就是笔墨,翰池就是笔砚。写信要用笔,因此用与此相关的字词和翰构成双音节词来代称书信,例如尺、书、札等。《魏书·夏侯道迁传》:道迁虽学不渊洽,而历览书史,闲*尺牍,札翰往还,甚有意理。

      华翰,是取华美观、精华、有文采之义,用来表示对别人书信的敬称。唐刘禹锡《谢窦相公启》:每奉华翰,赐之衷言,果蒙新恩,重忝清贯。

      用书信的包装来指代:函、缄(缄札、缄素)、书筒、双鲤(双鲤鱼、双鱼)。

      函,是指封套,相当于现在的信封,一封信就称为一函。《三国志·魏·刘晔传》:(曹操)每有疑事,辄以函问晔,至一夜数十至耳。

      缄,是指用来捆绑器物的绳索,而用绳索的目的是将器物密封或封口,书信一般是具有保密性的,也需要密封,因此就用缄来代称书信。宋王禹偁《回襄阳周奉礼》:两月劳君寄两缄。缄札和缄素字面意思就是用绳索将写好字的木片、丝帛捆扎起来,表明是密封好的书信。唐李商隐《春雨》:玉珰缄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明张羽《怀友》:携赏邈难期,庶望遗缄素。

      书筒,是指盛书信的邮筒,也用来代指书信。宋赵蕃《呈季承》:但恐衡阳无过雁,书筒不至费人思。

      双鲤,是指用两块雕刻有鲤鱼图案用来放书信的木盒,也就是书信的封套。唐刘禹锡《途中送崔司业使君扶持赴唐州》:相思望淮水,双鲤不应稀。也有称为双鱼的,唐杜甫《送梓州李使君之任》:五马何时到,双鱼会早传。

      拓展:古代书信传递的小故事

      【烽火传军情】

      “烽火”是我国古代用以传递边疆军事情报的一种通信方法,始于商周,延至明清,相*几千年之久,其中尤以汉代的烽火组织规模为大。在边防军事要塞或交通要冲的高处,每隔一定距离建筑一高台,俗称烽火台,亦称烽燧、墩堠、烟墩等。高台上有驻军守候,发现敌人入侵,白天燃烧柴草以“燔烟”报警,夜间燃烧薪柴以“举烽”(火光)报警。一台燃起烽烟,邻台见之也相继举火,逐台传递,须臾千里,以达到报告敌情、调兵遣将、求得援兵、克敌制胜的目的。

      在我国历史上,还有一个为了讨得美人欢心而随意点燃烽火,最终导致亡国的“烽火戏诸侯”的故事。

      周灭商后建都镐京,历史上称作西周。初期,周王为巩固国家*,先后把自己的兄弟、亲戚、功臣分封到各地作诸侯,建立诸侯国,还建立了一整套制度,农业、手工业、商业都有了一定的发展。

      【青鸟传书】

      据我国上古奇书《山海经》记载,青鸟共有三只,名曰诏兰、紫燕(还有一只青鸟的名字笔者没有查阅到),是西王母的随从与使者,它们能够飞越千山万水传递信息,将吉祥、幸福、快乐的佳音传递给人间。据说,西王母曾经给汉武帝写过书信,西王母派青鸟前去传书,而青鸟则一直把西王母的信送到了汉宫承华殿前。在以后的神话中,青鸟又逐渐演变成为百鸟之王——凤凰。

      南唐中主李璟有诗“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唐代李白有诗“愿因三青鸟,更报长相思”,李商隐有诗“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崔国辅有诗“遥思汉武帝,青鸟几时过”,借用的均是“青鸟传书”的典故。

      【黄耳传书】

      信鸽传书,大家都比较熟悉,因为现在还有信鸽协会,并常常举办长距离的'信鸽飞行比赛。信鸽在长途飞行中不会迷路,源于它所特有的一种功能,即可以通过感受磁力与纬度来辨别方向。

      信鸽传书确切的开始时间,现在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但早在唐代,信鸽传书就已经很普遍了。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一书中有“传书鸽”的记载:“张九龄少年时,家养群鸽。每与亲知书信往来,只以书系鸽足上,依所教之处,飞往投之。九龄目为飞奴,时人无不爱讶。”张九龄是唐朝政治家和诗人,他不但用信鸽来传递书信,还给信鸽起了一个美丽的名字——“飞奴”。此后的宋、元、明、清诸朝,信鸽传书一直在人们的通信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我国的历史记载上,信鸽主要被用于军事通信的目的。譬如在公元1128年,南宋大将张浚视察部下曲端的军队。张浚来到军营后,竟见空荡荡的没有人影,他非常惊奇,要曲端把他的部队召集到眼前。曲端闻言,立即把自己统帅的五个军的花名册递给张浚,请他随便点看哪一军。张浚指着花名册说:“我要在这里看看你的第一军。”曲端领命后,不慌不忙地打开笼子放出了一只鸽子,顷刻间,第一军全体将士全副武装,飞速赶到。张浚大为震惊,又说:“我要看你全部的军队。”曲端又开笼放出四只鸽子,很快,其余的四军也火速赶到。面对整齐地集合在眼前的部队,张浚大喜,对曲端更是一番夸奖。其实,曲端放出的五只鸽子,都是训练有素的信鸽,它们身上早就被绑上了调兵的文书,一旦从笼中放出,立即飞到指点的地点,把调兵的文书送到相应的部队手中。

      【鱼传尺素】

      在我国古诗文中,鱼被看作传递书信的使者,并用“鱼素”、“鱼书”、“鲤鱼”、“双鲤”等作为书信的代称。唐代李商隐在《寄令狐郎中》一诗中写道:“嵩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古时候,人们常用绢帛书写书信,到了唐代,进一步流行用织成界道的绢帛来写信,由于唐人常用一尺长的绢帛写信,故书信又被称为“尺素”(“素”指白色的生绢)。因捎带书信时,人们常将尺素结成双鲤之形,所以就有了李商隐“双鲤迢迢一纸书”的说法。显然,这里的“双鲤”并非真正的两条鲤鱼,而只是结成双鲤之形的尺素罢了。

      书信和“鱼”的关系,其实在唐以前早就有了。秦汉时期,有一部乐府诗集叫《饮马长城窟行》,主要记载了秦始皇修长城,强征大量男丁服役而造成妻离子散之情,且多为妻子思念丈夫的离情,其中有一首五言写道:“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上言长相思,下言加餐饭。”这首诗中的“双鲤鱼”,也不是真的指两条鲤鱼,而是指用两块板拼起来的一条木刻鲤鱼。在东汉蔡伦发明造纸术之前,没有现在的信封,写有书信的竹简、木牍或尺素是夹在两块木板里的,而这两块木板被刻成了鲤鱼的形状,便成了诗中的“双鲤鱼”了。两块鲤鱼形木板合在一起,用绳子在木板上的三道线槽内捆绕三圈,再穿过一个方孔缚住,在打结的地方用极细的粘土封好,然后在粘土上盖上玺印,就成了“封泥”,这样可以防止在送信途中信件被私拆。至于诗中所用的“烹”字,也不是去真正去“烹饪”,而只是一个风趣的用字罢了。

[阅读全文]...
  • 古代书信格式

  • 书信,古代,礼仪
  • 古代书信格式

      书信是以前相隔较远,暂时见不到面的人们相互交流情感与思想的工具。书信拥有悠久的历史且世界各国的人们都有使用。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古代书信格式,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书信要注意事项:

      地位、抬头、分行、称谓、结尾。

      所谓地位,即收信人姓名称谓写于起首顶头第一行。发信人的署名在全张信笺的二分之一以下。

      抬头是指旧式书信,对年长的受信人空一格或另起一行,以示尊敬。

      分行是为避免杂乱无章而采用的分段陈述。每段开始前空二个字,述及不同内容时分几段书写。

      称谓,不同身份有不同用语。如对于父母用膝下、膝前;对于长辈用尊前、尊右、前鉴、钧鉴、侍右;对于*辈用台启、大鉴,惠鉴、台右;对于妇女用懿鉴、慈鉴;对于老师要用函丈、坛*……等。现时,一般已不用了,多以同志、先生等作为尊称,如加上惠鉴,台鉴,赐鉴,等也未尝不可。

      信写好以后,加上结尾语,俗称“关门”。有如“敬颂钧安”、“即问*好”、“敬祝健康”、“此致敬礼”,以及较古朴形式的春安、冬安、日棋,刻祉……在社交上用“专颂台安”。另有匆促草率语“匆匆不一”、“草草不尽”、“不尽欲言”、“恕不多写”等。

      二、具体格式

      (一)提称语

      书信一定要用称谓,首先要分清是父母、尊长,还是老师、朋友。称谓之后,一般要缀以对应的词语来表达敬意,例如前面提到的台端、台甫等等,这类词语称为提称语。

      提称语与称谓有对应的关系,其中有些可以通用,但大部分都有特定的使用对象。其中比较常用的有:

      用于父母:膝下、膝前、尊前、道鉴

      用于长辈:几前、尊前、尊鉴、赐鉴、尊右、道鉴

      用于师长:函丈、坛*、讲座、尊鉴、道*、撰*、史*

      用于*辈:足下、阁下、台鉴、大鉴、惠鉴

      用于同学:砚右、文几、台鉴

      用于晚辈:如晤、如面、如握、青览

      用于女性:慧鉴、妆鉴、芳鉴、淑览

      给父母写信,"膝下"一词用得最多,源出出于《孝经》:"故亲生之膝下,以养父母日严。"是说人幼年时,时时依于父母膝旁,后来转为对父母的尊称。

      "函丈"源出于《礼记—曲礼》,向尊长请教时,要"*间函丈",意思是说,彼此的*位之间要空出一丈左右的地方,以便尊长有所指画;故用作对老师的尊称。

      提称语可以几个词叠加使用,如*致其师符定一(字澄宇)称:"澄宇先生夫子道*",以见尊敬之意。等。现将常见提称语列表如下:

      这里再对较常见的提称语约略作些解释。

      足下古代最初用为下对上的敬称,后来书信中多用于同辈之间。

      膝下旧时子女致父母的信,多以“父母亲大人膝下”起首。人幼时常依于父母膝旁,家书中用“膝下”,既表敬重,又示出对父母的亲爱、眷依之情。

      垂鉴赐鉴钧鉴尊鉴台鉴鉴,即古代镜子,有审察的意思。用作书信提称语,就是请阅看的客气说法。垂,含居高临下之义。赐,上给予下叫做赐。钩,古以钩陶喻国政,后称宦官多冠以钩宇。垂鉴、赐鉴、钧鉴,多用于对上、致年高德韶者的信中。尊鉴,可用于尊长,也可用乎辈。台鉴适用较广,“台”有“高”义,对熟识或不熟识的尊长、*辈,皆可使用。

      勋鉴道鉴大鉴英鉴伟鉴雅鉴惠鉴对身居高佼、有功勋业绩者,可用“勋鉴”。对道德君子、望重学者,可称“道鉴”。大、英、伟、雅,含高尚、美好、不凡、不俗的意义,宜用于友朋往来书信。“惠鉴”,就是赏阅的意思,但语意分量较“赐鉴”为轻,适用于一般书信,师长对已独立的后辈学子,也可用此客套。

      慈鉴爱鉴双鉴芳鉴致母亲,可称“慈鉴”。夫妻,或情意亲密的男女之间,可用“爱鉴”。给友朋夫妇二人之信,可用“双鉴”。女子间往来书信,可用“芳鉴”。

      礼鉴给居丧者信,用“礼鉴”。如,爱国之士李公扑遇害后,*等致其夫人唁函即称“张曼筠女士礼鉴”。

      公鉴共鉴同鉴用于致团体或多人的信函,可于所列人名之后,书“诸先生共鉴”等。

      道*讲*教*撰*著*史**,*位。道*,多用为学生对师长的尊称。讲*、教*,也是对从事教育、讲学者的敬称,但用于*辈间,写信人与受信人不必有师生关系。撰*、著*、史*,都用作对文士的敬称,文人间也常互用。撰,即著述。史,指有著作传世垂史。

      览阅知悉一般用于长对幼、前辈对晚辈的称呼之后。

      (二)告辞或思慕语

      启辞就是信文的开场白,或寒暄客套,或提示写信原委等。启辞理应属于信件正文的一部分,由于旧时尺牍中,这部分形成了一系列的套语,在现时书信中还常可以看到,所以将此单独提出,分两类举例以供参考:

      (1)表示写信人以诚恳的态度,请受信人阅读信文。如:

      敬禀者写信人自称是恭敬地禀陈事情的人,表示下面是所要禀告的话,用于致父母尊长的信,如“母亲大人膝下,敬禀者”。

      跪禀者义同“敬禀者”,用于子孙对尊长。

      即禀者同上。

      敬启者写信者自谦为恭敬地陈述事情的人,表示请对方允许自己告诉下面所写的内容。既可用于同辈,也可用于下对上。

      谨启者谨,是谨慎、郑重的意思。用于同辈。

      径启者径,这里是直截了当的意思,一般公私书函通用。

      拜启者拜,表敬词。用于友朋往来书信。

      敬呈者与“谨呈者”,皆用于下对上的公私书函。

      恳启者用于*辈,表示下面信文将写求助于对方的内容。

      兹启者兹,这里,现在。兹启,意即今在此陈述。态度客观*和,不含明显敬意。

      哀启者向亲友报丧的书信用此。

      复禀者用于对尊亲或上级的回信复禀。对*辈可用“再启者”。

      专启者用于专谈某实事的书信。

      (2)根据具体情况,或作寒喧客套,或提示写信原委等。如:

      顷诵华笺,具悉一切。忽奉手教,获悉一是。奉诵钧谕,向往尤深。顷获大示,井所赐物。惠书奉悉,如见故人。幸承明教,茅塞顿开。披诵尺素,谨表葵私。数获手书,至感厚爱。展读琅函,甚感盛意。接阅华简,幸叨莫逆。捧读德音,喜出望外。手教敬悉,词意深美,一启蓬心。正切驰思,顷奉华翰,快慰莫名。顷得手示,欣悉康泰,至为宽慰。蒙惠书并赐大著,灿若河汉,拜服之至。迭接来示,因羁琐务,未及奉复,深以为歉。台函奉读多日,未即修复,万望海涵。大札敬悉,稽复乞谅。欣奉惠书,敬聆喜讯,不胜忭贺。接读手书,知君抱恙欠安,甚为悬念。久慕鸿才,今冒昧致书,以求教诲。别来无恙久不晤见,甚念贤劳。暌违日久,拳念殊殷。久疏通问,时在念中。一别经年,弥添怀思。日前曾奉一函,谅已先尘左右。前此一函,想已达览。

[阅读全文]...
  • 古代书院文化对当今教育的影响

  • 教育,古代,文化
  • 古代书院文化对当今教育的影响

      古代书院文化对当今教育具有影响,对当代教育具有意义。下面是古代书院文化对当今教育的影响,供各位参考。

      一、书院:古代的“私立学校”

      一般而言,古代的书院,往往是由民间私人创建并经营管理的、具有民间或半民间半官方性质的聚徒讲学、研究学问的文化教育机构。从历史发展的角度,“书院”起源于唐代,当时有两种:一种是由*设立的用来收藏、校刊和整理图书的机构,如唐玄宗时期在长安和洛阳设立的“丽正书院”和“集贤书院”。这种书院虽然和后世的书院在性质上并不相同,但其出于皇家设立,提升了早期“书院”之名的品味格调和影响力。于是,一些官员在致仕返乡之后,也将自己藏书治学的场所称为“书院”。这样,书院从朝廷走向了民间。这就是唐代的第二种书院:民间的个人读书、治学的地方。在《全唐诗》中,就出现了十余种以个人的名字命名的书院,如李泌书院、赵氏书院、杜中丞书院等等。这些书院在严格意义上也和后世的书院不同,但已经蕴含了一般“书院”的三种因素:私人性质、文化内涵和多设立于优美的自然环境之中。

      古代书院的正式形成和兴盛是在宋代。首先是数量的上升。据白新良先生的《*古代书院发展史》统计,宋代共有书院515所,其中可以确考为北宋的73所,南宋的317所,另有125所书院尚不能确定为北宋还是南宋,可统称为宋代书院。在宋朝初年,就已经出现了至今仍然声名远扬的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和石鼓书院等。而比数量的上升更为重要的,是宋代的书院不再仅仅是个人读书治学的场所,而是面向社会进行文化教育活动,并形成了完整的教育制度和鲜明的文化特点。书院设有山长、洞主、院长或堂长,由德高望重的学者担任,负责书院的组织管理和教育教学工作。在教学内容、师资管理和生徒管理等方面,宋代书院都有一整套成熟的规章制度。此外,一些著名的书院,在朱熹、陆九渊、吕祖谦等理学大师的努力下,实际上已经超越了一般学校的功能,而成为当时的文化重镇,立于时代思想文化的潮头,担负着刊刻图书、藏书、研究、探讨和传播思想文化的功能,对历史和后世影响深远。

      在元代到清代,书院随着历史的起伏持续发展,时而因战乱或官府的禁止而陷入低谷,时而又因朝廷的鼓励而被纳入官学化的轨道。但其基本的规制特点,没有超出宋代书院所形成的固有体系。

      历史证明,书院教育是官学教育的有益补充。很多人才都出自书院。以文章开始时提到的岳麓书院为例,古代、*代的一些声振寰宇的人物,如王夫之、魏源、曾国藩、左宗棠、熊希龄和杨昌济等,都出自岳麓书院。也正因为如此,古代的书院,并没有随着传统教育体制退出历史舞台而黯淡下去,它包含着*文化和教育的宝贵的历史经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仍然可以焕发出夺目的光彩。比如,当今的学校教育,就可以从古代的书院文化里,汲取一些经验。

      二、以自然美景陶冶学生的心灵

      古代著名的书院,多选址于山林名胜之处,自然环境十分优美。如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庐山五老峰南麓,岳麓书院位于湖南*沙市岳麓山风景区,嵩阳书院位于河南登封太室山,等等。古代书院在美丽清幽的自然环境中,再建造优美雅致的建筑群,仿佛在尘世喧嚣之中的一座座世外桃源,作为读书教学、探讨学术的场所。

      这种特点,受到的是禅林名寺多选址于名山美景之中的影响,更是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在教育空间上的反应。“天人合一”思想认为,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人的精神和身体状态,与自然环境的昼夜、冷热、躁静、时序交替等一一对应,会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因此,身处美丽清幽的环境中,非常有益于学生和教师心灵的陶冶,使他们能心境*和地体味圣贤之道,学*文化知识,由此养成健康的身心。

      现在,我们的小学和中学,大都不再能够选择在名山名胜之地。但是,古代书院重视自然美景作为教育环境的思想,是我们应该坚持下来的。最*闹得沸沸扬扬的校园“毒跑道”事件,给很多学生和学校都造成了不小的损害。这样事情的发生,固然和该产业的监管缺失有关,但其思想根源,是我们的教育决策者在“怎样的环境对培养学生是有利的”这个问题上的偏差,盲目追求所谓学校硬件的“升级”。而所谓“升级”的标准,却忽视了以人为本、以学生的身心健康为本的观念。那么,什么才是学校硬件真正的升级呢?学校是育人之地,学校里所有的因素,都应该有利于学生的成长。我们需要回到传统的重视大自然的学校环境构建观念中去,用心营造一个个自然的、绿色的、美丽的、环保的校园环境,让我们的孩子们也能在绿草如茵、绿树成行、鸟语花香中读书和游戏。这才是真正的“升级”。而对一切违背自然、违背孩子们天性的东西,要加以彻底的反思;如需将其引入校园,则要格外地谨慎,建立极其严格的监管制度,注意它可能带给学生们的损害,并尽可能地使其接*自然。相信在美丽的自然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会有着更加健全的心灵和更加健康的身体。美丽校园、健康校园,才是我们所需要的。

      三、人格的培育为学校注入灵魂

      书院教育是古代官学教育的有益补充。那么,书院教育的精髓何在?一言以蔽之曰:致力于培养学生的人格。

      古代的官学教育,也往往是和科举应试、仕途为官直接联系在一起的,有着突出的功利性、工具性。而教育的本质、教育所应该追求的至高境界,不仅仅有功利的一面,更有着人文性的一面,即培养学生的人格,包括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等等。人格之培养为“体”,具体的应试、做事技能为“用”,体与用不可分。而官学教育由于其突出的功利性,常常过于强调“用”,而在人格培养、即“体”的方面有所缺失,其结果是亦不得其“用”,体用两失。比如在北宋被金人灭亡之后,一些出自官学的学生,在国家山河破碎之际,竟然全无民族意识和家国情怀,单为一己私利,见利忘义,争相为金人侵略者服务。对北宋官学之失败的反思,成为南宋书院繁盛的一个契机。

      其实,早在北宋初年,著名学者、教育家胡瑗在讲学时,就已经注意将体和用结合起来,力求“明体达用之学”。他首创了分斋教学制度,设立“经义斋”和“治事斋”。学生在“经义斋”主要学*儒家的五经,意在通过经典的品读,涵养心性、培养社会责任感,塑造一个人才的精神格局,属于人格教育。“治事斋”则分为治民、讲武、堰水和历算等具体的科目,学生需要选择一科为主,再兼选一科为辅,这是工具性的教育。这样,就将“明体达用之学”的思想落实到了教育制度上。此外,胡瑗还组织学生走出课堂,到远*地区去考察社会现实,游览名山大川,开阔学生视野,这也是对学生人格器局的培养。在胡瑗的学生里,出现了一批体用兼备,学有专长的人才。胡瑗曾在今江苏省泰州市创办“安定书院”,后讲学于苏州、湖州等地,所以他的这种教学法,被后世称为“苏湖教法”。

      从此,体用兼备成为宋代书院教育的重要特点。如元代著名理学家吴澄曾用“讲道”和“读书”两个词,来概括岳麓书院在宋代的特点。“讲道”即是以儒家、理学的形而上之“道”,来培养学生的弘毅之“士”的人格。可以说,“讲道”即人格培育,为“读书”的文化知识教育画龙点睛,注入了灵魂,也是书院教育的灵魂之所在。

      那么,古代的书院是怎样“讲道”的呢?这突出地体现在教育目标的设定上。南宋理学大师朱熹的《白鹿洞书院揭示》,又称《白鹿洞书院学规》,是他在淳熙七年(1180)为白鹿洞书院制定的,作为书院中诸君共同遵守的规范。在这篇《学规》中,朱熹明确地指出,我们上学受教育的真正目的是“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己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即要培养自己健康的、健全的人格,适应社会生活,并在社会生活中有积极的作为,而不只是要写好文章猎取功名利禄。于是,朱熹将书院的教育目标设定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五教之目”,“言忠信,行笃敬”等“修身之要”,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接物之要”。也就是说,书院要培养的是能够遵守社会规则、不断完善自身人格修养、能够在社会生活中有所建树的君子。这就是传统的人格教育。后来,这篇学规被很多书院所认同和遵守,是古代书院教育思想和规则的代表性文献。

      在今天,传统的伦理观念教育,已经不完全适应现代社会对于人才的需要了。但是,现代社会仍然需要人格健全的人才,需要具备一定的思想格局的人才,需要理解、遵守社会秩序和公德的人才,是毫无疑问的。从教育决策者、学校的管理者,到普通教师,能够从古代的书院教育中获得这样的启迪:要有培育学生人格的明确意识,学校不仅仅是培养应试人才甚至是应试工具的地方,学校是培育人的地方。“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格的构建并不神秘,是需要在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日常合作和交往中,加以明确的引导和实践来完成的。有了这种意识,就可以将其落实在学校的规章制度、日常管理和教学内容中。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根据自身的自然、地理和历史文化因素,构建独特的校园文化,并通过环境、教材、班会、课余活动等各种途径,用校园文化影响学生。这种文化应当是看似超越于应试教育需要之外的,重在对于学生乃至教师的人格的尊重、陶冶和熏陶,却最终能够有助于他们达成教育目标。

      四、如何改善“应试”和“育人”的矛盾

      教育要将孩子塑造成身心健康、人格健全、具备一定的知识和技能的人才,这样才能满足个人、家庭、社会和国家的发展需要。这一观念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家长和老师们的认同。但是,在现实中,“考试”作为升学选拔的有效方式,又毕竟是绕不开的。一般来说,一个不能在中高考中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的孩子,除非他在某一专业领域有着极其优异的表现(这是一个小概率事件),否则他是难以获得进一步发展的机会和空间的。事实上,在小学到高中阶段,对大多数家长和孩子们来说,所谓“健全的人格”等等,只在满足“成绩”指标的条件之后才是有意义的。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作为鲜活的、有个性的“人”的孩子和作为获取考试成绩之“工具”的孩子的矛盾、“应试”和“育人”的矛盾——这就是我们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所要面对的现实。我们必须直面这一现实,来探讨教育问题。

      我们来看看古代书院是如何改善这一矛盾的。其实在古代,书院教育也同样面临着这样的矛盾。“学而优则仕”是古代读书人的传统。读书人自幼苦读圣贤之书,大部分人直接的初衷,不是要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健全人格,而是出于私利——要通过科举进入仕途,以做官来谋生,乃至光宗耀祖。那些来书院读书的士人们也并不例外。那么,在无法否定科举制度和读书人的应试需要的前提下,书院如何避免办成另一批“官学”,来实现培养学生人格的目标呢?对此问题,古代书院文化,为我们提供了原则性与灵活性兼备的做法。

      首先是明确、重申书院的教育原则。前面我们说过,南宋书院的繁荣,是在反拨北宋官学教育片面注重满足学生的功名利禄等私利追求的基础上而产生的。尽管不能颠覆科举制度,但在思想观念上批评科举制的弊端,是可以的。南宋学者、教育家张栻在《重修岳麓书院记》中提出创办书院的目的是“岂将使子群居佚谭,但为决科利禄计乎?抑岂使子学*为言语文词之工而已乎?盖欲成就人才,以传斯道而济斯民也”。意思是说,书院不是满足学生的功名利禄需要的地方,不是培养“巧言令色”的无行文人的地方,书院要培养的是有社会责任感的、理解和践行圣人之道的君子。这样,便举起了一面鲜明的“人格教育”旗帜,明确了书院和官学的区别,明确了书院自身的使命。朱熹在《石鼓书院记》中,也提出“以俟四方之士有志于学,而不屑于课试之业者居之”的说法。这仿佛是一则传达给少数怀有超越世俗的远大理想抱负的士人的“广告”,吸引这些志同道合者前来求学,前来一道建设理想的教育。

      其次,在具体做法上,书院又采取了一种灵活性的策略。有趣的是,朱熹在白鹿洞书院,为即将奔赴临安参加省试的举人们办起了培训班,并提供学生在学期间的食宿。这恐怕比我们今天的各种应试辅导班招生的“让利”幅度还要大。事实上,朱熹利用书院举办举人培训班的目的,是想利用“集训”的机会,向青年学子们讲讲修身、齐家、治国、*天下的一套圣贤之道、君子修为,引导他们超越对一己功名私利的追求。也就是说,用科举应试的名义将学生吸引过来,等他们进了书院的大门,则会在圣贤文章的教学内容中,一步一步走入一个更为广大的`精神境界,实现书院教育的初衷。

      应该说,今天我们国家的学校教育,比古代功利性的官学教育要成熟得多。将孩子当成考试的“机器”,是应试教育在实践中产生的问题。但国家设立学校、制定课程标准,初衷是要培养包括健全人格的要求在内的现代化人才,而不是只会考试的学生。比如,语文课程标准中就强调语文学科“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从教材到课堂教学,也越来越突出语文的人文性,即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等的培养。因此,我们完全有条件参考古代书院的经验,调和“应试”和“育人”的矛盾,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在非毕业班的课堂上,加入貌似与应试没有直接关系,但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十分有利的内容。短期地看,这样的内容会激发学生们的学*兴趣和热情,活跃课堂,长期地看,其更会为学生提供一生受用的收获。

      五、“会讲”之风和文化传播

      人格健全的、有创造力的人才,不可能是“教育生产线”上的标准化的产品,他们需要信息丰富的、思想活跃的成长环境。书院的“会讲”活动、自由讲学之风,便提供了这样一种环境。“会讲”是岳麓书院一种的独具特色的讲学活动,它是指有不同学派或持不同学术观点的人在岳麓书院内展开讨论、辨析异同,使学术研究和教学活动结合起来。南宋乾道三年(1167)八月,朱熹不远千里,从福建武夷山赶到湖南长沙岳麓书院,与张栻讨论《中庸》之义,开书院不同学派“会讲”的先河。更为著名的是朱熹和陆九渊的学术交流,第一次是淳熙二年的(1175)“鹅湖之会”(鹅湖书院,在今江西铅山县),朱熹主张,学*要先博览群书,之后归纳出精义。而陆九渊主张先激发出人的善的本心,再博览群书。第二次是在淳熙八年(1181),朱熹邀请陆九渊登上白鹿洞书院讲堂﹐向学生们宣讲“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我们可以看到,朱熹并没有因为陆九渊的主张与自己不同,便不许学生听到他的观点。学生们在书院能够听到不同学派的不同观点,听到前辈大师们的交流、讨论。这使得书院成为一潭活水,而不是万马齐喑的、只会灌输一种声音的地方。在这种多元的、活跃的环境中学*,对提升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是非常有好处的。

      今天的社会文化环境,比古代更为多元化、复杂化,尤其是在新媒体崛起中成长起来的当代中小学生,他们自幼所接受的信息来源和数量,已经远远超出了他们的父辈在这个年龄所接受到的内容。在这种形势下,我们更应该参考古代书院的“会讲”方式,将课堂和学校建设成内容丰富多彩的、思想活跃的教育场所,鼓励他们多角度地思考各个学科中的问题,大胆地表达和创造。这样才能对孩子们所接受到的各种信息、所受到的各种影响加以引导,培养出人格健全、知识丰富、创造力强的现代化人才。

      另外,古代的书院还会面向社会进行文化普及的工作,用*实的、浅显易懂的语言,向老百姓宣讲先贤的思想和社会日常行为准则等,有的书院还会出版书籍。也就是说,书院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生产和传播的主体,向社会传递着正能量。现在,一些有条件的中小学,也可以尝试做这种文化生产和传播的工作,比如举办家长课堂,向家长提供正确的、优质的教育理念,编撰优秀教师、学生们的作品集等等。

      扩展:古代书院中的传统文化精神阅读答案

      *古代书院作为一种教学载体及教育制度,与官学最重要的区别,在于其办学目的是为教育的而非为科举的。

      书院的教育模式大多因师因学而确立各自的办学方针、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及授课形式,最主要的教学环节便是老师升堂讲说、学生分斋授课。升堂讲说类似现代学校的课堂讨论,有主讲,有提问,还有辩难。分斋授课则指学生的大量时间是在斋舍或书楼自学,同时有师生间、同学间的相互切磋、质疑问难。南宋建康的明道书院规定,每旬三八讲经,一六讲史,每月三课,上旬经疑,中旬史疑,下旬举业,讲经与讲史即为书院山长的升堂讲说,经疑与史疑实则为分斋授课。

      教学活动并非局限于讲堂与斋舍,祭祀、展礼、游览等都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书院以多种方式发挥老师启发辅导、学生读书自学的优良学风,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各书院在课程设置上也多因时、因地而制宜,但一般都包含经学、史学、文学、诗学、小学、算学、制艺帖括等内容。宋代各书院主要设置五经课程,南宋朱熹集注四书后,四书课程的设置更为普遍,元代书院大多以《四书集注》为必读教材。同时,书院也设置其他课程,例如,濮州历山书院特设医学,内乡博山书院特设数学、书法等。除四书五经外,学生也选修前四史、文选、杜诗等课程,有的书院还辟有射圃以传授武学。

      大多数书院都重视作为传统数学内容的展礼教育。祭拜先师、朔望祭祀等教育,成为书院不可或缺的常规课程,体现尊师重道、崇贤尚圣的精神。在仰而瞻其容,俯而读其书的氛围中,使学生养成对先贤的景仰与礼敬之情,由此形成书院崇圣尚礼、人格养成的尚德精神。

      书院教育中独具特色的会讲与讲会制对书院体制产生了重要影响。书院会讲,实为各书院举行的学术性聚会或研讨会,含有对时人所关心的重大政治学术问题的会同讨论、讲辩之意。讲会之制则是诸教育大师凭借书院以传播其学术思想的重要方式,同时也成为书院教学的重要组织形式。与会讲之制作为学术交流活动的形式有别,讲会之制实质上是一种学术团体组织。黄宗羲《宋元学案东莱学案》载,南宋淳熙年间,在明州诸书院讲学的学者杨简、沈涣、吕祖俭、袁燮等人,组织举办了学术交流组织四明讲会,不仅活跃了书院的教学活动,更促进了学术文化的发展。

      在如何培养人和培养什么样的人等方面,书院教育强调弘扬义理之学、修养之道,以人格教育、繁荣学术、人才养成、传授知识为培养模式。

      历代教育大师在大力倡办书院教育的实践中,都明确反对把书院办成攫取功名利禄的名利场,反对把专攻科举考试所需的文辞之学作为教学重点,而主张放法古代圣贤教学为先的办学理念,把造就得时行道、事业满天下的经世济国之才作为培养目标。如南宋学者张械明确反对把科举利禄之学作为书院办学育人的指导思想。朱熹也说:建书院本以待四方士友,相与讲学非只为科举计,他为白鹿洞书院制定的学规,虽然要求书院必须为皇朝政治服务,把维护统治秩序的纲常伦理作为书院教育的方针,但同时更明确反对把务记览、为词章、钓名声、取利禄作为人才培养的标准,提出了修身、处事、接物之要的育人准则。针对官学和科举诱导士子忘本逐末、怀利去义的积弊,他强调书院教育应注重人格教育,提倡言行一致、克己为人、道德自律、修身养性等。

      *书院教育注重弘扬中华民族正心诚意、修身为本,讲求经世致用、学术创新等优良品德和传统精神,为中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书院文化不仅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方面发挥了不可泯灭的作用。

      (选自201 5年3月4日《*社会科学报》张熙惟《古代书院中的传统文化精神》,有删改)

      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题选对一项给2分,选对两项给5分。多选不给分)

      12.下列关于书院教育的谠法,符合本文文意的两项是(5分)

      A.书院教育大多因师因学确立各自的办学方针、课程设置、招生及授课形式。

      B.书院教学的主要环节是:以教师为主体的讲堂授课和以学生为主体的斋舍自学环节。

      C.书院教学场所是讲堂和斋舍,教学方式是老师启发辅导、学生读书自学。

      D.各书院教育的课程设置各不相同,但一般都包含经、史、诗、文、数等内容。

      E.书院教育都重视展礼教育,以达到培养崇圣尚礼精神的目的。

      13.下列说法符合本文文意的一项是(3分)

      A.书院教育中形成的会讲制与讲会制,影响了书院的体制,也影响了官学。

      B.历代教育大师们在办学实践中都反对把书院办成追名利进官场的名利场。

      C.古代书院的办学目的是培养得时行道,事业满天下的经世济国之才。

      D.宋代朱熹坚持人才必须为皇朝政治服务,不能冒犯纲常伦理秩序的观点。

      14.请概括文中书院教育中会讲制与讲会制的不同点。 (4分)

[阅读全文]...
  • 形容白面书生的句子

  •  

    谢谢

    白面书生文才佳,风度翩翩志向高。

    白面:形容白净;书生:念书人 ①形容年纪轻、知识浅薄、阅历深读书人 ②也泛指相貌姣好、白净年轻读书人 出 处

    白面书生】指缺乏阅历经验的读书人。

    也指面孔白净的读书人。

    皓首苍颜】皓:白色的样子;首:头发;颜:面孔。

    雪白的头发,灰暗的面孔。

    形容老年人的容貌。

    褒义:娇小玲珑——玲珑:伶俐可爱.形容身材小巧、伶俐可爱的样子.矮小精悍——悍:勇敢.形容人身材短小而精明强干小鸟依人——依:依恋.象小鸟那样依傍着人.形容少女或小孩娇小可爱的样子.小家碧玉——旧时指小户人家美丽的年轻女子.小巧玲珑——小巧:小而灵巧;玲珑:精巧细致.形容东西小而灵巧、精致短小精悍——形容人身材矮小,精明强悍.也形容文章或发言简短而有力.短小精干——形容人身材短小而精明强干.也形容文章、言论等简短有力.贬义:弱不禁风——禁:承受.形容身体娇弱,连风吹都经受不起.白面书生——指缺乏阅历经验的读书人.也指面孔白净的读书人.瘦骨伶仃——形容人或动物瘦得皮包骨的样子.亦作“瘦骨零丁”.弱不胜衣——胜:禁得起.形容人很瘦弱,连衣服的重量都承受不起. 质似薄柳——形容身材矮小五短身材——指人的身材矮小,五短是指四肢和脖子短.形如侏儒——侏儒:身材异常短小者;矮子.形容人身材矮小,像得了侏儒症一样.

    【文弱书生】文弱:文。

    举目文雅,身体柔弱的读书人。

    【温良俭让】温和;良:善良;俭:节制;让:忍让。

    儒家提倡待人接物的准则,泛指态度谦恭,举止文雅。

    【白面儒冠】犹白面书生。

    指只知,阅历少,见识浅的读书人。

    有时含贬义。

    亦泛指读书人。

    【白面儒生】犹白面书生。

    指只知读书,阅历少,见识浅的读书人。

    有时含贬义。

    亦泛指读书人。

    【白面书郎】犹白面书生。

    指只知读书,阅历少,见识浅的读书人。

    有时含贬义。

    亦泛指读书人。

    【白衣秀士】指未曾获得功名的书生。

    【彬彬文质】彬彬:配合谐调。

    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后形容人文雅有礼貌。

    【彬彬有礼】彬彬:原意为文质兼备的样子,后形容文雅。

    形容文雅有礼貌的样子。

    【济济彬彬】济济:庄重恭敬;彬彬:温文尔雅。

    仪态庄重,举止文雅。

    【客客气气】指待人接物彬彬有礼。

    【礼度委蛇】礼度:礼数;委蛇:庄重而从容自得的样子。

    比喻彬彬有礼,不卑不亢。

    【文质彬彬】文:文采;质:实质;彬彬:形容配合适当。

    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后形容人文雅有礼貌。

    【文质斌斌】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后形容人文雅有礼貌。

    同“文质彬彬”。

    【尔雅温文】尔雅:文雅。

    形容人态度温和,举动斯文。

    指缺乏斗争性,做事不大胆泼辣,没有闯劲。

    【风度翩翩】风度:风采气度,指美好的举止姿态;翩翩:文雅的样子。

    举止文雅优美。

    【丰度翩翩】丰度:风采气度。

    翩翩:洒脱的样子。

    形容神态举止文雅优美,超逸洒脱。

    同“风度翩翩”。

    【风流儒雅】风流:有文采且不拘礼法;儒雅:学识深湛,气度不凡。

    指人文雅洒脱,学识渊博。

[阅读全文]...
  • 形容白面书生的句子

  • 优美
  • 谢谢

    白面书生文才佳,风度翩翩志向高。

    白面:形容白净;书生:念书人 ①形容年纪轻、知识浅薄、阅历深读书人 ②也泛指相貌姣好、白净年轻读书人 出 处

    白面书生】指缺乏阅历经验的读书人。

    也指面孔白净的读书人。

    皓首苍颜】皓:白色的样子;首:头发;颜:面孔。

    雪白的头发,灰暗的面孔。

    形容老年人的容貌。

    褒义:娇小玲珑——玲珑:伶俐可爱.形容身材小巧、伶俐可爱的样子.矮小精悍——悍:勇敢.形容人身材短小而精明强干小鸟依人——依:依恋.象小鸟那样依傍着人.形容少女或小孩娇小可爱的样子.小家碧玉——旧时指小户人家美丽的年轻女子.小巧玲珑——小巧:小而灵巧;玲珑:精巧细致.形容东西小而灵巧、精致短小精悍——形容人身材矮小,精明强悍.也形容文章或发言简短而有力.短小精干——形容人身材短小而精明强干.也形容文章、言论等简短有力.贬义:弱不禁风——禁:承受.形容身体娇弱,连风吹都经受不起.白面书生——指缺乏阅历经验的读书人.也指面孔白净的读书人.瘦骨伶仃——形容人或动物瘦得皮包骨的样子.亦作“瘦骨零丁”.弱不胜衣——胜:禁得起.形容人很瘦弱,连衣服的重量都承受不起. 质似薄柳——形容身材矮小五短身材——指人的身材矮小,五短是指四肢和脖子短.形如侏儒——侏儒:身材异常短小者;矮子.形容人身材矮小,像得了侏儒症一样.

    【文弱书生】文弱:文。

    举目文雅,身体柔弱的读书人。

    【温良俭让】温和;良:善良;俭:节制;让:忍让。

    儒家提倡待人接物的准则,泛指态度谦恭,举止文雅。

    【白面儒冠】犹白面书生。

    指只知,阅历少,见识浅的读书人。

    有时含贬义。

    亦泛指读书人。

    【白面儒生】犹白面书生。

    指只知读书,阅历少,见识浅的读书人。

    有时含贬义。

    亦泛指读书人。

    【白面书郎】犹白面书生。

    指只知读书,阅历少,见识浅的读书人。

    有时含贬义。

    亦泛指读书人。

    【白衣秀士】指未曾获得功名的书生。

    【彬彬文质】彬彬:配合谐调。

    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后形容人文雅有礼貌。

    【彬彬有礼】彬彬:原意为文质兼备的样子,后形容文雅。

    形容文雅有礼貌的样子。

    【济济彬彬】济济:庄重恭敬;彬彬:温文尔雅。

    仪态庄重,举止文雅。

    【客客气气】指待人接物彬彬有礼。

    【礼度委蛇】礼度:礼数;委蛇:庄重而从容自得的样子。

    比喻彬彬有礼,不卑不亢。

    【文质彬彬】文:文采;质:实质;彬彬:形容配合适当。

    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后形容人文雅有礼貌。

    【文质斌斌】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后形容人文雅有礼貌。

    同“文质彬彬”。

    【尔雅温文】尔雅:文雅。

    形容人态度温和,举动斯文。

    指缺乏斗争性,做事不大胆泼辣,没有闯劲。

    【风度翩翩】风度:风采气度,指美好的举止姿态;翩翩:文雅的样子。

    举止文雅优美。

    【丰度翩翩】丰度:风采气度。

    翩翩:洒脱的样子。

    形容神态举止文雅优美,超逸洒脱。

    同“风度翩翩”。

    【风流儒雅】风流:有文采且不拘礼法;儒雅:学识深湛,气度不凡。

    指人文雅洒脱,学识渊博。

    【凤叹虎视】形容谈吐文雅,器宇轩昂。

[阅读全文]...
  • 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

  • 经典
  • 古代的诗人寥若晨星,古代的绝句古诗如汪洋大海。这些经典,永久流传,启迪我们的前先之路。“励志的句子”为您收集《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推荐这些经典的古诗绝句。

    忆在贞元岁,初登典校司。

    身名同日授,心事一言知。

    [贞元中,与微之同登科第,俱授秘书省校书

    郎,始相识也。]

    肺腑都无隔,形骸两不羁。

    疏狂属年少,闲散为官卑。

    分定金兰契,言通药石规。

    交贤方汲汲,友直每偲偲。

    有月多同赏,无杯不共持。

    秋风拂琴匣,夜雪卷书帷。

    高上慈恩塔,幽寻皇子陂。

    唐昌玉蕊会,崇敬牡丹期。

    [唐昌观玉蕊,崇敬寺牡丹,花时多与微之有

    期。]

    笑劝迂辛酒,闲吟短李诗。

    [辛大丘度,性迂嗜酒;李二十绅,形短能诗。

    故当时有迂辛短李之号。]

    儒风爱敦质,佛理尚玄师。

    [刘三十二敦质,雅有儒风;庾七玄师,谈佛

    理有可赏者。]

    度日曾无闷,通宵靡不为。

    双声联律句,八面对宫棋。

    [双声联句,八面宫棋,皆当时事。]

    往往游三省,腾腾出九逵。

    寒销直城路,春到曲江池。

    树暖枝条弱,山晴彩翠奇。

    峰攒石绿点,柳宛曲尘丝。

    岸草烟铺地,园花雪压枝。

    早光红照耀,新溜碧逶迤。

    幄幕侵堤布,盘筵占地施。

    征伶皆绝艺,选伎悉名姬。

    铅粉凝春态,金钿耀水嬉。

    风流夸堕髻,时世斗啼眉。

    [贞元末,城中复为堕马髻、啼眉妆也。]

    密坐随欢促,华樽逐胜移。

    香飘歌袂动,翠落衫钗遗。

    筹插红螺碗,觥飞白玉卮。

    打嫌调笑易,饮讶卷波迟。

    [抛打曲有《调笑令》,饮酒曲有《卷白波》。]

    残*喧哗散,归鞍酩酊骑。

    酡颜乌帽侧,醉袖玉鞭垂。

    紫陌传钟鼓,红尘塞路歧。

    几时曾暂别?何处不相随?

    茌苒星霜换,回还节候催。

    两衙多请假,三考欲成资。

    运启千年圣,天成万物宜。

    皆当少壮日,同惜盛明时。

    光景嗟虚掷,云霄窃暗窥。

    攻文朝矻矻,讲学夜孜孜。

    策目穿如札,毫锋锐若锥。

[阅读全文]...
  • 关于古代女子的句子_古代祝女子生日诗词

  • 女子,古代,生日
  • 励志的句子、正能量的句子、人生感悟的句子、唯美的句子、祝福语通通都是简短而优美,发人深省。多读读这些充满智慧,充满人生哲理的短句,会让您对人生有更多感司。好句摘抄网向您推荐关于古代女子的句子。

    1、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2、只见她抿着嘴,笑吟吟的斜眼瞅着自己,肤白如新剥鲜菱,嘴角边一粒细细的黑痣,更增俏媚。

    3、内堂出来一个妇人,身穿淡绿绸衫,约莫三十六七岁左右年纪,容色清秀。

    4、只见她凤眼含春,长眉入鬓,嘴角含着笑意,约莫二十二三岁年纪,甚是美貌。

    5、巴东有巫山,窈窕神女颜。

    6、含辞未吐,气若幽兰。华容婀娜,令我忘餐。

    7、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眇兮。

    8、这女童约莫十三四岁年纪,穿一身翠绿衣衫,皮肤雪白,一张脸蛋清秀可爱。

    9、其姊字惠芳,面目粲如画。

    10、参差袖短指偏长,纵跳蟾蜍踞玉床。刻柏成舟雏鹿好,柔荑谁累在东墙。

    11、一从梅粉褪残妆,涂抹新红上海棠。

    12、那女的约莫二十六七岁,容貌秀丽,一双眼睛灵活之极。

    13、芙蓉不及美人妆,水殿风来珠翠香。

    14、黄花无主为谁容,冷落疏篱曲径中。

    15、暗想玉容何所似;一枝春雪冻梅花。

    16、云袖轻摆招蝶舞,纤腰慢拧飘丝绦。

    17、减一分太短,增一分太长。不朱面若花,不粉肌如霜。色为天下艳,心乃女中郎。

    18、他见那少女大约十八九岁年纪,双颊晕红,容貌娟秀。

    19、那女郎秀美中透着一股英气,光采照人,当真是丽若春梅绽雪,神如秋蕙披霜,两颊融融,霞映澄塘,双目晶晶,月射寒江,大约也是十八九岁,腰插匕首,长辨垂肩,一身鹅黄衫子,头戴金丝绣的小帽,帽边插了一根长长的翠绿羽毛,革履青马,旖旎如画。

    20、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21、瑟瑟几响,花树分开,钻了一个少女出来,全身紫衫,只十五六岁年纪,比她尚小着两岁,一双大眼乌溜溜地,满脸精乖之气。

    22、只见一个少女穿着淡绿衫子,从庙□快步而出,但见她双眉弯弯,小小的鼻子微微上翘,脸如白玉,颜若朝华,她服饰打扮也不如何华贵,只项颈中挂了一串明珠,发出淡淡光晕,映得她更是粉装玉琢一般。

    23、澄妆影于歌扇,散衣香于舞风,拭珠沥于罗袂,传金翠杯于素手。

    24、华容婀娜,令我忘餐。

    25、只见一个清秀绝俗的少女正在观赏**,穿一身嫩黄衫子,当真是人淡如菊,我一生之中,从未见过这般雅致清丽的姑娘。

    26、一个黄衣少女笑吟吟的站在门口,肤光胜雪,双目犹似一泓清水,在各人脸上转了几转,这少女容貌秀丽之极,当真如明珠生晕,美玉莹光,眉目间隐然有一股书卷的清气。

    27、只见她一张瓜子脸,双眉修长,肤色虽然微黑,却掩不了姿形秀丽,容光照人。

    28、轻罗小扇白兰花,纤腰玉带舞天纱,疑是仙女下凡来,回眸一笑胜星华。

    29、低回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30、宝髻松松挽就,铅华淡淡妆成。

    31、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

    32、那妇人身穿缟素衣裳,脸上薄施脂粉,眉梢眼角,皆是春意,一双水汪汪的眼睛便如要滴出水来,似笑非笑。

    33、一个绿杉少女手执双桨,缓缓划水而来,口中唱着小曲。

    34、她身旁站着个身穿淡绛纱衫的女郎,也是盈盈十六七年纪,向着他似笑非笑,一脸精灵顽皮的神气,这女郎是鹅蛋脸,眼珠灵动,另有一股动人气韵。

    35、她衣衫飘动,身法轻盈,只见她清丽秀雅,容色极美,约莫十七八岁年纪。

    36、美女出东邻,容与上天津。整衣香满路,移步袜生尘。水下看妆影,眉头画月新。寄言曹子建,个是洛川神。

    37、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

    38、何乃刻画无盐,唐突西施也。

    39、朱粉不深匀,闲花淡淡香。

    40、短裙荆钗故不输,拔尽黄金演酒徒。月满云河成影趣,当年何必凤栖梧。

    41、指若削葱根,口若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42、回眸一笑百魅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43、离宫别苑岱宗高,玉树金冠髧两髦。天与狐裘非蔽耳,扬名遗腹战长勺。

    44、爱彼之貌容兮,香培玉琢,美彼之态度兮,凤翥龙翔。

    45、回身举步,恰似柳摇花笑润初妍。

    46、俊眉修眼,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

    47、只见那少女一双纤手皓肤如玉,映着绿波,便如透明一般。

    48、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着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

    49、恒敛千金笑,长垂双玉啼。

    50、蓦见面前一张芙蓉秀脸,双颊晕红,星眼如波,眼光中又是怜惜,又是羞涩。

[阅读全文]...
  • 古代读书的诗句

  • 读书,古代,上进
  •   ◆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

      ◆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统——莎士比亚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陈寿《三国志》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唐诗三百首序》

      ◆唐〕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唐〕裴说《句》:“读书贫里乐,搜句静中忙。”

      ◆〔唐〕许浑《寄殷尧藩》:“宅从栽竹贵,家为买书贫。”

      ◆〔唐〕杜荀鹤《书斋即事》:“卖却屋边三亩地,添成窗下一床书。”

      ◆〔宋〕苏轼《和董传留别》:“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宋〕陆游《寄题吴斗南玩芳亭》:“读书不放一字过,闭户忽惊双鬓秋。”

      ◆〔宋〕范成大《寄题王仲显读书楼》:“嗜书如嗜酒,知味乃笃好。”

      ◆〔明〕杨循吉《题书橱》:“当怒读则喜,当病读则痊。恃此用为命,纵横堆满前。”

      ◆〔清〕刘岩《杂诗》:“有书堆数仞,不如读盈寸。读书虽可喜,何如躬践履。”

      ◆〔清〕汪莹《示儿》:“读书能养气,乃为善读书。”

      ◆〔清〕袁枚《寒夜》:“寒夜读书忘却眠,锦衾香烬炉无烟。”

      ◆人的影响短暂而微弱,书的`影响则广泛而深远——普希金

      ◆要多读书,但不要读太多的书。

      ◆书虫将自己裹在言辞之网中,只能看见别人思想反应出来的事物的朦胧影象。

      ◆有些人为思想而读书-罕见;有些人为写作而读书-常见;有些人为搜集谈资而读书,这些人占读书人的大多数。

      ◆好的书籍是最贵重的珍宝——别林斯基

      ◆书是唯一不死的东西——丘特

      ◆书籍便是这种改造灵魂的工具。人类所需要的,是富有启发性的养料。而阅读,则正是这种养料。——雨果

      ◆好书是伟大心灵的富贵血脉。——弥尔顿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歌德

      ◆不去读书就没有真正的教养,同时也不可能有什么鉴别力。——赫尔岑

      ◆读书时,我愿在每一个美好思想的面前停留,就像在每一条真理面前停留一样。——爱默生

      ◆书籍是在时代的波涛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贵的货物运送给一代又一代。——培根

      ◆书是良药——刘向(我国汉代大学者)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书是面包——高尔基说:我扑在书籍上,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

      ◆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阅读全文]...
  • 关于读书的古代诗

  • 读书,古代
  • 关于读书的古代诗

      在日常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很多优秀的古诗吧,古诗具有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的特点。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经典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读书的古代诗,欢迎大家分享。

      1、《劝学》

      唐·颜真卿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2、《白鹿洞诗》

      唐·王贞白

      读书不觉春已深,一寸光阴一寸金。

      不是道人来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寻。

      3、《观书有感》

      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月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4、《读书有所见作》

      清·萧抡谓

      人心如良苗,得养乃兹长。

      苗以泉水灌,心以理义养。

      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

      一月不读书,耳目失清爽。

      5、《读书》

      清·法式善

      读书如树木,不可求骤长。

      植诸空山中,日来而月往。

      露叶既畅茂,烟打渐苍莽。

      6、《读山海经》

      宋·陶渊明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

      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

      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

      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

      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

      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

      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7、《宋安淳秀才失解西归》

      宋·苏轼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他日名宦恐不免,今日栖迟那可追。

      8、《冬夜读书示子聿》

      宋·陆游

      古来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9、《书院》

      宋·刘过

      力学如力耕,勤惰尔自知。

      但使书种多,会有岁稔时。

      10、《和董传留别》

      宋·苏轼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

[阅读全文]...
  • 古代句子伤感

  • 伤感,古代
  • 1、宾客自欢洽,唯独我心忧。

    2、秋风吹动叶飘零,执一分清念,在时光深处将记忆里那份暖香搁浅,沐一份晨光,盈一眸恬淡,谁的惊鸿一瞥,停驻在记忆长廊的飘荡着沉香萦绕回旋?听秋,静静伫立在窗前,听大雁声声远翱翔,听硕果累累呢喃语,一抹云霞天边灿烂,一卷秋声诉秋绵。

    3、三生之约,与君长诀。

    4、人人都想着琴棋书画诗酒花,可谁也逃不过柴米油盐酱醋茶。

    5、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6、三分熟悉,一杯往事,写散人间佛,冷我今生缘,写散江湖情,缘一杯,人情冷,画笔散,读懂万事,写散情眼,梦断肠,人间画笔,只是写来无期许,来世无人问韶华,一别人心,二别江湖,从此风情海,花落去,断相思。

    7、烟雨遥,人在红尘飘,飘来飘去,归宿谁知道。

    8、我为江山如画弃你笑魇如花,回首,你却已然不在。

    9、写不成书,只寄得、相思一点。

    10、纵有万般非吾属,伴得白马啸西风。

    11、虚牖传寒柝,孤灯照绝编。

    12、曼珠沙华,彼岸之花,三途川畔,往生渡死;花开彼岸,花落黄泉,花繁无叶,叶绿藏花;两不相见,生生相错,火照之路,血光接天;前生之思,后世之劫,无穷无止,生生永念。

    13、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14、只因我命中有你,所以才合了八字,唤一生妻。

    15、不忍做繁华主,忍听繁华曲。

    16、你越想知道自己是不是忘记的时候,你反而记得越清楚,我曾经听人说过,当你不能再拥有的时候,唯一可以做的就是令自己不要忘记。

    17、最终鸟倦归栖,你我终年不遇。

    18、低头独长叹,此叹无人喻。

    19、直道相思无益,未妨惆怅是轻。

    20、百花绣尽皆鲜巧,唯有鸳鸯绣不成。

    21、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22、观望生世花,落黄泉。

    23、东风十里,不问江湖,人海再见,不约清风,执手眉弯,笑谈天下,渴望无涯,一个笑话,剪短浮生,眼里错,人情灯,绕浮生,古往今来,执手一别,不见来人散,看尽浮生伤,恨流水,伤今生,一个人生错,一个离别灯,情断人伤,恨流水,心无情,情无心,心中多少多,人生多少少,一个错,错了三生错,一个落,落了三生情,许今生,问来世,来世不语伤流水。

    24、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25、踏雪寻梅西湖,杭苏苦等归人。

    26、自问青天酒一杯,满怀相思终生醉!

    27、多少新亭挥泪客,谁梦中原块土。

    28、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29、瑶池千顷,终是梦一场。一眼云梦,终是为谁而倾倒。

    30、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31、你要记得,紫檀未灭,我亦未去。

    32、丹青卷,铁扇昼白,望红尘,韶华如笋,夜色似我。

    33、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34、踏雪寻梅方始休,回首天尽头。

    35、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36、向来心是看客心,奈何人是局中人。

    37、若有缘,待到灯花百结之后,三尺之雪,一夜发白,至此无语,却只有灰烬,没有复燃。

    38、门隔花深旧梦游,夕阳无语燕归愁。

    39、若不是情到深处难自禁,又怎会柔肠百转冷如霜。

    40、谁将烟焚散,散了纵横的牵绊;听弦断,断那三千痴缠。

    41、花香如故,独留一首半情歌。

    42、看落花飞散水月旁,人世几多沧桑?只身徘徊,迷途上,回头望。

    43、谁人哭泣谁人离,谁人自此无可依。

    44、相见争如不见,多情何似无情。

    45、彼时年幼,水光潋滟晴方好,我在青石门槛上,看风拂莲叶,听雨打芭蕉,独望荷塘花。

    46、饮酒莫辞醉,醉多适不愁。

    47、旧伤未去,新痛又添,丝竹声入耳,想当时,深弄水巷,乌篷船里,石板街上的斑驳有你深深的烙印。

    48、弱水已洗不净,我惹下的多情。所谓诗句,只是梦境,我在魇深处染病。

    49、无情者伤人,有情者自伤。

    50、垂柳落叶河上飘,轻烟浮云随风摇。落暮寒鸦添秋意,小桥流水任寂寥。

    51、眺听良多感,徙倚独沾襟。

[阅读全文]...

相关词条

相关文章

形容古代书生的句子 - 句子

形容古代书生的句子 - 语录

形容古代书生的句子 - 说说

形容古代书生的句子 - 名言

形容古代书生的句子 - 诗词

形容古代书生的句子 - 祝福

形容古代书生的句子 - 心语

推荐词条

暖心超短句子 欢迎朋友到来的好短句 拽短句 短句网 关于色彩的唯美短句子 关于家庭的英文短句 宅女的短句 小清新文字短句 生活哲理短句10字以内 森系短句10字以内 向女朋友的短句 擦肩而过的短句 男朋友生日朋友圈短句 发财短句 关于自律的短句 10字以内美句短句 忘羡短句 每日工作感悟短句 小清新情话短句给男友 宝贝生病心疼的短句子 形容风很大的搞笑短句 感叹人生的短句子 虚伪的人的短句 二年优美的短句 暑假短句 文艺文字短句 快乐名言短句心情 描写春天植物的短句子 婚庆祝贺词语短句 清新佛系短句 有气势的短句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