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草书鉴赏教案 >

草书鉴赏教案

关于草书鉴赏教案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草书鉴赏教案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草书鉴赏教案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草书鉴赏教案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句子:即与草书鉴赏教案相关的句子。
语录:即与草书鉴赏教案相关的名人语录
说说:即与草书鉴赏教案相关的qq说说、微信朋友圈说说。
名言:即与草书鉴赏教案相关的名人名言、书籍名言。
诗词:即与草书鉴赏教案相关的古诗词、现代诗词、千古名句。
祝福语:即与草书鉴赏教案相关的祝福祝贺词。
心语:即与草书鉴赏教案相关的早安、晚安朋友圈心语。

  • 古代诗歌鉴赏教案3篇

  • 教案,古代诗歌
  •   教学目的:针对高考,通过对具体诗歌的鉴赏,总结鉴赏古代诗歌的方法和规律

      教学方法:借助多媒体讲练结合

      重点:理清鉴赏古代诗歌的思路

      难点:在主观题的回答中语言如何简练准确

      课时安排:1课时

      一.导入:

      我国古代诗歌灿若繁星,诗人辈出,它以其凝练的语言、含蓄而丰富的内蕴将我们带入了一个崇高的艺术殿堂,给我们带来了美的享受。如我们课本上所学过的古代诗词就有《诗经》(《静女》、《无衣》、《氓》)、《楚辞》、(《离骚》)、乐府诗(《孔雀东南飞》)、五言诗(《白马篇》、《归园田居》),尤其是我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黄金时期的标志——唐诗宋词元曲更令我们目不暇接。如何才能领悟到它们的美呢?这需要掌握一些鉴赏方法。

      二.考纲分析:

      文学鉴赏评价: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内容:形象——思想——观点

      形式:语言——表达技巧

      考试形式:主观题

      三.鉴赏方法:

      1.透过字面把握形象

      因为古代诗歌贵在含蓄,所以要准确把握诗歌的形象只有透过文字的表象,进入作品的情境中,这就必须理解词义、弄清典故、了解背景、具备常识。

      如:2002年高考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此诗中理解的关键在“折柳”上。“折柳”包含了一定的文化常识,即在古诗词中有些意象是为诗人们所青睐的,它们往往有较为固定的内涵,如“柳”即“留”的谐音,因而“折柳”有惜别怀远之意。其它这类意象还有“岁寒三友”(梅、兰、竹、菊)、菊花等等都各有含义。所以要准确把握诗歌的形象,还需具备一定的文化常识。

      “形象”就是文学作品中展示出来的生活图画,一般可分为人物形象和自然景物形象。

      人物形象: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

      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景中情。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象出来的主观的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

      2.通过联想分析思想

      诗歌要“言志”,这需借助一定的景或物,而景或物的组合又会产生优美而丰富的意境,给人带来美妙的想象。所以要分析作品内容、评价作者的思想,需通过联想来实现。

      如: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元曲以凝练的语言将秋天傍晚几个特有的景物巧妙地组合起来,让人想到:在这惹人愁绪的时节,面对令人伤怀的景致,只有凄凉的西风与羸弱的老马与这个游子相伴,悲凉之情油然而生!全曲寥寥数笔,借助联想和想象,境界全出。

      思想内容:情感类别(哀怨、欢快、离愁别恨……)

      情感载体(杨柳、菊花、圆月、落叶)

      内容主旨:涉及的文化常识、历史典故、神话传说等

      某一诗句的大意或内涵

      诗人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志向追求

      时代背景、社会现实

      3.品味语言鉴赏技巧

      从高考的角度看,所选的古代诗歌均是篇幅较小的,所以把握诗歌的艺术和表现技法,需建立在品味语言的基础上。

      关键词句的理解: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

      考题有两种形式:给出意境,让考生判断锤炼选择词句

      分析诗眼,展示意境,让考生感受情趣,领悟旨意

      修辞手法的判断:一般看来,集中考查比喻、比拟、夸张、借代、对偶、排比、设问、反问等。

      考查形式:修辞的艺术效果

      容易混淆的修辞手法

      如:华子岗

      裴迪

      日落松风起,还家草露唏。云光侵履迹,山翠拂人衣。

      这首诗以诗人的所见所闻所感写华子岗的景物,请从诗后两句的两个动词“侵”、“拂”入手,分析这两个词在表达上的作用,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侵”字写夕阳余辉逐渐消退的过程,写出了诗人在夕阳落下一步步下山的生动情景。“拂”字运用拟人手法,增强了动感,也使人想见山色青翠可爱,柔和多姿。这两个动词写云光山翠对诗人的眷恋不舍之情,正折射出诗人对华子岗的喜爱与留恋。

      4.书面表达掌握术语

      抒情手段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阅读全文]...
  • 《鉴赏家》教案3篇

  • 教案
  •   一、了解汪曾祺小说的风格

      二、把握小说的主旨和人物形象

      三、赏析“融画入文”的叙事手法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

      1.识记字音

      亲(qìng)家萝卜(bo)

      亲(qīn)属占(bǔ)卜

      遗(yí)嘱奔(bēn)放

      厚遗(wèi)投奔(bèn)

      装模(mú)作样

      模(mó)范典型

      二、走*作者

      汪曾祺(1920—1997)现、当代作家。江苏高邮人。1939年考入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中文系,深受教写作课的沈从文的影响。1940年开始发表小说。1943年大学毕业后在昆明、上海任中学国文教员和历史博物馆职员。1946年起在《文学杂志》、《文艺复兴》和《文艺春秋》上发表《戴车匠》、《复仇》、《绿猫》、《鸡鸭名家》等短篇小说,引起文坛注目。1950年后在北京文联、*民间文学研究会工作,编辑《北京文艺》和《民间文学》等刊物。1962年调北京京剧团(后改北京京剧院)任编剧。著有小说集《邂逅集》、《羊舍的夜晚》、《汪曾祺短篇小说选》、《晚饭花集》、《寂寞与温暖》、《茱萸集》,散文集《蒲桥集》、《塔上随笔》,文学评论集《晚翠文谈》,以及《汪曾祺自选集》等。另有一些京剧剧本。短篇《受戒》和《大淖记事》是他的获奖小说。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介绍到国外。他以散文笔调写小说,写出了家乡五行八作的见闻和风物人情、*俗民风,富于地方特色。作品在疏放中透出凝重,于*淡中显现奇崛,情韵灵动淡远,风致清逸秀异。

      三、主旨探讨

      在小说中作者只是写了一个爱画的人叶三,他的确不是一个典型的果贩,他是为了自己喜爱的画家卖果子的;画家死后,他不卖果子了,但四季八节,还四处寻觅鲜果,到坟上供一供;画家送给他的画,他一张不卖,最后这些画陪着他安眠于黄土中,真可谓“生死相随”。他身上有着对美的纯真的热爱,对人的深厚的情谊,引发我们由衷地喜爱和尊敬。

      四、艺术技巧

      从情节和结构而言,读者很难在作品中找到一般小说中那种清晰的线索、强烈的冲突、波澜起伏的情节,甚至很难概括出一个故事梗概。它只是写了一个爱画的人,写了他的生活,有些和画有关,有些似乎只是闲笔。细细想来,作品其实只是写了一个字:“美”。而这颇合于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征。

      再看人物。我们的文学批评一度过分强调所谓“典型人物”,要求人物是典型化的,即“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而叶三这个人物,的确不是一个典型的果贩;甚至可以说天底下像这样的果贩几乎不会再有第二个:他是为了自己喜爱的画家卖果子的;画家死后,他不卖果子了,但四季八节,还四处寻觅鲜果,到坟上供一供;画家送给他的画,他一张不卖,最后这些画陪着他安眠于黄土中,真可谓“生死相随”。但正是因为与众不同,他身上又如此吸引我们的地方:对美的纯真的热爱,对人的深厚的情谊,这些不同于一般小贩的性情、品质,引发我们由衷地喜爱和尊敬。可以说正是人物的“不典型”,因此才更有价值,因为他是独特而真实的“这一个”,而非概括提炼的“那一个”。

      语言准确、朴素、精练。远离所谓的华丽词藻,使他的语言干净自然,在*常中见出不*常。前文提到的“立春前后”一段中那种溢于纸面的清香,正源于语言那朴素的清香。再比如他写叶三家老二卖布:“量布、撕布(撕布不用剪子开口,两手的两个指头夹着,借一点巧劲,嗤——的一声,布就撕到头了),干净利落。”语言和他所描写的动作一样,准确,干净,利落。

      风俗画。有不少评论者注意到汪曾祺小说里有风俗画,他自己也说到对与风俗的兴趣。读《鉴赏家》,故乡的风物如在眼前,而且成为人物活动不可缺少的背景,甚至就是人本身。比如写叶三四处走,了解各地乡风;写一年四季、不同节令的鲜果;写布店种种看似和小说主题毫无关联的细节,都如风俗画一般,铺展开故乡风物的画卷,而人在其中,甚至可以说处处有人。但作者并不是有意地在小说里加进风俗画,他说自己原是无意的。只是因为他的相当一部分小说都是写家乡,写小城的生活,*常的人事,每天都在发生、举目可见的小小的悲欢,这样,写进一点风俗,便是很自然的事了。“人情”和“风土”,原是紧密关联的。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汪曾祺小说中的风俗,其实往往是对故土的追怀;人到了暮年,怀乡怀旧,如朝花夕拾,如秋水黄昏,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惆怅和凄凉。

      五、合作讨论

      1.小说以“鉴赏家”为题,有什么作用?

      提示:小说以“鉴赏家”为题,写的却并非那些学识渊博、品味高雅的鉴赏家,只是一个“卖果子”的小贩;凭着对生活的朴素理解、对绘画的真心喜爱,这位果贩被大画家季匋民视作真懂画的人。名士的高谈阔论往往只是“道听途说,似通非通”;而一个从心里喜欢画的果贩,用本真的眼睛和心灵欣赏画,用最简单直接的语言评画,却常常能“一句话说出好在何处”。

      叶三鉴赏的并非只是画;他对画的美感的捕捉,恰恰是来源于对生活中的美感的捕捉。他喜欢到各地去找好果子,送到买家的果子都有可以入画的美丽:“立春前后,卖青萝卜……”一段,充满了植物的清香,更可以让人想象时序更迭、草木葱茏之美。——“不少深居简出的人,是看到叶三送来的果子,才想起现在是什么节令了的。”可以说,是叶三把四季带到了许多深宅之中。而到处走,“能看很多好景致,知道各地乡风”,叶三的见识和鉴赏力,正是在这样的生活中逐渐获得和养成的。热爱生活,时刻注意发现和欣赏新鲜活泼的生意,才能从紫藤的乱花里看出风来,才会懂得一只小老鼠的顽皮,才会知道“红花莲子白花藕”。我们从叶三身上读到的,是对美的纯粹深沉、不涉功利的爱。这,才是一个真正的鉴赏家之本质所在。

      2.作者在小说的创作中善用“融画入文”的叙事手法,结合本文的具体情节试作简要分析。

      提示:汪曾祺是位懂画、能画的作家。他的小说也充满着画意。在小说叙事中插入一些风俗轶事的片断,一地一景、一人一事,娓娓到来。作者就是通过这种绘画的手法在小说中,把那些旧社会普通人的普通生活,故乡那司空见惯的风俗人情,再经过自己的匠心独述,构成了一幅幅色彩斑斓的风俗画,以及一卷卷清新淡雅的南方水乡的风景画,鲜明、具体、逼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又将朦胧、含蓄、丰富的底蕴留在读者的想象中,因而读汪曾祺的小说就有一种如同赏画般历久弥新的审美感受力。

      在《鉴赏家》里写到卖水果的叶三这个人物时,作者巧妙地通过他所卖的水果,简简单单地几笔,就勾画出了当地的一幅物产风俗图:

      立春前后,卖青萝卜。“棒打萝卜”,摔在地上就裂开了。杏子、桃子下来时卖鸡蛋大的香白杏,白得像一团雪,只嘴儿以下有一根红线的“一线红”密桃。再下来是樱桃,红的像珊瑚,白的像玛瑙。端午前后,枇杷。夏天卖瓜。七八月卖河鲜:鲜菱、鸡头、莲蓬、花下藕。

      这样,用水果标示一年的光景,将四季时节与水果联系起来,从冬到夏,从春到秋,好像把当地一年春夏秋冬四季的风情画一幅幅地在小说中展现给读者看:冷暖相关的气候、美丽的景色以及丰富而诱人的特产。

      附拓展练*:阅读《短篇小说选读》之《鉴赏家》

      1、小说用较大的篇幅叙述叶三卖果子的故事,这些内容与“鉴赏家”有什么关系?

      叶三赏画的见识和鉴赏力,正是在卖果子生活中逐渐获得和养成的;他作为“鉴赏家”的对美纯粹深沉、不涉功利的爱的品质,正是卖果子生活中乐观的、热情的、智慧的、诚实的人生态度的反映。

      2、小说写了叶三是鉴赏家,写了四层,按照下面的示例,对其他三层进行概括。

      ①示例:叶三看画②叶三懂画③叶三评画④叶三与画共存亡★3、小说多处地方写到了叶三赏画的情节,这些情节对刻画人物形象的意义何在?

      语言、神态、动作描写,刻画了一个有朴素生活经验的、不谄媚、不奉承、不卖弄、真心爱画、真正懂画的果贩叶三;刻画了一个*易*人、从善如流的画家季匋民;赏画的情节写出了二人彼此欣赏和朴素情谊。

      ★4、“实在不得不去的,他也是到一到,和半盏茶就道别”,这句话写出了季陶民怎样的性格特点?这句话在全文起到什么作用?

      这句话表现季陶民的清高、与众不同的性格特点。

      这与他对叶三另眼相看的态度形成对比,突出了叶三真懂画,不假充内行,也不谀媚的为人;为后文两人真心赏画这一情节作了铺垫。

      5、作者以叶三把画带到棺材里作为结尾,你认为这个结尾合适吗?为什么?

      示例:这个结尾很好,是全文的升华。本小说体现的是*文化的传统精神:重友谊、重知己。正如与伯牙摔琴谢知音,这里的精神是和先人一脉相承的。

      示例:这个结尾不合适,是全文的败笔。叶三把画带进棺材不过是文化痼疾之一:自私。相传唐太宗李世民就是这样,死后将《兰亭集序》带进坟墓,这只满足了他个人私欲,却让作品不能遗惠后人。

      6、小说作者为何不以“果贩叶三”为题,却以“鉴赏家”为题,请探究作者以此为题的用意。

      叶三虽是一介果贩,但他身上体现的是对美的纯粹深沉、不涉功利的爱,这一点才是一个真正的鉴赏家之本质所在,作者称之为“鉴赏家”意在告诉读者,这类人才真正值得我们喜爱和尊敬,是真正的鉴赏家,作者呼唤真正的鉴赏家的出现。

[阅读全文]...
  • 小学音乐鉴赏教案3篇

  • 教案,音乐,小学
  •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用欢快、活泼的情绪,有感情地演唱歌曲《采山》,并乐于用多种艺术形式来表现歌曲,让学生明白劳动最光荣的道理。

      2、能表达歌曲节奏,并能在实践活动中运用。

      【教学重点】

      1、能用欢快活泼的情绪,朝气而有弹性的声音,完整准确的演唱歌曲《采山》。

      2、能准确演唱十六分节奏

      3、能从歌曲中感受到劳动的愉快,养成爱劳动的好*惯。

      【教学难点】

      1、十六分节奏的掌握

      2、学生用轻快的声音演唱歌曲

      【教材分析】

      《采山》是一首民歌风创作的歌曲,采用2/4拍,徴调式,一段体结构。歌词生动形象,曲调欢快、活泼、清新,节奏比较紧凑,加上十六分音符、前八后十六、前十六后八节奏的运用,使歌曲具有朝气并富有流动感。生动的描述了小朋友采山的愉快心情。

      【教学用具】

      电子琴、卡片、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感知节奏

      1、师生随音乐《采蘑菇的小姑娘》律动

      2、师:一群活泼可爱的小姑娘把我们带到了野外,山坡上长满了大大的蘑菇,大家想不想采蘑菇。

      3、师生互动复*四分音符、八分音符,新授十六分音符,与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对比练*,感受十六分音符时值的长短。

      先跟教师一起走上山坡吧!(课件出示四分节奏,学生边读边做动作);来到草地上,同学们高兴得又蹦又跳;(课件出示八分节奏,同学们边读边表演);发现蘑菇了,快跑去采吧(课件出示八分节奏,同学们边读边表演)。

      4、(课件)加上歌词训练,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运用十六分音符。

      3、师:(课件)是的,大山物产丰富,一到收获的时候,山民们就高高兴兴地去采摘他们看上的宝贝,他们称这一活动为采山(板书课题)。今天有小朋友真的要去采蘑菇,他们不仅采蘑菇还采了些什么?让我们一起去聆听《采山》中小朋友的喜悦吧!

      二、师生互动、新歌教学

      1、聆听歌曲范唱。(学生感受歌曲,熟悉曲调)听了这首歌曲你觉得情绪怎样?(节奏欢快、活泼,让人心情愉悦)

      2、学生复听歌曲。(打拍子,在心里跟唱)

      3、老师有表情地范唱歌曲,学生体会歌曲的情绪、速度。

      4、指导学生用“la”随音乐教唱曲调。

      5、填词歌唱:

      (1)学生自由读歌词。

      (2)老师按节奏带读歌词。

      (3)在演唱的时候有些地方需要停顿,你感受到了吗?我们一起去找一找共有几处?看谁最聪明?(引导学生学复*八分休止符)

      (4)引导学生轻声随音乐填歌词演唱。

      (5)歌曲处理:什么样的声音、什么样的情绪、用什么样的表情来表现歌曲?让我们就这样来练*唱一唱吧。

      (6)师生随音乐完整演唱歌曲。(轻快有弹性的声音演唱)

      三、实践体验、合作交流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表现音乐(绘画、舞蹈、器乐、创编歌词)

      四、课堂小结,结束本课

      今天我们学*了一首关于劳动的歌曲《采山》。在学*中我们感受到采山的小朋友在劳动中的喜悦心情和劳动所创造的成果,学完这首歌曲希望同学们都能做一个爱劳动的好学生,在劳动中创造自己所需要的一切。你们有信心吗?下课!(学生随音乐走出教室)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音乐一年级下P60—61,学唱歌曲《谁在叫》

      [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材内容是《汪汪与**》,在歌曲中出现的形象都是同学们喜欢的小动物形象。在这学期的歌曲中,有很多歌曲都是有关小动物的,比如:《小燕子》、《放牛歌》《杜鹃圆舞曲》、《数鸭子》、《我的小鸡》、《猫咪别淘气》等等。《谁在叫》这首歌曲中又多了一些动物形象,教学中,我结合教材并联系生活实际,开发学生想象思维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参与学*、创造活动,使学生在今后生活中更加喜欢和保护动物,美化了学生的心灵。

      [学生分析]

      上学期,我通过与学生的接触,互相了解,我面对的一年级小朋友年龄虽小,但天真活泼,在课堂上已经能大胆唱歌、跳舞,师生能互相配合,同学们已特别喜欢上音乐课。因此,在该课中,我便结合学生情况,设计说一说、唱一唱、演一演这些学生兴趣浓厚的活动方式,更好地激发学生学好音乐、表现自我的欲望。[教学目标]:

      1、学会唱歌曲《谁在叫》,并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了解各种动物的叫声及生活*性,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2、在教学中结合唱、编、演多项活动培养学生音乐感受能力和审美情趣以及创新能力。

      [教学设计意图]

      1、在音乐课堂中充分体现课程改革精神,让学生主动探究新知,学会唱新歌,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的多项活动贯穿整个课堂,设计理念突出一个“新”字。

      2、音乐教学中注意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积极参与,体现一个“动”字。

      3、教学内容围绕主题,结合生活实际,采取说、唱、编、演、画多项活动使音乐知识生活化,体现音乐课堂中的“情”、“乐”、“美”。

      教学流程:

[阅读全文]...
  • 高中音乐鉴赏爵士乐教案菁选

  • 高中音乐鉴赏爵士乐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中音乐鉴赏爵士乐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设计理念

      为了适应高中新课程理念的要求,依据教材选编了爵士乐的教学内容安排,其主要目的是通过教学实践活动,在课堂上进行展示与交流,共同探讨爵士音乐的风格特点,并了解其相关文化及艺术价值。本着“普遍参与和发展个性”的教学原则,重视音乐教学活动中的实践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艺术创造意识,激发学生参与音乐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从而获得审美体验。

      设计思路

      本节课选自《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音乐鉴赏》第十三单元《爵士乐》,设计思路如下:

      1、确立主题

      2、教学选材

      3、活动与探究

      通过视听等教学活动激励学生进行简单的创作与表演:可表演一段你学过的爵士音乐,也可模仿爵士乐手的演奏。

      教学目的:

      让学生自主收集有关爵士音乐文化的资料(文字、音响),在课堂上进行展示与交流,共同探讨爵士乐的风格特点,并了解其相关文化及艺术价值,引导学生用开放的心态,正确审视美国黑人爵士音乐文化,增强学生对多元文化的.接纳与包容的意识。

      重点难点:

      由于某些历史与社会的原因,学生对爵士音乐接触比较少,没有太多的感性认识,虽然通过大量的资料收集,但仍缺乏对音乐本身的感受和理解。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引导学生感受和体验音乐,让学生初步了解爵士音乐的音乐特点,鼓励学生进行简单的即兴创作和表演活动。

      教学准备:

      1、提前布置作业,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收集、整理爵士乐的资料,并以展示作业的形式说明—什么是爵士乐?

      2、教师准备图片、音响、影象等有关的资料,制成课件使学生更直观的了解教学内容。

      3、以小组为单位就坐,随时进行讨论和交流。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对比听赏:

      流行音乐《夜来香》与爵士乐《夜来香》

      2、引出课题:“什么是爵士乐?”(说明:对比听赏可以反馈出学生经过学*后对爵士乐的理解,并自然导入课题)

      二、交流与探讨

      1、学生的交流

      ①学生展示各自的作业(手抄报及喜爱的音乐等),并相互交流。

      ②由课代表主持,按组自选介绍的内容,并选出代表进行作业展示:爵士乐的起源,使用的乐器,演奏形式,风格与特点,代表人物及其作品……(说明:此环节可以让学生相互介绍了解彼此的作业情况)

      2、学生分组展示并作介绍

      根据学生介绍的情况、内容,灵活地进行交流、切磋和补充。并感受、体验布鲁斯与拉格泰姆的音乐特点:

      教师总结:布鲁斯的音调与拉格泰姆的节奏形成了基本的爵士语汇。

      关于爵士乐的即兴性

      师:即兴演奏(演唱)是爵士音乐的灵魂,是它的生命所在。它自由的即兴风格,要求爵士乐手必须有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由此这些无法准确记谱的美妙音乐,不能用录音的方式把它记载下来。有人说:一张张的爵士唱片汇聚了一部爵士音乐史。

      说明:交流与探讨环节既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也显示出教师的指导作用。

      三、思考与创作

      1、爵士乐在中国

      ⑴、欣赏影片片段:三四十年代的大上海舞厅中以爵士音乐做背景的场面。

      师:在这个片段中你们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想到了什么?

      ⑵、学生交流看法,并根据自己的理解,谈对爵士乐在中国的看法。

      ⑶、师:爵士乐在中国的影响由来已久,当这种由美国黑人贫民创造的民间音乐在征服了白人之后,传到了东方;三四十年代上海的“百老汇舞厅”“和*饭店”等,其音乐演奏形式与歌曲创作都表现出国人对爵士乐的吸收与借鉴。

      2、中国的爵士乐现状

      师:步入开放的中国,爵士音乐已逐渐走进人民的生活,日益受到大众的喜爱,故此我们可以从各种不同的渠道收集到许多有关爵士乐的资料。

      欣赏:具有爵士音乐风格的中国民歌:《采茶舞曲》片段。

      3、分析与交流:

      师:这首由中国民歌改编的爵士音乐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说明:再次归纳爵士乐的主要音乐特点,并为以下的即兴创作环节做铺垫。)

      4、创作和表演——鼓励学生进行简单的创作与表演:可表演一段你学过的爵士音乐,也可模仿爵士乐手的演奏。

      (说明:通过实践,让学生真正体验“什么是爵士音乐”)

      四、归纳与总结

      1、师:你们认为老师组织这次学*的目的是什么?(与学生交流学*的感受与收获)

      2、师:通过音乐我们了解一种文化,而通过文化又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了音乐。我很感谢大家,是你们的作业给了我无数的灵感,是你们让我了解了“什么是爵士乐”,是你们又让我看到了“什么是爵士乐”,让我真正领悟到了“什么是爵士乐”,谢谢大家。

      (说明:让学生理解教师的教学目的,是本课的点睛之处,也是对本次学*的总结与提升。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了解:老师也是一个有限的主体,整个的学*过程应是一个师生双向互动与交流的过程)

      1、能够认真聆听本课的作品,了解、接受多元音乐文化,开阔学生视野;

[阅读全文]...
  • 高中音乐鉴赏教案菁选

  • 高中音乐鉴赏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中音乐鉴赏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教育理念

      音乐欣赏课教学应从学生的兴趣和发展出发,结合音乐生活的时代特点,改革陈旧的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以素质教育和主体教育理论为指导,以审美教育为核心,充分运用音乐本体语言,使学生真正走进音乐、感悟音乐、理解音乐,使学生学会欣赏通俗音乐。

      二、教学内容:人民音乐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音乐鉴赏》第十七单元第三十三节《流行风》。

      三、课时:一课时

      四、教学目标

      1、聆听《思念》、《懂你》及《好汉歌》,感受、体验歌曲的音乐情绪,并在此基础上认识其题材、体裁及音乐风格。

      2、在聆听、感受、体验歌曲的基础上,了解通俗音乐的基本特征,并用健康向上的审美标准认识通俗音乐的社会价值。

      五、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讲解和指导,让学生唱出风格,唱出文化内涵。

      六、教学方法:

      采用演示法、激趣法、讨论法、讲授法、启发式教学

      七、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八、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播放流行的通俗歌曲《酸酸甜甜就是我》。(张含韵演唱)

      2、学生在音乐声中走进教室。

      二、导入新课:

      1、用歌曲导入课题:

      请学生根据课前教师播放的歌曲,回答问题:

      ⑴、这首歌曲曲名叫什么?(《酸酸甜甜就是我》)

      ⑵、是由谁演唱?(张含韵演唱)。

      2、结合所学*的音乐知识,思考一下这首歌曲属于艺术歌曲、民歌还是通俗歌曲?(通俗歌曲)

      3、提问:为什么喜欢通俗歌曲?

      学生分析并回答。

      教师提问后总结并出示课题:好听,易唱易学的歌曲和音乐,比如轻音乐、通俗歌曲、爵士乐、摇滚乐、迪斯科音乐等等。这些都可以称为通俗音乐。

      (创设情景,播放与欣赏内容相关的歌曲,激发学生学*兴趣。导入课题。)

      三、新课

      1、音乐知识:

      (将音乐知识的学*放在首位,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学*内容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

      学生阅读课本中的音乐知识,师生共同学*。

      1)、通俗音乐定义。

      2)、通俗音乐的内容。

      3)、通俗音乐的特点。

      4)、通俗音乐与民间音乐的关系。

      5)、通俗音乐和古典传统音乐的区别。

      教师总结:通过对两部分音乐知识的学*,我们对通俗音乐在定义、形式、内容等特点以及它与其它音乐形式的联系区别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感受通俗音乐,在今天的欣赏课中,我们将要欣赏三首具有一定代表性的通俗歌曲。它们分别是歌曲《思念》、《懂你》和《好汉歌》。用心感受这三首歌曲所表达的不同的主题思想及它们在演唱风格上的区别。

      2、欣赏音乐作品:

      1)、阅读课本提示并欣赏歌曲《思念》。

      ①介绍作品:《思念》创作于1987年,由毛阿敏在1988年春节联欢会上首唱。 ②教师范唱:《思念》

      ③分析作品并提问:

      A、歌曲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B、演唱风格应如何把握?

      教师总结:歌曲表达了人生离别的思念、惆怅之情;演唱风格激动、哀怨。

      C、歌曲中的“蝴蝶”指的是什么呢?那么歌曲中为什么比喻成蝴蝶呢?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总结:歌中的蝴蝶可以是友情,也可以是爱情,总的来说,是人们心中最宝贵最珍惜的东西。用蝴蝶比喻友情的美丽和稍纵即逝。 ④师生互动:启发学生回答并演唱歌颂朋友的歌曲。

      2)、欣赏歌曲《懂你》。

      ⑴提问:①同学们熟悉这首歌吗?(《懂你》,由歌手满文军演唱)。

      ②这首歌曲中的“你”指的是谁?(母亲)

[阅读全文]...
  •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教案 (菁选2篇)

  • 教案,古代诗歌,高考
  •   一、教学目的

      明确古代诗歌鉴赏的考试内容:

      1、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诗歌的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掌握基本的鉴赏方法

      二、教学方法:

      分层探究法

      三、教学程序:

      导——练——矫——结

      教程:

      第一教时

      导语:高考诗歌鉴赏一般考查对关键词语意义的理解、思想内容的把握和语言技巧的赏析,*几年的高考古诗鉴赏题考查的主要内容是“诗眼”的理解、形象的赏析、意境的领悟和艺术手法的评价,其复*方法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方法提示一:抓诗眼——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是全诗意境展开的总纲,是情感的脉络。因此,抓住诗眼,就能扣住主旨答题,把握了诗歌的灵魂。

      典题练*: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一)秋夕 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诗歌一、三句写景,你认为哪两个字用得最好?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解析及答案:“冷”和 “凉”用得最好。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写景,很好地衬托了一个失意宫女的孤独生活和凄凉心情。

      (二)雪晴晚望 贾岛

      倚仗望晴雪,溪云几万重。樵人归白屋,寒日下危峰。

      野火烧冈草,断烟生石松。却回山寺路,闻打暮天钟。

      “闻打暮天钟”是不是全诗的诗眼?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解析及答案:是全诗的诗眼。因为,这句用在篇末起着点活全诗的作用。前七句都是写静景,是望景。“闻打暮天钟”写一声清脆的钟声,由视觉转到听觉。这钟声不仅惊醒了默默赏景的诗人,而且钟鸣谷应,使前六句所有景色都随之飞动起来。整个诗境形成了有声有色、生动活泼的局面。在这充满山野情趣的诗境中,似乎隐隐吐露出诗人“归卧故山”的思想。

      方法提示二:析形象——诗歌中的形象往往指诗中的景物和人物,反映出诗歌的感情基调和作品风格,寄寓着诗人对社会人生的思考和认识,融入历史文化内涵形成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或者情景交融拓展为具有深刻内涵的意境。阅读答题时要特别注意分析诗人描绘的生活图景,领悟蕴含在其中的情趣和理趣。

      典题练*:阅读下面几首诗歌,然后按要求答题。

      (一)山亭夏日 高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1)诗人用*乎绘画的手法,抓住了几个典型的画面,这些画面的特点是 。

      解析:绿树阴浓、楼台倒影、池塘水波、满架蔷薇,构成了一幅色彩鲜丽、情调清和的图画。

      答案:色彩鲜丽、情调清和。

      (2)通过这幅图画,你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你用简洁的文字表述出来。

      解析:夏日午时,烈日当空,树阴匝地;池水清澈见底,映在塘中的亭台楼阁由于微风的拂动也随之晃动,让人感觉到整个水面犹如一挂水晶做成的帘子;忽然飘来一阵花香,香气沁人心脾,使人精神为之一爽;至于晴空骄阳下,绿树浓阴间那悠长的蝉声,只有留待大家去玩味了。透过这幅清幽美丽的图画,我们仿佛看到那个充满情趣的山亭和那位悠闲自在的诗人。

      答案:这是一幅描写夏日风光的图画,通过这幅图画让我们体会到诗人热爱山林的情趣,以及对闲适自在生活的追求。

      (二)酬乐天扬州初逢*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注:①二十三年:指刘禹锡于永贞元年被贬出京,到宝历二年回京这段时间。

      (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是全诗的情感主旨所在,诗句的含义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沉舟侧畔,有千帆竟发;病树前头,正万木逢春。表达了诗人一种乐观、豁达的精神。

      (2)第三联是广为传诵的名句,但已赋予新的哲理,你认为今天它主要的含义是什么?

      答案: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新陈代谢是不可逆转的规律。

      方法提示三:赏技巧——在诗歌鉴赏中,表达技巧主要指抒情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方法、风格流派、意境创造等。抒情方式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常见的表现手法为:烘托、用典、虚实相生、动静结合、点面结合。修辞方式为:比喻、拟人、夸张、对比、衬托(包括正衬和反衬)等。风格流派有清新飘逸、沉郁顿挫、*和冲淡、委婉含蓄、清新质朴、简洁明快、豪放、婉约等。了解了这些,有助于我们准确的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和创作意图,体会诗人的感情、气质、艺术素养以及独特的格调、气派和趣味。

      典题练*:阅读下面几首诗歌,然后按要求答题。

      (一)更漏子 温庭筠

      玉炉香,红烛泪,偏照画堂秋思。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是什么意思?在抒情上有什么特点?

      解析:秋夜三更冷雨,点点滴在梧桐树上,这离情又有谁可以理解呢?这句词点示了全词的内涵。该句用人之所闻,描写景物,融情于景,情景交融。那一直滴到天明,没有休止的绵绵秋雨,正如主人公的离情连绵不断。

      答案:秋夜三更冷雨,点点滴在梧桐树上,这离情又有谁可以理解呢?该句用人之所闻,描写景物,融情于景,情景交融。那一直滴到天明,没有休止的绵绵秋雨,正如主人公的离情连绵不断。

      (二)鹧鸪 郑谷

      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山鸡。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

[阅读全文]...
  • 美术鉴赏教学反思

  • 教学反思,美术
  •   美术来源于生活,发展于生活,提炼于生活。美术实实在在地存在于生活之中。我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始终认为儿童美术教学不应局限于教材,而应以教材为最基本的课堂素材,使得美术课堂融趣味化、游戏化、生活化、知识化于一体。创造性地使用教学教材,把美术教学活动开展得丰富多彩,使学生懂得将学到的美术知识运用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一、启发想象与绘画技法可兼得。

      在美术教学中,有不少老师或一味地启发想象,过于偏重联想;亦有老师只顾着绘画技法的传授,而忽略了想象在儿童美术中应有的位置和作用。总而言之是非偏彼即偏此。在技法与想象之间,如果过于偏重某一边,孩子们的美术作品会出现两种情况:1.画面题材枯燥无味,构图形式教条、死板,失去童真。2.能够联想、想象,但想画的内容画不出来。

      即绘画中常出现的眼高手低。我们在美术教学深深地体会到:只有将娴熟的绘画技法与孩子们的奇思妙想完美地结合起来创作出的画面才是最具有生命力的作品。在美术教学活动过程中,我们采用游戏、表演、室外写生、图片欣赏等多种方式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并按照儿童的心理特点,不断地提高学生“涂鸦”的技法水*:尝试各种绘画材料,研究不同材料的特点并善于运用这种特点,创作出五彩缤纷的画面。学生看到自己的一双小手是如此的灵巧,能够创作出那样精彩的画面,便渐渐地喜欢画画,喜欢美术课,对美术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条条大路通向“美育育人”之路。

      美术并非只是画画,这其中囊括了诸多方面。儿童美术亦是如此。为此,我根据儿童爱动手的心理特点,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开展了丰富多采的剪纸、编织、撕纸贴画、贴线作画以及手工制作等特色课程。通过学生拼拼剪剪、撕撕贴贴等的活动,我们看到,学生无一不陶醉于自己精心制作的手工作品中。我们又将制作的手工作品分类汇总,在班内举办手工作品展,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不仅丰富了美术课堂活动,拓展了美术课堂的内涵,而且令学生享受到艺术的熏陶,使学生拥有一颗美的心灵,达到美术教育之情感目标——美育育人!

      总之,美术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要是学生不仅拥有娴熟的美术技能与奇思妙想的综合美术动手能力。同时更要使学生拥有一颗纯美之心,在广阔的天空下,尽情地展现童真、童趣的身影。

[阅读全文]...
  • 洛阳牡丹诗词鉴赏

  • 诗词鉴赏
  •   一、吟香——国色天香,流香四溢

      牡丹

      唐皮日休

      落尽残红始吐芳,

      佳名唤作百花王。

      竞夸天下无双艳,

      独立人间第一香。

      牡丹

      唐*甫

      邀勒春风不早开,众芳飘后上楼台。

      数苞仙艳火中出,一片异香天上来。

      牡丹吟

      北宋邵雍

      牡丹花品冠群芳,况是期间更有王。

      四色变而成百色,百般颜色百般香。

      题御笔牡丹

      清王国维

      摩罗西域竟时妆,东海樱花侈国香。

      阅尽大千春世界,牡丹终古是花王。

      二、咏艳——千娇百态,婀娜多姿

      牡丹(节选)

      唐白居易

      绝代只西子,众芳惟牡丹。

      月中虚有桂,天上漫夸兰。

      夜濯金波满,朝倾玉露残。

      性应轻菡萏,根本是琅玕。

      夺目霞千片,凌风绮一端。

      牡丹

      唐徐凝

      何人不爱牡丹花,

      占断城中好物华。

      疑是洛川神女作,

      千娇万态破朝霞。

      看花绝句

      北宋司马光

      洛阳春日最繁华,

      红绿荫中十万家。

      谁道群花如锦绣,

      人将锦绣学群花。

      次韵杨司业牡丹

      元吴澄

      谁是旧时姚魏家,

      喜从官舍得奇葩。

      风前月下妖娆态,

      天上人间富贵花。

      三、歌洁——冰清玉洁,卓尔不群

      赏牡丹

      唐刘禹锡

      庭前芍药妖无格,

      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

[阅读全文]...
  • 春宵诗词鉴赏

  • 诗词鉴赏
  •   古诗原文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歌管楼台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

      译文翻译

      春天的夜晚,即便是极短的时间也十分珍贵。花儿散发着丝丝缕缕的清香,月光在花下投射出朦胧的阴影。

      楼台深处,富贵人家还在轻歌曼舞,那轻轻的歌声和管乐声还不时地弥散于醉人的夜色中。夜已经很深了,挂着秋千的庭院已是一片寂静。

      注释解释

      春宵:春夜。

      一刻:刻,计时单位,古代用漏壶记时,一昼夜共分为一百刻。一刻,比喻时间短暂。

      花有清香:意思是花朵散发出清香。

      月有阴:指月光在花下投射出朦胧的阴影。

      歌管:歌声和管乐声。

      诗文赏析

      开篇两句写春夜美景。春天的夜晚十分宝贵,花朵盛开,月色醉人。这两句不仅写出了夜景的清幽和夜色的宜人,更是在告诉人们光阴的宝贵。

      后两句写的是官宦贵族阶层尽情享乐的情景。夜已经很深了,院落里一片沉寂,他们却还在楼台里尽情地享受着歌舞和管乐,对于他们来说,这样的良辰美景更显得珍贵。作者的描写不无讽刺意味。

      全篇写得明白如画却又立意深沉。在冷静自然的描写中,含蓄委婉地透露出作者对醉生梦死、贪图享乐、不惜光阴的人的深深谴责。诗句华美而含蓄,耐人寻味。特别是“春宵一刻值千金”,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人们常常用来形容良辰美景的短暂和宝贵。

[阅读全文]...
  • 惠特曼诗歌诗词鉴赏

  • 诗词鉴赏,诗歌
  •   一个一声不响的耐心的蜘蛛,

      我注意到它在一个小小的岬角上孤零零地站着,

      注意到它为了探测四周茫茫无际的空间,

      而怎样从它自己身上发射出细丝,细丝,细丝,

      老是在抽出它们,老是在不倦地迅速发射它们。

      而你,哦,我的灵魂,被包围,被隔开,

      你站在那些无限广阔的空间的海洋中,

      不停地沉思,冒险,投掷,寻求着那些星球,为了将它们连接起来,

      直到你所需要的桥搭起了,直到那韧性的锚下稳了,

      直到你所抛出的游丝挂住了什么地方,哦,我的灵魂。

      一般人总认为惠特曼以长诗名世,以奔放质朴的风格称绝。其实也不尽然。只要细读一下《草叶集》,我们不难发现其中亦有不少神秘隽永、警奇清新的小诗。 《一个一声不响的耐心的蜘蛛》便是这类小诗中的名篇。

      这首诗作于一八六二至一八六三年间。当时《草叶集》仍处于毁誉参半的时期,诗人心灵深处常有一种世无知音的寂寞悲凉。在这种意义上讲, 《一个不声不响的耐心的蜘蛛》所表现的孤寂与寻觅应该是诗人心境的真实写照。在这首诗里,惠特曼一反往日那种雄健、豪放、明快的诗风,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坚忍而孤独的探索者的形象。

      全诗虽然两节十行, 但实际上只有两个句子。一句作起,一句作结;一句咏物,一句喻己,流吐毫不费力,而不尽之意已在篇外。在诗人笔下,我们看到一只孤零零的蜘蛛爬在一块荒僻凄清的海角上。它深陷于波涛汹涌的大海的包围之中,孤立无援。但是它却不愿在绝望中等待,而是面对茫茫无际的大海苦苦地、耐心地探索着。它不断地从体内排出长长的丝来,试图把它们编织成一座通向大洋彼岸的桥,在海天之间找到希望。这里浩翰的大海与渺小的蜘蛛形成鲜明的反衬。壮阔者愈见壮阔,渺小者愈见渺小。仅寥寥几笔,诗人便将深邃悠远的意境、苍凉静谧的气氛和蜘蛛不甘寂寞、努力探索的形象生动地点染出来。紧接着,诗人笔锋一转,顺势托出全诗主旨,慨叹起自己在人世间的环境来。在这广阔的世界上他不是同样象只挂在游丝上的蜘蛛吗?他不是同样在执著地追求着希望,寻觅着知音吗?他苦思冥想,不断探索。他真希望有一天他的游丝能“挂住什么地方哟,哦,我的灵魂。”好一个荡气回肠的“哦”字,它既表达了诗人心底真切的愿望,也道出了诗人灵魂深处的孤寂苍凉。

      这首诗构思新颖,比喻准确,衔接浑成,读后使人感到形往神留。如果把这首诗同诗人的《自己之歌》作一个比较, 我们不难发现这两首诗的风格、情调迥然不同。难怪有些评论家会觉得这首诗不象是出自惠特曼那粗犷豪放的歌喉,而更象是出自狄金森那纤细娇弱的手。 其实这并不奇怪, 因为惠特曼的诗才和驾驶文字的能力是多方面的。

[阅读全文]...

相关词条

相关文章

推荐词条

适合早上发的早安心语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