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形容端午风俗的句子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形容端午风俗的句子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形容端午风俗的句子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形容端午风俗的句子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端午节风俗的诗句(精选50句)
在日复一日的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诗句吧,诗句通常按照诗文的格式体例,限定每句字数的多少。诗句的类型多样,你所见过的诗句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端午节风俗的诗句,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1、五色新丝缠角粽。欧阳修《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2、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陆游《乙卯重五诗》
3、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李隆基《端午》
4、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边贡《午日观竞渡》
5、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苏轼《浣溪沙端午》
6、鹤发垂肩尺许长,离家三十五端阳。殷尧藩《同州端午》
7、裁缝云雾成御衣,拜跪题封向端午。杜甫《惜别行,送向卿进奉端午御》
8、五日长蛟虚问祭,九关雕虎枉招魂。宋宋祁《屈原祠》
9、细缠五色臂丝长。舒頔《小重山端午》
10、空惆怅,谁复吊沅湘。舒頔《小重山端午》
1、谁家儿共女,庆端阳。舒頔《小重山端午》
2、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着词声。《正月十五夜》
3、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李隆基《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
4、莫唱江南古调,怨抑难招,楚江沉魄。吴文英《澡兰香淮安重午》
5、文字间金钗,消尽晚天微暑。无雨。无雨。不比寻常端午。陈三聘《如梦令》
6、重午佳辰独掩门。巢燕引雏浑去尽,销魂。空向梁间觅宿痕。李之仪《南乡子》
7、画船纵横湖水滨,彩丝角黍斗时新。年年此日人皆醉,能吊醒魂有几人?胡仲弓《端午》
8、刺史临流褰翠帏,揭竿命爵分雄雌。先鸣余勇争鼓舞,未至衔枚颜色沮。刘禹锡《竞渡曲》
9、鱼腹魂销,龙舟叫彻,不了湖亭张戏。满庭芳芷。正艾日高高,葛风细细。刘辰翁《齐天乐》
10、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在,只留《离骚》在世间。张耒《和端午》
11、石榴一树浸溪红。零落小桥东。五日凄凉心事,山雨打船篷。谙世味,楚人弓。莫忡忡。姜夔《诉衷情》
12、肩舆任所适,遇胜辄留连。焚香引幽步,酌茗开静筵。微雨止还作,小窗幽更妍。苏轼《端午遍游诸寺得禅字》
13、良辰当五日,偕老祝千年。权德舆《端午日礼部宿斋有衣服彩结之贶以诗还答》
14、谁念词客风流,菖蒲桃柳,忆闺门铺设。嚼徵含商陶雅兴,争似年时娱悦。青杏园林,一樽煮酒,当为浇凄切。南薰应解,把君愁袂吹裂。张榘《念奴娇》
15、年年端午风兼雨,似为屈原陈昔冤。赵蕃《端午三首》
16、榴花三日迎端午,蕉叶千春纪诞辰。范成大《鹧鸪天》
17、仙宫长命缕,端午降殊私。窦叔向《端午日恩赐百索》
18、当年忠血堕谗波,千古荆人祭汩罗。风雨天涯芳草梦,江山如此故都何!流棹西来恨未消,鱼龙寂寞暗风潮。文天祥《端午感兴》
19、小雨湿黄昏。重午佳辰独掩门。李之仪《南乡子·端午》
20、官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杜甫《端午日赐衣》
1、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苏轼《浣溪沙·端午》
2、粽团桃柳,盈门共饮,把菖蒲、旋刻个人人。秦观《端午》
3、冲波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卢肇《竞渡诗/及第后江宁观竞渡寄袁州剌史成应元》
4、便当裹米粣,烂醉作端午。陆游《春晚叹》
5、宜欢聚。绮筵歌舞。岁岁酬端午。张孝祥《点绛唇》
6、小团冰浸砂糖裹,有透明角黍松儿和。张耒《端午》
7、好酒沈醉酬佳节,十分酒,一分歌。苏轼《少年游》
8、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杜甫《端午日赐衣》
9、楚人犹自贪儿戏,江上年年夺锦标。文天祥《端午感兴》
10、端午临中夏,时清人复长。李隆基《端午武成殿宴群官》
11、门艾钗符关何事,付与痴儿呆女。耳不听、湖边鼍鼓。独炷炉香熏衣润,对潇潇、翠竹都忘暑。许及之《贺新郎》
12、入袂轻风不破尘,玉簪犀壁醉佳辰。苏轼《浣溪沙》
13、谩说投诗赠汨罗,身今且乐奈渠何。赵蕃《端午三首》
14、旧俗传荆楚。正江城、梅炎藻夏,做成重午。许及之《贺新郎》
15、不效艾符趋*俗,但祈蒲酒话升*。殷尧藩《端午日》
16、独写菖蒲竹叶杯,蓬城芳草踏初回。汤显祖《午日处州禁竞渡》
17、侧闻屈原兮,自沉汨罗。造讬湘流兮,敬吊先生;遭世罔极兮,乃殒厥身。贾谊《吊屈原赋》
18、玉粽袭香千舸竞,艾叶黄酒可驱邪。骑父稚子香囊佩,粉俏媳妇把景撷。许文通《端阳采撷》
19、灵均死波后,是节常浴兰。彩缕碧筠粽,香粳白玉团。逝者良自苦,今人反为欢。元稹《表夏十首》之十
端午节的风俗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天中节等,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端午节的风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扬州端午节的风俗
吃
提到吃,就不得不说端午的特色食品——粽子。
扬州的粽子和嘉兴的粽子有所区别。嘉兴粽子松软可口,而扬州粽子却紧实有嚼劲。
扬州人包粽子喜欢用鲜肉、香肠、红豆、蜜枣等,形状也有斧头、小脚、三角等类型。
扬州人的端午宴要有“十二红”,代表着一年的十二个月,月月红火。
烧仔鸡、红烧肉、红烧鱼、炒长鱼、炒虾子、炒苋菜、炒蚕豆、拌黄瓜、拌凉粉、拌西红柿、咸鸭蛋……
不过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大龙虾也算“一红”上了端午宴的餐桌。
喝
雄黄酒是端午不可缺少的。把雄黄、朱砂、蒜头、生姜泡成雄黄酒,在端午的阳光下爆晒,正午时分用蒲艾把子蘸雄黄酒洒在室内户外的各个角落消。“赏午”时家人同饮雄黄酒。因为只有在端午的午时才用雄黄,所以扬州人有一句俗话:“过了午时不卖雄黄”,以示时过境迁。
穿
端午节当天,大人会给家里的小孩挂上百索子,寓意辟邪。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除了“百索子”,还有“鸭蛋篓”,也是用五色丝线,编织成盛放鸭蛋的篓子,挂在胸前。甚至还有将蚕豆煮熟,串成珠链,也是悬挂用的。
“百索子”和“鸭蛋篓”
为了辟邪,小孩子们还要穿上老虎兜,套上老虎鞋。
玩
吃完“十二红”,喝过雄黄酒,是不是该划龙船赛龙舟了呢?
端午节划龙船赛龙舟是旧时扬州最热闹的风景。清人《望江南百调》中说:“扬州好,午节赛龙舟,蟹足八支争打浆,猪脬几个比抛球,夺标闹中流。”扬州人还有一句俗话:“又吃粽子又划龙船”,用以调侃那些“鱼和熊掌兼得”的人。
洗
一天的活动圆满结束后,是不是该享受下扬州人的水包皮的生活了。过去扬州的各家老浴室澡堂,每到端午节这一天,就应时推出香草洗浴,将成捆的艾草、菖蒲等“五毒草”泡在大池里,让浴客洗香草澡,去污解毒,提神活血,预防在夏天害皮肤病、生疮生疖子。
江苏端午节的风俗
【苏州——纪念吴将伍子胥,斗草施药百姓忙】
苏州端午节与其他地方最大的不同在于,它纪念的是春秋时期吴国名将伍子胥。纪念伍子胥的端午节是苏州极为盛大的民间节日,伍氏后人会在端午聚集苏州。苏州还会举行龙舟竞渡比赛来纪念伍子胥。根据记载,苏州是端午节龙舟竞渡的发祥地。《事物原始》载:“竞渡之事,起于勾践,今龙船是也。”汉代赵晔《吴越春秋》也认为,龙舟的起源“起於勾践,盖悯子胥之忠作”。
端午时,苏州民间还有斗草的游戏,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诗有“青枝满地花狼藉,知是儿孙斗草来”之句,可见斗草之盛。所谓斗草,一种是互答花草名,《红楼梦》中就有这样的记载:“这一个说‘我有观音柳’,那一个说‘我有罗汉松’;那一个又说‘我有君子竹’,这一个又说‘我有美人蕉……”如此循环比答,谁能答到最后为胜。另一种是到野外采集茎草,二人草草相绞,断者为败。
早年苏州的端午,药店施药也是一个重要*俗。因为端午前后是各种毒虫出没较为频繁的时节,人们在田间劳作常常会被毒虫咬伤。因此,每到端午节,苏州各地的药店都会向市民施舍苍术、白芷、大黄等治疗毒虫咬伤的常用药。
【南通——家家都有一盘抗倭“和菜”】
南通人端午的中餐菜肴丰盛,几乎家家都会用粉皮、韭菜、豆芽、蛋皮丝、虾仁等和起来炒的一只菜,谓之“和菜”。地方父老自有一番传说:相传明代通地屡遭倭寇骚扰,有一年的端午,倭寇又来侵犯,抵御的青壮年们仓卒之间,混和着肴菜饱食一顿,然后奋起抵抗,打得倭寇魂飞胆丧。为了纪念这次大胜,吃“和菜”的风俗从此便流传下来了。
【淮安——女儿节还得吃馊粽子?】
淮安人不仅在端午当天吃粽子,还会在五月初六带出嫁的女儿回娘家吃馊粽子(当然不会是真的馊粽子啦)。
因为隔了两宿才回家吃,故称吃馊粽子,古称“接女归宁”,所以端午节在淮安又称女儿节。关于女儿节,古文中有不少记载。蔡敦崇在《燕京岁时记》中记述道:“凤仙花即透骨草,又名指甲草,五月花之候,闺阁儿女取而捣之,以染指甲,鲜红透骨,红年乃消。”明代沈榜《宛署杂记》中说:“燕都自五月初一日至五日,饰小闺女,尽态极妍,已出嫁之女,亦各归宁,俗呼是日为女儿节”。
【盐城——东台人民对红萝卜爱得深沉】
盐城东台民间有端午节吃红萝卜的*俗。相传,此俗源于清朝的农民起义。同治元年,李鸿章旗下有一个叫詹以安的七品武官,自恃降叛有功,横行无忌。一天,詹以安在东台十字街游荡,瞧见“沈记”熟食店有个姑娘美丽俊俏,顿生歹念,将沈姑娘抢上船肆意蹂躏。沈老汉也惨遭打,一命归天。沈女悲愤交加,纵身投河自尽。沈母见状,痛不欲生,一头撞向三昧寺石碑。一家四口只剩一个14岁的女儿。她到县衙击鼓鸣冤,知县非但不主持公道,反将她投入监牢。
这起冤案,激起了东台人民的强烈反抗。他们相约在五月初五端阳节这天,以“关帝显灵”为掩护,数十万民众,一手拿钉耙大锹,一手举着红萝卜头为起义标志,纵火焚烧詹军的兵船。这次起义,詹以安被起义军打死,兵船全部焚尽,知县望风而逃,人们打开监狱,救出了告状的民女。为了纪念这次起义的胜利,每年五月初五,东台民间都要吃红萝卜,此俗至今仍然存在。
【镇江——雄黄酒和《白蛇传》的起源】
每逢端午,不少地方的人会给小孩子穿上五毒衣、老虎鞋,额头用雄黄酒画“王”字,而这些*俗,都与起源于镇江《白蛇传》有关。
流传民间的故事《白蛇传》,是以雄黄酒解蛇毒,现白蛇原形。故事中法海所在的金山寺就在镇江,因此这种*俗,在镇江十分盛行。
镇江人也有“过端午,吃十二红”的*惯,“十二红”均为五月应时蔬菜和瓜果,样样带红:有枇杷、红果、拌黄瓜、炝虾子、炝萝卜、烧鸭汤、凉粉皮、咸鸭蛋、炒苋莱、烧黄鱼、红烧肉、雄黄酒等。这不仅是一顿简单的午饭或晚餐,同时也它体现了*人的传统观念和美好愿望——团圆、健康、幸福。
【泰州——芦苇荡里,采叶会船】
端午粽子不仅馅料千差万别,连粽叶都各有千秋。北方的粽子叶一般是箬叶和竹叶。江苏人多用芦苇叶。在泰州,农家裹粽子,必须得去芦滩采摘新鲜的芦叶。人们三五成群,将一片一片苇叶采下扎好。回家将苇叶放铁锅里用水煮沸,再捞出来放在水桶内待用。
泰州还有“吃了端午粽,才把棉衣送”的谚语,告诉人们,只有端午以后天气才真正炎热起来,不必担心突然降温,可以放心地将棉衣收藏起来,粽子也因此有了时令象征意义。
旧时的泰州不仅会在端午赛龙舟,里下河一带从春天开始还有“会船”*俗,延续相当长时间。姜堰、泰兴某些地方上的人们会踏上小船,在家前屋后的池塘、苇荡里泛舟,舟上之家,则要在船上进行一些以货换货的商品交易。
农历五月五日为端午节,又称“端五”、“端阳”或“天中节”。“端”义为始。“五”与“午”通,故五月初五日“端五”、“端午”。五为阳数,故又称“端阳”。端午节临*夏至节,夏至日,太阳在黄经90度,居天之中,故又称“天中节”。
端午节的民俗活动主要有插艾悬蒲,佩戴香囊,系长命缕,吃艾煮蛋,喝雄黄酒以及吃粽子、赛龙舟等。
插艾、吃雄黄酒之俗,源自古代的“浴兰”节。《大戴礼记》载:“五月五日,蓄兰为沐浴。”五月夏至,太阳回归,阴气上升,各种疫病有可能暴发,故古人备兰汤沐浴祛病。此俗至今在民间尚有遗存。济宁地区民间便有端阳节采艾叶、透骨草煎水熏洗治关节炎,采青蒿、龙葵煎水洗烫治疮疖疱疹,采蒜皮、丝瓜叶、艾草煎汤擦洗皮肤预防痱子、湿斑病的*俗。后世,“浴兰”演变为插艾悬蒲等风俗。
古人以五月为恶月,以五日为恶日。五月五日更被认为是不祥之日,连是日所生小孩都是父母克星,不敢养活。战国时期,齐国公子田文——孟尝君五月五日生,其父便曾弃而不举。后虽得保全,其父仍让他每年五月五日躲到外祖父家中去。
“浴兰”、“插艾”等俗,主要是为祓除不祥。屈原便有“浴兰汤兮沐芳华”的诗句,他选择五月五日投江也绝非偶然。
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伟大爱国诗人。他因报国无门,痛心疾首,于公元前278年夏历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而死。此后,端午节又成了纪念屈原殉国的节日。有关纪念屈原的风俗主要有两种,一是吃粽子,二是赛龙舟。俗传端阳节作粽子是为投入江中喂蛟龙,免其吞噬屈原尸身;赛龙舟则为打捞屈原尸首。
旧时,济宁地区端午节家家门前插艾、悬蒲。艾称艾鞭,蒲称蒲剑,用来驱逐斩杀疫鬼邪祟。
是日,人们佩戴香囊,香囊又称“香袋”、“香荷包”,以彩色布或锦缎缝制,形制多样、精巧美观。包内装雄黄、冰片、艾末、藿香、苍术等中药,另有一味药“香附”为济宁特产,尤以汶上所产著名,称汶香附。佩戴香荷包有消除汗气、清神爽脑、灭虫抗病之功效。香荷包为少年男子所钟爱,常将其作为赠品送人。
端午节还有给儿童带“五毒”兜肚,穿“五毒”褂的*俗。 “五毒”为蝎、蛇、蜈蚣、蚰蜒、蟾蜍。穿带绣有“五毒”图案的褂、兜肚,据说可以预防各种毒虫侵害。端午节前夜,家长还要在儿童睡后,向其头顶、囟门、耳孔、肚脐、手心、脚心等部位涂抹雄黄、朱砂酒。**则于端阳节饮雄黄酒,以治病祛疫。有的还于端午节前夜向水缸内下一味叫“贯众”的药,用以预防肠胃病;取艾叶、石榴花泡水洗目,预防眼病,提高视力。
端午节的风俗的诗句
端午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始于我国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多年历史。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端午节风俗诗句,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一*俗:
1赛龙舟:
赛龙舟,是主要*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身体。竞渡之*,盛行于吴越楚。
2端午食粽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又一传统*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粽子称“益智粽”。 时人周处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礼品。
到了唐代,粽子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元明时期,粽子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玲珑可爱。
4端午鸭蛋
高邮端午较为特殊,有系百索子贴五毒贴符放黄烟子吃“十二红”等*俗,孩子兴挂“鸭蛋络子”,就是挑好看鸭蛋装在彩线结成络子中,挂在胸前。
5悬艾叶菖蒲: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与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功能。将艾叶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重要药材。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药物。
可见,古人插艾与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端午节上山采药,则是我国各国个民族共同节日。
端午节诗句:
No1条脱闲揎系五丝。——李清照《端午》
No2但夸端午节,谁荐屈原祠。——褚朝阳《五丝》
No3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十五夜观灯》
No4谁家儿共女,庆端阳。——舒頔《小重山·端午》
No5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生查子·元夕》
No6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杜甫《端午日赐衣》
No7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陆游《乙卯重五诗》
No8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文天祥《端午即事》
No9袨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京都元夕》
No10中山孺子倚新妆,郑女燕姬独擅场。——《汴京元夕》
No11宜欢聚。绮筵歌舞。岁岁酬端午。——张孝祥《点绛唇》
No12谩说投诗赠汨罗,身今且乐奈渠何。——赵蕃《端午三首》
No13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青玉案·元夕》
No14楚人犹自贪儿戏,江上年年夺锦标。——文天祥《端午感兴》
No15鹤发垂肩尺许长,离家三十五端阳。——殷尧藩《同州端午》
No16入袂轻风不破尘,玉簪犀壁醉佳辰。——苏轼《浣溪沙·端午》
No17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苏轼《浣溪沙·端午》
No18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苏轼《浣溪沙·端午》
No19明诏始端午,初筵当履霜。——储光羲《大酺得长字韵时任安宜尉》
No20旧俗传荆楚。正江城梅炎藻夏,做成重午。——许及之《贺新郎》
No21莫唱江南古调,怨抑难招,楚江沉魄。——吴文英《澡兰香淮安重午》
No22小团冰浸砂糖裹,有透明角黍松儿与。——张耒失调名《端午》词断句
No23好酒沈醉酬佳节,十分酒,一分歌。——苏轼《少年游端午赠黄守徐君猷》
No24官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杜甫《端午日赐衣》
No25阿房舞殿翻罗袖,金谷名园起玉楼,隋堤古柳缆龙舟。——张可久《卖花声·怀古》
No26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鬣。佳人相见一千年。——苏轼《浣溪沙·端午》下阕
No27画帘开束衣纨扇,午风清暑。儿女纷纷夸结束,新样钗符艾虎。——刘克庄《贺新郎》
No28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文秀《端午》
No29流香涨腻满晴川。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苏轼《浣溪沙》
No30梅夏暗丝雨,春秋扇浪风。香芦结黍趁天中。五日凄凉千古与谁同?——万俟咏《南歌子》
端午节的由来及风俗(通用13篇)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天中节等,源于自然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于正南中天,处于全年最“正中”之位。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端午节的由来及风俗相关内容(通用1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端午节的由来: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以上各说,各本其源。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端午节的风俗:
悬钟馗像: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俗,在江淮地区,家家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
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曳,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赤脚,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戴帽,赤双足。捉住小鬼,挖悼其眼睛,一只吞下,明皇喝问,大鬼奏日,臣姓钟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皇醒后,疟疾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图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
挂艾叶菖蒲:以艾叶悬于堂中,剪艾力虎形或剪彩为小虎,贴以艾叶,妇人争相戴之,以僻邪驱瘴。用菖蒲作剑,插于门榻,有驱魔法鬼之神效。在端阳节,家家都以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形称为艾人。食菖蒲可以成仙,可以长生,汉武帝欲求长主之术,曾吃菖蒲两年。
赛龙舟:当时楚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许多人划船赶迫拯救,是为尤舟竞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尸体。竞渡之*,盛行于吴,越、楚。
据*代著名的爱国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说:“端午节本是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妃的节日,而赛龙舟便是祭仪中半宗教。半娱乐性节目。”
四五千年前,居住在原始图腾社会的水乡部落的人民,受到蛇虫、疾病的侵害和水患威胁,为了抵御这些天灾,他们尊奉想象中的具有威力的龙作为自己的祖先兼保护神(即图腾),并把船建造成龙形、画上龙纹,每年端午举行竞渡。以表示对龙的尊敬,也说明自己是龙的子孙,龙的传人。
吃粽子:荆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为恐鱼吃掉,故用竹筒盛装糯米饭掷下,以后渐用粽叶包米代替竹筒。
饮雄黄酒:雄黄本属矿物,含有三硫化砷成分,与酒混合。即成雄黄酒,用以驱虫解五毒,小儿涂于头额。耳鼻,手足心。并洒墙壁问,以法诸毒。流传民间之《白蛇传》故事,即是以雄黄酒解蛇虺诸毒,而现白蛇原形。此种*佰,在长江流域地区的人家很盛行。
头就不会获得吉利。
佩香囊: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香囊内藏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
今天是农历的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在古代有一个叫屈原的诗人,他非常爱*家。突然有一天,*家被另外一个国家包围了,他想为国家报仇,可又觉得自己太弱,于是就跳河自杀。
人们为了纪念他,就把粽子投到河中,让小鱼吃粽子,不吃屈原的尸体。于是这一天也就称为“端午节”,人们这一天吃粽子、赛龙舟。
今天是端午节我和爸爸妈妈去汉城湖看龙舟比赛里面人山人海。龙舟有六艘参加比赛是温州商会举办的。爸爸也参加了,他们这队是在二号船。比赛进行了两轮,爸爸这队都是第一名。
我们大家都可开心了,为他们鼓掌、喝彩。我还抱了奖杯,真为爸爸感到骄傲。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的药材。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
可见,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端午节上山采药,则是我国各国个民族共同的*俗。
没错,只有端午节,一个伟大的节日,一个神圣的节日。说起端午节,还得从屈原的故事说起。
先用一些新鲜的粽叶包住糯米,在里面放各种配料,接着用线捆扎好。包好的粽子放在锅上蒸,等满屋飘着粽子香时就可以吃了。吃粽子时,要先将线解开,剥开粽子叶,里面藏着红红的粽肉,升腾热气,散发着一种特有的粽香,两个粽子用盘子装着,活像两颗亮晶晶的红白宝石。糯米在灯光照耀下晶莹剔透,散发着浓郁的糯米香。我不禁抓起一个粽子,狼吞虎咽地吃起来,味道棒极了。
故乡的端午节啊,你给了我多少喜悦和欢乐啊!端午粽飘香,龙舟响当当,好事成双双!端午节流露出的是地道的故乡情,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是对诗人屈原爱国精神的一种钦佩。吃着正宗的家乡粽子,看着精彩的.家乡龙舟赛,心里别有一番滋味。
一是吃粽子。粽子实际上头天晚上就做好了。家乡的粽子和外地不同,外地是用糯大米做的,家乡是用黏小米做的。外地多数用苇子叶做,云南等少数民族地区还用竹筒做,我们家乡除用苇子叶外,还用类似薄罗叶那样的粽子叶做,且两个粽子对着捆在一起,其他地方少见。家乡农村人过端午吃粽子就是吃粽子,也没说纪念什么,只是学校的老师说是纪念屈原投汨罗江,更没人去考证屈原是因逆耳忠言的劝谏,还是和楚怀王的后宫私通,而遭嫉恨放逐;老百姓只知道“吃了端午粽,才把那棉袄扔”,那时人穷,没有毛衣、春秋衫,只有在单衣和棉袄两者之间选择。就是说,过了端午节,就可完全脱掉棉袄了。
三是扎五丝。就是把五彩或七彩的丝线拧成一股细绳,捆在手脖、脚脖上,据说可以辟邪保*安;刚扎上的时候,色彩很鲜艳。时间一长,被水湿了,掉了颜色,加上身上的灰沾上,就不新鲜了。五丝不能随意剪掉,必须等到下雨,剪掉后扔到水里,据说可以变成彩色的小蛇。
端午节这天,太阳还没出来,一家人就要上山拔一些艾回来,用艾叶水洗脸,传说这样能驱蚊虫。洗完脸后就开始吃粽子,粽子是用糯米,红枣,红豆包成的,特别好吃,吃上一个还想再吃一个;还有把蛋黄煮灰了的鸡蛋。吃完饭太阳露出半个脑袋,一家人还要弄些柳条回来,再用彩色纸叠成葫芦,插在大门上方。这样就国泰民安了。传说。这是人们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留下的风俗,虽然是个传说但家乡的人都很相信。
大家都知道的端午节可以赛龙舟、吃种子。可我今年却过的不一样。
我迫不及待地刷完牙便抓起一个种子津津有味的吃了起来。中午十二时,我和弟弟去洗“健康澡”。不一会我和弟弟在水中打起了“水杖”。
虽然我家没有挂艾草。但我过了一个有趣的端午节。
端午节地*俗:挂艾草,由于夏天有很多蚊子,挂艾草可以驱虫除病。用艾草洗澡还可以防止蚊子叮咬呢!我在电视上看到了8岁左右的小孩光着身子在小木盆里洗澡。
人们为了纪念他,就把粽子投到河中,让小鱼吃粽子,不吃屈原的尸体。于是这一天也就称为“端午节”,人们这一天吃粽子、赛龙舟。
妈妈说:“端午节还要吃五黄,有黄瓜、黄鱼……门上要插艾草,驱蚊、辟邪。”这天我在临安白水涧快快乐乐的过了一天。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据说,吃粽子与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至于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则据说是为了避邪。“*端午节”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历代有大量诗、词、歌、赋等文学作品传世。
“万水千山粽是情,糖馅肉馅啥都行。糯米沾着红枣香,粽叶包着朋友情。”不管怎么说,听完我的介绍后,是不是又知道了很多端午节的知识呢?
今天是端午节,天气出奇的好。一大早,我和父母兴高采烈地来到令狐。听说这里有龙舟比赛,很期待!
一到菱湖码头,就远远地看到了王一倩和她妈妈。他们遗憾地告诉我,龙舟赛刚刚结束!不过,过了一段时间,听说又会有一场比赛。我和王一谦就边等边玩。
过了一会儿,龙舟赛终于又开始了!当时,艾米和他的母亲,杨淑玉和她的父母也如约而至。只见*静的湖面上,两条细长的龙舟排列整齐,龙舟上的人穿着红黄相间的衣服,准备出发。裁判吹哨,两条龙舟立即冲向出发。龙舟上的队员喊着口号,跟随着鼓点,使劲划着桨,相互追逐。两条漂亮的水痕画在龙舟后面,越来越远,场面壮观!码头上的观众为他们欢呼!
五月五日是端午节,这是*著名人士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又称重五节、五月节、午节、端阳节。
端午节的主要*俗是:吃粽子、赛龙舟、女儿回娘家、比赛、击球、荡秋千、吃咸蛋。
端午节的起源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包粽子的时候可以包不同的形状,比如三角形,圆形,正方形,长方形。粽子是咸的,甜的,花生的。
赛龙舟一是因为宇宙飞船可以救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二是因为人们害怕龙伤害屈原的身体,所以人们可以用锣鼓把龙赶走。每年五月初五,都会有龙舟比赛。
这是*传统节日——端午节。我爱端午节!
今天是端午节。一大早,我妈妈给我们打电话。我揉揉眼睛,坐在那里发呆。我妈妈拿出很多香包,给每个人都包了。我带了一个大的粉红色饺子。
我来说说端午节的由来。农历五月初五,屈原跳进河里,因为屈原是楚怀王的大臣,但楚怀王没有听他对楚怀王说的话。结果屈原觉得自己没用,最后跳进了那条叫汨罗江的河里。这样,人们就有了赛龙舟的*俗,因为村民认为屈原爱国,就划着龙舟去追屈原,但是追不上。还吃绿豆糕,吃粽子,喝雄黄酒,在门上插艾叶,带七彩线和香包。
今天早上,我和爸爸去买艾叶,但是我们没有买。太晚了,所以我们买了油饼。我们去了爷爷奶奶家。我们真的吃了粽子,绿豆糕,油饼,雄黄酒,就没喝。我们穿着彩色的线,非常开心。哈哈!
看完龙舟比赛,我们没能完成自己想要的。爸爸建议我们一起去划船,我们欣然同意。在父亲的带领下,四个同学买了票,租了一条船,划到湖中央。
我们几个人掌舵,其他人不闲着,坐在船尾,站在船头。岸上的爸爸妈妈看到了,很担心,一直说,小心,小心!
关于端午节的风俗的诗句
在我们*凡的日常里,大家都接触过比较经典的诗句吧,诗句具有精炼含蓄的特点,起着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还在苦苦寻找优秀经典的诗句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端午节的.风俗的诗句,欢迎阅读与收藏。
《端午》
唐·李隆基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盐梅已佐鼎,曲糵且传觞。
事古人留迹,年深缕积长。
当轩知槿茂,向水觉芦香。
亿兆同归寿,群公共保昌。
忠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
《小重山·端午》
元代·舒頔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
细缠五色臂丝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
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
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乙卯重五诗》
宋代·陆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七律·端午》
唐·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俗,但祈蒲酒话升*。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
唐·李隆基
五月符天数,五音调夏钧。
旧来传五日,无事不称神。
穴枕通灵气,长丝续命人。
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
方殿临华节,圆宫宴雅臣。
进对一言重,遒文六义陈。
股肱良足咏,凤化可还淳。
《端午》
唐·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已酉端午》
元代·贝琼
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
海榴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亦独醒。
《竞渡歌》
唐·张建封
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鹰;
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
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
*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
端午传统风俗的诗句
在日常学*、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一定没少看到经典的诗句吧,诗句以强烈的'节奏、美妙的韵律、精炼的语言、奇特的想象,丰富的感情展现其语言的艺术。那么都有哪些类型的诗句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端午传统风俗的诗句,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
《乙卯重五诗》陆游(南宋)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羸躯亦点丹。
曰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端午日赐衣》
杜甫·唐
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
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自天题处湿,当暑着来清。
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
《乙卯重五诗》
陆游·宋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着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同州端午》
殷尧藩·唐
鹤发垂肩尺许长,离家三十五端阳。
儿童见说深惊讶,却问何方是故乡。
《端午》 (唐·李隆基)
端午临中夏,时清曰复长。
盐梅已佐鼎,曲糵且传觞。
事古人留迹,年深缕积长。
当轩知槿茂,向水觉芦香。
亿兆同归寿,群公共保昌。
忠圞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
七律《端午》 (老舍)
端午偏逢风雨狂,村童仍着旧衣裳;
相邀情重携蓑笠,敢为泥深恋堂;
有客同心当骨肉,无钱酒文章;
当年此会鱼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节分端午为谁言,万圞古传闻为屈原。
端午
(唐)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节令门.端阳
(清)李静山
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
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
《竞渡诗》(唐·卢肇)
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
鼙鼓圞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
冲波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
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
《和端午》 (张耒)
民俗风俗接春
立春是一年24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立春标志着春季的开始。每年立春这天,普天同庆,接春的各种仪式比欢度新春佳节还要隆重。 民间流传着接春或接春牛的风俗。 在那经济不发达的远古时代,牛是人类最好的劳动力。接春的人家如果家境好一点,会挂上一挂花炮,隆重地把春牛接回家,然后给送春的人一个红包。如果家境差一点的,接春的人家简单地付给送春人五分钱或者一角钱,那送春人也不介意,仍会道一声:春来了!
各地*俗
闽西三明市客家的拜春神*俗名曰“接春”。交春之时,耕读之家在大门上张贴“迎春接福”、“春到家兴”、“春到福临”等红纸条幅以表迎接春神。立春时节在每年公历(亦称“西历”)2月4日或2月5日,也就是在闽西客家人“老历年”的前后。立春在过年之后称作“年里春”,立春在过年之前称作“年外春”。
三明境内各地均有历史悠久的“接春”*俗,如永安的“插春柴”、“竖春树”,沙县的“插春幡”,泰宁的“砍春柴”等形式,其用意都是祈丰年。共同的接春*俗是“打春牛”、“鞭春牛”、“送春牛”,由县官牵着身披红绣球的春牛,扛着挂红的犁耙到郊外田地里,象征性地犁几下田,以示官府对农事活动的重视,并藉以催促该县百姓早做春耕准备。民间艺人则三五一伙、八九一群地吹着唢呐,拉着丝弦,走家串巷,挨家挨户地送上一对泥塑牛,或送上一张写着“捷报春魁”的红纸,预告春耕开始,并向主人表示节日祝福。也有人沿袭古规,在这个时候进香后,于每根屋柱上用斧头或镰刀鼓几下,边鼓边说道:“立春之日鼓几下,一年到头不用怕;合家老少皆*安,财源广进滚滚来!”
永安客家年年交春之际,都要在家门前遍插“春柴”、竖立“春树”以迎接春神到来。永安克家妹则准备好红萝卜、白萝卜、芹菜和油炸豆腐条炒食或凉拌,名之曰“嗑春菜”。而交春时刻,家家设香案、陈果品,用红纸书写“万象回春”、“春随福至”之类的条幅压在香炉下,焚香点烛,鸣炮礼拜。
所谓“春幡”,就是长长的竹竿上高挂着的长条形旗帜。上古之时,春幡单纯用青色。后来虽然五颜六色,但绝不用黑色和白色。春幡猎猎,和风徐徐,拜祭春神句芒的人群络绎不绝、喜形于色,这就是沙县客家传统接春*俗的特色。
“竖春幡”风俗已实在罕见,但在宋代却连边鄙的海南也随处可见。苏轼《减字木兰花·已卯儋耳春词》云:“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便丐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春幡春胜,一阵春风吹酒醒。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这首词写的是儋州(今海南省)“鞭牛掷豆”的'迎春传统风俗。这种古老的劝农的风俗《儋县志》有详细的记载:“立春之日,长官迎春,坊里各铺,行装办杂剧,城厢内外,男妇各携负**女竞看,以豆谷洒土牛。”“立春日,有司迎勾芒、土牛。勾芒名‘拗春童’,著帽则春暖,否则春寒;土牛色红则旱,黑则水,竞以红豆、五色米洒之,以消一岁之疾疹。及鞭春,厢民分左右推仆以占凶吉。”其实这种风俗在《隋书·礼仪志》早有记载:“立春之日,夜漏未尽五刻,京都百官皆衣青衣,郡国县道官下至令吏,皆服青帻,立青幡,施土牛耕于门外,以示兆民。”
春花接春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来了,万物苏醒,大地充满了生机。春,在将乐人心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城乡各地的接春风俗,寓意深刻,颇为有趣。
立春前夕,各家从菜地寻一株上好的油菜,或花瓶菜、芥菜等,带回家中,栽入花盆,名曰“春花”。然后用大红纸做成长形条幅,写上“新春大发”、“春到财来”、“迎春接福”之类的吉利话,插到“春花”旁边。立春来临,把“春花”端出来,放到大门前或窗台上,同时摆上清茶、甜酒,点燃线香,待立春时刻一到,各家各户燃放鞭炮迎接春天的到来。这就叫“春花接春”。
“开大门”接春,指大年三十夜半子时,这是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的时辰。人们把大门打开,在门两侧帖上“开门大吉,万事如意”之类的对联,燃放鞭炮,这叫“开大门接春”。
端午节的*俗
端午节,是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它不仅清晰地记录着先民丰富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也积淀着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内涵。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端午节的*俗,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我国民间过端午节是较为隆重的,庆祝的活动也是各种各样,比较普遍的活动有以下种种形式:
赛龙舟:
賽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盛行于吴、越、楚。
其实 ,“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
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区划龙舟,兼有纪念当地出生的*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义。夜龙船上,张灯结彩,来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动人,别具情趣。贵州苗族人民在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举行“龙船节”,以庆祝插秧胜利和预祝五谷丰登。云南傣族同胞则在泼水节赛龙舟,纪念古代英雄岩红窝。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划龙舟的传说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临江河湖海的地区,每年端节都要举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龙舟竞赛活动。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台湾开始举行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在香港,也举行竞渡。
此外,划龙舟也先后传入邻国日本、越南等及英国。1980年,赛龙舟被列入*国家体育比赛项目,并每年举行“屈原杯”龙舟赛。1991年6月16日(农历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乡*湖南岳阳市,举行首届国际龙舟节。在竞渡前,举行了既保存传统仪式又注入新的现代因素的“龙头祭”。 “龙头”被抬入屈子祠内,由运动员给龙头“上红”(披红带)后,主祭人宣读祭文,并为龙头“开光”(即点晴)。然后,参加祭龙的全体人员三鞠躬,龙头即被抬去汩罗江,奔向龙舟赛场。此次参加比赛、交易会和联欢活动的多达60余万人,可谓盛况空前。尔后,湖南便定期举办国际龙舟节。赛龙舟将盛传于世。
端午食粽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人民的又一传统*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时人周处《岳阳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悬艾叶菖蒲: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
可见,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端午节上山采药,则是我国各国个民族共同的*俗。
河北省
北*忌端午节打井水,往往于节前预汲,据说是为了避井毒。市井小贩也于端午节兜售樱桃桑椹,据说端午节吃了樱桃桑椹,可全年不误食苍蝇。各炉食铺出售“五毒饼”,即以五种毒虫花纹为饰的饼。滦县已许聘的男女亲家咸于端午节互相馈赠礼品。赵县端午,地方官府会至城南举行聚会,邀请城中士大夫宴饮赋诗,称为“踏柳”。
山东省
邹*县端午,每人早起均需饮酒一杯,传说可以避邪。日照端午给儿童缠七色线,一直要戴到节后第一次下雨才解下来扔在雨水里。临清县端午,七岁以下的男孩带符(麦稓做的项链),女孩带石榴花,还要穿上母亲亲手做的黄布鞋,鞋面上用毛笔画上五种毒虫。意思是借着屈原的墨迹来杀死五种毒虫。即墨在端午节早晨用露水洗脸。
山西省
解州端午,男女戴艾叶,称为“去疾”,幼童则系百索于脖子上,据说这是“为屈原缚蛟龙”。隰州端午,各村祭龙王,并在田间挂纸。怀仁县端午又名“朱门”。定襄县端午,学生需致赠节礼给教师。潞安府以麦面蒸团,称为“白团”,与粽子一起拿来互相馈赠。
广东省
从化县端午节正午以烧符水洗手眼后,泼洒于道,称为“送灾难”。新兴县端午,人家各从其邻*庙宇鼓吹迎导神像出巡。巫师并以法水、贴符驱逐邪凡魅。石城县端午,儿童放风筝,称为“放殃”。
海南省
每逢端午,海南各处都会如中原一般举办龙舟竞渡等活动。在如今保存最为完好的古县治城垣定安,五百年历史的明成化古城门洞内,仍有两个石阶叠架着两条鲜艳、修长、昂扬的龙舟。海岛先人,端午时节,扛起龙舟,奔向大河,挥汗于南渡江中竞渡……历史就从一个个古色端午,时光交错着流淌到了今朝。素有“椰乡”之称的文昌,是*的.祖居地,临海傍河。自古以来,当地沿海沿河居民每逢端午,都会举办赛龙舟的活动,祈福求安。海南除了与内地相同的赛龙舟、吃粽子、挂菖蒲和艾草,还有一个海岛百姓都熟知的内容,就是洗龙水和洗草药澡。家在海南的小郑说,从小过端午,家里总会四处弥漫艾草香味。妈妈早早的在家门口悬挂艾草,晚上,烧了一大锅的艾草水,就着艾草,洗洗身子,说是这样,可以驱魔避邪,强身健体。小吴,家在海边,幼时,每逢端午,家里人都会带他到海边去洗龙水。百姓们认为,屈原先生早已当了龙神,洗洗 “龙水”,龙神会保佑孩童健康成长。自幼,海岛内的百姓,都相信,海浴——用海水擦眼,可以去眼疾;用海水洗身,可以去除皮肤疾病。滂海的澄迈县,为纪念这一特色民俗,每逢端午,都会在盈滨半岛举办“龙水节” 。海岛各地的人们老老少少,都纷纷来此一起“洗龙水” 。万人共泳,这一端午海面奇观,你看过么?端午,也是清明之后,海南人一家团聚的日子。据说,只要能够回家,岛上的人们都会在这一天回祖宅。祭祖、向父母请安、与兄弟姐妹戏耍。女人们,则早在半个月前就张罗着裹粽,到正日子,家家户户,送粽传*安,热闹非凡。海岛上的一年,就在粽子飘香、龙舟竞渡、龙水嬉戏中,进入了漫漫长夏。
陕西省
兴安州端午,地方官率领僚属观赏竞渡,称之“踏石”。兴*县端午以绫帛缝小角黍,下面再缝上一个小人偶,称为“耍娃娃”。同官县端午以蒲艾、纸牛贴门,称为“镇病”。
甘肃省
静宁州端午摘玫瑰以蜜腌渍为饴。镇原县端午赠新婚夫妇香扇、罗绮、巾帕、艾虎。子弟并邀集父兄宴请师长,称为“享节”。漳县端午,牧童祀山神。积薪丘,在鸡鸣前焚烧,俗称“烧高山”。
江苏省
嘉定县端午,不论贫富,必买石首鱼(俗称鳇鱼)煮食。仪征县也有“当裤子、买黄鱼”的俗谚。南京端午,各家皆以清水一盒,加入少许雄黄,鹅眼钱两枚,合家大小均用此水洗眼,称为“破火眼”,据说可保一年没有眼疾。武进有夜龙舟之戏,晚上在龙舟四面悬上小灯竞渡,且有箫鼓歌声相和。
四川省
石柱有“出端午佬”的*俗。由四人以两根竹竿抬起一张铺有红毯的大方桌。毯上用竹篾编一个骑虎的道士。敲锣打鼓,街*。旧时,川西还有端午“打字子”的*俗。是日,成都人皆买李子,于城东南角城楼,上下对掷,聚观者数万。光绪二一年(一八九五年)因掷李与外国传教士发生衡突,此俗因而停止。乐山、新津等地端午赛龙舟时,还举行盛大商品交易会。
浙江省
桐卢县乡塾之学童,端午节具礼于师长,称之“衣丝”。医家则于午时采药,相传此日天医星临空。
江西省
建昌府午节用百草水洗浴,以防止疥疮,新昌县以雄黄、丹砂酒中饮之,称之“开眼”。
湖南省
攸县端午,孕妇家富者用花币酒食,贫者备鸡酒,以竹夹楮钱,供于龙舟之龙首前祈求安产。岳州府竞渡以为禳灾、去疾。又作草船泛水,称为“送瘟”。
福建省
福州端午旧俗,媳妇于是日以寿衣、鞋袜、团粽、扇子进献公婆。建阳县以五日为药王晒药囊日,人家皆于此日作酱。上杭县端午用小艇缚芦苇作龙形戏于水滨,称为竞渡。仙游县端午竞渡后,献纸于虎啸潭,以吊念嘉靖癸年戚继光于此溺兵。邵武府端午节前,妇女以绛纱为囊盛符。又以五色绒作方胜,联以彩线,系于钗上。幼女则悬之于背,称为“窦娘”。
彝族:“都阳节”
端午节是彝族的都阳节,彝族民间传统节日,时间在农历五月初五日。
风俗尚九日,此情安可忘。菊花辟恶酒,汤饼茱萸香。 ——李颀《九月九日刘十八东堂集》
晋阳寒食地,风俗旧来传。雨灭龙蛇火,春生鸿雁天。——王昌龄《寒食即事》
清明寒食山头哭,到处犹传旧风俗。——程嘉燧《清明舟中》
今日市朝风俗变,不须开口问迷楼。——李绅《宿扬州》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欧阳修《丰乐亭记》
能文变风俗,好客留轩盖。——李白《赠从孙义兴宰铭》
舍罪警风俗,流芳播沧瀛。——李白《东海有勇妇》
心和得天真,风俗由太古。——李白《赠清漳明府侄聿》
风俗登淳古,君臣挹大庭。——高适《留上李右相》
民间风俗疑当共,天上清高定尔无。——苏辙《学士院端午贴子二十七首·皇太后阁六首》
风俗可怪亦可怜,食无匕箸但用手。——方回《为张都目益题爪哇王后将相图》
洛阳风俗不禁街,骑马夜归香满怀。——薛逢《醉春风》
南方异风俗,强食鱼尾莘。——苏辙《次韵子瞻广陵会三同舍各以其字为韵·刘莘老》
风俗昔忠厚,文物当承*。——方回《西斋秋感二十首·蛇鼠必夜出》
在昔祖宗时,风俗极粹美,人材兼南北,议论忘彼此。——陆游《岁暮感怀以余年谅无几休日怆已迫为韵·在昔祖宗时》
时时慰风俗,往往出东田。——李白《赠宣城宇文太守兼呈崔侍御》
阴阳无疾疠,风俗尽箕颍。——张耒《次韵渊明饮酒诗》
帝途高荡荡,风俗厚誾誾.暇日耕耘足,丰年雨露频。——元稹《代曲江老人百韵》
君臣恣淫惑,风俗日凋衰。——吴筠《览古十四首》
洛阳古多士,风俗犹尔雅。——苏轼《司马君实独乐园》
庙堂知至理,风俗尽还淳。——杜甫《上韦左相二十韵》
始安繁华旧风俗,帐饮倾城沸江曲。——宋之问《桂州三月三日》
城池春足雨,风俗夜迎神。——皇甫冉《送李使君赴邵州》
一人调风俗,万国和且*。——李华《咏史十一首》
吁嗟风俗日颓败,废尽大义贪黄金。——金华宋氏《题邮亭壁歌》
重华政垂衣,化俾风俗美。——袁桷《善之佥事兄南归述怀百韵》
竟岁厌往还,行堤乐风俗。——梅尧臣《寄光化退居李晋卿》
千里长江旦暮潮,吴都风俗尚纤腰。——罗虬《比红儿诗(并序)》
况乃唐昌风俗淳,山深岁稔少争讼。——方回《闽中郑君炎南仲两魁乡赋比自霅教为昌化簿》
此行收遗甿,风俗方再造。——杜甫《送长孙九侍御赴武威判官》
吴地虽饶民鲜朴,江北江南异风俗。——于成龙《忍字歌》
江上形容吾独老,天边风俗自相亲。——杜甫《冬至》
闾阎随地胜,风俗与华殊。——元稹《春分投简阳明洞天作》
至今风俗含古意,柔桑渌水招行人。——苏轼《送王伯守虢》
山川入虞虢,风俗限西东。——李隆基《途次陕州》
异方不见古风俗,但向陌上闻吹笙。——苏辙《蚕市》
劳生共乾坤,何处异风俗。——杜甫《写怀二首》
西河偃风俗,东壁挂星躔。——杜审言《和李大夫嗣真奉使存抚河东》
悠然万方静,风俗揖华胥。——杨巨源《春日奉献圣寿无疆词十首》
已讶殊岁时,仍嗟异风俗。——白居易《孟夏思渭村旧居寄舍弟》
所嗟异风俗,已自少情趣。——王昌龄《山行入泾州》
传闻共国居大岛,土壤活饶风俗好。——司马光《和君倚日本刀歌》
传闻其国居大岛,土壤沃饶风俗好。——欧阳修《日本刀歌》
万古斥卤地,能令风俗淳。——卢楠《闻张鹅山侍御巡按甘肃比岁当还敬以此寄上》
黄章白叟息愁叹,自言重见风俗淳。——王洋《赠向扬州》
欲知风俗家家厚,看取耕桑处处同。——赵蕃《同谢丈签判送赵台州至灵鹫签判丈道中有诗蕃》
归风俗於醇厚兮,又何西门卓鲁之足为。——司马光《送伊阙王大夫歌》
省风俗,绵宇县。——曹勋《登山曲》
况今世道丧,风俗已浇淳。——郭印《次杨拱辰韵兼简冯当可刘韶美》
风俗简介
1.《中秋》唐 李朴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狡兔空从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灵槎拟约同携手,更待银河彻底清。
2.《八月十五夜玩月》唐 刘禹锡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
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
能变人间世,攸然是玉京。
3.《水调歌头》宋 苏东坡丙辰中秋,欢饮达旦。
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4.《元日》宋 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5.《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 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6.《清明》唐 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7.《生查子·元夕》宋 欧阳修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8.《上元夜》唐 崔液 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夜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9.《诗曰》宋 姜白石 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风雨夜深人散尽,孤灯犹唤卖汤元。
10.《节令门.端阳》清 李静山 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
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
供参考。
好词:万山丛中千姿百态山山山清水秀山高树茂青山绿水奇山秀水清逸秀丽寸草不生耸立云霄云雾缠绕奇峰耸立巍然屹立山势雄伟群山簇立千山万岭青山碧水万紫千红五彩缤纷美不胜收春色满园春意盎然玉宇琼楼重峦叠嶂山清水秀湖光山色绿草如茵迎风吐艳争奇斗艳繁花似锦桃红柳绿草长莺飞姹紫嫣红丹桂飘香水天一色湖光山色百花齐放花团锦簇富丽堂皇郁郁葱葱风景不殊古色古香青山绿水如花似锦应接不暇水色山光五颜六色五彩缤纷秀色可餐好句:1.家乡的水真清啊,可以看见水底的沙石;家乡的水真绿啊,仿佛那是一块翡翠;家乡的小真静啊,你好像看不到它在流动。
2.春天,阳光明媚,一阵阵清风吹来,湖面上泛起了片片涟漪,在清澈见底的湖水中有一条条小鱼,有的在悠闲自得地嬉戏玩耍;有的张着那好奇的大眼睛望着外面优美的景色。
3.辽远的天空一碧如洗,晚风轻轻地摇着家乡的红花绿草,宛如一位慈祥的母亲与她的孩子们低语。
4.展现在眼前的是汪汪一碧的湖水,美丽的鱼儿快乐地游着。
岸边的垂柳梳着秀发,不时低下头来欣赏自己的倩影。
景物描写1、一年有四个季节,每个季节都有不同的景色,而我最喜欢冬天下雪时的壮丽景色。
冬天,大雪纷飞人们好象来到了一个幽雅恬静的境界,来到了一个晶莹透剔的童话般的世界。
松的那清香,白雪的那冰香,给人一种凉莹莹的抚慰。
一切都在过滤,一切都在升华,连我的心灵
我的家乡一年四季风景优美,是个可爱的地方。
春天,桃花笑红了脸,柳树发芽了,小河叮叮咚咚地流淌着,好像一首优美的乐曲。
公园里迎春花、月季花……正和我们招手呢
夏天,火辣辣的太阳照射在大树上。
大树密密层层的枝叶为人们遮住了太阳,好像一把绿色的大伞。
池塘里美丽的荷花争奇斗艳有红的、白的、紫红的,美丽极了
秋天,树叶在林间飞舞,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层金子。
火红的枫叶远远望去,好像一团火焰。
果园里有苹果树、葡萄树、石榴树……苹果好像一个个小灯笼挂在枝头。
葡萄像一颗颗珍珠,亮晶晶的。
形容端午风俗的句子 端午的风俗的古诗 端午风俗的诗句古诗 关于风俗的端午节古诗 关于端午节风俗的古诗 端午节的由来风俗古诗 有关端午节的古诗和风俗 有关端午节风俗的古诗词 端午节的起源和风俗古诗 端午节的风俗*惯古诗句 端午句子 有关端午的古诗端午节*俗 忆民俗端午的古诗 端午节的句子 关于端午的俗语古诗 描写端午*俗的古诗 端午节的*俗和古诗 关于端午的俗语和古诗 端午的俗语及古诗词 祝端午快乐的句子 端午节的好句子 端午风情的古诗 关于端午节的古诗及*俗 古诗词中的端午*俗 有关端午的好句子 端午节古诗中的*俗 关于端午节的句子 端午要红包的句子 关于端午的好句子 关于风俗的诗句
端午节的*俗,端午节的风俗以及端午节祝福短信大全 家乡的风俗唯美句子 广西端午节的风俗 端午节的八大传统风俗介绍 端午节的*俗 春龙节的风俗 端午节的由来和风俗 关于端午节的风俗 *的风俗过年 端午节的风俗*惯和来源 端午节风俗的诗句 端午节的由来及风俗 民俗风俗接春 *的风俗禁忌 广州端午节的风俗 端午节的风俗和时间 端午节的*俗 春节的风俗 端午节的风俗和来历 端午节的意义和风俗*惯 *的过年风俗 端午节赛龙舟风俗*惯介绍 春节的风俗 端午节的风俗 关于风俗的诗句 家乡的风俗唯美句子 端午节的风俗的诗句 关于端午节的风俗的诗句 端午传统风俗的诗句 关于节日风俗的端午节诗句
继续前行的句子 根据标点符号写句子 失恋后走出来的句子 不懂得关心人的句子 形容桃花美丽的句子 忙的情景句子 形容情窦初开的句子 困难句子 形容胖子的搞笑句子 如愿以偿的句子 带有比喻和排比的句子 戒酒了的句子 烟酒的句子 形容亲戚寒心的句子 秋天硕果累累的句子 女人小资情调生活句子 想你又不敢打扰你的句子 描写中年男人外貌的句子 朋友之间信任失望句子 心态放正的句子 桃花形容爱情的句子 感谢闺蜜的话唯美句子 文人自谦的句子 对感情放手的句子 女人安全感的句子 无限思念的句子 陪你度过余生句子 谢谢老师句子 曾写句子 马拉松发朋友圈的句子 夸赞父母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