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杜鹃在古诗中的思想感情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杜鹃在古诗中的思想感情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杜鹃在古诗中的思想感情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杜鹃在古诗中的思想感情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送别诗中常见的思想感情
赠友送别诗,是高考诗词鉴赏常涉及的题材。本文为送别诗中常见的思想感情,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如:王维诗《送元二使安西》、李白诗《送友人》、白居易诗《南浦别》等。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赏析:诗歌的首联点告别的地点,远处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城潺潺而过。景色廖廓秀丽。颔联、颈联切题,写别离的深情。此地一别,离人就像蓬草一样随风飞转,到万里之外去了。此二句表达了对朋友漂泊生涯的深切关怀。颈联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来表明心迹,以白云随风飘浮象征友人行踪不定,任意东西;一轮红日徐徐而下,似乎不忍离开大地,隐喻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尾联两句情意更切,诗人和友人在马上挥手告别,频频致意,两匹马仿佛懂得主人心情,也不愿脱离同伴,临别时禁不住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以马鸣萧萧,烘托出缱绻情意。
如王勃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高适诗《别董大》及李白诗《赠汪伦》等。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赏析:此诗一改送别诗的凄清缠绵,显得明朗乐观。诗的前两句写眼前之景,纯用白描手法,日暮黄昏,黄云千里且大雪纷纷,于北风狂吹之中,唯见高空断雁,出没寒云。此等景象,气象雄浑,意境悲凉。使人顿生沦落之感,游子何之之意。眼见别意凄酸,似将拘于俗套,景物描写仿佛在为抒情蓄势?是写恋恋不舍的离情还是写真挚的友谊?都不是,高适却把临别赠语说得体贴入微而又坚定不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因为是知音,说话才直率豪爽,不必含蓄委婉;又因其沦落,才化希望为慰藉,并在慰藉之又充满信心和力量。
如李白诗《梦游天姆吟留别》、王昌龄诗《芙蓉楼送辛渐》等。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注:王昌龄因不拘小节先后两次被贬,一次被贬岭南,归来后任江宁丞,本诗写作于此时,正值众**毁之际。
赏析:诗的首句写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织成无边无际的愁网。夜雨增添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别离的气氛。寒意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更浸透在离人的心头。想到行人不久将隐没在楚山之外,孤寂之情油然而生,作者融情于景,将离情凝注在矗立于苍茫*野之上的楚山之上,明写山孤,实写人孤。“玉壶”象征高洁清白的品质,王昌龄托辛渐给洛阳亲友带去的口信不是*安健康,而是传达了自己冰清玉洁,坚持操守的信念。诗的后两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含蓄蕴藉,余味无穷,历来为人传诵。
于易水送人一绝
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赏析:这首诗的第一联写“荆轲刺秦”事,战国末年荆轲为燕太子丹复仇,欲以匕首威逼秦王,使其归还诸侯之地。临行时燕太子丹及高渐离、宋意着白衣冠送于易水。首句中“此地”即诗题中的易水,前两句概括了那个悲壮的送别场面和人物慷慨激昂的心情,表达对荆轲的深深崇敬之情。“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两句句式对仗仗,后一句是全诗的中心所在,它寓情于景,景中带比,称颂荆轲的那种不畏**的高风亮节千载犹存,还隐含着诗人对荆轲式英雄的思慕。
如李白诗《渡荆门送别》,杨万里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等。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注释】荆门:山名,在湖北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
【简析】公元725年,二十五岁的李白初次出蜀漫游,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指的就是这一壮游。这时候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已是*原旷野,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
“山随*野尽,江入大荒流。”前句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的原野。它好比用电影镜头摄下的一组活动画面,给人以流动感与空间感,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来。“江入大荒流”,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显得天空寥廓,境界高远。后句著一“入”字,力透纸背,用语贴切。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写完山势与流水,诗人又以移步换景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长江的*景与远景:“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长江流过荆门以下,河道迂曲,流速减缓。晚上,江面*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日间,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
这正是从荆门一带广阔*原的高空中和*静的江面上所观赏到的奇妙美景。如在崇山峻岭的三峡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夏水襄陵,江面水流湍急汹涌,那就很难有机会看到“月下飞天镜”的水中影像;在隐天蔽日的三峡空间,也无从望见“云生结海楼”的奇景。这一联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颔颈两联,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大*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
李白在欣赏荆门一带风光的时候,面对那流经故乡的滔滔江水,不禁起了思乡之情:“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江水流过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过他的故乡,而又初次离别的他不可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他。
这首诗写出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诗以浓重的怀念与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情无穷
晓出静慈寺送林子方
[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注解】①毕竟:究竟,到底。 ②四时:原指春夏秋冬四季,这里指六月以外的其他时节。③无穷碧:一片碧绿,无边无际。 ④别样红:红艳异常,与一般的红不同。
【大意】究竟还是六月里西湖的风景美啊!这时湖上的风光和其他季节大不一样,万顷碧绿的莲叶,无穷无尽,一直连接到天边。在早晨阳光的映照下,这荷花开得分外红艳。
【简析】这首诗是诗人送朋友林子方时写的。净慈寺是西湖边—座有名的佛寺。早晨诗人送朋友走出佛寺看到了西湖的美景有感而发,抒发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诗人用的'是抓局部带整体的表现手法,着重描绘了碧绿接天的莲叶和红艳映日的荷花,突出了六月里西湖风光的特色。诗中的后两句也是脍炙人口的名句,多用来比喻有特色的、成绩突出的人和事。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清明节到来的时候,人们都变得忙碌起来。这个历史上传承下来的节日,又叫做踏青节和祭祖节。它有很多*俗,但踏青和祭祖这两个活动是最主要的。
我们也可以从另外两个方面来理解清明节。一个是自然的节气,它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和气候的运行有关,相对应的是自然界温度的变化和一些农事活动。
另一个方面是人文活动,就是人为安排的项目,经过历朝历代的传承和发展,形成了具有特色的传统文化健身娱乐等*俗。
诗词歌赋在古代作为重要的文学体裁,它更贴*社会生活实际,更贴*人们的思想意识,因此有很大一部分诗歌作品记录了古人清明节的风俗风貌。
古人清明节到底有哪些具体风俗,节日前后他们都在做什么想什么,不用我们去翻阅查考复杂繁琐的文献资料,读一读诗词我们就有足够的理解。这些诗词大体包含了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
一、写踏青春游
春天阳气生发,温度快速回升,阳光明媚,百草丰茂,鸟语花香。特别是清明处于仲春时节,更适宜于户外活动。到大自然里呼吸新鲜空气,登山越野,观花赏草,更是一种时尚。
同时还有拔河、荡秋千、踢球打毽子、放风筝等健身娱乐活动。杜甫的名篇《丽人行》就是记载当时春游曲江的盛况,程颢的《郊行即事》也是写的踏青乐而忘归的情形。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吴惟信《苏堤清明即事》)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程颢《郊行即事》)
二、写扫墓祭祀
扫墓祭祖是清明节的主要内容。在慎终追远怀念先人方面,中元节即七月半大多是在家里化袱烧纸钱,只有清明节才登山亲临坟茔祭拜。
扫墓就是要到实地去打扫墓地,焚香烧纸,进献祭品,并和逝去的祖宗亲人对话,默默祈祷,告之以家中的具体情况,寄托自己的崇敬和哀思。高翥的《清明日对酒》等就是记载扫墓的情形。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高翥《清明日对酒》)
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
(高启《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
三、写田园农事
清明时节正是大地回暖、万物复苏的春耕春种时期,田野里树木花草发芽开花,像桃树樱桃等早熟的品种也挂上了小小的果实。同时植树插柳也是很重要的一项农事活动。
清明前后,种瓜种豆。古代以农耕为主,这个时候人们在犁田耙地,准备培育水稻蔬菜了。南去越冬的燕子都飞了回来,它们又在水田上空飞翔,衔着新泥筑巢。黄庭坚的诗《清明》等就是写的这方面的内容。
清明佳节桃李笑,野田荒冢自生愁。
(黄庭坚《清明》)
清明寒食好,春园百卉开。
(韦应物《寒食》)
雨湿清明香火残,碧溪桥外燕泥寒。
(朱敦儒《浣溪沙·雨湿清明香火残》)
四、写思乡怀亲
俗话说每逢佳节倍思亲,清明节既然是祭祀已逝祖宗长辈的节日,就不免会引起对家中亲人的珍爱和关切。特别是远在异乡的文人士大夫和做生意的商人,清明节不能赶回家乡祭祖,不能与家人团聚,这是很遗憾的。
很多诗词就表达了这样一种思想感情,其中杜牧的《清明》更为突出。什么是路上行人欲断魂,就是指浪迹天涯的游子那种孤独和寂寞,那种愧对祖宗愧对家人的内疚和自责。
白下有山皆绕郭,清明无客不思家。
(高启《清明呈馆中诸公》)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杜牧《清明》)
五、写人生感慨
岁月匆匆太无情,人生路上本来就很艰难,再加上这清明节和寒食节的到来,人们在禁烟禁火纪念介子推纪念先祖的时候,就会产生各种联想。其中多是对古代仁人志士的崇敬和对自己命运的感叹。
王禹偁就把清明节写得很清冷,生活清苦困顿,节日过得像山野庙宇里的和尚一样。而他的《清明日独酌》,更是表达了自己被贬谪为团练副使这个清闲职位的不满,从侧面反映出了社会问题。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王禹偁《清明》)
一郡官闲唯副使,一年冷节是清明。
(王禹偁《清明日独酌》)
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
(张继《阊门即事》)
上面所列的清明节诗词,只是选用了带清明字样的诗句,大家如果有兴趣要读全诗,可以按图索骥去找了来读。当然清明节的诗词还有很多,反映的内容也不止上面这五种,欢迎大家留言补充。
送别诗中常见的思想感情
赠友送别诗,是高考诗词鉴赏常涉及的题材。本文为送别诗中常见的思想感情,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如:王维诗《送元二使安西》、李白诗《送友人》、白居易诗《南浦别》等。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赏析:诗歌的首联点告别的地点,远处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城潺潺而过。景色廖廓秀丽。颔联、颈联切题,写别离的深情。此地一别,离人就像蓬草一样随风飞转,到万里之外去了。此二句表达了对朋友漂泊生涯的深切关怀。颈联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来表明心迹,以白云随风飘浮象征友人行踪不定,任意东西;一轮红日徐徐而下,似乎不忍离开大地,隐喻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尾联两句情意更切,诗人和友人在马上挥手告别,频频致意,两匹马仿佛懂得主人心情,也不愿脱离同伴,临别时禁不住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以马鸣萧萧,烘托出缱绻情意。
如王勃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高适诗《别董大》及李白诗《赠汪伦》等。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赏析:此诗一改送别诗的凄清缠绵,显得明朗乐观。诗的前两句写眼前之景,纯用白描手法,日暮黄昏,黄云千里且大雪纷纷,于北风狂吹之中,唯见高空断雁,出没寒云。此等景象,气象雄浑,意境悲凉。使人顿生沦落之感,游子何之之意。眼见别意凄酸,似将拘于俗套,景物描写仿佛在为抒情蓄势?是写恋恋不舍的离情还是写真挚的友谊?都不是,高适却把临别赠语说得体贴入微而又坚定不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因为是知音,说话才直率豪爽,不必含蓄委婉;又因其沦落,才化希望为慰藉,并在慰藉之又充满信心和力量。
如李白诗《梦游天姆吟留别》、王昌龄诗《芙蓉楼送辛渐》等。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注:王昌龄因不拘小节先后两次被贬,一次被贬岭南,归来后任江宁丞,本诗写作于此时,正值众*毁之际。
赏析:诗的首句写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织成无边无际的愁网。夜雨增添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别离的气氛。寒意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更浸透在离人的心头。想到行人不久将隐没在楚山之外,孤寂之情油然而生,作者融情于景,将离情凝注在矗立于苍茫*野之上的楚山之上,明写山孤,实写人孤。“玉壶”象征高洁清白的品质,王昌龄托辛渐给洛阳亲友带去的口信不是*安健康,而是传达了自己冰清玉洁,坚持操守的信念。诗的后两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含蓄蕴藉,余味无穷,历来为人传诵。
于易水送人一绝
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赏析:这首诗的第一联写“荆轲刺秦”事,战国末年荆轲为燕太子丹复仇,欲以匕首威逼秦王,使其归还诸侯之地。临行时燕太子丹及高渐离、宋意着白衣冠送于易水。首句中“此地”即诗题中的易水,前两句概括了那个悲壮的送别场面和人物慷慨激昂的心情,表达对荆轲的深深崇敬之情。“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两句句式对仗仗,后一句是全诗的中心所在,它寓情于景,景中带比,称颂荆轲的那种不畏*的高风亮节千载犹存,还隐含着诗人对荆轲式英雄的思慕。
如李白诗《渡荆门送别》,杨万里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等。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注释】荆门:山名,在湖北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
【简析】公元725年,二十五岁的李白初次出蜀漫游,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指的就是这一壮游。这时候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已是*原旷野,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
“山随*野尽,江入大荒流。”前句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的原野。它好比用电影镜头摄下的一组活动画面,给人以流动感与空间感,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来。“江入大荒流”,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显得天空寥廓,境界高远。后句著一“入”字,力透纸背,用语贴切。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写完山势与流水,诗人又以移步换景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长江的*景与远景:“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长江流过荆门以下,河道迂曲,流速减缓。晚上,江面*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日间,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
这正是从荆门一带广阔*原的高空中和*静的江面上所观赏到的奇妙美景。如在崇山峻岭的三峡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夏水襄陵,江面水流湍急汹涌,那就很难有机会看到“月下飞天镜”的水中影像;在隐天蔽日的三峡空间,也无从望见“云生结海楼”的奇景。这一联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颔颈两联,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大*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
李白在欣赏荆门一带风光的时候,面对那流经故乡的滔滔江水,不禁起了思乡之情:“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江水流过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过他的故乡,而又初次离别的他不可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他。
这首诗写出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诗以浓重的怀念与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情无穷
晓出静慈寺送林子方
[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注解】①毕竟:究竟,到底。 ②四时:原指春夏秋冬四季,这里指六月以外的其他时节。③无穷碧:一片碧绿,无边无际。 ④别样红:红艳异常,与一般的红不同。
【大意】究竟还是六月里西湖的风景美啊!这时湖上的风光和其他季节大不一样,万顷碧绿的莲叶,无穷无尽,一直连接到天边。在早晨阳光的映照下,这荷花开得分外红艳。
【简析】这首诗是诗人送朋友林子方时写的。净慈寺是西湖边—座有名的佛寺。早晨诗人送朋友走出佛寺看到了西湖的美景有感而发,抒发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诗人用的'是抓局部带整体的表现手法,着重描绘了碧绿接天的莲叶和红艳映日的荷花,突出了六月里西湖风光的特色。诗中的后两句也是脍炙人口的名句,多用来比喻有特色的、成绩突出的人和事。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怀古诗主要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怀古诗是由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导起感慨而抒*怀抱负的诗。由于这类诗歌都以古人、古事、古迹为描写对象,思想大都比较沉重,感情基调一般都比较苍劲悲凉,通常会和咏史诗结合在一上进心,并”咏史怀古诗“。
怀古诗常见主题:
1、悲叹怀才不遇。如《赤壁》”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把周瑜在赤壁战役中取得的巨大胜利,完全归之于偶然的东风,感慨自己的怀才不遇。
2、抒发昔盛今衰愤慨。如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表现了诗人对盛衰兴败的深沉感慨。
3、揭露统治者昏庸腐朽。如《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表现了统治者的腐败。
4、同情下层人民。如《潼关怀古》中的”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怀古诗中的典型意象:
*花:即《玉树*花》,相传是南朝后主所制的乐曲,为绮靡之音。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杜牧《泊秦淮》)
乌衣巷:《乌衣巷》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凭吊昔日东晋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桥和南岸的乌衣巷的繁华鼎盛,而今野草丛生,荒凉残照,感慨沧海桑田,人生多变。
附:《一剪梅.舟过吴江》赏析
一剪梅.舟过吴江
蒋 捷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
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这首词主要写作者乘船漂泊在途中倦懒思归之心情。
起笔点题,指出时序,点出”春愁“的主旨。”一片春愁待酒浇“,”一片“言愁闷连绵不断。”待酒浇“,是急欲要排解愁绪,表现了他愁绪之浓。
随之以白描手法描绘了”舟过吴江“的情景:”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这”江“即吴江。一个”摇“字,颇具动态感,带出了乘舟的主人公的动荡漂泊之感。”招“,意为招徕顾客,透露了他的视线为酒楼所吸引并希望借酒浇愁的心理。这里他的船已经驶过了秋娘渡和泰娘桥,以突出一个”过“字。”秋娘“”泰娘“是唐代著名歌女,作者用之,心绪中难免有一种思归和团聚的急切之情。漂泊思归,偏逢上连阴天气。作者用”飘飘“”萧萧“描绘了风吹雨急。”又“字含义深刻,表明他对风雨阴归的恼意。这里用当地的特色景点和凄清、伤悲气氛对愁绪进行了渲染。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首句点出”归家“的情思,”何日“道出漂泊的厌倦和归家的迫切。想象归家后的温暖生活,思归的心情更加急切。”何日归家“四家,一直管着后面的三件事:洗客袍、调笙和烧香。”客袍“,旅途穿的衣服。调笙,调弄有银字的笙;烧香,点熏炉里心字形的香。这里是白描,词人想象归家之后的情景:结束旅途的劳顿,换去客袍;享受家庭生活的温馨,娇妻调弄起镶有银字的笙,点燃熏炉里心字形的香。白描是为了渲染归情,用美好和谐的家庭生活来突出思归的心绪。作者词中极想归家之后佳人陪伴之乐,思归之情段段如此。”银字“和”心字“给他所向往的家庭生活增添了美好、和谐的意味。
”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化抽象的时光为可感的意象,以樱桃和芭蕉这两种植物的颜色变化,具体地显示出时光的奔驰,也是渲染。蒋捷抓住夏初樱桃成熟时颜色变红,芭蕉叶子由浅绿变为深绿,把看不见的时光流逝转化为可以捉摸的形象。春愁是剪不断、理还乱。词中借”红“”绿“颜色之转变,抒发了年化易逝,人生易老的感叹。
译文:船上吴江上飘摇,我满怀羁旅的春愁,看到岸上酒帘子在飘摇,招揽客人,便产生了借酒消愁的愿望。船只经过令文人骚客遐想不尽的胜景秋娘渡与泰娘桥,也没有好心情欣赏,眼前是”风又飘飘,雨又萧萧“,实在令人烦恼。
哪一天能回家洗客袍,结束客游劳顿的生活呢?哪一天能和家人团聚在一起,调弄镶有银字的笙,点燃熏炉里心字开的盘香?春光容易流逝,使人追赶不上,樱桃才红熟,芭蕉又绿了,春去夏又到。
元日,指吉日;正月初一。是新的第一天。
古时,人们十分重视这一天。宋人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卷六中描写北宋汴京时云:“十月一日年节,开封府放关扑三日,士庶自早相互庆贺。”
今天是正月初一,隐娘想分享8首元日诗词,送你最温暖的祝福。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爆竹声中,春风送暖。初生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
新年来了,一切都预示着希望,愿你的2020年,希望满满,如爆竹般热烈喜悦。
《元日》
唐·李世民
高轩暧春色,邃阁媚朝光。
彤庭飞彩旆,翠幌曜明珰。
恭己临四极,垂衣驭八荒。
霜戟列丹陛,丝竹韵长廊。
穆矣熏风茂,康哉帝道昌。
继文遵后轨,循古鉴前王。
草秀故春色,梅艳昔年妆。
巨川思欲济,终以寄舟航。
四海升*,岁月静好。沐浴在春风里,让人心旷神怡。
2020年,愿你的未来,温暖常在,春风无限。
《元日》
宋·王十朋
元日年年见,天涯意故长。
诗篇示宗武,春色酌瞿唐。
白发又新岁,黄甘非故乡。
弟兄团拜处,归去愿成行。
有些朋友,只有在春节的时候见面,*时就天各一方。
如果和友人能日日常相见,那么人生会拥有许多欢乐。
2020年,愿你和朋友,能常见常聚,友谊万年。
《元日示宗武》
唐·杜甫
汝啼吾手战,吾笑汝身长。
处处逢正月,迢迢滞远方。
飘零还柏酒,衰病只藜床。
训喻青衿子,名惭白首郎。
赋诗犹落笔,献寿更称觞。
不见江东弟,高歌泪数行。
这一年元日,杜甫抱着儿子宗武,满是怜爱。
一个家庭里,如果有了孩子,就会有了许多欢乐。生活再难,看看孩子可爱的笑脸,就会烦恼全消。
2020年,愿你和孩子,笑颜常开,幸福满满。
《元日述怀》
唐·卢照邻
筮仕无中秩,归耕有外臣。
人歌小岁酒,花舞大唐春。
草色迷三径,风光动四邻。
愿得长如此,年年物候新。
这个元日,卢照邻和家人团聚在一起,欢庆大唐的春天,乡间的风景是那么迷人,愿年年如此,共享美好生活。
没有什么大事发生的时候,说明一切都顺利。2020年,愿岁月长好,人长安。
《元日早朝》
唐·耿湋
己亥杂诗的思想感情
《己亥杂诗》选自《龚自珍全集》,共350首,多咏怀和讽喻之作,写于己亥年。这一年作者愤然辞官南归,后又北上接迎眷属,往返途中将见闻感受写成三百五十首杂诗,统名曰《己亥杂诗》,此选其一。下面是己亥杂诗的思想感情,欢迎参考阅读!
己亥杂诗
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
【注释】
1.这是《己亥杂诗》中的第二百二十首。九州:中国。
2.生气:生气勃勃的局面。
3.恃(shì):依靠。
4.喑(yīn):哑。万马齐喑:比喻社会政局毫无生气。究:终究、毕竟。
5.天公:造物主。重:重新。抖擞:振作精神。
6.降:降生。
【译文】
只有风雪激荡般的巨大力量才能使中国大地发出勃勃生气,然而朝野臣民噤口不语终究是一种悲哀。 我奉劝天帝能重新振作精神,不要拘守一定规格降下更多的人才。
【赏析】
这是一首出色的政治诗。全诗层次清晰,共分三个层次:第一层,写万马齐喑,朝野噤声的死气沉沉的现实社会。第二层,作者指出要改变这种沉闷,腐朽的观状,就必须依靠风雷激荡般的巨大力量。暗喻必须经历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才能使中国变得生机勃勃。第三层,作者认为这样的力量来源于人材,而朝庭所应该做的就是破格荐用人材,只有这样,中国才有希望。诗中选用“九州”、“风雷”、“万马”、“天公”这样的具有壮伟特征的主观意象,寓意深刻,气势磅礴。
【作者简介】
龚自珍(1792-1841),清末思想家、文学家。字尔玉,又字璱人;更名易简,字伯定;又更名巩祚,号定盦,又号羽琌山民。浙江仁和(今杭州)人。出身于世代官宦学者家庭。祖父龚禔身,官至内阁中书军机处行走,著有《吟朦山房诗》。父丽正,官至江南苏松太兵备道,署江苏按察使,著有《国语注补》、《三礼图考》、《两汉书质疑》、《楚辞名物考》等书。母段驯,著名小学家段玉裁之女,著有《绿华吟榭诗草》。
【思想情感】
《己亥杂诗》表达了作者离开京城的忧愁,同时也表达了诗人虽然辞官,但是仍然想要为国家出力,想要效忠于国家的'爱国情怀。“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句诗有着非常丰富的寓意,成为千古名句。作品高度凝炼、形象生动,深刻地反映了清王朝没落衰朽的现实,发展七绝议论时事、干预现实的功能,是在绝句艺术上的开拓与创造。
扩展资料:
诗人用移情于物的手法,借落花翻出新意,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极为瑰丽的境界:“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在诗人看来,落花作为个体,它的生命是终止了;但一当它化作春泥,就能保护、滋养出新的花枝,它的生命就在下一代群体身上得以延续,体现出真正的生命价值。
诗人借花落归根,化为春泥,抒发了自己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这两句诗也包含了这样的哲理:“落红”似乎成了无用之物。
但从另一角度看,它能化泥护花,仍有价值和作用,它包含着世上的万事万物均具有两面性,“有用”和“无用”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关键在于观察者的视角,在于自身的价值和功用。
将进酒思想感情
李白的《将进酒》以豪放的语言,抒写了旷达不羁、乐观自信的精神和对社会现实的愤闷,同时反映了作者理想与现实的深刻矛盾。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将进酒思想感情,希望大家喜欢
《将进酒》中作者的情感富于变化,给人以美的享受。忽而高亢激昂,忽而低沉浑厚,忽而欢畅淋漓,忽而愁上心头。李白,醉卧于世间,酾酒高歌。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黄河的水流不也是无法向后的吗?直奔大海,没有人能让她回流;明镜中的高堂的青丝朝暮间不也白发苍苍了吗?时间如梭,也没有人能让回头。如今,时间已然度过许多年,李白在此举起酒杯,大声感叹时间没有等待他,等待他大展宏图。
不被重用又如何呢?“天生我材必有用”,这是李白的特有的自信,早晚有一天,他会大展胸中之志,挥舞长剑,报效国家。于是,散尽钱财的他,举杯高歌“千金散尽还复来”。
这时的欢饮已经变为了狂放,“会须一饮三百杯”。情感升华,李白也微有醉意。
突然,四个短促的“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使全诗略作停顿,李白借着醉意劝酒:“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最后,“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不仅是愁涌上心头,而且是“万古愁”,不光是在借酒浇愁,因为“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还是一种深沉的无奈,被与不被重用自己无法左右,只能用酒来缓解,聊以宽慰自己。身为七尺男儿无法报效国家,自己除了前面的愤懑,还多了一丝无可奈何。
李白的诗极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他所想着的事情,极其夸张,一旦诗兴大发,豪情喷薄而出,一泻千里,但又收放自如。一生酷爱饮酒作乐,与酒为伴,内心中所渴望的是“但愿长醉不复醒”,是醉话,是无奈之语,亦是激愤之语,又有谁能够了解呢?
他的`满腹才华,不得舒展,他的放浪不羁,无人欣赏,但他的乐观自信,以及他一生所感而写下的千古名句,就在我面对前方岔路,迷惑彷徨时,给我带来力量去面对选择,不再逃避,看清前方的道路。
李白的《将进酒》以豪放的语言,抒写了旷达不羁、乐观自信的精神和对社会现实的愤闷,同时反映了作者理想与现实的深刻矛盾。表达作者感叹人生易老,里则在感叹怀才不遇。
这首诗非常形象的表现了李白桀骜不驯的性格:一方面对自己充满自信,孤高自傲;一方面在政治前途出现波折后,又流露出纵情享乐之情。在这首诗里,他演绎庄子的乐生哲学,表示对富贵、圣贤的藐视。而在豪饮行乐中,实则深含怀才不遇之情。全诗气势豪迈,感情奔放,语言流畅,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李白“借题发挥”借酒浇愁,抒发了自己的愤激情绪。
矛盾与浪漫,铸就了李白的“诗仙”美誉。
1、李白在对社会不满及个人不得志的矛盾中坚持浪漫,以对生活向往的浪漫去对抗矛盾,这种激烈的碰撞是惊心动魄的。
2、李白可以在酒的世界里忘记伤痛,得到片刻放松。于是我们看到了“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自得;看到了“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洒脱;更有“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的狂放。
3、然而“但愿长醉不愿醒”只是一种愿望,“与尔同销万古愁”也只是“举杯消愁愁复愁”。但李白知道醉酒之乐是短暂的,于事无补的,可是如果不醉,就连这短暂的快乐也没有了。李白就这样在理想与现实,酒醉与清醒之间徘徊,也留下了许许多多饮酒的诗句。
《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短箫铙歌的曲调,属汉乐府《鼓吹曲·铙歌》旧题。唐代李白沿用乐府古体写的《将进酒》,影响最大。此诗为李白长安放还以后所作,思想内容非常深沉,艺术表现非常成熟。诗由黄河起兴,感情发展也像黄河之水那样奔腾激荡,不易把握。而通篇都讲饮酒,字面上诗人是在宣扬纵酒行乐,而且诗中用欣赏肯定的态度,用豪迈的气势来写饮酒,把它写得很壮美,也确实有某种消极作用,不过反映了诗人当时找不到对抗黑暗势力的有效武器。酒是他个人反抗的*,有了酒,像是有了千军万马的力量,但酒,也是他的精神麻醉剂,使他在沉湎中不能做正面的反抗,这些都表现了时代和阶级的局限。理想的破灭是黑暗的社会造成的,诗人无力改变,于是把冲天的激愤之情化做豪放的行乐之举,发泄不满,排遣忧愁,反抗现实。诗中表达了作者对怀才不遇的感叹,又抱着乐观、通达的情怀,也流露了人生几何当及时行乐的消极情绪。全诗洋溢着豪情逸兴,具有出色的艺术成就。
创作背景
关于这首诗的写作时间,说法不一。黄锡珪《李太白编年诗集目录》系于天宝十一载(752)。一般认为这是李白天宝年间离京后,漫游梁、宋,与友人岑勋、元丹丘相会时所作。
唐玄宗天宝初年,李白由道士吴筠推荐,由唐玄宗招进京,命李白为供奉翰林。不久,因权贵的谗悔,于天宝三载(744年),李白被排挤出京,唐玄宗赐金放还。此后,李白在江淮一带盘桓,思想极度烦闷,又重新踏上了云游祖国山河的漫漫旅途。李白作此诗时距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已有八年之久。这一时期,李白多次与友人岑勋(岑夫子)应邀到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为客,三人登高饮宴,借酒放歌。诗人在政治上被排挤,受打击,理想不能实现,常常借饮酒来发泄胸中的郁积。人生快事莫若置酒会友,作者又正值“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之际,于是满腔不合时宜借酒兴诗情,以抒发满腔不*之气。
苏幕遮范仲淹思想感情
《苏幕遮·怀旧》是宋代文学家范仲淹的词作。这是一首描写羁旅乡愁的词。下面是苏幕遮范仲淹思想感情,请参考!
此词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以绚丽多彩的笔墨描绘碧云、黄叶、寒波、翠烟、芳草、斜阳、水天相接的江野辽阔苍茫的景色,勾勒出一幅清旷辽远的秋景图,抒写夜不能寐、高楼独倚、借酒浇愁、怀念家园的深情。全词低回宛转,而又不失沉雄清刚之气,上阕着重写景,以气象宏大浑厚,意境深远,为下阕抒情设置背景;下阕重在抒情,直抒胸臆,声情并茂,意致深婉。其主要特色在于能以沉郁雄健之笔力抒写低回宛转的愁思,展现范仲淹词柔媚的一面。《西厢记》中“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就是化用的这首诗中的名句。
原文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
《苏幕遮》表达作者羁旅乡思之情。
此词上片着重写景,下片重在抒情。全词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以绚丽多彩的笔墨描绘碧云、黄叶、寒波、翠烟、芳草、斜阳、水天相接的江野辽阔苍茫的景色,勾勒出一幅清旷辽远的秋景图,抒写夜不能寐、高楼独倚、借酒浇愁、怀念家园的深情。
翻译
碧云飘悠的蓝天,黄叶纷飞的大地,秋景连绵江中水波,波上弥漫苍翠寒烟。群山映斜阳蓝天连江水。芳草不谙人情,一直延绵到夕阳照不到天边。
默默思念故乡黯然神伤,缠人的羁旅愁思难以排遣,除非夜夜都做好梦,在好梦中才能得到片刻安慰。不想在明月夜独倚高楼望远,只有频频地将苦酒灌入愁肠,一杯杯都化作相思的眼泪。
拓展阅读:
苏幕遮范仲淹名句
苏幕遮·怀旧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醉。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译文】
白云满天,黄叶遍地。秋天的景色映进江上的碧波,水波上笼罩着寒烟一片苍翠。远山沐浴着夕阳天空连接江水。岸边的芳草似是无情,又在西斜的太阳之外。
黯然感伤的他乡之魂,追逐旅居异地的愁思,每天夜里除非是美梦才能留人入睡。当明月照射高楼时不要独自依倚。端起酒来洗涤愁肠,可是都化作相思的眼泪。
【注释】
苏幕遮:词牌名。此调为西域传入的唐教坊曲。宋代词家用此调是另度新曲。又名《云雾敛》《鬓云松令》。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片各五句。
碧云天,黄叶地:大意是蓝天白云映衬下的金秋大地,一片金黄。黄叶,落叶。
秋色连波:秋色仿佛与波涛连在一起。
波上寒烟翠:远远望去,水波映着的蓝天翠云青烟。
山映斜阳天接水:夕阳的余晖映射在山上,仿佛与远处的水天相接。
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草地延伸到天涯,所到之处比斜阳更遥远。
黯乡魂:心神因怀念故乡而悲伤。黯,黯然,形容心情忧郁,悲伤。
追旅思:撇不开羁旅的愁思。追,紧随,可引申为纠缠。旅思,旅途中的愁苦。
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每天夜里,只有做返回故乡的好梦才得以安睡。夜夜除非,即“除非夜夜”的倒装。按本文意应作“除非夜夜好梦留人睡”。
【鉴赏】
这首《苏幕遮》,《全宋词》题为“怀旧”,可以窥见词的命意。
这首词的主要特点就是在于能以沉郁雄健之笔力抒写低回宛转的愁思,声情并茂,意境宏深,与一般婉约派的词风确乎有所不同。清人谭献誉之为“大笔振迅”之作(《谭评词辨》),实属确有见地的公允评价。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直接使用这首词的起首两句,衍为曲子,竟成千古绝唱。
上片中描写的秋景:湛湛蓝天,嵌缀朵朵湛青的碧云;茫茫大地,铺满片片枯萎的黄叶。无边的秋色绵延伸展,融汇进流动不已的江水;浩渺波光的江面,笼罩着寒意凄清的烟雾,一片空濛,一派青翠。山峰,映照着落日的余辉;天宇,连接着大江的流水。无情的.芳草啊,无边无际,绵延伸展,直到那连落日余辉都照射不到的遥遥无际的远方。
这幅巨景,物象典型,境界宏大,空灵气象,画笔难描,因而不同凡响。更妙在内蕴个性,中藏巧用。“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范晞文《对床夜语》)。眼前的秋景触发心中的忧思,于是“物皆动我之情怀”;同时,心中的忧思情化眼前的秋景,于是,“物皆著我之色彩”。如此内外交感,始能物我相谐。
秋景的凄清衰飒,与忧思的寥落悲怆完全合拍;秋景之寥廓苍茫,则与忧思的怅惆无际若合符节;而秋景之绵延不绝,又与忧思之悠悠无穷息息相通。所以就把“丹诚入秀句,万物无遁情”(宋邵雍《诗画吟》)。这里,明明从天、地、江、山层层铺写,暗暗为思乡怀旧步步垫底,直到把“芳草无情”推向极顶高峰,形成情感聚焦之点。
芳草怀远,兴寄离愁,本已司空见惯,但本词凭词人内在的“丹诚”,借“无情”衬出有情,“化景物为情思”,因而“别有一番滋味”。
下片则是直抒离愁:望家乡,渺不可见;怀故旧,黯然神伤;羁旅愁思,追逐而来,离乡愈久,乡思愈深。除非每天晚上,作看回乡好梦,才可以得到安慰,睡得安稳。但这却不可能,愁思难解,企盼更切,从夕阳西下一直望到明月当空,望来望去,依然形单影只,莫要再倚楼眺望。忧从中来,更增惆怅,“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然而“举杯消愁愁更愁”,愁情之浓岂是杜康所能排解。“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意新语工,设想奇特,比“愁更愁”更为形象生动。
如此抒情,妙在跳掷腾挪,跌宕多变。望而思,思而梦,梦无寐,寐而倚,倚而独,独而愁,愁而酒,酒而泪。一步一个转折,一转一次深化;虽然多方自我安慰,终于无法排解。愁思之浓,跃然纸上。其连绵不绝、充盈天地之状,与景物描写融洽无间,构成深邃沉挚、完美融彻的艺术境界。
【作者简介】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汉族,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世称“范文正公”。范仲淹文学素养很高,写有著名的《岳阳楼记》。
晏殊《浣溪沙》思想感情
《浣溪沙》 宋代词人晏殊的代表作。此词虽含伤春惜时之意,却实为感慨抒怀之情,悼惜残春,感伤年华的飞逝,又暗寓怀人之意。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晏殊《浣溪沙》思想感情,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译文
我填上一曲新词,倒上一杯美酒,这时的天气,与去年相同。当夕阳西下,何时才能回转?令人无可奈何,看见花儿又残落了;似曾相识,春燕又飞回。美好的事物无法挽留,只不过是似曾相识而已,想到这些令人感伤。我独自在小径里徘徊,感觉很伤感。
赏析
这是晏殊词中最为脍炙人口的篇章。词的上片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咏叹,将怀旧之感、伤今之情与惜时之意交织、融合在一起。“一曲新词酒一杯”,所展示的是“对酒当歌”的情景,似乎主人公十分醉心于宴饮涵咏之乐。的确,作为安享尊荣而又崇文尚雅的“太*宰相”,以歌侑酒,是作者*于问津、也乐于问津的娱情遣兴方式之一。然而在作者的记忆中,最难忘怀的却是去年的那次歌宴。“去年天气”句,点出眼前的阳春烟景既与去年无异,而作者置身的亭台也恰好是昔日饮酒听歌的场所。故地重临,怀旧自不可免。此句中正包蕴着一种景物依旧而人事全非的怀旧之感。在这种怀旧之感中又糅合着深婉的伤今之情。这样,作者纵然襟怀冲澹,又怎能没有些微的伤感呢?“夕阳西下”句,不仅是惋惜时光的匆匆流逝,同时也是慨叹昔日与伊人同乐的情景已一去不返。细味“几时回”三字,所折射出的似乎是一种企盼其返、却又情知难返的纡细心态。下片仍以融情于景的笔法申发前意。“无可奈何”二句,属对工切,声韵和谐,寓意深婉,一向称为名对。唯其如此,作者既用于此词,又用于《示张寺丞王校勘》一诗。上句对春光的流逝示惋惜之情,下句对巢燕的归来兴怀旧之感。人间生死,同花开花落一样,不由自主,所以说“无何奈何”。旧地重游,前尘影事,若幻若真,所以说“似曾相识”。渗透在句中的是一种混杂着眷恋和怅惆,既似冲澹又似深婉的人生怅触。因此,此词不但以词境胜,还兼以理致胜。后来苏轼的词,就大畅此风了。
思想感情:
《浣溪沙 》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春色飘零的怅惘、物是人非之感和孤独寂寞之情。
注释
⑴浣溪沙: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沙,一作“纱”。
⑵一曲新词酒一杯:此句化用白居易《长安道》诗意:“花枝缺入青楼开,艳歌一曲酒一杯”。一曲,一首。因为词是配合音乐唱的,故称“曲”。新词,刚填好的词,意指新歌。酒一杯,一杯酒。
⑶去年天气旧亭台:是说天气、亭台都和去年一样。此句化用五代郑谷《和知己秋日伤怀》诗:“流水歌声共不回,去年天气旧池台。”晏词“亭台”一本作“池台”。去年天气,跟去年此日相同的天气。旧亭台,曾经到过的或熟悉的亭台楼阁。旧,旧时。
⑷夕阳:落日。西下:向西方地*线落下。几时回:什么时候回来。
⑸无可奈何:不得已,没有办法。
⑹似曾相识:好像曾经认识。形容见过的事物再度出现。后用作成语,即出自晏殊此句。燕归来:燕子从南方飞回来。燕归来,春中常景,在有意无意之间。
⑺小园香径:花草芳香的小径,或指落花散香的小径。因落花满径,幽香四溢,故云香径。香径,带着幽香的园中小径。独:副词,用于谓语前,表示“独自”的意思。徘徊:来回走。
作者介绍
晏殊(991年—1055年),字同叔,抚州临川人。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
生于宋太宗淳化二年(991),十四岁以神童入试,赐同进士出身,命为秘书省正字,官至右谏议大夫、集贤殿学士、同*章事兼枢密使、礼部刑部尚书、观文殿大学士知永兴军、兵部尚书,1055年病逝于京中,封临淄公,谥号元献,世称晏元献。
晏殊以词著于文坛,尤擅小令,风格含蓄婉丽,与其子晏几道,被称为“大晏”和“小晏”,又与欧阳修并称“晏欧”;亦工诗善文,原有集,已散佚。存世有《珠玉词》、《晏元献遗文》、《类要》残本。
【拓展内容】
浣溪沙说课稿
今天我要讲的课文是晏殊的《浣溪沙》,我今天将从解说教材、解说教法和学法、解说教学过程、解说板书设计这四个方面来对晏殊的这篇《浣溪沙》进行解说!
一、解说教材
《浣溪沙》是人教版七年级下/上册中的课外古诗词背诵中的第七篇课文,它是《课程标准》中推荐的关于7—9年级优秀诗文的50篇中的一篇!这可以说主要是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量,开阔视野的目标这个主题而展开的!这也可以说是,作为一个初中生,对于了解悠久五千年文化中的宋词所必不可少的!
《浣溪沙》是宋词中婉约词的一首经典之作!主要写了身为宰相词人的晏殊伤春感时,从那逝去的美好的春光中体会人生的哲理,思考永恒与短暂这个主题!全词传达了词人一种淡淡的闲愁,意蕴幽深,温厚而又淡雅!可以说其流畅的语言和意蕴深广的哲理成为该词的两大亮点,也使其成为宋词中的经典!广为人所流传!
根据宋词的有关特点,以及学生现有散文知识水*、接受能力,这几个因素的作用下,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①了解有关晏殊的生*以及其创作的基本情况!
②对词中一些有分歧的字、词,进行详细的讲解,以扫除进一步理解的障碍!
③能有感情的吟咏,并且能够背诵这首词。
④用优美的散文话语疏通词义,整体的感知改词的情和美。
⑤从作者的伤春情怀中体会人生哲理
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将在解决以上五个教学目标的同时,将对词中那句千古名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句的详解作为教学的重点!将对此人所代表的婉约词派做初步的.了解,以及词人的人生宇宙观作为教学的难点!
二、解说教法和学法
1、教法: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老师如何教,对于学生学*的效果有很大的影响!是让其事半功倍,还是让其事倍功半,这就取决于我们是否采取了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是否把教和学完美的结合!基于此,我将主要采用点拨法、教授法这两种方法!讲授法,可以比较系统的传授学生一些关于本课的一些知识,点拨法,则又可以发挥教师、学生的主体作用!
2、学法:对于学生如何学这个问题,我将坚持:“将学*的主动权还于学生”的这一策略,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打破传统的那种将教师居于主导地位的格局!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至于具体的学法,我将采用:朗读法、提问法、讨论法,在此基础上,我将利用PPT、音频等现代的多媒体进行教学,以增加学生的兴趣!
三、解说教学过程
为了,解决以上的教学目标、教学难点、教学重点,我准备将课堂教学设为以下十个环节: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在我们*五千年的历史文化长河中,有四大无穷的宝藏,它们似天上那发出耀眼光芒的流星!不过他们的光芒是永恒的!给无数代代的华夏子孙带来无限的光和热!他们分别是: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今天我们就来学*一下四大宝藏之一——宋词!我们今天学*的是宋词那冰山一角的婉约词,她似一位婀娜而又多姿的仙子,给人一种无限的情感体验,同时其中又略带一点无名的忧伤!
有这样一位词人,他擅长小令,多表现诗酒生活和悠闲情致,语言婉丽。他有两句传诵颇广的词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二句,。知道这位词人是谁吗?对,他就是晏殊。
现在我们就乘着时光机,穿越时空,回到北宋某一年的春天,去领略婉约词派的代表之一额晏殊的《浣溪沙》,去领略其中的那段淡淡的美、忧、伤、豁、达!
(二)介绍词人,了解词人(晏殊)
晏殊(991—1055),字同叔,北宋前期婉约派词人之一。汉族,抚州临川文港乡人。
十四岁时就因才华洋溢而被朝廷赐为进士。之后到秘书省做正字,北宋仁宗即位之后,升官做了集贤殿学士,仁宗至和二年,六十五岁时过世。性刚简,自奉清俭。能荐拔人才,如范仲淹、欧阳修均出其门下。他生*著作相当丰富,计有文集一百四十卷,及删次梁陈以下名臣述作为《集选》一百卷,一说删并《世说新语》。主要作品有《珠玉词》
(三)检测字词,扫通障碍
1、找一位学生读“读一读写一写”中的字词;生领读;师纠正。
2、必要时点出一些词语,由学生造句:要集中注意力。
1.《送梓州李使君》唐代 王维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汉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
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2.《杜鹃花》[ 宋 ] 易士达
轻剪梢头薄薄罗,子规湔血恨难磨。
园林莫道香飞尽,嫩绿枝头不用多。
3.《杜鹃花》[ 宋 ] 杨巽斋
鲜红滴滴映霞明,尽是冤禽血染成。
羁客有家归未得,对花无语两含情。
4.《杜鹃花》[ 宋 ] 舒岳祥
杜陵野老拜杜鹃,念渠蜀王身所变。
我今流涕杜鹃花,为是此禽流备溅。
嗟哉杜宇何其愚,万事成败皆斯须。
一枰黑白翻覆手,揖让放弑皆丘墟。
汝初一身今百亿,凝滞结恋胡为乎。
尔生不能存社稷,死怨谢豹何区区。
至今有子不自保,寄巢生育非良图。
百亿禽分百亿花,数若恒河沙复沙。
此花开时此鸟至,青枫苦竹为其家。
锦官玉垒不可念,翠华黄屋天之涯。
不闻十月杜鹃鸟,只见十月杜鹃花。
5.《杜鹃花》[ 唐 ] 成彦雄
杜鹃花与鸟,怨艳两何赊。
疑是口中血,滴成枝上花。
一声寒食夜,数朵野僧家。
谢豹出不出,日迟迟又斜。
6.《杜鹃花》[ 宋 ] 李时可
杜鹃踯躅正开时,自是山家一段奇。
莫据眼前看易厌,帝城只卖担头枝。
杜鹃在古诗中的思想感情 古诗中月的思想感情 古诗中的思想感情方法 古诗中思想感情的分类 还思想感情的古诗 有思想感情的古诗 中秋杜牧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杜鹃鸟在古诗中表达的感情 月的思想感情古诗 古诗中菊花表达的思想感情 碛中作古诗的思想感情 古诗蝉的思想感情 古诗峰的思想感情 含思想感情的古诗有 古诗梅的思想感情 古诗苔的思想感情 古诗写情的思想感情 思想感情的诗句 初中古诗中常见的思想感情 古诗山行的思想感情 寄人古诗的思想感情 《画鸡》古诗的思想感情 古诗庭中有奇树的思想感情 马诗古诗的思想感情 州桥古诗的思想感情 古诗偶成的思想感情 写雨的古诗及思想感情 约客古诗的思想感情 秋夕古诗的思想感情 含有思想感情的古诗还
杜鹃花的古诗句 表达思想感情的经典诗句 己亥杂诗的思想感情 春夜喜雨的思想感情 鹿柴王维思想感情 古诗《望天门山》思想感情 王之涣凉州词思想感情 古诗《长歌行》的思想感情 小石潭记的思想感情 表达思想感情的经典诗句 将进酒思想感情 苏幕遮范仲淹思想感情 小石潭记思想感情 送别诗中常见的思想感情 晏殊《浣溪沙》思想感情 关于杜鹃花的古诗句 表达思想感情的经典诗句 送别王之涣古诗赏析(送别王之涣思想感情) 万山潭作古诗的翻译(万山潭作古诗的思想感情) 咏史怀古诗常见情感(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思想感情) 清明古诗杜牧的思想感情(杜牧清明赏析) 元日古诗的思想感情(元日古诗的讲解及赏析) 夏夜追凉古诗赏析及思想感情(夏夜追凉翻译) 己亥杂诗的思想感情 送别诗中常见的思想感情 描写思想感情的诗句集锦 描写杜鹃花的古诗
无名之辈台词 男人说随便你潜台词 杨玉环的台词 兰陵王的台词 貂蝉王者荣耀台词 王者荣耀霸气台词 王者荣耀角色台词 莲花落顺口溜地摊台词 生存还是死亡完整台词 六一儿童节目主持台词 电信诈骗完整台词 灌篮高手经典励志台词 搞笑台词对白段子大全 白喜事开场白台词 算命话术经典台词 夜场主持人开场白台词 早会开场白台词大全 12岁生日父母简短台词 报花灯台词少儿口才 回家的诱惑台词 相声《读书好》台词 哆啦a梦的经典台词 lol飞机台词 快板同仁堂台词 李米的猜想台词 三国杀关羽台词 红楼梦剧本台词 大圣娶亲台词 乐迪台词 刑天铠甲台词 极度中二的台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