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带思的古诗题目 >

带思的古诗题目

关于带思的古诗题目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带思的古诗题目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带思的古诗题目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带思的古诗题目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句子:即与带思的古诗题目相关的句子。
语录:即与带思的古诗题目相关的名人语录
说说:即与带思的古诗题目相关的qq说说、微信朋友圈说说。
名言:即与带思的古诗题目相关的名人名言、书籍名言。
诗词:即与带思的古诗题目相关的古诗词、现代诗词、千古名句。
祝福语:即与带思的古诗题目相关的祝福祝贺词。
心语:即与带思的古诗题目相关的早安、晚安朋友圈心语。

  • 春开头的诗句古诗(春字开头的古诗题目)

  • 高僧出手,必是精品!高僧之作,往往不喜繁复的字句,最爱用最简单的字眼,说出世人都参不透的道理,达到一语点醒梦中人的效果。这一点,连最懂佛理的诗佛王维也学到了,这就是王维诗能空灵绝美的最大原因。

[阅读全文]...
  • 关于春的古诗题目

  •   萧索单调的冬季里,总是在盼望春天。盼望她的草长莺飞,丝绦拂堤,盼望她的千树琼花,碧波涟漪,盼望她的兰馨蕙草,润物如酥.

      虞美人·风回小院庭芜绿

      五代:李煜

      风回小院庭芜绿,柳眼春相续。凭阑半日独无言,依旧竹声新月似当年。

      笙歌未散尊罍在,池面冰初解。烛明香暗画堂深,满鬓青霜残雪思难任。

      清*乐·别来春半

      五代:李煜

      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柔肠断 一作:愁肠断)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望江南·超然台作

      宋代: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临安春雨初霁

      宋代: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春日偶成

      宋代:程颢

      云淡风轻*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春思

      唐代: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晚春二首·其一

      唐代: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草树 一作:草木)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春夜

      宋代:

      金炉香烬漏声残,翦翦轻风阵阵寒。

      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杆。

      新雷

      清代:张维屏

      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

      千红万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声。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宋代: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鸟鸣涧

      唐代: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忆江南词三首

      唐代:

[阅读全文]...
  • 关于劳动的古诗加诗人和题目

  • 劳动,诗人
  •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让我们知荣明耻,为创造美好的生活而劳动吧,为建设更强大的祖国而努力奋斗吧!

      《江上渔者》

      宋·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农家望晴》

      唐·雍裕之

      尝闻秦地西风雨,为问西风早晚回。

      白发老农如鹤立,麦场高处望云开。

      《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唐·

      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

      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

      居然成瓠落,白首甘契阔。

      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取笑同学瓮,浩歌弥激烈。

      非无江海志,潇洒送日月;

      生逢尧舜君,不忍便永诀。

      当今廊庙具,构厦岂云缺?

      葵藿倾太阳,物性固难夺。

      顾惟蝼蚁辈,但自求其穴;

      胡为慕大鲸,辄拟偃溟渤?

      以兹误生理,独耻事干谒。

      兀兀遂至今,忍为尘埃没?

      终愧巢与由,未能易其节。

      沉饮聊自适,放歌破愁绝。

      岁暮百草零,疾风高冈裂。

      天衢阴峥嵘,客子中夜发。

      霜严衣带断,指直不能结。

      凌晨过骊山,御榻在嵽蹑。

      蚩尤塞寒空,蹴蹋崖谷滑。

      瑶池气郁律,羽林相摩戛。

      君臣留欢娱,乐动殷胶葛。

      赐浴皆长缨,与宴非短褐。

      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

      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

      圣人筐篚恩,实欲邦国活。

      臣如忽至理,君岂弃此物?

      多士盈朝廷,仁者宜战栗!

      况闻内金盘,尽在卫霍室。

      中堂舞神仙,烟雾蒙玉质。

      暖客貂鼠裘,悲管逐清瑟。

      劝客驼蹄羹,霜橙压香桔。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

      北辕就泾渭,官渡又改辙。

      群水从西下,极目高突兀。

      疑是崆峒来,恐触天柱折。

      河梁幸未坼,枝撑声悉索。

      行旅相攀援,川广不可越。

[阅读全文]...
  • 思念家乡的诗句及题目

  • 思念家乡
  • 思念家乡的诗句及题目

      关于思念家乡的诗句及题目有哪些呢?*的诗坛上,思念家乡的诗句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在国人的心中,思乡是心中最深刻的情感。下面是小编分享的思念家乡的诗句及题目,欢迎大家阅读。

      【翻译】

      茫茫的海上升起一轮明月,此时你我都在天涯共相望。有情之人都怨恨月夜漫长,整夜里不眠而把亲人怀想。熄灭蜡烛怜爱这满屋月光,我披衣徘徊深感夜露寒凉。不能把美好的月色捧给你,只望能够与你相见在梦乡。

      【赏析】

      《望月怀远》是一首月夜怀念远人的诗,是作者在离乡时,望月而思念远方亲人而写的。起句“海上生明月”意境雄浑阔大,是千古佳句。它和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鲍照的“明月照积雪”,谢朓的“大江流日夜”以及作者自己的“孤鸿海上来”等名句一样,看起来*淡无奇,没有一个奇特的字眼,没有一分点染的色彩,脱口而出,却自然具有一种高华浑融的气象。这一句完全是景,点明题中的“望月”。第二句“天涯共此时”,即由景入情,转入“怀远”。前乎此的有谢庄《月赋》中的“隔千里兮共明月”,后乎此的有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都是写月的名句,其旨意也大抵相同,但由于各人以不同的表现方法,表现在不同的体裁中,谢庄是赋,苏轼是词,张九龄是诗,相体裁衣,各极其妙。这两句把诗题的情景,一起就全部收摄,却又毫不费力,仍是张九龄作古诗时浑成自然的风格。

      从月出东斗直到月落鸟啼,是一段很长的时间,诗中说是“竟夕”,亦即通宵。这通宵的月色对一般人来说,可以说是漠不相关的,而远隔天涯的一对情人,因为对月相思而久不能寐,只觉得长夜漫漫,故而落出一个“怨”字。三四两句,就以怨字为中心,以“情人”与“相思”呼应,以“遥夜”与“竟夕”呼应,上承起首两句,一气呵成。这两句采用流水对,自然流畅,具有古诗气韵。

      竟夕相思不能入睡,或许是怪屋里烛光太耀眼,于是灭烛,披衣步出门庭,光线还是那么明亮。这天涯共对的一轮明月竟是这样撩人心绪,使人见到它那姣好圆满的光华,更难以入睡。夜已深了,气候更凉一些了,露水也沾湿了身上的衣裳。这里的“滋”字不仅是润湿,而且含滋生不已的意思。“露滋”二字写尽了“遥夜”、“竟夕”的精神。“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两句细巧地写出了深夜对月不眠的实情实景。

      相思不眠之际,没有什么可以相赠,只有满手的月光。诗人说:“这月光饱含我满腔的心意,可是又怎么赠送给你呢?还是睡罢!睡了也许能在梦中与你欢聚。”“不堪”两句,构思奇妙,意境幽清,没有深挚情感和切身体会,恐怕是写不出来的。这里诗人暗用晋陆机“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两句诗意,翻古为新,悠悠托出不尽情思。诗至此戛然而止,只觉余韵袅袅,令人回味不已。

      【翻译】

      独自漂泊在外作异乡之客,每逢佳节到来就更加思念亲人。遥想家乡的亲人们今天都在登高,遍插茱萸时唯独少我一个人。

      【赏析】

      王维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二十八。下面是唐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刘学锴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王维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时期就创作了不少优秀的诗篇。这首诗就是他十七岁时的作品。和他后来那些富于画意、构图设色非常讲究的山水诗不同,这首抒情小诗写得非常朴素。但千百年来,人们在作客他乡的情况下读这首诗,却都强烈地感受到了它的力量。这种力量,首先来自它的朴质、深厚和高度的概括。

      诗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王维家居蒲州,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写这首诗时他大概正在长安谋取功名。繁华的帝都对当时热中仕进的年轻士子虽有很大吸引力,但对一个少年游子来说,毕竟是举目无亲的“异乡”;而且越是繁华热闹,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显得孤孑无亲。第一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分量下得很足。对亲人的思念,对自己孤孑处境的感受,都凝聚在这个“独”字里面。“异乡为异客”,不过说他乡作客,但两个“异”字所造成的艺术效果,却比一般地叙说他乡作客要强烈得多。在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的封建时代,不同地域之间的风土、人情、语言、生活*惯差别很大,离开多年生活的故乡到异地去,会感到一切都陌生、不*惯,感到自己是漂浮在异地生活中的一叶浮萍。“异乡”“异客”,正是朴质而真切地道出了这种感受。作客他乡者的思乡怀亲之情,在*日自然也是存在的,不过有时不一定是显露的,但一旦遇到某种触媒──最常见的是“佳节”──就很容易爆发出来,甚至一发而不可抑止。这就是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往往是家人团聚的日子,而且往往和对家乡风物的许多美好记忆联结在一起,所以“每逢佳节倍思亲”就是十分自然的了。这种体验,可以说人人都有,但在王维之前,却没有任何诗人用这样朴素无华而又高度概括的诗句成功地表现过。而一经诗人道出,它就成了最能表现客中思乡感情的格言式的警句。

      前两句,可以说是艺术创作的“直接法”。几乎不经任何迂回,而是直插核心,迅即形成高潮,出现警句。但这种写法往往使后两句难以为继,造成后劲不足。这首诗的后两句,如果顺着“佳节倍思亲”作直线式的延伸,就不免蛇足;转出新意而再形成新的高潮,也很难办到。作者采取另一种方式:紧接着感情的激流,出现一泓微波荡漾的湖面,看似*静,实则更加深沉。

      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登高时佩带茱萸囊,据说可以避灾。茱萸,又名越椒,一种有香气的植物。三四两句,如果只是一般化地遥想兄弟如何在重阳日登高,佩带茱萸,而自己独在异乡,不能参与,虽然写出了佳节思亲之情,但会显得*直,缺乏新意与深情。诗人遥想的却是:“遍插茱萸少一人。”意思是说,远在故乡的兄弟们今天登高时身上都佩上了茱萸,却发现少了一位兄弟──自己不在内。好像遗憾的不是自己未能和故乡的兄弟共度佳节,反倒是兄弟们佳节未能完全团聚;似乎自己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处境并不值得诉说,反倒是兄弟们的缺憾更须体贴。这就曲折有致,出乎常情。而这种出乎常情之处,正是它的深厚处、新警处。杜甫的《月夜》:“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和这两句异曲同工,而王诗似乎更不着力。

      【翻译】

      明亮的月光洒在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

      诗的前两句,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何况是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诗的后两句,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于是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而“思”字又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一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明人胡应麟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诗薮·内编》卷六)王世懋认为:“(绝句)盛唐惟青莲(李白)、龙标(王昌龄)二家诣极。李更自然,故居王上。”(《艺圃撷馀》)怎样才算“自然”,才是“无意于工而无不工”呢?这首《静夜思》就是个样榜。所以胡氏特地把它提出来,说是“妙绝古今”。

      这首小诗,既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更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它只是用叙述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然而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千百年来,如此广泛地吸引着读者。

      一个作客他乡的人,大概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吧:白天倒还罢了,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思乡的情绪,就难免一阵阵地在心头泛起波澜;何况是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明月如霜的秋夜!

      月白霜清,是清秋夜景;以霜色形容月光,也是古典诗歌中所经常看到的。例如梁简文帝萧纲《玄圃纳凉》诗中就有“夜月似秋霜”之句;而稍早于李白的唐代诗人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里,用“空里流霜不觉飞”来写空明澄澈的月光,给人以立体感,尤见构思之妙。可是这些都是作为一种修辞的手段而在诗中出现的。这诗的“疑是地上霜”,是叙述,而非摹形拟象的状物之辞,是诗人在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错觉呢?不难想象,这两句所描写的是客中深夜不能成眠、短梦初回的情景。这时庭院是寂寥的,透过窗户的皎洁月光射到床前,带来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诗人朦胧地乍一望去,在迷离恍惚的心情中,真好象是地上铺了一层白皑皑的浓霜;可是再定神一看,四周围的环境告诉他,这不是霜痕而是月色。月色不免吸引着他抬头一看,一轮娟娟素魄正挂在窗前,秋夜的太空是如此的.明净!这时,他完全清醒了。

      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对孤身远客来说,最容易触动旅思秋怀,使人感到客况萧条,年华易逝。凝望着月亮,也最容易使人产生遐想,想到故乡的一切,想到家里的亲人。想着,想着,头渐渐地低了下去,完全浸入于沉思之中。

      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揭示了诗人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生动形象的月夜思乡图。

      短短四句诗,写得清新朴素,明白如话。它的内容是单纯的,但同时却又是丰富的。它是容易理解的,却又是体味不尽的。诗人所没有说的比他已经说出来的要多得多。它的构思是细致而深曲的,但却又是脱口吟成、浑然无迹的。从这里,读者不难领会到李白绝句的“自然”、“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妙境。

      【翻译】

      慈母用手中的针线,为远行的儿子赶制身上的衣衫。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的是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有谁敢说,子女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够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呢。

      【赏析】

      深挚的母爱,无时无刻不在沐浴着儿女们。然而对于孟郊这位常年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游子来说,最值得回忆的,莫过于母子分离的痛苦时刻了。此诗描写的就是这种时候,慈母缝衣的普通场景,而表现的,却是诗人深沉的内心情感。

      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用“线”与“衣”两件极常见的东西将“慈母”与“游子”紧紧联系在一起,写出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感情。三、四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通过慈母为游子赶 制出门衣服的动作和心理的刻画,深化这种骨肉之情。母亲千针万线“密密缝”是因为怕儿子“迟迟”难归。伟大的母爱正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细节自然地流露出来。前面四句采用白描手法,不作任何修饰,但慈母的形象真切感人。

      最后两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作者直抒胸臆,对母爱作尽情的讴歌。这两句采用传统的比兴手法:儿女像区区小草,母爱如春天阳光。儿女怎能报答母爱于万一呢?悬绝的对比,形象的比喻,寄托着赤子对慈母发自肺腑的爱。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在宦途失意的境况下,诗人饱尝世态炎凉,穷愁终身,故愈觉亲情之可贵。“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苏轼《读孟郊诗》)。这首诗,虽无藻绘与雕饰,然而清新流畅,淳朴素淡中正见其诗味的浓郁醇美。

      这首诗艺术地再现了人所共感的*凡而又伟大的人性美,所以千百年来赢得了无数读者强烈的共鸣。直到清朝,溧阳有两位诗人又吟出了这样的诗句:“父书空满筐,母线萦我襦”(史骐生《写怀》),“向来多少泪,都染手缝衣”(彭桂《建初弟来都省亲喜极有感》),足见此诗给后人的深刻印象。

[阅读全文]...
  • 古诗文阅读《晚春》题目及答案

  • 阅读,古诗文,语文
  • 古诗文阅读《晚春》题目及答案

      在学*、工作或生活中,说到古诗,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狭义的古诗,是指产生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体裁。究竟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古诗文阅读《晚春》题目及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晚 春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1)花褪残红的暮春,在古代诗歌中一般带有凋零感伤的特点;但本诗所描绘的暮春之景,却是“生气勃勃”,请结合全诗的内容和表现手法,简析本诗是怎样描绘这一景象的?(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8.(8分)(1)6分)答:本诗描绘暮春之景,一反常态,不写暮春凋零,而写草木的生机勃勃。(1分)一二句,写花草树木探得春将归去,便各施解数,吐艳争芳,争芳斗菲;(2分)三四句,写连那乏色少香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化作雪花随风飞舞。(2分)全诗运用拟人手法,寥寥几笔描绘了暮春的勃勃生机。(1分)

      (2)(2分)答:本诗通过“草树”有“知”、惜春争艳的描写,(1分)表达出诗人对春天大好风光的珍惜赞美之情。(2分)

      拓展延续

      韩愈古诗晚春赏析

      注释

      不久归:将结束

      才思:才华和能力

      译文:

      花草树木知道春天即将归去,都想留住春天的脚步,竟相争妍斗艳。就连那没有美丽颜色的杨花和榆钱也不甘寂寞,随风起舞,化作漫天飞雪。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暮春景色的七绝。乍看来,只是写百卉千花争奇斗艳的常景,但进一步品味便不难发现,诗写得工巧奇特,别开生面。诗人不写百花稀落、暮春凋零,却写草木留春而呈万紫千红的动人情景:花草树木探得春将归去的消息,便各自施展出浑身解数,吐艳争芳,色彩缤纷,繁花似锦,就连那本来乏色少香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而化作雪花随风飞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诗人体物入微,发前人未得之秘,反一般诗人晚春迟暮之感,摹花草灿烂之情状,展晚春满目之风采。寥寥几笔,便给人以满眼风光、耳目一新的印象。

      说这首诗*中翻新,颇富奇趣,还在于诗中拟人化手法的奇妙运用,糅人与花于一体。“草树”本属无情物,竟然不仅能“知”能“解”还能“斗”,而且还有“才思”高下有无之分。想象之奇,实为诗中所罕见。末二句尤其耐人咀嚼,读者大可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毫无羁绊的大胆想象,使人思之无穷,味之不尽。

      再细加揣摩,此诗熔景与理于一炉。可以透过景物描写领悟出其中的人生哲理:诗人通过“草树”有“知”、惜春争艳的`场景描写,反映的其实是自己对春天大好风光的珍惜之情。面对晚春景象,诗人一反常见的惜春伤感之情,变被动感受为主观参与,情绪乐观向上,很有新意。你看,“杨花榆荚”不因“无才思”而藏拙,不畏“班门弄斧”之讥,为“晚春”添色。这就给人以启示:一个人“无才思”并不可怕,要紧的是珍惜光阴,不失时机,“春光”是不负“杨花榆荚”这样的有心人的。

      钱钟联《集释》系此诗于元和十一年。注引朱彝尊《批韩诗》云:"此意作何解?然情景却是如此。"的确,仅就描写暮春景色而言,此诗可谓有情有趣,亦不落俗套。诗题又作《游城南晚春》,可知所写乃春游郊外所见。诗人全用拟人手法,不说人之惜春,而说草树亦知春将不久,因而百花争艳,各呈芳菲。凑热闹的还有朴素无华的杨花榆荚,像飞雪一般漫天遍野地飘舞。人言草木无情,诗偏说它们有知,或"斗"或"解",活泼有趣。这是此诗明白有趣之处。

      然而"无才思"三字颇怪异,遂引起后人诸多猜测。或谓劝人勤学,不要像杨花那样白首无成;或谓隐喻人之无才,作不出好文章;或言有所讽喻;或言赞赏杨花虽无芳华,却有情趣和勇气。细审诗意,诗人当是赞赏杨花的。"无才思"应是故作顿挫的谐谑之笔。

      此诗之寓意,见仁见智,不同的人生阅历和心绪会有不同的领悟。

      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韩愈还是一个语言巨匠。他善于使用前人词语,又注重当代口语的提炼,得以创造出许多新的语句,其中有不少已成为成语流传至今,如“落井下石”、“动辄得咎”、“杂乱无章”等。在思想上是*“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阅读全文]...
  • 静夜思古诗及意思

  • 夜思
  • 静夜思古诗及意思

      导语:《静夜思》是唐代大诗人李白表达思乡之情的作品。这首诗虽然只有区区二十字,但是就流传的广泛程度来说,还没有一篇作品可以与之相比。下面由小编为您整理出的静夜思古诗及意思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静夜思

      唐代诗人: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直译

      明亮的月光洒在床前的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

      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韵译

      皎洁月光洒满床,恰似朦胧一片霜。

      仰首只见月一轮,低头教人倍思乡。

      词句注释

      ⑴静夜思:安静的夜晚产生的思绪。此诗《乐府诗集》卷九〇列入《新乐府辞》。

      ⑵床:此字多有异议,今传五种说法。一说指井台;一说指井栏;一说是“窗”的通假字;一说坐卧的器具,此为本义;一说指胡床,古时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即“马扎”。

      ⑶疑:好像。

      ⑷举头:抬头。

      创作背景

      李白的《静夜思》一诗的写作时间是公元726年(唐玄宗开元之治十四年)旧历九月十五日左右。李白时年二十六岁,写作的地点是在当时扬州旅舍。其《秋夕旅怀》诗当为《静夜思》的续篇,亦同时同地所作。诗人李白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诗人抬望天空一轮皓月,思乡之情油然而生,于是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中外皆知的名诗《静夜思》。

      整体赏析

      《静夜思》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只是用叙述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然而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绎,千百年来,如此广泛地吸引着读者。全诗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揭示了诗人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生动形象的月夜思乡图,抒发了作者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

      此诗写出了客中深夜不能成眠、短梦初回的情景。这时庭院是寂寥的,透过窗户的皎洁月光射到床前,带来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诗人朦胧地乍一望去,在迷离恍惚的心情中,真好像是地上铺了一层白皑皑的浓霜;可是再定神一看,四周的环境告诉他,这不是霜痕而是月色。月色不免吸引着他抬头一看,一轮娟娟素魄正挂在窗前,秋夜的.太空是如此明净。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对孤身远客来说,最容易触动旅思秋怀,使人感到客况萧条,年华易逝。凝望着月亮,也最容易使人产生遐想,想到故乡的一切,想到家里的亲人。想着,想着,头渐渐地低了下去,完全浸入于沉思之中。

      前两句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一个作客他乡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感受: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思乡的情绪,就难免一阵阵地在心头泛起波澜。在月明之夜,尤其是月色如霜的秋夜更是如此。“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后两句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思”字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一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短短四句诗,写得清新朴素,明白如话。构思细致而深曲,脱口吟成、浑然无迹。内容是单纯,却又是丰富的;内容是容易理解的,却又是体味不尽的。诗人所没有说的比他已经说出来的要多得多,体现了“自然”“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妙境。

[阅读全文]...
  • 拼音版静夜思古诗

  • 夜思
  • 拼音版静夜思古诗

      导语:关于拼音版静夜思古诗,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应根据身心发展和语文学*的特点,下面由小编为您整理出的相关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一)拼音版静夜思古诗

      jìng yè sī

      静 夜 思

      lǐ bái

      李 白

      chuáng qián míng yuè guāng

      床 前 明 月 光

      yí shì dì shàng shuāng

      疑 是 地 上 霜

      jǔ tóu wàng míng yuè

      举 头 望 明 月

      dì tóu sī gù xiāng

      低 头 思 故 乡

      (二)古诗静夜思译文及注释

      直译

      明亮的月光洒在床前的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

      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韵译

      皎洁月光洒满床,恰似朦胧一片霜。

      仰首只见月一轮,低头教人倍思乡。

      注释

      (1)静夜思:静静的夜里,产生的思绪 。

      (2)床:今传五种说法。

      一指井台。

      二指井栏。

      三“床”即“窗”的通假字。

      四取本义,即坐卧的器具,《诗经·小雅·斯干》有“载寐之牀”,《易·剥牀·王犊注》亦有“在下而安者也。”之说,讲得即是卧具。

      五马未都等认为,床应解释为胡床。

      (3)疑:好像。

      (4)举头:抬头。

      赏析:

      古诗《静夜思》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只单单是用叙述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可是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绎,千百年来,这样广泛地吸引着读者。整首诗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揭示了诗人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生动形象的月夜思乡图,抒发了诗人李白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客中深夜不能成眠、短梦初回的情景。这时庭院是寂寥的,透过窗户的皎洁月光射到床前,带来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诗人朦胧地乍一望去,在迷离恍惚的心情中,真好像是地上铺了一层白皑皑的浓霜;可是再定神一看,四周围的环境告诉他,这不是霜痕而是月色。月色不免吸引着他抬头一看,一轮娟娟素魄正挂在窗前,秋夜的太空是如此明净。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对孤身远客来说,最容易触动旅思秋怀,使人感到客况萧条,年华易逝。凝望着月亮,也最容易使人产生遐想,想到故乡的一切,想到家里的亲人。想着,想着,头渐渐地低了下去,完全浸入于沉思之中。

      前两句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一个作客他乡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感: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思乡的情绪,就难免一阵阵地在心头泛起波澜。在月明之夜,尤其是月色如霜的秋夜更是如此。“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后两句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李白已从迷朦转为清醒,诗人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思”字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一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简短四句诗,写得清新朴素,明白如话。构思细致而深曲,脱口吟成、浑然无迹。内容是单纯,却又是丰富的;内容是容易理解的,却又是体味不尽的。诗人所没有说的比他已经说出来的要多得多,体现了“自然”、“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妙境。

[阅读全文]...
  • 痛为题目的诗歌

  • 诗歌
  • 痛为题目的诗歌(精选5首)

      在学*、工作或生活中,许多人对一些广为流传的诗歌都不陌生吧,诗歌富于音乐美,语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结构形式的美。你所见过的诗歌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痛为题目的诗歌(精选5首),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隔一程山水

      你的轻舟

      已过万重山

      你在千里之外

      与我隔山隔水地相望

      我在千里之外

      望前路

      你辗过的那个车辙

      山重水复

      早已肝肠寸断

      从我望穿的秋水里嵌入了夜幕

      佛说

      那不过是两颗心

      前世五百次凝眸后一次擦肩而过

      你非要说

      你就是前世葬我的人

      曾与我三生石前缘定三生

      一只多嘴的暮鸭在嘎嘎

      诉说着当年

      断桥边那个为我撑伞的少年

      转山转水转佛塔

      菩提下十年苦苦修行

      只为修来今生与我的同船一渡

      你胸口的痛说

      我就是你

      前世遗失的一根肋骨

      只有找到我

      让我的真心贴着你的心

      你今生的哅口才不会隐隐的痛

      从此

      你粘上了我

      我的.心却被深深伤痛了

      难道

      一线牵来的千里姻缘

      原本

      就是一场美丽的错?

      一次酸楚

      给了我一回

      伤心的理由

      你就像一根无形的刺

      穿透我的心脏

      那鲜艳的血,啊!

      到底还是

      流了一地

      尝试着

      把心痛

      写进我的爱情散文诗

      让滴着血的文字

      沾染着你的温情

[阅读全文]...
  • 相思古诗的意思翻释(相思古诗全诗的意思赏析)

  • 相思
  • 红豆生南国,王维《相思》赏析及其背后的故事探究

    ◎南郭居士

    王维的绝句《相思》,由于这首诗非常有名,几乎家喻户晓,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喜爱,成为人们表达爱情和思念的重要诗篇,由此而产生的关于它的传说也很多。

    电视剧《大明宫词》里王维送给太*公主的诗就是这首《相思》。而这首诗到底是写给谁的,有什么动人的历史背景和传奇故事,我想大家应该一定会感兴趣吧。这里笔者将透过一些历史点滴的脉络,带领我们寻找其最佳的答案。

    相思

    唐·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这是一首仄起首句不押韵格式的五言绝句,押“四支”韵。*仄为:

    *仄**仄,**仄仄*。

    仄**仄仄,仄仄仄**。

    这首借咏物而寄相思的诗,写相思之情,全篇却不离红豆,正是用其相思子之名,以关合相思之情。该诗最核心的两个词就是“相思”和“红豆”。

    我们先看标题,关于相思一词,原本有四种解释。其一指彼此想念,后多指男女相悦而无法接*所引起的想念;其二是指相思病(例:“别是发生了恋爱,犯了相思吧。”);其三指树名,又名红豆树(唐牛僧孺《玄怪录·古元之》:“原野无凡树,悉生百果及相思、石榴之辈。”);其四为果名(宋无名氏《采兰杂志》:“ 燕地有频婆,味虽*淡,夜置枕边,微有香气,即佛书所谓频婆, 华言相思也。”)。当然,本诗之相思显然是指第一种意思,并借用了红豆的相思子之名起到双关的作用。

    下面对全诗做详细解析。

    首句“红豆生南国”,写红豆及产地。那么红豆是什么?是不是只生在南国呢?

    有人说红豆是一种豆类产品,也称相思豆,又名相思子,结出的籽象豌豆而稍扁,呈鲜红色。由于相思豆颜色艳丽,一些人就把它串成手链作为工艺品出售。曾有报道,制作工人在串手链时穿破相思豆外壳,同时扎破了自己的手指后中毒身亡。

    而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相思子,别称红豆,藤本,茎细弱,多分枝。是豆科相思子属的一种有毒植物,广泛分布于热带地区。种子中含有一种称为相思豆毒蛋白的蛋白质,此毒素具有很强的毒性,误食时会中毒,严重时甚至会丧命。

    但红豆还有一个种类,即红豆树,乃珍稀树种。苏州历史上就曾有四棵红豆树。据清·顾震涛《吴门表隐·卷九》记载:“铁树即红豆,郡中只有四树,一在元墓山寺内;一在城东酒仙堂(东禅寺),宋白鸽禅师手植;一在升龙桥南惠太史周惕宅,周惕少从酒仙堂分拆栽成;一在吴衙场明给谏之佳宅内,后易宋、易彭今为吴刺史贻谷所居。”

    曾有一个传说,是在汉代的时候,一位丈夫戍边不归,他的妻子就在树下日夜遥望,思念成疾,泣血而死。她死后,树上结出红色的果子,仿佛是这位妻子的血泪凝成,所以红豆被寄予相思之意,又名相思子。

    因此,红豆就是红豆树、海红豆及相思子等植物种子的统称,民间看做男女爱情的信物,文学作品中常用以象征爱情或者相思。

    那么“红豆生南国”的这个南国又指哪里呢?

    藤本红豆分布于热带地区,此乃泛指。而诗中的南国,却有几种说法。郭沫若先生认为诗中的红豆指的是海红豆,海红豆是落叶小乔木,在我国常见于岭南地区。也有人说是在苏州吴衙场,仅存的一株红豆树在吴衙场37号,为清初惠周惕居所“红豆山庄”,现为受保护古建筑。吴衙场的名字来源是明代刑部给事中吴之佳居此,故名。还有人说这与萧统和慧如的爱情有关,这个“南国”是指江南的顾山,当年萧统曾在这里编辑《昭明文选》。还有人说这个“南国”泛指江南。而这个“南国”到底指哪里,后文将继续探究。

    接下来的次句是为问句,“春来发几枝”?这一问用语质朴,又极富形象性,未言相思,却似相思已经萌动,设问自然,暗逗情怀,为“采撷”做好铺垫。

    第三句“愿君多采撷”,从物转向了情节,寄意友人“多采撷”,那么为什么要“多采撷”,又为点明主题做好了准备,言在此而意在彼,环环相扣。而这个让人浮想联翩的君又指谁呢?后面会有详解。

    末句“此物最相思”是全诗的落脚点,寄意于红豆的相思属性,用一“最”字将主题推至极致,委婉而又含蓄,语浅却又情深。从此红豆树名传遍大江南北,使众多俊男倩女为之倾倒。

    关于《相思》这首诗,许多人认为描写的是年少的爱情,最后无疾而终。还有人说,这首诗是王维写给他妻子的。由于该诗影响广泛,因此演绎了许多传奇的爱情故事,大体都是情犊初开的少年王维,为表达对所爱之人的思念,触景生情,写成了一首非常感人的诗。而演义较成功的就是电视剧《大明宫词》里太*公主和王维的关系,借此,笔者正好先介绍一下诗作者王维。

    王维(701年或699年-761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外号“诗佛”。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其父迁家蒲州(今山西永济)。开元九年 (721)进士, 因通音律授大乐丞。不久因故谪济州司仓参军。开元二十二年,被张九龄擢为右拾遗。两年后九龄罢相,他倍感沮丧,有归隐心。二十五年,奉使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幕,后以殿中侍御史知南选。安史乱前,官至给事中。40多岁时,先后隐居终南山和辋川,亦官亦隐。思想日趋消极,佛教信仰日益发展。安史乱中被俘,被迫做伪官。乱*,降为太子中允。后复累迁至给事中,以尚书右丞终,世称王右丞。存诗400余首,代表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著作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

    而关于太*公主(约665年-713年8月1日),是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小女儿。史书没有记载太*公主的名字 ,有人根据《全唐文·代皇太子上食表》一文认为她的本名是李令月。713年因涉嫌谋反,被唐玄宗发兵擒获,赐死于家中。

    王维和太*公主是否存在关系,史书中并没有记载,不过两者处于同一个时代倒是事实。太*公主比王维要大30多岁,王维十五岁时去京城应试的时候太*公主早已经死了。也不太可能王维在山西就和在长安的太*公主相交,当时王维才10岁,而太*公主已经40多岁了。且太*公主死的时候,王维仅12岁,两人产生爱情的可能性基本没有。但影视作品属于文艺范畴,只要不背离或歪曲重要历史事实,这样无关主体的编导和发挥是可以被接受的。

    那么这首诗到底是为谁而作的呢?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线索,就是《相思》诗题除了《相思子》和《咏红荳》外,还有一题,叫“江上赠李龟年”。其实本诗不光题目有几个,版本内容也有不一样的地方。南宋大学者洪迈所编《万首唐人绝句》中的版本内容是这样的:“红豆生南国,秋来发故枝。劝君休采撷,此物最相思。”

    由于此诗一作《江上赠李龟年》,因此可以认为此诗是为友人李龟年所作。虽然有人质疑说《江上赠李龟年》是明末凌濛初刊发的王右丞集中才用此标题的,但之前有没有其他地方使用过也并不知道,而这毕竟是最早能说明此诗是为谁所写的实据,在没有证据能证明其错误之前,是可以继续沿用的。

    那么李龟年是何许人也,怎么能使王维给他赠诗呢?其中又有哪些曲折悲欢的故事呢?

    李龟年,邢州柏仁(今河北隆尧县西部)人,李景伯之子,唐朝音乐家。李龟年善歌,还擅吹筚篥,擅奏羯鼓,也长于作曲等。和李彭年、李鹤年兄弟创作的《渭川曲》特别受到唐玄宗的赏识。而王维于开元九年(公元721年)进士及第即任朝廷太乐丞,是掌管乐和礼的官。李龟年作为皇上御用的著名乐师,王维必然认识,应该就在此时他们交往的过程中,开始建立了深厚的友情。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叛军攻陷长安,唐玄宗仓皇的西逃,王维被安禄山的叛军扣留。李龟年出逃后流落到江南,卖艺为生,此处江南是指唐朝的江南,在今湖南省,其实应该就是《相思》中所说的“南国”。而今天的江南地区在唐朝时是江左。

    李龟年在江南流浪的日子里,经常唱这首“红豆生南国”,由此推断这首诗是在天宝年间王维与李龟年别离时候所作,写的是离愁别绪和相思之苦。因为有这样颠簸流离的生活,对这首歌词便体会更深,因此每为人演唱它,听者无不为之动容。当然说具体一些,这首诗是此前两人曾在江上相遇,王维写给李龟年的赠别之诗,因为标题中已明确是“江上赠”。

    无独有偶,还有一首非常有名的诗,是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所描绘的也不是首次相识。“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又是一年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大历四年(769)三月,漂泊的杜甫离开岳阳到潭州,居留到第二年春天,和流落江、潭的李龟年重逢,回忆起在岐王和崔九的府邸频繁相见和听歌的情景,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诗(范摅的《云溪友议》有载)。

    李龟年流落湖南湘潭后,最后一次在湘中采访使举办的宴会上唱了王维的《相思》,又唱了王维的一首《伊川歌》:“清风明月苦相思,荡子从戎十载余。征人去日殷勤嘱,归燕来时数附书。”表达了希望唐玄宗南幸的心愿,但此时唐玄宗也已是风烛残年,四天后李龟年郁郁而终。

    总之,王维这首借咏物而寄相思的绝句,全诗洋溢着少年的情怀,荡漾着青春的气息,虽说是赠友人李龟年的眷怀之作,但满腹情思始终未曾直接表白,句句话儿不离红豆,因为红豆意象的固化而变成了直白的爱情诗鼎峰之作。正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本来是思念弟弟苏辙的诗,也是由于全诗优美缠绵的意境,人们都宁愿相信它是一首爱情诗。

    唐代的绝句名篇经乐工谱曲而广为流传者为数很多,王维《相思》就是其中之一,一直在梨园中传唱,属于保留曲目。有人说红豆最早是在部队开始流传,以解相思之苦,因此给它取名为相思豆。也有人说红豆作为相思的信物是在南朝萧太子(古诗十九首的编者)的传说中便已经开端。而经过王维这首诗以及人们的推波助澜,红豆终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成为爱情与相思的最高象征。《相思》这首诗也由于能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从而散发出永恒的艺术魅力。

    作者简介:

      南郭居士,本名郭军,67年生人,陇南市武都工作,籍贯甘肃徽县。有*千篇文学作品在各类报刊书籍及网络*台发表。著有《南郭词文》,并获第三届“中国金融文学奖”诗歌提名奖。合编有《雪藻兰襟》、《清韵十二家》等诗词选集。获“首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现代诗入围奖。作品入编第四届中国百诗百*赛。被全国诗词家神州行组委会授予“新中国成立70周年优秀诗词家”及“新时代诗书人家”称号。

      系中国诗歌学会、中华诗词学会、中国金融作协、甘肃省作协、《诗刊》子曰诗社会员,《陇南诗词》编审,《成州文学》顾问,《炎黄诗词》总编,雪藻兰襟诗词终审主编,草地诗人主创人员。原精品文化*总编,原《中国诗歌报》诗词创研中心副主编。

[阅读全文]...

相关词条

相关文章

带思的古诗题目 - 句子

带思的古诗题目 - 语录

带思的古诗题目 - 说说

带思的古诗题目 - 名言

带思的古诗题目 - 诗词

带思的古诗题目 - 祝福

带思的古诗题目 - 心语

推荐词条

好段摘抄100字 鲁迅摘抄 摘抄800字 初一摘抄 教育摘抄 500字摘抄 故事摘抄 摘抄高中 摘抄100 《海底两万里》摘抄 高中人物素材摘抄 课外摘抄书籍名 安徒生童话好词好句摘抄大全 课外书好词好句好段摘抄大全 活着摘抄及赏析 红楼梦好句好段摘抄大全 好段300字摘抄大全 *语*人摘抄 读书笔记好句好段摘抄及感悟 骆驼祥子读书笔记摘抄赏析 朝花夕好句摘抄 名人摘抄段落 长征摘抄片段 200字摘抄优美段落 儒林外史好段摘抄赏析 人物神态描写摘抄大全 时评摘抄 论点论据论证大全摘抄 傲慢与偏见好词好句好段摘抄 史铁生自选集摘抄 好句摘抄有出处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