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戴玉的古诗句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戴玉的古诗句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戴玉的古诗句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戴玉的古诗句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花无人戴,酒无人劝,醉也无人管。——黄公绍《青玉案·年年社日停针线》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白发戴花君莫笑,六幺催拍盏频传。——欧阳修《浣溪沙·堤上游人逐画船》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浪淘沙·北戴河》
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世说新语·任诞》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人非人不济,马非马不走,土非土不高,水非水不流。——《大戴礼记·曾子制言上第五十四》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浪淘沙·北戴河》
面誉者不忠,饰貌者不情——《大戴礼记·文王官人第七十二》
言不过行,行不过道——《大戴礼记·文王官人第七十二》
君子虑胜气,思而后动,论而后行,行必思言之,言之必思复之,思复之必思无悔言,亦可谓慎矣。——《大戴礼记·曾子立事第四十九》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赵嘏《长安晚秋 / 秋望 / 秋夕》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浪淘沙·北戴河》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多私者不义,扬言者寡信。——《大戴礼记·文王官人第七十二》
君子多知而择焉,博学而算焉,多言而慎焉。——《大戴礼记·曾子立事第四十九》
不能则学,疑则问——《大戴礼记·曾子制言上第五十四》
言必有主,行必有法,亲人必有方。——《大戴礼记·曾子立事第四十九》
父之雠,弗与共戴天。兄弟之雠不反兵。交游之雠不同国。——《礼记·曲礼上》
君乘车,我戴笠,他日相逢下车揖;君担簦,我跨马,他日相逢为君下。——佚名《越谣歌》
观说之流,可以知其术也;久而复之,可以知其信矣;观其所爱亲,可以知其人矣。——《大戴礼记·曾子立事第四十九》
同声则异而相应,意合则未见而相亲——《大戴礼记·保傅第四十八》
故目者,心之浮也;言者,行之指也;作於中,则播於外也。——《大戴礼记·曾子立事第四十九》
饭颗山头逢杜甫,顶戴笠子日卓午。——李白《戏赠杜甫》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蛾眉淡了教谁画?瘦岩岩羞戴石榴花。——关汉卿《大德歌·夏》
君子执仁立志,先行后言,千里之外,皆为兄弟,苟是之不为,则虽汝亲,庸孰能亲汝乎?——《大戴礼记·曾子制言上第五十四》
无常安之国,无宜治之民——《大戴礼记·保傅第四十八》
君子尊其所闻,则高明矣;行其所闻,则广大矣,高明广大,不在于他,在加之志而已矣。——《大戴礼记·曾子疾病第五十七》
君子将说富贵,必勉于仁也。——《大戴礼记·曾子制言中第五十五》
得贤者安存,失贤者危亡——《大戴礼记·保傅第四十八》
君子思仁义,昼则忘食,夜则忘寐,日旦就业,夕而自省,以殁其身,亦可谓守业矣。——《大戴礼记·曾子制言中第五十五》
君子进则能达,退则能静。岂贵其能达哉?贵其有功也。岂贵其能静哉?贵其能守也。——《大戴礼记·曾子制言中第五十五》
得人恩果千年记,得人花戴万年香。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弟子录《寡人之于国也》
佳辰强饮食犹寒,隐几萧条戴鹖冠。——杜甫《小寒食舟中作》
访戴归来,寻梅懒去,独钓无聊。——薛昂夫《蟾宫曲·雪》
君子进则能益上之誉,而损下之忧——《大戴礼记·曾子制言中第五十五》
披星戴月,谓早夜之奔驰;沐雨栉风,谓风尘之劳苦。——《幼学琼林·卷一·天文》
正其本,万物理;失之毫釐,差之千里。——《大戴礼记·保傅第四十八》
天戴其苍,地履其黄。——梁启超《少年*说》
老鹤高飞,一枝投宿,长笑蜗牛戴屋行。——辛弃疾《沁园春·再到期思卜筑》
戴星先捧祝尧觞,镜里堪惊两鬓霜。——成彦雄《元日》
神萍写时雨,晨色奏景风。——陶渊明《五月旦作和戴主簿》
戴月行,披星走,孤馆寒食故乡秋。——马致远《四块玉·叹世三首》
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浪淘沙·北戴河》
暂时花戴雪,几处叶沉波。——杜甫《蒹葭》
既来孰不去?——陶渊明《五月旦作和戴主簿》
沙场竟殒命,壮志也无违。——*《五律·挽戴安澜将军》
孝者,天下之大经也。——《大戴礼记·曾子大孝第五十二》
形容玉龙雪山的古诗句
丽江雪山天下绝,堆琼积玉几千叠。 足盘厚地背擎天,衡华真成两丘垤。 *生爱作子长游,览胜探奇不少休。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形容玉龙雪山的古诗句,希望对你有帮助。
1淡妆素裹玉龙山,晶莹剔透雪中情。
2雪域仙山秘境长,无人踏雾揽苍茫。
3久慕逢飞霰,尊容隐雾中。留得遗憾在,且作梦游龙。
4亘古冰峰高域情,玉龙持护纳西擎。
5杜鹃仍叠银铧处,忽见过云隐玉龙。
6寒威千里望,玉立雪山崇。
7嶙峋万仞终年雪,泻玉流穿古镇滂。
8谁言破腊无春意,且看山巅雪莲花。
9雪歇晨光十几峰,半山绿白半山红。杜鹃仍叠银铧处,忽见过云隐玉龙。
10丽江雪山天下绝,堆琼积玉几千叠。
11峰高云自扰,雾重絮飘繁。
12留得遗憾在,且作梦游龙。
13雪峰映碧潭,意境如仙赋。
14云浮瑶玉色,皓首碧穹巍。
15萧风劲舞玲珑处,笑访冰魂雪域家。
16柔水绕雄山,玉壁金川。咆哮巨浪上云端。素裹银妆娇且艳,游客惊叹。扇子竖峰颠,雾绕腰间。一条索道上高悬。览尽玉龙风景秀,壮丽天然。
17郡北无双岳,南滇第一峰。
18皑皑银雪山峰遍,遐尔闻名一泫然。
19雾笼云遮缥缈中,浑然浩气贯苍穹。寒光耀日峥嵘面,好个擎天碧玉峰!
20摘下浮云作嫁纱,撷来银月试菱花。萧风劲舞玲珑处,笑访冰魂雪域家。
21寒光耀日峥嵘面,好个擎天碧玉峰!
22巅峰寻雅趣,何惧步维艰。
23玉龙飞舞云缠绕,万仞冰川直耸天。
24雪山高,雪山娇,索道如飞上碧霄。十二峰峦犹白马,皑皑公主策蹄遥。
25四季常思雪,孤村见雪山。
26久慕逢飞霰,尊容隐雾中。
郡北无双岳,南滇第一峰。四时光皎洁,万古势龙从。
绝顶星河转,危巅日月通。寒威千里望,玉立雪山崇。
丽江雪山天下绝,堆琼积玉几千叠。
足盘厚地背擎天,衡华真成两丘垤。
*生爱作子长游,览胜探奇不少休。
安得乘风临绝顶,倒骑箕尾看神州
“画堂晨起,来报雪花飞坠。”李白《清*乐》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韩愈
“妆点万家清景,普绽琼花鲜丽”
“暮雪助消峭,玉尘散林塘”
“才喜门堆巷积,可惜迤逦消残”
“江南雪,轻素减云端”
“蝴蝶初翻帘绣,万玉女,齐回舞袖”……
“山南山北雪晴,千里万里月明”
“谁剪轻琼作物华,春绕天涯,水绕天涯”
“投宿侵征骑,飞雪满孤村”
“乱山残雪夜,孤独异乡人”
“燕山雪花大如*,片片吹落轩辕台,”李白《北风行》
“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杜甫
“秦城岁云暮,大雪满皇州。雪中退朝者,朱紫尽公侯。贵有风雪兴,富无饥寒忧。所营惟第宅,所务在追游……”
“长安大雪天,鸟雀难相觅。”
戴叔伦古诗小雪及译文
在日常学*、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对那些朗朗上口的古诗很是熟悉吧,广义的古诗,泛指*战争以前中国所有的诗歌,与*代从西方传来的现代新诗相对应。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大家都称赞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戴叔伦古诗小雪及译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雪
作者:戴叔伦 朝代:唐朝
花雪随风不厌看,更多还肯失林峦。
愁人正在书窗下,一片飞来一片寒。
小雪全文翻译(译文): 随风飞舞的.雪花看不厌,再多了还可以让树林和山峦看不见。"正在为生计发愁的我坐在书房的窗户下,窗外飞来一片雪花也带进来一片严寒。
《玉楼春》古诗鉴赏
在*时的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自己喜欢的古诗吧,古诗按内容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等。究竟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玉楼春》古诗鉴赏,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玉楼春?戏赋云山【注】
何人半夜推山去?四面浮云猜是汝。常时相对两三峰,走遍溪头无觅处。
西风瞥起云横渡,忽见东南天一柱。老僧拍手笑相夸,且喜青山依旧住。
【注】本词作于作者受南宋“和谈”派排挤,闲居江西铅山期间。
8.请分别简要概述词作上下阕描述的内容和作者的心情。(5分)
9.词的开篇两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加以简析。(6分)
8.上阕写对青山被浮云遮盖的忧虑(遗憾);下阕写重睹青山的喜悦。本词通过描写一种自然现象的瞬息变化,寄寓了作者坚定的信念。 .
9.设问和拟人手法。上句设问,下句作答。含蓄委婉,耐人寻味;拟人手法密切了物我关系,使我们仿佛看到了词人那种翘首凝望、喃喃自语的情态。
赏析
【鉴赏】:
宋宁宗庆元二年(1196),辛弃疾由于上饶(今属江西)带湖寓所毁于火,遂徙居位于铅山(今属江西)东北境的期思渡别墅。那里有一汩清泉,其形如瓢,词人因名之为“瓢泉”。这首词就是作者居住在瓢泉寓所期间写成的。内容如题,乃吟咏云山之作。
这首词虽然题为“戏赋云山”,但所着力描述的不过是一种自然现象的瞬息万端的变化,但字里行间似乎寄寓着词人这样一个信念:虽然坚持抗金北伐的力量,多次受到投降派的排斥和打击,但是,就象大雪压不垮青松一样,这股抗金力量不仅不会消亡,反而会逐渐强大,成为国家的中流砥柱。
开首两句点题。上句设问,下句作答,这比直说青山被浮云所遮盖,更耐人寻味。而且,由于用了拟人手法,还大大密切了物我关系,使我们仿佛看到了词人那种翘首凝望、喃喃自语的情态。起句用典,《庄子。大宗师》云:“夫藏舟于壑,藏山于泽,谓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者负之而走,昧者不知也。”庄子这段话是为抒发他有藏必亡的虚无观点立论的。后来黄庭坚《次韵东坡壶中九华》诗曾用其字面,句云:“有人夜半持山去,顿觉浮岚暖翠空。”以作者的词句同黄氏的诗句相比较,黄氏的“持”字径从《庄子》语中“负之而走”的“负”字而来,稍显得拘泥朴实;而词人的“推”字,则显得空灵巧妙,更切合青山被浮云所笼罩的景象。可见,用典的巧拙,不在于能否师其字面,而在于能否即景会心,缘事而变化。而“四面浮云猜是汝”句,何以用“猜”而不用“知”?盖“知”字判断的意味太浓,和起句的诘问语气不相搭配,且使本句也显得呆滞;而著一“猜”字,不仅和起句的诘问语气相吻合,而且还使全韵灵动活泼,声情若掬。歇拍一韵紧承前韵,通过描述自己寻觅“常时相对两三峰”的行动和“走遍溪头无觅处”的结果,进一步证实青山被浮云所笼罩,并隐然透露出词人的遗憾心情。词人为什么如此执着地寻觅“常时相对”的青山?因为青山是他闲居瓢泉期间的知音,也是他光明磊落的人格的真实写照。“新葺茆檐次第成,青山恰对小窗横。”(《浣溪沙·瓢泉偶作》)“青山意气峥嵘,似为我归来妩媚生。”(《沁园春·再到期思卜筑》)“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虞美人·邑中园亭……》)你看,词人对青山的感情是多么的深厚啊!怪不得他要殷勤寻觅呢。
词的上片写青山被浮云遮覆的忧虑,下片则写重睹青山的喜悦。下片两句笔锋一转,景象突然一变:西风乍起,浮云飘散,忽然看见*时与之相亲相爱的青山象擎天巨柱一样,岿然耸立在东南天际。说写词人重睹青山的喜悦,可又没有直接描写,而是通过上句的“瞥起”和下句的“忽见”,来表现作者在刹那间的感情变化。如果说下片一韵着重写浮云散而青山见的自然景观须臾间的变化的话,那么结拍一韵还不该直接抒写重睹青山的喜悦心情吗?作者偏不这样,而是宕开笔墨,描写了一个老僧看到青山依然挺立东南天际时的欢快举止和情态,通过老僧之喜来映衬词人之喜。这样写不仅多一层曲折,而且还丰富了词境,说明热爱青山、关心青山是否依旧的,正大有人在,那老僧即其一例也。
这首词虽然题为“戏赋云山”,但词人对他吟咏的对象并未作十分精细的描绘和刻划,而是抓住自然界客观景物的倾刻变化,以轻快明朗的.笔调抒发自己的内心感受,寓意深刻,并非*淡之叹。这首小词的格调明快疏朗,清新活泼,反映了词人落职闲居期间积极乐观的一面。
玉楼春
钱惟演
城上风光莺语乱,城下烟波春拍岸。
绿杨芳草几时休,泪眼愁肠先已断。
情怀渐觉成衰晚,鸾镜朱颜惊暗换,
昔时多病厌芳尊,今日芳尊惟恐浅。
此为作者暮年遣怀之作。词中以极其凄婉的笔触,抒写了作者的垂暮之感和政治失意的感伤。作品中的“芳草”、“泪眼”、“鸾镜”、“朱颜”等意象无不充满绝望后的浓重感伤色彩,反映出宋初纤丽词风的艺术特色。
上片起首两句,从城上和城下两处着墨,声形兼备、富于动感地描绘春景,勾勒出一幅城头上莺语阵阵、风光无限;城脚下烟波浩淼、春水拍岸的图画,使读者隐然感觉到主人公的伤春愁绪,从而为下文的遣怀抒情作好了铺垫。
上片结末两句转而抒情,言绿杨芳草年年生发,而词人已是眼泪流尽,愁肠先断,愁惨之气溢于言表。从表现手法上讲,用绿杨芳草来渲染泪眼愁肠,也就达到了情景相生的效果,情致极为凄婉。此二句由景入情,词意陡转,波澜突起。
过片两句,从精神与形体两方面感叹老之已至,抒写了词人无可奈何的伤感情怀。从中可以窥见,一贬汉东,默默无闻,大势已去,这对于曾经“官兼将相,阶勋、品皆第一”的作者来说,打击是多么巨大。结拍两句将借酒浇愁这一司空见惯的题材赋予新意,敏锐而恰切地扣住词人对“芳尊”态度的前后变化这一细节,形成强烈反差,由景入情,画龙点睛,传神地抒发出一个政治失意者的绝望心情。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卷二云:“侍儿小名録云:”钱恩公谪汉东日(指钱惟演晚年谪随州),撰《玉楼春》词曰:“城上风光莺语乱,城下烟波春拍岸。绿杨芳草几时休,泪眼愁肠先已断。情怀渐变成衰晚,鸾镜朱颜惊暗换。往年多病厌芳樽,今日芳樽惟恐浅。”每酒阑歌之,则泣下。后阁有白发姬,乃邓王歌鬟惊鸿也。遽言:“先王将薨,预戒挽铎中歌木兰花引绋为送。今相公亦将亡乎。果薨于随州。”可为此词注脚。
古诗原文
洛阳正值芳菲节,秾艳清香相间发。游丝有意苦相萦,垂柳无端争赠别。
杏花红处青山缺,山畔行人山下歇。今宵谁肯远相随,惟有寂寥孤馆月。
译文翻译
洛阳春浓花满城,姹紫嫣红香正浓。游丝有意,苦留游客丝萦绕。杨柳无情,争相送别为那般。
杏花红处,遮去青山一片青。山路远,行人山下歇驿站。相去远,今宵谁能与我伴,唯有寂寞、孤馆与明月。
注释解释
芳菲节:花草飘香的季节,指春季。
相间(jiàn)发:先后连续不断地开花。
游丝:蜘蛛和青虫之类的昆虫所吐之丝,被风吹到空中,成为游丝。
垂柳句:古有折柳送别之俗,故云。
馆:驿馆。
创作背景
此篇述离情,作于景佑元年(1034)春天离开洛阳之时。
诗文赏析
用“洛阳正值芳菲节”开头,一下子就把读者带进了离人所的满城春色的地方。但作者并不满足于此,他又用“秾艳清香相间发”来进一步渲染“芳菲节”,使洛阳的春色变得更为具体可感。“秾艳”一句不仅使人想见花木繁盛、姹紫嫣红的景象,而且还使人仿佛感受到了阵阵春风吹送过来的阵阵花香。接下去两句“游丝有意苦相萦,垂柳无端争赠别”既是写景,又已暗含眷恋送别者的感情。“游丝”是蜘蛛所吐的丝,春天飘荡空中,随处可见。庾信的《春赋》就曾用“一丛香草足碍人,数尺游丝即横路”来点染春景。游丝和垂柳原是无情之物,但惜别者眼中,它们却仿佛变得有情了。这里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说游丝苦苦地缠绕着人不让离去,又埋怨杨柳怎么没来由地争着把人送走,即景抒情,把笔锋转入抒写别离。
下片继续写旅途的春光和离愁,使人感到春色无边无际,愁思也无边无际,始终苦恼着离人。作者只写旅途一瞥,用富有特征的形象描绘产生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
“杏花红处青山缺,山畔行人山下歇”是全词传神之笔。上句描写旅途中的春山:只见山口处有红杏傍路而开,而红艳艳的杏花林遮住了一大片青山。下句写那位离人的活动:他绕山而行,群山连绵,路途遥远,他还没有到达目的地,中途停宿有杏花开放的驿舍里。这儿人烟稀少,和繁华的洛阳形成鲜明的对照。他感到寂寞,他夜不成眠,望月思人,终于迸发出了“今宵谁肯远相随,惟有寂寥孤馆月”的叹息,使作品所要抒发的感情喷薄而出。词至此戛然而止。
上片写洛阳春季花柳盛开的洛阳这之春,并以柳丝萦牵喻难舍之情。离别的时候正值花草芳香的洛阳之春,浓艳的、清香的,相继开花争妍。接下来写忍离别之情。词人拈出两个象征依恋和离别的意向,“游丝”、“垂柳”,并赋予它们以人的情思,用一“苦”一“争”,写离别之人对洛阳及送行者依依不舍的深情。
下片设想离开洛阳所经之处的风景及旅途之状,进一步渲染离情。“杏花”二句为远望所见之景,放眼望去,离开洛阳要经过的青山缺口之处,红杏似火,一路行人或行或歇。词人也即将加入这行人的队伍,他不由得想象着离开满是好友和知交的洛阳后的寂寞旅程,那会是怎样一番情形呢?一路之上,又会有谁相随呢?陪伴自己的,恐怕只有寂寥孤馆的那一轮明月吧。
《青玉案·元夕》古诗鉴赏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中,大家都接触过古诗吧,古诗的格律限制较少。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青玉案·元夕》古诗鉴赏,欢迎阅读与收藏。
青玉案 元夕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①,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②,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③处。
注释:①花千树:形容花灯之多,如千树开花。②蛾儿、雪柳、黄金缕:妇女的头饰。③阑珊:黯淡、零落。
1.《青玉案元夕》中元夕是指阴历正月十五日的元宵节,是夜称元夕或元夜。从唐代起,在元宵夜就有_________的风俗,也称_________节。(2分)
2. 清代作家________的作品《_________》里的元宵节,比春节更隆重,小到英莲走失,大到元春省亲,*民灶火也好,贵族家庆也罢,让我们品出了这个传统节日的许多*俗的文化内涵。(2分)
3.元宵节是正月里一个重要节日,当天往往举行闹花灯、猜灯谜活动,猜中灯谜,既彰显了自己的智慧,又*添了节日的快乐。请你猜猜以下灯谜,把答案写在横线上。(3分)
谜题:赤兔马,走千里。(打一元代剧作家) 谜底:______________
谜题: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一个词语) 谜底:______________
谜题:十五的月亮悬庭前。(打一北京历史文化遗迹) 谜底:______________
4.下列描写中国传统节日的诗句中,描写元宵节的一项是(3分)
A.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B.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C.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D.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
5.《青玉案元夕》上片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请具体描述。(4分)
6.王国维《人间词话》: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请你结合自己的学*生活,谈谈如何达到第三境界。(5分)
参考答案:
1.赏灯(观灯、挂灯、放灯、猜灯谜等) 灯
2.曹雪芹 《红楼梦》
3.马致远 公正 圆明园
4.C
5.这首词的上半阕写正月十五的晚上,满城灯火,尽情狂欢的景象。一簇簇的礼花飞向天空,然后像星雨一样散落下来。一开始就把人带进火树银花的节日狂欢之中。
宝马雕车香满路:达官显贵也携带家眷出门观灯。跟下句的鱼龙舞构成万民同欢的景象。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凤箫是排箫一类的吹奏乐器,这里泛指音乐;玉壶指明月;鱼龙是灯笼的形状。这句是说,在月华下,灯火辉煌,沉浸在节日里的人通宵达旦载歌载舞。
6.①确立学*目标(2分)②持之以恒,执着追求(2分)③达成学*目标(1分)。
阴历正月十五为上元节,这日晚上称元夕,亦称元宵,元夜。我国古代有元夕观灯的风俗。玉壶:指月亮。鱼龙舞:指舞鱼灯、龙灯之类。这是一首别有寄托的词作。词人假借对一位厌恶热闹、自甘寂寞的女子的寻求,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高洁志向和情怀.梁启超《艺蘅馆胡词选》云:“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其体会是可信的。词的上片,极写元夕灯火辉煌、歌舞繁盛的热闹景象。“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前一句写灯,后一句写焰火。上元之夜,满城灯火,就象一夜春风吹开了千树万树的繁花,满天的焰火明灭,又象是春风把满天星斗吹落。真是一片灯的海洋,焰火的世界,令人眼花缭乱。
“花千树”、“星如雨”,不仅写出了灯火之盛、之美,而且也给人热闹非凡的感觉,渲染出了节日的热烈气氛。“宝马雕车香满路”,是写游人之盛。但这里主要还是为了渲染气氛,所以,作者并没有对游人作具体描绘,只是从整体印象上概括地勾勒了一笔。然而,游人如织、仕女如云的景象却已跃然纸上;最后三句描绘歌舞之乐。节日的夜晚,一片狂欢景象,到处是笙箫齐鸣,到处是彩灯飞舞,人们在忘情地欢乐着,
“一夜鱼龙舞”,写出了人们彻夜狂欢的情景。 下片写寻觅意中人的过程。“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观灯看花”的妇女,头上戴着“蛾儿”、“雪柳”、“黄金缕”等装饰品,一个个打扮得花枝招展,整整齐齐,漂漂亮亮。她们一路笑语,带着幽香,从词人眼前走过,这里作者具体地描写了观灯的游人,也是对上片“宝马雕车香满路”描写的一个补充,同时,一个“去”字也暗传出对意中人的寻觅。在熙熙攘攘的游人中,他寻找着,辩认着,一个个少女美妇从他眼前过去了,可是,却没有一个人是他要寻找的。那么他所要寻找的意中人在哪里呢?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经过千百次的寻觅,终于在灯火冷落的地方发现了她。人们都在尽情的狂欢,陶醉在热闹场中,可是她却在热闹圈外;独自站在“灯火阑珊处”,充分显示了“那人”的与众不同和孤高。“众里寻她千百度”极写寻觅之苦,而“蓦然”二字则写出了发现意中人后的惊喜之情。这里作者以含蓄的语言,表现了人物内心的活动。
这首词先用大量笔墨渲染了元夕的热闹景象,最后突然把笔锋一转,以冷清作结,形成了鲜明强烈的对比。这种对比,不仅造成了境界上的强烈反差,深化了全词的意境,而且很好地起到了加强突出人物形象的作用。
灯火写得愈热闹,则愈显“那人”的孤高,人写得愈忘情,愈见“那人”的不同流俗。 全词就是通过这种强烈的对比手法,反衬出了一个自甘寂寞、独立不移、性格孤介的女性形象。作者写这样—个不肯随波逐流、自甘淡泊的女性形象,是有所寄托的。辛弃疾力主抗战,屡受排挤,但他矢志不移,宁可过寂寞的闲居生活,也不肯与投降派同流合污,这首词是他这种思想的艺术反映。“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历来也为人传诵。
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这三句也是“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然经过三境界的第三境,并以此作比喻,对做学问、做人、成事业者,在经历了第一境界和第二境界之后,才能有所发现,自己所追寻的东西往往会在不经意的时候,没想到的地方出现。
【青玉案·元夕】
宋代: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青玉案·元夕】创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南宋淳熙元年(公元1174年)或淳熙二年(公元1175年)。当时,强敌压境,国势日衰,而南宋统治阶级却沉湎于歌舞享乐,以粉饰太*。洞察形势的辛弃疾,欲补天穹,却恨无路请缨。他满腔激情、怨恨,交织成了这幅元夕求索图。
【青玉案·元夕】人物介绍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青玉案·元夕】译文
焰火像是东风吹散了的千树繁花,纷纷落下仿佛星星如雨般坠落。豪华的马车满路飘香。悠扬的凤箫声四处回荡,玉壶般的明月渐渐西斜,一夜舞动鱼灯、龙灯不停歇,笑语喧哗。
美人头上都戴着华丽的饰物,笑语盈盈地随人群走过,只有衣香犹在暗中飘散。我在人群中寻找她千百回,猛然回头,不经意间却在灯火零落之处发现了她。
注释
青玉案:词牌名。“案”读wan,第三声,与“碗”同音。
元夕:夏历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元宵节,此夜称元夕或元夜。
花千树:花灯之多如千树开花。
星如雨:指焰火纷纷,乱落如雨。星,指焰火。形容满天的烟花。
宝马雕车:豪华的'马车。
古诗江村晚眺戴复古赏析
青玉案元夕古诗原文及赏析
古体诗是诗歌体裁。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和杂言诗等形式。四言是四个字一句,五言是五个字一句,七言是七个字一句。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青玉案元夕古诗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青玉案·元夕》出自宋词三百首,其作者是宋朝文学家辛弃疾。其古诗全文如下: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前言】
《青玉案·元夕》为宋代大词人辛弃疾的作品。此词从极力渲染元宵节绚丽多彩的热闹场面入手,反衬出一个孤高淡泊、超群拔俗、不同于金翠脂粉的女性形象,寄托著作者政治失意后,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孤高品格。全词采用对比手法,上片极写花灯耀眼、乐声盈耳的元夕盛况,下片着意描写主人公在好女如云之中寻觅一位立于灯火零落处的孤高女子,构思精妙,语言精致,含蓄婉转,余味无穷。
【注释】
⑴青玉案:词牌名。
⑵元夕:夏历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元宵节,此夜称元夕或元夜。
【翻译】
像东风吹散千树繁花一样,又吹得烟火纷纷,乱落如雨。豪华的马车满路芳香。悠扬的凤箫声四处回荡,玉壶般的明月渐渐西斜,一夜鱼龙灯飞舞笑语喧哗。
美人头上都戴着亮丽的饰物,笑语盈盈地随人群走过,身上香气飘洒。我在人群中寻找她千百回,猛然一回头,不经意间却在灯火零落之处发现了她。
【鉴赏】
这首词是辛弃疾的代表作之一。下面是著名红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周汝昌对此词的赏析要点。
写上元灯节的词,不计其数,稼轩的这一首,却谁也不能视为可有可无,即此亦可谓豪杰了。然究其实际,上片也不过渲染那一片热闹景况,并无特异独出之处。看他写火树,固定的灯彩也。写星雨,流动的烟火也。若说好,就好在想象:是东风还未催开百花,却先吹放了元宵的火树银花。它不但吹开地上的灯花,而且还又从天上吹落了如雨的彩星——燃放烟火,先冲上云霄,复自空而落,真似陨星雨。然后写车马,写鼓乐,写灯月交辉的人间仙境——“玉壶”,写那民间艺人们的载歌载舞、鱼龙曼衍的“社火”百戏,好不繁华热闹,令人目不暇给。其间“宝”也,“雕”也,“凤”也,“玉”也,种种丽字,总是为了给那灯宵的气氛来传神,来写境,盖那境界本非笔墨所能传写,幸亏还有这些美好的字眼,聊为助意而已。总之,稼轩此词,前半实无独到之胜可以大书特书。其精彩之笔,全在后半始见。
后片之笔,专门写人。他先从头上写起:这些游女们,一个个雾鬓云鬟,戴满了元宵特有的闹蛾儿、雪柳、金缕缠就的春幡春胜。这些盛妆的游女们,行走之间,说笑个不停,纷纷走过去了,只有衣香犹在暗中飘散。这么些丽者,都非主人公意中关切之人,在百千群中只寻找一个——却总是踪影皆无。忽然,眼光一亮,在那一角残灯旁侧,分明看见了她,她原来在这冷落的地方,还未归去,似有所待。
这发现那人的一瞬间,是人生的精神的凝结和升华,是悲喜莫名的感激铭篆,词人却如此本领,竟把它变成了笔痕墨影,永志弗灭。——读到末幅煞拍,才恍然彻悟:那上片的灯、月、烟火、笙笛、社舞、交织成的元夕欢腾,那下片的'惹人眼花缭乱的一队队的丽人群女,原来都只是为了那一个意中之人而设,而写,倘无此人在,那一切都没有意义与趣味。
上片临末,已出“一夜”二字,这是为“寻他千百度”说明了多少时光的苦心痴意,所以到得下片而出“灯火阑珊”,方才前早呼而后遥应,可见词人笔墨之细,文心之苦。
王国维《人间词话》曾举此词,以为人之成大事业者,必皆经历三个境界,而稼轩此词之境界为第三即最终最高境。此特借词喻事,与文学赏析已无交涉,王先生早已先自表明,吾人可以无劳纠葛。
从词调来讲,《青玉案》十分别致,它原是双调,上下片相同,只上片第二句变成三字一断的叠句,跌宕生姿。下片则无此断叠,一连三个七字排句,可排比,可变幻,总随词人之意,但排句之势是一气呵成的,单单等到排比完了,才逼出煞拍的警策句。北宋另有贺铸一首(《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
《青玉案·元夕》赏析
青玉案·元夕
宋代: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青玉案·元夕》赏析
这首词的上半阕写正月十五的晚上,满城灯火,尽情狂欢的景象。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一簇簇的礼花飞向天空,然后像星雨一样散落下来。一开始就把人带进“火树银花”的节日狂欢之中。“东风夜”化用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宝马雕车香满路”:达官显贵也携带家眷出门观灯。跟下句的“鱼龙舞”构成万民同欢的景象。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凤箫”是排箫一类的吹奏乐器,这里泛指音乐;“玉壶”指明月;“鱼龙”是灯笼的形状。这句是说,在月华下,灯火辉煌,沉浸在节日里的人通宵达旦载歌载舞。
下阕仍然在写“元夕”的欢乐,且一对意中人在大街巧遇的场景。只不过上阕写的是整个场面,下阕写一个具体的人,通过他一波三折的感情起伏,把个人的欢乐自然地融进了节日的欢乐之中。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这一句写的是元宵观灯的女人,她们穿着美丽的衣服,戴着漂亮的手饰,欢天喜地朝前奔去,所过之处,阵阵暗香随风飘来。“雪柳”是玉簪之类的头饰。
“众里寻他千百度”:(这人)对着众多走过的女人一一辨认(但没有一个是他所等待的意中人)。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偶一回头,却发现自己的心上人站立在昏黑的幽暗之处。
“灯火阑珊”勿作“良夜将逝”解,“灯火阑珊”虽然是灯火渐渐散尽的意思,但这儿说的是天空飘洒下来的礼花,快接*地面时早已熄灭散尽,所以即使头上有流光溢彩,站立的地方却是昏暗的。
同时,还有一种说法认为:站在灯火阑珊处的那个人,是对他自己的一种写照。根据历史背景可知,当时的他不受重用,文韬武略施展不出,心中怀着一种无比惆怅之感,所以只能在一旁孤芳自赏。也就像站在热闹氛围之外的那个人一样,给人一种清高不落俗套的感觉,体现了受冷落后不肯同流合污的高士之风。
作为一首婉约词,这首《青玉案》与北宋婉约派大家晏殊和柳永相比,在艺术成就上毫不逊色。词从开头起“东风夜放花千树”,就极力渲染元宵佳节的热闹景象:满城灯火,满街游人,火树银花,通宵歌舞。然而作者的意图不在写景,而是为了反衬“灯火阑珊处”的那个人的与众不同。此词描绘出元宵佳节通宵灯火的热闹场景,梁启超谓“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认为此词有寄托,可谓知音。上片写元夕之夜灯火辉煌,游人如云的热闹场面,下片写不慕荣华,甘守寂寞的一位美人形象。美人形象便是寄托着作者理想人格的化身。“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王国维把这种境界称之为成大事业者,大学问者的第三种境界,确是大学问者的真知灼见。
全文主要运用了反衬的表现手法,表达出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追求(词人对理想的追求的执着和艰辛)。
古代词人写上元灯节的词,不计其数,辛弃疾的这一首,却没有人认为可有可无,因此也可以称作是豪杰了。然而究其实际,上阕除了渲染一片热闹的盛况外,并无什么独特之处。作者把火树写成与固定的灯彩,把“星雨”写成流动的烟火。若说好,就好在想象:东风还未催开百花,却先吹放了元宵节的火树银花。它不但吹开地上的灯花,而且还从天上吹落了如雨的彩星——燃放的烟火,先冲上云霄,而后自空中而落,好似陨星雨。“花千树”描绘五光十色的彩灯缀满街巷,好像一夜之间被春风吹开的千树繁花一样。这是化用唐朝诗人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然后写车马、鼓乐、灯月交辉的人间仙境——“玉壶”,写那民间艺人们载歌载舞、鱼龙漫衍的“社火”百戏,极为繁华热闹,令人目不暇接。其间的“宝”也,“雕”也“凤”也,“玉”也,种种丽字,只是为了给那灯宵的气氛来传神来写境,大概那境界本非笔墨所能传写,幸亏还有这些美好的字眼,聊为助意而已。这也是对词中的女主人公言外的赞美 。
下阕,专门写人。作者先从头上写起:这些游女们,一个个雾鬓云鬟,戴满了元宵特有的闹蛾儿、雪柳,这些盛装的游女们,行走过程中不停地说笑,在她们走后,只有衣香还在暗中飘散。这些丽者,都非作者意中关切之人,在百千群中只寻找一个——却总是踪影难觅,已经是没有什么希望了。……忽然,眼睛一亮,在那一角残灯旁边,分明看见了,是她!是她!没有错,她原来在这冷落的地方,还未归去,似有所待!发现那人的一瞬间,是人生精神的凝结和升华,是悲喜莫名的感激铭篆,词人竟有如此本领,竟把它变成了笔痕墨影,永志弗灭!—读到末幅煞拍,才恍然大悟:那上阕的灯、月、烟火、笙笛、社舞、交织成的元夕欢腾,那下阕的惹人眼花缭乱的一队队的丽人群女,原来都只是为了那一个意中之人而设,而且,倘若无此人,那一切又有什么意义与趣味呢!
此词原不可讲,一讲便成画蛇,破坏了那万金无价的人生幸福而又辛酸一瞬的美好境界。然而画蛇既成,还须添足:学文者莫忘留意,上阕临末,已出“一夜”二字,这是何故?盖早已为寻她千百度说明了多少时光的苦心痴意,所以到了下阕而出“灯火阑珊”,方才前后呼应,笔墨之细,文心之苦,至矣尽矣。可叹世之评者动辄谓稼轩“豪放”,“豪放”,好像将他看作一个粗人壮士之流,岂不是贻误学人吗?
王国维《人间词话》曾举此词,以为人之成大事业者,必皆经历三个境界,而稼轩此词的境界为第三即终最高境界。此特借词喻事,与文学赏析并无交涉,王先生早已先自表明,吾人在此无劳纠葛。
从词调来讲,《青玉案》十分别致,它原是双调,上下阕相同,只是上阕第二句变成三字一断的叠句,跌宕生姿。下阕则无此断叠,一片三个七字排句,可排比,可变幻,随词人的心意,但排句之势是一气呵成的,单单等到排比完了,才逼出煞拍的警策句。
描写玉兰花的古诗参考
在我们*凡的日常里,大家都听说过或者使用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狭义的古诗,是指产生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体裁。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描写玉兰花的古诗参考,欢迎阅读与收藏。
《玉兰》
净若清荷尘不染,
色如白云美若仙.
微风轻拂香四溢,
亭亭玉立倚栏杆.
明·睦石《玉兰》
霓裳片片晚妆新,束素亭亭玉殿春。
已向丹霞生浅晕,故将清露作芳尘。
明代朱曰藩【感辛夷花曲】
昨日辛夷开,今朝辛夷落。辛夷花房高刺天,却共芙蓉乱红萼。
小山桂树犹连卷,五湖荷花空绰约。连卷绰约宜秋日,端居独养征君疾。
高枝朵朵艳木莲,密叶层层赛卢橘。山鬼已见驾香车,文人应是梦彩笔。
辛夷辛夷何离奇,照水偏宜姑射姿。萧晨东海霞光烂,玄夜西园露气滋。
檀心倒卷情无限,玉面低回力不支。见说东都便露坐,惟应御史沄风吹。
此花爱逐东风暖,故人逸韵嵇中散。山阳闻有合欢斋,石湖亦筑辛夷馆。
袅袅岩栊碧树圆,纷纷涧户香花满。坞里王孙旧路长,卷中裴迪新诗短。
新诗已旧不堪闻,江南荒馆隔秋云。多情不改年年色,千古芳心持赠君。
七绝玉兰花
临窗听雨亦怅愁,
横笛斜吹未解忧,
信手拈来花几许,
自此暗香闺中留。
明·沈周《题玉兰》
翠条多力引风长,点破银花玉雪香。
韵友自知人意好,隔帘轻解白霓裳。
七律玉兰花
红是精神白是魂,仙娥唐女抖清纯。
叶飘浦水花千树,春入林中酒一樽。
胜景催诗牵客步,闲情携侣过江村。
华姿若许谁相访?雨落风敲沪上门。
描写玉兰花的古诗,色如白云美若仙(2)
【琐窗寒.玉兰】 吴文英
绀缕堆云,清腮润玉,氾人初见。
蛮腥未洗,海客一怀凄惋。
渺征槎、去乘阆风, 占香上国幽心展。
遗芳掩色,真姿凝澹。
一盼。千金换。
又笑伴鸱夷,共归吴苑。
离烟恨水,梦杳南天秋晚。
比来时、瘦肌理消,冷熏沁骨悲乡远。
最伤情、送客咸阳,佩结西风怨。
我知姑射真仙子,天遗霓裳试羽衣,
明·文征明《玉兰》
绰约新妆玉有辉,素娥千队雪成围。
我知姑射真仙子,天遣霓裳试羽衣。
影落空阶初月冷,香生别院晚风微。
玉环飞燕原相敌,笑比江梅不恨肥。
迎风开趁早春时,粉腻香温玉斫姿。容易阶庭长得见,人从天上望琼枝。
清·查慎行《雪中玉兰花盛开》
《灞上秋居》唐朝马戴书写秋色的古诗鉴赏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一些耳熟能详的古诗吧,古诗是古代中国诗歌的泛称,在时间上指1840年*战争以前中国的诗歌作品。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更具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灞上秋居》唐朝马戴书写秋色的古诗鉴赏,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灞上秋居】
唐代:马戴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灞上秋居]】译文
灞原上的秋风细雨初定,傍晚看见雁群南去不停。
面对他乡树木落叶纷纷,寒夜的孤灯独照我一人。
空园里白露频频地下滴,单门独户只与野僧为邻。
寄卧荒凉郊居为时已久,何时才能为国致力献身?
注释
⑴灞(bà)上:又作“霸上”,古代地名,位于今陕西西安东,因地处灞陵高原而得名,为作者来京城后的寄居之所。
⑵郊扉:郊居。
⑶致此身:意即以此身为国君报效尽力。
【灞上秋居]】创作背景
灞上为作者来京城后的寄居之所。作者进身无门,困居于此,有感于秋节变换,身世落寞,作此诗慰藉愁情。
【灞上秋居]】鉴赏
此诗纯写闭门寥落之感。整首诗篇好似一幅形象鲜明、艺术精湛的画卷。读者把它慢慢地打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灞原上空萧森的秋气:撩人愁思的秋风秋雨直到傍晚才停歇下来,在暮霭沉沉的天际,接连不断的雁群自北向南急急飞过。连番的风雨,雁儿们已经耽误了不少行程,好不容易风停雨歇,得赶在天黑之前找到一个宿处。这里用一个“频”字,既表明了雁群之多,又使人联想起雁儿们急于投宿的惶急之状。古人每见雁回,易惹乡思。读者继续打开画卷,景象则由寥廓的天际渐渐地转到地面,转到诗中的主人。只见风雨中片片黄叶从树上飘落下来,而寄居在孤寺中的一个旅客正独对孤灯,默默地出神。“落叶他乡树”这句,很值得玩味。中国有句老话叫做“树高千丈,叶落归根”,诗人在他乡看到落叶的情景,不能不有所感触。自己羁留异地,不知何时才能回到故乡东海(今江苏连云港市西南)。其心情之酸楚,完全渗透在这句诗的.字里行间。“寒灯独夜人”,一个“寒”字,一个“独”字,写尽客中凄凉孤独的况味。不难想象:一灯如豆,伴着一个孤寂的身影。夜已深了,寒意重重,在寒气包围中,灯光更显得黯淡无力,而诗人孤独凄苦的心情也随之更进了一层。“寒”与“独”起着相互映衬的作用:由寒灯而显出夜长难捱,因孤独而更感到寒气逼人。
五、六两句让画卷再向下推移,它不仅显示了更大的空间,更细的景物,而且出神入化,展现了诗人的心境。这时夜阑人静,连秋虫都已停止了歌唱,只有露珠滴落在枯叶上的响声,一滴接着一滴,虽很微弱,却很清晰。这句“空园白露滴”用的是以“动”烘托“静”的手法,比写无声的静更能表现环境的寂静,露滴的声音不但没有划破长夜的寂静,反而更使人感到静得可怕。连露滴的声音都可听到,就没有什么比这更寂静的了。下一句“孤壁野僧邻”同样是用烘托的手法。明明要说的是自己孑然一身,孤单无依,却偏说出还有一个邻居,而这个邻居竟是一个绝迹尘世、犹如闲云野鹤的僧人。与这样的野僧为邻,诗人的处境的孤独就显得更加突出了。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进一步写出了诗人的心境:秋夜孤房连露滴的声音都可听到,正说明他思潮起伏,长夜无眠;而所与为邻的只有一个野僧,表明他正想到自己已经被抛出世外,不知何日才能结束这种生涯。正是因为这样,所以诗的最后两句也就与前面的描写自然衔接起来,不显得突兀。
最后两句直接说出诗人的感慨:“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诗人为了求取官职来到长安,在灞上(又作“霸上”,长安东)已寄居多时,一直没有找到进身之阶,因而这里率直道出了怀才不遇的苦境和进身希望的渺茫。
这首诗写景,都是眼前所见,不假浮词雕饰;写情,重在真情实感,不作无病*。因此,尽管题材并不新鲜,却仍有相当强的艺术感染力。
生*简介
李群玉,澧州(今湖南澧县)人,字文山。工书法,好吹笙。举进士不第。后因献诗于朝,授弘文馆校书郎。不久,辞官回乡。有《李群玉诗集》黄 陵 庙李群玉
小姑洲北浦云边,
二女啼妆自俨然。
野庙向江春寂寂,
古碑无字草芊芊。
风回日暮吹芳芷,
月落山深哭杜鹃。
犹似含颦望巡狩,
九疑如黛隔湘川。
李群玉诗鉴赏
黄陵庙 ,在今湖南湘阴县北洞庭湖畔 。古代当地人民由于同情舜帝的两个妃子娥皇和女英的不幸遭遇,给她们修了这座祠庙。
据《 史记·五帝本纪 》载,舜南巡狩,死于苍梧,埋在江南的九疑山。《水经注·湘水 》等又先后 将发展成为娥皇、女英,因为追赶舜帝,溺于湘水,遂“神游洞庭之渊,出入潇湘之浦 ”。这样就给 原来的传说加深了神话与悲剧的色彩。后世人们更将湘竹上面的斑斑点点,想象成为二妃眺望苍梧,临江恸哭的泪痕。李群玉写此诗,也是以这一绵绵长恨的故事为背景。
此诗在构思上,是用黄陵庙的荒凉寂寞与庙中栩栩如生的二妃悲切的塑像作为比照,在结构上则以诗人凭吊黄陵庙的足迹为线索布局,从而逐步深入地表现了二妃音容宛在、精诚不灭,而岁月空流、人世凄清的悲切情绪。
首句“小姑洲北浦云边 ”,交代了祠庙的地点与 位置 ,“浦云边”三字表明诗人从远处走向黄陵庙时所见到的云水相映颇为荒凉的景象,漠漠层云,江天寂寥,四周一片空空荡荡。第二句,诗人已进入祠庙瞻望,以特写镜头显出“啼妆俨然”的二妃塑像。这里愈是写出环境的萧瑟与刻画出二妃生动的形象,也就愈会唤发人们无限的哀思。
接下来诗人漫步祠外 ,只见“ 野庙向江春寂寂,古碑无字草芊芊 ”,进一步写景抒情 。“ 野庙向江”, 着一“野”字,点染了环境的荒凉。“向江”,显然暗明庙中二妃日夜面向苍梧。此时周围有的只是被风雨剥蚀了字迹的古老碑碣,萋萋的荒草和一片东风无语的寂寂春色,“寂寂”,是诗人的感受,也是对二妃怅惘心情的想象与描绘。
接写诗人伫立*冈,愁思不已的所见所感:“风回日暮吹芳芷,月落山深哭杜鹃 ”。暮色晻晻,那江 上的香芷在晚风中摇曳生姿。香芷,这个湘、沅一带特有的风物,既是黄陵庙前的现场景物,又暗暗关联二妃美丽的神话。《楚辞·湘夫人》云:“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触景生情,令人遐想 。待 到夜幕降落,江畔月落,四周杜鹃啼血,如果二妃有知 ,听着声声“不如归去”,她们将会感到怎样的悲切!她们纵欲归去 ,又能够归向何处呢?想到这里, 感伤之情油然而生 。诗人再次步入庙中 ,抬头凝望“啼妆俨然”的神像 ,“犹似含颦望巡狩,九疑如黛 隔湘川 ”,好像看出她们蹙着眉黛,隔着湘水,仍在 朝朝暮暮地遥望远处不可企及的九疑山,默默无言地翘盼着舜帝的归来!这样的形象更加激发诗人内心的波澜 :逝去千年,人世已非 ;恨重如山,心似金石啊 !这里的“犹似”二字,既把二妃的神态写活了, 流露出她们坚贞不渝、长恨绵绵的情怀,也寄寓了诗人无限的思念 。此时此地 ,诗人伫立野庙,萦绕湘浦,目遇神追,依恋感叹,不能自己。其下“九疑如黛”的结句,以一“隔”字,包含多少欲哭无泪的怨恨,全诗到此,辞虽尽而意未尽,如余音绕梁,回味无穷。就以诗中“月落山深哭杜鹃”中那一“哭”字来说,究竟是实写杜鹃的啼血,二妃的饮泣,还是诗人自己的一掬同情的泪水,抑或是三者合而有之,那就很难以分辨。
放 鱼
李群玉
早觅为龙去,
江湖莫漫游。
须知香饵下,
触口是铦钩!
李群玉诗鉴赏
这是咏物诗中一首富于哲理的佳作 , 篇幅虽短,意蕴隽永。我国中,最早写鱼的见于《·卫风》中的《硕人》篇。汉魏六朝乐府诗中的《枯鱼过河泣 》,则是以鱼为抒写对象的完整 的全篇。唐代咏物诗不少,然而写鱼的专篇仍然罕见,所以这首《放鱼》是独具一格的可贵之作。
这首诗,题材独特 ,角度新颖 。作者既入乎其内 ,深入地体察了鱼的*性、情态和生活环境,作了准确而非泛泛的描写;又出乎其外,由尺寸之鱼联想到广阔的现实人生,言在此而意在彼,让读者受到诗中寓意的暗示和启发。这首诗从题目上看,是写诗人在将鱼放生时对鱼的嘱咐,全诗以呼告式结构成章。“早觅为龙去”,一开始就使用了一个和鱼有关的典故,妙合自然。《水经注·河水》:
“鱣鲤巩穴,三月则上度龙门,得度者为龙,否则点额而还 。”在我国古代富于浪漫色彩的神话传说 中,龙是一种有鳞有须 、能兴风作浪的神奇动物, 因此,为龙或化龙历来就象征着飞黄腾达。但诗人运用这一典故却别有新意,他是希望所放生之鱼能寻找到一个广阔自由的没有机心的地方。一个“早”字,更显示诗人企望之殷切 。接着以“江湖莫漫游”句, 顺承而下 。“漫游”本是为鱼所独有的生活*性,但 在这里,“莫漫游”和“早觅”的矛盾逆折 ,却又让 读者产生强烈的悬念 :为什么希望鱼儿要早觅为龙, 又劝其莫漫游于江湖之中呢?这就引发了下文 :“须 知香饵下,触口是铦钩 !”“香饵”与“铦钩”,也都 是和鱼的生活与命运紧密相关的事物。这两句诗一气贯注 ,分外醒人耳目。铦,是锋利之意,“铦钩”与“香饵”相对成文又对比尖锐,那触目惊心的形象可以激发人们许多联想 ,“须知”使诗人劝诫的声色更 加恳切动人 ,而“触口”则更描摹出那环生的险象, 传神地表现出诗人对鱼的怜惜、耽心的情态。寥寥二十字 ,处处围绕着题目“放鱼”来写 ,用语看似*易,运笔却十分灵活而巧妙。
“寄托 ”是咏物诗的灵魂 。这诗抒写的是鱼入水的题材,但它又不止于写放鱼入水。诗人的目光绝没有停留在题材的表面,而是在具体的特定事物的描写中,寄托自己对生活的某种体验和认识,使读者从所写之物 ,联想到它内蕴的所寄之意。这首《放鱼》 寄意深远。其特色一是小中见大地展开,二是由此及彼地暗示。写的是了具体的尺寸之鱼,却由鱼而社会而人生,抒发封建社会中善良的人们对于险峻的社会生活的一种普遍感受。所咏叹的是“放鱼”这一寻常事物 ;但诗人却手挥五弦 ,目送飞鸿,因而音流弦外 ,余响无穷 ,使人不禁联想到诗人自己和许多正直的人们的遭遇而深感同情 。正如陶明濬《 说诗札 记》所指出的:“咏物之作 ,非专求用典也,必求其 婉言而讽,小中见大,因此及彼,生人妙悟,乃为上乘也。”此诗可谓得其宗旨。
东坡说:“作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何况是咏物诗。这首《放鱼》状物形象,含蕴深远,堪称咏物诗中的佳作。
火炉前坐
李群玉
孤灯照不寐,
风雨满西林。
多少关心事,
书灰到夜深。
李群玉诗鉴赏
这首诗写得含蓄深远,透露出作者的寂寞身世和内心的孤愤。
诗的起句描绘室内情形:一盏孤灯,照首无法成眠的诗人。灯是“孤”灯,已经表现出那种寂寥的情境;而青灯照壁,夜不能寐,更隐约透出一种莫名的愁情。这种在绝句中称为“写景陪起”的起句,在这里起了渲染气氛、烘托环境、刻画内心情态的作用 , 并点明时间,勾画出诉之于视觉的形象。第二句宕开一笔,由室内而室外 ,描绘出一个具有特征的空间, 构成诉之于听觉的形象 。“风雨满西林 ”,风声,雨声,林涛声,落木的萧瑟声,声声入耳。一个“满”
字,更笔酣墨饱地写出了雨烈风狂的情状。是西林的风雨声撩人愁思,使诗人长夜不寐?还是满林风雨象征着诗人难以*息的心绪 ? 从诗人情景交融之笔看来,恐怕是二者兼有吧。
第三句在绝句的写作中为很重要的一环,元代杨载在《诗法家数》中说 :“大抵起承二句固难,然不 过*直叙述为佳 ,从容承之为是 ,至于宛转变化工夫,全在第三句,若于此转变得好,则第四句如顺流之舟矣 。”这首诗的第三句就有转折得力、另开新境 之妙。在前面两句实以写景之后,第三句出之以虚以写情,使前面的形象描写具有思想意蕴的深度,并使全诗跌宕顿挫而逼出尾句。在这里,诗人点明“多少关心事 ”,然而,是家事?是国事?抑或家事而兼国 事?他都没有一字提到,只在第四句勾勒了“书灰到夜深”的诗人的形象 。这一句其妙有三 :一是点明“火炉前坐”的诗题;二是“夜深”照应起笔的“不寐”,开合有致 ;三是通过关于“书灰”动作的细节 描写,深入而含蓄地呈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构造了一个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情境 。“书灰 ” 是活用“书 空”的典故。《晋书·殷浩传》记载,浩为中军将军,受命领兵去*定“胡中大乱 ”,中途将领叛乱,功败 垂成。桓温就此“上疏告浩”,“竟坐废为庶人,徙于东阳之信安县。”浩被黜放,“终日书空,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诗人未便明言的苦衷 ,也许可从此 典推知一点吧。
引水行
李群玉
一条寒玉走秋泉,
引出深萝洞口烟。
十里暗流声不断,
行人头上过潺湲。
李群玉诗鉴赏
唐代题材丰富 ,内容广阔,生动地反映出 社会生活的千姿百态 。但人民征服自然的方面,却 很少得到反映 。象的《秋浦歌》(炉火照天地) 这种描绘壮美的劳动场景的诗作,竟如空谷足音。正因为这样,李群玉的这首《引水行》便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诗里描写的是竹筒引水,多见于南方山区。凿通腔内竹节的长竹筒,节节相连,把泉水从高山洞口引到需要灌溉或饮用的地方,甚至直接通到人家的水缸里,丁冬之声不绝,形成南方山区特有的富于诗意画诗。
一、二两句写竹筒引泉出洞。一条寒玉,是对引水竹筒的生动比喻。李贺曾用“削玉”形容新竹的光洁挺拔(见《昌谷北园新笋》),这里用“寒玉”形容竹筒的碧绿光洁,可谓异曲同工。不说“碧玉”而说“寒玉”,是为了与“秋泉”相应 ,以突出引水的竹 筒给人带来的清然泠然的感受。寒玉秋泉,益见水之清沏,也益见竹之光洁。玉是固体,泉却是流动的液体,“寒玉走秋泉”,仿佛不可能。但正是这样,才促使读者去想象寻找原因。原来这条“寒玉”竟是中空贯通的。泉行筒中,是看不见的 ,只能自听觉得之。 所以“寒玉走秋泉”的比喻本身,就蕴含着诗人发现竹筒引水奥秘的欣悦之情。
“引出深萝洞口烟。”这句是说泉水被竹筒从幽深的泉洞中引出。泉洞外面,常有藤萝一类植物缠绕蔓生 ;洞口附*,常蒙着一层烟雾似的水汽。“深萝 洞口烟”描绘的正是这种景致。按通常顺序,应先写深萝泉洞,再写竹筒流泉,现在倒过来写,是由于诗人先发现竹筒流泉,其声淙淙,然后才按迹循踪,发现它来自幽深的岩洞。这样写不但符合观察事物的过程,而且能将最吸引人的新鲜景物先写出来,收到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
戴玉的古诗句 戴玉蝶的古诗 戴玉和人的古诗 戴菊字的古诗句 戴云字的古诗句 戴孝的古诗句 戴胜鸟的古诗句 戴沉香的古诗句 戴耳环的诗句古诗 古诗里有戴帽的诗句 戴琳琳的古诗句 玉字戴上帽子后一句话 戴胜鸟诗句 古诗中戴折柳的诗句 戴河的古诗句飞花令 戴眼镜的诗句古诗 披星戴月诗句 北戴河的诗句 北戴河诗句 玉流的古诗句 玉的诗句古诗 戴口罩诗句 玉晖的古诗句 马戴的思乡诗句 披星戴月的诗句 含玉字的古诗句 玉兔的古诗句 跟北戴河有关的古诗句 玉米的古诗句 玉镯的古诗句
玉的诗句 青玉案元夕古诗原文及赏析 关于春天玉兰花的古诗 咏柳古诗中碧玉的意思 玉阶怨·玉阶生白露古诗翻译赏析 古人描写杨玉环的诗句 《青玉案元夕》古诗赏析 玉镯为什么越戴越透亮 描写玉兰花的古诗参考 古诗玉台体权德舆全诗翻译及赏析 诗名含有玉字的古诗词 名字含玉字的诗词 诗名含有戴字的古诗词 名字含戴字的诗词 含有戴字的古诗词 带戴字的诗词名句 戴复古的著名诗句名言名句 早春古诗白玉蟾的诗(白玉蟾诗词全集) 赞美白玉兰的诗句(有关白兰花的古诗词分享) 《玉楼春》古诗鉴赏 《灞上秋居》唐朝马戴书写秋色的古诗鉴赏 《青玉案·元夕》古诗鉴赏 关于李群玉的简介以及古诗鉴赏 玉楼春古诗的意思及全词翻译赏析 玉壶吟李白古诗原文及赏析 古人描写杨玉环的诗句 形容玉龙雪山的古诗句 《青玉案·元夕》古诗词鉴赏 《青玉案元夕》古诗词 古诗江村晚眺戴复古赏析 玉蝴蝶秋风凄切伤离古诗 戴叔伦古诗小雪及译文
骂得寸进尺的人的句子 马云名句正能量的句子 关于pk的句子 玩的高兴的句子 祝好孕的句子 减肥的幽默句子 同情别人的句子 表达人生感慨的句子 剑三门派古风句子 描述村庄美好的句子 形容男人滥情的句子 描写波涛汹涌的句子 描写旅行的唯美句子 幼儿园小朋友之间的友谊句子 正的句子 连夸带损的句子 暗示想你的句子 善于思考的句子 形容好喝的句子 关于友情的搞笑句子 描写炒菜的句子 形容孤独无助的句子 爱一个人想放弃的句子 洗澡句子 描写漩涡的句子 唯美句子英语 描写木棉花的唯美句子 why句子 变瘦的句子 关于星的句子 夺冠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