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带有曲径的古诗 >

带有曲径的古诗

关于带有曲径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带有曲径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带有曲径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带有曲径的古诗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句子:即与带有曲径的古诗相关的句子。
语录:即与带有曲径的古诗相关的名人语录
说说:即与带有曲径的古诗相关的qq说说、微信朋友圈说说。
名言:即与带有曲径的古诗相关的名人名言、书籍名言。
诗词:即与带有曲径的古诗相关的古诗词、现代诗词、千古名句。
祝福语:即与带有曲径的古诗相关的祝福祝贺词。
心语:即与带有曲径的古诗相关的早安、晚安朋友圈心语。

[阅读全文]...
  • 关于曲径的诗句

  •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疏篱曲径锦步障,间以巨竹青玲珑。——仇远《寒食游陈园》

    曲径拥黄叶,西风时扫除。——贺铸《燕子楼》

    从他曲径与*堤,百里春城一望齐。——王留《长安秋草篇(小引)》

    方池潋潋碧波*,曲径纤纤细草生。——陆游《春日·方池潋潋碧波*》

    曲径通禅室,藜床独著书。——顾禧《赠蓼庵上人》

    曲径方池竹几竿,诛茅脔石要谁看。——钱时《筑岁寒亭》

    曲径萦纡入翠林,无人风自落来禽。——苏泂《遣兴·曲径萦纡入翠林》

    晓穿曲径千林去,晚度危桥一木支。——尤袤《德翁有诗再用前韵三首·尝记寻芳到*池》

    众皆惊曲径,余惟泥方穿。——刘克庄《警斋侍郎和放翁与茶山五言寄余次韵一首》

    霜雕曲径寒芜白,雁下遥村落照黄。——杜光庭《句》

    曲径抱深意,怪松传古音。——陈著《同袁通判游越中三首·禹庙》

    万种好花环曲径,一泓流水绕香阶。——汪元量《贾魏公府·重门犹钉旧桃牌》

    竹因添洒落,松得长飕飗.花惨闲庭晚,兰深曲径幽。——李咸用《和殷衙推春霖即事》

    曲径荒秋草,衡茅掩夕曛。——牟融《寄张源》

    曲径绕丛林,钟声杂梵音。——牟融《访请上人》

    林间曲径掩衡茅,绕屋青青翡翠梢。——牟融《题赵支》

    乍晴幽步踏斜阳,残潦青苔曲径荒。——张耒《偶成二首·乍晴幽步踏斜阳》

    仲圭旧里足淹徊,曲径横桥一水隈。——朱彝尊《鸳鸯湖棹歌·之八十四》

    石栏遮曲径,春水漾方塘。——乾隆《题惠山园八景·寻诗径》

    黄花无主为谁容,冷落疏篱曲径中;尽把金钱买脂粉,一生颜色付西风。——唐寅《题菊花图》

    斜流出渠分,曲径转溪合。——杨基《登灵岩和韵周左丞伯温饶大参介之》

    十里行歌路欲迷,石桥曲径过龙溪。——于慎行《夏日过二兄石淙别业同游洪范东流用韵四首·十里行歌路欲迷》

    密林和雨翦离支,曲径留阴切藕丝。——魏了翁《万州守潘拉登鲁池观荷花荔枝·密林和雨翦离支》

    每向坳塘照,多从曲径烧。——舒岳祥《萤·每向坳塘照》

    回廊曲径入荷花,斜隐珠帘半面遮。——舒岳祥《闺怨·回廊曲径入荷花》

    屋前曲径绕沦漪,池上高楼新结束。——舒岳祥《题余文叔山间四时之楼》

    危楼曲径群岩遍,蜡屐青鞋到处逢。——晁补之《望香垆峰》

    筑基偏傍孤亭阔,引水初从曲径分。——李复《后园小池·凿地开方断石根》

    穷源几曲径深长,隐隐野花时度香。——卫宗武《霅山和丹岩晚春韵·穷源几曲径深长》

    曲径行委蛇,幽亭恣盘礴。——卫宗武《赏桂》

    苔封曲径无人到,付与春风自在开。——释绍嵩《咏梅五十首呈史尚书·暖律还吹岭上梅》

    茂林修竹,小园曲径疏篱。——辛弃疾《新荷叶·初秋访悠然》

    曲径简介

    曲径,曲折迂回的小路,亦作“ 曲迳 ”。1.弯曲的小路。 唐 常建 《题破山寺后禅院》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清 王韬 《淞滨琐话·李延庚》:“由曲径而登,则为土山,其南乃 郁冈亭 也。” 徐迟 《直薄峨眉金顶记》:“多少林木,多少曲径呵!林中蔽天,青苔铺径。” (2).比喻不正当的途径。 明 张居正 《答刘虹川总宪书》:“舍大道而由曲径,弃道谊而用货贿。”

[阅读全文]...
  •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全诗(原文默写和诗意解读)

  • 诗意
  •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是电影《黑三角》中特务的接头暗号,当时这部电影火遍大江南北,这两句诗也因此被很多人深深的记住了。

    欧阳修对这两句非常欣赏,并给予了极高的赞誉,“欲效其语作一联,久不可得,乃知造意者为难工也”。

[阅读全文]...
  • 塞下曲四首古诗

  • 塞下曲四首古诗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中,大家一定没少看到经典的古诗吧,古诗言简意丰,具有凝炼和跳跃的特点。那么都有哪些类型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塞下曲四首,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赏析:

      边塞诗大多以词情慷慨、奇丽的边塞风光、豪情报国的忠贞或深沉的乡愁为特点。常建的这《塞下曲四首》却独辟蹊径。这里选择其中的第一首诗进行赏析。

      这第一首诗既未渲染军威声势,也不慨叹时运,而是立足于民族和睦的.高度,讴歌了化干戈为玉帛的和*友好的主题。自古以来中央朝廷与西域诸族的关系,就阴晴不定,时有弛张。诗人却着力对团结友好的关系加以热情的赞颂,让明媚的春风驱散弥漫一时的滚滚狼烟,赋予边塞诗一种全新的意境。

      诗的头两句,是对西汉朝廷与乌孙民族友好交往的生动概括。“玉帛”,指朝觐时携带的礼品。《左传·哀公七年》有“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之谓。执玉帛上朝,是一种臣服和归顺的表示。“望”字下得笔重情深,乌孙使臣朝罢西归,而频频回望帝京长安,眷恋不忍离去,暗示恩重义浃,相结很深。“不称王”表明乌孙归顺,边境安定。乌孙是生活在伊犁河谷一带的游牧民族,为西域诸国中的大邦。据《汉书》记载,武帝以来朝廷待乌孙甚厚,双方往使不绝。武帝为了安抚西域,遏制匈奴,曾两次以宗女下嫁,订立和亲之盟。太初间(前104—前101),武帝立楚王刘戊的孙女刘解忧为公主,下嫁乌孙,生了四男二女,儿孙们相继立为国君,长女也嫁为龟兹王后。自此,乌孙与汉朝长期保持着和*友好的关系,传为千古佳话。诗人首先以诗笔来讴歌这段历史,虽只寥寥数语,却以少括多,用笔之妙,识见之精,难能可贵。

      一、二句*述史实,为全诗铺叙。三、四句顺势腾起,形成高潮。“天涯”上承“归去”,乌孙朝罢西归,马足车轮,邈焉万里,这辽阔无垠的空间,就隐隐从此二字中见出。“静”字下得尤为有力。玉门关外的茫茫大漠,曾经是烽烟不绝的兵家要塞,如今却充满和*宁静的气氛。这是把今日的和*与昔时的战乱作明暗交织的写法,于无字处寓有深意,是诗中之眼。诗的结句雄健入神,情绪尢为昂扬。诗人用彩笔绘出一幅辉煌画卷:战争的阴霾消散净尽,日月的光华照彻寰宇。这种理想境界,体现了各族人民热爱和*、反对战争的崇高理想,是响彻入云的和*的颂歌。“兵气”,用语字新意炼。不但扣紧“销”字,直贯句末,且与“静处”切合,将上文缴足。环环相扣,沈德潜诩为“句亦吐光”,可谓当之无愧。

      常建的诗作,大多写于开元、天宝年间。他在这首诗里如此称颂和亲政策与弭兵理想,当是有感于唐玄宗晚年黩武政策而发的。

      第二首:北海阴风动地来,明君祠上望龙堆。髑髅皆是长城卒,日暮沙场飞作灰。

      解释:诗中呈现沙场日暮,骷髅灰飞,阴风地动,一片凄楚。诗人来到长城塞上,北方阴风强吹,阵阵袭来,气候不佳,空见塞外的昭君祠,客死塞外尽望乡,长城线上皆是士兵的白骨,荒凉的景象,一阵风沙吹来,灰飞烟灭,可怜塞上战死的无名英雄连安葬的地方都没有。

      昭君是历史上为和*、为忠爱国家而牺牲自我的女子,诗歌中许多写其哀怨的故事,也写其和亲出塞时孤寂悲怨的一面,塞外苦寒的异地上留有昭君祠,陪伴着塞外戊守的长城卒,一同悲歌。

[阅读全文]...
  • 曲径通幽处的下一句是什么(题破山寺后禅院诗文赏析和翻译)

  • 在盛唐诗人里,常建的诗多不被*注意,现在流传下来的诗也不多,只有57首,甚至他的籍贯、字号均已不可考。但据历史记载,至少在山水诗一路,盛唐是有“王孟储常”并称的说法的,可见,常建与王维、孟浩然、储光羲是有相抗衡的诗歌创作能力和水*的。今天就来说说他的诗。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常建诗的代表作是《题破山寺后禅院》,这首诗之所以有名气,原因是其中有“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这样经典的句子意境幽古,禅意通透。这一句因为太知名,以至于很多人知道这两句却不知道它出自于常建的诗,常建的籍贯据说是邢州(就是现在的河北邢台,这个论断根据墓碑记载而来,但似乎墓碑的考古论证也并不严谨,《唐才子传》说他是长安人,但《唐才子传》只是小说,却不是史书。好在这不是重点,我们暂时就认他是邢州人),后游历长安(现在陕西西安)人,字号不详,开元十五年(727年)与王昌龄同榜进士,常建长期仕途不得意,只身来往山水名胜,长期过着漫游生活,后来移家隐居鄂渚。天宝中期,曾任盱眙尉。

    从诗人简介可以看出,常建当过一段时间极低职位的小官,人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游历山水,或许正是不汲汲于名利,或许是交游不多,因此,他渐渐成了湮灭于历史的一位诗人,这或许是他连生*资料都欠缺的原因吧。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他的《题破山寺后禅院》,全诗如下: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一说“竹”,一说“一”)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全诗基本*于白话,说是律诗,偏偏三四句又不对偶,说是古诗,其余又合乎诗律,这该算是一首介于古诗和律诗之间的诗,或者说是用律诗手法写的古诗。诗意也简单:清晨,我走进这古老的寺院,旭日初升,高高映照着山上树林。竹林掩映的小路弯弯通向幽深处,寺内禅房前后花木繁茂森然。山光明媚使飞鸟更加欢悦,潭水清澈也令人心地空明。此时此刻万物都沉默静寂下来了,只留下了敲钟击磬的声音。

    “破山”并不是破败的山,而是确有其山,在现在的江苏常熟。寺,指的是兴福寺,是南齐时郴州刺史倪德光施舍宅园改建而成的,到了唐代,兴福寺已经算是古寺了,所以诗人说“古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诗人清晨登山入寺,显然是专程来游寺院的,一大早就出发了,清早的太阳照在高高的树林之上,这里的“高”,有两个意思,一是地理位置上的高,寺在山上,树林掩映之中;一是对寺庙禅院的赞颂,因为佛家称僧徒聚集的地方为“丛林”,这里说“高”林,显然意含称颂礼赞的意思。

    (禅房花木深)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这里的“曲径”,有的版本说是“竹径”,有的说是“一径”,都说得通,各有其妙。沿着曲折婉转的道路,诗人终于来到了一个幽静的所在,看到了被花木遮挡的禅房。花丛树林深处,一所幽静的禅房,这本身就有十足的禅意了。这一句是本诗的名句,常常在各种书画展览中看到写画这一句的书法、绘画作品。这样的描述把人真正带到了禅院的环境之中,真正经历过这样的环境的人,在眼前风景呈现时,涌上脑海的也多半是这一句,写景如在眼前啊,*评此诗常说“造意”,指的就是这两句!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在这样的美丽风光之下,似乎鸟儿都格外的欢快,诗人走到清清的潭水跟前,望着水中自己的倒影,觉得自己心中所有的烦恼、一切的世俗杂念都一扫而空了,诗人顿时觉得自己像鸟儿一样自由自在,无忧无虑了。

    (诗意图)

    “万籁此俱寂,但馀钟磬音。”在这样幽美宁静的环境里,天地似乎都一下子变得寂静下来了,只听到僧人们的钟磬之声,他进入了一片忘尘绝俗的心境,心头一片清净欢愉。

    《历代诗话》里说这首诗:劈头劈脑喝出“清晨”两字,次句云“初日照高林”,接得有力。竹与花木,皆从“高林”带出,而映之以“初日”,虽欲不幽且深,不可得也。此际声闻、色相、种种销灭,惟有一寺,与入寺者同摄入光影中。佛性、人性、鸟性,无动不静,无静不一,故结言“万籁此俱寂”。昔人所以美旦气、快朝气来也。自始至尾,总是“清晨”两字,安得不为一篇尽善!这首诗写得清新,通篇写景,语言朴素,动静相宜,格律变通,写来一片隐逸情趣,或许也只有常建这样的诗人才写得出。王维的官太大,所以诗写得自是高妙;孟浩然没有当过官,所以写得*淡,常建却只做过小吏,既有隐逸之情,又知晓闲适的乐趣,因此他的诗来的清新幽远,独属一格。

    (诗意图)

    据说大文豪欧阳修极爱“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两句,当然是因为这两句胜在“意境”,爱到极处,甚至亲自到山寺去体验,想要依意再写一联,但苦思数次,依然不能得,“莫获一言”(《题青州山斋》),深知“造意”之难,可见常建这两句写得精绝。唐诗史上,多的是一首诗就扬名的诗人,比如张若虚,比如崔灏,常建有此诗,足可诗坛留名。

[阅读全文]...
  • 明妃曲古诗词

  • 明妃曲古诗词

      在**淡淡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听说过或者使用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从格律上看,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体诗。其实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明妃曲古诗词,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宋]王洋

      汉宫沈沈凝紫烟,妾身一入知几年。

      楼高秋月照清夜,亭暖春花熏醉眠。

      忆初送我辞亲戚,便拟光华列旌戟。

      君门安得似人间,咫尺千山万山隔。

      花月朝朝空暮暮,长恋朱颜不如故。

      内家车子散金钱,安得此身沾雨露。

      忽闻花宫选罗绮,单于来朝汉天子。

      但言妾欲嫁单于,万一君王赏桃李。

      大明宫内宴呼韩,出水芙蓉鉴里看。

      徘徊顾影花颜靓,绰约丰容广殿寒。

      当日君王喜且惊,欲留人信去关情。

      若教不杀毛延寿,方信蛾眉画不成。

      茫茫汉塞连沙漠,柳色阳关断肠处。

      故乡阡陌想依然,马上琵琶向谁语。

      命薄身存有重轻,天山从此静埃尘。

      山西健将如君否,此日安危吒妇人。

      人生景物疾如驰,翻覆由来万事非。

      莫笑巫山女粗丑,朝寻楚宫暮柴扉。

      男儿莫厌款段马,女儿莫羡金缕衣。

      君不见巫山歌舞赛神罢,野老至今怀秭归。

      《明妃曲二首》是宋代文学家王安石的组诗作品,被称为是咏王昭君最好的诗。明妃即王昭君,汉元帝宫女,容貌美丽,品行正直。晋人避司马昭讳,改昭为明,*沿用。

      王昭君

      王昭君(约前52年-约8年),名嫱,字昭君,乳名皓月,西汉南郡秭归人,今湖北省宜昌市兴山县人,西汉元帝时和亲宫女,与貂蝉、西施、杨玉环(杨贵妃)并称中国古代四大美女,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落雁,晋朝时为避司马昭讳,又称“明妃”,王明君。

      王昭君维护汉匈关系稳定半个世纪,昭君出塞的'故事千古流传。

      《明妃曲二首》

      其一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生几曾有;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

      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其二

      明妃初嫁与胡儿,毡车百两皆胡姬。

      含情欲语独无处,传与琵琶心自知。

      黄金杆拨春风手,弹看飞鸿劝胡酒。

      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

      汉恩自浅胡恩深,人生乐在相知心。

      可怜青冢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

      《明妃曲二首》简介

      《明妃曲二首》是宋代文学家王安石的组诗作品,被称为是咏王昭君最好的诗。

      第一首诗描绘王昭君的美貌,着重写昭君的风度、情态之美,以及这种美的感染力,并从中宣泄她内心悲苦之情,同时还揭示出她对故国、亲人的挚爱之情。

      第二首诗描写王昭君入胡及其在胡中的情况与心情,并委曲深入地刻画昭君心事,突出其民族大义,塑造了一个可悲且可敬的明妃形象。全诗语言矜炼深雅,缠绵婉丽,艺术手法多样,风格鲜明独特。作品命题新颖,遭致纷纷议论,在文学史上产生过广泛影响。

[阅读全文]...
  • 塞下曲古诗其二83句

  • 经典
  •   塞下曲其二

      卢纶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译文】

      林中昏暗风吹草动令人惊,

      将军夜中搭箭拉弓显神勇,

      天明寻找昨晚射的白羽箭,

      箭头深深插入巨大石块中。

      【注释】

      ①塞下曲――古代歌曲名。这类作品多是描写边境风光和战争生活的。

      ②惊风――突然被风吹动。

      ③引弓――拉弓,开弓,这里包含下一步的射箭。

      ④*明――天刚亮的时候。

      ⑤白羽――箭杆后部的白色羽毛,这里指箭。

      ⑥没――陷入,这里是钻进的意思。

      ⑦石棱――石头的'棱角。也指多棱的山石。  

      【赏析】

      这首边塞小诗,写一位将军猎虎的故事,取材于西汉史学家司马迁记载当时名将李广事迹的《李将军列传》。原文是:“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中(zhòng)石没镞(箭头),视之,石也。”

      诗的前两句写事件的发生:深夜,山林里一片昏暗,突然狂风大作,草丛被惊得刷啦啦起伏抖动;阴影起落处恍恍惚惚有一头*扑来。这时,将军正从林边驰马而过,他眼疾手快,拉满弓一箭射出……

      后两句写事件的结果是:第二天清晨,将军记起昨晚林间的事,顺原路来到现场,他不禁大吃一惊:明亮的晨光中,分明看见被他射中的原来不是老虎,而是一座巨石。将军默然蹲在那里,那枝白羽箭竟深深钻进石棱里去了!请注意箭射入的部位,是窄细的尖突的石棱!这需要多大的臂力,多高的武艺啊!

      有人要问,将军射老虎,干吗不当时就看结果,还要等第二天早晨?原来的故事并没说第二天才知道射中的是石头呀!这,就是诗人的艺术处理了。第一,这样可以表现将军的自信,从来是百发百中,这一次还怕它死不了跑掉吗?第二,可以增加形象的直观性,让人看得更清楚些,如果是当夜就看,固然也能发现是一场误会,但很难取得现在这样的画面一般的鲜明效果。

      诗,最注重含蓄,最讲究意在言外。看到诗中箭入石的描写,我们会油然联想:如果射中的真是老虎将会射成什么样子?如果在战场上射击敌军兵马呢?于是,一位武艺高强、英勇善战的将军形象,便盘马弯弓、巍然屹立在我们眼前了。

    温庭筠《处士卢岵山居》全诗翻译赏析

      “古树老连石,急泉清露沙。”这两句写作者赴山居路上所见,是*景。苍苍古树生长于石缝之中,仿佛与石连为一体;泉水湍急而清澈,水底的沙石清晰可见。这两句形象地描写了山中特有的景物,表现了山居环境的古朴、清幽。

      出自温庭筠《处士卢岵山居》

      西溪问樵客,遥识楚人家。

      古树老连石,急泉清露沙。

      千峰随雨暗,一径入云斜。

      日暮飞鸦集,满山荞麦花。

      注

      遥识:一作“遥指”。楚人家:一作“主人家”。

      急:湍急。露沙:露出沙石。

      径:小路。

      飞鸦集:一作“鸟飞散”。

      满山:一作“满庭”。荞麦:一年生草本植物。茎赤质柔。叶互生,呈心脏形,有长柄。花色白或淡红。果瘦三角形,有棱。子实磨成粉可制面食。通常亦称其子实为荞麦。

      参考译文

      在西溪向砍柴的人打听卢岵山居的所在地,然后远远地认准方向向卢岵山居走去。沿途看到古树的老根缠连着石头,仿佛是天生的,湍急清澈的泉水冲走水面上的浮土、树叶,露出泉底的沙子来,显得水明沙净。山里峰峦座座,由于在雨中显得幽暗,看不清楚,只见得那通往卢岵山居的小路高峻、幽深,曲曲弯弯一直通向烟云深处。时间已到傍晚,还不见卢处士,晚鸦也已飞往自己巢里栖息,漫山遍野的荞麦花在夕阳下更显得一片洁白。

      赏析

      《题卢处士山居》是唐代文学家温庭筠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没有直接写处士卢岵,也没有直接写作者的心情,而是只写卢岵处士山居的景色,以景衬人。全诗通过山居景色的描写,反映主人公人品的高洁及作者对他的景慕之情。

      首联两句通过“问樵客”、“遥识”的写法,暗示出卢岵山居的幽僻。作者不称砍柴的人为樵子、樵夫,而称之为“樵客”,意味着这个砍柴者并不是俗人,这对于诗的气氛也起着一定的渲染作用。诗从“西溪问樵客”开篇,颇类似贾岛的“松下问童子”,用问答的方式开篇,是为了追求生动活泼的效果。这种问答形式使诗情顿生波澜,起伏荡漾,读来轻松自然;若改用直接议论抒情,会有些板滞沉闷。诗人是古代的追隐一族,访寻隐居深山的卢岵,特别渴望见到这位深山高士,暗示了他对山居生活的倾慕之意,对山居主人的赞许之情。

[阅读全文]...
  • 最美妙的乐曲古诗135句

  • 经典
  •   《春江花月夜》是我最喜爱的音乐之一,它是一支典雅优美的民族抒情乐曲。它宛如一幅色彩斑斓的山水画卷,一首词情婉恰的唯美抒情诗章。在舒缓明快的旋律中,把我们带入春天夜晚那个静谧甜美天地。

      那是一个多么美妙的世界啊!瞧,月亮正从东山冉冉升起,小舟一叶静静地在江面荡漾着,和风微微吹拂,随风的杨柳轻飏着柔美,西岸的花影婆娑摇曳着温馨,万物浸润在袅袅的芬芳绮旎气息中。让大自然将其迷人的艳丽、勃勃的生机、盎然的春意,一幅幅,一幕幕的地展现在我们眼前。

      《春江花月夜》最早叫《浔阳箫鼓》。它原先并不是由多种民族乐器演奏的合奏曲,而是一首琵琶曲,该曲名取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作《琵琶行》中“浔阳江头夜送客”。尽管此曲与白诗*在联系,但曲中的“皎皎空中孤月轮”等不少情景,却使人生发出诗意的联想。*依据乐曲的风格内容,更是直接借用了唐代诗人张若虚的同名诗作《春江花月夜》为该曲命名。可见此曲确实富有诗情画意、典雅精致。

      《春江花月夜》诗的作者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他留给*的作品虽然不多,《全唐诗》中仅存二首,正是这首《春江花月夜》,让它号称以“孤篇横绝全唐”,奠定了其在唐代文学史的不朽地位。

      诗人首先从春江月夜的美景写起,“春江潮水连海*,海上明月共潮生”。月色中,烟波浩淼,江天一色.而透明纯净的春江远景,展现出大自然的美妙神奇。在感受无限美景的同时,诗人睹物思情又情不自禁地引出对宇宙人生的思索:“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时空无限,生命无限,俯仰古今,感慨宇宙,表现出一种辽阔深沉的宇宙意识,面对流水似的一去不复返之光阴,诗人此时又陷入了无限的感伤和迷惘,从而发出睿智旷远的人生感叹。接下来诗人又从“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落笔,叙写人间游子、思妇的离愁别绪,幽独明静的诗境中,融入了诗人淡淡的哀伤。这种忧伤随着月光、流水的流淌也在静静的流淌.

      全诗以“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作结,思想蕴涵,深情缅邈,笔势回折,跌宕多姿。令读者陷入了对宇宙、人生深层矛盾的沉思之中。

      《春江花月夜》这首诗语言优美明快、含蓄爽朗、生动形象;哲理意趣浓郁、审美情趣高雅。它以神来之笔,将真实的生命体验融入优美的意象中,在淋漓尽致的飞洒里,营造出了一个空灵纯美的诗歌意境。特别是“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更是哲辨之思,超然之想。让人沉吟再三,教人荡气回肠。

      《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清商曲辞.吴声歌曲》旧题,《春江花月夜》此曲调创始于陈后主,被列为“江南派琵琶曲目”的中曲一类。20年代,上海的新式音乐社团将它改编成一首民乐合奏曲,并根据此乐曲诗情画意的内容,给它取名为《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旋律古朴和谐、雍容典雅、节奏*稳、音韵舒展,用含蓄多姿的现实与浪漫相结合手法,表现了深远恢弘的意境,具有较强的艺术与唯美的感染力。《春江花月夜》的音乐构思非常巧妙精致,随着音乐主题的摇曳变化和起伏发展,乐曲所描绘的意境也逐渐地变换,时而幽静恬淡,时而热烈奔放,将大自然更换不已胜景,变幻无穷的色彩一一呈现。

      春江花月夜》音乐意境优美,韵律谐婉流畅,乐曲结构严密。它的主题旋律尽管有多种变化,新的因素层出不穷,但每一段都采用一种叫“换头合尾”的民间音乐表现手法,都有同一乐句出现的结尾.听起来十分和谐。能从各各不同角度揭示乐曲的意境,深化音乐所要表现的主题内容。

      全曲有10段,分别是:江楼钟鼓、月上东山、风回曲水、花影层叠、水深云际、渔歌唱晚、回澜拍岸、桡鸣远漱、唉乃归舟和尾声。

      唉乃归舟是全曲*,旋律由慢而快,由弱而强,层层递进,如春风鼓荡,激动人心。这段音乐的描绘的是小舟归途,划船还家的欢快、桨击浪涌声响彻江面,达到了情绪意与境的顶峰。随后音乐在快速中嘎然而止,继而回复到*静、轻柔之中,然后便转入尾声。

      尾声的音乐是那样飘渺、悠长,表现出的人休渔息特别到位。好象轻舟在远处的江面渐渐消失,春江的夜空幽静而安详,使人沉湎在这迷人的诗画意境中………

[阅读全文]...
  • 描写黄河弯曲的古诗

  • 黄河
  •   黄河,我们的母亲河,我们的民族气魄,以她汹涌磅礴的气势,澎湃的河流,奔流的河水在河塘里川流不息。

      黄河春涨入隋沟,往意随波日夜流。

      万里寻山如野鹤,一身浮水似轻鸥。

      湖风送客那论驿,岳寺留人暗度秋。

      迟子北归来见我,携琴委曲记深幽。

      饥乌哑哑啼暮寒,回风急雪飘朱阑。

      琐窗绣阁艳红兽,画幕金泥摇彩鸾。

      吴妆秀色攒眉绿,能唱襄阳大堤曲。

      酒酣横管咽孤吟,吹裂柯亭傲霜竹。

      远空寒云浑不动,老狐应渡黄河冻。

      暗回微暖入江梅,何处荒榛挂幺凤

      古碑残缺不可读,远人爱惜未忍磨。

      相传昔者严太守,刻石千岁字已讹。

      严颜*生吾不记,独忆城破节最高。

      被擒不辱古亦有,吾爱善折张飞豪。

      军中生死何足怪,乘胜使气可若何。

      斫头徐死子无怒,我岂畏死如儿曹

      京城冠盖如云屯,日中奔走争市门。

      敝裘瘦马不知路,独向城西寻隐君。

      隐君白发养浩气,高论惊世门无宾。

      欣然为我解东阁,明窗净几舒华茵。

      春天雪花大如手,九衢断绝愁四邻。

      *明熟睡呼不觉,清诗渌酒时相亲

      我行未厌山东远,昔游历下今梁苑。

      官如鸡肋浪奔驰,政似牛毛常黾勉。

      幸公四年持使节,按行千里长相见。

      鹰掣秋田伏兔惊,骥驰*野疲牛倦。

      似怜多病与时违,未怪两州従事懒。

      除书夺去一何速,归袖翩然不容挽

      人言虎头痴,勇作河朔游。

      黄河六七月,不辨马与牛。

      单车径北渡,横身障西流。

      虎头亦不痴,志在万户侯。

      徜徉历三边,归借坐上筹。

      腰垂黄金印,不受白发羞。

      此计虽落落,但问有志不。

      临岐且一醉,行役方未休。

      我爱孙公子,安贫无所营。

      相逢虽邂逅,一见即*生。

      黑电挥诗笔,黄河泻酒觥。

      轻舟何处在,别思若摇旌。

      圣德隆昌纪绍兴,稍驯逆虏会清明。

      须知不待黄河报,自有天威靖太*。

      黄河啮小吴,天汉失龟鳖。

      灵原潭下藕烂死,只有菖蒲不生节。

      白马桥边迎送胡,冀州断道无来车。

      新堤筑得高嵽嵲,旧堤杵声未可绝。

[阅读全文]...
  • 塞下曲其二戎昱古诗赏析 塞下曲戎昱古诗赏析

  •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盛唐时期的边塞诗人是幸福的,那时候的边塞军人虽然很苦,但是常打胜仗,把唐朝的疆域版图打成全球最大的国家。“万里长征”的人东打到朝鲜,西打到中亚咸海,南到到越南,北打到贝加尔湖畔,打太远了“人都还未还”。唐朝极盛时期叠加版图面积超过1532万*方公里。这不但为诗人报效朝廷建功立业提供了机会,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创作空间。这一时期就出现了唐朝四大边塞诗人:高适、王昌龄、岑参、王之涣。

    “安史之乱”开启了中唐时代,这一时期内忧外患战事不断,对内*叛对外反抗吐蕃入侵。而这一时期的文人和盛唐相比,少了些豪放言志的理想,多了些精致浮浅的现实。生于盛唐长于战乱,虽未亲历那无数的大小战事,戎昱却能写下著名的诗作《塞下曲》,和卢纶的“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相比少了些大气,却更充分地展现对朝廷战胜吐蕃时的豪情和喜悦,算得上是一篇难得的佳作。

    唐朝自“安史之乱”后,国势日渐衰微,吐蕃趁火打劫,在这段时间内先后夺取了陇右、河西、北庭、安西地区等地区,把河西走廊的大部分地区纳入怀中。公元763年,这一年发生了两件大事,一个是安史之乱*定了,另外一个就是吐蕃入侵长安,唐代宗东逃陕州。此刻,吐蕃达到了辉煌的顶峰。

    我们来稍微盘点下这个差点就颠覆唐朝统治的吐蕃入侵史。安史之乱之前,唐朝和吐蕃以和为主以打为辅,双方都没有占据太大的优势。为了*“安史之乱”,唐朝把大部分的兵力调往长安后方兵力空虚,吐蕃当然不会错过这个机会,自756年开始,吐蕃先后攻下了兰、廓、河、鄯、洮、岷、秦、成、渭等数十州,一路烧杀抢掠在763年抢到了长安城!

    783年,唐朝再发内乱史称“朱泚之乱”,唐德宗被赶出长安出走奉天。吐蕃乘机要挟出兵协助并要求唐朝割地补偿,在李泌的坚持下唐朝拒绝了吐蕃的无理要求。于是吐蕃786年秋再次发起攻击,大举入侵泾、陇、邠、宁四州,到处抢掠人马牲畜,收割各州庄稼,西部战事再起,然而各州县不敢迎击各自为守。

    786年两个人扭转了之后对吐蕃的战局,一个是李泌,制定了对吐蕃的战略封锁,“北和回纥,南通南诏,西结大食、天竺,如此,则吐蕃自困”。一个是李晟,差点在战乱中把吐蕃宰相尚结赞杀死,并让狂攻了一百多年的吐蕃渐渐露出了疲态。在788年之后,唐朝实现对吐蕃攻守转换,吐蕃也开始逐步的走向没落。而戎昱的《塞下曲》正是在786年李晟伏击吐蕃胜利之后所写的诗作。

    《资治通鉴》关于这次伏击的记载:李晟遣其将王佖将骁勇三千伏于汧城,戒之曰:“虏过城下,勿击其首;首虽败,彼全军而至,汝弗能当也。不若俟前军已过,见五方旗,虎豹衣,乃其中军也,出其不意击之,必大捷。”佖用其言,尚结赞败走。军士不识尚结赞,仅而获免。

    简单说下这场战事,786年9月份,尚结赞率领吐蕃主力,从陇州东进攻打凤翔。西*王李晟派部将王佖率兵3000人在汧城伏击吐蕃军中军部队,导致吐蕃军大败尚结赞乘乱逃走。吐蕃2万余前军也在进攻凤翔的时候被李晟击退,史称:“汧城之战”。次月,王佖率步骑5000偷袭并攻占吐蕃摧沙堡基地,击败吐蕃2万士兵杀死守将扈屈律悉蒙,并烧毁了吐蕃之前积聚的物资粮草后班师而归。

    因一首《咏史》(又名《和蕃》)让唐宪宗牢记并推广,却被《沧浪诗话》评为“戎昱在盛唐为最下,已滥觞晚唐矣。”史书一句带过并无详细记载,戎昱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诗人?

    《唐才子传》记载:“ 昱,荆南人。美风度,能谈。少举进士不上,乃放游名都。虽贫士而轩昂,气不消沮。。……初事颜*原,尝佐其征南幕,亦累荐之。卫伯玉镇荆南,辟为従事。历虔州刺史。至德中,以罪谪为辰州刺史。后客剑南,寄家陇西数载。”《新唐书·艺文志》亦有记载:“戎昱集五卷,卫伯玉镇荆南从事,后为辰、虔二州刺史。“

    戎昱,生于740年前后开元盛世期间,身处中唐战火纷飞的年代,历经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帝,卒于800年后。一生在游历和官宦生活中周旋,“大凡才能之士, 所谓名位未达, 多在方镇”,戎昱又“美风度,能谈”,先后跟随浙西节度使颜真卿、湖南崔瓘、桂州李昌夔、荆南节度使卫伯玉等人做其幕僚,在朝廷短期当差后到州府担任刺史。其官宦生涯并不顺利,“万事无成空过日,十年多难不还乡。”

    目前留下来的作品是明人辑的《戎昱诗集》存诗125首(目前可寻118首)。按照其作品内容将诗作分成5个类别,友情送别书信占据了三分之一多,官宦和游历生活次之,咏景感怀再次之,边塞诗为后。在其诗作里,交友广泛是其中一大特色,除了任职期间所交往的朋友,还有:宰相(李泌)、将军(李晟)、驸马(张潜)、以及自己的偶像岑参等人。其诗作中立志为国报效朝廷的家国情怀体现的淋漓尽致。

    戎昱的诗歌受到“诗史”杜甫的影响很大,其诗作忧国忧民直面现实,《咏史》、《苦哉行五首》(宝应中过滑州洛阳后同王季友作)、《入剑门》等诗作就是对现实最大的描述。“天下无人鉴诗句,不寻诗伯重寻谁”,戎昱很幸运地找到了自己崇拜的诗人岑参,其边塞诗歌受到岑参的影响也很大。而这首《塞下曲》和岑参的边塞诗有的一比。

    “黄昏掩门后,寂寞自心知。”有忧伤有寂寞的戎昱,三观很正,懂知足会感恩,“莫道书生无感激,寸心还是报恩人”“同荣不同辱,今日负将军”。对朝廷的每一次胜利,都感到由衷的高兴并赋诗,《收襄阳城二首》、《辰州闻大驾还宫》,还有为786年李晟的这三场战事的胜利而写的《塞下曲》。

    786年,戎昱刚从辰州刺史离任在长安做短暂逗留(另说戎昱在江南一带游历),然而不管怎么样此时的戎昱正处于低谷期,虽是“谁家有酒判一醉,万事从他江水流。”但一听到前线打了胜仗,便豪情万丈的写下了这首《塞下曲》。

    786年,李晟面对吐蕃时打了三场胜仗,一场是王佖率兵3000人袭击吐蕃中军获得大胜,第二场是李晟率军在凤翔击退吐蕃2万前军,第三场是王佖率步骑5000偷袭吐蕃摧沙堡基地获得大胜。戎昱在听闻捷报后,写下了这首著名的边塞诗《塞下曲》。

    “汉将归来虏塞空,旌旗初下玉关东。”写的是王佖偷袭吐蕃沙堡基地,击败2万吐蕃士兵并杀死守将,烧毁吐蕃的所有物资后凯旋归来的场景。唐朝文人*惯用“汉将”来代表当时的将军,歼灭吐蕃驻地全部敌人,“虏塞”已经被烧“空”了,将军带领着士兵举着战旗从玉门关的东边凯旋而归。

    “高蹄战马三千匹”,写的是第一场战事王佖率兵袭击吐蕃中军。3000名战士骑着战马奔赴战场,一战破敌打乱敌人进攻节奏,在对吐蕃战事中取得了鲜有的大胜仗!并差点就把敌军首领斩杀。

    “落日*原秋草中”。写的是第二场战事凤翔退敌,“秋”字点明了战争的时间是在秋天,李晟将军亲自率部应对吐蕃的2万前军取得大胜。站在战事完毕的城墙上,看着太阳西下,枯萎的草木更显无尽的沧桑。“*原秋草”“无边落日”,是对这次胜利的感慨,更是对无边战事的感慨!

    捷报频传,在当时的唐朝是非常的振奋人心的!戎昱虽不在战局,却也时刻关注战争的变化。这首诗和之前写的《塞下曲》(6首)有明显的不同,之前写的是战场纷乱、环境凄凉和士兵的悲惨生活。这首诗只是在记叙战争的情况,字词间却都透露出作者豪情万丈和喜悦心情,戎昱很显然的在用这首诗来庆贺来自不易的胜利。

    自安史之乱后,吐蕃大举入侵唐朝疆域,在面对强敌和内忧外患时,唐朝更是输多赢少,大片的土地被吐蕃占据。凤翔非常的靠*长安,如果这次战役失败,则长安有可能再次沦陷成为吐蕃的手中肉。虽然这次战役没有把吐蕃打残,但也从战略上阻断了吐蕃的意图,再次开启和吐蕃的拉锯战,在李泌对吐蕃战略封锁的配合下,吐蕃陷入战争泥潭并开始走入下坡。

    “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一国安危岂能以和亲来求安稳?“燕然如可勒,万里愿从公。”男儿就应该征战沙场报效祖国。然而现实总是很残酷的,“自惭出守辰州畔,不得亲随日月旗。”戎昱一身热心想要上战场“梦随行伍朝天去”,却总是报效无门,只能“仰面诉天天不闻,低头告地地不言。”

    这首《塞下曲》,既是对胜利赞歌,更是对自己未能亲身参与的感慨。世人对戎昱的评价更多的是站在盛唐的角度来说的,除了《沧浪诗话》,《唐才子传》对其评价也是“昱诗在盛唐,格气稍劣,中间有绝似晚作”。然而,《唐诗品》《三唐诗品》《诗学渊源》等对其评价都非常高,认为“戎使君诗,锐情古作,力洗时波。”但不论如何,戎昱的诗既是其人生的写照,是友情的真挚,更是中唐的“史实”。

    戎昱写《塞下曲》,就是在为这个国家取得的胜利呐喊!不管国家内部怎么样,只要是胜利,我们就应该为之感动为之自豪!从《塞下曲》学戎昱,不管人生如何,三观一定要正,家国情怀一定要有。

[阅读全文]...

相关词条

相关文章

带有曲径的古诗 - 句子

带有曲径的古诗 - 语录

带有曲径的古诗 - 说说

带有曲径的古诗 - 名言

带有曲径的古诗 - 诗词

带有曲径的古诗 - 祝福

带有曲径的古诗 - 心语

推荐词条

理智的说说 男朋友出轨的说说 女人40岁生日心情说说 幸福感爆棚的说说 做我自己的说说 教师培训说说 儿子发烧的心情说说 亲*大自然的说说 上课的说说 女人是混凝土做的说说 没有食欲的说说 欢迎砸单的说说 眼不见心不烦的说说 陌生的说说简短 艰苦的日子说说 姐弟情深说说 吊针说说 寝室说说 戒指的说说 最新搞笑朋友圈说说 天冷了不想起床的说说 女人生活压力大的说说 改过自新的说说 抒情说说心情说说 关于自己变了的说说 参加会议的说说 关于傍晚的说说 团结的说说 生意爆满的说说 老爸生日快乐说说简单 独家记忆的说说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