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汉字书写重要性的标语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汉字书写重要性的标语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汉字书写重要性的标语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汉字书写重要性的标语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文言文一直是高中语文考试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一篇篇经典的古文都是*古典文学上的瑰宝。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后汉书的作者是,欢迎大家分享。
《后汉书》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书中分十纪、八十列传和八志(司马彪续作),记载了从王莽起至汉献帝的195年历史。本纪和列传的作者是南朝刘宋时的范晔,此书综合当时流传的七部后汉史料,并参考袁宏所著的《后汉纪》,简明周详,叙事生动,故取代以前各家的后汉史。北宋时,有人把晋朝司马彪《续汉书》八志三十卷与之合刊,成现在的《后汉书》。
《后汉书》,是南朝宋时期历史学家范晔编撰的史类文学作品,属“二十四史”之一。《后汉书》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后汉书》中分十纪、八十列传和八志(取自司马彪《续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东汉的汉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下至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共195年的史事。
《后汉书》大部分沿袭《史记》、《汉书》的现成体例,但在成书过程中,范晔根据汉朝东汉时期一代历史的具体特点,则又有所创新,有所变动。
《后汉书》结构严谨,编排有序。如八十列传,大体是按照时代的先后进行排列的。最初的三卷为两汉之际的风云人物,其后的九卷是光武时代的宗室王侯和重要将领。
《后汉书》的进步性还体现在勇于暴露黑暗政治,同情和歌颂正义的行为方面,一方面揭露鱼肉人民的权贵,另一方面又表彰那些刚强正直、不畏强势的中下层人士。例如,在《王充王符仲长统传》中,范晔详细地收录了八篇抨击时政的论文。
《后汉书》是历史类文学作品,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汉朝东汉时期的汉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下至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共195年的史事。
《后汉书》纪十卷和列传八十卷的作者是范晔,章怀太子李贤注,此书综合当时流传的七部后汉史料,并参考袁宏所著的《后汉纪》,简明周详,叙事生动,故取代以前各家的后汉史。北宋时,有人把晋朝司马彪《续汉书》志三十卷,刘昭注,与之合刊,成《后汉书》。首先,他在帝纪之后添置了皇后纪。汉朝东汉时期从和帝开始,连续有六个太后临朝。把她们的活动写成纪的形式,既名正言顺,又能准确地反映这一时期的政治特点。其次,《后汉书》新增加了《党锢传》、《宦者传》、《文苑传》、《独行传》、《方术传》、《逸民传》、《列女传》七个类传。范晔是第一位在纪传体史书中专为妇女作传的史学家。尤为可贵的是,《列女传》所收集的十七位杰出女性,并不都是贞女节妇,还包括并不符合礼教道德标准的才女蔡琰。
后汉书《后汉书》自有其特点。从体例上看,与《史记》和《汉书》相比,有一些改进。在本纪方面,它不同于《汉书》的一帝一纪,而是援引《史记·秦始皇本纪》附二世胡亥和秦王子婴的先例。在《和帝纪》(和帝刘肇)后附殇帝(殇帝刘隆),《顺帝纪》(顺帝刘保)后附冲、质二帝。这既节省了篇幅,又不遗漏史实,一举而两得。在皇后方面,改变了《史记》与《汉书》将皇后列入《外戚传》(吕后除外)的写法,为皇后写了本纪。这样改动,符合东汉六个皇后临朝称制的史实。
在列传方面,《后汉书》除了因袭《史记》、《汉书》的.列传外,还新增了党锢、宦者、文苑、独行、方术、逸民和列女七种列传。
《后汉书》宋白鹭洲书院刻本这些列传既是新创,又反映了汉朝东汉时期的实际情况。如汉朝东汉时期一代党锢大兴,许多比较正直的大臣都以结党的罪名被杀;另外,汉朝东汉末年的宦官多参与朝政、杀戮大臣,是党锢之狱的主要制造者。这些现象充分反映了汉朝东汉时期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和斗争。范晔根据这些史实,创立了党锢和宦者两个列传。
为列女立传,最早始于汉朝西汉时期的刘向,范晔在刘向的启发下增写了《列女传》,这在正史中是第一次出现。他写《列女传》的宗旨是:“搜次才行尤高秀者,不必专在一操而已。”他的《列女传》中,有择夫重品行而轻富贵的桓少君、博学的班昭、断机劝夫求学的乐羊子妻、著名才女蔡琰等,不拘于三纲五常的界域。
《后汉书》的列传,还往往打破时间的顺序,将行事*似的人写成合传。如王充、王符和仲长统三人,并不是同时代的人,因为他们都轻利禄而善属文,行为*似,所以合传。
范晔和《后汉书》
《后汉书》,“二十四史”之一,是一部记载汉朝东汉时期历史的纪传体断代史,由*南朝宋时期的历史学家范晔编撰。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范晔和《后汉书》,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后汉书》九十卷,南朝宋范晔撰。范晔字蔚宗,顺阳人。出身于一个世族家庭。他的祖父范宁曾任晋豫章太守,著《谷梁集解》一书。《十三经注疏》中的《谷梁传注疏》就是以《谷梁集解》为基础写成的。他的父亲范泰官拜金紫光禄大夫,加散骑常侍,是宋武帝刘裕的得力助手。他博览群书、潜心著述,作《古今善言》二十四篇。所以范晔有很深的家学渊源,一直以名门之后自居,生性孤傲,不拘小节,仕宦不甘居人后,著述也不甘居人后。以此成名,也以此丧身。
元嘉九年(432年),范晔在为彭城太妃治丧期间,行为失检得罪了司徒刘义康,被贬为宣城太守,范晔郁郁不得志,就借助修史来寄托他的志向,开始写作《后汉书》。元嘉二十二年(445年),当他完成了本纪、列传的写作,同时又和谢俨共同完成《礼乐志》、《舆服志》、《五行志》、《天文志》、《州郡志》等五志的时候,有人告发他
参与了刘义康的篡位阴谋,因此下狱而死。谢俨怕受牵连,毁掉了手中的志稿,使《后汉书》只有纪传部分流传了下来。
在范晔《后汉书》之前,已问世的有关东汉历史的重要著作不下十部,主要的有东汉刘珍等奉命官修的《东观汉记》、三国时吴国人谢承的《后汉书》、晋司马彪的《续汉书》、华峤的《后汉书》、谢沈的《后汉书》、袁山松的《后汉书》,还有薛莹的《后汉记》,张莹的《后汉南记》、张璠的《后汉记》、袁宏的《后汉记》等。
八家《后汉书》
谢承《后汉书》,一百三十卷。谢书纪、志、传诸体俱全,且有所创新。如《兵志》、《风教传》为其所独有。从佚文推断,《独行》、《方术》、《逸民》、《列女》诸传当创始于谢书,并为范晔所吸取。谢书表彰忠义隐逸,不以名位为限。且谢书中所述江南名士甚多,为范书及其他诸家后汉书所不及。现存谢书佚文数量较多,其中又半为范书所失载。但此书地方色彩较浓,京洛事缺于三吴,不能全面反映东汉一代历史。
薛莹《后汉记》,一百卷。此书佚文所存数量甚少,仅光武、明、章、安、桓、灵六帝纪论及少数人物传散句。其论赞褒贬抑扬,发自胸臆,直道而陈,有一定的史识。
司马彪《续汉书》,八十三卷。其八志并入范晔《后汉书》,已见前述。纪传佚文数量仅次于谢承书。书名《续汉书》显系接续《汉书》而作。范书删改诸史时,重于文采,有的史实节略过甚,以至晦暗不明,往往要靠诸家后汉佚史订补,而《续汉书》最受重视。以李贤注为例,引司马彪书多达一百四十九条,远在他书之上。裴松之《三国志注》中,引用《续汉书》释汉末之事也最多。
华峤《后汉书》,九十七卷。峤改称志为典,计划写十篇,惜未竟而卒。复由其子华彻、华畅相继整理,始成完帙。南北朝时,刘勰于《文心雕龙》中称其书“准当”,与司马彪书之“详实”等驾齐观。所以范晔撰《后汉书》,除以《东观汉记》史料为基础外,华峤书成为其主要蓝本。直接袭用华峤论赞可知者达十处之多,占范晔论赞的十分之一。
谢沈《后汉书》,一百二十二卷。所存仅《礼仪》、《祭祀》、《天文》、《五行》、《郡国》五志佚文,对《续汉志》略有助益。列传佚文甚少,且与范书雷同,用处不大。
袁少松《后汉书》,一百卷。袁书纪传质量不高,佚文偶有可取。但志书较全,佚文亦多,其中《郡国志》、《五行志》佚文对订补《续汉志》较有助益。
张璠《后汉纪》,三十卷。《后汉纪》似为未完之作,流传不广,散亡亦早。但所记汉末之事颇详,为袁宏所吸取。从佚文看,四库馆臣以为皆以袁纪文意为佳。故璠纪利用价值不大。
张莹《后汉南记》,五十五卷。书早亡,佚文数量也最少。唯安帝见铜人条,为其所独载。
以上,前七书的辑本,以清姚之驷的《后汉书补逸》为最早。清人辑本中质量最精的,当推汪文台的《七家后汉书》。
汪氏留意于诸家后汉书,以稽古余力,重为搜补。于所藏姚辑本,随见条记,丹黄殆遍。弟子汪学敦复有增益,辑稿遂成。其取辑广博,辑文丰富,考辨精审,出处周详,编目有序,末附无名氏《后汉书》佚文一卷,颇便于用。不过,汪氏僻居远县,观觅善本以资校助,脱漏衍讹,在所难免。汪氏殁后,书稿售于他人,虽经汤球手录以付其子,但仍有散失。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赵叔、林粲英刊行时,校刻未精,复增舛■。加上未辑张莹记,其功未毕,有待订补。最*周天游《八家后汉书辑往》的出版,弥补了汪辑的不足,是目前较好的辑本。
范晔以《东观汉记》为基本史料依据,以华峤书为主要蓝本,吸取其他各家书的长处,删繁补缺,整齐故事,超越众家,后来居上。所以到了唐代,范晔《后汉书》取代《东观汉记》,与《史记》、《汉书》并称“三史”,盛行于世。而诸家《后汉书》,除袁宏《后汉纪》外,都相继散亡。于是范晔《后汉书》成为我们现在研究东汉历史的最基本的依据。
范晔《后汉书》的记述,起于刘秀起兵推翻王莽,终于汉献帝禅位于曹丕,详载了东汉一百九十五年的历史。
作者生*
[编辑本段]
范晔出生在一个著名的士族家庭。高祖范晷为西晋雍州刺史,加左将军。曾祖范汪入仕东晋,官至晋安北将军、徐兖二州刺史,进爵武兴县侯。祖父范宁先后出任临淮太守、豫章太守。父范泰仕晋为中书侍郎,桓玄执政时被废黜,徙居丹徒。刘裕于京口起兵灭桓玄,控制东晋*实权后。范泰重新被启用,出任国子博士、南郡太守、御史中丞等职。他为东阳太守时,因开仓供粮和发兵千人,助刘裕打败卢循有功,被加官为振武将军。从此,范泰受到刘裕的信任,屡被升迁,先后担任侍中、尚书常侍兼司空等职。宋代晋后,拜为金紫光录大夫散骑常侍,少帝时加位特进。
范晔的家庭有着正宗的家学传统。范汪“博学多通,善谈名理”,撰有《尚书大事》二十卷,《范氏家传》一卷,《祭典》三卷以及属于医学棋艺的著作《范东阳方》一百零五卷,《棋九品序录》一卷等。范宁尝作《古文尚书舜典》一卷,《尚书注》十卷,《礼杂问》十卷,《文集》十六卷,尤以《春秋榖梁传集解》十二卷“其义精审,为世所重”。范泰也有《古今善言》二十四卷及文集等多种著述。受到家庭的影响,范晔从小好学,再加上天资聪慧,因此尚未成年,便以博涉经史,善写文章而负盛名。
范晔(398-445),字蔚宗,南朝宋顺阳(今河南淅川东)人。官至左卫将军,太子詹事。宋文帝元嘉九年(432年),范晔因为“左迁宣城太守,不得志,乃删众家《后汉书》为一家之作”,开始撰写《后汉书》,至元嘉二十二年(445年)以谋反罪被杀止,写成了十纪,八十列传。原计划作的十志,未及完成。今本《后汉书》中的八志三十卷,是南朝梁刘昭从司马彪的《续汉书》中抽出来补进去的。
关于范晔少时的生活,史载不详尽,只知其“母如厕产之,额为砖所伤,故以‘砖’为小字。出继从伯弘之,袭封武兴县五等侯。少好学,博涉经史……年十七,州辟主簿,不就”(《宋书范晔传》。以下引文若不特别注明者,皆出此。)。南朝刘宋时代,范晔始出仕,历任宋武帝相国掾、彭城王刘义康府冠军参*右军参军,出为荆州别驾从事史,寻召为秘书丞。宋文帝元嘉五年(428年),父范泰去世,去官守制。后出为征南大将军檀道济司马,领新蔡太守,迁为司徒从事中郎,不久,又升迁为吏部尚书郎。可谓官运亨通。
元嘉九年(432年)冬,彭城王刘义康母亲去世。葬前的晚上,百官吊唁,范晔与司徒左西属王深夜宿义康府广渊处(时晔弟广渊为义康府祭酒),纵酒夜半,无所顾忌,醉意朦胧中又听挽歌为乐,因此触怒义康,把范晔贬官出京为宣城(今安徽宣州市)太守。贬官期间,范晔深感郁闷不得志,短期内上调无望,便删节众家《后汉书》为一家之作,期间修撰完成大部。约六七年后,迁官为长沙王刘义欣的镇军长史,加宁朔将军。元嘉十六年(439年),生母去世,服阕,为始兴王濬后军长史,领南下邳太守。死前累迁至左卫将军,太子詹事。
范晔一生狂狷不羁,意志颇不满于朝廷,晚年终于发作到了顶点,加入了彭城王谋反阵营。元嘉二十二年(445年)十一月,同党徐湛之上表首告,供出了所有谋反同党及往来檄书信札,谋反失败。不久,范晔等被处死,连坐从诛的还有其弟广渊、其子范蔼等。
狱中,范晔写了一篇《与诸甥侄书》,总结了他对文学、史学、音乐、书法的研究心得。在即将告别人世之际,他希望将来能有个知音,理解《后汉书》的价值。他对花费毕生心血写成的史学著作十分自负,认为它们“精意深旨”,是从古至今没有过的“体大而思精”的作品,其中诸序与论赞,更是“天下之奇作”,和班固的《汉书》相比,毫无愧感。他说,世人多贵古贱今,所以他才“称情狂言”,以期引起人们对《后汉书》的重视。范晔的自夸虽然有些过分,但他的著作也确实有超人之处。刘昭说:“范晔后汉,诚跨众氏”(《后汉书注补志序》),刘知几也说:“范晔博采众书,裁成汉典,观其所取,颇有奇工”(参见《史通》的《书事篇》和《补注篇》)。据《隋书经籍志》记载,在范晔著书之前记述东汉一代历史的著作共有十部,八百余卷。然范书一出,诸家《后汉书》则日渐消沉,逐渐散佚。后来除晋人袁宏的《后汉纪》保存下来以外,其余都已不存。这说明范书杀青虽晚,却后来居上。
特点
[编辑本段]
《后汉书》除体例上的创新外,最显著的是观点鲜明,褒贬一语见的。如,他不为那些无所作为的大官僚立传,而为许多“操行俱绝”的“一介之夫”写了《独行列传》,充分地表明了他爱憎分明的态度;《党锢传》则正面歌颂了张俭、范滂和李膺等人刚强正直的风尚;在《杨震传》中,多处歌颂了杨震及其子孙廉洁奉公的家风;《宦者传》赞扬了蔡伦等“一心王室”的忠介之士,对于侯览等人则直书其“凶家害国”。特别是《后汉书》的“论”“赞”,以犀利的笔锋评判是非,表彰刚正,贬斥奸恶而嘲笑昏庸,更是一大优点。清代乾隆年间的邵晋涵评价《后汉书》创新之功说:“范氏所增《文苑》、《列女》诸传,诸史相沿,莫能刊削。盖时风众势日趋于文,而闺门为风教所系,当备书于简策,故有创而不废也。”进而又评价其论赞的影响说:“《旧唐书经籍志》又有范氏《后汉书论赞》五卷,殆以范氏文体高于六朝诸人,而爱其文辞者,遂摘取其论赞,别为一书欤!”这是赞誉范晔《后汉书》史论对后世史学的影响。他还指出“司马彪《志》详述制度,较《史》、《汉》诸《志》为稍变其体,后来《晋》、《隋》诸《志》,实仿其例。”(《后汉书提要》)揭示出司马彪《续汉书》志对后世史学的影响。
《后汉书》虽然只有本纪、列传和志,而没有表,但范晔文笔较好,善于剪裁,叙事连贯而不重复,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无表的缺陷。另外,因为记载东汉史实的其他史书多数已不存在,所以,《后汉书》的史料价值就更为珍贵。
《后汉书》的最大局限就是丢掉了《史记》重视农民起义的传统,对黄巾起义持否定态度。黄巾起义为东汉末的大事,其中的主要人物如张角弟兄,竟不为立传。他们的事迹,只附在了镇压农民起义的官僚皇甫嵩的传中。
《后汉书》再现了东汉的历史,保存了东汉一代的诸多史料。东汉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状况,朝代兴衰历变,历史大事件等等,诸如党宦之争、党锢之祸、图谶盛行等史实,皆赖其保存记录。《后汉书》还学*了班固的《汉书》,保存了东汉学者大量有价值的论著,于人物传记中附载,如《崔寔传》中载其《政论》一篇,《桓谭传》中载其《陈时政》一篇,《张衡传》中载其《客问》、《上陈事疏》和《请**谶》等三篇,《蔡邕传》载其《释诲》一篇,等等。这些论著,都是研究东汉社会的珍贵史料,且对后代社会有一定的参考和实用价值,若不是范晔附录书中,恐怕早已淹没于历史长河中了。
《后汉书》继承了前代的纪传体制,但又有所创建。清人赵翼说:“司马迁参酌古今,发凡史例,创为全史:本纪以序帝王,世家以记侯国,十表以系时事,八书以详制度,列传以志人物。然后一代君臣政事,贤否得失,总汇于一篇之中。自此例一定,历代作史者,遂不能出其范围,信史家之极则也。”(赵翼:《二十二史札记》。)范晔在《后汉书》中亦继承了前人的纪传体制(保留“纪”、“传”、“志”的体例,在人物传记中亦采用独传、合传、类传的形式),但又有所创建:凭着自己对史学的领悟,他在《后汉书》中取消了“表”,以后史家竞相效法;在人物类传方面,除承袭《汉书》的《循吏》、《酷吏》、《儒林》等类传外,凭着对社会的更进一步的剖析与理解,结合东汉社会的特点,他又创制了前代史书中所没有的《党锢》、《宦者》、《文苑》、《独行》、《逸民》、《方术》、《列女》等7种新的类传,而后6种类传为后世大多数纪传体史书承袭,“所增《文苑》、《列女》诸传,诸史相沿,莫能刊消”(邵晋涵:《江南书录》),使缘乎东汉历史的体例获得了超越时序的永恒的史学价值;在合传方面,范晔受类传编纂的影响,不拘时序把有相似点的人物放在一起撰写(但又不同于类传),这使编者更易于编写,而读者更易于理解把握所传人物,对后世史学编纂亦有很大影响。范晔新增类传对后世的影响,是有目共睹的了。
由以上论述可以看出,范晔所新设置的七个类传,除《党锢列传》以外,对后世史家影响是比较大的。多数类传都为后来的史家所沿袭。从历史编纂学的角度看,范晔所撰的《后汉书》虽比不上司马迁所著《史记》那样,创立纪传体史书的宏规,也没有如班固撰《汉书》那样,建立纪传体断代史的范例。但是在完善纪传体断代史方面,却作出了较大的贡献。这主要表现在类传的设置。《史》、《汉》类传比较少,一方面是社会历史现实反映还没有这主面的需要,另一方面就是史家造作之初,还没有顾及到这些方面。例如刘向在西汉末写了《列女传》,《汉书》为设置这一类传是完全有条件的,而班固却没有注意到这一点。又如儒林、文学的分别立传也是有必要的,《汉书》没有分立,到范晔才实现了这一客观需要。从《后汉书》新增了七个类传以后,纪传体史书的类传名目,大体上就齐备了。后来的纪传体史书只在个别传目有所增减外,基本固定下来了。
范晔著《后汉书》,着力探讨东汉社会问题,贯彻了“正一代得失”(《后汉书》附《狱中与诸甥侄书》)的宗旨。书中的《王充王符仲长统传》,载王符《潜夫论》5篇,仲长统《昌言》3篇,都是探讨东汉为政得失的名作。他又于传末写了一篇长约600字的总论,对王符等人的言论做出评判,由他们的得失之议,引向更高层次的历史变化之论。范晔论史往往能抓住历史矛盾进行具体分析。一般论史的人大都对光武帝建国后不任用功臣表示不满,范晔则在中兴二十八将论中指出这正是刘秀的深谋远虑。他说光武帝对功臣崇以爵禄,而将吏事委之吏职,既避免了像西汉初年那样的分裂动乱、诛杀功臣之弊,又为一般士人广开入仕之途,满足了封建国家对人才的需要,是“至公均被”之举。此论深合秦汉政治实际,颇具史家识见。
《后汉书》所以成为不朽的史学名著,也因为它在编撰上取得了很大成功。纪传体是一种综合体裁,在这种体裁中如何统筹全局,详略得当地再现史实,是个很棘手的问题。范晔对全书作了细致的整体规划,对史实进行了认真的剪裁。书中所述史实规避得法,彼此间既有照应,又不重复繁冗,表现出高超的史学技巧。通过他的妙手剪裁,《后汉书》井井有条地叙述了东汉一代的历史兴亡大势,错落有致地描画出东汉一代的社会、民情与人物百态。刘知几称赞《后汉书》“简而且周,疏而不漏”(《史通补注》),王应麟则说:“史裁如范,千古能有几人?”(王先谦《后汉书集解》引)都充分肯定了他这方面的成就。
范晔的才华是多方面的,本传中说他“善为文章,能隶书,晓音律”,而尤以“善为文章”著称。他修撰的《后汉书》被列为“四史”之一,其价值是多方面的,举世公认。至于他的诗文,范晔自言所作不多。其临死前于狱中所作的《狱中与诸甥侄书》,内中包括他的自我总结、写作的甘苦感受、关于写作的心得体会及对《后汉书》的自序等内容,内容丰富,曲折详尽。关于作文,文中论曰:
常耻作文士,文患其事尽于形,情急于藻,义牵其旨,韵移其意,时虽有能者,大较多不免此累。政可类工巧图缋,竟无得也。常谓情志所托,故当以意为主,以文传意:以意为主,则其旨必见;以文传意,则其词不流。然后抽其芬芳,振其金石耳。此中情性旨趋,千条百品,屈曲有成理,自谓颇识其数。尝为人言,多不能赏,意或异故也。性别宫商,识清浊,斯自然也。观古今文人,多不全了此处……
可见范晔正确地认识到了写作中“文”与“意”的关系及声韵运用的重要性,这可作为理解其文才的一个重要方面。
范晔还富有音乐才华。他长于弹奏,犹擅长演奏琵琶,且能谱制新曲。文帝总是想方设法让他为自己弹奏。另外,又据其本传载:“(晔)性精微,有思致,触类多善,衣裳器服,莫不增损制度,世人皆法学之。撰《和香方》……”可见范晔的才华是多方面的。
司马彪与《续汉书》
[编辑本段]
司马彪(?-306),字绍统,晋高阳王司马睦的长子。从小好学,然而好色薄行,不得为嗣。司马彪因此闭门读书,博览群籍。初官拜骑都尉,泰始中任秘书郎,转丞。司马彪鉴于汉氏中兴,忠臣义士昭著,而时无良史,记述繁杂,遂“讨论众书,缀其所闻,起于世祖,终于孝献,编年二百,录世十二,通综上下,旁贯庶事,为纪、志、传凡八十篇,号曰《续汉书》。”范晔的《后汉书》出,司马彪的《续汉书》渐被淘汰,惟有八志因为补入范书而保留下来。《续汉书》的八志有《律历志》、《礼仪志》、《祭祀志》、《天文志》、《五行志》、《郡国志》、《百官志》、《舆服志》。其中《郡国志》记录东汉以来地理情况,《百官志》记录东汉官制,它们对地理历史和官制沿革提供了重要的研究资料,可以上接《汉书》的《地理志》和《百官公卿表》。《舆服志》是新创志目,记载车仗、服饰制度,是典章制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八志中这三个志的价值更突出一些。遗憾的是,与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关系都相当大的《刑法》、《食货》、《沟洫》、《艺文》四志,《续汉书》中都付诸阙如,影响了八志的总体成就。另有《庄子注》21卷,《兵记》20卷,文集4卷。均佚。今仅于《文选》中存《赠山涛》《杂诗》等。在司马彪之前,曾有东汉官修的纪传体东汉史《东观汉记》;在司马彪之后,有华峤等撰《后汉书》。至南朝刘宋范晔,“乃广集学徒,穷览旧籍,删繁补略,作《后汉书》,凡十纪、十志、八十列传,合为百篇。”(《史通古今正史》)范书能集众家之长,故后来居上。范晔以罪入狱,其十志未成而死。梁刘昭为范书作注,乃取《续汉书志》加以注释,分为30卷,以补范书之缺。范晔《后汉书》最早的刻本,系北宋太宗淳化五年(公元994年)由陈充等人校勘,“既毕,遣内侍裴愈赍本就杭州镂板”(《崇儒》四之一)。真宗景德二年(公元1005年),又刊刻由刁衎等人续校的《后汉书》校定本(《淳化校三史嘉佑校七史》)。上述两个版本都只有范晔所撰的纪传,而没有司马彪的《续汉书》志。真宗乾兴元年(公元1022年,仁宗即位,未改元)十一月,判国子监孙奭上疏:
光武嗣西汉而兴,范晔继《东观》之作,成当世之茂典,列三史以并行。克由圣朝刊布天下,虽纪传之类,与迁、固以皆同;书志之间,在简编而或缺。臣窃见刘昭《注补后汉志》三十卷,盖范晔作之于前,刘昭述之于后,始因亡逸,终遂补全,缀其遗文,申之奥义。至于《舆服》之品,具载规程;《职官》之宜,各存制度。倘加铅椠,仍俾雕锼,庶成一家之书,以备前史之缺。伏况《晋》、《宋书》等,例各有《志》;独兹《后汉》,有所未全。其《后汉志》三十卷,欲望圣慈许令校勘雕印。(《乾兴元年十一月十四日中书门下牒国子监》)
仁宗命马龟符、孙奭等人校勘,于“乾兴元年十一月戊寅校定《后汉志》三十卷颁行”(《淳化校三史嘉佑校七史》)。同时把刘昭所注《续汉书》志补入范晔《后汉书》,于“天圣二年送本监镂板”(《崇儒》四之六)。司马彪的八志遂成为范晔《后汉书》的重要组成部分。
范书无志,梁刘昭注之,即以司马彪《续汉书》志补入,孙氏承泽、李氏光地皆指为范氏书。观陈振孙《书录解题》第四卷,宋《馆阁书目》已如此误也。此《志》每卷首题云梁刘昭注补,不知何人题。正因以司马《志》补范书即刘昭所为,故后人题之如此。别本改云补注,岂司马《志》有所缺,昭补之兼注之耶?司马《志》无缺也。抑昭之前已有注司马《志》者,而昭又补其注耶?昭之前未见有注者也。姑再考之。(《范氏后汉书用司马彪志补》)
王氏所说的“别本改云补注”,即清代武英殿本《后汉书》中各志卷端署名“梁剡令刘昭补并注”,造成他对刘昭“注补”还是“补注”问题心存疑虑。殊不知此举乃系后人妄改,本不足存疑,但王鸣盛却认为应当“再考之”,于此可见乾嘉史家考史的慎重态度。李慈铭不同意钱大昕等人的看法,明确提出刘昭注范晔《后汉书》时把司马彪《续汉书》志加以注释并补入范书的观点。他说:
《后汉书》中八志,自来多误为范氏作。国朝朱氏彝尊、钱氏大昕、纪氏昀、王氏鸣盛,洪氏颐煊、赵氏翼皆辨正之,今日为遍录于汲板范书之首。惟钱氏、纪氏谓以司马书并于范书,始自宋乾兴中孙奭、余靖等奏请,则尚未确。《梁书》及《南史》刘昭本传,俱仅云昭注范晔《书》,而昭自序云:“范志全缺,乃借司马《续书》八志,注以补之,分为三十卷,以合范史。”是合司马《志》于范书,乃始于昭。故《隋书经籍志》云:“《后汉书》一百二十五卷,范晔本,梁剡令刘昭注。”即今所传帝纪十二卷、志三十卷、列传八十八卷是也,共计一百三十卷,而云“一百二十五卷”者,偶写误耳。(《后汉书》)
李慈铭所谓“钱氏、纪氏谓以司马书并于范书,始自宋乾兴中孙奭、余靖等奏请”云云,前引钱大昕与《四库全书总目》皆无是说,而是他自己把北宋乾兴年间和景佑年间两次校勘之人误合在一起,强加在钱大昕和纪昀头上。幸好这一错误并未影响其结论。胡玉缙不同意《四库全书总目》的观点,认为“刘昭已将八志并入范书,《提要》知注补别有总叙,乃不加考核,以或疑唐以前以并八志入范书为未确,何其疏也!”(《史部正史类一后汉书》)从上述诸家的记载来看,可见是刘昭把司马彪《续汉书》志注疏后补入范晔《后汉书》,而不是迟至北宋孙奭校勘时才把两书合并一处。他们的结论同样斩钉截铁,不容置辩。
规范汉字书写标语
在*时的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标语吧,通过标语,可以增强人们的社会责任心。其实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样的标语才是好的标语,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规范汉字书写标语,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树立语言规范意识,构建和谐校园环境。
2.积极普及民族共同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3.说普通话,迎四方宾客;用规范字,显华夏文明。
4.人人学讲普通话,个个争当文明人。
5.沟通 —— 从普通话开始。
6.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 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
7.说普通话,用规范字,展示师生风采。
8.普及普通话,推行规范字,维护国家*统一,促进社会文明进步。
9.树立语言文字规范意识,提高中华民族文化素质。
10.说普通话,迎四方宾客;用文明语,送一片真情。
11.说好普通话,方便你我他。
12.普通话——现代人必备的素养和交流工具。
13.普通话——您出行的第一张名片。
14.普通话与素质同在,与形象同伴,与文明同行。
15.说普通话,写规范字,用文明语,做文明人。
16.爱**、唱**,说普通话、写规范字。
17.普通话是校园语言。
18.说好普通话,沟通你我他;使用规范字,方便千万家。
19.中华民族大团结,同心同德同语言。
20.大力推进语言文字规范化,共塑校园文明新形象。
21.学好说好普通话,方便文明又高雅;学好说好普通话,利国利民利大家。
22.华夏普及普通话,民族团结兴中华。
23.南腔北调陌路人,普通话亲一家人。
24.学好说好普通话,广结朋友走天下。
25.方言土语难通话,心心相融普通话。
26.你我都讲普通话,情如手足胜一家。
27.推广普及普通话,靠你靠我靠大家。
28.人人都讲普通话,处处盛开文明花。
29.大力普及普通话,架设人间交际桥。
30.全国普及普通话,世界刮目看中华。
拓展:汉字规范书写的重要性
摘要: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在每个学段的识字与写字中都有明确要求:写字姿势要正确,字要写的规范、端正、整洁。这充分说明写字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是稳固识字的手段,对提高文明素养,培育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起着重要作用。那么从何入手呢?下面就以我十年的语文教学积累来谈谈。
关键词:
小学生 兴趣规范 书写 教育 重要性
*文字被世界公认为是最美的文字。泱泱华夏,绵延五千年,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说:没有*文字就没有今日之*。*文字之所以美,其根本原因除它的意蕴深、形体美外,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书写美。正因为如此,历来无论是皇室贵胄、文人骚客、庶民百姓,都把*文字的书写看得十分重要。过去读书人能写锦绣文章,其字必在先,字不好,再好的文章也没有人去读,现如今写字课在小学一年级就开始了,学生却没有多少人能写好字---写字迫切需要规范。
规范汉字的书写,作为语文老师是义不容辞的。我们清楚的知道新课标在每个学段都对写字有着明确的要求,这充分说明写字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是稳固识字的手段,对提高文明素养,培育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起着重要作用。
俗话说的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每个孩子都是从《十万个为什么》中成长起来的,他们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在入学前“为什么”是他们问的最多的。入学后,我们应该抓住这个契机,将他们的兴趣转移到汉字书写上来。汉字的种类有象形字、会意字、指事字、形声字。我们可以根据汉字的种类进行教学。例如:“月”像一轮弯弯的月亮,“鱼”是一尾有鱼头、鱼身、鱼尾的游鱼,“门”字就是左右两扇门的形状。如果我们抓住这些象形字的特点,再附上形象、直观的图画,绝对可以大大的引起学生的学*兴趣,在这种兴趣的驱使下,老师一笔一划的在黑板上的田字格中书写,学生跟着先在书上描红,然后自己写,老师巡视看谁写的特别规范,及时表扬。而对于不是很规范的让学生自己观察,去发现问题出在哪里,相信学生一定可以牢牢记住这个字的书写要求。
小学生的记忆力是超强的,忘性也是很大的。怎样才可以让学生在离开田字格也能把握好汉字的间架结构,这也是一个难点。其实学生在升入二年级就开始在长条本上写汉字了。如果这时候不指导好,那前面所有努力将前功尽弃。首先教师要在原有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注意字的规格,他是左窄右宽还是右窄左宽,是上宽下窄还是上窄下宽。写每一个字要让学生有一种表现欲,让他们站在一种欣赏的角度去写,久而久之学生就养成正确,规范的写字*惯了。其次,要强调的是写字的笔顺,在我教学的过程中,我就发现很多学生不注意笔顺,明明是两笔写成的笔画,他可以一笔写成,有时是三笔写成的字,他也可以一笔写成。例如“日”的第二笔竖折和第三笔横,有些学生就一笔写成。还有“口”字,有个别学生就可以一笔写出来。很显然,不按笔顺写出来的字,肯定不规范更没有美观而言。最后,我还想谈谈学生良好的写字*惯和书写整洁。正确的写字姿势是:头正、身直、足*、臂开。小学生书写姿势不正确,轻者影响写字质量,重者影响学生生长发育。常见的错误有执笔太低,学生就得偏着头,才可以看见自己写的字。靠点不对,学生写一会儿手就会磨得痛,从而影响学生书写的心情,导致学生不是用心在写,而是为了完成任务。拇指包笔,会遮蔽到笔尖,影响学生的坐姿。这就需要教师及时纠正,以免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健康。书写整洁是指学生在书写过程中,会出现错误,要擦掉重新写,那就要注意擦干净,不要留下印记。还有要保持作业本的干净,不要将油渍和墨水渍留在本子上,这也是一种不良*惯。
我们都知道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塑造人,而是为了发展人,是开发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在此,我还想说作业的布置也很关键。试想一下,假如布置的作业量很大,那学生的书写能规范美观吗?写规范需要时间,可作业量那么大,为了完成作业,只有加速去写,此时只有数量没有质量了。所以,作业要适量。多给学生一些时间和想象的空间,让学生在书写时,有足够的时间去想象这些字的形象,有足够的空间去欣赏自己的书写。人们常说“文如其人,字如其人”字写的如何反映出一个人的学识、性格、气质、风度等。那就让学生们在各位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去努力塑造全新的自我吧!
《国家语言文字法》已于2001年1月1日颁布实施,其目的就是要推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社会生活中更好地发挥作。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肩负着教育接班人的神圣使命,有些时候,我们过于关注学生的考分,而忽略了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应该享受的情感体验,因为学*的快乐来自体验。在此我呼吁:给学生一片自由的天地吧!让他们尽情在汉字王国遨游!
《汉书霍光传》原文及译文
霍光靠了同父异母兄长霍去病的提携,从一个小县吏的儿子*步青云,得到汉武帝亲信,受遗诏,辅少主,在皇亲国戚的争斗中,变成权倾一时,威震人主,可以左右皇位继承人的实力人物。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汉书霍光传》原文及译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原文】
霍光字子孟,票骑将军去病弟也①。父中孺②,河东*阳人也③,以县吏给事*阳侯家④,与侍者卫少兄私通而生去病。中孺吏毕归家,娶妇生光,因绝不相闻。久之,少兄女弟子夫得幸于武帝,立为皇后,去病以皇后姊子贵幸。既壮大,乃自知父为霍中孺,未及求问。会为票骑将军击匈奴,道出河东,河东太守郊迎,负弩矢先驱⑤,至*阳传舍⑥,遣吏迎霍中孺。中孺趋入拜谒,将军迎拜,因跪曰:"去病不早自知为大人遗体也⑦。"中孺扶服叩头⑧,曰:"老臣得托命将军,此天力也。"去病大为中孺买田宅奴婢而去。还,复过焉,乃将光西至长安,时年十余岁,任光为郎,稍迁诸曹侍中⑨。去病死后,光为奉车都尉光禄大夫⑩,出则奉车,入侍左右,出入禁闼二十余年,小心谨慎,未尝有过,甚见亲信。
【注释】
①票骑将军:官名,地位仅次于大将军。票骑,通"骠骑"。去病:即霍去病,西汉名将。
②中(zhònɡ)孺:即霍仲孺。中,通"仲"。
③河东:郡名,今山西境内黄河以东之地。*阳:县名,在今山西临汾南。
④给(jǐ)事:供职,服役。
⑤先驱:在前面领路。
⑥传(zhuàn)舍:古代供来往行人休息的处所。
⑦遗体:留下来的身体,这是说子女的身体是父母留下来的。
⑧扶服:通"匍匐"。
⑨诸曹侍中:负责掌管尚书各部门的侍中。诸曹,即左右曹。诸曹、侍中都是加官名。
⑩奉车都尉:官名,掌管皇帝出行时的车驾。光禄大夫:汉武帝太初元年,郎中令改为光禄勋,郎中令属下的中大夫改为光禄大夫,掌顾问应对。
禁闼(tà):皇宫中的门,此指皇帝居住的地方。
【译文】
霍光字子孟,是骠骑将军霍去病的弟弟。他的父亲霍仲孺,河东郡*阳县人,早年曾以县吏的身份被派往*阳侯家当差,与*阳侯家的侍女卫少兄私通,生下了霍去病。霍仲孺当差期满回家,娶妻生了霍光,于是与卫少兄断绝往来,互相不通音信。过了很久,卫少兄的妹妹卫子夫得到了汉武帝的宠爱,立为皇后,霍去病因为是皇后姐姐的儿子也很受宠爱。霍去病长大以后,才知道自己的生父是霍仲孺,只是还没来得及寻访探问。正巧被任命为骠骑将军出击匈奴,路过河东郡,河东郡太守到郊界上去迎接,亲自替霍去病背着弓和箭,在前面引路,到了*阳县客舍,霍去病便派遣差吏去接霍仲孺。霍仲孺小跑着进去拜见,霍去病赶紧迎上去回拜,跪下说:"去病早先不知道自己是大人的亲骨肉。"霍仲孺伏在地上叩头,说:"我这个老头子能把下半生托付给将军,这是老天爷的力量啊。"霍去病为父亲购买了许多田地、房宅和奴婢,然后离去。霍去病出征匈奴回来,又路过*阳,就带着霍光西行到了长安,这时霍光十几岁,霍光先是被任为郎官,以后不久便升为诸曹、侍中。霍去病去世后,霍光官至奉车都尉、光禄大夫,武帝出行侍奉车驾,回宫就侍奉在身边。出入宫廷二十余年,一直小心谨慎,从未有什么过失,很得皇帝信任。
【原文】
征和二年①,卫太子为江充所败②,而燕王旦、广陵王胥皆多过失③。是时上年老,宠姬钩弋赵倢伃有男④,上心欲以为嗣,命大臣辅之。察群臣唯光任大重,可属社稷⑤。上乃使黄门画者画周公负成王朝诸侯以赐光⑥。后元二年春⑦,上游五柞宫⑧,病笃,光涕泣问曰:"如有不讳⑨,谁当嗣者?"上曰:"君未谕前画意邪?立少子,君行周公之事。"光顿首让曰:"臣不如金日殚⑩。"日殚亦曰:"臣外国人,不如光。"上以光为大司马大将军,日殚为车骑将军,及太仆上官桀为左将军,搜粟都尉桑弘羊为御史大夫,皆拜卧内床下,受遗诏辅少主。明日,武帝崩,太子袭尊号,是为孝昭皇帝。帝年八岁,政事壹决于光。
【注释】
①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
②卫太子为江充所败:此指武帝征和二年的巫蛊事件。卫太子,名据,卫皇后所生。江充与卫太子有仇,遂诬告卫太子用邪术巫蛊(巫用诅咒之术为蛊来害人)使武帝致病。卫太子遂发兵讨伐江充,兵败被迫自杀。
③燕王旦:武帝第三子。广陵王胥:武帝第四子。
④钩弋赵倢伃(jiéyú):昭帝的母亲。钩弋,宫名。健伃,通"婕妤",女官名,位同上卿,爵比列侯。
⑤属(zhǔ):托付,委托。
⑥黄门:官署名,有黄门侍郎等官,专门在宫内服务,侍奉皇帝。
⑦后元二年:公元前87年。
⑧五柞(zuò)宫:汉时的行宫,在今陕西周至东南。
⑨不讳:死的婉词。
⑩金日殚:西汉大将。本为匈奴休屠王的太子,休屠王不降被杀,金日殚母子沦落汉宫养马,后被武帝重用,赐姓金。
大司马:是冠于将军之上的加衔,有了这个加衔,就可以辅佐朝政。
左将军:官名,位次上卿,主征伐。
御史大夫:官名,主管监察、执法,兼管重要文书图籍。
【译文】
征和二年,卫太子受到江充的诬陷,发兵攻讨,兵败被迫自杀,而燕王刘旦、广陵王刘胥两人都有很多过失。当时武帝已经年老了,宠姬钩弋夫人赵健伃生有一个儿子,武帝想立这个幼子为皇位继承人,让一位大臣辅佐他。细察众大臣中只有霍光能担当重任,可以把国家托付给他。于是武帝便命令宫廷画工画了一幅周公背着成王受诸侯朝见的画赐给霍光。后元二年春天,武帝到五柞宫游玩,病情加重,霍光流着泪问道:"陛下如有不幸,谁应当是皇位继承人呢?"武帝说:"你没明白先前我赐你那幅画的意思吗?立我的小儿子,先生你像周公那样辅佐幼主。"霍光叩头辞让说:"我不如金日殚合适。"金日殚也说:"我是外国人,没有霍光合适。"于是,武帝任命霍光为大司马大将军,金日殚为车骑将军,太仆上官桀为左将军,搜粟都尉桑弘羊为御史大夫,他们都在武帝卧室床前下拜受封,接受遗诏辅佐少主。第二天,汉武帝去世,太子刘弗陵承袭皇帝尊号,他就是孝昭皇帝。昭帝年仅八岁,国家大事统统都由霍光代为决断。
【原文】
先是,后元年①,侍中仆射莽何罗与弟重合侯通谋为逆②,时光与金日殚、上官桀等共诛之,功未录③。武帝病,封玺书曰④:"帝崩发书以从事。"遗诏封金日为秺侯⑤,上官桀为安阳侯,光为博陆侯,皆以前捕反者功封。时卫尉王莽子男忽侍中⑥,扬语曰:"帝崩,忽常在左右,安得遗诏封三子事!群儿自相贵耳。"光闻之,切让王莽⑦,莽鸩杀忽⑧。
【注释】
①后元年:即后元元年,公元前88年。
②侍中仆射(yè):官名,侍中的首领。莽何罗:本姓马,东汉明帝马皇后乃其后人,不愿姓马,改其姓莽。重合:县名,故城在今山东乐陵东,马通封在这里。
③录:登记,此指论功行赏。
④玺书:皇帝的诏书。
⑤秺(dù):县名,故城在今山东成武西北。
⑥卫尉:官名,掌管宫门警卫。王莽:字稚叔,天水人,与西汉末年的王莽不是一个人。
⑦切让:狠狠地责备。
⑧鸩(zhèn):用鸩鸟的羽毛泡成的毒酒。
【译文】
当初,后元元年,侍中仆射莽何罗与他的弟弟重合侯马通相谋反叛,霍光、金日殚、上官桀等人共同诛杀了他们,没有论功行赏。汉武帝病重时,写下诏书封好说:"我死后打开诏书,按照上面的指示行事。"这封遗诏封金日殚秺侯,上官桀为安阳侯,霍光为博陆侯,都是因以前捕杀反叛者有功加封的。当时卫尉王莽的儿子王忽随侍在宫中,他扬言说:"皇帝临终前后,我常在旁边,哪里有遗诏封这三个人的事情啊!不过是这三个人互相抬高罢了。"霍光听到这话后,狠狠地责备王莽,王莽用毒酒杀死了儿子王忽。
【原文】
光为人沉静详审,长财七尺三寸①,白皙,疏眉目②,美须髯③。每出入下殿门,止进有常处,郎仆射窃识视之④,不失尺寸,其资性端正如此。初辅幼主,政自己出,天下想闻其风采。殿中尝有怪,一夜群臣相惊,光召尚符玺郎⑤,郎不肯授光。光欲夺之,郎按剑曰:"臣头可得,玺不可得也!"光甚谊之⑥。明日,诏增此郎秩二等。众庶莫不多光⑦。
汉书地理志相关内容
《汉书·地理志》包括上、下两分卷,是班固新制的古代历史地理之杰作。历史的时、空不可分,故写历史必记及地理。《汉书·地理志》包括上、下两分卷,是班固新制的古代历史地理之杰作。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汉书地理志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内容介绍
汉书地理志包括上、下两分卷,是班固新制的古代历史地理之杰作。历史的时、空不可分,故写历史必记及地理。此志,首先叙述汉以前的地理沿革,着重写了《禹贡》九州和《周官》九州;接着叙述西汉的地理,以郡国为条,用本文加注的形式,依次写各郡国及其下属县、道、侯国的地理概况,诸如郡县的民户、人口,废置并分更名的历史,各项特产,都尉、铁官、盐官、工官等治所,山川湖泽,关塞要隘,名胜古迹,道路交通,等等;并总记了西汉*帝时郡、国、县、道、侯国的总数,全国的幅员,土地面积,定垦田、不可垦地、可垦不可垦地,民户、人口总数等;再就是参考了《史记·货殖列传》写各地风俗特产的内容,汇总了刘向“略言其地分”、朱赣“条其风俗”的成果,加以班固本人对历史和地理的了解和研究,按经济和风俗特点区分地域,写了各个地域的范围、历史、地理、民生、风俗和特点,以及中外交通和交流的情况。从而大大地拓展了史学研究的范围,对后世发生了深远的影响。本志重点在“风俗”,意在说明地理与政治的关系,提示为政者注意各地风俗,从地理实际出发以施其政。
《汉书·地理志》由三部分组成,卷首收录我国古代地理名著《禹贡》和《职分》二篇,这是对前代沿革的简单交待;卷末有刘向的《域分》和朱赣的《风俗》,作为附录;中间是主体部分,是班固的创作,这部分以记述疆域政区的建制为主,为地理学著作开创了一种新的体制,即疆域地理志。作者根据汉*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的建制,以疆域政区为纲,依次叙述了103个郡国及所辖的1587个县、道、邑、侯国的建置沿革。在郡国项下,都记有户口数字,把这些数字加起来,就能得出汉*帝二年的全国人口数为59594978人,这个数字虽不能说十分准确,但它却是当时全国各郡县户口数汇总而成的,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同时,这也是最早的提供全国人口数字的一部史书。在县、道、邑、侯国的项下,则根据地区特点,分别选择有关山川河流、矿藏、物产、经济发展和民情风俗等等,各郡写法体例一致,便于对比、查找,为今天研究历史地理,提供了宝贵的史料。全书还记录了周秦以来许多宝贵的地理资料,如在上郡高奴县下记 有洧(wěi,音委,洧水,水名,在河南省)水,可(燃) ,这是最早的关于石油资源的记载;在西河郡鸿门县下记 有天封火井祠,火从地出也 ,这里所记的火井,就是天然气;据统计,它载有盐官共36处,铁官共48处,反映了当时盐、铁产地的分布情况;书中记水道和陂、泽、湖、池等,合计300多处,记在发源地所在的县下说明它的发源和流向,较大的河流还记所纳支流和经行里数,这为了解古今水道的改变情况,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历史影响
班固创立《地理志》以西汉时期的孤域政区为主,分录其山 川物产等内容。在地质方面它记录有关郡国的矿产,以及管理 矿产的铁官、铜官、金官、盐官所在的地方,对主要河流、湖海也 有较详细的记载。此书对于研究西汉的矿产资源的开**况, 具有重要意义。
《汉书·地理志》的写作,是在中央集权大一统的形势下出现的,并为统治者所欢迎和需要。从科学史的角度来看,《汉书·地理志》对于我国的地理学发展的影响是相当大的。一方面,它开辟了一门沿革地理研究的领域,这是值得称道的。但是另一方面,在它的影响下,地理学的研究忽视了对于山川本身的地貌形态与发展规律的探索。后来,地理学更多地涉及到历史学方面的内容,这也与《汉书·地理志》为地理著作所建立的体制有一定关系。
由于历代编修的疆域政区地理志是我国古代地理著述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部分,因此具有传统特色。如果这种传统可以称之为体系的话,那么古代地理学体系的形成是从《汉书·地理志》开始的。
评价
在正史中专列《地理志》是从班固的《汉书·地理志[3]》开始的。班固生活的时代是汉朝已建立了200多年之际,王朝空前统一和强盛,经济发达,版图辽阔,陆海交通发达。地理知识的积累远非《山经》和《禹贡》时代可比,社会生活和管理对地理知识的需要也空前迫切。地理撰述不再*则凭证实,远则凭传闻,而是国家掌握的各地方当局的'直接见闻,乃至相当准确的测绘和统计了。记录大量实际地理资料的地理著作的出现虽是那个时代的要求,但是,在正史中专列《地理志》却是班固对后世的重大贡献。封建时代,一般的地理著作很难流传到今天,但正史中的《地理志》,在后世王朝的保护下,较易流传下来。班固在正史中专列《地理志》的作法,被后世大部分正史及大量的地方志所遵奉。这样就为我们今天保留了丰富的地理资料,为研究*古代地理学史及封建时代的社会、文化史提供了重要条件。班固对正史《地理志》的开创之功不可忽视。
开创政区地理志
班固《汉书·地理志》的结构内容共分三部分:卷首(从“昔在黄帝”至“下及战国、秦、汉焉”)全录《禹贡》和《周礼·职方》这两篇,并依汉代语言作了文字上的修改;卷末(从“凡民函五常之性”至卷终)辑录了以《史记·货殖列传》为基础的刘向《域分》和朱赣《风俗》;正文(从“京兆尹”至“汉极盛矣”)主要写西汉政区,以郡为纲,以县为目,详述西汉地理概况。这部分是以汉*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的全国疆域、行政区划为基础,叙述了103个郡国及所辖1578县(县1356,相当县的道29,侯国193)的建置沿革、户口统计、山川泽薮、水利设施、古迹名胜、要邑关隘、物产、工矿、垦地等内容,篇幅占了《汉书·地理志》的三分之二。正文这种以疆域政区为框架,将西汉一代各种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现象分系于相关的政区之下,从政区角度来了解各种地理现象的分布及其相互关系的编写体例,可以称之为政区地理志。这种体例创自班固,表现了他以人文地理为中心的新地理观。
班固以前的地理著作,如《山海经》《职方》等,一般都以山川为主体,将地理现象分列于作者所拟定的地理区域中,而不注重疆域政区的现实情况。《禹贡》虽然有了地域观念,以山川的自然界线来划分九州,分州叙述各地的地理。但“九州”仅是个理想的制度,并没有实现过。所以《禹贡》还不是以疆域、政区为主体、为纲领的地理著作。
班固之所以形成以人文地理为中心的新地理观,除了他本人的原因之外,还因为他生活在东汉这个具体的历史时代。我国行政区划起始于春秋战国之际,但尚未有统一四海的封建国家出现。随后的秦代虽然一统天下,但历时很短。自汉朝建立到班固生活的东汉,已经有了200多年长期稳定的历史,在疆域广袤的封建大帝国内,建置并完善了一套郡(王国)—县(邑、道、侯国)二级行政区划。长期实施的社会制度,促成了新地理观念的产生。班固的这种新地理观随着大一统观念的加强,随着重人文、轻自然、强调天人合一的*传统文化精神的巩固而一起被长期继承下去。不但各正史地理志都以《汉书·地理志》为蓝本,而且自唐《元和郡县志》以下的历代全国地理总志也无不仿效其体例。班固的地理观及其《汉书·地理志》模对*古代地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一方面是为我国保留了一大批极有价值的人文地理资料,另一方面也妨碍了自然地理观念的发展。直到明末《徐霞客游记》问世之前,我国始终缺乏对自然地理现象进行科学描述和研究的专著,至多只有记录自然地理现象分布和简单描述的作品,往往还是像《水经注》那样以人文地理资料的记录为主。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班固的地理观及其《汉书·地理志》模式的影响不能不说是其重要原因之一。
班固不仅在《汉书·地理志》中首创了政区地理志的模式,同时也完成了首例沿革地理著作。《汉书》虽然是西汉一朝的断代史,但《汉书·地理志》记述的内容超出西汉一朝。它“因先王之迹既远,地名又数改易,是以采获旧闻,考迹诗书,推表山川,以缀《禹贡》、《周官》、《春秋》春秋,下及战国、秦、汉”。它是一部西汉的地理著作,又涉及到各郡国的古代历史、政区沿革等。比如,卷首写汉前历代疆域沿革,除全录《禹贡》、《职方》两篇外,班固还在《禹贡》前增以黄帝至大禹、《禹贡》与《职方》间加以大禹至周、《职方》后缀以周至秦汉的简略沿革,保持了汉以前区域沿革的连续性。又比如,卷末辑录了刘向的《域分》和朱赣的《风俗》,分述以秦、魏、周、韩、郑、陈、赵、燕、齐、鲁、宋、卫、楚、吴、粤(越)等故国划分的各地区概况,其中沿革是重要内容之一。再比如,班固在正文中于政区地理的框架中纳入其他门类的地理现象,将其分系于各有关的郡国和县道之下,并主要采取注的形式叙述各郡国从秦代到王莽时的建置沿革。县一级政区并载明王莽的改名。班固在《汉书·地理志》中注重地理沿革的做法被以后的正史地理志、全国地理总志和大量的地方志所沿用,使后世的沿革地理著作成为*古代地理学的重要部分。
班固的《汉书》是我国西汉的断代史,其中记载了当时大量的自然和人文地理资料,尤其集中在其中的《地理志》以及《沟洫志》和《西域列传》等篇目中。例如,仅《汉书·地理志》的正文中就记载川渠480个,泽薮59个,描述了全国300多条水道的源头、流向、归宿和长度,是《水经注》出现以前内容最丰富的水文地理著作。正文中还记载有153个重要山岳和139处工矿物产位置分布情况;有屯田的记录;有水利渠道的建设;有各郡国及首都长安、少数重要郡国治所及县的户数和人口数统计资料113个,是我国最早的人口分布记录,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完善的人口统计资料。书中有陵邑、祖宗庙、神祠的分布;有具有历史意义的古国、古城及其他古迹记录;有重要的关、塞、亭、障的分布以及通塞外道路的内容等。总之,《汉书》中所记载的自然地理、经济地理、人口地理、文化地理、军事交通地理等内容为今天研究汉代的社会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班固的《汉书》在《地理志》《西域列传》等篇中记载了大量的边疆地理资料。西汉是我国历史上最强盛的王朝之一,幅员辽阔,交通、文化、经济发达。经过武帝时张骞的几次出使西域和汉军的几次出征,开通了丝绸之路;经过张骞等人的“通西南夷”,对当时西南地区有了一定了解。此外,西汉时对东南沿海、南海及印度洋的地理也有一定认识。这些在《汉书》中有丰富的记载。如《汉书·地理志》最早记载了一条从今徐闻西出发到印度南部和斯里兰卡的航海线,对沿途各地的地理现象做了记录。又如,《汉书·严助传》记载淮南王说闽越(即福建)的情况是“以地图察其山川要塞,相去不过数寸,而间独数百千里,阻险林丛弗能尽著。视之若易,行之甚难”。再如,《汉书·匈奴传》记载汉元帝时候应上书说:匈奴“外有阴山,东西千余里,草木茂盛,多禽兽”。又说:“幕北地*,少草木,多大沙。”这些描述蒙古高原的内容说明汉代人们对边疆地理已有相当程度的认识,给我们今天留下了丰富的研究材料。
班固是我国东汉著名的学者,《汉书》中有关地理方面的记述是他根据档册进行抄录、编纂而成的,特别是《地理志》博采西汉以前的地理著作汇为一篇。著书的宗旨是“追述功德”、表彰汉朝使之“扬名于后世”,同时为当时行政管理服务。因此,地理的内容以政区沿革地理为框架,自然地理内容排在其次。这样以人文地理为主的地理观与*传统文化精神一致,《汉书·地理志》的模式容易被后世的正史地理志、全国总志、地方志仿效,从而对*古代地理学的发展产生很大影响。班固所开创的《汉书·地理志》模式对后世沿革地理的蓬勃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但也阻碍了自然地理的进步;它记录了大量的人文和自然地理资料,但也阻碍了理论的发展,特别是自然地理学理论的发展。从《汉书·地理志》的内容来说,它是从事*疆域政区沿革研究的基础,是研究我国疆域地理必读的书,是研究汉代地理必读的书。
总之,班固在沿革地理学的开创和地理资料的保存方面都是卓有成就的,他是*封建社会颇有影响的历史地理学家。
唐正议大夫行秘书少监琅邪县开国子
颜师古 撰
储君体上哲之姿,膺守器之重,俯降三善,博综九流,观炎汉之余风,究其终始,懿孟坚之述作,嘉其宏赡,以为服、应曩说疏紊尚多,苏、晋众家剖断盖砂,蔡氏纂集尤为抵牾,自兹以降,蔑足有云。怅前代之未周,愍将来之多惑,顾召幽仄,俾竭刍荛,匡正睽违,激扬郁滞,将以博喻胄齿,远覃邦国,弘敷锦带,启导青衿。曲禀宏规,备蒙嘉惠,增荣改观,重价流声。斗筲之材,徒思罄力,驽蹇之足,终惭远致。岁在重光,律中大吕,是谓涂月,其书始就。不耻狂简,辄用上闻,粗陈指例,式存扬搉。
《汉书、》旧无注解,唯服虔、应劭等各为音义,自别施行。至典午中朝,爱有晋灼,集为一部,凡十四卷,又颇以意增益,时辩前人当否,号曰《仅书集注》。属永嘉丧乱,金行播迁,此书虽存,不至江左。是以爱自东晋迄于梁、陈,南方学者皆弗之见。有臣瓒者,莫知氏族,考其时代,亦在晋初,又总集诸家音义,稍以己之所见,续厕其末,举驳前说,喜引《竹书》,自谓甄明,非无差爽,凡二十四卷,分为两帙。今之《集解音义》则是其书,而*见者不知臣瓒所作,乃谓之应劭等《集解》。王氏《七志》,阮氏《七录》,并题云然,斯不审耳。学者又斟酌瓒姓,附着安施,或云傅族,既无明文,未足取信。蔡谟全取臣瓒一部散入《汉书》,自此以来始有注本。但意浮功浅,不加隐括,属辑乖舛,错乱实多,或乃离析本文,隔其辞句,穿凿妄起。职此之由,与未注之前大不同矣。谟亦有两三处错意,然于学者竟无弘益。
《汉书》旧文多有古字,解说之后屡经迁易,**读,以意刊改,传写既多,弥更浅俗。今则曲核古本,归其真正,一往难识者,皆从而释之。
古今异言,方俗殊语,未学肤受,或未能通,意有所疑,辄就增损,流遁忘返,秽滥实多。今皆删削,克复其旧。
诸表列位,虽有科条,文字繁多,遂致饵杂,前后失次,上下乖方,昭穆参差,名实亏废。今则寻文究例,普更刊整,澄荡愆违,审定阡陌,就其区域,更为局界,非止寻读易晓,庶令转写无疑。
礼乐歌诗,各依当时律吕,修短有节,不可格以恒例。读者茫昧,无复识其断章,解者支离,又乃错其句韵,遂使一代文采,空韫精奇,累叶钻求,罕能通*。今并随其曲折,剖判义理,历然易晓,更无疑滞,可得讽诵,开心顺耳。
凡旧注是者,则无间然,具而存之,以示不隐。其有指趣略举,结约未伸,衍而通之,使皆备悉。至于诡文僻见,越理乱真,匡而矫之,以祛惑蔽。若泛说非当,芜辞竞逐,苟出异端,徒为烦冗,祗秽篇籍,盖无取焉。旧所阙漏,未尝解说,普更详释,无不洽通。上考典谟,旁究《苍》《雅》,非苟臆说,皆有援据。六艺残缺,莫睹全文,各自名家,扬镳分路。是以向、歆、班、马、仲舒、子云所引诸经或有殊异,与*代儒者训义弗同,不可追驳前贤,妄指瑕,曲从后说,苟会扃涂。今则各依本文,敷畅厥指,非不考练,理固宜然,亦犹康成注《礼》,与其《书》、《易》相偝,元凯解《传》,无系毛、郑《诗》文。以类而言,其意可了。爱自陈、项,以讫哀、*,年载既多,综缉斯广,所以纪传表志时有不同,当由笔削未休,尚遗秕稗,亦为*传授,先后错杂,随手率意,遂有乖张。今智穷波讨源,构会甄释。
字或难识,兼有借音,义指所由,不可暂阙。若更求诸别卷,终恐废于披览。今则各于其下,随即翻音。至如常用可知,不涉疑昧者,众所共晓,无烦翰墨。
*代注史,竞为该博,多引杂说,攻击本文,至有诋诃言辞,掎摭利病,显前修之纰僻,骋己识之优长,乃效矛盾之仇雠,殊乖粉泽之光润。今之注解,翼赞旧书,一遵轨辙,闭绝歧路。
诸家注释,虽见名氏,至于爵里,颇或难知。传无所存,具列如左:
荀悦字仲豫,颍川人,后汉秘书监。(撰《汉纪》三十卷,其事皆出《汉书》。)
服虔字子慎,荥阳人,后汉尚书侍郎,高*令,九江太守。(初名重,改名祗,后定名虔。)
应劭字仲援,(一字仲援,一字仲远。)汝南南顿人,后汉萧令,御史营令,泰山太守。
伏俨字景宏,琅邪人。
刘德,北海人。
郑氏,晋灼《音义》序云不知其名,而臣瓒《集解》辄云郑德。既无所据,今依晋灼但称郑氏耳。
李斐,不详所出郡县。
李奇,南阳人。
邓展、南阳人,魏建安中为奋威将军,封高乐乡侯。
文颖字叔良,南阳人,后汉末荆州从事,魏建安中为甘陵府丞。
张揖字稚让,清河人,(一云河间人。)魏太和中为博士。(止解《司马相如传》一卷。)
苏林字孝友,陈留外黄人,魏给事中领秘书监,散骑常侍,永安卫尉,太中大夫,黄初中迁博士,封安成亭侯。
张晏字子博,中山人。
如淳,冯翊人,魏陈郡丞。
孟康字公休,安*广宗人,魏散骑常侍,弘农太守,领典农校尉,勃海太守,给事中,散骑侍郎,中书令,后转为监,封广陵亭侯。
项昭,不详何郡县人。
韦昭字弘嗣,吴郡云阳人,吴朝尚书郎,太史令,中书郎,博士祭酒,中书仆射,封高陵亭侯。
晋灼,河南人,晋尚书郎。
刘宝字道真,高*人,晋中书郎,河内太守,御史中丞,太子中庶子,吏部郎,安北将军。(侍皇太子讲《汉书》,别有《义》。)
臣瓒,不详姓氏及郡县。
郭璞字景纯,河东人,晋赠弘农太守。(止注《相如传序》及游猎诗赋。)
蔡谟字道明,陈留考城人,东晋侍中五兵尚书,太常领秘书监,都督徐、兖、青三州诸军事,领徐州刺史,左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领扬州牧,侍中司徒不拜,赠侍中司空,谥文穆公。
崔浩字伯深,清河人,后魏侍中特进抚军大将军,左光禄大夫,司徒,封东郡公。(撰荀悦《汉纪》音义。)
前汉补注序例
王先谦 撰
自颜监注行,而班书义显,卓然号为功臣。然未发明者固多,而句读讹误,解释驳之处,亦迭见焉。良由是书义蕴宏深,通贯匪易。昔在东汉之世,朝廷求为之学者,以马季良一代大儒,尚命伏阁下,从孟坚女弟曹大家受读,即其难可知矣。宋明以来,校正版本之功较多,国朝右文兴学,精刊诸史,海内省古之士,承流向风,研穷班义,考正注文,着述美富,旷隆往代,但以散见诸书,学者罕能通*。先谦自通籍以来,即究心班书,博求其义,荟最编摩,积有年岁,都为一集,命曰《汉书补注》,藏之筐笥,时有改订,忽忽六旬,炳烛余明,恐不能更有精进,忘其固陋,举付粹人。自顾材识驽下,无以逾越古贤,区区寸心,颇为尽力,疏讹之咎,仍惧未免,匡我不逮,敬俟君子。
据《叙例》,颜监以前,注本五种:服虔、应劭、晋灼、臣瓒、蔡谟也。大氏晋灼于服、应外,增伏严、刘德、郑氏、李斐、李奇、邓展、文颖、张揖、苏林、张晏、如淳、孟康、项昭、韦昭十四家。臣瓒于晋所采外,增刘宝一家。颜监于五种注本外,增荀悦《汉纪》、崔浩《汉纪音义》、郭璞注《司马相如传》三家。(说本王鸣盛。)颜注发明驳正,度越曩者,非仰人鼻息者也。其中或引旧文,据为已说,以《史记索隐》证之,《张苍传》柱下方书注,乃姚察说;《淮南王安传》会有诏即讯太子注,乃乐产说;《郊祀志》周始与秦国合而别,别五百载当复合注,乃颜游秦说(本洪颐煊)。以《文选》李善注证之,《枚乘传》注,隐匿谓僻处于东南也,乃韦昭说;梁下屯兵方十里,乃张晏说(本朱一新)。以《诗王风谱疏》证之,《地理志》内洛邑与宗周通封畿注,乃臣瓒说;《旧唐书·颜箱传》叔父游秦撰《汉书决疑》十二卷,为学者所称,师古注《汉书》多取其义,今书中未见(本王鸣盛)。此外,注文间用旧说,皆为证明,以资识别,原其本意,非必掩袭前贤,或因己说冥符,不复割舍,尚非巨累,至游秦行辈文学岿然在前,盗实遗名,有惭德矣。今《补注》所采,悉出其人,家世儒素,昆弟相师,先后三人,惨归黄土,脊令原隰,垂老增唏,片羽可珍,敢忘护惜,宗族讲肄,朋好往还,赏析所存,皆登斯辑,亦公善之义也。
颜注《汉书》,至宋仁宗景佑二年,韶州余靖(《宋史》本传:字安道,曲江人)为秘书丞,奏言文字舛讹,命与王洙同校。靖撰《刊误》一书,增入江南张泌校说六条,(宋祁云:《汉书》中有臣佖者,乃张佖,江南人,归本朝,太祖收诸伪国图籍实馆阁,或召京朝官校对,皆题名卷末。)所谓景佑刊误本也。嗣又有宋景文公祁,合十六家校本。至宁宗庆元中,建安刘之问又取宋校本,更别用十四家本参校,又采入萧该《音义》、司马贞《索隐》、孙巨源《经纶集学官考异》、章衡《编年通载》、杨侃《两汉博文》、《汉书刊误》、《楚汉春秋》、史义宗本《西京杂记》、朱子文《辨正》、孔武仲《笔记》、三刘《刊误》、《纪年通谱》,刻之为建安本。(周寿昌云:刘之间号元起,书前题云,建安刘元起刊于家塾之敬室,余购得之,今存湘潭袁漱六同年芳瑛家,顾千里析刘元起与之问为两人,又讹作之同,南监本又作之同。)明南监本,即用建安本者也。但于注文刊落甚多。汲古阁本注文完足而去其《叙例》,又于《艺文志》、《张良》、《司马相如》、《东方朔》、《扬雄》、《贾谊传》后,附臣佖校书六条,即张佖也;而三刘《刊误》及景佑《刊误》,皆未之采。国朝文教昌明,图书大备,乾隆四年武英殿校刊《汉书》,用监本精校付梓,别加考证。今《补注》以汲古阁本为主,佖说并入注文,遵用官本校定,详载文字异同,备录诸人考证,颜监《叙例》,宋、刘校语,粲然具列,庶览者无遗憾焉。
监本列宋景文参校诸本:一、古本。(颜师古未注以前本)。二、唐本(张唐公家所得唐本)。三、江南本。(《金坡遗事》云:太祖*江南,赐本院书三千卷,皆纸札精好。东原荣氏私记云:江南本,宣和间尚在御府)。四、舍人院本。(江南本在舍人院,亦曰舍人院本。刘之问云:景文所据为十五家,按其目实十六,殆因舍人院本即江南本藏舍人院者,一本二目,故并称之。)五、淳化本。(《国朝会要》云:淳化五年七月,诏选官分校《史记》、《前》《后汉》,命陈充、阮思道、尹少连、赵况、赵安仁、孙何校《前》《后汉》毕,遣内侍裴愈赍本就杭州镂板。)六、景德监本。(《国朝会要》云:咸*中,真宗命刁衎、晁迥与丁逊复校《两汉书》板本,通知制诰,以陈彭年司某事。景德二年七月,衎等上言:《汉书》历代名贤注释,至有章句不同,名氏交错,除无考据外,博访群书,遍观诸本,校定凡三百四十九卷,签正三千余字,录为六卷,以进。)七、景佑刊误本。(景佑元年九月,秘书丞余靖上言,国子监所印《两汉书》,文字舛讹,恐误后学,臣谨参括众本,旁据它书,列而辨之,望行刊正,诏送翰林学士张观等详定闻奏,又命国子监直讲王洙与靖偕赴崇文院雠对。二年九月,校书毕,凡增七百四十一字,损二百一十二字,改正一千三百三十九字。)八、我公本。(今不详何人。)九、燕国本。十、曹大家本。十一、阳夏公本。十二、晏本。十三、郭本。十四、姚本。十五、浙本。十六、闽本。又列建安本。参校诸本:(用宋景文本校定,复用诸家参校。)一、熙宁本。(熙宁七年,参知政事赵奏新校《汉书》五十册,及陈绎所着是正文字七卷。)二、卷子古本。(古字。)三、史馆本。(旧本。)四、国子监本、(宣和六年本。)五、陈和叔本。(熙宁中所校。)六、邵文伯本。(用宋景文本校。)七、谢克念本。(用景文本校。)八、杨伯时本。(用谢本校。)九、彦中和本。(用杨本校。)十、张集贤本。(张瓌得唐世本校。)十一、王性之本。(用景德中监本校。)十二、赵德庄本。(用秘阁本校。)十三、沈公雅本。(用秘阁本校。)十四、王宣之本。(用秘阁本校。)景文校本,*儒钱大昕、王鸣盛等皆信之,惟全祖望以为南渡末年,麻沙坊中不学之徒依托为之,非出景文,列有五证,见《鲒埼亭集外编》第四十六卷。今案宋说浅陋,诚所未免,惟刘之问辈曾用以校定,则固尝有是书,不出南渡末也。国朝诸儒,讲求板本之学,致力《汉书》者多用南监本,此外如景佑本。(王念孙父子校。)闽本。(钱大昕校,明按察司按察使周采,提学副使周珫,巡海副使柯乔等刊。)汪本。(朱一新校明汪文盛刊。)德藩本。(叶德辉校明德王刊。)乾道本。(宋乾道中刊。)北监本。(以上二本,先谦校。)并备搜罗,间有甄采,良由文轨同途,众善咸萃,内府精椠,前无以加云。
三刘《刊误》,出刘敞与其弟攽、子奉世撰。《宋史·敞传》云:字原父,临江新喻人。不言有此书,惟《做传》云:字贡父,邃史学,作《东汉刊误》,为人所称,司马光修《资治通鉴》,专职汉史。《奉世传》云:字仲冯,精《汉书》学而已。其实《两汉》皆有三刘评论,今书已亡,赖监本存之,斗南补遗,援引芜杂。(说详王氏《十七史商榷》。)颇有芟取,未从割弃。萧该《音义》,采自监本,虽非瑰室,亦资印证。明代史评大畅,竞逐空疏。国朝硕学云兴,考订精能,超逾前古。兹编广罗众家,去取务慎,沈文起《疏证》一书,以后事稽合前言,自为别派。今但取有关书义者,余屏不录。
颜监《叙例》,言曲核古本,归其真正。《史记正义》论例云:《史》《汉》文字,相承已久,若悦字作说,闲字作间,智字作知,汝字作女,早字作蚤,缘古字少,通共用之。《史》《汉》本有此古字者,乃为好本。刘之问跋建安本《汉书》云:自颜氏后,又几百年,向之古字,日益改易,书肆所刊,祗今之世俗字耳,识者恨之,今得宋景文公所校善本,雌黄所加,字一从古。愚案从古之字,如供为共,伺为司,踪为纵,藏为臧,厢为箱,慰为尉,屡为娄,嗜为耆,尸为死,让为攘之类,或系最初正文,或出声*通借,非由古字之少,既展转借写,弥久失真,故东京文字不正,流弊斯极,而许氏《说文》出焉。刊本存真,不宜辄改,若概目为古字,其蔽也愚,或乃以为六书假借之旨,则去之愈远矣。
汲古阁文字无定,如以字作,后多作以,桓字作桓,间亦作桓,及公孙贺等传赞,渊圣御名,悉仍其旧,或有讹脱乖误之处,并依前式,加以注正,书虽增新,板如逢故,惟官本刘宋注文,有隔断颜注者,辄为移易旧处,俾免违滞。
颜监于杂家传记,择取綦严,如太公名字,四皓姓氏,虽登史志,并就刊落,可谓慎矣。《西京杂记》亦在屏除之列,沈文起诋之。(引见传中。)愚谓《杂记》不知撰人,初无妄说,又古事雅语,并资多识,师古弃而不取,而称引显相抵牾之《楚汉春秋》,不悟其伪托,抑又何也?今依沈说,仍采《杂记》。此外如《飞燕外传》之类,概不阑入。
《王子》《功臣》《外戚恩泽侯表》所列,皆受国封,而司马贞之徒,或云名号,此大谬矣。其不见《地志》者,皆因免侯并省,亦有侯表相符,而《地志》不言侯国,则班氏失书也。其有先国而后县,或一国而前后两封,取核表志,原委咸在,疑讼已久,特为揭明。
班志《地理》,存前古之轨迹,立来史之准绳,兼详水道源流,使*水地相资,以求往迹,可谓功存千古者也。元魏郦道元《水经注》一书,于汉世水道曲折具存,实为疏实班志而作。前人引用,不得要领,兹编于郦注诸水,颠末毕备,同郡之水,则云自某县来,下入某县;隔郡之水,则云自某郡某县来,下入某郡某县,脉络毕贯,胪载无遗,更取历代水地诸书,为之疏通发明,订正讹谬,读者因郦证班,即汉考古,然后递推诸史,上下数千年地理,可以了然胸中。
《律历》《天文》,颜监无注,国朝钱、李诸儒,洞贯刘术,更迭推衍三统,以明天文。图籍纷陈,管窥积岁,补直缺漏,藉竟全功。其余得失之林,开卷即了,远俟百世,不烦赘论。
光绪二十六年岁次庚子二月初吉识于长沙城北葵园。
整理:zhl201608
宣传写汉字的标语
在*时的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标语吧,标语具有文字简练、意义鲜明的特点。其实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样的标语才是好的标语,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宣传写汉字的标语,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语言文字的运用,要呵护规范与标准。
2、普通话——现代人必备的.素养和交流工具。
3、心相印,语相通,共奔小康乐融融。
4、国家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文字。
5、规范社会用语用字,提升市民素养和城市文明新形象。
6、树立公共服务行业新形象,人人都讲普通话。
7、普通话是公共服务人员的服务用语。
8、树立语言规范意识,构建和谐校园环境。
9、普通话和规范汉字是我国的通用语言文字。
10、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
11、推广普及普通话,靠你靠我靠大家。
12、说普通话,迎四方宾客;用文明语,送一片真情。
13、督促每个人讲普通话,写规范字是你我都应有的责任。
14、普通话是校园语言。
15、沟通 —— 从普通话开始。
16、诵读经典,传承文明。
17、提高用字规范意识,养成规范用字*惯。
18、普通话,使你我靠得更*。
19、说好普通话,方便你我他。
20、提高语言素养,展示文明形象。
21、少先队员要做推广普通话的积极分子。
22、普及普通话,规范社会用字。
23、树立语言文字规范意识,提高民族文化素质。
24、积极普及普通话,齐心协力奔小康。
25、说好普通话,沟通你我他;使用规范字,方便千万家。
26、人人学讲普通话,个个争当文明人。
27、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 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
28、爱**、唱**,说普通话、写规范字。
29、说普通话,写规范字。
30、大力推广普通话,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31、正确使用国家的语言文字,大力推广普通话。
32、普通话——让生活更精彩,让社会更温馨。
33、普通话是公共服务人员的第一职业语言。
34、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维护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35、规范语言文字,构建和谐社会。
36、普及普通话,公务员要带头。
37、说普通话,写规范字,用文明语,做文明人。
38、普通话——您出行的第一张名片。
39、大力推进语言文字规范化,共塑校园文明新形象。
40、正确使用祖国语言文字,大力推广普通话。
41、你我都讲普通话,你我都写规范字,展现的不只是你我,而是我们这个城市。
42、普通话是校园语言,普通话是教师的职业语言。
43、普及普通话,推行规范字,维护国家*统一,促进社会文明进步。
44、提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
45、讲普通话,写规范字是我们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46、普通话与素质同在,与形象同伴,与文明同行。
47、说普通话,迎四方宾客;用规范字,显华夏文明。
1、普及民族共同语,增强中华凝聚力。
2、树立语言规范意识,提高民族文化素质。
《后汉书·马援传》原文及译文
这篇传记,写了马援的一生,包括他的言行,他的政治活动,他的文事武功。写出了这个人的为人风格和一些精彩的言论。以上写得都很具体、生动,给人留下了鲜明的印象。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后汉书·马援传》原文及译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马援字文渊,扶风茂陵人也。其先赵奢为赵将,号曰马服君,子孙因为氏。援年十二而孤,少有大志,诸兄奇之。
九年,拜援为太中大夫。援务开恩信,宽以待下,任吏以职,但总大体而已。闲于进对,尤善述前世行事。每言及三辅长者,下至闾里少年,皆可观听。自皇太子、诸王侍闻者,莫不属耳忘倦。又善兵策,帝常言“伏波论兵,与我意合”,每有所谋,未尝不用。
二十四年,武威将军刘尚击武陵五溪蛮夷,深入,军没,援因复请行。时年六十二,帝愍其老,未许之。援自请曰:“臣尚能披甲上马。”帝令试之。援据鞍顾眄,以示可用。帝笑曰:“矍铄哉是翁也!”遂遣援率中郎将马武、耿舒、刘匡、孙永等,将十二郡募士及弛刑①四万余人征五溪。援夜与送者诀,谓友人谒者杜愔曰:“吾受厚恩年迫余日索常恐不得死国事今获所愿甘心瞑目但畏长者家儿或在左右或与从事殊难得调介介独恶是耳。”明年春,军至临乡,遇贼攻县,援迎击,破之,斩获二千余人,皆散走入竹林中。
三月,进营壶头。会暑甚,士卒多疫死,援亦中病,遂困,乃穿岸为室,以避炎气。贼每升险鼓噪,援辄曳足以观之,左右哀其壮意,莫不为之流涕。耿舒与兄好畤侯弇②书曰:“前舒上书当先击充③,粮虽难运而兵马得用,军人数万争欲先奋。今壶头竟不得进,大众怫郁行死,诚可痛惜。前到临乡,贼无故自致,若夜击之,即可殄灭。伏波娄西域贾胡,到一处辄止,以是失利。今果疾疫,皆如舒言。”弇得书,奏之。帝乃使虎贲中郎将梁松乘驿责问援,因代监军。援病卒。
建初三年,肃宗使五官中耶将持节追策,谥援曰忠成侯。
(选自《后汉书·马援传》,有删改)
【注】①弛刑:打开刑具的犯人。②弇:耿弇(yǎn),刘秀称帝后,封耿弇建威大将军、好畤侯。③充:充县,故治在今张家界市永定区。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吾受厚恩/年迫余日索/常恐不得死/国事今获所愿/甘心瞑目/但畏长者家儿或在左右/或与从事/殊难得调/介介独恶是耳。
B、吾受厚恩/年迫余日索/常恐不得死国事/今获所愿/甘心瞑目/但畏长者家儿或在左右/或与从事/殊难得调/介介独恶是耳。
C、吾受厚恩/年迫余日索/常恐不得死/国事今获所愿/甘心瞑目/但畏长者/家儿或在左右/或与从事/殊难得调/介介独恶是耳。/
D、吾受厚恩/年迫余日索/常恐不得死国事/今获所愿/甘心瞑目/但畏长者/家儿或在左右/或与从事/殊难得调/介介独恶是耳。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氏”在夏商周时用来区别贵贱,贵者有名有氏,贱者无名无氏。氏可用国名、邑名、官名、职业名、住地名等。
B、“闾里”可以指乡里或城里*民居住的地方。“闾里”在汉代也是对城市居民实行监管、宵禁、征役的基本单位。
C、“西域”是汉以来对玉门关、阳关以西地区的总称。其广义包括亚洲中、西部,印度半岛,欧洲东部和非洲北部。
D、“谥”分为官谥和私谥、褒谥和恶谥等。君主的谥号一般由礼官确定后由即位皇帝宣布,大臣的谥号是朝廷赐予。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马援年轻时就有大志向。做太中大夫后,既善于叙述前代的事情,又善于思考军事策略。马援的军事观点常常和皇帝的意思相合,每次谋划都能被采用。
B、马援为报皇恩而临危*。但马援夜里和送行的人告别时仍有担心。后来,马援率领的军队遇上贼兵攻打县城,他迎击贼兵,斩杀和俘获共二千多敌人。
C、马援年迈患病却壮心不已。进军壶头时遭遇酷暑,很多士兵病死,但马援并未弃战。贼兵登高喊叫,马援就让人拉住自己的腿探身察看,这让士卒感动。
D、马援壶头之战受皇帝肯定。壶头之战不利,皇帝派虎贲中郎将梁松乘驿马前去了解战况后派出援兵,并代他监管军队。马援病死后被朝廷赠谥为忠成侯。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援务开恩信,宽以待下,任吏以职,但总大体而已(5分)
(2)帝令试之。援据鞍顾眄,以示可用。帝笑曰:“矍铄哉是翁也!”(5分)
参考答案
4、B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理解B。首先通读画波浪线部分,了解大意。然后根据标志词、词语的语法关系和对语意的理解,初步排除错误选项。“常恐不得死国事”中“死”是为动用法,即为国事而死,故不应断开,排除A、C两项;“长者家儿”指权贵子弟,不当断开。故选B。
5、A解析:本题考查古代文化常识。能力层级为理解B。“贱者无名无氏”应为有名无氏。
6、D解析:此题考察对文章大意的理解和归纳概括能力。能力层级为理解B。“马援壶头之战受皇帝肯定”错,原文“帝乃使虎贲中郎将梁松乘驿责问援”,可见皇帝当时派梁松去是责问马援的,并且让人代他监管军队,是夺了马援的军权。所以说,皇帝对马援壶头之战并不是肯定的。
7、本题考查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1)马援力求开示恩德信义,宽厚对待下级,拿职务委任官吏,自己只总管原则罢了。
(句意1分,“务”“待下”“任吏”“总”各1分)(2)皇上命令他试一试。马援扶着马鞍左右看看,来表示还可以任用。皇上笑着说:“真精神啊!这老头儿!”(句意1分,“顾眄”“以示”“矍铄”“是翁”各1分)
【参考译文】
马援字文渊,是扶风茂陵人。他的祖先赵奢是赵国的将军,赐爵号叫马服君,子孙于是以马做氏。马援十二岁父亲去世,年轻时有大志向,几个哥哥都惊奇。
九年,拜任马援做太中大夫。马援力求开示恩德信义,宽厚对待下级,拿职务委任官吏,自己只总管原则罢了。熟知答问,特别善于叙述前代的.事情。常常谈到三辅有德的人,下至乡里少年的事,都值得听。
从皇太子、各位王爷的侍从听他说的人,没有不注意倾听忘了疲倦的。又善于军事策略,皇帝常说“伏波谈军事,和我的意思吻合”,每次有什么计谋,没有不被采用的。
二十四年,武威将军刘尚攻打武陵五溪蛮夷,深入敌境,全军覆没,马援于是请求前往。
(马援)这一年六十二岁,皇上可怜他年纪大,没有答应他。马援自己请求说:“我还能穿甲衣骑马。”皇上命令他试一试。
马援扶着马鞍左右看看,来表示还可以任用。皇上笑着说:“真精神啊!这老头儿!”于是派马援率中郎将马武、耿舒、刘匡、孙永等人,统领十二郡招募来的士兵及打开刑具的犯人四万多人征伐五溪。马援夜里和送行的人告别,对朋友任谒者的杜愔说:“我受国家大恩,年纪大了来日不多,常怕不能为国而死。现在得到机会,甘心瞑目,只是怕权贵子弟有的留在皇上身边,有的跟着我,特别难调停,心中担心的只有这件事了。第二年春天,军队到临乡,遇上贼兵攻打县城,马援迎击,打败贼兵,斩杀俘获二千多人,其余都散逃进竹林之中。
三月,进军壶头。适逢天热得厉害,士兵多病死,马援也生了病,于是被困,就凿岸为洞,躲避炎热。
贼兵每次登高喊叫,马援就让人拉住自己的腿探身察看,身边的人感叹他的壮心,无不为他流泪。耿舒给哥哥好畤侯耿弇写信说:“先前耿舒上书建议应先攻充县,粮虽难运但兵马可以用,士兵几万人争着想率先出击。现在壶头终于不能前进,大家郁闷得要死,的确可惜。先前到临乡,贼人无故自来,如果乘夜攻击,就可以全部消灭。伏波将军就像西域的胡商,走到一个地方就停,因此失利。如今果然发生瘟疫,都如我所说。”耿弇得信,上奏朝廷。皇上于是派虎贲中郎将梁松乘驿马前去责问马援,并代他监管军队。马援病死。
建初三年,肃宗派五官中郎将拿着符节追加策封,赠谥马援为忠成侯。
诫兄子严、敦书
援兄子严、敦,并喜讥议,而通轻侠客。援前在交趾,还书诫之曰:“吾欲汝曹闻人过失,如闻父母之名:耳可得闻,口不可得言也。好议论人长短,妄是非正法,此吾所大恶7也:宁死,不愿闻子孙有此行也。汝曹知吾恶之甚矣,所以复言者,施衿结缡,申父母之戒,欲使汝曹不忘之耳!
“龙伯高敦厚周慎,口无择言,谦约节俭,廉公有威。吾爱之重之,愿汝曹效之。杜季良豪侠好义,忧人之忧,乐人之乐,清浊无所失。父丧致客,数郡毕至。吾爱之重之,不愿汝曹效也。效伯高不得,犹为谨敕之士,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鹜’者也。效季良不得,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者也。讫今季良尚未可知,郡将下车辄切齿,州郡以为言,吾常为寒心,是以不愿子孙效也。”
词句注释:
1、讥议:讥讽,谈论。
2、通轻侠客:通,交往;轻,轻佻;与侠士轻佻之人交好。
3、交趾:汉郡,在今越南北部。
《汉书》卷二十八下·地理志第八下
《汉书》,又称《前汉书》,是*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由汉朝东汉时期史学家儒客大家班固编撰,前后历时二十余年,于建初年中基本修成,后唐朝颜师古为之释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汉书》卷二十八下·地理志第八下,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武都郡,武帝元鼎六年置。莽曰乐*。户五万一千三百七十六,口二十三万五千五百六十。县九:武都,东汉水受氐道水,一名沔,过江夏,谓之夏水,入江。天池大泽在县西。莽曰循虏。上禄,故道,莽曰善治。河池。泉街水南至沮入汉,行五百二十里。莽曰乐*亭。*乐道,沮,沮水出东狼谷,南至沙羡南入江,过郡五,行四千里,荆州川。嘉陵道,循成道,下辨道。莽曰杨德。
陇西郡,秦置。莽曰厌戎。户五万三千九百六十四,口二十三万六千八百二十四。有铁官、盐官。县十一:狄道,白石山在东。莽曰操虏。上邽,安故,氐道,《禹贡》养水所出,至武都为汉。莽曰亭道。首阳,《禹贡》鸟鼠同穴山在西南,谓水所出,东至船司空入河,过郡四,行千八百七十里,雍州浸。予道,莽曰德道。大夏,莽曰顺夏。羌道,羌水出塞外,南至阴*入白水,过郡三,行六百里。襄武,莽曰相桓。临洮,洮水出西羌中,北至枹罕东入河。《禹贡》西顷山在县西,南部都尉治也。西。《禹贡》嶓冢山,西汉所出,南入广汉白水,东南至江州入江,过郡四,行二千七百六十里。莽曰西治。
金城郡,昭帝始元六年置。莽曰西海。户三万八千四百七十,口十四万九千六百四十八。县十三:允吾,乌亭逆水出参街谷,东至枝阳入湟。莽曰修远。浩亹,浩亹水出西塞外,东至允吾入湟水。莽曰兴武。令居,涧水出西北塞外,至县西南,入郑伯津。莽曰罕虏。枝阳,金城,莽曰金屏。榆中,枹罕,白石,离水出西塞外,东至枹罕入河。莽曰顺砾。河关,积石山在西南羌中。河水行塞外,东北入塞内,至章武入海,过郡十六,行九千四百里。破羌,宣帝神爵二年置。安夷,允街,宣帝神爵二年置。莽曰修远。临羌。西北至塞外,有西王母石室、仙海、盐池。北则湟水所出,东至允吾入河。西有须抵池,有弱水、昆仑山祠。莽曰盐羌。
天水郡,武帝元鼎三年置。莽曰填戎。明帝改曰汉阳。户六万三百七十,口二十六万一千三百四十八。县十六:*襄,莽曰*相。街泉,戎邑道,莽曰填戎亭。望垣,莽曰望亭。罕开,绵诸道,阿阳,略阳道,冀,《禹贡》朱圄山在县南梧中聚。莽曰冀治。勇士,属国都尉治满福。莽曰纪德。成纪,清水,莽曰识睦。奉捷,陇,豲道,骑都尉治密艾亭。兰干。莽曰兰盾。
武威郡,故匈奴休屠王地。武帝太初四年开。莽曰张掖。户万七千五百八十一,口七万六千四百一十九。县十:姑臧,南山,谷水所出,北至武威入海,行七百九十里。张掖,武威,休屠泽在东北,古文以为猪野泽。休屠,莽曰晏然。都尉治熊水障。北部都尉治休*。揟次,莽曰播德。鸾乌,扑褱刂,莽曰敷虏。媪围,苍松,南山,松陕水所出,北至揟次入海。莽曰射楚。宣威。
张掖郡,故匈奴昆邪王地,武帝太初元年开。莽曰设屏。户二万四千三百五十二,口八万八千七百三十一。县十:觻得,千金渠西至东涫入泽中。羌谷水出羌中,东北至居延入海,过郡二,行二千一百里。莽曰官式。昭武,莽曰渠武。删丹,桑钦以为道弱水自此,西至酒泉合黎。莽曰贯虏。氐池,莽曰否武。屋兰,莽曰传武。日勒,都尉治泽索谷。莽曰勒治。骊靬,莽曰揭虏。番和,农都尉治。莽曰罗虏。居延,居延泽在东北,古文以为流沙。都尉治,莽曰居成。显美。
酒泉郡,武帝太初元年开。莽曰辅*。户万八千一百三十七,口七万六千七百二十六。县九:禄福,呼蚕水出南羌中,东北至会水入羌谷。莽曰显德。表是,莽曰载武。乐涫,莽曰乐亭。天?衣,玉门,莽曰辅*亭。会水,北部都尉治偃泉障。东部都尉治东部障。莽曰萧武。池头,绥弥,乾齐。西部都尉治西部障。莽曰测虏。
敦煌郡,武帝后元年分酒泉置。正西关外有白龙堆沙,有蒲昌海。莽曰敦德。户万一千二百,口三万八千三百三十五。县六:敦煌。中部都尉治步广候官。杜林以为古瓜州地,生美瓜。莽曰敦德。冥安,南籍端水出南羌中,西北入其泽,溉民田。效谷,渊泉,广至,宜禾都尉治昆仑障。莽曰广桓。龙勒。有阳关、玉门关,皆都尉治。氐置水出南羌中,东北入泽,溉民田。
安定郡,武帝元鼎三年置。户四万二千七百二十五,口十四万三千二百九十四。县二十一:高*,莽曰铺睦。复累,安俾,抚夷,莽曰抚宁。朝那,有端旬祠十五所,胡巫祝,又有湫渊祠。泾阳,开头山在西,《禹贡》泾水所出,东南至阳陵入渭,过郡三,行千六十里,雍州川。临泾,莽曰监泾。卤,灈水出西。乌氏,乌水出西,北入河。都卢山在西。莽曰乌亭。阴密,《诗》密人国。有嚣安亭。安定,参?,主骑都尉治。三水,属国都尉治。有盐官。莽曰广延亭。阴槃,安武,莽曰安桓。祖厉,莽曰乡礼。爰得,眴卷,河水别出为河沟,东至富*北入河。彭阳,鹑阴,月氏道。莽曰月顺。
北地郡,秦置。莽曰威成。户六万四千四百六十一,口二十一万六百八十八。县十九。马领,直路,沮水出西,东入洛。灵武,莽曰威成亭。富*,北部都尉治神泉障。浑怀都尉治塞外浑怀障。莽曰特武。灵州,惠帝四年置。有河奇苑、号非苑。莽曰令周。眴衍,方渠,除道,莽曰通道。五街,莽曰吾街。鹑孤,归德,洛水出北蛮夷中,入河。有堵苑、白马苑。回获,略畔道,莽曰延年道。泥阳,莽曰泥阴。郁郅,泥水出北蛮夷中。有牧师菀官。莽曰功著。义渠道,莽曰义沟。弋居,有盐官。大要,廉。卑移山在西北。莽曰西河亭。
上郡,秦置,高帝元年更为翟国,七月复故。匈归都尉治塞外匈归障。属并州。户十万三千六百八十三,口六十万六千六百五十八。县二十三:肤施,有五龙山、帝、原水、黄帝祠四所。独乐,有盐民。阳周。桥山在南,有黄帝冢。莽曰上陵畴。木禾,*都,浅水,莽曰广信。京室,莽曰积粟。洛都,莽曰卑顺。白土,圜水出西,东入河。莽曰黄土。襄洛,莽曰上党亭。原都,漆垣,莽曰漆墙。奢延,莽曰奢节。雕阴,推邪,莽曰排邪。桢林,莽曰桢幹。高望,北部都尉治。莽曰坚甯。雕**,龟兹,属国都尉治。有盐官。定阳,高奴,有洧水,可{难灬}。莽曰利*。望松,北部都尉治。宜都。莽曰坚宁小邑。
西河郡,武帝元朔四年置。南部都尉治塞外翁龙、埤是。莽曰归新。属并州。户十三万六千三百九十,口六十九万八千八百三十六。县三十六:富昌,有盐官。莽曰富成。驺虞,鹄泽,*定,莽曰阴*亭。美稷,属国都尉治。中阳,乐街,莽曰截虏。徒经,莽曰廉耻。皋狼,大成,莽曰好成。广田,莽曰广翰。圜阴,惠帝五年置。莽曰方阴。益阑,莽曰香阑。*周,鸿门,有天封苑火井祠,火从地出也。蔺,宣武,莽曰讨貉。千章,增山,有道西出眩雷塞,北部都尉治。圜阳,广衍,武车,莽曰桓车。虎猛,西部都尉治。离石,谷罗,武泽在西北。饶,莽曰饶衍。方利,莽曰广德。隰成,莽曰慈*亭。临水,莽曰监水。土军,西都,莽曰五原亭。*陆,阴山,莽曰山宁。觬是,莽曰伏觬。博陵,莽曰助桓。盐官。
朔方郡,武帝元朔二年开。西部都尉治窳浑。莽曰沟搜。属并州。户三万四千三百三十八,口十三万六千六百二十八。县十:三封,武帝元狩三年城。朔方,金连盐泽、青盐泽皆在南。莽曰武符。修都,临河,莽曰监河。呼遒,窳浑,有道西北出鸡鹿塞。屠申泽在东。莽曰极武。渠搜,中部都尉治。莽曰沟搜。沃野,武帝元狩三年城。有盐官。莽曰绥武。广牧,东部都尉治。莽曰盐官。临戎。武帝元朔五年城。莽曰推武。
五原郡,秦九原郡,武帝元朔二年更名。东部都尉治稒阳。莽曰获降。属并州。户三万九千三百二十二,口二十三万一千三百二十八。县十六:九原,莽曰成*。固陵,莽曰固调。五源,莽曰填河亭。临沃,莽曰振武。文国,莽曰繁聚。河阴,蒱泽,属国都尉治。南兴,莽曰南利。武都,莽曰桓都。宜梁,曼柏,莽曰延柏。成宜,中部都尉治原高,西部都尉治田辟。有盐官。莽曰艾虏。稒阳,北出石门障得光禄城,又西北得支就城,又西北得头曼城,又西北得歑城,又西得宿虏城。莽曰固阴。莫<黑旦>,西安阳,莽曰鄣安。河目。
云中郡,泰置。莽曰受降。属并州。户三万八千三百三,口十七万三千二百七十。县十一:云中。莽曰远服。咸阳,莽曰贲武。陶林,东部都尉治。桢陵,缘胡山在西北。西部都尉治。莽曰桢陆。犊和,沙陵,莽曰希恩。原阳,沙南,北舆,中部都尉治,武泉,莽曰顺泉。阳寿。莽曰常得。
定襄郡,高帝置。莽曰得降。属并州。户三万八千五百五十九,口十六万三千一百四十四。县一十二:成乐,桐过,莽曰椅桐。都武,莽曰通德。武进,白渠水出塞外,西至沙陵入河。西部都尉治。莽曰伐蛮。襄阴,武皋,荒干水出塞外,西至沙陵入河。中部都尉治。莽曰永武。骆,莽曰遮要。定陶,莽曰迎符。武城,莽曰桓就。武要,东部都尉治。莽曰厌胡。定襄,莽曰著武。复陆。莽曰闻武。
雁门郡,秦置。句注山在阴馆。莽曰填狄。属并州。户七万三千一百三十八,口二十九万三千四百五十四。县十四:善无,莽曰阴馆。沃阳,盐泽在东北,有长丞。西部都尉治。莽曰敬阳。繁畤,莽曰当要。中陵,莽曰遮害。阴馆,楼烦乡。景帝后三年置。累头山,治水所出,东至泉州入海,过郡六,行千一百里。莽曰富代。楼烦,有盐官。武州,莽曰桓州,[A10I]陶,剧阳,莽曰善阳。崞,莽曰崞张。*城,东部都尉治。莽曰*顺。埒,莽曰填狄亭。马邑,莽曰章昭。强阴。诸闻泽在东北。莽曰伏阴。
代郡,秦置。莽曰厌狄。有五原关、常山关。属幽州。户五万六千七百七十一,口二十七万八千七百五十四。县十八:桑乾,莽曰安德。道人,莽曰道仁。当城,高柳,西部都尉治。马城,东部都尉治。班氏,秦地图书班氏。莽曰班副。延陵,狋氏,莽曰狋聚。且如,於延水出塞外,东至宁入沽。中部都尉治。*邑,莽曰*胡。阳原,东安阳,莽曰竟安。参合,*舒,祁夷水北至桑乾入沽。莽曰*葆。代,莽曰厌狄亭。灵丘。滱河东至文安入大河,过郡五,行九百四十里。并州川。广昌,涞水东南至容城入河,过郡三,行五百里,并州浸。莽曰广屏。卤城,歑河东至参户入歑别,过郡九,行千三百四十里,并州川。从河东至文安入海,过郡六,行千三百七十里。莽曰鲁盾。
上谷郡,秦置。莽曰朔调。属幽州。户三万六千八,口十一万七千七百六十二。县十五:沮阳,莽曰沮阴。泉上,莽曰塞泉。潘,莽曰树武。军都,温馀水东至路,南入沽。居庸,有关。雊瞀,夷舆,莽曰朔调亭。宁,西部都尉治。莽曰博康。昌*,莽曰长昌。广宁,莽曰广康。涿鹿,莽曰抪陆。且居,阳乐水出东,南入沽。莽曰久居。茹,莽曰谷武。女祁,东部都尉治。莽曰祁。下落。莽曰下忠。
渔阳郡,秦置。莽曰通路。属幽州。户六万八千八百二,口二十六万四千一百一十六。县十二:渔阳,沽水出塞外。东南至泉州入海,行七百五十里。有铁官。莽曰得渔。狐奴,莽曰举符。路,莽曰通路亭。雍奴,泉州,有盐官。莽曰泉调。*谷,安乐,厗奚,莽曰敦德。犷*,莽曰*犷。要阳,都尉治。莽曰要术。白檀,洫水出北蛮夷。滑盐。莽曰匡德。
右北*郡,秦置。莽曰北顺。属幽州。户六万六千六百八十九,口三十二万七百八十。县十六:*刚,无终,故无终子国。浭水西至雍奴入海,过郡二,行六百五十里。石成,延陵,莽曰铺武。俊靡,灅水南至无终东入庚。莽曰俊麻。薋,都尉治。莽曰裒睦。徐无,莽曰北顺亭。字,榆水出东。土根,白狼,莽曰伏狄。夕阳,有铁官。莽曰夕阴。昌城,莽曰淑武。骊成,大揭石山在县西南。莽曰揭石。广成,莽曰*虏。聚阳,莽曰笃睦。*明。莽曰*阳。
辽西郡,秦置。有小水四十八,并行三千四十六里。属幽州。户七万二千六百五十四,口三十五万二千三百二十五。县十四:且虑,有高庙。莽曰鉏虑。海阳,龙鲜水东入封大水。封大水,缓虚水皆南入海。有盐官。新安*。夷水东入塞外。柳城,马首山在西南。参柳水北入海。西部都尉治。令支,有孤竹城。莽曰令氏亭。肥如,玄水东入濡水。濡水南入海阳。又有卢水,南入玄。莽曰肥而。宾从,莽曰勉武。交黎,渝水首受塞外,南入海。东部都尉治。莽曰禽虏。阳乐,狐苏,唐就水至徒河入海。徒河,莽曰河福。文成,莽曰言虏。临渝,渝水首受白狼,东入塞外,又有侯水,北入渝。莽曰冯德。絫。下官水南入海。又有揭石水、宾水,皆南入官。莽曰选武。
辽东郡,秦置。属幽州。户五万五千九百七十二,口二十七万二千五百三十九。县十八:襄*。有牧师官。莽曰昌*。新昌,无虑,西部都尉治。望*,大辽水出塞外,南至安市入海。行千二百五十里。莽曰长说。房,候城,中部都尉治。辽队,莽曰顺睦。辽阳,大梁水西南至辽阳入辽。莽曰辽阴。险渎,居就,室伪山,室伪水所出,北至襄*入梁也。高显,安市,武次,东部都尉治。莽曰桓次。*郭,有铁官、盐官。西安*,莽曰北安*。文,莽曰文亭。番汗,沛,水出塞外,西南入海。沓氏。
玄菟郡,武帝元封四年开。高句骊,莽曰下句骊。属幽州。户四万五千六。口二十二万一千八百四十五。县三:高句骊,辽山,辽水所出,西南至辽队入大辽水。又有南苏水,西北经塞外。上殷台,莽曰下殷。西盖马。马訾水西北入盐难水,西南至西安*入海,过郡二,行二千一百里。莽曰玄菟亭。
乐浪郡,武帝元封三年开。莽曰乐鲜。属幽州。户六万二千八百一十二,口四十万六千七百四十八。有云鄣。县二十五:朝鲜,讑邯,浿水,水西至增地入海。莽曰乐鲜亭。含资,带水西至带方入海。黏蝉,遂成,增地,莽曰增土。带方,驷望,海冥,莽曰海桓,列口,长岑,屯有,昭明,高部都尉治。镂方,提奚,浑弥,吞列,分黎山,列水所出。西至黏蝉入海,行八百二十里。东暆,不而,东部都尉治。蚕台,华丽,邪头昧,前莫,夫租。
南海郡,秦置。秦败,尉佗王此地。武帝元鼎六年开。属交州。户万九千六百一十三,口九万四千二百五十三。有圃羞官。县六:番禺,尉佗都。有盐官。博罗,中宿,有洭浦官。龙川,四公,揭阳,莽曰南海亭。
郁林郡,故秦桂林郡,属尉佗。武帝元鼎六年开。更名,有小溪川水七,并行三千一百一十里。莽曰郁*。属交州。户万二千四百一十五,口七万一千一百六十二。县十二:布山,安广,阿林,广郁,郁水首受夜郎豚水,东至四会入海,过郡四,行四千三十里。中留,桂林,潭中,莽曰中潭。临尘,朱涯水入领方。又有斤南水。又有侵离水,行七百里。莽曰监尘。定周,周水首受无敛,东入潭,行七百九十里。增食,驩水首受牂柯东界,入朱涯水,行五百七十里。领方,斤南水入郁。又有墧水。都尉治。雍鸡。有关。
苍梧郡,武帝元鼎六年开。莽曰新广,属交州。有离水关。户二万四千三百七十九,口十四万六千一百六十。县十:广信,莽曰广信亭。谢沐,有关。高要,有盐官。封阳,临贺,莽曰大贺。端溪,冯乘,富川,荔浦,有荔*关。猛陵。龙山,合水所出,南至布山入海。莽曰猛陆。
交趾郡,武帝元鼎六年开,属交州。户九万二千四百四十,口七十四万六千二百三十七。县十:羸?娄,有羞官。安定,苟屚,麋泠,都尉治。曲易,北带,稽徐,西於,龙编,朱[QI54]。
合浦郡,武帝元鼎六年开,莽曰桓合。属交州。户万五千三百九十八,口七万八千九百八十。县五:徐闻,高凉,合浦。有关。莽曰桓亭。临允,牢水北入高要入郁,过郡三,行五百三十里。莽曰大允。朱卢,都尉治。
九真郡,武帝元鼎六年开。有小水五十二,并行八千五百六十里。户三万五千七百四十三,口十六万六千一十三。有界关。县七:胥浦,莽曰驩成。居风,都庞,馀发,咸驩,无切,都尉治。无编。莽曰九真亭。
日南郡,故秦象郡,武帝元鼎六年开,更名。有小水十六,并行三千一百八十里。属交州。户万五千四百六十,口六万九千四百八十五。县五:朱吾,比景,卢容,西卷,水入海,有竹,可为杖。莽曰日南亭。象林。
赵国,故秦邯郸郡,高帝四年为赵国。景帝三年复为邯郸郡,五年复故。莽曰桓亭。属冀州。户八万四千二百二,口三十四万九千九百五十二。县四:邯郸。堵山,牛首水所出,东入白渠。赵敬侯自中矣徙此。易阳,柏人,莽曰寿仁。襄国。故刑国。西山,渠水所出,东北至任入浸。又有蓼水、冯水,皆东至朝*入湡。
广*国,武帝征和二年置为*干国,宣帝五凤二年复故。莽曰富昌。属冀州。户二万七千九百八十四,口十九万八千五百五十八。县十六:广*,张,朝*,南和,列葭水东入氵歋列人,莽曰列治。斥章,任,曲周,武帝建元四年置。莽曰直周。南曲,曲梁,侯国。莽曰直梁。广乡,*利,*乡,阳台,侯国。广年,莽曰富昌。城乡。
真定国,武帝元鼎四年置。属冀州。户三万七千一百二十六,口十七万八千六百一十六。县四,真定,故东垣,高帝十一年更名。莽曰思治。稾城,莽曰稾实。肥累,胡肥子国,绵曼。斯洨水首受太白渠,东至鄡入河。莽曰绵延。
中山国,高帝郡,景帝三年为国。莽曰常山,属冀州。户十六万八百七十三,口六十六万八千八十。县十四:卢奴,北*,徐水东至高阳入博。又有卢水,亦至高阳入河。有铁官。莽曰善和。北新成,桑钦言易水出西北,东入滱,莽曰朔*,唐,尧山在南。莽曰和亲。深泽,莽曰翼和。苦陉,莽曰北陉。安国,莽曰兴睦。曲逆,蒲阳山,蒲水所出,东入濡,又有苏水,亦东入濡,莽曰顺*。望都,博水东至高阳入河。莽曰顺调。新市,新处,毋极,陆成,安险。莽曰宁险。
信都国,景帝二年为广川国,宣帝甘露三年复故。莽曰新博。属冀州。户六万五千五百五十六,口万三十万四千三百八十四。县十七:信都,王都。故章河、故歑皆在北,东入海。《禹贡》绛水亦入海。莽曰新博亭。历,莽曰历宁。扶柳,辟阳,莽曰乐信。南宫,莽曰序下。下博,莽曰闰博。武邑,莽曰顺桓。观津,莽曰朔定亭。高提,广川,乐乡,侯国。莽曰乐丘。*堤,侯国。桃,莽曰桓分。西梁,侯国。昌成,侯国。东昌,侯国。莽曰田昌。脩。莽曰脩治。
河间国,故赵,文帝二年别为国。莽曰朔定。户四万五千四十三,口十八万七千六百六十二。县四:乐成,歑别水首受歑河,东至东光入歑河。莽曰陆信。候井,武隧,莽曰桓隧。弓高。歑别河首受歑河,东至*舒入海。莽曰乐成。
广阳国。高帝燕国,昭帝元凤元年为广阳郡,宣帝本始元年更为国。莽曰广有,户二万七百四十,口七万六百五十八。县四:蓟,故燕国,召公所封。莽曰伐戎。方城。广阳,阴乡。莽曰阴顺。
甾川国,故齐,文帝十八年别为国。后并北海。户五万二百八十九,口二十二万七千三十一。县三:剧,义山,蕤水所出,北至寿光入海。莽曰俞。东安*,菟头山,女水出,东北至临甾入巨定。楼乡。
胶东国,故齐,高帝元年别为国,五月复属齐国,文帝十六年复为国。莽曰郁秩。户七万二千二,口三十二万三千三百三十一。县八:即墨,有天室山祠。莽曰即善。昌武,下密,有三石山祠。壮武,莽曰晓武。郁秩,有铁官。挺,观阳,邹卢。莽曰始斯。
高密国,故齐,文帝十六年别为胶西国。宣帝本始元年更为高密国。户四万五百三十一,口十九万二千五百三十六。县五:高密,莽曰章牟。昌安,石泉,莽曰养信。夷安,莽曰原亭。成乡。莽曰顺成。
城阳国,故齐。文帝二年别为国。莽曰莒陵。属兖州。户五万六千六百四十二,口二十万五千七百八十四。县四:莒,故国,盈姓,三十世为楚所灭。少昊后。有铁官。莽曰莒陵。阳都,东安,虑。莽曰著善。
淮阳国,高帝十一年置。莽曰新*。属兖州。户十三万五千五百四十四,口九十八万一千四百二十三。县九:陈,故国,舜后,胡公所封,为楚所灭。楚顷襄王自郢徙此。莽曰陈陵。苦,莽曰赖陵。阳夏。宁*,扶沟,涡水首受狼汤渠,东至向入淮,过郡三,行千里。固始,圉,新*,柘。
梁国,故秦砀郡,高帝五年为梁国。莽曰陈定。属豫州。户三万八千七百九,口十万六千七百五十二。县八:砀,山出文石。莽曰节砀。甾,故戴国。莽曰嘉谷。杼秋,莽曰予秋。蒙,获水首受甾获渠,东北至彭城入泗,过郡五,行五百五十里。莽曰蒙思。已氏,莽曰已善。虞,莽曰陈定亭。下邑,莽曰下洽。睢阳。故宋国,微子所封。《禹贡》盟诸泽在东北。
东*国,故梁国,景帝中六年别为济东国,武帝元鼎无年为大河郡,宣帝甘露二年为东*国。莽曰有盐。属兖州。户十三万一千七百五十三,口六十万七千九百七十六。有铁官。县七:无盐,有郈乡。莽曰有盐亭。任城,故任国,太昊后,风姓。莽曰延就亭。东*陆,富城,莽曰成富。章,亢父,诗亭,故诗国。莽曰顺父。樊。
鲁国,故秦薛郡,高后元年为鲁国。属豫州。户十一万八千四十五,口六十万七千三百八十一。县六:鲁,伯禽所封。户五万二千。有铁官。卞,泗水西南至方与入沛,过郡三,行五百里,青州川。汶阳,莽曰汶亭。蕃,南梁水西至胡陵入沛渠。驺,故邾国。曹姓,二十九世为楚所灭。峄山在北。莽曰驺亭。薛。夏车正奚仲所国。后迁於邳,汤相仲虺居之。
楚国,高帝置,宣帝地节元年更为彭城郡,黄龙元年复故。莽曰和乐。属徐州。户十一万四千七百三十八,口四十九万七千八百四。县七:彭城,古彭祖国。户四万一百九十六。有铁官。留,梧,莽曰吾治。傅阳,故逼阳国。莽曰辅阳。吕,武原,莽曰和乐亭。甾丘。莽曰善丘。
泗水国,故东海郡,武帝元鼎四年别为泗水国。莽曰水顺。户二万五千二十五,口十一万九千一百一十四。县三:凌,莽曰生夌。泗阳,莽曰淮*亭。於。莽曰於屏。
《汉书 赵充国传》文言文阅读
在*凡的学*生活中,许多人都对一些经典的文言文非常熟悉吧?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文言文的类型有哪些,你见过的文言文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汉书 赵充国传》文言文阅读,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赵充国字翁孙,陇西上邽人也。始为骑士,以六郡良家子善骑射补羽林。武帝时,以假司马从贰师将军击匈奴,大军为虏所围。汉军乏食数日,死伤者多,充国乃与壮士百余人溃围陷阵,贰师引兵随之,遂得解。
元康三年,先零遂与诸羌种豪二百余人解仇交质盟诅。上闻之,以问充国。时,充国年七十余,上老之,充国对曰:亡逾于老臣者矣。上曰:将军度羌虏何如,当用几人?充国曰: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逾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充国至金城,须兵满万骑,方渡河,恐为虏所遮。
即夜遣三校衔枚先渡,渡辄营阵。及明,以次尽渡。虏数十百骑来,出入军旁。充国意此骁骑难制,且恐为诱,戒军勿击,曰:吾士马新倦,不可驰逐,击虏以殄灭为期,小利不足贪也。
遣骑候四望、陿中,亡虏。夜引兵至洛都,谓诸校司马曰:吾知羌无能为矣。使发数千人守杜四望、陿中,吾岂得入哉!遂西至西部都尉府,日飨军士,士皆欲为用。虏数挑战,充国坚守。
天子敕充国进兵。充国上书谢罪,因陈利害曰:臣闻兵法: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即罕羌欲为寇,宜简练以俟其至,以逸代劳,必胜之道也。于臣之计,不先破罕开,则先零未可图;先诛先零,则罕开不烦兵而服;如其不服,须正月击之未晚。
上从充国议,充国引兵至先零,虏久屯聚,解弛,望见大军,弃车重,欲渡湟水,道阨狭,充国徐行驱之。或曰:逐利宜亟。充国曰:此穷寇,不可迫也,缓之则走不顾,急之则还致死。
豪靡忘来自归,充国赐饮食,遣还谕种人,时羌降者万余人。充国度羌必坏,请罢骑兵,留万人屯田,以待其敝。
后充国乞骸骨,朝庭每有四夷大议,常与参兵谋,问筹策焉。甘露二年薨,年八十六,谥曰壮侯。 《汉书 赵充国传》有删节
(注:①先零、罕开都是西羌种族 ②种、豪是种族的意思。)
4、以下选项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充国年七十余,上老之 老 认为老
B、将军度羌虏何如 度 估计
C、宜简练以俟其至 俟 等待
D、则罕开不烦兵而服 烦 烦恼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亡逾于老臣者矣/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击之未见利/之二虫,又何知
C、如其不服,须正月击之未晚/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D、问筹策焉/心不在焉
6、以下选项中都能表现赵充国稳妥持重的一项是( )(3分)
①虏数挑战,充国坚守。
②欲渡湟水,道阨狭,充国徐行驱之。
③不先破罕开,则先零未可图。
④宜简练以俟其至,以逸代劳,必胜之道也。
⑤吾知羌无能为矣
⑥留万人屯田,以待其敝
A、①②⑥ B、②③⑤
C、①④⑤ D、③④⑥
7、下列选项中对文意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赵充国青年时当骑兵,后调入长安为羽林骑,做皇帝的警卫。他随贰师将军李广利出征匈奴,被围。汉军绝粮数日,伤亡很大。赵充国率百余人杀出重围,李广利率大队紧随其后,终于脱险。
B、为防止羌叛军袭击,赵充国派主力部队夜渡黄河,连夜在对岸修筑阵地。对于叛军游骑在阵前挑战,他不予理会,而首先派人侦察前方地形、敌情。
C、赵充国行军是以远出侦察为主,并随时作好战斗准备。宿营时加强营垒防御,稳扎稳打,计划不周全不作战。爱护士卒,战则必胜。
D、赵充国老病辞官在家以后,朝廷每讨论边防大事,也常常参与谋略,或者要向他问办法。
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兵难逾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3分)
②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3分)
③此穷寇,不可迫也,缓之则走不顾,急之则还致死。(4分)
参考答案:
4、D 烦:劳烦
5、D A于:比/从 B之:代词,代罕羌/代词,这 C如:如果/或者
D用法相同,相当于介词于加代词之 6、A
7、B 不是派主力部队夜渡黄河,而是派三只小分队先渡过河。
8、①打仗的事很难凭空设想。老臣想先到金城,再谋献应付的方略。(度、图各1分,句意1分)
②会打仗的人,能掌握敌人,而不是被敌人所掌握。(致1分,被动句1分,句意1分)
③这些都是走投无路的穷寇,不可以过分逼迫他们。慢慢的追赶他们,他们便会没命的`逃走;但是如果逼急的话,他们或许会回过头来拚命的。(穷、缓急、致死各1分,句意1分)
参考译文
赵充国(公元前137一前52年),字翁孙,西汉陇西上邽人。最初为骑兵,后来以六郡良家子的身份因为善骑射而进入御林军。汉武帝时(公元前99年)他随贰师将军李广利击匈奴,被匈奴团团围困,汉兵几天无食,死伤增多。充国带领壮士百余人突围陷阵,李广利和大兵紧紧跟随,终于解围而出。
汉元康三年时,先零、罕开都是西羌种族,各有酋长,因彼此互相攻击而成仇家。后来匈奴联合其他羌族,互订盟约,解除仇恨。汉昭帝听说了这件事,
就拿它来问赵充国。充国时年七十余,昭帝认为他很老了,赵充国回答说:再没有比老臣更好的人选了。昭帝说:将军能否预测目前羌人的势力、打算带多少兵马去? 赵充国说:百闻不如一见,打仗的事很难凭空设想。老臣想先到金城,再计划攻讨的方略。赵充国到了金城,征调一万名士兵想渡河,又怕遭到羌人截击。
汉字书写重要性的标语 宣传规范汉字书写重要性的标语 汉书的名句 汉书经典语录 汉书名句 后汉书的诗句 后汉书的名言 后汉书名言 后汉书名句 后汉书中的名句 规范汉字书写标语 规范汉字书写的标语 古诗文网汉书的景帝纪 汉字书写的宣传标语 武汉标语 书的标语 古诗文网汉书的光d记下 重阳标语 重庆标语 关于汉字的标语 鼓励武汉标语 古诗里的典故出自汉书的诗句 有志者事意成后汉书的古诗 援助武汉标语 祝福武汉标语 宣传汉字的标语 捐赠武汉标语 传承汉字的标语 书法标语 武汉捐款标语
《汉书》卷九十酷吏传第六十 《汉书》卷八·宣帝纪第八 《后汉书李通传》原文及译文解析 后汉书的作者是? 《汉书霍光传》原文及译文 汉书李陵传文言文翻译 《汉书》卷一下高帝纪第一下 《后汉书·马援传》原文及译文 *第一部断代史《汉书》 《汉书》卷二十八上·地理志第八上 《汉书》卷三十·艺文志第十 《汉书》卷三十四·韩彭英卢吴传第四 汉书艺文志原文及翻译 《汉书》卷二十八下·地理志第八下 范晔和《后汉书》 汉书武帝本纪原文 《读汉书》原文注释及作者介绍 《汉书霍光传》原文及译文 《后汉书》郅恽传阅读答案及译文 《后汉书卷十五》阅读答案及译文 《汉书》卷二十三·刑法志第三 汉书张良传原文及译文 汉书薛宣朱博传阅读答案附翻译 《汉书 赵充国传》文言文阅读 《后汉书王涣传》的原文及翻译 汉书地理志相关内容 《后汉书·鲍永传》原文及翻译 规范汉字书写标语 后汉书的一句名言是什么 汉书叙例全文翻译赏析
自己穷的说说 挽留男朋友的说说 感叹忙碌的说说 对未来感到茫然的说说 心想静下来说说 实际行动说说 喜欢抹茶的说说 手机兼职说说 刚回到家的说说 *凡的幸福说说 说说东北萨满那些事 海滩旅游说说 月子照说说 心狠一点的说说 失眠正能量说说 暖说说的评论 发现谎言的说说 处女作品说说 痛失胎儿的说说 温暖被窝的说说 说的容易做得难的说说 远离城市喧闹的说说 关于看鬼片的说说 致我亲爱的女儿说说 咳嗽说说心情 恨那些多管闲事的说说 关于珍惜亲情的说说 霸气伤感说说 情人移情别恋的说说 关于诋毁的说说 女孩晒脚丫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