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诗登的图片 >

古诗登的图片

关于古诗登的图片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古诗登的图片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古诗登的图片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古诗登的图片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句子:即与古诗登的图片相关的句子。
语录:即与古诗登的图片相关的名人语录
说说:即与古诗登的图片相关的qq说说、微信朋友圈说说。
名言:即与古诗登的图片相关的名人名言、书籍名言。
诗词:即与古诗登的图片相关的古诗词、现代诗词、千古名句。
祝福语:即与古诗登的图片相关的祝福祝贺词。
心语:即与古诗登的图片相关的早安、晚安朋友圈心语。

  • 登高古诗赏析

  • 登高古诗赏析

      在*日的学*、工作和生活里,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经典的古诗吧,古诗的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仗、声律。你还在找寻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登高古诗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赏析:

      这首诗是大历二年(767)年杜甫在夔州时所作。萧条的秋天,在诗人的笔下被写得绘声绘色,而引发出来的慨叹更是扣人心弦。这不只因为写了天然的秋,更因为诗人对人生之秋所描绘的激烈的豪情颜色。颔联状景逼真,是后人传诵的'名句。颈联两句,十四个字包含了多层含义,备述了人生的苦况,更令人寄予激烈的怜惜。

      古人有阴历九月九日登高的风俗,这首诗即是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的重阳节时诗人登高抒怀之作。此刻杜甫居住长江岸的夔州(今四川省奉节县),患有严峻的肺病,日子也很窘迫。全诗经过对凄清的秋景的描绘,抒发了诗人垂暮多病、感时伤世和寄寓异乡的悲苦。

      诗歌前四句描绘登高闻见之景。首联连借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景象,并以急、高、哀、清、白、飞等词润饰,指明晰节序和环境,烘托了浓郁的秋意,景象具有明显的夔州区域特征。这两句不只是工对的联语,并且句中自对,如“ 天高”对“风急”,“沙白”对“渚清”。句法谨慎,言语锻炼,从来被视为佳句。颔联前句写山,上承首句;后句写水,上承次句。写山为远望 ,写水为俯视。落木而说“萧萧”,并以“无边”润饰,如闻秋风萧条,如见败叶纷扬;长江而说“ 滚滚”,并用“不尽”一词领起,如闻滚滚涛声,如见湍湍水势。两句诗,无论是描画形状,仍是描述气势,都极为生动逼真。从萧条的景象和深远的意境中,能够体察出诗人壮志难酬的慨叹之情和悲惨心境。诗歌后四句抒发登高所生之慨。颈联上句写羁旅之愁。“常作客”,标明诗人多年流浪不定的境况;“万里”,阐明夔州间隔家园十分悠远,是从间隔上烘托愁闷之深;“悲秋”,又是从时令上烘托悲痛之重,“秋 ”字是在前两联写足秋意后,顺势带出,并应合着“ 登高 ”的节候。下句写孤病之态。“百年”,犹言终身;“百年多病”,迟暮之年百病缠身 ,苦楚之情可想而知;“独”字,写出举目无亲的孤独感 ;“登台”二字是明点题面,情才因景而生。这两句词意精粹,含义极为丰厚,叙说自个远离故土,长时刻流浪,而老年多病,举目无亲,秋季单独登高,不由满怀烦恼。尾联进一步写国势艰危,宦途崎岖,垂暮和忧虑引得须发皆白;而因疾病缠身,新来戒酒,所以虽有千般烦恼,也无以解闷。古人重阳节登高按例是要喝酒的,而诗人连这点欢喜也失去了。这一联分承五、六句 :“困难”

[阅读全文]...
  • 登鹳雀楼古诗

  • 黄河
  • 登鹳雀楼古诗

      在日常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一定没少看到经典的古诗吧,古诗包括唐律形成以前所有体式的诗,也包括唐朝及唐以后仍按古式创作的诗。你还在找寻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登鹳雀楼古诗,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译文及注释】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

      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阳。

      3、依:依傍。

      4、尽:消失。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5、穷:尽,使达到极点。

      6、千里目:眼界宽阔。

      7、更:替、换。(不是通常理解的"再"的意思)

      【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其中,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后人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

      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望到远,由西望到东。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而称太阳为"白日",这是写实的笔调。落日衔山,云遮雾障,那本已减弱的太阳的光辉,此时显得更加暗淡,所以诗人直接观察到"白日"的奇景。至于"黄河"。当然也是写实。它宛若一条金色的飘带,飞舞于层峦叠嶂之间。诗人眼前所呈现的,是一幅溢光流彩、金碧交辉的壮丽图画。这幅图画还处于瞬息多变的动态之中。白日依山而尽,这仅仅是一个极短暂的过程;黄河向海而流,却是一种永恒的运动。如果说。这种景色很美,那么,它便是一种动态的美,充满了无限生机的活泼的美。这不是所谓"定格",不是被珍藏的化石或标本。读者深深地为诗人的大手笔所折服。

      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同时,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

      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诗句看来只是*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而含意深远,耐人探索。这里有诗人的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

      就全诗的写作特点而言,这首诗是日僧空海在《文镜秘府论》中所说的"景入理势"。有人说,诗忌说理。这应当只是说,诗歌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说理,而不是在诗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扬哲理。象这首诗,把道理与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无缝,使读者并不觉得它在说理,而理自在其中。这是根据诗歌特点、运用形象思维来显示生活哲理的典范。

      这首诗在写法上还有一个特点:它是一首全篇用对仗的绝句。前两句"白日"和"黄河"两个名词相对,"白"与"黄"两个色彩相对,"依"与"入"两个动词相对。后两句也如此,构成了形式上的完美。沈德在《唐诗别》中选录这首诗时曾指出:"四语皆对,读来不嫌其排,骨高故也。"绝句总共只有两联,而两联都用对仗,如果不是气势充沛,一意贯连,很容易雕琢呆板或支离破碎。这首诗,前一联用的是正名对,所谓"正正相对",语句极为工整,又厚重有力,就更显示出所写景象的雄大;后一联用的是,虽然两句相对,但是没有对仗的痕迹。所以说诗人运用对仗的技巧也是十分成熟的。

[阅读全文]...
  • 登泰山的古诗句

  • 泰山
  •   1、泰山一何高,迢迢造天庭。——陆机《泰山吟》

      2、清晓骑白鹿,直上天门山。——李白《游泰山》

      3、日观东北倾,两崖夹双石。——李白《游泰山》其五

      4、萦回绿水遶春山,蝶舞莺啼白昼闲。——康渊《赠灵岩西堂坚公禅师》

      5、万里江山知何处。——张元干《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

      6、山映斜阳天接水。——范仲淹《苏幕遮·怀旧》

      7、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苏轼《念奴娇·中秋》

      8、六龙过万壑,涧谷随萦回。——李白《游泰山》其一

      9、岱宗天下秀,霖雨遍人间。——张志纯《泰山喜雨》

      10、岱宗何崔嵬,群山无与比。——贾鲁《登泰山》

      11、对山河百二,泪痕沾血。——张琼英《满江红·题南京夷山驿》

      12、风云一举到天关,快意*生有此观。——张养浩《登岳》

      13、天门倒泻银河水,日观翻悬碧海流。——王世贞《登岱》

      14、石径俯云壑,竹林开幽境。——王旭《游竹林寺》

      15、愿登太华山,上与松子游。——阮籍《咏怀八十二首·其三十二》

      16、山际逢羽人,方瞳好容颜。——李白《游泰山》其二

      17、从军玉门道,逐虏金微山。——李白《从军行》

      18、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许浑《金陵怀古》

      19、对朝云叆叇,暮雨霏微,乱峰相倚。——黄庭坚《醉蓬莱》

      20、泰山嵯峨夏云在,疑是白波涨东海。——李白《早秋单父南楼酬窦公衡》

      2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22、千峰争攒聚,万壑绝凌历。——李白《游泰山》其五

      23、黄河从西来,窈窕入远山。——李白《游泰山》

      24、齐景升丘山,涕泗纷交流。——阮籍《咏怀八十二首·其三十二》

      25、登高望蓬瀛,想象金银台。——李白《游泰山》

      26、泰山不要欺毫末,颜子无心羡老彭。——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五》

      27、况有文章山斗。——辛弃疾《水龙吟·甲辰岁寿韩南涧尚书》

      28、万古齐州烟九点,五更沧海日上竿。——张养浩《登泰山》

      29、山际逢羽人,方瞳好容颜。——李白《游泰山》

      30、扶摇九万里,未可诬齐谐。——贾鲁《登泰山》

      31、海色动远山,天鸡已先鸣。——李白《游泰山》

      32、凭崖览八极,目尽长空闲。——李白《游泰山》其三

      33、盘石暂憩舒清眺,洞壑风来号万窍。——李简《登岳》

      34、今日楼台鼎鼐,明年带砺山河。——刘过《西江月·堂上谋臣尊俎》

      35、岱顶凌霄十八盘,中原萧瑟思漫漫。——徐文通《岱宗》

      36、泰山天壤间,屹如郁萧台。——元好问《登岱》

      37、山明月露白,夜静松风歇。——李白《游泰山》其六

      38、四月上泰山,石屏御道开。——李白《游泰山》

      39、深秋访农事,东驰岱宗途。——张士明《呈灵岩方丈》

[阅读全文]...
  • 登山古诗李涉诗意(登山唐诗李涉古诗)

  • 诗意,唐诗
  • 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

    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

    编者叹:“又得浮生半日闲”一句可谓是脍炙人口了,却没想到是出自李涉之手,这首绝句《登山》,用语轻快,转折干脆,动静结合,意象深远。其实对于我们每一个人而言,在快节奏的社会环境中,无不期望能够有那么一段时光,让节奏慢下来,让我们寻找最纯粹的自我,和最纯粹的生活。

[阅读全文]...
  • 登鹳雀楼古诗

  •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注释:

      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阳。

      3、依:依傍。

      4、尽:消失。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5、穷:尽,使达到极点。

      6、千里目:眼界宽阔。

      7、更:替、换。(不是通常理解的“再”的意思)

      译文: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

      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其中,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

      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望到远,由西望到东。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而称太阳为“白日”,这是写实的笔调。落日衔山,云遮雾障,那本已减弱的太阳的光辉,此时显得更加暗淡,所以诗人直接观察到“白日”的奇景。至于“黄河”。当然也是写实。它宛若一条金色的飘带,飞舞于层峦叠嶂之间。诗人眼前所呈现的,是一幅溢光流彩、金碧交辉的壮丽图画。这幅图画还处于瞬息多变的动态之中。白日依山而尽,这仅仅是一个极短暂的过程;黄河向海而流,却是一种永恒的运动。如果说。这种景色很美,那么,它便是一种动态的美,充满了无限生机的活泼的美。这不是所谓“定格”,不是被珍藏的化石或标本。读者深深地为诗人的大手笔所折服。

      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同时,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

      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诗句看来只是*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而含意深远,耐人探索。这里有诗人的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

      就全诗的写作特点而言,这首诗是日僧空海在《文镜秘府论》中所说的“景入理势”。有人说,诗忌说理。这应当只是说,诗歌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说理,而不是在诗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扬哲理。象这首诗,把道理与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无缝,使读者并不觉得它在说理,而理自在其中。这是根据诗歌特点、运用形象思维来显示生活哲理的典范。

      这首诗在写法上还有一个特点:它是一首全篇用对仗的绝句。前两句“白日”和“黄河”两个名词相对,“白”与“黄”两个色彩相对,“依”与“入”两个动词相对。后两句也如此,构成了形式上的完美。沈德在《唐诗别》中选录这首诗时曾指出:“四语皆对,读来不嫌其排,骨高故也。”绝句总共只有两联,而两联都用对仗,如果不是气势充沛,一意贯连,很容易雕琢呆板或支离破碎。这首诗,前一联用的是正名对,所谓“正正相对”,语句极为工整,又厚重有力,就更显示出所写景象的雄大;后一联用的是,虽然两句相对,但是没有对仗的痕迹。所以说诗人运用对仗的技巧也是十分成熟的。

[阅读全文]...
  • 登高望远古诗

  • 抒情
  • 1、九日登高作胜游,使郡携客此迟留。天连楚观风吹帽,木落淮山菊满头。何处台前犹戏马,几人江上不惊鸥。年来只有身穷健,莫把茱萸浪自愁。——虞俦《吴守置酒壮观为登高之集因赋数语》

    2、广殿丽年辉,上林起春色。风生拂彫辇,云回浮绮翼。——阳休之《正月七日登高侍宴》

    3、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陆游《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

    4、道义相欢胜饮醪,况添流雪见承糟。卧篱一醉陶家宅,不是龙山趣也高。——郑侠《晏十五约重阳饮患无登高处》

    5、诗家九日怜芳菊,迟客高斋瞰浙江。汉浦浪花摇素壁,西陵树色入秋窗。木奴向熟悬金实,桑落新开泻玉缸。四子醉时争讲德,笑论黄霸屈为邦。——严维《九日登高》

    6、登高回首,叹山河国破,于今何有。台上金仙空已去,零落逋梅苏柳。双塔飞云,六桥流水,风景还依旧。凤笙龙管,何人肠断重奏。闻道凝碧池边,宫槐叶落,舞马衔杯酒。旧恨春风吹不断,新恨重重还又。燕子楼高,乐昌镜远,人比花枝瘦。伤情万感。暗沾啼血襟袖。——柴望《念奴娇·登高回首》

    7、重阳何处可登临,独有条山可共寻。世上几人能到此,樽前万事莫相侵。溪风猎猎时吹帽,菊蕊纷纷易满襟。莫为嘉辰频索醉,也须随分惜光阴。——张舜民《九日和检法登高之作》

    8、病起逢君作重九,绝顶拄杖相追寻。秋光为我洗林莽,天界自高无古今。笑听野老说城市,坐待山气分晴阴。携壶赌酒少年事,俯视落照同幽深。——俞明震《登高再和仁先一首》

    9、南山幽阻剩宜秋,飞盖时临最上头。故国五云回首是,不须重起望京楼。——岳正《丁亥(1)南山登高·其二》

    10、老树荒城噪暮鸦,凄凉节气满天涯。绝怜多病相疏酒,又是重阳不在家。浮世光阴易红叶,秋篱晚节复黄花。闭关宁负登高兴,莫遣西风戏孟嘉。——黎廷瑞《九日浮梁有约登高者以病不赴》

    11、云际阴阴隔树亭,身凭高处眼双明。苦无黄菊供人摘,只为青山了此行。孤雁飞来风正急,一溪流出水尤清。良辰向复同佳友,不用辞君满酌觥。——朱公迁《登高山》

    12、冲暑登高人所惮,云韩龙孟乐相从。眼穷溟海九万里,身在蓬莱第一峰。潮长屿低帆势急,山回路曲树阴重。日斜移*临池饮,戏掬清泉解酒容。——李昴英《同刘朔斋游白云寺二首·冲暑登高人所惮》

    13、重阳早露晞,睿赏瞰秋矶。菊气先熏酒,萸香更袭衣。清切丝桐会,纵横文雅飞。恩深答效浅,留醉奉宸晖。——苏瑰《奉和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应制得晖字》

    14、乌回何代寺,鸠唤此山晴。心契将军约,肩摩小队行。明年人更健,今夜月初明。更过谯楼饮,偏垂野客情。——董嗣杲《甲戌九日和楼宰乌回寺登高》

    15、九日黄花酒,登高会昔闻。霜威逐亚相,杀气傍中军。横笛惊征雁,娇歌落塞云。边头幸无事,醉舞荷吾君。——岑参《奉陪封大夫九日登高》

    16、玄云敛夕煞,青阳舒朝愥。熙哉陵冈娱,眺盻肆回目。——张望《正月七日登高作诗》

    17、日照前窗竹,露湿后园薇。夜蛩扶砌响,轻蛾绕烛飞。——阳休之《正月七日登高侍宴诗》

    18、龙山行乐。何如今日登黄鹤。风光政要人酬酢。欲赋归来,莫是渊明错。江山登览长如昨。飞鸿影里秋光薄。此怀祗有黄花览。牢裹乌纱,一任西风作。——戴复古《醉落魄·九日吴胜之运使黄鹤山登高》

    19、苍茫四顾皆陈迹,落日同游戏马台。寒雨满城连夕霁,黄花三径一时开。乾坤秋色留清赏,颜谢风流不再来。烂醉高歌容我辈,夕阳天际莫相催。——方燕昭《重九日登高用少陵九日韵》

    20、登高望海县,秋日丽玉京。喧阗车马音,风震入青冥。大明属昌运,戴白不知兵。华衣美酒食,妇织子孙耕。生无系虏忧,乃觉患祸轻。请看五季世,战地犹榛荆。——张耒《感遇二十五首·登高望海县》

    21、一山如龙来,起伏力不胜。老夫跨其脊,半空欲飞腾。尚念同游人,一二东南朋。税驾为小留,木末朱栏凭。远水天共阔,秋风响饥鹰。城郭千万家,营壨相依凭。年年重阳节,高处尽可登。南楼与北榭,游览昔所曾。插花楚观上,醉舞仅所能。惊倒地上人,白日看上升。——刘过《九日鄂渚登高楚观分得能字》

    22、天借重阳一日晴,因过竹院远寻僧。翠屏晚对无人共,画栋朝飞与客登。旋摘菊花浮腊醖,待分贝叶读秋灯。余生有暇须行乐,漫向松冈叹废陵。——仇远《九日诸友屏峰上方登高得登字》

    23、风风雨雨重阳*,肯向东篱漫举杯。阙下每叨黄纸问,林间还喜白衣来。五湖烟月容兼管,百岁风光许独陪。老眼欲舒何处好,与君携酒上崔嵬。——王鏊《重阳前二日东冈人来约登高之处诗以报之·风风雨雨重阳*》

    24、佳节一消忧,携壶上斗牛。乾坤有今日,江汉自东流。乱后不多菊,看来无限秋。凭高未能已,更为夕阳留。——陈杰《斗牛山登高》

    25、吾家才子推灵运,也向秦淮僦舍居。故国茱萸从插遍,登高作赋已全虚。——吴敬梓《九日约同从兄青然登高不至四首·其三》

    26、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白日掩徂辉,浮云无定端。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鸳鸾。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李白《古风其三十九·登高望四海》

    27、黄花空向客边开,愁听尊前白雁哀。纵使登高也无益,青山不是望乡台。——徐熥《拟九日客中登高·其三》

    28、客至披云揽石龙,乘风飞度最高峰。尊前日出甘同醉,眼下天空信可容。丛菊有缘还对面,文霓何意独摩胸。凭谁记取留题处,千古磨崖是笔踪。——郑廷鹄《九月客至齐云山登高用东泉韵二首·其一》

    29、故事登高会,流风落帽文。客樽常满满,篱菊任纷纷。马埒摅衣气,萸囊想旧闻。不须兰作佩,骚客恨如云。——李新《次韵重阳二首·故事登高会》

    30、半酣壶矢折,又减两三扶。九日江门有,千年栗里无。山形当晚瘦,脚迹向秋疏。问我登高去,都忘菊与萸。——陈献章《九日嘉会楼登高·其三》

    31、群公错落俱琼瑰,胸蟠万古高嵬崔。红尘绝点不涴眼,更上翠壁陈尊罍。天低举手挼斗俩,挹彼钜海倾蠡杯。酒酣咳唾作飞雪,下视不觉苏纮垓。须臾万象著,耿耿见中台。苍生堕崖下,仰首歌康哉。寒芒为一正,昌运行当开。回光更愿亲蒿莱,山林自古多奇才。——陈宓《重九招许真诸友登高和许韵》

    32、九日正乘秋,三杯兴已周。泛桂迎尊满,吹花向酒浮。长房萸早熟,彭泽菊初收。何藉龙沙上,方得恣淹留。——李显《九月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得秋字》

    33、登高见佳句,意会无非诗。顾视不即收,顷刻已失之。老树踞崖石,腹空犹有皮。顾此有何限,爱玩频嗟咨。侍者一童子,髧如枯发垂。从我仅一饱,万事无所知。岂不亦怪我,徘徊将奚为。——方回《秀亭秋怀十五首·登高见佳句》

    34、南来作牧*三秋,碌碌何曾展一筹。不是满篓禾稻熟,敢因佳节出城游。——岳正《丁亥(1)南山登高·其七》

    35、秋豫凝仙览,宸游转翠华。呼鹰下鸟路,戏马出龙沙。紫菊宜新寿,丹萸辟旧邪。须陪长久宴,岁岁奉吹花。——赵彦昭《奉和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应制》

    36、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37、日莫登高台,浮云结远阴。树木何蒙茏,野雀噪繁林。驱车涉关塞,歧路郁且深。借问子何之,故乡阻崎嵚。曷不暂栖息,蓬藿非所任。隐悯□不发,威迟既前临。脆管促飞觞,鹍弦奋逸音。仗剑从此别,秋风满怀襟。寡立步非窘,薄游志不沉。策马欲俱去,我无当世心。——周砥《赠叶秀才·日莫登高台》

    38、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39、九月风景好,节意满天涯。书生尊所闻,登高乱城鸦。虽无后乘丽,前驱载黄花。两楼压波壮,众泽分夭斜。居夷惊有苗,访古悲章华。萧条湖海事,胜日一笑哗。兴移三里亭,木影杂蛟蛇。二士醉藜杖,两禅风袈裟。奇哉古无有,未觉欠孟嘉。天公亦喜我,催诗出微霞。赋罢迹已陈,忧乐如转车。却后五百岁,远俗增雄夸。——陈与义《九月八日登高作重九奇父赋三十韵与义拾余意》

    40、殊方复嘉节,对酒重悲嗟。逝水人何处,荒篱菊自花。南楼秋色远,西岭夕阳斜。旧日登高处,于今定几家。——许景衡《九日追怀叔父兄长登高》

    41、独上危崖望大荒,老怀应不为重阳。白云红日频回首,萧飒西风两鬓霜。——张宁《画登高望远图》

    42、倚剑登高台,悠悠送春目。苍榛蔽层丘,琼草隐深谷。凤鸟鸣西海,欲集无珍木。鸒斯得所居,蒿下盈万族。晋风日已颓,穷途方痛哭。——李白《古风其五十四·倚剑登高台》

    43、九九侍神仙,高高坐半天。文章二曜动,气色五星连。簪绂趋皇极,笙歌接御筵。愿因茱菊酒,相守百千年。——阎朝隐《奉和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应制得筵字》

    44、三年不去为谁留,十里南山似十洲。心性已成泉石癖,去年风雨不曾休。——岳正《丁亥(1)南山登高·其四》

    45、今年九日长洲苑,忽忆去年西楚乡。连山烽火不改色,挥泪故人天茫茫。且须举盏媚芳菊,岂敢登高望远方。此日明年复何处,可堪回转杜陵肠。——郑善夫《九日对酒不登高》

    46、泱泱天大风,谁知生此洞。古剑劈山开,千年不合缝。我身伛偻入,风迎更风送。折腰非为米,缩脰岂畏冻。偶作謦欬声,一时答者众。?散非扣钟,弇郁类裂瓮。奥草挂绵络,阴冰凝螮蝀。游毕再登高,出洞如出梦。一筇偃又竖,两目阑复纵。远山亦献媚,横陈怪石供。仙鹤不可招,明月犹堪弄。底事急归来,云湿衣裳重。——袁枚《游风洞登高望仙鹤明月诸峰》

    47、九秋光顺豫,重节霁良辰。登高识汉苑,问道侍轩臣。菊花浮秬鬯,萸房插缙绅。圣化边陲谧,长洲鸿雁宾。——陆景初《奉和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应制得臣字》

    48、务闲留上客,佳节值重阳。旨酒浮仙菊,清歌绕画梁。高城明落日,疏树觉微霜。且尽登临兴,馀欢尚未忘。——寇准《重阳登高偶作》

    49、九日阴阴怯远遨,南楼*压骑台豪。轻颸吹帽何妨落,嚣市登山易得高。烽火太*州送酒,檄书余暇客题糕。归来不尽良夺意,更折黄花照鬓毛。——陈杰《南楼登高》

    50、途穷已负菊花期,尚得诸公慰所思。不遣白衣持酒至,共将乌帽入风吹。紫萸秋浅浮觞少,黄叶山高策杖迟。却恨社中人阙一,未将汤饼共追随。——王阮《九日陪金市诸友登高阳山二首·途穷已负菊花期》

[阅读全文]...
  • 描写登山的古诗有哪些

  • 描写登山的古诗有哪些

      很多登山诗用诗的语言,艺术地再现了自然美景,给人以美的享受。那么描写登山的古诗有哪些呢?一起来看看:

      《登山》许棠

      信步上鸟道,不知身忽高。

      *空无世界,当楚见波涛。

      顶峭松多瘦,崖悬石尽牢。

      猕猴呼独散,隔水向人号。

      《登飞来峰》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登山》李涉

      终日昔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

      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

      《登山》袁枚

      焚香扫地待诗成,一笑登山依杖行。

      爱替青天管闲事,今朝几多白云生。

      《望岳》杜甫

      南岳配朱鸟,秩礼自百王。欻吸领地灵,鸿洞半炎方。

      邦家用祀典,在德非馨香。巡守何寂寥,有虞今则亡。

      洎吾隘世网,行迈越潇湘。渴日绝壁出,漾舟清光旁。

      祝融五峰尊,峰峰次低昂。紫盖独不朝,争长嶪相望。

      恭闻魏夫人,群仙夹翱翔。有时五峰气,散风如飞霜。

      《山行》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题西林壁》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送桂州严大夫同用南字》韩愈

      苍苍森八桂,兹地在湘南。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篸。

      户多输翠羽,家自种黄甘。远胜登仙去,飞鸾不假骖。

      《早秋单父南楼酬窦公衡》李白

      白露见日灭,红颜随霜凋。

      别君若俯仰,春芳辞秋条。

      泰山嵯峨夏云在,疑是白波涨东海。

      散为飞雨川上来,遥帷却卷清浮埃。

      知君独坐青轩下,此时结念同所怀。

      我闭南楼看道书,幽帘清寂在仙居。

      曾无好事来相访,赖尔高文一起予

      《登庐山五老峰》李白

      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

      九江秀色可揽结,吾将此地巢云松。

      《行路难》

      唐·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坐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登峨眉山》

[阅读全文]...
  • 登黄鹤楼古诗解释

  • 解释,古诗文
  • 登黄鹤楼古诗解释

      登黄鹤楼绘下北国河山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气势磅礴、意境深远,千百年来一直激励着中华民族昂扬向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登黄鹤楼古诗解释,希望对你有帮助!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诗文释意如下:

      夕阳西沉,渐渐没入连绵的群山,黄河奔腾,汇入浩瀚的大海。虽然眼前一片壮阔,但要打开千里视野,看得更清更远,那还须再登上一层层高楼。

      诗文欣赏分析:黄昏时分登上鹳鹊楼,万里河山,尽收眼底;夕阳也在遥远的天际渐渐沉落。首二句诗「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苍茫壮阔,气势雄浑。末二句是境界的升华,出人意表、别有一番新意,既有高瞻远瞩之胸襟,又寓孜孜进取之深意,有情有理。有人说“诗忌说理”,应当说,诗歌不要生硬枯燥抽象地说理,而不是说诗歌不能宣扬哲理。在这首诗里,诗人把道理和景物、情事自然贴切地融合在一起,使人感觉不到它是在说理,而是理在其中。

      全诗四句二联,对仗工整、气势连贯、厚重有力。为唐诗中之不朽之作。

      扩展阅读: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在这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我来到了著名的黄鹤楼。黄鹤楼周边树荫成林,风景如画,旁边就是那奔流不息的长江,正如李白笔下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更凸显了黄鹤楼的雄伟、壮观!

      我们一买好票,便迫不及待地乘上游览车,向黄鹤楼驶去。我怀着兴奋的心情看着路上的一草一木,仿佛它们也想上车去看看黄鹤楼的真面目。

      来到黄鹤楼跟前,我抬头仰望,黄鹤楼与天峰塔相似,也是有好几层组成的。来到黄鹤楼的第一层有一张很高大的挂画,画中许多人望着一个骑仙鹤的老人,栩栩如生,虽然我不知道这幅图的'确切含义,但却让我也有了许多幻想;

      紧接着来到二楼,沿着围栏边往下望,*处的美景仿佛一幅山水画瞬间展现在我的眼前,煞是令人陶醉;

      缓缓来到三楼,四处转了一圈,发现三楼主要以小店为主,店里陈列着有关黄鹤楼的纪念品,玲琅满目;

      走上四楼,终于登上了五楼,五楼就是黄鹤楼的最顶层了,从这里往下望,黄鹤楼下的绿树红花和长江相互辉映,犹如一幅美不胜收的画卷。

      黄鹤楼素有天下江山第一楼之美誉,今天身临其境,果然名副其实,难怪有那么多的伟大诗人运用大量的诗句来赞美黄鹤楼,令人浮想联翩!

      格律对照

      这首诗格律属于首句不入韵仄起式。

      白日依山尽,仄仄**仄(白为入声,故仄)

      黄河入海流。**仄仄*

      欲穷千里目,仄**仄仄

      更上一层楼。仄仄仄**(一为入声,故仄)

      创作背景

      此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仅存的六首绝句之一。一说,作者王之涣早年及第,曾任过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县的主薄,不久因遭人诬陷而罢官,不到三十岁的王之涣从此过上了访友漫游的生活。写这首诗的时候,王之涣只有三十五岁。[3][5]但是,根据王之涣及其夫人的墓志铭,则王之涣系垂拱四年(688年)生人,后“以门子调补冀州衡水主薄”,在开元十年(722年)与夫人李氏成婚时仍在衡水主簿任上,且任职时间一直持续到开元十四年(726年)前后,此后才罢官悠游,而此时王之涣已经年*四十,经过十五年的悠游后约在天宝元年(742年)复补文安郡文安县尉,不久即去世,享年五十五岁。学者李希泌推测,鹊雀楼在*阳府蒲州(今山西蒲县),与王之涣的老家绛州,同属晋南,故这首诗可能是王之涣在弃官回乡时所作,创作年代约在开元十五年至二十九年(727-741年)。

      作者简介

      王之涣(688—742),唐代诗人。字季凌,祖籍晋阳(今山西太原),其高祖迁至绛(今山西绛县)。讲究义气,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用词十分朴实,造境极为深远。传世之作仅六首诗。

[阅读全文]...
  • 描写登高的古诗词

  • 文学
  • 描写登高的古诗词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古诗吧,古诗作为一种诗歌体裁,指的是与*体诗相对的古体诗,又称古风、往体诗。那么你有真正了解过古诗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描写登高的古诗词,欢迎阅读与收藏。

      1.金城北楼

      唐代:高适

      北楼西望满晴空,积水连山胜画中。

      湍上急流声若箭,城头残月势如弓。

      垂竿已羡磻溪老,体道犹思塞上翁。

      为问边庭更何事,至今羌笛怨无穷。

      2.人月圆·茫茫大块洪炉里

      元代:刘因

      茫茫大块洪炉里,何物不寒灰。古今多少,荒烟废垒,老树遗台。

      太行如砺,黄河如带,等是尘埃。不须更叹,花开花落,春去春来。

      3.同诸公登慈恩寺塔

      唐代:杜甫

      高标跨苍天,烈风无时休。自非旷士怀,登兹翻百忧。

      方知象教力,足可追冥搜。仰穿龙蛇窟,始出枝撑幽。

      七星在北户,河汉声西流。羲和鞭白日,少昊行清秋。

      秦山忽破碎,泾渭不可求。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

      回首叫虞舜,苍梧云正愁。惜哉瑶池饮,日晏昆仑丘。

      黄鹄去不息,哀鸣何所投。君看随阳雁,各有稻粱谋。

      4.谒山

      唐代:李商隐

      从来系日乏长绳,水去云回恨不胜。

      欲就麻姑买沧海,一杯春露冷如冰。

      5.登古邺城

      唐代:岑参

      下马登邺城,城空复何见。

      东风吹野火,暮入飞云殿。

      城隅南对望陵台,漳水东流不复回。

      武帝宫中人去尽,年年春色为谁来。

      6.临江仙引·渡口

      宋代:柳永

      渡口、向晚,乘瘦马、陟*冈。西郊又送秋光。对暮山横翠,衫残叶飘黄。凭高念远,素景楚天,无处不凄凉。

      香闺别来无信息,云愁雨恨难忘。指帝城归路,但烟水茫茫。凝情望断泪眼,尽日独立斜阳。

      7.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容

      唐代:崔曙

      汉文皇帝有高台,此日登临曙色开。

      三晋云山皆北向,二陵风雨自东来。

      关门令尹谁能识,河上仙翁去不回。

      且欲*寻彭泽宰,陶然共醉菊花杯。

      8.春日登楼怀归

      宋代:寇准

      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

      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荒村生断霭,深树语流莺。

      旧业遥清渭,沉思忽自惊。

      9.登高丘而望远

      唐代:李白

      登高丘,望远海。

      六鳌骨已霜,三山流安在?

      扶桑半摧折,白日沈光彩。

[阅读全文]...
  • 重阳节登高古诗(重阳节登高诗句古诗大全)

  • 重阳节
  • 重阳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日期在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日,因为“九”在《易经》中是阳数,九月初九为两阳数相重,因此称为“重阳”,重阳也因此被称为“重九”。由于《易经》的影响,古人认为重阳是个吉祥的日子,在民间,会有登高祈福、拜神宴饮等*俗,现如今,重阳节又增添了敬老感恩等主题,文化内涵变得越加丰富。

    王维曾写过一首非常著名的重阳诗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可以说将古人登高、团聚宴饮等重阳*俗表现了出来,每逢佳节倍思亲,更成为打动人心的千古名句。

    后来晚唐时期的杜牧,在公元845年的重阳节时,与好友张祜一起齐山登高,两人同样都是怀才不遇,相似的命运产生惺惺相惜之情,于是杜牧在这样特别的日子里,写下了一首千古流传的重阳佳作,便是下面这首《九日齐山登高》。

    九日齐山登高

    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霑衣。

    首联交代景物和事件,第一句只用“江涵秋影雁初飞”七个字,便将江南的秋色描绘地十分生动形象,江水澄碧,秋色宜人,这种时节里,与一位好朋友,登高把酒赏秋,当真是人生一大乐事!

    颔联是名句,说“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诗中大有一种矛盾的心情,但言外之意,似乎是应当及时行乐,不要浪费美好的时光,杜牧这里,为我们表现出了一种通达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

    颈联夹叙夹议,紧接上一联的情感,“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要用酩酊大醉来答谢这良辰佳节,无需为了夕阳西下、人生迟暮而感到怨恨。节日的重要功能之一,便是让人们摆脱尘世生活的束缚,抛开日常生活的烦恼,让自己能够尽情放松一下,杜牧此处,便是表现了这种感情。

    尾联“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霑衣”,是说人生本就短暂的,古往今来都是如此,因此又何必像齐景公那样对着牛山黯然流泪呢?据说春秋时期,齐景公游于牛山,北望国都临淄,不禁流下眼泪,叹息说:“若乎滂滂去此而死乎”!诗人此时登高,想到齐景公之事,因此感到那种人生无常,古往今来尽皆如此的规律,是无法摆脱的,于是不禁劝说友人,亦是劝说自己,既然古往今来都是如此,又何必像齐景公那样伤心流泪呢?

    有人说,杜牧这首诗是“抑郁之思以旷达出之”,也就是说,诗人内心是郁闷低沉的,但是却用旷达潇洒的诗句来抒发,只能更加衬托出他的苦闷,这一点不无道理,我们从诗句中,的确是能感受到一种低沉的,大有一种在郁闷中挣扎,强迫自己快乐的感觉,像“须插”、“但将”、“不用”、“何必”等词,均能体现出来。

    杜牧的这首诗,流传很广,影响力也很大,尤其是深受后世文人们的喜爱,王安石便曾因为太爱这首诗,写下过一首隐括词,而大文豪苏轼,更几乎原封不动地将杜牧这首诗“抄袭”成了一首词,便是下面这首《定风波·重阳》。

    宋神宗元丰四年重阳,苏轼和友人登高赏菊,饮酒作诗,这一情景,与当年的杜牧何其相似,于是苏轼有感而发,借助《九日齐山登高》的诗句,写下了这首《定风波·重阳》。

    定风波·重阳

    宋·苏轼

    与客携壶上翠微,江涵秋影雁初飞。尘世难逢开口笑,年少,菊花须插满头归。

    酩酊但酬佳节了,云峤,登临不用怨斜晖。古往今来谁不老,多少,牛山何必更沾衣。

    上片写景,几乎均是杜牧的原句,只加入了“年少”二字,只不过略改顺序而已,不过经由苏轼一改,词错落有致的特点便显现了出来,由景色直接过渡到抒情,词人表示,趁着大好时光、大好秋色,应当开怀大笑、头戴黄花,节奏感极快。

    下片由景生情,虽然改动字句多了一些,但整体感情基调,仍然是杜牧诗意。只要能够开怀畅饮,就不要去怨恨什么夕阳西下的衰败景象。末尾几句,更是豁达爽朗,说古往今来又有谁不会面对衰老和死亡呢?既然生老病死是人生规律,那就更不必因登高感怀而泪沾衣裳了。

    苏轼这首词,虽然几乎全用杜牧诗句,但却没有杜牧那种强装出来的旷达,词句中虽然流露出了世事多艰的情怀,但整体基调并不伤感或消沉,而是一种面对人生各种世事的恬淡和旷达襟怀。

[阅读全文]...

相关词条

相关文章

古诗登的图片 - 句子

古诗登的图片 - 语录

古诗登的图片 - 说说

古诗登的图片 - 名言

古诗登的图片 - 诗词

古诗登的图片 - 祝福

古诗登的图片 - 心语

推荐词条

唤潮鲛姬台词 新郎入场台词 让子弹飞葛优台词 无脸男台词 卡扎库斯台词 蔡文姬皮肤台词 劫台词语音 阳光姐妹淘台词 亮剑李云龙台词 积极向上的台词 寻龙诀经典台词 佐助经典台词 美国丽人台词 黄飞鸿经典台词 卧底归来经典台词 周星驰我养你台词 吸血鬼日记第一季台词 花木兰语音台词 小恶魔经典台词 言叶之庭日语台词 lol提莫台词 爱情回来了经典台词 在云端经典台词 百佳电影台词 蚁人台词英文 对对联相声台词 驯龙高手台词英文 小品非诚勿扰台词 三拜台词 黄忠隐藏台词 美剧台词截图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