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诗金缕衣的作者是谁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古诗金缕衣的作者是谁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古诗金缕衣的作者是谁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古诗金缕衣的作者是谁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今天和大家分享~千古名篇~《金缕衣》
全文如下: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惜取 一作:须取)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花开 一作:有花)
杜秋娘(约791—?),《资治通鉴》称杜仲阳,后世多称为“杜秋娘”,是唐代金陵人。15岁时成了李锜的侍妾。
元和二年(807年),李锜正式起兵造反。
后来李錡造反失败,杜秋被纳入宫中。后受到唐宪宗宠幸。
元和十五年(820年)唐穆宗即位,任命她为儿子李凑的傅姆。
后来李凑被废去漳王之位,杜秋娘赐归故乡。
杜牧经过金陵时,看见她又穷又老的景况,作了《杜秋娘诗》,其序简述了杜秋娘的身世。
诗歌赏析~
诗歌大意:
我劝你不要太注重追求功名利禄,要珍惜少年求学的最好时期。
花开可以折的时候就要尽快去折,不要等到花谢了时只能折了空枝。
诗的下联是比喻,也是对上句“须惜少年时”诗意的继续升华,用花来比青少年好时光,青春年华,用折花来比喻不要辜负大好青春,很形象的比喻,特别的合适。
人生苦短,岁月如梦,不能浪费青春,要及时把握工作和生活,不能浪费青春时光,要努力。
好了,这首励志诗歌赏析到此,谢谢大家支持。
(图来自网络,侵删)
今天和大家分享~千古名篇~《金缕衣》
全文如下: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惜取 一作:须取)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花开 一作:有花)
杜秋娘(约791—?),《资治通鉴》称杜仲阳,后世多称为“杜秋娘”,是唐代金陵人。15岁时成了李锜的侍妾。
元和二年(807年),李锜正式起兵造反。
后来李錡造反失败,杜秋被纳入宫中。后受到唐宪宗宠幸。
元和十五年(820年)唐穆宗即位,任命她为儿子李凑的傅姆。
后来李凑被废去漳王之位,杜秋娘赐归故乡。
杜牧经过金陵时,看见她又穷又老的景况,作了《杜秋娘诗》,其序简述了杜秋娘的身世。
诗歌赏析~
诗歌大意:
我劝你不要太注重追求功名利禄,要珍惜少年求学的最好时期。
花开可以折的时候就要尽快去折,不要等到花谢了时只能折了空枝。
诗的下联是比喻,也是对上句“须惜少年时”诗意的继续升华,用花来比青少年好时光,青春年华,用折花来比喻不要辜负大好青春,很形象的比喻,特别的合适。
人生苦短,岁月如梦,不能浪费青春,要及时把握工作和生活,不能浪费青春时光,要努力。
好了,这首励志诗歌赏析到此,谢谢大家支持。
金缕衣
作者:杜秋娘
原文: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花开 一作:有花)
注解:
1、金缕衣:以金线制成的华丽衣裳。
2、堪:可。
3、直须:不必犹豫。
韵译:
我劝你不要顾惜华贵的金缕衣,
我劝你一定要珍惜青春少年时。
花开宜折的时候就要抓紧去折,
不要等到花谢时只折了个空枝。
赏析一:
此诗为中唐时期流行的一首配着曲调演奏弹唱的歌词,作者不详,《全唐诗》标无名氏,《乐府诗集》为李,《唐诗三百首》作杜秋娘。诗题一作《杂诗》,一作《金缕曲》,一作《金缕词》,一作《金缕衣》。据说元和时镇海节度使李酷爱此词,常命侍妾杜秋娘在酒宴上演唱。歌词的作者已不可考,故各本多以演唱者杜秋娘署名。
这是一首很有名的劝喻诗。从字面上看,是对青春和爱情的大胆歌颂,是热情奔放的坦诚流露。然而在字面的背后,是劝谏人们不要贪恋富贵荣华,而要珍惜少年美好时光。告诉人们青春难再,应该珍惜年华,抓住机遇积极进取。这首诗在简短的篇幅中,以浅显的语言、动人的形象、优美的韵律、形象贴切的比喻将这一人生哲理意味深长地传达出来。深情切切,余音缭绕,具有不可思议的艺术魅力。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两句以“劝君”领起,既赋又兴,引人注意。上句开门见山提出问题,金缕衣虽然华贵,但不值得珍惜。“莫惜”,指不要过于看重,言下之意有比其更为重要的东西。“金缕衣”,用金线刺绣的华美的服装,这里指代一切华贵的东西。白居易《秦中吟·议婚》有“红楼富家女,金缕绣罗襦”之句。“金缕衣”是华丽贵重之物,本属“须惜”,诗人却“劝君莫惜”,可见还有远比它更为珍贵的东西。诗人以物起情,这样开头就有一种引人入胜的力量。下句从正面说明需要珍惜青春的大好时光,补充上句。“惜取少年时”就是要珍惜少年时代大好时光,岳飞《满江红》中“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也属此意。这两句用赋体陈述,语义之间形成轻重、取舍的比较,诗人用否定与肯定的语气直陈己见,否定前者乃是为肯定后者,由此更突出后者的珍贵。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字面意思是当鲜花盛开的时候,要及时采摘,不要等到春残花落之时,去攀折那无花的空枝。本句以春日花开花落做比,一说时光易逝,美好的青春时光很快就会过去。一说要勇于把握时机、抓住机会,不要优柔寡断、拖泥带水,一旦时机错过,将一事无成,空余悔恨。所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也是此意。前句的时光易逝,更突出了后句把握时机的重要性。两句一铺一宣,浑然一体,让人心悦诚服。
本诗新颖别致,形象生动,韵律优美,一唱三叹,颇有民歌的色彩,又极具哲理的意蕴。读后余音袅袅,思绪难收。
金缕衣古诗意思及赏析古诗词
《金缕衣》是唐朝时期的一首七言乐府,作者无名氏。这是一首富有哲理性、涵义深永的小诗,它叫人们不要重视荣华富贵,而要爱惜少年时光。
原文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注释
⑴金缕衣:缀有金线的衣服,比喻荣华富贵。
⑵堪:可以,能够。
⑶直须:不必犹豫。直:直接,爽快。
⑷莫待:不要等到。
翻译:
我劝你不要太注重追求功名利禄,要珍惜少年求学的最好时期。
花开可以折取的时候就要尽管去折,不要等到花谢时只折了个空枝。
文学赏析
此诗含意很单纯,可以用“莫负好时光”一言以蔽之。这原是一种人所共有的思想感情。可是,它使得读者感到其情感虽单纯却强烈,能长久在人心中缭绕,有一种不可思议的魅力。它每个诗句似乎都在重复那单一的意思“莫负好时光!”而每句又都寓有微妙变化,重复而不单调,回环而有缓急,形成优美的旋律,反复咏叹强调爱惜时光,莫要错过青春年华。从字面看,是对青春和爱情的大胆歌唱,是热情奔放的坦诚流露。然而字面背后,仍然是“爱惜时光”的`主旨。因此,若作“行乐及时”的宗旨看似乎低了,作“珍惜时光”看,便摇曳多姿,耐人寻味。
一、二句式相同,都以“劝君”开始,“惜”字也两次出现,这是二句重复的因素。但第一句说的是“劝君莫惜”,二句说的是“劝君须惜”,“莫”与“须”意正相反,又形成重复中的变化。这两句诗意又是贯通的。“金缕衣”是华丽贵重之物,却“劝君莫惜”,可见还有远比它更为珍贵的东西,这就是“劝君须惜”的“少年时”了。至于其原因,诗句未直说,那本是不言而喻的:“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贵如黄金也有再得的时候,“千金散尽还复来”;然而青春对任何人也只有一次,它一旦逝去是永不复返的。可是,世人多惑于此,爱金如命、虚掷光阴的真不少呢。一再“劝君”,用对白语气,致意殷勤,有很浓的歌味,和娓娓动人的风韵。两句一否定,一肯定,否定前者乃是为肯定后者,似分实合,构成诗中第一次反复和咏叹,其旋律节奏是纡回徐缓的。
三、四句则构成第二次反复和咏叹,单就诗意看,与一、二句差不多,还是“莫负好时光”那个意思。这样,除了句与句之间的反复,又有上联与下联之间的较大的回旋反复。但两联表现手法就不一样,上联直抒胸臆,是赋法;下联却用了譬喻方式,是比义。于是重复中仍有变化。三、四没有一、二那样整饬的句式,但意义上彼此是对称得铢两悉称的。上句说“有花”应怎样,下句说“无花”会怎样;上句说“须”怎样,下句说“莫”怎样,也有肯定否定的对立。二句意义又紧紧关联:“有花堪折直须折”是从正面说“行乐须及春”意,“莫待无花空折枝”是从反面说“行乐须及春”意,似分实合,反复倾诉同一情愫,是“劝君”的继续,但语调节奏由徐缓变得峻急、热烈。“堪折——直须折”这句中节奏短促,力度极强,“直须”比前面的“须”更加强调。这是对青春与欢爱的放胆歌唱。这里的热情奔放,不但真率、大胆,而且形象、优美。“花”字两见,“折”字竟三见;“须——莫”云云与上联“莫——须”云云,又自然构成回文式的复叠美。这一系列天然工妙的字与字的反复、句与句的反复、联与联的反复,使诗句琅琅上口,语语可歌。除了形式美,其情绪由徐缓的回环到热烈的动荡,又构成此诗内在的韵律,诵读起来就更使人感到回肠荡气了。
有一种歌词,简单到一句两话,经高明作曲家配上优美的旋律,反复重唱,尚可获得动人的风韵;而《金缕衣》,起诗意单纯而不单调,有往复,有变化,一中有多,多中有一,作为独立的诗篇一摇曳多姿,更何况它在唐代是配乐演唱,因此而被广泛流唱了。
此诗另一显著特色在于修辞上的别致新颖。一般情况下 ,旧诗中比兴手法往往合一,用在诗的发端; 而绝句往往先景语后情语。此诗一反惯例,它赋中有兴,先赋后比 ,先情语后景语,殊属别致。“劝君莫惜金缕衣”一句是赋 ,而以物起情,又有兴的作用。 诗的下联是比喻,也是对上句“须惜少年时”诗意的继续生发 。不用“人生几何 ”式直截的感慨,用花来比少年好时光,用折花来比莫负大好青春,既形象又优美,创造出一个意象世界。
这就是艺术的表现,形象思维。错过青春便会导致无穷悔恨,这种意思,此诗本来可以用但却没有用“老大徒伤悲”一类成语来表达,而紧紧朝着折花的比喻向前走,继而造出“无花空折枝”这样闻所未闻的奇语。没有沾一个悔字恨字,而“空折枝”三字却耐人寻味,富有艺术感染力。
创作背景
这是中唐时的一首流行歌词。据说元和时镇海节度使李锜酷爱此词,常命侍妾杜秋娘在酒宴上演唱(见杜牧《杜秋娘诗》及自注)。歌词的作者已不可考。有的唐诗选本径题为杜秋娘作或李锜作,是不确切的。
金缕衣
朝代:唐代
作者:杜秋娘
原文: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花开 一作:有花)
鉴赏
此诗含意很单纯,可以用“莫负好时光”一言以蔽之。这原是一种人所共有的思想感情。可是,它使得读者感到其情感虽单纯却强烈,能长久在人心中缭绕,有一种不可思议的魅力。它每个诗句似乎都在重复那单一的意思“莫负好时光!”而每句又都寓有微妙变化,重复而不单调,回环而有缓急,形成优美的旋律。
一、二句式相同,都以“劝君”开始,“惜”字也两次出现,这是二句重复的因素。但第一句说的是“劝君莫惜”,二句说的是“劝君须惜”,“莫”与“须”意正相反,又形成重复中的变化。这两句诗意又是贯通的。“金缕衣”是华丽贵重之物,却“劝君莫惜”,可见还有远比它更为珍贵的东西,这就是“劝君须惜”的“少年时”了。至于其原因,诗句未直说,那本是不言而喻的:“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贵如黄金也有再得的时候,“千金散尽还复来”;然而青春对任何人也只有一次,它一旦逝去是永不复返的。可是,世人多惑于此,爱金如命、虚掷光阴的真不少呢。一再“劝君”,用对白语气,致意殷勤,有很浓的歌味,和娓娓动人的风韵。两句一否定,一肯定,否定前者乃是为肯定后者,似分实合,构成诗中第一次反复和咏叹,其旋律节奏是纡回徐缓的。
三、四句则构成第二次反复和咏叹,单就诗意看,与一、二句差不多,还是 “莫负好时光”那个意思。这样,除了句与句之间的反复,又有上联与下联之间的较大的回旋反复。但两联表现手法就不一样,上联直抒胸臆,是赋法;下联却用了譬喻方式,是比义。于是重复中仍有变化。三、四没有一、二那样整饬的句式,但意义上彼此是对称得铢两悉称的。上句说“有花”应怎样,下句说“无花”会怎样;上句说“须”怎样,下句说“莫”怎样,也有肯定否定的对立。二句意义又紧紧关联:“有花堪折直须折”是从正面说“行乐须及春”意,“莫待无花空折枝”是从反面说“行乐须及春”意,似分实合,反复倾诉同一情愫,是“劝君”的继续,但语调节奏由徐缓变得峻急、热烈。“堪折——直须折”这句中节奏短促,力度极强,“直须”比前面的“须”更加强调。这是对青春与欢爱的放胆歌唱。这里的热情奔放,不但真率、大胆,而且形象、优美。“花”字两见,“折”字竟三见;“须——莫”云云与上联“莫——须”云云,又自然构成回文式的复叠美。这一系列天然工妙的字与字的反复、句与句的反复、联与联的反复,使诗句琅琅上口,语语可歌。除了形式美,其情绪由徐缓的回环到热烈的动荡,又构成此诗内在的韵律,诵读起来就更使人感到回肠荡气了。
有一种歌词,简单到一句两话,经高明作曲家配上优美的旋律,反复重唱,尚可获得动人的风韵;而《金缕衣》,起诗意单纯而不单调,有往复,有变化,一中有多,多中有一,作为独立的诗篇一摇曳多姿,更何况它在唐代是配乐演唱,难怪它那样使人心醉而被广泛流唱了。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赏析:
杜秋娘 系金陵人,15 岁嫁唐宗室李奇为妾,后李奇谋反被杀,她被籍入宫中,有宠于宪宗。穆宗即位后,命她作皇子傅母,后赐归故里,穷老无依。
本诗告诫青少年切莫蹉跎岁月,否则将会空悲切
这首诗作并非艺术上最为上乘,然确也不让须眉,可诵可传。诗可理解为惜阴,亦可理解为及时行乐,但主题似为劝人及时进取,不要“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文学故事人物。杜牧《杜秋娘诗序》说是唐时金陵女子,姓杜名秋。原为节度使李锜之妾,善唱《金缕衣》曲。后来入宫,为宪宗所宠。穆宗立,为皇子保姆。皇子被废,秋娘归故乡,穷老无依。旧时此名用来泛指年老色衰的女子。
悯农的作者是谁代诗人
悯农是小学所学的一首经典名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悯农的作者是谁代诗人,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悯农》
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亳州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名人辈出,产生过许多彪炳千秋的大家,单就文学家来说,除了标新立异、开一代诗风的曹氏父子外,还有一位蜚声诗坛的人物,他就是唐代著名的悯农诗人李绅。
出身官宦
李绅,字公垂,祖籍亳州,长于润州无锡。李绅的曾祖父李敬玄,武则天当政时官至正一品中书令,封为赵国公。祖父李守一,任成都郫县令。父亲李晤,历任金坛、乌程、晋陵三县令。
李绅生于唐代宗大历七年。在他六岁时父亲就病故了,一直由母亲卢氏教授他诗文经义。从十五岁开始,李绅就搬到了惠山,在惠山寺里读书。由于天资聪颖,李绅这时在诗坛上已崭露头角。他所作的诗文,被无锡人传诵一时。由于李绅个头很小,无锡人就给了他一个外号:短李。
初入仕途
元和元年之前,李绅曾有几次进京应试,都未中。唐德宗贞元二十年,李绅再次赴京应试未中,不过这次他认识了比自己小七岁家住长安的元稹,受到热情款待。唐宪宗元和元年,李绅再次进京赴考。这次和他同考的除了元稹,还有和他同龄的白居易,三人因这次科考而结为好友,并都金榜题名。
进士及第后,李绅被授予国子助教的官职,但李绅并不喜欢,他也不指望俸禄过活,不久便辞官东归。当他抵达金陵时,驻扎此地的观察使李锜欣赏他的才华,任命他为从事官。此时距离安史之乱结束已有多年,但各地的节度使、观察使、防御使都拥兵自重,地方割据愈演愈烈。当从事官没多久,李绅就发觉李锜这人太过专恣,不愿再做下去。李锜大怒,打算捕杀李绅,李绅得到消息赶在被抓之前逃回了无锡。
不久,李锜因谋反被朝廷诛杀。由于李绅曾反对李锜,朝廷嘉奖他的胆识和气节,元和四年,召他入京任校书郎。元和十四年,李绅升任右拾遗,第二年又升任翰林学士,当时的李德裕、元稹也都任翰林,由于三人均才华横溢,因此被称为“三俊”,三人也都情意相善。而李绅和李德裕的关系最为密切,在结识后的二十多年中,他们俩在政坛中始终是最亲密的盟友。而白居易,由于此前在政坛上太过锋芒毕露,已在元和十年被赶出京城,调到地方任职。
身陷党争
升任翰林不久,李绅又转任右补阙,唐穆宗长庆元年三月,改为司勋员外郎、知制诰。长庆二年二月,破格升任中书舍人,入了中书省。此时的李绅,已经和李德裕、元稹等人形成派系,由于以李德裕为首,因此人称“李党”,和以牛僧孺、李逢吉等人为首的“牛党”对峙于政坛。
牛、李两党的派系划分和对峙不是由于政见的对立,多半是因为官员的个人出身。唐代的政坛到了中晚期,士族的势力逐渐衰微,庶人阶层开始通过科举进入*的.核心。而原来掌握大权的士族又不甘心放弃*,要和庶人出身的官员争夺权力。士族官员的代表就是李党,庶人官员的代表就是牛党。按理说,*不应由门阀垄断,牛党无疑是先进的。但是,他们对付李党的那些政治手段掩盖了本身的正当性。
李绅升任中书舍人不久,元稹出任宰相。当时和元稹同任宰相的李逢吉,唆使言官攻击元稹,元稹没做几天便被罢,外任为同州刺史。元稹罢相后,李逢吉担心李德裕升任宰相,于是在长庆二年九月,抓住他的一个小失误,调他到浙江去任浙西观察使,任牛僧孺为宰相。同时又任李绅为御史中丞,也就是一个言官,夺了李绅的职权。后李逢吉又借故将李绅改任江西观察使。
唐穆宗十分器重李绅,他以为外任是李绅自己的意愿,还派中使去李绅府上慰问,赐他玉带褒奖。李绅对中使大吐苦水,哭诉李逢吉的阴险毒辣。唐穆宗得知事情真相后,迫使李逢吉将李绅改任户部侍郎,李绅留在了长安。
长庆四年,唐穆宗晏驾,唐敬宗即位。李逢吉加紧谋划陷害李绅,遂向唐敬宗说李绅曾有很多冒犯唐敬宗的言行,请贬逐。唐敬宗当时还年幼,不能自决,也就准了牛党拟的旨,将李绅贬为端州司马。但他在端州仅仅干了一年,宝历元年李绅又被改任为江州刺史,至太和四年,李绅又先后历任滁州刺史、寿州刺史,始终外任。
唐文宗太和七年,李德裕回京出任宰相。七月,提拔李绅为检校左常侍、越州刺史兼浙东观察使。太和九年,牛党的李宗闵任相,李宗闵又把牛僧孺也提拔为宰相。他们与李训等人又将李德裕排挤出去,李绅与李德裕都被贬为太子宾客。
开成元年,李党的郑覃任相,李绅为河南尹。六月,李绅又被授予检校户部尚书、汴州刺史、宣武节度、宋亳汴颍观察等使。开成四年,升任兵部尚书。
开成五年,文宗晏驾,牛党因他们支持的继承人未能继位而失势。李德裕入京任宰相,开始了李党独掌朝政的时期。牛党被逐出长安。李德裕同时任李绅为尚书右仆射、扬州大都督府长史,知淮南节度大使事。会昌元年,李绅又升为兵部侍郎、同*章事,不久改中书侍郎、右仆射、门下侍郎、监修国史、上柱国、赵国公,正式担任宰相。在担任宰相4年后的会昌四年,李绅突患中风,辞官回乡。不久,又到扬州出任淮南节度使。会昌六年,李绅病逝于扬州,享年74岁,葬于无锡。
尽忠职守
李绅仕途几经沉浮,但他得志时不骄横,受挫时不失节,始终顽强自持,尽忠职守。在端州任职期间,他除暴安民,兴修水利,减轻民众的劳役赋税,鼓励农业生产,使端州出现前所未有的生机。为表示和端州人民苦乐与共,他准备终老岭南,把家眷从北方接来,船至端州附*七里滩,突然风雨交加,船行受阻,端州百姓闻说李绅夫人官船受阻,都自愿前来拉纤,民众列队十余里,纤绳长长,号子震天,不能拉纤的老弱,个个柱香跪拜迎接,李绅大受感动。任寿州刺史时,寿州盗贼猖獗,他的七任前任均以治理不力而受到处分。李绅到任后毫不胆怯,一面清剿土匪,一面惩治贪官污吏,使州境大治。
李绅对历史的最大贡献还是诗歌。唐朝诗歌盛行,但也有脱离现实片面追求形式美的诗风。李绅注意社会时弊,关心民间疾苦,以乐府的形式用新题写时事,称之曰新乐府。李绅结识了元稹和白居易两位大诗人后,和元稹、白居易共同倡导“新乐府”诗体。李绅为此作了20首乐府诗,并标明为《乐府新题》,以示与古乐府诗有所区别。元稹看了以后非常高兴,马上和了12首,并作序以示赞同。白居易续了李、元的新诗扩大到50首,取名《新乐府》。这种新乐府诗体现了“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精神,当时在诗坛上影响很大,给唐代的诗坛注入了一股清新的风气,文学史上称为“新乐府运动”。游国恩、王起等人所主编的《*文学史》中写到“自创新题是始于杜甫,但有意识地以‘新题乐府’为标榜和传统的古题乐府区别开来的,李绅却是第一人。”可惜的是,李绅所写的二十首新题乐府后来散佚了。不过,他的《悯农》二首却可以弥补这一缺憾。
古诗清明的作者
《清明》这首古诗的作者是杜牧,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其个人的生*较为曲折,有一定的文学成就。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古诗清明的作者,希望能帮到大家!
《清明》
作者: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作者杜牧的生*
唐德宗贞元十九年生于世代官宦并很有文化传统的家庭。他的远祖杜预是西晋著名的政治家和学者。曾祖杜希望为玄宗时边塞名将,爱好文学。祖父杜佑,是中唐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先后任德宗、顺宗、宪宗三朝宰相,一生好学,博古通今,著有《通典》二百卷。父亲杜从郁官至驾部员外郎,早逝。杜牧对自己的家世很自豪,他说:"旧第开朱门,长安城中央。第中无一物,万卷书满堂。家集二百编,上下驰皇王"(《冬至日寄小侄阿宜》)。
怀才不遇
杜牧的童年生活富裕而快乐。杜佑的樊川别墅在长安城南,其地有林亭之美,卉木幽邃,杜牧常在园中嬉戏。祖、父相继去世后,他家日益贫困,"食野蒿藿,寒无夜烛"。穆宗长庆二年(822),杜牧20岁时,已经博通经史,尤专注于治乱与军事。23岁写《阿房宫赋》。文宗大和二年(828),26岁进土及第。同年又考中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授弘文馆校书郎、试左武卫兵曹参军。冬季,入江西观察使沈传师幕,后随其赴宣歙观察使任,为幕僚。大和七年(833),淮南节度使牛僧孺辟为推官,转掌*,居扬州,颇好宴游。大和九年,为监察御史,分司东都。开成二年,入宣徽观察使崔郸幕,为团练判官。旋官左补阙、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员外郎。武宗会昌二年(842),出为黄州刺史。后任池州、睦州刺史。为政能兴利除弊,关心人民。宣宗大中二年(848),得宰相周墀之力,入为司勋员外郎、史馆修撰,转吏部员外郎。大中四年,出为湖州刺史。次年,被召入京为考功郎中、知制诰。第三年,迁中书舍人。岁暮卒于长安,终年五十岁。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生当唐王朝似欲中兴实则无望的时代,面对内忧外患,他忧心如焚,渴望力挽狂澜,济世安民。他在《郡斋独酌》里说自己:"岂为妻子计,未在山林藏。*生五色线,愿补舜衣裳。弦歌教燕赵,兰芷浴河湟。腥膻一扫洒,凶狠皆披攘。生人但眠食,寿域富农商。"他主张削*藩镇,收复边疆。其"关西贱男子,誓肉虏杯羹"的气概很像后来岳飞的《满江红》。他在《燕将录》里褒扬谭忠,是因为他能劝说河北诸镇不反抗朝廷。为了实现这些抱负,他主张读书应留心"治乱兴亡之迹,财赋甲兵之事;地形之险易远*,古人之长短得失"(《上李中丞书》)。他强调知兵与否关系着国家的兴亡:"主兵者,圣贤材能多闻博识之士,则必树立其国也;壮健击刺不学之徒,则必败亡其国也。然后信知为国家者兵最为大,非贤卿大夫不可堪任其事,苟有败灭,真卿大夫之辱,信不虚也"(《注孙子序》)。为此,他写了《原十六卫》、《罪言》、《战论》、《守论》和《孙子注》。由于怀才不遇,他的愿望不能实现,所以往往在生活上放旷不羁。这些都影响到他的创作。
据《唐才子传》载,“后人评牧诗,如铜丸走坂,骏马注坡,谓圆快奋争也”。刘熙载在《艺概》中也称其诗“雄姿英发”。细读杜牧,人如其诗,个性张扬,如鹤舞长空,俊朗飘逸。
杜牧出生于诗书之家,虽不是钟鸣鼎食般的生活,但未受过半点穷。祖父杜佑不仅官至宰相,而且是一位博古通今的大学者,著有二百卷的《通典》。这给了自幼好学的杜牧以深厚的家学功底,早在他参加科举考试之际,就曾以一篇《阿房宫赋》传诵于文士之间。太学博士吴武陵击掌称好,甚至跑去向主考官登门直荐。
杜牧确实有才华,而且政治才华出众。他专门研究过孙子,写过十三篇《孙子》注解,也写过许多策论咨文。特别是有一次献计*虏,被宰相李德裕采用,大获成功。
可惜杜牧有相才,而无相器,又生不逢时在江河日下的晚唐,盛唐气息已一去不返,诸帝才庸,边事不断,宦官专权,党争延续,一系列的内忧外患如蚁穴溃堤,大唐之舟外渗内漏。杜牧死后不过数年,农民起义便如风起云涌,再过五十年,江山易帜。“请数击虏事,谁其为我听”,杜牧的才能,湮没于茫茫人海之中。
熟读史书,看透时局,杜牧无法力挽狂澜,只得无奈将一腔悲愤交于酒肆。对于杜牧而言,饮酒,成了疗伤祛痛的乐事。
“高人以饮为忙事”,“但将酩酊酬佳节”,“半醉半醒游三日”……杜牧喜欢酒,即便在清明祭祀先人的路上,冒着丝丝细雨,也不忘向牧童寻问酒家。杜牧诗中,饮酒之句俯拾即是,他甚至情愿“一世一万朝,朝朝醉中去”。刚刚“乞酒缓愁肠”,却不料又是“得醉愁苏醒”。酒浸肝肠,愁萦心间,唉,醉也不是,醒也不是,杜牧又发出“醺酣更唱太*曲,仁圣天子寿无疆”的梦话来。那么,就将这副身子,这腔醉意,连同满腹的经纶,交付青楼佳人,交付红颜知己,及时行乐,来个春满人间。
风流
杜牧风流得别具一格,风流得声名远播,在繁华的扬州,杜牧的足迹踏遍青楼,宿醉不归。乃至淮南节度使牛僧孺不放心,暗中派人保护。有一日,杜牧调任回京,牛僧孺劝他切莫“风情不节”,并且拿出兵卒们发回的满满一箧*安帖,杜牧见此,又愧又羞。正是“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字词之间,满是艳情。杜牧的风流轶事,与他的才华一样,传之于世。杜牧最为脍炙人口的诗作,是咏史与七绝。杜牧的`咏史,充满着幽默与调侃,饱含借古鉴今之意。游经赤壁,他说,假如周瑜借不到东风,则将是“铜雀春深锁二乔”,一反常人思维,给人以全新的视角。过华清宫,想起当年杨贵妃喜啖荔枝的情景,杜牧感叹“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小中见大,虽未出现唐明皇半个字,却点出当年安史之乱的个中原委。夜泊秦淮,歌舞升*,可是,杜牧听出来了,那是什么样的歌曲啊,分明是亡国之音,若照这样下去,大唐亡国也指日可待了。杜牧咏史是表,讽今才为其里。
杜牧临死之时,心知大限将至,自撰墓志铭,但这篇短文写得却是*实无奇,丝毫不显文豪手笔。据《新唐书》载,墓志铭写就,杜牧闭门在家,搜罗生前文章,对火焚之,仅吩咐留下十之二三。或许,在外人看来,杜牧一生,俊朗豪健,而他在强作笑颜、把酒尽兴的背后,却是不欲示人的悲凉吧?
《清明》作者杜牧的典故
力荐
当时,崔郾侍郎奉命到东都洛阳主持进士科考试,百官公卿都到城门外摆好酒*饯行,车辆之胜,官员之多,举世罕见。此时吴武陵——他是柳宗元的老朋友——正任太学博士,也骑着一头老毛驴过来凑热闹。崔郾正在酒*上喝得高兴,听说吴老这位有名的清流人士也过来了,非常吃惊,连忙离*前来迎接。吴老看见崔郾,把他拉到一边,拍着崔郾的肩膀说:你担负此任,乃是众望所归。我老了,不能为朝廷排忧解难了,不如为你推荐一个贤士。前些日子,我偶然发现一些太学生情绪激昂地讨论一篇文章,走*一看,原来是这次要参加考试的杜牧所写的《阿房宫赋》。这篇文章写得真好,这个人也太有才了。崔侍郎你工作繁重,日理万机,恐怕没有闲暇去浏览这篇文章,不如让我为你诵读一下。 说到这里,吴老就字正腔圆地、摇头晃脑地将《阿房宫赋》读了起来。崔郾也是一个有品味的知识分子,听后也称赞不已。吴武陵乘热打铁,要求崔郾在接下来的考试中将杜牧评为状元。崔郾面露难色,推辞道:状元已经被他人预定了。吴老穷追不舍,大声说道:如果真得当不了状元,就退一步,让他以第五名进士及第。崔郾还在踌躇犹豫,吴老倚老卖老地说:如果还不行的话,就把这篇赋还给我,看有没有比这写得更好的赋。崔郾迫不得已,只好满口答应,然后目送吴老离开。
进士及第
回到酒*上,喝酒的同僚问吴博士来做什么。崔郾回答说,吴老推荐了一个人为第五名进士。酒客连忙追问是谁,崔侍郎回答说是“杜牧”。旁边立刻有人接茬说:听说过杜牧这人,才气是大大的有,只是品行不太好,不拘小节,喜欢烟花风月,好出入娱乐场所。崔侍郎为难地说:我已经答应吴博士了。即使杜牧是个屠夫或卖酒的小贩子,我也不会改变了。
崔侍郎重然诺,讲诚信是好事,不过他以这种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在考试前就如此轻易地决定众多考生的命运,还是让人对这样的考试产生怀疑,那里究竟还有多少不为人知的黑幕呢?不过,杜牧终究没有辜负吴武陵,也没有辱没崔侍郎。大和二年(828),杜牧在洛阳高中进士,感到无限荣光。若干年后,唐代进士便以杜牧为荣了。
由吴老这样的清流赏识推荐而进士及第,杜牧认为这是一种极大的荣耀。皇榜公布后,他曾赋一首来表达自己的喜悦:“东都放榜未花开,三十三人走马回。秦地少年多酿酒,却将春色入关来。”放榜的时候,洛阳的花儿还未绽开。三十三名中举的进士骑着高头大马得意洋洋地行在街上进,他们要去参加各种庆祝活动,出*各种酒会宴*,喝着秦地的美酒,心情舒畅,满面春风,好像春色也被他们带进了长安。
三十三人,就是这次进士及第的全部人数,大致相当今天全国高考各省文科状元的人数,这个数目在唐代还是偏高的。唐朝前期,及第人数一般是十七到十九名,中唐以后才上升到三十名左右。据说唐朝二百九十年间,进士共有六千四百二十七人,*均每年二十二人。人数少,所以能一朝成名天下知,如张籍《喜王起侍郎放榜》。
诗人很惆怅
东风节气*清明,车马争来满禁城。二十八人初上牒,百千万里尽传名。这个春天是属于杜牧的。他正月参加考试,二月登第,闰三月又应制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以第四等及第,随即授官弘文馆校书郎、试左武卫兵曹参军。二十多岁的杜牧毕竟年轻,接连碰到这样的喜事,无法抑制心中的喜悦,笑得连嘴都合不拢了。按照惯例,新科进士要到曲江游耍。“曲江水满花千树”,它是当时最热闹的场所,尤其在春天时候,通常是摩肩接踵。晚唐诗人姚合曾大发感慨,要想到曲江从容赏花,非得日薄西山的时候才行,不过到那时,花儿被人看了一天,精神业已萎靡不振,色彩暗淡:
江头数顷杏花开,车马争先尽此来。欲待无人连夜看,黄昏树树满尘埃。这时的杜牧,顾盼生辉,一举手,一投足,都才情万种。他们一行三五人来到曲江寺院,碰见一位打坐的僧人,攀谈起来。僧人便问杜牧姓名,杜牧得意地报上大名,心想“天下谁人不识我”,满以为僧人会大吃一惊,露出追星族的狂热。谁知这位僧人面色*静,木然地追问杜牧从事什么职业。这让杜牧分外失落,同行的朋友赶紧把杜牧连中两元的喜事拿出来夸耀,僧人依然不为所动。诗人很是惆怅,现场赋诗一首:
家住城南杜曲旁,两枝仙桂一时芳。老僧都未知名姓,始觉空门气味长。
杜牧究竟是不是吴武陵推荐及第的,这件事很值得怀疑。小杜有封信名为《投知己书》,其中曾向朋友夸耀当年参加进士科考试的情形:“大和二年,小子应进士举。当其时,先进之士以小生行看可与进,业可以修,喧而誉之,争为知己者,不啻二十人。”可见当时看好他的人很多。《唐摭言》说酒*上有人反对吴老的荐举,理由是杜牧不拘细行。其实杜牧不拘细行、风流名闻天下,是在他及第之后,主要在二十六岁到三十六这十余年间,这时他基本上在各方镇使府中为幕僚,有名气,有才气,环境宽松,有条件充分展示他的风流倜傥。李商隐含蓄地说杜牧“刻意伤春复伤别”,所指的也是这段幕僚生活。估计《唐摭言》中的故事,是依据杜牧后来的倜傥形象编造出来的。
幕府生涯
大和二年十月,杜牧进士及第后八个月,他就奔赴当时的洪州,即王勃写《滕王阁序》那个地方,开始了他长达十多年的幕府生涯。其时沈传师为江西观察使,辟召杜牧为江西团练巡官。沈家与杜家为世交,沈氏兄弟是文学爱好者,对当时的知名文人都很眷顾,与杜牧的关系也颇为密切。杜牧撰写《李贺集序》,就是应沈传师之弟沈述师所请。杜牧经常往沈述师家中跑,听歌赏舞,蹭饭蹭酒,还对沈家中的一个歌女张好好很有好感,可惜主人对此女子分外珍惜,抢先一步,成全了自己,将她纳为小妾,使小杜空有羡渔之情。大和八年,小杜在洛阳与张好好不期而遇,此时的张好好已经沦落为他乡之客,以当垆卖酒为生。杜牧感慨万分,写了一首五言长篇《张好好诗》。由于情绪饱满,不仅文笔清秀,而且书法更为飘逸,为杜牧赢得了书法家的美名。《宣和书谱》评论道:“(杜)牧作行草,气格雄健,与其文相表里。”清人叶奕苞《金石录补》也给于了极高的评价:“牧之书潇洒流逸,深得六朝人风韵,宗伯(董其昌)云:颜、柳以后,若温飞卿、杜牧之,亦名家也。”今人所能见到的唐朝真迹少之又少,这幅《张好好诗卷》自然珍贵异常,纸本上有宋徽宗、贾似道、年羹尧、乾隆等一堆名人的鉴定印章。当年溥仪皇帝“北狩”之时,仓皇之中还不忘携带此卷,后为民国四大公子之一张伯驹个人所有,又捐赠*,藏于故宫博物院。
在此期间,小杜另一首与歌女有关诗歌为他博得了盛名,这就是《杜秋娘诗》。杜秋娘本是金陵美女,妩媚动人,能歌善舞,能联诗作曲,十五岁时,一曲《金缕衣》就俘虏了镇海节度使李锜: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李锜听后,将之收为小妾,让她度过一段甜蜜时光。后来李锜起兵对抗朝廷,兵败被杀,杜秋娘作为罪臣家眷被送入后宫为奴,继续发挥她的专长,充当歌舞姬。杜秋娘再以这一曲《金缕衣》俘虏了年轻的唐宪宗,被封为秋妃。杜秋娘虽然总是唱同一首歌,但智商很高,经常不著痕迹地参与*大事,甚得宪宗皇帝宠信。后来宰相李吉甫劝唐宪宗再选天下美女充实后宫,宪宗皇帝自豪地说我有一秋妃足矣。穆宗皇帝即位后,还任命杜秋娘为皇子李凑的保姆。也正是这一任命,让她卷入权力的角逐中。李凑失势被废,杜秋娘也被撵回老家。
到金陵出差的小杜,看见曾经光彩照人的杜秋娘如今又老又穷,便提笔写下了《杜秋娘诗》。据说这首诗当时脍炙人口,传唱大江南北,可能是因为大家对这个风云一时的歌女太熟悉了。李商隐与小杜结识后,共写过两首给他,一首自谦“高楼风雨敢斯文,短翼差池不及群”,称颂“刻意伤春复伤别,人间惟有杜司勋”,另一首起句就是“杜牧司勋字牧之,清秋一首《杜秋诗》”,可见“小李”也认为这首诗为“小杜”的代表作。
在湖州
杜牧在宣州幕下任*时,听说湖州美女如云,便到湖州游玩。湖州刺史崔君素知杜牧诗名,盛情款待。他把本州所有名妓唤来,供杜挑选。可杜牧看了又看,有些遗憾地说:“美是很美啊!但还不够尽善尽美。”又说:“我希望能在江边举行一次竞渡的娱乐活动,让全湖州的人都来观看。到时候我就在人群中慢慢地走着,细细地寻找,希望或许能找到我看中的人。” 湖州刺史按照杜牧的意愿,举行了这样一次竞渡活动。那天,*围观的人密密麻麻,可杜牧挑了一天,直至傍晚,竟没有找到一个合意的。眼看就要收船靠岸,在人群中,有一位乡村老妇人,带领一个女孩子,大约十几岁。杜牧看了好一会,激动地说:“这个女孩子真是天姿国色,先前的那些真等于虚有其人啊!”就将这母女俩接到船上来谈话。这母女俩都很害怕。杜牧说:“不是马上就娶她,只是要订下迎娶的日期。”老妇人说:“将来若是违约失信,又应当怎么办呢?”杜牧说:“不到十年,我必然来这里作郡守。如果十年不来,就按照你们的意思嫁给别人吧。”女孩的母亲同意。杜牧便给了贵重的聘礼。
分别后,杜牧一直想念着湖州,想念着这位女孩子。可他官职较低,不能提出调任湖州的请求。后来他出任黄州、池州和睦州刺史,都不是他的本意。等到他的好朋友周墀出任宰相,杜牧便接连写了三封信,请求出任湖州刺史。大中三年,杜牧四十一岁,获得湖州刺史的职位。此时距离与当年那母女俩约定的时间,已经过去了十四年。那位女孩子已经出嫁三年,生了三个孩子。杜牧将女孩的母亲叫来。这老妇人带了外孙来见杜牧。杜牧责问说:“从前你已经答应将女儿许配给我,为什么要违背诺言呢?”老妇人说:“原来的约定是十年,可你十年过了,没有来。这才出嫁的。”杜牧取出盟约看了看,想了想,说:“她讲得很有道理。若是强迫她,是会闹出祸事来的。”便送给老妇人很多礼物,让她走了。为着这件伤心事,杜牧写下这样一首诗:
自是寻春去较迟,往年曾见未开时。
如今风摆花狼藉,绿叶成阴子满枝。
黄庭坚的古诗清明
政治主张虽有不同意见,但政治不能超越人性,不能因为政治主张不同,就要变更祖先的来源。
《清明》黄庭坚赏析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候。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全诗的意思是说,清明时节,春雷万钧,
惊醒万物,宇宙给大地带来了勃勃生机。
春雨绵绵,使大地上一片芳草萋萋,桃李盛开。 野田荒芜之处,是埋葬着死者的墓地,
诗经·小雅·采薇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
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玁狁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赏析:豆苗采了又采,薇菜刚刚冒出地面。说回家了回家了,但已到了年末仍不能实现。没有妻室没有家,都是为了和猃狁打仗。没有时间安居休息,都是为了和猃狁打仗。豆苗采了又采,薇菜柔嫩的样子。说回家了回家了,心中是多么忧闷。忧心如焚,饥渴交加实在难忍。驻防的地点不能固定,无法使人带信回家。豆苗采了又采,薇菜的茎叶变老了。说回家了回家了,又到了十月小阳春。征役没有休止,哪能有片刻安身。心中是那么痛苦,到如今不能回家。那盛开着的是什么花?是棠棣花。那驶过的是什么人的车?当然是将帅们的从乘。兵车已经驾起,四匹雄马又高又大。哪里敢安然住下?因为一个月多次交战!驾起四匹雄马,四匹马高大而又强壮。将帅们坐在车上,士兵们也靠它隐蔽遮挡。四匹马训练得已经娴熟,还有象骨装饰的弓和鲨鱼皮箭囊(指精良的装备)。怎么能不每天戒备呢?猃狁之难很紧急啊。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道路泥泞难行走,又饥又渴真劳累。满腔伤感满腔悲,我的哀痛谁体会!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兮,雨雪霏霏。”
当我读到这两句诗,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心酸。
这两句诗太美了,一个杨柳依依,写出春天柳树刚刚发芽,柳枝迎风摆动的春意盎然的景象。而雨雪霏霏却一下让人感受到冬日的凄迷。
一来一往,时空转换,岁月更替。
如果不看全诗,会以为这是一首爱情诗,或者友情诗。然而,它却是一首战争诗篇,或者说军旅诗。
这首诗讲诉的是一位普通的士兵,从先秦时期开始,中原的朝廷无论如何更替,他们却绕不过与边境上少数民族部落的战争。于是,在《诗经》里,描写战争和军人的诗篇就有很多,很多。
而《采薇》就是一首非常唯美却酸楚的军旅诗歌。它是《小雅》中的诗篇,但风格却完全是国风的风格。
诗一开篇给我们描绘出这样一个画面,广阔的大地上,山野间,田边地角,一丛丛的薇冒出来了,这是初春时节,丛丛的薇把大地染绿。他们也是在这样一片大地上抗击猃狁。
薇又称为野豌豆,它的幼苗可以食用,因此,在远古时代,先民们采摘野豌豆苗食用,充饥,甚至用于祭祀。而戍边战士也会采薇,用以果腹。
这是真实的情景。更像是一个驻守边关抗击玁狁的军人梦中出现的情景。这个长满野豌豆的地方是他的故乡,是他熟悉的地方。
当年,他的母亲用野豌豆养育了他,也许,在采薇的女子中有他的恋人。可是,这一切只能在梦中出现,他离开家乡已经多年,也许他心仪的女孩早嫁人了。
他没有家室,没有固定的地方,和战友们为了抗击猃狁,辗转奔波,餐风露宿,不知多少年,他想家,日夜思念着故乡,可是,他却回不去。
野豌豆苗渐渐长高,长出嫩叶,他和战友们开始采薇,他想,家乡的姑娘们开始采薇了吧!他心仪的女孩肯定也在里边,只是,她也许成了母亲。可是,他却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家,太多的征战,太多的徭役,当时的军人不仅仅打仗,他们还要做其他的事情,根本没有回家的机会,战事的胶着,让他们连吃饭的功夫都没有,哪儿可能回家。
而他们驻守的边关,连鸿雁都飞不过来,又有谁为他们传递家书,为他们捎回故乡的消息。
春天渐渐过去了,薇也长老了,枝干硬了,叶子也老了,不能食用。可是,回家的日子却遥遥无期,只因为猃狁侵犯中原,只因为战事频繁,只因为连年征战。
日子一年年过去,多少春夏秋冬,物换星移,多少次,野豌豆苗从萌芽到长叶到叶子变老,到结出野豌豆,野豌豆又掉在地上,长出新的野豌豆苗。他们也老了,边关的风沙吹老了他们的脸庞,岁月剥夺了他们的青春。薇年年都有新生,而他们的青春却一去不复返,还有,和他一同戍边的将士,有多少长眠在边关。
其实,戍边战士的感情是很复杂的,他们思念故乡,想念故乡的亲人,回家是他们迫切的愿望,他们为漫长的戍边生涯痛苦,但他们却不怨恨,因为他们知道,他们不抵抗玁狁,那么家乡的薇会被血染。他们的亲人会遭殃。所以,他们只得忍受。
棠棣之花开了,金黄的花朵点缀着春天,将领的马车开过来,多么气派,四匹骏马拉动的战车开来了,多么壮观。我们怎么敢停歇呢?战斗接连不断,捷报频传。在战车的掩护下,士卒们紧随战车冲锋陷阵,他们的战马强壮,训练有素,武器精良,而战无不胜。他们严阵以待,随时准备抵抗猃狁的来犯。
终于,战事告一个段落,年老的士卒得以回家,这是一个寒冷的冬季,纷纷的雪花漫天飞舞。这纷飞的雪花在常人看来是一种浪漫,但对于戍边的士卒,天气恶劣却更容易遭遇来犯之敌。当然,更增添他思念故乡的忧伤,当他离开家乡的时候,正是杨柳依依的春天,可是当他踏上回归故乡的路,却不知多少年,岁月的流逝,青春的溜走,生命的匆匆,让人倍感忧伤。他走在道路上,却徘徊不前,*乡情更怯,他不知故乡以何等面目来迎接他这个儿子,不知家里的情况如何,父母怎样。茫茫旷野,他孤独地行走,无人知道他的哀伤,无人安慰他的哀愁。
这是一个普通的戍边士卒的哀叹,他将自己的青春献给边关,为了抵抗猃狁,他和战友们连连征战,风餐露宿,没有修整,没有闲暇的功夫回家,直到老了,才能够回家。在回家的路上,他回想他的战斗生涯,心情感慨万端,一种浓烈的生命意识融入诗句,一种家国情怀和思乡担忧牵挂和对无休无止的战争的痛恨与无奈油然而生。
季节更替,物候变化,从薇的发芽长大变老,从杨柳依依到雨雪霏霏,时空变幻,岁月流逝。但不变的却是士卒对故乡的怀念之情。
在艺术上,“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被称为《三百篇》中最佳诗句之一。自南朝谢玄以来,对它的评析已绵延成一部一千五百多年的阐释史。王夫之《姜斋诗话》的“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和刘熙载《艺概》的“雅人深致,正在借景言情”,已成为诗家口头禅。而“昔往”、“今来”对举的句式,则屡为诗人追摹,如曹植的“始出严霜结,今来自露晞”(《情诗》),颜延之的“昔辞秋未素,今也岁载华”(《秋胡诗》之五),等等。
春晓古诗
孟浩然是唐代第一个倾大力写作山水诗的诗人,春晓便是他的佳作之一。
唐代: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春夜酣睡天亮了也不知道,醒来只听到到处有鸟儿啼叫。
想起昨夜里风声紧雨声潇潇,花儿不知道被打落了多少?
⑴不觉晓:不知不觉天就亮了。晓:早晨,天明,天刚亮的时候。
⑵闻:听见。啼鸟:鸟啼,鸟的啼叫声。
⑶“夜来”句:一作“欲知昨夜风”。
⑷“花落”句:一作“花落无多少”。知多少:不知有多少。知:不知,表示推想。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孟浩然早年隐居鹿门山,*长安谋求官职,考进士不中,还归故乡。《春晓》即是他隐居鹿门山时所作。
这首诗是诗人隐居在鹿门山时所做,意境十分优美。诗人抓住春天的早晨刚刚醒来时的一瞬间展开描写和联想,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和怜惜之情。
此诗没有采用直接叙写眼前春景的一般手法,而是通过“春晓”(春天早晨)自己一觉醒来后瞬间的.听觉感受和联想,捕捉典型的春天气息,表达自己喜爱春天和怜惜春光的情感。诗的前两句写诗人因春宵梦酣,天已大亮了还不知道,一觉醒来,听到的是屋外处处鸟儿的欢鸣。诗人惜墨如金,仅以一句“处处闻啼鸟”来表现充满活力的春晓景象。但人们由此可以知道就是这些鸟儿的欢鸣把懒睡中的诗人唤醒,可以想见此时屋外已是一片明媚的春光,可以体味到诗人对春天的赞美。正是这可爱的春晓景象,使诗人很自然地转入诗的第三、四句的联想:昨夜我在朦胧中曾听到一阵风雨声,现在庭院里盛开的花儿到底被摇落了多少呢?联系诗的前两句,夜里这一阵风雨不是疾风暴雨,而当是轻风细雨,它把诗人送入香甜的梦乡,把清晨清洗得更加明丽,并不可恨。但是它毕竟要摇落春花,带走春光,因此一句“花落知多少”,又隐含着诗人对春光流逝的淡淡哀怨以及无限遐想。
这首诗之所以深受人们喜爱,除了语言明白晓畅、音调琅琅上口之外,还在于它贴*生活,情景交融,意味隽永。
孟浩然简介
孟浩然前半生主要居家侍亲读书,以自适。曾隐居鹿门山。40岁游京师,应进士不第,返襄阳。在长安时,与张九龄、王维、王昌龄交谊甚笃。有诗名。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以排遣仕途的失意。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而亡。孟浩然诗歌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题材不宽,多写山水田园和隐逸、行旅等内容。虽不无愤世嫉俗之作,但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他和王维并称,其诗虽不如王诗境界广阔,但在艺术上有独特造诣,而且是继陶渊明、谢灵运、谢眺之后,开盛唐田园山水诗派之先声。孟诗不事雕饰,清淡简朴,感受亲切真实,生活气息浓厚,富有超妙自得之趣。如《秋登万山寄张五》、《过故人庄》、《春晓》等篇,淡而有味,浑然一体,韵致飘逸,意境清旷。孟诗以清旷冲澹为基调,但冲澹中有壮逸之气,如《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一联,精力浑健,俯视一切。但这类诗在孟诗中不多见。总的来说,孟诗内容单薄,不免窘于篇幅。现通行的《孟浩然集》收诗263首,但窜有别人作品。新、旧《唐书》有传。与王维并称“王孟”。李白诗云: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芳。
古诗金缕衣的作者是谁 金缕衣古诗的作者 金缕衣古诗的作者是 金缕衣的古诗作者 金缕衣古诗的作者是佚名吗 古诗金缕衣谁写的 金缕衣古诗谁写的 金缕衣古诗谁做的 古诗金缕衣到底是谁写的 金缕衣古诗的词 金缕衣诗句 古诗金缕衣的字 金缕衣古诗的英文 仿写金缕衣的古诗 金缕衣的古诗绘画 金缕衣古诗的诗配画 金缕衣古诗的配图 播放金缕衣的古诗 金缕衣的古诗讲解 类似于金缕衣的古诗 古诗金缕衣的折拼音 金缕衣带拼音的古诗 金缕衣的古诗和诗意 推荐金缕衣古诗的理由 金缕衣的古诗主要内容 金缕衣带来的哲理古诗 古诗金缕衣带拼音版的 金缕衣唐代杜秋娘的古诗 金缕衣的古诗无名氏 古诗金缕衣给我们的启示
雪的诗句和作者是谁 《金缕衣·劝君莫惜金缕衣》翻译及赏析 悯农的作者是谁代诗人 金缕衣古诗意思及赏析古诗词 春晓的作者诗人是谁 金缕衣杜秋娘古诗全文翻译及赏析 长歌行古诗作者是谁? 古诗清明的作者 木兰诗的作者是谁 金缕衣杜秋娘古诗意思(金缕衣古诗原文赏析) 金缕衣古诗注释和译文(金缕衣注音与译文) 金缕衣古诗注释(唐诗金缕衣诗歌意思) 金缕衣古诗意思(金缕衣古诗译文) 杜秋娘《金缕衣》 杜秋娘:金缕衣 古诗红豆的作者是谁(红豆作者简介及诗意鉴赏) 雪梅的作者是谁(雪梅古诗原文赏析及翻译) 关于采薇的作者是谁(《诗经·采薇》古诗) 古诗金缕衣全文(金缕衣古诗讲解分享) 劝君莫惜金缕衣全诗 春晓古诗作者是谁148句 惊蛰古诗的作者124句 杜秋娘《金缕衣》 青春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长歌行 古诗作者是谁 《金缕衣》全诗翻译赏析 七步诗的作者是谁 唐诗夏云作者是谁
带有白云的古诗大全 恭喜生女儿的古诗词 好听的古诗词战队名字 描写李子树花的古诗 形容难以忘怀的古诗词 王旭写的芙蓉古诗 池上这首古诗写的情景 古诗古词中带燕子的 有意境的古诗词爱情五言 含扉字的古诗 带有磊和茜笑的古诗 关于少年朝气蓬勃的古诗词 有关于杭州的56字古诗 八行的古诗可分为哪几联 茶的古诗小学 描写玫瑰花爱情的古诗词 冻得很冷的古诗 春天是充满希望的古诗 春天儿童活动的古诗 古诗三首的*义词反义词 嗯感谢老师的古诗 与传统节日有关的七言古诗 表达春天的古诗词 情书包含古诗的 关于元宵的古诗意思 赞美浩浩正气的君子的古诗词 请给我放古诗李清赵雷的画 赞美情人节的古诗 形容该吃午饭的古诗 借月寄思的古诗 恭贺高升的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