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诗十九首中的女性意识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古诗十九首中的女性意识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古诗十九首中的女性意识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古诗十九首中的女性意识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李清照的女性意识
李清照可以说是*文学史上唯一一位堪称大家的女性文学家,她毫无封建女性的卑顺之气,把典雅的东方女性美提高到一个新境界。以下是由应届毕业生网为您整理的李清照的女性意识,欢迎阅读!
*的封建社会是个男权社会,文化传统也是男子本位的文化传统。多少聪颖秀慧的女性被这种传统埋没了灵性和才情,**庸庸地生活,悄无声息地逝去。而李清照,这位生于九百年前的*最优秀的女作家,却在这千古黯然的背景上怒放成一朵灿烂的奇葩。她以典雅优美、独特而又多彩的诗、词、文,在几乎属于男人世界的封建文坛上卓然而立,成为唯一一个堪与众多男性家媲美的女作家。正如谭正璧《*文学进化史》所云:“*文学史上很少有女性文学作家。汉之蔡琰,唐之薛涛、鱼玄机已属凤毛麟角,但不能占第一流的地位,只有女词人李清照却在有宋一代词人中占了个首要地位,独自博得个大作家的荣名。”作为唯一一个享此殊荣的女性,李清照必然有着不同凡响的女性意识。关于女性的地位,关于女性的价值,关于女性的生存方式……在挣脱传统束缚的可贵展现背后,这位旷古才女自然有她自己对这一系列问题的独特思考和认识。但李清照的生*资料保存下来的很少,她的作品也大多散佚。尽管流传下来的佳作已足使她光彩照人,但这极少的资料和作品却毕竟不能使人对她有一个完整的了解,她的形象又不免模糊。这份光彩使她备受关注,这种模糊又引起广泛争论,人们站在不同的立场上,竟对现有的资料做出大相径庭的解说,尤其在她的婚姻问题上更是如此。本文试图以一种今人应该具有的,较古人更加公正、科学的态度去揭示李清照的女性意识,以期更加接*真实的李清照。
一
男子本位的封建传统极力宣扬男尊女卑,受这种文化传统的浸染,女性也渐渐视此为天理。一些识文断字、颇具才华的女性甚至著书立说,亲自指定下条条戒规,大力阐发封建道义。东汉班昭《女诫》列“卑弱”为第一章,谓“古者女生三日,卧之床下”以“明其卑弱,主下人也”,并解释说“谦让恭敬,先人后己,有善莫名,有恶莫辞,忍辱含垢,常若畏惧,是谓卑弱下人也”。封建道德要求女性卑弱自处,甘居人下。生长于相对自由开明的书香门第中的李清照却与这种封建传统格格不入,她丝毫不以自己身为女子而自卑气短,相反,她刚强自信,开朗疏放,甚至颇有争强好胜之心。她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词,以三十三个字将其自在浪漫的闺中生活,活泼洒脱的少女形象表露无遗,全篇洋溢着青春的活力和生命的热情。她的《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词,景象壮阔,气势磅礴,其浑成豪放,不让苏、辛。她的《词论》历评诸大家之短,率直大胆又多中肯綮,裴畅芝谓之“自恃其才,藐视一切……第以一妇人能开此大口,其妄不待言,其狂亦不可及”(《词苑萃编》卷9),“狂妄”之诬恰见出李清照难得的锐气。《金石录后序》记录她与丈夫赵明诚于归来堂中烹茶猜书,“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可见角胜后李清照那兴奋不已的神情。《打马图序》言“夫博者无他,争先术耳”,“予性喜博”,“使千万世后,知命辞打马,始自易安居士”,晚年的李清照犹争先喜博,不乏留名后世的壮怀。
李清照和传统的封建女性的确迥然不同,无怪乎前人对李清照多有此等评语:“李有诗,大略云……如此等语,岂女子所能”;“易安倜傥有丈夫气,乃闺阁中之苏、辛,非秦、柳也”(沈曾植《菌阁琐谈》);“易安在宋诸媛中,自卓然一家……盖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李调元《雨村词话》卷3)。论者都是男性文人,不免以男子本位的文化传统视角去看待李清照,而李清照无疑不符合他们男尊女卑,男强女弱的既定观念。而李清照女性意识中最可贵、最基本的一点正是与传统观念截然相反的男女*等意识。才华过人、博通经史的李清照不言卑,不示弱,处处崭露头角,直欲与男性一决高低,终于赢得了“压倒须眉”的赞叹!
同时,李清照又毕竟是个生活于*封建社会的女性,深厚的*文化传统陶冶了她,塑造了她,当她抛弃了封建传统强加于女性身上的卑顺之气的时候,李清照便将典雅的东方女性美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有人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点绛唇》),这是可爱少女俏丽活泼、羞涩含情的美;“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响约重来”(《浣溪沙》),这是年轻姑娘娇丽妩媚,于矜持中寓万钟风情的美;“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这是美丽思妇清雅哀凄、风流蕴藉的美;“细看取,屈*陶令,风韵正相宜。微风起,清芬酝藉,不减荼蘼。渐秋阑、雪清玉瘦,向人无限依依”(《多丽》),这是高雅才女借咏菊以自喻,冰清玉洁、风韵拔俗的美;“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永遇乐》),这是老年嫠妇思乡爱国,悲凄忧愤,让人闻之涕下的美。
词本有“男子而作闺音”的传统,素以柔婉蕴藉为当行本色。传统与女子天性的契合,使李清照创作起词来更加得心应手。同时,她更以真正女性化的词作,展示出女性特有的矜持、含蓄、纯真、深挚、细腻、清雅,使那些男性文人代拟的闺情词相形见绌。可以说,李清照借词将东方女性之美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她的这些词作不但和那些男性文人表达居高临下的怜爱同情,甚或猥亵地观赏玩弄之情的作品绝不相类,就是和那些男性文人客观描摹和刻意体验的作品也大相径庭。李清照这些词作透露出的是对女性那不可替代的体貌和心灵之美的真诚而严肃的赞美,是对女性情感世界和独特品格的充分尊重和肯定,是源于本真的对自身、对女性的真正认可。概而言之,李清照展示出既无附庸卑顺之气,又不失女性柔婉魅力的崭新境界的东方女性美。
二
唐鱼玄机《游崇真观南楼睹新及第题名处》云:“云峰满目放春晴,历历银钩指下生。自恨罗衣掩诗句,举头空羡榜中名。”自负诗才,又颇有诗名的鱼玄机尚且以身为女子,不能登科出仕,建功立业为憾,那么,少女时代便诗名远扬,学识才华又高于鱼玄机,且争强好胜,“直欲压倒须眉”的李清照更应该对这残酷的性别歧视表达深重的遗憾和不满。然而,易安之作中却并未流露出多少这样的情绪,这就牵涉到李清照生存方式的问题。笔者认为,李清照既欲压倒须眉,又不以不能登第出仕为憾。客观上纵然是因为强大的社会现状难以改变,主观上却是因为李清照深受隐逸传统的影响,又深知官场尔虞我诈的丑恶,故安于闺阁清净雅致环境,以保持独立人格。
李清照生于官宦之家。其父李格非文名甚著,为人刚正耿介。李、赵两家联姻时,李格非任礼部员外郎,明诚父赵挺之任吏部侍郎。次年,即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赵挺之除尚书右丞。后进尚书左丞,时李格非坐元祐党祸,李清照上诗赵挺之救父,有“何况人间父子情”,“炙手可热心可寒”之句。赵挺之本依附蔡京得势,后又与蔡京明争暗斗,互有升沉。宋徽宗大观元年(1107),蔡京罢相一年后复相,赵挺之罢相,五日后病卒。蔡京随即诬陷之,明诚兄弟、赵家亲戚在京者皆被捕入狱。出狱后,赵明诚偕李清照归青州屏居。是年,李清照24岁。可以说,年轻的李清照对官场的残酷和险恶有着亲身的感受和深刻的认识。刚强率真的她对这一切十分厌恶,本就无出仕可能的李清照自然更不会再做出仕之想。
赵明诚、李清照青州屏居时曾建归来堂,堂名本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可见经历党争之祸的李、赵二人对隐逸思想的认同。之后,李清照的《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词和《晓梦》诗都清楚地表现出游仙出世的思想。南渡后的《钓台》一诗更是鲜明地表达了对汉隐士严光的崇敬之情。李清照对隐逸思想的汲取主要是基于不满丑恶现实,力图摆脱羁绊,追求个性自由和单纯生活的精神要求,并非真的要去求仙访道,笑傲山林。相对于“大隐隐朝市”(王康琚《反招隐诗》)的折中方式,李清照从女性的角度,把社会为其规定的狭隘的生活场所——闺阁,作为其疏离于社会的“隐”的场所。她的《感怀》诗又云:“寒窗败几无书史,公路可怜合至此。青州从事孔方兄,终日纷纷喜生事。作诗谢绝聊闭门,燕寝凝香有佳思。静中吾乃得至交,乌有先生子虚子。”这首诗将作者厌倦俗世纷扰,愿闭于深闺,在诗思虚静中愉悦心神的心态生动地表现出来。而这种心态和传统的隐士心态实无区别。这样,李清照便以“隐于深闺”的方式在*文人追求自由人格,赞赏隐逸的文化传统中获得一种*衡:既可以为不逊于男子的才华识见而骄傲,又不必为不能像男子一样登科出仕而遗憾。
然而,这深闺中的生存到底有何价值呢?李清照并不甘心只为躲避官场的纷扰丑恶而与现实作彻底地疏离,就像对官场彻底绝望的陶渊明依然有“金刚怒目式”的诗歌透露出他心底报国无门的愤懑与悲哀一样,*的隐士实在极少有“整天整夜的飘飘然”(鲁迅《题未定草(六)》)者。李清照《晓梦》诗有“虽非助帝功,其乐莫可涯”之句,这说明在她心目中,游仙之乐实以“非助帝功”为大不足。那么,李清照应该是把人生价值和辅君报国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既不能,也不愿以科举出仕的方式来实现此人生价值,那李清照又是以什么样的途径来实现的呢?从现存的资料来看,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是以诗作为武器,或总结历史,或针砭时弊,或以曲笔影射现实,或直抒自己的政治主张,以求有补于时政。李清照《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二首)》深刻总结了唐安史之乱的历史教训,指出唐玄宗的荒淫昏庸,臣僚间的勾心斗角和奸佞的使权作弄乃是安史之乱的根本原因。两首诗大处着笔,识见超群,一反女人祸水论和歌功颂德的老调,将批判的锋芒直指最高统治者。诗人以托古讽今的方式表达了她对北宋末年腐败朝政的深深忧虑和对当权者的劝戒。宋高宗绍兴三年(1133)五月,枢密院事韩肖胄、工部尚书胡松年使金,李清照此时已是贫病交加的“闾阎嫠妇”,却仍本着“不乞隋珠与和璧,只乞乡关新消息”,“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抔土”的思乡报国之心去“沥血投书干记室”,写下《上枢密韩肖胄诗(二首)》,直接发表对这一朝政大事的看法。而她“夷虏从来性的虎狼,不虞预备庸何伤”,“勿轻谈士弃儒生”,“长乱何须在屡盟”的分析和策略又实在是精辟之见。李清照确有几分政治家的眼力,这两首诗更不亚于热血忠臣的谏书。
其二,借“闺房雅戏”培养儿辈抗恶杀敌的雄心豪情。面对南宋强敌屡犯,社稷危急的形势,居于深闺的李清照特意提倡博弈游戏。她亲自撰写规则,令儿辈绘图,制成《打马图经》,通过打马博弈培养争先精神和战争智慧。《打马赋》引用大量典故,热情赞扬了桓温、谢安等名臣良将的忠勇和将才,极力发挥打马博弈的深层寓意,所谓“说梅止渴,稍苏奔竞之心;画饼充饥,少谢腾骧之志。”赋末的乱辞曰:“佛狸定见卯年死,贵贱纷纷尚流徙。满眼骅骝杂騄駬,时危安得真致此?老矣谁能志千里,但愿相将过淮水。”将一片收复中原之壮怀和无限忧民爱国之大义借游戏小道表白出来,这在赋史上是罕见的,同时,也正见出李清照身为女性报国方式的特殊性。
其三,辅赵明诚成《金石录》,以补史之缺,正史之误。赵明诚穷一生精力而成《金石录》三十卷,李清照与其一道节衣缩食,搜罗校勘,并“笔削其间”(张端义《贵耳集》卷上);赵明诚死后,清照独自一人继续校勘、整理,又历十余年,方最终完成,并表上之于朝。清李慈铭评曰:“赵氏援碑刻以正史传,考据精慎”,“于唐代事尤多订新、旧唐两书之失。”(《越缦堂读*》卷9)李清照《金石录后序》亦自云:“是正讹谬,去取褒贬,上足以合圣人之道,下足以订史氏之失。”可见,《金石录》之撰成实为“助帝功”之举,而《金石录》之得以行世,李清照之功甚著。
由上所见,李清照以自己的方式实现着辅君报国的人生价值,她心胸阔大,眼界宽广,虽身隐闺阁,而心在社稷。她追求着于国于民有利的独立价值,决不把自己当作男人的附庸,也决不把心智局限于闺阁的相思眷恋、闲愁暗恨中。这正是她卓然特出于宋诸才媛,而能与男性大家比肩而立的`原因所在。
三
李清照女性意识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她的爱情婚姻观。李清照的婚姻问题历来备受关注,争论亦十分激烈。对李清照和赵明诚,先前多有二人志同道合、伉俪情笃之论,*年方有人指出赵明诚实有冶游纳妾举动,令李清照备感孤独痛苦。关于李清照和张汝舟,则素有李再适张,后讼而离之,和后人诬李清白,并无再嫁一事,这样针锋相对的两种观点。我们有必要先对基本史实作一下辨析。洪 《隶释》卷二六载“赵君无嗣”,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封建时代对子嗣一事甚为看重,而为避免无后之大不孝,且为封建伦理道德所认可的唯一途径便是男子的纳妾。《金石录后序》中李清照言赵明诚临终时“殊无分香卖履之意”。“分香卖履”,语出《文选》陆机《吊魏武帝文》,此文引曹操《遗令》“余香可分与诸夫人。诸舍中无所为,学作履组卖也”。这一典故的运用更可视为赵明诚纳妾的铁证。宋代又倡导享乐,官私蓄妓成风,冶游狎妓几成士子风尚,连欧阳修、苏轼这样为人正派、品格高尚的文坛领袖,也曾涉足于章台路上。赵明诚恐难免不落俗套。
李清照改嫁一事,宋人多有记载,已足为据。北宋前期承唐遗风,女子改嫁尚不为过。丞相王安石在儿子病逝后就力主儿媳改嫁,社会风尚可见一斑。北宋中期,程颐方提出“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遗书》卷22下)的禁欲理论,至南宋初年,已颇有影响,李清照于此际改嫁,的确需要几分勇气。然其时另一理学大师朱熹尚在幼年,理学的影响较明清之际薄弱得多,故对李清照改嫁一事的记载有语涉讥讽者,亦有毫无微词者。而明清时已将女子改嫁视为大节尽失,又有学者喜易安之词,爱清照之人,感赵、李之情,故力辨其“诬”,虽不遗余力,然实不足信。今人已不囿于封建伦理之束缚,自应以宋人之说为是。
澄清基本史实后,我们再来探讨李清照的爱情婚姻观。李清照和大多数人一样追求真挚的爱情,渴望幸福的婚姻,而她高于常人之处在于将志同道合的爱情作为婚姻存在的基础,她的幸运则在于她拥有过这样一段封建社会里极难得的婚姻。赵明诚虽是官宦子弟,却嗜书笃学,决非纨绔儿郎。陈师道说他自幼颇好文义,又好苏、黄文诗,不惜失好于父(《与鲁直书》),可见颇有独立见解。他对李清照也确有一份真情与爱意,他的《易安居士画像》题云:“清丽其词,端庄其品,归去来兮,真堪偕隐。”(况周颐《蕙风词话》卷4)可谓敬爱有加。李清照《金石录后序》、赵明诚《白居易书跋》等文都记载了夫妻二人在搜罗天下古奇字,撰写《金石录》过程中得到的极大的精神愉悦。而归来堂烹茶猜书更是封建时代少有的夫妻谐美的佳话。至于李清照那些优美的怀远悼亡之作,更是千古流传,为人称道。李清照和赵明诚之间的确存在着“乐在声色狗马之上”(《金石录后序》)的精神上的共鸣,这种高层次的志同道合的爱情使他们共同度过了许多美好的岁月,给了李清照终生不能忘怀的幸福和不能割舍的情意。这正是李清照始终维持着这段婚姻的原因所在。
爱情都具有排他性,赵明诚的冶游纳妾不能不使较常人更为敏感多情的的李清照备感孤独痛苦。但在封建社会里,男子的这类行为司空见惯,根本不受什么谴责,而妒忌却被列为女子“七出”之条。也就是说,如果妻子不能容忍丈夫纳妾一类的事,丈夫就可以名正言顺地将其休掉。在面对社会的时候,李清照可以更多地本着男女*等的意识,锋芒毕露,洒脱疏放,去做一个独立的人;而在面对家庭的时候,她却必须回归到一个女性,一个妻子的角色上来,去做一个女人。“无嗣”已在“七出”之列,她又岂能再妒忌?况且李清照毕竟是赵明诚的正妻,是赵明诚精神学术上的同志,是真正终生相伴的友人,是危难中堪托重负的老妻。冶游纳妾在赵明诚只是生理、伦理层次上的暂时行为,他的情感还是系在能和他产生精神共鸣的李清照身上。因此,应该说,即使在赵明诚冶游纳妾的行为发生之后,他们之间还是存在着爱情的。当然,这种爱情不能和今天一夫一妻制下绝对忠诚专一的爱情相提并论,但对李清照来说,这段婚姻却没有破裂的理由。所以,她只能婉言相劝:“买花载酒长安市,又争似家山见桃李。不枉东风吹客泪。相思难表,梦魂无据,惟有归来是。”(《青玉案》)而更多的时候,她只是无奈地慨叹“酒意诗情谁与共”,而后“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剪灯花弄”(《蝶恋花》),含悲隐忍,以度时日。李清照身上也体现着封建社会里女性最普遍的悲剧性,但我们不能因此就认为李清照不过是个信奉“夫为妻纲”的封建女性,她之符合妻德的客观表现,更多地还是源于珍惜爱情的主观追求,封建礼教的影响实在其次。
如果说,在和赵明诚的婚姻中李清照还有几分柔弱的话,那么,她和张汝舟的短暂婚姻则充分体现出她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刚强个性和追求爱情与婚姻统一的高洁心志。张汝舟本是一无耻小人,他觊觎李清照的书画古玩,便乘其病重境苦之际,以“如簧之说”、“似锦之言”(《投翰林学士綦崇礼启》)骗得婚姻。婚后即露出凶恶面目,对李清照“遂肆欺凌,日加殴击”(《投翰林学士綦崇礼启》)。这婚姻里实无半点志同道合的爱情可言,李清照便以决绝的态度,不惜受身陷牢狱之苦,甘心冒世人讥笑之耻,毅然讼告其夫,与之离异。只要我们不受封建伦理道德的束缚,就会从这段给李清照的身心都带来重创的婚姻中更深入地体察她进步的女性意识。李清照不但有勇气再嫁,主动追求现实的情爱,更有勇气离异,自觉挣脱丈夫的虐待,哪怕代价惨重。从一而终的观念既为她所摒弃,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封建道德更与她格格不入。这段婚姻一直被看作是李清照的一个污点,不但在封建时代如此,在今天仍有不少持这种态度者。其实,这段婚姻正从多个方面展示出李清照进步的爱情婚姻观,应该说,这是李清照的不幸,却更是她人格、观念的一个亮点。
综上所述,李清照有着进步的女性意识:她追求男女*等,刚强洒脱,又不失女性之柔美;她厌恶俗世,心志高洁,却又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实现着辅君报国的独立的社会价值;她真诚地对待爱情婚姻,既隐忍大度,极尽为妻之道,又勇毅决绝,断不与无耻小人苟且为伍。这位旷古才女的女性意识至今仍不乏启迪意义。
【拓展】李清照
人物评传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山东济南市)人。南宋女词人。著名学者李格非之女。十八岁时,与宰相赵挺之子赵明诚结婚,生活安适美满。他们以诗词互相唱和,并共同整理、收藏书画、金石。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年)宋室南渡后,她流寓南方,不久明诚病逝。金兵南下,她只身漂泊在杭州、越州、金华一带。晚年境遇更加孤寂凄苦。她论词强调协律、典雅、情致,反对以作诗之法作词,严分词与诗的区别,重视词自身的艺术特点,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见《词论》)。其词现存七十多首,前期作品多写闺情相思,内容缺乏深意。如《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点绛唇》(蹴罢秋千)、《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等都表现对爱情的向往和对自然景物的喜爱,韵调优美,风格热情明快。后期(南渡后)作品多抒发孤寂凄凉的身世之感寄寓了对中原故土的怀念之情,风格曲折深隐、哀婉美女凉。如《武陵春》(风往尘香花已尽)、《菩萨蛮》(风柔日薄春犹早)、《念奴娇》(萧条庭院)、《水遇乐》(落日熔金)等,在对故乡的怀念中,表达一定的爱国感情。著名的《声声慢》(寻寻觅觅)连用七个叠字,准确自然、深刻细致地表达了惨遭国破家亡后的孤寂凄苦的情怀。其词善用白描手法,状物抒情,细腻精巧,曲折尽意,语言清新自然,音律谐和优美,在两宋词坛上独树一呐,被称为“易安体”,把婉约词推向高峰??对后世影响很大。王灼《碧鸡漫志》说:“易安居士作长短句,能曲折尽人意,轻巧尖新,姿态百出。”况周熙《蕙风词话》说:“易安笔情*浓至,意境较沈博,下开南宋风气。”其诗今存十五首,多感时、咏史,抒发爱国情怀,风格豪迈遒劲。如《题八咏楼》、《上枢密韩公、兵部尚书胡公》、《咏史》等。《夏日绝句》中“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几句,颇为人所传诵。其散文《金石录后序》介绍他们夫妇收集、整理金石文物的经过和《金石录》的内容与成书过程,回忆了婚后三十四年间的忧患得失,婉转曲折,细密详实,语言简洁流畅。生*详见《山东通志》、田艺蘅《诗女史》等。有《漱玉词》、《李清照集》。
本文选其《金石录后序》一篇,选其诗《绝句》一首,选其词十二首,为《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一剪梅》(红藉香残玉簟秋)、《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蝶恋花》(泪湿罗衣脂粉满)、《蝶恋花》(暖雨晴风初破冻)、《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永遇乐》(落日熔金)、《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声声慢》(寻寻觅觅)、《摊破浣溪沙》(病起萧萧两鬓华)。
传世名篇
渔家傲
【题解】
见《漱玉词》。题为“记梦”。约作于徽宗大观二年(1108)赵明诚被罢官后偕清照避居青州(今山东益都)故乡时所作。起首两句状夜空景色,意境壮阔优美。此词吸取《离骚》“上下求索”和李白“梦游天姥”的浪漫主义精神,凭借丰富想象,体现作者的不凡理想和豪迈气概,是《漱玉词》中独具豪放风格之杰作。清黄蓼园评:“此似不甚经意之作,却浑成大雅,无一豪钗粉气,自是北宋风格。”(《李清照集》引《蓼园词选》)
【原文】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如梦令
【题解】
这是一篇追述往事之作,写的是少女时代的一次郊游。调子活泼轻快,语言明净,画面优美,是首绝妙的好词。
【原文】
常记溪亭日暮,沈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
【题解】
见《漱玉词》。李清照在北宋灭亡之前,颇多饮酒、惜花之词,风格清俊、旷逸,反映其早年悠闲风雅之生活情调,此即其一。此词蕴藉了对春光一瞬,好花不常的惋惜之情,体现女词人的高雅情趣。
【原文】
昨夜雨疏风骤,沈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一剪梅
【题解】
见《花庵词选》题为“别愁”。此词当作于徽宗建中靖国元年辛已(1101)。相传李清照结褵不久,其夫赵明诚即负笈远游,清照殊不忍别,觅锦帕书此词以送之。(伊世珍《嫏嬛记》)此词抒写伉俪深情,倾吐相思之苦,感情真挚深笃,态度坦率大方,后之论词者,无不为之折服。
【原文】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冰心作品中的女性意识
导语:文章主要整理了冰心文学作品中从生命存在的角度关注妇女的命运,探讨作品所表现的女性和男性的关系中所表现的女性意识两个方面。下面是小编带来的冰心作品中的女性意识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女性意识也就是女性对自己作为人的价值的体验和醒悟。
①女性意识包含人的意识和性别意识,即女性对人的角色、观念与价值问题的理解。女性在解剖世界同时也在解剖自己的身体和灵魂。
②所以所谓的女性意识,是指建立在女性性别之上的、有别于男性的情感和意识,它涵盖着女性对历史、自身命运的反思以及价值自审、内在体验等内容。冰心是一位有着鲜明女性意识的作家。她尤其看重和钟爱女性的性别特征,认为妇女应该将“为人”与“为女”统一起来。探析冰心的作品可以发现,其中体现了她的独特的女性意识。
从生命存在的角度关注女性的命运
著名的女性主义批评家克莉丝蒂娃甚至认为,在男女关系的问题上,不应该界定“女人”,认为“一个是女人”和“一个是男人”几乎同样荒谬,并且具有同样的蒙昧主义色彩,因此克莉丝蒂娃对“女人”的理解是“女人” 无法逾越、无法言传,存在于命名与意识形态之外,在更深的程度上,女人不是能成为某种东西的物,要界定女人实际上把女人当物看待,就是贬低了女性的价值和地位。但在传统的父权制社会中,女性在二元对立关系中始终处于被压制的地位,她的一切正常的生理和心理的能力和应有的权利都被压抑或剥夺了,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她没有独立的生存意识,没有把握自己命运争取自己权利自由和幸福生活的自主性。冰心正是关注到了女性的这种生存状态和生存意识,正如冰心的那句名言 “一个人要先想到自己是一个人然后想到自己是个女人或男人。”所以在冰心的作品中作者用很多笔墨描写了受侮辱受损害的妇女的生存境遇,从生命存在的角度,对女性的命运进行了现实的书写。《秋风秋雨愁煞人》写女中学生英云被父亲包办嫁给了司令的儿子,原本天真活泼的少女一下子变为寡言少语的少妇,勉强读到中学毕业便陷入旧时大家庭,成了封建礼教与封建家庭的牺牲品。《是谁断送了你》里的少女怡萱,好不容易才在叔叔的支持之下争得了上学的机会,谁知一个浪荡子自作多情的信,落到了怡萱那守旧的父亲的手时,惹起了一场轩然**,使她非但被剥夺了上学的机会,也因此年轻的生命就此陨落。《最后的安息》中翠儿是一名童养媳,翠儿受到婆婆的苛责,虐待,不能吃饱饭,在寒冷的冬天挑水,在冰冷的河水中洗衣,这般的任劳任怨,还是逃不脱被损害的命运。作者在从生存角度关注妇女命运的同时,竭力从一个女性的内心体验出发,写了翠儿在面对这些苦难的同时对于温情和爱的向往。在“我”提出要为翠儿洗衣时说出的满含着慈怜温蔼的言语,忽然使翠儿心中受了大大的'感动。从翠儿的内心体验出发,体验到了人间友好光明的一面。但翠儿却无力争取这份光明,年轻的生命过早的陨落。冰心在从生命存在角度关注女性生存境遇的时候指出妇女要获得**,指出妇女必须争取受教育与婚姻自由的权力,而把没有受教育看作是女性悲惨命运的唯一因素,这一点难免有些偏颇。
冰心在从生命存在角度关心女性命运时,也塑造了一些有着清醒独立意识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有着自立自强的意识也有着改造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参与改造社会,体现自己的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庄鸿的姊姊》便是这样一位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女子的形象。“我姊姊也自负不凡,私下里对我说,我们两个将来必要做点事业,替社会谋幸福,替祖国争光荣。你不要看我是个女子,我想我将来的成就,未必在你之下。”作者借庄鸿之口表达了这样一位女子的愿望,希望脱离家庭的束缚,参与社会生活,实现自己的意义和价值。她的《女兵自传》更是以激昂的姿态“打破恋爱梦”,“把脸上的胭脂粉洗得干干净净”,“走向充满了血腥味气味,横陈着无数骼骸的社会战场”。《从军日记》“不知经过多少侮辱和痛苦,经过多少挣扎和奋斗,才投入革命的洪炉,和男人站在一条战线上,共同献身革命”。她们都在传达对自己是女人的清醒,以投身于社会**来谋求女性自身存在价值的实现。
作品所表现的女性和男性的关系中所表现的女性意识
著名的女性批评家西蒙德波伏娃在她的《第二性》中对蒙泰朗等五位男性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做了精辟的剖析。波伏娃认为,在蒙泰朗的作品中,男人是超人,女人只是作为低下的参照物来证明男人的高尚,这是一种因果的颠倒;劳伦斯的作品男性是引导者,女性只能充当被引导者,这是变相的男性的骄傲;在克劳代笔下,女人更接*上帝,但她只是用来拯救男人的工具;布勒东虽然对女性竭力赞美,但仍将女人看作男性之外的另一性;司汤达的作品能用更加人性的眼光来看待妇女,但最终女性仍需依附于男性。而现代文学创作中男性和女性的关系多也表现在以上几种。在冰心笔下的男性与女性的关系,不是依附拯救,引导,而是一种*等对话的关系,一种男性和女性和谐的关系,这种男性女性关系的构造体现了冰心的女性意识即肯定了男女的*等对话,交流合作,互相关心帮助,彼此心灵相通,这种女性意识的体现在与冰心在作品中构建的独特的女性和男性的关系。
1、姐姐和弟弟的关系。
《斯人独憔悴》中的颖贞,爱惜袒护弟弟,在弟弟遇到困难的时候给予帮助和给出合理的意见。《离家的一年》中在得知弟弟将要远行时,小姊姊和弟弟“成日里两个人厮守着,又将自己最爱的一只自来水笔,也送给他。”还成日里低着头忙着要给弟弟织一双绒线袜,还给弟弟准备了写好了自己名字的信封。而弟弟也对小姊姊恋恋不舍,在离别的途中回忆着过去的憾事。《烦闷》中的“我”,在无聊烦闷时向姐姐倾诉,探讨前途和奋斗的意义,诉说自己不能磨灭的傲岸的品格。在这里女性作为一个倾听者来理解男性的苦闷和诉说的对象。在弟弟的眼中,姐姐是*天使的化身,是安琪儿,只有姐姐可以安慰他受伤的心灵。《庄鸿的姊姊》中,姐姐对弟弟的关心体贴是不处不在的。“她每次给我写信,都是一片恳挚慰勉的话。每逢我有什么失意或是精神颓丧的时候,一想起姐姐的话,便觉得如同清晓的霜钟一般,使我惊醒;又如同炉火一般,增加我的热气。”姐姐对弟弟是鼓励的关心的劝勉的。冰心笔下的姐姐和弟弟的关系也是自身生活的写照,在日常生活中,她也无常不是这样一位姐姐。冰心是长女,下有三个弟弟,这位姐姐时刻关爱着弟弟的成长,在她的著名散文《寄小读者》中的姐姐未尝不是冰心自己。
拓展阅读
后世纪念
冰心文学馆
冰心文学馆1992年12月24日,全国性的社会学术团体冰心研究会在福州成立,著名作家巴金出任会长,此后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和活动。为了宣传冰心的文学成就和文学精神,由冰心研究会常务理事会提议,经*福建省委和省*批准,在福建省文联的直接领导下,在冰心的故乡长乐建立冰心文学馆。内设大型的《冰心生*与创作展览》,冰心研究中心,会议厅,会客厅等,占地面积13亩,建设面积4500*方米,1997年8月25日正式落成开馆。
冰心奖
冰心奖于1990年由学者雷洁琼、作家韩素音等人共同创立,下设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冰心儿童图书奖、冰心艺术奖、冰心作文奖5个奖项。冰心奖每年举办一次,在冰心生日前后颁发,创办初期,冰心每届都亲自审读获奖作品。该奖是*唯一的国际华人儿童文学艺术大奖,全球华文文章都可参与评比,历届获奖者不仅有港、澳、台地区的作家,还包括其他国家作家。
1992年,冰心儿童图书奖特增设“冰心儿童图书新作奖”,并于当年进行了第一届的评奖。从第九届开始,该奖项更名为“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2002年起增设冰心摄影文学奖。2005年起增设冰心作文奖。
冰心纪念馆
冰心纪念馆位于烟台山上的东海关税务司检察长官邸旧址内。2006年,该建筑作为烟台山*代建筑群的一部分,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自2008年1月开始,烟台市*门在旧址内改建冰心纪念馆,并于2008年7月底竣工,8月3日正式对外全面开放。
冰心纪念碑
2012年5月31日 冰心孙子吴山在墓碑前鞠躬冰心纪念碑位于北京中华文化名人雕塑纪念园。墓碑雕塑由张得蒂创作,碑上为用汉白玉雕成的冰心夫妇头像。
冰心作品中的女性意识分析
冰心塑造了一系列富有母性精神和生命意识的女性形象,表达了她独特的女性意识观。下面是小伙伴带来的冰心作品中的女性意识分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冰心是一名创作生涯贯穿了整个世纪的才女,她用温和细腻的笔调打动了几代读者的心。她的作品塑造了许多富于母性光辉的女性形象,表达了独属于她的女性意识。不同于其他女作家书写女性对婚姻、对家庭的疏离和反叛,冰心一直保持着一种传统温和的态度阐述女性与家庭之间不可分割的关联,创造了许多有现代特质的贤妻良母形象。同时,她也没有回避现代女性家庭和社会双重角色之间的矛盾,体现出自身传统和现代意识的统一。
冰心的大部分作品都体现出希望在母爱的情愫中寻找女性失落的世界,而系列小说《关于女人》更是鲜明地彰显了冰心的女性意识,小说中的R小姐、M太太、L太太等,都力图在更广阔的天地中展示女性的价值和能力,并争取让这种自我价值得到社会和男性的承认。刘钊认为女性意识有多种具体形态,生命意识就是其中之一。“女性的生命意识表现为在错综复杂的现代社会关系中,谋求女性理想化的生存方式,攫取与男性*等的生存竞争机遇,满足自我对现代生活状态的创造性追求,最终使自我的存在价值与自由意志在良好的生存环境中得以实现”。在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关系中,女性尽力谋求更好的生活方式,追求个体价值和自由意志的实现,这难道不是女性意识觉醒的显著标志吗?冰心通过女性身上所拥有的母性特质和生命意识,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独特的女性意识观,让我们看到女性身上特有的力量与魅力。
谈到女性,自然会联想到与女性有关的一个重要活动场所――家庭,从远古社会开始,当社会生产进入农耕时代,对劳动力强度的要求就增加了,男性逐渐取代女性在生产领域的主导地位,女性转而进入家庭。而冰心注意到了家庭对女性的重要性,将关注的视角投向了家庭。小说《西风》中的女主人公秋心10年以后与年少时在追求者――远在旅途中偶遇,10年的时光没有在远身上留下多少痕迹,却在秋心脸上刻下了憔悴和苍老。10年里,她虽然收获了事业的成功,但心灵上却受到了寂寞孤独的折磨,特别是与远的重逢让她“痛恨自己10年来劳碌的生涯”,后悔当初为了事业放弃了婚姻和家庭,然而一切早已无法挽回。所以小说结尾秋心只能在西风中呆然独立,目送远幸福的一家人离去。作者虽然一方面赞扬了秋心用理智压制情感,不愿破坏他人家庭的崇高道德,但更多的是力图通过这位职业女性的孤独和痛悔展示女性对家庭的渴望。
女性是家庭重要构成,一个家庭如果没有贤惠聪明的女人来操持,那这个家庭就不会美满。《两个家庭》是冰心登上文坛的第一篇问题小说,这篇小说明确提出了家庭问题。小说塑造了两个截然不同的妻子形象:陈太太是旧式官宦人家的小姐,不懂家庭管理之道,整天只会出去打牌应酬,所以家里一塌糊涂;而作为正面形象的亚茜,是一位现代女性,她将自己所学与家庭管理相结合,文化上与丈夫“红袖添香对译书”,用科学方法教育孩子,合理规划家庭收支,整个家庭井井有条,其乐融融。这样两个环境迥异的家庭,对丈夫也造成了截然不同的影响,陈先生每天在外要面对无奈的时局,回家还要面对凌乱无章的家庭,在内外两股压力的夹袭下,终于不堪重负,英年早逝;而“我”的三哥虽然也受到了现实环境的困扰,但终因有个聪慧的太太,幸福的家庭,内心还是快乐的。冰心通过两个家庭对比,说明了妻子对家庭的重要性。“女性→家庭→男性”,女性在这个链条中看似处于最底层,但正是因为处于底部位置,所以女性对这个链条才起着基础性、支配性、决定性的作用。同时,“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有了健全的细胞,才会有一个健全的社会乃至一个健全强盛的国家”。可见女性两个方面作用的'发挥来彰显自身价值的。
总是把女性放在家庭这个位置,冰心的女性意识是否有些太过守旧?显然不是。虽然冰心笔下塑造的多是贤妻良母,但与旧式家庭中男性的附庸有着根本不同。首先,旧式的家庭妇女遵从女子无才便是德,只有男人享有读书的权利,而冰心笔下的这些女性,大都受过良好的教育,很多人在学业上甚至还是佼佼者,如L大姐学生S等,无一不是有主见、善思考的女性。其次,她们经济都是独立的,不依靠男性生存。如《我的朋友的太太》中的L太太,和丈夫一样在美国接受了精英教育,拥有一份很好的工作,在经济上自立自强,在家里也是一家之主。最后,冰心笔下的贤妻良母并不是龟缩在家里自得其乐的小主妇,她们关心国家命运,关注政治局势,在民族危难之际都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我”的母亲虽然出生在旧时代,却拥有“现代的头脑”,她十分关心政治,曾经帮同盟会的舅舅秘密“传递消息”、“收发信件”,辛亥革命时又变卖首饰,为革命军捐款筹资。他们都是*凡的女性,但在民族存亡的岁月,都主动投入到社会洪流中,凭借顽强坚韧的意志实现不*凡的社会价值。
冰心自小是父母膝下的宠儿,在温暖的家庭中长大,所以她热爱家庭,热爱和母亲一样的贤妻良母,但在她热忱塑造理想的贤妻良母时,并没有一味远离现实生活,(下转第63页)(上接第58页)她注意到了现代女性在家庭和社会双重角色中所面临的问题。她说:“许多职业妇女在结婚之前总要百转千回的考虑。倘若她不幸而被恋爱征服,同时又对事业不忍放弃,那这两股绳就会把她绞死!”《我的房东》中的R小姐就是个典型例子,虽然她渴望家庭,但知道自己“若有了这一切,便会很快的消失在里面去”,为了避免自己倾注一生的爱情在婚姻中变质,更为了避免在家庭的快乐中牺牲自己的快乐和健康,她明智地选择了独身主义。从《相片》《西风》到《我的房东》,作者展示了知识女性事业与婚姻的两难抉择,现实生活中女性想要实现自我,又要兼顾家庭事业双重角色,自然要付出更多,也要面临更多压力。到了《我的邻居》中的M太太,在丈夫的阻挠、重压下,不得已放弃了创作事业,更不幸的是她毫无料理家政的能力,所以每天只能在丈夫的责骂和婆婆的刁难中艰难度日。当家庭与事业的矛盾由外向内转,具体到家务问题时,冰心认为家务责任不应全然推给女性;“假如饭菜不熟或小孩喧哗吵闹,至少他们(夫妻双方)应以抱歉的眼光对看,或同以抱歉的眼光看客人。”如果男人只会一味责怪妻子,那就是封建的大男子主义和男性自私狭隘的心理在作祟。对于家庭与事业的矛盾这一问题,冰心没有给予解决方法,而是提出了男女应*等承担、共同面对的大原则,虽然不够成熟,但体现出冰心对女性问题的现代思考。
冰心是个“新思想与旧道德兼备的完人”,她笔下温柔聪慧的贤妻良母看似符合传统女性的审美想象,但是她借助母性精神和生命意识展现的是冰心独特的生命体验和富有现代气息的女性意识。在冰心眼里,家庭是大多女性的归宿和追求,女性履行家庭责任的同时,又服务国家社会;家庭既是女性求取健全人格的必经之途,也是发展自我的一个途径。用现代意识观照传统思想,是冰心对女性命运独特的书写方式。
创作特点
小说
冰心在刻画人物形象时,大多不用浓墨重彩,也较少精雕细刻,只用素描的笔法,淡淡数笔,人物形象就仿佛那出水的芙蓉,鲜灵灵地浮现在水面上。《六一姐》《冬儿姑娘》《小桔灯》分别塑造了三个生活在不同时代的少女形象。冰心在小说中塑造了一系列理想、完美的青年女性的形象。她们大多心地善良,温柔美丽,活泼大方,稳健端庄。她们青春焕发,充满活力,以自己的智慧和才能,赢得女性的尊严;以自身事业上的辉煌成就,获得男人的敬重。此外还有一系列热爱祖国的青年,慈怜温柔的伟大母亲,通情达理的老奶奶,以及博学风趣的老教授等众多形象,透出了温情。
冰心在艺术表现上,冰心善于借鉴和运用抒情手法。在作品中,时而以叙述人的口吻直接抒**感,时而通过人物的语言或人物的心理活动来表露作者的主观意态,使小说带着浓重的抒情色彩。
冰心往往喜欢用第一人称的叙事手法。以“我”作为展开故事的线索,满蕴着深情,倾诉我的所见、所闻、所遭、所感、所触,使读者感到小说中所发生的一切,全是人生的真实,没有虚构编织的成分,没有浪漫的色彩,没有人为的戏剧性的冲突,没有媚俗的诙谐,具有逼真性和亲切感。这给作者提供了更大的自由,可以更灵活地起讫,转折,变化,作者浓烈的情愫的抒发,可以表达得更加得心应手。
冰心的小说,较少宏篇巨著,多是清新隽永的珍品。她的许多作品看起来情节单纯,却寓意深远,留给人无穷的回味。她撷取现实生活中的一个片段,人生旅途中的一段机缘,展示出错综复杂的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没有离奇曲折的故事,没有金戈铁马的壮举,却具有一种哲理的追求。她常常用机敏的目光,去观察社会,审视人生;从人际关系撞击中,爆发出火花,捕捉生活中蕴藏的哲理,寄托自己的情思,富有清新的哲理和诗意。
在小说的结构上,大多采用双向型的结构框架,互相映照的格式。她常以两个家庭、两个人物、两个事件,大洋*为主线,*衡展开,发展的结局,却是大相径庭的。通过鲜明的对比,给人们以启迪,发人深思。在小说的描写手法上,她常采用白描的手法,以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勾勒出鲜明的形象,表现她特有的诗的情性。
冰心的作品,往往把人物活动的时间安排在清晨、黄昏、月夜;活动的场景设置在海滨、湖畔、公园、山间、船上;借助自然景物的描摹,将人物的美与环境的美,融为一体,达到情景交融的境地,造成特定的温馨的氛围。
散文
冰心的散文,题材广泛,寓意深邃。冰心通过自身经历的细腻描写,生动而形象地反映了一个世纪来,*动荡复杂的社会生活的某些侧面。在冰心的散文里可以看到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买办阶级压迫蹂躏*人民的惨景,以及英雄人民、爱国青年奋起反抗,英勇斗争的画面。同时,冰心的散文题材还扩展到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历史、地理、文化、风俗,以及人民群众的苦难和斗争,读者可以从中获得丰富的国际知识,诸如埃及、印度的古老文化;源远流长的中日关系;意大利的今昔;苏格兰的民间艺术以及*与世界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世界各国人民对*人民的深厚友谊等,给人以新的启迪。
晚年时期的冰心冰心的散文体现着冰心自己所强调的独特风格。冰心善于撷取生活中的片断,编织在自己的情感波澜之中,凭借着敏锐的眼力和细密的情思,把内在的深情和外物的触发溶在一起,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给读者以崇高的美的享受。冰心十分注重散文内涵的美。她的散文立意新颖,构思灵巧。在看似*凡的题材中,创意出奇,构局善变。这是由她的思想造诣和生活环境凝聚而成的美的情思。
冰心在散文的创作过程中,特别注意感情的文字表达。冰心往往将自身的审美心理和审美理想,借助自然景物的点染表现出来。
冰心散文不仅清词丽句随处可摘,而且全文都写得非常精粹。冰心善于采撷文学语言中的精华,将那些精练、生动、准确、新鲜的语言,编织到作品中,使冰心的散文具有诗一样美的语言。而且兼及内在的节奏和韵律,像《往事(其二)》的第三篇和第十篇,从情绪的高低抑扬,到节奏的快慢,句式的长短,都很讲究。冰心的散文,不只是能看,而且能诵,读来音韵自然,让读者在吟味中,感受到音乐美。
儿童文学
冰心的儿童文学作品充满着对少年儿童的爱和希望。冰心从儿童的特点出发,寓教育于情趣之中,以情感人。冰心从不以少年儿童的教育者面貌出现,不以空泛的说教,生硬的训诫来教育儿童,而是采用与少年儿童促膝谈心的方式,以亲切、委婉的语调,述说自己生活中的见闻和内心的感受,并且叙述得那样有趣,那样娓娓动听,就像有一种魔力吸引着小读者。冰心在倾吐自己的感受时又是那样情感淳厚,意绪绵绵,幽幽地牵动了少年儿童的心,促使他们在激动、快乐、振奋中,不知不觉地受到作品所表现的主题思想的启迪,从中得到教益。对少年儿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启发少年儿童的民族自尊心、民族自豪感,是冰心儿童文学作品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但是,冰心的作品并不是直接论述我们的祖国是如何伟大,怎样可爱,为什么应该爱国等等,而是以精巧的构思和生动的情景,抒发对祖国的爱。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儿童文学作品中,爱国主义情感表现得更为浓烈。作者对祖国由衷的赞颂,不是抽象的,凌空的,而是通过冰心亲身的感受,自然而然地抒发出来的。这感受是以耳闻目睹,新旧对比为基础;加上作者细密的观察,艺术的组合,生动、形象地反映出来。
冰心在自己的儿童文学作品中,也往往根据少年儿童求知欲强的特点,艺术地穿插一些天文、地理、历史、科学诸方面的知识,灌输给小读者。但冰心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既不像教科书那样系统,也不雷同于科普读物,而是在行云流水般的描述中,蕴藏着丰富的知识。可以说是寓知识于形象之中,以艺术的手法,通过生动、活泼的形象的描绘,使少年儿童在趣味横生的阅读中,扩大了知识面,增添着新的智慧。
冰心以儿童文学作品对少年儿童进行美的教育,但它又不是抽象的概念式的,而是同特定的社会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比如青翠的树木,整齐得像绿毯一样的麦田,夕阳下放着金光的人工湖,这伟丽的鱼米花果之乡,是勤劳、勇敢、聪明的人民,把沙漠泥积的大地,改建起来的。这里有花木山川的美,城市农村的美。在自然美之中,融进了社会生活的美。这样的美育,能够启迪少年儿童热爱生活,热爱人生,热爱事业,激励他们去为改造世界而斗争,努力去创造更美好的未来。儿童文学和其他艺术一样,“助成奋斗,向上,美化的诸种行动”。
古诗十九首汇总
导语:《古诗十九首》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深刻地再现了文人在汉末社会思想大转变时期,追求的.幻灭与沉沦、心灵的觉醒与痛苦,抒发了人生最基本、最普遍的几种情感和思绪。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古诗十九首汇总,欢迎阅读。
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青青河畔草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
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
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
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
青青陵上柏
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斗酒相娱乐,聊厚不为薄。
驱车策驽马,游戏宛与洛。
洛中何郁郁,冠带自相索。
长衢罗夹巷,王侯多第宅。
两宫遥相望,双阙百余尺。
极宴娱心意,戚戚何所迫。
今日良宴会
今日良宴会,欢乐难具陈。
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
令德唱高言,识曲听其真。
齐心同所愿,含意俱未申。
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
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
无为守穷贱,轗轲长苦辛。
西北有高楼
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
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
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
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
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
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
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
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
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明月皎夜光
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
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
生命观照下的女性意识觉醒论文
女性意识是女性自我觉醒的产物,是女性通过后天的学*萌发出的自我意识,是女性在对自己性别认同的前提下,将自己定位为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自然人。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生命观照下的女性意识觉醒论文,欢迎大家阅读学*。
关键词: 生命 女性意识 女性文学
论文摘 要: 本文对现当代*女性文学的发展进行了概述,指出现当代女性文学发展史实际上是现代女性自我生命主体意识觉解的历程。女性文学要实现女性真正意义上的主体性回归,摆脱第二性的定位,生命观照下的女性意识如何彰显的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对生命本真的认知和自我觉醒是真正意义上女性意识呈现的精神内核
意识是以人为主体的精神活动。女性作为人类的一个性别群体,其意识也是人类精神财富的重要部分。作家的文学创作,往往是基于对自我生命的认识,从而进一步通过文本叙事来艺术地还原现实世界。人的主体性的自觉是从“人”的自我认识开始的。从“人”的发现到“女性”的发现,则是现代人本观念在生命—生存视阈内最为深切的表现。这使女性文学在它发生之初就具有一种自我认识的内在性,具体指向了女性生命存在的精神深度。
人类社会自从男性掌控*,就开始从政治、经济和文化上实现并不断强化着对女性的绝对控制。在一系列不*等的男女关系中,女性持续不断地受制于男性权威,其结果就是女性自我的不断虚弱。强权又使女性意识分裂,把真实自我异化为“非我”,亦如罗兰·巴特所说的“活在他们的注目之中”的自我,其最终结果是无论男性还是女性,都将女性作为一个“他者”看待。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女性往往不知道自己是受压迫的。父权制意识通过社会各种体制合理化和强化了女人对男人的屈从,结果是使大多数女人从内心接受了自己比男人低一等的现实。
从女性有意识以来,男性化社会精神就源源不断地被灌输到她们的精神体系中,以此促成女性的社会化——接受男性意识形态赋予的价值观、伦理观、人生观,以致有如男性一般来观看自己。相对于父权制的男性意识表征强有力的主体姿态而言,女性的主体性地位没有真正实现。女性自接受男性意识形态开始,就潜意识下将自我与女性自身分离,女性自愿成为被凝视的客体——“他者”。因此女性“自我”的存在从来没有真正实现,女性无法自觉进入到女性自身的生命体验中,就永远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女性意识的觉醒。
作为与男性同样生命存在的女性,对生命存在价值的自我反思能反映出女性的自我意识的觉醒,而自我意识的觉醒则标志着女性主体性的确立,女性意识的发展程度也是衡量女性主体历史性进程的尺度。因此,对生命存有的主体性意识从现代女性创作初始就成为女作家体验自我真实的生命内驱力,催发现代女性不断以超越意识向精神生命存在领域迈进。
二、女性自我意识和主体意识的自觉
回顾一个世纪以来的*女性文学创作,实质上是现代女作家不断追问女性生命价值的精神历程。女作家直面生存现实并对个人生命偶在性和本己性的生、死、爱、欲等人生问题的进行自我辩解,在女性文本中直接表现出庐隐式的“情智冲突”的生命张力。这些女作家关切的人生问题,实际上是超时代的,也是超个体的,这是思想对历史时间中生命形式的沉思,是关于生命本体存在的女性生命意识的觉醒,它直接触动了现代女性自我意识与主体意识的生命自觉。这种生命自觉带来女性关注生命和生存问题的新视野。女性在男权意识的压抑下,认识到在抽象的“人”的遮蔽下男女事实上的不*等。在对妇女**和男女*等的认识上,也不再仅仅停留在妇女政治地位的提高和获得经济权益的层次上,而开始向追求自己作为人的价值的全面实现的层面拓展。
人对自我的认识,以及对生存状况的认识,实际上是如何看待自我生命存在的问题。女性文学对人认知的基本态度无疑是对生命存在本真的展现。女性文学对女性生命存在的追问与诠释,表明了文学对现实人生反思的、批判性的而又切己的伦理关怀。女性生命经验中对生命体验的真实与深刻使女作家表现出更强烈的对生命本身的价值关怀。这使女作家有关女性形象的塑造更接*于生命的实存状态。女性文学的女性形象逐渐走出男权文化幻想,诸如善恶对垒的“良母”与“祸水”造型模式,而是生命本身与女性自我的丰富表现。现代女性写作在解构男权文化的同时自身也打破了母性神话的幻想,女性文学生命叙事基于对人性欠缺与生命有限性的呈现,让我们看见了女性存在的真实。女作家在母爱的背后也看见了母性厌恶,在艺术思考与创作中,以冷峻的目光来审视母亲这一角色的种种弱点。*的《玫瑰门》中的司猗纹以“**”的方式对外在环境进行报复,揭示出女性种种扭曲变态的心理。方方的《落日》在对不孝的丁家兄弟进行道德谴责的同时,也对丁老太的人性弱点进行了深刻的揭示。小说中一个次要人物王加英的母亲也写得很有深度,她瘫痪在床,对女儿的百般照料总是横加挑剔。别人都在关心女儿的婚事,而她却为了自己能获得照顾而希望女儿独身。对这些人物形象的刻画,显示出女性作家对母亲角色的冷峻审视,在自我认识的层面上又深入了一步。
女性文学叙事中强烈的生命自省使女作家的自我主体意识渐趋自觉,创作中的女性意识全面觉醒,从女性本体的存有中肯定女性的自然属性到反抗男性文化开拓女性自由发展之路,从对男性文化的颠覆和解构到对女性自身自我反思和批判中,主动承担起揭示女性现有生存状态的责任。
三、从“人”到“女人”的性别意识的自觉张扬
*女性文学从关注“人”进而关注“女人”体现了女性认识生命存在的发展轨迹。二十世纪*女性作家在世纪初以“人的主体意识觉醒”的方式确证着人的生命情感的重要与尊严。“五四”新文化运动激活了女性作家的女性意识,也激发了女性批判旧社会的勇气和决心。冰心的《斯人独憔悴》《超人》等触及了妇女**和鞭笞家长制的黑暗。庐隐的《海滨故人》等小说脍炙人口,是“充满了悲哀,苦闷,愤世,疾邪,视世间事无一当意,世间人无一惬心”的作品,书写了当时年轻女性的心声。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在*新文学文坛上,以陈衡哲、冰心、庐隐、冯沅君、石评梅、袁昌英、丁玲、冯铿、萧红等人为代表的女性作家群,在文学上创造了既有社会意识又有女性意识的多种文本形式和艺术风格,确立了*女性文学的不同形态。
女性意识的觉醒一方面是女性作家关于“人”的觉解,另一方面便是以女性独有的生命存在为主体,在女性自我主体意识之下确证女性生命的价值。关于女性深切的本己生命体验,其历史的存在性和时间性构筑了女性作家在面对文学历史叙事中与正史对话的方式。历史的真实性只能通过生命本身的客观存在才不会出现断点或真空状态,在这样的历史中,人才能成为真正的历史主体。故而女性文学往往通过一个女人的生命事件,反映那个时代的历史和文化的变迁,在历史的叙事中归还个人的生命的权利,这样的历史才能真实展现历史理性刻意摈弃的盲点,这样的以情感方式诉诸理性,表达自我与主体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历史主体。在以性别意识主导下的生命叙事中,女性逐渐从“他者”、“第二性”的位置开始回归到与男性共存的历史主体的角色中来。
性别意识与性别自觉的充分展现则是八十年代女性写作最引人注目的特征之一。女性写作显露出在历史与现实中不断为男性话语所遮蔽,或始终为男性叙述所无视的女性生存与经验。女性文学的生命叙事注重女性日常实存的各种生命感觉。经历了政治绝对化的时代后,八十年代*女性文学的笔触深入到生命切身体验的情爱层面。张沽的小说《爱,是不能忘记的》、《方舟》是她对女性问题思想的形象表述。此外,陆星儿的《美的结构》、王安忆的《雨,沙沙沙》等作品都体现了视爱情为精神方舟,期望达到永恒的乌托邦理想,这是女作家对女性在物化的社会中精神出路的自我探索——一个爱情的乌托邦。张洁着力于刻画在情感与事业中独立的新女性,王安忆则从性爱的角度探索女性精神世界,她的“三恋”(《小城之恋》、《荒山之恋》、《锦锈谷之恋》)可以看作是女子写给女子看的、研究女性生命本体及命运的小说。
四、性别意识的过度张扬导致女性意识的意义失落
九十年代的女性写作尤为强化主观化视角,注重女性个体独有的生命体验与身体感受。“女性写作”、“私语化写作”命名凸起,其中陈染、林白、徐小斌、海南是其中最接*西方女权主义写作的代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女性写作的特点就是完全不依附于男性话语,个人化的女性话语充满了各种女性文本,女作家集中书写女性个人经验成了普遍性特征”。女性的叙事总是带有“个体记忆”的显著特征,这使人们倾向于把女性写作当一种精神自传去理解。表现女性的性别意识,表现女性特有的人生体验和个体记忆,这正是陈染和林白小说的特点。
这种女性个人化写作不仅在情爱层面充分展现了“私人性”,而且作为生命原始欲望的“性”在现实层面被深切地关注并如实地展露着。**成为作品绝对的主题,这是女性自主意识的萌动。陈染《私人生活》通篇展现个人原欲望的涌动对抗。此时的女性写作以女性话语诉说着自我的生命体验,使私密的女性世界在文学中得到充分的展现,从而赢得了女性在历史中言说的权利,书写出沉默数千年的女性生命体验。
以陈染、林白为代表的女性作家以女性独特的个人化视角关注、描绘女性私人化的生命感受,一方面以女性特殊的身体感受——**与性行为的描写迎合消费时代各层面的需求,另一方面也启示着其后女性作家对“性”的肆无忌惮的张扬。陈染、林白笔下依然呈现出女性灵与肉的冲突,同时并未放弃对生命意义的追寻和对生命自我的重新审视。但这一主题到了“美女作家”卫慧、棉棉那里,欲望则成为了女性全部生活与生存之代名词。《上海宝贝》中倪可的全部生活可以说就是感官的满足与欲望的填充。除了**之外,物欲也是女主人公孜孜不倦的追求。二十一世纪初更为前卫的女作家九丹、木子美、春树等在卫慧、棉棉的基础上将个人经验的写作“发扬光大”,由“美女作家”发展而为“躯体作家”。作品表现出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的价值观,是赤裸裸的竭斯底里的性爱展览。她们的创作与之前女性作家努力张扬女性意识的初衷背道而驰。女性主义力图改变女性“第二性”的定位,然而,女性第二性的地位一方面来自男权社会的外在压抑,另一方面也来自于女性对男性压抑的认同。躯体作家们过度张扬女性性别意识,“身体写作”以纯粹的感官刺激满足着男性的窥私欲,将女性沦为了被“看”的性对象,供公众消费与把玩。当“私人化写作”被“身体写作”代替之后,女性主义文学创作的视阈也同时受到拘囿。大肆渲染“身体”是女性表达的唯一工具和资源,将身体简化成物欲的代名词,这样的女性写作也必然堕入**文学的行列。美国女性主义批评家罗瑟琳·科渥德在《妇女小说是女性主义的小说吗?》中说:“谈论**和关注**并非代表着进步。女性主义者对形象和观念的分析进行已久,她们不可能认为只因将女性**作为主要关注对象而讨论**就是进步的,**文学批评常常突出女子性体验问题,而它恰是最为女性主义者反对的。”
“从女性主体的角度来说,女性意识可以理解为包含两个层面:一是以女性的眼光洞悉自我,确定自身本质、生命意义及其在社会中的地位;二是从女性立场出发审视外部世界,并对其加以富于女性生命特色的理解和把握”。女性写作摆脱了政治的束缚之后,在消费的时代,摒弃了宏大叙事,躲进私密空间自我欣赏之余窄化了女人的天地,这样亦无法改变女性从属的“第二性”的角色。在拒绝男性的审美视角而专注女性的个体生命体验之中,包括女性的身体感受、性爱欲望等感性内容,又不经意地“迎合”了男性的“目光”。如果女性作家不看重自己作品的社会性、历史性及时代性,而一味热衷于以纯粹的女性私秘欲望而进行“身体写作”和暴露自己的“私秘世界”,长此以往,最终将导致女性意识的缺失或异化,女性文学整体意义随之沉落。文学叙事中生命如果只是无意识的感官载体,人就无法成为自我的主体,女性文学要实现女性真正意义上的主体性回归,摆脱第二性的定位,生命观照下的女性意识如何彰显的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王光明,荒林.两性对话:*女性文学十五年[J].文艺争鸣,1997,5.
[2]张京媛.当代女性主义与文学批评[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79.
[3]乔以钢.多彩的旋律[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9
[4]郭力.生命意识:20世纪*女性文学的理论生长点[J].江淮学刊,2006,4.
[5]阎纯徳.论女性文学在*的发展[J].*文化研究,2002,夏之卷.
[6]王虹.女性意识的奴化、异化与超越[J].社会科学研究,2004,4.
摘要:女性意识的逐渐兴起,也影响了我国当代文学作品的创作方向。本文在分析女性意识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女性意识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以及该种意识对文学作品创造的影响。
关键词:当代文学;女性意识;影响
一、女性意识的概念
理论界对女性意识的'概念表述各不相同,但是对其基本内涵的认识比较统一,通说观点认为女性意识应当包涵两个方面:
(1)女性意识强调女性经验内涵;
(2)女性意识追求女性在政治上的*等。女性内心情感、思维方式与男性不同,因此就同样的事件她们具有与男性不同的视角。从女性视角出发,女性认为自己在社会中遭遇不*等对待,因此需要反抗。女性经验强调女性独特的生理、文化感受。生理感受主要是女性经历的生理周期以及生育的过程,正是因为女性经历了这些过程,才逐渐意识到自己角色的特殊。而正因为女性生理方面的特殊性,也导致她们在日常生活中遭遇许多挫折,比如怀孕的妇女被单位拒绝。正是因为女性在职业生涯中无法达到与男性*等的地位,导致女性想拥有更多的话语权,也开始追求自己的政治主张,包括建立自由*等的政治制度。
二、当代文学作品中女性意识的表现
(一)女性意识的觉醒
改革开放之后,女性地位逐渐上升,很多女性也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爱情观。在当代的文学作品中,许多作品也都将女性爱情作为主线。当女性意识不断被唤醒之后,她们开始追求自由、民主的婚姻,反对父母包办的婚姻。但是很多女性在追求自己婚姻的途中,也出现自我迷失。将爱情想的过于理想,这也体现了改革初期女性意识发展并不成熟。在不同时期,女性意识的发展都受到社会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在不同的社会阶段,文学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女性爱情观也有区别,但都体现出女性的独立性,开支逐渐摆脱对男性的依赖。在《哦,香雪》作品中,作者*在作品中描述了男女之间纯洁的爱情,这也是作者对爱情的向往。到了后期的*作品中,纯朴的爱情故事已经不复存在,而多是以悲剧命运结尾,阐述现实生活中女性的真实生活。
(二)唤醒性别意识
性别意识一直在女性意识中占据核心地位,女性意识的觉醒也最初体现在性别意识的出现,这点在许多文学作品中也有所体现。传统社会中,女性一直处于社会的附属地位,而在文学作品中也通过对女性性别意识的张扬,来突破传统的女性地位。从性的角度分析,许多作品也通过描绘女性内心对性的渴望,来展现女性意识。比如在《岗上的世纪》作品当中,作者王忆安将男女之间的爱情与性相练*,认为两者不可分离。如果单纯的描写男女的爱情,而不提及性,则无法充分体现女性内心的真实感受。
(三)逐渐脱离男权主义
在当现代文学作品中,女性意识的“逃离”是比较不变的现象。“逃离”主要体现于以下几方面:
(1)逃离现有的环境,奔向其它环境,这是女性在具备女性意识之后寻找的自救道路;
(2)确认女性地位,提高女性的自信心,这体现女性的自我发现.文学作品中描绘的女性角色逃离并不意味着回避,而是对男权主义的抗拒。女性通过逃离男权主义的束缚,而增强自我的独立意识。很多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女性逃婚现象,都体现了女性内心渴望自由,但结局通常是因为内心的过度封闭,带来了内心孤独感,这也是现实当中女性的真实写照。
三、女性意识对当代文学的影响
(一)实现双性和谐
双性和谐意味着男女无论是在政治地位,还是在家庭生活方面都保持*等的关系,这也是比较理想化的男女关系。这种思想也影响着文学作品的创造。作家*曾经提到过:当在写女性题材的作品时,自己渴望通过“第三性”的视角来描绘男女之间的生活,使女性角色更加具有真实感。只有摆脱性别视角的束缚,才能真正发掘出女性的本质以及内在欲望。在*的小说《对面》当中,摆脱了女性视角的束缚,从男性的角度对女性角色做出描写。作家王忆安同样希望在自己的作品中可以超越男女之间性别的差异,寻找男女之间的*等性。社会是由男女共同组成,王忆安想探索的正式男女之间如何相处,双方如何保持*衡。在他的文学作品《兄弟们》当中,他指出女性不应当将矛头直接指向社会当中的男性,男女双方应当是处于统一战线,应当相互帮助。男女之间存在着性别、生理、心理方面的差异,也正是因为这些差异的存在,男女双方才应当相互配合,相互互补。
(二)超性别意识的产生
随着超性别意识的出现,这种思想也逐渐体现在了文学作品当中。作家陈染最早在作品当中提出了,真正的爱情已经超越了性别,既可以出现在男女之间,也可以存在于相同性别群体中。陈染的这一观点是受到西方女性主义的影响,他在作品中表达这样的观点:首先男女双方因为性别的差异,应当是相互合作,而不是相互对立;其次如果人们无法超越性别去看待任何时间,这种思想是低劣的、片面的。女性作品的写作如果仅仅局限于对女性经验的描述,以及男女之间对抗的描绘,这只会使得女性的话语空间越来越小。因此作家陈染所提出的写作状态是:在尊周男女差异的前提下,彰显女性性别色彩的同时,可以更多地关注人们的共同情感,这种思想在90年代后的文学作品中得到充分体现。
四、结束语
受到社会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女性的意识逐渐被唤醒,不再屈服于传统的男尊女卑思想的禁锢,而是向传统发出挑战。女性意识的觉醒,也使得女性现代文学作品内容发生的改变。更多的作品开始以女性意识为主线,强调男女之间的差异,以及女性在社会当中的重要地位,促进我国现代文学更好地发展。
《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是*古代文人五言诗选辑,由南朝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文选》而成。下面为大家收集了古诗十九首,一起来看看吧!
之一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之二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
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
昔为娼家女,今为荡子夫。
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
之三
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斗酒相娱乐,聊厚不为薄。
驱车策驽马,游戏宛与洛。
洛中何郁郁,冠带自相索。
长衢罗夹巷,王侯多第宅。
两宫遥相望,双阙百余尺。
极宴娱心意,戚戚何所迫?
之四
今日良宴会,欢乐难具陈。
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
令德唱高言,识曲听其真。
齐心同所愿,含意俱未申。
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
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
无为守贫贱,坎轲长苦辛
之五
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
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
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
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
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
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
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
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
之六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之七
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
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
《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注释:
1、芙蓉:荷花的别名。
2、兰泽:生有兰草的沼泽地。
3、遗:赠。
4、远道:犹言“远方”。
5、旧乡:故乡。
6、漫浩浩:犹“漫漫浩浩”,形容路途的遥远无尽头。形容无边无际。
7、同心:古代*用的成语,多用于男女之间的爱情或夫妇感情融洽指感情深厚。
8、终老:度过晚年直至去世。
9、还顾:回头看。
译文:
踏过江水去采芙蓉,
生有兰草的水泽中长满香草。
采了荷花要送给谁呢?
想要送给那远方的爱人。
回望那一起生活过的故乡,
路途无边无际。
两心相爱却又各在一方,
愁苦忧伤以至终老异乡。
赏析:
有许多动人的抒情诗,初读时总感到它异常单纯。待到再三涵咏,才发现这“单纯”,其实寓于颇微妙的婉曲表现之中。
《涉江采芙蓉》就属于这一类。初看起来,似乎无须多加解说,即可明白它的旨意,乃在表现远方游子的思乡之情。诗中的“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正把游子对“旧乡”的望而难归之思,抒写得极为凄惋。那么,开篇之“涉江采芙蓉”者,也当是离乡游子了。不过,游子之求宦京师,是在洛阳一带,是不可能去“涉”南方之“江”采摘芙蓉的,而且按江南民歌所常用的谐音双关手法,“芙蓉”(荷花)往往以暗关着“夫容”,明是女子思夫口吻,当不可径指其为“游子”。连主人公的身分都在两可之间,可见此诗并不单纯。不妨先从女子口吻,体味一下它的妙处。
夏秋之交,正是荷花盛开的美好季节。在风和日丽中,荡一叶小舟,穿行在“莲叶何田田”、“莲花过人头”的湖泽之上,开始一年一度的采莲活动,可是江南农家女子的乐事。采莲之际,摘几枝红莹可爱的莲花,归去送给各自的心上人,难说就不是妻子、姑娘们真挚情意的表露。何况在湖岸泽畔,还有着数不清的兰、蕙芳草,一并摘置袖中、插上发际、幽香袭人,更教人心醉。——这就是“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两句吟叹,所展示的如画之境。倘若倾耳细听,读者想必还能听到湖面上、“兰泽”间传来的阵阵戏谑、欢笑之声。
但这美好欢乐的情景,刹那间被充斥于诗行间的叹息之声改变了。镜头迅速摇*,人们才发现,这叹息来自一位怅立船头的女子。与众多姑娘的嬉笑打诨不同,她却注视着手中的芙蓉默然无语。此刻,“芙蓉”在她眼中幻出了一张亲切微笑的面容——他就是这位女子苦苦思念的丈夫。“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长长的吁叹,点明了这女子全部忧思之所由来:当姑娘们竞采摘着荷花,声言要拣最好的一朵送给“心上人”时,女主人公思念的丈夫,却正远在天涯!她徒然采摘了美好的“芙蓉”,此刻难以遗送给远方的人。人们总以为,倘要表现人物的寂寞、凄凉,最好是将他(她)放在孤身独处的清秋,因为那最能烘托人物的凄清心境。但是否想到,有时将人物置于美好、欢乐的采莲背景上,抒写女主人公独自思夫的忧伤,更具有以“乐”衬“哀”的强烈效果。
接着两句空间突然转换,出现在画面上的,似乎已不是拈花沉思的女主人公,而是那身在“远道”的丈夫了:“还顾望归乡,长路漫浩浩。”仿佛是心灵感诮似的,正当女主人公独自思夫的时候,她远方的丈夫,此刻也正带着无限忧愁,回望着妻子所在的故乡。他当然不能望见故乡的山水、那在江对岸湖泽中采莲的妻子。此刻展现在他眼间的,无非是漫漫公元尽的“长路”,和那阻止山隔水的浩浩烟云。许多读者以为,这两句写的是还望“旧乡’的实境,从而产生了诗之主人公乃离乡游子的错觉。实际上,这两句的“视点”仍在江南,表现的依然是那位采莲女子的痛苦思情。不过在写法上,采用了“从对面曲揣彼意,言亦必望乡而叹长途”(张玉谷《古诗赏析》)的“悬想”方式,从面造出了“诗从对面飞来”的绝妙虚境。
这种“从对面曲揣彼意”的表现方式,与《诗经》“卷耳”、“陟岵”的主人公,在悬想中显现丈夫骑马登山望乡,父母在云际呼唤儿子的幻境,正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所以,诗中的境界应该不是空间的转换和女主人公的隐去,而是画面的分隔和同时显现:一边是痛苦的妻子,正手拈芙蓉、仰望远天,身后的密密荷叶、红丽荷花,衬着她飘拂的衣裙,显得那亲孤独而凄清;一边则是云烟缥缈的远空,隐隐约约摇晃着返身回望丈夫的身影,那一闪面隐的面容,是十分愁苦的。两者之间,则是层叠的山峦和浩荡的江河。双方都茫然相望,当然谁也看不见对方。正是在这样的静寂中,天地间幽幽响起了一声凄伤的浩汉:“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这浩叹无疑发自女主人公心胸,但因为是在“对面”悬想的境界中发出,读者所感受到的,就不是一个声音:它仿佛来自万里相隔的天南地北,是一对同心离居的夫妇那痛苦叹息的交鸣。这就是诗之结句所传达的意韵。当读到这结句时,或许能感觉到:此诗抒写的思无之情虽然那样“单纯”,但由于采取了如此婉曲的表现方式,便如山泉之曲折奔流,最后终于汇成了飞凌山岩匠急瀑,震荡起撼人心魄的巨声。
上文已经说到,此诗的主人公应该是位女子,全诗所抒写的,乃是故乡妻子思念丈夫的深切忧伤。但倘若把此诗的作者,也认定是这女子,那就错了。马茂元先生说得好:“文人诗与民歌不同,其中思妇词也出于游的虚拟。”因此,《涉江采芙蓉》最终仍是游子思乡之作,只是在表现游子的苦闷、忧伤时,采用了“思妇调”的“虚拟”方式:“在穷愁潦倒的客愁中,通过自身的感受,设想到家室的离思,因而把一性质的苦闷,从两种不同角度表现出来”(马茂元《论〈古诗十九首〉》)。从这一点看,《涉江采芙蓉》为表现游子思乡的苦闷,不仅虚拟了全篇的“思妇”之词,而且在虚拟中又借思妇口吻,“悬想”出游子“还顾望旧乡”的情景。这样的诗情抒写,就不只是“婉曲”,简直是奇想了。
《古诗十九首·青青陵上柏》
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斗酒相娱乐,聊厚不为薄。
驱车策驽马,游戏宛与洛。
洛中何郁郁,冠带自相索。
长衢罗夹巷,王侯多第宅。
两宫遥相望,双阙百馀尺。
极宴娱心意,戚戚何所迫?
译文:
陵墓上长得青翠的柏树,
溪流里堆聚成堆的石头。
人生长存活在天地之间,
就好比远行匆匆的过客。
区区斗酒足以娱乐心意,
虽少却胜过豪华的宴*。
驾起破马车驱赶着劣马,
照样在宛洛之间游戏着。
洛阳城里是多麽的热闹,
达官贵人彼此相互探访。
大路边列夹杂着小巷子,
随处可见王侯贵族宅第。
南北两个宫殿遥遥相望,
两宫的望楼高达百余尺。
达官贵人们虽尽情享乐,
却忧愁满面不知何所迫。
赏析:
这首诗与《古诗·驱车上东门》在感慨生命短促这一点上有共同性,但艺术构思和形象蕴含却很不相同。《古诗·驱车上东门》的主人公望北邙而生哀,想到的只是死和未死之前的生活享受;这首诗的主人公游京城而兴叹,想到的不止是死和未死之时的吃好穿好。
开头四句,接连运用有形、有色、有声、有动作的事物作反衬、作比喻,把生命短促这样一个相当抽象的意思讲得很有实感,很带激情。主人公独立苍茫,俯仰兴怀:向上看,山上古柏青青,四季不凋;向下看,涧中众石磊磊,千秋不灭。头顶的天,脚底的地,当然更其永恒;而生于天地之间的人呢,却像出远门的旅人那样,匆匆忙忙,跑回家去。《文选》李善注引《尸子》、《列子》释“远行客”:“人生于天地之间,寄也。寄者固归。”“死人为‘归人’,则生人为‘行人’。”
《古诗》中如“人生寄一世”,“人生忽如寄”等,都是不久即“归”(死)的意思。
第五句以下,写主人公因感于生命短促而及时行乐。“斗酒”虽“薄”(兼指量少、味淡),也可娱乐,就不必嫌薄,姑且认为厚吧!驽马虽劣,也可驾车出游,就不必嫌它不如骏马。借酒销忧,由来已久;“驾言出游,以写我忧”(《诗经·邶风·泉水》),也是老办法。这位主人公,看来是两者兼用的。“宛”(今河南南阳)是东汉的“南都”,“洛”(今河南洛阳)是东汉的京城。这两地,都很繁华,何妨携“斗酒”,赶“驽马”,到那儿去玩玩。接下去,用“何郁郁”赞叹洛阳的繁华景象,然后将笔触移向人物与建筑。“冠带”,顶冠束带者,指京城里的达官显贵。“索”,求访。“冠带自相索”,达官显贵互相探访,无非是趋势利,逐酒食,后面的“极宴娱心意”,就明白地点穿了。“长衢”(大街),“夹巷”(排列大街两侧的胡同),“王侯第宅”,“两宫”,“双阙”,都不过是“冠带自相索”,“极言娱心意”的场所。主人公“游戏”京城,所见如此,必会有感想。结尾两句,就是抒发感想的,可是歧解纷纭,各有会心,颇难作出大家都感到满意的阐释。有代表性的歧解是这样的:
一云结尾两句,都指主人公。“极宴”句承“斗酒”四句而来,写主人公享乐。
一云结尾两句,都指“冠带”者。“是说那些住在第宅、宫阙的人本可以极宴娱心,为什么反倒戚戚忧惧,有什么迫不得已的原因呢?”“那些*豪门原来是戚戚如有所迫的,弦外之音是富贵而可忧,不如贫贱之可乐”(余冠英《汉魏六朝诗选》)。
一云结尾两句,分指双方。“豪门*的只知‘极宴娱心’而不知忧国爱民,正与诗中主人公戚戚忧迫的情形形成鲜明对照”(《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
从全诗章法看,分指双方较合理,但又绝非忧乐对照。“极宴”句承写“洛中”各句而来,自然应指豪*。主人公本来是因生命短促而自寻“娱乐”、又因自寻“娱乐”而“游戏”洛中的,结句自然应与“娱乐”拍合。当然,主人公的内心深处未尝不“戚戚”,但口上说的毕竟是“娱乐”,是“游戏”。从“斗酒”、“驽马”诸句看,特别是从写“洛中‘所见诸句看,这首诗的主人公,其行乐有很大的勉强性,与其说是行乐,不如说是借行乐以销忧。而忧的原因,也不仅是生命短促。
生当乱世,他不能不厌乱忧时,然而到京城去看看,从“王侯第宅”直到“两宫”,都一味寻欢作乐,醉生梦死,全无忧国忧民之意。自己无权无势,又能有什么作为,还是“斗酒娱乐”,“游戏”人间吧!“戚戚何所迫”,即何所迫而戚戚。用现代汉语说,便是:有什么迫使我戚戚不乐呢?(改成肯定语气,即“没有什么使我戚戚不乐”)全诗内涵,本来相当深广;用这样一个反诘句作结,更其馀味无穷。
《古诗十九首·东城高且长》
东城高且长,逶迤自相属。
回风动地起,秋草萋已绿。
四时更变化,岁暮一何速!
晨风怀苦心,蟋蟀伤局促。
荡涤放情志,何为自结束?
燕赵多佳人,美者颜如玉。
被服罗裳衣,当户理清曲。
音响一何悲!弦急知柱促。
驰情整中带,沈吟聊踯躅。
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
注释:
1、逶迤:道路、河道等弯曲而长。
2、踯躅:徘徊不进。
赏析:
处在苦闷的时代,而又悟到了“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的生命哲理,其苦闷就尤其深切。苦闷而无法摆脱,便往往转向它的对立一极——荡情行乐。此诗所抒写的,就正是这种由苦闷所触发的滔荡之思。
诗人大约是独自一人,徘徊在洛阳的东城门外。高高的城墙,从眼前“逶迤”(绵长貌)而去,在鳞次栉比的楼宇、房舍外绕过一圈,又回到原处、自相连接——这景象正如周而复始的苦闷生活一样,单调而又乏味。四野茫茫,转眼又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的秋风,在大地上激荡而起,使往昔葱绿的草野,霎时变得凄凄苍苍。这开篇四句,不仅描述着诗人目击的景象,其中还隐隐透露着诗人内心的痛苦骚动。生活竟如此重复、单调变化的只有匆匆逝去的无情时光。想到人的生命,就如这风中的绿草一般,繁茂的春夏一过,便又步入凄凄的衰秋,诗人能不惊心而呼:“四时更变化,岁暮一何速”!眼前的凄凄秋景,正这样引发出诗人对时光速逝的震竦之感。在怅然扔失意的心境中,就是听那天地间的鸟啭虫鸣,似乎也多一重苦闷难伸的韵调:“晨风怀苦心,蟋蟀伤局促。”“晨风”即“?鸟”,“局促”有紧迫、窘困之意。鸟在风中苦涩地啼叫,蟋蟀也因寒秋降临、生命窘急而伤心哀鸣。不但是人生,自然界的一切生命,都受到了时光流驶的迟暮之悲。这一切似乎都从相反方面,加强着诗人对人生的一种思索和意念:与其处处自我约束,等到迟暮之际再悲鸣哀叹,应当早些涤除烦忧、放开情怀,去寻求生活的乐趣——这就是突发于诗中的浩然问叹:“荡涤放情志,何为自结束?”
以上为全诗之第一节。读者可以看到,在此节中盘旋往复的,其实只有一个意念,即“荡涤放情”之思。这种思绪,原本来自于诗人自身生活中的苦闷,与所见景象并无关涉。但诗人却将它移之于外物,从衰飒悲凉的秋景中写来。便令人感到,从“高且长”的东城,到凄凄变衰的秋草,以至于?鸟、蟋蟀,似乎都成了苦闷人生的某种象征,似乎都在用同一个声调哀叹:“何为自结束”、“何为自结束”!这就是审美心理上的“移情”效果。这种贯注于外物、又为外物所烘托而强化的情感抒写,较之于直抒其怀,无疑具有更蓬勃的葱茏的感染力。自“燕赵多佳人”以下,即上承“荡情”之意,抒写诗人的行乐之境。——当“何为自结束”的疑虑一经解除,诗人那久抑心底的声色之欲便勃然而兴。此刻,身在“东城”外的诗人,竟做了一个极美妙的“燕赵佳人”梦:他恍惚间在众多粉黛丛中,得遇了一位“颜如玉”的佳人;而且奇特的是,一转眼,这佳从便“罗裳”飘拂、仪态雍容地端坐在诗人家中,分明正铮铮地*练着靖商之曲。大约是因为琴瑟之柱调得太紧促,那琴间竟似骤雨急风,听来分外悲惋动人——读者自然明白,这情景虽然描述得煞在介事,实际上不过是诗人那“荡情”之思所幻化的虚境而已。所以画面飘忽、转换也快,呈现出一种梦寐般的恍惚感。
最妙的是接着两句:“驰情整中带,沈吟聊踯躅(且前且退貌)”。“中带”,一本作“巾带”。关于这两句写的指何人,照张庚的说法:“凡人心慕其人,而欲动其人之亲爱于我,必先自正其容仪……以希感到佳人也”(《古诗十九首解》)。那么,“驰情”而“整中带”者,就是诗人了。那当然也有道理(只与整句不太连贯)。不过,苦将其视为佳人的神态表现,恐怕还更有韵致些。因为佳人之“当户”理琴,本来并非孤身一人。此刻在她对面,正目光灼灼注视着她,并为她的容颜、琴音所打动,而为之目凝神移的,还有一位梦想着“荡涤放情志”的诗人。正如吴淇所说:“曰‘美者’,分明有个人选他(按,即“她”);曰‘知柱促’,分明有个人促他”分明有个人在听他;“曰‘整中带’,分明有个人看他;曰‘踯躅’,分明有个人在促他”(《选诗定论》)。“驰情整巾带”两句,正是写佳人在这“选”、“听”、“看”、“促”之下的反应——多情的佳人面对着诗人的忘形之态,也不觉心旌摇荡了。但她不免又有些羞涩,有些踌躇,故又是“沉吟”、又是“踯躅”(已舍琴而起),表现出一种“理欲交战情形”;但内心则“早已倾心于君矣”——这就是前人称叹的“‘驰情’二句描写入神”处。在这种图画也“画不出的捉衣弄影光景”中,佳人终于羞羞答答地吐露了心意:“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借飞燕双双衔泥巢屋之语,传达与诗人永结伉俪之谐的深情,真是“结得又超脱、又缥缈,把一万世才子佳人勾当,俱被他说尽”(朱筠《古诗十九首说》)。
这就是诗人在“东城高且长”的风物触发下,所抒写的“荡涤放情志”的一幕;或者说,是诗人苦闷之际所做的一个“白日梦”。这“梦”在表面上很“驰情”、很美妙。但若将它放在上文的衰秋、“岁暮”、鸟苦虫悲的苍凉之境中观察,就可知道:那不过是苦闷时代人性备受压抑一种“失却的快东与美感的补偿(尼采),一种现实中无法“达成”的虚幻的“愿望”而已。当诗人从这样的“白日梦”中醒来的时候,还是会因苦闷时代所无法摆脱的“局促”和“结束”,而倍觉凄怆和痛苦。
《古诗十九首·客从远方来》
客从远方来,遗我一端绮。
相去万余里,故人心尚尔!
文彩双鸳鸯,裁为合欢被。
着以长相思,缘以结不解。
以胶投漆中,谁能别离此?
注释:
1、端:犹“匹”。古人以二丈为一“端”,二端为一“匹”。
2、故人:古时*用于朋友,此指久别的“丈夫”。尔:如此。这两句是说尽管相隔万里,丈夫的心仍然一如既往。
3、鸳鸯:匹鸟。古诗文中常用以比夫妇。这句是说缔上织有双鸳鸯的图案。
4、合欢被:被上绣有合欢的图案。合欢被取“同欢”的意思。
5、着:往衣被中填装丝绵叫“着”。绵为“长丝”,“丝”谐音“思”,故云“着以长相思”。
6、缘:饰边,镶边。这句是说被的四边缀以丝缕,使连而不解。缘与“姻缘”的“缘”音、义并同,故云“缘以结不解”。
7、别离:分开。这两句是说,我们的爱情犹如胶和漆粘在一起,任谁也无法将我们拆散。
赏析:
此诗似乎是《古诗十九首·孟冬寒气至》的姊妹篇。它以奇妙的思致,抒写了一位思妇的意外喜悦和痴情的浮想。
这喜悦是与远方客人的突然造访同时降临的:客人风尘仆仆,送来了“一端”(二丈)织有文彩的素缎(“绮”),并且郑重其事地告诉女主人公,这是她夫君特意从远方托他捎来的。女主人公不禁又惊又喜,喃喃而语曰:“相去万余里,故人心尚尔!”一端文彩之绮,本来也算不得怎样珍贵;但它从“万里”之外的夫君处捎来,便带有了非同寻常的意义:那丝丝缕缕,包含着夫君对她的无限关切和惦念之情。女主人公不能不睹物而惊、随即喜色浮漾。如果将此四句,与前一首诗《古诗十九首·孟冬寒气至》的“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对照着读,人们将会感受到,其中似还含有更深一层意蕴:前诗是诉说着“置书怀袖中,三岁字不灭”的凄苦,一封“书札”而竟怀袖“三岁”,可知这“万里”相隔不仅日久天长,而且绝少有音讯往还。这对家中的妻子来说,是非常痛苦难挨的事。在*乎绝望的等待中,则会有被遗弃的疑惧,时时袭上女主人公心头。而今竟意外地得到夫君的赠绮,那“千思万想而不得一音”的疑惧便烟消云散。那么,伴随女主人公的惊喜而来的,还有那压抑长久的凄苦和哀伤的翻涌。张庚称“故人心尚尔”一句“直是声泪俱下”、“不觉兜底感切”,正体味到了诗行之间所传达的这种悲喜交集之感(见《古诗十九首解》)。
适应着这一情感表现特点,此诗开篇也一改《古诗十九首解》常从写景入手的惯例,而采用了突兀而起、直叙其事的方式。恐怕正是为了造成一种绝望中的“意外”之境,便于更强烈地展示女主人色那交织着凄苦、哀伤、惊喜,慰藉的“感切”之情——这就是开篇的妙处。
自“文彩双鸳鸯”以下,诗情又有奇妙的变化:当女主人公把绮缎展开一瞧,又意外地发同,上面还织有文彩的鸳鸯双栖之形。鸳鸯双栖,历来是伉俪相偕的美好象征(如《孔雀东南飞》之结尾就是一例)。夫君之特意选择彩织鸳鸯之绮送她,正是倾诉着愿与妻子百年相守的热烈情意。女主人公睹绮思夫,不禁触发起联翩的浮想:倘若将它裁作被面,则可以做条温暖的“合欢被”,再“着以长相思,缘以结不解”,非常地惬人心意。“着”有“充实”之意,“缘”指被之边饰。床被内须充实以丝绵,被缘边要以丝缕缀结,这是制被的常识。但在痴情的女主人公心中,这些*凡的事物,都获得了特殊的含义:“丝绵”使她联想到男女相思的绵长无尽;“缘结”暗示她夫妻之情永结难解。这两句以谐音双关之语,把女主人公浮想中的痴情,传达得既巧妙又动人。制成了“合欢被”,夫君回来就可以和她同享夫妇之乐了。那永不分离的情景,激得女主人公喜气洋洋,不禁又脱口咏出了“以胶投漆中,谁能别离此”的奇句。“丝绵”再长,终究有穷尽之时;“缘结”不解,终究有松散之日。这世上惟有“胶”之与“漆”,粘合固结,再难分离。女主人公说:就让我与夫君像胶、漆一样投合、固结吧,看谁还能将我们分隔!这就是诗之结句所的奇思、奇情。前人称赞此结句“语益浅而情益深”。女主人公的痴情,正有如此深沉和美好。
初读起来,《客从远方来》所表现的,就是上述的喜悦和一片痴情。全诗的色彩很明朗;特别是“文彩双鸳鸯”以下,更是奇思、奇语,把诗情推向了如火似的锦的境界。但读者应注意到:当女主人公欢喜地念叨着“以胶投漆中,谁能别离此”的时候,她恰恰正陷于与夫君“万里”相隔的“别离”之中。以此反观全诗,则它所描述的一切,其实都不过是女主人公的幻想或虚境罢了。根本不曾有远客之“来”,也不曾有彩“绮”之赠。倘若真能与夫君“合欢”,她就不必要在被中“着”以长相之思、缘以不解之结了。所以还是朱筠对此诗体会得真切:“于不合欢时作‘合欢’想,口里是喜,心里是悲。更‘着以长相思,缘以结不解’,无中生有,奇绝幻绝!说至此,一似方成鸾交、未曾离者。结曰‘诗能’,形神俱忘矣。又谁知不能‘别离’者现已别离,‘一端绮’是悬想,‘合欢被’用乌有也?”(《古诗十九首说》)如此看来,此诗所描述的意外喜悦,实蕴含着夫妇别离的不尽凄楚;痴情的奇思,正伴随着苦苦相思的无声咽泣。钟嵘《诗品》称《古诗十九首》“文温而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这首诗正以温丽的“遗绮”之喜,抒写了悲远的“别离”之哀,“正笔反用”,就愈加“惊心动魄”。
古诗十九首中的女性意识 有关女性意识觉醒的古诗 古诗十九首强调的生命意识 古诗十九首的生命意识考研 古诗十九首的女性视角 古诗十九首其二中女性的形象 古诗十九首的生命意识与艺术美 古诗十九首中月的意象 古诗十九首中的意境美 古诗十九首中的意象草 对古诗十九首的认识 关于古诗十九首的知识 知识女性的古诗 叶嘉莹谈古诗十九首的多意性 古诗十九首中的思妇意象 古诗十九首中的城楼意象 古诗十九首的意象 问刘十九古诗中的刘十九是谁 古诗十九首中的秋 写知识女性的古诗 关于古诗十九首的知识点 古诗十九首中的悲情意蕴 古诗十九首的共鸣性 古诗中的时间意识 古诗十九首中的雨 古诗中的漂泊意识 古诗十九首中游子的意象 古诗十九首的进步性 刘十九的古诗意思 环保意识的重要性古诗
关于《古诗十九首》的分析 古诗十九首 李清照的女性意识 古诗十九首汉无名氏的意思及赏析 古诗十九首汇总 《古诗十九首》整体介绍 古诗十九首五言之冠冕 冰心作品中的女性意识 古诗十九首赏析 冰心作品中的女性意识分析 生命观照下的女性意识觉醒论文 唐代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原文及赏析 《古诗十九首》全文 《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全文及注释(古诗十九首的诗意美) 问刘十九古诗赏析(古诗问刘十九译文赏析) 古诗十九首翻译 古诗十九首·明月何皎皎 古诗十九首·去者日以疏 古诗十九首·冉冉孤生竹 古诗十九首·凛凛岁云暮 古诗十九首·明月皎夜光 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青青陵上柏 古诗十九首·东城高且长 古诗十九首·回车驾言迈 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 古诗十九首·客从远方来 古诗十九首·西北有高楼
带有赆字的古诗词 赞美国庆节的七言古诗 关于闲的古诗文 夜晚河边散步的古诗 描写芝麻开花的古诗词 关于赞美少女美丽的古诗词 樱花小鸟的古诗 描写春天的古诗真美 其实怀古诗的四字成语 带有莸字的古诗词 古诗文中武侯题材的基本主题 飞帖有关的古诗 带有鲌字的古诗词 背李白的古诗望明月 形容不离婚的古诗 关于森林防火的古诗 开笔礼的古诗词 鼓励毕业班学生的古诗词 八月初九的古诗词 荷叶的古诗生字 一车黄金的古诗 最感人的古诗图片 优美的古诗词形容大家闺秀的 有关清正廉洁的五言古诗词 表现坚强不放弃的古诗 感冒了的古诗 上级不满的古诗 长一点的古诗或现代诗 咏月的古诗画 形容师德的古诗词100字 适合当仙侠书名的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