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诗中常用的手法及作用 >

古诗中常用的手法及作用

关于古诗中常用的手法及作用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古诗中常用的手法及作用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古诗中常用的手法及作用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古诗中常用的手法及作用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句子:即与古诗中常用的手法及作用相关的句子。
语录:即与古诗中常用的手法及作用相关的名人语录
说说:即与古诗中常用的手法及作用相关的qq说说、微信朋友圈说说。
名言:即与古诗中常用的手法及作用相关的名人名言、书籍名言。
诗词:即与古诗中常用的手法及作用相关的古诗词、现代诗词、千古名句。
祝福语:即与古诗中常用的手法及作用相关的祝福祝贺词。
心语:即与古诗中常用的手法及作用相关的早安、晚安朋友圈心语。

  • 诗歌中常用的艺术手法

  • 诗歌,艺术
  • 诗歌中常用的艺术手法

      在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看到过许多经典的诗歌吧,诗歌一般饱含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幻想。那什么样的诗歌才是经典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诗歌中常用的艺术手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直抒胸臆如:“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从军行》王昌龄)

      2、融情于景如:“渭城朝雨浥清尘,客舍青青柳色新。”(《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3、托物言志如:“千岩万壑处深山,远看方知出高处。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瀑布联句》李忱)再如:“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蝉》虞世南)

      4、托物起兴如“一叫一春残,声声万古冤。”(《子规》余靖)再如“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孔雀东南飞》)

      5、巧用衬托如:“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台城》韦庄);侧面烘托如:“红籍香残玉箪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一剪梅》李清照)再如:“欲验春来多少雨,野塘漫水可回舟。”(《春雨》周邦彦)

      6、联想巧妙如“三湘衰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晚次鄂州》卢纶

      7、细节逼真如“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约客》赵师秀

      8、欲扬先抑如:“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都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春雪》韩愈)

      9、欲抑先扬如“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论。可怜夜半虚前*,不问苍生问鬼神。”(《贾生》李商隐)

      10、以动写静如:“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王维)再如:“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过香积寺》王维)

      11、以静写动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王维。全诗以落花、明月、鸟鸣点染云溪山的夜景,以静写动。花落、月出、鸟鸣虽是动景,然而最终的目的是要写出山间的幽静。

      12、以虚写实如:“冬前冬后几村庄,溪北溪南两履霜,树头树底孤山上。冷风来何处香?忽相逢缟袂绡裳,酒醒寒惊梦,笛凄春断肠,淡月昏黄。”(《[双调]水仙子?寻梅》乔吉)

      13、以实写虚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李煜)词中将抽象的“愁”化为具体可感的江水滚滚。

      14、虚实相间如:“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从今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西塞山怀古》刘禹锡)前四句,只一句写晋军,往下全写东吴,可实写东吴,也虚写晋军。

      15、乐景写哀如:“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时是归年。”(《绝句二首》杜甫)再如:“江上信美,终非吾土,何日是归年。”(《越调?*湖乐》王恽

      16、巧用问答如:“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蜀相》杜甫)再如:“何人一纸防秋疏,却与山窗障北风。”(《山窗新糊有故朝封事稿阅之有感》林景熙)

      17、巧用比喻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酬乐天扬州初逢*上见赠》刘禹锡)再如:“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

      18、巧用讽喻如“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临安春雨初霁》陆游)

      19、巧用借代如:“住*湓江地低湿,终岁不闻丝竹声。”“丝竹”代音乐(《琵琶行》白居易);再如:“但令归有日,不敢恨长沙。”(《度大庾岭》宋之问)“长沙”代贾宜。

      20、巧用双关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晴”谐“情”(《竹枝词》刘禹锡);再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李商隐)“丝”谐“思”。

      21、巧用夸张如:“白发三千长,缘愁似个长。”(《秋浦歌》李白);再如:“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琵琶行》白居易)

      22、巧用拟人如:“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题都城南庄》崔护)再如:“有请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春日》秦观)

      23、巧用对比如:“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店,只今唯有鹧鸪飞。”(《越中览古》李白);再如:“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雁歌行》高适)

      24、巧用白描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商山早行》温廷钧)再如“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鹧鸪天?代人赋》辛弃疾)

      25、巧用典故如:“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金陵驿》文天祥。“旧家燕子”典出刘禹锡《乌衣巷》。

      26、巧用象征如:“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踏纱行》贺铸)再如:如“红豆生南国”(《相思》王维)该诗首句托“红豆”起兴,暗喻后文相思情,用语……全诗选择象征赤诚友爱的红豆来寄托情思,语浅情深,意味深长。

      27、巧用反复如“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再如“莫,莫,莫……错,错,错。”(《钗头凤》陆游)

      28、巧用互文如:“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再如“主人下马客在船。”(《琵琶行》白居易)

      29、巧用曲笔如:““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再如“邯郸驿里逢冬天,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邯郸至除夜思家》白居易)

      30、言有尽而义无穷如:“今夜未知何处宿,*沙万里绝人烟。”(《债中行》岑参)再如“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送杜十四之江南》孟浩然)

      31、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如:“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春烟。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田园乐》王维)诗人在这首诗中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一个雨后的'早晨田园生活的宁静闲适而又美好的生活图景,正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32、开门见山如:“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忆江南》白居易)

      33、卒章显志“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儿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花非花》白居易)“夜半来,天明去”,谁来谁去?读到此不了解。最后两句“卒章显志”使不可捉摸的本意显现出来了。

      34、首尾呼应如:“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观猎》王维)首联风起云涌,与出猎紧张气氛相应;尾联是风定云*,与归猎后踌躇容与的心境相称。

      35、不着一字尽现风流如:“寒雀满疏篱,争抱寒柯看玉蕤。忽见客来花下坐,惊飞,蹋散芳英落酒卮。痛饮又能诗,座客无毡醉不知。花谢酒阑春到也,离离,一点微酸已著枝。”(《南乡子》苏轼?梅花词,和杨元素)写寻梅,全诗56字,竟不见一个“梅”字。正所谓“不着一字尽现风流”。

      36、*中见奇如:“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莫嗔焙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过山农家》顾况);诗句似不经意,叙述小事,而农家气息、山农形象却跃然纸上。

[阅读全文]...
  • 古诗常用的表现手法及作用(古诗词常见的描写手法大全)

  • 常见表现手法及作用(1)对比,对比可突出事物的特点,使好的事物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如张可久的《[中吕]卖花声?怀古》“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伤心秦汉,生灵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以英雄美人的穷途末路和民生疾苦对比,表达了对普通百姓的深切同情。“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李白《越中览古》)前三句描写昔日繁荣和最后一句描写今日冷落凄凉形成强烈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其中蕴含着诗人深沉的历史思考。(2)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柳永《雨霖铃》)上阕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外,写的都是眼前实景实事实情,写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的心情,是实写;下阕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写出了离别的依依不舍。

    (3)烘托,烘托属侧面描写,原是国画的一种画法,后用于写作技法,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此种手法常与渲染手法结合起来使用,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等心情。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所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作者却从“千古风流人物”说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地位。

    (4)衬托,衬托是烘托的一种,指的是为了使事物的特色突出,用另一些事物放在一起来陪衬或对照。衬托手法又分两种:一种是正衬(陪衬),一种是反衬。正衬是用相同的东西来衬托,如白居易的《长恨歌》,写杨贵妃“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以美衬美;“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写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主要地位。反衬是用相反的东西来衬托,有以动衬静,以美衬丑,以乐衬苦等。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等都是以闹衬静。

    (5)动静结合,动静结合指在诗中诗人、事、景的动静有机地结合起来描写的一种手法。如杜甫的《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诗的尾句与第三句动态的飞燕对照,动静相间,相映成趣。

    (6)白描与工笔,白描原是国画的一种画法,指纯用线条勾画,不加色彩渲染,后用于文学创作,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而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的一种描写手法。工笔是指对事物注重细部,进行精雕细刻、重彩浓墨的描绘。如苏轼的《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采撷生活中的两个小景,以白描手法加以表达,融情于景,造成了一种别有情趣的美感。

    (7)以景结情,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如王勃的《山中》:“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最后两句写山上望见实景,映衬一二句之情,以景寓情,用秋风萧瑟,黄叶飘飞来衬托自己的悲苦。张可久的《〔中吕〕卖花声?怀古》:“阿房舞殿翻罗袖,金谷名园起玉楼,隋堤古柳缆龙舟。不堪回首,东风还又,野花开暮春时候。”诗人叙事时只写淫乐不写败亡,这种以景结情的手法余味无穷,耐人寻味。

    (8)以乐景写哀情,以乐景写哀情属反衬手法的一种,表面上写的是一种欢乐的场景,而实际上借此来表达一种悲哀、凄楚的情绪。如欧阳修的《踏莎行》“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以散发芳香的青草与和暖的春风这种乐景反衬词人无穷的离愁别绪这一哀情。又如李煜的《望江南》“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昔日游上苑时的热闹与美好正显示了今日处境的凄凉。

    (9)用典,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属于借古抒怀。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这首词除了回顾作者43年前南下经历一层外,全是用事。“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作者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春风十里”引用杜牧的诗句,表现往日扬州十里长街的繁荣景况,是虚写;“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是实写。这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10)叠词,叠词是指为了表达的需要,把同一词接二连三地用在一起的修辞手法。典型的如李清照的《声声慢》开头“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十四个字,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凄苦、复杂而深切的心理状态,为全诗定下了一个孤独的感情基调。

    (11)双关,为了使某一字、词,凭借其本身具有的语音或语意的条件,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获得双重意义就是双关。这种修辞手法可以使语言含蓄、风趣。如韦庄的《忆昔》中诗人不把“无忌”作专名看,取其“无所顾忌”“肆无忌惮”之意,这是双关;诗人言愁却借善歌少女之名“莫愁”,意在反讽,这也是双关。

    (12)想象,想象是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的《望洞庭》)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13)象征,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李德裕《登崖州城作》)这两句描写青山环绕,层峦叠嶂,自己所处的郡城正在严密封锁,重重阻隔之中。象征了自己被政敌迫害的景况,书写思归不得的忧伤。通篇用比喻就是象征,如于谦的《石灰吟》。

[阅读全文]...
  • 古代诗词中常用的艺术手法例说

  • 古代,艺术
  • 古代诗词中常用的艺术手法例说

      语文高考古诗词的阅读鉴赏题从一卷移到二卷,变客观题型为主观题型,答题的难度显然有所提高。鉴赏中有关表现手法的分析,以前只要求考生对题目中的解说进行正误判断,热现在则要求考生作出分析,并作简要的阐述。这就要求考生对常见的古典诗词的表现手法有更好的了解和掌握,下面就结合具体的古典诗词简要介绍一些常见的表现手法。

      1、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

      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和微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如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抒发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

      寓情于景(或物),情景交融,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如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写景之中包含着对春雨的.喜悦之情;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场景描写之中,寄寓着诗人的离愁别恨。

      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如唐代谢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滿天风雨下西楼。上联以红叶青山这样亮丽诗意的景色,反衬诗人离愁别恨。《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2、烘托

      烘托本是中国画中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上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诗歌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可以是人烘托人,如《秦罗敷》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也可以是物烘托物,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月出惊山鸟等以闹衬静。更多的是物烘托人,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的心情。

      3、联想和想象

      联想和想象多为浪漫主义诗人所采用。如李白常把现实与梦境、仙境,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打成一片,他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以飞越的神思结构全诗,诗人的想象犹如天马行空,所描绘的梦境、仙境,正是他所向往追求的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小时不识月,呼着白玉盘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郞西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都是奇思遐想与自然天真相结合的神来之笔。

      4、用典

      用典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古诗很讲究用典,这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成功地运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刘义隆等,诗人借助这些历史事实,含蓄自然而又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5、比喻和象征

      比喻本是一种把一事物比成另一本质不同的事物的修辞手法,运用在诗歌当中,也称比兴。诗词当中经常运用这一手法以达到形象生动和化实为虚的艺术效果。如唐代朱庆余《*试上张水部》巧借新妇拜见公婆前的忐忑不安而又充满希望的心理,写自己应试前紧张而又希望得到赏识的心态。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早春新叶萌发,诗人在一阵惊喜中忽发奇想,是春姑娘用她那双灵巧的手,摆弄那富有灵性的剪刀,裁出那片片细叶的吧!比喻使描写化实为虚,形象更生动了,情感更浓郁了。如果通篇贯穿着这种比兴的意象,则是象征。如李白常借雄奇不*凡的事物,如大鹏、天马、雄剑及高山大河,来寄托他的理想,象征他的才能;喜欢选取高洁美好的事物如明月、凤凰、松柏、美人等,来象征报的人品节操;又常选取遭摧残、受拘羁的人物事件来比喻他的经历和处境。

      6、夸张

      夸张即故意地对事物进行夸大或缩小的描写,借以表达诗人异乎寻常的情感。合理的夸张虽不符合事理,却符合情理。在浪漫主义诗歌中,夸张的手法随处可见。如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又如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李白《侠客行》)以五岳为轻来夸张侠客然诺之重;轻言托朋友,面对九凝峰。(李白《箜篌谣》)用山峰来夸张朋友之间的隔膜与猜疑。

      古诗词中还常用对比、借代、互文(如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白居易《琵琶行》主人下马客在船)、双关、比拟等用法,特点、作用类似于一般文章中运用的辞格,此不再赘述。另外,古诗中常见的一些艺术辩证的手法,也要注意。如描述事物或景物时,常把远与*、动与静、声与色、实与虚等相结合,收到了较好的艺术效果。

[阅读全文]...
  • 常用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 语文
  • 常用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在语文表达中,常见的表现手法:烘托、渲染、联想、想象、浪漫色彩、写实手法、正反对比、以小见大等,另外,诗歌还有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等等。今天小编希望通过以下的分享常用表现手法的作用,希望能让大家对语文知识的概念更加清晰,运用起来更加自如!

      常用表现手法的作用

      1.象征:言在此而意在彼,内涵丰富,富有哲理。

      2.铺垫:显示事物发生的原因或基础,显示其发展的必然。

      结构上:总领全文、制造悬念,线索分明,前后呼应,过渡自然,结构严谨,先抑后扬,卒章明志等。抒情方式:托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直抒胸臆。

      描写:

      ①正面描写

      A.渲染:采用浓墨重彩的笔法描绘事物、感染读者。

      B.白描:运用简笔勾勒事物的轮廓的描写手法。

      ②侧面衬托(烘托、烘云托月):

      A.正衬:用与所描绘对象性质、特征相似的另一事物作衬托,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特点。(一般也可就称之为衬托)

      B.反衬:用与所描绘对象性质、特征相反的另一事物作衬托,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特点。

      诗歌鉴赏常用的30种表现手法

      1.直接抒情。直接抒情是一种不要任何“附着物”,而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的一种抒情方式。如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城,无处话凄凉。”作者的感情如江河直下,直抒对亡妻的怀念之情。“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前两句写景,后两句直接抒发在这样的环境里产生的情怀,天然的形势、阔大的气象与诗人在这景象面前产生的富有哲理的思想融合在一起。

      2.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和寓情于景(或物)、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是作者通过对某种景物的描写来抒发感情的抒情方式。如孟浩然的《岁暮归南山》:“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白发催人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作者落第的失意,多病的苦痛,年华的流逝,种种哀情都借迷蒙空寂之景表达出来,含蓄委婉,余味无穷。

      借物抒情或托物言志(象征)就是作者在对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事物中,通过对事物的描写和叙述来抒发感情、表达志向和意愿的一种抒情方式。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菊、柳、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以及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微草等等都是诗人常常借以抒情言志的对象。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全词以梅自喻,借梅花的悲惨遭遇,喻托作者报国无门、屡受排挤与打击的不*心境。

      寓情于景(或物)、情景交融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如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写景中包含着作者对春雨的“喜悦”之情。

      3.以景结情。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如王勃的《山中》:“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最后两句写山上望见实景,映衬一二句之情,以景寓情,用秋风萧瑟,黄叶飘飞来衬托自己的悲苦。张可久的《〔中吕〕卖花声·怀古》:“阿房舞殿翻罗袖,金谷名园起玉楼,隋堤古柳缆龙舟。不堪回首,东风还又,野花开暮春时候。”诗人叙事时只写淫乐不写败亡,这种以景结情的手法余味无穷,耐人寻味。

      4.铺排。铺排即《诗经》表现手法中的“赋”,它指的是对事物的特点不厌其烦的多角度地进行铺排陈述。如《孔雀东南飞》中的“……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由足至头、至腰、至耳、至指、至口、至步,一连串夸张性的铺陈,旨在描写兰芝的美,更表现她的从容镇定。

      5.渲染。渲染就是通过对环境、景物或人物的行为、心理描写、形容或烘托,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的一种表现手法。如:《雨霖铃》上片描写送别的环境,作者浓墨重彩,极力渲染一种凄凉的气氛,加重了离愁别恨。“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首联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渲染秋江景物的特点。

      6.烘托。烘托属侧面描写,原是国画的一种画法,后用于写作技法,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此种手法常与渲染手法结合起来使用,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等心情。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所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作者却从“千古风流人物”说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地位。

      7.衬托。衬托是烘托的一种,指的是为了使事物的特色突出,用另一些事物放在一起来陪衬或对照。衬托手法又分两种:一种是正衬(陪衬),一种是反衬。正衬是用相同的东西来衬托,如白居易的《长恨歌》,写杨贵妃“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以美衬美;“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写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主要地位。反衬是用相反的东西来衬托,有以动衬静,以美衬丑,以乐衬苦等。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等都是以闹衬静。

      8.以乐景写哀情。以乐景写哀情属反衬手法的一种,表面上写的是一种欢乐的场景,而实际上借此来表达一种悲哀、凄楚的情绪。如欧阳修的《踏莎行》“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以散发芳香的青草与和暖的春风这种乐景反衬词人无穷的离愁别绪这一哀情。又如李煜的《望江南》“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昔日游上苑时的热闹与美好正显示了今日处境的凄凉。

      9.化动为静。化动为静就是在诗中将动景化为静景来写。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中“遥看瀑布挂前川”一句,将富有动态的瀑布化为静态来写,一个“挂”字,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倾泻的瀑布在遥看中的形象,包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神奇伟大的赞颂。

      10.动静结合。动静结合指在诗中诗人、事、景的动静有机地结合起来描写的一种手法。如杜甫的《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诗的尾句与第三句动态的飞燕对照,动静相间,相映成趣。

      11.抑扬。人的反驳,常对要褒的先写其不足,对要贬的先写其长处,这种手法就是抑扬。如元曲“沛公,大风,也得文章用。却教猛士叹良弓,多了游云梦。驾驭英雄,能擒能纵,无人出彀中。后宫,外宗,险把炎刘并。”先写刘邦的种种神威,临末才说到后宫外宗之乱,欲杨先抑,讽刺性极强。“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高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这首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写少妇“不知愁”,后面才说她“悔”,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12.白描与工笔。白描原是国画的一种画法,指纯用线条勾画,不加色彩渲染,后用于文学创作,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而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的一种描写手法。工笔是指对事物注重细部,进行精雕细刻、重彩浓墨的描绘。如苏轼的《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采撷生活中的两个小景,以白描手法加以表达,融情于景,造成了一种别有情趣的美感。

      13.意象组合。意象组合类似于电影中的蒙太奇手法,蒙太奇是电影导演为表现影片的主题思想,把许多镜头组织起来,使之构成一部前后连贯、首尾完整的影片。诗歌中的意象组合是作者根据表达的需要,将一些意象按照生活的逻辑,有机地组合在诗中,给人以鲜明的形象感。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此曲由前三句九个名词组成不同景物意象,它们巧妙地组织在一个画面里,渲染了一派凄凉萧瑟的晚秋气氛,从而含蓄地烘托出旅人的哀愁。温庭筠的《商山早行》中“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写了“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六个意象,这两句纯用名词组成的诗句,写早行情景宛然在目,确实称得上是意象俱足的佳句。

      14.曲笔。曲笔是写文章时故意离开本题而不直书其事的写法。杜牧的《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商女不知亡国恨”就是曲笔,因为商女是侍候他人的歌女,她们唱什么是由听者的趣味而定的,可见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那座中的欣赏者——封建贵族、官僚、豪绅。诗作最后两句于婉曲轻丽的风调之中,表现出辛辣的讽刺、深沉的悲痛和无限的感慨。表达了封建知识分子对国事怀抱隐忧的心境,又反映了官僚贵族正以声色歌舞、纸醉金迷的生活来填补他们腐朽而空虚的灵魂。

      15.重章叠句。重章叠句指上下句或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的一种表现手法,如辛弃疾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上片写的是年轻时候无所事事,无病**的“闲愁”,下片写的是而今关怀国事报国无门的“哀愁”。上下两片采用了重章叠句的结构形式,在反复咏唱中,即使语言具有音乐美,又在内容上形成鲜明对比。

      16.以小见大。以小见大指写的是小题材反映的是大问题的一种写法。如司空曙的《江春即事》:“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春月落正堪眠。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全诗以小见大,通过“不系船”这样一件小事,表现江村宁静幽美的自然环境和主人公悠闲安逸的情调。我们透过诗的画面和形象感受到的是一种单纯朴实的社会生活。

      17.比兴。所谓比,就是比喻,比拟。所谓兴,就是在诗的开头“先言他物”,以引出后面的正文。如《孔雀东南飞》的`开头就是运用了兴的手法,“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从孔雀因顾恋配偶徘徊不前的情形,引出仲卿和兰芝的不忍分离又不得不分离,最后双双徇情的故事。李商隐的《蝉》“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首句闻蝉鸣而起兴。“高”指蝉栖高树,暗喻自己的清高,蝉在高树吸风饮露,所以“难饱”,这又与作者的身世感受暗合。由“难饱”而引出“声”来,所以哀中有恨。比兴常在诗歌中连用,能更好地收到托物言志、寓情于景的效果。

      18.铺垫。铺垫即以一系列非主要情节做主要情节的准备或高潮到来前的气氛酝酿。必要的铺垫可以制造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注意和情感上的期待,使读者的注意力随情节的发展而延伸。如杜牧的《山行》,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这些景物不是并列地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起铺垫和烘托作用的。

      19.虚实。实写是指对事物进行直接的正面的叙述和描写,虚写是指侧面交代或烘托性的叙述和描写。虚实结合,可以使作品的结构更加紧凑,形象更加鲜明,并使作品增加容量。如唐朝诗人陈陶的《陇西行》:“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三四句“无定河边骨”和“春闺梦里人”,一边是现实,一边是梦境;一边是悲哀凄凉的枯骨,一边是年轻英俊的战士,虚实相对,荣枯迥异,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一个“可怜”,一个“犹是”,包含着多么深沉的感慨,凝聚了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

      20.用典。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属于借古抒怀。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这首词除了回顾作者43年前南下经历一层外,全是用事。“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作者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春风十里”引用杜牧的诗句,表现往日扬州十里长街的繁荣景况,是虚写;“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是实写。这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21.点化。点化也叫化用。它是把前人的诗文妙句融化为自己的语言的一种创作方法。如王实甫的《西厢记·长亭送别》“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就是点化了范仲淹的《苏幕遮》中的“碧云天,黄叶地”的句子。的《沁园春·雪》中“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一句点化了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的内容。白居易的《长恨歌》中“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点化了韦应物的“西施且一笑,众人安所妍”诗句的意境。

      22.对比。对比可突出事物的特点,使好的事物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如张可久的《[中吕]卖花声·怀古》“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伤心秦汉,生灵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以英雄美人的穷途末路和民生疾苦对比,表达了对普通百姓的深切同情。“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李白《越中览古》)前三句描写昔日繁荣和最后一句描写今日冷落凄凉形成强烈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其中蕴含着诗人深沉的历史思考。

      23.叠词。叠词是指为了表达的需要,把同一词接二连三地用在一起的修辞手法。典型的如李清照的《声声慢》开头“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十四个字,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凄苦、复杂而深切的心理状态,为全诗定下了一个孤独的感情基调。

      24.互文。互文是指古代诗文相邻句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意思的一种修辞手法。如“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引无管弦”中的“主人”“客”兼及“下马”和“在船”。“东西置松柏,左右种梧桐”中的“东西”“左右”兼及“置松柏”和“种梧桐”。“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中的“秦”“汉”兼及“明月”和“关”。

      25.双关。为了使某一字、词,凭借其本身具有的语音或语意的条件,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获得双重意义就是双关。这种修辞手法可以使语言含蓄、风趣。如韦庄的《忆昔》中诗人不把“无忌”作专名看,取其“无所顾忌”“肆无忌惮”之意,这是双关;诗人言愁却借善歌少女之名“莫愁”,意在反讽,这也是双关。

      26.倒装。倒装是指故意颠倒顺序,以达到加强语势,错综句法等修辞效果的一种修辞手法。如辛弃疾《西江月》中“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应为“天外七八个星,山前两三点雨”;最后两句“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头)忽见”,应为“溪桥路转,忽见社林边旧时茅店”。在山前疏雨将来时,“忽见”从前歇过的那家茅店,心情是惊喜的,用倒装句除了满足韵律的需要外,将“忽见”后移也可强调惊喜之情。再如“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应为“神游故国,应笑我多情,早生华发”。

      27.联想。联想是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诗人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运用巧妙的比喻,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形象,一改杨柳抒离情的象征义。

      28.想象。想象是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的《望洞庭》)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29.象征。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李德裕《登崖州城作》)这两句描写青山环绕,层峦叠嶂,自己所处的郡城正在严密封锁,重重阻隔之中。象征了自己被政敌迫害的景况,书写思归不得的忧伤。通篇用比喻就是象征,如于谦的《石灰吟》。

      30.照应。照应指诗中对前面所写的作必要的回答。恰当运用这种方法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首联两句写黄昏时分诗人伫立在细雨蒙蒙的江边,这里点明了诗题中的“暮雨”,又照应了诗题中的“送”字。

[阅读全文]...
  • 古诗中的表现手法有哪些?

  •   在日常学*、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经典的古诗吧,古诗包括唐律形成以前所有体式的诗,也包括唐朝及唐以后仍按古式创作的诗。那古诗中的表现手法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古诗中的表现手法有哪些?欢迎阅读与收藏。

      表现手法又叫表达技巧、艺术手法,是指诗歌的章法和技巧。

      1、用典

      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这首词除了回顾作者43年前南下经历一层外,全是用事。“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作者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

      “春风十里”引用杜牧的诗句,表现往日扬州十里长街的繁荣景况,是虚写;“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是实写。这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又如:李商隐《锦瑟》“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啼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连用了蜀帝化鸟,庄周化蝶,鲛人珠泪,蓝田烟玉四个典故,以隐喻手法从不同侧面写一生不幸。理想追求如同幻影,人生旅途遗恨重重,像杜鹃一样总在悲鸣,像明珠一样时时流泪。四个典故,构成了一个绵邈微婉的意境,寄寓了诗人浓重的悲慨,抒民了诗人的郁愤。

      常见的用典意思

      投笔:弃文从武 鸡黍:专指招待客人的饭菜 长城:守边的将士

      红豆:象征爱情或相思 楼兰:边境之敌 瑟瑟:原为绿色宝石的名称,后来借指绿色

      折腰:屈身事人 杜康:酒 化碧:刚直忠正的人为正义事业而蒙冤受屈

      黍离: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鸿雁,雁书,雁足,鱼雁:书信,音讯

      桑榆:指日落时余光所照之处,后指垂老之年 尺素:书信

      商女:即歌女,后以此为不顾国家存亡而醉生梦死的典故 青鸾,青鸟:传递书信的人

      鹧鸪:衬托处境的艰难或心情的惆怅 双鲤,鲤鱼,鲤素:书信

      杜鹃:渲染哀怨悲凄的气氛或思归的心情 五柳:隐者

      东篱,采菊: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闲雅的情致 鸿鹄:人有远大志向

      雕虫:微不足道的技能,多指文字技巧 三径:隐士居住的地方

      风骚:优秀的文学作品或文采 劳歌,渭城,阳关:送别时唱的歌曲

      长亭,南浦,柳岸:送别地 夕阳:离别时的心情或暮年老年

      牧童:淡泊,田园生活 烟波:离别后漂泊无依 吴钩:武器或有勇武豪情

      明月:乡愁 青云:高的地位 孤雁,落帆,断鸿:孤独游子

      青紫:*显爵 丁香:愁心或情结 青梅竹马:男女小时天真无邪一起玩耍

      蝉鸣:悲秋 青天:清官 落花:伤春

      落叶:秋天 黄昏日暮:死亡迫*的忧惧或苍茫的历史意味

      飞蓬,孤蓬,归蓬:孤寂的游子 西楼,望江楼:送别地或悠悠愁绪

      梅子:含有风情意味(梅子成熟:少女怀春)(梅雨:悠悠愁绪)

      2、联想

      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

      诗人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运用巧妙的比喻,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一改杨柳抒离情的象征义。

      3、想象

      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的《望洞庭》)

      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4、衬托或烘托

      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有正衬和反衬两种。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 这首词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写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主要地位。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亿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杜甫《月夜》) 颈联写妻子的美丽,反衬诗人惆怅痛苦的心情。

      又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动衬静是反衬。

      练*:杜甫《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是如何应用衬托手法的?

      以乐景衬哀情。

      5、渲染

      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首联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渲染秋江景物的特点。

      又如:杜甫的《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首诗是作者初至成都游诸葛亮*所作,抒写诗人对诸葛亮崇敬赞佩之情。前二联写*的景色,以古柏森森、碧草茂密、黄鹂空啼等景色渲染寂静、肃穆的气氛,表现作者对先贤深沉的缅怀。

      练*:分析刘禹锡《乌衣巷》渲染了一种怎样的气氛。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阅读全文]...
  • 常见修辞手法在小学古诗中的妙用

  • 小学
  • 常见修辞手法在小学古诗中的妙用

      在学*、工作或生活中,许多人对一些广为流传的古诗都不陌生吧,汉魏以后的古诗一般以五七言为基调,押韵、转韵有一定法式。古诗的类型有很多,你都知道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常见修辞手法在小学古诗中的妙用,欢迎大家分享。

      一、比喻

      形象思维是古诗创作的特质,比喻则是形象思维的重要手段,古诗中的比喻手法,更能把作者的思想感情化为读者可以感受到的具体形象,从而获得交流,受到感染。小学古诗,有些分别用上明喻、暗喻和借喻,也有一首用几种的。

      如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咏柳》一诗,就含有明喻、暗喻和借喻这三种手法。现简析一下。

      附诗: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诗的前两句,别出心裁地把柳树借比美女,一个“妆”字,巧设比喻,一个“高”字,衬托出美人亭亭玉立的丰姿,翠绿的颜色,成立她周身上下佩饰的晶莹闪亮的玉石;无数绿色丝带一样的柳条,也成了她的裙带,贴切的比喻把这婀娜多姿的柳树写活了。

      后两句,设问引出了作者巧妙的想象,把春风比作剪出翠叶的剪刀。这一比喻鲜明而形象,把对柳树的颂扬引向了对春天的赞美,深化了诗歌的思想内容,也让读者容易体会到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夸张

      古诗运用夸张修辞手法,能创造出生动、鲜明的艺术形象,增强语言的感染力,淋漓尽致地把作者的内心感情抒发出来,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启发读者的想象力,促进对内容的理解。

      如李白的'《山寺》一诗,正因为大胆地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才显突出了山寺的巍峨与超逸。

      诗的第一句“危楼高百尺”突出了山寺的高,第二句“手可摘星辰”说明了山寺隔天之*,更显其高。这种奇景,是诗人巧妙的夸张手法和丰富的想象创造出来的,她既突出了山寺的高势,也表达了诗人向往清高而超逸的生活情趣。

      三、对偶

      对偶这种修辞手法的主要作用,是用整齐对称的形式,和谐匀称的音节,把相对的两部分突显出来,以更好地表达思想,自然地抒发感情,从而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与感染力。

      且看杜甫《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诗的首联运用色彩对仗,先写树上,黄、翠、白、青四种颜色错落有致,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色彩鲜明,生气勃勃的图画。尾联则以数字对仗,一写时间之久远,二描空间之广阔,体现了诗人身居草堂,思接千载,目通万里的旷达胸襟。全诗通过对草堂附*明媚景色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和*安定生活的向往。

      四、对比

      对比,是把矛盾对立的关系用比较的方法将对立的事物本质尖锐地、鲜明地揭示出来,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和启示,让人们更深刻地体会和认识所表达的事物本质。宋代诗人梅尧臣的《陶者》一诗,就是其中的一首。

      附诗: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他将“陶者”和“不沾泥”者,“无片瓦”者和“居大厦”者两两相比,一方面控诉了统治者对劳动者的残酷剥削,另一方面也为劳动者的悲惨遭遇而鸣不*。它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制度下劳者不获、获者不劳、贫富悬殊的不合理现象,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今人读之,更能激发热爱社会主义社会的感情。

      五、拟人

      无论诗、文,恰当运用拟人这种修辞手法,均能使语言形象、鲜明、生动,积极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古诗运用拟人手法,更能让死板的东西活跃起来,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让人读后倍感亲切而为之振奋,唐代诗人韩愈的《晚春》不正是一个鲜活的例子吗?

      附诗: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氧化榆英无才思,唯解漫天作雪飞。

      诗的前两句,写百花争奇斗艳,各展其才,意欲留住即将归去的春光,给读者绘出了一幅万紫千红的春景图,抒发了作者惜春之情。后两句写杨花榆英漫天飞舞的景象,使晚春景色更具魅力,更具特色。

      草木无情,然而在作者的笔下,它却能“知”能“解”亦能“斗”,甚至还有“才思”优劣之分。文思巧运,实属罕见,诚令人叹服。

      六、衬托

      古诗以“烘云托月”的表达方式来渲染气氛,突出被衬主体,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使语言寓意更加深刻,思想内容更具感染力。唐代诗人柳宗元的《江雪》一诗,运用了此法,才具有勾魂摄魄的魅力而成为千古绝唱。

      附诗: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首诗是诗人被贬永州司马时写的。诗中流露出被贬后的孤独,也巧妙地反映出不愿与当权者同流合污的感情。

      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给我们展示了一幅动人的山水画。“鸟飞绝”、“人踪灭”、“孤舟”、“独钓”,写得那么孤寂凄清,衬托出作者的孤独心情。那披蓑戴笠,冒着严寒在雪中独钓的渔翁不正是作者高清形象的写照吗?

      这首诗的精湛,正是用了千山万径的寂静来衬托出渔翁的独钓,才收到以静衬动,静中见动的效果,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

      上述修辞手法,在古代诗歌中被作者常常运用,准确、生动、鲜明、突出,起到了极好的写景状物、表情达意的作用。我们在阅读、欣赏时,应特别注意理解领悟这些修辞手法的精妙之处。小学古诗还运用了设问、借代、叠字等修辞手法。

[阅读全文]...
  • 常见的表现手法及作用

  • 语文
  • 常见的表现手法及作用

      在*时的学*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语文这一门学科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有关语文学*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及作用,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分析一篇作品,具体地可以由点到面地来抓它的特殊表现方式,首先是字词、语句上的修辞技巧,种类很多,包括比喻、象征、夸张、排比、对偶、烘托、拟人、用典等等;从作品的整体上来把握它的表现手法时,就要注意不同文体的作品,抒情散文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抑扬结合、象征等手法;记叙文的写作手法如首尾照应、画龙点睛、巧用修辞、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等;议论文写作手法如引经据典、巧譬善喻、逆向求异、正反对比、类比推理等;小说的描写手法、烘托手法、伏笔和照应、悬念和释念、实写与虚写等。表现手法的分析是一种很泛的题目,答题时要注意完整地理解题目的答题要求,要简洁准确地答题,对有些题目如欣赏写作技巧的题,应结合上下文语境、文章题材与体裁风格等来准确把握,选取其中最主要的一种回答即可,不必面面俱到,如小说塑造人物的种种手法,如散文抒**感的种种手法等,尽量抓到得分点。因此表现手法一般可以包括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这三大类。

      二、写作手法:

      是人们在写作过程中运用语言文字表现文章内容的基本形式。如开头的方法、过渡的方法、结尾的方法。写作方法还因问题不同有所不同:记叙的方法、说明的方法、议论的方法、描写的方法、抒情的方法、修辞手法等。常见的有:夸张、对比、比喻、拟人;悬念、照应、联想、想象;抑扬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叙议结合、情景交融、衬托对比、伏笔照应、托物言志、白描细描、铺垫悬念、正面侧面、比喻象征、借古讽今、卒章显志、承上启下、开门见山;烘托渲染、动静相衬、虚实相生、实写与虚写、托物寓意、咏物抒情等。最常见的写作手法有:夸张、对比、比喻、悬念、照应、联想、想象、抑扬、动静结合、寓景于情、托物言志等。

      如果再具体一点细分一下,写作手法那么又可指特定文学样式中的一些技法,如结构短篇小说的写作手法:“横切悬念,倒叙事件”法、“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法、“淡化情节,形散神聚”法、“一箭双雕,一点两面”法、“偶然中必然,必然中偶然”法、“银丝串珠,数点一线”法、“明线暗线——双环连套”法、“欲扬先抑,欲抑先扬”法、“盆中藏月,以小见大”法、“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法。

      因此写作手法也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

      三、描写手法:

      描是描绘,写是摹写。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具体地描绘出来。这是一般记叙文和文学写作常用的表达方法。分细描与白描、静态描写与动态描写、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虚写与实写、人物描写、环境描写、物体描写、细节描写、渲染与烘托、欲扬先抑、联想和想象等。

      四、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即象征、夸张、拟人、对比、比兴、比喻、借代、对偶、反问、设问和双关、谐音、用典、互文、叠词等。

      另外不有一些概念我们也应该注意辨析,如:

      一、间接抒情与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是指作者不直接出面,通过其它方式来抒发感情,语言比较冷静客观。或借人物之口来抒情。或通过特定的语调来抒情。间接抒情的特点是抒情含蓄婉转,富有韵味,感染力强。间接抒情又分为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以景结情、以乐景写哀情、托物言志、托物寓理、借古讽今等。直接抒情就是以第一人称“我”为抒情主体,直接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一种文章笔法。也叫直抒胸臆。

      二、修辞方式与表达方式。

      修辞方式与表达方式在初中语文中是经常提及的两个名词术语:它们之间区别很大。修辞方式是指修饰文字词句,运用各种方法,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情感真挚、强烈而又引人入胜。初中课文常见的修辞方式有比喻、拟人、夸张、对偶、排比、反问、设问、对比、借代、反复、反语等。表达方式也叫表达方法,其内涵包括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五个方面。请看例题:下列语句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①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我们的志愿军战士。②在苍茫的大海上,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如果我们不理解表达方式这一术语的含义,就不能准确地作出判断,很可能第①句答出设问而不是议论,第②句答出比喻而不是描写。

      三、表现手法与描写手法。

      表现手法和描写手法实际上都是一种创作方法,但其内涵不同。表现手法内涵可从如下多个方面考虑:①抒情方式(借景抒情、借物抒情、融情于景、直抒胸臆等。)②表现方法(托物言志、以物喻人、先抑后扬、前后呼应、想象、联想、象征等。)③结构特点(前后呼应、结尾点题、对比、衬托、铺垫、、详略、倒叙、插叙等。)描写手法从描写的对象可分为: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和场面描写。人物描写可分为语言、动作、心理、外貌四个方面;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场面描写可分为动景、静景描写。从描写的详略看,可分为细描和白描。从描写的方法看,可分为实写和虚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四、说明方法与说明方式。

      说明方法和说明方式通常只能在说明性文体中出现。说明方法一般包括分类别、作比较、用比喻、举例子、列数字、下定义、作诠释、配图表等。说明方式一般指*实说明和生动说明。*实说明是指用*易朴实的语言来说明事物的外形、功能或事理的进程、结果,其主要手段是使用分类别、举例子、列数字、下定义、配图表这些说明方法和运用科学术语、专有名词等;生动说明主要指用华丽的词藻对说明对象加以描绘、刻画,使其形象、生动、感人、有力,其主要手段是运用引言论、用比喻、作比较等说明方法以及大量使用影容词、副词、叹词等。

      五、论证方法与论证方式。

      论证方法和论证方式一般只能在议论性文体中出现,它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论证方法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方法,最基本的论证方法是摆事实、讲道理,另外论证方法还包括对比法、类比法、喻证法、引证法、反证法、归谬法等。论证方式一般可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立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提出并阐明自己的见解或主张;驳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的见解或主张。

[阅读全文]...
  • 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 学*
  • 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常用修辞手法及作用:

      1、比喻——作用:(1)能将要表达的资料说明得生动、形象、具体、逼真(2)能给人以深刻鲜明的形象,使说理更透彻。

      2、拟人——作用:能使事物人格化,生动、形象。

      3、夸张——作用:(1)揭示事物的本质,烘托气氛,增加语言感染力。(2)给读者以联想和想象,增加语言的生动性。

      4、排比——作用:(1)加强语言气势一气呵成。(2)使富有节奏感。(3)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5、比较——作用:(1)能使语言色彩鲜明。(2)使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更加鲜明突出。

      6、对偶——作用:(1)形式整齐匀称、声韵和谐。(2)好处简练、醒目。(3)比较鲜明。

      7、反复——作用:(1)强调思想资料。(2)突出思想感情。(3)描述事物情态。(4)摹写声音和颜色。

      8、反问——作用:(1)加强语气。(2)增强语言力量。(3)激发了读者的感情,以使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9、设问——作用:(1)标题与开头用设问,能启发读者深思。帮忙读者领会文章的主题。(2)段与段之间使用设问,能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3)结尾处用设问,既可点明主旨,又能增加回味。

      10、引用——作用:(1)使论据确凿、充分、有力。(2)增强说服力,富有启发性。(3)语言精炼,含蓄典雅。

      修辞手法及作用讲练:

      一、知识梳理

      修辞手法——比喻、排比、夸张、拟人、反复、对偶、引用、比较、反问、设问、借代、互文。

      二、定义及作用

      1、{比喻}(明谕、暗喻、借谕)

      (定义):描述事物或说明道理时,用同它有相似点的别的事物或道理来打比方。

      (作用):用比喻来对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或渲染,可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表述,帮忙人们深入理解,用比喻阐明道理,能够把道理阐述得通俗易懂,使语言形象化。

      [举例]如:①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②收获的庄稼堆成垛,像稳温矗立的小山。

      ③广场上是雪白的花圈的海洋,纪念碑已堆成雪白的山

      2、{拟人}

      (定义):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或思想感情。

      (作用):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举例]如:油蛉在那里低唱,蟋蟀们在那里弹琴。

      3、{夸张}

      (定义):有意对客观事物言过其实,用来强调或突出事物某一方面的特征,表达某种强烈的思想感情。

      (作用):揭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举例]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4、{对偶}

      (定义):把结构相同或相似,字数相等,好处相关联的两个短语或句子成对的排列起来。

      (作用):形式整齐、结构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看起来醒目,读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便于记忆和传诵。

      [举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5、{排比}

      (定义):结构相同或相似,资料相关,语气一致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或句子排列起来,使语势得到增强,感情得到加深的修辞方式。

      (作用):排比往往给人以一气呵成之感,节奏感强,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多用于说理或抒情。用排比说理,能够把论点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排比抒情能够把情感抒发的淋漓尽致。

      [举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纯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6、{反复}

      (定义):为了强调某个意思,突出某种感情,有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或句子。

      (分类):连续反复、间隔反复。

      (作用):突出思想,强调感情,分清层次,加强节奏感。在说理文、记叙文中运用反复,能起到加强论点,分清条理的作用;在文艺作品个性是诗歌中运用反复,能表达强烈深挚的`思想感情,起到强调主题思想、增强旋律美的作用。

      [举例]如:沉默啊,沉默,不再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7、{借代}

      (定义)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事物的本来名称,而借用和人或事物密切相关的事物的名称来代替。

      (作用)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能够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分类及举例]

      ①特征代本体。例如:大胡子凶神恶煞的吼叫着。

      ②材料代本体。例如: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③标志代本体。例如:谁料竟会落在“三道头”之类的手里呢,

[阅读全文]...
  • 比喻修辞手法的作用

  • 语文
  • 比喻修辞手法的作用

      导语:在所有的修辞手法中,比喻是最最常见的,正确的运用比喻修辞手法,可以让自己在写作和表达中更灵动,有活力,更逼真,也会让句子更精彩,一起来看看比喻修辞手法的作用。希望能给你带来收获。

      (一)比喻修辞手法的作用

      比喻句就是打比方,就是根据联想,抓住不同事物的相似之处,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即所谓“举也(他)物而以明之也”。

      比喻的构成,必须有两个成分、两个条件。两个成分是:一个是所描绘的对象,即被比喻的事物,叫做“本体”或“主体”;一个是用来作比的事物或现象,叫做“喻体”或“客体”。两个条件是:一个是本体和喻体应当是不同的东西,有质的差异;另一个是两者之间又有某种相似之点。通常情况下,本体比较抽象、深奥,是实际对象感到生疏的;而喻体则比较具体、浅显,是交际对象所熟悉的。

      比喻是最常用的修辞手法之一。比喻使人容易理解,能变抽象为具体,深奥为浅显,还能使人产生联想和想象。比喻句常有比喻词,如“像······似的”“像······一样”“好比”“是”“变成”“仿佛”“真像”·····等。

      简介

      比喻是最常用的修辞手法之一。比喻的含义是:思想的对象同另外的事物有了类似点,就用那另外的事物来比拟这思想的对象;即用某一个事物或情境来比另一个事物或情境。这种打比方的修辞手法,就叫比喻,也叫譬喻。运用它可以把陌生的东西变为熟悉的东西,把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把抽象的事理具体化、形象化。

      特点

      比喻一般包括三个部分:本体(被比的事物或情境);喻体(作比的事物或情境);喻词(标明比喻关系的词)。比喻按三个部分的异同和隐现来看,其基本类型有三种:明喻、暗喻、借喻。除此三种基本类型之外,根据比喻的三个部分的结合情况,其变化形式有:博喻、倒喻、反喻、缩喻、扩喻、较喻、回喻、互喻、曲喻等多种形式。

      作用

      用比喻对某某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和渲染,可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依次引发读者联想和想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并使语言文采斐然,富有很强的感染力、

      对道理进行比喻:用浅显易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描述,化抽象为具体,化繁为简,帮助人们深入的理解。并使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文采。

      用比喻法描写事物,可使事物形象鲜明生动,加深读者的印象;用来说明道理,能使道理通俗易懂,使人易于理解。运用它可以把陌生的东西变为熟悉的东西,把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把抽象的事理具体化、形象

      常用比喻修辞的特点

      明喻是本体、喻体和比喻词都出现的比喻。明喻是最常用的比喻手法。

      例句:1、露似珍珠月似弓。

      2、阳光下盛开的百合花就是您的笑容。

      3、皎洁的明月高挂在淡蓝色的天空中,月光像流水一样泻下来,大地一片银白色。

      4、春风像个慈祥的母亲,拂着你的脸颊,使你感到舒畅,心旷神怡。

      5、云彩像一朵朵洁白的羽毛,轻轻的飘浮在空中。

      6、水仙花很漂亮,像一位站在小河边,穿着白衣服的仙女、

      7、春天是位魔法师,她融化了冰雪,让小草破土而出。

      8、小河清澈见底,如同一条透明的蓝绸子,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怀抱里。

      9、岸边的华灯倒映在湖中,宛如颗颗宝石缀在湖面之上。

      10、花越开越密,越开越盛,不久便挂满了枝头。走*看,仿佛是一个个活泼的小喇叭,正鼓着劲儿在吹呢。

      11、西湖,就是镶嵌在这天堂里的一颗明珠。

      12、幸福是染色的画笔,能染红鲜花,也能染绿树叶;能给清澈的湖水染上透明的质感,也能给纯洁的心灵涂抹一层辉煌。

      13、这一朵朵菊花,远看像一个个色彩鲜艳的绣球,*抚好似一匹匹细腻的丝绸。

      14、天上的云像连绵的峰峦,像湍急的河流,像威武的雄狮,像奔腾的骏马。

      15、远处的霓虹灯亮了,像一道亮丽的彩虹,像仙女飘舞的裙带,像一座七彩小桥,像一朵朵耀眼,绚丽的云。

      16、春天到了,大地变成了一片绿毯。

      17、一艘银灰色的气垫船,像一匹纯种烈马,在金波粼粼的`海面上飞掠而过。

      18、远远望去,泰山峰上的松树连成一片,浓浓的,看上去就像人的颧骨上横着的一道剑眉。

      19、鹅毛,像芦花,像棉絮的大雪降落下来。

      20、北极星像盏指路灯一样挂在天空。

      20、小姑娘的脸红红的,像个红苹果。

      (二)答题技巧:修辞手法的作用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例句: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春》朱自清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例句: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例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

      4、反问: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反问句中。

      答题技巧: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

      例句: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

      5、对比: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辞格。

[阅读全文]...
  • 夸张的表现手法作用

  • 夸张,语文
  • 夸张的表现手法作用

      表现手法是一种语句组织方式,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分析一篇作品,具体地可以由点到面地来抓它的特殊表现方式。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夸张的表现手法作用,希望对你有帮助!

      夸张的表现手法作用

      夸张的作用是用言过其实的方法,突出事物的本质,或加强作者的某种感情,强调语气,烘托气氛,引起读者的联想。

      夸张能引起读者丰富的想象和强烈共鸣。

      在文学中,夸张是运用想象与变形,夸大事物的某些特征,写出不寻常之语。

      例子(1):力拔山兮气盖世。 《垓下歌》项羽

      例子(2):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寄李十二白二十韵》杜甫

      例子(3):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蜀道难》李白

      例子(4):他种的瓜很甜,几十里外就闻到瓜香了。

      例子(5):敌人处处挨打,寸步难行。

      例子(6):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七律·长征》*

      例子(7):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木兰诗》郭茂倩

      有的夸张可以加强所说的话的力量,使语言更为雄辩。如有一句西方格言说:“如果胡须长就等于博学,那么山羊便是博士了。”把错误的道理即谬论,夸张到荒谬的程度,谬论自然被击败,真理也在夸张的语言中不言而喻了。夸张往往具有幽默感和哲理性,比如读了上面这句格言,你会在会心的微笑中,悟出某种深刻的道理。

      夸张的表现手法含义

      夸张,是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的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夸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夸张可分为"普通"类和"超前"类。夸张是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有目的地放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特征,以增强表达效果的修辞手法,也叫夸饰或铺张。指为了启发读者或听者的想象力和加强所说的话的力量,用夸大的词语来形容事物。

      夸张的表现手法分类

      夸张可分为两类、三种形式,即"普通"类和"超前"类,普通类又可分为两类,即扩大夸张,缩小夸张。

      扩大夸张

      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大、多、高、强、深……”的夸张形式。

      例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缩小夸张

      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小、少、低、弱、浅、……”的夸张形式。

      例如: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

      现有成语寸土必争、滴水不漏、寸步难行等也有同样的表达效果。

      超前夸张

      在时间上把后出现的事物提前一步的夸张形式。

      例如:农民们都说:“看见这样鲜绿的麦苗,就嗅出白面包子的香味来了。”

      又如:宋 范仲淹《御街行》:“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

      夸张手法在诗词中的审美作用

      诗词的本质在于抒情言志。这里所说的“志”,从广义来说,也就是“情”或者“情意”,是有感于事而发的内心冲动。因此, 情感是艺术作品的核心。 然而,如何在诗词中表现情感就显得十分重要。 唐代诗人李白,情感丰富,无论对社会、对人生、对生活,都有深刻的.感受。 在他的诗词里,有很多夸张的诗句, 彰显出他飘逸浪漫的风格。譬如,写愁深,有“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的诗句;表现人生苦短,有“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的诗句。 诗人运用了夸张手法, 通过丰富的想象,在尊重客观实事的基础上,夸大了事物形象,突出事物的某种特质、程度,借以抒发自己强烈情感。

      同样,诗人*的诗词里,夸张的诗句屡见不鲜,写出了他豪迈的英雄气概。在《七律·长征》诗词中就有这样的诗句:“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这里的“五岭”是指分布在湖南、广东、广西、贵州一带的大庾岭、骑四岭、都庞岭、萌渚岭和越城岭。它们山岳高耸,峻峭挺拔。“乌蒙”是指位于金沙江南岸云南禄劝县境内的十二峰,其山势雄伟,海拔二千三百多米 ,盘旋七十余里。可以说,无论是“五岭”或是“乌蒙”,都是够大够高的。但*把“五岭”比作“细浪”,把“乌蒙”比作“泥丸”, 故意把事物往小处说,这在修辞学上叫缩小型夸张。诗人通过夸张兼比喻,形象地表现出了红军的乐观心境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从而产生强烈的感染力!

      还有,《木兰词》中也巧妙地运用了夸张手法 。其中,“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诗人通过夸张手法,突出军情紧急,形势逼人,表明了被征充军是必然性,为木兰代父从军作了铺垫。又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诗人通过数字的夸张,表明了木兰功勋之特殊,皇上封赏之厚,从而强调木兰不为名利所累的高洁情操,同时也反衬出木兰淳朴善良的本质。

      总之,夸张是诗词中经常运用的手法之一。如果夸张手法运用得好,不但有助于抒情达意,提高诗词的艺术感染力,而且有助于引起读者丰富的想象和联想,产生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效果。

[阅读全文]...

相关词条

相关文章

古诗中常用的手法及作用 - 句子

古诗中常用的手法及作用 - 语录

古诗中常用的手法及作用 - 说说

古诗中常用的手法及作用 - 名言

古诗中常用的手法及作用 - 诗词

古诗中常用的手法及作用 - 祝福

古诗中常用的手法及作用 - 心语

推荐词条

领导刻薄的古诗词 形容身体健壮的古诗 描写杜康的古诗 励志的古诗含义 带兵字的古诗名 关于大明塔的古诗 关于包公陈州放粮的古诗词 银杏树叶和喜鹊的古诗 古诗改成的打油诗 含有旌旗的古诗 关于梨花的古诗七言 现代关于长江的古诗词 雪中的寺庙古诗 描写春夏秋冬的古诗四首 描写冬的古诗一 风的古诗有那些 荷叶伤感的古诗 关于国防的古诗60字 关于月亮的古诗(最短的) 幼儿园古诗的游戏导入 行业聚会的古诗对联 明星古诗有关的诗 古诗我最爱荷花的诗人是谁 关于中秋节的祝语古诗 古诗暮江吟的吟字是 关于读书的故事古诗词 关于古诗的儿童表演节目 关于看书的英语古诗 写到夜的古诗 形容海鸟的古诗 带水桥的古诗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