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诗中一咏三叹的朗读方法 >

古诗中一咏三叹的朗读方法

关于古诗中一咏三叹的朗读方法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古诗中一咏三叹的朗读方法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古诗中一咏三叹的朗读方法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古诗中一咏三叹的朗读方法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句子:即与古诗中一咏三叹的朗读方法相关的句子。
语录:即与古诗中一咏三叹的朗读方法相关的名人语录
说说:即与古诗中一咏三叹的朗读方法相关的qq说说、微信朋友圈说说。
名言:即与古诗中一咏三叹的朗读方法相关的名人名言、书籍名言。
诗词:即与古诗中一咏三叹的朗读方法相关的古诗词、现代诗词、千古名句。
祝福语:即与古诗中一咏三叹的朗读方法相关的祝福祝贺词。
心语:即与古诗中一咏三叹的朗读方法相关的早安、晚安朋友圈心语。

  • 有关于古诗朗读的方法

  • 方法,古诗文
  • 有关于古诗朗读的方法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有助于理解古诗的内容,领悟只能意会而无法言喻的意境和韵味,是综合感受语言美、意境美的重要手段。古诗朗读教学要抓准韵脚、节奏、语调等诸多要素,引导学生读好诗韵,读准诗意,读出诗境。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有关于古诗朗读的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抓准韵脚,读好诗韵

      诗韵是古诗朗读中潜在的情感语气,它主要依赖于读准*仄音,表现好韵脚韵音等得以实现的。因此要让学生明白,朗读古诗要想表现出诗韵,首先要将*仄音读正确,如《泊船瓜洲》中的“间”字是仄音 jiàn ,如果读成*音jian,就会损伤音节的谐和效果。其次要注意将各韵脚的音节读得正确中肯。古诗中的绝句和律诗一般情况下奇数句不押韵,偶数句押韵,一押到底,不变韵。朗读时对韵脚要恰当重读,非韵脚音读得轻佻一点儿,使上下句音节谐和对应,这样才能产生沁心感怀的韵味效果。当然,对韵脚重读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泊船瓜洲》一诗的韵脚有四个:“间山、岸、还”,如果把这四个韵脚都重读了的话,就会使人感到重复乏味。这时应根据诗意的表现需要,对“间、岸”给予恰当重读,而“山、还”的朗读力度应稍弱一点儿。此外,诗歌朗读是介于读和唱之间的形式 ── 吟诵,为了更好地表现出诗的韵味,朗读时不能太短促,有的字音要适当拖长些,从整体上表现出古诗回环起伏、委婉动听的音韵美。

      二、正确理解,读准诗意

      理解是朗读的基础。只有正确理解内容,朗读才可能表情达意。因此在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诗歌的意思后,必须引导学生读好古诗的节奏、重音及语调,准确表现诗意。

      1、节奏:

      划分节奏的一般规律是:

      首先将句子分成前后两大部分,五言句分成“△△/△△△”形式,七言句分成“△△△△/△△△”形式,然后再根据结构、内容等具体情况,将后一部分三字划分成“△/△△”、“△△/△”或“△△△”停顿形式,有时七言句的前部分划分成“△△/△△”形式。如《泊船瓜洲》一诗,可指导学生合理划分节奏并用符号加以表示: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2、重音:

      诗句的意思和情感的表达是依靠情感语气来实现的,其中语音轻重是关键。因此必须根据诗歌的表达重点,确定少而精的词语加以重读处理,并用着重号“·”标示。如本诗应把“只、又、何时”读成重音,强调诗歌的内在情感。

      3、语调:

      根据诗歌的情感表达确定哪句(部分)用升语调,哪句(部分)用降语调,分别用“↑”“↓”表示,注意诗句前后部分语调要相反或相对配置,如“明月何时照我”还一句可作如下语调处理:明月何时↑照我↓还?读升语调时音量逐次加大,力度渐次加强,语尾音节上扬且拖长;读降语调时力度从强次减弱,语速*缓。而且就整首诗而言,上句与下句,前两句与后两句语调配置也要交错对应,以取得起伏跌宕、相应谐趣的效果。

      三、展开想象,读出诗境

      朗读的最高境界是入情入境,古诗朗读也不例外。因此在学生读出诗韵、读准诗意的基础上,应诱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情境,让他们进入角色,获得自己的情感体验,发挥自己的创见性,去表现诗歌的思想情感。要引导学生读出诗境,首先应帮助学生获取更多有关诗歌的背景资料,这才可能进入诗人的内心世界。如《泊船瓜洲》一诗是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的一首抒情杰作。经查证,该诗写于他再次入相的.赴京路上,泊船瓜洲古渡之时。这次复相,意味着对他前期改革的肯定,此时此刻,一种将要为国家一展雄才的欢娱充盈着他的整个身心,然而他毕竟是一位身历风霜的政治家,对前程并不抱有幻想,倒不乏丝丝忧愁。回望自己的第二故乡──钟山,他在想:什么时候事功有成,在明月清辉之下,我将回到钟山;万一事功遇阻,这山林绿野正是我最好的归宿。如果没有以上这些背景资料,就会误以为这是一首普通的思乡诗,感情体验自然也就相差万里。其次要引导学生想象入境。如《泊船瓜洲》一诗,虽说课本没有插图,但教师可以用简笔画形式,简单勾勒出长江、瓜洲、京口、钟山的空间位置以及诗人、月亮的大致形象,为学生的想象提供形象的凭借,然后可播放《春江花月夜》片段,并通过教师的诱导性语言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最后让学生扮演诗人角色进行吟诵。这时的朗读,真情实感就会自然地流露出来。

      一、“意义单位”划分法

      文言句朗读的停顿,主要依据句意及其结构。句意如血肉,结构似骨骼。划分则可先揣摩意义,再把意思结合紧密的文字,看成一个“意义单位”,则“单位”与“单位”之间往往有一定停顿。

      例1 望晚日照城郭。

      “望晚”是“向晚”之义,即“接*黄昏时”。全句有“望晚”,“日照”,“城郭”三个“意义单位”,故应读为:望晚/日照/城郭/。切不可将“望”理解为“眺望”“远望”,读成:“望/日晚/照/城郭/”或“望/晚/日照/城郭”。可见意义对停顿的决定性作用。

      二、语法结构剖析法

      1、主谓之间,状谓之间,动补之间。可作停顿。

      例2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例3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例2句主语“寡人”与谓语“易”之间,状语“欲以……地”与谓语“易”之间,例3

      句谓语与补语之间,均应有停顿。这样,既便于节奏和谐朗读,又显示语意的层次性。

      2、动宾之间,结合紧密时不停顿,但宾语有定语限制或修饰,就须停顿。

      例4 故/克之。

      加点二字由于动词与宾语(一般为单音节)结合紧密,不需停顿,否则读来生硬。

      例5 缘溪/行,忘/路之远*。

      宾语(加点字)有其修饰限制语,结构完整,自成层次,动宾之间,往往有其停顿。

      3、状语之间虽应有所停顿,但只相当于现代的停顿级别,可不作停顿。

      例6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

      4、留心名词作状语现象有助于正确停顿,划分节奏。

      例7 其一/犬坐/于前/;

      例8 山行/六七里。

      为了突出名词性状语对谓语形象性修饰,必须把它与前面音节分开,使其直接修饰形容词谓语。

      三、辨别词语区分法

      1、若句首出现表假设、转折等的连词,如“若”、“而”、“然则”等或表总结性的词语,如“故”、“是故”等,以及“夫”“盖”“若夫”“至若”等助词,将其自成音节,专作停顿,以发挥统领全句或全段以及引起话题的作用。

      例9 夫/大国,难测也。

      例10 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

      例1l 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

      例12 然则/何时而乐耶。

      2、表示陈述、感叹、疑问、祈使等语气的语气词:也、矣、乎、哉、为、与(欤)、耳(尔)、邪(耶)、焉,常用在句末,它们的后面一般要断开。

      例13 余闻之也/久。

      3、连在一起的两个单音词,朗读时须读断。

      例14 可/以一战。“可以”虽形同现代词,但因文言多以单音节成句行文,一定要分开逐字朗读。

      4、名词一般为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名等古代遗迹。

      例15 陈/康叔公/尧咨/善射。

      例16 《范/文正公/集》

      “陈”系姓氏;“尧咨”是名;“康叔公”为谥号;“公”,古时对男子的尊称。“范”是范仲淹之姓;“文正”,谥号;“公”世人对“范”尊称;“集”,著作汇编。

      四、句式规律总结法

[阅读全文]...
  • 咏柳古诗北宋曾巩朗读

  • 诗人
  • 咏柳古诗北宋曾巩朗读

      这首诗是继盛唐时期著名诗人贺知章咏柳诗之后,描写春柳的力作,曾巩的咏柳则借柳讽刺那些势利小人。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咏柳古诗北宋曾巩朗读,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宋代: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译文

      杂乱的柳枝条还没有变黄,在东风的吹动下狂扭乱舞。

      把它的飞絮想蒙住日月,但不知天地之间还有秋霜

      注释

      ①倚——仗恃,依靠。狂——猖狂。这两句形容柳树在春天绿得很快:柳条似乎还没有发黄,但趁着东风吹暖,一下子便飞快地变绿了。

      ②解把——解得,懂得。飞花——柳絮。

      ③这两句的意思是:不要只看到柳絮飞扬,遮天蔽日,要知道还有清霜临降、柳叶飘零的时候啊!

      赏析

      《咏柳》是一首托物言志之作,作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北宋的曾巩。曾巩少即见长于文章,他的文风,雍容*易,不露锋芒,而曲尽事理。他的一些咏物诗寓意很深,如这首《咏柳》,就把春天的柳树比拟为得势便猖狂的小人,借以讽刺邪恶势力。

      诗的前两句是说:当春天刚到来的时候,零乱的柳条还没来得及转变为浅淡的青黄色,它就倚仗着东风吹拂而飘忽摇摆,气势更加猖狂。诗刚开头即语带嘲讽、蔑视,它描写“乱条”如何倚仗权势,张牙舞爪,逞性妄为,实际上是在为全诗主旨作准备,亦即古人所谓“蓄势”。

      蓄足了气势,则必然有力地得出颠扑不破的结论,于是后两句水到渠成,警语立出:那些柳条只会使柳絮飞上半天,企图遮蔽日月的光辉,却不知秋季来临,天地间还将有一场又一场的严寒霜冻,到那时它就要枯萎凋零了。“不知天地有清霜”一句为全诗的画龙点睛之笔,它对那些得志一时的小人提出了严正的警告,振聋发聩,促人警醒。

      诗中把柳树人格化的写法,以及诗人对柳树的明显的贬抑与嘲讽,使这首诗不是纯粹地吟咏大自然中的柳树。 咏柳而讽世,针对的是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势利小人。 将状物与哲理交融,含义深长,令人深思

      曾巩(1019年9月30日—1083年4月30日),字子固,江西南丰人 出生于建昌军南丰(今江西省南丰县),后居临川,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政治家。

      曾巩祖父曾致尧、父亲曾易占皆为北宋名臣。曾巩天资聪慧,记忆力超群,幼时读诗书,脱口能吟诵,年十二即能为文。嘉祐二年(1057),进士及第,任太*州司法参军,以明*律令,量刑适当而闻名。熙宁二年(1069),任《宋英宗实录》检讨,不久被外放越州通判。熙宁五年(1072)后,历任齐州、襄州、洪州、福州、明州、亳州、沧州等知州。元丰四年(1081),以史学才能被委任史官修撰,管勾编修院,判太常寺兼礼仪事。元丰六年(1083),卒于江宁府(今江苏南京),追谥为“文定”。

      曾巩为政廉洁奉公,勤于政事,关心民生疾苦,与曾肇、曾布、曾纡、曾纮、曾协、曾敦并称“南丰七曾”。曾巩文学成就突出,其文“古雅、*正、冲和”,位列唐宋八大家,世称“南丰先生”。

      诗词

      曾巩的主要成就在文,亦能诗。存诗400余首,其诗特点是比较质朴,雄浑超逸,含义深刻,略似其文,格调超逸,字句清新,但有些也存在宋诗言文言理的通病,但为文所掩,不受重视。他不但善赋体,也有诗长于比兴,形象鲜明,颇得唐人神韵。他的各体诗中以七绝的成就最高,精深,工密,颇有风致。如《西楼》《城南》《咏柳》等写景抒情的佳作。就“八大家”而论,他的诗不如韩、柳、欧、王与苏轼,却胜于苏洵、苏辙。词仅存《赏南枝》一首。其诗文曾被选译成英文,在国外发行。

      第一,纪实诗。

      曾巩的纪实诗继承和发扬了唐代杜甫现实主义诗歌文学传统,以反映社会现实、关注民间疾苦、揭弊政、评国事为主要内容,表现了他关注民生、济世兴邦的儒家思想。曾巩所生活的加上自然灾害频发,百姓生活苦不堪言。曾巩以诗歌真实描写了民生疾苦的.状况。在《追租》这首诗中,一句“山下穷割剥”写出了饥荒之年农民还要被层层盘剥的悲惨境遇,由此抨击地方官吏“暴吏理宜除”,并提出“浮费义可削”的政策主张。这首诗没有*古代诗歌传统的写景抒情,而是赤裸裸地针砭时弊,体现了曾巩关注民生疾一脉相承。与《追租》的主题思想类似的还有:描写虫灾肆掠、揭批官忧国忧民忧时的《边将》《胡使》《嗟叹》等等。曾巩的纪实诗除了对民生疾苦毫无遮掩地写实之外,还对积贫积弱的北宋王朝政局建言献策,有力地增强了文学在*古代政治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第二,咏史诗。

      *古代文人雅士多偏好以咏史来借古讽今和抒**怀。曾巩的诗歌也经常以缅怀历史人物、评价历史事件来表情达意。曾巩总能以惺惺相惜的姿态与心态去追思感受前人中那些与他理想抱负相似的人的精神世界,从而缅怀先圣、宽慰自我、排解忧愁、坚定决心。例如在《扬颜》一诗中,曾巩敬慕扬雄的立言不朽和颜回的立德不朽,以两人执著求道精神激励自己进业修德。再比如曾巩的《读五代史》,诗文以历史讽喻现实,以史谏言北宋统治者革借管仲与鲍叔牙之交推崇诚信道德的《论交》;表达渴望明主、隐含壮志难酬之情的《隆中》;谏言选贤举能、反对排斥贤臣的《垓下》等等。曾巩的咏史诗或委婉言志,或直言改革,其托物喻人的文笔都源于现实又立意高远,凸显了他恩泽天下、救民济世的儒家仁义思想。

      第三,离别诗。

      离别愁绪是古代诗人借诗所抒之情当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情怀。在《曾巩集》中有100余首诗歌蕴含离别之情。例如诗合集《奉和滁州九咏九首》显示,曾巩看望身在滁州的欧阳修返回时,离愁别绪顿生,对欧阳修的才学与人品大加赞赏。再比如《上杜相公》中所言,曾巩前去拜访仰慕已久、刚刚去职宰相的杜衍,临别时曾巩表达了对两人友情的珍重和对杜衍的敬仰之情。曾巩的此类诗歌还有:怀念好友王安石的《寄介甫诗》《江上怀介甫》;惜别友人的《送陈商学士》;感伤人才离去、叮嘱学生的《送钱生》;送别、劝慰失意者的《酬吴仲庶龙图暮春感怀》《送孙颖贤》;怀念、惜别亲人的景交融。此外,离别诗也是曾巩本人各个重要人生阶段与思想状态的真实记录。

      教育贡献

      曾巩的思想属儒学体系,他赞同孔孟的哲学观点,强调“仁”和“致诚”,认为只要按照“中庸之道”虚心自省、正诚修身就能认识世界和主宰世界。在政治上他反对兼并政策,主张发展农业和广开言路。他在任地方官时,以“仁”为怀。

      曾巩在王安石变法期间主张在不失先王意旨的前提下,对法制作必要的改革。在行动上,他能够维护新法,在齐州为官时,能力行保甲之法,使州人安居乐业。他师承司马迁和欧阳修,主张“文以明道”,把欧阳修的“事信、言文”观点推广到史传文学和碑铭文字上。他强调只有加强道德修养,才足以发难显之情,写“明道”之文。

      曾巩重视兴教劝学,培养人才。他培养了一批名儒,陈师道、王无咎、曾肇和曾布受业于他。曾巩治学严谨,每力学以求之,深思以索之,使知其要,识其微。 在抚州居所侧建有“兴鲁书院”,并亲自定学规、执教*,推动抚州学风。在南丰“子固公园”,有曾巩幼时读书处──读书岩、曾文定公祠、仰风亭、思贤堂,县博物馆亦建在其内。

      校藏书籍

      曾巩一生用功读书,极嗜藏书,从政之便,广览博收。家里藏古籍二万余卷,收集篆刻五百卷,名为《金石录》。著作有《元丰类稿》、《续元丰类稿》、《隆*集》和《外集》等。他都加以校勘,至老不倦。《列女传》、《李太白集》和《陈书》等都曾经过他的校勘。任职于史馆时,埋头整理《战国策》、《说苑》两书,他访求采录,才免于散失。他每校一书,必撰序文。并校订《南齐书》、《梁书》、《陈书》三史。在编校古书时所作的目录序,如《战国策·目录序》、《烈女传·目录序》、《新序·目录序》等。

[阅读全文]...
  • 有关于古诗朗读的方法

  • 方法
  • 有关于古诗朗读的方法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有助于理解古诗的内容,领悟只能意会而无法言喻的意境和韵味,是综合感受语言美、意境美的重要手段。古诗朗读教学要抓准韵脚、节奏、语调等诸多要素,引导学生读好诗韵,读准诗意,读出诗境。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有关于古诗朗读的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抓准韵脚,读好诗韵

      诗韵是古诗朗读中潜在的情感语气,它主要依赖于读准*仄音,表现好韵脚韵音等得以实现的。因此要让学生明白,朗读古诗要想表现出诗韵,首先要将*仄音读正确,如《泊船瓜洲》中的“间”字是仄音 jiàn ,如果读成*音jian,就会损伤音节的谐和效果。其次要注意将各韵脚的音节读得正确中肯。古诗中的绝句和律诗一般情况下奇数句不押韵,偶数句押韵,一押到底,不变韵。朗读时对韵脚要恰当重读,非韵脚音读得轻佻一点儿,使上下句音节谐和对应,这样才能产生沁心感怀的韵味效果。当然,对韵脚重读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泊船瓜洲》一诗的韵脚有四个:“间山、岸、还”,如果把这四个韵脚都重读了的话,就会使人感到重复乏味。这时应根据诗意的表现需要,对“间、岸”给予恰当重读,而“山、还”的朗读力度应稍弱一点儿。此外,诗歌朗读是介于读和唱之间的形式 ── 吟诵,为了更好地表现出诗的韵味,朗读时不能太短促,有的字音要适当拖长些,从整体上表现出古诗回环起伏、委婉动听的音韵美。

      二、正确理解,读准诗意

      理解是朗读的基础。只有正确理解内容,朗读才可能表情达意。因此在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诗歌的意思后,必须引导学生读好古诗的节奏、重音及语调,准确表现诗意。

      1、节奏:

      划分节奏的一般规律是:

      首先将句子分成前后两大部分,五言句分成“△△/△△△”形式,七言句分成“△△△△/△△△”形式,然后再根据结构、内容等具体情况,将后一部分三字划分成“△/△△”、“△△/△”或“△△△”停顿形式,有时七言句的前部分划分成“△△/△△”形式。如《泊船瓜洲》一诗,可指导学生合理划分节奏并用符号加以表示: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2、重音:

      诗句的意思和情感的表达是依靠情感语气来实现的,其中语音轻重是关键。因此必须根据诗歌的表达重点,确定少而精的词语加以重读处理,并用着重号“·”标示。如本诗应把“只、又、何时”读成重音,强调诗歌的内在情感。

      3、语调:

      根据诗歌的情感表达确定哪句(部分)用升语调,哪句(部分)用降语调,分别用“↑”“↓”表示,注意诗句前后部分语调要相反或相对配置,如“明月何时照我”还一句可作如下语调处理:明月何时↑照我↓还?读升语调时音量逐次加大,力度渐次加强,语尾音节上扬且拖长;读降语调时力度从强次减弱,语速*缓。而且就整首诗而言,上句与下句,前两句与后两句语调配置也要交错对应,以取得起伏跌宕、相应谐趣的效果。

      三、展开想象,读出诗境

      朗读的最高境界是入情入境,古诗朗读也不例外。因此在学生读出诗韵、读准诗意的基础上,应诱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情境,让他们进入角色,获得自己的情感体验,发挥自己的创见性,去表现诗歌的思想情感。要引导学生读出诗境,首先应帮助学生获取更多有关诗歌的背景资料,这才可能进入诗人的内心世界。如《泊船瓜洲》一诗是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的一首抒情杰作。经查证,该诗写于他再次入相的.赴京路上,泊船瓜洲古渡之时。这次复相,意味着对他前期改革的肯定,此时此刻,一种将要为国家一展雄才的欢娱充盈着他的整个身心,然而他毕竟是一位身历风霜的政治家,对前程并不抱有幻想,倒不乏丝丝忧愁。回望自己的第二故乡──钟山,他在想:什么时候事功有成,在明月清辉之下,我将回到钟山;万一事功遇阻,这山林绿野正是我最好的归宿。如果没有以上这些背景资料,就会误以为这是一首普通的思乡诗,感情体验自然也就相差万里。其次要引导学生想象入境。如《泊船瓜洲》一诗,虽说课本没有插图,但教师可以用简笔画形式,简单勾勒出长江、瓜洲、京口、钟山的空间位置以及诗人、月亮的大致形象,为学生的想象提供形象的凭借,然后可播放《春江花月夜》片段,并通过教师的诱导性语言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最后让学生扮演诗人角色进行吟诵。这时的朗读,真情实感就会自然地流露出来。

      一、“意义单位”划分法

      文言句朗读的停顿,主要依据句意及其结构。句意如血肉,结构似骨骼。划分则可先揣摩意义,再把意思结合紧密的文字,看成一个“意义单位”,则“单位”与“单位”之间往往有一定停顿。

      例1 望晚日照城郭。

      “望晚”是“向晚”之义,即“接*黄昏时”。全句有“望晚”,“日照”,“城郭”三个“意义单位”,故应读为:望晚/日照/城郭/。切不可将“望”理解为“眺望”“远望”,读成:“望/日晚/照/城郭/”或“望/晚/日照/城郭”。可见意义对停顿的决定性作用。

      二、语法结构剖析法

      1、主谓之间,状谓之间,动补之间。可作停顿。

      例2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例3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例2句主语“寡人”与谓语“易”之间,状语“欲以……地”与谓语“易”之间,例3

      句谓语与补语之间,均应有停顿。这样,既便于节奏和谐朗读,又显示语意的层次性。

      2、动宾之间,结合紧密时不停顿,但宾语有定语限制或修饰,就须停顿。

      例4 故/克之。

      加点二字由于动词与宾语(一般为单音节)结合紧密,不需停顿,否则读来生硬。

      例5 缘溪/行,忘/路之远*。

      宾语(加点字)有其修饰限制语,结构完整,自成层次,动宾之间,往往有其停顿。

      3、状语之间虽应有所停顿,但只相当于现代的停顿级别,可不作停顿。

      例6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

      4、留心名词作状语现象有助于正确停顿,划分节奏。

      例7 其一/犬坐/于前/;

      例8 山行/六七里。

      为了突出名词性状语对谓语形象性修饰,必须把它与前面音节分开,使其直接修饰形容词谓语。

      三、辨别词语区分法

      1、若句首出现表假设、转折等的连词,如“若”、“而”、“然则”等或表总结性的词语,如“故”、“是故”等,以及“夫”“盖”“若夫”“至若”等助词,将其自成音节,专作停顿,以发挥统领全句或全段以及引起话题的作用。

      例9 夫/大国,难测也。

      例10 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

      例1l 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

      例12 然则/何时而乐耶。

      2、表示陈述、感叹、疑问、祈使等语气的语气词:也、矣、乎、哉、为、与(欤)、耳(尔)、邪(耶)、焉,常用在句末,它们的后面一般要断开。

      例13 余闻之也/久。

      3、连在一起的两个单音词,朗读时须读断。

      例14 可/以一战。“可以”虽形同现代词,但因文言多以单音节成句行文,一定要分开逐字朗读。

      4、名词一般为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名等古代遗迹。

      例15 陈/康叔公/尧咨/善射。

      例16 《范/文正公/集》

      “陈”系姓氏;“尧咨”是名;“康叔公”为谥号;“公”,古时对男子的尊称。“范”是范仲淹之姓;“文正”,谥号;“公”世人对“范”尊称;“集”,著作汇编。

      四、句式规律总结法

[阅读全文]...
  • 咏雪的诗句朗读

  • 咏雪的诗句朗读

      咏雪的诗句有很多,各位同学们,看看下面的'诗句,欢迎各位朗诵。

      雪舟不肯半涂回,直到荒林意盛哉 —— 选自 宋 · 杨长孺《和曾无疑》

      角声未动纸窗白,儿曹报我雪满檐 —— 选自 宋 · 王炎《冬雪行》

      几点鲈乡莼浦,万里鲸波雪浪,掀舞小渔舟 —— 选自 宋 · 赵善括《水调歌头·雨霁彩虹卧》

      独羡当年灰袋客,雪埋气宇更充胖 —— 选自 宋 · 吴潜《七八用喜雪韵四首其一》

      长与雪梅争韵、更争春 —— 选自 宋 · 郑元秀《虞美人·瑶台夜冷清霜泣》

      昨日今日雪欲落,一梢两梢梅正开 —— 选自 宋 · 方岳《梅边约客》

      柳絮风中雪,芙蓉水上霞 —— 选自 宋 · 喻良能《次韵外舅黄虞卿为爱山园好八首其一》

      忆昔归田友麋鹿,雪里寻梅踏瑶玉 —— 选自 宋 · 周必大《韩子温尚书以长句送江梅次韵》

      扣门满衣雪,僵立不得跪 —— 选自 明 · 张羽《由竹溪至梅蹊书赠莫云樵》

      行云自随语燕,回雪趁惊鸿 —— 选自 宋 · 毛滂《诉衷情·三月八日仲存*上见吴家歌舞》

      白雪侵新鬓,归心逐断鸿 —— 选自 宋 · 释斯植《暮春雨中感怀》

      卷帘见月形神清,疑是山阴夜雪明 —— 选自 元 · 倪瓒《刘君元晖八月十四日邀余玩月快雪斋中,命余》

      夭夭风前花,纤纤日中雪 —— 选自 唐 · 李咸用《携手曲》

      玉杯春酌春盘食,曾忆雪香同醉色 —— 选自 宋 · 赵善括《和张尉食字韵》

      冻云垂地风栗冽,万里江天暮飞雪 —— 选自 宋 · 王之道《江天暮雪》

      今长尺若干,霜雪颇自力 —— 选自 宋 · 仇远《予久客思归以秋光都似宦情薄山色不如归意浓》

      千里内、欢声和气,可融霜雪 —— 选自 宋 · 何澹《满江红·再和诸人元夕新赋》

      雷斧何年翠凿成,老龙吟苦雪涛惊 —— 选自 宋 · 方岳《观天井》

      晨瓶得雪乳,暮瓮渟冰湍 —— 选自 宋 · 苏轼《白鹤山新居凿井四十尺遇盘石石尽乃得泉》

      塞外征行无尽日,年年移帐雪中天 —— 选自 唐 · 李益《暖川(一作征人歌)》

      怒风吹雪急鞭马,匪兕匪虎率旷野 —— 选自 宋 · 李复《督粮宿盐州东》

      闻道朝来雪又下,老人今岁未应饥 —— 选自 宋 · 苏辙《上元前雪三绝句》

      灯前看宝剑,雪里按苍鹰 —— 选自 宋 · 曹勋《刘生》

      尘陌望松雪,我衰君少年 —— 选自 唐 · 卢纶《送赵真长归夏县旧山依阳征君读书》

      月通深夜白,雪压岁寒青 —— 选自 宋 · 释道章《偃松》

      酒压羔儿雪煮茶,红罗斗帐锦笼花 —— 选自 宋 · 曾几《绍兴帅相公遗小春新花且折简云对瑞香啜之大》

      园林雪后清孤甚,京洛尘中子细看 —— 选自 宋 · 刘学箕《和林处士梅诗八首其一》

      笑插落梅花乱鬓,起看城雪筋冰楼 —— 选自 明 · 徐渭《岁暮夜雪招二王诗人菲果小饮》

      年年望雪待月,漫倚吟矶 —— 选自 宋 · 刘辰翁《汉宫春·岁尽得巽吾寄溪南梅相忆韵》

      可怜松雪当年笔,不识檀溪写的卢 —— 选自 明 · 明无名氏《题松雪画马》

      二月匡庐北,冰雪始消释 —— 选自 唐 · 白居易《春游二林寺》

      只怪南风吹紫雪,不知屋角练花飞 —— 选自 宋 · 杨万里《浅夏独行奉新县圃》

      大鹏风翼起,老骥雪蹄开 —— 选自 宋 · 曾丰《檄往校旁郡艺舟行值董仲修来赴漕试复小舣相》

      重念雪寒亲麈语,无忘水暖走鸥盟 —— 选自 宋 · 释正觉《清上人持钵求颂》

      若向庵中觅光禄,雪中履迹镜中真 —— 选自 宋 · 苏轼《光禄庵二首其一》

      蛟龙拔入盘重渊,雪霜放出参九天 —— 选自 宋 · 曾丰《豫章上游生米市前江中洲上至德观侧柏树甚老》

      问谁共、绿幄宴群真,皓雪肌肤相亚 —— 选自 宋 · 黄裳《宴琼林·木香》

      雪里过门多恶客,春阴只恼有情人 —— 选自 宋 · 黄庭坚《催公静碾茶》

      冻云垂地雪欲落,断雁叫群天尚早 —— 选自 宋 · 王之道《鹿泉成士王觉民颇有杜子美不彻之恼和东坡忆》

      蜀江雪浪来,棹趁船人把 —— 选自 宋 · 施晋卿《梅林分韵赋诗得下字》

      马头忽有暗香来,撼雪寻芳识标格 —— 选自 宋 · 曹勋《分题墨梅》

      旧房山雪在,春草岳阳生 —— 选自 唐 · 贾岛《送僧》

      三涧交流,两崖悬瀑,捣雪飞霜落翠屏 —— 选自 宋 · 刘子寰《沁园春·西岩三涧》

      高秋酒熟雪浮瓮,中夜剑归雷吼空 —— 选自 宋 · 陆游《闭门》

      轿中举首聊东望,不见花枝见雪城 —— 选自 宋 · 杨万里《上元後一日往山庄访子仁,中涂望见庄里李花》

      雪添行李重,船逐浪花轻 —— 选自 宋 · 林尚仁《送友人别》

      涧落烟中磐,岩垂雪里灯 —— 选自 明 · 止庵法师《送僧归天台住国清寺》

      虽然未尝西湖雪,犹及梅花第一枝 —— 选自 宋 · 姚勉《别西湖》

      客梦初惊,雪晴风冷千山晓 —— 选自 元 · 刘秉忠《点绛唇·客梦初惊》

[阅读全文]...
  • 适合三年级朗读的古诗文

  • 古诗文,三年级,文学
  • 适合三年级朗读的古诗文

      古诗,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又称古体诗或古风,指的是产生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体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适合三年级朗读的古诗文,希望大家喜欢。

      1、寻隐者不遇

      【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2、小儿垂钓

      【唐】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3、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4、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5、鹿柴

      【唐】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6、江上渔者

      【宋】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7、四时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8、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邑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9、村居

      【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10、悯农(其一)

      【唐】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11、池上

      【唐】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12、绝句

      【唐】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13、兰溪棹歌

[阅读全文]...
  • 朗读端午古诗

  • 端午
  • 朗读端午古诗

      在日复一日的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对那些朗朗上口的`古诗很是熟悉吧,从格律上看,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体诗。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朗读端午古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五月五日

      梅尧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

      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

      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

      和端午

      张耒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已酉端午

      贝琼

      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

      海榴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亦独醒。

      午日观竞渡

      边贡

      共骇群龙水上游,不知原是木兰舟。

      云旗猎猎翻青汉,雷鼓嘈嘈殷碧流。

      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

      江亭暇日堪高会,醉讽离骚不解愁。

      午日处州禁竞渡

      汤显祖

      独写菖蒲竹叶杯,蓬城芳草踏初回。

      情知不向瓯江死,舟楫何劳吊屈来。

      五日(选一)

      陈子龙

      吴天五月水悠悠,极目烟云静不收。

      拾翠有人卢女艳,弄潮几部阿童游。

      珠帘枕簟芙蓉浦,画桨琴筝笮艋舟。

      拟向龙楼窥殿脚,可怜江北海西头。

      五丝

      唐 褚朝阳

      越人传楚俗,截竹竞萦丝。水底深休也,日中还贺之。

      章施文胜质,列匹美于姬。锦绣侔新段,羔羊寝旧诗。

      但夸端午节,谁荐屈原祠。把酒时伸奠,汨罗空远而。

      端午日赐衣

      唐 杜甫

      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

      端午

      唐 李隆基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盐梅已佐鼎,曲糵且传觞。

      事古人留迹,年深缕积长。当轩知槿茂,向水觉芦香。

      亿兆同归寿,群公共保昌。忠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

      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

      唐 李隆基

      五月符天数,五音调夏钧。

      旧来传五日,无事不称神。

      穴枕通灵气,长丝续命人。

[阅读全文]...
  • 古诗诵读几种方法

  • 文学
  • 古诗诵读几种方法

      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学新大纲推荐背诵的80首古诗词,都是历代名篇佳作,不仅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而且短小精悍,词句优美,韵律和谐,节奏性强,易读易记,特别适合小学生诵读。那么如何指导学生诵读古诗词,对于陶冶其情操,养审美能力,提高文化素养,显得至关重要。在教学实践中,我主要尝试运用了以下几种方法。

      一是熟读成诵法。

      即让学生多读,可指导学生朗朗出声地诵读,低唱慢吟地诵读,也可不求甚解地诵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多了,自然成诵。如学*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首先是指导学生多读,反复地读,要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通过多读,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二是联系扩充法。

      即将所学的某一首古诗词,与其题材内容、表现手法相*的其他古诗词联系起来诵读,以形成一个知识组块。如学*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可指导学生同时诵读其他有关咏柳的名诗,如杜牧的《柳》:数树新开翠影齐,倚风情态被春迷。依依故国樊川恨,半掩村桥半掩溪。罗隐的《柳》: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依不胜春。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杨万里的《新柳》:柳条百尺拂银塘,且莫深青只浅黄。未必柳条能蘸水,水中柳影引他长。把这几首同一题材的诗歌联系起来让学生学*,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并在对比诵读中强化了记忆效果,从而激起了学生读背古诗词的极大兴趣。

      三是想象入境法。

      即将诵读过程作为欣赏佳作的过程,边读边想象画面,把自己融入诗词的意境之中。如学*《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可指导学生边读边思考,想象农人艰辛劳作的情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熟读成诵,自然水到渠成。有条件的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再现画面,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记忆。

      拓展:

      课外古诗词诵读七上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课《课外古诗词诵读》位于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最后一课,属于课外自读古诗词。

      二、学情

      七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初步具备了读古诗词的一些经验,可以自己简单的读一读古诗词,但是可能还在没有掌握一些阅读的方法。

      三、教学目标

      1、能够熟练诵读古诗词。

      2、能自己对古诗做简单赏析,并积累阅读古诗词的方法。

      四、教学重、难点

      能自己对古诗做简单赏析,并积累阅读古诗词的方法。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昨天晚上我备课的时候,感觉这节课要读的这四首古诗,内容丰富、情感真挚、写作的方法多样,可读的.角度较多,我就有点纠结,要从哪些角度带领你们读呢?不好选择,只好来寻求你们的帮助,你们来和我说说,你们*日里是从哪些角度来读古诗词的?

      (二)自由批注

      师:我们上学期在现代文阅读中涉及到了批注阅读的方法,本单元在名著阅读中也提出了批注的方法,接下来就请同学们结合以往阅读古诗词的经验,从四首古诗中自选一首,自选角度做一个批注。

      生:批注

      (三)发言交流

      1、学生交流自己所做的批注。

      2、教师归纳总结并板书;交流过程中指导朗读。

      (四)呈现老师批注

      1、怎样理解“诗中有画”?

      2、第二首诗中诗人的思乡之情怎么传达出来的?

      3、“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

      (五)现在我们再来看看我们可以从哪些角度读古诗

      (六)我们一起来有情感的朗读四首古诗词

      (七)学生任选一首诗一个角度,动笔写一写赏析

      1、学生交流自己写的赏析;

      2、教师进行相关语言表述的指导。

      (八)作业:积累背诵四首古诗词,并继续完成其它三首诗的赏析。

[阅读全文]...
  • 山村咏怀古诗带拼音(山村古诗带拼音朗读)

  • 一【原文】

    一去¹二三里²,烟村³四五家。

    仄仄(仄)*仄,**仄仄*。

    yī qù èr sān lǐ,yān cūn sì wǔ jiā。

    亭台⁴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仄)仄仄,仄仄仄**。

    tíng tái liù qī zuò,bā jiǔ shí zhī huā。

    二【注释】

    1.去:从所在的地方到远处,这里是指目光从站的地方看去远方。

    2.里:古长度单位,一里500米,1公里=2里。

    3.烟村:被炊烟或雾蔼笼罩的乡村。

    4.亭台:古建筑样式,这里泛指供人休息的建筑物。

    三【译文】

    一眼看去有二三里远,薄雾(炊烟)笼罩着四五户人家。

    村庄旁有六七座歇脚的凉亭,边上盛开着绽放的花朵。

    四【诗中有画】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两句是一种线状的视觉印象,“一去”放眼望去,“二三里”指目光远,先把景象放大,接着一些具体的景象映入眼帘了,袅袅炊烟、村庄的人家、村边的亭台、山野的香花,交织出一份动静结合的画面,在静静的原野和乡村中,摇曳而上的炊烟让静的画面动了起来。

    五【诗以言志】

    这首诗通过列锦的表现手法把烟村、人家、亭台、鲜花等景象排列在一起,构成一幅田园风光图,并创造出一种淡雅的意境,表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一【写作背景】

    写于诗人从涿州迁来辉县但开始游历之间,诗人在阳春三月去共城(今河南辉县)游玩时,看到了乡间野外的骀荡春光和迷人的乡村风物,为了表达诗人的闲适心绪和充分享受生活的积极人生态度,所以写下这首诗。

    二【作者生*】

    邵雍(1011年—1077年),字尧夫,自号安乐先生,北宋易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其先范阳(今河北涿州)人,故里在涿州西北10余里处的邵村,幼随父徙居共城(今河南辉县)。

    30岁后游河南,隐居苏门山,人称百源先生,死后谥康节,又称康节先生。著作有《皇极经世》、《伊川击壤集》等。他的先天学学说被*发展为预测学。

    三【格律初识】

    韵:六麻

    格律:仄起首句不入韵

    注:亭台六七座,六拗。

[阅读全文]...
  • 古诗清明朗读

  • 清明
  •   《清明》是唐代杜牧在清明佳节所作的一首小诗,诗中把景象非常清新、生动,而又境界优美、兴味隐跃。

      唐代: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创作背景

      此诗首见于南宋初年《锦绣万花谷》注明出,后依次见于《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明托名谢枋得《千家诗》、清康熙《御选唐诗》。《江南通志》载:杜牧任池州刺史时,曾到过杏花村饮酒,诗中杏花村指此。附*有杜湖、东南湖等胜景。

      作者介绍

      杜牧(公元803-约853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号称杜紫薇。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晚唐诗人。(来源:中书省别名紫微省,因此人称其为“杜紫薇” )晚唐时期.唐代家,*称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阿(ē)房宫赋》亦颇有名。

      杰出的诗人、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史馆修撰(xiū zhuàn),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最终官至中书舍人。晚唐杰出诗人,尤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杜甫与合称“李杜”,为了跟杜甫与李白区别开来,诗人与杜牧即“小李杜”。

[阅读全文]...
  • 古诗江南春朗读

  •   《江南春》反映了中国与绘画中的审美是超越时空的、淡泊洒脱的、有着儒释道与禅宗“顿悟”的思想,也是杜牧的代表作之一。

      》》》江南春朗读

      诗人: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古诗江南春创作背景

      杜牧生活的晚唐时代,唐王朝以做大厦将倾之势,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牛李党争.....一点点的侵蚀着这个巨人的身体。

      而另一方面,宪宗当政后,醉心于自己*淮西等一点点成就,飘飘然的做起了长生不老的春秋大梦,一心事佛,韩愈上《谏佛骨表》、险些丢了性命。宪宗被太监杀死后,后继的穆宗、敬宗、文宗照例提倡佛教,僧尼之数继续上升,寺院经济持续发展,大大削弱了*的实力,加重了国家的负担。

      杜牧这年来到江南(江苏江阴),不禁想起当年南朝、尤其是梁朝事佛的虔诚,到头来是一场空,不仅没有求得长生,反而误国害民。既是咏史怀古,也是对唐王朝统治者委婉的劝诫。后来武宗发动会昌灭佛,从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矛盾。

      这是一首素负盛誉的写景诗。小小的篇幅,描绘了广阔的画面。它不是以一个具体的地方为对象,而是着眼于整个江南特有的景色,故题为《江南春》。

      首句“千里莺啼绿映红”,一开始就展现了江南大自然风光。“千里”是对广阔的江南的概括。这里到处是莺啼,无边的绿叶映衬着鲜艳的红花。这种有声有色、生机勃勃的景色自然是江南特有的。次句“水村山郭酒旗风”写了江南独特的地形风貌,临水有村庄,依山有城郭,在春天的和风中,酒旗在轻轻地招展。这是多么明丽的江南啊!

      一二句写的是晴景,三四句写的是雨景。“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在春天的微雨中,则另有一番风光。在山明水秀之处,还有南朝遗留下来的数以百计的佛寺。这些金碧辉煌、屋宇重重的佛寺,被迷蒙的烟雨笼罩着,若隐若现,似有似无,给江南的春天更增添了朦胧迷离的色彩。“四百八十”是虚数,不是实指,突出佛寺之多,讽刺了皇帝依赖佛教。其中应指现存于江阴青阳镇的悟空寺。

      全诗以高度概括的笔法,勾勒了江南地区的风物,描绘了江南明丽而迷蒙的春景。色彩鲜明,情味隽永。一首七言绝句,能展现出这样一幅广阔的画卷,真可谓“尺幅千里”了。

      同时杜牧还留下了一首《芙蓉湖》),赞誉江阴美景:

      丹树村边烟火微,碧波深处雁初飞。萧条落叶垂杨岸,隔水寥寥闻捣衣。

      赏析分歧

      关于《江南春》绝句的主旨,有没有借古讽今是分歧较大的地方。

      有的研究者提出了“讽刺说”,认为南朝皇帝在中国历史上是以佞佛著名的,杜牧所处时代的佛教也是恶性发展,而杜牧又有反佛思想,因之末二句是讽刺。或认为主旨在尚儒排佛,表达对统治者治国乏术和佛道误国的忧虑;或认为主旨在借古讽今,讽谏统治者大兴土木滥修佛寺会造成国力衰弱民生凋敝,加重社会危机。他们认为晚人有一种忧国忧民的情怀,审美之中不乏讽刺,诗的内涵也更显丰富。

      有的研究者不以为然。他们只是认为这首诗只是描绘了江南的美景,表现了诗人对江南景物的赞美与神往。了解诗首先应该从艺术形象出发,而不应该作抽象的推论。杜牧反对佛教,并不等于对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佛寺建筑也一定讨厌。他在宣州,常常去开元寺等处游玩。在池州也到过一些寺庙,还和僧人交过朋友。著名的,象“九华山路云遮寺,青弋江边柳拂桥”,“秋山春雨闲吟处,倚遍江南寺寺楼”,都说明他对佛寺楼台还是欣赏流连的。

[阅读全文]...

相关词条

相关文章

古诗中一咏三叹的朗读方法 - 句子

古诗中一咏三叹的朗读方法 - 语录

古诗中一咏三叹的朗读方法 - 说说

古诗中一咏三叹的朗读方法 - 名言

古诗中一咏三叹的朗读方法 - 诗词

古诗中一咏三叹的朗读方法 - 祝福

古诗中一咏三叹的朗读方法 - 心语

推荐词条

关于雨季的唯美句子 安慰人的英语句子 花信年华的唯美句子 ABAC句子 人美景美的句子 形容很丢人的句子 祝小孩生日快乐的句子 阳光沙滩海浪的句子 小时代关于友谊的句子 自己的劳动成果的句子 睡不着得句子说说心情 努力的唯美句子 形容对方敷衍的句子 兜风放松心情说说句子 关于释放心情的句子 托尔斯泰传句子赏析 用蝴蝶描写爱情的句子 思念逝去父母的句子 形容分手后想开的句子 关于激励人生的句子 描写水花四贱的句子 热死人的微信搞笑句子 关于食物的英语句子 愿你今后开头的句子 幸福早餐语句子 男女分手的句子 赞美春天的句子短一点 悲伤感情感悟的句子 失去信任的句子 药苦的句子 想念爷爷的句子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