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关于官职升贬的古诗句 >

关于官职升贬的古诗句

关于关于官职升贬的古诗句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关于官职升贬的古诗句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关于官职升贬的古诗句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关于官职升贬的古诗句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句子:即与关于官职升贬的古诗句相关的句子。
语录:即与关于官职升贬的古诗句相关的名人语录
说说:即与关于官职升贬的古诗句相关的qq说说、微信朋友圈说说。
名言:即与关于官职升贬的古诗句相关的名人名言、书籍名言。
诗词:即与关于官职升贬的古诗句相关的古诗词、现代诗词、千古名句。
祝福语:即与关于官职升贬的古诗句相关的祝福祝贺词。
心语:即与关于官职升贬的古诗句相关的早安、晚安朋友圈心语。

  • 古代官职文学常识

  • 文学,古代,学*
  • 古代官职文学常识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学*是永无止境的,只有通过不断学*才能提升自己修养。下面是小编带来的是古代官职文学常识,希望对您有帮助。

      1、中央官职

      秦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组成中枢机构。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和秘书工作。

      汉朝大体上沿袭秦制称为三公,下设九卿,分管各方面政务,后世又演变为三省六部制。

      【三省】为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宋代中书省职权扩大,同枢密院分掌文武大权,门下、尚书省遂废。明代内阁为最高政务机构,内阁大臣称为辅臣,首*称首辅(即宰相)。清代有军机处,王、公、尚书等为军机大臣,掌握*大权。

      【六部】是指“吏部,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等事;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事;礼部,管典礼、科学、学校等事;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事”。各部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下设郎中,副职称员外郎,下属官员有主事等。

      寺即官署。九寺即九卿之官署。汉以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谓之九寺大卿。历代略有变动,迄于清皆因之。

      此外,中央还设有专门机构和官员,负责管理图书、编修历史、制定历法等工作。如司马迁、张衡曾任太史令。高启为翰林国史编修等。

      2、地方官职

      秦汉主要行政区是郡。郡的长官,秦称郡守,汉称太守。

      隋唐主要行政区是州,州官称刺史,属官有长史、司马等。唐代在一些军事重镇。设节度使,属官有行军司马、参谋、掌*等。宋代州官称知州,县官称知县。明清改州为府,称知府。

      3.古代常见官名

      【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

      【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有时称相国,常于宰相通称,简称“相”。一般只设一个丞相,俗称大丞相,有时分为左右两个丞相,右丞相专门管理国事,左丞相是皇帝的“私人顾问”。不需要管理国事。

      【太师】指官职又名太宰

      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

      【太子太师】太子太师属“东宫三师”为名义上的太子老师。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称“三孤”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

      【尚书】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代始设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

      【学士】魏晋时是掌管典礼、编撰诸事的官职。唐以后指翰林学士,成为皇帝的秘书、顾问,参与机要,因而有“内相”之称。明清时奉旨、侍读、侍讲、编修、庶吉士等虽亦为翰林学士,但与唐宋时翰林学士的地位和职掌都不同。

      【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谓“上卿”。

      【大将军】先秦、西汉时是将军的最高称号。魏晋以后渐成虚衔而无实职。明清两代于战争时才设大将军官职,战后即废除。

      【参知政事】又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

      【军机大臣】军机处是清代雍正帝建造的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任职者无定员,一般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或京堂兼任,称为军机大臣。军机大臣少则三、四人,多则六、七人,被称为“枢臣”。

      【御史】本为史官,秦以后置御史大夫,职位仅次于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诸事。

      【枢密使】枢密院的长官。唐时由宦官担任,宋以后改由大臣担任,枢密院是管理*要政的最高国务机构之一,枢密使的权力与宰相相当,清代军机大臣往往被尊称为“枢密”。

      【左徒】战国时楚国的官名,与后世左右拾遗相当。主要职责是规谏皇帝、举荐人才。

      【太尉】元代以前的官职名称。是辅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汉代称大司马。宋代定为最高一级武官。

      【上大夫】先秦官名,比卿低一等。

      【大夫】各个朝代所指的`内容不尽相同,有时可指*的要职。

      【士大夫】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

      【太史】西周、春秋时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兼管典籍、历法、祭祀等事。秦汉以后设太史令,其职掌范围渐小,其地位渐低。

      【长史】秦时为丞相属官,两汉以后成为将军属官,是幕僚之长。

      【侍郎】初为宫廷*侍。东汉以后成为尚书的属官。唐代始以侍郎为三省(中书、门下、尚书)各部长官(尚书)的副职。

      【侍中】原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因侍从皇帝左右,地位渐高,等级超过侍郎。魏晋以后,往往成为事实上的宰相。

      【郎中】战国时为宫廷侍卫。自唐至清成为尚书、侍郎以下的高级官员,分掌各司事务。

      【参军】“参谋军务”的简称,最初是丞相的军事参谋,晋以后地位渐低,成为诸王、将军的幕僚,隋唐以后逐渐成为地方官员。

      【令尹】战国时楚国执掌军政大权的长官,相当于丞相。明清时指*。

      【巡抚】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为省极地方长官,总揽一省的军事、吏治、刑狱等事,地位略次于总督,别称“抚院”、“抚台”、“抚军”。

      【校尉】两汉时期次于将军的官职。

      【知府】即“太守”,又称“知州”。

      【县令】一县的行政长官,又称“知县”。

      【里正】古代的乡官,即一里之长。

      【里胥】管理乡里事务的公差。

      【都尉】职位次于将军的武官。《陈涉世家》:“陈涉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鸿门宴》:“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召沛公。”

      【冏卿】太仆寺卿的别称,掌管皇帝车马、牲畜之事。《五人墓碑记》“贤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吴公”’“因之”是吴默的字。

      【司马】各个朝代所指官位不尽相同。战国时为掌管军政、军赋的副官,如《鸿门宴》:“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隋唐时是州郡太守(刺史)的属官,如《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白居易当时被贬至九江,位在州郡别驾、长史之下。

      【节度使】唐代总揽数州军政事务的总管,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后内地也遍设,造成割据局面,因此世称“藩镇”。《红楼梦》第四回:“雨村便疾忙修书二封与贾政并京营节度使王子腾。”

      【经略使】也简称“经略”。唐宋时期为边防军事长官,与都督并置。如范仲淹曾任陕西经略副使。明清两代有重要军事任务时特设经略,官位高于总督。如《梅花岭记》“经略洪承畴与之有旧”,洪承畴降清后曾任七省经略,驻扎江宁。

      【刺史】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唐白居易曾任杭州、苏州刺史,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

      【教头】宋代军中教练武艺的军官,《水浒传》中的林冲就是京城八十万禁军的枪棒教头。

[阅读全文]...
  • 南北朝的官职任用制度

  • 南北朝的官职任用制度

      在当今社会生活中,大家逐渐认识到制度的重要性,制度一般指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也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法令、礼俗等规范或一定的规格。那么相关的制度到底是怎么制定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南北朝的官职任用制度,欢迎大家分享。

      南北朝的官职任用制度

      (一)任用方式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吏的任用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见于史册的主要有:守、拜、领、录、*、兼、行、假、试、权、知、监、参、掌、典、署、督、护、待诏等等。按照任用等差,可以分为如下几种类型:

      第一,候补之类。此类主要有待诏、郎选、听选等方式。待诏是汉代的候补官制度,待诏人员有待诏于金马门、公车、殿中、黄门、宦者署的,也有待诏于丞相、御史二府的。他们在官署听候补官,有时也承担本署内的一些事务。郎选是从三署郎官署的诸郎中选官,三署郎是汉代官吏储备学校,被选拔上来的人才取得被任用为郎的资格,再经过一定时间的历练然后出补为官。听选是尚书将选人分类,等待有缺补官。还有一些候补官是因父母丧葬守制和其他原因去职,期满要求复职的。

      第二,试用之类。此类主要有行、守、试、假、权等方式。试用有一定的期限,一般是以一年为限,多者长达三年。试用期间,俸禄稍低于实授官。试用期满以后,称职者转为实职,称为“真除”或“实授”;不称职的则罢归。试用官只有在试用期内不出重大的差错,才能保住官职,争取实任,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官员忠于职守和认真任事。

      第三,拜授之类。此类主要有拜、授、遗诏等方式。经过拜授的官员即为正式任命的实缺官。拜有召拜、征拜、策拜等区别,召拜是皇帝特召,征拜是由外官转入朝官,策拜是任命重要大臣。授有铨授、敕授、制授、特授等区别,铨授是吏部任命低级官吏,敕授是报请皇帝批准任命中级官员,制授是皇帝批准任命较高级的官员,特授是皇帝任命高级官员。遗诏是指新旧皇帝交替时期,由老皇帝在去世前任命辅政大臣的方式。名称不同,所授官职的轻重高低也有不同。

      第四,兼领之类。此类主要有兼、行、权、判、带、领、录、护、典、都、督、掌、监等方式。在某些官位缺员或某些重要的事务需要重臣负责的时候,多采用这种任命方式。兼和领都表示身有两职以上,但内容和含义完全不同。兼是兼职,有长兼和权兼之别,可以低官假行,也可以*判带、同级互兼,这都是权宜的办法,以避免官位缺员时耽误工作。领则是主管,有一定的实际权力,能够起到主要负责人的作用,如领尚书事、领城门兵、领盐铁事等,凡带有典、护、督、录、都、监等名的,都拥有实际权力,他们大多数被皇帝授予假节、持节、使持节的名号,以代表皇帝行使权力。

      第五,参知之类。此类主要有参、知、*、议等方式。有些重要的职事,任命参、知去参加共同议事,这样做一是为了加强力量,使工作更加严谨,二是为了达到相互牵制、加强皇权控制的目的。这类官虽不能起主要作用,但有时也可以负责某项事务,如左将军知殿内文武事、御史中丞参礼仪事等。知有参知、兼知、权知、总知的区别,议有参议、专议、领议的区别。名称不同,地位和权限也不同。

      (二)任用程序

      在任用官吏的程序上也是有所区别的。有皇帝直接任用的。称为特简、特任、特选、特拜、特召、召拜、征拜等。一般适用于比较高级的官员。有由官吏主管部门任命的,称为选、授、补、除、拜等,官吏在西汉归丞相、御史二府主管,在东汉由尚书台主管,在魏晋南北朝由吏部主管,官吏主管部门按照任命官吏的等级,或报皇帝批准,或交朝廷集议,或行文各级官府,对进入官秩等级的都要备案。有由主要长官任命的,称为召辟、征辟、辟署、命等、按规定,一般掾属由主要长官批准,本官府备案即可,高级僚佐要报中央核准备案,有些还要由中央任命。

      对不同等级的官员有不同的任用程序。高级官员必须经皇帝亲自核准;中级官员必须由主管部门核查备案,报请皇帝批复才能任命,低级官吏虽然主要长官有辟署权,但进入官品秩等,也必须报请中央官吏主管部门批复,不得越级逾限,违者要受到严厉的处罚。如南宋大明七年(公元463年),吏部举寒人张奇为公车令,这是中级官员,需皇帝敕旨,孝武帝刘骏以张奇资品不当,另换人选,吏部的令史抑敕旨而使张奇先到公车就职,事发后,尚书令史2人弃市,6人受鞭杖,吏部尚书坐免官,尚书右仆射降职。

      (三)任用限制

      为保证对官员任用得当,保持官阶品秩大体升迁有序,照顾到官僚群体中的各种政治势力及阶层的*衡,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对官员的任用限制不断增多。

      秦汉以来,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限制商人为官。魏晋南北朝时期,限制寒族为*,这实际上是以阶级贵贱的区分为基础的。十六国和北魏时期,任用官员还有一定的民族限制。在等级森严的官僚队伍中。出身和资历是任官时优先考虑的条件之一,官僚制度越完善,出身和资历的限制越严格。

      自东汉实行“三互法”以来,对官员的任用又增加了籍贯和亲属限制。“三互法”的基本内容就是本地人不得为本地长官,目的是防止这些人在家乡徇私舞弊;婚姻之家不得相互监临,兄弟子侄及有婚姻戚属关系的,不得在一个部门或地区为官,如果选在一个部门或地区为官,其中一人要申明回避。东汉时已经没有本郡国人士回任本郡国长官的事例,三互法的实行,使得官吏对回原籍任职也须进行回避。任用官员是体现国家权力如何分配和依靠什么人的大问题,也是关系到*结构和素质的大问题。因此,统治者对此非常重视,先后制定过许多制度,作过许多规定,以期用人得当,有效地贯彻统治意图,发挥统治功能。用人权的重要性决定了任用官吏必然也是统治阶级内部各种政治势力的角逐中心。一时得势的派别,总是根据自己的利害来权衡用人,无不以“附顺者拔擢,件恨者诛灭”为根本。外戚专权,“父子并为卿校,亲党充满朝廷”;宦官专权,“任用群小,奢侈僭福”;权臣当道,“门生故吏遍于天下”;士族门阀把持朝纲,“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士族大家子弟充斥朝野。各方面的人为了猎取官职,货赂公行,请托成风,“资货求官请罪者,道路相望”,“伎妾声乐,尽天下之选,园池第宅,冠绝当时”,使“游其门者,爵位莫不逾分”。统治阶级制定的任官制度,往往由自已率先破坏,这是他们难以自我约束的结果。

      拓展资料:

      疆域

      南朝领土

      南朝疆域方面,南朝宋继承东晋疆域,基本上为二十二州上下。河南地于太初四年(422年)之后逐渐被北魏并吞,改以淮水为界。南朝齐基本上同宋为二十二州上下,可是相继失去雍州沔北及淮南豫州之地。南朝梁时州郡设置和疆域变化很大,因北伐获得淮北之地,一度达河南地。又开拓闽、越、*俚洞,破牂柯。到539年共有一百零七个州。

      侯景之乱后,北齐占领江北淮南之地,西魏占领汉中巴蜀。西魏又受萧詧之托,率军夺下南朝梁江陵以北之地,建立附庸国西梁。南朝陈成立后国土不多,至569年开始陆续收复淮南及部份淮北之地,并且一度夺下北齐黄河以北之地(573年—577年)。到陈末时受北周入侵使得国土减少,仅剩长江以南至交广地区。

      北朝领土

      北朝疆域方面,北魏自代北之地崛起,至439年统一华北而结束十六国时期。其屡次入侵刘宋,占领山东、河南与淮北地。又取南朝齐淮南地及南朝梁汉中、剑阁一带。至此疆域北至漠南草原,西抵西域东部,东达辽西,南达江汉流域。在扩充领土期间,州郡多因时制宜,到487年开始整顿。到北魏孝明帝之后领土减少,州郡滥置。魏分东西后,东魏有八十州,西魏有三十三州。北齐建立后,开始整顿政区规划,废除三州、一百五十三郡及五百八十九县。北齐江淮之地后被南朝陈占领,北周屡次攻占南朝梁巴蜀之地与江汉之地。北周武帝灭北齐,取南朝陈江淮之地,领土大大扩充。

      南北朝都城

      宋、齐、梁、陈:建康(在今江苏省南京市)

      西梁:江陵(在今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

      代:盛乐(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和林格尔县)

      ↓

      北魏:*城(在今山西省大同市)→洛阳

      东魏、北齐:邺(在今河北省临漳县)、晋阳(在今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

      西魏、北周:长安(在今陕西省西安市)

      政治

      南北朝初期仍是世族政治,社会阶层分为世族、齐民编户、依附人及奴隶。世族拥有大量不需付税的依附人从事生产与作战,影响朝廷的税收。虽然南朝皇帝仍然需要主流世族的'拥护,不过也扶持寒门以*衡政治势力,并且在南朝梁时萌芽出科举制度。南朝世族因为长期安逸而逐渐衰退,在侯景之乱後彻底崩溃。北朝胡族缺乏政治的经验,所以重用*世族,引起双方的文化采借,久之形成文化混合,以北魏孝文帝的汉化运动最盛。混合的过程产生激烈的思想冲突、斗争或种族冲突,例如六镇民变、宇文泰的鲜卑化政策[45]。北周鲜卑军比北齐少,政治地位不如南朝陈。最后借由宇文泰开创的关陇集团,吞并政治日趋腐败的北齐。周武帝去世后,*杨坚掌握朝廷,通过授禅北周静帝建立隋朝,经营八年之后,发兵灭南陈统一*。开创出具开放性和包容性的隋唐帝国。

      *部门

      南朝宋之后设有门下省,至此确定了三省制度。门下省负责献计策和劝谏皇帝,参与机密之事,又成为大权掌握的机构。

      行政区划

      南朝政承袭东晋,实行州郡县三级制。而侨州郡县及双头州郡也因为土断而变成一般州郡。自东汉末期实施的州郡县三级制,到隋*陈后改为州县二级制而结束。南朝的州设刺史,郡设太守,只有丹阳郡因为是首都所在地而设尹。县设令、长。自宋以后,令多於长。与郡同级的有王国和公国,设内史和相。还有特为*称蛮民及僚族、俚族等少数民族设置左郡、左县和僚郡、俚郡。例如有南陈左郡、东宕渠僚郡等。当时州郡县有等级之分,大致上以距离首都远*为品级高低之分,诸州佐吏则按州的等级设置官员。扬、荆二州还有“二陕”之称呼。

      北魏在北魏孝文帝以后,官制模仿南朝,至唐代仍沿用。北周时按周礼,设置六官,即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六府,是隋唐之后六部体制的源头。北朝政区承袭十六国,如同南朝一样为州郡县三级制。然而州辖区不大,州刺史可越郡级直接管理县,使得郡级逐渐虚级化,到583年隋朝正式定为州县两级制。北魏也设有侨州郡县和双头州郡(如南雍州),并将州郡县按人口数分等级。为了防范新附或异姓叛变,于406年将各级行政长官分立三位,其中州刺史方面须一位为宗室。北魏原设有负责地方军政的行台及管理数州军事的都督。到北齐定为行台制,北周则为总管制,都是负责数个州郡军事与行政的政区单位。北齐因为州辖区越分越细,于是设置行台兼管数州民政及军事。西魏则改称都督为总管,性质同北齐行台。北周时,总管一般兼任驻州刺史,并以所驻之州为名 。北魏还特为鲜卑本族或其他民族(*除外)设置领民酋长来管理该族,地位只次于州刺史。又延续十六国政区,设有管理州境内其他民族的护军,其地位等同郡守,至457年废除。还有镇戍制,于重要的军事要地设镇。镇由镇将管理,下置戍,由戍主管理。其中又以巩固首都*城的六镇最重要 ,至孝文帝迁都后势微。六镇民变后,北朝的镇戍专管军事,不再具政区性质。

      经济

      土地政策

      随着中原人口的大批南下,不仅使南朝增加了劳动力,而且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为南方的进一步开发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南朝*对北来的流民起初采取侨立州郡的政策,后来,东晋和南朝*为了扩大剥削对象,改行土断政策。

      所谓土断,就是撤销侨州郡县和侨籍,让侨户和土著居民一起在当地著籍,并且同样负担国家的赋役。自东晋到陈朝时期,共进行九次土断。其中,364年桓温进行的“庚戌土断”和413年刘裕进行的“义熙土断”,成效最为显著。

      土断后,南朝境内的侨寓*便陆续消失了。

      农业发展

      东晋、南朝时期,南方的农业普遍有所发展。比较突出的地区,是长江中、下游的荆、扬二州。扬州是东晋、南朝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其中都城建康及其周围地区发展很快。东晋在曲阿(江苏丹阳)立新丰塘,溉田八百多顷。宋在湖熟起废田四千多顷,向京口、姑熟移民。齐在句容修赤山塘。扬州“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三吴(吴郡、吴兴、会稽)是东晋*最重要的基地,经济发展尤为突出。

      东晋在吴兴乌程(浙江湖州)筑荻塘,溉田千顷。宋在乌程修吴兴塘,溉田二千余顷;又在会稽一带开垦湖田,“皆成良业”。东晋、南朝*的各种支出,主要依靠三吴。洞庭湖周围的荆、湘地区发展也很快。梁罢义阳(河南信阳)镇兵以后,“江湖诸州并得休息,开田六千顷。二年之后,仓廪充实”。

      与浙江相邻的闽中、鄱阳湖周围地区,也有较快的发展。此外,淮南地区,土地肥沃,流民集中。寿春附*有芍陂灌溉农田,地方千里,“良畴万顷”,是重要粮食产地。江南地区普遍实行麦稻兼作,岭南种双季稻。

      元嘉以前,淮南是经济发达的地区。元嘉末,由于宋魏战争,淮南遭到破坏。经过齐、梁二代的经营,江淮间一些地区的生产也迅速恢复、发展。益州则号称“沃野天府”,物产丰富。广州也是富庶的经济地区。

      士族田庄

[阅读全文]...
  • 辛弃疾是什么官职

  • 诗人
  • 辛弃疾是什么官职

      辛弃疾是著名的爱国词人,他的一生都在抗金,但是可惜的是,他不被当权者的重用。那么,辛弃疾在当时是什么官职呢?下面是小编分享的辛弃疾的官职,欢迎阅读!

      辛弃疾是什么官职?

      安抚使。

      辛弃疾生*: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山东省历城县人)。从小生长在金兵占 领地区。其祖父辛赞,经常给予抗今复地、洗雪国耻的教育。20岁那年,率领2000多人起义抗金,投奔耿 京为首的农民义军,为耿京掌*。后归南宋,曾任建康符(今江苏省南京市)通判,知滁州(今安徽 省滁县),提点江西刑狱,湖北转运副使,湖南安抚使,江西安抚使等职。在历任地方官期间,重视发 展生产,训练军队,为北伐积极做好准备,表现出非凡的军事和政治才干。因此受到朝廷当权者忌恨。 被罢职,闲居在信州上饶(今江西省上饶市)前后*20年,中间虽短期出任福建安抚使等职,但很快就被罢免。

      到了晚年,朝廷情势危急,被起用,但仍然得不到信任,最后含恨辞世。辛弃疾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词人,词中深入的反应了当时尖锐的民族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表现了他积极主张抗金和实现国 家统一的爱国热忱。作品题材广阔,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善于用典,也善于白描,开拓了词的.疆域, 提高了词的表现力,成为南宋词坛最杰出的代表作家。有《稼轩长短句》集。

      辛弃疾的童年故事

      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的少年时代,是在国运衰颓、兵祸连绵的情况下度过的。他刚满十六岁,家乡济南就被金兵占领了。他目睹烽烟翻滚,山河破碎,仇恨的种子深深地埋藏在心间。

      有一天,金人贵族中的一个中下级军官完颜千户耀武扬威地来到辛家,硬逼着辛弃疾的祖父辛赞用酒肉款待他。辛赞是个老实人,憋着一肚子气,勉强摆了一座酒*。骄横的完颜千户几杯酒下肚后,更加得意洋洋,竟当众侮辱起敬酒的小僮来了。

      这一来,年少气盛的辛弃疾再也忍不住了。他“嗖”地从墙上抽出一把宝剑,“噔、噔、噔”几步走到完颜千户面前,激昂地说:“趁诸位酒酣耳热,让我舞剑给大家开心助兴!”说罢,便挥剑起舞。只见他有时轻似燕子点水,有时重如泰山压顶。舞到兴头上,剑人合而为一,只有剑光闪闪,不知人在何处。正在这时,忽听辛弃疾猛喝一声:“看剑!”一个大鹏展翅,宝剑直指完颜千户的脑门。“啊!——”完颜千户吓得面如土色,“扑通”

      一声,连人带椅仰倒在地,桌子上的杯盘叮当落地,打得粉碎。辛弃疾急忙收剑做了个干净洒脱的收势,说了声“莽撞了!”从容地站立一旁。完颜千户惊魂未定,还呆呆地坐在地上。等到奴仆们赶忙上前扶起,他才不得不尴尬地说出话来:“舞得好,好厉害的英武少年!”

      拓展内容:辛弃疾满江红·江行和杨济翁韵赏析

      原文

      《满江红·江行和杨济翁韵》

      朝代:宋代

      作者:辛弃疾

      原文:

      过眼溪山,怪都似、旧时相识。还记得、梦中行遍,江南江北。佳处径须携杖去,能消几緉*生屐。笑尘劳、三十九年非、长为客。

      吴楚地,东南坼。英雄事,曹刘敌。被西风吹尽,了无尘迹。楼观才**已去,旌旗未卷头先白。叹人间、哀乐转相寻,今犹昔。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眼前的山山水水,都似曾相识。还记得在梦中已将万里江山走遍。游赏那些风景名胜,只需带上手杖即可,耗损不了几双木屐。可笑我忙忙碌碌,却有三十九年做得不对,长期做来去匆匆的过客。

      昔日一统江山,如今却被分为南北两半。曹操、刘备皆是当世的英雄。可惜那些英雄豪杰,都已成了旧事,如今已没有一丝痕。楼台刚刚建成,却已不见人踪;壮志未酬,我却满头白发。可叹人世间的悲欢,不过是在循环往复,从古至今都是如此。

      注释

      ⑴满江红:满江红,又名《上江虹》、《念良游》、《伤春曲》。唐人小说《冥音录》载曲名《上江虹》,后更名《满江红》。宋以来始填此词调。《钦定词谱》以柳永“暮雨初收”词为正格。九十三字,前片四十七字,八句,四仄韵;后片四十六字,十句,五仄韵。用入声韵者居多,格调沉郁激昂,前人用以发抒怀抱,佳作颇多。另有*声格,双调九十三字,前片八句四*韵,后片十句五*韵。[3]

      ⑵溪山:辛弃疾的溪山情节。早在淳熙五年(1178),辛弃疾已经有了依稀朦胧的“溪山”意识。事实上,辛弃疾“溪山”意识出现的年代,还可以大大前推。如《满江红·建康史帅致道*上赋》词云:“且归来、谈笑护长江,波澄碧。”这首词作于孝宗乾道四年(1168)或稍后,时为建康府通判。又《水调歌头》词云:“散尽黄金身世,不管秦楼人怨,归计狎沙鸥。明夜扁舟去,和月载离愁。”辛弃疾“溪山”隐逸情结产生,不能说这是消极颓废的意识;不仅如此,恰恰相反,正说明词人的积极主张收复、抗战。只是在这种积极主张不能实现,在希望彻底破灭之后,才有了美人迟暮,英雄失路之感;更有了迷途实远,昨非今非之慨。这是“溪山”隐逸情结产生的真正原因。怪:惊异,骇疑。而之所以如此,隐含有时光迅速,不觉间已是旧相识了的感叹意味。按:稼轩南归初期,曾有一段漫游吴楚的生活经历,通判建康后,也大体宦游于吴楚一带,故有此感。

      ⑶緉(liàng亮):一双。屐(jī击):木底有齿的鞋,六朝人喜着屐游山。语出《世说新语·雅量》:祖士少好财,阮遥集好屐,并恒自经营,同是一累,而未判其得失。人有诣祖,见料视财物。客至,屏当未尽,余两小簏箸背后,倾身障之,意未能*。或有诣阮,见自吹火蜡屐,因叹曰:“未知一生当箸几量屐?”神色闲畅。于是胜负始分。

      ⑷尘劳:风尘劳辛,指其宦游生涯。三十九年非:回顾三十九年,一切皆非。《淮南子·原道训》:“凡人中寿七十岁,然而趋舍指凑,日以月悔也,以至于死,蘧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时稼轩年*四十,套用此语自叹。

      ⑸“吴楚”两句:此化用杜甫《登岳阳楼》诗意:“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杜诗极言洞庭湖宽广,似将*大地分裂为二。坼(chè彻):裂开。

      ⑹“英雄”两句:谓图英雄霸业者,惟曹操和刘备相与匹敌。是时曹公从容谓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先主方食,失匕箸。(《三国志·蜀志·先主传》)此明颂曹、刘,暗扬孙权。盖当时堪与曹、刘争雄天下者惟孙权,而他正霸居吴楚一带。稼轩《南乡子》:“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与此暗合。敌:匹敌。

      ⑺“被西风”两句:言历史遗迹被无情西风一扫而尽。

      ⑻“楼观”两句:感慨宦迹不定,事业未就而鬓发先白。楼观甫成:楼阁刚刚建成。苏轼《送郑户曹》诗:“楼成君已去,人事固多乖。”此喻调动频繁,难展才略。旌旗:战旗。旌旗未卷:指战事未休,喻复国大业未了。

      ⑼“叹人生”两句:谓哀乐相循,古今同理。言外之意,大可不必计较。转相寻:循环往复,辗转相继。

      赏析:

      作者:佚名

      此词可分三层。

      上片为第一层,由江行沿途所见山川引起怀昔游,痛惜年华之意。长江中下游地区山川秀美,辛弃疾南归之初,自乾道元年至三年,曾漫游吴楚,行踪遍及大江南北,对这一带山水是熟悉的。乾道四年通判建康府,此后出任地方官,调动频繁,告别山水长达十年。此时复见眼中川“都似旧时相识”了。“溪山”曰“过眼”,看山却似走来迎,这是江行的感觉。“怪”是不能认定的惊疑感,是久违重逢的最初的感触。往事虽“还记得,却模糊、记不真切,真象一场旧梦。

      “还记得、梦中行遍,江南江北”,“梦中”云者不仅有烘托虚实之妙,也是心理感受的真实写照,这种恍惚的神思,乃是多年来雄心壮志未得实现。业已倦于宦游的结果。反复玩味以上数句,实已暗伏“尘劳”、觉非之意。官场之上,往往如山水一般旧曾相识虚如幻梦不如远离,同时也就成了一种强有力的召唤,来自大自然的召唤。所以,紧接二句写道:“佳处径须携杖去,能消几两*生屐?”要探山川之胜,就得登攀,“携杖”、着“屐”(一种木底鞋)是少不了的。

      《世说新语·雅量》载阮孚好屐,尝曰:“未知一生当着几量(两)屐?”意谓人生短暂无常,话却说得豁达幽默。此处用来稍变其意,谓山川佳处常在险远,不免多穿几双鞋,可这又算得了什么呢!所以结尾几句就对照说来,“笑尘劳、三十九年非”乃套用蘧伯玉(春秋时卫国大夫)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的话(语出《淮南子·原道训》),作者当时四十岁,故这样说。表面看,这是因虚度年华而自嘲,其实,命运又岂是自己主宰得了的呢。“长为客”三字深怀忧愤,语意旷达中包含沉郁。实为作者于四十年年来之感慨,年已四旬,南归亦久,但昔日的志愿,却无一件得以实现,感慨,今是昨非,一生劳碌,原来“长为客”无丝毫是自己左右的。

      这片六句另起一意为第二层,由山川地形而引起对古代英雄事迹的追怀。扬州上游的豫章之地,历来被称作吴头楚尾。“吴楚地,东南坼”化用杜诗(《登岳阳楼》:“吴楚东南坼”),表现江行所见东南一带景象之壮阔。如此之山川,使作者想到三国英雄,尤其是立足东南北拒强敌的孙权,最令他钦佩景仰。曹操曾对刘备说:“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三国志。先主传》)而孙权堪与二者鼎立。此处四句写地灵人杰,声情激昂,其中隐含作者满腔豪情。“被西风吹尽,了无陈迹”二句有慨叹,亦有追慕。恨不能起古人于九泉而从之的意味,亦隐然句中。

      结尾数句为第三层,是将以上两层意思汇合起来,发为更愤激的感慨。“楼观才**已去”承上怀古,用苏轼诗“楼成君已去,人事固多乖”(《送郑户曹》)意,这里是说吴国基业始成而孙权就匆匆离开人间。“旌旗未卷头先白”承前感伤,由人及己,“旌旗”指战旗,意言北伐事业未成,自己的头发却先花白了。

      综此二者,于是词人得出一个无可奈何的结论:人间哀乐从来循环不可琢磨(“转相寻”),“今犹昔”。这结论颇带宿命色彩,乃是作者对命运无法解释的解释。更是作者对命运不如已愿,人事多乖的感叹。

      词中一方面表示倦于宦游——“笑尘劳、三十九年非”,另一方面又追怀古代英雄业绩,深以“旌旗未卷头先白”为憾,反映出作者当时矛盾的心情。虽是因江行兴感,词中却没有着重写景,始终直抒胸臆;虽然语多含蓄,却不用比兴手法,纯属直赋。这种手法与词重婉约、比兴的传统是完全不同的。但由于作者是现实政治感慨与怀古之情结合起来,指点江山,纵横议论,抒胸中郁闷,驱使古人诗文于笔端,颇觉笔力健峭,感情弥满。所谓“满心而发,肆口而成”,自具兴发感人力量。

[阅读全文]...
  • 汉语官职称谓语中的长字英译论文

  • 汉语官职称谓语中的长字英译论文

      在学*和工作的日常里,说到论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那么,怎么去写论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汉语官职称谓语中的长字英译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 要:官职称谓语是人们在日常交际活动中大量使用的一种社交称谓语。汉英官职称谓不是一种一一对应的关系,而是存在一定的差异,尤其是带“长”字的英译。本文将探究汉英两种官职文化差异及其社会文化根源。

      关键词:英汉官职称谓;“长”字英译;英汉文化差异对比

      官职称谓语是人们在日常交际活动中大量使用的一种社交称谓语。汉语的官职称谓远远超过英语的,汉英语言的这种文化差异往往会导致两种官职名词称谓语的不同。如果直接把汉语官职名词称译成英语,通常会引起意想不到的文化困惑甚至震惊。因此,了解汉英官职称谓的差异,探究差异背后的社会文化根源对于跨文化交际者十分重要。本文将就汉语带”长”字的官职名称英译进行探讨,以飨读者。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称谓””是指“人们由于亲属和别的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由于身份、职业等而得来的名称”。一般说来,称谓可分为亲属称谓和社交称谓两大类型。官职称谓语就是一种社交称谓语。社交称谓是指除去亲属称谓以外的、反映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相互关系的称谓*俗。社交称谓又分为非亲属称谓和语境称谓。非亲属称谓是以社会生活中在“人”这个本位上,除去表示亲属关系的称谓而外的那些表示人际关系的称呼。

      称谓语是人类语言的组成部分。各种语言的称谓语可能因该语言使用者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不一样而有所差异。称谓语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使用该语言国家的文化和风俗的折射和记录。

      (一) 英汉社交称谓对比

      1.英语社交称谓

      单从称谓的多样性来说,英语比汉语略逊一筹。

      在英语中,几乎都用Mr.+姓称呼男性,Miss+姓或Mrs.+配偶的姓来称呼女性,关系比较亲密的或者是受人之间可以直呼其名,而职称+姓氏或名这种称谓形式一般常用于对皇室成员、*上层、宗教界、法律界和军界人士的称谓。

      如:President Clinton(*统);Prince Charles(查尔斯亲王);Pope John(约翰教皇);Judge Jackson(杰克逊法官)。

      一般常见的职称或职业+姓氏的称谓是Doctor和professor。

      如:Dr. White(怀特博士); Dr. Smith(史密斯大夫)。

      2.汉语社交称谓

      汉语中的社交称谓,只要有衔头的基本上都可用作称谓。汉语官职带有’长”字的特别多,如王班长、张校长、李部长、陈厅长等。所有的职务:部长、*、司长、厅长、校长、院长、厂长、等都可以加上姓称呼别人。

      (二)英汉官职称谓语中的“长”字译法对比

      由于英汉文化差异造成的官职称谓的不对应,许多汉语官职名称存在几种译法,有时候需要根据官职的大小来确定。

      英语中表示“长”字官职的只有十几个,而对应的汉语官职却有几十个,具体对比如下:

      1.英语中可以表示汉语带“长”字的官职称谓名词,常用的如下:chairman,president,governor,mayor,head,director,chief,leader,captain,dean等

      2.汉语官职称谓语中的 “长”字英译

      ①Chairman

      英汉对应的官职有“委员长;议长;会长;社长;董事长”,如:*委员长Chairman,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董事长chairman of the board

      ②President

      英汉对应的官职有“法院院长;(大学) 校长; 会长; (机构、俱乐部、学院等的)院长;议长 ;银行行长; (*机关等的)主管长官;( 美国早期的)州长;( 墨西哥的)*;

      如:honorary president名誉会长,

      ③ Governor

      英汉对应的官职有“*;州长;监狱长;行长”等。

      如"行长"的译法 当前国内外宣资料中将*的银行行长普遍称"Governor",而国外介绍*的资料中则多称其为"President"。

      我国的几大国有银行,过去一直作为国家机关的一部分,所以其行长一直称为Governor,但是现在要与国际接轨,需要强化企业色彩,改称President无疑是明智之举。

      中央银行的地方分支,可选用subgovernor,其它银行的地方分支首脑,仍可称作president 。

      ④Head

      英汉对应的官职有 “(中小学的)校长【语域标签】mainly BRIT; 主英(公司、组织的)负责人,领导人,首脑,长,主任”。

      如:宣传部长 Head of Propaganda Dept;部长(党委系统各部,如宣传部、组织部) Head;村长 Village Head但是,(*各部)部长译为“ Minister”。

      ⑤Director

      英汉对应的官职有 “司长; 局长;处长;厂长;公司董事长;校长;院长;所长;署长”等,如:director general (局长,处长)factory director厂长。

      ⑥Chief

      英汉对应的官职有 “首长,长官;.(部落或家族的)族长;头人;酋长; police chief n. 警察局长;chief justice 首*法官;法院院长;审判长party chief ;组长chief accountant会计处长;处长 Division Chief;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 Chief Executive;* Chief Executive, County Government ;乡镇长 Chief Executive, Township Government;处长Division Chief。

      科长/股长 Section Chief; 民法庭庭长 Chief Judge,People’Tribunals”;审判长 Chief Judge;监狱长 Warden; chief engineer 总工程师;[船]轮机长;police chief 警察局长;chief of staff 参谋长;chief justice 首*法官,法院院长;审判长;(美国海军的)军士长;chief executive 行政长官;董事长;美国总统;(美国的)州长”等。

      ⑦Leader

      英汉对应的官职有 “大队长 Group Leader组长;车间班长;team leader 组长;squad leader 班长;小队长;class leader 班长;platoon leader n. 排长”

      ⑧Captain

      英汉对应的官职有 “队长;组长;舰长;(体育运动的)队长; 警察管区队长;消防队长;(火车的)列车长;(飞机的)机长;sea captain 船长。”

      如:Captain Cook 库克船长(英国探险家和航海家)

      ⑨Dean

      英汉对应的官职有 “【圣公会】教长,教士会会长;【天主教】枢机主教长=rural dean;(大学的)学院院长如:associate dean 副院长;academic dean 教务长”

      ⑩英汉对应的官职有其它官职

      “Manager”*惯上译成经理,但有时也可译成“主任”、“局长”等,如:Manager of County Government's Development Department(美国某县县*开发部部长);Manager of County Road Commission(美国某县公路委员会主任);Manager of County Environmental Health Division(美国某县环境卫生处处长);同时,*也可译成County Manager。

      “厂长”译为“Manager/Works Manager/ Plant Manager”。

      "生产厂长"(可以是厂长负责制下分管生产的副厂长,或公司制下生产厂的厂长或生产部门经理或运营经理)可以译为:Production Manager/ Manager (Production) / Factory Production Manager /Operations Manager /Manufacturing Manager/Production Controller。

      “秘书长” Secretary-General ;但是“secretary”还可以译成其它官职,如:secretary of state n. (美)国务卿;(英)国务大臣;(美)州*秘书长treasury secretary *长; defense secretary *长;foreign secretary *长;chief secretary*官长;secretary for justice 律政司司长;secretary for housing 房屋局局长。

[阅读全文]...
  • 《答谢中书书》中书是何官职

  • 阅读
  • 《答谢中书书》中书是何官职

      在我们的学*时代,是不是听到知识点,就立刻清醒了?知识点就是一些常考的内容,或者考试经常出题的地方。为了帮助大家更高效的学*,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答谢中书书》中书是何官职知,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答谢中书书》中书是何官职

      中书就是中书令的简称。中书令是帮助皇帝在宫廷处理政务的官员,中书令负责直接向皇帝上奏的密奏“封事”,责任重要(霍光传),在西汉都是由皇帝最信任的人担任。司马迁曾兼任此职,是*历史上第一位中书令,他以太史公的身份担任中书令,朝位在丞相之上。

      汉元帝时中书令权势甚至比丞相都大,《汉书·匡衡传》:“初,元帝时,中书令石显用事,自前相韦玄成及衡皆畏显,不敢失其意。”西汉中后期汉武帝改尚书令为中谒者令,《后汉书》:“尚方(书)令一人,千石。本注曰:承秦所置,武帝用宦者(亦用士人,如张安世),更为中书谒者令,成帝用士人,复故。”尚书令作为中书令属官,在汉武帝时尚书由中书令负责,尚书令是中书令的谒者,故称中书谒者令。

      元帝时萧望之为给事中,始领尚书事,反对由中书令弘恭掌握尚书,表示:“尚书百官之本,国家枢机,宜以通明公正处之。武帝游宴后庭,故用宦者,非古制也。宜罢中书宦官,应古不*刑人。”这是外朝官员与内廷官员争权的开始,因为中书令弘恭是刑人,萧望之借此要改变汉武帝制定的中书尚书体制。东汉不置。

      三国魏文帝时,改秘书为中书,分设中书监与中书令,掌握机要。晋沿设南北朝时,中书令一官最为清贵华重,常用有文学才望者任职。谢安担任中书令执政,地位开始日益提高。十六国·前秦王鱼担任中书令,职高位隆,建言朝政。北周官制与各代不同,其内史中大夫即是此官。隋废监存令,发放改称内史令。炀帝时一度改内书令。开始与侍中成为宰相,在具体执政上超过尚书令,尚书令仅仅成为荣誉头衔,隋文帝的三个儿子同时被加尚书令,而执政的杨素为中书令(内史令)。唐朝依然沿袭隋朝,唐太宗开始也加衔尚书令。唐武德三年(620),复为中书令。高宗曾改为右相。武则天曾改为内史。玄宗开元初一度改为紫微令,天宝初又改为右相。

      后均复旧,唐中书令为三*官。真宰相,品级本为三品,大历中升至正二品。然唐初即常以他官用同中书门下三品等名义为宰相,武则天后,只有中书令和侍中为宰相,一品、二品的官员只有加“同中书门下三品”当“同三品”官才任宰相。肃宗后,渐以中书令为大将荣衔,并不预政事,宋中书令班在太师之上,只为亲王、使相的兼官,无职事。晋王赵光义任中书令,位在丞相上。辽金夏的中书令掌实权,位在丞相上,辽夏中书令是宰臣之首。

      金国只太祖、熙宗朝有中书令,完颜亮废除中书令数年后灭亡。元代中书令权位尤重,耶律楚才任中书令执政,后来也仿效宋太祖时,赵光义任中书令为嗣子,或以皇太子兼任。明代废。《新唐书.长孙无忌传》:“太子即位,是为高宗。进无忌太尉,检校中书令,犹知门下、尚书二省。”宋朝[元丰]官制行,以右仆射兼中书侍郎行令之职,别置侍郎以佐之。中兴后,置左右丞相,省令不置。”瞿蜕园《历代职官简释》:“在体制上,中书省是决策机构,所以中书令更是政务的本源。” 在封建社会以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为执政机构,有时形式不同,本质相*。

      谢中书介绍及人物生*

      谢中书即谢徵,谢徵(公元500~536年),字元度,陈郡阳夏人,南北朝梁人。幼聪慧,父异之曰:“此子非常器,所忧者寿;若天假其年,吾无恨矣。”既长,美丽风采,好学善文。初为安西安成王法曹,迁豫章王记室,兼中书舍人。后迁乎北谘议参军,兼鸿胪卿,舍人如故,时魏中山王元略还北,高祖饯于武德殿,赋诗三十韵,限三刻成,谢徽二刻便就,其辞甚美,帝再览,赞赏不已。

      南朝梁中大通元年(公元529年),徵以父丧去职,续又丁母忧。诏起为贞威将军,还摄本任,服阕,升尚书左丞。中大通三年(公元531年)昭明太子薨,高祖立晋安王纲为皇太子,诏将出,唯召尚书左仆射何敬容,宣惠将军孔休源及徽三人商议。徽时年位尚轻,任遇已重。中大通五年(公元533年)累迁中书郎、鸿胪卿,舍人如故。所以人们称他为谢中书。中大通六年(公元534年)出为北中郎,豫章王长史,南兰陵太守。

      书指什么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但是,*的应用性文体从来不排斥审美的文学属性,尤其是书信一体,多记事陈情,*古代的抒情散文即始于书信,书信的实用性和审美性的结合十分完美。汉魏六朝的尺牍重在实用,文人多无意把其写为审美的作品。唐宋以后,在一些文人的笔下,尺牍的实用功能明显淡化,审美性能日益强化,有些尺牍刻意写成纯粹的文学作品(参考《*尺牍文学史》序,詹福瑞)。尺牍文学功能多种多样,可以抒情,比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林觉民的《与妻书》;也可以写景,比如吴均的《与宋元思书》;可以写私人化的事件和感情,如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也可以谈论文学,如曹丕的《与吴质书》,谈论政治,如欧阳修《上杜中丞论举官书》,还可以进谒显贵,勉励后学,如此等等,形成了别具特色的'书牍文传统。尺牍和其他文体一样,也讲究谋篇布局、文质俱佳。另外,尺牍不一定都用“书”字标明,如苏轼的《与子由弟》《答秦太虚》就是。

      作者介绍

      陶弘景(456年~536年),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卒谥贞白先生。南朝南齐南梁时期的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之一、同时也是著名的医学家。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自幼聪明异常,十五岁著《寻山志》 。二十岁被引为诸王侍读,後拜左卫殿中将军。三十六岁梁代齐而立,隐居句曲山(茅山)。梁武帝早年便与陶弘景认识,称帝之后,想让其出山为官,辅佐朝政。陶于是画了一张画,两头牛,一个自在地吃草,一个带着金笼头,被拿着鞭子的人牵着鼻子。梁武帝一见,便知其意,虽不为官,但书信不断,人称“山中宰相”。他的思想脱胎於老庄哲学和葛洪的神仙道教,杂有儒家和佛教观点。工草隶行书尤妙。对历算、地理、医药等都有一定研究。曾整理古代的《神农百草经》,并增收魏晋间名医所用新药,成《本草经集注》七卷,共载药物730种,并首创沿用至今的药物分类方法,以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实分类,对本草学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原书已佚,现在敦煌发现残本)其内容为历代本草书籍收载,得以流传。另著有《真诰》 、 《真灵位业图》、 《陶氏效验方》 、 《补阙肘後百一方》 、 《陶隐居本草》 、《药总诀》等。

      答谢中书书

      《答谢中书书》是南朝文学家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此文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堪称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原文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夕日一作:阳)

      白话译文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作者情感/《答谢中书书》

      自然景物的绮丽风光,本身就构成优美的意境,作家以自己独特的艺术感受,以饱和着感情的语言激起读者的兴致,从而形成文学作品的意境。山水相映之美,色彩配合之美,晨昏变化之美,动静相衬之美相互作用,构成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全文只有68个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兼顾了晨昏,山川草木,飞禽走兽,抒情议论,各类皆备。先以感慨发端,然后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最后以感慨收束。全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这篇文章中有直抒胸臆的句子,文章开头写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是山川风物的客观形态,也是作者对山川风物的审美感受——愉悦,“实是欲界之仙都”,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得意之态表露无疑。“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答谢中书书创作背景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俊赏山林、心灵净化之后所作。谢中书(谢微)与陶弘景都卒于南朝梁武帝大同二年(536年)。谢微任中书舍人的后限是梁普通七年(526年),任中书郎在梁中大通四年(532年),都在陶弘景七十岁之后。因此这篇文章当为陶弘景晚年的作品。

      答谢中书书作品鉴赏一

      《答谢中书书》是作者寄给谢微谈山水之美的一封信笺。全文结构巧妙,语言精奇。短短六十八字,即已集江南之美于一身,切切实实地道出了山川之自然美。

      起首之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虽然*和却很自然,且立意高远;接着的“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至“夕日欲颓,沉鳞竞跃”,不足五十个字,却涉及到了山川草木,飞禽走兽。静物和动物,各自跃然在目,不绝于耳;形态各异,却浑然一体,鲜活如生。阅读全文,则朗朗爽口,美文丽句脱口而出,顿时吐气如兰。“实是欲界之仙都”,这归纳之句又回首返顾,使得全文前后呼应,上下贯通。就是最后简短的议论,也是言简意赅,切中文义。

      统观全文,语言精练。其一字一句,均是文章的重要组成一部分,少一字会断章离义,多一字便画蛇添足。一个景物,仅仅四字,便描绘恰当,津津有味。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个心声一句话,不多也不少。“夕日欲颓”,势在必然。“沉鳞竞跃”,变化突然。分析文章结构,亦不失巧妙,杂而不乱,结合有序。

      《答谢中书书》一文,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清高思想。南北朝是*历史上最强黑暗的时期,因为各种矛盾非常尖锐,政局极度动荡,因此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旨图从自然美中去寻求精神上的慰藉和解脱,因而他们常在书信中描述山水,来表明自己之所好,并从而作为对友人的问候和安慰,这类作品虽然没有表现出多么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是却以其高超的艺术笔触,创作了具有相当高的美学价值的文学精品,至今仍然具有较高的鉴赏意义。

      答谢中书书作品鉴赏二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接下来的十句,作者便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寥寥八字,就写出了仰观俯察两种视角,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境界清新。“*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又改用*远、高远的视角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与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在清爽宜人的画卷上*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跃”,由静景转入对动景的描写。猿鸟的鸣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这四句通过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又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这十句作者择取有代表性的景物加以组合,使读者对山川景物产生完整、统一的印象。

      最后,文章又以感慨收束,“实欲界之仙都”,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王国维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写景,没有仅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文字明朗,毫不雕琢。

      佳句赏评/《答谢中书书》

      《答谢中书书》最后一句话“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有什么言外之意?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要像谢灵运那样,陶情怡乐于这美妙的山水之中,抒发了归隐林泉的终身志趣。

      ①高峰入云,清流见底。*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俊俏的山,直直耸立,有白云轻绕;俊美的水,清澈见底,有鱼儿嬉戏。溪水*的石壁,更是美妙绝伦:绿树、青草、翠竹、红花、蓝天、白云……四时不同、景色各异,五彩缤纷、交相辉映,美不胜收;特别是青翠的丛林,碧绿的修竹,四季常青、生机盎然。这一句是概括描写,作者紧紧抓住江南景物的特点:高山、流云、溪水、青林、翠竹……用白描的手法,稍加点染,便组成一幅江南山川秀美图。

      ②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作者选择了两个极具画面感的镜头“晓雾”、“夕日”来描摹、渲染。

      早晨,群山叠翠、清雾朦胧:山,似出浴的西子,亭亭玉立、超凡脱俗;雾,似斜披的轻纱,若隐若现、似有似无。这是一天最美的开始。山,阳光相拥,雾,紧紧依偎。漫步崎岖的山间小路,看舒缓的溪水流淌,品轻巧的小鸟婉鸣,听通灵的猿猴长啸,乐趣无限。山是质朴的、独特的,水是自然的、灵动的。多么清净的山水啊!一如梵音自天际间飘来,顿时让人耳聪目明,如悟禅机。

      黄昏、夕阳,又是另一幅山水佳景。落日余辉铺就大地、淙淙溪流碧波荡漾;光和影巧妙的揉和在一起:分不清哪是光下的水、哪是水中的光,波光一起粼粼生辉;调皮的锦鳞,时而在水底觅食、嬉戏,时而跳出水面,搅动阵阵涟漪,圈圈荡漾到远远的岸边。独处如此美景之中,自觉不自觉的融入了自然,不禁会产生这样的疑问:人间仙境莫非在此?不然的话,为何这般清幽、脱俗,不带一丝人间烟火。语言简明、质朴、生动、形象,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答谢中书书》文言知识参考

      古今异义

      ①四时俱备(时 古义:季节 今义:时间)

      (备 古义:具备 今义:准备、具备)

      ②晓雾将歇(歇 古义:消散 今义:休息)

[阅读全文]...
  • 苏轼被贬官的诗句

  • 苏轼
  • 苏轼被贬官的诗句

      生活若剥去理想、梦想、幻想,那生命便只是一堆空架子。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苏轼被贬官的诗句,希望大家喜欢。

      苏轼被贬官的诗句:《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苏轼被贬官的诗句:《浣溪沙》

      蔌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苏轼被贬官的诗句:《昭君怨》

      谁作桓伊三弄,惊破绿窗幽梦。新月与愁烟,满江天。

      欲去又还不去,明日落花飞絮。飞絮送行舟,水东流。

      苏轼被贬官的诗句:《减字木兰花·春月》

      春庭月午,摇荡香醪光欲舞。步转回廊,半落梅花婉娩香。

      轻云薄雾,总是少年行乐处。不似秋光,只与离人照断肠。

      苏轼被贬官的诗句:《浣溪沙》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苏轼被贬官的诗句:《浣溪沙》

      照日深红暖见鱼,连溪绿暗晚藏乌。黄童白叟聚睢盱。

      麋鹿逢人虽未惯,猿猱闻鼓不须呼。归家说与采桑姑。

      苏轼被贬官的诗句:《浣溪沙》

      旋抹红妆看使君,三三五五棘篱门。相挨踏破茜罗裙。

      老幼扶携收麦社,乌鸢翔舞赛神村。道逢醉叟卧黄昏。

      苏轼被贬官的诗句:《浣溪沙》

      麻叶层层苘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隔篱娇语络丝娘。

      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捣[麦少]软饥肠。问言豆叶几时黄。

      苏轼被贬官的.诗句:《浣溪沙》

      软草*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何时收拾耦耕身。

      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使君元是此中人。

      苏轼被贬官的诗句:《浣溪沙》

      山色横侵蘸晕霞,湘川风静吐寒花。远林屋散尚啼鸦。

      梦到故园多少路,酒醒南望隔天涯。月明千里照*沙。

      苏轼被贬官的诗句:《浣溪沙·寓意》

      炙手无人傍屋头。萧萧晚雨脱梧楸。谁怜季子敝貂裘。

      愿我已无当世望,似君须向古人求。岁寒松柏肯惊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一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坡仙 ,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宋孝宗时追谥“文忠”。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李志敏评价:“苏轼是全才式的艺术巨匠。”

[阅读全文]...
  • 《送窦司马贬宜春》古诗赏析

  • 《送窦司马贬宜春》古诗赏析

      无论在学*、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古诗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究竟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送窦司马贬宜春》古诗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古诗《送窦司马贬宜春》

      年代:唐

      作者:李白

      天马白银鞍,亲承明主欢。斗鸡金宫里,射雁碧云端。

      堂上罗中贵,歌钟清夜阑。何言谪南国,拂剑坐长叹。

      赵璧为谁点,隋珠枉被弹。圣朝多雨露,莫厌此行难。

      作品赏析

      【韵译】:

      你也曾经骑过白银鞍的天马,亲身承蒙皇上的恩情。

      你也曾经在金宫里斗鸡,射下高飞在碧云端的大雁。

      你是王侯堂上的贵客,听歌看舞直到夜阑天明。

      怎么突然就贬谪南国的宜春了?难怪你拂剑长叹,坐立不安。

      你这块宝贵的赵璧被哪个苍蝇所点污?你这个珍贵的随候明珠怎么被冤枉,被弹到偏僻的地方?

      没关系,圣朝多雨露,皇上一定会恩赦你,打起精神,别怕此行艰难。

      东汉第七位皇帝:汉顺帝刘保(114年——144年),125年—144年在位,共19年。安帝的儿子。顺帝是由宦官扶持上台的,朝政为宦官把持。政治日益腐败。他下令宦官可以养义子,并且可以世袭封爵。后来宦官与外戚相互勾结,政治更加腐败。病死,时年30岁,葬于宪陵。

      人物生*

      汉顺帝(115年—144年),在位20年。性格温和软弱。父刘祜,母李贵人。汉安帝死后,阎皇后无子,便先废了安帝的独子济阴王刘保,然后找个幼儿刘懿为皇帝,想自己垂帘听政,掌握朝政大权。刘懿做了七个月的皇帝就死了,宦官王康、孙程等十九人便发动宫廷*,赶走阎太后,将时年十一岁的刘保拥立为帝,改元“永建”,那十九位拥立刘保的宦官也全部封侯。由于汉顺帝的皇位是靠宦官得来的,所以将大权交给宦官。

      顺帝本人则温和但是软弱。后来宦官又与外戚梁氏,开始了长达20多年的'梁氏专权。宦官、外戚互相勾结,弄权专横,汉朝政治更加腐败,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百姓怨声载道,简直是民不聊生。建康元年,汉顺帝死,享年30岁,在位19年。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自称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西域碎叶(唐时属安西都护府,在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少年即显露才华,吟诗作赋,博学广览,并好行侠。从25岁起离川,长期在各地漫游,对社会生活多所体验。公元742年(天宝元年)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唐玄宗所赏识,但在政治上不受重视,又遭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公元744年(天宝三载),在洛阳与杜甫结交。安史之乱爆发后,他怀着*乱的志愿,于公元756年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因受永王争夺帝位失败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中途遇赦东还。晚年漂泊东南一带,卒于当涂(今属安徽)。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李白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

[阅读全文]...
  • 小升初必背古诗词

  • 阅读,文学
  • 小升初必背古诗词

      古诗对一字一句要求极高,同样一个动作用字不同会导致诗歌的意境不同,可以让你对文字的意境有更深的'了解。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升初必背古诗词,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1、一去二三里

      一去二三里,

      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

      八九十枝花。

      2、咏鹅

      (唐)骆宾王

      鹅鹅鹅,

      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

      红掌拨清波。

      3、画

      (作者不详)

      远看山有色,

      *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

      人来鸟不惊。

      4、画鸡

      唐寅

      头上红冠不用裁,

      满身雪白走将来。

      *生不敢轻言语,

      一叫千门万户开。

      5、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6、悯农

      李绅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7、春晓

      (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8、村居

      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9、所见

      袁枚

[阅读全文]...
  • 诗名含有官字的古诗词 名字含官字的诗词

  • 如梦令(同官新得故官故姬)

    吕胜己〔宋代〕

    王谢堂前旧燕。毕意情高意远。只恐宠恩深,后会不教人见。深劝。深劝。不枉追欢一遍。

    除官行至昭应,闻友人出官因寄

    杜牧〔唐代〕

    贱子来千里,明公去一麾。可能休涕泪,岂独感恩知。

    草木穷秋后,山川落照时。如何望故国,驱马却迟迟。

    八月十四夜神泉官满再别同官

    吴泳〔宋代〕

    有客有客白其马,日倚垂杨问行者。式微式微胡不归,未归满耳闻别诗。断弦再续情绪恶,别酒重稔味如蜡。袖中虽有金错刀,满镜愁云莫能割。是时月露秋*分,庭前唤月月不应。就令唤得山头月,照我离筵越愁绝。陶靖节,潘安仁,种秫满畦花满城。潘花陶酒总陈亦,不如昭文氏之琴不鼓无亏成。芭蕉漱漱连夜雨,桂子纷纷落庭户。旅雁无俦雇影单,明朝且响龙岩去。

    如梦令 其二 同官新得故官故姬

    吕胜已〔宋代〕

    王谢堂前旧燕。毕竟情高意远。只恐宠恩深,后会不教人见。

    深劝。深劝。不枉追欢一遍。

    送王推官赴官谯阳

    高启〔明代〕

    久治乱所伏,国家失其防。初如决洪流,拱手遍四方。频年劳訏谟,欲补千百疮。子为京师客,忠愤何慨慷。濯冠捧书函,*明献朝堂。上言固大业,下言振颓纲。且为有万死,圣明察臣狂。臣言倘获施,立能致时康。宸居岂云远,遥指天中央。鸡鸣列仙仗,九门洞开张。谓宜只召见,拜起随班行。上殿笏画地,论奏尽敷详。如何竟报缺,不得瞻清光。一官非所愿,欲令赴蛮荒。徘徊出都门,风雨湿晓装。行行过吴洲,木叶秋始黄。逢予解鞍饮,激烈椎酒床。*生忧时心,辛苦不自忘。颇闻到官所,此去路尚长。红日出雾迟,孤城海茫茫。遗民似猿鹿,山谷多惊藏。繁英艳踯躅,琐实推槟榔。瘴疠况时作,投老恐子伤。何不且少留,共骛豪华乡。子笑不我顾,翩然决南翔。明朝指鲸波,高帆若云扬。去矣各异国,有意徒相望。

    依韵和萧推官见贻推官

    彭汝砺〔宋代〕

    晚年相遇更堂堂,祇似当时鄱水阳。物论固非低阀阅,家声元自满湖湘。

    风回獠俗归陶冶,囊括蛮州入井疆。使指质成非有用,赠言虚自辱圭璋。

    送章显父推官改官

    邹浩〔宋代〕

    高堂夫人九十馀,一子晚方趋仕途。前年封邑非子致,更待子荣新命书。

    子纡墨绶来汉东,百里气和年屡丰。声名籍籍动群耳,还似当时诗赋中。

    诸公欲默安得已,争溯日边飞荐纸。拔身左选归尚书,摅发*生从此始。

    摅发*生从此始,未足为子增欣喜,所喜荣亲有期矣。

    郡邑疏恩寿齯齿,斑衣儿啼奉甘旨。

    送王都官官满还都

    司马光〔宋代〕

    粹美清庙器,可嗟沉下僚。优游仲举坐,洋溢海沂谣。奏课应居首,知音况满朝。从今黄鹄兴,眼冷看青霄。

    寄凌秋官时谪官岳州

    庄昶〔明代〕

    江花无语问南游,偶忆先生在岳州。动履几年终去雁,行藏何处是高楼。

    事随天定人难胜,道许心知病不休。手撚黄花堪寄否,秋风渺渺送予愁。

    锦官驿官送樱桃

    薛瑄〔明代〕

    锦官驿吏送樱桃,红颗堆盘磊落高。时果已知西蜀美,古诗难见少陵豪。

    尝新暂遣中情悦,感物还添远意劳。多少上林莺啄遍,一春归兴正滔滔。

[阅读全文]...
  • 小升初古诗词大全必背(小升初必备语文古诗)

  • 语文
  • 小升初必背的唐诗

    《小池》《石灰吟》《梅花》《游子吟》

    (一)《小池》

    1.作者简介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男,汉族。南宋杰出诗人,与尤袤、范成大、陆游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南宋四大家”。

    2.诗词原文及鉴赏

    原文:

    小池

    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鉴赏:

    《小池》是宋朝诗人杨万里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中,作者运用丰富、新颖的想象和拟人的手法,细腻地描写了小池周边自然景物的特征和变化。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景物的热爱之情。第一句写小池有活水相通。次句写小池之上有一抹绿荫相护。第三句写小荷出水与小池相伴。结句写蜻蜓有情,飞来与小荷为伴。

    第一句,紧扣题目写小池的源泉,一股涓涓细流的泉水。泉水从洞口流出,没有一丝声响,当然是小之又小的。流出的泉水形成一股细流,更是小而又小了。这本来很寻常,然而作者却凭空加一“惜”字,说好像泉眼很爱惜这股细流,吝啬地舍不得多流一点儿。于是这句诗就立刻飞动起来,变得有情有趣,富有人性。

    第二句,写树阴在晴朗柔和的风光里,遮住水面。这也是极*常之事,可诗人加一“爱”字,似乎用她的阴凉盖住小池,以免水分蒸发而干涸,这样就化无情为有情了。而且,诗舍形取影,重点表现水面上的柔枝婆娑弄影,十分空灵。

    三、四句把焦点缩小,写池中一株小荷以及荷上的蜻蜓。小荷刚把她的含苞待放的嫩尖露出水面,显露出勃勃生机,可在这尖尖嫩角上却早有一只小小蜻蜓立在上面,它似乎要捷足先登,领略春光。小荷与蜻蜓,一个“才露”,一个“早有”,以新奇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一切,捕捉那稍纵即逝的景物。

    3.典型例题:

    《小池》的三、四两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历来为人们所推崇,原因是什么?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这两句诗选景角度巧妙自然,极富生活情趣。一个“才露”,一个“早立”,前后照应,逼真地描绘出蜻蜓与荷叶相依相偎的情景。

    4.诗词故事

    初夏,诗人杨万里看见一只蜻蜓立在荷叶上的上面,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诗。杨万里写诗主张师法自然,他对自然景物有浓厚的兴趣,常用清新活泼的笔调,*易通俗的语言,描绘日常所见的*凡景物,尤其善于捕捉景物的特征及稍纵即逝的变化,形成情趣盎然的画面,因而诗中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

    (二)《石灰吟》

    1.作者简介

    于谦(1398-1457),今浙江省杭州市人,明代著名诗人、政治家和军事家。这一首七言绝句,作于明成祖永乐十三年,当时于谦只有十七岁。

    2.诗词原文及鉴赏

    原文:

    石灰吟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鉴赏: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

    次句“烈火焚烧若等闲”。“烈火焚烧”,当然是指烧炼石灰石。加“若等闲”三字,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似乎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

    第三句“粉身碎骨浑不怕”。“粉身碎骨”极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而“浑不怕”三字又使我们联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

    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间”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

    3.诗词故事

    于谦为官廉洁正直,曾*冤狱,救灾赈荒,深受百姓爱戴。明英宗时,瓦剌入侵,英宗被俘。于谦议立景帝,亲自率兵固守北京,击退瓦剌,使人民免遭蒙古贵族再次野蛮统治。但英宗复辟后却以“谋逆罪”诬杀了这位民族英雄。这首《石灰吟》可以说是于谦生*和人格的真实写照。

    4.典型*题

    1.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朝诗人______。“吟”是_________________的意思。

    答:明 于谦 吟诵

    2.解释下列词语。

    等闲:_________________

    浑:_________________

    清白:_________________

    答:*常 全 高尚的情操

    3.诗的前两句看似写石灰的烧炼,其实象征着_________________;

    三、四两句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的精神,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的决心。

    答:志士仁人无论面临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常,不怕牺牲,为国尽忠。

[阅读全文]...

相关词条

相关文章

关于官职升贬的古诗句 - 句子

关于官职升贬的古诗句 - 语录

关于官职升贬的古诗句 - 说说

关于官职升贬的古诗句 - 名言

关于官职升贬的古诗句 - 诗词

关于官职升贬的古诗句 - 祝福

关于官职升贬的古诗句 - 心语

推荐词条

中山先生名言 智者愚者名言 van说的哲学名言 小学名言 关于能力的名言 朗费罗的名言 同学之间的友谊的名言 赞美医生的名言 做人要守信用的名言 助人为乐的名言和成语 幽默名言 有付出就有回报的名言 小众名言 积极态度的名言 关于老子的名言 辛弃疾的名言 qq名言 曹植的名言 一句读书名言 古代的名言 关于看客的名言 司马懿一生名言 关于自立的名言 一句名言警句 写作名言 改变自我的名人名言 屈原说过的名言 关于太空的名言 何炅名言抖音 关于历史的名人名言 展望未来的名言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