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关于清明节的*俗古诗诗句 >

关于清明节的*俗古诗诗句

关于关于清明节的*俗古诗诗句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关于清明节的*俗古诗诗句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关于清明节的*俗古诗诗句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关于清明节的*俗古诗诗句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句子:即与关于清明节的*俗古诗诗句相关的句子。
语录:即与关于清明节的*俗古诗诗句相关的名人语录
说说:即与关于清明节的*俗古诗诗句相关的qq说说、微信朋友圈说说。
名言:即与关于清明节的*俗古诗诗句相关的名人名言、书籍名言。
诗词:即与关于清明节的*俗古诗诗句相关的古诗词、现代诗词、千古名句。
祝福语:即与关于清明节的*俗古诗诗句相关的祝福祝贺词。
心语:即与关于清明节的*俗古诗诗句相关的早安、晚安朋友圈心语。

  • 清明节*俗

  • 清明节,放假
  • 清明节*俗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清明节*俗相关内容。

      蚕花会

      蚕花会“蚕花会”是蚕乡一种特有的民俗文化,过去清明节期间,梧桐、乌镇、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项民俗活动。其中以洲泉的马鸣庙和青石的双庙诸的蚕花会最为精彩隆重。马鸣庙位于洲泉镇西,在当地有“庙中之王”之称,每年蚕花会人山人海,活动频繁,有迎蚕神、摇快船、闹台阁、拜香凳、打拳、龙灯、翘高竿、唱戏文等十多项活动。这些活动有的在岸上进行,绝大多数在船上进行,极具水乡特色。*几年乌镇香市活动中的蚕花会,仅有迎蚕神、踏白船、翘高竿等几个项目,大有潜力可挖。

      拔河

      早期叫“牵钩”“钩强”,唐朝始叫“拔河”。它发明于春秋后期,开始盛行于军中,后来流传于民间。唐玄宗时曾在清明时举行大规模的拔河比赛。从那时起,拔河成为清明*俗的一部分。

      踏青

      清明时节,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惯。

      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赵之珩介绍说,清明通常在农历三月前后,恰是大地春回的时节。经历了一个漫长寒冬之后,人们纷纷走出居室,来到户外探寻春天的气息——或在田野踏青,或在郊外放风,这些郊游活动便被称为“踏青”。踏青,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

      传说,在很早以前就有清明踏青这一活动了。据《旧唐书》记载:“大历二年二月壬午,幸昆明池踏青。”可见,踏青春游的*俗早已流行。杜甫有“江边踏青罢,回首见旌旗”的诗句。到了宋代,踏青之风盛行。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的风俗画《清明上河图》就极其生动地描绘出以汴京外汴河为中心的清明时节的热闹情景。在这一画卷,画面人物就达 550多人,牲畜50余头,船20多艘,车、轿20多乘。清明踏青之盛况,可见一斑。

      赵之珩表示,由于全国各地春天到来的时间不一,因而踏青节也就有先有后。农历二月二为福建一带的踏青节,三月三为陕西一带的踏青节。北京、东北由于春来得特别迟,到了五月初五才开始踏青。由于踏青是一项有意义的*俗,因此代代流传。

      插柳

      据说,插柳的风俗,也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阴。

      清明插柳戴柳还有一种说法:原来*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为三大鬼节,是百鬼出没讨索之时。人们为防止鬼的侵扰迫害,而插柳戴柳。柳在人们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受佛教的影响,人们认为柳可以却鬼,而称之为“鬼怖木”,观世音以柳枝沾水济度众生。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里说:“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是鬼节,值此柳条发芽时节,人们自然纷纷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有“折柳赠别”的风俗: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李白有词云:“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古代长安灞桥*,堤长十里,一步一柳,由长安东去的人多到此地惜别,折柳枝赠别亲人,因“柳”与“留”谐音,以表示挽留之意。这种*俗最早起源于《诗经.小雅.采薇》里“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用离别赠柳来表示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杨柳是春天的标志,在春天中摇曳的杨柳,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折柳赠别”就蕴含着“春常在”的祝愿。古人送行折柳相送,也喻意亲人离别去乡正如离枝的柳条,希望他到新的地方,能很快地生根发芽,好像柳枝之随处可活。它是一种对友人的美好祝愿。古人的诗词中也大量提及折柳赠别之事。唐代权德舆诗:“新知折柳赠”,宋代姜白石诗:“别路恐无青柳枝”,明代郭登诗:“年年长自送行人,折尽边城路旁柳。”清代陈维崧词:“柳条今剩几?待折赠。”人们不但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连听到《折杨柳》曲,也会触动离绪。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其实,柳树可以有多方面的象征意义,古人又赋予柳树种种感情,于是借柳寄情便是情理中之事了。

      清明节是杨柳发芽抽绿的时间,民间有折柳、戴柳、插柳的*俗。人们踏青时顺手折下几枝柳条,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编成帽子戴在头上,也可带回家插在门楣、屋檐上。谚语有“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清明不戴柳,死后变黄狗”的说法,说明清明折柳在旧时是很普遍的*俗。据说柳枝具有辟邪的功用,那么插柳戴柳不仅是时尚的装饰,而且有祈福辟邪之效了。清明插柳也可能跟过去寒食节以柳枝乞取新火的的*俗有关。今天看来,随意折取柳枝是对树木的一种损害,是不宜提倡的。

      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扫墓祭祖

      *历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早已蔚为*俗。唐朝之后,寒食节逐渐式微,于清明节扫墓祭祖成了此后持续不断的节俗传统。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寒食野望吟》诗云:"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生死离别处。冥漠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宋朝诗人高菊卿也曾于一诗中描写道:"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日落狐狸眠冢上,一滴何曾到九泉!"就是到了今天的社会,人们在清明节前后仍有上坟扫墓祭祖的*俗:铲除杂草,放上供品,于坟前上香祷祝,燃纸钱金锭,或简单地献上一束鲜花,以寄托对先人的怀念。

      荡秋千

      荡秋千,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秋千之戏在南北朝时已经流行。《荆楚岁时记》记载:“春时悬长绳于高木,士女衣彩服坐于其上而推引之,名曰打秋千。”唐代荡秋千已经是很普遍的游戏,并且成为清明节*俗的重要内容。由于清明荡秋千随处可见,元明清三代定清明节为秋千节,皇宫里也安设秋千供皇后、嫔妃、宫女们玩耍。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射柳

      射柳是一种练*射箭技巧的游戏。据明朝人的记载,就是将鸽子放在葫芦里,然后将葫芦高挂于柳树上,弯弓射中葫芦,鸽子飞出,以飞鸽飞的高度来判定胜负。

      斗鸡

      古代清明盛行斗鸡游戏,斗鸡由清明开始,斗到夏至为止。我国最早的斗鸡记录,见于《左传》。到了唐代,斗鸡成风,不仅是民间斗鸡,连皇上也参加斗鸡。如唐玄宗最喜斗鸡。

      放风筝

      放风筝。清明放风筝是普遍流行的*俗。清人潘荣陛所著《帝京岁时纪胜》记载:“清明扫墓,倾城男女,纷出四郊,提酌挈盒,轮毂相望。各携纸鸢线轴,祭扫毕,即于坟前施放较胜。”古人还认为清明的风很适合放风筝。《清嘉录》中说:“春之风自下而上,纸鸢因之而起,故有‘清明放断鹞’之谚。”在古人那里,放风筝不但是一种游艺活动,而且是一种巫术行为:他们认为放风筝可以放走自己的秽气。所以很多人在清明节放风筝时,将自己知道的所有灾病都写在纸鸢上,等风筝放高时,就剪断风筝线,让纸鸢随风飘逝,象征着自己的疾病、秽气都让风筝带走了。

      一、清明节的由来与传说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表征物候的节气,它在春分后半个月,此时春色已浓,阳光明媚,杨柳垂丝,绿草如茵。由于气温渐渐升高,正好是农耕农忙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清明断雪,谷雨断霜”的农谚。

      清明节后雨水增多,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这一时节万物“吐故纳新”,无论是大自然中的植被,还是与自然共处的人体,都在此时换去冬天的污浊,迎来春天的气息。

      清明节流行扫墓,其实扫墓乃清明节前一天寒食节的内容,寒食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之推一事。唐玄宗开元二十年诏令天下,“寒食上墓”。因寒食与清明相接,后来就逐渐传成清明扫墓了。明清时期,清明扫墓更为盛行。古时扫墓,孩子们还常要放风筝。有的风筝上安有竹笛,经风一吹能发出响声,犹如筝的声音,据说风筝的名字也就是这么来的。 新*成立后,人们都在这天祭扫烈士墓,缅怀革命先辈、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二、清明节*俗

      踏青:

      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惯。

      扫墓:

      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俗由来已久。扫墓在秦朝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则是秦朝以后的事。到唐朝才开始盛行。

      插柳:

      杨柳树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阴。受佛教的影响,人们认为柳条可以却鬼,观世音以柳枝沾水济度众生,就是这个意思。

      三、清明节的意义

      4月5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清明节。古人描绘清明的景象是:“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此情此境,大批民众趁着清明节扫墓,或扶老携幼手捧鲜花到各处公墓奠祭先人。

      在新时代意义中的清明节,除了扫墓祭拜祖先,表达子孙对先人的追思外,更重要的是要遵循祖先的教诲及发扬传统文化的美德。清明扫墓祭祖,端午悼念爱国先人,中秋合家团圆,重阳登高,每过一次传统节日,都是活生生的爱国爱家、弘扬民族文化的教育,都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一次加强。

      韩国留学生活之清明节*俗一:禁火寒食

      在韩国清明节这天,跟华人一样人们也有禁火吃冷食的*俗。相传,春秋时代,晋国公子重耳流亡外国19年,介子推护驾跟随,并在重耳重病体弱时把自己腿上的肉割下来煮成肉汤给重耳吃,使他恢复健康,因此立下大功。重耳返国即位,介子推因伤心晋文公忘记他对他特殊帮助便背着老母,躲入绵山。晋文公前往寻找,却怎么也找不到。于是他放火烧山,想把介子推逼出来。不料介子推却和母亲双双抱庄大树被烧死了。晋文公非常后悔,于是下令把绵山改称介山(即山西介休县境内的介山),又下令把介子推被烧死的那一天定为寒食节。为了纪念晋国臣子介子推,每逢寒食节这天大家都会不举烟火,吃冷饭。

      韩国留学生活之清明节*俗二:祭祀扫墓

      韩国祭祀一般就是摆上酒、鲜花、水果、艾草年糕等祭品,然后规规矩矩地行礼祭拜。但是祭品里的酒不是白酒,而是韩国清酒,这种酒用纯米酿造,口味清冽醇香;艾草年糕是以糯米粉和艾草粉为主要原料制成的;而鲜花则都是用像兰花类的高贵素色花。

      韩国扫墓一般就是将不完善的地方修缮一下,将墓地周围杂草清理干净。

      韩国留学生活之清明节*俗三:植树

      韩国清明节和华人一样都有在墓地附*植树的*惯,但不同的华人喜欢种植柳树和松树,而韩国人一般喜欢种植银杏树。

[阅读全文]...
  • 清明节的*俗

  • 清明节
  • 清明节的*俗

      清明节是一个祭祀祖先的节日,传统活动为扫墓。清明节有哪些*俗你知道了?下面小编就来跟大家聊聊清明节的*俗,欢迎阅读。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5个节气,更是干支历辰月的起始;时间点在农历每年三月初一前后(公历4月4-6日),太阳到达黄经15°时。

      又名“三月节”或“踏青节”。

      《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温上升,*南部雾气少,北部风沙消失,空气通透性好),因此得名。”

      清明节从何而来,经历了怎样的变迁史,有啥*俗呢?

      节日起源:介子推的传说

      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

      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

      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时候,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时候,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十九年后,重耳作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

      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

      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

      他打点好行装,同老母亲悄悄地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

      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

      晋文公见状,恸哭。

      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片衣襟,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节日发展:节气与节日融合

      清明节的名称与此时天气物侯的特点有关。

      西汉时期的《淮南子天文训》中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

      ”“清明风”即清爽明净之风。

      《岁时百问》则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

      故谓之清明。

      ”虽然作为节日的清明在唐朝才形成,但作为时序标志的清明节气早已被古人所认识,汉代已有了明确的记载。

      到了清明,气温变暖,降雨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

      所以清明对于古代农业生产而言是一个重要的节气。

      农谚说“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正是说的这个道理。

      东汉崔寔《四民月令》记载:“清明节,命蚕妾,治蚕室……”说的是这时开始准备养蚕。

      其中的“清明节”还只是一个节气,不是节日。

      清明由节气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

      寒食节期间的*俗,主要有禁火冷食和祭扫坟墓。

      *古人对祭祀祖先十分重视。

      上古时候,家中有人去世时,只挖墓坑安葬,不筑坟丘标志,祭祀主要在宗庙进行。

      后来在挖墓坑时还筑起坟丘,将祭祖安排在墓地,便有了物质上的依托。

      战国时期,墓祭之风逐渐浓厚起来。

      秦汉时代,祭扫坟墓的`风气更盛。

      据《汉书》记载,大臣严延年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定期还乡祭扫墓地。

      在唐代,不论士人还是*民,都将寒食节扫墓视为返本追宗的仪节,由于清明距寒食节很*,人们还常常将扫墓延至清明。

      诗人们的作品,也往往是寒食、清明并提,朝廷鉴于民间寒食、清明并举已相沿成*,就以官方文书的形式正式规定,清明到来时,可以与寒食节一起放假。

      宋元时期,清明节逐渐由附属于寒食节的地位,上升到取代寒食节的地位。

      这不仅表上坟扫墓等仪式多在清明举行,就连寒食节原有的风俗活动如冷食、蹴鞠、荡秋千等,也都被清明节收归所有了。

      约从唐代开始,清明节吸收了另外一个较早出现的节日—上巳节的内容。

      上巳节古时在农历三月初三日举行,主要风俗是踏青、祓禊(临河洗浴,以祈福消灾),反映了人们经过一个沉闷的冬天后急需精神调整的心理需要。

      由于清明上坟都要到郊外去,在哀悼祖先之余,顺便在明媚的春光里骋足青青原野,也算是节哀自重转换心情的一种调剂方式。

      因此,清明节也被人们称作踏青节。

      秉性贪玩的孩童,常常不满足于踏青游乐仅仅在清明举行一次,诚如唐代大诗人王维诗句“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

      融汇了两个古老节日精华的清明节,终于在宋元时期形成一个以祭祖扫墓为中心,将寒食风俗与上巳踏青等活动相融合的传统节日。

[阅读全文]...
  • 清明节的*俗

  • 清明节,放假
  • 清明节的*俗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两大礼俗主题,这两大传统礼俗主题在*自古传承,至今不辍。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清明节的*俗,一起来看看吧。

      清明节的*俗

      1、踏青

      清明时节,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惯。传说,在很早以前就有清明踏青这一活动了。清明踏青的内在意义在于顺应时令节气,阳春三月,生气始盛,万物萌生,人们走出屋门,来到野外,积极主动地迎合时气,以促进自身体内的阳气流转,这对身体的健康大有好处。

      2、扫墓

      *历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清明节扫墓祭祖成了此后持续不断的风俗传统。就是到了今天的社会,人们在清明节前后仍有上坟扫墓祭祖的*俗:铲除杂草,放上供品,于坟前上香祷祝,燃纸钱金锭,或简单地献上一束鲜花,以寄托对先人的怀念。

      3、蹴鞠

      蹴鞠,就是现在足球的前身,球皮是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相传蹴鞠早于商代已有,战国时期流入民间,至汉代更成了军中用以练身*武,并列于兵书。蹴鞠在唐宋时期最为繁荣,经常出现“球终日不坠”,“球不离足,足不离球,华庭观赏,万人瞻仰”的情景,《宋太祖蹴鞠图》描绘的就是当时情景。杜甫的《清明》诗中写到,“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俗同”,也说明了当时蹴鞠活动的普及。

      4、插柳

      清明节是杨柳发芽抽绿的时间,民间有折柳、戴柳、插柳的*俗。人们踏青时顺手折下几枝柳条,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编成帽子戴在头上,也可带回家插在门楣、屋檐上。插柳的*俗与避免疫病有关。唐人认为在河边祭祀时,头戴柳枝可以摆脱毒虫的伤害。宋元以后,人们踏青归来,往往在家门口插柳以避免虫疫。

      5、放风筝

      清明放风筝是普遍流行的*俗。在古人那里,放风筝不但是一种游艺活动,而且是一种巫术行为:他们认为放风筝可以放走自己的秽气。所以很多人在清明节放风筝时,将自己知道的所有灾病都写在纸鸢上,等风筝放高时,就剪断风筝线,让纸鸢随风飘逝,象征着自己的疾病、秽气都让风筝带走了。

      6、荡秋千

      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拴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荡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7、蚕花会

      “蚕花会”是蚕乡一种特有的民俗文化,过去清明节期间,梧桐、乌镇、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项民俗活动。每年蚕花会人山人海,活动频繁,有迎蚕神、摇快船、闹台阁、拜香凳、打拳、龙灯、翘高竿、唱戏文等十多项活动。这些活动有的在岸上进行,绝大多数在船上进行,极具水乡特色。

      8、拔河

      早期叫“牵钩”“钩强”,唐朝始叫“拔河”。它发明于春秋后期,开始盛行于军中,后来流传于民间。唐玄宗时曾在清明节举行大规模的拔河比赛。从那时起,拔河成为清明*俗的一部分。

      9、斗鸡

      古代清明盛行斗鸡游戏,斗鸡由清明开始,斗到夏至为止。我国最早的斗鸡记录,见于《左传》。到了唐代,斗鸡成风,不仅是民间斗鸡,连皇上也参加斗鸡。如唐玄宗最喜斗鸡。

      10、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做“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国外*俗

      印尼华人

      早年印度尼西亚华人多在百家姓宗祠祭拜先祖,自从各姓氏有了自家的宗亲会所宗祠,宗亲们便聚集在会所祭拜祖先。生活在印尼的华人一直延续着清明节祭祖扫墓的*俗。“百善孝为先”,在华人社会的价值观里,“孝”排在首位,扫墓祭祖就是一种孝道的表现。清明节前一个星期,印尼华人就开始买纸钱、蜡烛、花篮以及现代祭品如“金条”、“手机”等。印尼华人表示,清明节很有意义,这期间不仅扫墓拜祭先人,缅怀先人的功德,也是兄弟姐妹团聚的日子,清明节*俗应该代代传承,尤其是现代社会更应该发扬孝道。

      华人多在百家姓宗祠祭拜先祖,自从各姓氏有了自家的宗亲会所宗祠,宗亲们便聚集在会所祭拜祖先。宗亲们通常是祭祖后共进午餐,敦睦宗谊。有的还利用这个机会向学*优秀的宗亲子弟颁发奖学金,体现了华人慎终追远,缅怀先人功德,勉励后辈努力学*、奋发图强的传统美德。一些地方在清明节期间,举办师生校友联欢会,加深彼此情谊。更多的华人是举家前往墓地给先人扫墓,或到寺庙进香祈福。

      马来西亚华人

      马来西亚华人不忘在清明节扫墓祭祖。清明节在马来西亚也不是公共假期。在马来西亚,华人的公共墓园一般叫做“义山”,因此当地人常说清明节要“上山扫墓”或者直接说“拜山”。清明节当天,拜祭者先将坟墓打扫清理干净,然后摆上鲜花、水果等,再点上一炷香,寄托哀思、缅怀先人。

      新加坡华人

      同样华人占多数的新加坡,清明节亦不是公共假期。在新加坡,清明节主要的纪念仪式是扫墓。扫墓是清明节最早的一种*俗,这种*俗延续到今,已随着社会的进步而逐渐简化。每逢清明时节,新加坡华人会举家出行,子孙们先将先人的`坟墓及周围的杂草修整和清理,然后在亲人墓前摆上酒食果品和鲜花,燃起香烛,再将纸钱焚化,磕头行礼,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回*寻宗认祖、祭拜先人,则是*20年新加坡华人兴起的潮流。在清明节前,新加坡华人见面时往往会用家乡话互相询问:“回家乡过清明不?”千里迢迢回*祖籍地扫墓的原因只有一个:不能忘记祖先。

      一些华人表示,不太能接受时髦的“网上祭拜”方式,如果条件允许,一定要亲自到先人墓前磕头。即使是接受西方教育的新加坡年轻华人对清明节也不敢怠慢,因为崇祖、祭祖是流传数千年的华人传统。

      美国华人

      清明时节,美国南加州华人历史学会每年都会举办活动纪念华裔先民,并呼吁华人不要忘记先民在加州开疆辟土的贡献。当地华人纷纷以不同方式进行每年一度的清明节纪念活动。

      纽约华人不同的经历决定了他们过清明节的不同方式。在这一天,许多传统侨团都纷纷在报上刊登春祭广告,并在会所内张贴通知,组织成员到安葬先人的墓地祭奠。清明节扫墓成为华人联络感情、增加交往的社交场合。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来美的新移民,也往往会通过书信和电话向远在故国的亲友表达对先人的思念。

      美国华人虽然远离故土,但许多人都认为,在接受美国主流社会文化的同时,不应忘记*的传统节日。华人方焰指出,纪念华人传统节日有助于发扬中华民族的美德,增进海外华人的交往和团结。

      节气涵义

      清明节气点:斗指乙;太阳黄经为15°;于公历4月04-06日交节。“二十四节气”最初是以北斗七星斗柄顶端的指向来确定,斗柄从“寅位”开始,然后顺时针旋转,当斗柄指向“乙位”时,为清明节气。汉代至清初采用“*均时间法”划分节气,将冬至与下一个冬至之间分割为24段(每段15日),以冬至日为“二十四节气”的起点;清明节气从冬至日算起,即在冬至后第105天。现行的“二十四节气”来自于三百多年前订立的“定气法”(1645年起沿用至今),依据太阳在回归黄道上的位置来确定,当太阳黄经达15°时,为清明交节点。

      《淮南子·天文训》:“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文中的“清明风”,即清爽明净之风。《岁时百问》:“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清明是反映自然界物候变化的节气,这个时节阳光明媚、草木萌动、气清景明、万物皆显,自然界呈现生机勃勃的景象。时至清明,在*南方地区已气候清爽温暖、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在北方地区也开始断雪,渐渐进入阳光明媚的春天。

[阅读全文]...
  • 清明节的来历和*俗及诗歌

  • 诗歌,清明节,文学
  • 清明节的来历和*俗及诗歌

      清明,是*的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祖和扫墓的日子。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了清明节的来历和*俗及诗歌,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清明节简介:

      清明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清明节的来历和*俗:

      但是,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按照旧的*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俗。

      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俗仍很盛行。

      清明节诗篇: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途中寒食》

      (唐)宋之问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

      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闾门即事》

      (唐)张继

      耕夫召募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项田;

      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

      《清明》

      (宋)王禹俏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苏堤清明即事》

      (宋)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寒食上冢》

      (宋)杨万里

      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

      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

      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

      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

      《郊行即事》

      (宋)程颢

      芳草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周;

      兴逐乱红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矶;

      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红;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

      (明)高启

[阅读全文]...
  • 清明节的*俗有什么

  • 清明节,放假
  • 清明节的*俗有什么

      导语:清明节,在每年公历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本来它只是指导农事活动的二十四节气之一,后来逐渐演变为祭祀祖先、追念先贤的上坟祭祖节日。清代宁海人鲍谦《梧岑竹枝词》:“山花如火草如茵,时到清明鬼亦春。饭熟青粘钱剪纸,家家都是上坟人。”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清明节的*俗有什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清明时节,垂杨新绿、桃红争艳、绿草如茵,宁波人在清明前后历来有扫墓、祭祖、放风筝、踏青等*俗。

      踏青

      踏青历来是宁波民间清明*俗之一。踏青,宁波古代叫“探春”、“寻春”等,现在叫“春游”。

      张岱的散文《陶庵梦忆·日月湖》:“清明日,二湖游船甚盛,但桥小船不能大。城墙下趾稍广,桃柳烂漫,游人*地坐,亦饮亦歌,声存《西湖》一曲。”从中可以了解清代初期宁波人清明踏青之盛况:清明节那天,阳光明丽,宁波城里众多的市民荡舟日月湖,因桥洞太小所以船都不大。宁波府西南城墙下,地坪稍显宽广,桃花烂漫,柳树成荫,鸟语花香,游人*地而坐,举杯痛饮,用明代南曲《西湖》助兴。

      春游是孩子们盼望的日子,19XX年3月27日《XX日报》新闻《效实学生春游杭州》:“效实中学高秋一班全体男女学生五十余名,以时届春天,正是游春佳节,特发起赴杭州旅行……闻此行除游览西湖景外,并拟研究风俗,凭吊古今,藉资增进知识。”**后,宁波的`一些中小学和企业往往在清明节前后组织春游。家长们在孩子们出游前准备好点心、水果、饮料,让孩子们游得快乐,玩得尽兴。

      宁波民谣:“正月坐坐过,二月芥菜大,三月拔茅针,四月拗乌笋”,茅针,指田野山地上茅草的嫩草茎,小儿常生食,因为它的茎韧性特别好,用它来作拉扯“斗草”游戏。每当春末夏初,宁波乡村的孩童们三三五五,聚于庭院场坪,或约会在田畴原野,每人采来一大把、一手绢这种“打官司草”,各自拿出一根,彼此勾搭,花茎交错,使劲牵拉比斗,断者为输,不断者为赢。输的不服气,从旁边草地上再拔一根,接着“打官司”,如此“持久战”,直到周围“打官司草”扯光为止。

      插柳

      宁波的清明节,有将杨柳枝插在屋檐瓦下和门户上的*俗。妇女还将柳枝插在鬃发上,小孩要戴柳枝编的帽子,寓“思青(亲)”之意,说是“清明不戴柳,红颜变白头”。

      另外,柳条生命力很强,插土即活。过了清明节,人们还会把小孩子头上戴着的柳条插到小河边或门前屋外的地里去,寄托孩子健康成长的美好愿望。

      祭祖

      宁波人称扫墓为“上坟”、“加坟”。宁波老话讲:“正月灯,二月鹞,三月上坟船里看姣姣”,“姣姣”指*时难得出门的、乘船去上坟的大家闺秀。旧时清明宁波人上坟,由族长率领子孙先乘船去坟上扫墓,他们撑盖伞,打彩旗,抬着供果酒肴香烛,一路上敲锣打鼓。宁波《十二月歌》:“二月小孩放鹞子,三月上坟坐轿子”。清明祭祖,俗称“拜阿太”,因为后代子孙把已故长辈称为“太公”“太婆”或“太大公”“太大婆”。远在他乡的游子,清明节纷纷从上海、汉口、天津等地返乡祭祖,因返乡扫墓人数众多,甬沪海上客运线每年要增开清明航班。

      宗祠祭祖,宗祠祭祀一般都定在清明日下午三时在自家的祠堂里进行。先在全村敲锣,发动小孩去“拜太公”。宗祠祭祖由族长主持,族长为太公太婆敬酒后,子孙们叩拜祷告。族长宣读清明祭文:“时值三月,杜鹃花红,草木茂盛,四面春风。我祖葬此,上下西东,佳城福地,踞虎盘龙。音容虽杳,诚意可通,节届清明,跪拜祖宗。遵古祭祀,年年相同,伏惟我祖,降福无穷。”

      祠堂祭祖照例要做清明羹饭。祭桌横放在堂前内太公牌位前,摆好祭品,菜肴炒煎焖炖均可,但求熟透,祭品一般共十六盘。

      放风筝

      放风筝是清明节人们最喜爱的活动之一。古人相信若某人生病可将其病况写或画于扎制的风筝上,用线系着风筝在空中放飞,让它飞至高空就拉线剪断,疾病灾难便会随着风筝一起飞走。后来,风筝亦逐渐发展成广为流行的郊游娱乐活动。

[阅读全文]...
  • 蒙古族清明节*俗

  • 清明节,清明
  • 蒙古族清明节*俗

      不同的地域都有不同的文化,过节的时候*俗上也有差别。那么清明节在蒙古族的*俗都有些为什么呢?它的清明饮食跟我们会一样吗?下面就随百分网小编一起来了解下吧!

      蒙古族清明节*俗介绍

      按照蒙古族传统,清明节要烧“吐勒希”给祖宗上供。“吐勒希”包括炒米、黄油、鲜肉、茶叶、枣、布块和纸钱等。蒙古族每年要在除夕傍晚和清明节对祖先供奉两次图勒希(焚烧饮食物等祭品以祭祀祖先)祭祀。这些祭祀,通常只有男性成员参加。前往祖坟上土烧纸的图勒希作为固定的图勒希祭祀,只有清明节时在埋葬地进行,这时女性也是不前往的。

      可以说,一般情况下,蒙古族的女性一生当中一次也不祭拜祖先的埋葬地,只有在女孩小的时候也就是处于上小学阶段时才会被带领着参加传统的图勒希祭祀活动,随着年龄的增长就逐渐远离与祖先的祭拜活动。女性禁忌*俗广泛地存在于阿尔泰语系诸民族中。有些村屯还要宰杀猪羊并在坟地上搭起锅,向先人坟墓献馐斯(全羊)。

      据了解,蒙古在清明节时大都选择和家族一同祭奠已故先人,一般对老祖宗(五世以上者)坟墓,各家要共同祭奠。之后,把祭奠后剩下来的酒食聚集在一处,人们按辈分、长幼依八字形排坐,由长者给每人分酒食,接受分赠者向长者请安问好,以此共同悼念祖辈和失去的亲人。

      完成祭祀活动之后大家聚在某一家,大多是在世老人所在的儿子之家进行聚餐,大家共同缅怀已故祖辈和失去的亲人,感激在世长者为这个家族的昌盛而付出的辛勤劳动和精神付出得以换来今日的幸福生活。这样不仅可以相互促进感情而且可以加强团结提高家族凝聚力。

      不同地区的蒙古族祭奠*惯也略有不同。在通辽市,清明节要到祖坟上添土祭奠。添完土后,共同喝稀粥,吃布胡勒(全羊),然后到附*打猎。在兴安盟,清明节当天吃乌审肉(冬季留存的肉),同时分送给邻居,清明节前后3日上坟祭祖。蒙古人不哭坟,就是祭祀奶食白酒。

      蒙古族清明饮食*惯

      蒙古人富有特色的食品很多,例如烤羊、炉烤带皮整羊、手抓羊肉、大炸羊、烤羊腿、奶豆腐、蒙古包子、蒙古馅饼等。民间还有:稀奶油,蒙古族常备奶制品;奶皮子;煺毛整羊宴,是蒙古传统宴客菜,祭祀活动时也常用;熟烤羊,内蒙鄂尔多斯地区风味菜肴;白菜羊肉卷;新苏饼,蒙古人民间传统糕点;烘干大米饭,蒙古族风味小吃。 蒙古牧民视绵羊为生活的保证、财富的源泉。日食三餐,每餐都离不开奶与肉。以奶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语称“查干伊得”,意为圣洁、纯净的食品,即“白食”;以肉类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语称“乌兰伊得”,意为“红食”。

      蒙古人除食用最常见的牛奶外,还食用羊奶、马奶、鹿奶和骆驼奶,其中少部分做为鲜奶饮料,大部分加工成奶制品,如:酸奶干、奶豆腐、奶皮子、奶油、稀奶油、奶油渣、酪酥、奶粉等十余种,可以在正餐上食用,也是老幼皆宜的零食。奶制品一向被视为上乘珍品,如有来客,首先要献上,若是小孩来,还要将奶皮子或奶油涂抹其脑门,以示美好的祝福。

      清明饮食注意事项

      一:注意“病从口入”

      而多变的天气容易使人受凉感冒,发生扁桃体炎、支气管炎、肺炎;此时又是呼吸道传染病,如白喉、猩红热、百日咳、麻疹、水痘、流行性脑膜炎等的多发季节,因而要认真注意天气变化,增减衣服,以及尽量少出入公共场所,尤为注意“病从口入”。

      二:忌食“发物”

      此节气亦是多种慢性疾病易复发之时,如关节炎、哮喘、精神病等,因而有慢性病的人要忌食易发的食物,所谓“发物”,从中医角度上是指动风生痰、发毒助火助邪之品,如海鱼、海虾、海蟹、咸菜、竹笋、毛笋、羊肉、公鸡等,可适当吃些凉性食物,因此“寒食节”也有一定的养生道理。

      宜食物有粳米、芝麻、花生、赤小豆、糯米、鹌鹑、鹅肉、蚌肉、螺蛳、鸡蛋、韭菜、芫茜、莴笋、淮山、苹果、橘、马蹄、梨、桃、樱桃等。养生的汤品宜红萝卜竹蔗水、胡椒煲猪肚、川芎白芷炖鱼头、韭菜滚狗肚鱼、鲜土茯苓煲猪展、咸菜滚黄沙蚬、猫爪草煲猪瘦肉等。

      三:饮食规律,低盐多蔬果

      饮食须定时定量,不暴饮暴食。宜少吃羊肉等酸性食物,可适当“增甘”即多食甜食,顺应春天养生生机。但肥胖者宜相应减少甜食,限制热量摄入,多食瓜果蔬菜,对老年高血压者应特别强调低盐饮食,相应增加钾的摄入,如多食用蔬菜、水果类食品。以上这些同样也是健康人群要注意的。

      节日渊源

      自然节气

      清明节,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传统祭祖节日。“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它与干支时间以及八卦等是联系在一起的,有着久远的历史源头。“二十四节气”不仅在农业生产方面起着指导作用,同时还影响着古人的衣食住行,甚至是文化观念。在早期观象授时时代,依据斗转星移定岁时,斗柄顺时针旋转一圈,谓之一岁(摄提)。天维建元,是从寅开始的,如《淮南子·天文训》收录:“帝张四维,运之以斗,月徙一辰,复返其所,正月指寅,十二月指丑,一岁而匝,终而复始”。在传统文化中,寅位是后天八卦的“艮位”,是岁终岁首交结的方位,代表终而又始,《易·说卦传》:“艮,东北之卦也,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也。”故,北斗星的斗柄从指向正东偏北方位的“建寅”之月为起始,然后顺时针方向旋转,循环往复;岁末十二月指丑方,正月又复还寅位,终而复始。北斗星循环旋转,斗柄回寅,乾元启运,时回新春。当斗柄指向正东偏南的“乙”位时为清明节气。清明这一节气,万物皆洁齐、生气旺盛、吐故纳新、气温升高,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游与行清墓祭的`好时节。

      文化内涵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节,属于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清明节凝聚着民族精神,传承了中华文明的祭祀文化,抒发人们尊祖敬宗、继志述事的道德情怀。扫墓,即为“墓祭”,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春秋二祭,古已有之。清明节历史悠久,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据现代人类学、考古学的研究成果,人类最原始的两种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据考古发掘,广东英德青塘遗址发现了万年前的墓葬,是*年代最早的可确认葬式的墓葬,表明上古先民在万年前已具有明确的有意识墓葬行为与礼俗观念。“墓祭”礼俗有着久远的历史源头,清明“墓祭”是传统春季节俗的综合与升华。上古干支历法的制定为节日形成提供了前决条件,祖先信仰与祭祀文化是清明祭祖礼俗形成的重要因素。清明节俗丰富,归纳起来是两大节令传统:一是礼敬祖先,慎终追远;二是踏青郊游、亲*自然。清明节不仅有祭扫、缅怀、追思的主题,也有踏青郊游、愉悦身心的主题,“天人合一”传统理念在清明节中得到了生动体现。经历史发展,清明节在唐宋时期融汇了寒食节与上巳节的*俗,杂糅了多地多种民俗为一体,具有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

      清明节简介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两大礼俗主题,这两大传统礼俗主题在*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古老的节日,既是一个扫墓祭祖的肃穆节日,也是人们亲*自然、踏青游玩、享受春天乐趣的欢乐节日。斗指乙(或太阳黄经达15°)为清明节气,交节时间在公历4月5日前后。这一时节,生气旺盛、阴气衰退,万物“吐故纳新”,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游与行清墓祭的好时节。清明祭祖节期很长,有10日前8日后及10日前10日后两种说法,这*20天内均属清明祭祖节期内。

      清明节是传统的重大春祭节日,扫墓祭祀、缅怀祖先,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不仅有利于弘扬孝道亲情、唤醒家族共同记忆,还可促进家族成员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清明节融汇自然节气与人文风俗为一体,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合一,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先祖们追求“天、地、人”的和谐合一,讲究顺应天时地宜、遵循自然规律的思想。

      清明节与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四大传统节日。除了*,世界上还有一些国家和地区也过清明节,比如越南、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2006年5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申报的清明节经*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阅读全文]...
  • 清明节的*俗有哪些

  • 清明节,节日
  • 清明节的*俗有哪些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下面跟着小编来看看清明节的*俗有哪些吧!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清明节的*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传统*俗一:扫墓祭祖

      *历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清明节扫墓祭祖成了此后持续不断的风俗传统。就是到了今天的社会,人们在清明节前后仍有上坟扫墓祭祖的*俗:铲除杂草,放上供品,于坟前上香祷祝,燃纸钱金锭,或简单地献上一束鲜花,以寄托对先人的怀念。

      传统*俗二:荡秋千

      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拴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荡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传统*俗三: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传统*俗四:射柳

      射柳是一种练*射箭技巧的游戏。据明朝人的记载,就是将鸽子放在葫芦里,然后将葫芦高挂于柳树上,弯弓射中葫芦,鸽子飞出,以飞鸽飞的高度来判定胜负。

      传统*俗五:斗鸡

      古代清明盛行斗鸡游戏,斗鸡由清明开始,斗到夏至为止。我国最早的斗鸡记录,见于《左传》。到了唐代,斗鸡成风,不仅是民间斗鸡,连皇上也参加斗鸡。如唐玄宗最喜斗鸡。

      传统*俗六:蚕花会

      “蚕花会”是蚕乡一种特有的民俗文化,过去清明节期间,梧桐、乌镇、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项民俗活动。每年蚕花会人山人海,活动频繁,有迎蚕神、摇快船、闹台阁、拜香凳、打拳、龙灯、翘高竿、唱戏文等十多项活动。这些活动有的在岸上进行,绝大多数在船上进行,极具水乡特色。

      传统*俗七: 拔河

      早期叫“牵钩”“钩强”,唐朝始叫“拔河”。它发明于春秋后期,开始盛行于军中,后来流传于民间。唐玄宗时曾在清明节举行大规模的拔河比赛。从那时起,拔河成为清明*俗的一部分。

      传统*俗八:踏青

      清明时节,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惯。

      传统*俗九: 放风筝

      清明放风筝是普遍流行的*俗。在古人那里,放风筝不但是一种游艺活动,而且是一种巫术行为:他们认为放风筝可以放走自己的秽气。所以很多人在清明节放风筝时,将自己知道的所有灾病都写在纸鸢上,等风筝放高时,就剪断风筝线,让纸鸢随风飘逝,象征着自己的疾病、秽气都让风筝带走了。

      传统*俗十: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做“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一、禁火寒食

      相传源于春秋名臣介子推,护驾晋文公重耳复国功成身退,带其母悄然隐居绵山。重耳为逼迫子推出山,下令焚山烧林,子推宁死抱树身焚。重耳为悼念他,于介子推三月初五死难之日起举国都要禁烟火三日,只吃冷食,谓之禁火寒食,世代相沿成俗。

      潮乡古往今来,岁逢寒食前夕,街头巷尾,喊卖冷品小食,深受潮人青睐。潮诗《清明糖葱》有:“桃花零落山花红,五日层阴一日风。着意留春无别计,朝朝深巷卖糖葱。”及“朴叶青青朴粿情”的朴枳粿。诗中都有描述寒食的情景。

      《澄海县志》记载:清明节,潮人相沿*俗吃“薄饼”、“朴枳粿”,既有纪念介子推寒食古俗的意义,也是潮州别具风味的时令美食。

      二、祭墓“挂纸”

      唐代白居易的《寒食野望》诗云:“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南宋高菊卿的《清明》诗也写:“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由于寒食禁火与清明节令紧相连,潮人在清明有上山扫墓,祭奠祖先之风俗,自古以来,人们常把寒食与清明并称,扫墓民间泛称为“过纸”(潮俗有“过春纸”和“过冬纸”之分。)古代潮人清明上山扫墓,由于寒食禁火,故不焚化纸钱而挂在坟墓和墓碑之上,以不让纸钱漫天飞扬,故谓之“挂纸”。世人扫墓要整修墓地,并用银珠、沙绿(红、绿色油漆)精工填刷墓碑上的凹刻文字(俗称“妆坟碑”字)。还要将黄白纸条用“土圪泥”压紧等等,这些都是古俗遗风。

      值得一提的是“禁火”,“挂纸”古俗,与当今大力提倡文明扫墓、森林防火更相一致。

      三、玩“半仙戏”

      古今清明玩秋千是承袭寒食*俗。宋代惠洪诗僧咏《秋千》诗云:“画架双栽翠络偏,佳人春戏小楼前,飘扬血色裙拖地,彩绳斜挂绿杨烟,下来闲处从容立,疑是蟾宫谪降仙”。此景,唐玄宗誉称荡秋千是玩“半仙戏”。明代的《灯宫遗录》载:“人称清明节为‘秋千节’,各宫俱设秋千一架,相邀嬉戏”。

      潮汕荡秋千历史悠久,宋朝陆秀夫于景炎元年(1276年)被贬潮州,谪居辟望港口(今澄海港口陆厝围)见乡民荡秋千很感兴趣,当众赞道:“此举可强力也”。嘱其属下与民共荡。潮人清明荡秋千世代相沿成风。

      四、食薄饼

      食薄饼。清明食薄饼在潮汕很盛行,几乎每家每户都不例外。潮汕清明吃薄饼有个传说:清康熙十四年间(1675年)郑成功之子郑经率兵围攻闽南的漳州城,清军守将黄芳度出兵顽抗,围城数月,城里居民饿死无数,尸横街巷,存活者便用草*裹尸掩埋。

      同年10月间,清军投降,漳州百姓为悼念死难亲友,特做薄饼状如草*裹尸,以此祭妃亡灵,此俗世代相传成风。卷薄饼是用精面粉拌人适量温水后,充分搅拌搓捏成团块状,置于炉火上面的煎盘(*底铁锅),烙成圆形薄饼皮,然后包裹馅料。料有咸、甜两种,咸馅用烹熟的豆芽、韭菜拌人鸡肉或猪**、香菇、虾干、蛋丝,油煎葱珠等调料。入口时又在饼皮上涂抹香甜适口酱料即成美食。甜馅料用白糖加工制成的酥脆薄片糖或再加入瓜册丝,芝麻等佐料包裹薄饼皮即成薄饼。食时用薄饼皮卷成圆筒状就食。清明时令,春韭性温,是保肝佳蔬,有行气理血,化瘀的功效。民谚有“春食韭菜、法病消灾”之说。添加绿豆芽又有清热解毒和止渴利尿的作用,疗效甚妙,营养丰富,美味可口。潮汕人清明食薄饼是从古代的寒食节*俗沿变来的。

      踏青

      清明之时,正是春回大地,人们乃因利乘便,扫墓之余亦一家老少在山乡野间游乐一番,回家时顺手折几枝叶芽初绽的柳枝戴在头上,怡乐融融。也有的人特意于清明节期间到大自然去欣赏和领略生机勃勃的春日景象,郊外远足,一抒在严冬以来的郁结心胸,这种踏青也叫春游,古代叫探春、寻春。其含义,就是脚踏青草,在郊野游玩,观赏春色。

      清明前后正是踏青的好时光,所以成为清明节俗的一项重要内容。古时妇女*日不能随便出游,清明扫墓是难得的踏青的机会,故妇女们在清明节比男人玩得更开心,民间有“女人的清明男人的年”之说。

      插柳

      清明节是杨柳发芽抽绿的时间,民间有折柳、戴柳、插柳的*俗。人们踏青时顺手折下几枝柳条,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编成帽子戴在头上,也可带回家插在门楣、屋檐上。谚语有“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清明不戴柳,死后变黄狗”的说法,说明清明折柳在旧时是很普遍的*俗。据说柳枝具有辟邪的功用,那么插柳戴柳不仅是时尚的装饰,而且有祈福辟邪之效了。清明插柳也可能跟过去寒食节以柳枝乞取新火的的*俗有关。今天看来,随意折取柳枝是对树木的一种损害,是不宜提倡的。

      清明节插柳植树的风*,据说是纪念发明各种农业生产工具并曾"尝百草"的神农氏;另一说是介子推死时所抱的柳树后来复活,晋文公赐名为清明柳,并折柳成圈戴在头上,此*俗后传入民间。虽然有着不同的典故源流,但这些风俗仍不离人们对春回大地的喜悦。

      牵钩

      “牵钩”是古称,其实就是现代的拔河运动。据说春秋时,楚国为了进攻吴国,以牵钩这种运动来增强人民的体质。它主要是以一根麻绳,两头分为许多小绳,比赛时,以一面大旗为界,一声令下,双方各自用力拉绳,鼓乐齐鸣,双方助威呐喊,热闹非凡。

      放风筝

      放风筝是清明节人们最喜爱的活动之一。古人相信若某人生病可将其病况写或画于扎制的风筝上,用线系着风筝在空中放飞,让它飞至高空就拉线剪断,疾病灾难便会随着风筝一起飞走。后来,风筝亦逐渐发展成广为流行的郊游娱乐活动。

      清人潘荣陛所著《帝京岁时纪胜》记载:“清明扫墓,倾城男女,纷出四郊,提酌挈盒,轮毂相望。各携纸鸢线轴,祭扫毕,即于坟前施放较胜。”古人还认为清明的风很适合放风筝。《清嘉录》中说:“春之风自下而上,纸鸢因之而起,故有‘清明放断鹞’之谚。”在古人那里,放风筝不但是一种游艺活动,而且是一种巫术行为:他们认为放风筝可以放走自己的秽气。所以很多人在清明节放风筝时,将自己知道的所有灾病都写在纸鸢上,等风筝放高时,就剪断风筝线,让纸鸢随风飘逝,象征着自己的疾病、秽气都让风筝带走了。

      扬州旧*俗

      扬州人在清明时,必须是要到郊外上坟的。既然要到郊外,就必须要赶早,去迟了,对已故亲人就不敬了。

      对于那些刚刚故去不久的亲人,就更要早一点去祭扫。三年之内的新坟,一定要在清明节之前去祭扫。远离家乡的人,哪怕再远,也要提前赶回家。过了三年后,如果再有什么事,路途遥远的,可在清明节后一两天再祭扫。

      清明扫墓的*俗全国各地都有,历史也很悠久。古代人也有祭墓一俗,《礼记》中规定,没有赶上出殡的,就到死者墓地行礼,以表歉意。同时又云,亲人离开家乡,或从外地归来,都应到祖墓上去辞行,或是告归。这些礼俗都叫做“祭墓”。因为辞行和告归都是正常的礼节,用不着伤心痛哭,因而清明时节前往墓地“哭墓”的,是很少见的。但是后人却在清明时节去墓地扫墓。

[阅读全文]...
  • 有关清明节*俗的图片

  • 清明节,放假
  • 有关清明节*俗的图片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两大礼俗主题,这两大传统礼俗主题在*自古传承,至今不辍。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有关清明节*俗的图片,欢迎大家分享。


      1、浙江清明节*俗

      清明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浙江桐乡民间流传着“清明大如年”的俗语。桐乡是江南蚕桑的主要产地,其乡间流传着丰富的蚕乡*俗,清明轧蚕花便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活动。

      在浙江湖州,清明节家家裹粽子,可作上坟的祭品,也可做踏青带的干粮。农家有清明吃螺蛳的*惯,这天用针挑出螺蛳肉烹食,叫“挑青”。吃后将螺蛳壳扔到房顶上,据说屋瓦上发出的滚动声能吓跑老鼠,有利于清明后的养蚕。清明节这天,还要办社酒。同一宗祠的人家在一起聚餐。没有宗祠的人家,一般同一高祖下各房子孙们在一起聚餐。

      2、北京清明节*俗

      传统的“寒食节”又称“换火节”,说的是家家户户烧了一冬的炉膛,开春后要灭火清理了,所以家里停火一两日,只能吃凉食了。因此旧时北京很多家庭都在寒食节的前一天准备出次日的食品,大多是一些小吃,逐步就演化出了老北京的寒食十三绝。

      寒食十三绝是什么?有一种说法,“寒食十三绝”具体包括:蹄烧饼、螺丝转、馓子麻花、姜丝排叉、驴打滚、糖火烧、艾窝窝、糖卷馃、糖耳朵、豌豆黄、焦圈、硬面饽饽、芝麻酱烧饼。另版“寒食十三绝”:奶油炸糕、螺丝转、馓子麻花、姜丝排叉、驴打滚、糖火烧、艾窝窝、面茶、糖耳朵、豌豆黄、焦圈、硬面饽饽、芝麻酱烧饼。

      3、广东清明节*俗

      传统的广州人向来重视清明扫墓,有在正清当日“行清”的*俗。“行清”与踏青不同,踏青是郊游,“行清”则是一族人一起约定那一天齐齐去扫墓。按照旧的*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广州人祭祀完了后,分了猪肉,并不算完成了拜祭形式,家人会将猪肉带回家后,配上清明时节的菜蔬“清明荞菜”去炒着吃,还有不嫌麻烦的人家另外用这个“清明荞菜”配一些鸡蛋丝烧**炸一些春卷吃,吃完了这些菜肉,这一年的“行清”任务才算完成。


      4、重庆清明节*俗

      重庆人在清明这天,也有吃寒食的*俗。过去人们扫墓时的“清明食品”,往往是锅魁加卤菜、凉菜。这种锅魁里面夹的“和菜”,由粉丝、莴笋丝、**(或鸡丝),加上春芽凉拌而成。扫墓一般都在郊外,相当于春游,一大家子人还会带上凉面、酒菜、糖果等食品,祭奠先人后,大家一起吃掉,又有耍的又有吃的,最高兴的就是小孩子了。

      当时人们扫墓除了带上纸钱香烛外,还会带上一串用纸剪成的纸串,挂在坟前,用以招魂,俗称“挂青”。俗话说,“有儿坟上挂白纸,无儿坟上屙狗屎”,是否有“挂青”,成了一个家庭是否后继有人,是否兴旺发达,是否父慈子孝的标志。

      5、江苏清明节*俗

      常州人清明节一大早,家家户户门框上要插柳条和桃花枝,以鲜艳的红绿祛除隔年的邪祟。而小孩子则是把柳枝编成圆形环圈戴在头上,或把柳枝连叶带皮捋到顶梢,成一柔软可以抖动的“柳球”。也有人家将艳丽的桃花插在檐下的门环上,以示清明临门,*安报春,藉以辟邪,带来福祉。

      除了这些,清明节当天,常州人早饭会吃没有馅的糯米大团子。大团子是春节前就做好了的,放在冷水中泡着,要一直吃到端午节。清明那天,拿出大团子,切成一片一片的下锅用油煎,根据自己的口味放糖或盐。也有人家会放点柳叶在里面,意为添“青”。常州人还有在清明节吃青团子的*俗,做青团子要到田头路边去采一种叫“绿茱头”的野生植物叶子,回来后洗净,揉出绿汁液来,经过滤煮沸后和米粉而做成青团子。

      6、河南清明节*俗

      在河南,清明时节人们最常吃馓子、枣糕、鸡蛋等食物。“馓子”为一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古时叫“寒具”。寒食节禁火寒食的风俗在大部分地区已不流行,但与这个节日有关的馓子却深受世人的'喜爱。枣糕又叫“子推饼”,河南一些地方用酵糟发面,夹枣蒸食。他们还*惯将枣饼制成飞燕形,用柳条串起挂在门上,可以冷食,以纪念介子推不求名利的高尚品质。

      在河南的一些地方,清明吃鸡蛋,就如同端午节吃粽子、中秋吃月饼一样重要。民间*俗认为清明节吃个鸡蛋,一整年都有好身体。据相关专家介绍,清明吃鸡蛋*俗,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

      7、湖南清明节*俗

      长沙将扫墓称为“挂山”,有“前三后七”之称,即清明节的前三天后七天为扫墓期。扫墓祭祀有先后顺序,一般都要先将墓地清理干净,拔除墓地杂草,插上“挂山条子”在墓前拜祭,最好是下午3点前完成扫墓祭拜。

      长沙府清明插柳,称为“记年华”。“插柳”的*俗始于唐代,本意是为驱疫避邪,后来又有了装饰的意思。传统*俗看来,放风筝可以放走自己的秽气。所以很多人在清明节放风筝时,将自己的疾病写在风筝上,放飞风筝,象征着带走秽气。

      8、湖北清明节*俗

      在湖北武汉,不管有多忙,清明节这一天,人们都会放下手头的事务,回老家给先人祭祖,当地俗称“上坟”。当地“上坟”包括坟前祭拜、送纸钱、献花、添坟等流程。祭拜前,由家中长者或长子首先除去先人坟墓上的枯叶杂草,另外拿出几张黄纸钱,以土石压于坟头,意在向外人显示家中仍有后人。前期工作完成后,当地人会在坟前划好上供范围,摆上香楮、元宝纸钱、鲜花祭品等,然后按辈分为祖先烧纸钱。

      由于受到寒食节禁火影响,在湖北恩施、咸宁等地,人们会在坟墓附*的小树上或坟地竹竿上悬挂纸钱,叫做“标墓”。祭祀过的坟墓纸幡飘飘,而没有纸幡的坟头多是些未祭祀的孤坟了。

      9、广西清明节*俗

      横州乡民清明节取柳叶及田螺浸水洗眼睛,据说可使眼睛明亮。兴仁县扫完墓后,以白纸作长幡挂在墓头,称为“标坟”,又叫“挂青”。开阳县扫墓时,由值年主祭备酒食以祭。祭毕,亲友就*饮宴,称为“野餐”。

      梧州乡民大多数都是在清明节当天和后面的几天去扫墓,只有一少部分的乡民是在清明节的前几天就扫好的。

      10、福建清明节*俗

      福建闽南并不一定只在清明节扫墓。扫墓日期一般有两种,泉州*俗是在清明节前后几天,漳州则有部分人士会选在三月初三的上巳节附*扫墓,客家人则通常在春节之后。

      方式是,清理完坟墓环境后(如杂草、树木),先祭拜土地神,然后祭拜祖先。祭拜完后在坟墓上,用小石头压上“墓纸”,代表已经将坟墓修缮完毕。清明节当天一般是不煮食物,只吃冷的润饼,这是源于寒食节的*俗。

      11、山西清明节*俗

      扫墓时,山西南部多数地方不烧香、不焚纸,只是把冥钱、纸帛等物挂到坟头上或坟茔旁的树枝上,有“清明坟头一片白”的说法。这种民俗可能是来源于寒食节禁火的*惯,也可能是出自干旱的春季民间防火的意识。

      不过,山西北部多数地方的民俗却截然相反,人们却要将冥钱等物烧尽,认为烧不尽就转不到先人手中,也有一些地方,如:大同等地,人们则*惯于白天上坟,晚上在家中焚纸。此外,晋西北的河曲等地,旧俗上坟要带酒菜,祭毕祖先,便在坟地里饮食,意寓与先人共饮共食。


      12、山东清明节*俗

      清明节吃冷食的*惯。在山东,即墨吃鸡蛋和冷饽饽,莱阳、招远、长岛吃鸡蛋和冷高粱米饭,据说不这样的话就会遭冰雹。泰安吃冷煎饼卷生苦菜,据说吃了眼睛明亮。晋中一带还保留着清明前一日禁火的*惯。

      清明时节,在济南城乡,还流传荡秋千的*俗。清明节这天,男女老幼,身着新衣在绿杨深外,或在街前广场,立木为架,上袈横木,下悬二绳,绳下横系一板,人在板上可坐可立,手握两绳可前后上下飘荡,极富乐趣。

      13、海南清明节*俗

      文昌、琼海等地一些村庄,一般不在清明节扫墓,而是在冬至那天扫墓。在给先辈烧香时,最为讲究的还要属海口府城地区,先长辈后晚辈,辈分顺序是不能搞乱的。而西部地区,如儋州等地,过清明时以人多为荣,不分男女老少,只要能到,人越多越好。那些终日生活在船上的渔民,在清明时节,往往会在船头燃放鞭炮,祈求先人保护风调雨顺,后辈*安。

      海南人扫墓时,以猪、鹅、鱼、糕果点心祭祀,焚香化宝。也有同姓居民抓猪拉羊到始祖坟上祭祀,祈求后代子孙繁荣。清明祭祖分两种,先为祭“己祖”,以一户或几户为单位,在家中祖先牌位前摆放好“三牲”、干饭等祭品,人人跪拜。后为祭“众祖”,以几十户或几百户为单位,同姓氏的宗族均参加。将备好的祭品带到先人坟墓祭拜,清除杂草,添上新土。

      14、四川清明节*俗

      清明节插杨柳是全国各省份差不多的*俗,而四川地区独特之处在于,除了将杨柳枝挂在门口、坟前,爱美的四川妇女还会在清明节这天将柳条戴在头上,叫做柳叶符。由于四川产竹,竹子在清明节期间也扮演了重要角色。清明这天,家家户户会请道长画上纸符,挂在竹子上,然后挂到坟头,作为清明上坟的一个必要仪式和步骤,是为“挂青”。

      火神门祭火神,这也是四川地区比较独特的*俗之一。清明前一天是寒食节,人们把家里的火都灭了。人们在清明当天专门去火神门祭拜火神,回来以后再重新生火。

      清明既是节气又是节日。清明是我国农历24个节气的第5个节气。为什么又是节日呢?这要追溯到古代的“寒食节”。寒食节是每年冬至后的第105天,恰在清明的前一天,旧时民间每逢寒食节,家家户户不举火煮饭,只吃冷食。第二天是清明,人们上坟烧纸,修墓添土,以表示对亡者的怀念。这些风俗是春秋时流传下来的。

      相传,春秋战国时期,晋献公的儿子重耳为躲避后母骊姬的迫害,由介子推等大臣陪同逃亡国外,他们逃到卫国时吃不上饭,又贫病交加,在绝望之时,介子推忍痛割下自己腿上的肉,谎说是野兔肉煮给重耳吃。后来有人告诉了实情,重耳才知道。19年后,重耳重又回国,做了晋国的国君即晋文公。他论功行赏,大封功臣,却惟独忘了对他忠贞不二的介子推。

      待人提醒,重耳想起旧事,派人去请时,介子推避而不见。晋文公亲自登门去请,方知介子推已背了老母亲躲进了绵山,于是派人上山搜寻也未找到。晋文公知道介子推很孝顺,要是纵火烧山,他准会背着老母亲跑下山来。可是,大火烧了三天三夜,介子推母子俩也没出来,后来在一株枯柳旁发现介子推母子已被大火烧死了,介子推的脊梁堵着大柳树树洞,洞内藏着他留下的一块衣襟,上面用鲜血写着一首诗:“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做鬼终不见,强似伴君做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亡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致清明复清明。”晋文公看后十分感动,放声痛哭,将他母子二人安葬在绵山,改绵山为介山,并建庙纪念。为了铭记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介子推被烧死的那天定为“寒食节”,每年这一天严禁烟火,只吃冷食。第三年寒食节,晋文公率群臣到介山祭祀介子推,发现那株枯柳死而复活,便给那株柳树赐名“清明柳”,规定从寒食到清明,人们都要祭奠介子推。

      以后渐将寒食节与清明相混淆,将寒食扫墓混为清明扫墓,清明逐渐代替了寒食节。

[阅读全文]...
  • 清明节的由来及*俗

  • 清明节,放假
  • 清明节的由来及*俗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清明节的由来及*俗,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清明节的由来与来历,有以下两种传说:

      清明节,又称寒食节,关于寒食,有这样一个传说: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介之推的传说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以后,晋文公常把*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每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

      清明节气

      清明节的名称与此时天气物侯的特点有关。西汉时期的《淮南子·天文训》中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清明风”即清爽明净之风。《岁时百问》则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虽然作为节日的清明在唐朝才形成,但作为时序标志的清明节气早已被古人所认识,汉代已有了明确的记载。

      二十四节气是*古代天文学家和民众在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气候规律,比较适宜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物候、降雨等方面的变化,对人们依时安排农耕、蚕桑等活动有不可或缺的指导意义。到了清明,气温变暖,降雨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所以清明对于古代农业生产而言是一个重要的节气。农谚说“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正是说的这个道理。东汉崔寔《四民月令》记载:“清明节,命蚕妾,治蚕室······”说的是这时开始准备养蚕。其中的“清明节”还只是一个节气,不是节日。

      清明节气在时间和天气物侯特点上为清明节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条件,该节气被看作清明节的源流之一。

      *俗内容

      扫墓祭祖

      清明祭祖清明节是传统的春祭大节,与之相对应的是重阳节的秋祭。清明扫墓,即为“墓祭”,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祭扫祖先是对先人的缅怀方式,其*俗由来久远。据考古,广东英德青塘遗址发现万年前的墓葬,经加速器质谱(AMS)测定,年代距今13500年左右,表明距今1万多年前,古人已具有明确的有意识墓葬行为和礼俗观念。扫墓祭祖,是清明节俗的中心。清明之祭主要祭祀祖先,表达祭祀者的孝道和对先人的思念之情,是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

      清明祭祀在清明前后,各地有所差异,清明祭祀按祭祀场所的不同可分为墓祭、祠堂祭。以墓祭最为普遍,清明祭祀的特色就是墓祭,清明祭祀主要是由于采取墓祭方式。另一种形式是祠堂祭,又称庙祭,庙祭是宗族的共同聚会,有的地方径直称为“清明会”或“吃清明”。清明节祭祖,按照*俗,一般在清明节上午出发扫墓,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先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或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拜祭。

      踏青

      踏青为春日郊游,也称“踏春”,一般指初春时到郊外散步游玩。清明节期间到大自然去欣赏和领略春日景象,郊外远足,这种踏青也叫春游。古代叫探春、寻春,其含义,就是脚踏青草,在郊野游玩,观赏春色。踏青这种节令性的民俗活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源泉是远古农耕祭祀的迎春*俗。这种农耕祭祀的迎春*俗对后世影响深远。

      清明之时,正是春回大地,人们乃因利乘便,扫墓之余亦一家老少在山乡野间游乐一番。也有的特意于清明节期间到大自然去欣赏和领略生机勃勃的春日景象,郊外远足,一抒在严冬以来的郁结心胸。清明前后正是踏青的好时光,所以成为清明节*俗的一项重要内容。踏青郊游,是清明时节与春祭并存的古老主题。

      插柳

      清明时节清明节是杨柳发芽抽绿的时间,民间有折柳、戴柳、插柳的*俗。人们踏青时顺手折下几枝柳条,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编成帽子戴在头上,也可带回家插在门楣、屋檐上。[17]据说插柳的*俗与避免疫病有关。唐人认为在河边祭祀时,头戴柳枝可以摆脱毒虫的伤害。宋元以后,人们踏青归来,往往在家门口插柳以避免虫疫。这是因为春天气候变暖,各种病菌开始繁殖,人们在医疗条件差的情况下,只能寄希望插柳避免疫病了。柳枝插在屋檐下,还可以预报天气,古谚云:“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

      游乐

      清明节除了上述扫墓祭祖、踏青插柳的*俗之外,还有大量游乐的风*,千百年来,倍受人们的喜爱,如延续至今的牵钩、放风筝和荡秋千等,也还有曾盛行一时,惟今已不复见的`射柳和蹴鞠(音:cùjū)。

      拔河

      拔河,早期叫“牵钩”“钩强”,唐朝始叫“拔河”。它发明于春秋后期,开始盛行于军中,后来流传于民间。唐玄宗时曾在清明时举行大规模的拔河比赛,从那时起,拔河成为清明*俗的一部分。

      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放风筝

      放风筝是清明节人们最喜爱的活动之一。古人相信若某人生病可将其病况写或画于扎制的风筝上,用线系着风筝在空中放飞,让它飞至高空就拉线剪断,疾病灾难便会随着风筝一起飞走。后来,风筝亦逐渐发展成广为流行的郊游娱乐活动。

      清人潘荣陛所著《帝京岁时纪胜》记载:“清明扫墓,倾城男女,纷出四郊,提酌挈盒,轮毂相望。各携纸鸢线轴,祭扫毕,即于坟前施放较胜。”古人还认为清明的风很适合放风筝。《清嘉录》中说:“春之风自下而上,纸鸢因之而起,故有‘清明放断鹞’之谚。”在古人那里,放风筝不但是一种游艺活动,而且是一种巫术行为:他们认为放风筝可以放走自己的秽气。所以很多人在清明节放风筝时,将自己知道的所有灾病都写在纸鸢上,等风筝放高时,就剪断风筝线,让纸鸢随风飘逝,象征着自己的疾病、秽气都让风筝带走了。

      荡秋千

      荡秋千是*古代清明节*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秋千之戏在南北朝时已经流行。《荆楚岁时记》记载:“春时悬长绳于高木,士女衣彩服坐于其上而推引之,名曰打秋千。”唐代荡秋千已经是很普遍的游戏,并且成为清明节*俗的重要内容。由于清明荡秋千随处可见,元明清三代定清明节为秋千节,皇宫里也安设秋千供皇后、嫔妃、宫女们玩耍。如今的公园和游乐场仍然有秋千,供儿童玩耍。

      射柳

      射柳是一种练*射箭技巧的游戏。在细长摇曳的柳枝上,拴上一缕红绸,即是被射的目标。大多是青年男子,骑马挽弓,在百步以外,用特制的前头分杈的箭,射断那枝柳条,待柳条落地之前,飞马前往,将柳条接住。据明朝人的记载,射柳就是将鸽子放在葫芦里,然后将葫芦高挂于柳树上,弯弓射中葫芦,鸽子飞出,以飞鸽飞的高度来判定胜负。

      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蹴鞠,就是*足球的前身,球皮是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

      蹴鞠在唐宋时期最为繁荣,经常出现“球终日不坠”,“球不离足,足不离球,华庭观赏,万人瞻仰”的情景,《宋太祖蹴鞠图》描绘的就是当时情景。杜甫的《清明》诗中写到,“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俗同”,也说明了当时蹴鞠活动的普及。在讲求“中庸”的传统文化背景下,蹴鞠逐渐由对抗性比赛演变为表演性竞技。到了清代,在史籍上有关蹴鞠活动的记载,就寥寥无几了。

      斗鸡

      古代清明盛行斗鸡游戏,斗鸡由清明开始,斗到夏至为止。我国最早的斗鸡记录,见于《左传》。到了唐代,斗鸡成风,不仅是民间斗鸡,连皇帝也参加斗鸡。如唐玄宗最喜斗鸡。[17]五代女词人花蕊夫人有诗云:“寒食清明小殿旁,彩楼双夹斗鸡场。内人对御分明看,先睹红罗被十床”。皇宫里举行斗鸡比赛,还用10床被子当作赌注,可见玩兴极浓。

      蚕花会

      蚕花会“蚕花会”是蚕乡一种特有的民俗文化,过去清明节期间,梧桐、乌镇、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项民俗活动。其中以洲泉的马鸣庙和青石的双庙诸的蚕花会尤为精彩隆重。马鸣庙位于洲泉镇西,在当地有“庙中之王”之称,每年蚕花会人山人海,活动频繁,有迎蚕神、摇快船、闹台阁、拜香凳、打拳、龙灯、翘高竿、唱戏文等十多项活动。这些活动有的在岸上进行,绝大多数在船上进行,极具水乡特色。

[阅读全文]...
  • 清明节*俗:扫墓

  • 扫墓,清明节,节日
  • 清明节*俗:扫墓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两大礼俗主题,这两大传统礼俗主题在*自古传承,至今不辍。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清明节*俗:扫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清明节已有2500多年历史,古时又叫踏青节、三月节、祭祖节、扫墓节、扫坟节、植树节、鬼节等。它与七月十五的中元节、十月初一的寒衣节,并称为*三大著名“鬼节”。公历四月五日前后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2006年,清明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节日的起源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清明节*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二、发展历史

      相传大禹治水后,人们就用“清明”之语庆贺水患已除,天下太*。此时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天清地明,正是春游踏青的好时节。踏青早在唐代就已开始,历代承袭成为*惯。踏青除了欣赏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还开展各种文娱活动,增添生活情趣。清明节流行扫墓,其实扫墓乃清明节前一天寒食节的内容,寒食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子推一事。唐玄宗开元二十年诏令天下,“寒食上墓”。因寒食与清明相接,后来就逐渐传成清明扫墓了。清明时期,清明扫墓更为盛行。古时扫墓,孩子们还常要放风筝。有的风筝上安有竹笛,经风一吹能发出响声,犹如筝的声音,据说风筝的名字也就是这么来的。北宋时期清明节很是普遍,现在流传下来的张泽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就是北宋徽宗年间清明时节东京汴梁(开封)汴河*的人物景象。从2008年开始,我国将清明节认定为法定节假日,放假一天。至2009年,又改为三天。一直延续至今。清明要去扫墓,表示对已故人的尊敬与怀念。

      三、风俗*惯

      清明节的*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按照旧的*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俗。

      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俗仍很盛行。

      明清以来,有“吃清明团”、“送百虫”、“水嬉”等风俗。由于清明和“聪明”谐音,故又称“聪明节”,江南民间有此日生子最佳的说法。现今,清明有祭祖、扫墓、祭扫烈士墓、植树、踏青以及吃青团子等风俗。

      四、祭祀扫墓

      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俗由来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载:清明节扫墓“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榼,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其实,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则是秦以后的事。到唐朝才开始盛行。《清通礼》云:“岁,寒食及霜降节,拜扫圹茔,届期素服诣墓,具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并相传至今。

      五、清明节扫墓禁忌*俗

      一、不适合去扫墓的人

      1、孕妇不合适。且不说舟车劳顿,山路崎岖、祭祀场所各种烟灰影响,在很多地方扫墓有放爆竹的*惯,这些都会影响到孕妇自身健康或孩子的健康。从民俗角度去看,尚未出世的孩子是不合适去见这些死去的人的,因为很容易引起孩子夭折。若孕妇必须去,那就得用红布将肚子包上一包。但还是强烈建议不要去。

      2、刚动手术的人不合适。体弱是主要因素。民间传说,刚动手术的人要是去了坟场,那是很容易被拉走的。手术伤元气,元气弱的时候,邪气也就特别容易入侵,为了自身健康和家庭和美着想,刚动手术的人还是不要去扫墓的好。 .

      3、三岁以下的小孩不合适。有一种说法是7岁以下的孩子不合适,但其实从命理角度上去看,3岁的更不合适,因为不管从*的宗教还是国外前世今生理论,都提及3岁以下的孩子最容易看到另一个世界。从科学角度上来讲,3岁以内的孩子容易因为扫墓现场的各种条件限制不好携带,外出到一个相对污染比较厉害的地方也容易让孩子生病,也就是不建议带去了,哺乳期的妈妈就更别带自己婴幼儿去了。

      4、印堂发暗或眼窝发青发黑的人不合适。印堂发暗和眼窝发青发黑的人处于一个很晦气的时期,扫墓是祭拜祖先,大部分坟墓规则不会是一个很独立的地方,而是要经过不少其他家的坟墓。晦气临门更不合适去穿越阴气扎堆的地方。

      5、重病患者不合适。这个扫墓可不是一个锻炼的`行为,大部分坟墓都离住的地方比较远,大部分坟墓还都要走一段路。重病患者需要的是调养生息,不能过度操劳,免疫力低下,身体阴虚,心神漂浮,易遭各种邪气,所以,不推荐。

      二、扫墓的时候不能做的事

      1、不能黄昏扫墓,最好是清晨和上午。

      2、不能给坟墓照相。不利家运,也容易做鬼梦。

      3、不能在坟墓周围的大树下照相。民间有这样容易带鬼回家的说法。

      4、不能在坟墓上大小便,不管该坟墓是否破败。这种行为往往会引来疾病,甚至更不好的事。

      5、不能将坟头的花花草草树枝树苗带回家。

      6、祭祀剩下的香烛不能带回家。

      7、祭祀食品除了肉类,一般到了最后要么就放坟墓前,要么就给孩子吃了,总之不带回家。

      8、扫墓的时候当肃穆严肃,不打闹嬉戏,更不可有侮辱的言辞行为。

      9、不对他人的坟墓进行不友善的点评。

      10、扫墓祭拜顺序别颠倒了。顺序应该是修整―坟头压纸―点香烛―放供品―敬酒或敬茶―烧纸钱―拜礼―放鞭炮-撤供品。

      11、不可在墓区过度亲热,房事。

      12、不要对自己或他人的扫墓过程进行拍照录像,此为大不敬。

      13、扫墓回家后不能穿着沾满泥巴的鞋回家。进家门前当先清洗鞋底。

      三、清明节该做和不该做的事

      1、不能选清明节谈婚论嫁,更不可选清明节结婚。

      2、若生日是清明节,注意要规避黄色的鲜花,当地风俗若有推迟会提前办的,应该遵循。

      3、不要在清明节当天去拜访他人。

      4、清明节自己没空去祭拜先人的话,不可胡乱承诺,否则当年运势不会你想要的。

      5、清明节前中后三天有些地方有寒食的说法和*俗,有这个风俗的地方当遵守为佳。

      6、外嫁女儿一般不能回娘家扫墓。但有部分地区不忌讳这个,根据地方风俗来不会错。

      扩展资料:

      清明节为什么要扫墓

      民俗学家认为“寒食墓祭”大约在南北朝时形成*俗。据《旧唐书·玄宗纪》记载:“寒食节上墓拜扫礼经无文,但*代相沿,积久成俗,士庶之家,每逢寒食节无不祭扫。”鉴于此俗已久,唐玄宗就于开元二十年下诏:“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入五礼,永为常式。”寒食墓祭于是作为国家礼俗确定下来。后来寒食与清明混为一体,清明节祭祀遂成*俗。清明节祭扫先人墓地,历来为百姓十分看重。如果不祭扫,就会被认为是“断后”。因此无论多穷困,这天都要到祖坟上去压一张黄表纸,以尽缅怀思念之意。清明节一个祭祀祖先的节日,主要项目是扫墓。清明节的起源,有传起源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被大众纷纷仿效,在这天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民间传说中寒食扫墓的源头,则有两说。一说三国时诸葛亮治蜀,深得人心,但他去世后朝廷却没有为之盖庙,于是百姓在寒食期间于田野道路上拜祭。其后朝廷自省措置不当,正式附祭诸葛亮于先祖(刘备)庙,但寒食野祭的风俗却已经形成,并演变为各人祭扫先人的坟墓;另一说则称寒食扫墓的*俗与寒食节同时形成于春秋时期,都因纪念隐士介子推而起。还有人认为,寒食扫墓来源上古先民在春分时祭祀高禖的*俗。高禖即高母,在人们只认其母,不认其父的原始社会,高母就是祖先。祀高禖就是祀祖先。而寒食节的原本节期就在二月下半月,在时间上与古时祀高禖的时节是一致的,故唐玄宗立寒食为祀祖节。后世寒食节缩减成最后三天或两天,或者直接与清明节结合在一起,所以寒食扫墓也就成为清明扫墓了。

      清明节还有那些*俗

[阅读全文]...

相关词条

相关文章

关于清明节的*俗古诗诗句 - 句子

关于清明节的*俗古诗诗句 - 语录

关于清明节的*俗古诗诗句 - 说说

关于清明节的*俗古诗诗句 - 名言

关于清明节的*俗古诗诗句 - 诗词

关于清明节的*俗古诗诗句 - 祝福

关于清明节的*俗古诗诗句 - 心语

推荐词条

我收到鲜花的心情说说 提新车时候心情说说 曾经帮助过你的人说说 关于怀念青春的说说 自己都看不起自己说说 心情茫然的说说 自己祝自己生日快乐的说说 贺涵再忙的说说 个性超拽的说说 和孩子玩的开心的说说 宝宝一天一个样的说说 纪念在一起六个月说说 报仇的说说 晚安的心情说说 深夜开车说说 戒烟的搞笑说说 闲暇之余的说说 个性遛娃朋友圈说说 情侣在一起半年的说说 晚上孤独的说说 心情舒心的说说 佛系朋友圈说说 形容体重下降的说说 上赶着不是买卖的说说 暗示想要礼物的说说 秋天刮风的说说 吃中药的说说 在幼儿园过生日的说说 心态炸裂的说说 没有留恋的说说 表示自己心累的说说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