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关于竹的意象诗句古诗词 >

关于竹的意象诗句古诗词

关于关于竹的意象诗句古诗词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关于竹的意象诗句古诗词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关于竹的意象诗句古诗词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关于竹的意象诗句古诗词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句子:即与关于竹的意象诗句古诗词相关的句子。
语录:即与关于竹的意象诗句古诗词相关的名人语录
说说:即与关于竹的意象诗句古诗词相关的qq说说、微信朋友圈说说。
名言:即与关于竹的意象诗句古诗词相关的名人名言、书籍名言。
诗词:即与关于竹的意象诗句古诗词相关的古诗词、现代诗词、千古名句。
祝福语:即与关于竹的意象诗句古诗词相关的祝福祝贺词。
心语:即与关于竹的意象诗句古诗词相关的早安、晚安朋友圈心语。

  • 解读古诗词中的荷花意象

  • 荷花
  • 解读古诗词中的荷花意象

      莲花意象,多姿多彩,荷为人而生,文因荷而贵,人荷相映,演绎了一首首洋溢着生命情愫的华彩诗章。以下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解读古诗词中的荷花意象,欢迎大家阅读参考!谢谢!

      莲花,又名荷花、芙蕖、菡萏、水旦、草芙蓉、水芙蓉、六月春、*莲、六月花神等。荷花入诗,情彩飞扬,雅俗共赏。

      1、君子之花。周敦颐说,“莲,花之君子者也”。清代叶申芗《荷叶杯·盆莲》:“双心千瓣斗鲜奇,出水不沾泥。试问花中何比?君子,风度胜张郎。碧纱窗下晚风凉,花叶两俱香。”这一朵并蒂莲开得鲜奇,送来花香,出水不染,它难道不是君子形象的写照?“秋至皆空落,凌波独吐红。托根方得所,未肯即从风”(隋·弘执恭《秋池一株莲》),诗人笔下的莲花,独立坚强,令人钦佩。宋代诗人苏辙更为追慕莲的高洁:“白莲生淤泥,清浊不相干”(《盆池白莲》),“开花油水中,抱性一何洁”(《和文与可菡萏轩》)。

      2、佳人之花。用莲花代表佳人形象也是古代诗词中常见的。王昌龄《采莲曲二首》(其二):“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荷叶罗裙,人面荷花,浑然一体,相映成趣,乍一看去,几乎分辨不清孰为荷叶,孰为罗裙,哪是荷花,哪是脸庞。她,就是诗人的梦中情人。再如宋代杜衍《莲花》:“凿破苍苔作小池,芰荷分得绿差差。晓来一朵烟波上,似画真妃出浴时。”写的是莲美如画,如出浴的真妃。

      3、爱情之花。由于“莲”与“怜”同音,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如南朝乐府《西州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莲子”即“怜子”,“青”即“情”。这里虚实结合,谐音双关,表达了对所爱的男子深长的思念。孟郊的《怨诗》以痴心傻气的想象来抒发女主人公愁苦深重的相思之情:“试妾与君泪,两处滴池水。看取芙蓉花,今年为谁死!”滴泪成池,泪淹芙蓉,见证爱情,此等痴心透骨的情语非性情中人断不能说出。

      4、怀旧之花。唐代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夜深人静之时,诗人置身荷香美景,欲抚琴弦,却恨无知音共赏。元代王翰《题败荷》:“曾向西湖载酒归,香风十里弄晴晖。芳菲今日凋零尽,却送秋声到客衣。”诗人借败荷之声传送到旅人的手段,把怀人写得凄楚动人。

      5、清闲散淡之花。孟浩然的《夏日南亭怀辛大》抒写诗人夏夜水亭纳凉的清爽闲适和对友人的怀念之情。“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感此怀故人,中霄劳梦想。”一、二两句遇景入咏,融情于景。夕阳西下,素月东升,“夏日”可畏而“忽”落,明月可爱而“渐”起,一快一慢凸现诗人的愉悦心理。三、四两句即事抒怀,活灵活现。诗人沐浴之后,洞开亭户,披头散发,靠窗而卧,逍遥自在,令人羡慕。五、六两句细化身心快感。清风送爽,荷花飘香,如丝如缕,沁人心脾;翠竹滴露,清脆悦耳,如丝如筝,清幽绝俗。写荷以“气”,写竹以“响”,意境幽深静谧,情调高雅别致,荷香和佳竹巧妙地烘托出诗人悠然自得,闲适自乐的素淡情怀,为下文抒发诗人渴盼知音,怀想故人创设了氛围。

      6、青春意趣之花。王昌龄的《采莲曲二首》(其二)刻绘田田荷叶之中、艳艳荷花之下采莲少女的美丽形象,意境优美,情调欢快。“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一、二两句写诗人伫立凝望,人花一体,难以分辨的情景。罗裙舒展,绿如荷叶,宛见采莲少女亭亭玉立之姿;笑脸相迎,艳若荷花,如睹采莲少女欢声笑语之态。荷叶罗裙,人面荷花,浑然一体,相映成趣,乍一看去,几乎分辨不清孰为荷叶,孰为罗裙,哪是荷花,哪是脸庞。这些采莲女子简直就成了美丽大自然的一部分,或者说竟是荷花精灵!三、四两句写诗人眼花缭乱之际,走神错意之时的意外发现,展示青春少女的无限活力。采莲少女与绿荷红莲融为一体,忽然不见踪影,诗人踟蹰怅惘,惊奇不已。可是,没过多久,莲塘之中歌声四起,热闹非凡,诗人这才恍然大悟,原来那些“看不见”的采莲女子仍然在这绿叶红花的荷塘之中,仿佛是和诗人这样的观望者开了个玩笑。这群江南女子啊,聪明美丽,天真活泼,出没绿波红花之中,歌唱劳动,歌唱生活,充满着青春活力。从她们身上,我们看到了一种如荷飘香,如花美丽的青春风采。

      7、相思愁苦之花。孟郊的《怨诗》以痴心傻气的想象来抒发女主人公愁苦深重的相思之情。“试妾与君泪,两处滴池水。看取芙蓉花,今年为谁死!”两地相思的闲愁苦恨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也是没大小,没体积,不具形象的东西,测定起来很不容易,可是诗中女主人公却异想天开:试把我们两个人的眼泪,分别滴在荷花池中,看一看今夏美丽的荷花被谁的泪水浸泡而死。显然,在她心目中看来,谁滴的泪多,谁的泪更苦涩,荷花就将为谁而“死”,那么,谁的相思之情更深,自然也就测定出来了。比试滴泪,滴泪成池,泪淹芙蓉,见证爱情,此等痴心透骨的情语非性情中人不能设想。出污泥而不染的“芙蓉花”成了男女主人公相思离情的可靠见证。李商隐的《板桥晓别》化用典故,抒写情人的离别苦情。“回望高城落晓河,长亭窗户压微波。水仙欲上鲤鱼去,一夜芙蓉红泪多。”一、二两句远眺*观,点明离别的时间、地点和朦胧奇幻的环境氛围。三、四两句分别化用典故写行者和送者。“水仙”句暗用琴高事。《列仙传》上说,琴高是战国时赵人,行神仙道术,曾乘赤鲤来,留月余复入水而去,诗人此处把远行之人比着乘鲤凌波而去的水仙,化实为虚,奇幻天真。“红泪”句暗用薛灵芸事。据《拾遗记》记载,魏文帝美人薛灵芸离别父母登车上路,用玉唾壶承泪,壶呈红色,到了京师壶中泪凝如血,诗人此处将送行者(女主人公)暗喻为水中芙蓉,以表现了她的红润美艳;又由红色芙蓉进而想象出它的泪也应该是“红泪”。这样,一朵艳艳芙蓉勾画出了俏丽佳人泣血神伤的情景。

      “芙蓉”又称为“荷”、“莲”。“芙蓉”给人的印象往往是极娉婷,极高洁的,容易让人想起“出水芙蓉”、“芙蓉仙子”般的绝代佳人。

      8、而芙蓉作为意象,被文人骚客运用于诗歌中,则大体可分为三大类象征义:一是取荷美好形象营造一种雅致的'景象,或宁静或欢愉;二是取败荷的形象营造一种衰败意境,或对逝去光阴叹惋,或对生活环境破败惋惜;三是取“芙蓉出污泥而不染”的品质,托物言志,寄寓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

      9、王维的《山居秋暝》营造了一种美丽、和谐、恬静的意境。全诗的精妙所在也许就是那句“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喧声、莲动、舟行,让人以为他是在为热闹作铺排,而恰恰相反,诗人妙笔生花,借“动”显“静”,着力表现幽静的意趣。正如“蝉噪林愈静”,写动态是为了更好的烘托静。这句诗中“莲”被动态化,不仅不与幽静基调抵触,还生发出摇曳生姿的美丽。周邦彦《苏幕遮》一句“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将雨后初晴的仲夏荷塘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无怪乎五国维赞曰:“真能得荷之神理。”此句的“神”就在于一个“举”字,它使全诗富有立体感,荷花亭亭出水,迎风摆动的清新淡雅便款款而出。“故乡梦,何曰去?……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这般美景便自然地引出了思念故乡荷塘的情怀。杨万里的《昭君怨?咏荷上雨》“午梦扁舟花底,香满西湖烟水,急雨打蓬声,梦初惊。却是池荷跳雨,散了珍珠还聚。聚作水银窝,泻清波。”从整体上创造了这样一番景象:梦的氤氲带来的是泛舟西湖,荷满莲香,烟雨交加的如诗如画的仙境,觉醒后池荷跳雨,清波涟涟,美不胜收。此情此景与柳永的“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又该是别有一番滋味吧!看来同样是写荷之美,不同的作者的切入点,便构造出芙蓉不同神韵。

      10、与荷之姣好容貌相对,该是残荷衰败的凄凉景象。孟郊《怨诗》中的那句“看取芙蓉花,今年为谁死!”,看得让人触目伤怀,撼人心魄!是啊,闺中怨妇的情思与被抛弃的痛苦尽在一看芙蓉中!“试妾与君泪,两处滴池水”,芙蓉般的妙龄却要做垂死残荷,那满池荷花大概是用泪水浇注的吧!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则诉尽了离愁别绪、相思之苦。这与姚燧《普天乐》“芙蓉谢,冷雨清灯读书舍,待离别怎忍离别?”有相同怀念之情和凄美意境。败荷给人带来视觉上的颓废,没有美的感受,但是它若与作者心境结合,便是一种凄美,一种令人悸动的美。

      11、芙蓉还有另一意象义便是高洁之志的象征,这与梅、竹、松德意义大体相同。且看李白《古风十九首》“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诗人幻想自己飘游于西岳华山的莲花峰上,碰见的玉女是“手把芙蓉,凌空而行”。这里为什么是“手把芙蓉”而不是他物呢?就是因为人们向来认为“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正好寄寓了诗人的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的高尚情怀。再如陆龟蒙的《白莲》,他写:“素花多蒙别艳欺,此花瑞合在瑶池。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堕时。”诗中就推崇她的品格像瑶他仙子,与一般凡花俗卉不同。即使很少人赏识它,任她自开自落,然而白莲其实是很美的,她那纯洁之色,她那婷婷之态,她那“出污泥而不染”的品格,只要有晓月清风作伴,又何损于她的美丽呢?文人骚客好咏莲,贺铸的《踏莎行》则借莲感叹自己的际遇——“断无蜂蝶慕幽香,红衣脱尽芳心苦。”莲长于偏僻柳塘,无人知道,无蜂蝶采摘,它的“芳”就在于孤芳自赏,自嗟自叹,所谓“心比天高,命比纸薄”。“当年不肯嫁东风”,莲花高洁,不肯嫁春风,实是贺铸不肯阿谀权贵的写照。最后莲之“无端却被秋风误”,与贺之不为世所容,郁郁终生也是吻合的。

      以上为芙蓉在古代诗歌中三大意象义,无论是咏荷之美好,还是叹荷之颓败,或是赞莲之高洁,荷花作为一种典型意象已不再是单纯的景物,而是一种感情的象征。鉴赏诗歌时,看到荷花,就看到了作者的感情世界。

      荷花,历来为*的文人所偏爱,是*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意象。荷花,又名藕花、芙蕖、芙蓉、菡萏、净友、芰荷、水芸、泽芒,原产印度,为多年水生草木。夏季开花,白色或粉红色,单瓣或重瓣。民俗以阴历六月二十四日为荷花生日。荷花历来象征着美好与高洁,周敦颐赞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荷花的象征意义,总的来说有以下几种:高洁、坚贞、隐者的象征、祥瑞、爱情的象征、怀才不遇者的自况和美的象征等。荷花象征高洁,诗文中不胜枚举。如陆龟蒙的《白莲》:“素花多蒙别艳欺,此花端合在瑶池。无情有恨何人觉,月晓风清欲堕时。”古诗词中的荷花意象荷花又称荷、莲、莲花、芙蓉、菡萏等,在传统文学中,荷花具有多方面的品质和特征:荷花作为一种典型的意象已不再是单纯的景物,而是一种感情的象征。

      1、以荷花喻高洁的品格。如屈原《离骚》:“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就是以荷花的外表形态之美,象征诗人高洁的品质,以此突出诗人“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人生态度;又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李渔《芙渠》)。

      2、以荷花喻女子姣好的容貌或纯洁无瑕的爱情。荷花给人的印象往往是极娉婷,极高洁的,容易让人想起“出水芙蓉”、“芙蓉仙子”般的绝代佳人。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由于“莲”与“怜”同音,“莲子”即“怜子”,“青”即“情”。这里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又如白居易《长恨歌》:“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又如晋《子夜歌四十二首》之三十五:“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雾气露珠隐去了荷花的真面目,莲叶可见但不甚分明,这也是利用谐音双关的方法,写出一个女子隐约地感到男方爱恋着自己。

      3、以荷花喻美好的人生理想。如李白《西上莲花山》:“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借荷花写幻想中的超脱,写理想中的情趣,纯洁明净。又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营造了一种美丽,和谐,恬静的意境,寄托着诗人的一种生活理想。

[阅读全文]...
  • 有关古诗词中的“燕子”意象

  • 燕子,文学
  • 有关古诗词中的“燕子”意象

      在学*、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看到过许多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大家都称赞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古诗词中的“燕子”意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众所周知,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诗人的聪明往往就在于他能创造一个或一群新奇的“意象”,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情感。在我国古典诗词中,燕子这一意象随处可见。燕子属候鸟,随季节变化而迁徙,喜欢成双成对出入在人家屋内或屋檐下。因此备受古人青睐,经常出现在古诗词中。那么燕子究竟在诗词中有哪些意蕴呢?

      一、表现春光的美好,传达惜春之情

      相传燕子于春天社日北来,秋天社日南归,故很多诗人都把它当作春天的象征加以美化和歌颂。如“冥冥花正开,飏飏燕新乳”(韦应物《长安遇冯著》);“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晏殊《破阵子》);“莺莺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事事丰丰韵韵”(乔吉《天净沙·即事》);“鸟啼芳树丫,燕衔黄柳花”(张可久《凭栏人·暮春即事》)。南宋词人史达祖更是以燕为词,在《双双燕·咏燕》中写到:“还相雕梁藻井,又软语商量不定;飘然快拂花梢,翠尾分开红影。”极研尽态,形神俱似。春天明媚灿烂,燕子娇小可爱,加之文人多愁善感,春天逝去,诗人自会伤感无限,故欧阳修有“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采桑子》)之慨叹,乔吉有“燕藏春衔向谁家,莺老羞寻伴,风寒懒报衙(采蜜),啼煞饥鸦”(《水仙子》)之凄惶。

      二、表现爱情的.美好,传达思念情人之切

      燕子因结伴飞行而成为爱情的象征。 如“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展示了词人梦觉酒醒后凄寂惆怅的心境和对感怀对象的相思之情。燕子素以雌雄颉颃,飞则相随,以此而成为爱情的象征。“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燕尔新婚,如兄如弟”(《诗经·谷风》),“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诗经·燕燕》),正是因为燕子的这种成双成对,才引起了有情人寄情于燕、渴望比翼双飞的思念,才有了“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薛道衡·《昔昔盐》)的空闺寂寞,有了“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晏几道·《临江仙》)的惆怅嫉妒,有了“罗幔轻寒,燕子双飞去”(宴殊·《破阵子》)的孤苦凄冷,有了“月儿初上鹅黄柳,燕子先归翡翠楼”(周德清·《喜春来》)的失意冷落,有了“花开望远行,玉减伤春事,东风草堂飞燕子”(张可久·《清江引》)的留恋企盼。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三、表现时事变迁,抒发昔盛今衰、人事代谢、国破家亡的感慨和悲愤

      燕子眷恋旧巢的*性,成为古典诗词表现时事变迁,抒发人事代谢的寄托。燕子秋去春回,不忘旧巢,诗人抓住此特点,尽情宣泄心中的愤慨。最著名的当属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既暗示了乌衣巷往日的繁华,又袒露了诗人面对今昔变化的无限感慨。另外还有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浣溪沙》)。李好古的“燕子归来衔绣幕,旧巢无觅处”(《谒金门·怀故居》),姜夔的“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点绛唇》),张炎的“当年燕子知何处,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高阳台》),文天祥的“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满地芦花伴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金陵驿》)。燕子无心,却见证了时事的变迁,承受了国破家亡的苦难,表现了诗人的“黍离”之悲,负载可谓重矣。

      四、代人传书,幽诉离情之苦

      唐代任宗离家行贾湖中,数年不归,郭绍兰作诗系于燕足。时任宗在荆州,燕忽泊其肩,见足系书,解视之,乃妻所寄,感泣而归。其《寄夫》诗云:“我婿去重湖,临窗泣*,殷勤凭燕翼,寄于薄情夫。”谁说“梁间燕子太无情”(曹雪芹·《红楼梦》),正是因为燕子的有情才促成了丈夫的回心转意,夫妻相会。郭绍兰是幸运的,一些不幸的妇人借燕传书,却是石沉大海,音信皆无,如“伤心燕足留红线,恼人鸾影闲团扇”(张可久·《塞鸿秋·春情》),“泪眼倚楼频独语,双燕来时,陌上相逢否”(冯延巳·《蝶恋花》),其悲情之苦,思情之切,让人为之动容,继而潸然泪下。

      五、表现羁旅情愁,状写漂泊流浪之苦

      “整体、直觉、取象比类是汉民族的主导思维方式”(张岱年·《*思维偏向》),花鸟虫鱼,无不入文人笔下,飞禽走兽,莫不显诗人才情。雁啼悲秋,猿鸣沾裳,鱼传尺素,蝉寄高远,燕子的栖息不定留给了诗人丰富的想象空间,或漂泊流浪,“年年如新燕,漂流瀚海,来寄修椽”(周邦彦·《满庭芳》);或身世浮沉,“望长安,前程渺渺鬓斑斑,南来北往随征燕,行路艰难”(张可久·《殿前欢》);或相见又别,“有如社燕与飞鸿,相逢未稳还相送”(苏轼·《送陈睦知潭州》;或时时相隔,“磁石上飞,云母来水,土龙致雨,燕雁代飞”(刘安·《淮南子》)。

      六、表现爱情,传达相思

      自古双双对对的燕子引起了许多有情人的情思。看到成双成对的燕子,引起了有情人寄情于燕,他们满怀憧憬,也希望像燕子一样比翼双飞。于是,诗人词人通过描写双飞的燕子表达对爱情的美好愿望。古代词作中这样的燕子意象的词也可谓不少,它们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在写燕子的时候总是用“双双”或“双飞”这两个关键词。如冯时行的《玉楼春》:“杏花微露春犹浅。春浅愁浓愁送远。山拖馀翠断行踪,细雨疏烟迷望眼。暮云浓处轻吹散。往事时时心上见。不禁慵瘦倚东风,燕子双双花片片。”燕子双双的爱情是美好的,然而对于那些孤独的少妇来说,现实又往往是此般无奈。少妇看到双飞的燕子时,往往会联想到自身独处深闺的孤独、空虚的日子是那么的漫长于是一种相思与情愁便寄托在了燕子身上。

      七、表现时事变迁,抒国破家亡感慨

      燕子秋去春回,不忘旧巢,当诗人词人们看到一年又一年的燕子,联想到周围人事的变化,不由得产生物是人非、世事无常的感慨。于是燕子便披上了时事变迁、民族兴亡见证者的外衣,成为了爱国词人慷慨陈词、宣泄情感的载体,以此来表达对人事代谢、国破家亡的感慨。

      如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姓家。东晋时宰相王导、谢安等豪族都住在乌衣巷,由于时移世变,王谢世家变得零落,燕子归来,不遇新主,也只好另寻居处。诗中充满怀旧感伤气氛。

      八、表现羁旅情愁、漂泊之苦

      燕子属于候鸟,所以它的寄居人家、栖息不定留给了诗人丰富的想象空间,赋予了它表达羁旅乡愁的意象。尤其对于那些去乡离家、漂泊天涯的词人, 当看到春来秋往定巢檐下的燕子时, 便不由得联想到自己寄人篱下的处境,引起客居他乡的伤感以及思乡之情。所以以燕子表现羁旅情愁、漂泊之苦的诗词主要以它的候鸟特性展开的。如王炎《点绛唇》“雨湿东风,谁家燕子穿庭户。孤村薄暮。花落春归去。浪走天涯,归思萦心绪。家何处。乱山无数。不记来时路。”诗人王炎浪走天涯,想要回到故乡的思绪一直萦绕在诗人的心头,家在何处?千山万水之后,已经忘记了来时的路。这是一幅以燕子为代表的晚春乡景图,正是这种似是而非的景色勾起的是异乡词人浓浓的乡愁。

      九、代人传书,倾诉离人之苦

      南来北往的燕子在古诗词中还扮演着一个比较特殊的角色: 信使。燕子作为信使, 使它具有了诉说离情的意象。“我婿去重湖,临窗泣*。殷勤凭燕翼,寄与薄情夫。”郭绍兰在《寄夫》这首诗中想要借燕子这个信使来向自己的“薄情夫”传送书信,以此来表达自己对丈夫的思念。欧阳修在《蝶恋花》(泪眼倚楼频独语。双燕来时,陌上相逢否?)这首闺怨词中刻画的是一位思念自己爱人的深情女子。她借双燕来表明自己对男子的深情思念。

      总之,在诗词中,诗人借燕子这个意象或惜春伤秋,或渲染离愁,或寄托相思,或感伤时事,意象之盛,表情之丰,非其他物类所能及。燕子,已不仅仅再是燕子,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象征,融入每一个炎黄子孙的血液中。

[阅读全文]...
  • 浅释古诗词中砧声意象

  • 浅释古诗词中砧声意象

      根据说文解字来说,意象是意思的形象。“出于更好的理解可以说是在大脑里的意思图象”。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浅释古诗词中砧声意象,希望大家喜欢!

      砧声,也作捣衣声。古时制衣的料子大多是生料,质地较硬,必须捶捣,让它变得柔软熨贴,做成的衣服才能穿着舒适。妇女把织好的布帛铺在*滑的板(一般为石制,称为“砧”)上,用木槌(称为“杵”),均匀地有节奏地逐次捶击,这个过程称为“捣衣”,也叫“捣练”。

      由于妇女白天要忙于操持家务,照料孩子,一般只有晚上才有时间为家人准备衣物,而且往往是在寒冬来临之前的秋夜进行。因而每当秋风吹起,开始缝制寒衣时,妇女们就会趁着“八月九月正夜长”,相约一同去捣衣,于是就形成“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了。

      凉风冷月下持续不断的砧杵之声,在古典诗歌中经常被称为“寒砧”“清砧”或“暮砧”,主要有以下两层内涵:

      思妇怀人。为家人缝制衣服,为征人赶制军衣,是古代妇女的主要职责之一。在进行捣衣这种机械重复的劳作之时,她们有足够的时间用于思念远离家乡的亲人、出征在外的征人。因此捣衣的动作以及与之相关的砧声,不仅只是一种家务劳动,而是最易牵动思妇感情的事,所以,后来也成为古典诗歌中表现思妇怀人的最为常见的意象之一: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胡虏,良人罢远征? (李白《子夜吴歌秋歌》)

      圣泽如垂饵,沙场会息兵。凉风当为我,一一送砧声。(郑准《代寄边人》)

      杵影弄寒月,砧声调夜风。裁缝双泪尽,万里寄云中。(吴大江《捣衣》)

      飞鸿影里,捣衣砧外,总是玉关情。 (晏几道《少年游》)

      砧面莹,杵声齐,捣就征衣泪墨题。寄到玉关应万里,戍人犹在玉关西。

      (贺铸《捣练子》)

      月明之夜,闺妇不辞疲倦地捣制军衣,将要寄往遥远的边塞。这种工作虽然劳累,但对她来说也算不得什么,让她悲伤的是,飞鸿已逝,远方亲人依然音书渺茫。砧声带走的,是她无尽的思念之情。

      游子思乡。清幽月夜,捣衣砧声,不仅思妇伤情,也最易触动游子的情怀,因此这种声响也是华夏民族思乡主题的传统意象之一: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杜甫《秋兴八首》)

      异乡岁晚怅离怀,游子驱驰愧不才。夜夜砧声催客去,年年雁影带寒来。

      (牟融《客中作》)

      江城向晚西流急,无限乡心闻捣衣。 (杜牧《冬日五湖馆水亭怀别》)

      西风繁杵捣征衣,客子关情正此时。 (陆游《感秋》)

      一天霜月明,几处砧声起。客梦已难成,秋色无边际。(辛弃疾《生查子》)

      “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旅途风霜渐侵的秋季,听到异乡捣衣砧声,游子的心中怎能不掀起阵阵波澜?异乡的砧声让他想起故乡同样的声音,让他向往家庭的温暖,思念捣衣的母亲或妻子,也伤感自己只身漂泊的命运,心中自然涌起无尽的乡愁。

      傍晚,暮钟敲过,月华澹澹,从远远的河滩上或是密林掩映的小溪边传来阵阵砧声,会传递一种怎样凄清而又寂寥的况味!又会唤起多少人无尽的愁思!这哪里仅仅是捣衣之声?它已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特有的一种意象,是华夏民族一首古老的无词歌,更是一种缠绵深淳的人文音乐。

      拓展:意象分类

      古代诗歌中意象主要种类:

      方式一

      1、树木类

      2、花草类

      3、动物类

      4、风霜雨雪水云类

      5、器物类

      6、颜色类

      7、关于人的品质、行为活动的

      8、地点

      9、其他类

      方式二

      1、送别类意象(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

      2、思乡类意象(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

      3、愁苦类意象(或表达忧愁、悲伤心情,或渲染凄冷、悲凉气氛)

      4、抒怀类意象(或托物显示高洁的品质,或抒发感慨)

      5、爱情类意象(用以表达爱恋、相思之情)

      6、战争类意象(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表达对和*的向往)

      7、闲适类意象(或表达清闲恬淡的心情,或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方式三

      1、自然意象

      (1)自然景观类:月、流水、斜阳、风、烟、霜等。

      (2)植物类:杨柳、落花、松、菊、梅、梧桐、萍、芭蕉等。

      (3)动物类:鸦、杜鹃(杜宇、布谷、子规)、猿、蝉、鸿、雁、青鸟、鱼、鸳鸯、鹧鸪等。

      2、人或事意象

[阅读全文]...
  • 竹石古诗词的意思(古诗竹石意思翻译)

  • 郑板桥作为扬州八怪群体中的一员,其诗歌写作一如其书法,也是有怪异的艺术特征。这种艺术特征,在《竹石》题画诗的第一句中凸显了出来。为讨论方便计,笔者先把全诗转引如下: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一般认为第一句有“先声夺人”的效果是对的,而且因为形象感强,后来作为名句被人引用在各种场合。问题是,为何这一句可以有“先声夺人”的效果?难道仅仅因为是处在第一句的位置,是最早发出的声音,才有了“夺人”的效果吗?显然不能这样认为。其实,这里的关键还在于这第一句出现得没头没脑,在不交代行为主体时,就突然抛出一个执着坚定的行为动作,从而给人设置了巨大悬念。此外,要把“青山”“咬定”,而与之关联的行为主体居然是竹子,这与青山又是多么不匹配、不相称,所以让人在本来的有关动作的悬念中,添加了一份主体与对象不对称的奇崛感。我们当然可以把“咬定”视为拟人化的修辞手法,也因为是拟人而不是比喻,所以只描写一个动作的同时,无需交代行为主体的名称。这样,因为主体的缺*,就暗含了一种召唤结构,将写作者乃至读者召唤进去,进入一种与描写对象共情的体验中。

    相对来说,第二句“立根原在破岩中”,是让描写的奇崛回落到*实中,通过更写实的笔法,把第一句的悬念加以消解、加以解释。第一句中,不但“咬定”的拟人修辞用写实的“立根”来代替,让想象中的人回到了写实中的物,而且,既穿越漫漫时间又占据巨大空间的“青山”,也被“破岩”代替了。换言之,开头那种飞扬的想象,那种“咬定”透出的强大意志力,是以第二句写实中“立根”的自然现象为依托的。“破岩”一词中的“破”,既可以理解为形容词,因为根总是生长在岩石开裂的缝隙中,但也可以作动词理解,是立根的巨大力量,从岩石中挤出裂缝,深深插入其中,最终让竹根和岩石,彼此紧紧地缠绕在一起、咬合在一起。

    如果说竹子生根的岩石是其依托的、咬合的、乃至融为一体的对象,那么竹子周边也有对立的与之较量的对象。第三句“千磨万击还坚劲”,就是在写一种恶劣环境中的自我保持和坚韧。一方面说,竹子自身的坚韧品性,可以应付“千磨万击”;另一方面,因为从岩石、从青山中获得的支撑力量,也使得打击并不能让竹子有所屈服或萎靡不振。这里,作者再次引发了读者的一个悬念,让读者陷入迷惑中,因为它与第一句极为相似,在描写“千磨万击”时,同样没有交代行为的主体。

    而在最后一句“任尔东西南北风”中,第三句的悬念得到基本消解,因为在这里,作者交代了,在山上,对竹子“千磨万击”的行为主体,主要就是东西南北风,可能还有风所携带的飞沙走石或者雨雪冰雹等。但这两句,又不仅仅是悬念和释念的简单关系,而且,这里还有对象呈现或者说视角的深刻转变。当竹子经历了风的千磨万击后,有了一个对竹子自身品质的回顾或者自我审视的“还坚劲”,犹如在验看中得到了确证,于是把眼光从竹子自身转向外部世界,转向对方,“任尔”不但极其鄙视对方,而且带有相当的挑战性质,犹如说,既然“我”经历了千磨万击还这么“坚劲”,那么“尔”有什么招数就尽量使出来吧。如果这样的理解大致不误的话,前一句貌似的自我验看,其实更应该是在向对方*。

    总起来看,虽然作者以竹子和岩石为主要描写对象,但恰恰在首句引入青山这一较为高远的名物,结句又带出开阔的东西南北方位,使得这首本可能是比较局促的咏物诗,有了较为开阔的意境。即便东西南北的方位是作为风的存在、作为竹子的对立面出现的,但不仅仅是其依托的青山,也是其对抗的风所在的开阔世界,才把竹子带向了一个广大高远的世界中。

    因为是题画诗,也有人从诗与画的关系来分析其结构特征:

    这首题画诗,前两句交代了画面内容,有整体有局部,展现了画之形。后两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是画笔无法绘出的内容,而这两句揭示的恰是画之“神”。这个“神”也正是作者之画、之诗都要表达的主旨所在。

    这样的分析虽意在揭示诗画间的相同或者差异所产生的互补性,但仔细推敲,又觉得其结论是有待完善的。

    当初,大画家顾恺之提出“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的著名观点,似乎给绘画表达的“神”,留下了一个有待克服的难题,也启发诗人从文字角度来迂回弥补绘画的可能缺憾。但如果据此认为,绘画只是在表现“神”这方面无能为力,而在表现“形”这方面可以大显身手、没有障碍,其实也是想当然的。

    即以前两句言,说前后有一种整体到局部的关系,仅仅是就诗歌本身而言的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与所谓的“画面内容”的整体和局部其实是不对应的。因为就作者所要表现的物象而言,竹子和青山的大小比例实在太不相称。尽管传统国画中的空间透视关系并不像现代写实画那样严格,但大意还是需要体现出来的。所以,如果画面要让人依稀感到青山的整体,就必须无限缩小竹子,而如果要画出竹子的主体物象,则青山的壮观和气势就难以进入画面中,最多也就是画出竹子依托的一片岩石或者青山一角的大概。事实上,郑板桥的画作,就是这么处理的。笔者看到两幅题写了“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竹石图,其中一幅,在画面右侧边缘,垂直抹几笔像悬崖的一角就示意了青山,然后从右下角伸展到画面中央的是竹枝和竹叶,占据了整幅画面的主要位置,左侧留下较多的空白,在左上角有题画诗。这样,无论是整体意义上的青山,还是局部意义的与岩石咬合的竹子根部,都没出现在画面中。另一幅,石头从下边往上延伸一部分,也很难看出山的样子。换句话说,单单就物象的形来说,前二句恰恰是通过诗句,补充了在画面很难呈现的内容,因为画面呈现的是物象的“中观”之景象,而诗中第一句力图展现的宏观与第二句深入下去的微观,其实都超越了画面可能呈现的格局。所以,以为诗歌表达了画面已然呈现的物象之“形”,又进一步表达了画面难以形容的物象之“神”,这样的分析判断,是失之简单粗糙的。

    更进一步说,即使画面中表现出了竹对山石的一种依托,但诸如“咬定”这样的拟人化手法,其实也已经把画面中“形”的取向转成了“神”。而“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这样的数量词使用和方位叠加,似乎又让人看到了具体的形。或者说,诗歌表达,是在形的描写中,让人感受了神,而在神的表现中,又让人联想到形。在充分呈现的语言魅力中,也让人清楚看到了对绘画固有艺术特征的超越。

[阅读全文]...
  • 古诗词常见意象知识点整理

  •   导语:众所周知,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诗人的聪明往往就在于他能创造一个或一群新奇的“意象”,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情感。

      从1988年高考语文首次出现鉴赏题以来,诗词鉴赏题在高考语文卷中所占的分值越来越大。考试大纲对诗词鉴赏这部分所提出的要求是“鉴赏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并分析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考题多以主观题形式出现。

      古诗词的形象包括人的形象以及物的形象。那么,意象又是什么呢?简而言之,诗人在客观之物上加上主观之意,便创造出一定的意象。在古诗词的创作和发展中,有些事物所包含的主观感情被逐渐固化下来,用以表现特定的场景和寓意。在高考中,有一些意象是反复出现的。笔者在此用一首小诗把高考中经常出现的意象进行总结,以助考生记忆,从而更好地解答诗词鉴赏题:

      松梅竹菊寓高洁,

      借月托雁寄乡思。

      杜鹃鹧鸪啼凄凄,

      梧桐叶落透悲意。

      别时长亭柳依依,

      落花流水传愁绪。

      乌鸦燕子系兴衰,

      草木仍在人事移。

      1、“松梅竹菊”寓高洁

      松梅竹菊是品行高洁、不畏*的形象化身,古人常用这四种形象表现高洁的情操。刘桢《赠从弟》有云:“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王吉《咏竹》则言:“岁寒别有非常操,不比寻常草木同。”元稹《菊花》一诗有云:“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写梅的也有很多,如“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2004年北京卷考察的是苏轼的《红梅》,该诗表现出了红梅不畏严寒,不与桃杏争春的高洁品格。

      2、借“月”托“雁”寄乡思

      皓月当空常常引起游子的思乡之情,唤起诗人的怀远之念,如:《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再如苏轼“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均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雁是一种候鸟,古诗词常用大雁南飞的景象书写在外游子的思乡之情。2004年湖北高考语文卷所出的诗是王湾的《次北固山下》。诗的最后两句写道:“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诗人漂泊流浪,到底什么时候能重返故乡,连泊舟中的诗人自己也不清楚,因此他只好寄希望于春光中北归的大雁为自己传书了。归雁这一意象写出了作者的思归之情。

      3、“杜鹃”“鹧鸪”啼凄凄

      杜鹃,又名子规、杜宇等,在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在让位于他的臣子后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又说杜鹃叫声如“不如归去”,于是古诗中的杜鹃就成为了凄凉、哀伤的象征。2004年全国卷Ⅱ诗词鉴赏题考察的是晏几道的《鹧鸪天》:

      鹧鸪天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题目问道: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此问的解答就应从杜鹃的叫声入手,词中也提到了“声声只道不如归”,表达的是作者漂泊之外的思归之情。

      古诗词中出现的“鹧鸪”这一意象也经常透出悲凉之意。比如李白的《越中览古》:“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4、“梧桐”叶落透悲意

      古语有“一叶落而知秋”,说的便是梧桐叶落。以梧桐写悲秋,是古人常用的手法。2004年福建卷的诗词鉴赏题为朱淑真的《秋夜》,其中就写到了“梧桐”这一意象: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此诗中,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的意境。

      5、别时“长亭”“柳”依依

      在古典诗词里,杨柳常常与离情相关联,《》中的《》便写道:“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柔弱的杨柳摇摆不定的形体,最能传递亲友离别时依依难舍之情。此外,“柳”与“留”也谐音。长亭为古人送别之场所,因此也是送别诗中经常出现的意象。柳永的《雨霖铃》同时写到了这两种意象,分别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以及“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6、落“花”流“水”传愁绪

      “花”落让人爱怜、伤感,“水”流或喧嚣或舒缓,绵延不绝,最惹人愁绪,因此,在古诗词中常用落花流水来表达忧愁。如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又如《》:“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7、“乌鸦”“燕子”系兴衰

      乌鸦这种鸟经常在坟头等地出现,常被视为不祥之兆,诗人常用“乌鸦”这一意象渲染出衰败的氛围。燕子则因其有眷恋旧巢的特点,成为古典诗词表现时事变迁,抒发历史兴衰感慨的寄托。出现“乌鸦”这一意象的高考题目不少,如:2006年湖北卷《丹阳送韦参军》“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2006年江苏卷《鹧鸪天》“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2007年浙江卷出了一道对比鉴赏题,分别是刘禹锡的《乌衣巷》、吴激的《人月圆》和元曲《山坡羊。燕子》,三篇作品均通过“燕子”这一意象,表达了深沉的兴亡之感。

      8、“草木”仍在人事移

      草木常青,人事却已悄然发生变迁。古诗词常用“草木”来表达物是人非的感慨以及对历史兴亡的感叹。如《扬州慢》“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2007年湖北卷诗词鉴赏题《过华清宫》也用到了树木的意象:“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古诗词常见意象知识点整理]

[阅读全文]...
  • 初中语文古诗词常见意象的归纳

  • 初中语文古诗词常见意象的归纳

      酒、饮酒

      多表达豪情、悲愁、苦闷和郁郁不得志的情感。

      例句及出处

      1、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

      2、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醉花阴》李清照)

      3、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行路难》李白)

      4、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渔家傲》范仲淹)

      5、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6、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浣溪沙》晏殊)

      羌笛

      多传达离别之苦、相思之情和内心的孤寂。唐代边塞诗中经常提到。

      例句及出处

      1、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2、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渔家傲》范仲淹)

      3、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凉州词》王之涣)

      柳

      折柳 “柳”与“留”谐音,因此“柳”带有伤离别的意味。而“折柳”就有相留之意。

      例句及出处

      1、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2、渭城朝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阅读全文]...
  • 以花意象的诗句

  • 经典
  • 古代以“花”为意象的诗句有那些

    花褪残红青杏小。

    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泪眼问花花不语云想衣裳花想容隔江犹唱*花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簌簌衣巾落枣花日出江花红胜火花谢花飞花满天千树万树梨花开桃花依旧笑春风沾衣欲湿杏花雨

    当然也象征不同的意义了1.桃花:隐士,美貌,绯闻2.梨花:洁白3.梅花:孤傲,坚强4.兰花:君子5.菊花:隐士,不屈(很多种菊花谢的时候花瓣是枯萎在茎上的,不染尘)6.水仙:仙人(主要是指洛神)7.竹:谦虚(竹子是空心的,虚)8.荷花:多于佛教有关,也有出淤泥不染的意思9.酴醾:结局,终点(自古以来人们都把酴醾花看做春天的最后开放的花)10.牡丹:富贵,花王11.芍药:富贵,花相(丞相)12.彼岸花:转生、轮回13.玫瑰:爱情14.康乃馨:母爱以下是我补充的几种植物:1.红豆:相思2.芦苇:离爱情最*的植物(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时间有限,先写这么多...您如果还有什么想知道的关于花的象征意义,可以给我发消息或者登陆我的空间都可以

    现代的:《雨巷》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踟躇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默默地走*, 走*,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地, 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飘过这个女郎; 她静静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古代的:《代赠二首》李商隐 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中钩。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东南日出照高楼,楼上离人唱石州。

    总把春山扫眉黛,不知供得几多愁。

    《摊破浣溪沙》 李璟 (南唐中主)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 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更漏子》毛文锡 春夜阑,春恨切,花外子规啼月。

    人不见,梦难凭,红纱一点灯。

    偏怨别,是芳节,庭下丁香千结。

    宵雾散,晓霞晖,梁间双燕飞。

    《一斛珠·香口》 李煜 晚妆初过, 沉檀轻注些儿个。

    向人微露丁香颗, 一曲清歌, 暂引樱桃破。

    罗袖□残殷色可, 杯深旋被香醪□。

    绣床斜凭娇无那, 烂嚼红绒, 笑向檀郎唾。

    《河传》 李珣 去去

    何处

    迢迢巴楚,山水相连。

    朝云暮雨,依旧十二峰前,猿声到客船。

    愁肠岂异丁香结

    因离别,故国音书绝。

    想佳人花下,对明月春风,恨应同。

    《摊破浣溪沙》 李清照 揉破黄金万点轻,剪成碧玉叶层层。

    风度精神如彦辅,太鲜明。

    梅蕊重重何俗甚,丁香千结苦粗生。

    熏透愁人千里梦,却无情。

    《眼儿媚》 王 雱 杨柳丝丝弄轻柔, 烟缕织成愁。

    海棠未雨, 梨花先雷, 一半春休。

    而今往事难重省, 归梦绕秦楼。

    相思只在, 丁香枝上, 豆蔻梢头。

    早 梅 张谓一树寒梅白玉条,回临村路傍溪桥.不知*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墨梅 居简莫恨丹青废画工,不须求异只须同.玉容不及寒鸦色,故托缁尘异汉宫.早梅 齐已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村前深雪里,昨夜一 枝开.墨 梅 张臬山边幽谷水边村,曾被疏花断客魂.犹恨东风无意思,更吹烟雨暗黄昏.早梅 李公明东风才有又西风,群木山中叶叶空.只有梅花吹不尽,依然新白抱新红.墨梅 赵秉文画师不作粉脂面,却恐傍人嫌我直.相逢莫道不相识,夏馥从来琢玉人.忆梅 李商隐定定住天涯, 依依向物华.寒梅最堪恨, 常作去年花.白梅 王冕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梅 王琪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只因误识林和靖,惹得诗人说到今.与薛肇明弈棋赌梅花诗输一首 王安石华发寻春喜见梅,一株临路雪倍堆.凤城南陌他年忆,香杳难随驿使来.梅 贡性之眼前谁识岁寒交,只有梅花伴寂寥.明月满天天似水,酒醒听彻玉人箫.梅花 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梅花 庚信当年腊月半,已觉梅花阑.不信今春晚,俱来雪里看.真适园梅花盛放 王 鏊花间小坐夕阳迟,香雪千枝与万枝.自入春来无好句, 杖藜到此忽成诗.梅花绝句 陆游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杂诗》之一 王维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欹穸前,寒梅著花未.杨柳枝词 刘禹锡塞北梅花羌笛吹,淮南桂树小山词.请君莫凑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新栽梅 白居易池边新栽七株梅,欲到花时点检来.莫怕长洲桃李嫉,今年好为使君开.初识梅花 卢撰江北不如南地暖,江南好断北人肠.胭脂桃颊梨花粉,共作寒梅一面妆.十一月*花盛开之二 蔡襄日暖香繁巳盛开,开时曾达千百回.春风岂是多情思,相伴花前去又来.次韵中玉早梅 黄庭坚折得寒香不露机,小穸斜日两三枝.罗帷翠叶深调护,已被游蜂圣得知.梅花绝句 陆游当年走马锦西城,曾为梅花醉似泥.二十里中香不断,青羊宫到浣花溪.红 梅 苏轼年年芳信负红梅,江畔垂垂又欲开.珍重多情关伊令,直和根拨送春来.红梅 王十朋桃李莫相妒,夭姿元不同.犹余雪霜态,未肯十分红.梅花绝句之二 陆游幽谷那堪更北枝,年年自分着花迟.高标逸韵君知否,正是层冰积雪时.岭上红梅 范大成雾雨胭脂照松竹,江面春风一枝足.满城桃李各焉然,寂寞倾城在空谷.梅花绝句之三陆游雪虐风号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过时自会飘零去,耻向东君更乞怜.题梅花图 杨无咎忽见寒梅树,花开汉水滨.不知春色早,疑是弄珠人.探梅 杨万里山间幽步不胜奇,正是深夜浅暮时.一枝梅花开一朵,恼人偏在最高枝.圣恩寺看梅 周永年众香国里人来去,花信风中鸟倒悬.更喜水光相映发,横斜疏影托波来.雪梅之一 卢梅坡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梅俗了人.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题画梅 李方膺挥毫落纸墨痕新,几点梅花最可人.愿借天风吹得远,家家门巷尽成春.雪梅之二 卢梅坡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岭梅 张道洽到处皆诗境,随时有物华.应酬都不暇,一岭是梅花.观梅有感 刘因东风吹落战尘沙,梦想西湖处士家.只恐江南春意减,此心元不为梅花.赠范晔 陆凯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红楼梦》访妙玉乞红梅 曹雪芹酒未开樽句未裁,寻春问腊到蓬莱.不求大士瓶中露,为乞嫦娥槛外梅.入世冷桃红雪去,离尘香割紫云来.槎桠谁惜诗肩瘦,衣上犹沾佛院苔.《红楼梦》咏红梅花 (花字) 曹雪芹疏是枝条艳是花,春妆儿女竟奢华.闲厅曲槛无余雪,流水空山有落霞.幽梦冷随红袖笛,游仙香泛绛河槎.前身定是瑶台种,无复相疑色相差.《红楼梦》咏红梅花(红字) 曹雪芹桃未芳菲杏未红,冲寒先已笑东风.魂飞庾岭春难辨,霞隔罗浮梦未通.绿萼添妆融宝炬,缟仙扶醉跨残虹.看来岂是寻常色,浓淡由他冰雪中.《红楼梦》咏红梅花 (梅字) 曹雪芹白梅懒赋赋红梅,逞艳先迎醉眼开.冻脸有痕皆是血,酸心无恨亦成灰.误吞丹药移真骨,偷下瑶池脱旧胎.江北江南春灿烂,寄言蜂蝶漫疑猜.早 梅 柳宗元早梅发高树,回映楚天碧.朔风飘夜香,繁霜滋晓白.欲为万里赠,杳杳山水隔.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十一月中旬至扶风界见梅花 李商隐匝路亭亭艳,非时袅袅香.素娥惟与月,青女不饶霜.赠远虚盈手,伤离适断肠.为谁成早秀?不待作年芳寒夜 杜耒寒夜客来茶当酒, 竹炉汤沸火初红.寻常一样穸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雪后梅盛开折置灯下 曾几满城桃李望东君,破蜡红梅未上春.窗几数枝逾静好,园林一雪碧清新.山园小梅 林和靖 唐众芳摇落独喧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擅板共金樽.早梅 南朝•谢燮迎春故早发,独自不疑寒. 畏落众花后,无人别意看.江梅 唐•杜甫梅蕊腊前破,梅花年后多. 绝知春意好,最奈客愁何?雪树元同色,江风亦自波. 故园不可见,巫岫郁嵯峨.杂咏 唐•王维已见寒梅发,复闻啼鸟声. 心心视春草,畏向玉阶生.江上梅 唐•王适忽见寒梅树,花开汉水滨. 不知春色早,疑是弄珠人.庭梅咏寄人 唐•刘禹锡早花常犯寒,繁实常苦酸. 何事上春日,坐令芳意阑?夭桃定相笑,游妓肯回看! 君问调金鼎,方知正味难.梅花 唐•崔道融数萼初含雪,孤标画本难. 香中别有韵,清极不知寒.横笛和愁听,斜技依病看. 逆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雪里觅梅花 唐•萧纲绝讶梅花晚,争来雪里窥. 下枝低可见,高处远难知.俱羞惜腕露,相让道腰羸. 定须还剪采,学作两三技.梅花 唐•蒋维翰白玉堂前一树梅,今朝忽见数花开.几家门户重重闭,春色如何入得来?梅花 宋•陈亮疏技横玉瘦,小萼点珠光. 一朵忽先发,百花皆后春.欲传春信息,不怕雪埋藏. 玉笛休三弄,东君正主张.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这句诗隐晦而含蓄的通过梅花这个意像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很出名的。

    1、月。

    ①表达思乡、思亲念友之情,暗寓羁旅情怀,寂寞孤独之感。

    例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②历史的见证今昔沧桑感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石头城》③冷寂、凄清的感觉(多用残月来表达)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雨霖铃》(柳永)④清新感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山居秋暝》(王维)2、柳。

    “柳者,留也。

[阅读全文]...
  • 有春节意象的主题古诗

  • 春节
  • 有春节意象的主题古诗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春节就要到了!下面是小编想跟大家分享的有春节意象的'主题古诗,欢迎大家浏览。

      001。蟋蟀 《诗经·唐风》

      蟋蟀在堂,岁聿其莫。今我不乐,日月其除。

      无已大康,职思其居。好乐无荒,良士瞿瞿。

      蟋蟀在堂,岁聿其逝。今我不乐,日月其迈。

      无已大康,职思其外。好乐无荒,良士蹶蹶。

      蟋蟀在堂,役车其休。今我不乐,日月其慆。

      无已大康,职思其忧。好乐无荒,良士休休。

      002。元会 魏·曹植

      初岁元祚,吉日维良。乃为嘉会,宴此高堂。

      衣裳鲜洁,黼黻元黄。珍膳杂还,充溢圆方。

      俯视文轩,仰瞻华梁。愿保兹善,千载为常。

      欢笑尽娱,乐哉未央。皇室荣贵,寿考无疆。

      003。介雅 南朝梁·萧子云

      四气新元旦,万寿初今朝。

      趋拜齐衮玉,钟石变箫韶。

      日升等皇运,洪基邈且遥。

      004。共内人夜坐守岁 南朝梁·徐君倩

      欢多情未及,赏至莫停杯。酒中喜桃子,粽里觅杨梅。

      帘开风入帐,烛尽炭成灰,勿疑鬓钗重,为待晓光催。

      005。元夕于通衢建灯夜升南楼 隋·隋炀帝

      *天上转,梵声天上来;

      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

      月影疑流水,春风含夜梅;

      燔动黄金地,钟发琉璃台。

      006。守岁 唐·李世民

      暮景斜芳殿,年华丽绮宫。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

      阶馥舒梅素,盘花卷烛红。其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

      007。除夜有怀 唐·杜审言

      故节当歌守,新年把烛迎。冬氛恋虬箭,春色候鸡鸣。

      兴尽闻壶覆,宵阑见斗横。还将万亿寿,更谒九重城。

      008。除夜 唐·孟浩然

      迢递三巴路,羁危万里身。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

      渐与骨肉远,转于奴仆亲。那堪正漂泊,来日岁华新。

      009。除夜乐城逢张少府 唐·孟浩然

      云海泛瓯闽,风潮泊岛滨。何知岁除夜,得见故乡亲。

      余是乘槎客,君为失路人。*生复能几,一别十余春。

      010。除夜有怀 唐·孟浩然

      五更钟漏欲相催,四气推迁往复回。

      帐里残灯才去焰,炉中香气尽成灰。

      渐看春逼芙蓉枕,顿觉寒销竹叶杯。

      守岁家家应未卧,相思那得梦魂来。

      011。田家元日 唐·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我年已强壮,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012。应诏赋得除夜 唐·史青

      今岁今宵尽,明年明日催。寒随一夜去,春逐五更来。

      气色空中改,容颜暗里回。风光人不觉,已著后园梅。

      013。除夜作 唐·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阅读全文]...
  • 慈姥竹古诗词鉴赏

  • 慈姥竹古诗词鉴赏

      古诗原文

      野竹攒石生,含烟映江岛。

      翠色落波深,虚声带寒早。

      龙吟曾未听,凤曲吹应好。

      不学蒲柳凋,贞心尝自保。

      译文翻译

      满山的竹枝在石缝中顽强生长,把整个江岛辉映得郁郁葱葱。

      翠绿的竹叶把自己的身影重重叠在碧绿的江水上,秋风吹来,寒意在竹枝的吟唱中缭绕。

      我没有听过龙吟的声音,但是此竹箫发出的声音比笙箫奏出的乐音会更美妙。

      做人啊,别像蒲草弱柳,一遇秋风就枯凋,要像这慈姥竹,迎风挺立,虚心贞洁,自强自尊。

      注释解释

      慈姥(mǔ)竹:又称“子母竹”。做箫笛较好竹种。产于安徽当涂县慈姥山而得名。常用以比喻母亲的抚爱。

      攒:通“钻”。

      虚声:空谷间的回声。意为秋风吹翠竹,令人过早地感到了秋天的寒意。

      龙吟:竹制笛吹出的声音,指笛声,似龙鸣之声。

      凤曲:指笙箫等细乐,美妙动听的乐曲。

      蒲(pú)柳:植物名,又名水杨。秋至而落叶。后用于比喻体弱或低贱。

      凋:萎谢。言蒲柳质弱,不胜秋风而早凋。

      贞心:坚贞不渝之节操。

      诗文赏析

      “野竹攒石生,含烟映江岛”,运用铺叙手法,描绘出一幅慈姥竹从石缝中钻出、茂盛竹枝叶缭绕轻烟辉映江岛的景致。与序相和,写尽一时一地风貌、气概。“攒石生”尽显慈姥竹充满生机,传达出慈姥竹坚韧不拔的神韵、顽强不屈的生命力。

      “翠色落波深,虚声带寒早”,为全诗最精彩之笔,是咏竹诗中的绝品。钱钟书先生命之为通感,颇不尽意。同样李得裕《竹径》:“日落见林静,风行知谷虚。”同样是好句,或可称为体物尽性,人皆有此感只是诗人能更格物而写出文字。诗句中描绘出一幅青翠的竹色倒映在碧波之中水更绿、风吹竹声带来一片早春寒意的景致,富有无可言说之美。“翠色”句写色,“虚声”句写声。竹色使波色加深,瑟瑟的风竹之声使人似觉有春寒袭来。诗句通过人的各种感官的.感受,从多角度描写慈姥竹,用以咏竹,颇有新意。

      “龙吟曾未听,凤曲吹应好”,写慈姥竹制笛吹出的声音,似龙鸣之声,比笙箫奏出的“凤曲”更好。明写慈姥竹制笛吹出的声音,似龙鸣般动听,更胜笙箫奏出的“凤曲”。实则写诗人的感觉,突出慈姥竹高风亮节的品格,妙趣横生。

      “不学蒲柳凋,贞心尝自保”借蒲柳与慈姥竹对比手法,描绘出一幅蒲柳易凋谢、慈姥竹坚贞高洁的景致,侧面烘托出慈姥竹的坚韧顽强,从来不畏惧来自曲折恶劣的环境的折磨,亦是诗人喻己,托物言志,托慈姥竹“攒石生”的坚韧顽强,言诗人自己刚正不阿、铁骨铮铮的骨气。

      在这首诗里,诗人没有按照一般人对“慈姥竹”的理解,表现母子之爱,而是从竹的本性着眼,赞颂竹之“贞心”。此诗语言简易明快,却又执著有力,具体生动地描述了竹子生在恶劣环境下,长在危难中,而又自由自在、坚定乐观的性格。诗人在生动描写竹之美的基础上,结句又通过对比手法,表面写竹,其实是写人,明写赞颂了竹永葆本色的精神,实则写象征了诗人面对种种艰难困苦,宁折不弯,决不向任何黑暗势力屈服的品格,和不肯与黑暗社会同流合污的铮铮傲骨,抒发了诗人自身向往高尚人格的感情。

[阅读全文]...
  • 竹里馆古诗词

  • 竹里馆古诗词

      在学*、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看到过许多经典的古诗吧,古诗包括唐律形成以前所有体式的诗,也包括唐朝及唐以后仍按古式创作的诗。其实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竹里馆古诗词,欢迎大家分享。

      [唐]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赏析

      夜张开了眼睛,风瑟瑟吹来,恬静的拍打着窗户。借着夜色独自坐在这竹林中,星星在浩大的银河里拍动着,却怎么也逃不出这片幽静。

      手不知不觉地抚在琴上,随着激荡的情深,突然所有的寂静都破碎了,高高低低跌宕起伏的情深似一只只鸟翻飞盘旋。

      终于倦了,在这屋舍中还是静静的一个人。没有名利的羁绊,没有事成的喧嚣,喧哗的琴声虽然消失,但一方净土可以留住岁月的浮华,好一个清静的'世界啊!

      月亮姗姗而来,承接了这一时的清静,将一些金色的光辉洒在地面,也照亮了充满漆黑显祖的人生道路。

      古诗词鉴赏竹里馆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注释]

      1.幽篁:深密的竹林。篁:竹林。

      2.长啸:撮口出声叫啸。啸声清越而舒长,所以叫长啸。

      [今译]

      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

      一边弹着琴一边又长啸。

      深深的山林中无人知晓,

      皎洁的月亮从空中映照。

      [解说]

      小学生必背古诗词鉴赏——竹里馆:这首诗同样表现了一种清静安详的境界。前两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其实,不论“弹琴”还是“长啸”,都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而这却是不容易引起别人共鸣的。所以后两句说:“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意思是说,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因为那一轮皎洁的月亮还在时时照耀自己。这里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把倾洒着银辉的一轮明月当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显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全诗的格调幽静闲远,仿佛诗人的心境与自然的景致全部融为一体了。

      原文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翻译

      独自闲坐幽静竹林,时而弹琴时而长啸。

      密林之中何人知晓我在这里?只有一轮明月静静与我相伴。

      赏析

      诗的用字造语、写景(幽篁、深林、明月),写人(独坐、弹琴、长啸)都极*淡无奇。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夜静人寂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千古佳品。

      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去其实却是独具匠心,妙手回春的大手笔。

[阅读全文]...

相关词条

相关文章

关于竹的意象诗句古诗词 - 句子

关于竹的意象诗句古诗词 - 语录

关于竹的意象诗句古诗词 - 说说

关于竹的意象诗句古诗词 - 名言

关于竹的意象诗句古诗词 - 诗词

关于竹的意象诗句古诗词 - 祝福

关于竹的意象诗句古诗词 - 心语

推荐词条

适合朗诵的古诗宋词女生 形容不想恋爱的古诗 关于月亮的古诗加含义 写元宵月圆的古诗 祭拜母亲的古诗 送行气氛的古诗 天苍苍野茫茫古诗的拼音 付开头的古诗词 赞美书友的古诗 自动生成古诗词的电脑网站 描写家国兴盛的古诗词 形容星星灿烂美好的古诗 五月夜的古诗 舍己为人的古诗完整 劝人看开就好的古诗词 写春天的古诗十字难写的 表示等待恋人的古诗 蜂这首古诗的注音 形容人磨叽的古诗 一些寄托志向希望的古诗 爱情古诗陈字头的 一问一答的形式在哪几首古诗 含古诗文的网名 望庐山瀑布的古诗和视频 描写春_夏_秋_冬的古诗 醉意浓的古诗 过去的就过去吧古诗 含有山水的古诗词名字大全 形容帽子上戴花的古诗词 带有洛的古诗词 关于傣族的泼水节古诗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