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惠崇春江晚景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惠崇春江晚景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惠崇春江晚景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惠崇春江晚景的古诗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惠崇春江晚景古诗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是北宋文学家苏轼题惠崇的《春江晚景》所创作的组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惠崇春江晚景古诗,希望对你有帮助。,希望对你有帮助。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lóu hāo)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译文及注释】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已经长满了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了,而这恰是河豚从大海回归,将要逆江而上产卵的季节。
1、惠崇:北宋名僧能诗善画,《春江晚景》是他的画作,共两幅,一幅是鸭戏图,一幅是飞雁图。苏轼的题画诗也有两首,这首是题鸭戏图的诗。
2、蒌蒿:一种生长在洼地的多年生草本植物,花淡黄色,茎高四、五尺,刚生时柔嫩香脆,可以吃。(字典解释:多年生草本植物,花淡黄色,可入药)
3、芦芽:芦苇的幼芽,可食用。
4、河豚:鱼的一种,学名“鲀”,肉味鲜美,但是卵巢和肝脏有剧毒。产于我国沿海和一些内河。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5、上:指鱼逆江而上。
【赏析】
惠崇是个和尚,宋代画家。这首诗是苏轼题在惠崇所画的《春江晚景》上的。惠崇原画已失,这首诗有的'版本题作《春江晚景》,现已无从考证。
画以鲜明的形象,使人有具体的视觉感受,但它只能表现一个特定的画面,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一首好诗,虽无可视的图像,却能用形象的语言,吸引读者进入一个通过诗人独特构思而形成的美的意境,以弥补某些画面所不能表现的东西。
这首题画诗既保留了画面的形象美,也发挥了诗的长处。诗人用他饶有风味、虚实相间的笔墨,将原画所描绘的春色展现得那样令人神往。在根据画面进行描写的同时,苏轼又有新的构思,从而使得画中的优美形象更富有诗的感情和引人入胜的意境。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而此时河豚正是上市的好时节,可以在市场上销售了。
好的题画诗,既要扣合绘画主题,又不能拘于画面内容,既要能再现画境,同时又能跳出画外,别开生面,离开绘画而不失其独立的艺术生命。苏轼这首诗可以说做到了这一点。诗的前三句咏画面景物,最后一句是由画面景物引起的联想。整首诗又如同诗人即景言情,当下所得,意象妙会而自然。说前三句再现画境,其实两者也不全然等同。第二句中“水暖”(温度)、“鸭先知”(知觉)云云,是不能直接画出的。诗能描写如画,诗咏物性物理又过于画。这是因为绘画属于视觉艺术,而诗是语言艺术,有着表现上的绝对自由。最后一句进一步发挥联想,在前三句客观写景的基础上作出画中景物所属时令的判断,从而增添了南方风物之美的丰富感觉,这更是画所不能的。有关河豚的应时风味,梅尧臣《范饶州坐中客语食河豚鱼》一诗写首:“春洲生荻芽,春岸飞杨花。河豚当是时,贵不数鱼虾。”欧阳修《六一诗话》说:“河豚常出于春暮,群游水上,食柳絮而肥,南人多与荻芽为羹,云最美。”苏轼的学生张耒在《明道杂志》中也记载长江一带土人食河豚,“但用蒌蒿、荻笋(即芦芽)、菘菜三物”烹煮,认为这三样与河豚最适宜搭配。由此可见,苏轼的联想是有根有据的,也是自然而然的。诗意之妙,也有赖于此。
诗人先从身边写起:初春,大地复苏,竹林已被新叶染成一片嫩绿,更引人注目的是桃树上也已绽开了三两枝早开的桃花,色彩鲜明,向人们报告春的信息。接着,诗人的视线由江边转到江中,那在岸边期待了整整一个冬季的鸭群,早已按捺不住,抢着下水嬉戏了。
然后,诗人由江中写到江岸,更细致地观察描写初春景象:由于得到了春江水的滋润,满地的蒌蒿长出新枝了,芦芽儿吐尖了;这一切无不显示了春天的活力,惹人怜爱。诗人进而联想到,这正是河豚肥美上市的时节,引人更广阔地遐想。全诗洋溢着一股浓厚而清新的生活气息。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是一首题画诗,惠崇的《春江晓景图》没有流传下来,不过我们可以从苏轼的诗中画的大概内容。
宋代: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
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大雁北飞,就像要回到北方家乡的人那样,但是由于依恋,差一点掉了队。
还没有飞到北方时,就已经知道北方的沙漠多风雪了,还是再在江南渡过半月的春光时节吧。
⑴惠崇(亦为慧崇):福建建阳僧,宋初九僧之一,能诗能画。《春江晚景》是惠崇所作画名,共两幅,一幅是鸭戏图,一幅是飞雁图。钱钟书《宋诗选注》中为“晓景”。诸多注本,有用“晓景”、有用“晚景”,此从《东坡全集》及清以前注本用“晚景”。这两诗是作者元丰八年春天在靖江欲南返时江边情景的写照。
⑵蒌蒿:草名,有青蒿、白蒿等种。《》“呦呦鹿鸣,食野之蒿。”芦芽:芦苇的幼芽,可食用。
⑶河豚:鱼的一种,学名“鲀”,肉味鲜美,但是卵巢和肝脏有剧毒。产于我国沿海和一些内河。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上:指逆江而上。
⑷归鸿:归雁。破群:离开飞行队伍。
⑸依依:不舍之貌。《楚辞》“恋恋兮依依。”归人:回家的人。刘长卿诗“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⑹朔漠:北方沙漠之地。诗:“一去紫台连朔漠。”
⑺更待:再等;再过。
惠崇,福建建阳人,北宋著名九僧之一,称他有“绝艺”(《纯甫出释惠崇画要予作诗》),著名国画史学家郭若虚说他“工画鹅、雁、鹭鸶,尤工小景,善为寒江远渚。萧洒虚旷之景,人所难到也”(《图画见闻志》卷四)。由此可见,惠崇的画享誉一时,而《春江晚景》(钱钟书《宋诗选注》作“晓景”)应是他擅长的得意之作。惠崇原画已经失传,但从诗人传神的描写中,我们可以想到画面图景。北宋诗人晁补之说:“诗传画外意,贵有画中态。”(《和苏翰林题李甲画雁》)苏轼的这首诗妙在既能写出“画中态”,又能传出“画外意”,使诗情、画意完美地结合起来,难怪清代大才子纪昀在读到此诗时惊叹说:“此是名篇,兴象实为深妙!”(《纪昀评苏文忠公诗集》卷二十六)
诗的首句“竹外桃花三两枝”,静静的江岸上绿竹潇潇,在青翠嫩绿的竹叶外点缀着三两枝桃花。竹外桃花,红绿相映,淡淡一笔,将那花竹交错、红绿掩映的“桃花报春”意境表达得淋漓尽致。桃花报春,春天来临,而桃花才三两枝又说明季节实为早春。
诗的第二句“春江水暖鸭先知”,视觉由远及*,即从江岸到江面。江上春水荡漾,好动的鸭子在江水中嬉戏游玩。“鸭先知”侧面说明春江水还略带寒意,因而别的动物都还没有敏感到春天的来临,这就与首句中的桃花“三两枝”相呼应,表明早春时节。这句诗化用了唐人:孟郊“何物最先知?虚虚草争出”(《春雨后》),杜牧(一作许浑)“蒲根水暖雁初下,梅径香寒蜂未知”(《初春舟次》)。苏轼学古而不泥,前人诗句的造意,加上自己观察的积累,熔炼成这一佳句。“鸭知水暖”这种诉之于感觉和想象的事物,画面是难以传达的,诗人却通过设身处地的体会,在诗中表达出来。缘情体物又移情于物,江中自由嬉戏的鸭子最先感受到春水温度的回升,用触觉印象“暖”补充画中春水潋滟的视觉印象。鸭之所以能“先知春江水暖”是因为它们长年生活在水中,只要江水不结冰,它总要跳下去凫水嬉戏。因此,首先知道春江水温变化的自然就是这些与水有着密切关系的鸭子。这就说明:凡事都要亲历其境,才会有真实的感受。这句诗不仅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入微观察,还凝聚了诗人对生活的哲理思索。鸭下水而知春江暖,可与“一叶落而知天下秋”相媲美,具有见微知著、举一反三的道理。
诗的三四两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这两句诗仍然紧扣“早春”来进行描写,那满地蒌蒿、短短的芦芽,黄绿相间、艳丽迷人,呈现出一派春意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河豚欲上”借河豚只在春江水暖时才往上游的特征,进一步突出一个“春”字,本是画面所无,也是画笔难到的,可是诗人却成功地“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给整个画面注入了春天的气息和生命的活力。王士祯在《渔阳诗话》卷中说:“坡诗‘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非但风韵之妙,盖河豚食蒿芦则肥,亦如梅圣俞之‘春洲生荻芽,春岸飞杨花’,无一字泛设也。” 有关河豚的应时风味,欧阳修《六一诗话》说:“河豚常出于春暮,群游水上,食柳絮而肥,南人多与荻芽为羹,云最美。”苏轼的学生张耒在《明道杂志》中也记载长江一带土人食河豚,“但用蒌蒿、荻笋即芦芽、菘菜三物”烹煮,认
为这三样与河豚最适宜搭配。由此可见,苏轼的联想是有根有据的,也是自然而然的。诗意之妙,也有赖于此。画面虽未描写河豚的动向,但诗人却从蒌蒿丛生、芦苇吐芽推测而知“河豚欲上”,从而画出海豚在春江水发时沿江上行的形象,用想象得出的虚境补充了实境。苏轼就是通过这样的笔墨,把无声的、静止的画面,转化为有声的、活动的诗境。使读者见到了、听到了、感受到了从画面上所不能得到的东西。在苏轼眼里,这幅画已经不再是画框之内*面的、静止的纸上图景,而是以内在的深邃体会和精微的细腻观察给人以生态感。前者如画,后者逼真,两者混同,不知何者为画境,何者为真景。诗人的艺术联想拓宽了绘画所表现的视觉之外的天地,使诗情、画意得到了完美的结合。《惠崇春江晓景》成功地写出了早春时节的春江景色,苏轼以其细致、敏锐的感受,捕捉住季节转换时的景物特征,抒发对早春的喜悦和礼赞之情。全诗春意浓郁、生机蓬勃,给人以清新,舒畅之感。诗人苏轼提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东坡题跋》卷五《书摩诘蓝田烟雨图》),在他的这首题画诗《惠崇春江晓景》中得到了很好的验证。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古诗赏析
在*凡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按内容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等。那么都有哪些类型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苏轼《惠崇春江晚景》古诗赏析,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惠崇春江晚景
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诗歌翻译:
竹林外的桃花刚刚绽放了两三枝,江水变暖了,是鸭子最先感受春天的气息。蒌蒿已满地,而芦苇刚长出嫩芽,这正是河豚要沿潮水而上之时。
赏析:
这是一首著名的题画诗。作者因为懂画、会画,所以他能紧紧抓住惠崇这幅《春江晚景》的画题画意,仅用桃花初放、江暖鸭嬉、芦芽短嫩等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了早春江景的优美画境。尤其令人叫绝的是“春江水暖鸭先知”这一句,他把画家没法画出来的水温冷暖,描绘得如此富有情趣、美妙传神!此外,他的高妙还表现在幽默的想象上,他能看到画外,以画上并没有的“河豚欲上”,来点染初春的气息,深化画中的意境。如果说惠崇的'画是“画中有诗”的话,那么这首诗便是“诗中有画”了。难怪它能作为一首人人喜爱的名诗而传诵至今!
这首诗写的是苏轼在花开时节与友人赏花时的所见。首句写白天的海棠,“泛崇光”指海棠的高洁美丽。第二句写夜间的海棠,作者创造了一个散发着香味、空空蒙蒙的、带着几分迷幻的境界。略显幽寂,与海棠自甘寂寞的性格相合。后两句用典故,深夜作者恐怕花睡去,不仅是把花比作人,也是把人比作花,为花着想,十分感人,表明了作者是一个性情中人。作者要烧红烛陪伴、呵护海棠,另一方面创造了一种气氛,让海棠振作精神,不致睡去。后两句极赋浪漫色彩。宋释惠洪《冷斋夜话》认为此诗“造语之工”“尽古今之变”。
《春江晚景》画家介绍:
惠崇(965—1017)北宋僧人、画家、诗人。建阳(今属福建建阳县)人,一作淮南人。他擅长画鹅、雁、鹭鸶,尤工小景,善为寒汀远渚、潇洒虚旷之象。王安石《纯甫出僧惠崇画要予作诗》说:"画史纷纷何足数,惠崇晚出吾最许。"苏轼、黄庭坚、王庭□等也有诗称赞他的画,其中苏轼《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尤为后人所称许。
惠崇与剑南希昼、金华保暹、南越文兆、天台行肇、汝沃简长、贵城惟凤、江南宇昭、峨眉怀古,合称"九僧";与魏野、寇□、林逋、潘阆等俱宗贾岛、姚合,同属晚唐派。九僧与西□诗人同时,而作风不同。他们专精五律,多写生活琐事与自然小景,忌用典,尚白描。
作者介绍: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一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宋孝宗时追谥“文忠”。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李志敏评价:“苏轼是全才式的艺术巨匠。”
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枯木怪石图》等。
惠崇春江晚景古诗原文及赏析
在日常学*、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古诗了吧,从格律上看,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体诗。还在苦苦寻找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惠崇春江晚景古诗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惠崇春江晚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lóu hāo)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注释
惠崇:北宋名僧能
善画,《春江晚景》是他的画作,共两幅,一幅是鸭戏图,一幅是飞雁图。苏轼的题画诗也有两首,这首是题鸭戏图的诗。
蒌蒿:一种生长在洼地的多年生草本植物,花淡黄色,茎高四、五尺,刚生时柔嫩香脆,可以吃。(字典解释:多年生草本植物,花淡黄色,可入药)
芦芽:芦苇的幼芽,可食用。
河豚:鱼的一种,学名“鲀”,肉味鲜美,但是卵巢和肝脏有剧毒。产于我国沿海和一些内河。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上:指鱼逆江而上。
译文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已经长满了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了,而这恰是河豚从大海回归,将要逆江而上产卵的季节。
赏析
惠崇是个和尚,宋代画家。这首诗是苏轼题在惠崇所画的《春江晚景》上的。惠崇原画已失,这首诗有的`版本题作《春江晚景》,现已无从考证。
画以鲜明的形象,使人有具体的视觉感受,但它只能表现一个特定的画面,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一首好诗,虽无可视的图像,却能用形象的语言,吸引读者进入一个通过诗人独特构思而形成的美的意境,以弥补某些画面所不能表现的东西。
这首题画诗既保留了画面的形象美,也发挥了诗的长处。诗人用他饶有风味、虚实相间的笔墨,将原画所描绘的春色展现得那样令人神往。在根据画面进行描写的同时,苏轼又有新的构思,从而使得画中的优美形象更富有诗的感情和引人入胜的意境。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而此时河豚正是上市的好时节,可以在市场上销售了。
好的题画诗,既要扣合绘画主题,又不能拘于画面内容,既要能再现画境,同时又能跳出画外,别开生面,离开绘画而不失其独立的艺术生命。苏轼这首诗可以说做到了这一点。诗的前三句咏画面景物,最后一句是由画面景物引起的联想。整首诗又如同诗人即景言情,当下所得,意象妙会而自然。说前三句再现画境,其实两者也不全然等同。第二句中“水暖”(温度)、“鸭先知”(知觉)云云,是不能直接画出的。诗能描写如画,诗咏物性物理又过于画。这是因为绘画属于视觉艺术,而诗是语言艺术,有着表现上的绝对自由。最后一句进一步发挥联想,在前三句客观写景的基础上作出画中景物所属时令的判断,从而增添了南方风物之美的丰富感觉,这更是画所不能的。有关河豚的应时风味,梅尧臣《范饶州坐中客语食河豚鱼》一诗写首:“春洲生荻芽,春岸飞杨花。河豚当是时,贵不数鱼虾。”欧阳修《六一诗话》说:“河豚常出于春暮,群游水上,食柳絮而肥,南人多与荻芽为羹,云最美。”苏轼的学生张耒在《明道杂志》中也记载长江一带土人食河豚,“但用蒌蒿、荻笋(即芦芽)、菘菜三物”烹煮,认为这三样与河豚最适宜搭配。由此可见,苏轼的联想是有根有据的,也是自然而然的。诗意之妙,也有赖于此。
诗人先从身边写起:初春,大地复苏,竹林已被新叶染成一片嫩绿,更引人注目的是桃树上也已绽开了三两枝早开的桃花,色彩鲜明,向人们报告春的信息。接着,诗人的视线由江边转到江中,那在岸边期待了整整一个冬季的鸭群,早已按捺不住,抢着下水嬉戏了。
然后,诗人由江中写到江岸,更细致地观察描写初春景象:由于得到了春江水的滋润,满地的蒌蒿长出新枝了,芦芽儿吐尖了;这一切无不显示了春天的活力,惹人怜爱。诗人进而联想到,这正是河豚肥美上市的时节,引人更广阔地遐想。全诗洋溢着一股浓厚而清新的生活气息。
《惠崇;春江晚景;》全诗赏析
《惠崇<春江晚景>》,是一首题画诗,是苏轼1085年(元丰八年)于汴京所作。原诗共两首。惠崇是宋朝著名的画家、僧人,即欧阳修所谓“九僧”之一。他能诗善画,特别是画鹅、雁、鹭鸶、小景尤为拿手。《春江晚景》是他的名作。苏轼根据画意,妙笔生花,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早春二月景象。
《惠崇<春江晚景>》
(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篓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注释:
惠崇:
北宋名僧能诗善画,《春江晓景》是他的画作,共两幅,一幅是鸭戏图,一幅是飞雁图。苏轼的题画诗也有两首,这首是题鸭戏图的诗。
蒌蒿:一种生长在洼地的多年生草本植物,花淡黄色,茎高四、五尺,刚生时柔嫩香脆,可以吃。(字典解释:多年生草本植物,花淡黄色,可入药)
芦芽:芦苇的幼芽,可食用。
河豚:鱼的一种,学名“鲀(tún )”,肉味鲜美,但是卵巢和肝脏有剧毒。产于我国沿海和一些内河。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上:指鱼逆江而上。
时:时间,这里指季节。
翻译: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已经长满了蒌蒿,芦苇也开始抽芽了,而这恰是河豚从大海回归,将要逆江而上产卵的季节。
分句赏析:
竹外桃花三两枝
隔着疏落的翠竹望去,几枝桃花摇曳身姿。桃竹相衬,红绿掩映,春意格外惹人喜爱。这虽然只是简单一句,却透出很多信息。首先,它显示出竹林的稀疏,要是细密,就无法见到桃花了。其次,它表明季节,点出了一个“早”字。春寒刚过,还不是桃花怒放之时,但春天的无限生机和潜力,已经透露出来。
春江水暖鸭先知
江春水中,鸭儿在嬉戏;江水回暖的讯息,它们首先感知到了。鸭知水暖,光凭画是体现不出来的,诗却表达出来了。其实岂是鸭子先知水暖?一切水族之物,皆知冷暖。诗人这样写是为切合画上风物,实际上也是表达他对春天到来的喜悦和礼赞。唐人有“花间觅路鸟先知”的诗句,与此句异曲同工。这句诗极富哲理,现在我们指某一新的情况或消息被人预先知道时,便往往引用这一句。
蒌蒿满地芦芽短
万物逢春气象新。江边,生长茂盛的蒌蒿铺满了地面,芦苇也抽出了短短的嫩芽来。这七字不是泛泛地吟咏景物,而是诗人通过细致的观察贴切地实写出这两种植物的情态,没有一字是闲笔。清人王士禛在《渔洋诗话》中赞赏这句诗说:“坡诗……非但风韵之妙,亦如梅圣俞之‘春洲生荻芽,春岸飞杨花’,无一字泛设也。”
正是河豚欲上时
宋诗人梅尧臣描写这种景象云:“河豚当是时,贵不数鱼虾。”诗的前三句是描写惠崇画里的景物,这最后一句则是即景生情的联想。作者这样写就把整个画面勾勒得更为完美了,给人以严冬已尽、春到人间的喜悦。作者不仅入乎画内,而且出乎画外,把画上所无而情理中所有的事物呈现出来。如果诗的全部四句均是景物白描,则形式上未免有些呆板。最后一句的处理,不但使全诗灵动鲜活,也使诗和画的意境都被大大地丰富了。
赏析:
这是一首题画诗。为元丰八年(1085)所作。诗是艺术,画也是艺术,而题画诗则是诗画兼备,写好是不大容易的。题画诗既要符合画意,又要自出机杼才是上乘之作。苏轼这首题画诗就再现了原画中的江南仲春景色,又融入诗人合理的想象,与原画相得益彰。“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开头两句紧紧抓住画面景物,又突出重点。竹林、桃花为江岸之景;鸭子为江中之景,是画面的重心所在。据诗意,惠崇这幅画是“鸭戏图”,“春江水暖”用“鸭先知”来加以表现,令人击节称叹。诗人在这里凭感觉和想象再现了暖融融的春意,移情于物,把画面无法表现的内容活灵活现地表现了出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这两句前者仍是画面之景,后者是出于诗人的想象。遍地蒌蒿,芦苇刚刚吐芽,点出正是江南二月。诗人正是看到画面上的蒌蒿和芦苇,便想到以之做烹,调佐料的河豚,合情合理。河豚生活在*海,每到春季江水上涨的时候,便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然后再游回到*海。江边人捕捉后,便拿到市场上去卖。这句虽离开画面,但仍写春江,题画而不拘泥于画。这首诗有实有虚,虚实相生,不仅真实地再现了“春江晚景”,而且又通过想象弥补了所不能表现的内容,生动形象而又极富生活气息。
苏轼的故事
出人头地
苏轼在京城会考时,主审官是大名鼎鼎的北宋文学名家欧阳修。他在审批卷子的时候被苏轼华丽绝赞的文风所倾倒。为防徇私,那时的考卷均为无记名式。所以欧阳修虽然很想点选这篇文章为第一,但他觉得此文很像门生曾巩所写,怕落人口实,所以最后评了第二。一直到发榜的时候,欧阳修才知道文章作者是苏轼。在知道真实情况后欧阳修后悔不已,但是苏轼却一点计较的意思都没有,苏轼的大方气度和出众才华让欧阳修赞叹不已:“这样的青年才俊,真是该让他出榜于人头地啊(成语出人头地就是从这儿来的)!”并正式收苏轼为弟子。
家庭聚会
苏轼高中榜眼后,苏氏三父子加上以三难秦少游而闻名的苏小妹一家齐聚在花园里庆祝,苏轼之父苏洵命题定以“冷、香”两个字,每人写两句诗,要求都会合当时的情景。为起带头,苏老泉缓步度到花池边,吟道:“水自石边流出冷,风从花里过来香”。子由站起来摘了瓣馨香腊梅,弹了下手指,曰:“冷字句佚不可知,梅花弹遍指头香。”小妹也去摘花,子由要笑他摹仿自己,小妹却云:“叫日杜鹃喉舌冷,宿花蝴蝶梦魂香”。说完摊开手掌,一只蝴蝶已被捏死。女儿特点毕露,大家都齐声叫好。苏轼却用一拂石凳,骑着马就走,苏老泉叫道:“我儿,答不出也不要走啊。”话音未落,苏轼已长声飘来两句:“拂石坐来衣带冷,踏花归去马蹄香”!
吟诗赴宴
苏轼二十岁的时候,到京师去科考。有六个自负的举人看不起他,决定备下酒菜请苏轼赴宴打算戏弄他。苏轼接邀后欣然前往。入*尚未动筷子,一举人提议行酒令,酒令内容必须要引用历史人物和事件,这样就能独吃一盘菜。其余五人轰声叫好。“我先来。”年纪较长的说:“姜子牙渭水钓鱼!”说完捧走了一盘鱼。“秦叔宝长安卖马,”第二位神气的端走了马肉。“苏子卿贝湖牧羊,”第三位毫不示弱的拿走了羊肉。“张翼德涿县卖肉,”第四个急吼吼的伸手把肉扒了过来。“关云长荆州刮骨,”第五个迫不及待的抢走了骨头。“诸葛亮隆中种菜,”第六个傲慢的端起了最后的一样青菜。菜全部分完了,六个举人兴高采烈的正准备边吃边嘲笑苏轼时,苏轼却不慌不忙的吟道:“秦始皇并吞六国!”说完把六盘菜全部端到自己面前,微笑道:“诸位兄台请啊!“。六举人呆若木鸡。
东坡鱼
苏轼不仅是文学大家,在饕餮美食上也很有一手,除了广闻人知的东坡肘子外,苏学士还擅长烧鱼,其烹制的鱼堪称一绝。一次,苏轼雅兴大发,亲自下橱做鱼,刚刚烧好,隔着窗户看见黄庭坚进来了(黄庭坚是*古代四大字体蔡苏米黄宗祖之一,是苏轼挚友,两人经常以斗嘴为乐)。知道又是来蹭饭卡油,于是慌忙把鱼藏到了碗橱顶部。黄庭坚进门就道:“今天向子瞻兄请教,敢问苏轼的苏怎么写?”苏轼拉长着脸回应:“苏者,上草下左鱼又禾。”黄庭坚又道:“那这个鱼放到右边行吗?”苏轼道:“也可。”黄庭坚接着道:“那这个鱼放上边行吗?”苏轼道:“哪有鱼放上面的道理?”黄庭坚指着碗橱顶,笑道:“既然子瞻兄也知晓这个道理,那为何还把鱼放在上面?!”一向才思敏捷的苏轼,这次被黄庭坚整了个十足十!
水果和药
苏轼婚后不久,应邀去黄庭坚家作客,才到那里,仆人就赶来请他马上回去,说夫人有急事。黄庭坚有心讽刺,吟道:“幸早里(杏、枣、李),且从容(苁蓉为一味中药)。”这句里含三种果名,一种药名。苏轼头也不回,蹬上马鞍就走,边走边说:“奈这事(柰,苹果之属、蔗、柿)须当归(当归为中药名)。”叹,东坡居士的才思实在令人拜服。
高风亮节
作为文人,难免就喜欢在政治上豪不避讳的抒发己见。几乎就是才华同义词的苏轼也不例外,作为保守派的苏轼对王安石的变法维新更是狂炮猛轰。北宋神宗元丰二年,变法推行的第十个年头,面对苏轼犀利的批判,王安石终于坐不住了。苏轼因此被贬湖州,接着又逮捕,送到汴梁受审。史称乌台诗案的*开始,大量跟苏轼有交往的文人墨客都受到株连,就连已经逝去的苏轼老师欧阳修及家人也未幸免。苏轼本人更是遭受一百天的牢狱之苦。后来王安石变法失败辞世后,宋哲宗昭命苏轼代拟敕书,苏轼丝毫不以政见不同而在敕书里公报私仇,反倒是高度评价了他的这位政敌,文中有一段曰:“瑰玮之文,足以藻饰万物;卓绝之行,足以风动四方。”这个给予王安石的评价,苏轼自己也是当之无愧的。东坡居士的这种高风亮节、大公无私的精神实在令后人感动。
生死一线
苏轼入狱后,神宗皇帝为了试探他有没有仇恨天子之意,特派一个小太监装成犯人入狱和东坡同睡。白天吃饭时,小太监用言语挑逗他,苏轼牢饭吃得津津有味,答说:“任凭天公雷闪,我心岿然不动!”夜里,他倒头睡,小太监又撩拨道:“苏学士睡这等床,岂不可叹?!”苏轼不理不会,用鼾声回答。小太监在第二天一大早推醒他,说道:“恭喜大人,你被赦免了。”要知道,那一夜可是危险至极啊。只要苏轼有一点牢骚和吃不香睡不稳的异样举动,危在旦夕。其实神宗皇帝也是糊涂人,派个太监去凭苏轼的才智又怎么可能瞧不出来呢?
涵养
朝廷保守派复辟后,以砸缸著名的北宋著名文学家司马光重拜相位,新法全盘被废。此时,同为保守派的苏轼却主张对新法不能全盘否定,应存良箅渣区别对待,因此与司马光发生激烈冲突,再度被贬瓜州。苏轼虽然信仰佛教,但又不喜和尚。闻得瓜州金山寺内有一法号为佛印的和尚名气极大,苏轼听说后不服气,就决定到山上会一会老和尚!在庙里,苏轼从皇帝讲到文武百官,从治理国家讲到为人之道。和尚静静听着,苏轼见佛印一直一言不发就从心里有点瞧不起他。心里想:大家都说他有本事,原来草包一个,来这里是骗几个香火钱的吧!话题慢慢的就扯到了佛事上,这时候佛印问道:“在先生眼里老纳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苏轼正满肚子鄙视,随口答道:“你在一般人眼里看来是有本事,但那是因为他们浅薄,实际上你每天故弄玄虚,没有真才实学,是个骗子而已!”佛印微微一笑,默不应声。苏轼看到他这个样子不仅更瞧不起和尚,而且自己洋洋得意起来,便乘兴问道:“在你眼里我苏大学士又是一个什么人呢?”“你是一个很有学问,有修养的人,老纳自亏不如!”佛印答道。回到家后,苏轼洋洋得意地把早上如何如何制和尚的事给小妹讲了一遍,苏小妹听后笑得饭都喷出来了。苏轼懵了忙问道:“小妹为何发笑?”“你贬低和尚他不仅没生气反而把你赞扬了一番,你说谁有修养?没有学问哪来的修养?你还自以为自己比别人强?羞死你你都不知道!”。苏轼听后恍然大悟,从此与佛印大师成了莫逆之交。
“尸骨”未寒
一天,苏轼和佛印乘船游览瘦西湖,佛印大师突然拿出一把提有东坡居士诗词的扇子,扔到河里,并大声道:“水流东坡诗(尸)!”当时苏轼楞了一下,但很快笑指着河岸上正有在啃骨头的狗,吟道:“狗啃河上(和尚)骨!”
东坡吃草
闲来无事,苏轼去金山寺拜访佛印大师,没料到大师不在,一个小沙弥来开门。苏轼傲声道:“秃驴何在?!”。小沙弥淡定的一指远方,答道:“东坡吃草!”
对联退敌
北宋时期,宋人率招辽邦侵犯。居心求和的朝廷却引来一辽邦使者,出上联要宋人答对:三光日月星。如对出下联则撤兵议和。此联看似简单,实不易对。出句的数字恰与后面的事物相符,而对句所选数字对应事物都会多于三或少于三。恰逢回京述职的苏轼,大笔一挥,巧妙对上下联:四诗风雅颂。该对联妙在“四诗”只有“风雅颂”三个名称,因为《诗经》中有“大雅”、“小雅”,合称为“雅”。加之“国风”、“颂诗”共四部分,故《诗经》亦称“四诗”。对句妙语天成,辽使佩服至极。
三人对必有我师
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二首》非常有名,特别是第一首: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可以说是家喻户晓,每个小孩子都会背诵的作品。
这首诗写了怎样的景象?看诗题就清楚了。《惠崇春江晚景二首》,有些版本作《春江晓景》,但是不论晓景还是晚景,肯定是在春天,江边的景色。至于为什么不知早晚呢?因为苏轼可能也不知道。
这是两首题画诗。写这两首诗的时间节点比较关键,是宋神宗元丰八年。这个点,长期贬谪在外的苏轼回到了京城。因为宋哲宗继位,高太后垂帘听政,司马光重掌大权,开始了对王安石变法的全盘否定以及对*的全盘清算。而早年苏轼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被污以“乌台诗案”,差点被杀,并被贬黄州、汝州,自然在司马光眼中属于旧党肱骨。所以苏轼被召回京城,在朝半月,升为起居舍人。三个月后,升中书舍人。不久,再又升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几个月内连升*,仕途一片大好。
也就是在这个时间点上,苏轼才会有资格为惠崇的画题诗。当时惠崇已经过世*八十年,我们用脑子就能想到,一个*百年前有名的画家作品,得多大的面子才会让后世的文人在上面题诗?不久之后,苏轼看穿旧党本质,开始对旧党执政作出批判,渐渐不容于朝堂,成为新旧党都不待见的人物。
惠崇是什么人?惠崇是北宋初期著名的“九僧”中文采最高的人,也就是个和尚,但是会写诗,会画画,和宰相寇准关系还非常铁。九僧的诗风沿袭了晚唐诗的特色,关注山林、花鸟虫鱼,表达的是闲适、隐逸的心境,多用五言律诗,气格不高。可偏偏寇准写得一手好晚唐诗,加上身份特殊,成为了九僧诗团的宗主。这也是“太*盛世,和尚下山”说法的起源,僧人们的活动范围从山林转向朝堂,从陋巷转向街区。
九僧之所以出名,是和寇准交往甚密有关的。
惠崇是九僧中的领军人物,诗歌中佳句很多,更有本事的是一手好画工。《春江晚景》这幅画已经失传,但是能让苏轼这样的大文豪动笔赋诗,可见绝非泛泛之作。他的作品留下来不多,现在收藏在辽宁博物馆的《沙汀烟树图》就是国宝,我们大概能通过《沙汀烟树图》的画工和苏轼的题画诗二首来想象《春江晚景》的景色。
这就是文字不同于画的灵动性。画和照片类似,直观、细腻、所见即所得,而文字作品,则发于眼前,动则悠远,言在诗外,意在诗外。文字赋予人的想象力是远超一幅画作的,虽然好的画、艺术作品同样能给人想象空间,但是对于普通人来说,文字的能力更普及,更容易发散——这就是为什么人人能诗、人人能歌,却没几个能读懂后现代主义画作的原因。
说了这么多背景交待,实际上就是说,苏轼这两首诗写的景色,我们是无法通过观看来还原了,只有通过读他的文字来想象。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这是一首仄起入韵,押*水韵“四支”部的七绝。*仄格律在宋朝已经是诗人的教科书内容,不会有出律现象,相关知识本人专栏有详细讲解,我们这里就不多说了。
主要看内容。
“竹外桃花三两枝”。稀疏的竹林外,摇曳着几株桃花。这说明什么呢?这是早春,还没有桃李争芳,艳色如海的感觉。俗话说:“红配绿,看不足”,桃红配上竹绿,正是这种稀疏下的鲜艳让人知道了春意的来临,同时又避免了大面积颜色描写给人带来的艳俗感。
“春江水暖鸭先知”。这画上必然有水有鸭子。虽然名为《春江晚景》,也一定是有鸭子出现,苏轼才会提到。而鸭子感觉到春江水暖,这就绝对不是画能传达给观众的,是苏东坡的想像。鸭子戏水是画面,但是通过鸭子的触感为整首诗带来温暖的感觉,就是诗人的灵感,为整幅画的春水潋滟也增加了动感和思考。
至于有些人认为这是“不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哲学思考,那还是算了吧。灵感的事情,虽然也是思考,但是我们不要把一首题画诗搞得那么无趣,人为拔高最致命。
“蒌蒿满地芦芽短”。河滩上长满了蒌蒿,芦苇也长出短短的新芽。这里还是画中景色描写,蒌蒿:草名,有青蒿、白蒿等种。芦芽:芦苇的幼芽,可以食用。惠崇的画里面自然能看出芦芽,但是河滩青草是不是蒌蒿呢?那可不一定。因为这是苏轼的诗,自然带入了苏东坡的味道。
苏东坡什么味道?好吃。苏轼的学生张耒在《明道杂志》中记载长江一带土人食河豚,“但用蒌蒿、荻笋即芦芽、菘菜三物”烹煮,认为这三样与河豚最适宜搭配。面对这些新鲜可食的辅材,苏东坡的味蕾激活了。
“正是河豚欲上时。”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从蒌蒿,芦芽联想到河豚,正是吃货食客的清奇文雅思路。给一个普通人,可能会想到,但是很难用诗句表达这种口食之欲的联想,而一个对美食没有那么多讲究的文人,可能根本不会让思维往吃食方面去发散。
这就是苏轼的烟火文采,也是他深得老百姓喜爱的原因。既紧扣生活,又不失高雅。
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
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第二首的名气就小多了,但同样是不可多得的好诗。只不过因为头一首太合文人和普通老百姓的口味,所以很多人就忽略了第二首。其实从文学角度来说,这首比前首毫不逊色。
这还是一首仄起入韵的七绝,押*水韵“十一真”部。值得注意的是首句尾字“群”属*水韵“十二文”部,是邻韵。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孤雁出群格”,在格律规则中是允许的,并不是出律。
还是看内容,景色吧。
“两两归鸿欲破群”,这自然还是惠崇画中实景。这说明《春江晚景》的上半幅天空中画了北归鸿雁。第一首是写地上、江中,苏轼写到河豚,可能意犹未尽,吞了口口水,往上看到天空中还有景色,就有了这第二首。
这还不是普通的归雁,本该是排列得整齐的大雁,却有两只好像要掉队了。这就是画的细节描写,通过这种细节描写,我们很容易在脑海中想象出这幅画的样子。
为什么会掉队呢?
“依依还似北归人”,看样子它们就像当年我从杭州北归一样,对江南的美景依依不舍啊。这里就带入了个人感情。我们前面说到,他当时是在黄州、汝州飘迁之后奉旨进京,并飞速得到提拔。而苏轼对江南美景和美食的眷恋也就在这里面若隐若现。
“遥知朔漠多风雪”,继续解释为什么大雁留恋南方。即使远隔千里,也知道北方天寒地冻,风雪袭人。这里是不是指中央朝廷水深火热的党争呢?不得而知,但是苏轼不久就自请外放,离开了*中心。
“更待江南半月春”。让我在江南再多停留一会吧,优哉游哉,岂不快哉?
这第二首诗就只拣选了《春江晚景》中天空中的几只大雁作了细致描写和感情抒发,这种将大雁拟人手法的运用,使惠崇的画由*面变得立体,甚至活了起来,使大雁北飞的情景充满着人的情感,是颇有新意的。
总的来说,第一首有谐思,巧妙地描写了画的内容,而第二首拣选重点,融入感情,更隐藏了诗人的自身意志。所以这两首,还真是缺一不可,连贯起来,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苏轼看到惠崇的画,想起江南美景、美食的感触,以及期望尽早脱离风暴中心那种不能明言的心思。
当然,你也可以说他啥也没想。不过作为一个诗画都绝的文人娇子,想得多是必然的。
惠崇春江晚景的古诗 惠春惠崇春江晚景的古诗 《惠崇春江晚景》的诗句 古诗惠崇春江晚景的画 古诗惠崇春江晚景的配画 惠崇春江晚景的古诗配画 惠崇春江晚景是谁写的古诗 惠崇春江晚景的古诗句 古诗《惠崇春江晚景》的诗意 古诗《惠崇春江晚景》的诗句 惠崇春江晚景古诗描绘的是 惠崇春江晚景古诗有拼音的 惠崇春江晚景古诗是农村的吗 惠崇春江晚景的古诗视频 惠崇春江晚景的古诗特色 古诗惠崇春江晚景的作者 惠崇春江晚景的古诗释义 惠崇春江晚景的古诗停顿 惠崇春江晚景古诗的斜线 惠崇春江晚景的古诗的作者 惠崇春江晚景古诗的感悟 惠崇春江晚景这首古诗的画 惠崇春江晚景古诗的本书 惠崇春江晚景古诗的注解 惠崇春江晚景相同的古诗 惠崇春江晚景的古诗主旨 惠崇春江晚景古诗的图画 惠崇春江晚景古诗的讲解 惠崇春江晚景的两首古诗 惠崇春江晚景古诗的典故
惠崇春江晚景的诗意_惠崇春江晓景的古诗词 《惠崇春江晚景》古诗翻译与赏析 惠崇春江晚景这首诗的意思古诗词 《惠崇春江晚景》古诗原文 惠崇春江晚景古诗苏轼的意思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古诗赏析 苏轼古诗《惠崇春江晚景二首》赏析 惠崇春江晚景古诗原文及赏析 《惠崇春江晚景》翻译 惠崇春江晚景苏轼古诗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古诗赏析 《惠崇;春江晚景;》全诗赏析 惠崇春江晚景古诗 惠崇春江晚景的诗意 惠崇春江晚景苏轼古诗 惠宗春江晓景的古诗(惠崇春江晚景一首古诗) 惠崇春江晚景诗的意思是什么(惠崇春江晚景诗意解读) 惠崇春江晚景古诗意思(惠崇春江晚景全文解析) 惠崇春江晚景古诗 惠崇春江晚景的诗意 惠崇春江晚景的诗意_惠崇春江晓景的古诗词 惠崇春江晚景 古诗
形容男人沉稳的古诗 特别文艺的古诗 关于时光飞逝的古诗词 与君诀的古诗 含倚门的古诗词 生活中遇到的古诗词 一行四个字的古诗楷书 有关表字的古诗词 古诗中久别逢故人的 三古诗三首的ppt 唐诗含有张字的古诗 对酒秋瑾的古诗 有水有桥有山的古诗 回为题的古诗 讲解古诗的设计思路 带寒字的古诗完整的 广州春节花市的古诗词 清明节的古诗大全4ju 全是三个字的古诗 教学古诗朗读的重要性 关于山的飞花令的古诗 带丽雨二字的古诗词 描写浴佛节的古诗 激励个人前行的古诗词 对路的描写古诗 适合初中生读的课外古诗词 为将者的古诗 ui的押韵古诗 关于食品鲜的古诗词 关于写初夏的古诗 关于敖冬盼春的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