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画的古诗的评课 >

画的古诗的评课

关于画的古诗的评课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画的古诗的评课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画的古诗的评课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画的古诗的评课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句子:即与画的古诗的评课相关的句子。
语录:即与画的古诗的评课相关的名人语录
说说:即与画的古诗的评课相关的qq说说、微信朋友圈说说。
名言:即与画的古诗的评课相关的名人名言、书籍名言。
诗词:即与画的古诗的评课相关的古诗词、现代诗词、千古名句。
祝福语:即与画的古诗的评课相关的祝福祝贺词。
心语:即与画的古诗的评课相关的早安、晚安朋友圈心语。

  • 小学古诗的评课稿

  • 小学,文学
  • 小学古诗的评课稿

      古诗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艺术瑰宝,诗章简短,意境深远。本课所选的两首送别组诗,都给人以“相聚时难别亦难”的伤感。由于诗词内容时空跨度太大,而小学生阅历较浅,很难与诗人心同此情,意同此理。因而教学中不能仅仅满足于诗歌意思的疏通和诗句的积累,应创设生动的情境引导学生读背吟诵,在读中感悟,在比较中体会别情,在比较中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借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本节课教学首先通过音乐导入,创设意境,做好感情铺垫。接着通过学生自学,小组交流讨论学*,疏通诗意。然后,通过品读关键语句,展开想象,领悟诗境。最后,通过配乐诵读,升华情感体验。整体环节比较紧凑,衔接较为自然。通过此次学*,学生对送别诗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基本上完成学*目标。

      不足之处在于:

      1、部分学生不能乐于参与讨论,不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2、教师对于达到以生为本,实现生本课堂的目标还需要努力,对于农村学生的学情要把握更精准。

      3、上课是对于语言表达训练这块处理有些仓促。

      4、对于“相惜”、“悲壮”品味还不够深入。

      5、课堂总体*缓,无特别亮点和精彩之处。

      6、在学情把握上,“精读一首,带读一组”应该会比两首古诗同时进行比较教学效果会好。 7、应该在古诗重点词句进行深入咀嚼,不能蜻蜓点水。如果还有机会重上,我将着力解决以上几方面问题。

      背诵古诗一直是我部语文教学的一个传统项目,也是我部语文教学的一个亮点。林敏老师向我们展示的《漫游诗林》将孩子们带入了浩瀚、有趣的诗词海洋。陶醉于*古诗歌的神韵之中。课堂上学生们诵诗、对诗、唱诗、画诗、演诗,真可谓生动活泼、动静相宜。孩子们那摇头晃脑,神气活现的神态,充分展示了我们中华5000年的诗词瑰宝,这种吟诵,既是对语言文字的积淀,又是学生思想的启蒙、人格的熏陶。 作为一节*传统文化课,它又体现了以下几个“多”:

      一、 所展示的古诗多。

      这节课的教学目的是引导孩子们通过各种形式的古诗诵读复*学过的古诗,领略古诗词的神奇魅力。林老师带领孩子们诵古诗,佳言妙语对对碰。各个环节都紧紧围绕学*古诗、展示古诗来进行。整堂课,孩子们始终快乐着、兴奋着、学*着。

      二、 所展示的形式多。

      孩子们在课堂上所表现出来的对古诗浓厚的兴趣得益于老师精巧的设计。林老师在展示古诗时,充分调动孩子的各种感官。有小组看图赛背古诗,有对佳言妙语,有和着音乐的旋律吟唱古诗,有根据诗意画出古诗,还有小组合作表演古诗。

      三、 课堂的作用多。

      课堂上,孩子们不仅复*了所背的古诗,在对音乐、绘画、表演方面也有所接触,整堂课诗、书、礼、乐相结合,使人受到美的享受。 一点建议:希望在指导学生诵读古诗时,能指导孩子读出诗的韵味。

      本课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让他们在原有经验积累的基础上经历多层次的朗读,逐步深入地理解文章内容,感悟人物内心,发展自己的语言。多种朗读形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读书的兴趣,他们在朗读中感知内容,在朗读中生发疑问,在对读中揣摩品味,在听读中灵感迸发,在表情朗读中入情入境。儿童的学*方式具有参与性、实践性、生活性、情境性和体验性的特点,本课教学遵循儿童学*认知心理,把握其本质和特点,从教学内容出发,选择了适合儿童认知规律的朗读指导策略,使教学更有利于儿童阅读能力的提高。

      武*县第二实验小学 吴环玉 诗歌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是人类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陈德凤老师上的”综合性学*课:“轻叩诗歌的大门”,引领学生走进了丰富多彩的诗歌世界。激发了学生学*诗歌的兴趣,增长了学生诗歌方面的知识,也培养了学生合作学*的意识,锻炼了学生自行开展活动的能力,成效是多样的。

      一、突出了学生的自主性。陈德凤老师执教的《轻扣诗歌的大门》,把综合性学*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由组成学*小组,自己选择学*的内容和方法,制定小组活动计划,再按照制定的计划自行开展活动。并给每组队员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如:梦之队,阳光队,必胜队,雄鹰队,海燕队,春蕾队,奋进队等等。

      二、赋予了学生活动的`自由性。在开展本次综合性活动期间,学生通过搜集和整理诗歌、欣赏诗歌、朗诵诗歌、写作童诗等活动,学生懂得了不同体裁,不同题材的诗歌。认识了不少*代、现代诗人。并且根据自己喜欢的风格收集了不少优美的诗歌,进一步了解诗歌,感受诗歌的魅力。

      三、给予了学生展示的舞台。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日益丰富,报刊杂志、电视广播、网络等,在一个相对宽泛的空间发展着自己的个性,形成了自己的思想,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陈老师在本次综性学*中,充分考虑到了这一点,在汇报展示时,融入了朗读、默读、快速阅读、思考、讨论引进课堂,在不断的朗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在不断的朗读中加深学生对诗文的理解,通过学生认真思考和热烈的讨论,充分调动学生分析思考问题的积极性。

      另外,在这次活到中,我最大的收获是同学们都能参与进来。每个人或多或少地参与了活动,都有自己的收获。正如海燕队的同学在总结中写的那样:我有很多收获,我很高兴参加这次活动,我希望多举办几次这样的的活动……同学们写的诗,虽然稚嫩,

      粗糙,但都发挥了大胆的想象,写出了童真童趣,抒发了自己的真情实感。我想只要学生勇于创作,乐于抒发即可。他们的能力,他们的水*,一定会随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加而不断提高。

      在这次综合性学*活动中,尽管充分体现了语文教材的文学性,但还是满足不了学生文学方面的需求,部分学生搜集的材料有限,应该适当安排阅读欣赏课,把学生带进阅览室,让他们在阅览室里寻找自己需要的知识,陶冶情操、提高文学修养。

      古诗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艺术瑰宝,诗章简短,意境深远。本课所选的两首送别组诗,都给人以“相聚时难别亦难”的伤感。由于诗词内容时空跨度太大,而小学生阅历较浅,很难与诗人心同此情,意同此理。因而教学中不能仅仅满足于诗歌意思的疏通和诗句的积累,应创设生动的情境引导学生读背吟诵,在读中感悟,在比较中体会别情,在比较中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借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本节课教学首先通过音乐导入,创设意境,做好感情铺垫。接着通过学生自学,小组交流讨论学*,疏通诗意。然后,通过品读关键语句,展开想象,领悟诗境。最后,通过配乐诵读,升华情感体验。整体环节比较紧凑,衔接较为自然。通过此次学*,学生对送别诗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基本上完成学*目标。

      不足之处在于:1、部分学生不能乐于参与讨论,不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2、教师对于达到以生为本,实现生本课堂的目标还需要努力,对于农村学生的学情要把握更精准。3、上课是对于语言表达训练这块处理有些仓促。4、对于“相惜”、“悲壮”品味还不够深入。5、课堂总体*缓,无特别亮点和精彩之处。6、在学情把握上,“精读一首,带读一组”应该会比两首古诗同时进行比较教学效果会好。7、应该在古诗重点词句进行深入咀嚼,不能蜻蜓点水。如果还有机会重上,我将着力解决以上几方面问题。

[阅读全文]...
  • 古诗听课评语

  • 古诗听课评语(精选60句)

      在**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写过评语吧,评语是指含有说明、解释或评论的话。其实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样的评语才是好的评语,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古诗听课评语,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x老师的课有一定改进,但仍需努力,要加强教师基本功训练,虚心学*,不断提高,力争成为学校骨干教师。知识点的讲解巩固如能使用多媒体设备来辅助教学效益会更高。

      2.本节课学*内容是与学生生活学*紧密结合息息相关的课题,教师授课中有针对性地探讨了学生面临的问题及相应对策,教学中能密切结合校园内及学生身边熟悉的事件开展教学,深入浅出,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开展讨论。教师语言表述清晰精要幽默。建议教师要对学生的分析提炼总结问题的能力加强培养,提高要求。

      3.刘老师教学内容确定符合实际的内容范围和难度要求。为学生创设宽松和谐的学*环境。教学有宽松和谐的学*气氛,使学生能在探索和学*过程中产生丰富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学*过程,让学生有体验数学的机会。尊重学生的需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运用灵活的方法,适应学生的实际和内容的要求,为学生留下思考的时间。

      4.以“演”入情境。朗读在正确的基础上逐步达到“流利、有感情”、要轻重起伏,力戒唱读和一字一顿地朗读。

      5.形式多样的朗读方式,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进一步体味,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发现的品质。

      6.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多样化,降低了学*难度,提高了学*效率。

      7.老师的课堂中,教者都能够充分扮演好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老师不是传授的现在的方法,而是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

      8.老师的课语言精练,教学环节过渡自然,过程由浅入深,方法灵活多样。

      9.合作探究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有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课堂中,老师充分调动学生的合作学*精神。

      10.以情促读,读中感悟,加强读书方法指导,语文新课标注重了读中理解、读中体会、读中感悟,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11.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建设开放的课堂。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12.内外知识,新旧知识相结合,相贯通。不局限于课文中的内容,而是有机的结合课外知识,从而也将学生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温故而知新。

      13.教师能够有效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以探究为特征的研究性学*,使接受与探究相辅相成,学生的学*境界更高,学*效果更好。

      14.将信息技术和语文课程合理整合,形象的思维和抽象的思维相结合。指导朗读,播放音乐,调动学生的朗读情绪,巧妙地运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15.教师能让学生在理解中背诵,逐步掌握本文的重点难点,但气氛少活泼。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积累一些文言虚词和固定用法,能一定程度上自译成文。做到讲练结合,联系疏通新旧知识,分析精当。

      16.情境营造,激发兴趣。语文教学中的情境营造不仅在于提供刺激物,增强气氛,还在于语文学*需要熏陶感染,教者较好的利用多媒体营造情景,把学生带入情境,诱发学生追踪,调动了学*

      17.注重学生自主探索,三维目标得到充分体现。

      18.在调动学生积极性上做得很好,学生应该自己做的事能交给学生,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老师不包办代替,把课堂交给学生。

      19.课上出现了教学内容泛化的现象,教材备受冷落,学科特有的价值没有被充分挖掘,学科味不浓。

      20.本节语法课内容紧扣知识要点,所选内容突出了重点难点,加深了学生的体会,便于学生理解。教师语法授课中讲解能注意引导启发。在课堂中学生朗读能力培养还略显欠缺,各环节紧凑性还可加强,老师对学生纪律要提高要求。

      1.课上得很成功,给人耳目一新,无论比指导思想、课的设计都充分体现了新的理念,体现了数学学科的本质:

      2.老师课堂激情高,教学环节紧凑,合理把握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3.教师教态自然,语调亲切,并不断鼓励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中学*,推进了知识的掌握和智力的发展,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4.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获得知识,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获得学*的主动权。

      5.课前准备充分,充分利用了多媒体教学,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语言学*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热情,调动了学生的学*积极性。

      6.学生自由读与默读,让学生进行自主的体会,强调学生的自我体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些形式多样的朗读方式,都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进一步体味,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发现的品质。

      7.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的意识和*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情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适合自己的学*方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

      8.教师语言表述能力好,课堂讲解层次清晰,注重启发拓展,教师的基本功扎实,讲解中注重知识的`记忆整理,结合*题在授课中及时巩固,并做到精批精讲,板书相当清晰规范。但做为复*课,对学生能力要求可再提高一些,课堂上可适当给予学生互动的空间。

      9.基础理论扎实,专业知识面广,教学中无科学性错误,详略得当,布局合理,字迹工整规范。仪表端庄,教态自然,举止大方。对教学内容分析、处理恰当,层次分明,条理清晰,容量适度,环节连贯、紧凑。能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重点突出,难点把握准确,课堂结构设计符合学生的实际。

      10.学生在学*过程中能科学合理地进行分工合作,会倾听别人的意见,能够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遇到困难能与其他同学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11.抓住了本年级的特点,所以教师在学法与写法上注重了指导,把课文当作了写作的范例,教学落实、清晰。教学过程*实,虽然不精彩,但很扎实。

      12.教师组织课堂教学效果好,语言清晰,能注重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问题设计富有启发性。教学环节设计安排清晰明了,过渡自然。

      13.注重了学生的实践性,让学生的学*转变为个性主动参与探究、参与创造、参与发现的过程。

      14.教师基本功扎实,知识讲解准确,教学设计合理,始终以学生为主体,自主学*,小组交流讨论,上台交流展示等形式,师生配合默契,取得了较好的学*效果。

      15.教师讲授目标明确,重点、难点分析到位,基本功扎实,课堂气氛融洽,学生思考积极;教学设计合理、科学,教学要素配合默契,各种关系处理得当。

      16.教学目的全,准,科学性强,切合实际。教学重点明确,突出重点的方法恰当、有效。教学难点找到,解决的方法恰当、有效。教学内容信息量最大,教学结构安排科学,从容自然,有张有弛。教学过程体现两性(工具性和人文性),两种积极性(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调动了学生。教学方法灵活有效,课堂反馈渠道畅通无阻,形式多样,方向多维,矫正及时有效。

      17.本课从书法欣赏入手,能激发学生学*兴趣,课堂内容安排有序,但学生反映稍显沉闷。能结合生活实例引入课程,课堂气氛活跃,内容传授形式多样。

      18.本节课的教学中,给学生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能在自主探索,亲身实践

      19.在拓展知识的环节中,所展示的大量图像,更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从而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想像与创作。

      20.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教师在充分把握教材知识点的前提下灵活处理教材内容。

      1.在本课的教学中教者没有过多分析,让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找到了自己感受比较深刻,比较喜欢的部分读一读,并说一说为什么喜欢,通过交流加深印象,体会课文所展示的诗情画意。

      2.知识面广,教态亲切和蔼,与学生互动好,启发式、讨论式恰到好处。教学重点突出,课堂容量适当。课件制作有效到位,帮助学生更好学*。

      3.这位老师发挥了朗读体会的作用来帮助学生理解感悟。课件的泛读,强调了字词音韵的把握与情感的渲染。老师对感情基调、重轻音、读音的细化指导,则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

      4.老师语言优美,仪表大方,课堂中能充分利用儿童的心理特点,创设学生喜爱的教学情景。

      5.教学目标正确、明确,符合课程标准和教学理念的要求,符合教材要求,符合学生实际,适合学生发展的要求。教学重点、难点突出,全面关注学生,与学生互动好

      6.运用课件创设识字,朗读的情境,激发学生学*的兴趣;注意感情朗读的训练;语言文字训练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并扎实有效;理解词语的方式灵活多样。

      7.教师开发了语文课程资源,凭借教材的优势,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创造性地进行口语交际教学,真正、更快、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以及愿意、主动和别人交流的*惯。

      8.注重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独特的见解和体验,倡导自主学*。老师注重学生无拘无束地表述自己见解,不强求学生按自己的意思表达,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和见解。

      9.教师创造的良好情境,开展生生对话,师生对话,不断提高学生听的能力、说的水*、参与讨论的热情,并懂得与人交往的礼貌。

[阅读全文]...
  • 古诗评课稿

  • 文学
  • 古诗评课稿(通用7篇)

      评课,顾名思义,即评价课堂教学。是在听课活动结束之后的教学延伸。对其执教教师的课堂教学的得失,成败进行评议的一种活动,是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开展教育科研活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发展,推进教师专业水*提高的重要手段。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诗评课稿,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漫步诗林——古诗词复*》评课稿

      背诵古诗一直是我部语文教学的一个传统项目,也是我部语文教学的一个亮点。林敏老师向我们展示的《漫游诗林》将孩子们带入了浩瀚、有趣的诗词海洋。陶醉于*古诗歌的神韵之中。课堂上学生们诵诗、对诗、唱诗、画诗、演诗,真可谓生动活泼、动静相宜。孩子们那摇头晃脑,神气活现的神态,充分展示了我们中华5000年的诗词瑰宝,这种吟诵,既是对语言文字的积淀,又是学生思想的启蒙、人格的熏陶。 作为一节*传统文化课,它又体现了以下几个“多”:

      一、 所展示的古诗多。

      这节课的教学目的是引导孩子们通过各种形式的古诗诵读复*学过的古诗,领略古诗词的神奇魅力。林老师带领孩子们诵古诗,佳言妙语对对碰。各个环节都紧紧围绕学*古诗、展示古诗来进行。整堂课,孩子们始终快乐着、兴奋着、学*着。

      二、 所展示的形式多。

      孩子们在课堂上所表现出来的对古诗浓厚的兴趣得益于老师精巧的设计。林老师在展示古诗时,充分调动孩子的各种感官。有小组看图赛背古诗,有对佳言妙语,有和着音乐的旋律吟唱古诗,有根据诗意画出古诗,还有小组合作表演古诗。

      三、 课堂的作用多。

      课堂上,孩子们不仅复*了所背的古诗,在对音乐、绘画、表演方面也有所接触,整堂课诗、书、礼、乐相结合,使人受到美的享受。

      希望在指导学生诵读古诗时,能指导孩子读出诗的韵味。

      《古诗擂台》语文综合性学*教学

      ——评析

      十月十日早上第二节课,我们六年级语文科组全体老师都去听了廖梅英老师上的这节《古诗擂台》的语文综合性学*课。我们一下课就集中评析了这节课,主要谈到下面两个方面:

      一、 优点

      1、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例如,最后环节的“看画猜古诗”中的插图就是廖老师课前要求学生提前画出的,既美观又准确。

      2、图文并茂的课件很好地主导着整个教学过程,容量大,直观性强,可操作。

      3、这节课体现了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整体的发展,突出了学生的自主性,重视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

      二、建议

      1、攻擂时人人参与,实现课标要求

      《小学语文新课标》要求:综合性学*应强调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课件第一环节和第二环节都有ABCD四组题目,刚好与学生组数相同,如果廖老师能够把学生举手,个别回答的方式改为先各组长抽签,然后组员集体出谋划策,最后选派代表答题或集体答题,课堂效果就大不一样了。

      2、擂台环节可再拓展

      看图猜古诗这一环节过后,如果再来一个“古诗运用”的环节,就是像这样的题目——看到可爱的夏雨,我不禁吟诵起《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的“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这两句诗来。整节课就显得更有梯度,更符合《小学语文新课标》中综合性学*要求——书本学*与实践运用要紧密结合。

      3、教师要时时留心学生表现

      廖老师也许是紧张,因此,当学生朗诵“为有暗香来”这句诗时,学生把“为”读成第二声“wéi”,正确的应该是读第四声“wèi”。廖老师忘了纠正过来。

      我们六年级科组的评析完毕,说得不当之处,请廖老师多多包涵。

      附:开场白

      雷秀群老师,由于我们六年级科组今天早上的早读和第一节课进行语文测试,无法到场听课,请接受我们的道歉。在此,我们科组只好就《古诗擂台》这节课谈谈粗浅的认识了。

      言传诗词之美 畅谈心得体会

      ——《言传古诗词之妙》评课稿

      学*诗歌,使学生具有优雅、有品位的浪漫情怀。诗歌教学,使教师挥洒自如、开怀畅谈,尽享语文教学的乐趣。

      感谢党老师慧眼识人,感谢王舒老师精心演绎,在阳光灿烂的冬日午后,让我们共度好时光。

      王舒老师的《言传古诗词之妙》古诗赏析课,上的非常成功,我主要用两个字谈谈我的感受。一是美,一是实。

      首先说说美。如诗如画的古诗词图片,扣人心弦、触动情思的配乐,教师行云流水、诗意盎然的语言,全方位的打造了一个妙可言说的古诗词佳境。化茧成蝶、翩然起舞,从容、洒脱的王舒引领我们如在画中游,感觉真是美不胜收。这么成功的一节课,是王舒老师多个不眠之夜,大量阅读资料,潜心揣摩,苦心历练的结果。课美人更美,王舒老师广泛学*、潜心钻研、不断自我挑战、勇攀高峰的优秀品质令我折服。淡然、淡定、与世无争、潜心育人、精心上课的王舒是我要效仿的榜样。

      再说说实。准备的过程就是提高的过程。一个月的准备时间,瘦了十斤的王舒老师把学生领上了古诗词赏析的“溜光大道”,值了。然而受益的又何止学生,我们全组老师一而再,再而三的被她感动,受其触动,在古诗词教学方面颇有收获,产生许多新的想法要在教学中尝试。仅以我举例,我听了王舒老师的五节课,从她板书的四次改变;

      教学思路的逐步清晰明了;重、难点内容的'确立、突破;指导学生赏析古诗词方法的逐步细化、具体、可操作等等宏观之处以及细节方面她都做得扎实而有效。她在教学过程中,时刻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扎扎实实的为学生服务。例如学生介绍背景、作者时,教师指导学生紧扣作者经历明确相关内容。使学生了解了李煜人生的经历、作品的风格、把握了李煜的感情变化,为学生理解《相见欢》《虞美人》做足了铺垫。再有,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自我感悟,小组交流,主动展示。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具体到位,有个别指导,还参与到小组讨论中适时点拨,另外,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适时的引导学生联想、想象,学会联系背景,体会作者感情。个性的每个学生的看法都得到了老师的肯定、完善;共性的重点知识老师呈现在黑板上——“知作者、品词语、赏手法”三步赏析诗词的方法简单易操作。学以致用,讲解《相见欢》,自学《虞美人》,是方法落到实处的再现。

      总之一句话,扎实育人、踏实做人,真乃王舒之本色。

      古诗教学历来是阅读教学的一大难点。陈老师《古诗长廊》的教学,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知难而上,勇于创新。

      教学过程一去传统的“逐首教学” “逐环教学”模式,以“写‘数字’的诗——写‘山’的诗——写‘动物’的诗——写‘植物’的诗”为主题,将古诗有机地整合为一体。让人耳目为之一新、精神为之一振。

      本课设计做到了以下几方面的整合:

      1、课内外知识的整合。即精读与泛读相结合,力求使精读与泛读都能在课堂上示范方法。

      2、新旧知识的整合,做到以旧引新,以旧释新,以新带旧,以新比旧,新旧知识互相融通,形成一个整体的知识点,使学生脑中的知识经梳理、归纳后有序化、条理化,形成链接、组成知识环。

      3、诗文整合,“诗”是“文”的浓缩,“文”是“诗”的诠释,诗、文各有自己独特的语言个性,诗文有效结合,定能使各自的优势得到互补,使学生获得更大的语言信息量,同时有助于学生理解语言、积累语言。

      本课的教学设计,多次安排了积累、整理语言的环节。

      5月6日,春城一小与双窖镇中心小学开展了“手拉手”“同课异构”教研活动。教研活动在春城一小举行,双方都派出了实力较强的老师上课,语文、数学和英语三科共上了6节课。语文上课的内容是二年级下册的古诗《绝句》,上课的老师分别是春城一小的王仿和双窖中心小学的张海云。

      下面是听课感受——同样精彩,各显千秋。

      一、两位教师教学基本功扎实,驾驭课堂能力较强。理解教材、熟悉教材,准确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熟练掌握古诗教法。

      二、理解诗意、感悟意境,方法灵活多样

      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的意境是古诗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两位教师在学生熟读古诗的基础上采用了多种方法和手段理解诗意,如演一演,练一练,画一画,做游戏,讲故事等。特别是在运用多媒体理解诗意方面表现得更加突出,例如理解诗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王老师播放动画课件创设情境,使学生在教室里听到了黄鹂的鸣叫,看到了白鹭在天上飞;在教学诗歌的后两句时,老师又出示了课件“窗含雪”“门泊船”的画面。这样的直观教学,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情景逼真,一幅“色彩明丽,景色迷人”的图画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在获得快感的同时又明白了诗歌的意思,在快乐中学*知识,可谓一举两得。

      三、注重朗读,重视背诵

      小学低年级的古诗教学要求比较低,“诵读浅*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根据课后的背诵要求,

[阅读全文]...
  • 《玲玲的画》评课稿

  • 礼仪
  • 《玲玲的画》评课稿(通用8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评课稿编写工作,借助评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那么优秀的评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玲玲的画》评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五月五日吴主任所执教的《玲玲的画》一课,是二年级下册第七组的第一篇课文。本组教材围绕着“要正确看待问题,善于思考”这个主题选择了几篇不同体裁的课文,有美丽动人的童话,有流传千古的寓言,有常见的生活小事,也有发人深省的名人轶事。学*完整组课文,要学生懂得做事要善于思考,要正确的认识自己。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看来不可能办成的事也能办成。这篇课文写的就是生活中的一件小事,玲玲把准备参加评奖的画弄脏了,已没有时间重画一张新的了,玲玲很着急。但是在爸爸的启发下,她开动脑筋,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花狗,不仅巧妙地掩盖了污渍,还给作品*添了几分家的温馨。课文篇幅不是很长,内容较易理解。我觉得吴主任执教的这节课整体安排合理,环节紧凑,重难点突出,课堂气氛和谐,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对学生的评价和引导很到位。教学上有许多好的地方值得我们学*。比如:

      一、上课开始带领学生看目录读课题知道本组有哪几篇课文,并让学生读本组的导语,思考本组课文都是介绍关于什么内容的,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本组的主题。

      二、生字词环节抓住音形义进行教学。首先读课文下方带拼音的生字,指名说哪些字的读音要提醒的,读准字音;接着边读边想记这些字的方法,由于本课生字少字形又不复杂,吴主任没有逐个字让学生识记,避免了毫无难度的单调的记字过程,而是直接让学生以组词的方式来巩固,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学生对于生字的掌握比较扎实;然后小黑板出示含有生字的词语,在读完词之后,重点教写“糟”这个字;之后让学生提出不明白的词的意思,并由其他学生帮着解决,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最后,由词语“催促”很自然的回归到课文当中,设计巧妙。在教学词语时,重点抓住“端详”“催促”这两个词语,第一个词回到文中找句子朗读来理解,第二个词则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来体会,方法灵活多样。原来生字的教学并不是千篇一律枯燥乏味的,到了二年级生字教学与一年级有些不同,根据二年级学生的特点可以归类识字,记难记的字,由字扩词,结合每篇课文内容,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三、问题的巧妙设计激发了学生回答问题的兴趣。印象深刻的有“家人催促过你做什么事?”“你猜猜玲玲会想什么呢?”“如果你是爸爸,此时看到玲玲满意地笑了,你会说什么?”“你就是玲玲得了奖,你这幅图是怎么画成的呀?”“听了玲玲的介绍,你要怎么夸夸她?”……这些问题有的结合学生*时的生活实际,有的让学生角色扮演,使其融入课文中的角色中设身处地的体会人物的心理。问题深入浅出,学生乐于表达。

      四、读书形式多样,目的明确。默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指名开火车读检查读书情况;由重点词找出句子品读感悟;分角色自由练读自读自悟;师生分角色入情入境读;齐读重点段落,理解爸爸的话。

      另外,通过听课我知道了细节处理也很重要,课前要认真钻研文本。如:“叭、趴”的读音;“又”字说明催促不只一次;“能在那儿画大象吗”;“坏事”指什么样的事等。在备课过程中不仅要抓准重难点,细节也不能忽视,有时它们还会成为教学中的亮点。

      《玲玲的画》是第七组中的课文,本组教材围绕着“要正确看待问题,善于思考”这个专题来编排的。课文写了玲玲准备参加评奖的画不小心被弄脏了,已经没有时间重画一张,玲玲着急地哭了。但是在爸爸的启发下,她开动脑筋,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花狗,不仅巧妙地掩盖了污渍,还给作品添了几分家的温馨。课文记叙的是常见的生活小事。内容集中,语言朴实,对话较多,玲玲的情感变化是本文重要的线索,爸爸富有哲理的话语是课文的主题所在。因此教学中教者要牢牢抓住这两个方面,引导学生充分读书,在读中体会情感,感悟语言,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重点理解爸爸意味深长的话。从中受到启发,懂得生活中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执教老师以“为什么玲玲在画被弄花了的地方画上小狗?”这个问题上做足了文章,发散了学生的思维,也尊重了学生的个性理解。同时,老师还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指导学生读书方法,在读书中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从故事蕴含的道理中受到教育影响和启迪。《玲玲的画》这堂课,以识字、写字、朗读课文为教学重点。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通过自读课文,圈画生字,组内交流识字方法的过程,自主学*生字。培养了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教师采用开火车读词语,给生字重新组词,读生字的方式,检验了学生的识字效果。

      指导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什么事?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老师还抓住重点句子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带着感受读文,尊重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执教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比较强,教态自然亲切,对学生的评价用语也很到位。而且教学思路清晰,环环相扣,重难点突出,达到了教学目标。

      这堂课的教学有这么几个优点:

      1、识字教学较好,特别是用词语形式出现的,使全班学生都参与进来了,并且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2、抓住重点词句,突出重难点,理解课文。

      3、引导学生以不同方式读,在读中体会玲玲的心理变化过程。

      能够让学生充分的读,一节课让学生共读了七遍。第一遍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并画出生字。第二遍要求学生把课文读正确、流利。第三遍精读5到10自然段。第四遍分角色读课文。第五遍是浏览读课文。第六遍齐读最后一段。第七遍默读全文。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最后达到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4、注重了写字指导。指导比较到位,教师适时进行示范。

      5、采用的是疑问式导入,使学生产生学*的兴趣。

      6、视学生的互读互评。

      7、板书活泼,使学生一目了然。

      8、评价语言好。

      开学前有幸参加了新基础教育培训,也坚持每天认真阅读《语文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这本书,一天几页,圈圈划划,颇有收获。理论知识一天天在增长,但怎样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使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呢?我开始先从生字教学做尝试。9月中旬,在班上讲了《玲玲的画》第一课时,主要讲授认读生字,指导书写较难写的“奖”字。贺校长、赵主任和赵老师来听课,课后对我提出了很多建议,真得是受益匪浅。

      老师们对我这堂课的评价是思路清晰,层次合理,尤其是将认读生字编成一首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儿歌,非常巧妙。儿歌的内容是这样的:“玲玲小画家,端详这幅画。爸爸又在催,快去睡觉吧!叭的一声响,把画弄脏了。明天要评奖,另画来不及。爸爸在看报,过来想办法。花狗懒洋洋,画面更漂亮。只要肯动脑,坏事并不糟”。确实编这个儿歌花费了我很大心思,也花了不少时间。但是在课堂上,我并没有很好的让这首儿歌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只是让学生读了一遍,学生读得很好后我只是简单做了评价,并告诉孩子这是一种新的帮助识字的方法。孩子还有兴致想再读,我却急着往下进行,让孩子读带生字的课文句子。赵主任课下和我交流时说,其实孩子已经把这些生字认识会了,这首精心设计的儿歌已经是生字回到了课文,没有必要再让孩子训练读课文句子来练*认识生字。是啊,新基础教育要求教师运用多种类结构方法教会孩子识字,当孩子已经能够自主识字时,就不要反复要求孩子读读读。

      此外,在课堂上,我对孩子的评价还不够具体化,要求孩子的答案还过于死板,没有真正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新基础教育的学*道路还很长,只有坚持理论和实践结合,不断实践反思,才能真正有所收获,不断提高。

      《玲玲的画》是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第七组中的课文,本组教材围绕着“要正确看待问题,善于思考”这个专题来编排。

      课文记叙的是生活中的小事,对话较多。整节课,李老师坚持“读(走进文本)——多形式地悟(理解文本)——再带着感受读(表现文本)”这一最基本的语文教学理念,抓住玲玲的情感变化这一线索,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经历,边读边感悟语言,理解玲玲的情感变化。在玲玲动脑筋修改了画后,李老师让学生对比两次满意的不同,之后安排的《粗心的小画家》律动使学生在半节课的学*后能稍事休息,放松一下身心,从而精神更饱满地投入到后面的学*中。这一环节的设计更适应了二年级孩子的学*特点。

      爸爸富有哲理的话语是课文的主题所在。李老师在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后,抓住“坏事”、“好事”让学生思考各指的是什么,再找“坏事”变成“好事”的秘诀进行品读。接着在拓展练*“帮帮忙”环节中,李老师创设情境让学生运用本节课所悟得的道理解决问题,让学生在思考中更加深了对本文道理的理解。最后以一句名言“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作为结束,再次呼应了主题。这样使学生一步步走进文本,懂得了生活中只要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达到了预期目标,可以说是一节成功的课。

      林老师执教二年级《玲玲的画》,以全新的思路,巧妙的整合,把阅读理解与识字写字,语言表达与思维练*融会贯通,教师教得灵活,学生学得带劲,观者听得有味!单单的生字词教学就让人印象深刻。

      一、顺学而导,兴趣盎然

      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老师让学生说说读完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端详”是什么意思?“评奖”是什么意思?“脏”为什么是月字旁?“糟”为什么是米字旁?鼓励学生自由地真实地提出自己的不懂,才显得有真正的教学价值。

      对于学生的提问,老师当场提出多音字“脏”,结合“心脏”解释偏旁,真正做到了顺学而导。再提炼“弄脏”“动脑筋”“一等奖”三个词,让学生质疑。再现了生字词,并学会了提问。

      二、结合阅读,理解生字词

      1、理解“端详”一词时,先观察“我家的一角”,看到了什么?像我们刚才这样仔细地看,叫什么?课文中有一个词语,谁发现了?仔细地看就叫“端详”。她通过联系生活经验的方法让学生理解“端详”。读好玲玲端详时候的“美滋滋”。

      2、“不早了,快去干什么?”这就是“催”。老师又通过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让学生理解“催”。

      三、发现规律,巧学方法

      1、“水彩笔‘叭’的一下……‘趴’……”,为了区别两个生字“趴”和“叭”,老师故意装糊涂,我可分不清楚,谁来帮帮我?鼓励孩子有自己理解方法来区别生字,再出示顺口溜“有口一声叭,有足地上趴”。试着编一编“哇、洼、娃、蛙、挂”这几个字的顺口溜。再结合“叭”和“哇”想想其他的形声词。老师用“区别比较,编顺口溜”等方法帮助学生学*生字词。

      2、最后整体出示所有的生字词。整理归类。后鼻音和其他的,左右结构的字和其他结构的字。不断改变“生字复现”的方法。

      总之,二年级的孩子还是喜欢轻松、多样的方式学*生字词。他们最不喜欢每天都一样。所以,老师要用多种方法来进行生字教学,既要保持他们学*的兴趣,又要渗透学*生字词的方法,这样才会有较好的识字教学效果。

      一、教材分析

      《玲玲的画》是人教版教材,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课文为学生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玲玲收拾画笔时不小心把第二天要参加评比的画弄脏了,在爸爸的启发下,玲玲开动脑筋、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花狗,结果这幅画在第二天参加评奖时得了一等奖。

      通过这个故事,让学生明白: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

      课文内容简单,主题明确,寓意深刻,对启发学生处理生活中的类似事件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二、教学设计意图

      1、课文有一条明显的主线:玲玲的情感变化。在进行《玲玲的画》教学设计时,我抓住这条主线,让学生找出玲玲对自己画画作品的满意、不小心弄脏画的着急、开动脑筋解决问题的喜悦。让学生在寻找玲玲的情感线索的过程中,感悟课文的思想内涵。

      2、在进行《玲玲的画》教学设计时,我把重点词、句放到分析课文的过程中解决,有意识地把字、词、句、篇四者结合起来。这样设计的意图是:既能强化二年级语文的教学重点,又能为高年级语文的教学埋下伏笔。

      3、在进行《玲玲的画》教学设计时,我采用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教师读课文学生听、分角色读课文中的人物对话、学生齐读课文等多种阅读方式,让学生充分对课文自读自悟。这样设计的意图是:

      ①让学生能够从阅读中体验小主公玲玲从满意到着急到喜悦的情感变化。

      ②让学生能够从阅读中懂得爸爸的话,从而内化课文的主题思想。

      ③用这种暗示的方式培养学生对阅读和语文的兴趣。

[阅读全文]...
  • 小学古诗《示儿》评课稿

  • 小学,六年级
  • 小学古诗《示儿》评课稿

      在生活、工作和学*中,说到古诗,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古诗的格律限制较少。究竟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古诗《示儿》评课稿,欢迎大家分享。

      《示儿》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的临终之作,诗中充分流露出来的至死不渝的爱国热忱打动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因而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

      课堂上,羌老师以春风化雨般的语言,点点滋润着学生的心田,有巧妙的点拨,由衷的赞美,热情的鼓励。课堂意境的渲染更是独具匠心。老师始终以自己饱满的感情感染着学生。我相信,在场的每一个人都随着老师走进了陆游的精神世界,被陆游那深深的爱国情感所感动,心中也定会有一股强烈的爱国情感激荡在心头。这就是所谓的诗意课堂,诗意语文。

      我主要从两个方面谈自己的学*体会:

      1、淡化诗意解释,强化情感体验。

      我们通常的古诗教学往往强调对古诗进行逐字逐句的解释,这样做固然使得我们的理解变得清晰,但同时也是对诗歌美感的一种破坏,因此,课堂上,羌老师放手让学生自学,自己去弄懂课题和诗句的意思,而后同桌交流,把诗意的解释进行淡化处理,着力于引导孩子们去体验、把握诗歌情感的脉搏,通过补充诗人陆游的生*及有关北宋社会背景的资料,激发学生对侵略者的仇恨,对陆游赤诚的爱国热情的敬佩。

      2、适度拓展阅读,力争全面感知。

      《示儿》这首诗之所以感人,并不仅仅因为这首诗本身,其实感动一代代人的,更是它的作者——诗人陆游。陆游一生是悲剧性的,他生命中的每一天都可以说是在对收复中原的渴望中度过的,然而这种渴望却最终成为了千古的遗憾。《示儿》,正是这一生的渴望和千古遗憾的集中爆发。因此,要真正读懂《示儿》,就必须读懂陆游,就必须读懂他的渴望和他的遗憾。所以,在这堂课上,老师拓展补充了陆游的几个不同时期的却拥有共同主题的诗句和林升的《题临安邸》,使学生对此有一个全面的感知。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了解诗人的“悲愁”心事,让学生在充分的朗读中理解体验诗人陆游的临终之“悲”。体会诗人壮志未酬的遗憾和赤诚的爱国热情。

      我们学校4月8日又开始开展课改教研活动,在这次活动中,我又有了许多新的收获,得到许多新的.启发!在这次活动中,明老师上的南宋诗人陆游的古诗——《示儿》,这堂示范课给我的印象颇深!

      古诗《示儿》是诗人陆游的绝笔诗。《示儿》这首诗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诗人临终前复杂的思想感情,既有对抗击金兵未成的遗恨,又有因祖国未统一的无限悲哀,也有对统一大业必成的坚定信念。

      明教师在上这堂时能按照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的体系进行有序教学,完成知识、技能等基础性目标,同时还注意到学生发展性目标的实现。以新的课改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以自己的教学行为来诠释自己的教学思想。

      在教学这首古诗时抓住了情感主线,采用小组探究学*方式理解诗意,加强诵读,以读升情,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以读促理解,以读促感悟。结合时代背景,拉*孩子们与诗人的距离,使学生走进了诗人的情感世界,与诗人的情感产生了共鸣,深刻领会到作者在诗歌中反映出来的深厚爱国之情。同时抓住诗句的语言特点,在理解诗句的意思后,让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领悟诗歌的意境。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来读课文,以读解疑,以读会义,以读悟情。整个教学过程立足课文本身,让学生从读中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予学生读书方式,边读边提出问题进行思考,让学生互相释疑,增强学生的释疑能力。老师和学生讨论总结,不过早地出现结论,肯花时间让学生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探究时间和体验的机会。

      最后,明老师让学生从古诗内容想开去,想到与之相关的人和事、景和物、情和理。通过课外拓展,积累古诗,内外知识,新旧知识相结合,相贯通。

[阅读全文]...
  • 《画杨桃》评课稿

  • 语文
  • 《画杨桃》评课稿

      所谓评课,顾名思义,即评价课堂教学。是在听课活动结束之后的教学延伸。对其执教教师的课堂教学的得失,成败进行评议的一种活动,是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开展教育科研活,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发展,推进教师专业水*提高的重要手段。以下是小编整理数学公开课的评课稿,以供参考。

      李xx老师讲授了《画杨桃》这篇课文,根据教材内容,在施教过程中出示杨桃让学生亲自体验画杨桃的过程,以此为理解课文主题的突破口,这样学生的理解会更加深刻。这一环节的设计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看问题或做事情的时候,不能凭空想象,要坚持科学的思想方法,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要轻易下结论的道理。

      教学中还有许多亮点:

      一、图片导入,形象生动

      通过十张美丽真实的杨桃图片导入课堂,先让学生从感官上了解杨桃的形状,尤其对我们北方的学生来说很有必要,进而增加对课文的兴趣。

      二、收集材料,积极展示

      提问有哪位同学自愿展示搜集到的杨桃的资料的时候,同学们都很积极活跃并举手发言,甚至有的学生主动到讲台上用投影仪给大家展示收集到的资料。这说明同学们课前准备都很充分,为课堂的顺利展开奠定基础。

      三、解读字意,帮助理解

      在读生字的时候,同学们经常把“教诲”的“huì”读成“huǐ”,意识到同学们把“诲”和“悔”混淆了,灵机一动,在黑板上写下这两个字,并向同学们解释道:“后悔”是发自内心的,所以它是竖心旁,而“教诲”是用语言教育,所以它是言字旁。这样解释后帮助学生区分和记忆。

      四、齐画杨桃,体验道理

      为了更容易让学生理解本篇课文所蕴含的道理,出示了一个真实的杨桃,让学生当场画杨桃。在画的过程当中课堂看似很乱,其实同学们都在积极画出自己看到的杨桃的样子,这也激起了学生的学*兴趣。

      五、加强引导,帮助理解

      全班画完杨桃之后,挑了两个同学画的杨桃到讲台上展示并问道:“为什么一个画成了五角星另一个画成了杨桃*时的样子?”这时同学们都安静了,都在思考组织语言,可是没有同学主动回答,此刻李老师就转换思路引导同学,就问他们:

      “同学们,你们发现老师手里这两幅画的主人坐在哪里?有什么不同?”

      学生们立刻回答:“他们坐的位置不一样!”

      老师接着问:“位置不一样说明什么?”

      学生们接二连三的说:“看到杨桃的角度不一样!”

      “角度不一样会导致什么?”

      “画出杨桃的样子就不一样!”

      就这样经过这样引导提问,同学们渐渐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也加强了对课文的理解。

      存在不足:

      一、辨别多音字的时候,忽略了“似”也有两种读音。总结课文大意的时候,ppt是以段落的形式展示,应该是关键词用填空的方式展示,这样有利于对学生思路进行引导,更好地把握课文大意。

      二、课堂上让学生读得课文太少,尤其是老师和学生的对话以及老师说的那段话,这样不利于学生通过老师和学生的动作、语言、神态的变化,把握他们的态度变化,进而理解课文主题。另一方面,ppt的字号太小。

      三、对于学生回答的问题,不能用准确、恰当、客观的语言评价,不利于学生认识到自己考虑问题角度是否准确,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引导过于生疏,不自然,也使得课堂气氛死板呆滞。降低了学生学*的积极性。

      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摒弃不足,改进和提高教学能力。另外,在授课过程中不可避免会有突**况出现,需要积极灵活地处理,注意学生情感态度的变化,加强交流,把握课堂。

      课堂回顾

      一、板书课题,质疑激趣

      齐读课题《画杨桃》说说你想知道些什么?生质颖(谁画杨桃,怎么画的?画得怎么样?)

      二、学生读课文、思考

      (1)课文一共多少自然段?

      (2)课文哪些段落是写画杨桃的?

      (3)你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些什么?

      学生读课文,简要作答,教师适时引导,理清了课文共19自然段,其中2——18自然段讲画杨桃,学生初步了解“我”画杨桃的态度是认认真真,老老实实。

      三、析读课文

      1、课文重点写什么?

      课文主要的并不是写“我”如何画杨桃,更多的部分是写教师同学对“我”画的杨桃的看法。

      (1)同学们是怎么的情况?(嘲笑)

      (2)老师看了“我”的杨桃怎么做的?(审视——让同学们到我的座位上看)

      教师引导学生注意了教师的表情动作,引发思考:教师审视后明白了什么?如果你是教师,你想怎么做?

      2、分角色朗读课文

      课后思考

      1、纵观整堂课教者有一定的目标意识,采取了较为恰当的教学方法。

      从课堂教学而言可看出教者课前认真地解读了教材,在课堂教学中力求以学生为中心,顺学而导,重视语文基础知识(标点、词语)关注读的训练,有意识地进行了概括能力的培养,教者基本功扎实,教学中善于适时引导。

      2、课文教学目标解析

      《画杨桃》一课系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这一组课文是围绕思想方法的专题来组元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课文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文本的学*,初步懂得要敢于相信自己,讲究实际;明白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结果不完全相同;不要轻易的否定别人。(当然要达到这样的教学目标,不是一节课就行的,但作为教师要有这样的教学意识)。

      3、教师要认真读教材,分析教材、设计教法。

      从表面而言,课文讲的是图画课上,“我”如实地画出了自己所看到的杨桃,却遭到了同学们的嘲笑,老师借此巧妙地对同学们进行了教育,让同学明白了“不要轻易的否定别人”的道理。

      如果我们通过教学仅仅只让学生达到上述认识,那么教学只能说是完成了一小部分,因这我们若对文章加以分析,我们会发现一些问题:

      ①作为主人公的“我”,在画杨桃之前其实已经发现杨桃不是*时所看到的那样,可为什么还要那样画呢?(——缘于父亲的严格要求经常叮嘱);

[阅读全文]...
  • 春天的诗句古诗配画

  • 春天
  • 春天的诗句古诗配画

      南园桃李花落尽,春风寂寞摇空枝,下面就是小编收集的春天的诗句古诗配画,欢迎大家阅读!

      1、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芒——汉乐府古辞《长歌行》

      2、春日迟迟,卉木萋萋。仓庚喈喈,采蘩祁祁。——《诗经·小雅·出车》

      3、寄语和讲话洛城风日道,明年春色倍还人。——唐 杜审言《春日京中有怀》

      4、闻道春还未相识,走傍寒梅访消息。——唐 李白《早春寄王汉阳》

      5、阳春二三月,草与水同色。——晋乐府古辞《盂珠》

      6、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南朝宋谢灵运《入彭蠡湖口》

      7、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南朝宋谢灵运《登池上楼》

      8、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南朝梁谢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9、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唐 刘昚虚《阙题》

      10、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唐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11、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线。不知细对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唐贺知章《咏柳》

      12、林花扫更落,径草踏还生。——唐孟浩然《春中喜王九相寻》

      13、二月湖水清,家家春鸟鸣。——唐盂浩然《春中喜王九相寻》

      14、闻道春还未相识,走傍寒梅访消息。——唐李白《早春寄王汉阳》

      15、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唐李白《宫中行乐词八首》

      16、东风随春归,发我枝上花。——唐李白《落日忆山中》

      17、东风洒雨露,会人天地春。——唐李白《送祁昂滴巴中》

      18、咸阳二三月,宫柳黄金枝。——唐李白《古风》

      19、春草如有情,山中尚含绿。——唐李白《金门答苏秀才》

      20、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唐刘虚《阙题》

      春思 李白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春词 刘禹锡

      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

      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

      春雨 李商隐

      怅卧新春白袷衣,白门寥落意多违。

      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邓独自归。

      春晓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春怨 刘方*

      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

      春怨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春宫曲 王昌龄

      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

      *阳歌舞新承宠,帘外春寒赐锦袍。

      春宫怨 杜荀鹤

      早被婵娟误,欲归临镜慵。

[阅读全文]...
  • 小学语文《画杨桃》评课稿

  • 语文
  • 小学语文《画杨桃》评课稿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语文《画杨桃》评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细细品读单老师的课堂,精彩之处层出不穷。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从细微处着手,让学生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进行了重点指导,让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标点,抓住课文中的关键之处、精妙之处,反复读,仔细品,认真想,把感悟活动引向深入,从而使学生明白事理“实事求是”。如引导学生理解“实事求是”的作画态度时,老师紧紧地抓住“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这一句子展开,如“自己读读这句话,可以结合其中的一个字或一个词谈谈自己的感想。”、“你是如何理解“我”这种“老老实实”的作画态度的呢?可以联系上文1-2段结合句子去发现。”、“在我开始要画画的时候,我的耳畔总会想起父亲严肃地(语重心长地)说:——”;再如探究“同学们”的心理转变过程时,老师紧紧扣住句中的标点符号,通过情境模拟、换位思考等,让学生体会同学的心理变化,从而理解“实事求是”的内涵。

      从单老师的课堂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他对细节的精心把握,通过层层设计,诱其深入感悟。细节不仅仅只决定精彩,细节更决定成功!

      匠心设计课堂: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如果把一只胳膊从躯体上砍下来,那就不是胳膊了。”就阅读教学而言,每一篇课文都是一个活的、有机的整体。教师应引导学生从整体出发,感知课文写什么、是怎样写的。只有进行整体感悟,学生才能感受到课文的整体美,在头脑中形成比较完整的印象。观照单老师的这堂课,感觉整体设计精致有余,大气不足。课堂上老师走得很急,留给学生的思维、学*空间过于狭窄,对于文本中如何实现言和理的统一有待深入思考。

      对于这类说理性较强的文章,由于学生的阅历、能力的限制,教师不能过早地把深奥的道理做强行灌输,而要让学生自主地、充分地、全面地感悟文本,使他们在对文本所塑造的形象中去获得其中蕴涵的道理,从而达到“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的效果。《画杨桃》一课故事性很强,而且学生的态度变化尤为明显,在整体构架上,是否可以围绕“笑”展开,通过指导讲故事,以达到悟理的目的'。

      总之,非常感谢单老师为我们献上这样一份丰盛的精神大餐,让我们用心去聆听课堂上生命的节奏和快感,努力寻找缩短理想和现实之间的距离的金钥匙。

      李xx老师讲授了《画杨桃》这篇课文,根据教材内容,在施教过程中出示杨桃让学生亲自体验画杨桃的过程,以此为理解课文主题的突破口,这样学生的理解会更加深刻。这一环节的设计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看问题或做事情的时候,不能凭空想象,要坚持科学的思想方法,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要轻易下结论的道理。

      教学中还有许多亮点:

      一、图片导入,形象生动

      通过十张美丽真实的杨桃图片导入课堂,先让学生从感官上了解杨桃的形状,尤其对我们北方的学生来说很有必要,进而增加对课文的兴趣。

      二、收集材料,积极展示

      提问有哪位同学自愿展示搜集到的杨桃的资料的时候,同学们都很积极活跃并举手发言,甚至有的学生主动到讲台上用投影仪给大家展示收集到的资料。这说明同学们课前准备都很充分,为课堂的顺利展开奠定基础。

      三、解读字意,帮助理解

      在读生字的时候,同学们经常把“教诲”的“huì”读成“huǐ”,意识到同学们把“诲”和“悔”混淆了,灵机一动,在黑板上写下这两个字,并向同学们解释道:“后悔”是发自内心的,所以它是竖心旁,而“教诲”是用语言教育,所以它是言字旁。这样解释后帮助学生区分和记忆。

      四、齐画杨桃,体验道理

      为了更容易让学生理解本篇课文所蕴含的道理,出示了一个真实的杨桃,让学生当场画杨桃。在画的过程当中课堂看似很乱,其实同学们都在积极画出自己看到的杨桃的样子,这也激起了学生的学*兴趣。

      五、加强引导,帮助理解

      全班画完杨桃之后,挑了两个同学画的杨桃到讲台上展示并问道:“为什么一个画成了五角星另一个画成了杨桃*时的样子?”这时同学们都安静了,都在思考组织语言,可是没有同学主动回答,此刻李老师就转换思路引导同学,就问他们:

      “同学们,你们发现老师手里这两幅画的主人坐在哪里?有什么不同?”

      学生们立刻回答:“他们坐的位置不一样!”

      老师接着问:“位置不一样说明什么?”

      学生们接二连三的说:“看到杨桃的角度不一样!”

      “角度不一样会导致什么?”

      “画出杨桃的样子就不一样!”

      就这样经过这样引导提问,同学们渐渐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也加强了对课文的理解。

      存在不足:

      一、辨别多音字的时候,忽略了“似”也有两种读音。总结课文大意的时候,ppt是以段落的形式展示,应该是关键词用填空的方式展示,这样有利于对学生思路进行引导,更好地把握课文大意。

      二、课堂上让学生读得课文太少,尤其是老师和学生的对话以及老师说的那段话,这样不利于学生通过老师和学生的动作、语言、神态的变化,把握他们的态度变化,进而理解课文主题。另一方面,ppt的字号太小。

      三、对于学生回答的问题,不能用准确、恰当、客观的语言评价,不利于学生认识到自己考虑问题角度是否准确,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引导过于生疏,不自然,也使得课堂气氛死板呆滞。降低了学生学*的积极性。

      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摒弃不足,改进和提高教学能力。另外,在授课过程中不可避免会有突**况出现,需要积极灵活地处理,注意学生情感态度的变化,加强交流,把握课堂。

[阅读全文]...
  • 夏天的古诗 配画

  • 夏天
  •   夏天给树木、小草带来翠绿色,给花朵带来了七彩衣裳。

      1、<初夏>

      宋·朱淑真

      竹摇清影罩幽窗,两两时禽噪夕阳。

      谢却海棠飞尽絮,困人天气日初长。

      2、<初夏绝句>

      宋·

      纷纷红紫已成尘,布谷声中夏令新。

      夹路桑麻行不尽,始知身是太*人。

      3、<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4、<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5、<初夏即事>

      宋·

      石梁茅屋有弯碕,流水溅溅度西陂。

      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

      6、<>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7、<小池>

      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8、<山亭夏日>

      唐·高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9、<三衢道中>

      宋·曾几

      梅子黄时日日睛,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10、<初夏睡起>

      宋·杨万里

      梅子流酸溅齿牙,芭蕉分绿上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11、<夏昼偶作>

      唐·

      南州溽暑醉如酒,隐几熟眠开北牖。

      日午独觉无馀声,山童隔竹敲茶臼。

      12、<池上早夏>

      唐·

      水积春塘晚,阴交夏木繁。

      舟船如野渡,篱落似江村。

[阅读全文]...
  • 王维古诗《画》

  • 王维古诗《画》

      《画》一诗对仗工整,尤其是诗中多组反义词的运用,使其节奏清晰,*仄分明,韵味十足,读着琅琅上口。下面是关于王维古诗《画》的内容,欢迎阅读!

      画

      作者:王维

      远看山有色,*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注释

      1.色:颜色,也有景色之意。

      2.春去:春天过去。

      3.惊:吃惊,害怕。这里主要是受惊飞起的意思。

      译文

      在远处可以看见山有青翠的颜色,在*处却听不到流水的声音。

      春天过去了,但花儿还是常开不败,人走*了,枝头上的鸟儿却没感到害怕。

      赏析

      这首诗写出了一幅山水花鸟画的特点。画面上的任何事物都是有颜色的,都是静止的',不会有任何活动,也不会发出任何声响。这首诗写得相当恰切,也较有趣。

      首先此诗以简洁浅显的文字,非常巧妙地把画面上的形象叙述出来。每一句诗的第三字,依次序为“山”、“水”、“花”、“鸟”。青山耸立,水流其间,鲜花盛开鸟嘻枝头,构成了一派生意盎然的、优美的整体境界。

      首句“远看山有色”,写的是直观的客观物象。此乃“静境”,因其距离而产生美感,让人觉得其有无限的风光。此色含义无穷,可是清秀俊朗红湿绿垂的美色,也可以是寒色苍苍的绝美佳色,更可以是奇傀峭拔的异色,唯有静心者能品之。第二句“*听水无声”,有“动境”,因为源头活水来。而无声二字又进入静境,宁静致远,和首句并无矛盾之处。在动静的取舍上诗人可以说是能够做到游刃有余。而且诗之所咏既然是画,则所画之物自然是无声的,与“*听”、“远听”有应无关,然而按逻辑说来,“反”包含有“正”,否定命题总先假设着肯定命题。“水无声”写的既是作为画这个客观事实,但同时又表示着画上的水本来应该有声而此刻也仿佛有声似的,因此才使得观者欲“*听”之,这即是高超的绘画艺术所起的移情作用之故。

      第三、四句的“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说的是花儿尽管在那个最美的季节里尽情地开放,但燃烧般的开到最美的极致后还是要飘然而去,而只有在画中,花儿美而不谢同样,画中的鸟,永远是那么可爱动人。诗中的画似乎代表着一种梦想,一种可见而不可得的梦想。而且同第二句中的“水无声”一样,“人来鸟不惊”也是表示着鸟仿佛应该“惊”的,所以这说明画家笔下之鸟的逼真了。这里诗人以“*听水无声”来表现水的潺潺可听,以“人来鸟不惊”来表现鸟的可惊的活力,手法是很高明的。

[阅读全文]...

相关词条

相关文章

画的古诗的评课 - 句子

画的古诗的评课 - 语录

画的古诗的评课 - 说说

画的古诗的评课 - 名言

画的古诗的评课 - 诗词

画的古诗的评课 - 祝福

画的古诗的评课 - 心语

推荐词条

简单的古诗小报模板 小学人教版中的古诗词 模仿金波的古诗 高考古诗文中的萧和箫 描写夜箫的古诗 关于锄头的古诗 鸬鹚老人竹筏的古诗 适合刚分手的古诗 跟上新时代有关的古诗词 花向上的古诗词 关于古诗春晓的题 古诗野望的配图 三岁儿童念的古诗 泊船瓜洲的古诗朗读节奏 名花倾国两相欢的古诗 关于中秋节的古诗三首儿童 给我放清明的古诗 形容男人沧桑的古诗 古诗形象分析的知识树 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古诗词 秋冬的古诗各三首 遍山满川的古诗 在烈日下工作的古诗词 讲距离远的古诗词 专注做事专注学*的典故古诗 关于关于春天的古诗 元宵节的词语和古诗词 描写菊花的古诗。 关于黄河的古诗词100种 古诗中的零 表示中榜的古诗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