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含有愁的诗句古诗加赏析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含有愁的诗句古诗加赏析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含有愁的诗句古诗加赏析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含有愁的诗句古诗加赏析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苏轼的古诗加赏析
在生活、工作和学*中,大家一定没少看到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能算得上是好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苏轼的古诗加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海棠
宋代: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译文
袅袅的东风吹动了淡淡的云彩,露出了月亮,月光也是淡淡的。花朵的香气融在朦胧的雾里,而月亮已经移过了院中的回廊。
由于只是害怕在这深夜时分,花儿就会睡去,因此燃着高高的蜡烛,不肯错过欣赏这海棠盛开的时机。
注释
⑴东风:春风。袅袅:微风轻轻吹拂的样子。一作“渺渺”。泛:摇动。崇光:高贵华美的光泽,指正在增长的春光。
⑵空蒙:一作“霏霏”。
⑶夜深花睡去:暗引唐玄宗赞杨贵妃“海棠睡未足耳”的典故。史载,昔明皇召贵妃同宴,而妃宿酒未醒,帝曰:“海棠睡未足也。”
⑷故:于是。红妆:用美女比海棠。故烧高烛照红妆:一作“高烧银烛照红妆”。
赏析
此诗开头两句,并不拘限于正面描写。首句“东风袅袅”形容春风的吹拂之态,化用了《楚辞·九歌·湘夫人》中的“袅袅兮秋风”之句。着一“泛”字,活写出春意的暖融,这为海棠的盛开造势。次句侧写海棠,“香雾空蒙”写海棠阵阵幽香在氤氲的雾气中弥漫开来,然后沁人心脾。“月转廊”,月亮已转过回廊那边去了,照不到这海棠花;暗示夜已深,人无寐,从中还可读出一层隐喻:处江湖之僻远,不遇君王恩宠。这两句把读者带入一个空濛迷幻的境界,然后十分艳丽,然而略显幽寂。
后两句,作者由花及人,生发奇想,深切巧妙地表达了爱花惜花之情。“只恐夜深花睡去”,这一句写得痴绝,是全诗的关键句。此句转折一笔,写赏花者的心态。然后当月华再也照不到海棠的芳容时,诗人顿生满心怜意:海棠如此芳华灿烂,不忍心让她独自栖身于昏昧幽暗之中。一个“恐”写出了作者不堪孤独寂寞的'煎熬而生出的担忧、惊怯之情,也暗藏了作者欲与花共度良宵的执著。一个“只”字极化了爱花人的痴情,此刻他满心里只有这花儿璀璨的笑靥,其余的种种不快都可暂且一笔勾销了:这是一种“忘我”、“无我”的超然境界。
末句更进一层,将爱花的感情提升到一个极点。“故”照应上文的“只恐”二字,然后含有特意而为的意思,表现了诗人对海棠的情有独钟。宋释惠洪《冷斋夜话》记载:然后唐明皇登香亭,召太真妃,于时卯醉未醒,命高力士使待儿扶掖而至。然后妃子醉颜残妆,鬓乱钗横,不能再拜。明皇笑日:“岂妃子醉,直海棠睡未足耳!”此句运用唐玄宗以杨贵妃醉貌为“海棠睡未足”的典故,转而以花喻人,点化入咏,浑然无迹。
“烧高烛”遥承上文的“月转廊”,这是一处精彩的对比,然后月光似乎也太嫉妒于这怒放的海棠的明艳了,那般刻薄寡恩,竟然不肯给她一方展现姿色的舞台。于是作者用高烧的红烛,为她驱除这长夜的黑暗。此处隐约可见诗人的侠义与厚道。然后“照红妆”呼应前句的“花睡去”三字,极写海棠的娇艳妩媚。“烧”“照”两字表面上都写作者对花的喜爱与呵护,其实也不禁流露出些许贬居生活的郁郁寡欢。他想在“玩物”(赏花)中获得对痛苦的超脱,然后哪怕这只是片刻的超脱也好。虽然花儿盛开了,就向衰败迈进了一步,然后尽管高蹈的精神之花毕竟远离了现实的土壤,但他想过这种我行我素、自得其乐的生活的积极心态,没有谁可以阻挠。
全诗语言浅*而情意深永。写此诗时,诗人虽已过不惑之年,然后但此诗却没有给人以颓唐、萎靡之气,从“东风”“崇光”“香雾”“高烛”“红妆”这些明丽的意象中分明可以感触到诗人的达观、潇洒的胸襟。
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一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1-3]、坡仙[91],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宋孝宗时追谥“文忠”。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5];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李志敏评价:“苏轼是全才式的艺术巨匠。”
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枯木怪石图》等。
小儿垂钓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赏析】这首七绝写小儿垂钓别有情趣。稚子,小孩也。蓬头写其外貌,突出了小孩的幼稚顽皮,天真可爱。在垂钓时,侧坐姿态,草映其身,行为情景,如在目前。前两句叙述、描写,从外形着笔,是实写。当路人问道,稚子害怕应答惊鱼,从老远招手而不回答。这是从心理方面来刻划小孩,有心计,有韬略,机警聪明。后两句诗侧重神态来写。全诗从形神两方面刻划了垂钓小儿栩栩如生形象,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喜韩少府见访胡令能
忽闻梅福来相访,笑著荷衣出草堂。
儿童不惯见车马,走入芦花深处藏。
【赏析】这是一首写迎接访者时心情的七绝,诗的生活气息很浓。题目中的喜字就透出了作者当时的欣喜心情,是全诗的文眼,为全诗定了基调。 诗的第一句,从忽闻写起,一个忽字写出了事情的突然,也写出了出乎意料的惊喜;第二句从情态、动作写,笑扣题目的喜字,穿衣迎接动作,透着一股乐不可支的心情。这两句诗从正面写见访情景。后两句写孩子们见官员车马而跑入芦苇丛中藏匿起的情景,一方面写出了*民家庭的孩子们没见过世面,胆小腼腆;一方面也写了当时的官员们的威势在孩子们心里的影响;再一方面也写出了诗人虽地位低下但有官员来访的欣喜心情,同时并写出了诗人在当时的声望和影响。儿童不惯见车马,走入芦花深处藏。这两句诗从侧面来写见访,委婉含蓄,而且最富于生活气息。
观郑州崔郎中诸妓绣样胡令能
日暮堂前花蕊娇,争拈小笔上床描。
绣成安向春园里,引得黄莺下柳条。
【赏析】这首七绝又名《咏绣障》,写妇女绣品巧夺天工。前两句写诸妇女绣花时的情景,她们坐在堂前凳上拈笔绣描,花蕊鲜艳,栩栩如生;当日暮降临,背景渐暗,所绣花品更加夺目。后两句通过想象、衬托从侧面生动含蓄地写所绣的巧夺天工。如果把这些绣花放到春天的花园里,就会把柳树上的黄莺吸引下来。不似春花胜似春花。用语巧妙,生动形象;诗的造诣工深,可见一斑。
王昭君胡令能
胡风似剑锼人骨,汉月如钩钓胃肠。
魂梦不知身在路,夜来犹自到昭阳。
【赏析】开头两句对偶写出王昭君来到漠北的感受和心理:胡风似剑镂人骨,是写环境,是写感受,也是写王昭君来到异地他乡的`心情;汉月如钩钓胃肠也用比的手法写王昭君对长安的思念,对故乡的撕心裂肺的怀想。第三句魂梦不知身在路就直接点出身在漠北路上,魂梦却在故乡;第四句夜来犹自到昭阳承着三句进一步写夜夜梦回长安,梦回昭阳宫,从而表达了王昭君的强烈爱家乡爱长安爱故国的思想。这是一首诗人借咏王昭君而表达爱国思想的诗。艺术上用比借代虽显露而不直白。
春天随着落花走了,夏天披着一身的绿叶儿在暖风里蹦跳着走来了。
《夏日田园杂兴》作者是宋朝家范成大。其全文如下: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前言】
《夏日田园杂兴》是南宋诗人范成大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大型的田家诗《四时田园杂兴》的第三部分,共十二首。描写了农村夏天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反映了农民遭受的剥削以及生活的困苦。
【注释】
⑴梅子:梅树的果实,夏季成熟,可以吃。肥:指果肉肥厚。麦花:荞麦花。菜花:油菜花。篱落:中午篱笆的影子。惟有:只有。蛱(jiá)蝶:菜粉蝶。
⑵科斗:即蝌蚪。
⑶秋:收成。一作“收”。
⑷缲:同“缫”,抽茧出丝。
⑸耘田:除草。绩麻:把麻搓成线。各当家:每人担任一定的工作。未解:不懂。供:从事,参加。傍:靠*。
⑹浆:古代一种带酸味的饮料,这里比喻汗水浑浊。少住:稍稍停一会儿。侬:我。漱井香:用香甜的井水漱漱口。借与:让给。亭午:正午。
⑺芙蕖:荷花。
⑻蜩螗:蝉。
【翻译】
一树树梅子变得金黄,杏子也越长越大了;荞麦花一片雪白,油菜花倒显得稀稀落落。天长了,农民忙着在地里干活,中午也不回家,门前没有人走动;只有蜻蜓和蝴蝶绕着篱笆飞来飞去。
【赏析】
这首诗的大意是:梅子已经变成金电影,杏子也已长肥了。春天田野中金灿灿的菜花现在已经落去,只剩下稀稀落落的残朵;一眼望去,却是雪白的麦花。正午时分,太阳高高在上,篱笆影子随着太阳升高越来越短,没有人经过。四周静悄悄的,只有蜻蜓和蝴蝶飞过。
这首诗写初夏江南的田园景色。诗中用梅子黄、杏子肥、麦花白、菜花稀,写出了夏季南方农村景物的特点,有花有果,有色有形。前两句写出梅黄杏肥,麦白菜稀,色彩鲜丽。诗的第三句,从侧面写出了农民劳动的情况:初夏农事正忙,农民早出晚归,所以白天很少见到行人。最后一句又以“惟有蜻蜓蛱蝶飞”来衬托村中的寂静,静中有动,显得更静。后两句写出昼长人稀,蜓飞蝶舞,以动衬静。
《四时田园杂兴》作者是宋朝文学家范成大。其古诗全文如下:
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前言】
《四时田园杂兴》是南宋诗人范成大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大型的田园诗,分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五部分,每部分各十二首,共六十首。诗歌描写了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同时也反映了农民遭受的剥削以及生活的困苦。
【注释】
四时:四季。
耘田:锄地。
绩麻:把麻搓成绳,搓麻绳。
儿:男人(农夫)。
女:女人(农妇)。
各当家:每人都负有专责,独当一面。
童孙:幼童。
供:从事参与。
傍:靠*。
【翻译】
白天在田里锄草,夜晚在家中搓麻,村中男男女女各有各的家务劳动。小孩子虽然不会耕田织布,也在那桑树阴下学着种瓜。
【鉴赏】
这首诗描写农村夏日生活中的一个场景。首句“昼出耘田夜绩麻”是说:白天下田去除草,晚上搓麻线,“绩”是搓的意思。“耘田”即除草。初夏,水稻田里秧苗需要除草了。这是男人们干的活。“绩麻”是指妇女们在白天干完别的活后,晚上就搓麻线,再织成布。这句直接写劳动场面。次句“村庄儿女各当家”,“儿女”即男女,全诗用老农的口气,“儿女”也就是指年轻人。“当家”指男女都不得闲,各司其事,各管一行。第三句“童孙未解供耕织”,“童孙”指那些孩子们,他们不会耕也不会织,却也不闲着。他们从小耳濡目染,喜爱劳动,于是“也傍桑阴学种瓜”,也就在茂盛成阴的桑树底下学种瓜。这是农村中常见的现象,却颇有特色。结句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情趣,诗人用清新的笔调,对农村初夏时的紧张劳动气氛,作了较为细腻的描写,读来意趣横生。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作者是宋朝文学家杨万里。其古诗全文如下: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前言】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南宋诗人杨万里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通过描写六月西湖的美丽景色,曲折地表达对友人林子方的眷恋之情。首二句以“毕竟”二字领起,一气而下,既协调了*仄,又强调了内心在瞬间掠过的独特感受。然后顺理成章,具体描绘这使他为之倾倒与动情的特异风光,着力表现在一片无穷无尽的碧绿之中那红得“别样”、娇艳迷人的荷花,将六月西湖那迥异于*时的绮丽景色,写得十分传神。诗的后两句是互文,文义上交错互见,使既意韵生动,又凝练含蓄。
【注释】
⑴晓出:太阳刚刚升起。净慈寺:全名“净慈报恩光孝禅寺”,与灵隐寺为杭州西湖南北山两大著名佛寺。林子方:作者的朋友,官居直阁秘书。
⑵毕竟: 到底。六月中:六月中旬。
⑶四时: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在这里指六月以外的其他时节。同:相同。
⑷接天:像与天空相接。无穷:无边无际。无穷碧:因莲叶面积很广,似与天相接,故呈现无穷的碧绿。
⑸映日:日红。别样:宋代俗语,特别,不一样。别样红:红得特别出色。
【翻译】
古诗翻译及注释加赏析(精选5篇)
在**淡淡的日常中,大家对古诗都再熟悉不过了吧,古诗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究竟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诗翻译及注释加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寒食
——韩翃(lí)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作者背景
韩翃(生卒年不详),字君*,唐代诗人。南阳(今河南南阳)人。一直在军队里做文书工作,擅长写送别题材的诗歌,与钱起等诗人齐名,时称“大历十才子”。后来皇帝选拔他担任起草诏令的中书舍人,当时有两个韩翃,大臣问选谁,皇帝说要写“春城无处不飞花”的那个韩翃,可见这首诗在当时是多么有名。
注词释义
春城:暮春时的长安城。
寒食:古代在清明节前两天的节日,焚火三天,只吃冷食,所以称寒食。
御柳:皇城中的柳树。
斜:为了押韵,此处可以按古音读作xi。
汉宫:这里指唐朝皇官。
传:赐给。
五侯:汉成帝时封王皇后的五个兄弟王谭、王商、王立、王极、王逢时五人为侯,受到特别的恩宠。这里泛指天子*幸之臣。
古诗今译
暮春的长安城里漫天舞着杨花,寒食节东风吹斜了官中的柳树。黄昏开始宫里颂赐新蜡烛,轻烟先升起在皇帝贵戚家。
名句赏析——“春城无处不飞花。”
这是一首寓意非常委婉的讽刺诗。在唐代以前,汉朝最为强大,所以唐人做诗都喜欢借汉来比唐,这里也是借汉代的故事来讽刺本朝。寒食三天焚火,本应第四天才可用火。但皇宫里在第三天的黄昏就将传火种的蜡烛赐给了皇帝贵戚。这件小事说明皇帝对贵戚*臣的特别恩宠,但诗人写得很委婉,而且用春城飞花的奇丽景致开头,用东风拂柳的描写自然引出皇官,好像是在称颂皇上的恩典,所以连皇帝都很喜欢。像这样不用一字指斥,就达到讽刺效果的写法,就叫含蓄。我们仔细一琢磨,就能品味到里面暗含的讽刺意味。
七步诗
——曹植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版本二(后人缩略版)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作者背景
曹植(192-232),字子建,曹操第四子,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著名诗人。少年时就很有才华,得到曹操的喜爱,因此受到他的哥哥曹丕的猜忌,后来郁郁而死。他的诗语言精练,词采优美,是建安时期的代表诗人。
注词释义
釜:古代的炊具,相当于现在的锅。
萁:豆秆。
漉:过滤。
豉:豆豉。用煮熟的大豆发酵后制成,有咸、淡两种,供调味用。
古诗今译
煮豆子燃烧的是豆秆,过滤豆豉做成了豆浆。豆秆在灶下焚烧,豆子在锅里哭泣。本是生在同一根上,煎熬我何必这么着急!
名句赏析——“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丕和曹植本是亲兄弟,曹植少年时就很聪明,能出口成章,下笔千言。曹丕当了皇帝以后,怕曹植威胁自己的地位,想迫害曹植,有一次让曹植在七步之内做成一首诗,否则就把他处死。曹植应声而起,没走到七步就做好了这首诗。曹植把自己比喻成锅里的豆子,把曹丕比喻成锅下面的豆秆。豆子和豆秆本来是生长在同一根上,现在豆秆却在锅下面燃烧,煎熬锅里的豆子,而锅里的豆子无力反抗。曹植用这个比喻,暗指曹丕我与你是亲生兄弟,应该是骨肉情深,真诚相至,但现在却是骨肉相残,表达了内心的悲愤。相传曹丕听了面有惭色。这首诗比喻贴切,用语巧妙,通俗易懂而又含义深长。
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作者背景
韦应物(737-792),唐代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贵族出身,曾为唐玄宗侍卫,后来发奋读书,成为有名的诗人。其诗多写田园风物,以古风和五律最受人推崇,风格古淡隽永,后人将他与柳宗元并称为“韦柳”。
注词释义
滁州:今安徽滁县,诗人曾任州刺史。
西涧:滁州城西郊的一条小溪,有人称上马河。
独怜:最爱,只爱。
春潮:春雨。
野渡:荒郊野外无人管理的渡口。
古时候月亮都被诗人写得唯美动人,有很多值得赏析的地方。
《暮江吟》
作者: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
《暮江吟》赏析
这首七绝是一首写景佳作。语言清丽流畅,格调清新,绘影绘色,细致真切。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运用了新颖巧妙的比喻,创造出和谐、宁静的意境。全篇用“可怜”二字点逗出内心深处的情思和对大自然的热爱。其写景之微妙,历来备受称道。明代杨慎《升庵诗话》评云:“诗有丰韵。言残阳铺水,半江之碧,如瑟瑟之色;半江红,日所映也。可谓工微入画”。《唐宋诗醇》评云:“写景奇丽,是一幅着色秋江图”。清代王士祯《唐人万首绝句选》评云:“丽绝韵绝,令人神往。”
《寒食月夜》
作者: 白居易
风香露重梨花湿,草舍无灯愁未入。
南邻北里歌吹时,独倚柴门月中立。
《寒食月夜》赏析
夜里的凉风带着梨花的清香轻轻拂来,枝上的梨花已被露水包裹。望着漆黑的夜里的茅草屋,没有灯,没有一丝的光亮。沉重的愁绪碾压着我、桎梏着我,始终抬不起推开门的胳膊,跨不出前屋的脚步。天已经快亮了,周围的歌吹声却依旧没有停止,我怔怔地听着,独自靠着柴门,望向天边的明月,任由月光包裹着我的身体。
《江村即事》
作者: 司空曙
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江村即事》赏析
这首诗写江村眼前情事,但诗人并不铺写村景江色,而是通过江上钓鱼者的一个细小动作及心理活动,反映江村生活的一个侧面,写出真切而又恬美的意境。
“钓罢归来不系船”,首句写渔翁夜钓回来,懒得系船,而让渔船任意飘荡。“不系船”三字为全诗关键,以下全从这三字生出。“江村月落正堪眠”,第二句上承起句,点明“钓罢归来”的地点、时间及人物的行动、心情。船停靠在江村,时已深夜,月亮落下去了,人也已经疲倦,该睡觉了,因此连船也懒得系。但是,不系船能安然入睡吗?这就引出了下文:“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这两句紧承第二句,回答了上面的问题。“纵然”、“只在”两个关联词前后呼应,一放一收,把意思更推进一层:且不说夜里不一定起风,即使起风,没有缆住的小船也至多被吹到那长满芦花的浅水边,也没有什么关系。这里,诗人并没有刻画幽谧美好的环境,然而钓者悠闲的生活情趣和江村宁静优美的景色跃然纸上,表达了诗人对生活随性的态度。
这首小诗善于以个别反映一般,通过“钓罢归来不系船”这样一件小事,刻画江村情事,由小见大,就比泛泛描写江村的表面景象要显得生动新巧,别具一格。诗在申明“不系船”的原因时,不是直笔到底,一览无余,而是巧用“纵然”“只在”等关联词,以退为进,深入一步,使诗意更见曲折深蕴,笔法更显腾挪跌宕。诗的语言真率自然,清新俊逸,和富有诗情画意的幽美意境十分和谐。
乡愁的诗句以及赏析参考
《乡愁》是一首现代诗。诗歌表达对故乡,对祖国恋恋不舍的一份情怀。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乡愁的诗句以及赏析,更好地理解这一首现代诗吧!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乡愁的诗句以及赏析,希望大家喜欢。
原文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主题思想:这首诗借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具体的实物,把抽象的乡愁具体化了,变成具体可感的东西,表达作者渴望与亲人团聚,渴望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赏析:
1、作者把无形的乡愁比喻化为四种事物,可见作者愁思之重.小时候,作者将乡愁寄托在给家人的书信里'所以将乡愁比喻为邮票;长大后,作者和家人分居两地,很难与家人相见,于是将乡愁寄托在回家的船上,所以把乡愁比喻为船票;后来,母亲去世,作者与母亲再也不能见面,于是作者就将乡愁比喻为坟墓;现在,由于人为的原因,海峡*的同胞不能团聚,作者将自己的乡愁比喻为台湾海峡,表达了他期盼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2、结构方面:本诗分四个小节,前三个小节为最后一个小节做铺垫。作者按照时间顺序将乡愁依次比喻为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结构严谨,很好的表达了本诗的中心。 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以“乡愁诗人”著称,他的一首意蕴深刻,家喻户晓的《乡愁》更是写出了海外游子的思归之情,洋溢着余光中魂牵梦绕的“*情结”。
感受:
一、浓重的文化寻根情结
对故土的眷恋可以说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余光中的《乡愁》从两个方面着重表现了对祖国大陆的这种文化上的归属感或者叫作落叶归根情结。
首先,余光中先生的《乡愁》从内在感情上继承了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民族感情传统,具有深厚的民族感。*诗歌强调含蓄,强调借助意象来表现情与思。余光中先生借助*古典诗歌艺术技巧,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了四个可感的,和余光中人生的四个阶段息息相关的意象:“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并且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抽象的情绪转化为四个意象。小时候与祖*亲分隔两地是由于国家政策关系,那时只能通过书信的形式,用一枚小小的“邮票”承载自己厚重的乡愁,一枚小小的“邮票”成了*人民情感交流的枢纽,正如杜甫在《春望》中所写下的名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书信蕴含了*人民多少的苦难与思念呀。到了中年,作者成家立室之后依然不能摆脱这种隔岸的牵挂。本应幸福,温馨而甜蜜的婚姻却变成了海上旅途的疲乏,孤独,一张张旧“船票”饱含和多少空虚的岁月和相聚的感动,一张张旧“船票”割断了无数鸳鸯梦。而最令余光中痛心疾首的是自己朝思暮想要回去探望的老母亲,却在苦苦的等待和思念中烟消云散,被一撮刺眼的黄泥永远地掩埋在自己苦思的故土里,一方短短的“坟墓”却成了生与死无法逾越的长城,一方矮矮的“坟墓”却成了叫人销魂的思念。
余光中先生在叙述自己思乡的感情基础上,将这种情感体验流露到每一位*人的心中,将所有海外游子,港澳台同胞们乡愁的心声用一湾浅浅的海峡展现给了祖国同胞,将这种乡愁的中华民族本性深深地扎根在人们心灵的殿堂里。此时,诗歌的思想情感已经升华到了整个民族及全世界华人的心中,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浓郁而又强烈的'叶落归根情结。余光中的乡思之愁不是直白地说出来的,而是通过联想、想象,塑造了四幅生活艺术形象,使之呈现在读者眼前。作者把对母亲、妻子、祖国的思念、眷念之情熔于一炉,表达出渴望亲人团聚、国家统一的“*情结”。
其次,正像*大地上许多江河都是黄河与长江的支流一样,余光中虽然身居海岛,但是,作为一个挚爱祖国及其文化传统的*诗人,他的作品深受*文化,尤其是《诗经》的影响。《乡愁》的形式美也令人瞩目。它的形式美一表现为结构美,一表现为音乐美。《乡愁》在结构上呈现出寓变化于统一的美。《乡愁》共四节。每节四行,节与节之间相当均衡对称,但是,余光中注意了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节,从而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乡愁》的音乐美,主要表现在采用《诗经》中的复沓手法,营造出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其中的“乡愁是——”与“在这头……在那(里)头”的四次重复,加之四段中“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在同一位置上的叠词运用,使得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而“一枚”、“一张”、“一方”、“一湾”的数量词的运用,不仅表现了余光中的语言的功力,也加强了全诗的音韵之美。
对古典诗词资源的利用使余光中的诗在整体上呈现出纯美的维度,在文化的框架中也极有意味。铭文似的语句和速度,纯美的语言,齐整的体式,这些余光中一以贯之的手法,均源自他始终不渝的“*情结”。
二、深沉的历史沧桑感
远离家乡的游子、漂泊者、流浪汉,即使在耄耋之年,也希望能叶落归根。但台湾和大陆人为地长期隔绝,使流落到台湾的千千万万炎黄子孙有了无尽的思乡情怀,客观上具有以往任何时代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特定的历史沧桑感。即特有的“*情结”。
“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这种表时间的时序语像一条红线贯串全诗,概括了诗人漫长的生活历程和对祖国的绵绵怀念,层次的渐递使主题由模糊逐渐鲜明,流露出诗人深沉的历史感。“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一下子,读者面前仿佛出现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泪流满面地跪在母亲的新坟前,面朝家乡、祖国的方向痛不欲生地跪在大海边,用嘶哑的声音大喊:“母——亲!”一种深沉的沧桑感油然而生。
《乡愁》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正如余光中先生回答四川作家流沙河的一句话:思蜀而不乐。
三、形式美
结构上,寓变化为统一
音乐上,营造出一种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美的旋律。
描写杨柳的古诗句赏析
一场春雨刚过,柳树那细细长长的枝条上又泛出一层新绿。那些冒出来的毛茸茸的小芽,打了一个大大的呵欠,四处张望了一下,就舒展起身子来。它那婀娜多姿的树干映衬那柔软的枝条,还有那满树可爱的叶子,乍一看,就像一位楚楚动人的女子,亭亭玉立。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描写杨柳的古诗句诗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高拂危楼低拂尘,灞桥攀折一何频。 思量却就是无情树,不解迎人只送人。
杨柳枝,芳菲节,可恨年年赠离别。 一叶随风忽报秋,纵使君来岂堪折。
灞上柳枝黄,垆头酒正香。 春流饮去马,暮雨湿行装。
驿路通函谷,州城接太行。 覃怀人总喜,别驾得王祥。
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 行人攀折处,闺妾断肠时。
流水阊门外,秋风吹柳条。 从来送客处,今日自魂销。
三月江城柳絮飞,五年游客送人归。 故将别泪和乡泪,今日阑干湿汝衣。
杨柳含烟灞岸春,年年攀折为行人。 好风倘借低枝便,莫遣青丝扫路尘。
春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 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
行人犹未有归期,万里初程日暮时。 唯爱门前双柳树,枝枝叶叶不相离。
人言柳叶似愁眉,更有愁肠似柳丝。 柳丝挽断肠牵断,彼此应无续得期。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
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日落水流西复东,春光不尽柳何穷。 巫娥庙里低含雨,宋玉宅前斜带风。
不嫌榆荚共争翠,深与桃花相映红。 灞上汉南千万树,几人游宦别离中。
一春惆怅残三日,醉问周郎忆得无。 柳絮送人莺劝酒,去年今日别东都。
南浦桃花亚水红,水边柳絮由春风。 鸟鸣喈喈烟蒙蒙,
自从远送对悲翁。 此翁已与少年别,唯忆深山深谷中。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从来只有情难尽,何事名为情尽桥。自此改名为折柳,任他离恨一条条。
泪沿红粉湿罗巾,重系兰舟劝酒频。留却一枝河畔柳,明朝犹有远行人。
永定河边一行柳,依依长发故年春。东来西去人情薄,不为清阴减路尘。
岸柳萧疏野荻秋,都门行客莫回头。一条灞水清如剑,不为离人割断愁。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杨柳含烟灞岸春,年年攀折为行人。好风傥借低枝便,莫遣青丝扫路尘。
濯濯长亭柳,阴连灞水流。雨搓金缕细,烟袅翠丝柔。送客添新恨,听莺忆旧游。
赠行多折取,那得到深秋?
城外春风吹酒旗,行人挥袂日落时。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
清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曾与情人桥上别,更无消息到今朝。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 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
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 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 梨花榆火催寒食。
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
凄恻,恨堆积。 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
斜阳冉冉春无极。 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方留恋处,兰舟摧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就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危栏倚。*芜尽处就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依依袅袅复青春, 勾引春风无限情。 白雪花繁空扑地, 绿丝条弱不胜莺。
池上无风有落晖, 杨花晴后自飞飞。 为将纤质凌清镜, 湿却无穹不得归。
不斗浓华不占红, 自飞晴野雪朦朦。 百花长恨风吹落, 唯有杨花独爱风。
岁岁逢春春可怜, 争禁三起又三眠。 丝丝愁绪随风乱, 濯濯丰姿著雨妍。
九首最美荷花诗,灵动飞扬,人面荷花相映红
说起荷花,大家都不陌生,哪怕是现代的都市,因为荷花好养,繁殖能力强,花叶耐看,而且花期长久,在水道,在园林都广泛种植。虽然采莲的风俗已经淡去,但是看荷花,仍旧是夏天消暑的快乐,在荷花边打卡,荷花人面相映红,比桃花来的更大气更滋润更壮观。因为夏天此时*舒展,寒暖不欺人。荷花与人的互动就会更自然而多。摘录九首最美荷花诗,灵动飞扬,人面荷花相映红。
诗经里有两首荷花,是爱情的布景。实际在当代也很容易看到。
“山有扶苏,隰有荷华,不见子都,乃见狂且。”诗经《国风》
先秦的女子约会在荷花塘边,没有看到英俊典雅的情郎,看到的是孟浪的狂徒。她不喜欢吗?非也。风吹满池狂放的荷花,不就像那情郎急急的澎拜。古风是什么?看得人大笑,自由恋爱呀。风姿绰约的大约不只是恋爱中的男子,看着女子的半推半就,口是心非。
“彼泽之陂,有蒲与荷。有美一人,伤如之何。寤寐无为,涕泗滂沱。”诗经《国风》
你以为这个美人写的是女子,那就错了。这是先秦时候水边的*。很可能是5月5这样的日子,大家集体都要到水边去,最开始这样的日子并非是祭奠屈原,而是要迎接夏天的到来,用这个时候的水来进行梳妆和祈福,如同上巳节。结果女孩子看中了一个男孩子,那真是一见钟情。对方英俊得像那水中高高的蒲草和亭亭的荷花。这个女孩子居然思念到夜晚睡不着觉。
一会儿想那个男孩子像修美的蒲草,一会儿想那个男孩子,像打着骨朵的大荷花。爱情中的每个人都是诗人,男人都不例外。
谁说女子不好颜色?但凡是好颜色,人们都喜欢,昨天还和闺蜜来谈男明星的侧颜着。
“棹动芙蓉落,船移白鹭飞。
荷丝傍绕腕,菱角远牵衣。”采莲曲梁朝萧纲
这首诗是梁朝皇帝写的,荷花在这个时候终于转变了阴盛阳衰的审美局面。开始变做专属女性的审美。不过这也不是在民间,而是在他的宫廷里的荷花池里。所以他看到的是美女们采莲,荷叶丝缠住了手腕,菱角挂住了女孩子们的衣裳。当然生动。这首诗自然人比荷花美。
“渌水明秋月,南湖采白苹。
荷花娇欲语,愁杀荡舟人。”唐朝李白《渌水曲》
千万别*荡舟人迷惑。让我们来猜一猜这个荡舟人的性别。大半夜里在船上绝对不是渔民釆莲蓬,不过是有闲人的游玩。那半夜在船上的女孩子,看见夜晚娇滴滴的荷花,自己黯然失色,这釆还是不釆好呢?明显花比人娇。虽然形容女孩子,芙蓉如面柳如眉,但是真正遇到了盛开美丽的荷花,只怕女孩子会抱怨自己脸上的雀斑,以及百学不像的那种婀娜吧。女孩子向来和不可及的东西比,比如瘦成闪电,美成荷花。
这首诗里荷花胜出,人面次之。
“若耶溪傍采莲女,笑隔荷花共人语。
日照新妆水底明,风飘香袂空中举。
岸上谁家冶游郎,三三五五映垂杨。
紫骝嘶入落花去,见此踟蹰空断肠。”李白《采莲曲》
这首诗挺有意思,实际上,这是距离产生美,采莲花的女子,三三两两在荷花堆里,一会儿露出半边头,一会儿又看不见了,一会儿露出和荷花一样鲜艳的衣裳,一会儿又露出袖子。那欢声笑语,让岸边的少年郎三三五五停马。其实他们也看不分明,就看到眼前忽隐忽现的美女们,以及一片又一片摇曳的荷花。那这个时候是荷花美还是美女们美呢?荷花和美女各占一半。只怪那天的荷花繁茂,那天的笑语太动人。至于*距离看谁美,看不清楚,也没必要。在少年的心中可望不可及的都是仙女。仙女没有不美的,如同晴光快马下的荷花,都是向往啊!
“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骚头落水中。”唐朝白居易《采莲曲》
这首诗其实很有喜剧效果。一对情侣在荷花深处,两只小船遇见了,那女孩子首先羞红了脸,准备说话时,扭捏的低了头,本来这个故事到这里就应该结束了,这是那一低头的温柔,结果促黠的白居易,偏偏甩了一个大包袱,那女孩低头的迅速而猛烈,头上的簪子居然都掉到了水里,很有贾玲的喜剧效果。这里已经不是女子的美,让人奇怪,那男子到底有多美,美过了荷花吗?
这个故事可以有无数的结局,男子马上荡舟离开,男子开口说,姑娘,你的首饰掉了,男子马上扑到水里。总之,这个未露面的男子才是真正主角。我在想他貌比潘安?难道是武则天的莲花六郎张易之?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唐朝王昌龄《采莲曲》
大家喜欢这首诗,是因为很生动,很接地气。荷花本就和人的面庞差不多大,在荷花池中采莲,*距离的荷花人面,让人有无限被娇宠的感觉,此时荷花人面不但相映红,更可爱的是,小舟一滑,没入荷花深处,只能凭借歌声听闻。当然是人面赛荷花,因为你抓不住那灵动的美女呀。这首诗,人面胜。
“船动湖光滟滟秋,贪看年少信船流。
无端隔水抛莲子,遥被人知半日羞。”唐朝皇甫松《采莲子》
这首诗才叫好玩好看,到底是大唐风韵。只许男人看美女,难道就不许美女看帅哥?看这女孩子,看帅哥居然看得发呆,难道是唐朝的哪一位帅哥明星在水上招人气?又或者这小少女,看见英俊的少年,眼睛挪不开?这丫头也生猛,求你回头,求你回头,她也许是想看一眼对方的正面,于是抛出了手上的莲蓬子,这东西,打得准赛过橡皮子弹呀。
那男子是否回头不知道,但是这荷花塘还有男子众多粉丝呀,焦点就集中在这个女孩子身上,若要人不知,除非已莫为,放在现在,是绝好的流量话题。这丫头马上躲了。
只能说,唐朝出帅哥,帅哥比莲花还美,而且不限于一个地方,连小地方的荷花塘也有!
宋朝的人面荷花乏善可陈。因为审美太过细腻且变态,莲花形容脚。也不知道是尊重容貌还是宋朝的人长得不好看。
都是明朝的诗回归了清新可爱,还有绮丽风味。
“解到芙蓉胜妾容,故来江上采芙蓉。
檀郎何事偏无赖,不看芙蓉却看侬。”明朝沈野《采莲曲》
这女子够傲娇的。男子套路深,说芙蓉花开了很好看,要不要带你一起去看芙蓉花,那芙蓉花可长得比你好看。实际这女子心里满是心机,绝对是巧打扮,靓梳妆,结果肯定是女子完胜。胜就胜,这男子无非是约会你的借口,倒成了她傲娇的资本。看那得意的小样。“我怎么知道你这么多无赖,说好看芙蓉却偏偏看我。”这恩爱秀得,要气煞多少塑料花姐妹呀!
当然在有情人的心中,人比荷花美,但无以比美,也只有用荷花,比如纳兰性德
“相逢不语,一朵荷花着秋雨。”只是这样的深情,因为有着悼亡的底色,今天就不细解。
但是从古至今,荷花之美并非专门形容女子,这倒是看诗的收获。我在想,谁家的郎,可以再用荷花做比?是这个小鲜肉时代?
初衣胜雪为你解读诗词中的爱和美。
苏幕遮:词牌名。此调为西域传入的唐教坊曲。宋代词家用此调是另度新曲。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范仲淹的《苏幕遮(怀旧)》 的赏析,供大家阅读。
《苏幕遮(怀旧)》 原文:
作者: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苏幕遮(怀旧)》 注释:
①此调原为西域传入唐教坊曲。“苏幕遮”是当时高昌国语之音译。宋代词家 用此调是另度新曲。又名《云雾敛》、《鬓云松令》。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片各五句四仄韵。
②黯:形容心情忧郁。黯乡魂:用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语。
③追:追随,可引申为纠缠。旅思:羁旅之思。
关于秋愁的古诗范仲淹《苏幕遮(怀旧)》 赏析《苏幕遮(怀旧)》 赏析:
此词抒写乡思旅愁,以铁石心肠人作黯然销魂语,尤见深挚。
“碧云天,黄叶地”二句,一高一低,一俯一仰,展现了际天极地的苍莽秋景,为元代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所本。
“秋色连波”二句,落笔于高天厚地之间的浓郁的秋色和绵邈秋波:秋色与秋波相连于天边,而依偎着秋波的则是空翠而略带寒意的秋烟。这里,碧云,黄叶,绿波,翠烟,构成一幅色彩斑斓的画面。
“山映斜阳”句复将青山摄入画面,并使天、地、山、水融为一体,交相辉映。同时,“斜阳”又点出所状者乃是薄幕时分的秋景。
“芳草无情”二句,由眼中实景转为意中虚景,而离情别绪则隐寓其中。埋怨“芳草”无情,正见出作者多情、重情。
下片“黯乡魂”二句,径直托出作者心头萦绕不去、纠缠不已的怀乡之情和羁旅之思。
“夜夜除非”二句是说只有在美好梦境中才能暂时泯却乡愁。“除非”说明舍此别无可能。但天涯孤旅,“好梦”难得,乡愁也就暂时无计可消了。
“明月楼高”句顺承上文:夜间为乡愁所扰而好梦难成,便想登楼远眺,以遣愁怀;但明月团团,反使他倍感孤独与怅惘,于是发出“休独倚”之叹。
歇拍二句,写作者试图借饮酒来消释胸中块垒,但这一遣愁的努力也归于失败:“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全词低徊婉转,而又不失沉雄清刚之气,是真情流溢、大笔振迅之作。
含有愁的诗句古诗加赏析 四句的古诗加赏析 有长亭的诗句古诗加赏析 句子加赏析 自然类的古诗句加赏析 写雨的古诗句名句加赏析 愁的比喻句赏析古诗 好的句子加赏析 乡愁句子赏析 摘抄加赏析 名言加赏析 句子赏析加仿写 美句摘抄加赏析 描写爱国的诗句古诗加赏析 短句加赏析20字 优美句段加赏析 好句子加赏析 家摘抄加赏析 摘抄好句加赏析 名句摘抄加赏析 摘抄加赏析600 摘抄加赏析加仿写 摘抄加赏析300 佳句摘抄加赏析 简爱名句加赏析 名言警句加赏析 哲理句子加赏析 名言名句加赏析 励志句子加赏析 有哲理的句子加赏析
写春天的诗句加赏析 乡愁的诗句以及赏析参考 赞美老师的古诗句赏析 古诗句赏析 描写杨柳的古诗句赏析 雪的诗句加赏析 腊八节的古诗句赏析 《风》古诗赏析 描写冬天的古诗及诗句赏析 西游记古诗摘抄加赏析 古诗翻译及注释加赏析 古诗《氓》赏析 曹操古诗观沧海的原文加赏析 中秋节的古诗加赏析 清明节的诗句古诗赏析 苏轼的古诗加赏析 静夜思古诗诗句赏析 古诗句赏析 关于莲花的古诗句赏析(莲花有关的诗句及赏析) 赋得古原草送别赏析(古诗摘抄加赏析翻译) 古诗摘抄加赏析大全(诗歌鉴赏摘抄加赏析) 关于秋愁的古诗范仲淹《苏幕遮(怀旧)》赏析 宋朝经典古诗句赏析 经典古诗句赏析 《春兴》古诗赏析 夏天的古诗加赏析 静夜思古诗诗句赏析 描写月亮的古诗加赏析
照亮我心灵的诗句 形容桃花岛的诗句 犹豫不决的诗句 珍惜人生的诗句 表达姐妹情深的诗句 白与老的诗句 苹果好吃的诗句 四十同学聚会的诗句 形容刻苦学*的诗句 感叹花期短的诗句 生病的搞笑诗句 乡情的现代诗句 感恩教师的诗句 形容任劳任怨的诗句 含下的诗句 含昀字的经典诗句 关于莲的诗句和俗语 带玉的诗句形容女子 茶和酒的诗句 年字结尾的诗句 景物的诗句 形容人温文尔雅的诗句 关于庄周梦蝶的诗句 怀字开头的诗句 秋天相聚的诗句 像鱼儿自由自在的诗句 第四个字是雨的诗句 形容雾大的诗句 杜甫乐观的诗句 形容兄弟情谊的诗句 形容感激父亲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