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贺之章的古诗有那几首 >

贺之章的古诗有那几首

关于贺之章的古诗有那几首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贺之章的古诗有那几首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贺之章的古诗有那几首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贺之章的古诗有那几首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句子:即与贺之章的古诗有那几首相关的句子。
语录:即与贺之章的古诗有那几首相关的名人语录
说说:即与贺之章的古诗有那几首相关的qq说说、微信朋友圈说说。
名言:即与贺之章的古诗有那几首相关的名人名言、书籍名言。
诗词:即与贺之章的古诗有那几首相关的古诗词、现代诗词、千古名句。
祝福语:即与贺之章的古诗有那几首相关的祝福祝贺词。
心语:即与贺之章的古诗有那几首相关的早安、晚安朋友圈心语。

  • 贺知章古诗大全

  • 文学
  • 贺知章古诗大全

      在生活、工作和学*中,大家都接触过很多优秀的古诗吧,狭义的古诗,是指产生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体裁。那么都有哪些类型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贺知章古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回乡偶书》(一)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二)

      离别家乡岁月多,*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奉和圣制送张说巡边》

      荒境尽怀忠,梯航已自通。

      九攻虽不战,五月尚持戎。

      遣戍征周牒,恢边重汉功。

      选车命元宰,授律取文雄。

      胄出天弧上,谋成帝幄中。

      诏旗分夏物,专讨锡唐弓。

      帐宿伊川右,钲传晋苑东。

      饔人藉蕡实,乐正理丝桐。

      歧陌涵余雨,离川照晚虹。

      恭闻咏方叔,千载舞皇风。

      《题袁氏别业》

      主人不相识,偶坐为林泉。

      莫漫愁沽酒,囊中自有钱。

      《太和》

      肃我成命,于昭黄祗。

      裘冕而祀,陟降在斯。

      五音克备,八变聿施。

      缉熙肆靖,厥心匪离。

      《采莲曲》

      稽山云雾郁嵯峨,镜水无风也自波。

      莫言春度芳菲尽,别有中流采芰荷。

      《寿和》

      惟以明发,有怀载殷。

      乐盈而反,礼顺其禋。

      立清以献,荐欲是亲。

      于穆不已,裒对斯臻。

      穆穆天子,告成岱宗。

      大裘如濡,执珽有颙。

      乐以*志,礼以和容。

      上帝临我,云胡肃邕。

      《晓发》

      江皋闻曙钟,轻枻理还舼。

      海潮夜约约,川露晨溶溶。

      始见沙上鸟,犹埋云外峰。

      故乡杳无际,明发怀朋从。

      青阳布王道,玄览陶真性。

      欣若天下春,高逾域中圣。

      神皋类观赏,帝里如悬镜。

      缭绕八川浮,迢峣双阙映。

[阅读全文]...
  • 贺知章《咏柳》的古诗

  • 贺知章《咏柳》的古诗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一定没少看到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能算得上是好的古诗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贺知章《咏柳》的古诗,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咏柳》

      碧玉1妆2成一树3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4。

      不知细叶谁裁5出,

      二月春风似6剪刀。

      注释

      碧玉:碧绿色的玉。这里用以比喻春天嫩绿的柳叶。

      妆:装饰,打扮。

      一树:满树。一:满,全。在*古典诗词和文章中,数量词在使用中并不一定表示确切的数量。下一句的“万”,就是表示很多的意思。

      绦(tāo):用丝编成的绳带。这里指像丝带一样的柳条。

      裁:裁剪。

      似:如同,好像。

      译文

      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轻柔的柳枝垂下来,就像万条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

      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裁剪出来的呢?原来是那二月里温暖的春风,它就像一把灵巧的剪刀。

      《咏柳》写作背景

      唐天宝三载,贺知章奉诏回乡,百官送行。坐船经南京、杭州,顺萧绍官河到达萧山县城,越州官员到驿站相迎,然后再坐船去南门外潘水河边的旧宅,其时正是二月早春,柳芽初发,春意盎然,微风拂面。贺知章如脱笼之鸟回到家……

      《咏柳》作者简介

      贺知章(659~744),唐代诗人,字季真,自号四明狂客,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市)人。证圣进士,入丽正殿书院修书,参加撰写《六典》和《文纂》。后迁礼部侍郎,累迁秘书监,因而人称“贺监”。为人旷达不羁,有“清谈风流”之誉。唐天宝三年(744)告老还乡为道士。贺知章与张若虚、张旭、包融齐名,被称为“吴中四士”。《全唐诗》存诗十九首。其写景之作,清新通俗,无意求工而有新意。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注释

      咏柳:一作《柳枝词》。

      碧玉:形容柳树枝叶的颜色。这句说春天的新柳碧绿婆娑,如同玉树一般。

      妆:装饰,打扮。

      丝绦:丝带。这里借以形容柳条的柔嫩轻盈。绦,用丝编成的绳带。

      二月:农历二月,正是仲春时节。

      译诗、诗意

      春柳如同碧玉妆扮分外娇娆,

      垂下的万千枝条好象绿色的丝绦。

      是谁把这柳叶裁得如此精致,

      原来二月春风——它恰似一把灵巧的剪刀。

      如玉雕一样的新柳碧玉婆娑,无数柔嫩的柳条挂下来象丝带一样。细 长的柳叶是谁剪出来的呢?原来二月的春风就是一把神奇的剪刀。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写的是早春二月的杨柳。

      写杨柳,该从哪儿着笔呢?毫无疑问,它的形象美是在于那曼长披拂的枝条。一年一度,它长出了嫩绿的新叶,丝丝下垂,在春风吹拂中,有着一种迷人的意态。这是谁都能欣赏的。古典诗词中,借用这种形象美来形容、比拟美人苗条的身段,婀娜的腰支,也是我们所经常看到的。这诗别出新意,翻转过来。“碧玉妆成一树高”,一开始,杨柳就化身为美人而出现;“万条垂下绿丝绦”,这千条万缕的垂丝,也随之而变成了她的裙带。上句的“高”字,衬托出美人婷婷袅袅的风姿;下句的“垂”字,暗示出纤腰在风中款摆。诗中没有“杨柳”和“腰支”字样,然而这早春的'垂柳以及柳树化身的美人,却给写活了。《南史》说刘悛之为益州刺史,献蜀柳数株,“条甚长,状若丝缕。”齐武帝把这些杨柳种植在太昌云和殿前,玩赏不置,说它“风流可爱”。这里把柳条说成“绿丝绦”,可能是暗用这个关于杨柳的着名典故。但这是化用,看不出一点痕迹的。

      “碧玉妆成”引出了“绿丝绦”,“绿丝绦”引出了“谁裁出”,最后,那视之无形的不可捉摸的“春风”,也被用“似剪刀”形象化地描绘了出来。这“剪刀”裁制出嫩绿鲜红的花花草草,给大地换上了新妆,它正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给予人们美的启示。从“碧玉妆成”到“剪刀”,我们可以看出诗人艺术构思一系列的过程。诗歌里所出现的一连串的形象,是一环紧扣一环的。

      也许有人会怀疑:我国古代有不少著名的美女,柳,为什么单单要用碧玉来比呢?我想,这有两层意思:一是碧玉这名字和柳的颜色有关,“碧”和下句的“绿”是互相生发、互为补充的。二是碧玉这个人在人们头脑中永远留下年轻的印象。提起碧玉,人们就会联想到“碧玉破瓜时”这首广泛流传的《碧玉歌》,还有“碧玉小家女”(肖绎《采莲赋》)之类的诗句。碧玉在古代文学作品里,几乎成了年轻貌美的女子的泛称。用碧玉来比柳,人们就会想象到这美人还未到丰容盛C的年华;这柳也还是早春稚柳,没有到密叶藏鸦的时候;和下文的“细叶”“二月春风”又是有联系的。

      作者简介

      贺知章(659—744),字季真,号四明狂客,汉族,唐越州会稽永兴(今浙江杭州市萧山区)人,贺知章诗文以绝句见长,除祭神乐章、应制诗外,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清新潇洒,著名的《咏柳》《回乡偶书》两首脍炙人口,千古传诵,今尚存录入《全唐诗》共19首。

[阅读全文]...
  • 贺知章咏柳古诗

  • 贺知章咏柳古诗

      柳树是春天的使者,她在第一时间就迎风招展,下面是关于咏柳古诗的内容,欢迎阅读!

      咏柳

      【作者】贺知章 【朝代】唐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译文

      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轻柔的柳枝垂下来,就像万条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裁剪出来的`呢?原来是那二月里温暖的春风,它就像一把灵巧的剪刀。

      注释

      1、碧玉:碧绿色的玉。这里用以比喻春天的嫩绿的柳叶。

      2、妆:装饰,打扮。

      3、丝绦:丝线编成的带子。这里形容随风飘拂的柳枝。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通过赞美柳树,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无限热爱。

      诗的前三句都是描写柳树的。首句“碧玉妆成一树高”是写整体,说高高的柳树像是碧玉妆饰成。用“碧玉”形容柳树的翠绿晶莹,突出它的颜色美。第二句“万条垂下绿丝绦”是写柳枝,说下垂披拂的柳枝犹如丝带万千条,突出它的轻柔美。第三句“不知细叶谁裁出”是写柳叶,突出柳叶精巧细致的形态美。三句诗分写柳树的各部位,句句有特点。而第三句又与第四句构成一个设问句。“不知细叶谁裁出?”——自问;“二月春风似剪刀。”——自答。这样一问一答,就由柳树巧妙地过渡到春风。说裁出这些细巧的柳叶,当然也能裁出嫩绿鲜红的花花草草。它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的创造力的象征。这首诗就是通过赞美柳树,进而赞美春天,讴歌春的无限创造力。

[阅读全文]...
  • 贺知章的古诗大全(贺知章都有哪些诗)

  • 乡愁,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

    从古至今多少热血男儿为了心中的理想而背井离乡。有些人可能半生回乡一次,也有些人落叶都不曾归根!翻开古老的诗词书册,透过一首首流传千古的唐诗宋词,体会彼时那些身为羁旅行役的诗人一生奔波名利,不得还乡的无奈和凄凉!

    其中比较经典的诗词有柳永的《少年游》,“长安古道马迟,高柳乱蝉嘶。夕阳鸟外,秋风原上,目断四天垂。归云一去无踪迹,何处是前期?狎兴生疏,酒徒萧索,不似少年时。”;还有温庭筠的《商山早行》。“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等等。从这些诗词中我们都能感受到彼时诗人那种离乡在外、身不由己的乡愁。

    小编昨天在上一篇(第0293期)对唐代著名诗人,素有“诗狂”美誉之称的贺知章的一首《回乡偶书》进行过赏析。这首诗是诗人辞去朝廷官职后,回到他已经阔别50多年的家乡,诗人站在村头,望着村中的一切,听着小孩子们的嬉闹声,贺知章心中百感交集,于是在他无限感慨下他挥笔写下了这首千古名作!

    感兴趣的朋友们可以点此阅读:贺知章最著名的一首诗,28字写出他告老还乡的无奈感慨,都是泪

    贺知章的《回乡偶书》有两首,刚刚提到的是其中一首。

    今天小编给大家推荐的就是另外的一首《回乡偶书·其二》,全诗4句话道尽了诗人贺知章的无限乡愁,这两首诗都成功地被选入了《全唐诗》,那我们就一起来品读一下贺知章最著名的这首《回乡偶书》吧!

    回乡偶书

    唐代:贺知章

    离别家乡岁月多,*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这一首算是上一首的续篇,我们先来看看这首诗的大体意思:

    我离别家乡的时间已经很长了,回家后才感觉到家乡的人事变迁实在是太大了。

    只有门前那镜湖的碧水,在春风吹拂下泛起一圈一圈的涟漪,还和五十多年前一模一样。

    “离别家乡岁月多,*来人事半消磨。”

    诗人先是交代了他离乡岁月很长,家乡的人情世故变迁实在太大,与他年少时离乡前的情形完全变了样,这让诗人心中升起了对岁月消逝的无限感慨和半生不能回乡的无奈之情。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诗人先是承接上一句的人心、世故的变迁。之后笔锋一转,将目光移到眼前的镜湖上。虽然人心、世故已经变迁,但故居门前的镜湖水此时依旧春波潋滟,和50年前的样子一模一样。

    这不禁勾起了诗人年少时的回忆,再次写出了诗人不能经常回乡的无奈,也暗喻了他对家乡的无限思念之情。对于贺知章的这首《回乡偶书》,大家有什么要说的吗?欢迎评论区留言与我讨论,感谢大家的支持!

    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还请帮忙点赞、收藏!感谢支持!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感谢对本文的大力支持!

[阅读全文]...
  • 咏柳古诗朗诵 贺知章

  • 优美,诗歌
  • 导语:咏柳古诗朗诵 贺知章这是一首咏物诗,写的是早春二月的杨柳。写杨柳,该从哪儿着笔呢?毫无疑问,它的形象美是在于那曼长披拂的枝条。一年一度,它长出了嫩绿的新叶,丝丝下垂,在春风吹拂中,有着一种迷人的意态。这是谁都能欣赏的。古典诗词中,借用这种形象美来形容、比拟美人苗条的身段,婀娜的腰支,也是我们所经常看到的。这诗别出新意,翻转过来。

    咏柳古诗朗诵 贺知章

    咏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作者简介]

    贺知章(公元 约659—约744),字季真,自号四明狂客,是盛唐时期有名的诗人。他与张若虚、张旭、包融合称“吴中四士”。他的写景诗清新通俗。他和李白是好朋友,他们都是“饮中八仙”之一。

    贺知章流传下来的诗不多,收录于《全唐诗》中的只有二十首。其中七首是祭神乐章,三首是应制诗(即按皇帝的要求写的诗),但仅仅在剩下的十首中就至少有三首堪称唐诗精品,一直被人们传颂着。他的《咏柳》诗:“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是写柳的精品,特别是“二月春风似剪刀”一句已成千古名句;他的《回乡偶书二首》,感情真实自然,语言朴实无华,发自心底,感人肺腑。特别是其中第一首:“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此诗每一个从小学过唐诗的人都能背诵,而其深情厚意却非人

    人都能完全体味得到。

    公元695年,贺知章进士及第,后来官至秘书监。在大约公元706年前后,他与包括张若虚、包融在内的一批江南来京的文人相好,以“文词俊秀,名闻上京”。

    天宝元年(公元742)时,李白与道士吴筠一起在剡中隐居。吴筠奉皇上诏书进京,李白也因吴筠举荐而一同前往,后来被授予“翰林供奉”。其间他们拜访了贺知章。李白把自己写的一些诗文给贺知章看。读了李白的《乌栖曲》( 姑苏台上乌栖时,吴王宫里醉西施。吴歌楚舞欢未毕,青山欲含半边日。银箭金壶漏水多,起看秋月坠江波,东方渐高奈乐何。),贺知章赞道,“此诗可以泣鬼神矣”。读了李白的名篇《蜀道难》后,贺知章禁不住扬起眉毛对李白说道:“公非人世人,岂非太白星精耶!”读过了李白的诗文后,贺知章感叹地说道,“子,谪仙人也。”(你是从天上贬谪下来的神仙啊。)

    贺知章是修道的人,修的是“真”,不能说假话。而且他当时官居高位,诗文也很有名,他不至于、也用不着对一个初出茅庐的李白如此夸奖甚至赞叹。从后来人们对李白及其诗歌的研究所得结论来看,贺知章确实是一个具有“超感”能力的非凡的人。因此他和李白一见如故、成为好朋友,也就是自然而

    然的事了。而从李白这边来说,知音难得,能够在自己成名之前,一眼就看出自己超群出众诗才的人中,贺知章还是第一个。

    他和李白都极其喜欢喝酒,都是有名的“酒仙”。大诗人杜甫的著名诗篇《饮中八仙歌》中第一个就说的是贺知章:“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说他喝醉以后骑在马上前俯后仰的,就象坐在船上一样。醉眼昏花地掉到井里头,他干脆就在井底睡着了。常人哪怕喝得烂醉如泥,冷水一喷也就醒过来了,他喝醉了落到井里也醒不过来,所以够得上头号“酒仙”。这杜甫也真会说话,难怪后来名气很大。

    贺知章没有留下足够多的诗文,让人知道他修炼的细节。但从他留下的七首祭神乐章可以看得出来,他不但是个虔诚而严肃的修炼者,而且对修炼理论的钻研也是很深入的。而他最终弃官归隐并且正式成为道士,则是他多年修炼、道心精坚的明证。

    贺知章在86岁时得了一场大病,躺在床上已经完全不醒人事了。但后来死里逃生,又回过来了,并且上表奏明皇上,请求恩准他回乡当道士。唐明皇准许了他的请求,并同意他把自己在京城的家捐赠出来作为道观,还特地赐名“千秋”。又下诏在京城东门设立帐幕,让百官为之饯行。这还不算,唐明皇又亲自写诗为他送行。诗的序言中说:“天宝二年,太子宾客贺知章,……志期入道。朕以其年在迟暮,用循挂冠之事,俾遂赤松之游。正月五日,将归会稽。遂饯东路,…乃赋诗赠行。”唐明皇在诗中写道:“遗荣期入道,辞老竟抽簪。岂不惜贤达,其如高尚心。寰中得秘要,方外散幽襟。独有青门饯,群英怅别深。”大概是意犹未尽,又写了第二首:“筵开百壶饯,诏许二疏归。仙记题金(竹录),朝章拔羽衣。悄然承睿藻,行路满光辉。”

    在那个时代,一个人看淡红尘、转而入道是一件极*常的事。但象贺知章这样由皇帝亲自出面召集百官为之饯行,并且还写诗相赠、以壮行色,就很不一般了。实际上,这在历史上也是一个千古奇观。

    贺知章回乡后的情况史载不详,甚至他什么时候去世也不知道。其实,他去没去世也没有人知道。听说一个人在某时某地死了,结果许多年

    后又有人看到他,并且与之交谈,甚至留下诗文,这种例子在历史上还不只一个两个。

    [注释]

    咏柳:一作《柳枝词》。

    碧玉:形容柳树枝叶的颜色。这句说春天的新柳碧绿婆娑,如同玉树一般。

    妆:装饰,打扮。

    丝绦:丝带。这里借以形容柳条的柔嫩轻盈。绦,用丝编成的绳带。

    二月:农历二月,正是仲春时节。

    [译诗、诗意]

    春柳如同碧玉妆扮分外娇娆,

    垂下的万千枝条好象绿色的丝绦。

    是谁把这柳叶裁得如此精致,

    原来二月春风——它恰似一把灵巧的剪刀。

    如玉雕一样的新柳碧玉婆娑,无数柔嫩的柳条挂下来象丝带一样。细长的柳叶是谁剪出来的呢?原来二月的春风就是一把神奇的剪刀。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写的是早春二月的杨柳。

    写杨柳,该从哪儿着笔呢?毫无疑问,它的形象美是在于那曼长披拂的枝条。一年一度,它长出了嫩绿的新叶,丝丝下垂,在春风吹拂中,有着一种迷人的意态。这是谁都能欣赏的。古典诗词中,借用这种形象美来形容、比拟美人苗条的身段,婀娜的腰支,也是我们所经常看到的。这诗别出新意,翻转过来。“碧玉妆成一树高”,一开始,杨柳就化身为美人而出现;“万条垂下绿丝绦”,这千条万缕的垂丝,也随之而变成了她的裙带。上句的“高”字,衬托出美人婷婷袅袅的风姿;下句的“垂”字,暗示出纤腰在风中款摆。诗中没有“杨柳”和“腰支”字样,然而这早春的垂柳以及柳树化身的美人,却给写活了。《南史》说刘悛之为益州刺史,献蜀

    柳数株,“条甚长,状若丝缕。”齐武帝把这些杨柳种植在太昌云和殿前,玩赏不置,说它“风流可爱”。这里把柳条说成“绿丝绦”,可能是暗用这个关于杨柳的著名典故。但这是化用,看不出一点痕迹的。

    “碧玉妆成”引出了“绿丝绦”,“绿丝绦”引出了“谁裁出”,最后,那视之无形的不可捉摸的“春风”,也被用“似剪刀”形象化地描绘了出来。这“剪刀”裁制出嫩绿鲜红的花花草草,给大地换上了新妆,它正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给予人们美的启示。从“碧玉妆成”到“剪刀”,我们可以看出诗*术构思一系列的过程。诗歌里所出现的一连串的形象,是一环紧扣一环的。

    也许有人会怀疑:我国古代有不少著名的美女,柳,为什么单单要用碧玉来比呢?我想,这有两层意思:一是碧玉这名字和柳的颜色有关,“碧”和下句的“绿”是互相生发、互为补充的。二是碧玉这个人在人们头脑中永远留下年轻的印象。提起碧玉,人们就会联想到“碧玉破瓜时”这首广泛流传的《碧玉歌》,还有“碧玉小家女”(肖绎《采莲赋》)之类的诗句。碧玉在古代文学作品里,几乎成了年轻貌美的女子的泛称。用碧玉来比柳,人们就会想象到这美人还未到丰容盛鬋的年华;这柳也还是早春稚柳,没有到密叶藏鸦的时候;和下文的“细叶”“二月春风”又是有联系的。

[阅读全文]...
  • 文章:漫谈咏虎古诗

  • 文学
  • 文章:漫谈咏虎古诗

      关于赞美虎的诗句咏虎,虎,乃百兽之王,名列十二生肖之三,古诗中常见的对象,虎,生来勇猛,是尊严的象征,今天小编为大家整理了文章:漫谈咏虎古诗,欢迎来阅读哦。

      虎,乃百兽之王,名列十二生肖之三,也是古诗中常见的吟咏对象之一。在*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未见咏虎的诗篇,却可见到一些咏虎的诗句。比如:“有力如虎,执辔如组”(《邶风·简兮》),“襢裼暴虎,献于公所”(《郑风·大叔于田》),“取彼谮人,投畀豺虎”(《小雅·巷伯》),等等。其后的楚辞中也有一些咏虎的诗句。比如:《招隐士(淮南小山)》中有三处涉及“虎”,分别是“猿狖群啸兮虎豹嗥,攀援桂枝兮聊淹留”,“罔兮沕,憭兮栗,虎豹穴”,“虎豹斗兮熊罴咆,禽兽骇兮亡其曹”.楚辞之后,至唐代之前的诗中,也仅见咏虎的诗句,而未见咏虎的诗篇。唐代诗人储光羲的《猛虎词》可谓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较早咏虎的诗篇:“寒亦不忧雪,饥亦不食人。人肉岂不甘,所恶伤明神。太室为我宅,孟门为我邻。百兽为我膳,五龙为我宾。蒙马一何威,浮江一以仁。彩章耀朝日,爪牙雄武臣。高云逐气浮,厚地随声震。君能贾余勇,日夕长相亲。”此诗虽仅寥寥数语,却使猛虎的形象活现于读者的面前,给人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唐诗及以后的诗,咏虎的诗句与诗篇都很多,且内容颇为丰富。

      古诗咏虎,有的成为成语的出处。比如:“不敢暴虎,不敢冯河”(《诗经·小雅·小旻》)是成语“暴虎冯河”的出处。此成语的字面意思是“空手搏虎,徒步渡河”;其比喻义则为“冒险行事,有勇无谋”.有的成为成语在诗歌方面的书证。比如:“画虎岂类狗,忘筌在得鱼”(〔宋〕彭汝砺:《马上读书寄君时》二首之二)之前句是成语“画虎类犬”在诗歌方面的书证。此成语的字面意思是“画虎不成,反倒像狗”,其比喻义则为“仿效失真,反而弄得不伦不类”. “君家严君业夔伊,虎视眈眈雄四夷”(〔宋〕晁补之:《题李偁推官颐斋》)是成语“虎视眈眈”在诗歌方面的书证,其出处是《易·颐》“虎视眈眈,其欲逐逐”.

      虎凶猛无比,被称为“百兽之王”.古诗中以“猛”字来修饰“虎”的诗句数不胜数,仅《全唐诗》与《全宋诗》中便有不少这样的诗句。在《全唐诗》中,以“猛”与“虎”两个字连用的,共有57处;以《猛虎行》为题的,有李白、韩愈、张籍、李贺、李咸用、齐己等诗人之作。在《全宋诗》中,以“猛”与“虎”两个字连用的,共有205处,如梅尧臣的五律《道傍虎迹行》前两联“朝履猛虎迹,暮宿猛虎林。猛虎终夜啸,阴风生远岑”,用到“猛虎”的便有三处。

      正因为虎凶猛无比,其他动物包括人们对虎历来具有畏惧心理。这在古诗中也得到了充分的表现。宋代诗人孟宾于的诗句“众星不如孤月明,牛羊满山畏独虎”(《句》),这是反映动物“牛羊”对虎的畏惧心理;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句“月明游子静,畏虎不得语”(《宿青溪驿奉怀张员外十五兄之绪》),宋代大诗人陆游的诗句“行人畏虎少晨起,舟子捕鱼多夜归”(《初寒》),清代著名诗人顾亭林的诗句“空山向晚城先闭,寥落居人畏虎狼”(《居庸关》二首之二),这些是反映人们对虎的畏惧心理。

      正是对虎具有敬畏心理,有人往往“狐假虎威”,以虎为之壮胆扬威,这在古诗中也有所反映。宋代释惠崇《句》中的“杀气生龙剑,威风动虎旗”(其五十三)与“剑静龙归匣,旗闲虎绕竿”(其九十),这些是反映古人以“虎旗”壮胆扬威;宋代范仲淹《出守桐庐道中十绝》(其三)中的诗句“宁知白日照,犹得虎符归”与梅挚《五日公宴》中的诗句“虎符新合晚芳天,良会难并乐与贤”,这些是反映古人以“虎符”作为调兵遣将用的兵符。

      虎,令人谈虎色变,也令勇士奋起打虎。*古典小说《水浒传》中有武松壮士景阳冈打虎之精彩场面。古诗中也有打虎之佳作,宋代诗人汪襄的《捕虎行》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猎夫鼓勇欲生擒,失利宁虞伤手足。

      我令壮士八九辈,袒裼而往敢退缩。

      持戈踊跃皆直前,不顾爪牙加抵触。

      於菟怒斗力已困,白刃纷然刺其腹。

      不施陷阱设罗网,须臾俄闻就缚束。

      未逾半昼捷书来,抚掌惊嗟大神速。

      百夫肩舁向城市,塞巷填街争纵目。

      皆云古昔未曾有,不比春山得麋鹿。

      这里选录的`是此诗中的一部分,虽仅寥寥数语,却使壮士“捕虎”的情景惟妙惟肖地再现于读者的面前,给人留下了颇为深刻的印象。

      古诗咏虎,有的反映了彼时彼地的风俗*惯。“寅”为虎,相传五月寅日,夫妻不能同房而眠,否则,便会遭到老虎的伤害。清代舒位的《黔苗竹枝词·红苗》“织就班丝不赠人,调来铜鼓赛山神,两情脉脉浑无语,今夜空房是避寅”,反映的正是彼时彼地流传的避寅之*俗。

      古诗咏虎,有的并非实咏虎,而只是以虎为喻或以虎为衬托,言在此而意在彼。《礼记》有“苛政猛于虎”之说,以虎比喻“苛政”可谓形象生动,一针见血。古诗中以虎为喻或以虎为衬托的也绝非个别现象。有时,诗人们在诗中以“畏虎”比喻那些可畏之事。宋代诗人吕本中的诗句“七年此端居,畏病如畏虎”(《符离阻雨》),这是以“畏虎”来比喻“畏病”;欧阳鈇的诗句“爱山如爱酒,畏暑如畏虎”(《句》其十五),这是以“畏虎”来比喻“畏暑”;许棐的诗句“倦骨畏寒如畏虎,可曾一步出柴扉”(《迓张宰》),这是以“畏虎”来比喻“畏寒”.而汉魏间著名诗人王粲的诗句“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七哀诗三首》其一)则是以“豺虎”比喻搅乱“西京”、致使民不聊生的一方恶霸。以虎为衬托的,具有代表性的有唐代诗人裴说的诗句“深山不畏虎,当路却防人”(《旅行闻寇》)与宋代诗僧释居简的诗句“民不畏虎宁畏官,汝遑恤我输官难”(《第三度风潮》),前者以“不畏虎”反衬“寇”之可畏,后者以“不畏虎”反衬彼时彼地贪官污吏之可畏,也皆恰到好处。

      春节临*,农历新的一年即将开启。按照天干地支的排列,是年为壬寅年,生肖为虎。

      虎,大自然中的一种猛兽,号称百兽之王、山兽之君。它一直受到中华民族先人们的崇拜,也曾被一些少数民族当作图腾,是勇猛、威严、正义的象征。如今,由于社会的发展、环境气候的变化等原因,虎的族群已大大减少,有些虎种已经灭绝,虎已成为珍稀动物,受到世界诸多国家的保护。

      由于虎的生存*性和高大健壮的外形,人类想象中的这种动物拥有百兽之王的地位,在创作领域也经常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自古以来,以虎为描写对象的诗文很多,今略加摘录整理,且为战友们送上一份“年夜饭”,亦可算是为大家添些许乐趣吧。

      最早的咏虎诗大约起自于《诗经》或更早。据查,《诗经》中就有多首诗歌提到虎。比如,“硕人俣俣,公庭万舞。有力如虎,执辔如组。”(《邺风·简兮》)是说壮士身材魁梧,当众表演舞蹈时,动作刚健有力如同猛虎,手握缰绳而舞让人眼花缭乱。“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哀我征夫,朝夕不暇。”(《何草不黄》)是说,我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却沿着旷野而行。该诗形容征夫在外征战,如同旷野中的走兽,是《诗经》中反映下层*民生活的作品。其他如“王奋厥武,如震如怒,进厥虎臣,阚如虓虎”(《常武》);“取彼谮人,投畀豺虎。豺虎不食,投畀有北”(《巷伯》);“不敢暴虎,不敢冯河”(《小雅·小旻》)等,其意多取虎威猛之性状。

      此后,历朝历代诗人咏虎,着墨最多的便是虎之威风勇猛。南北朝时期诗人谢惠连《猛虎行》云:“猛虎潜深山,长啸自生风。”虎未出场,已是先声夺人,何其威风乃尔!唐代李贺同题诗云:“举头为城,掉尾为旌。东海黄公,愁见夜行。”宋人梅尧臣亦有同题诗道:“山木暮苍苍,风凄茅叶黄。有虎始离穴,熊罴安敢当。掉尾为旗纛,磨牙为剑铓。猛气吞赤豹,雄威蹑封狼。”在古人的诗中,虎的形态气派都极具威慑力,是因为当时的设备有限,古人观察虎时大多都保持一定的距离,且都带着敬畏之心,因此作品在描写虎时,与虎的实际形象略有差距。

      现代文人大家咏虎者亦多。鲁迅先生曾在《答客诮》中写道:“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知否兴风狂啸者,回眸时看小於菟?”“小於菟”是古人对虎之别称。该诗借用虎不食子、虎亦有情的温情一面,表达了自己对英雄豪杰应当有柔软内心的看法。郭沫若曾写有一首题为《百虎图》的长诗,尽数虎之种种雄姿和神态,极力称赞一年轻画家画的虎:“穷形极态兴颇酣,画虽稚弱志可取。”郭沫若感叹画家画虎的神韵,以至于使自己“观罢离榻感奋兴,吾病霍然忘所苦”。在赏赞虎画的同时,对画家也给予了很大的鼓励。

      从古至今,诗人写诗,无不抒情写意,有所寄托。咏虎诗也是如此。在古代,诗人们有时也将虎视为反面角色,当作一种邪恶的东西予以揭露和痛斥。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百姓将苛政与贪官污吏视为“猛虎”。猛兽贪婪食肉,不管百姓死活。正如宋人赵汝绩于《无罪言》中所写,在“草根掘欲尽”的大灾之年,却是“贪官猴而冠,健吏虎而翼”。亦如另一位宋朝诗人洪咨夔在《狐鼠》中所痛言,“狐鼠擅一窟,虎蛇行九逵”“吏鹜肥如瓠,民鱼烂欲糜”。到后来,在日本*主义侵略*的年代,国人又是将侵略者当成食人的老虎予以痛击。再其后,**说出了“一切*派都是纸老虎”的名言,表现出中华民族已经不再恐惧一切凶恶势力,敢于同帝国主义坚持斗争的信心和决心。

      对老虎形象的惧怕和反感多来自古代社会的刻板印象。过去,由于野外猛虎众多,肆虐人间,曾在很长的历史时期成为一大祸害。“猛虎出林行,咆哮取人食。居人虑虎至,荆棘挂墙壁”“磨尔牙,错尔爪。狐莫威,兔莫狡,饥来吞噬取肠饱。横行不怕日月明,皇天产尔为生狞。前村半夜闻吼声,何人按剑灯荧荧”“夜闻前村失黄犊,村路泥深印虎足。天胡恩此物,而俾之食肉?不见泰山之下妇人哭。”老虎凶猛食肉的天性对于农业社会来说有巨大的伤害,因此,防范老虎就成为古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也正因如此,但凡勇于打虎灭虎者,亦皆被民众视为英雄。武松打虎的故事千古流传,百姓也将老虎视为凶兽。然而,更多文人则是将虎当成正面形象,借虎之雄威雄风,抒发心中雄心壮志和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唐代李咸用《猛虎行》云:“猛虎不怯敌,烈士无虚言。怯敌辱其班,虚言负其恩。爪牙欺白刃,果敢无前阵。须知易水歌,至死无悔吝。”此诗充分寄托了一种情感,那就是真正的猛士在敌人面前要像猛虎那样果敢无畏,至死无悔。李白在《赠张相镐二首》中吟咏道:“拥旄秉金钺,伐鼓乘朱轮。虎将如雷霆,总戎向东巡。”此诗以虎气势傲人、震慑四方的形象比喻良将,形象地状写了将军指挥作战的英武和豪气。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写得更是慷慨激昂、跌宕起伏。他先是回顾往事:“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由此,不由大为感慨:“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复又叹:“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真是虎老雄心在,虎卧雄风存。

      **在《七律·人民*占领南京》中豪迈地吟咏道:“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这里的“虎”,既指南京地势之凶险,也可以指人民*坚毅勇敢,是勇猛之虎,又是胜利之虎。

      关于写虎的诗词,自古以来,不说汗牛充栋,也是擢发难数。以上摘录了一些,也不过是挂一漏万,抒发一点虎年感想罢了,借此祝贺新的一年。

[阅读全文]...
  • 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古诗原文及赏析

  • 文学
  • 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古诗原文及赏析

      《回乡偶书二首》是唐代诗人贺知章的组诗作品,创作于诗人晚年辞官还乡之时。第一首诗在抒发诗人久客他乡的伤感的同时,也写出了久别回乡的亲切感。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古诗原文及赏析,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古诗《回乡偶书二首》

      年代:唐

      作者:贺知章

      少小离乡老大回,乡音难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离别家乡岁月多,*来人事半销磨。

      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作品赏析

      贺知章在天宝三载(744),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时已八十六岁,这时,距他中年离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人生易老,世事沧桑,心头有无限感慨。《回乡偶书》的“偶”字,不只是说诗作得之偶然,还泄露了诗情来自生活、发于心底的这一层意思。

      第一首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在第一、二句中,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迤逦行来,心情颇不*静:当年离家,风华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首句用“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句中自对,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次句以“鬓毛衰(cuī催,疏落之意)”顶承上句,具体写出自己的“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言下大有“我不忘故乡,故乡可还认得我吗”之意,从而为唤起下两句儿童不相识而发问作好铺垫。

      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淡的一问中了。全诗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

      就全诗来看,一二句尚属**,三四句却似峰回路转,别有境界。后两句的妙处在于背面敷粉,了无痕迹:虽写哀情,却借欢乐场面表现;虽为写己,却从儿童一面翻出。而所写儿童问话的场面又极富于生活的情趣,即使我们不为诗人久客伤老之情所感染,却也不能不被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景所打动。

      第二首可看作是第一首的续篇。诗人到家以后,通过与亲朋的交谈得知家乡人事的种种变化,在叹息久客伤老之余,又不免发出人事无常的慨叹来。“离别家乡岁月多”,相当于上一首的“少小离家老大回”。诗人之不厌其烦重复这同一意思,无非是因为一切感慨莫不是由于数十年背井离乡引起。所以下一句即顺势转出有关人事的议论。“*来人事半消磨”一句,看似抽象、客观,实则包含了许多深深触动诗人感情的具体内容,“访旧半为鬼”时发出的阵阵惊呼,因亲朋沉沦而引出的种种嗟叹,无不包孕其中。唯其不胜枚举,也就只好笼而统之地一笔带过了。

      三四句笔墨荡开,诗人的目光从人事变化转到了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上。镜湖,在今浙江绍兴会稽山的北麓,周围三百余里。贺知章的故居即在镜湖之旁。虽然阔别镜湖已有数十个年头,而在四围春色中镜湖的水波却一如既往。诗人独立镜湖之旁,一种“物是人非”的感触自然涌上了他的心头,于是又写下了“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的诗句。诗人以“不改”反衬“半消磨”,以“惟有”进一步发挥“半消磨”之意,强调除湖波以外,昔日的人事几乎已经变化净尽了。从直抒的一二句转到写景兼议论的三四句,仿佛闲闲道来,不着边际,实则这是妙用反衬,正好从反面加强了所要抒写的'感情,在湖波不改的衬映下,人事日非的感慨显得愈益深沉了。

      还需注意的是诗中的“岁月多”、“*来”、“旧时”等表示时间的词语贯穿而下,使全诗笼罩在一种低回沉思、若不胜情的气氛之中。与第一首相比较,如果说诗人初进家门见到儿童时也曾感到过一丝置身于亲人之中的欣慰的话,那么,到他听了亲朋介绍以后,独立于波光粼粼的镜湖之旁时,无疑已变得愈来愈感伤了。

      陆游说过:“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回乡偶书》二首之成功,归根结底在于诗作展现的是一片化境。诗的感情自然、逼真,语言声韵仿佛自肺腑自然流出,朴实无华,毫不雕琢,读者在不知不觉之中被引入了诗的意境。象这样源于生活、发于心底的好诗,是十分难得的。

      拓展内容:回乡偶书二首(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

      原文

      回乡偶书二首其一

      贺知章〔唐代〕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拼音解读

      shào xiǎo lí jiā lǎo dà huí,xiāng yīn wú gǎi bìn máo cuī 。

      ér tóng xiāng jiàn bù xiāng shí,xiào wèn kè cóng hé chù lái 。

      相关翻译

      少小时离开家乡,年老了方才回来,乡音没有改变,鬓发却已经班白稀疏。

      儿童们看见我都不认识,笑着问我:客人你是从哪里来?

      相关赏析

      天宝二年(743)十二月,贺知章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时已八十六岁,距他少年离乡已经有五十来个年头了。诗人在年老之际置身于熟悉而又陌生的故乡环境中,心头有无限感慨,写下两首诗,此其一。

      少小时就离开故乡,直到年老了方才回来,中间不知发生了多少人事沧桑变化。乡音虽供的鬓发却早已斑白稀疏,两相对照中自有不胜业之感。

      久别家乡老大回来,昔日相识的人不见。务有儿童迎笑相问:“客从何处来?”在家乡已为且客了。全诗在有问无答中悄然作结,哀婉备至动人心弦,千百年来为人传诵,老少皆知。

      诗中一、二句尚是常语,三、四句从一个儿童不识相问的小小情节说来,将年老重返故乡时那种既喜悦又怅惘的复杂心情表现得十分真切、让人味之无穷,是“以少总多”的范例。

      宋人范晞文《对床夜语》卷三:“杨衡诗云:正是忆山时,复送归山客。’张籍云:‘长因送人处,忆得别家时。’卢象《还家》诗云:“小弟更孩幼,归来不相识。’贺知章云:‘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语益换而益佳,善脱治者宜参之。”

      作者介绍

      贺知章贺知章(659-744? ),字季真,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人,自号“四明狂客”。武后证圣元年(695)登进士第,官至秘书监,故称“贺秘监”。天宝三年,请度为道士,回乡不久卒。为人旷达不羁,好饮酒。杜商作《饮中八仙歌),将其列为“八仙”之首。善诗歌及草隶书,与张旭、包融、张若虚号为“吴中四士”。其诗大多散失,今存二十首。《全唐诗》存其诗一卷。有《贺秘监集)。

[阅读全文]...
  • 李贺的古诗

  • 李贺的古诗(精选32首)

      在**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看到过许多经典的古诗吧,狭义的古诗,是指产生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体裁。那些被广泛运用的古诗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李贺的古诗,欢迎阅读与收藏。

      1、《安乐宫》

      深井桐乌起,尚复牵清水。

      未盥邵陵瓜,瓶中弄长翠。

      新成安乐宫,宫如凤凰翅。

      歌回蜡板鸣,左悺提壶使。

      绿蘩悲水曲,茱萸别秋子。

      2、《八月》

      孀妾怨长夜,独客梦归家:

      傍檐虫缉丝,向壁灯垂花;

      帘外月光吐,帘内树影斜;

      悠悠飞露姿,点缀池中荷。

      3、《巴童答》

      巨鼻宜山褐,庞眉入苦吟。

      非君唱乐府,谁识怨秋深?

      4、《白虎行》

      火乌日暗崩腾云,秦皇虎视苍生群。

      烧书灭国无暇日,铸剑佩玦惟将军。

      玉坛设醮思冲天,一世二世当万年。

      烧丹未得不死药,拏舟海上寻神仙。

      鲸鱼张鬣海波沸,耕人半作征人鬼。

      雄豪气猛如焰烟,无人为决天河水。

      谁最苦兮谁最苦,报人义士深相许。

      渐离击筑荆卿歌,荆卿把酒燕丹语。

      剑如霜兮胆如铁,出燕城兮望秦月。

      天授秦封祚未移,衮龙衣点荆卿血。

      朱旗卓地白虎死,汉皇知是真天子。

      5、《北中寒》

      一方黑照三方紫,黄河冰合鱼龙死。

      三尺木皮断文理,百石强车上河水。

      霜花草上大如钱,挥刀不入迷濛天。

      争瀯海水飞凌喧,山瀑无声玉虹悬。

      6、《贝宫夫人》

      丁丁海女弄金环,雀钗翘揭双翅关。

      六宫不语一生闲,高悬银榜照青山。

      长眉凝绿几千年,清凉堪老镜中鸾。

      秋肌稍觉玉衣寒,空光帖妥水如天。

      7、《残丝曲》

      垂杨叶老莺哺儿,残丝欲断黄蜂归。

      绿鬓年少金钗客,缥粉壶中沈琥珀。

      花台欲暮春辞去,落花起作回风舞。

      榆荚相催不知数,沈郎青钱夹城路。

      8、《昌谷北园新笋四首》

      箨落长竿削玉开,君看母笋是龙材。

      更容一夜抽千尺,别却池园数寸泥。

      斫取青光写楚辞,腻香春粉黑离离。

      9、《昌谷读书示巴童》

      虫响灯光薄,宵寒药气浓。

      君怜垂翅客,辛苦尚相从。

      10、《昌谷诗》

[阅读全文]...
  • 送陈章甫古诗词

  • 送陈章甫古诗词

      《送陈章甫》

      作者:李颀

      四月南风大麦黄,枣花未落桐叶长。

      青山朝别暮还见,嘶马出门思旧乡。

      陈侯立身何坦荡,虬须虎眉仍大颡。

      腹中贮书一万卷,不肯低头在草莽。

      东门沽酒饮我曹,心轻万事皆鸿毛。

      醉卧不知白日暮,有时空望孤云高。

      长河浪头连天黑,津口停舟渡不得。

      郑国游人未及家,洛阳行子空叹息。

      闻道故林相识多,罢官昨日今如何。

      【注解】:

      1、饮:使喝。

      2、津口:管渡口的小吏。

      3、故林:犹故乡。

      【韵译】:

      四月好风光,南风和暖麦儿黄,

      枣子的花还未落,桐叶已长满。

      故乡一座座青山,早晚都相见,

      马儿出门嘶声叫,催人思故乡。

      陈章甫光明磊落,胸怀真荡然,

      脑门宽阔虎眉虬须,气派非凡。

      胸怀万卷书,满腹经纶有才干,

      这等人才,怎能低头埋没草莽。

      想起洛阳东门买酒,宴饮我们,

      胸怀豁达,万事视如鸿毛一般。

      醉了就睡,那管睡到日落天黑,

      偶尔仰望,长空孤云游浮飘然。

      黄河水涨,风大浪高浪头凶恶,

      管渡口的'小吏,叫人停止开船。

      你这郑国游子,不能及时回家,

      我这洛阳客人,徒然为你感叹。

      听说你在故乡,至交旧友很多,

      昨日你已罢官,如今待你如何?

      【评析】:

      李颀的送别诗,以善于描写人物著称。此诗的开头四句写送别,轻快舒坦,情怀旷达。中间八句,写陈章甫志节操守,说他光明磊落,清高自重。这八句是诗魂所在 (前四句写他的品德、容貌才学和志节;后四名写他形迹脱略,不与世俗同流,借酒隐德,自持清高)。最后六句,用比兴手法暗喻仕途险恶,世态炎凉。然而诗人却不以为芥蒂,泰然处之。

      笔调轻松,风格豪爽,别具一格。

[阅读全文]...

相关词条

相关文章

贺之章的古诗有那几首 - 句子

贺之章的古诗有那几首 - 语录

贺之章的古诗有那几首 - 说说

贺之章的古诗有那几首 - 名言

贺之章的古诗有那几首 - 诗词

贺之章的古诗有那几首 - 祝福

贺之章的古诗有那几首 - 心语

推荐词条

活动队名和口号大全 洋务派口号 5班班级口号 篮球加油口号 汪汪队立大功口号 美少女战士口号 春游口号 冠军团队口号 运动口号幼儿园 班组名称及口号大全 红色精神口号 班级口号励志 彩旗队口号 http默认端口号 双11口号 团队pk口号 比赛口号霸气押韵 安踏口号 口号和队名 全民健身口号 京东口号 小米口号 早操口号 蔡徐坤口号 smtp端口号 消防安全口号 财务部口号 廉洁口号 六一口号 mysql端口号 食品安全口号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