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地的艺术的图片专辑列表,每个地的艺术相关图片专辑均由普通用户整理而成。通过欣赏专辑名称、风格和缩略图,能够迅速找到与你同样品味的用户创建的专辑,从而找到适合自己品味的图片。地的艺术图片专辑列表,希望能帮您找到喜爱的图片。
阿尔丰斯·穆夏生于捷克南部的莫拉维亚,是20世纪初叶巴黎流行的“新艺术”的代表画家,穆夏的绘画,在富有华丽装饰美的甜俗优雅的表象里,蕴藏着升华人性的精神旨归。他的新艺术美女海报绘画,在20世纪初期即闻名欧美,穆夏晚期的作品,无论油画、粉彩、素描,更是自由奔放,造型优美精致,引人入胜。因战祸频繁,穆夏成为浪迹各地的波西米亚艺术家。晚年,在爱国心的驱使下他回归祖国,并完成“斯拉夫史诗”系列20幅联作,
穆夏的作品吸收了日本木刻对外形和轮廓线优雅的刻画,拜占庭艺术华美的色彩和几何装饰效果,以及巴洛克、洛可可艺术的细致而富于肉感的描绘。他用感性化的装饰性线条、简洁的轮廓线 和明快的水彩效果创造了被称为“穆夏风格”的人物形象。经过他的加工,所有的女性形象都显得甜美优雅,身材玲珑曲致,富有青春的活力,有时还有一头飘逸柔美的秀发。他的画面常常由青春美貌的女性和富有装饰性的曲线流畅的花草组成。
与别的艺术家不同,穆夏同时也是一位摄影师,他利用摄影技术来辅助他的创作。他让模特儿摆出他所需要的姿势后拍成照片,然后以照片为基础,在画面上对服饰和头发进行整理加工,经过特别的构图再加上花卉及植物花纹的装饰,最后完成他的创作。他的很多招贴画的素材都来源于照片,他为伯恩哈特所画的许多海报也是来自艺术家的剧照或画家本人为她拍的照片。这个*惯其实是来源于他成名前那段穷困潦倒的生活经历,因为每次请模特都需要按时间付出很高的费用,穷得叮当响的穆夏根本支付不起,将模特的形象用照片记录下来不仅可以积累素材,还可以节省不少开支。后来,穆夏就将摄影当作和速写同样重要的创作辅助工具。
尽管穆夏在商业绘画领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但他心中并不满足,总是希望能够创作一些能真正代表自身意识的严肃作品。“斯拉夫史诗”被穆夏视作自身艺术生涯的总结,他在这个主题上倾注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他不仅向专家请教斯拉夫的历史,同时也对所选择的历史场景所处的环境和有关联的人物做了大量的研究。
二十世纪初的中欧,乡村的风貌、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民间的服饰与几个世纪前并没有太大的变化,所以穆夏常带着相机和速写本在乡间穿行,满怀激情地为他的作品寻找灵感和收集素材。虽然这些油画仍然十分讲究画面的布局和细节的精致描绘,但与过去的商业性绘画有很大不同的是,这些油画更多的呈现出凝重的历史沉淀和深厚的现实基础。画面的主角不再是千篇一律的青春少女,而是现实生活中斯拉夫人的鲜活形像,画面充满了生活粗糙的质感;风格也不再是纯粹装饰性的,而更多呈现出象征主义的气质。这些油画的确画家全部艺术天赋的体现,但却不如他的商业性作品出名。
昆特·布赫兹(Quint Buchholz),德国插画大师。于1957年生于德国亚琛附*的史托堡,后于斯图加特长大。 布赫兹现与妻子及三个孩子生活在慕尼黑。
布赫兹在慕尼黑美术学院( Munich Academy of Art)学*了四个学期的美术史,并师从Gerd Winner教授,学*绘画与*面设计。
从1979年开始,布赫兹开始了他的画家、插画家生涯。此后,先后为德国及世界的三十多家出版社创作插画。
1982后,布赫兹在德国、瑞士、法国、意大利、西班牙、希腊、台湾等国家或地区地举办了七十多次个人展览。
2000年至2001年,布赫兹投入于三十多件装置艺术、“寻找目标”系列雕塑作品等一系列艺术创作中。
布赫兹用自己当主角,邀请我们进入他宁静美好的图画中,在每个瞬间停留,分享他的心灵世界。他并不解释他的画,一切都留待读者自己体会,自己想象--就像生活中许许多多事情一样。
克里斯·库克西是美国的艺术家,他这些精细华丽的雕塑试图以永恒为主题:希图一种永不枯竭、永无休止的潜能和动势,却又悲观地放弃,将永恒放在安静的死亡和长眠中。他温情地碰触人类致死的忧疾,用具象拟人的死亡形象来代表死亡的双重特性。
作品中有两种对立的元素,
一是由创世纪水月观音等代表的古典图像,是人类过去对世界的想象;
二是由管道、钢架、建筑结构代表城市和机械文明,是现实的文明内胆的象征。
作者重塑的这个“历史与未来”和“真实与虚幻”都错乱的世界,其实是对末世的一种描绘,作者看起来带有浓重的末世情节
在这个意义上,这些作品可以说是雕塑,也可以说是模型,它塑造了一个时空、真伪交织的想象世界
对了随便一提
他也是电影《异形》的造型设计师
http://kuksi.com/
克里斯·库克西是美国的艺术家,他这些精细华丽的雕塑试图以永恒为主题:希图一种永不枯竭、永无休止的潜能和动势,却又悲观地放弃,将永恒放在安静的死亡和长眠中。他温情地碰触人类致死的忧疾,用具象拟人的死亡形象来代表死亡的双重特性。
作品中有两种对立的元素,
一是由创世纪水月观音等代表的古典图像,是人类过去对世界的想象;
二是由管道、钢架、建筑结构代表城市和机械文明,是现实的文明内胆的象征。
作者重塑的这个“历史与未来”和“真实与虚幻”都错乱的世界,其实是对末世的一种描绘,作者看起来带有浓重的末世情节
在这个意义上,这些作品可以说是雕塑,也可以说是模型,它塑造了一个时空、真伪交织的想象世界
对了随便一提
他也是电影《异形》的造型设计师
http://kuksi.com/
18世纪欧洲大陆掀起了一股中国热,随之而诞生了被称为艳情艺术的洛可可风格。洛可可时期大致始于1715年路易十四驾崩,于1793年路易十六被送上绞刑架为止。这一时期的艺术风格总体特征给人留下浪漫愉快、轻柔优美的印象。中国热的兴起和作为沟通中西文化纽带的传教士活动是分不开的,随着法国传教士在华的活动,中国的文化经典如《春秋》、《礼记》等的部分章节甚至全书被介绍到了法国,中国的特产如丝稠、 瓷器、漆器等被大量引进法国。一场中国文化热在法国逐渐升温,诞生于此时的“洛可可风格”正是这种对中国文化的憧憬与向往的反映。
“洛可可”(Rococo)原指用石块和贝壳装饰庭园,后引申为洛可可式布置或装饰,常见于室内设计、绘画、建筑和雕塑。“洛可可风格”同中国艺术崇尚的超脱、纯朴、想象以及含蓄典雅、质朴等东方古典审美取向有异曲同工之妙,它从中国吸收的更多的来自于精神上的飘逸轻柔和自然天成的态度。
路易十五统治时代是洛可可风格的鼎盛期,所以洛可可风格又被称为“路易十五式”。路易十五(1710—1774)五岁继承王位,在位*六十年。他对艺术的审美喜好和艺术追求深深地影响着那一时期的家居风格。
灿烂的东方文化使欧洲人对中国文化产生了美好的单纯的向往,许多重要的知识分子对中国文化都崇尚至极,例如欧洲启蒙运动的先驱伏尔泰就特别推崇中国文化,他曾称赞中国人是所有的人中最有理性的人, 认为中国哲学没有任何神奇的意味。
2004年的夏天,Riitta Ikonen(芬兰艺术家)参与了布兰顿大学的一个名为“Location Vocation Vacation”的项目,她将每周的心得体验做成一份A6大小的明信片,从世界各处,日本、西班牙、俄罗斯、芬兰、英国⋯⋯寄给次年的插画导师Margaret Huber。这些明信片好似简装快递,内容五花八门:干果、地图、证件照、苔藓、头发、白色粉末、鱼骨头、纽扣⋯⋯150多份明信片源源不断的送达Margaret Huber的手中,只有5份未达目的地。
如今,这个项目还在继续着。Margaret Huber仍然不间断的收到这样有趣的明信片,收集一个人的生活,想必是一件美好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