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江城子·密州出猎》教学设计 >

《江城子·密州出猎》教学设计

关于《江城子·密州出猎》教学设计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江城子·密州出猎》教学设计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江城子·密州出猎》教学设计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江城子·密州出猎》教学设计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句子:即与《江城子·密州出猎》教学设计相关的句子。
语录:即与《江城子·密州出猎》教学设计相关的名人语录
说说:即与《江城子·密州出猎》教学设计相关的qq说说、微信朋友圈说说。
名言:即与《江城子·密州出猎》教学设计相关的名人名言、书籍名言。
诗词:即与《江城子·密州出猎》教学设计相关的古诗词、现代诗词、千古名句。
祝福语:即与《江城子·密州出猎》教学设计相关的祝福祝贺词。
心语:即与《江城子·密州出猎》教学设计相关的早安、晚安朋友圈心语。

  • 江城子密州出猎说课稿

  • 说课稿
  •   一、学情分析(教学背景):

      《江城子·密州出猎》是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5课《词五首》的其中一首词。初三的学生对词的内容理解已培养了初步的能力,但对表现手法这一知识点的赏析较为欠缺,所以本微课设计就是针对学生这一重点、难点进行教学。

      二、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欣赏词的能力:欣赏词的音乐美、画面美、情感美。

      2、感悟苏东坡豪放的词风。

      三、教学重点:

      理解本词通过引用典故、直抒胸臆这两种手法抒情言志。

      四、教学难点:

      感悟苏东坡豪放的词风

      五、教学方法:

      朗读——探究——品味——感悟

      六、课型:

      新授课

      七、教学过程:

      1、导入:

      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2、读词以入境

      (1)听视频范读。

      (2)学生自由读、齐读。

      明确语气语调:豪迈奔放,高亢激昂

      (3)整体感知本词上、下片的内容

      3、品词以入味

      (1)理解体味本词通过引用典故、直抒胸臆这两种手法抒情言志

      (2)本词引用了哪些典故?分别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4、论词以识人

      总结本词主旨,理解苏东坡豪放的'词风。

      八、板书设计:

      写作特点(表现手法):引用典故、直抒胸臆——豪放风格

      1、亲射虎,看孙郎:少年狂气,意气奋发。

      2、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希望朝廷重用自己,报效国家。

      3、西北望,射天狼:杀敌报国的豪情,建功立业的决心。

      九、教学反思:

      《江城子﹒密州出猎》是一首用韵律抒写音乐美感的词,是一首用典故抒写深长意蕴的词,是一首用豪情抒写雄心壮志的词。本节微课紧紧围绕学生学*的重点、难点进行设计,通过朗读——探究——品味——感悟这些方法进行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这一节课的遗憾之处在于应再增设激发学生对诗词想象力的环节,体味作者如何让文字变得更生动,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感情和词风。

[阅读全文]...
  • 《江城子.密州出猎》教学设计3篇

  • 教学设计
  •   一、教材分析

      《江城子。密州出猎》是苏轼在密州任上的作品,也是豪放词的开山之作。苏轼才华横溢,*生就有报国立功的信念,但因和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和,自动请求外任,创作这首词的时候,他年已四十,时值西北边事紧张,西夏多次进攻边境。词人在上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一幅气势恢弘的出猎图,下阕刻画了一位老当益壮,忠心报国的英雄形象。整首词纵情豪迈,洋溢着词人的豪情壮志和爱国情怀,读来铿锵有力,威武豪迈。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者及其代表作,有节奏、有感情地诵读四首词。

      2、体会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品味、赏析词的语言内涵。

      3、把握作者在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的爱国思想。

      过程与方法:

      1、反复诵读,在诵读中品味词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2、在了解词意的基础上,通过设疑、适时点拨,引导学生鉴赏关键词、句,结合时代背景、写作背景体会作者的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三、教学重、难点

      理解作品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学*对比阅读,体会四首词作的异同点。

      四、教法和学法:

      1。诵读法。诵读入文本,诵读涵咏体验文字包含的情味儿,诵读体悟词人愁绪的不同滋味儿,诵读感受词人不同的语言风格。学*诗歌中,诵读是涵咏、品析、体验、感悟的前提,诵读是输入,也是情感再现的手段。

      2。对比品析法。对比解读,是解读这两首词愁因不同、愁滋味不同、愁的表现形式不同的有效方法,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法,是发现事物不同的常用方法,更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3。主观想象。诗歌往往是借助意象来营造意境的。《辞海》中说:“意境是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客观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能使读者产生想象和联想,如身入其境,在思想情感上受到感染。”

      4。主问题引路。疑问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因此笔者用“头发为何而白”——“愁的原因一样吗”——“愁的滋味一样吗”——“愁的表现形式一样吗”来激发学生带着问题比读这两首词,同时用这样的问题链作为教学的主线。

      五、教具准备

      学生准备:课本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目标:

      初步感受豪放派的风格特点,反复朗读感受苏词豪放大气的特点

      初步了解苏轼的经历和形象,体会诗人虽身处逆境仍渴望为国建功的壮志豪情

      教学重点:初步感受豪放派的风格特点,反复朗读感受苏词豪放大气的特点

      教学难点:初步了解苏轼的经历和形象,体会诗人虽身处逆境仍渴望为国建功的`壮志豪情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我们已经学*了柳永的《蝶恋花》、晏殊的《浣溪沙》、李之仪的《卜算子》、李清照的《如梦令》,你能概括这些词在语言风格和表现主题上的共性吗?

      曲折委婉,情意绵长

      2、当一种文学体裁发展到一定程度以至于缺乏新意时,它要么选择改变,要么只能接受消亡。当词的发展面对这一十字路口时,是哪一位文学家指明了词发展的道路呢?

      补充:王灼《碧鸡漫志》:“东坡先生非心醉于音律者,偶尔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道自振。”

      3、苏轼“新”在哪里?“向上一路”是怎样的一路?今天我们学*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相信通过学*,你能从中找到答案

      补充材料:“*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

      二、豪放词的朗读方法

      1、从标题来看,这首词在表现的内容方面,与之前柳永、晏殊等人的词有怎样的不同?标题中的“江城子”与“密州出猎”分别是什么?

      不再局限于儿女情长,闺阁情愁,而是表现出猎这一男性化的事件,体现的是男子的豪情。

      2、自由朗读这首词,体会这首词在朗读的时候与之前所学的词在朗读方法上应有哪些不同?

      音量大、吐字饱满、语调高亢、断句果断不拖沓、有英雄气概……

      3、补充材料:俞文豹在《历代诗余引吹剑录》谈到一个故事,提到苏东坡有一次在玉堂日,有一幕士善歌,东坡因问曰:“我词何如柳七(即柳永)?”幕士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棹板,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绝倒。

      4、以小组朗读评比的形式,强调豪放派作品的朗读气势,在朗读中感受苏词豪放的特点

      三、感性体验苏轼的“狂”

      1、在朗读苏轼这首词、体会“豪放”的风格特点时,应重点抓住词中哪一个字来体会苏轼当时的情怀?读出“狂”的感受。

      2、这首词中苏轼的“狂”体现在哪些方面?结合朗读加深体会

      “左牵黄,右擎苍”——对自己威风形象的得意之情

      “锦帽貂裘,千骑卷*冈”——声势浩大

      “卷”描绘出千骑*卷山林、人欢马叫、竞逐争奔的浩大声势。

      “亲射虎,看孙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英雄气概

      3、圈划文中能够突出体现苏轼的“狂”的字词,并通过朗读重读加以表现

      “亲射虎”“看孙郎”“西北望,射天狼”等

      四、理性分析苏轼的“狂”

[阅读全文]...
  • 《江城子·密州出猎》教学设计5篇

  • 教学设计
  •   一、导入并介绍作者:

      唐诗宋词是*文学史上的两朵奇葩,说到宋词,我们不能不讲到苏东坡,讲苏东坡的词又不能不了解苏东坡为人品性:

      苏轼少年时代就有两种个性两种特色。一种个性和特色是有儒家用世的志意——士以天下为己任。他这种用世的志意从他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来了,有一次读到《后汉书范滂传》,范滂少年时便怀澄清天下之志,后来受迫害遭遇灾难,他不逃避、不苟且逢迎、不委屈求全,宁可付上生命。苏轼范滂传的时候内心激动感发,就问他母亲,他日儿做范滂,你能做范滂的母亲吗?因为《范滂传》中记载,范滂为了理想要以生命为代价的时候,他跟母亲说,我是对不起母亲的,范滂说一个人要想有美好的品德节义,又想有富贵寿考,两者不能得全,我愿意你去完成你的理想。他另一面个性和特色是受道家思想的影响,他很小的时候读《庄子》,《庄子》中那种高远的、不受约束的、超远旷达的修养和想象故事有很多,苏轼曾感慨的说,我从前也有一些想法就是说不出来,今天看了《庄子》,《庄子》上所写的就是我想的。他从小就把儒道两家的美好品格和修养融会到自己的修养之中,这为他后来虽多次遭贬谪,但能以超然的态度处理,对于国家、对于人民的忠爱则始终执著没有改变打下了基础。你只要把他召回朝廷,该说的什么正直话,他还照说;贬官在外他为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在密州,救过旱灾;在徐州,救过黄河水灾;在杭州,疏浚西湖的淤泥,建了苏堤;晚年被贬惠州,设法修建桥梁,解决了老百姓渡江渡海的困难。(我们这些人既然读了圣贤之书,虽是老且穷,但不管我们生命上有什么挫折困难,而我们所学的这些道理是贯彻在内心之中,充满于我们的骨髓之内的。就是在死生忧患之间,直须笑谈于死生之际。)

      苏东坡开创了豪放词风,“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壮,总在历代壮土耳边回响。今天我们要学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就是他最早的一首豪放词。

      有人对此词作了评论,说苏轼此词一反“诗庄词媚”的传统观念,“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意思说,词到苏轼,以“逸怀浩气”的豪放词,取代了五代以来专写儿女情长的婉约词,改变了一代词风,拓宽了词的境界,树起了词风词格的别一旗帜。

      二、明确学*目标:

      1、在朗读中感受诗人的郁闷、无奈和超脱的情怀

      2、通过对典故的理解体悟诗人的雄心壮志。

      三、朗读:

      1、自由朗读

      2、指名朗读并正音

      3、集体朗读

      四、请同学们结合注释试着意译全词:

      讲重点词及典故的意思

      六、词中一个“狂”字总括了全文内容,也总括了全文情感。

      1、下面咱们就文中内容找写狂态的语句,体味那种狂情,找出来后就用“狂在……”说话。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

      示例:狂在“亲射虎,看孙郎”,学孙权骑马射虎,以逞自己的豪兴。

      狂在“聊发小年狂”的雄心勃勃。

      狂在“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的气宇轩昂。

      狂在“千骑卷*冈”的浩大声势。

      狂在“倾城随太守“的受民拥戴的得意。

      狂在又出猎联想到“西北望,射天狼”的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狂在又出猎联想到“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的期望得到朝廷重用的宿愿。

      2、齐读,读出他的狂情。

      七、拓展:

      这首词感情纵横奔放,虽不乏慷慨激愤之情,但气象恢弘,充满阳刚之美,成为历史弥珍的名篇。可是,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苏轼受儒道两家的影响,既有豪放的一面,也有韶秀的一面。在这里,我们再读一篇苏轼写于密州的另一首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

      1、自由朗读

      2、指名读、齐读

      3、完成练*

      ①、这是苏轼为悼念原配妻子王弗而写的一首悼亡词,全词表现了词人对亡妻绵绵不尽的哀伤和思念的思想感情。

      ②、思考《江城子密州出猎》和《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感情基调有何不同及分别用什么手法来表达感情的。

      《密州出猎》和《记梦》,一个是气韵高旷,一个是声情凄婉,风格迥异。《密州出猎》主要运用了用典的表现手法。表示希望得到朝廷起用,委以边任,抗敌建功。《记梦》以“梦”的形式用虚实结合的方式来表现对忘妻的思念之情。

      《密州出猎》突破“词为艳科”的藩篱,用小词写*武狩猎,将词从花间月下**出来,走向更为广阔的天地。

      苏轼《江城子记梦》境界开阔,感情纯真,品格高尚,读来使人耳目一新。用词来悼亡,是苏轼首创。在扩大词的题材,在丰富词的表现力方面,本篇应占有一定的地位。

      结合对这两首词以及我们对苏轼人品的了解,最后我们用一句话来概括苏轼的形象。

      他是一位有铮铮着铁骨绵绵情意的词人;

      他是一位内柔外刚的人;

      他是一位真正的男子汉;

      他是一个儿女私情与家国在计兼顾的矛盾体;

      他是一位有血有肉的*常人。

      教学目标:

      初步感受豪放派的风格特点,反复朗读感受苏词豪放大气的特点

      初步了解苏轼的经历和形象,体会诗人虽身处逆境仍渴望为国建功的壮志豪情

      教学重点:初步感受豪放派的风格特点,反复朗读感受苏词豪放大气的特点

      教学难点:初步了解苏轼的经历和形象,体会诗人虽身处逆境仍渴望为国建功的壮志豪情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我们已经学*了柳永的《蝶恋花》、晏殊的《浣溪沙》、李之仪的《卜算子》、李清照的《如梦令》,你能概括这些词在语言风格和表现主题上的共性吗?

      曲折委婉,情意绵长

[阅读全文]...
  •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阅读答案

  • 阅读答案
  •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冈。欲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①?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②。

      【注释】

      ①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朝廷何日派遣冯唐持节去云中郡赦免魏尚的罪呢?《史记·冯唐列传》记载: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他爱惜士卒,优待军吏,匈奴远避。匈奴曾一度来犯,魏尚亲率车骑出击,所杀甚众。后因报功文书上所载杀敌的数字与实际不合被削职。经冯唐代为辨白后,认为判得过重。文帝就派冯唐带着传达圣旨的符节去赦免魏尚的罪,让魏尚仍然担任云中郡太守。

      ②天狼:星名,一称犬星。《楚辞·九歌·东君》:“长矢兮射天狼。”《晋书·天文志》云:“狼一星在东井南,为野将,主侵掠。”词中以此隐喻侵犯北宋边境的辽国与西夏。

      13、这首词气势豪迈,以一个“狂”字贯穿全篇;上片的“狂”是实写,下片的“狂’是虚写。(3分)

      14、下片两个注解处采用了用典的.手法,分别表达了什么意思?(4分)

      答案:

      13、出猎(或打猎);征战杀敌的愿望(共3分,答对一空2分,答对两空3分)

      14、①表达了作者以魏尚自许,希望能得到朝廷的信任和重用。②表达了作者要尽全力抵御外敌入侵,为国立功的决心。(每点各2分)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阅读全文]...
  • 江城子密州出猎教学设计 (菁选3篇)

  • 教学设计
  •   教学目标:

      初步感受豪放派的风格特点,反复朗读感受苏词豪放大气的特点

      初步了解苏轼的经历和形象,体会诗人虽身处逆境仍渴望为国建功的壮志豪情

      教学重点:初步感受豪放派的风格特点,反复朗读感受苏词豪放大气的特点

      教学难点:初步了解苏轼的经历和形象,体会诗人虽身处逆境仍渴望为国建功的壮志豪情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我们已经学*了柳永的《蝶恋花》、晏殊的《浣溪沙》、李之仪的《卜算子》、李清照的《如梦令》,你能概括这些词在语言风格和表现主题上的共性吗?

      曲折委婉,情意绵长

      2、当一种文学体裁发展到一定程度以至于缺乏新意时,它要么选择改变,要么只能接受消亡。当词的发展面对这一十字路口时,是哪一位文学家指明了词发展的道路呢?

      补充:王灼《碧鸡漫志》:“东坡先生非心醉于音律者,偶尔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道自振。”

      3、苏轼“新”在哪里?“向上一路”是怎样的一路?今天我们学*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相信通过学*,你能从中找到答案

      补充材料:“*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

      二、豪放词的朗读方法

      1、从标题来看,这首词在表现的内容方面,与之前柳永、晏殊等人的词有怎样的不同?标题中的“江城子”与“密州出猎”分别是什么?

      不再局限于儿女情长,闺阁情愁,而是表现出猎这一男性化的事件,体现的是男子的豪情。

      2、自由朗读这首词,体会这首词在朗读的时候与之前所学的词在朗读方法上应有哪些不同?

      音量大、吐字饱满、语调高亢、断句果断不拖沓、有英雄气概……

      3、补充材料:俞文豹在《历代诗余引吹剑录》谈到一个故事,提到苏东坡有一次在玉堂日,有一幕士善歌,东坡因问曰: “我词何如柳七(即柳永)?”幕士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棹板,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绝倒。

      4、以小组朗读评比的形式,强调豪放派作品的朗读气势,在朗读中感受苏词豪放的特点

      三、感性体验苏轼的“狂”

      1、在朗读苏轼这首词、体会“豪放”的风格特点时,应重点抓住词中哪一个字来体会苏轼当时的情怀?读出“狂”的感受。

      2、这首词中苏轼的“狂”体现在哪些方面?结合朗读加深体会

      “左牵黄,右擎苍”——对自己威风形象的得意之情

      “锦帽貂裘,千骑卷*冈”——声势浩大

      “卷”描绘出千骑*卷山林、人欢马叫、竞逐争奔的浩大声势。

      “亲射虎,看孙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英雄气概

      3、圈划文中能够突出体现苏轼的“狂”的字词,并通过朗读重读加以表现

      “亲射虎”“看孙郎”“西北望,射天狼”等

      四、理性分析苏轼的“狂”

      1、苏轼为何而“狂”?(“狂”一般是由于有强烈的情感需要宣泄)

      “老夫”“鬓微霜”“何日遣冯唐”“西北望,射天狼”

      背景的补充:

      当时,北宋王朝积贫积弱,国内外危机日益加深,辽和西夏不断侵扰,边患时有发生。苏轼虽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同而被贬官,但仍关心国事,坚持抵御外侮的主张。

      希望报效国家,以身许国而又不被朝廷信任,报国无门,年华空老。

      2、当时的苏轼其实只有三十多岁,却自称“老夫”,你从他自称“老夫”体会到他当时怎样的境遇?

      3、苏轼的“狂”是积极乐观的还是消极观的?你怎么理解苏轼的这种“狂”?

      “鬓微霜,又何妨?”——不服老

      “何日遣冯唐”——对朝廷满怀希望

      “会”挽雕弓如满月——对未来的确信

      强调:反复朗读下片,尤其是体会“射天狼”上扬的语调

      确有悲壮之气,强调其中的“壮”

      更主要的是面对误解、怀疑、逆境、磨难的不屈服的乐观精神,这是苏轼精神人格的体现,是真正的豪放

      后来苏轼跌跌撞撞从密州而徐州而湖州而黄州而登州而扬州而惠州直至海南,人生历程中不断被贬,却也能

      潇潇洒洒,秉承“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的乐观、豁达。

      有诗为证:

      贬官惠州:“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贬官琼州:“抒说先生睡未足,着人休撞五更钟”;

      贬官海南:“九死蛮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生”。

      正如他自己所言:“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3、朗读体会

[阅读全文]...
  • 江城子密州出猎的教学设计3篇

  • 教学设计
  •   一、学情分析

      《江城子·密州出猎》是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5课《词五首》的其中一首词。初三的学生对词的内容理解已培养了初步的能力,但对表现手法这一知识点的赏析较为欠缺,所以本微课设计就是针对学生这一重点、难点进行教学。

      二、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欣赏词的能力:欣赏词的音乐美、画面美、情感美。

      2、感悟苏东坡豪放的词风。

      三、教学重点

      理解本词通过引用典故、直抒胸臆这两种手法抒情言志。

      四、教学难点

      感悟苏东坡豪放的词风

      五、教学方法

      朗读——探究——品味——感悟

      六、课型

      新授课

      七、教学过程

      1、导入:

      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2、读词以入境

      (1)听视频范读。

      (2)学生自由读、齐读。

      明确语气语调:豪迈奔放,高亢激昂

      (3)整体感知本词上、下片的内容

      3、品词以入味

      (1)理解体味本词通过引用典故、直抒胸臆这两种手法抒情言志

      (2)本词引用了哪些典故?分别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4、论词以识人

      总结本词主旨,理解苏东坡豪放的词风。

      八、板书设计

      写作特点(表现手法):引用典故、直抒胸臆——豪放风格

      1、亲射虎,看孙郎:少年狂气,意气奋发。

      2、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希望朝廷重用自己,报效国家。

      3、西北望,射天狼:杀敌报国的豪情,建功立业的决心。

      九、教学反思

      《江城子﹒密州出猎》是一首用韵律抒写音乐美感的词,是一首用典故抒写深长意蕴的词,是一首用豪情抒写雄心壮志的词。本节微课紧紧围绕学生学*的重点、难点进行设计,通过朗读——探究——品味——感悟这些方法进行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这一节课的遗憾之处在于应再增设激发学生对诗词想象力的环节,体味作者如何让文字变得更生动,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感情和词风。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抓住“狂”,通过品味、朗读体会词人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全诗。

      2、理解三个典故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宋代苏轼也曾经组织了一次武装演*,不过他的目的却是提高民众保卫祖国的意识和能力,今天我们就一起了解这次演*的盛况和作者的感想。

      二、检查预*

      1、谁在哪里出猎?苏轼和他的同僚在密州出猎。

      2、出猎的装束是怎样的?出猎的场面是怎样的?锦帽貂裘。千骑卷*冈。

      3、这首词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呢?表达了作者希望能杀敌卫国的雄心壮志。

      4、这首词的风格怎样呢?

      豪放派:语言畅达流利奔放,高亢激昂,直抒胸臆;内容多以雄奇阔大意境抒发强烈的政治热情,豪爽的英雄本色。

      三、学法指导

[阅读全文]...
  • 苏轼《江城子》赏析

  • 赏析
  •   江神子/江城子

      苏轼 北宋

      梦中了了醉中醒。只渊明,是前生。走遍人间,依旧却躬耕。昨夜东坡春雨足,乌鹊喜,报新晴。

      雪堂西畔暗泉鸣。北山倾,小溪横。南望亭丘,孤秀耸曾城。都是斜川当日景,吾老矣,寄馀龄。

      【赏析】

      这首词作于苏轼贬谪黄州期间。他以自己“躬耕于东坡,筑雪堂居之”自比于晋代诗人陶渊明斜川之游,融说理、写景和言志于一炉,词中表达了对渊明的深深仰慕之意,抒发了随遇而安、乐而忘忧的旷达襟怀。作品*淡中见豪放,充满恬静闲适而又粗犷的田园趣味。

      首句“梦中了了醉中醒”,一反常理,说只有醉中才清醒,梦中才了然,表达了愤世嫉俗的情怀。此句表明,苏轼能理解渊明饮酒的心情,深知他梦中或醉中实际上都是清醒的,这是他们的共同之处。“只渊明,是前生。走遍人间,依旧却躬耕”,充满了辛酸的.情感,这种情况又与渊明偶合,两人的命运何其相似。渊明因不满现实政治而归田,苏轼却是以罪人的身份贬所躬耕,这又是两人的不同之处。苏轼带着沉痛辛酸的心情,暗示躬耕东坡是受政治迫害所致。

      “昨夜东坡春雨足,乌鹊喜,报新晴”,于一番议论后融情入景,通过对春雨过后乌鹊报晴这一富有生机的情景的描写,隐隐表达出词人欢欣、怡悦的心情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过片后四句以写景为主,极富立体感。这几句中,鸣泉、小溪、山亭、远峰,日与耳目相接,表现出田园生活恬静清幽的境界,给人以超世遗物之感。作者接着以“都是斜川当日景”作一小结,是因心慕渊明,向往其斜川当日之游,遂觉所见亦斜川当日之景,同时又引申出更深沉的感慨。陶渊明四十一岁弃官归田,后来未再出仕,五十岁时作斜川之游。苏轼这时已经四十七岁,躬耕东坡,一切都好像渊明当日的境况,是否也会象渊明一样就此以了余生呢?那时政治黑暗,苏轼东山再起的希望很小,因而产生迟暮之感,有于此终焉之意。结句“吾老矣,寄馀龄”的沉重悲叹,说明苏轼不是自我麻木,盲目乐观,而是对余生存深深的忧虑,是“梦中了了”者。

      这首词的结构颇具匠心。首句突兀而起,议论中饱含感情。其后写景,环环相扣,层次分明,紧扣首句的议论,景中寓情,情中见理。结拍与首句议论及过片后的写景相呼应,总括全词,以东坡雪堂今日春景似渊明当日斜川之景,引出对斜川当日之游的向往和逆境中淡泊自守、怡然自足的心境。“都是斜川当日景”,这看似*淡的词句,是作者面对远去的历史背影所吐露的心声。

[阅读全文]...
  • 《江城子密州出猎》阅读练*「精编」3篇

  • 阅读
  •   17.用简明的语言概括词的上阕、下阕的内容。(2分)

      上阕:

      下阕:

      18.下面对该词的理解品味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 此词是苏轼的第一首最具豪放风格的作品,表现他决心抗击辽、夏侵略的爱国壮志。自此,他树起了“自是一家”的旗帜,提高了词品,扩大了词的界境。

      B. 开篇着一“聊”一“狂”两字,更见作者的潇洒豪放,也隐约透露出怨愤之情;再用一个“卷”字,写出众多人马像疾风一样驰骋山冈的壮观的出猎场面。

      C. 用典故是古诗词创作常用艺术手法之一,用典故能含蓄委婉地表情达意。词中下阕采用冯唐持节赦免魏尚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希望朝廷悯恤年老,免去罪名的愿望。

      D. 结尾三句卒章显志,表明作者想要驰骋沙场、为国杀敌、一展宏图的强烈愿望和远大的志向,其耿耿忠心溢于言表,凸显了刚强威武的英雄气概。

      参考答案:

      17.上阕写出猎盛况(场面)。下阕写报国情。(意同即可)

[阅读全文]...
  • 《江城子·密州出猎》原文及翻译赏析3篇

  • 赏析,翻译
  •   原文: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彫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彫通:雕)

      译文:

      我姑且抒发一下少年的豪情壮志,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擎着苍鹰,戴着华美鲜艳的帽子,穿着貂皮做的衣服,带着上千骑的随从疾风般*卷*坦的山冈。为了报答满城的人跟随我出猎的盛情厚意,我要像孙权一样,亲自射杀猛虎。

      我痛饮美酒,心胸开阔,胆气更为豪壮,(虽然)两鬓微微发白,(但)这又有何妨?什么时候皇帝会派人下来,就像汉文帝派遣冯唐去云中赦免魏尚的罪(一样信任我)呢?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就像满月一样,朝着西北瞄望,射向西夏军队。

      注释:

      江城子:词牌名。

      密州:今山东诸城。

      老夫:作者自称,时年三十八。

      聊:姑且,暂且。

      狂:豪情。

      左牵黄,右擎苍: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擎着苍鹰,形容围猎时用以追捕猎物的架势。

      黄:黄犬。

      苍:苍鹰。

      锦帽貂裘:名词作动词使用,头戴着华美鲜艳的帽子。貂裘,身穿貂鼠皮衣。是汉羽林军穿的服装。

      千骑卷*冈:形容马多尘土飞扬,把山冈像卷*子一般掠过。

      千骑:上千个骑马的人,形容随从乘骑之多。

      倾城:全城的人都出来了。形容随观者之众。

      太守:指作者自己。

      看孙郎:孙郎,孙权。这里借以自喻。

      酒酣胸胆尚开张:极兴畅饮,胸怀开阔,胆气横生。

      尚:更。

      微霜:稍白。

      节:兵符,传达命令的符节。

      持节:是奉有朝廷重大使命。

      云中:汉时郡名,今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一带,包括山西省西北一部分地区。

      会:定将。

      挽:拉。

      雕弓:弓背上有雕花的弓。(另解释为:天弓)

      满月:圆月。

      天狼:星名,又称犬星,旧说指侵掠,这里隐指西夏。《楚辞·九歌·东君》:“长矢兮射天狼。”

      《晋书·天文志》云:“狼一星在东井南,为野将,主侵掠。”词中以之隐喻侵犯北宋边境的辽国与西夏。

      中心:

      这首词通过描写一次出猎的壮观场面,借历史典故抒发了作者杀敌为国的雄心壮志,体现了为了效力抗击侵略的豪情壮志,并委婉地表达了期盼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

      赏析:

      1、这首词是苏轼豪放词中较早之作,作于公元1075年(熙宁八年)冬,当时苏轼任密州知州。据《东坡纪年录》:“乙卯冬,祭常山回,与同官*射放鹰作。”苏轼有《祭常山回小猎》诗云:“青盖前头点皂旗,黄茅冈下出长围。弄风骄马跑空立,趁兔苍鹰掠地飞。回望白云生翠巘,归来红叶满征衣。圣明若用西凉簿,白羽犹能效一挥。”其描写出猎的壮观场面及卒章所显之志,与这首《江城子》类似。

      苏轼对这首痛快淋漓之作颇为自得,在给友人的信中曾写道:“*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苏轼此词一反“诗庄词媚”的传统观念,“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拓宽了词的境界,树起了词风词格的别一旗帜。

      苏轼深受儒家民本思想的影响,历来勤政爱民,每至一处,都颇有政绩,为百姓所拥戴。密州时期,他的生活依旧是寂寞和失意的,郁积既久,喷发愈烈,遇事而作,如挟海上风涛之气。

      这首词起句陡兀,用一“狂”字笼罩全篇,藉以抒写胸中雄健豪放的一腔磊落之气。“狂”虽是聊发,却缘自真实。苏轼外任或谪居时期常常以“疏狂”、“狂”、“老狂”自况。如《十拍子》:“强染霜髭扶翠袖,莫道狂夫不解狂。狂夫老更狂。”苏轼时年四十,正值盛年,不应言老,却自称“老夫”,又言“聊发”,与“少年”二字形成强烈反差,形象地透视出、流露出内心郁积的情绪。此中意味,需要特别体会。他左手牵黄狗,右手擎猎鹰,头戴锦绣的帽子,身披貂皮的外衣,一身猎装,气宇轩昂,何等威武。“千骑卷*冈”,一“卷”字,突现出太守率领的队伍,势如磅礴倾涛,何等雄壮。全城的百姓也来了,来看他们爱戴的太守行猎,万人空巷。这是怎样一幅声势浩大的行猎图啊,太守倍受鼓舞,气冲斗牛,为了报答百姓随行出猎的厚意,决心亲自射杀老虎,让大家看看孙权当年搏虎的雄姿。上阕写出猎的壮阔场面,豪兴勃发,气势恢宏,表现出作者壮志踌躇的英雄气概。

      下阕承前进一步写“老夫”的“狂”态。出猎之际,痛痛快快喝了一顿酒,意兴正浓,胆气更壮,尽管“老夫”老矣,鬓发斑白,又有什么关系!以“老”衬“狂”,更表现出作者壮心未已的英雄本色。北宋仁宗、神宗时代,国力不振,国势羸弱,时常受到辽国和西夏的侵扰,令许多尚气节之士义愤难*。想到国事,想到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处境,于是苏轼借出猎的豪兴,将深隐心中的夙愿和盘托出,不禁以西汉魏尚自况,希望朝廷能派遣冯唐一样的使臣,前来召自己回朝,得到朝廷的信任和重用(这里作者用了一个典故;据《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记载: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抵御匈奴有功,只因报功时少报了六个首级而获罪削职。后来,文帝采纳了冯唐的劝谏,派冯唐持符节到云中去赦免了魏尚)。其“狂”字下面潜涵的赤诚令人肃然起敬。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天狼”,即喻指辽和西夏。作者以形象的描画,表达了自己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下阕借出猎表达了自己强国抗敌的政治主张,抒写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

      这首词感情纵横奔放,令人“觉天风海雨逼人”。从艺术表现力上说,词中一连串表现动态的词,如发、牵、擎、卷、射、挽、望等,十分生动形象。全词表现了作者的胸襟见识,情感兴趣,希望理想,一波三折,姿态横生,“狂”态毕露;虽不乏慷慨激愤之情,但气象恢弘,一反词作柔弱的格调,“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充满阳刚之美,成为历久弥珍的名篇。

      2、这首词写苏轼在密州作地方长官时,有一次去打猎的情景。

      打猎,对于一个职业猎手,是家常便饭;而对于苏轼这样年已四十的地方官来说,就不能不算一次壮举了。词中就是从表达他出猎时的激动心情开始的。“老夫聊发少年狂”,老夫,是古代年长男性的自称,切合作者的年纪和口吻。“聊”,是姑且的意思。这句说,老夫今天要发一发小伙子那种“狂劲儿”了。“左牵黄,右擎[ qíng举起]苍”,左手牵着黄狗,右臂架着苍鹰。鹰和狗是用来追捕猎取对象的。“锦帽貂裘”,是戴着锦帽穿着貂皮袄,这次打猎是在冬天,所以穿着皮衣。千骑卷*冈”:成千的骑手跟随着他,浩浩荡荡,象疾风一般卷向*坦的山冈。这里显示了作为一州长官出猎时的声势和排场,确实是壮观啊!百姓几乎全城出动(即倾城),都想追随苏轼这个知州(相当于汉朝的'太守),去看他打猎。而他也为百姓的热情所感动,暗下决心,为了答谢(报)人们的情意,他要学*三国时代匹马单枪搏斗猛虎的孙权(孙郎),亲手射杀猛虎,给大家看看。

      在上片,作者实际上已经绘制成他的“太守出猎图”。写出了他的形貌,也写活了他的神情;渲染了热烈的气氛,更揭示出了他昂扬的精神状态。

      转入下片,作者又进一步深化了所要表达的主题。他说,他刚刚喝足了酒(酒酣)因而更加气粗胆壮(即胸胆尚开张),鬓发有些花白,又有什么妨碍呢!看来好像是承接上片,表现他老当益壮的英雄气概。其实,这里所指,已不限于打猎。他在考虑更为重要的事情:“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皇帝什么时候才派冯唐到云中传达命令?这里用了汉文帝刘恒时的一个典故。“云中”是汉朝的一个郡,在今年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一带和山西省西北部一部分地区。“节”,即符节,是传达皇帝命令的凭证。汉文帝曾派冯唐到云中郡,传旨赦免前云中太守魏尚受的处分,恢复他的官职。魏尚原来抗击匈奴侵扰有功,后来因小过失受到不公*的处罚。可见,作者是在以魏尚自比,希望皇帝能早日委派自己担当保卫边防的重任。他这样希望,并不是无的放矢。因为,当时宋王朝正受到来自西北方的西夏和来自东北方的辽国的军事威胁,国家的安危引起了苏轼的严重关切。他渴望奔赴军事前线,来实现为国立功的政治抱负。最后三句:“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天狼”指天狼星,在古代星象学上,被认为是主侵掠的。作者把它当作敌人的象征,又利用“狼”属于野兽,当在被射猎之列的联想,他表示,将要(会)紧握雕花的强弓,把他对敌人的仇恨凝聚在拉得圆如满月般的弓弦上,看准那西北方的敌人,狠狠地射去。

      作品以出猎开始,却以将利箭射向敌人这种出人意料的结局收尾;利用巧妙的艺术构思,把记叙出猎的笔锋一转,自然地表现出了他志在杀敌卫国的政治热情和英雄气概,这就把一首生活随笔式的小词写成了充满爱国激情的作品。这首词读起来,韵调铿锵,气势雄浑,感情奔放,境界开阔,是一首表现了苏轼豪放风格的成功之作。

      创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公元1075年(神宗熙宁八年),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这是宋人较早抒发爱国情怀的一首豪放词,在题材和意境方面都具有开拓意义。词的上阙叙事,下阙抒情,气势雄豪,淋淳酣畅,一洗绮罗香泽之态,读之令人耳目一新。首三句直出会猎题意,次写围猎时的装束和盛况,然后转写自己的感想:决心亲自射杀猛虎,答谢全城军民的深情厚意。过片以后,叙述猎后开怀畅饮,并以魏尚自比,希望能够承担起卫国守边的重任。结尾直抒胸臆,抒发杀敌报国的豪情:总有一天,要把弓弦拉得像满月一样,射掉那贪残成性的“天狼星”,将西北边境上的敌人统统一扫而光。这首词在偎红倚翠、浅斟低唱之风盛行的北宋词坛可谓别具一格,自成一体,对南宋爱国词有直接影响。作者对此阕也颇感自豪,在《与鲜于子骏书》中,他曾说此词“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自是一家”。可见这首词可能是作者第一次作豪放词的尝试。

      鉴赏:

[阅读全文]...
  • 中学语文《江城子密州出猎》教学设计3篇

  • 教学设计
  •   一、导入并介绍作者:

      唐诗宋词是*文学史上的两朵奇葩,说到宋词,我们不能不讲到苏东坡,讲苏东坡的词又不能不了解苏东坡为人品性:

      苏轼少年时代就有两种个性两种特色。一种个性和特色是有儒家用世的志意——士以天下为己任。他这种用世的志意从他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来了,有一次读到《后汉书范滂传》,范滂少年时便怀澄清天下之志,后来受迫害遭遇灾难,他不逃避、不苟且逢迎、不委屈求全,宁可付上生命。苏轼范滂传的时候内心激动感发,就问他母亲,他日儿做范滂,你能做范滂的母亲吗?因为《范滂传》中记载,范滂为了理想要以生命为代价的时候,他跟母亲说,我是对不起母亲的,范滂说一个人要想有美好的品德节义,又想有富贵寿考,两者不能得全,我愿意你去完成你的理想。他另一面个性和特色是受道家思想的影响,他很小的时候读《庄子》,《庄子》中那种高远的、不受约束的、超远旷达的修养和想象故事有很多,苏轼曾感慨的说,我从前也有一些想法就是说不出来,今天看了《庄子》,《庄子》上所写的就是我想的。他从小就把儒道两家的美好品格和修养融会到自己的修养之中,这为他后来虽多次遭贬谪,但能以超然的态度处理,对于国家、对于人民的忠爱则始终执著没有改变打下了基础。你只要把他召回朝廷,该说的什么正直话,他还照说;贬官在外他为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在密州,救过旱灾;在徐州,救过黄河水灾;在杭州,疏浚西湖的淤泥,建了苏堤;晚年被贬惠州,设法修建桥梁,解决了老百姓渡江渡海的困难。(我们这些人既然读了圣贤之书,虽是老且穷,但不管我们生命上有什么挫折困难,而我们所学的这些道理是贯彻在内心之中,充满于我们的骨髓之内的。就是在死生忧患之间,直须笑谈于死生之际。)

      苏东坡开创了豪放词风,“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壮,总在历代壮土耳边回响。今天我们要学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就是他最早的一首豪放词。

      有人对此词作了评论,说苏轼此词一反“诗庄词媚”的传统观念,“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意思说,词到苏轼,以“逸怀浩气”的豪放词,取代了五代以来专写儿女情长的婉约词,改变了一代词风,拓宽了词的境界,树起了词风词格的别一旗帜。

      二、明确学*目标:

      1、在朗读中感受诗人的郁闷、无奈和超脱的情怀

      2、通过对典故的理解体悟诗人的雄心壮志。

      三、朗读:

      1、自由朗读

      2、指名朗读并正音

      3、集体朗读

      四、请同学们结合注释试着意译全词:

      讲重点词及典故的意思

      六、词中一个“狂”字总括了全文内容,也总括了全文情感。

      1、下面咱们就文中内容找写狂态的语句,体味那种狂情,找出来后就用“狂在……”说话。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

      示例:狂在“亲射虎,看孙郎”,学孙权骑马射虎,以逞自己的豪兴。

      狂在“聊发小年狂”的雄心勃勃。

      狂在“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的气宇轩昂。

      狂在“千骑卷*冈”的浩大声势。

      狂在“倾城随太守“的受民拥戴的得意。

      狂在又出猎联想到“西北望,射天狼”的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狂在又出猎联想到“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的期望得到朝廷重用的宿愿。

      2、齐读,读出他的狂情。

      七、拓展:

      这首词感情纵横奔放,虽不乏慷慨激愤之情,但气象恢弘,充满阳刚之美,成为历史弥珍的名篇。可是,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苏轼受儒道两家的影响,既有豪放的一面,也有韶秀的一面。在这里,我们再读一篇苏轼写于密州的另一首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

      1、自由朗读

      2、指名读、齐读

      3、完成练*

      ①这是苏轼为悼念原配妻子王弗而写的一首悼亡词,全词表现了词人对亡妻绵绵不尽的哀伤和思念的思想感情。

      ②思考《江城子密州出猎》和《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感情基调有何不同及分别用什么手法来表达感情的。

      《密州出猎》和《记梦》,一个是气韵高旷,一个是声情凄婉,风格迥异。《密州出猎》主要运用了用典的表现手法。表示希望得到朝廷起用,委以边任,抗敌建功。《记梦》以“梦”的形式用虚实结合的方式来表现对忘妻的思念之情。

      《密州出猎》突破“词为艳科”的藩篱,用小词写*武狩猎,将词从花间月下**出来,走向更为广阔的天地。

      苏轼《江城子记梦》境界开阔,感情纯真,品格高尚,读来使人耳目一新。用词来悼亡,是苏轼首创。在扩大词的题材,在丰富词的表现力方面,本篇应占有一定的地位。

      结合对这两首词以及我们对苏轼人品的了解,最后我们用一句话来概括苏轼的形象。

      他是一位有铮铮着铁骨绵绵情意的词人;

      他是一位内柔外刚的人;

      他是一位真正的男子汉;

      他是一个儿女私情与家国在计兼顾的矛盾体;

      他是一位有血有肉的*常人。

      一﹑导入新课

      二﹑学*目标

      1、借助手头资料,能说出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

      2、通过朗读,能说出词的主要内容,把握作品主旨,体会作者感情。

      3、名句积累与赏析。

      三﹑评价任务

      1.针对目标1,设计一个活动:借助手头资料,能说出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理解这首词的内容。

      2.针对目标2,设计一个活动:通过朗读,能说出词的主要内容,把握作品主旨,体会作者感情。

      3.针对目标3,通过交流合作,学生能说出赏析名句的方法。

[阅读全文]...

相关词条

相关文章

推荐词条

种树的过程作文 种树的日记 种树的作文 种树日记100字 种树小学作文 种树作文600字 种树作文300字 种树作文 种树优秀作文 种树三年级作文 种树一年级作文 种巧克力作文 种子高中作文 种子销售合同 种子采购合同 种子购买合同 种子话题作文 种子议论文作文800字 种子观察日记 种子秘密主题活动方案 种子的自述作文 种子的生命作文 种子的理想作文 种子的梦想作文 种子的日记 种子的旅行教案 种子的旅行大班教案 种子的旅行作文 种子的故事作文 种子的成长作文600字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