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卫填海的古诗大意 >

精卫填海的古诗大意

关于精卫填海的古诗大意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精卫填海的古诗大意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精卫填海的古诗大意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精卫填海的古诗大意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句子:即与精卫填海的古诗大意相关的句子。
语录:即与精卫填海的古诗大意相关的名人语录
说说:即与精卫填海的古诗大意相关的qq说说、微信朋友圈说说。
名言:即与精卫填海的古诗大意相关的名人名言、书籍名言。
诗词:即与精卫填海的古诗大意相关的古诗词、现代诗词、千古名句。
祝福语:即与精卫填海的古诗大意相关的祝福祝贺词。
心语:即与精卫填海的古诗大意相关的早安、晚安朋友圈心语。

  • 《精卫填海》原文及译文

  • 古诗文
  • 《精卫填海》原文及译文

      文言文是*古代的一种汉语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言。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精卫填海》原文及译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精卫填海》原文:

      佚名〔先秦〕

      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精卫填海》译文:

      炎帝的小女儿,名叫女娃。有一次,女娃去东海游玩,溺水身亡,再也没有回来,因此化为精卫鸟。经常口衔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

      《精卫填海》注释:

      1、炎帝之少女:炎帝的小女儿。

      2、溺:溺水,淹没。

      3、故:因此。

      4、为:化为,成为。

      5、堙:填塞。

      《精卫填海》故事:

      太阳神炎帝有一个小女儿,名叫女娃,是他最钟爱的女儿、有一天,女娃驾着小船,到东海去游玩,不幸海上起了风浪,象山一样的海浪把小船打翻,女娃就淹死在海里,永远不回来了。炎帝固然挂念他的女儿。但都不能用他的光和热来使她死而复生,只好独自悲伤罢了。

      女娃不甘心她的`死,她的魂灵变化做了一只小鸟,名叫“精卫”。精卫长着花脑袋、白嘴壳、红脚爪,大小有点象乌鸦,住在北方的发鸠山。她恨无情的大海夺去了她年轻的生命,因此她常常飞到西山去衔一粒小石子,或是一段小树枝;展翅高飞,一直飞到东海。她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上回翔着,把石子或树枝投下去,要想把大海填*。

      大海奔腾着,咆哮着,露出雪亮亮的牙齿。凶恶地嘲笑着:“小鸟儿,算了罢,你这工作就算干上一百万年,也休想把大海填*呢。”

      精卫在高空答复大海:“哪怕是干上一千万年,一万万年,干到宇宙的终尽,世界的末日,我也要把你填*!”

      “你为什么衔恨我这样深呢?”

      “因为你呀——夺取了我年轻的生命,将来还会有许多年轻无辜的生命要被你无情地夺去。”

      “傻鸟儿,那么你就干吧——干吧!”大海哈哈地大笑了。

      精卫在高空悲啸着:“我要干的!我要干的!我要永无休止地干下去的!这叫人悲恨的大海啊,总有一天我会把你填成*地!”

      她飞翔着,啸叫着、离开大海,又飞回西山去;把西山上的石子和树枝衔来投进大海。她就这样往复飞翔,从不休息,直到今天她还在做着这种工作。

      原文: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纹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阅读全文]...
  • 《精卫填海》阅读及答案

  • 阅读
  • 《精卫填海》阅读及答案

      在日复一日的学*、工作生活中,我们时常需要做些阅读题,而与阅读题如影随形的则是阅读答案,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检查自己的得与失,并对今后的学*做出调整。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可以有效帮助到我们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精卫填海》阅读及答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精卫填海

      在浩瀚的东海上,有一种叫精卫的小鸟。这种鸟整天忙忙碌碌,到西山去衔来小树枝、小石子,丢到大海里去。它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原来,它立志要以坚韧不拔的毅力,把大海填*。

      这种鸟原来生长在北方的发鸠山上,它把窝筑在拓木和桑树上。它的形状跟乌鸦差不多,带有花纹的脑袋,白色的尖喙,血红的脚爪,叫声就像在呼唤自己的名字:精卫——,精卫——”那它们为什么要飞到东海来,并且衔树枝和石子想填*大海呢?

      这里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在古时候,炎帝有个最小的女儿,名叫女娃。

      有一次女娃到东海边去游玩,不幸被汹涌的海水吞没了。女娃死不瞑目,怨恨不绝。她的怨气化成了一种鸟,这种鸟就是精卫。

      直到现在,东海边上还留有精卫誓水处——据说女娃就是在此处落水淹死的`,所以精卫鸟誓死不饮这里的水。

      精卫鸟以它微弱的力量想要填*浩瀚无垠的大海,这当然是不可能实现的。但是,它认定目标,坚持不懈地努力的精神却是难能可贵的,是鼓舞人奋发向上的。这大约就是《精卫填海》这则神话一直流传的原因吧。

      1、给画线字选择正确的读音【A】。

      坚持不懈

      A、xiè

      B、jiě

      2、给画线字选择正确的读音【A】。

      浩瀚无垠

      A、yín

      B、xiàn

      3、给画线字选择正确的读音【A】。

      誓死

      A、shì

      B、ché

      4、给画线字选择正确的读音【B】。

      尖喙

      A、chuán

      B、huì

      5、《精卫填海》这则神话一直得以流传的`原因是什么【A】?

      A、精卫认定一个目标,坚持不懈地努力的精神却是难能可贵的,是鼓舞人奋发向上的。

      B、女娃死不瞑目,怨恨不绝。她的怨气化成了一种鸟。

      C、在浩瀚的东海上,有一种叫精卫的小鸟。这种鸟整天忙忙碌碌,到西山去衔来小树枝、小石子,丢到大海里去。

      D、精卫鸟以它微弱的力量想要填*浩瀚无垠的大海,这当然是不可能实现的。

      6、你最欣赏的是精卫的什么【D】?

      A、死不瞑目

      B、忙忙碌碌

      C、怨恨不断

      D、坚持不懈

      7、你还读过哪些神话故事?写出两个故事的名字。

      答:开天辟地、八仙过海、女娲补天、嫦娥奔月等等。

[阅读全文]...
  • 精卫填海文言文翻译(古代汉语精卫填海翻译)

  • ▲▲▲点击头像查看更多往期内容

    说明:翻译共分四行:1.原文;    2.逐字直译;3.意译,力求符合现代汉语表达*惯;4.重点字词或知识点的说明(必要时)。

    即使在今天,对渺小的人类而言,大海也是变幻莫测的,巨浪、台风、海啸经常打人类一个措手不及。在上古时期,人类还小的时候,面对大海更是束手无策。这篇小故事就反映了古代先民与大海之间的恩怨纠葛。

    大海可以轻而易举地吞噬人类,但是,我们并没有因为自己力量的渺小而退缩。面对大海,我们会有畏惧,但我们并不逃避。女娃的身体被大海吞没了,但她的精魂世世代代都用树枝石块向大海投放着自己的愤怒。这就是我们民族宝贵的精神之一——永远相信自己的力量,敢于与茫茫未知的大自然力量相抗争。

    纵观我们的神话,有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有举弓射日的后羿,还有炼石补天的女娲、世代移山的愚公……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凶险的自然灾害,我们的祖先没有祈求天神的怜悯,没有消极退缩,更没有当缩头乌龟。“天命不足畏”,他们相信自然规律可以掌握,恶劣的环境可以改造,团结一致地发挥自己的力量,百折不挠地改造自然。有的事业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有的事业让我们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但我们筚路蓝缕、开拓进取,终于走出了蛮荒时代,成为了地球上唯一一个从未中断的文明。

    若是阅读本文对您有些许帮助请不吝点赞转发分享给更多朋友

    先贤经典篇章为华夏文化之无尽藏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阅读全文]...
[阅读全文]...
  • 精卫填海读后感(神话故事精卫填海读后感)

  • “精卫填海”故事在它的发源地山西*子县完整版是这样的:炎帝的小女儿,名叫女娃。女娃到东海游玩,恶黑龙兴风作浪将女娃淹死在东海里,女娃不甘心她的死,她的魂灵变化做了一只小鸟,名叫精卫,她恨无情的大海夺去了她的生命,常叼着发鸠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

    故事流传了不少于5000千年,是否还能反映“精卫”所生活时代生存状况和自然环境,目前还不敢下定论,但可以猜想。故事能流传几千年而不衰,必然有它的合理性,必能反映出当时生产、生活环境一些情况。透视神话背后的逻辑,我觉得我们可以这样推理:

    1、“精卫”死后化为鸟,可以推想当时鸟在人们精神世界里是一种美好且神圣的存在,与东夷人的以鸟为图腾有相通之处,且炎帝部落与东夷部落生存空间有大量重叠部分,文化的相互交流和借鉴是必然的。

    2、这个故事能够被长久而广泛地传颂说明当时这个故事在部落民众中是产生了强烈共鸣的,进而说明当时溺水而亡或者死于洪水猛兽的非正常死亡应该很多。人们希望通过对炎帝女儿的祭奠来寄托自己对有同样遭遇的亲人们的哀思。

    3、“填海”行为可以推理当时的人们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生产生活动技术,对大自然给予的灾难并未完全认命,而是有强烈的抗争精神。

    4、故事中有“炎帝”一词,部落首领为王,联盟首领为帝,这说明当时精卫所在部落是联盟的核心部落,炎帝部落中有子部落,部落群稍大。

    5、故事中的“黑恶龙”出现可以推想当时的炎帝部落周围有并不相属的其它龙图腾部落,炎帝部落群并未覆盖华北、华中、华东等地,而是分布于晋东南一带。

    结合现*古学、分子人类学,古气候学以及中国其它上古传说,我们可以推想炎帝部落时期社会的一些生产状况和生存环境。

    *几十年来考古界发现了大量史前人类遗址,其中有4500年前--8000年前的遗址颇多,分部在华北、华中、华东等地区,这与传说中神农氏炎帝部落活动的时间和地域是相吻合的。分子人类学的专家们对全国各地的现代人DNA作了抽检,并对远古至今大量遗址中人类DNA进行了分析,对比研究得出,炎帝部落父系基因Y-DNA多为O2a(其中有少量的O1a和O1b),与后期出现的黄帝部落(几乎是清一色的O2a)同源,东夷部落苗瑶部落分别为O1a和O1b,其中混有少量O2a。这说明炎帝部落与东夷部落、苗瑶部落是有混血现象的。考古还发现炎帝遗址和东夷部落遗址、苗瑶部落遗址中出土的文物好多是有相似相通之处的,这就是各部落集团在文化层面上交流借鉴的铁证。

    在史前人类的图腾里,东夷部落(山东江苏群)和苗瑶部落均以鸟为图腾之一,炎帝部落群和东夷部落(河北群)以龙为图腾之一,史前社会的末期,随着黄帝部落的壮大与征伐,龙图腾才逐渐成为稳定的文化符号。在史前社会炎帝部落虽然种植技术领先于其它部落,但早期这一优势并不十分突出,在与东夷、苗瑶部落竞争并不占绝对优势,在与从黄土高原陆续迁徙而来的其它华族部落的竞争中也不占优势,与各部落之间竞争互有胜负,女人被掳掠占有是不可避免的,混血杂居成为必然,文化相互吸收借鉴也是必然的,在这漫长的交融发展过程过程中,以蛇、鱼、猪、羊为神物的炎帝部落也视鸟为圣物了,部落子民希望在自己死后,灵魂能化为自由自在的鸟儿,摆脱人间的苦难。

    只要给予足够的和*时间,农业经济的积累速度总是快过狩猎的,但部落之间的战争胜负是不一定的,因此炎帝部落在某地好不容易有所成就,又补迫辗转迁徙,这一阶段大概发生在6000年年前,这就是各地都有炎帝传说、遗迹的原因。在经历经了西北、华中、华东、华北等地的千年大辗转,并在这些地方留下了遗迹、遗存、遗址、遗民之后,炎帝部落的农业技术也积累到了一定的质变程度,他们最终在今天的华北晋东南地区安定下来,“精卫填海”故事就是在炎帝部落迁入晋东南地区的早期发生的。

    迁入晋东南地区的炎帝部落早期不仅弱小,除了面对其他部落之间的竞争之外,还面临着大自然的冷酷无情--洪水灾害。因为中国古气候与现今是有很大不同的,4500年前的黄河流域大约有4000年左右的暖湿气候,其降水量相当于今天长江流域的降水量,当时的晋东南地区洪水肆虐,夺去了大量先民们的生命,人们普遍对自然灾害,尤其是洪水有刻骨铭心恐惧感,但为了生存又不得不抗争。“精卫”应该是这种背景下溺水而亡的,由于她是部落首领的女儿,受关注率要比部落里的普通人大的多,祭祀和悼念活动也会大的多,有同样失亲之痛的人们自觉加入到“精卫”的祭祀和悼念中来,悠远的哀嚎与悲伤持久印在人们的内心深处。每一次洪水为害时,炎帝和他的子民都会再次举行悼念活动。人们即是表达他们对洪水的痛恨、亲人的哀思,也是表达他们对自然和命运的抗争,同时也不忘甩锅给东边以龙为图腾的部落,蔑之为黑恶龙,因为他们的竞争也加剧了炎帝部落的苦难。

    炎帝部落发展状况和环境大概是这样的,是符合人类社会演化的逻辑的,这样说来开头的5点推理是有道理的,“精卫填海”的故事能告诉我们很多史前事和是。

    “故事”的版本很多且久远,再加*年来旅游经济的驱动,许多地方无中生有地添加了大量史前人类“故事、遗迹、遗存”。人们难辩真假,产生了许多困惑和不解:1、炎帝不是神农氏部落一个具体的首领吗?2、炎帝不是和黄帝为同期并存的人物吗?3、中国史前人类图腾有那么多样和复杂吗?4、史前人类不都穿树叶和兽皮的吗?5、炎黄子孙的我们居然不是纯种吗?

    答案就是否定的。在文字不发达的古代,史事变神话,群体变个别、东隅变桑榆是一定的。因此不是所有故事都是真的,也不是所有传统认识都是对的。随着考古学、分子人类学、古气候学对史前社会的不断探究,一个相对清晰的史前人类社会是一定会呈现出来的。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神农氏部落经历了长达不低于2000年的艰难发展,经历了苦难、恐惧、迁徙,也经历了奋斗、成长、辉煌,最终成就了发达的神农氏炎帝部落集团。“精卫填海”故事发生时的炎帝与炎黄大战传说中的炎帝并不是一个人,相隔百年,甚至千年。那时的炎帝部落还不是很大,晋东南地区对于当时的部落来说有两大优势,一是晋东南地区中心盆地,四周高山,对外族部落有天然屏障作用,营造了长期的和*环境。二是盆地里有大量山岗坡地,虽然雨水很充沛,但总比*原水少一些、草也长小一些、慢一些,先民们在山岗之间的坡地上开展种植业是相对容易的。种植之余还在山岗和谷地放牧羊牛,农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千年之后,炎帝部落逐渐富庶强大起来,并在山西、河北、河南、山东西部等地繁衍开来,形成了发达的农耕文明,故炎帝又称神农氏。

    神农氏炎帝部落集团实现了由原始采摘农业兼狩猎生活的原古部落社会向以种植业为主兼畜牧业养殖为辅的农耕社会转变。在这一阶段,神农氏炎帝集团继续优化了五谷谷种,发展了五禽养殖,发明了耒耜、犁、麻布等先进的生产生活用具,还提升了琴乐、弓箭,制陶、酿酒等制作工艺,在炎帝统治后期婚姻制度,天文、历法,医药,制蜡等方面也取得了里程碑式的进步,还演化出了商品交易市场和人口集聚地,无数村庄和大量城镇出现,在今天的山西省晋东南区和晋南地区就有大量炎帝时期的传说、遗迹、遗存、遗址。至此中华文明的第一页被正式揭开。其文明以炎帝部落联盟为中心,辐射西边的羌华部落(后期以黄帝部落为主),东边的东夷部落,南边的苗瑶部落,北边的石峁部落,为农耕文明在中华大地的遍地开花打下基础。

    但人类的历史是波浪前行的,安稳富庶生活时间久了就容易渐渐忘却先人们创业的艰辛而走向衰落,于是在4500年前时,末代炎帝榆罔被后来居上的黄帝部落打败进而取代。

    “精卫填海”的故事是在神农氏炎帝集团由被迫艰难迁徙到稳定发展壮大转变过程中发生的,长达数百年的史前洪水灾害也是在这一时间段发生的,被洪水淹没的不只是“精卫”一人,是很多代人共同的苦难经历,人们都想把失去的亲人变成神鸟,永驻心中。痛恨水患,想将那些吞噬人们生命的河湖沼泽填*是几代乃至几十代部落子民共同的愿望。那些一代代的“精卫鸟儿”们见证了炎帝部落从艰难抗争到繁荣壮大、从采摘狩猎到农耕养殖的整个过程。它提示了一个道理:苦难成就辉煌!今天炎帝时代早已成为过往中的过往,但炎帝的子孙我们还在,“精卫填海”故事很重要,我们要继续讲下去!

[阅读全文]...
[阅读全文]...
  • 浪淘沙古诗的意思(浪淘沙古诗大意分享)

  • 分享
  • 伊吕两衰翁,历遍穷通。一为钓叟一耕佣。若使当时身不遇,老了英雄。

    汤武偶相逢,风虎云龙。兴王只在谈笑中。直至如今千载后,谁与争功!

    从古至今,历朝历代,有关变法的人,有关变法的事,层出不穷。

    但是要论影响深远,为广大群众所知,只有两次,一次是商鞅变法,还有一次就是王安石变法。

    但是王安石身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词著名于世,同时又力主变法,这在历史上,独一无二。

    这一首浪淘沙令,恐怕也只有他能够写出来,因为其余的诗词大师,没有他这样的经历。

    这一首词,我认为有两重含义,表面的和潜在的。

    首先是表面的,词中表达的非常清楚,机遇对人的重要性。世界上不缺人才,缺的是人才能够发挥才华的地方,缺的是能够发现人才的君主。

    同样的道理,那些想要有所作为的君主,也在四处寻找人才,找到了,就争霸天下,找不到,或许就消失在历史长河里了。

    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的故事。

    这就是这一首词表面的意思,感概机遇对君主和臣子都同样重要。

    那潜在的意思是什么?我认为,是讲知音。叹千古,知音难觅。伊吕两衰翁,对应汤武两个君主,表面上是君臣 ,实际上可以称为知音。

    王安石和宋神宗,也可以说是知音。一个有变法的想法,一个恰好有变法的能力,二者一相遇,那真的是兴王只在谈笑中。

    通读全词,能够深深的感受到王安石迎难而上的豪迈气概,以及报答宋神宗知遇之恩的情怀。

[阅读全文]...
  • 陶渊明: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

  •   《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

      作者:陶渊明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

      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

      注释:

      1、精卫:古代神话中鸟名。据《山海经·北山经》及《述异记》卷上记载,古代炎帝之女精卫,因游东海淹死,灵魂化为鸟,经常衔木石去填东海。衔:用嘴含。微木:细木。

      2、刑天:神话人物,因和天帝争权,失败后被砍去了头,埋在常羊山,但他不甘屈服,以两乳为目,以肚脐当嘴,仍然挥舞着盾牌和板斧。(《山海经·海外西经》)

      3、同物:精卫既然淹死而化为鸟,就和其它的的相同,即使再死也不过从鸟化为另一种物,所以没有什么忧虑。

      4、化去:刑天已被杀死,化为异物,但他对以往和天帝争神之事并不悔恨。

      5、徒:徒然、白白地。在昔心:过去的壮志雄心。

      6、良辰:实现壮志的好日子。讵:岂。这两句是说精卫和刑天徒然存在昔日的猛志,但实现他们理想的好日子岂是能等待得到!

      7、猛志:勇猛的斗志。

      8、在昔心:过去的壮志雄心。

      9、讵:表示反问,岂。

      翻译:

      精卫含着微小的木块,

      要用它填*沧海。

      刑天挥舞着盾斧,

      刚毅的斗志始终存在。

      同样是生灵不存余哀,

      化成了异物并无悔改。

      如果没有这样的意志品格,

      美好的时光又怎么会到来呢?

      赏析:

      陶渊明一生酷爱自由,反抗精神是陶诗重要的主题,这首诗赞叹神话形象精卫、刑天,即是此精神的体现。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起笔二句,概括了精卫的神话故事,极为简练、传神。《山海经·北山经》云:“发鸠之山……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精卫为复溺死之仇,竟口衔微木,要填*东海。精卫之形,不过为一小鸟,精卫之志则大矣。“精卫衔微木”之“衔”字、“微”字,可以细心体会。“衔”字为《山海经》原文所有,“微”字则出诸诗人之想象,两字皆传神之笔,“微木”又与下句“沧海”对举。精卫口中所衔的细微之木,与那莽苍之东海,形成强烈对照。越凸出精卫复仇之艰难、不易,便越凸出其决心之大,直盖过沧海。从下字用心之深,足见诗人所受感动之深。“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此二句,概括了刑天的神话故事,亦极为简练、传神。《山海经·海外西经》云:“刑天与帝至此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干,盾也;戚,斧也。刑天为复断首之仇,挥舞斧盾,誓与天帝血战到底,尤可贵者,其勇猛凌厉之志,本是始终存在而不可磨灭的。“刑天舞干戚”之“舞”字,“猛志固常在”之“猛”字,皆传神之笔。渊明《咏荆轲》“凌厉越万里”之“凌厉”二字,正是“猛”字之极好诠释。体会以上四句,“猛志固常在”,实一笔挽合精卫、刑天而言,是对精卫、刑天精神之高度概括。“猛志”一语,渊明颇爱用之,亦最能表现渊明个性之一面。《杂诗·忆我少壮时》“猛志逸四海”,是自述少壮之志。此诗作于晚年,“猛志固常在”,可以说是借托精卫、刑天,自道晚年怀抱。下面二句,乃申发此句之意蕴。“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同物”,言同为有生命之物,指精卫、刑天之原形。“化去”,言物化,指精卫、刑天死而化为异物。“既无虑”实与“不复悔”对举。此二句,上句言其生时,下句言其死后,精卫、刑天生前既无所惧,死后亦无所悔也。此二句,正是“猛志固常在”之充分发挥。渊明诗意绵密如此。“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结笔二句,叹惋精卫、刑天徒存昔日之猛志,然复仇雪恨之时机,终未能等待得到。诗情之波澜,至此由豪情万丈转为悲慨深沉,引人深长思之。猛志之常在,虽使人感佩;而时机之不遇,亦复使人悲惜。这其实是一种深刻的悲剧精神。

      渊明此诗称叹精卫、刑天之事,取其虽死无悔、猛志常在之一段精神,而加以高扬,这并不是无所寄托的。《读山海经》十三首为一组联章诗,第一首咏隐居耕读之乐,第二首至第十二首咏《山海经》、《穆天子传》所记神异事物,末首则咏齐桓公不听管仲遗言,任用佞臣,贻害己身的史事。因此,此组诗当系作于刘裕篡晋之后。故诗中“常在”的“猛志”,当然可以包括渊明少壮时代之济世怀抱,但首先应包括着对刘裕篡晋之痛愤,与复仇雪恨之悲愿。渊明《咏荆轲》等写复仇之事的诗皆可与此首并读而参玩。

      即使在《山海经》的神话世界里,精卫、刑天复仇的愿望,似亦未能如愿以偿。但是,其中的反抗精神,却并非是无价值的,这种精神,其实是中国先民勇敢坚韧的品格之体现。渊明在诗中高扬此反抗精神,“猛志固常在”,表彰此种精神之不可磨灭;“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则将此精神悲剧化,使之倍加深沉。悲尤且壮,这就使渊明此诗,获得了深切的悲剧美特质。

[阅读全文]...
  • 《生查子·元夕》的诗词大意

  • 《生查子·元夕》的诗词大意

      诗词,是指以古体诗、*体诗和格律词为代表的中国汉族传统诗歌。亦是汉字文化圈的特色之一。下面为大家带来了《生查子·元夕》的诗词大意,欢迎大家参考!

      生查子元夕

      宋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注释:

      1、生查子:词牌名。元夕:农历正月十五夜。元夕是这首词的题目。

      2、元夜:又称元夕,农历正月十五夜,也叫上元节,唐代以后又称灯节。

      3、花市:指元夜花灯照耀的.灯市。

      4、春衫:年少时穿的衣衫。

      诗句大意:

      去年元夜时,花市上花灯照耀,明丽如同白天。月亮升上柳梢头,我们在黄昏后甜蜜约会。(上阙写追忆去年元夜甜蜜往事。)

      今年元夜时,月亮和花灯依旧如去年那么美丽。再也见不到去年的伊人,眼泪打湿了我的衣袖。

      (下阙写今年元夜重临故地,思念伊人的惆怅感伤。同样的美景,却是一喜一悲。)

      整首词采用今昔对比的写法,写出了物是人非,思念伊人的伤感。

[阅读全文]...
  • 春秋大意组诗

  • 春秋大意组诗

      【一】文字或历史

      山川被鱼仰望

      拖进水里

      山林涉水流浪

      龟甲跃出汤火

      被鸟群的嘴喙破了盔甲

      历史在悄悄流淌

      躲过石头阻挡

      历史上停满了文字残骸

      等待神灵打捞

      水在渔夫手上

      淘洗那张大网

      风声捅破网眼

      风声一紧

      史官的眼睛假装昏瞎

      那盏灯,照不到一江宽敞

      血和水在文字里缠绵

      百般精神,万般风月

      过水清凉,染血疯狂

      龙象从高空跌在水里

      文字的尸身上

      站着向虚空怒吼的狂徒

      倒下的草民

      把神奇传唱

      战马踏乱*

      血泊中,刀剑出窍追赶夕阳

      夕阳仅剩残喘

      一个帝国落下

      迎来漫长的黑暗

      黑暗呈现撕杀状态

      各个角落体无完肤

      伤口血涌翱翔

      王旗闯过废墟

      打开一座棺材板

      人头滚落一地

      仍怒视城墙

      荒草被连天大火烧透

      —世美梦又红高粱

      血雨温暖龙床

      难以镇住草木生长

      刀剑易腐

      文字的骨头不好腐烂

      【二】三千佳丽

      梳头的.时候

      发丝牵出爹娘容颜

      踽踽独行宫墙

      早将青春锁此地为牢

      一群没有性别的男人

      用欲望剥开衣衫

      嫩嫩的红芽,嫩嫩的乳房

[阅读全文]...

相关词条

相关文章

精卫填海的古诗大意 - 句子

精卫填海的古诗大意 - 语录

精卫填海的古诗大意 - 说说

精卫填海的古诗大意 - 名言

精卫填海的古诗大意 - 诗词

精卫填海的古诗大意 - 祝福

精卫填海的古诗大意 - 心语

推荐词条

描写泥土的诗句 描写昆明的诗句 描写秋高气爽的诗句 描写秦朝的诗句 描写时间的古诗句 描写儿童生活的诗句古诗 描写师恩的诗句 描写冬天天的诗句 描写太阳花的诗句 描写秋天萧瑟的诗句 描写寒梅的诗句 描写远方的诗句 描写南瓜的诗句 描写谷子的诗句 描写孝道的诗句 描写下雨的心情的诗句 描写春节的佳句 描写相逢的诗句 描写星星的好词好句 描写11月的诗句 描写婚外情的诗句 描写婚礼的诗句 描写秋树的诗句 描写贺兰山的诗句 描写贵阳的诗句 描写宫殿的诗句 描写时间的名句 描写秋天的好句大全 描写大雁塔的诗句 写两句描写山的诗句 描写春天的好句大全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