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破阵子辛弃疾名句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破阵子辛弃疾名句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破阵子辛弃疾名句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破阵子辛弃疾名句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辛弃疾《破阵子》
《破阵子》这首“壮词”,气势磅礴,慷慨激昂,形象地描绘了抗金部队的豪壮军容,抒发了抗金战士们的豪迈意气。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辛弃疾《破阵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辛弃疾《破阵子》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创作背景
这首词写于淳熙十五年左右,辛弃疾退居江西上饶之时。辛弃疾不仅是词人,还是一个爱国的将领,他积极主张抗金北伐,任职期间坚持练兵备战,因而不断遭受主和派的排斥和诬陷。
其实除了主和派的排斥,也包括辛弃疾自身的经济问题。淳熙八年,辛弃疾在江西安抚使任上,又一次被劾罢官,于是不得已在上饶闲居达20年之久。《破阵子》是辛弃疾寄给好朋友陈亮的一首词。辛、陈二人才气相若,抱负相同,都是力主抗金复国的志士。词中回顾他当年在山东和耿京一起领导起义军抗金兵的情形,描绘了义军雄壮的军容和英雄战斗的场面,也表现了作者对不能收复中原的悲愤心情,是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凝聚而成。
注释:
⑴破阵子: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出自《破阵乐》,后用为词牌。
⑵陈同甫:陈亮(1143—1194),字同甫,南宋婺州永康(今浙江永康县)人。与辛弃疾志同道合,结为挚友。其词风格与辛词相似。
⑶挑灯:把灯芯挑亮。看剑:抽出宝剑来细看。
⑷梦回:梦里遇见,说明下面描写的战场场景,不过是作者旧梦重温。吹角连营:各个军营里接连不断地响起号角声。角:军中乐器,长五尺,形如竹筒,用竹、木、皮、铜制成,外加彩绘.名目画角。始仅直吹,后用以横吹。其声哀厉高亢,闻之使人振奋。
⑸八百里:牛名。《世说新语·汰侈》载,晋代王恺有一头珍贵的牛,叫八百里驳。分麾(huī)下炙(zhì):把烤牛肉分赏给部下。麾下:部下。麾:军中大旗。炙:切碎的熟肉
⑹五十弦:原指瑟,此处泛指各种乐器。翻:演奏。塞外声:指悲壮粗犷的战歌
⑺沙场:战场。秋:古代点兵用武,多在秋天。点兵:检阅军队。
⑻马作的卢飞快:战马像的卢马那样跑得飞快。作:像……一样。的卢:良马名,一种烈性快马。相传刘备在荆州遇险,前临檀溪,后有追兵,幸亏骑的卢马,一跃三丈,而脱离险境。见《三国志·蜀志·先主传》。
⑼霹雳:本是疾雷声,此处比喻弓弦响声之大。
⑽了却:了结,把事情做完。君王天下事:统一国家的大业,此特指恢复中原事。
⑾赢得:博得。身后:死后。
⑿可怜:可惜。
赏析
本篇以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虚实结合方法,来驰骋壮志,抒写愤。词人将自己 的爱国之 心,忠君愤懑,都熔铸在这篇神采飞扬而又慷慨悲壮、沉郁顿挫的词章里。 这首词题为“壮词”,壮就壮在它形象地描绘了抗金部队的壮盛军容豪迈意气,道出了英雄的一片壮心。“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起首两句情景交融,不胜感慨。这两句紧扣“壮”字,是现实生活的写照。此时词人罢职闲居,但目睹国事则忧心如焚,胸中块垒,惟有以酒浇之。醉酒之时,词人还拨亮灯火,深情地端祥着心爱的宝剑。“挑灯”“看剑”是写动作和神态。灯的红光,剑的寒光想相互交融,透射着一种特有的壮烈气氛。从这钟壮烈气氛中,可以看出词人在刀光剑影中抗战杀敌的愿望是多么迫切!“挑灯”“看剑”的举,真切地表现了词人此时内心的郁愤,而透过这,词人又仿佛回到了那令他日夜梦萦的战场和那难以忘 怀的 岁月。在迷离仿佛的醉态中,英雄酣然入梦,一梦醒来,各军营里 召唤战士出征杀敌的号角响成一片。“梦回吹角连营”渲染了士气的高涨,军心的振奋。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意思是:部下的官兵分食烤熟的牛肉,军乐队奏出雄壮的战歌。“八百里”,牛的代称。《世说新语·汰侈》载:王恺有一头爱牛,名“八百里交”。后人即用“八百里”指牛。“麾下”,指部下。“五十弦”,泛指多总种乐器。“翻”,演奏。“塞外声”,以边塞为题材的雄壮悲凉的战歌。这两句进一步渲染军中的战斗气氛,部队给养充足,官兵同甘共苦,一起分那些食烤熟的牛肉,军乐队奏响雄壮的.战歌,以鼓舞斗志。我们分明看到威武如山的军营里,斧戟从立,直指苍穹;旌旗翻飞,哗哗作响;将士们铠甲发亮,一个个雄姿英发。这场面是何等壮观、热烈!“沙场秋点兵”,它使人感到这支士气高昂的队伍的赫赫军威。到了秋高马肥,正是用兵杀敌的好时节,战场上正检阅军队,准备长驱出征。只用五个字,就栩栩如生地写出了雄壮威武的阵容,再现了词人立马阵前,点兵授令的形象,笔酣墨饱地 对上文所描写的情况作出了出色的小结,收束有力。
下片紧承上片的词薏来抒写,把激情推向高峰。“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这两句是说英雄骑着快如的卢的战马,手持狠有力量的弓箭,飞驰战场,英勇杀敌。“的卢”,良马名。据《世说新语》载,刘备在襄阳遇难,的卢载他一月三丈,脱离险境。后来用“的卢”形容善战的良马。“霹雳”,比喻响声如雷。这两句连用两个比喻,让我们好象看到的卢快马在飞驰电掣般前进,强弓劲矢在霹雳般震 响。一幅风尘蔽日、金鼓匝地的战斗情景便跃然纸上,爱国将士们冲锋陷阵,所向无敌的英雄气概,历历如在目前。这是壮词壮景的进一步烘托,是壮词壮意的进一步生发。
“了却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天下事”,指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大业。“生前身后名”,意谓生前死后都留下为祖国、民族建立不朽功勋国的美名,字里行间洋溢着爱国激情。这两句意味着词人看到大功告成,踌躇满志,从而发出愉快的欢呼声,连调子也是轻松而又大气磅礴的,使词的感情上升到最高点。
结句“可怜白发生”,笔锋陡转,使感情从最高点一跌千丈,吐尽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慨,揭示了理想与现实的尖锐对立,抒发了报国有心,请缨无路的悲愤,使全词笼上了浓郁的悲凉色彩。这一句与首句相呼应,都是叙写现实生活的感受,与中间梦境形成强烈对比,有力地表现了报国有志志不伸的悲愤。
这首“壮词”,气势恢弘,慷慨激昂。从结构上看,构思奇特,结构奇变。它打破一般填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的传统写法。除首尾两句写现实外,中间全写梦境,过片不变。梦境写得雄壮,现实写得悲凉;梦境写得酣畅淋漓,将爱国之心、忠君之念及之间自己的豪情壮志推向顶点,结句猛然跌落,在梦境与现实的强烈对照中,宣泄了壮志难酬的一腔悲愤。
主旨
主本篇以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虚实结合方法,来驰骋壮志,抒写愤。词人将自己 的爱国之 心,忠君愤懑,都熔铸在这篇神采飞扬而又慷慨悲壮、沉郁顿挫的词章里旨。
思想感情
表达了渴望恢复祖国山河、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同时也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悲愤。
破阵子
作者:辛弃疾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词句注释
⑴破阵子: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出自《破阵乐》,后用为词牌。
⑵陈同甫:陈亮(1143—1194),字同甫,南宋婺州永康(今浙江永康县)人。与辛弃疾志同道合,结为挚友。其词风格与辛词相似。
⑶挑灯:把灯芯挑亮。看剑:抽出宝剑来细看。
⑷梦回:梦里遇见,说明下面描写的战场场景,不过是作者旧梦重温。吹角连营:各个军营里接连不断地响起号角声。角:军中乐器,长五尺,形如竹筒,用竹、木、皮、铜制成,外加彩绘.名目画角。始仅直吹,后用以横吹。其声哀厉高亢,闻之使人振奋。
⑸八百里:牛名。《世说新语·汰侈》载,晋代王恺有一头珍贵的牛,叫八百里驳。分麾(huī)下炙(zhì):把烤牛肉分赏给部下。麾下:部下。麾:军中大旗。炙:切碎的熟肉⑹五十弦:原指瑟,此处泛指各种乐器。翻:演奏。塞外声:指悲壮粗犷的战歌
⑺沙场:战场。秋:古代点兵用武,多在秋天。点兵:检阅军队。
⑻马作的卢飞快:战马像的卢马那样跑得飞快。作:像……一样。的卢:良马名,一种烈性快马。相传刘备在荆州遇险,前临檀溪,后有追兵,幸亏骑的卢马,一跃三丈,而脱离险境。见《三国志·蜀志·先主传》。
⑼霹雳:本是疾雷声,此处比喻弓弦响声之大。
⑽了却:了结,把事情做完。君王天下事:统一国家的大业,此特指恢复中原事。
⑾赢得:博得。身后:死后。
⑿可怜:可惜。
白话译文
醉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中听到军营的号角声响成一片。把牛肉分给部下享用,让乐器奏起雄壮的军乐鼓舞士气。这是秋天在战场上阅兵。
战马像卢马那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一心想完成替君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取得世代相传的美名。可惜壮志难酬,白发已生!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词句注释
⑴破阵子: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出自《破阵乐》,后用为词牌。
⑵陈同甫:陈亮(1143—1194),字同甫,南宋婺州永康(今浙江永康县)人。与辛弃疾志同道合,结为挚友。其词风格与辛词相似。
⑶挑灯:把灯芯挑亮。看剑:抽出宝剑来细看。
⑷梦回:梦里遇见,说明下面描写的战场场景,不过是作者旧梦重温。吹角连营:各个军营里接连不断地响起号角声。角:军中乐器,长五尺,形如竹筒,用竹、木、皮、铜制成,外加彩绘.名目画角。始仅直吹,后用以横吹。其声哀厉高亢,闻之使人振奋。
⑸八百里:牛名。《世说新语·汰侈》载,晋代王恺有一头珍贵的牛,叫八百里驳。分麾(huī)下炙(zhì):把烤牛肉分赏给部下。麾下:部下。麾:军中大旗。炙:切碎的熟肉⑹五十弦:原指瑟,此处泛指各种乐器。翻:演奏。塞外声:指悲壮粗犷的战歌
⑺沙场:战场。秋:古代点兵用武,多在秋天。点兵:检阅军队。
⑻马作的卢飞快:战马像的卢马那样跑得飞快。作:像……一样。的卢:良马名,一种烈性快马。相传刘备在荆州遇险,前临檀溪,后有追兵,幸亏骑的卢马,一跃三丈,而脱离险境。见《三国志·蜀志·先主传》。
⑼霹雳:本是疾雷声,此处比喻弓弦响声之大。
⑽了却:了结,把事情做完。君王天下事:统一国家的大业,此特指恢复中原事。
⑾赢得:博得。身后:死后。
⑿可怜:可惜。
白话译文
醉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中听到军营的号角声响成一片。把牛肉分给部下享用,让乐器奏起雄壮的军乐鼓舞士气。这是秋天在战场上阅兵。
战马像卢马那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一心想完成替君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取得世代相传的美名。可惜壮志难酬,白发已生!
关于辛弃疾的《破阵子》赏析(通用6篇)
辛弃疾的词以其内容上的爱国思想,艺术上有创新精神,在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辛弃疾的《破阵子》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辛弃疾是南宋杰出的爱国词人,《破阵子》是他的名篇之一。从题目看是寄给好友陈亮,抒发抗金壮志的。陈亮,字同甫,著名的爱人,和辛弃疾同属主战派,又同遭投降派的打击迫害。118年,陈亮到带湖访问辛弃疾,一对志同道合的战友,促膝畅谈,共抒北伐壮志。之后,两人又作词唱和。本篇即作于带湖之会以后,自抒壮怀激烈与之共勉。
本篇以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虚实结合方法,来驰骋壮志,抒写愤。词人将自己的爱国之心,忠君愤懑,都熔铸在这篇神采飞扬而又慷慨悲壮、沉郁顿挫的词章里。这首词题为“壮词”,壮就壮在它形象地描绘了抗金部队的壮盛军容豪迈意气,道出了英雄的一片壮心。”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起首两句情景交融,不胜感慨。这两句紧扣“壮”字,是现实生活的写照。此时词人罢职闲居,但目睹国事则忧心如焚,胸中块垒,惟有以酒浇之。醉酒之时,词人还拨亮灯火,深情地端祥着心爱的宝剑。“挑灯”“看剑”是写动作和神态。灯的红光,剑的寒光想相互交融,透射着一种特有的壮烈气氛。从这钟壮烈气氛中,可以看出词人在刀光剑影中抗战杀敌的愿望是多么迫切!“挑灯”“看剑”的举,真切地表现了词人此时内心的郁愤,而透过这,词人又仿佛回到了那令他日夜梦萦的战场和那难以忘怀的岁月。在迷离仿佛的醉态中,英雄酣然入梦,一梦醒来,各军营里召唤战士出征杀敌的号角响成一片。“梦回吹角连营”渲染了士气的高涨,军心的振奋。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意思是:部下的官兵分食烤熟的牛肉,军乐队奏出雄壮的战歌。“八百里”,牛的代称。《世说新语?汰侈》载:王恺有一头爱牛,名“八百里交”。后人即用“八百里”指牛。“麾下”,指部下。“五十弦”,泛指多总种乐器。“翻”,演奏。“塞外声”,以边塞为题材的雄壮悲凉的战歌。这两句进一步渲染军中的战斗气氛,部队给养充足,官兵同甘共苦,一起分那些食烤熟的牛肉,军乐队奏响雄壮的战歌,以鼓舞斗志。我们分明看到威武如山的军营里,斧戟从立,直指苍穹;旌旗翻飞,哗哗作响;将士们铠甲发亮,一个个雄姿英发。这场面是何等壮观、热烈!“沙场秋点兵”,它使人感到这支士气高昂的队伍的赫赫军威。到了秋高马肥,正是用兵杀敌的好时节,战场上正检阅军队,准备长驱出征。只用五个字,就栩栩如生地写出了雄壮威武的阵容,再现了词人立马阵前,点兵授令的形象,笔酣墨饱地对上文所描写的情况作出了出色的小结,收束有力。
下片紧承上片的词薏来抒写,把激情推向高峰。“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这两句是说英雄骑着快如的卢的战马,手持狠有力量的弓箭,飞驰战场,英勇杀敌。“的卢”,良马名。据《世说新语》载,刘备在襄阳遇难,的卢载他一月三丈,脱离险境。后来用“的卢”形容善战的良马。“霹雳”,比喻响声如雷。这两句连用两个比喻,让我们好象看到的卢快马在飞驰电掣般前进,强弓劲矢在霹雳般震响。一幅风尘蔽日、金鼓匝地的战斗情景便跃然纸上,爱国将士们冲锋陷阵,所向无敌的英雄气概,历历如在目前。这是壮词壮景的进一步烘托,是壮词壮意的进一步生发。
“了却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天下事”,指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大业。“生前身后名”,意谓生前死后都留下为祖国、民族建立不朽功勋国的美名,字里行间洋溢着爱国激情。这两句意味着词人看到大功告成,踌躇满志,从而发出愉快的欢呼声,连调子也是轻松而又大气磅礴的,使词的感情上升到最高点。
结句“可怜白发生”,笔锋陡转,使感情从最高点一跌千丈,吐尽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慨,揭示了理想与现实的尖锐对立,抒发了报国有心,请缨无路的悲愤,使全词笼上了浓郁的悲凉色彩。这一句与首句相呼应,都是叙写现实生活的感受,与中间梦境形成强烈对比,有力地表现了报国有志志不伸的悲愤。
这首“壮词”,气势恢弘,慷慨激昂。从结构上看,构思奇特,结构奇变。它打破一般填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的传统写法。除首尾两句写现实外,中间全写梦境,过片不变。梦境写得雄壮,现实写得悲凉;梦境写得酣畅淋漓,将爱国之心、忠君之念及之间自己的豪情壮志推向顶点,结句猛然跌落,在梦境与现实的强烈对照中,宣泄了壮志难酬的一腔悲愤。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
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
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山东已被金兵所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辅使等职。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图钱财豪强,注意安定民生。一生坚决主张抗金。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人,作了有力的驳斥;要求加强作战准备,鼓励士气,以恢复中原。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峣、铅山一带。晚年韩侂胄当政,一度起用,不久病卒。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情怀,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苏辛」。
作者夜里酒醉后挑亮灯光观看宝剑,早晨醒来听到众多军营里传来的号角声,想起在军营里与部下分食牛肉,听乐器奏出塞外的歌曲。在秋天的战场上检阅军队,准备战斗。战场上骑着飞快的的卢马,猛力拉满霹雳做响的雕弓。他要为朝廷完成统一大业,赢得生前的功勋,身后的美名。可是自己已经年*半百,还有机会实现自己的理想吗?
这是辛弃疾寄给陈亮(字同甫)的一首词。陈亮是一位爱国志士,一生坚持抗金的主张,他是辛弃疾政治上、学术上的好友。他一生不得志,五十多岁才状元及第,第二年就死了。他俩同是被南宋统治集团所排斥、打击的人物。宋淳熙十五年,陈亮与辛弃疾曾经在江西鹅湖商量恢复大计,但是后来他们的计划全都落空了。这首词可能是这次约会前后的作品。
这词全首都写军中生活,也可以说是写想象中的抗金军队中的`生活。上片描写在一个秋天的早晨沙场上点兵时的壮盛场面。开头两句写军营里的夜与晓,“醉里挑灯看剑”一句有三层意思:“看剑”表示雄心,“挑灯”点出时间,醉里还挑灯看剑是写念念不忘报国。次句“梦回吹角连营”,写拂晓醒来时听见各个军营接连响起雄壮的号角声。上句是看,此句是闻。接下三句写兵士们的宴饮、娱乐生活和阅兵场面,词的境界逐渐伸展、扩大。“八百里分麾下炙”,八百里炙是指烤牛肉。《晋书》载:王顗有牛名八百里剩常莹其蹄角,王济与王顗赌射得胜,命左右探牛心作炙。“麾”是军旗。全句的意思是:兵士们在军旗下面分吃烤熟的牛肉。“五十弦翻塞外声”,指各种乐器合奏出雄壮悲凉的军歌。古代的瑟有五十弦。李商隐诗:“锦瑟无端五十弦。”这词里的“五十弦”,当泛指合奏的各种乐器。“翻”,指演奏。“塞外声”,指雄壮悲凉的军歌。
下片写投入战斗的惊险场面:“马作的卢飞快”,“的卢”,骏马名。相传三国刘备在荆州遇厄,的卢马载着他一跃三丈,越过檀溪(《三国志·先主传》引《世说》)。“作”,作“如”解。“弓如霹雳弦惊”,比喻射箭时弓弦的响声如雷震。“了却君王天下事”两句,描写战斗获胜,大功告成时将军意气昂扬的神情。“天下事”指收复中原。收复中原,不仅是君王的事,也是人民共同关心的大事。末句一结,却转到在南宋统治集团的压抑下,恢复祖国河山的壮志无从实现的悲愤。这一转折,使上面所写的愿望全部成为幻想,全部落空。
这首词题是“壮词”,前面九句的确可称得上是壮词,但是最后一句使全首词的感情起了变化,使全首词成为悲壮的而不是雄壮的。前面九句是兴高采烈、雄姿英发的。最后一句写出了现实与理想的大矛盾,理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幻灭。这是辛弃疾一生政治身世的悲愤,也同样是陈亮的悲愤。
辛弃疾被称为宋词豪放派的宗师。在这首词中表现的艺术风格有两方面:一是内容感情的雄壮,它的声调、色彩与婉约派的作品完全不同。二是他这首词结构布局的奇变。一般词分片的作法,大抵是上下片分别写景和抒情,这个词调依谱式应在“沙场秋点兵”句分片。而这首词却把两片内容紧密连在一起,过变不变(过变是第二片的开头)。依它的文义看,这首词的前九句为一意,末了“可怜白发生”一句另为一意。全首词到末了才来一个大转折,并且一转折即结束,文笔很是矫健有力。前九句写军容写雄心都是想象之辞。末句却是现实情况,以末了一句否定了前面的九句,以末了五字否定前面的几十个字。前九句写的酣恣淋漓,正为加重末五字失望之情。这样的结构不但宋词中少有,在古代诗文中也很少见。这种艺术手法也正表现了辛词的豪放风格和他的独创精神。但是辛弃疾运用这样的艺术手法,不是故意卖弄技巧、追求新奇,这种表达手法正密切结合他的生活感情、政治遭遇。由于他的恢复大志难以实现,心头百感喷薄而出,便自然打破了形式上的常规,这决不是一般只讲究文学形式的作家所能做到的。
辛弃疾20岁时,就在家乡历夸(今山东济南)参加了抗金起义。起义失败后,他回到南宋,当过许多地方的长官。他安定民生,训练军队,极力主张收复中原,却遭到排斥打击。后来,他长期不得任用,闲居*二十年。这首词,抒写了他梦寐以求、终生不变的抗敌救国的理想,抒写了壮志不酬的悲愤心情。
该词是作者失意闲居信州时所作,无前人沙场征战之苦,而有沙场征战的热烈。词中通过创造雄奇的意境,抒发了杀敌报国、恢复祖国山河、建立功名的壮怀。结句抒发壮志不酬的悲愤心情。
词的上片,写作者闲居家中心情苦闷,只能借酒浇愁;然而,就是在深夜酒醉之时,还一次又一次地拨亮灯火,久久地端详着曾伴随自己征战杀敌的宝剑,渴望着重上前线,挥师北伐。作者带着这样的思念和渴望进入梦中。他恍惚觉得天已拂晓,连绵不断的军营里响起了一片嘹亮雄壮的号角声。他把大块的烤牛肉犒劳将士们,让他们分享;军乐队奏着高亢激越的边塞战歌,以助兴壮威。在秋风猎猎的战场上,他检阅着各路兵马,准备出征。
词的下片,紧接着描写了壮烈的战斗和胜利的结局:将士们骑骏马飞奔,快如“的卢”,风驰电掣;拉开强弓万箭齐发,响如“霹雳”,惊心动魄。敌人崩溃了,彻底失败了。他率领将士们终于完成了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伟业,赢得了生前死后不朽的英名。到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意气昂扬、抱负宏大的忠勇将军的形象,他“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然而,在词的最后,作者却发出一声长叹:“可怜白发生!”从感情的高峰猛的跌落下来。原来,那壮阔盛大的军容,横戈跃马的战斗,以及辉煌胜利,千秋功名,不过全是梦境。实际上,在苟安卖国的统治集团的压制下,作者报国无门,岁月虚度。“可怜白发生”,包含着多少难以诉说的郁闷、焦虑、痛苦和愤怒啊!
这首词基调雄壮高昂,真不愧为「壮词」。而结句的悲壮低徊,却与此形成鲜明对比。更令人感慨与寻思。词的结构上也不同于一般词作,上下片语义连贯,过片不分,直到最后一句突然一个顿挫,读来波澜起伏,跌宕有致,实为辛弃疾「沉郁顿挫」的典型之作。
从全词看,壮烈和悲凉、理想和现实,形成了强烈的对照。作者只能在醉里挑灯看剑,在梦中驰骋杀敌,在醒时发出悲叹。这是个人的悲剧,更是民族的悲剧。而作者的一腔忠愤,无论在醒时还是在醉里、梦中都不能忘怀,是他高昂而深沉的爱国之情、献身之志的生动体现。
这首词是写给他的挚友陈同甫的。陈同甫,宋史称其“为人才气超迈,洗谈兵。”他坚决主张北伐中原,反对南宋统治者侮辱求和苟安投降的政策,曾五次上书,提出恢复中原的具体计划,言辞激愤,因而受到当权者的陷害,曾三次被捕入狱,几乎丧命。宋孝宗淳熙十五年(公元1188年)冬,陈同甫从浙江金华到江西拜访闲居在上饶的辛弃疾,他们一起游览了鹅湖、瓢湖,唱和诗词,共论国事,相聚十多天。陈同甫东归以后,辛弃疾写了许多手怀念他的词,这首《破阵子》大约就是上饶会面后写给陈他。
词一开始,从醉中落笔,“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醉里”,写得是情态。“挑灯”,是把油灯拨亮。“看剑”,即《水龙吟》中的看吴钩,表明词人渴望杀敌的心情。词人渡江南来是为了抗金报国,然而他的勃勃雄心换来的是排挤和打击,最后竟是罢职闲居。这现实和理想的矛盾就迫使词人只好用就来排遣心中的痛苦积郁了。“梦回”,通常是指梦醒,但这里是指回到梦中。“角”,是军队中的一种吹奏乐。“连营”,一个连着一个的军营。全句是说梦里“我”又回到了军队,军营中到处吹起嘹亮的号角。从“梦回”开始,词人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描绘了一个施展雄才武略,完成“了却君王天下事”的梦境。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八百里”有两种说法,一是指范围,军营八百里;一是指牛。《世说新语?汏侈篇》:晋王恺有牛,八百里駮(同驳)常莹其角。一次王凯同别人比箭,以八百里驳做为du注,结果王凯输了,便杀了这头牛,做了烤牛肉。苏轼在《约公择钦是日大风》诗中写到:“要当啖公八百里,豪气一洗儒生酸。”苏轼以“八百里”入诗,辛弃疾又以“八百里”入词,可见一“八百里”代牛当时宋代流俗*语。“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从意思上说,军营中杀牛烤肉分饷战士,并奏起了雄壮的乐曲。为什么军营中号角连天?主帅又为什么杀牛烤肉犒赏三军呢?词人接下来告诉我们,那是“沙场秋点兵”。“沙场”,战场。“秋”,秋天。“点兵”,阅兵。阅兵,就是要出征,“秋点兵”不仅仅点明一个出征的季节,而秋天肃杀凄凉的气氛也与“塞外声”和谐地衬托出军容的威严和气氛的肃穆,表现了决心同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
上阙是写饷军阅兵之雄壮的场面,而下阙写的则是出征和凯旋。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意思是战马像的卢那样飞奔驰骋,弓弦像打雷一样发出巨鸣。两句从表面上看是写战马和武器,实际上是在描写出征战士冲锋陷阵的英雄形象。敌人面对这样精锐骁勇的军队,必然吃败仗,因此才有下面的“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意思是说为皇上完成了收复中原,统一天下的大业,在生前和死后都博得了好名声。这两句是对上文的一个收束,是词人对自己理想的诉说,对自己一生全部追求的概括。
“可怜白发生”的意思是只可惜自己壮志未酬,头发已经花白了。上述的壮举和博得的功名原来竟是南柯一梦,词人醒来依然是手握宝剑,空对残烛,不但未能实现*生壮志,而且年岁已高,头发花白,心情极为沉重。梦是虚幻的,但词人只有在梦中实现自己的理想,因残酷的现实不给他这个机会。“可怜白发生”写尽了现实的残酷和词人心境的悲苦与凄凉。
全词运用了巧妙的对比手法,如梦与醒的对比,虚幻与现实的对比,都十分强烈,有效地抒发了词人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极其悲壮。
该词是作者失意闲居信州时所作,无前人沙场征战之苦,而有沙场征战的热烈。词中通过创造雄奇的意境,抒发了杀敌报国、恢复祖国山河、建立功名的壮怀。结句抒发壮志不酬的悲愤心情。
[创作背景]这首词约作于1188年。当时辛弃疾被免官闲居江西带湖。布衣陈亮「为人才气超迈,喜谈兵,议论风生,下笔数千言立就。」辛、陈两人才气相若,抱负相同,都是力主抗金复国的志士,慷慨悲歌的词人。1188年,辛、陈鹅湖之会议论抗金大事,一时传为词坛佳话。这首词写于鹅湖之会分手之后。
[内容评析]满怀家国之愁,壮志未酬的词人在友人纵谈离去之后,借酒浇愁愁更愁,他拨亮油灯,抽出宝剑,醉眼朦胧中,恍惚回到当年战斗的情境。嘹亮的号角吹遍了「连营」,广阔的土地上,战士们正在分食大块的烤肉。此时鼓瑟齐鸣,反映边塞生活的军乐雄壮震天。原来战士们正在沙场点兵!在词人的笔下,看似信手拈来的点兵场面,火热的战斗激情却自然喷涌而出。一个「连」字,透出声势之豪壮,军容之整肃。「八百里」、「五十弦」佳对天成,与「吹角连营」相辅相成,营造了雄浑阔大的意境。
下片以两个特写镜头开始:骏马飞快,箭如霹雳,惊心动魄。马与箭两个具典型意义的事物,以色彩鲜明的词语,写得历历如画。这一切都是为了「了却」洗雪国耻,恢复中原的「天下事」,是为了施展雄才大略,赢得为国家建功立业的「生前身后名」!读到此,有声有色,酣畅淋漓的点兵场面,斩将擎旗的英雄战士,「了却君王天下事」的赤胆忠心,无一不跃然纸上,然而一个陡转──「可怜白发生」!一下从理想的高峰跌入了现实的深渊。全词至此戛然而止,为读者留下了无尽的思绪。
这首词基调雄壮高昂,真不愧为「壮词」。而结句的悲壮低徊,却与此形成鲜明对比。更令人感慨与寻思。词的结构上也不同于一般词作,上下片语义连贯,过片不分,直到最后一句突然一个顿挫,读来波澜起伏,跌宕有致,实为辛弃疾「沉郁顿挫」的典型之作。
[难词注释]①陈同甫:陈亮(1143-1194),字同甫,辛弃疾的好友。富有才华,坚持抗金,终生未仕。为南宋豪放词派的重要词人。②麾下:指部下。麾,军旗。炙:烤熟的肉。③的卢:一种烈性快马。传说刘备在荆州遭遇危险,骑的卢「一跃三丈」而脱险。
李白有首叫《越中览古》的诗。诗中写道:“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好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这首七言诗中,有三句写到越王勾践的强盛,最后一句才点出越国的衰败景象,虽然表达的感情显然不同,但在谋篇布局方面又有相似之处。词以两个二、二、二的对句开头,通过具体、生动的描述,表现了多层情意。第一句,只六个字,却用三个连续的、富有特征性的动作,塑造了一个壮士的形象,让读者从那些动作中去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去想象人物所处的环境 ,意味无穷。为什么要吃酒,而且吃“醉”?既“醉”之后,为什么不去睡觉,而要“挑灯 ”?“挑”亮了“灯 ”,为什么不干别的,偏偏抽出宝剑,映着灯光看了又看???这一连串问题,只要细读全词,就可能作出应有的回答,因而不必说明。“此时无声胜有声”。用什么样的“说明”还能比这无言的动作更有力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呢?
“挑灯”的动作又点出了夜景。那位壮士在夜深人静、万籁俱寂之时,思潮汹涌,无法入睡,只好独自吃酒。吃“醉”之后 ,仍然不能*静 ,便继之以“挑灯”,又继之以“看剑”。翻来覆去,总算睡着了。
而刚一入睡 ,方才所想的一切,又幻为梦境 。“梦”了些什么,也没有明说,却迅速地换上新的镜头:“梦回吹角连营 ”。壮士好梦初醒,天已破晓,一个军营连着一个军营,响起一片号角声。这号角声,多么富有催人勇往无前的力量啊!而那位壮士,也正好是统领这些军营的将军 。于是,他一跃而起,全副披挂,要把他“醉里 ”、“梦里”所想的一切统统变为现实。
三、四两句,可以不讲对仗 ,词人也用了偶句。偶句太多,容易显得呆板;可是在这里恰恰相反。两个对仗极工、而又极其雄健的句子,突出地表现了雄壮的军容,表现了将军及士兵们高昂的战斗情绪。“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兵士们欢欣鼓舞,饱餐将军分给的烤牛肉;军中奏起振奋人心的战斗乐曲 。牛肉一吃完 ,就排成整齐的队伍。将军神采奕奕,意气昂扬,“沙场秋点兵”。这个“秋”字下得多好!正当“秋高马壮 ”的时候,“点兵”出征,预示了战无不胜的前景。
按谱式 ,《破阵子》是由句法、*仄、韵脚完全相同的两“片”构成的。后片的起头,叫做“过片”,一般的写法是 :既要和前片有联系 ,又要“换意”,从而显示出这是另一段落,形成“岭断云连”的境界。
辛弃疾却往往突破这种限制 ,《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如此,这首《破阵子》也是如此。“沙场秋点兵”之后,大气磅礴,直贯后片“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将军率领铁骑,快马加鞭,神速奔赴前线,弓弦雷鸣,万箭齐发。虽没作更多的描写,但从“的卢马”的飞驰和“霹雳弦”的巨响中,仿佛看到若干连续出现的画面:敌人纷纷落马;残兵败将,狼狈溃退;将军身先士卒 ,乘胜追杀,一霎时结束了战斗;凯歌交奏,欢天喜地,旌旗招展。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朝代:宋代
作者:辛弃疾
原文: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译文
醉梦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中回到了当年的各个营垒,接连响起号角声。把烤牛肉分给部下,乐队演奏北疆歌曲。这是秋天在战场上阅兵。
战马像的卢马一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我)一心想替君主完成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取得世代相传的美名。可怜已成了白发人!
赏析
此词以两个二、二、二的对句开头,通过具体、生动的描述,表现了多层情意。第一句,只六个字,却用三个连续的、富有特征性的动作,塑造了一个壮士的形象,让读者从那些动作中去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去想象人物所处的环境,意味无穷。为什么要吃酒,而且吃“醉”?既“醉”之后,为什么不去睡觉,而要“挑灯”?“挑”亮了“灯”,为什么不干别的,偏偏抽出宝剑,映着灯光看了又看?……这一连串问题,只要细读全词,就可能作出应有的回答,因而不必说明。“此时无声胜有声”。用什么样的“说明”也难以比这无言的动作更有力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挑灯”的动作又点出了夜景。那位壮士在夜深人静、万籁俱寂之时,思潮汹涌,无法入睡,只好独自吃酒。吃“醉”之后,仍然不能*静,便继之以“挑灯”,又继之以“看剑”。翻来覆去,总算睡着了。而刚一入睡,方才所想的一切,又幻为梦境。“梦”了些什么,也没有明说,却迅速地换上新的镜头:“梦回吹角连营。”壮士好梦初醒,天已破晓,一个军营连着一个军营,响起一片号角声。这号角声,富有催人勇往无前的力量。而那位壮士,也正好是统领这些军营的将军。于是,他一跃而起,全副披挂,要把他“醉里”、“梦里”所想的一切统统变为现实。
三、四两句,可以不讲对仗,词人也用了偶句。偶句太多,容易显得呆板;可是在这里恰恰相反。两个对仗极工、而又极其雄健的句子,突出地表现了雄壮的军容,表现了将军及士兵们高昂的战斗情绪。“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兵士们欢欣鼓舞,饱餐将军分给的烤牛肉;军中奏起振奋人心的战斗乐曲。牛肉一吃完,就排成整齐的队伍。将军神采奕奕,意气昂扬,“沙场秋点兵”。这个“秋”字下得好。正当“秋高马壮”的时候,“点兵”出征,预示了战无不胜的前景。
按谱式,《破阵子》是由句法、*仄、韵脚完全相同的两“片”构成的。后片的起头,叫做“过片”,一般的写法是:既要和前片有联系,又要“换意”,从而显示出这是另一段落,形成“岭断云连”的境界。辛弃疾却往往突破这种限制,《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如此,这首《破阵子》也是如此。“沙场秋点兵”之后,大气磅礴,直贯后片“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将军率领铁骑,快马加鞭,神速奔赴前线,弓弦雷鸣,万箭齐发。虽没作更多的描写,但从“的卢马”的飞驰和“霹雳弦”的巨响中,仿佛看到若干连续出现的画面:敌人纷纷落马;残兵败将,狼狈溃退;将军身先士卒,乘胜追杀,一霎时结束了战斗;凯歌交奏,欢天喜地,旌旗招展。
这是一场反击战。那将军是爱国的,但也是追求功名的。一战获胜,功成名就,既“了却君王天下事”,又“赢得生前身后名”,当为“壮”也。
如果到此为止,那真够得上“壮词”。然而在那个被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时代,并没有产生真正“壮词”的条件,以上所写,不过是词人孜孜以求的理想而已。词人展开丰富的想象,化身为词里的将军,刚攀上理想的高峰,忽然一落千丈,跌回冷酷的现实,沉痛地慨叹道:“可怜白发生!”白发已生,而收复失地的理想成为泡影。想到自己徒有凌云壮志,而“报国欲死无战场”(借用陆游《陇头水》诗句),便只能在不眠之夜吃酒,只能在“醉里挑灯看剑”,只能在“梦”中驰逐沙场,快意一时。……这处境,的确是“悲哀”的。然而没有谁“可怜”他。于是,他写了这首“壮词”,寄给处境同样“可怜”的陈同甫。
同甫是陈亮的字。学者称为龙川先生。为人才气豪迈,议论纵横。自称能够“推倒一世之智勇,开拓万古之心胸”。他先后写了《中兴五论》和《上孝宗皇帝书》,积极主张抗战,因而遭到投降派的打击。宋孝宗淳熙十五年冬天,他到上饶访辛弃疾,留十日。别后辛弃疾写《贺新郎》词寄他,他和了一首;以后又用同一词牌反复唱和。这首《破阵子》大约也是这一时期写的。
全词从意义上看,前九句是一段,十分生动地描绘出一位披肝沥胆,忠一不二,勇往直前的将军的形象,从而表现了词人的远大抱负。末一句是一段,以沉痛的慨叹,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悲愤。壮和悲,理想和现实,形成强烈的反差。从这反差中,可以想到当时南宋朝廷的腐败无能,想到人民的水深火热,想到所有爱国志士报国无门的苦闷。由此可见,极其豪放的词,同时也可以写得极其含蓄,只不过和婉约派的含蓄不同罢了。
这首词在声调方面有一点值得注意。《破阵子》上下两片各有两个六字句,都是*仄互对的,即上句为“仄仄**仄仄”,下句为“**仄仄**”,这就构成了和谐的、舒缓的音节。上下片各有两个七字句,却不是*仄互对,而是仄仄***仄仄,仄仄**仄仄*,这就构成了拗怒的、激越的音节。和谐与拗怒,舒缓与激越,形成了矛盾统一。作者很好地运用了这种矛盾统一的声调,恰当地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复杂的心理变化和梦想中的战斗准备、战斗进行、战斗胜利等许多场面的转换,收到了绘声绘色、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
这首词在布局方面也有一点值得注意。“醉里挑灯看剑”一句,突然发端,接踵而来的是闻角梦回、连营分炙、沙场点兵、克敌制胜,有如鹰隼突起,凌空直上。而当翱翔天际之时,陡然下跌,发出了“可怜白发生”的感叹,使读者不能不为作者的壮志难酬洒下惋惜怜悯之泪。这种陡然下落,同时也嘎然而止的写法,如果运用得好,往往因其出人意外而扣人心弦,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这样的结构不但宋词中少有,在古代诗文中也很少见。这种艺术手法也正表现了辛词的豪放风格和他的独创精神。但是辛弃疾运用这样的艺术手法,不是故意卖弄技巧、追求新奇,这种表达手法正密切结合他的生活感情、政治遭遇。由于他的恢复大志难以实现,心头百感喷薄而出,便自然打破了形式上的常规,这绝不是一般只讲究文学形式的作家所能做到的。
李白有首叫《越中览古》的诗。诗中写道:“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好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这首七言诗中,有三句写到越王勾践的强盛,最后一句才点出越国的衰败景象,虽然表达的感情显然不同,但在谋篇布局方面又有相通之处,可以参看。
整理:zjh201605
【原文】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赏析】
满怀家国之愁,壮志未酬的词人在友人纵谈离去之后,借酒浇愁愁更愁,他拨亮油灯,抽出宝剑,醉眼朦胧中,恍惚回到当年战斗的情境。嘹亮的号角吹遍了“连营”,广阔的土地上,战士们正在分食大块的烤肉。此时鼓瑟齐鸣,反映边塞生活的军乐雄壮震天。原来战士们正在沙场点兵!在词人的笔下,看似信手拈来的点兵场面,火热的战斗激情却自然喷涌而出。一个“连”字,透出声势之豪壮,军容之整肃。“八百里”、“五十弦”佳对天成,与“吹角连营”相辅相成,营造了雄浑阔大的意境。
下片以两个特写镜头开始:骏马飞快,箭如霹雳,惊心动魄。马与箭两个具典型意义的事物,以色彩鲜明的词语,写得历历如画。这一切都是为了“了却”洗雪国耻,恢复中原的“天下事”,是为了施展雄才大略,赢得为国家建功立业的“生前身后名”!读到此,有声有色,酣畅淋漓的点兵场面,斩将擎旗的英雄战士,“了却君王天下事”的赤胆忠心,无一不跃然纸上,然而一个陡转──“可怜白发生”!一下从理想的高峰跌入了现实的深渊。全词至此戛然而止,为读者留下了无尽的思绪。
这首词基调雄壮高昂,真不愧为“壮词”。而结句的悲壮低徊,却与此形成鲜明对比。更令人感慨与寻思。词的结构上也不同于一般词作,上下片语义连贯,过片不分,直到最后一句突然一个顿挫,读来波澜起伏,跌宕有致,实为辛弃疾“沉郁顿挫”的典型之作。
陈同甫:陈亮(1143-1194),字同甫,辛弃疾的好友。富有才华,坚持抗金,终生未仕。为南宋豪放词派的重要词人。
晏殊《破阵子·春景》全文赏析
赏析其实就是指欣赏并分析,这是一个通过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等地方去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认知的过程。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晏殊《破阵子·春景》全文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破阵子·春景》
朝代:宋代
作者:晏殊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作品注释
①破阵子:词牌名,原为唐教坊曲名。又名《十拍子》。双调六十二字,*韵。
②新社:社日是古代祭土地神的日子,以祈丰收,有春秋两社。新社即春社,时间在立春后、清明前。
③碧苔:碧绿色的苔草。
④飞絮:飘荡着的柳絮。
⑤巧笑:形容少女美好的笑容。
⑥逢迎:碰头,相逢。
⑦疑怪:诧异、奇怪。这里是“怪不得”的意思。
⑧斗草:古代妇女的一种游戏,也叫“斗百草”。
⑨双脸:指脸颊。
译文
燕子飞来正赶上社祭之时,清明节后梨花纷飞。几片碧苔点缀着池中清水,黄鹂的歌声萦绕着树上枝叶,只见那柳絮飘飞。
在采桑的路上邂逅巧笑着的东邻女伴。怪不得我昨晚做了个春宵美梦,原来它是预兆我今天斗草获得胜利啊!不由得脸颊上也浮现出了笑意。
诗人简介
晏殊(991-1055),北宋词人。字同叔。抚州临川(今南昌进贤)人。十四岁以神童入试,赐进士出身,命为秘书省正字,官至右谏议大夫、集贤殿学士、同*章事兼枢密使、礼部刑部尚书、观文殿大学士知永兴军、兵部尚书,封临淄公,谥号元献,世称晏元献。晏殊历任要职,更兼提拔后进,如范仲淹、韩琦、欧阳修等,皆出其门。他以词著于文坛,尤擅小令,风格含蓄宛丽,有《珠玉词》。亦工诗善文,现存不多,大都以典雅华丽见长。
赏析
此词通过清明时节的一个生活片断,反映出少女身上显示的青春活力,充满着一种欢乐的气氛。全词纯用白描,笔调活泼,风格朴实,形象生动,展示了少女的纯洁心灵。
二十四节气,春分连接清明,正是一年春光最堪留恋的`时节。春已中分,新燕将至,此时恰值社日也将到来,古人称燕子为社燕,以为它常是春社来,秋社去。词人所说的新社,指的即是春社了。那时每年有春秋两个社日,而尤重春社,邻里聚会,酒食分餐,赛会欢腾,极一时一地之盛。闺中少女,也“放”了“假”,正所谓“问知社日停针线”,连女红也是可以放下的,呼姊唤妹,门外游玩。词篇开头一句,其精神全在于此。
按民族“花历”,又有二十四番花信风,自小寒至谷雨,每五日为一花信,每节应三信有三芳开放;按春分节的三信,正是海棠花、梨花、木兰花。梨花落后,清明在望。词人写时序风物,一丝不苟。当此季节,气息芳润,池畔苔生鲜翠,林丛鹂啭清音。春光已是苒苒而*晚了,神情更在言外。清明的花信三番又应在何处?那就是桐花、麦花与柳花。所以词人接着写的就是“日长飞絮轻”。古有诗云:“落尽海棠飞尽絮,困人天气日初长”,可以合看。文学评论家于此必曰:写景;状物!而不知时序推迁,触人思绪也。
当此良辰佳节之际,则有二少女,出现于词人笔下:在采桑的路上,她们正好遇着;一见面,西邻女就问东邻女:“你怎么今天这么高兴?夜里做了什么好梦了吧!快说来听听!”东邻笑道:“莫胡说!人家刚才和她们斗草来着,得了彩头呢!”
“笑从双脸生”五字,再难另找一句更好的写少女笑吟吟的句子来替换。何谓双脸?盖脸本从眼际得义,而非后人混指“嘴巴”也。故此词,美在情景,其用笔明丽清婉,秀润无伦,而别无奇特可寻之迹;迨至末句,收足全篇,神理尽出,天时人事,物态心情,全归于此。
赏析
这首词以轻淡的笔触,描写了古代少女们春天生活的一个小小片段,展示在读者面前的却是一副情趣盎然的图画。
词的上片写景。“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这两句既点明了季节,又写出了季节与景物的关系,给人以具体的印象。行文轻快流丽,蕴含喜悦的情意,为全词的明朗、和谐、优美的基调打下了基础。“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春水池塘,点缀那末三四点青苔,密林深处,不时传来莺儿的歌唱。“日长”,表明季节已开始变化,多少有点惜春的意味。柳絮在空中飞舞,显示出晴和的景象。“碧苔”、“黄鹂”、“飞絮”,看来似乎是极其常见的自然景物,经词人稍加点染,宛如一轴初夏风光小幅,特别惹人喜爱。
清明时节后,天气渐渐转暖,海棠梨花刚刚开败,柳絮又开始飞花。春社将*,已见早燕归来。园子里有个小小的池塘,池边点缀着几点青苔,在茂密的枝叶深处,时时传来黄鹂清脆的啼叫。
下片写人。“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趁着这春暮夏初的季节,少女们停了针线,来到这大自然的怀抱里。这时,东边邻居的女伴笑眯眯地走了过来,她们正好在那条桑田小路上相逢了。“巧笑”二字,捕捉到了“东邻女伴”用白描手法,通过人物的心理活动以及情态的描写,由内心到外表塑造了东邻女这一形象。内心真情流露的一刹那,巧妙地揭示了人物的精神世界。读时,使人有似曾相识之感。“疑怪昨宵春梦好,原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少女们相逢的时候,兴高采烈,欢欢喜喜的,随着,一块儿玩着那斗草的游戏。词中主人公胜利了。这位天真的少女充满着青春的欢乐。她忽然想起昨天夜里做的那个好梦,认为那原来是“斗草赢”的兆头,脸上又飞起了笑容。词中没有正面来描写斗草的活动,只用一笔点出人物的内心活动,表现了这位少女不仅聪明,富于想象,而且心灵是那样纯洁无瑕。
赏析
归飞的燕子,飘落的梨花,池上的碧苔,清脆的鸟啼,映衬着笑靥如花的少女,让人感受到春天的生机勃勃和青春的无限美好。
在《珠玉词》中,这是一首清新活泼的作品,具有淳朴的乡间泥土芬芳。上片写自然景物。“燕子”、“梨花”、“碧苔”、“黄鹂”、“飞絮”,五色杂陈,秀美明丽,写足春色之娇娆媚人。下片写人物。撷取烂熳春色中一位年轻村姑之天真形象和幼稚心态进行表现。“巧笑”已闻其声,见其容;“逢迎”更察其色,观其形。“疑怪”两句通过观察者心理活动,用虚笔再现“女伴”“昨宵春梦”和“今朝斗草”的生活细节,惟妙惟肖,将村姑的天真可爱一笔写足,与上片生气盎然的春光形成十分和谐的画面美与情韵美。“笑从双脸生”,特写,绾合换头“巧笑”语意,收束全篇春光无限之旨。全词浑成优美,音节浏亮,意境清秀,场面轻快,洋溢着诱人的青春魅力。尤其上下片的构思,景与人对应着写,将春天的生命写活了。其中巧笑的东邻女伴,仿佛春天的女神,给人间带来生气、美丽与活力。
【创作背景】
古时,每年在春秋时节,人们会两次祭祀土地神。这两次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叫春社和秋社。而尤重春社,邻里聚会,酒食分餐,赛会欢腾,非常热闹。古代女子在社日和清明时节可以停止劳作,做一些斗草、踏青、荡秋千之类的游戏,这首词就是以春社为背景所写。
《破阵子·春景》翻译与赏析
《破阵子·春景》是宋代婉约派词人晏殊所作。此词通过描写清明时节的一个生活片断,反映出少女身上显示的青春活力,充满着一种欢乐的气氛。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关于晏殊的宋词——《破阵子·春景》,希望大家喜欢!
《破阵子·春景》
朝代:宋代
作者:晏殊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译文
燕子飞来正赶上社祭之时,清明节后梨花纷飞。几片碧苔点缀着池中清水,黄鹂的歌声萦绕着树上枝叶,只见那柳絮飘飞。
在采桑的路上邂逅巧笑着的东邻女伴。怪不得我昨晚做了个春宵美梦,原来它是预兆我今天斗草获得胜利啊!不由得脸颊上也浮现出了笑意。
注释
① 破阵子:词牌名,原为唐教坊曲名。又名《十拍子》。双调六十二字,*韵。
②新社:社日是古代祭土地神的日子,以祈丰收,有春秋两社。新社即春社,时间在立春后、清明前。
③碧苔:碧绿色的苔草。
④飞絮:飘荡着的柳絮。
⑤巧笑:形容少女美好的笑容。逢迎:碰头,相逢。
⑥疑怪:诧异、奇怪。这里是“怪不得”的意思。
⑦斗草:古代妇女的一种游戏,也叫“斗百草”。
⑧双脸:指脸颊。
诗人简介
晏殊(991-1055)字同叔,著名词人、诗人、散文家,北宋抚州府临川城人(今江西进贤县文港镇沙河人,位于香楠峰下,其父为抚州府手力节级),是当时的抚州籍第一个宰相。晏殊与其第七子晏几道(1037-1110),在当时北宋词坛上,被称为“大晏”和“小晏”。
创作背景
古时,每年在春秋时节,人们会两次祭祀土地神。这两次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叫春社和秋社。而尤重春社,邻里聚会,酒食分餐,赛会欢腾,非常热闹。古代女子在社日和清明时节可以停止劳作,做一些斗草、踏青、荡秋千之类的游戏,这首词就是以春社为背景所写。
赏析
这首词以轻淡的笔触,描写了古代少女们春天生活的一个小小片段,展示在读者面前的却是一副情趣盎然的图画。
词的上片写景。“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这两句既点明了季节,又写出了季节与景物的关系,给人以具体的印象。行文轻快流丽,蕴含喜悦的情意,为全词的明朗、和谐、优美的基调打下了基础。“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春水池塘,点缀那末三四点青苔,密林深处,不时传来莺儿的歌唱。“日长”,表明季节已开始变化,多少有点惜春的意味。柳絮在空中飞舞,显示出晴和的景象。“碧苔”、“黄鹂”、“飞絮”,看来似乎是极其常见的自然景物,经词人稍加点染,宛如一轴初夏风光小幅,特别惹人喜爱。
清明时节后,天气渐渐转暖,海棠梨花刚刚开败,柳絮又开始飞花。春社将*,已见早燕归来。园子里有个小小的池塘,池边点缀着几点青苔,在茂密的枝叶深处,时时传来黄鹂清脆的啼叫。
下片写人。“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趁着这春暮夏初的季节,少女们停了针线,来到这大自然的怀抱里。这时,东边邻居的女伴笑眯眯地走了过来,她们正好在那条桑田小路上相逢了。“巧笑”二字,捕捉到了“东邻女伴”用白描手法,通过人物的心理活动以及情态的描写,由内心到外表塑造了东邻女这一形象。内心真情流露的一刹那,巧妙地揭示了人物的精神世界。读时,使人有似曾相识之感。“疑怪昨宵春梦好,原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少女们相逢的'时候,兴高采烈,欢欢喜喜的,随着,一块儿玩着那斗草的游戏。词中主人公胜利了。这位天真的少女充满着青春的欢乐。她忽然想起昨天夜里做的那个好梦,认为那原来是“斗草赢”的兆头,脸上又飞起了笑容。词中没有正面来描写斗草的活动,只用一笔点出人物的内心活动,表现了这位少女不仅聪明,富于想象,而且心灵是那样纯洁无瑕。
这首词创作的具体年代已不详。晏殊在北宋前后当了五十年左右的官,他不是正规的进士出身,只是在十四岁时因才智过人而被赐予同进士出身。但他在受到朝野关注之前,也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农家子弟,他对农村生活曾有相当深的了解。故在作富贵之词之外,笔锋一转,涉足农村生活题材,也一样不同凡响。把别人对他词的评价“温润秀洁”四个字,在另一番天地中展现出来。这首《破阵子》即是代表。
名家点评
明代卓人月《古今词统》卷十:小倩香奁中笔。
清代陈廷焯《闲情集》卷一:风神婉约。
清代许昂霄《词综偶评》:(疑怪三句)如闻香口,如见冶容。
武汉大学文学院院长刘永济:此乃纯用旁观者之言,描写春日游女戏乐之情景。因见游女斗草得胜之笑,而写其心情。言今朝斗草得胜,乃昨宵好梦之验,可谓能深入人物之心者。此种词虽无寄托,而描绘人情物态,极其新鲜生动,使读者如亲见其人其事,而与作者同感其乐。单就艺术性说来,亦有可采之处也。(《唐五代两宋词简析》)
作者简介
晏殊(991—1055年),字同叔,谥元献,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人。少年时就以才气闻名,七岁能属文,十四岁以神童招试,被真宗赐同进士出身。仁宗庆历中,拜集贤殿学士,同中书门下*章事,兼枢密使。一生显达,好文学,喜人才,当时范仲淹、富弼、欧阳修、张先等不少名士皆出其门。晏珠是北宋初期有影响的词人。他的词承袭五代,受冯延巳的影响较深,所作多以男欢女爱、佳会宴游为题材,但不矫揉造作,富于个性特征,能真实反映出上层士大夫的生活情趣,风格闲雅婉丽,造语自然,虽有富贵气,却多少摆脱了浓艳的脂粉味。有《珠玉词》,存词一百二十余首。
《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
作者:李煜
原文: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
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
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
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
垂泪对宫娥。
注释:
1、破阵子:词牌名。
2、四十年:南唐自建国至李煜作此词,为三十八年。此处四十年为概数。
3、凤阁:别作“凤阙”。凤阁龙楼指帝王能够居所。霄汉:天河。
4、玉树琼枝:别作“琼枝玉树”,形容树的美好。烟萝:形容树枝叶繁茂,如同笼罩着雾气。
5、识干戈:经历战争。识,别作“惯”。干戈:武器,此处指代战争。
6、沈腰潘鬓:沈指沈约,《南史·沈约传》:“言已老病,百日数旬,革带常应移孔。”后用沈腰指代人日渐消瘦。潘指潘岳,潘岳曾在《秋兴赋》序中云:余春秋三十二,始见二毛。后以潘鬓指代中年白发。
7、辞庙:辞,离开。庙,宗庙,古代帝王供奉祖先牌位的地方。
8、犹奏:别作“独奏”。
9、垂泪:别作“挥泪”。
翻译:
南唐开国已有四十年历史,
幅员辽阔。
宫殿高大雄伟,可与天际相接,
宫苑内珍贵的草木茂盛,
就像罩在烟雾里的女萝。
在这种奢侈的生活里,
我哪里知道有战争这回事呢?
自从做了俘虏,
我因为在忧虑伤痛的折磨中过日子而腰肢减瘦、鬓发斑白。
最使我记得的是慌张地辞别宗庙的时候,
宫廷里的音乐机关/
教坊的乐工们还奏起别离的歌曲,
这种生离死别的情形,
令我悲伤欲绝,
只能面对宫女们垂泪而已。
赏析:
此词上片写南唐曾有的繁华,建国四十余年,国土三千里地,居住的楼阁高耸入云霄,庭内花繁树茂。这片繁荣的土地,几曾经历过战乱的侵扰。几句话,看似只是**无奇的写实,但却饱含了多少对故国的自豪与留恋。“几曾识干戈”,更抒发了多少自责与悔恨。下片写国破。“一旦”二字承上片“几曾”之句意,笔锋一叠,而悔恨之意更甚。终有一天国破家亡,人不由得消瘦苍老,尤其是拜别祖先的那天,匆忙之中,偏偏又听到教坊里演奏别离的曲子,又增伤感,不禁面对宫女恸哭垂泪。
“沈腰”暗喻自己像沈约一样,腰瘦得使皮革腰带常常移孔,而潘鬓则暗喻词人自己像潘岳一样,年纪不到四十就出现了鬓边的白发。连着这两个典故,描写词人内心的愁苦凄楚,人憔悴消瘦,鬓边也开始变白,从外貌变化写出了内心的极度痛苦。古人说忧能伤人,亡国之痛,臣虏之辱,使得这个本来工愁善感的国君身心俱敝。李煜被俘之后,日夕以眼泪洗面,过着含悲饮恨的生活。这两个典故即是他被虏到汴京后的辛酸写照。
此词上片写繁华下片写亡国,由建国写到亡国,极盛转而极衰,极喜而后极悲。中间用“几曾”“一旦”二词贯穿转折,转得不露痕迹,却有千钧之力,悔恨之情溢于言表。(m.ju.51tietu.net)作者以阶下囚的身份对亡国往事作痛定思痛之想,自然不胜感慨系之。此词回顾事国时的繁华逸乐:那四十年来的家国基业;三千里地的辽阔疆域,竟都沉浸在一片享乐安逸之中。“几曾识干戈”既是其不知珍惜的结果,同时也是沦为臣虏的原因。记叙离别故国时哭辞宗庙的情景,写来尤为沉痛惨怛。其事虽见载于《东坡志林》但出自后主之手,更觉凄惨苦涩,不失为一个丧国之君内心的痛苦自白。
破阵子辛弃疾名句 辛弃疾破阵子名句 辛弃疾的破阵子古诗 破阵子辛弃疾的古诗 破阵子辛弃疾的古诗词 带拼音的古诗辛弃疾的破阵子 破阵子名句 古诗破阵子的名句 破阵子晏殊名句赏析 破阵子的古诗 破阵子晏殊的古诗 破阵子之类的古诗 光是破阵子的古诗 破阵子的诗句古诗 破阵子古诗的诗句 古诗破阵子的拼音 晏殊破阵子的古诗 破阵子离家的古诗 破阵子的古诗通读 破阵子古诗的诗意 破阵子一起的古诗 破阵子带拼音的古诗 背古诗破阵子的方法 古诗破阵子喜欢的诗句 破阵子拼音版的古诗 破阵子这首古诗的内容 古诗破阵子春景(有拼音的) 带拼音的古诗破阵子为陈同 破阵子春景古诗的*俗 破阵子拼音版的古诗晏殊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辛弃疾《破阵子》翻译赏析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辛弃疾《破阵子》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阅读答案及赏析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赏析 辛弃疾《破阵子》 破阵子辛弃疾阅读题及答案 晏殊《破阵子·春景》全文赏析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全文 《破阵子·春景》翻译与赏析 《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诗词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赏析 关于辛弃疾的《破阵子》赏析 晏殊《破阵子》翻译及赏析 《破阵子》诗词赏析 《破阵子》原文以及译文赏析 破阵子辛弃疾翻译及赏析(南乡子辛弃疾词古诗) 破阵子晏殊翻译赏析(破阵子古诗原文晏殊)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破阵子古诗原文赏析) 破阵子晏殊翻译赏析(破阵子古诗原文赏析) 破阵子 辛弃疾翻译赏析 辛弃疾 《破阵子》 辛弃疾的破阵子全诗(原文赏析及诗意解读) 辛弃疾《破阵子》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语以寄之 晏殊:破阵子 破阵子·*息文沙长暴乱战场 辛弃疾《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诗词赏析 晏殊《破阵子春景》赏析 《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诗词 《破阵子·春景》古诗词
相信别人的句子 英语长句子大全 一帆风顺的唯美句子 果子熟了的句子 最牛的征婚句子 比赛气势的句子 描述成熟男人的句子 感想句子 天晴心情好的句子 称赞文采好的句子 下雨时心情不好的句子 赞美奉献者的句子 赞美游泳运动员的句子 形容长高的句子 描写秋天枫叶的句子 人不可貌相之类的句子 庆祝教师节的句子 对女强人的赞美句子 形容欢乐时光的句子 生活重回正轨的句子 关于吹泡泡的唯美句子 超萌的句子 做人一定要狠的句子 母女情深句子 励志句子加图片 元气满满的少女的句子 对不起我不等了的句子 语文赏析句子的方法 描写水的简单的句子 节日都与我无关的句子 关于醉酒后的伤感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