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苏轼豁达的诗词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苏轼豁达的诗词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苏轼豁达的诗词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苏轼豁达的诗词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苏轼豁达乐观的诗句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文纵横恣肆。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好的`苏轼豁达乐观的诗句,欢迎大家参考学*哦!
沁园春
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渐月华收练,晨霜耿耿,云山摛锦,朝露漙漙。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微吟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
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
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狱中寄子由
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
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
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
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7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游金山寺
我家江水初发源,宦游直送江入海。
闻道潮头一丈高,天寒尚有沙痕在。
中泠南畔石盘陀,古来出没随涛波。
试登绝顶望乡国,江南江北青山多。
羁愁畏晚寻归楫,山僧苦留看落日。
微风万顷靴文细,断霞半空鱼尾赤。
是时江月初生魄,二更月落天深黑。
江心似有炬火明,飞焰照山栖鸟惊。
怅然归卧心莫识,非鬼非人竟何物?
江山如此不归山,江神见怪惊我顽。
我谢江神岂得已,有田不归如江水。
惠州一绝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生。
自题金山画像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1、秋雨晴时泪不晴。苏轼《南乡子送述古》
2、长桥千载犹横跨。苏轼《阳羡歌山秀芙蓉》
3、临风慨想斩蛟灵。苏轼《阳羡歌山秀芙蓉》
4、朝来初日半含山。苏轼《一丛花今年春浅侵年》
苏轼的豁达诗词人生
苏轼在词的创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苏轼的性格豪迈直爽,为人也独立自我。这样的性格注定他宦海沉浮,仕途不顺。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希望对你有帮助。
苏轼独立见解和独立人格依然故我,又不赞同司马光全盘否定王安石的新法。于是他又不得司马光派的赏识,不曾飞黄腾达。又过了数年,司马光派失势,苏轼却被认定为司马光派,又被贬官。司马光执政时宋哲宗的年号是“元祐”年号,这一时期的官员被称为“元祐党人”,被打入“另册”,苏轼自然也在册中。此后苏轼被一贬再贬,直到贬到遥远的海南岛。好在宋朝不杀文士,所以苏轼也只是被一贬再贬,而没有削职为民,更没有被杀。官小了,俸禄低了,但温饱还是有保证的。
乌台诗案这一巨大打击成为他一生的转折点。*们非要置苏轼于死地不可。救援活动也在朝野同时展开,不但与苏轼政见相同的许多元老纷纷上书,连一些变法派的有识之士也劝谏神宗不要杀苏轼。王安石当时退休金陵,也上书说:“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在大家努力下,这场诗案就因王安石“一言而决”,苏轼得到从轻发落,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受当地官员监视。苏轼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时期在太祖赵匡胤年间既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市)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并无实权,而此时苏轼经此一役已变得心灰意冷,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以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于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起的。
元祐六年八月调往颍州任知州、元祐七年(1092年)二月任扬州知州、元祐八年(1093年)九月任定州知州。元祐八年高太后去世,哲宗执政,*再度执政,绍圣元年(1094年)六月,别为宁远军节度副使,再次被贬至惠阳(今广东惠州市)。绍圣四年(1097年),年已62岁的苏轼被一叶孤舟送到了徼边荒凉之地海南岛儋州(今海南儋县)。据说在宋朝,放逐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
苏轼无论被贬到哪里,都仍然忘不了、放不下自己的文学生活,从未放弃过自己的写作。每到一地,都留下了优秀的篇章。在山东密州,写下了《密州出猎》的“老夫聊发少年狂”,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被称为中秋节的绝唱;在赤壁,写下了气势磅礴的《念奴娇·大江东去》和前后《赤壁赋》;在黄州、在琼州,也都风流倜傥有遗篇。虽然其中也流露出“人生如梦”的低迷,但主旋律乐观向上,倾注了他对生活的热爱。
所以他也才被列入了诗词的“豪放”一派。不仅如此,他每到一处,都不凑合地过日子,“食不可无鱼,居不可无竹”,尽量把自己安排得舒适一些,为自己盖自己设计的房子。也“入乡随俗”地享用当地的特产。如在惠州,当地出产荔枝,他就“日啖荔枝三百颗”,让自己活得有滋有味。给有的人,处在这样的一贬再贬的背井离乡中,还不知道怎么怨天尤人、痛不欲生呢,可苏轼,无论多么颠沛漂泊,都保持着一种好心情,乐观、潇洒、豁达地生活着。
高中必修五册,接触到苏轼的文学作品并不多,但却都是经典,一是《赤壁赋》,一是《念奴娇赤壁怀古》,一是《定风波》,我们深深为他的才气所折服,更为他在磨难中的豁达所折服。但细细品来,豁达的苏轼,其底色却是悲。
一、悲是苏轼的真正底色
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看似豁达,实际上却是在“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的悲哀中的无奈之举;《定风波》中“也无风雨也无晴”不仅豁达,而且有超脱之感,可是“一蓑烟雨任*生”却也是在对外没有办法的情况下的一种听之任之;《赤壁赋》中“客喜而笑……不知东方之既白”看似问题解决了,却在《后赤壁赋》中要随鹤而去。
所以,悲是苏轼从未曾真正离他而去的伴侣。
二、悲色小探
这么一位优秀的人才,为什么悲却成为他的底色呢?
1.人生坎坷
苏轼的一生颇为坎坷,首先从生*上来看,他就是在不断被贬中做官。刚开始不能容于*,从而被贬。*下台后,又不能容于旧党,仍然被贬。而旧党下台后,*对他的打击更重,要把他放逐到海南。据说在宋朝,放逐海南是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后徽宗即位,却又死在回来的途中。
其次,从思想上来看,当时执政的都不能和苏轼相合。因在新法的实施上与王安石政见不合,便被迫离京,看到新法对老百姓的损害而上书,便不容于朝庭。后新法失败,旧党上台,苏轼被召回,但他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及尽废新法后,认为其所谓旧党与*不过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谏议。他对旧党执政后,暴露出的腐败象进行了抨击,由此,他又引起了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于是又遭诬告陷害。
虽然心因磨炼而变得坚强,但悲的伤痕却清晰留下了。
2.英雄情结
虽然苏轼不被*、旧党所容,但苏轼的理想却一直不灭。被贬黄州,却借“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来抒发他的.执著。建功立业是他永远的追求,他的痛苦也正是在他理想的破灭上产生的,《定风波》如此,《赤壁赋》也如此。若没有他对英雄的执著追求,也便没有他的种种痛苦,在他那看似的豁达中,更透露的是无奈中的自我安慰,可安慰过后,这梦想在心中仍然滋生着。
3.怀才不遇
由于思想的不同,苏轼基本处于被掌权者排斥的境地,因此,是绝对的不遇。普通人的怀才不遇尚悲愤不已,更何况对于才子呢。苏轼绝对是才子,他的才,不仅表现在诗书画等艺术上,更是体现在他的思想上,体现在他支持老百姓的利益上,更何况他还是一位有英雄梦想的执著者呢!所以他受到的伤害更大,所以他的坚守更难,悲伤更深。
4.家庭影响
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己深受其父影响。苏洵发奋虽晚,但用功甚勤。“腹有诗书气自华”,这种家庭影响对苏轼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它不仅影响苏轼的思想,还影响他的性格,影响他的品质,甚至可以说,正是家庭的影响,才让苏轼不会成为一个摧眉折腰的苟且者,而是成为一个真实地站着的人。
5.悲天悯人
元丰三年,苏轼在黄州城东开垦了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起的。其子在苏轼过世之后,只有去颍州投靠苏辙为生。我们从中可以看出苏轼过的是一种怎样的生活,在这种生活中,他秉持的是怎样的人生理念。他把老百姓放在心里,他对变法的反对也好,还是对不变法的反对也好,都是把老百姓作为利益的第一位。
三、千古同悲
苏轼不是孤独的,屈原在为梦想悲着,在为民生悲着;司马迁在为梦想悲着,在为民生悲着;甚至“诗仙”李白也在为梦想悲着,在为民生悲着。历史上,优秀的士人,都在为梦想悲着,在为民生悲着,这是中国士人的共同特点,这种悲深深地融入每一个士人的血液里。他们在忧虑中悲伤,他们在忧虑中拼搏,他们在忧虑中传承……
苏轼豁达的诗词
苏轼在词的创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苏轼豁达的诗词,欢迎大家的阅读。
定风波 苏东坡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一蓑烟雨任*生。
苏东坡《浣溪沙》
山下兰芽短浸溪,
松间沙路净无泥,
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苏东坡的总体评价
苏东坡在文、诗、词三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造诣,堪称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而且苏东坡的创造性活动不局限于文学,他在书法、绘画等领域内的成就都很突出,对医药、烹饪、水利等技艺也有所贡献。苏东坡典型地体现着宋代的文化精神。从文学史的范围来说,苏东坡的意义主要有两点:首先,苏东坡的人生态度成为后代文人景仰的范式:进退自如,宠辱不惊。由于苏东坡把封建社会中士人的两种处世态度用同一种价值尺度予以整合,所以他能处变不惊,无往而不可。当然,这种范式更适用于士人遭受坎坷之时,它可以通向既坚持操守又全生养性的人生境界,这正是宋以后的历代士人所希望做到的。其次,苏东坡的审美态度为*提供了富有启迪意义的审美范式,他以宽广的审美眼光去拥抱大千世界,所以凡物皆有可观,到处都能发现美的的存在。这种范式在题材内容和表现手法两方面为*开辟了新的世界。所以,苏东坡受到后代文人的普遍热爱,实为历史的必然。
苏东坡在当时文坛上享有巨大的声誉,他继承了欧阳修的精神,十分重视发现和培养文学人才。当时就有许多青年作家众星拱月似的围绕在他周围,其中成就较大的.有黄庭坚、张耒、晁错之、秦观四人,合称“苏门四学士”。再加上陈师道和李廌,又合称“苏门六君子”。此外,李格非、李之仪、唐庚、张舜民、孔*仲、贺铸等人,也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苏东坡影响。由于苏东坡的成就包括各种文学样式,他本人的创作又没有固定不变的规范可循,所以苏门的作家在创作上各具面目。黄庭坚、陈师道长于诗,秦观长于词,李廌以古文名世,张、晁则诗文并擅。同时,他们的艺术风貌也各具个性,例如黄诗生新,陈诗朴拙,风格都不类苏诗,后来黄、陈还另外开宗立派。
苏东坡的作品在当时就驰名遐迩,在辽国、高丽等地都广受欢迎。北宋末年,朝廷一度禁止苏东坡作品的流传,但是禁愈严而传愈广。到了南宋解弛,苏东坡的集子又以多种版本广为流传,以后历代翻刻不绝。
在后代文人的心目中,苏东坡是一位天才的文学巨匠,人们争相从苏东坡的作品中汲取营养。在金国和南宋对峙的时代,苏东坡在南北两方都发生了深远的影响。苏诗不但影响有宋一代的诗歌,而且对明代的*派诗人和清初的宋诗派诗人有重要的启迪。苏东坡的词体*精神直接为南宋辛派词人所继承,形成了与婉约词*分秋色的豪放词派,其影响一直波及清代陈维崧等人。苏东坡的散文,尤其是他的小品文,是明代标举独抒性灵的*派散文的艺术渊源,直到清代袁枚、郑燮的散文中仍可时见苏文的影响。
苏东坡还以和蔼可亲、幽默机智的形象留存在后代普通人民心目中。他在各地的游踪,他在生活中的各种发明都是*喜爱的话题。在宋代作家中,就受到*广泛喜爱的程度而言,苏东坡是无与伦比的。
苏轼的诗词
苏轼是*古代文人中的著名诗人,他的诗、词、散文成就非常高,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苏轼的诗词,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定风波》
与客携壶上翠微。江涵秋影雁初飞。
尘世难逢开口笑。年少。
菊花须插满头归。酩酊但酬佳节了。
云峤。登临不用怨斜晖。
古往今来谁不老。多少。
牛山何必更沾衣。
3、《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4、《蝶恋花》
自古涟漪佳绝地。
绕郭荷花,欲把吴兴比。
倦客尘埃何处洗。
真君堂下寒泉水。
左海门前酤酒市。
夜半潮来,月下孤舟起。
倾盖相逢拼一醉。双凫飞去人千里。
5、《满庭芳》
三十三年,今谁存者,算只君与长江。
凛然苍桧,霜干苦难双。
闻道司州古县,云溪上、竹坞松窗。
江南岸,不因送子,宁肯过吾邦。
摐摐。
疏雨过,风林舞破,烟盖云幢。
愿持此邀君,一饮空缸。
居士先生老矣,真梦里、相对残釭。
歌舞断,行人未起,船鼓已逄逄。
6、《临江仙》
尊酒何人怀李白,草堂遥指江东。
苏轼的诗词及表达情感
苏轼作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其诗歌有着鲜明的特点。小编精心为你整理了苏轼的诗词及表达情感,希望对你有所借鉴作用哟。
其一、说理中显趣味——一理趣取胜。
宋代诗歌的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说理,而苏轼却是一说理大家。所谓理趣,大体上[objectObject]就是诗中所含之理富于生机与灵气,即宇宙、社会、人生的哲理。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
诗人眺望庐山,看到山岭连绵,峰峦环列,高低巍峨的景象,横看、侧看、远看、*看,视觉不同,看到的情况各不相同。于是作者想到,人们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就因为身在庐山之中,只看见庐山的一个局部,或被某中现象所迷惑。这也就告诉我们:凡是主观片面,各执一端,都不能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想见到真相,需要走出自身局限,从搞出全面洞察。全诗融景物、感情、哲理于一体,是一首不朽的哲理诗。
苏轼诗的理不是直截了当的说出来,而是通过形象表现出来,让读者通过作品的形象去感受、联想后,然后悟出一些新颖而深邃的哲理。又如他的《和子由渑池相会》: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这首诗表达对人生来去无定的怅惘和往事旧迹的深情眷念。前四句比喻生动奇妙,单行入律,一气呵成,后四句再以所闻所见所忆的情景深化“雪泥鸿爪”的感触,使前后两部分紧密相连、虚实相生。全篇带有普遍性的人生体验,蕴涵深邃的人生哲理,古能动人深情又发人深思。
其二、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
苏轼的诗既具有杜甫诗的现实主义精神,又具有李白豪放不羁的浪漫主义风格,其现实主义精神首先表现在他对民间疾苦的关心和对穷奢极欲的统治者的不满。他的《李氏园》揭露了官僚贵族兼并土地的罪行,他们为了建筑“美园圃”不惜“夺民田”,“破千家”。苏轼的《荔枝叹》揭露了官僚为了“宫中美人一破颜”,不惜造成“惊尘溅血流千载”的丑态与罪行。
苏轼的现实主义精神其次表现在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心上。苏轼主张抗击辽和西夏,在他的诗中,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圣朝若用西凉薄,白羽犹能效一挥。”(《祭常山回小猎》)“臂弓腰箭何时去,直上阴山去可汗。”(《答陈季常惠一揞巾》)表现了他愿意效命疆场的豪情壮志。
苏轼时常关心边事,因此,每当他得知边境告捷,常常表现出由衷的高兴。如:“汉家将军一丈佛,诏赐天池八尺龙。似闻指挥筑上郡,已觉谈笑无西戎。牧臣不见天颜喜,但惊草木放(一作皆。)春容。”(《闻洮西捷报》)写熙宁五年(1072)洮西大捷。又如元皊二年(7087),擒获吐蕃首领鬼章,苏轼写诗称颂道:“坚垒千兵破,连航一炬烧。擒奸从窟穴,奏捷上烟霄。”但他也清醒地告诫说:“羌情防报复,军胜忌矜骄。慎重关西将,奇功勿再要。”(《获鬼章二十韵》)
苏轼一向认为,山水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他时时想着要做大自然的欣赏者,他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倾注在大自然身上;他从大自然中获得了乐趣,浪迹山水禅寺,寻求美的享受,领略人生的哲理,表现出一种达观的浪漫主义精神。他在应试的答卷《咏怪石》中写道:“谁知兹市石本灵怪,忽从梦中来我前,骇觉坐想其语,勉书此诗*之端。”写怪石向苏轼托梦为自己辨解,实际上是苏轼借怪石之口热烈歌颂怪石的高贵品质。这表明苏轼从青年时代就具有豪放不羁的浪漫主义精神,也可见他高燃的理想火炬。
其三、豪放风格与婉约风格相结合。
北宋时期,诗词以婉约而著称,而苏轼则开创了豪放派诗词,因而在他的诗中,主要是以清雄旷放的豪放风格,同时又兼有婉约等多种姿态。正如刘克庄所评:“有汗漫者,有典丽者,有丽缛者,有简淡者,翕张开阖,千变万化。”(《后村诗话》)
看苏轼诗《吉祥寺赏牡丹》:“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醉归扶路人应笑,十里珠帘半上钩。”诗中前两句翻用刘禹锡《看牡丹》诗“只愁花有语,不为老人开。”最后一句翻用杜牧《赠别》诗“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语意。描绘杭州百姓观赏牡丹的欢乐氛围以及笑看其带醉而归的情形。诗中描写出自己白发簪花的情态,赏花醉归,十里花街,珠帘半卷,佳人仕女,纷纷探头观看。诗中“人”、“花”、“老”、“羞”四子有意重复,使音节回环往复,带有很强的婉约情调。
又如他的诗《月夜与客饮杏花下》,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记梦》等,更是婉约细密,幽微深远。
“空肠得酒芒角出,肝肺槎牙生竹石。森然欲作不可回,吐向君家雪色壁。*生好诗仍好画,书墙涴壁长遭骂。不嗔不骂喜有余,世间谁复如君者。一双铜剑秋水光,两首新诗争剑。剑在床头诗在手,不知谁作蛟龙吼?”这是苏轼诗《郭祥正家,醉画竹石壁上,郭作诗为谢,且遗二古铜剑》。从诗中感觉出有种笔墨淋漓,锋芒毕露,豪气喷薄的感觉。而苏轼的词其豪放特点更甚于诗。
其四、品茶论禅,书写绘画。禅宗美学超功利的审美态度反映在苏轼的作品中便集中体现为一种超然精神,因而造就了其创作或主淡泊或主豪猛的多方面的风格特点。如苏轼的《琴诗》: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这是苏轼有名的一首禅诗,琴声既不在“琴上”,又不在“指上”,那么发自何处呢?诗人设问奇诡而并不作答(也无须作答),诗中充满了“禅意”,其间之雅趣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也。从中可看出佛教对苏轼的影响。
苏轼既是诗文大家,又是绘画行家,这种通才的修养能让他以题跋的形式对绘画艺术作出精辟的总结。如苏轼的《书吴道子画后》“知者创物,能者述焉,非一人而成也。君子之于学,百工之于技,自三代历汉至唐而备矣。故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书至于颜鲁公,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对吴道子的画进行了评论,可见其在书法绘画上的造诣之高。
蝶恋花苏轼原文: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蝶恋花苏轼情感:
上片,词人写的.是暮春景色,春花(当然包括杏花)嫣红消褪,芳草绿色萋萋,是写实。抬头就*瞭望:农家院落里,高出墙头的杏树,花瓣坠落,春杏呈现了雏形。“花褪残红青杏小”,开篇直描所见,是*景,又揭示了时光规律性的延续,蕴含了事物的消亡与新生。眼前的人家,高墙护院,流水环绕,时有几只春燕呢喃掠过;河畔的杨柳,随风飘下的白絮,较不久前又少了些许,即将绿树成荫。看到如此的事物变化和春光的生机盎然,词人不免失声赞叹—“天涯何处无芳草!”
这赞叹,似是上句的自我酬答,又含有多方面的深切情韵。
芳草的绿色,最为温馨,最可让人赏心悦目,人离不开绿色。上天赐给地球以绿色,让人赖以生存。只要有绿色便有希望。大自然在不停止的演变,季节在周而复始地更替,寒冬过后,春天必然来临。所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在人能以生存的地方,有阳光和雨露滋润,总会是芳草萋萋,充满生机!绿色足可给人以信心和希望,绿色最值得人们去讴歌吟诵。
上句“枝上柳绵吹又少”,不少人解析为词人“悲观,若有所失”、“惜春的哀情”云云,笔者不能苟同。词人看得很清楚:春风吹落的是了无根基的柳绵,而送来的却是漫山遍野的碧绿。柳绵何足惜,这碧绿的芳草,才最沁人心脾。
纵观苏轼的人生轨迹,可谓历尽坎坷,频遭打击,屡屡被贬,几经沉浮。逆境的磨砺,养成了他不屈不挠的坚强性格,每到一处总能随遇而安,执着地与命运抗争!“天涯何处无芳草!”言外音,透漏出苏轼情操的乐观、豪迈与豁达,实非常人所能以企及。
下片,主要是抒情。写得生动、诙谐,回味无穷。
词人行走在墙外道上,只能看到墙内秋千的顶部,荡秋千的几个女子,在墙外只闻其声,不见其人。凭笑声可判定是女人,自然,女人们绝非在为墙外的词人而笑,词人也并不疑心是自己惹起墙内女人的笑。这样的情景,若不是亲临其境、细心地观察,是难以凭空想出的。
查《汉典》,“佳人”,三种解释:貌美的女子;理想中的人;有才干的人。这里,假若词人不是犯了约定俗成的错误—年轻女人必是佳人,则适合第二种解释。
妙在下面的两句:“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声渐悄”的原因在于:其一,词人没有驻足不前,渐去渐远,自然慢慢从听不真切到听而不闻;其二,几个女子说笑着因故离开了秋千架。而末句,直道出词人荡漾心中的某种情感,这情感,词人名之曰“恼”,这里,只可理解为烦恼,绝不是恼怒。听不到笑声,会让人烦恼吗?不可能,所以,只能说是词人语言的诙谐,意在显现一种情趣。墙内的女人无视墙外的词人,若说这是一种无情,实在是冤枉了她们,这仅仅是词人的臆断;纵然词人是多情的,但恪守住了理智,未付诸于行动,无伤大雅,而将这种萦绕于内心的情感旋窝,坦诚直抒于词中,却鲜明地增添了词的谐趣,词人是高明的。
文人大都情感丰富。多情的词人才会有婉约隽永的词作。古往今来,女人永远是男人的一道风景线。男人若只是耳闻嘻嘻、嘤嘤之女子声,而不见其人,视觉没有得到满足,心存憾意,似有秘密可探,在其潜意识里,极欲穷其究竟,此种心理,男词人也不会例外。假如院墙低矮,或为篱笆,一般男子,见此荡秋千女子,鲜有不凝视者。举止轻薄的,或驻足呆望,或*前厚颜搭讪。如是想来,所幸墙高,若词人已得睹芳容,便不会有此词面世了。
苏轼很喜欢自己的这首《蝶恋花》,谱了乐曲,不时的让艺伎弹唱。
绍圣元年(1094),苏轼被贬寓惠州,此时其妻已逝,唯侍妾朝云相伴。相传,某秋日,落叶萧萧,凄厉苍凉,苏轼让朝云弹歌《蝶恋花》以缓心情的积郁,刚唱至第三句,朝云便“歌喉哽咽,满目噙泪”,再也唱不下去。苏轼询问何故,朝云道:“奴所不能歌者‘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也。”苏轼大笑:“吾政悲秋,而汝又伤春矣!”此后,再也不听此曲了。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常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的这首词写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亦即丙辰年的中秋节日。作者当时知密州(今山东诸城),这首中秋词,“大醉”遣怀是主,“兼怀子由”是辅,也是一种对宦途险恶体验的升华与总结。苏轼兄弟情谊甚笃,他与苏辙熙宁四年(1071)颍州分别后已有六年不见了。苏轼原任杭州通判,因苏辙在济南掌*,特地请求北徙,但到了密州还是无缘相会:“咫尺天不相见,实与千里同,人生无离别,谁知恩爱重”(颍州初别子由)。当然,对于一贯秉持“尊主*”节操的作者来说,手足分离和私情,比起廷忧边患的国势来说,毕竟属于次要的伦理负荷,此点在题序中即有深微的提示。
此词通篇咏月,却处处关合人事。
上片望月,借明月自喻孤高,下片用圆月衬托别情。开篇排空直入,笔力奇崛,表达了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出世和入世这样一组矛盾的情境。相比之下,他还是立足现实,热恋人世,觉得有兄弟亲朋的人间生活来得温暖亲切。苏轼一生并未退隐,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口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归田’、‘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下片怀人,融写实为写意,化景物为情思,挥洒淋漓。在这里作者把月亮拟人化了,仿佛月亮也是一个与他“心有灵犀”的朋友。不应该有遗恨的,但你又是因为什么缘故总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团圆呢?这是埋怨明月故意与人为难,给人增添忧愁,却又含蓄地表示了对于不幸的离人们的同情。
人生并非没有憾事,悲欢离合即为其一。一个阴错阳差的误会使苏东坡误以为皇帝要杀他,在心惊胆战中他首先想到的是弟弟,给苏辙留下了两首诀别诗,愿与子由“世世为兄弟”。苏辙奏请朝廷赦免兄长,自己愿意纳还一切官位为兄长赎罪,遭受降职处分,调到高安,任筠州酒监。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殷殷关切之祷告,无不流溢着手足深情,兄弟情深,那无眠的思念,以至于此,有兄如此,夫复何求!
苏轼思亲心痛,感悟到人有悲欢离合同月有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常理,无须伤感,又终于以理遣情,从共同赏月中互致慰籍,离别这个人生憾事就从友爱的感情中得到了补偿。人生不求长聚,两心相照,明月与共,未尝不是一个美好的境界。从人到月,从古到今,作了高度的概括,月亮同人有“悲欢离合”一样也有着“阴晴圆缺”,这世界本身就不是完美的,每一件事物都处在自己固有的缺憾之中,再怨天尤人有什么意思呢?既然人间的离别是难免的,那么只要亲人长久健在,即使远隔千里也还可以通过普照世界的明月把两地联系起来,突破时空间的局限让彼此的心沟通起来,把彼此分离的人以精神相通。这首词表达了对弟弟苏辙的怀念之情,还有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的美好祝愿。
总之,本篇属于苏词代表作之一。上片执着人生,下片善处人生,表现了苏轼热爱生活、情怀旷达的一面。词中境界高洁,说理通达,情味深厚,并出以潇洒之笔,一片神行,不假雕琢,卷舒自如,因此九百年来传诵不衰,是历来公认的中秋词中的绝唱。它的意境豪放而阔大,情怀乐观而旷达,完美的体现了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和对人间的眷恋。人如其词,面对挫折多少文人一蹶不振,屈原跳进了汨罗江,李贺蓬头垢面,义山终生郁闷,苏轼却坚持了自己的人格和心志,埋首沉心,和诗词歌赋相依为命,靠灵魂和气度,靠气骨和诗胆,用超然的态度,自身的精神力量和心灵光彩让苦难变得黯然无色,他光明磊落,一世坦荡,追求的不是个人的地位和功名,而是处穷而不忘兼济天下之志,超然物外,旷达乐观,身处逆境而能保持心境的安适,超脱于世俗的苦乐和生死之外,追求进入一种超功利、超世俗的自由的精神境界。所以,千年之后,他的丰富和深沉,天真和质朴仍如封存的醇酒,浓香醉人!也许正是一蓑风雨,铸就了一个旷世奇才,一个士大夫心神往的人格典范,一个民间妇孺喜闻乐道的豪士雅客,一个刚直不屈执著风节的政客,一个有着一颗善于解脱的智慧心灵的智者,一个有着一副眼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的善良心肠的赤子!
苏轼已走远,那个携人生的一肩风霜任云卷云舒的他,拂心灵的一襟悲喜对花落花开的他已走远,但是这首千古绝唱、这首不同凡响的《水调歌头》,却一直在在亘古至今的文学艺术星空里回响。
苏轼的诗词
苏轼是中国古代文人中的著名诗人,他的诗、词、散文成就非常高,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苏轼的诗词,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定风波》
与客携壶上翠微。江涵秋影雁初飞。
尘世难逢开口笑。年少。
菊花须插满头归。酩酊但酬佳节了。
云峤。登临不用怨斜晖。
古往今来谁不老。多少。
牛山何必更沾衣。
3、《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4、《蝶恋花》
自古涟漪佳绝地。
绕郭荷花,欲把吴兴比。
倦客尘埃何处洗。
真君堂下寒泉水。
左海门前酤酒市。
夜半潮来,月下孤舟起。
倾盖相逢拼一醉。双凫飞去人千里。
5、《满庭芳》
三十三年,今谁存者,算只君与长江。
凛然苍桧,霜干苦难双。
闻道司州古县,云溪上、竹坞松窗。
江南岸,不因送子,宁肯过吾邦。
摐摐。
疏雨过,风林舞破,烟盖云幢。
愿持此邀君,一饮空缸。
居士先生老矣,真梦里、相对残釭。
歌舞断,行人未起,船鼓已逄逄。
6、《临江仙》
尊酒何人怀李白,草堂遥指江东。
苏轼写秋的诗词
秋天,落叶随风飘落,扫过地面,除了尘土,不留下什么,却也不带走什么。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苏轼写秋的诗词,欢迎大家分享。
《西江月》
宋代:苏轼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秋凉 一作:新凉)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译文
世上万事恍如一场大梦似的,人生经历了几度新凉的秋天?到了晚上,风吹动树叶发出的声音,响彻回廊里,看看自己,眉头鬓上又多了几根银丝。
酒并非好酒,却为客少发愁,月亮虽明,却总被云遮住。在这中秋之夜,谁能够和我共同欣赏这美妙的月光?我只能拿起这杯酒杯,凄然望着北方。
注释
⑴西江月:原为唐教坊曲,后用作于词调。《乐章集》《张子野词》并入“中吕宫”。五十字,上下片各两*韵,结句各叶一仄韵。
⑵世事一场大梦:《庄子·齐物论》:“且有大觉,而后知其大梦也。”李白《春日醉起言志》:“处世若大梦,胡为劳其生。”
⑶新凉:一作“秋凉”。
⑷风叶:风吹树叶所发出的'声音。鸣廊:在回廊上发出声响。《淮南子·说山训》:“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徐寅《人生几何赋》:“落叶辞柯,人生几何”。此由风叶鸣廊联想到人生之短暂。
⑸眉头鬓上: 指眉头上的愁思鬓上的白发。
⑹贱:质量低劣的。
⑺妨:遮蔽。
⑻孤光:文中指的是独在中天的月亮。
⑼琖:同“盏”,酒杯。
《念奴娇·中秋》
宋代:苏轼
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玉宇琼楼,乘鸾来去,人在清凉国。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
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
译文
置身高楼,凭高看去,中秋的月夜,长空万里无云,显得更为辽阔无边。月亮的光辉从天上照射下来,使秋天的碧空沉浸在一片清冷之中。在月宫的琼楼玉宇上,仙女们乘鸾凤自由自在地来来往往,我向往月宫中的清净自由,秀丽的江山像图画般的美丽,看过去在朦胧的月色里,树影婆娑。
现在我把天上的明月和身边自己的影子当成知心朋友和他一起起舞,希望愉快地度过如此的良宵,邀月赏心,用酒浇愁,但悲愁还在。不要辜负了这良辰美景,此时此刻,唯有月亮才是我的知音,渴望乘风归去,在明净的月宫里,把横笛吹得响彻云霄,唤起人们对美好境界的追求和向往。
注释
⑴元丰五年八月十五日在黄州作。念奴娇:南北曲均有。属大石调。字句格律与词牌前半阕同。南曲用作引子,北曲用于套曲中。另北曲大石调有《百字令》,别名《念奴娇》,与词牌全阕同,用为小令。
⑵桂魄:月亮的别称。古人称月体为魄,又传月中有桂树,故称月亮为“桂魄”。
⑶“冷浸”句:秋天的碧空浸透着清冷的月光。
⑷玉宇琼楼:传说中月宫里神仙居住的楼宇。用来形容月中宫殿的精美。
⑸乘鸾:《异闻录》:“开元中,明皇与申天师游月中,见素娥十余人,皓衣乘白鸾, 笑舞于广庭大桂树下。”
⑹清凉国:唐陆龟蒙诗残句:“溪山自是清凉国。”
⑺烟树:烟雾笼罩的树木。历历:清楚可数。烟树历历:唐崔颢《黄鹤楼》诗:“晴川历历汉阳树。”
⑻举怀三句:李白《月下独酌》:“举酒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⑧便欲三句:化用《庄子·逍遥游》:“有鸟焉, 其名为鹏, 背若泰山, 翼若垂天之云, 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唐李白曾被称为“谪仙人”,谓如神仙谪降人世。苏轼也自比谪仙,故称归去。
⑼“起舞”句:与上“我醉”句关联,化用《月下独酌》诗意:“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⑽翻然:回飞的样子。
⑾鹏翼:大鹏之翅。
⑿水晶二句:李肇《唐国史补》卷下:李舟以笛遗李牟,“牟吹笛天下第一,月夜泛江,维舟吹之……甚为精壮, 山河可裂……及入破,呼吸盘擗,其笛应声粉碎”。李牟,或作李谟。此喻胸中豪气喷薄而出。
苏轼的诗词及表达情感
苏轼作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其诗歌有着鲜明的特点。小编精心为你整理了苏轼的诗词及表达情感,希望对你有所借鉴作用哟。
其一、说理中显趣味——一理趣取胜。
宋代诗歌的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说理,而苏轼却是一说理大家。所谓理趣,大体上[objectObject]就是诗中所含之理富于生机与灵气,即宇宙、社会、人生的哲理。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
诗人眺望庐山,看到山岭连绵,峰峦环列,高低巍峨的景象,横看、侧看、远看、*看,视觉不同,看到的情况各不相同。于是作者想到,人们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就因为身在庐山之中,只看见庐山的一个局部,或被某中现象所迷惑。这也就告诉我们:凡是主观片面,各执一端,都不能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想见到真相,需要走出自身局限,从搞出全面洞察。全诗融景物、感情、哲理于一体,是一首不朽的哲理诗。
苏轼诗的理不是直截了当的说出来,而是通过形象表现出来,让读者通过作品的形象去感受、联想后,然后悟出一些新颖而深邃的哲理。又如他的《和子由渑池相会》: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这首诗表达对人生来去无定的怅惘和往事旧迹的深情眷念。前四句比喻生动奇妙,单行入律,一气呵成,后四句再以所闻所见所忆的情景深化“雪泥鸿爪”的感触,使前后两部分紧密相连、虚实相生。全篇带有普遍性的人生体验,蕴涵深邃的人生哲理,古能动人深情又发人深思。
其二、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
苏轼的诗既具有杜甫诗的现实主义精神,又具有李白豪放不羁的浪漫主义风格,其现实主义精神首先表现在他对民间疾苦的关心和对穷奢极欲的统治者的不满。他的《李氏园》揭露了官僚贵族兼并土地的罪行,他们为了建筑“美园圃”不惜“夺民田”,“破千家”。苏轼的《荔枝叹》揭露了官僚为了“宫中美人一破颜”,不惜造成“惊尘溅血流千载”的丑态与罪行。
苏轼的现实主义精神其次表现在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心上。苏轼主张抗击辽和西夏,在他的诗中,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圣朝若用西凉薄,白羽犹能效一挥。”(《祭常山回小猎》)“臂弓腰箭何时去,直上阴山去可汗。”(《答陈季常惠一揞巾》)表现了他愿意效命疆场的豪情壮志。
苏轼时常关心边事,因此,每当他得知边境告捷,常常表现出由衷的高兴。如:“汉家将军一丈佛,诏赐天池八尺龙。似闻指挥筑上郡,已觉谈笑无西戎。牧臣不见天颜喜,但惊草木放(一作皆。)春容。”(《闻洮西捷报》)写熙宁五年(1072)洮西大捷。又如元皊二年(7087),擒获吐蕃首领鬼章,苏轼写诗称颂道:“坚垒千兵破,连航一炬烧。擒奸从窟穴,奏捷上烟霄。”但他也清醒地告诫说:“羌情防报复,军胜忌矜骄。慎重关西将,奇功勿再要。”(《获鬼章二十韵》)
苏轼一向认为,山水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他时时想着要做大自然的欣赏者,他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倾注在大自然身上;他从大自然中获得了乐趣,浪迹山水禅寺,寻求美的享受,领略人生的哲理,表现出一种达观的浪漫主义精神。他在应试的答卷《咏怪石》中写道:“谁知兹市石本灵怪,忽从梦中来我前,骇觉坐想其语,勉书此诗*之端。”写怪石向苏轼托梦为自己辨解,实际上是苏轼借怪石之口热烈歌颂怪石的高贵品质。这表明苏轼从青年时代就具有豪放不羁的浪漫主义精神,也可见他高燃的理想火炬。
其三、豪放风格与婉约风格相结合。
北宋时期,诗词以婉约而著称,而苏轼则开创了豪放派诗词,因而在他的诗中,主要是以清雄旷放的豪放风格,同时又兼有婉约等多种姿态。正如刘克庄所评:“有汗漫者,有典丽者,有丽缛者,有简淡者,翕张开阖,千变万化。”(《后村诗话》)
看苏轼诗《吉祥寺赏牡丹》:“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醉归扶路人应笑,十里珠帘半上钩。”诗中前两句翻用刘禹锡《看牡丹》诗“只愁花有语,不为老人开。”最后一句翻用杜牧《赠别》诗“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语意。描绘杭州百姓观赏牡丹的欢乐氛围以及笑看其带醉而归的情形。诗中描写出自己白发簪花的情态,赏花醉归,十里花街,珠帘半卷,佳人仕女,纷纷探头观看。诗中“人”、“花”、“老”、“羞”四子有意重复,使音节回环往复,带有很强的婉约情调。
又如他的诗《月夜与客饮杏花下》,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记梦》等,更是婉约细密,幽微深远。
“空肠得酒芒角出,肝肺槎牙生竹石。森然欲作不可回,吐向君家雪色壁。*生好诗仍好画,书墙涴壁长遭骂。不嗔不骂喜有余,世间谁复如君者。一双铜剑秋水光,两首新诗争剑。剑在床头诗在手,不知谁作蛟龙吼?”这是苏轼诗《郭祥正家,醉画竹石壁上,郭作诗为谢,且遗二古铜剑》。从诗中感觉出有种笔墨淋漓,锋芒毕露,豪气喷薄的感觉。而苏轼的词其豪放特点更甚于诗。
其四、品茶论禅,书写绘画。禅宗美学超功利的审美态度反映在苏轼的作品中便集中体现为一种超然精神,因而造就了其创作或主淡泊或主豪猛的多方面的风格特点。如苏轼的《琴诗》: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这是苏轼有名的一首禅诗,琴声既不在“琴上”,又不在“指上”,那么发自何处呢?诗人设问奇诡而并不作答(也无须作答),诗中充满了“禅意”,其间之雅趣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也。从中可看出佛教对苏轼的影响。
苏轼既是诗文大家,又是绘画行家,这种通才的修养能让他以题跋的形式对绘画艺术作出精辟的总结。如苏轼的《书吴道子画后》“知者创物,能者述焉,非一人而成也。君子之于学,百工之于技,自三代历汉至唐而备矣。故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书至于颜鲁公,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对吴道子的画进行了评论,可见其在书法绘画上的造诣之高。
蝶恋花苏轼原文: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蝶恋花苏轼情感:
上片,词人写的.是暮春景色,春花(当然包括杏花)嫣红消褪,芳草绿色萋萋,是写实。抬头就*瞭望:农家院落里,高出墙头的杏树,花瓣坠落,春杏呈现了雏形。“花褪残红青杏小”,开篇直描所见,是*景,又揭示了时光规律性的延续,蕴含了事物的消亡与新生。眼前的人家,高墙护院,流水环绕,时有几只春燕呢喃掠过;河畔的杨柳,随风飘下的白絮,较不久前又少了些许,即将绿树成荫。看到如此的事物变化和春光的生机盎然,词人不免失声赞叹—“天涯何处无芳草!”
这赞叹,似是上句的自我酬答,又含有多方面的深切情韵。
芳草的绿色,最为温馨,最可让人赏心悦目,人离不开绿色。上天赐给地球以绿色,让人赖以生存。只要有绿色便有希望。大自然在不停止的演变,季节在周而复始地更替,寒冬过后,春天必然来临。所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在人能以生存的地方,有阳光和雨露滋润,总会是芳草萋萋,充满生机!绿色足可给人以信心和希望,绿色最值得人们去讴歌吟诵。
上句“枝上柳绵吹又少”,不少人解析为词人“悲观,若有所失”、“惜春的哀情”云云,笔者不能苟同。词人看得很清楚:春风吹落的是了无根基的柳绵,而送来的却是漫山遍野的碧绿。柳绵何足惜,这碧绿的芳草,才最沁人心脾。
纵观苏轼的人生轨迹,可谓历尽坎坷,频遭打击,屡屡被贬,几经沉浮。逆境的磨砺,养成了他不屈不挠的坚强性格,每到一处总能随遇而安,执着地与命运抗争!“天涯何处无芳草!”言外音,透漏出苏轼情操的乐观、豪迈与豁达,实非常人所能以企及。
下片,主要是抒情。写得生动、诙谐,回味无穷。
词人行走在墙外道上,只能看到墙内秋千的顶部,荡秋千的几个女子,在墙外只闻其声,不见其人。凭笑声可判定是女人,自然,女人们绝非在为墙外的词人而笑,词人也并不疑心是自己惹起墙内女人的笑。这样的情景,若不是亲临其境、细心地观察,是难以凭空想出的。
查《汉典》,“佳人”,三种解释:貌美的女子;理想中的人;有才干的人。这里,假若词人不是犯了约定俗成的错误—年轻女人必是佳人,则适合第二种解释。
妙在下面的两句:“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声渐悄”的原因在于:其一,词人没有驻足不前,渐去渐远,自然慢慢从听不真切到听而不闻;其二,几个女子说笑着因故离开了秋千架。而末句,直道出词人荡漾心中的某种情感,这情感,词人名之曰“恼”,这里,只可理解为烦恼,绝不是恼怒。听不到笑声,会让人烦恼吗?不可能,所以,只能说是词人语言的诙谐,意在显现一种情趣。墙内的女人无视墙外的词人,若说这是一种无情,实在是冤枉了她们,这仅仅是词人的臆断;纵然词人是多情的,但恪守住了理智,未付诸于行动,无伤大雅,而将这种萦绕于内心的情感旋窝,坦诚直抒于词中,却鲜明地增添了词的谐趣,词人是高明的。
文人大都情感丰富。多情的词人才会有婉约隽永的词作。古往今来,女人永远是男人的一道风景线。男人若只是耳闻嘻嘻、嘤嘤之女子声,而不见其人,视觉没有得到满足,心存憾意,似有秘密可探,在其潜意识里,极欲穷其究竟,此种心理,男词人也不会例外。假如院墙低矮,或为篱笆,一般男子,见此荡秋千女子,鲜有不凝视者。举止轻薄的,或驻足呆望,或*前厚颜搭讪。如是想来,所幸墙高,若词人已得睹芳容,便不会有此词面世了。
苏轼很喜欢自己的这首《蝶恋花》,谱了乐曲,不时的让艺伎弹唱。
绍圣元年(1094),苏轼被贬寓惠州,此时其妻已逝,唯侍妾朝云相伴。相传,某秋日,落叶萧萧,凄厉苍凉,苏轼让朝云弹歌《蝶恋花》以缓心情的积郁,刚唱至第三句,朝云便“歌喉哽咽,满目噙泪”,再也唱不下去。苏轼询问何故,朝云道:“奴所不能歌者‘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也。”苏轼大笑:“吾政悲秋,而汝又伤春矣!”此后,再也不听此曲了。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常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的这首词写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亦即丙辰年的中秋节日。作者当时知密州(今山东诸城),这首中秋词,“大醉”遣怀是主,“兼怀子由”是辅,也是一种对宦途险恶体验的升华与总结。苏轼兄弟情谊甚笃,他与苏辙熙宁四年(1071)颍州分别后已有六年不见了。苏轼原任杭州通判,因苏辙在济南掌*,特地请求北徙,但到了密州还是无缘相会:“咫尺天不相见,实与千里同,人生无离别,谁知恩爱重”(颍州初别子由)。当然,对于一贯秉持“尊主*”节操的作者来说,手足分离和私情,比起廷忧边患的国势来说,毕竟属于次要的伦理负荷,此点在题序中即有深微的提示。
此词通篇咏月,却处处关合人事。
上片望月,借明月自喻孤高,下片用圆月衬托别情。开篇排空直入,笔力奇崛,表达了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出世和入世这样一组矛盾的情境。相比之下,他还是立足现实,热恋人世,觉得有兄弟亲朋的人间生活来得温暖亲切。苏轼一生并未退隐,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口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归田’、‘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下片怀人,融写实为写意,化景物为情思,挥洒淋漓。在这里作者把月亮拟人化了,仿佛月亮也是一个与他“心有灵犀”的朋友。不应该有遗恨的,但你又是因为什么缘故总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团圆呢?这是埋怨明月故意与人为难,给人增添忧愁,却又含蓄地表示了对于不幸的离人们的同情。
人生并非没有憾事,悲欢离合即为其一。一个阴错阳差的误会使苏东坡误以为皇帝要杀他,在心惊胆战中他首先想到的是弟弟,给苏辙留下了两首诀别诗,愿与子由“世世为兄弟”。苏辙奏请朝廷赦免兄长,自己愿意纳还一切官位为兄长赎罪,遭受降职处分,调到高安,任筠州酒监。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殷殷关切之祷告,无不流溢着手足深情,兄弟情深,那无眠的思念,以至于此,有兄如此,夫复何求!
苏轼思亲心痛,感悟到人有悲欢离合同月有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常理,无须伤感,又终于以理遣情,从共同赏月中互致慰籍,离别这个人生憾事就从友爱的感情中得到了补偿。人生不求长聚,两心相照,明月与共,未尝不是一个美好的境界。从人到月,从古到今,作了高度的概括,月亮同人有“悲欢离合”一样也有着“阴晴圆缺”,这世界本身就不是完美的,每一件事物都处在自己固有的缺憾之中,再怨天尤人有什么意思呢?既然人间的离别是难免的,那么只要亲人长久健在,即使远隔千里也还可以通过普照世界的明月把两地联系起来,突破时空间的局限让彼此的心沟通起来,把彼此分离的人以精神相通。这首词表达了对弟弟苏辙的怀念之情,还有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的美好祝愿。
总之,本篇属于苏词代表作之一。上片执着人生,下片善处人生,表现了苏轼热爱生活、情怀旷达的一面。词中境界高洁,说理通达,情味深厚,并出以潇洒之笔,一片神行,不假雕琢,卷舒自如,因此九百年来传诵不衰,是历来公认的中秋词中的绝唱。它的意境豪放而阔大,情怀乐观而旷达,完美的体现了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和对人间的眷恋。人如其词,面对挫折多少文人一蹶不振,屈原跳进了汨罗江,李贺蓬头垢面,义山终生郁闷,苏轼却坚持了自己的人格和心志,埋首沉心,和诗词歌赋相依为命,靠灵魂和气度,靠气骨和诗胆,用超然的态度,自身的精神力量和心灵光彩让苦难变得黯然无色,他光明磊落,一世坦荡,追求的不是个人的地位和功名,而是处穷而不忘兼济天下之志,超然物外,旷达乐观,身处逆境而能保持心境的安适,超脱于世俗的苦乐和生死之外,追求进入一种超功利、超世俗的自由的精神境界。所以,千年之后,他的丰富和深沉,天真和质朴仍如封存的醇酒,浓香醉人!也许正是一蓑风雨,铸就了一个旷世奇才,一个士大夫心神往的人格典范,一个民间妇孺喜闻乐道的豪士雅客,一个刚直不屈执著风节的政客,一个有着一颗善于解脱的智慧心灵的智者,一个有着一副眼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的善良心肠的赤子!
苏轼已走远,那个携人生的一肩风霜任云卷云舒的他,拂心灵的一襟悲喜对花落花开的他已走远,但是这首千古绝唱、这首不同凡响的《水调歌头》,却一直在在亘古至今的文学艺术星空里回响。
励志的句子、唯美的句子、伤感的句子、优美的句子,这些短句语录都是意蕴深长,适宜于在朋友圈,QQ空间传播。希望这些经典语录能让您的人生更加美满。励志的句子网向您推荐苏轼的诗词全集!
苏轼的诗词全集
1、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2、惠崇春江晚景(其一)
竹外桃花三两枝,
3、蝶恋花
花褪残红青杏小。
墙里秋千墙外道。
4、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5、江城子 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酒酣胸胆尚开张,鬃微霜,又何妨!
6、浣溪沙
照日深红暖见鱼,
7、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8、念奴娇 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遥想公瑾当年, 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9、卜算子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10、临江仙
夜饮东坡醒复醉,
长恨此身非我有,
11、卜算子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12、六月二十七日望湖醉书(其二)
黑云翻墨未遮山,
13、哨遍
噫! 归去来兮, 我今忘我兼忘世。
扩展阅读
1、末不可以强于本,指不可以大于臂。
2、新月如佳人,出海初弄色。
3、孰知鹰的特性,才能让鹰抓住猎物。
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5、欲识潮头高几许,越山浑在浪药中。
6、君子不重则不威。
7、退一步安乐法,说三个好喜欢缘。
8、一片西风作楚声,卧闻落叶打窗鸣。
9、玉宇琼楼,乘鸾来去,人在清凉国。
10、横看成岭侧成峰,远*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被贬的诗词
苏轼一生坎坷,苏轼被贬的诗词有哪些?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苏轼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
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
长记*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
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
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
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赏析:本词作于东坡贬居黄州的第四年,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全词通过描绘快哉亭周围壮阔的`山光水色,抒发了作者旷达豪迈的处世精神。
苏轼
有王长官者,弃官黄州三十三年,黄人谓之王先生。因送陈慥来过余,因为赋此。
三十三年,今谁存者?
算只君与长江。
凛然苍桧,霜干苦难双。
闻道司州古县,云溪上、竹坞松窗。
江南岸,不因送子,宁肯过吾邦?
摐摐,疏雨过,风林舞破,烟盖云幢。
愿持此邀君,一饮空缸。
居士先生老矣,真梦里、相对残釭.歌声断,行人未起,船鼓已逢逢。
赏析:这首词是苏轼发配黄州时的作品。
苏轼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着甚干忙。
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
且趁闲身未老,须放我、些子疏狂。
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
思量,能几许?
忧愁风雨,一半相妨。
又何须抵死,说短论长。
幸对清风皓月,苔茵展、云幕高张。
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
苏轼
江汉西来,高楼下、蒲萄深碧。
犹自带,岷峨雪浪,锦江春色。
君是南山遗爱守,我为剑外思归客。
对此间、风物岂无情,殷勤说。
《江表传》,君休读;狂处士,真堪惜。
空洲对鹦鹉,苇花萧瑟。
独笑书生争底事,曹公黄祖俱飘忽。
愿使君、还赋谪仙诗,追黄鹤。
赏析:此词是作者贬居黄州期间寄给时任鄂州太守的友人朱守昌的。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苏轼豁达的诗词 苏轼豁达的诗句 苏轼豁达的古诗 苏轼豁达乐观的诗句 体现苏轼豁达的诗句 表现苏轼豁达的诗句 苏轼豁达洒脱的古诗 苏轼乐观豁达的诗句 豁达的诗词 苏轼旷达的诗词 心情豁达的诗词 豁达乐观的诗词 苏轼的诗词 苏轼写的诗词 苏轼著名的诗词 苏轼有名的诗词 豁达的诗句 女生豁达的古诗词 通透豁达的古诗词 心胸豁达的古诗词 苏轼的诗词大全 赞梅的诗词苏轼 苏轼写雪的诗词 苏轼写月的诗词 有关苏轼的诗词 关于苏轼的诗词 苏轼写秋的诗词 苏轼的短诗词 赞美豁达的古诗词 体现人生豁达的诗词
苏轼的诗词全集_苏轼的诗词 苏轼 行香子_苏轼的诗词 苏轼豁达乐观的诗句 苏轼诗词 苏轼的诗词 苏轼的诗词 苏轼旷达的诗词风格 苏轼的诗词10首 苏轼著名的诗词 苏轼写秋的诗词 苏轼的诗词及表达情感 苏轼诗词 苏轼的诗词全集_苏轼的诗词 苏轼 行香子_苏轼的诗词 有关苏轼的诗词 苏轼的诗词大全 苏轼被写的诗词 苏轼豁达乐观的诗句 苏轼旷达的诗词风格 苏轼的诗词及表达情感 苏轼的诗词简析 苏轼写酒的诗词 苏轼的豁达诗词人生 苏轼写秋的诗词 苏轼被贬的诗词 苏轼的诗词 苏轼豁达的诗词 苏轼的诗词成就 苏轼的诗词
留恋之情含有柳的古诗 猴子惊讶的古诗 含朝朝暮暮的古诗词 蜂儿古诗的诗意 大声朗读古诗对大脑的作用 和七律长征一样长的古诗 有关采菊的古诗 用不同的字体写一首古诗 写一首心愿的古诗 运动原理的古诗词 残荷禅意的古诗词 托事与物的古诗 7O首古诗的第二首 六上语文背的古诗 少知的古诗 自创鸟的鸣叫古诗 祝愿发财的古诗古语 野马的古诗 图书藏在地图里的古诗词 赞美开阳景色的古诗 用古诗来表达对一个人的好感 有怡合馨二字的古诗 孟在中间的五言古诗 清明的古诗拼 用讲故事的方式讲古诗词 小在第一个字的古诗 中国古诗文中的桃花文化 与春天有关的古诗和诗歌 端午粽子节庆祝的古诗 有江的古诗共五条 表示花开放的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