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木兰诗教案 >

木兰诗教案

关于木兰诗教案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木兰诗教案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木兰诗教案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木兰诗教案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句子:即与木兰诗教案相关的句子。
语录:即与木兰诗教案相关的名人语录
说说:即与木兰诗教案相关的qq说说、微信朋友圈说说。
名言:即与木兰诗教案相关的名人名言、书籍名言。
诗词:即与木兰诗教案相关的古诗词、现代诗词、千古名句。
祝福语:即与木兰诗教案相关的祝福祝贺词。
心语:即与木兰诗教案相关的早安、晚安朋友圈心语。

  • 《木兰诗》教案菁选

  • 《木兰诗》教案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木兰诗》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课文导读

      (一)文题诠释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木兰”是诗中的主人公,是一位女英雄。木兰在历史中不一定确有其人,但女扮男装却实有其事。木兰只不过是这些女子的代表而已。

      (二)谋篇立意

      全诗以“木兰是女郎”来构思木兰的传奇故事。本诗以时间为序,采用比兴的手法,

      叙述了农家女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保卫国家的故事,塑造了一个聪明勇敢、坚毅质朴、不贪功名、热爱家乡的巾帼英雄形象。

      (三)层次划分

      全文共7个自然段,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叙述木兰代父从军,踏上征途。

      第二部分(第4自然段):概写木兰十年来的征战生活。

      第三部分(第5—6自然段):叙述木兰还朝辞官,回乡与亲人团聚。

      (四)写作特点及借鉴

      写作特点1.详略得当。这首叙事诗,有集中完整的故事情节,在叙事上有详有略,详略得当。诗歌对木兰代父从军的缘由、离别、辞官还乡、家人团聚的内容写得详细。对出征前的准备及十年的征战内容则写得简略。这样处理详略,不只为了求得行文的变化,使结构疏密有致,主要是为了更好地刻画人物。

      2、以细腻的心理刻画来塑造人物形象。木兰是一个云鬓花黄的女子,也是一位金戈铁马的英雄。诗歌对木兰的刻画形象生动,如第二段中对木兰心理刻画是全文最精彩的部分:“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这段描写展示了木兰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表现木兰那少年缠绵的情怀。对一个初出远门的女子来说,既感到新鲜,又思念家乡,思念之情与爱国之情交织在一起,刻画出木兰毅然离家保国,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和刚强的性格。

      3.用词精当。如木兰辞官还乡,同亲人合家欢聚一节,文中用一系列动词:“开”、“坐”、“脱”、“著”、“理”、“铁”,含蓄地展示了木兰此时的心理——急于恢复女儿装,表现了木兰对和*生活的向往和归来后喜不自禁的心情,刻画出了木兰天真活泼、淳朴可爱的性格。

      借鉴:《木兰诗》作为古代民歌,在表现人物、叙述情节方面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如“不闻机抒声,惟闻女叹息”和“东市……西市……南市……北市……”的渲染,“不闻但闻”的反复,“万里赴戎机”六句的高度概括,“火伴皆惊忙”的侧面衬托,“雄兔雌兔”的比喻等等,都给读者一种清新、质朴之感。正因为多种表现手法的综合运用,读者才看到了一个英雄的木兰勇敢而可爱的形象,才使木兰像史诗一样载入了中国文学的史册。

      二、课文重点难点疑点导学

      (一)重点难点句子导学

      1、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导学:这一句写木兰停机叹息,设置了悬念,使读者产生疑问,自然引出下文。“不闻”“惟闻”两句对偶。

      2.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导学:反复写“无所思”、“无所忆”,反映了木兰从军前复杂的心理活动及严肃认真的态度。“女亦”两句是复沓句。复沓与叠句的区别是,复沓可以更换少数词语,而叠句的词语完全相同。“女亦”两句,以及“旦辞爷娘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两节八句,也是复沓。

      3、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导学:一方面写征途的遥远、行军的神速和军情的紧急,大刀阔斧地表现出出征健儿的豪迈气概;一方面以宿营地的空寂荒凉的夜景烘托木兰离家愈远思亲愈切,细针密线地刻画年轻女子的细腻情怀,从而揭示出生活的骤然变化在木兰性格中引起的特殊矛盾。这两句写出了儿女情深和英雄气概。

      4.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导学:这句话紧承第三自然段,是对上段描写的奔驰征途情景高度、形象的概括,表明驰抵战场。也把行文引到描写战场上的`生活和战斗上来,在诗篇前后段落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5.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导学:此六句写了家人的不同举动,符合每个人的身份、性格、年龄特点,描写出家中的欢乐气氛,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亲切意味。

      (二)重点段落导学

      对最后一自然段的诠释。

      导学:最后一自然段是个生动的比喻,以此比喻在日常生活中男女性别特征明显,而在战场厮杀时要分出男女就困难了。同时,这个比喻还解释了伙伴的惊讶,也对读者产生的疑问作出了一个合情合理的解答;也可将这几句看成是木兰对伙伴的回答,从而表现木兰机智聪慧,又充满豪情的神态表情;也可看作是吟唱者对木兰的赞颂之词。此外,以雄兔雌兔比喻人之男女,恰恰是民歌语言运用的特点。

      (三)疑难解惑

      1.如何理解木兰这一人物形象?

      导学:木兰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不朽的人物形象。她是一个少女,又是一个金戈铁马的英雄。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她挺身而出,驰骋沙场,立下汗马功劳;胜利归来以后又谢绝**,返回家园,重新从事和*劳动。她爱亲人也爱国家,把对国家对亲人理责任感融合到了一起。木兰的形象,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淳朴的优秀品质。

      2.作者为什么对《木兰诗》进行这样的繁简处理?

      导学:作者不惜笔墨描绘的往往都是他所要着力突出。这首诗所要突出的不是木兰孝敬父母、勇于担当重任的性格,所以对残酷的战争一笔带过,而对能够反映美好心灵的内容则不惜笔墨。另外,这种繁简安排似乎还隐含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祝福,对战争的冷淡和远离。

      一个女孩儿在战场上拼杀了十年之久,立下赫赫战功,其勇武强悍可想而知。但作者和广大读者喜爱的并不是一个没有女性特点的女强人,所以,战场上的厮杀略写,而以“木兰是女郎”为构思核心着力写木兰作为女孩儿对父母的牵挂,写她入闺房、巧梳妆,写她打扮得娉娉袅袅光彩照人的风姿神韵。这既有女儿的娇美又有男子刚健的女性,在中国文学史上是屈指可数的。这样的繁简安排就起到了突出人物特征、表现作者倾向的作用。

      教学目标

      1. 熟悉并理解这篇短文的内容及其包含的道理。

      2. 学*叙述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3. 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重点

      1. 借助故事阐述认识事物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道理。

      2. 寻找石狮的不同方式及其理由、结果。

      3. 对讲学家和老河兵的认识、评价。

      学*内容

      整体感悟

      纪昀是清代有名的才子,学识渊博,自幼聪慧过人,24岁便中进士,31岁已成为翰林院大学士。其渊博的学识和管理才能深受乾隆帝赏识,成为《四库全书》的总纂官。官至礼部尚书。其作品与其渊博的学识一样,涉猎广泛,内容杂博,包括了文学、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地理等各个方面。在他的作品中,纪昀记录了许多他的亲身经历,详述了一切他认为值得注意的事件,又对所叙的一切常常加以讥讽和评论。

      《河中石兽》对于我们的`思维和认识具有较大的启发和指导意义。不同的人因为各自的阅历和经验不同,其思维方式必然也会迥乎不同,对于事物的客观规律的认识也难免受种种条件的局限,但我们人类的认识毕竟在一步步接*真理。只是在认识真理的过程中,经常因为某些这样那样的原因而造成谬误,有时甚至是集体的长期把谬误当作真理顶礼膜拜,尤其是由于某些当事人的特殊身份或地位使这些谬误神圣化后,人们想要再推翻它就更要承受更大的压力。传统的认识丰富了人们的思想,但它同时也束缚了对事物的认识更新和发展。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万象,我们不得不重新反思,一次次的打破旧的思维或认识模式,仔细审察并研究客观世界的规律。

[阅读全文]...
  • 木兰诗教案

  • 教案,教学文档
  • 木兰诗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木兰诗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教学目标

      1.理解木兰这一人物形象,学*木兰的精神和品格。

      2.学*民歌的语言特色。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木兰这一人物形象,学*木兰的精神和品格。

      2.学*民歌的语言特色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准备:小黑板或课件。

      教学方法:本节课引导学生朗读,在读的过程中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民歌的语言特色,了解木兰的形象。

      课时安排:一课时。

      初备统复备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导入。

      学生听豫剧《花木兰》选段,让学生自由谈一下对木兰这一人物及其故事的了解。然后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2.文学知识介绍。

      (1)让学生进行介绍。

      (2)明确:(出示幻灯片1,也可以用小黑板代替。)

      本诗是一首北朝民歌,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

      二、自主学*

      师:这首诗记叙了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表现了花木兰勤劳、智慧、勇敢、坚强和不贪图利禄的高贵品质,以及爱国爱家的崇高精神。

      下面自学课文,注意以下问题:(出示幻灯片2。)

      1.认真读课文,可以朗读,可以默读,可以同桌轮读,选用你最喜欢的方式阅读这首民歌,注意朗读的节奏和重音。

      2.画出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画出你认为好的词、句、段。

      3.利用古汉语字典,就文章中一些字词的音义、精彩诗句等内容制作学*卡片,并试着翻译课文。

      4.本诗叙述情节详略得当,请作简要分析,并概括这首叙事诗的内容。

      5.本诗是一首民歌,分析其语言特色。

      6.你觉得木兰是一个怎样的人?

      7.找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

      三、合作学*‘

      1.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解答自学中存在的疑难问题。

      2.在班上研究讨论小组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

      四、反馈交流

      1.给加点字注音。(出示幻灯片3。)

      机杼可汗燕山鞍鞯扑朔迷离金柝

      要求:让一名学生起来读,如果有读得不正确的,请其他同学进行纠正。

      2.利用古汉语字典,就文章中一些字词的音义、精彩诗句等内容制作学*卡片,并试着翻译课文。.

      明确:(交流制作的学*卡片,教师引导学生翻译课文,根据情况进行讲解。)

      3.本诗叙述情节详略得当,请作简要分析,并概括这首叙事诗的内容。

      明确:(详写:从军的缘由、离别、辞官和还家。略写:出征前的准备、军旅征战生涯。内容:这首长篇叙事诗叙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传奇故事。)

      4.本诗是一首民歌,分析其语言特色。

      明确:(整首诗大量运用了民歌常用的艺术手法,采用了互文、反复、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语言丰富多彩,有口语,有整齐的律句,句型有长有短,读起来节奏明快,声韵铿锵,富有音乐感。教师适时举例说明。)

      5.你觉得木兰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结合诗歌内容,分析木兰的形象:勤劳、智慧、勇敢、坚强、不贪图利禄、爱国爱家。)

      6.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并把喜欢的原因与同桌进行交流。

      (同桌交流后再找部分学生在全班交流。)

      7.背诵诗歌。检查背诵。

      8.重点研讨课文第4自然段。

      (1)学生读课文,通过小组合作学*,完成下列题目:(出示幻灯片4。)

[阅读全文]...
  • 《木兰诗》语文教案5篇

  • 语文教案
  •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

      学*民歌的语言特色。

      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木兰这一人物形象,学*木兰的精神和品格。

      教学重点:

      理解木兰这一人物形象,学*木兰的精神和品格。

      教学难点:

      学*民歌的语言特色

      教学方法:

      三疑三探

      教学课时:

      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导入。

      学生听豫剧《花木兰》选段,让学生自由谈一下对木兰这一人物及其故事的了解。然后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2.文学知识介绍。

      (1)让学生进行介绍。

      (2)明确:(出示幻灯片,也可以用小黑板代替。)

      本诗是一首北朝民歌,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

      二、初读感知

      1.认真读课文,可以朗读,可以默读,可以同桌轮读,选用你最喜欢的方式阅读这首民歌,注意朗读的节奏和重音。

      2.画出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画出你认为好的词、句、段。

      3.利用古汉语字典,就文章中一些字词的音义、精彩诗句等内容制作学*卡片,并试着翻译课文。

      三、设疑自探

      1.本诗叙述情节详略得当,请作简要分析,并概括这首叙事诗的内容。

      2.你觉得木兰是一个怎样的人?

      3.本诗是一首民歌,分析其语言特色。

      四、解疑合探

      学生小组讨论后明确:

      1、详写:从军的缘由、离别、辞官和还家。略写:出征前的准备、军旅征战生涯。内容:这首长篇叙事诗叙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传奇故事。

      2、 结合诗歌内容,分析木兰的形象:勤劳、智慧、勇敢、坚强、不贪图利禄、爱国爱家。

      3、本诗是一首民歌,分析其语言特色。

      整首诗大量运用了民歌常用的艺术手法,采用了互文、反复、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语言丰富多彩,有口语,有整齐的律句,句型有长有短,读起来节奏明快,声韵铿锵,富有音乐感。教师适时举例说明。

      五、质疑再探

      通过以上学*,你还有哪些疑问?

      问题预设: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并把喜欢的原因与同桌进行交流。

      (同桌交流后再找部分学生在全班交流。)

      重点研讨课文第4自然段。

      明确:①木兰的征战生涯。②对偶。作用:笔墨精炼,对仗工整,音调铿锵,气氛雄壮悲凉。 ③过渡段,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六、拓展运用

      你还知道历史上或者传说中哪些女英雄及她们的事迹,讲给大家听。

      七、课堂小结

      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不必只局限一个方面,也不必面面俱到,只要学生能说出某些方面即可。)

      八、布置作业 基础训练*题

      板书设计: 木兰诗

      1.人物形象。

      2.语言特色。

      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阅读全文]...
  • 木兰诗教案10篇

  • 教案
  •   一、课文导读

      (一)文题诠释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木兰”是诗中的主人公,是一位女英雄。木兰在历史中不一定确有其人,但女扮男装却实有其事。木兰只不过是这些女子的代表而已。

      (二)谋篇立意

      全诗以“木兰是女郎”来构思木兰的传奇故事。本诗以时间为序,采用比兴的手法,

      叙述了农家女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保卫国家的故事,塑造了一个聪明勇敢、坚毅质朴、不贪功名、热爱家乡的巾帼英雄形象。

      (三)层次划分

      全文共7个自然段,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叙述木兰代父从军,踏上征途。

      第二部分(第4自然段):概写木兰十年来的征战生活。

      第三部分(第5—6自然段):叙述木兰还朝辞官,回乡与亲人团聚。

      (四)写作特点及借鉴

      写作特点 1.详略得当。这首叙事诗,有集中完整的故事情节,在叙事上有详有略,详略得当。诗歌对木兰代父从军的缘由、离别、辞官还乡、家人团聚的内容写得详细。对出征前的准备及十年的征战内容则写得简略。这样处理详略,不只为了求得行文的变化,使结构疏密有致,主要是为了更好地刻画人物。

      2.以细腻的心理刻画来塑造人物形象。木兰是一个云鬓花黄的女子,也是一位金戈铁马的英雄。诗歌对木兰的刻画形象生动,如第二段中对木兰心理刻画是全文最精彩的部分:“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这段描写展示了木兰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表现木兰那少年缠绵的情怀。对一个初出远门的女子来说,既感到新鲜,又思念家乡,思念之情与爱国之情交织在一起,刻画出木兰毅然离家保国,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和刚强的性格。

      3.用词精当。如木兰辞官还乡,同亲人合家欢聚一节,文中用一系列动词:“开”、“坐”、“脱”、“著”、“理”、“铁”,含蓄地展示了木兰此时的心理——急于恢复女儿装,表现了木兰对和*生活的向往和归来后喜不自禁的心情,刻画出了木兰天真活泼、淳朴可爱的性格。

      借鉴:《木兰诗》作为古代民歌,在表现人物、叙述情节方面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如“不闻机抒声,惟闻女叹息”和“东市……西市……南市……北市……”的渲染,“不闻但闻”的反复,“万里赴戎机”六句的高度概括,“火伴皆惊忙”的侧面衬托,“雄兔雌兔”的比喻等等,都给读者一种清新、质朴之感。正因为多种表现手法的综合运用,读者才看到了一个英雄的`木兰勇敢而可爱的形象,才使木兰像史诗一样载入了*文学的史册。

      二、课文重点难点疑点导学

      (一)重点难点句子导学

      1.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导学:这一句写木兰停机叹息,设置了悬念,使读者产生疑问,自然引出下文。“不闻”“惟闻”两句对偶。

      2.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导学:反复写“无所思”、“无所忆”,反映了木兰从军前复杂的心理活动及严肃认真的态度。“女亦”两句是复沓句。复沓与叠句的区别是,复沓可以更换少数词语,而叠句的词语完全相同。“女亦”两句,以及“旦辞爷娘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两节八句,也是复沓。

      3.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导学:一方面写征途的遥远、行军的神速和军情的紧急,大刀阔斧地表现出出征健儿的豪迈气概;一方面以宿营地的空寂荒凉的夜景烘托木兰离家愈远思亲愈切,细针密线地刻画年轻女子的细腻情怀,从而揭示出生活的骤然变化在木兰性格中引起的特殊矛盾。这两句写出了儿女情深和英雄气概。

      4.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导学:这句话紧承第三自然段,是对上段描写的奔驰征途情景高度、形象的概括,表明驰抵战场。也把行文引到描写战场上的生活和战斗上来,在诗篇前后段落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5.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导学:此六句写了家人的不同举动,符合每个人的身份、性格、年龄特点,描写出家中的欢乐气氛,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亲切意味。

      (二)重点段落导学

      对最后一自然段的诠释。

      导学:最后一自然段是个生动的比喻,以此比喻在日常生活中男女性别特征明显,而在战场厮杀时要分出男女就困难了。同时,这个比喻还解释了伙伴的惊讶,也对读者产生的疑问作出了一个合情合理的解答;也可将这几句看成是木兰对伙伴的回答,从而表现木兰机智聪慧,又充满豪情的神态表情;也可看作是吟唱者对木兰的赞颂之词。此外,以雄兔雌兔比喻人之男女,恰恰是民歌语言运用的特点。

      (三)疑难解惑

      1.如何理解木兰这一人物形象?

      导学:木兰是*文学史上一个不朽的人物形象。她是一个少女,又是一个金戈铁马的英雄。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她挺身而出,驰骋沙场,立下汗马功劳;胜利归来以后又谢绝*,返回家园,重新从事和*劳动。她爱亲人也爱国家,把对国家对亲人理责任感融合到了一起。木兰的形象,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淳朴的优秀品质。

      2.作者为什么对《木兰诗》进行这样的繁简处理?

      导学:作者不惜笔墨描绘的往往都是他所要着力突出。这首诗所要突出的不是木兰孝敬父母、勇于担当重任的性格,所以对残酷的战争一笔带过,而对能够反映美好心灵的内容则不惜笔墨。另外,这种繁简安排似乎还隐含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祝福,对战争的冷淡和远离。

      一个女孩儿在战场上拼杀了十年之久,立下赫赫战功,其勇武强悍可想而知。但作者和广大读者喜爱的并不是一个没有女性特点的女强人,所以,战场上的厮杀略写,而以“木兰是女郎”为构思核心着力写木兰作为女孩儿对父母的牵挂,写她入闺房、巧梳妆,写她打扮得娉娉袅袅光彩照人的风姿神韵。这既有女儿的娇美又有男子刚健的女性,在*文学史上是屈指可数的。这样的繁简安排就起到了突出人物特征、表现作者倾向的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知识,包括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了解古诗修辞用语的特点;从整体上把握诗歌内容,准确、完整地复述课文,提高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结合语境理解诗中意象,体会诗中心理描写结人物塑造的作用;学*本文叙事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木兰这一形象的审美趣味,理解诗中所表现出来的北方人民勇敢乐观的爱国精神和追求和*劳动生活的美好愿望与高尚情操。

      【重点难点】

      1.针对单元重点和教材内容,我认为本文的教学重点是:朗读课文,疏通文意;分析人物形象

      2.针对学生的现有水*和心理层次,我认为本文的教学难点是:培养主动探究的精神,享受探究问题的乐趣。

      【教学方法】

      教法:情境教学法、诵读法、对话教学法

      【教学手段】

      采用多媒体教学,利用图片、音乐、视频等多媒体素材。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阅读全文]...
  • 《木兰诗》教案10篇

  • 教案
  •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物形象,感受木兰的女儿情、英雄气,了解她的智慧,胆略和才能。

      2、学*古代劳动人民勇敢乐观的爱国精神和对和*生活的向往。

      3、培养学生独立研究、合作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点

      难点:理解木兰的人物形象及体会木兰替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诵读法、讨论点拨法、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美国迪斯尼公司曾投巨资将*的花木兰搬上了卡通银幕,轰动了世界,让全世界人民知道了这个英勇而美丽的奇女子。花木兰在*是家喻户晓的女英雄,可她到底凭借什么魅力,打动了不同种族人民的心,以至于风靡世界呢?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在花木兰故事的最早来源《木兰诗》中寻找答案吧。(板书课题)

      二、简介“乐府诗”及“乐府”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朝民歌的代表作。

      “乐府诗”是继《诗经》《楚辞》之后,在汉魏六朝文学史上出现一种能够配乐歌唱的新诗体。《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被称为“乐府双璧”。

      “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作曲,训练乐工,采辑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时演唱,并可以观察风土人情,考查政治得失。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故事

      1、范读课文(示范朗读带),学生在听中指出应注意的字音。

      2、检查预*效果,给加点的字词注音。

      唧唧( )机杼( )军帖( )可汗( )鞍鞯( )辔头( )溅溅( )胡骑( )啾啾( )朔气( )金柝( )十二转( )百千强( )扶将( )阿姊( )霍霍( )旧时裳( )理云鬓( )

      3小组疏通文意,说说情节要求学生以“木兰__”句式概括每节内容,横线上限填四个字。

      (木兰停机叹息、替父从军、奔赴战场、征战沙场、辞官还乡、会见亲人、讴歌英雄)

      四、细读课文,感受木兰形象

      1学生四人一组讨论:要求以“我从课文_____读到木兰是一个_____的人”句式来表述。

      (时间为10分钟左右),学生独立思考,大胆举手发言,明确自己眼中木兰的形象:

      可能的回答有:学生1:我从课文“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读到木兰是一个勤劳的人,因为“复”字表明木兰纺线不是短时间的,而是长年累月都在做!

      学生2:我从课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读到木兰是一个勇敢,坚毅,忠孝两全的人,因为木兰的叹息声是在为父亲担心,可见木兰的孝顺;“愿为市鞍马”的一个“愿”字充分表明木兰是一个勇敢,坚毅,勇于担当重任,热爱国家的人!

      学生3:我从课文“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读到木兰是一个英勇善战的人,因为战争这么激烈,“十年”说明打仗时间很长,又死了很多人,而木兰还能活着回来,足够证明她的英勇善战!还有,我从课文“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读到木兰是一个不慕*厚禄、情系故乡、眷恋家园、热爱和*生活的人,因为木兰立了赫赫战功,因功受赏,可是她依然作出“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的决定,在她看来,打仗好像并不是为了建功立业,也不是为了*厚禄,纯粹是为了保卫国家,使百姓能过上安定的生活,这种精神难能可贵。

      学生4:我从课文“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读到木兰是一个热爱生活、善于打扮、美丽可爱的女人,因为喜欢打扮自己是女人的天性,能打扮自己,说明对生活是充满希望的、热爱的;这些人也是可爱的、美丽的!

      学生5:我从课文“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读到木兰是一个机智,小心谨慎的人,因为木兰是一个女人,在军队里和战友们一起生活了这么多年,竟然没有被发现,很难做到,可木兰做到了!

      教师在其中要适时做出赞赏性和鼓励性的评价,如:你分析的非常好!全班为你鼓掌!

      教师可板书: 勤劳、善良、淳朴、谨慎(女儿情)

      机智、勇敢、刚毅、忠孝两全(英雄气)

      教师小结:木兰之所以能流芳百世,因为她是既有女儿情怀,更具英雄气慨的古代杰出巾帼英雄形象,在替父从军的行为中我们看到了她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渴望和*的美好心愿。

      2、请学生举例古今中外的其他巾帼英雄(如穆桂英、梁红玉、刘胡兰、秋瑾、*、撒切尔夫人)。

      五、深读课文,走进木兰内心世界:假如你是木兰的父母、伙伴、当朝天子和《木兰诗》的读者,说出此时你最想说的话,在随笔本上写200字的片段作文。

      五、拓展延伸: 木兰是一位“奇女子”。她替父从军是一种孝,保家卫国是一种忠。那么我们现在作为中学生在现实和*的生活中,又应该怎么样来孝顺父母,报效祖国呢?请你谈谈自己的想法。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品味凝练语言

      2、完成课后*题二

      3、200字的片段作文“木兰,我想对你说”写在随笔本上

      4、根据课文内容填空。(*题见《课时检测》和《完全解读》)

      1)写木兰深明大义,代父从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2)写木兰出征前紧张周密准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3)写战争激烈紧张的句子是:________

      4)诗中描写边塞战地夜景的两句是:_________

      5)突出木兰不图功名利禄的高尚品德的句子是:__________

      6)赞颂木兰谨慎、聪明、勇敢、能力不逊男子的议论句是:_______

      七、板书设计:

      木 勤劳、善良、淳朴、谨慎(女儿情)“奇”

      兰 巾帼英雄 孝父爱国、渴望和*

      “英雄也妩媚,女子亦刚强” 机智、勇敢、刚毅、忠孝两全(英雄气)

[阅读全文]...
  • 木兰诗考试重点题

  • 考试
  •   卿卿复卿卿,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木兰诗练*题: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⑴木兰当户织 ⑵不闻机杼声 ⑶惟闻女叹息。⑷问女何所忆 ⑸昨夜见军帖 ⑹军书十二卷 ⑺愿为市鞍马 ⑻旦辞爷娘去⑼万里赴戎机 ⑽关山度若飞 ⑾朔气传金柝

      二、一词多义:

      ⑴市 ①愿为市鞍马 ⑵机 ①万里赴戎机 ⑶买 ①东市买骏马

      ②东市买骏马 ②不闻机杼声 ②欲买舟而下

      三、划分朗读节奏: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四、默写填空:

      ⑴木兰替父从军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

      ⑵描写宿营地空寂荒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⑶概括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的句子是______。

      ⑷形象概括木兰从离家出征至凯旋回朝全过程的句子是_____。

      ⑸“_______,______。”用夸张的修辞方法描写了木兰的矫健雄姿。

      ⑹描写边塞夜景的句子是_________。

      五、选择题:

      ⑴选出对“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将军和壮士从军十年,经历了千百战斗。有的死了,有的胜利归来。B.将军和壮士战斗死去了,壮士从军十年胜利归来。C.将军在千百次战斗中死去了,木兰却在十年后回来了。D.从军十年,经历了千百次战斗,将军死去了,壮士归来了。

      ⑵对第3段中的“不闻……但闻……”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采用对比手法,反映战争紧迫。B.采用反复手法,表达了木兰对亲人的深切怀念。C.采用对比手法,表达了木兰对亲人的深刻思念,极大地丰富了女英雄的形象。D.采用反复手法,表达了木兰与亲人分离极其悲痛的心理。

      ⑶对“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一句中的“大”字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A表明了可汗的积极性很高。 B“大”就是大规模的意思。C.显现战争紧张、频繁、涉及范围广。 D.意思是非常、十分。

      ⑷对下列句子修辞手法依次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②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③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④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A.比喻 对偶 反复 夸张 B.对偶 对偶 排比 对偶

      C.借代 反复 排比 对偶 D.对偶 反复 对偶 比喻

      ⑸对“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两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写征程的遥远和军情的急迫。 B.写战争到来的悲凉气氛。

      C.以宿营地空旷寂凉烘托木兰离家思亲的情怀。 D.写行军旅途的.欢快。

      ⑹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B.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C.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 D.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阅读全文]...
  • 木兰诗/木兰辞原文,翻译,赏析

  • 赏析,翻译
  •   木兰诗 / 木兰辞 南北朝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唯 一作:惟)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木兰诗 / 木兰辞》译文

      叹息声一声接着一声,木兰对着房门织布。听不见织布机织布梭的声音,只听见木兰在叹息。问木兰在想什么?在惦记什么?木兰答道:我也没在想什么,也没在惦记什么。昨天晚上看见了征兵的文书,君主在大规模征兵,征兵的名册有很多卷,每一卷上都有我父亲的名字。父亲没有大儿子,我没有兄长,木兰愿意为此到集市上去买马鞍和马匹,从此开始替代父亲去征战。

      在集市各处购买骏马、马鞍、鞍下的垫子、马嚼子、缰绳和马鞭。早上辞别父母上路,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叫女儿的声音,只听见黄河水奔腾流淌的声音。早晨离开黄河上路,晚上到达黑山头,听不见父母呼叫女儿的声音,只听见胡人战马啾啾的鸣叫声。

      不远万里奔赴战场,飞一样跨过一道道的关隘,越过一座座的山峰。夜晚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寒冷的月光照在将士们的铠甲上。将士们身经百战有的为国捐躯,有的转战多年得胜归来。

      胜利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在殿堂论功行赏。给木兰记了很大的功勋,赏赐了很多的财物。天子问木兰想要什么,木兰说不愿做尚书郎,希望能骑着千里马,快马加鞭送我回故乡。

      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到城外迎接她;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着门户梳妆打扮起来;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忙着霍霍地磨刀杀猪宰羊。开我东阁、西阁的门,坐在我的床上,脱去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以前的女儿装,面对窗户和镜子梳理像云一样柔美的头发,额上贴上花黄。出门去见一起打仗的伙伴,伙伴们都很吃惊,征战同行这么多年,竟然不知木兰是个女子。

      提着兔子的耳朵悬在半空时,雄兔两只前脚时常动弹,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所以容易辨认。雄雌两只兔子贴着地面跑,怎能辨别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

      《木兰诗 / 木兰辞》译文二

      叹息声一声接着一声传出,木兰对着房门织布。听不见织布机织布的声音,只听见木兰在叹息。问木兰在想什么?问木兰在惦记什么?(木兰答道)我也没有在想什么,也没有在惦记什么。昨天晚上看见征兵文书,知道君主在大规模征兵,那么多卷征兵文册,每一卷上都有父亲的名字。父亲没有大儿子,木兰(我)没有兄长,木兰愿意为此到集市上去买马鞍和马匹,就开始替代父亲去征战。

      在集市各处购买马具。第二天早晨离开父母,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黄河水流水声。第二天早晨离开黄河上路,晚上到达黑山头,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燕山胡兵战马的啾啾的鸣叫声。

      不远万里奔赴战场,翻越重重山峰就像飞起来那样迅速。北方的寒气中传来打更声,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铠甲。将士们身经百战,有的为国捐躯,有的转战多年胜利归来。

      胜利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在殿堂(论功行赏)。给木兰记很大的功勋,得到的赏赐有千百金还有余。天子问木兰有什么要求,木兰说不愿做尚书郎,希望骑上千里马,回到故乡。

      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到城外迎接她;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着门户梳妆打扮起来;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忙着霍霍地磨刀杀猪宰羊。每间房都打开了门进去看看,脱去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以前女孩子的衣裳,当着窗子、对着镜子整理漂亮的头发,对着镜子在面部贴上装饰物。走出去看一起打仗的火伴,火伴们很吃惊,(都说我们)同行数年之久,竟然不知木兰是女孩。

      (提着兔子耳朵悬在半空中时)雄兔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所以容易分辨。雄雌两兔一起并排跑,怎能分辨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

      《木兰诗 / 木兰辞》注释

      唧唧(jī jī):纺织机的声音。一说为叹息声,意思是木兰无心织布,停机叹息。

      当户(dāng hù):对着门。

      机杼(zhù)声:织布机发出的声音。机:指织布机。杼:织布梭(suō)子。

      唯:只。

      何:什么。

      忆:思念,惦记

      军帖(tiě):征兵的文书。

      可汗(kè hán):古代西北地区民族对君主的称呼

      军书十二卷:征兵的名册很多卷。十二,表示很多,不是确指。下文的“十二转”、“十二年”,用法与此相同。

      爷:和下文的“阿爷”一样,都指父亲。

      愿为市鞍(ān)马:为,为此。市,买。鞍马,泛指马和马具。

      鞯(jiān):马鞍下的垫子。

      辔(pèi)头:驾驭牲口用的嚼子、笼头和缰绳。

      辞:离开,辞行。

      溅溅(jiān jiān):水流激射的声音。

      旦:早晨。

      但闻:只听见

      胡骑(jì):胡人的战马。胡,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

      啾啾(jiū jiū):马叫的声音。

      天子:即前面所说的“可汗”。

      万里赴戎机:不远万里,奔赴战场。戎机:指战争。

      关山度若飞:像飞一样地跨过一道道的关,越过一座座的山。度,越过。

      朔(shuò)气传金柝: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朔,北方。金柝(tuò),即刁斗。古代军中用的一种铁锅,白天用来做饭,晚上用来报更。

      寒光照铁衣:冰冷的月光照在将士们的铠甲上。

      明堂:明亮的厅堂,此处指宫殿

      策勋十二转:记很大的功。策勋,记功。转,勋级每升一级叫一转,十二转为最高的勋级。十二转:不是确数,形容功劳极高。

      赏赐百千强(qiáng):赏赐很多的财物。百千:形容数量多。强,有余。

      问所欲:问(木兰)想要什么。

[阅读全文]...
  • 木兰诗优秀教案 (菁选3篇)

  • 教案
  •   教学设想

      前面已经说过,初一学生学*古代诗歌的第一件事是背诵,而且要当堂背下来,不能留到课后。.这首诗尽管长达330字,也要当堂背下来。当堂能背,而且背得准确无误,是教学成功的主要标志。设想要点如下:

      一、要启发学生背诵的自觉要求,这主要依靠教师有表情的示范背诵;如果学生中有人在课前就背了下来,也要请他们作背诵表演,总之,要把课堂上背诵的气氛搞得浓浓的。

      二、要利用民歌形式上的特点,加快记诵的速度。这首诗共14节,除“万里”“爷娘”“开我”三节各有六句而外,其余都是四句一节,一节一节地背,再合节为段,就比较容易成诵。诗中排比句式也不少,又间有顶真(又称联珠,如“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指出来也有助记诵。

      三、要讲得精当、简练。须知,名篇中词语句的解释往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必须严格区分学术研究和教学要求,认定一种解释即可,用不着辨析、征引;分析内容但求具体、贴切,不贴政治标签,不用空洞的赞语;修辞常识(如“互文”)也要讲一点,不讲可能产生误会(如“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四、在水*较高的教学班,可以搞一点鉴赏。

      教学内容和步骤

      A(适用于一般水*)

      一、解题。

      [说明]诗中有多处涉及历史背景,不交代学生不明白;零零碎碎地讲,既费时又可能打断学生的思路,效果不见得好。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借“解题”之名,把这些问题集中起来讲。

      教师讲述要点:

      ①这是一首民歌,是人民大众的口头集体创作,经过文人润色后用文字记录下来。民歌是可以歌唱的,这首诗最后四句是歌唱者对诗中主人公木兰的颂赞之辞。

      ②这首诗一般都认为产生在北朝北魏的统治期间(386—557)。北魏(又称“后魏”)曾跟当时北方的柔然族多次交战,诗中提到的“黑山”“燕山”正是作战的地点,在魏太武帝期间战争尤为惨酷,至449年才彻底击败柔然。

      ③北魏是鲜卑族人的*,鲜卑族当时已逐步汉化,所以诗中将皇帝既称“天子”,又称“可汗”。

      ④北魏的末期分裂为东魏、西魏,西魏实行府兵制,应征从军的人须自备鞍马、弓箭等物,诗中“东市买骏马”一节即来源于此。

      ⑤木兰可能实无其人,所以姓花、姓朱、姓魏、姓木兰之说均系猜测或捕风捉影,我们用不着追究。北方民族尚武,女子也不例外,木兰女英雄的形象可能是据此创造出来的。

      ⑥读这首诗要注意两点:一是诗中有“互文”,意思是一联中的两句互相补充,须合解,正式名称叫“互文足义”,例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说的是,有些将军和壮士战死沙场,另一些将军和战士胜利归来。此类“互文”甚多,须用心发现。二是诗中的数字如十、十二、百、千等,无非是言其多,不能看作确数。这两种情况,不只是在本诗中有,在其他古代诗篇中也有。

      二、正音解词

      以下的词语(加点字要求正音)可抄出来,让学生在预*中看注释或,到课上再作检查。下面只注注释中无注音及释义者。

      三、教师及个别学生诵读全诗

      这一步关系到学生能否进入诗中的境界,如只视为教学程式,则毫无意义,因此,教师必须在课前作精心准备,反复练*,使自己的诵读具有充分的感染力。下面讲几个要点,供教师参考。

      1.前两段是情节的开端,可以读得*缓些。木兰答父问表现了忧国忧家之情,要读深沉些,至“愿为”两句转为坚定。

      2.第3段第1节写出发前的准备,节奏要加快,力求突出木兰扬鞭策马的英雄形象;第2、3节要用抒情的语气读,节奏变慢,应注意的是,既要抒发主人公的思亲之情,也要表现她的战斗豪情。

      3.第4段的基调是悲壮,读时头脑里要有“*沙列万幕”的视象,每两句作一气读,速度更慢——须知,十年艰苦作战的种种经历俱在其中。

      4.第5段前一节,当由庄严转为热烈,节奏可稍稍加快;后一节是正意所在,要放慢节奏,读得亲切、和悦、朴实,使前后形成对比的色调,力求突出木兰的英雄本色——毫无居功之意。

      5.第6段的基调是热烈、欢快,但节奏有变化:第1节节奏最快,要极力渲染喜庆的气氛;第2节节奏放慢,要表现木兰恢复女儿妆时轻松、喜悦的心情,末句应轻读,为高潮蓄势;第3节再加快节奏,着力表现伙伴的惊奇感。

      6.第7段是歌者的赞辞,最后一句慢读,使有余韵。

      四、诵读练*。

      这是本课的主要环节,教学步骤 是:(1)齐读课文两遍,第二遍分段朗读并归纳各段大意;(2)提示记诵的方法,然后分段练*背诵;(3)检查背诵。在此过程中,根据课文内容和学生诵读中出现的问题,可以作简要的解释或提示,促使学生加深领悟。

      段意如下:

      1.木兰决定代父从军。(第1、2段合并)

      2.自备鞍马,从家出发经黄河到达战地。

      3.概述十年战斗生活和胜利后归来。

      4.入朝受赏,辞官回家。

      5.到家后的欢乐情形。

      6.歌者赞辞。

      记诵要领如下:

      1.歌者赞辞一节易成诵,可以略而不计,要首先背熟故事本身。诗中叙故事共用13节,课文分为六段,无妨将1、2段及第4、5段分别予以合并,使每段各有3叫节。如此,一段一段地练*记诵,就会容易得多。

      2.要一边诵读一边思考,用心领会作者的意图。例如:

      “可汗大点兵”一节,反映了当时官情紧急,征兵刻不容缓。父女对话至“从此替爷征”便嘎然而止,下面的情节让读者自己去设想。

      购鞍马一节,东南西北跑遍,每处只购一物,不是找麻烦,而是要借此烘托木兰的英雄形象。“旦辞”两节不是单纯地写木兰的思亲之情,要着重理解“但闻”所说的内容,想一想黄河声悲壮、燕山胡骑鸣在英雄心中引起的感情。

      战场生活一节写法特殊。我国古代诗歌中写战争惨酷场面者不少,\而此篇独写战场夜景,重在烘托女英雄坚韧不拔的意志。“明堂”一节只写天子,而众臣环列之景已在其中;“可汗问欲”一节有省略,其实是问“愿为尚书郎否’:,这样才能跟下句接通。

      迎木兰一节,爷娘、姊、弟看似各主一事,其实不然,姊、弟岂有不出郭相迎之理,爷娘除迎接而外,恐怕也有不少的事要做,但写诗只能如此,总之,要想得细致一些,才能体会到全家的喜庆情状。木兰开门坐床一节,表现了她对故居的热爱;恢复女儿妆一节,更显出这位*民英雄的本色。伙伴的赞语要跟上文“朔气”两句联系起来看,才能体会此中的韵味,说明木兰在极其艰苦的战斗环境里表现得勇敢、坚强,跟其他战士相比,毫无逊色。

      [说明]以上内容也可以设问让学生回答。

      3.每段试读两三遍后就应试背,并用铅笔将背不出或背错了的字句画出来,提醒自己注意;得到大体成诵,同桌的同学可以相互检查。

      五、总结全课。

      1.讨论木兰的英雄形象,

      拟用问题导入 :这首诗流传一千多年,木兰成为世世代代人们所景仰的英雄人物,原因在哪里?(学生自由发言)

      总结要点:木兰是一位爱国的女英雄。她代父从军,是出于关心国家安危,体恤父亲年迈力衰;她不畏艰苦,勇敢作战,是出于保卫家乡、保卫祖国的坚强意志;她厌弃*厚禄,而渴望过和*劳动的生活——这些,都表现了人民英雄的本色,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意愿和理想。

      2.引导学生认识这首诗的民歌特色。

      (1)这首诗的开头和结尾有怎样的特点?(开头是一幅生动的画面,用的是民歌中起兴的手法;结尾赞美木兰,用的`是比喻。)按:故事本身的写法,在民歌中称“赋”,三者合起来,正是所谓“赋、比、兴”——这一点暂时不必讲给学生听。

[阅读全文]...
  • 改写木兰诗10篇

  •   “唧唧”一声接一声,木兰我对着织布机,听不到织布机机梭子的响声,只能听到我木兰的叹息声,问我在想什么,挂念什么。木兰我没挂念什么,昨日夜里我看到军中告示,可汗此刻在大规模的征兵,征兵名册有很多卷,每一卷名册里都有我父亲的名字。父亲没有儿子,木兰我更没有哥哥,爸爸一把年纪了,女儿我怎能让爸爸去征战呢?我愿为此事去买马与马具,从此替爸爸去征战。

      我去东市买骏马,又去西市买鞍鞯……一大早我便向父母告别了,这意味着我从此就要去征战,离开父母了。我随军出征,晚上住在黄河边。听不到父亲、母亲的呼唤声了,只能听到黄河流水的溅溅声响,早晨我离开黄河边,又随军来到黑山,傍晚我们住在黑山脚下,听不到父亲、母亲的呼唤声了,只能听到燕山胡人的马儿啾啾的鸣叫声。

      军队奔赴战场,跨越赛山岭,寒冷的空气中传来阵阵打更声,冷冷的月光照在战士们的盔甲上。将士们身经百战,出生入死,饱受着种种折磨,在艰苦的环境下,飞沙走石,苦战多年阿,最后归来了。

      回来我拜见天子,天子恩赐我财物,给我官职,让我当尚书郎但是都被我拒绝了,我说:“天子阿,木兰我不求别的什么,我只想骑上千里马,让我回故乡吧!

      我的爹娘一听说女儿我要回来了,便互相搀扶着来到了城门口,姐姐我回来了,对镜梳洗打扮,弟弟听说姐姐我要回来了,赶忙要杀猪宰羊。

      我回到了家中,推开了我东厢房的门,坐在我西厢房的床上,脱下我打仗时的战袍,换上了我*时的衣裳,唉好久没穿这样的衣服了阿,一向被战友们当成男人看待。木兰我对着窗户理理我的头发,对着镜子贴我的花黄。走出去,站在门前,同伍的战友飘过,望见我,很惊讶,他们和我一齐参军这么多年,竟不知木兰我是个姑娘。

      碧空万里,我木兰参军回来了,一切恢复的正常,大家都不在担心我了,从大院中传来了一群女子爽朗的笑声……

      凄冷的月光倾洒在木兰那略显单薄的背影上,缓缓飘来的打更声突兀的响着,一下,两下……犬吠声幽幽的、空旷的飘荡着,传到很远,很远……狂风卷起厚厚的黄沙,漫无目的的荡动着……

      即将奔赴战场的花木兰此时正机警的四处张望着,聆听着这个*乎无声世界的一丁点儿声音。想当年这个柔弱女子还坐在“唧唧”作响的织布机旁,这会儿却已代父来到这荒无人烟的边疆,可木兰从没抱怨过,也从没后悔过。只是,耳边依稀记得父母送自己出城时的失声痛哭,只是,眼前依稀记得小弟送自己出城时的一再挽留……这一切似乎那么遥远,又似乎发生在昨日,那样触手可及。

      呼呼的风声在木兰耳边缠绕,把她拉回此刻。耳边萦绕着杀声震天的呼喊声,眼前浮现着血流成河的画面,木兰不禁打了个寒颤。毕竟是个女儿家,在家里,连父亲杀鸡都不敢看的她,更何况**了!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木兰就跟随着浩浩荡荡的队伍披星戴月的处发了,箭一般渡过一道道困难重重的关口和一座座直穿云霄的大山。铠甲硬邦邦的“捆”在冷若冰霜的'身体上,跋涉千山万水的双腿已是重如宝鼎。拖着疲惫不堪的身躯来到分外艰苦的驻扎地,木兰没有多做歇息,而是挥舞起光亮如明月的长矛,在冰天雪地里,和着缓缓而落的雪花飞舞起来。

      紧急的军令声撕开了黎明的沉寂,紧张的一天开始了……

      夏夜,一片漆黑。在这寂静的夜里,忽听有人在微微叹息。是谁在叹息呢?过了一会儿,叹息声又响起,掺夹着浓浓的惆怅。仔细瞧,原先是木兰姑娘正对着门织布。怪!怎样听不见织布声,只听见木兰的叹气声呢?猜想木兰务必是有心事。问一声闺女你在想些什么?思念些什么?来,告诉为娘的。木兰静静地说:“娘,儿既不是在想些什么,也没有思念些什么。昨日夜里在城门看到军队所张贴的文告,说是皇上要征兵,攻打匈奴。征兵名单上有很多卷,木兰我仔细看了看,几乎每一卷上都有爹爹的名字。哎……我爹他没有大儿子,木兰我没有长兄,爹爹毕竟年岁已高,不宜再出征了。儿愿为此买鞍马,替爹爹去出征!娘沉默了好久,抬起头,久久地望着木兰,沉重地说:木兰阿!你代父从军,处处要留意阿!……

      第二天,刚刚拂晓,木兰就辞别爹娘出发了。木兰东奔西走做好了出发前的准备工作,唯一不舍的,还是爹娘阿!“爹,娘!多保重阿!儿未能在身边照顾二老,是儿的不孝阿!”木兰应对着滚滚黄河水,一座座高山,不禁失声呐喊。

      木兰不远万里奔赴战场,象飞一样地跨过一道道关,一座座山。边疆严酷的气候,使木兰那嫩白细致的肌肤变得沧桑。生活中诸多的不便与困难,并没有让木兰倒下。她记得父亲的嘱咐:“儿阿!要好好地报效祖国阿!全国的父老乡亲们都盼着你与战士们胜利归来阿!”“为了年迈的双亲,为了父老乡亲们,为了国家,我务必要打赢这场仗!”

      一阵阵凶杀,一场场战役,木兰运用智慧和勇气过关斩将。十年的战役,虽艰辛,但也值得——木兰与将士们胜利归来了!!!

      木兰胜利而归,使皇上开心不已,使全国百姓兴奋不已——祖国最后能够恢复和*了!皇上当即策封木兰为尚书郎。木兰笑而不接。皇上笑问木兰想要些什么奖励。木兰说:“论行赏,论官职,都不及臣一颗思乡心。愿皇上恩准,送臣还故乡,与家人团聚!”“钦此!”

      木兰骑着千里马,威风凛凛,心急如焚地赶回家乡。城门外,爹娘互相搀扶着来迎接十年未见的心肝女。姐姐细心装扮了一番,也在迎接队伍里。小弟拿起锋利的菜刀去宰杀猪羊,准备为姐姐洗尘。木兰回到闺房,屋里的一切既是那么熟悉,又是那么陌生。穿上自己的衣裙,恢复女儿身。装扮妥当,照照镜子:镜中的自己已不再是十年前那闭月羞花的小姑娘了,而是一个历经风霜的女人阿!“十年啦!!我已老了十岁了!真是‘岁月不饶人’阿!”木兰心中一阵失落。出去看看同行的战友们,他们都在饮酒作乐。见木兰一身女儿装,甚是惊讶。与木兰一齐生活了许多年,竟未察觉木兰是女郎?众人在惊讶之余,不禁感慨:木兰果真是女中豪杰,令人钦佩阿!

      雄兔的两只脚不停地爬搔,雌兔两只眼睛则时常眯着,因而容易辨认。可当雄雌两兔在一齐贴地而跑时,谁又能辨认出哪只是雄兔,哪只是雌兔呢??

      世人千古传唱:

      “替父从军,

      英勇无敌,

      女中豪杰者,

      乃花木兰是也!

      随着擂鼓声的嘭嘭响起,马嘶声、马蹄声、金属的碰撞声相继而来……

      风沙*卷着天空,暴雨洗刷着大地。恶战开始了。俯空下看,两个部队如同两条钢铁巨龙搅在一齐。

      惨烈的厮杀!一次次鸣金、擂鼓,一次次冲锋、败退;一次次凯旋而归——胜利的欢呼、一次次铩羽而归——失败的哀叹!

      “一场战争下来有多少人无家可归,有多少人亡命天涯,命丧九泉”花木兰喃喃道,眼角不禁湿润了,“如果没有战争该多好!”

      嘴中嘀咕着,眼前的战争早已千变万化,花木兰不禁打起十二分精神来,花木兰明白,统帅之间作战,一步错满盘皆输每一步都是剑走偏锋。为了减少伤亡,让更多的人“完整的”回到家里与妻儿父母团聚,她务必提起精神。

      惨叫声,哭喊声,与哀怨声不绝于耳……

      地上,胡人的骑兵肆意的奔驰着;

      天空上,*的弓箭飘逸的飞舞着。

      马刀过,人头落,拉弓引弦人惊亡。

      真是“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营帐中,木兰飞快的正发布者一道道命令这个时候,不觉间

      暴风雨停了下来,乌云依旧压顶,只是没有了一丝风声……

      “敌袭”——一声尖啸打破了长久的沉静,但是尖啸戛然而止,大本营中乱了起来,敌人都打到家门口来了,有的要跑,有的要战,有的要降,渐渐的,渐渐的,部队乱了起来,不再受将领们的管制了。

      随着远处一抹妖艳的血红色绽开时,将士们愤怒了,打但是胡人就算了,人家都打到大本营里来了,将士们顿时沸腾了。可胡人一击即退,马又比咱么的快,想追也追不上,将士们既郁闷又心烦,恨不得冲杀一阵。

      不少人向花木兰请缨出战,想攻打胡人,但直觉告诉花木兰——出兵必败

      这时一队胡骑冲了过来,也是一击即退,却比往常慢了几步,一队人马立马追上,木兰察觉不对劲,喝令部队回来,可这时的将士们都是拉满弦的箭——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中间是追赶而去

      果不出所料,周围皆是伏兵,将这些将士团团围住

      花木兰见此情景,立刻着装上马,背弓带箭,就要驰马而去,周围将士立马拉住花木兰,言道:“木兰将军您不能去呀!敌方将士十倍于我方,您去也是送死呀!”

      木兰眼神呆滞的望向前方,喃喃道:“可那是我的兵,是我的兄弟呀,他们也有妻儿,他们也有父母呀!”看着那些往日一齐喝酒吃饭、举杯同欢的战友们逐渐被淹没着,剩余将士们都心痛不已,木兰脸色苍白的自语道:“死去的将士们,我对不起你们呀…对不起……”

      花木兰在心中默默的哭泣着,一声呐喊充斥在心头“我们军人也是人呀!为什么我们有义务去打仗为什么每一刻昔日同欢与共的兄弟都可能会与自己告别”那些死去兄弟的面孔一个个从眼前划过,当年共同出征的兄弟、战友。到如今十不存一。就以为战争,多少人妻离子多少人家破人亡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这,不正是人们的诉说吗

      生在这个国家是命中注定的,但是成为这国家的军人,却是自己决定的。但是生死为什么却……

      为什么军人死不足惜

      为什么我们在战场而你们这些达官贵族却享受天伦之乐

      为什么我们流血流汗就为保护你们这些达官贵族,到了最后你们还逃之夭夭

      人性天意人性何在

      战争,战争……

[阅读全文]...

相关词条

相关文章

推荐词条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