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描写飞来峰的古诗句 >

描写飞来峰的古诗句

关于描写飞来峰的古诗句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描写飞来峰的古诗句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描写飞来峰的古诗句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描写飞来峰的古诗句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句子:即与描写飞来峰的古诗句相关的句子。
语录:即与描写飞来峰的古诗句相关的名人语录
说说:即与描写飞来峰的古诗句相关的qq说说、微信朋友圈说说。
名言:即与描写飞来峰的古诗句相关的名人名言、书籍名言。
诗词:即与描写飞来峰的古诗句相关的古诗词、现代诗词、千古名句。
祝福语:即与描写飞来峰的古诗句相关的祝福祝贺词。
心语:即与描写飞来峰的古诗句相关的早安、晚安朋友圈心语。

  • 《登飞来峰》古诗赏析

  • 《登飞来峰》古诗赏析

      《登飞来峰》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登飞来峰》赏析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老人,北宋大政治家,当过宰相,在神宗皇帝支持下实行改革,历史上叫做“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又是文学家,诗和散文都写得很好。他十分注重修辞,据说,他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经过几十次修改才选定“绿”字,千百年来传为美谈。

      1.飞来峰--就是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

      2.千寻塔--形容塔很高。古代一寻等于八尺。

      3.缘--因为。

      这首绝句,是王安石早看在浙江做地方官时的作品。前两句写飞来峰塔的形象,后两句写登飞来峰塔的感想。

      山是高耸的,塔是高耸的,山顶上的塔更是高高耸立的。飞来峰和它上面的宝塔总共多高?不知道。诗人只告诉我们,单是塔身就是八千多尺--这当然是夸张的说法。诗人还讲了一个传说:站在塔上,鸡鸣五更天就可以看见海上日出。请想想飞来峰那耸云天的气势吧!

      宝塔虽高,却不是高不可上。转眼间,诗人已登上塔顶,世界万物,尽收眼底,那游荡的云片再也挡不住视线了!“不畏浮去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乍听起来,是在谈论观赏风光的体会;可一寻味,便会从中领悟到一条人生哲理: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方面,不也是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吗?!在诗人,这是雄心勃勃的自勉;对读者,这是引人向上的启示。

      作品鉴赏

      诗的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诗的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前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在写作手法上,起句写飞来峰的地势,有写峰上有千寻之塔,足见其高。此句极写登临之高险。承句写目极之辽远。承句用典,《玄中记》云:“桃都山有大树,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上有天鸡,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天下鸡皆随之。”以此验之,则“闻说鸡鸣见日升”七字,不仅言其目极万里,亦且言其声闻遐迩,颇具气势。虽是铺垫之笔,亦不可等闲视之,实景语中的高唱。且作者用事,深具匠心。如典故中“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本是“先日出,后天鸡鸣”,但王安石不说“闻说日升听鸡鸣”,而说“闻说鸡鸣见日升”,则是“先鸡鸣,后日升”。诗人用事,常有点化,此固不能以强求*仄,或用事失误目之,恐意有另指。

      第三句“不畏”二字作峻语,气势夺人。”浮云遮望眼”,用典。据吴小如教授考证,西*常把浮云比喻奸邪小人,如《新语·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王句即用此意。他还有一首《读史有感》的七律,颔联云:“当时黯暗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欲成就大事业,最可怕者莫甚于“浮云遮目”、“末俗乱真”,而王安石以后推行新法,恰败于此。诗人良苦用心,于此诗已见端倪。第四句用“身在最高层”拔高诗境,有高瞻远瞩的气概。作者点睛之笔,正在结语。若就情境说,语序应是“因为身在最高层,所以不畏浮云遮目”,但作者却倒过来,先说果,后说因;一因一果的倒置,说明诗眼的转换。这虽是作诗的常法,亦见出作者构思的精深。

      这首诗与一般的登高诗不同。这首诗没有过多的.写眼前之景,只写了塔高,重点是写自己登临高处的感受,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这与王之涣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相似。前者表现一个政治变革家拨云见日、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和豪迈气概,后者表现要想取得更好的成绩,需要更加的努力的互勉或自励之意。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与苏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脉相承,表现技法极为相似,王诗就肯定方面而言,比喻“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而苏轼是就否定方面而言的,比喻“人们之所以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是因为没有全面、客观、正确地观察事物,认识事物。”两者都极具哲理性,常被用作座右铭。

[阅读全文]...
  • 登飞来峰古诗词鉴赏

  • 登飞来峰古诗词鉴赏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中,大家都接触过古诗吧,从格律上看,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体诗。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登飞来峰古诗词鉴赏,欢迎阅读与收藏。

      八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2. 这首诗善于运用象征和比喻的手法,

      “鸡鸣见日升”既是写鸡鸣日出的灿烂图景,也是诗人美好前程的象征。

      “浮云”二字,既是实写,也是比喻当时的保守势力。

      “最高层”字面上指千寻塔的最高层,实则暗喻政治上的最高决策层。

      “日”是帝王的象征。

      3.“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与苏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脉相承,试比较这两句诗的异同。

      两句诗表现技法极为相似,两者都用比喻阐释深刻的哲理。

      王诗就肯定方面而言,比喻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而苏诗是就否定方面而言的,比喻人们之所以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是因为没有全面、客观、正确地观察事物,认识事物。

      原文: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飞来山一作:飞来峰)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只缘一作:自缘)

      译文韵译

      听说在飞来峰极高的塔上,鸡鸣时分可看到旭日初升。

      不怕浮云会遮住我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身在最高层。

      散译

      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

      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注释

      飞来峰:有两说:一说在浙江绍兴城外的林山。唐宋时其中有座应天塔。传说此峰是从琅即郡东武县飞来的,故名飞来峰。一说在今浙江杭州西湖灵隐寺前。

      千寻塔:很高很高的塔。寻,古时长度单位,八尺为寻。

      闻说:听说。

      浮云:在山间浮动的云雾。望眼:视线。

      缘:因为。

      赏析:

      诗的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诗的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彩的基调。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前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在写作手法上,起句写飞来峰的地势,有写峰上有千寻之塔,足见其高。此句极写登临之高险。承句写目极之辽远。承句用典,《玄中记》云:“桃都山有大树,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上有天鸡,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天下鸡皆随之。”以此验之,则“闻说鸡鸣见日升”七字,不仅言其目极万里,亦且言其声闻遐迩,颇具气势。虽是铺垫之笔,亦不可等闲视之,实景语中的高唱。且作者用事,深具匠心。如典故中“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本是“先日出,后天鸡鸣”,但王安石不说“闻说日升听鸡鸣”,而说“闻说鸡鸣见日升”,则是“先鸡鸣,后日升”。诗人用事,常有点化,此固不能以强求*仄,或用事失误目之,恐意有另指。

      第三句“不畏”二字作峻语,气势夺人。”浮云遮望眼”,用典。据吴小如教授考证,西*常把浮云比喻奸邪小人,如《新语·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王句即用此意。他还有一首《读史有感》的七律,颔联云:“当时黯暗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欲成就大事业,最可怕者莫甚于“浮云遮目”、“末俗乱真”,而王安石以后推行新法,恰败于此。诗人良苦用心,于此诗已见端倪。第四句用“身在最高层”拔高诗境,有高瞻远瞩的气概。作者点睛之笔,正在结语。若就情境说,语序应是“因为身在最高层,所以不畏浮云遮目”,但作者却倒过来,先说果,后说因;一因一果的倒置,说明诗眼的转换。这虽是作诗的常法,亦见出作者构思的精深。

      这首诗与一般的登高诗不同。这首诗没有过多的写眼前之景,只写了塔高,重点是写自己登临高处的感受,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这与王之涣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相似。前者表现一个政治变革家拨云见日、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和豪迈气概,后者表现要想取得更好的成绩,需要更加的努力的互勉或自励之意。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与苏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脉相承,表现技法极为相似,王诗就肯定方面而言,比喻“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而苏轼是就否定方面而言的,比喻“人们之所以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是因为没有全面、客观、正确地观察事物,认识事物。”两者都极具哲理性,常被用作座右铭。

[阅读全文]...
  • 登飞来峰古诗词鉴赏

  • 登飞来峰古诗词鉴赏

      在*凡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经典的古诗吧,古诗的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仗、声律。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大家都称赞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登飞来峰古诗词鉴赏,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八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2. 这首诗善于运用象征和比喻的手法,

      “鸡鸣见日升”既是写鸡鸣日出的灿烂图景,也是诗人美好前程的象征。

      “浮云”二字,既是实写,也是比喻当时的保守势力。

      “最高层”字面上指千寻塔的最高层,实则暗喻政治上的最高决策层。

      “日”是帝王的象征。

      3.“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与苏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脉相承,试比较这两句诗的异同。

      两句诗表现技法极为相似,两者都用比喻阐释深刻的哲理。

      王诗就肯定方面而言,比喻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而苏诗是就否定方面而言的,比喻人们之所以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是因为没有全面、客观、正确地观察事物,认识事物。

      登飞来峰原文: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飞来山 一作:飞来峰)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自缘 一作:只缘)

      登飞来峰译文及注释

      译文

      韵译

      听说在飞来峰极高的塔上,鸡鸣时分可看到旭日初升。

      不怕浮云会遮住我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身在最高层。

      散译

      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

      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注释

      ⑴飞来峰:有两说:一说在浙江绍兴城外的林山。唐宋时其中有座应天塔。传说此峰是从琅即郡东武县飞来的,故名飞来峰。一说在今浙江杭州西湖灵隐寺前。

      ⑵千寻塔:很高很高的塔。寻,古时长度单位,八尺为寻。

      ⑶闻说:听说。

      ⑷浮云:在山间浮动的云雾。望眼:视线。

      ⑸缘:因为。

      登飞来峰赏析

      诗的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诗的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彩的基调。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前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在写作手法上,起句写飞来峰的地势,有写峰上有千寻之塔,足见其高。此句极写登临之高险。承句写目极之辽远。承句用典,《玄中记》云:“桃都山有大树,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上有天鸡,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天下鸡皆随之。”以此验之,则“闻说鸡鸣见日升”七字,不仅言其目极万里,亦且言其声闻遐迩,颇具气势。虽是铺垫之笔,亦不可等闲视之,实景语中的高唱。且作者用事,深具匠心。如典故中“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本是“先日出,后天鸡鸣”,但王安石不说“闻说日升听鸡鸣”,而说“闻说鸡鸣见日升”,则是“先鸡鸣,后日升”。诗人用事,常有点化,此固不能以强求*仄,或用事失误目之,恐意有另指。

      第三句“不畏”二字作峻语,气势夺人。”浮云遮望眼”,用典。据吴小如教授考证,西*常把浮云比喻奸邪小人,如《新语·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王句即用此意。他还有一首《读史有感》的七律,颔联云:“当时黯暗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欲成就大事业,最可怕者莫甚于“浮云遮目”、“末俗乱真”,而王安石以后推行新法,恰败于此。诗人良苦用心,于此诗已见端倪。第四句用“身在最高层”拔高诗境,有高瞻远瞩的气概。作者点睛之笔,正在结语。若就情境说,语序应是“因为身在最高层,所以不畏浮云遮目”,但作者却倒过来,先说果,后说因;一因一果的倒置,说明诗眼的转换。这虽是作诗的常法,亦见出作者构思的`精深。

      这首诗与一般的登高诗不同。这首诗没有过多的写眼前之景,只写了塔高,重点是写自己登临高处的感受,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这与王之涣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相似。前者表现一个政治变革家拨云见日、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和豪迈气概,后者表现要想取得更好的成绩,需要更加的努力的互勉或自励之意。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与苏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脉相承,表现技法极为相似,王诗就肯定方面而言,比喻“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而苏轼是就否定方面而言的,比喻“人们之所以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是因为没有全面、客观、正确地观察事物,认识事物。”两者都极具哲理性,常被用作座右铭。

[阅读全文]...
  • 《登飞来峰》原诗翻译及赏析

  • 诗人
  • 《登飞来峰》原诗翻译及赏析

      导语: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以下是由应届毕业生网小编为您整理的《登飞来峰》原诗翻译及赏析,欢迎阅读!

      《登飞来峰》

      年代: 宋 作者: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飞来山 一作:飞来峰)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只缘 一作:自缘)

      重点字词

      (1)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中华书局1959年版)。飞来峰: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唐宋时其上有应天塔,俗称塔山。古代传说此山自琅琊郡东武县(今山东诸城)飞来,故名。

      (2)千寻:极言塔高。古以八尺为一寻,形容高耸。

      (3)不畏:反用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句意。

      (4)浮云:暗喻奸佞的小人。汉陆贾《新语》:“邪臣蔽贤,犹浮云之障白日也。”唐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5)缘:因为。

      (6)眼:视线。

      (7)塔:铁塔。

      (8)最高层:最高处。又喻自己是皇帝身旁的最高决策层。

      作品赏析

      塔指绍兴城南飞来山(又名宝林山、塔山)上的应天塔

      ①②句写景,①句实写,②句虚写,虚实结合,组成一幅壮丽的美景。“千寻”写其高。③④句景、情、理相结合。这是一首哲理诗,表达了作者高瞻远瞩,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和不畏艰难,立志革新的政治抱负。

      别有佳处惬人意——说《登飞来峰》与《题西林壁》

      清代纪昀说:“东坡、半山,旗鼓对垒,似应别有佳处,方惬人意。”(《批点苏文忠公诗集卷二十三》)认为苏轼与王安石在新法上政见分驰,互相对峙,似乎冰炭不能相容,故希望这两位奇人在别的事情上能有某种相通之处,才能使人们满意。

      其实,苏轼与王安石虽然年龄相差15岁,确有很多事迹不独相通,而且巧合。比如:两人都21岁进士及第,享年都65岁。王安石号半山,苏轼号东坡,字号用意的情趣隐合。苏轼解职黄州、赴任汝州、途经金陵时,曾与王安石一起居留一月之久。据苏轼在《与荆公书》中吐露,两人曾相约在金陵买田卜邻,相从林下。两人*素多有诗歌唱和,并且见解吻合。据《西清诗话》:王安石在蒋山时,以*作《寄蔡氏女》示苏轼,苏轼看后说:“离骚句法,乃今见之。”王安石亦说:“非你见谀,我亦自负如此。”又据宋人笔记称:王安石在钟山,有人自京师来,王安石问:苏轼*来有无诗作?来人说:*闻苏轼游庐山,有《题西林壁》一绝,即诵之。王安石听后,颔首称善。两人都以文章盛名跻身于唐宋古文八大家之列。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这些相通巧合的事迹使人感到,半山与东坡似乎是一对传奇人物。这里有二人的诗作为证:一是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一是苏轼的《题西林壁》。

      《登飞来峰》:“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登飞来峰》为王安石30岁时所作。皇祐二年(1050)夏,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发抒胸臆,寄托壮怀,可看作万言书的先声,实行新法的前奏。《题西林壁》为苏轼47岁时所作。元丰七年(1084)四月,苏轼离任黄州、就职汝州时,途次江西游庐山,写下此诗。这首诗是他总结庐山之游的绝唱。《东坡志林》第7条载:“仆庐山诗尽于此矣”,可见这首诗是苏轼的精心力构,也是他勘透世情的杰作,悟彻人生的妙谛。两诗写作,一先一后,时间相隔34年,一写登飞来峰,一写游庐山,地点相去一二千里。然而对读比较两诗,总觉字里行间似有同出一辙的蛛丝马迹。

      《登飞来峰》层次井然,安排稳妥。起句写飞来峰的地势。峰在杭州西湖灵隐寺前,据《杭州图经》:峰自天竺飞来,故名。而峰上更有千寻之塔,足见其高。此句极写登临之高险。承句写目极之辽远。承句用典,《玄中记》云:“桃都山有大树,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上有天鸡,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天下鸡皆随之。”以此验之,则“闻说鸡鸣见日升”七字,不仅言其目极万里,亦且言其声闻遐迩,颇具气势。虽是铺垫之笔,亦不可等闲视之,实景语中的高唱。且作者用事,深具匠心。如典故中“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本是“先日出,后天鸡鸣”,但王安石不说“闻说日升听鸡鸣”,而说“闻说鸡鸣见日升”,则是“先鸡鸣,后日升”。诗人用事,常有点化,此固不能以强求*仄,或用事失误目之,恐意有另指。转句直入情语,着“不畏”二字作峻语,气势夺人。”浮云遮望眼”,用典。据吴小如教授考证,西*常把浮云比喻奸邪小人,如《新语·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王句即用此意。他还有一首《读史有感》的七律,颔联云:“当时黯暗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欲成就大事业,最可怕者莫甚于“浮云遮目”,“末俗乱真”,而王安石以后推行新法,恰败于此。诗人良苦用心,于此诗已见端倪。结句用“身在最高层”拔高诗境,有高瞻远瞩的气概。转、结二句,绝妙情语,亦千古名句;作者点睛之笔,正在结语。若就情境说,语序应是“因为身在最高层,所以不畏浮云遮目”,但作者却倒过来,先说果,后说因;一因一果的倒置,说明诗眼的转换。这虽是作诗的常法,亦见出作者构思的精深。从全诗看,“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的胸襟境界,只有登上天外飞来的高峰才触发得出;但无“闻说鸡鸣见日升”作铺垫,亦引不出此等胸襟境界。只有登上“飞来峰上千寻塔”,才能用见日出闻天鸡的故实;也只有在天外飞来的高峰见日出闻天鸡,才能导出不畏末俗乱真、站得高看得远的胆识气概。思绪条贯,勾连紧密;天衣无缝,一气呵成;前后关照,浑然一体。

      《题西林壁》为苏轼游庐山在西林寺题壁之作。西林即西林寺,晋江州刺史陶范所建,为庐山重要景观之一。苏轼《东坡志林》第7条《记游庐山》说:“往来山南北十余日,以为胜绝”,“最后与总老同游西林,又作一绝云”,即指此诗。他先后写了7首庐山记游诗,这是最后一首。这首诗对庐山作总体描述,作者立足西林寺,全诗景状从*视、俯视中写出。起句写庐山横面侧面的山势,*视庐山,奇势叠出。概括精密准确,描绘细腻生动。庐山的峰岭走向,基本如此。据南山宣律师《感通录》:庐山有七座主要山岭,一起向庐山之东,会合而成山峰,故姚宽的《西溪丛语》说:“因知东坡‘横看成岭侧成峰’之句,有自来矣。”承句写庐山远*高低的山势,俯视庐山,变幻莫测,补足起句未尽之景。可见起、承两句写景不失其真,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是景语,亦是情语。过去有的注本对这两句的注解多有穿凿,如施元之《施注苏诗》卷二十一,特引《华严经》中的话:“于一尘中,大小刹种种差别如尘数,*坦高下各不同,佛悉往诣,各*”,来坐实“远*高低各不同”句所自来。又如《冷斋夜话》记黄庭坚评此诗说:“此老于般若横说竖说,了无剩语,非其笔端有舌,亦安能吐此不传之妙。”此又“搔痒不着”的赞语。似此注诗评诗,俱无足取,早有注家批驳,认为“凡此种诗,皆一时性灵所发,若必胸有释典,而后炉锤出之,则意味索然矣。”(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卷二十三)转、结二句作情语,以议论的笔触,寓哲理于抒情之中,畅写人们*见的理念,即:人的主观认识,各自都有局限性。寥寥14字,道尽人情事理,故此诗一出,立成典故,雅俗咸通,竞相援引。从全诗看,后联的理念,全从前联的景语熔铸铺垫出来。理念的产生,来自奇幻瑰丽的想象,而隽永深刻的理趣,自会启发出新鲜贴切的妙语。故历代评家咸推此诗深含哲理,评价极高,最著者如《宋诗精华录》卷二云:“此诗有新思想,似未经人道过。”现代《唐宋诗词探胜》说此诗“善状目前之景,又妙寄物外之理,两者融洽无间”,非禅偈所能比拟,所评极是,似可定论。

      通过两诗对读比较,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两诗在立意、谋篇、炼句上不仅相通,而且巧合。从诗题看,王诗用动词“登”,苏诗用动词“题”,都用地名作宾语,构成动宾结构的短语。从体例看,两诗都是写景七绝。从全篇的立意构思看,王诗借写景抒发壮怀,句句入扣;苏诗借写景畅言事理,字字入微,且都寓情理于诗境之中。从章法看,都是前联写景,后联抒情。从表达的语势看,两诗的情语中几个用字几乎雷同。如王诗转句用“不畏”承上启下作过渡,苏诗转句用“不识”承上启下作过渡,各自的关照都极稳妥,又如两诗都用“只缘”导引结穴;又如王诗的“身在最高层”与苏诗的“身在此山中”也相同。由此看来,两诗的相通与巧合,达到逼肖,如出一辙。真是英雄所见极同,何其相似乃尔!世界上有这样的奇人奇诗,岂不是惬人心意的一大佳事么!

      作者介绍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抚州临川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父益,字损之,曾为临江军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几任州县官。安石少好读书,记忆力特强,从小受到较好的教育。庆历二年(1042)登杨镇榜进士第四名,先后任淮南判官、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点江东刑狱等地方官吏。治*四年(1067)神宗初即位,诏安石知江宁府,旋召为翰林学士。熙宁二年(1069)提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章事,推行新法。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病死于江宁(今江苏省南京市)钟山,谥文。

      王安石从小随父宦游南北,对北宋中期隐伏的社会危机有所认识。在他进入仕途地方官吏时,能够关心民生疾苦,多次上书建议兴利除弊,减轻人民负担。由于较长时期接触了解社会现实,“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嘉佑三年(1058)《上仁宗皇帝言事书》,系统地提出了变法主张,要求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抑帛大官僚地主的兼并和特权,推行富国强兵政策。在他任参知政事和宰相期间,取得神宗的支持,抓住“理财”和“整军”两大课题,积极推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方田均税、免役、市易、保甲、保马等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或“熙宁变法”。由于受到以司马光为代表的`大官僚大地主集团的坚决反对,神宗后来也动摇、妥协,革新派内部又产生裂痕等,新法终被全部废止。安石变法,虽然归根结底是为加强皇权,巩固封建地主统治地位,但在当时对生产力的发展和富国强兵,确曾起了推动的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人民的负担,在历史上有其进步的意义。伟大革命导师列宁称誉王安石是“*十一世纪改革家”(《列宁全集》第十卷第一五二页)。为了给变法确立理论根据并反击守旧派,王安石提出“天变不足畏”,“尚变者,天道也”,用“新故相除”的进化观点驳斥了守旧派的“道不可变”的形而上学论调。同时又公然提出“祖宗不足法”,认为“祖宗之法,未必尽善,可革则革,不足循守”(《司马温公传家集.学士院试李清臣等策目》)。在变法过程中,他更设置专局,使子芳及门人修撰《诗》、《书》、《周官》三经新义,对新政从理论上加以解释与阐发,并通过*力量作为学校诵*的定本,被称为“新学”,直接或间接为推行新法服务。上述这些思想,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王安石不仅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同时也是一位卓越的文学家。他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把文学创作和政治活动密切地联系起来,强调文学的作用首先在于为社会服务。他反对西昆派杨亿、刘筠等人空泛的靡弱文风,认为“所谓文者,务为有补于世而已矣。所谓辞者,犹器之有刻镂绘画也。诚使巧县华,不必适用;诚使适用,亦不必巧且华。要之以适用为本,以刻镂绘画为之容也。”(《上人书》)正因为安石以“务为有补于世”的“适用”观点视为文学创作的根本,他的作品多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具有较浓厚的政治色彩。今存《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临川先生歌曲》等。

      王安石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雄健简练,奇崛峭拔,大都是书、表、记、序等体式的论说文,阐述政治见解与主张,为变法革新服务。这些文章针对时政或社会问题,观点鲜明,分析深刻,长篇则横铺而不力单,短篇则纡折而不味薄。《上仁皇帝言事书》,是主张社会变革的一篇代表作,根据对北宋王朝内外交困形势的深入分析,提出了完整的变法主张,表现出作者“起民之病,治国之疵”的进步思想。

[阅读全文]...
  • 登飞来峰翻译及注释(登飞来峰诗文赏析及解释诗意)

  • 解释,诗意
  • 《登飞来峰》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古诗韵译:

    听说在飞来峰极高的塔上,鸡鸣时分就可以看到旭日初升。

    不怕浮云会遮住我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身在最高层。

    古诗散译:

    登上飞来峰顶高高的塔,听说每天鸡鸣时分在这可以看到旭日升起。

    不怕层层浮云遮挡我远望的视线,是因为自己站在飞来峰的最高层。

    注释解说:

    ⑴飞来山:一说“飞来峰”,有两说:一说在浙江绍兴城外的林山。唐宋时其中有座应天塔。传说此峰是从琅琊郡东武县飞来的,故名飞来峰。一说在今浙江杭州西湖灵隐寺前。⑵千寻塔:很高很高的塔。寻,古时长度单位,八尺为寻。⑶闻说:听说。⑷浮云:在山间浮动的云雾。望眼:视线。⑸自缘:一说“只缘”,自然是因为。缘:因为。

    品鉴鉴赏:

    这首诗写于宋仁宗皇 二年(1050年),王安石当时三十岁,年富力强,雄心勃勃。当时他已由鄞县县令改任舒州通判。此诗反映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诗的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诗的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彩的基调。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前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在写作手法上,起句写飞来峰的地势,有写峰上有千寻之塔,足见其高。此句极写登临之高险。承句写目极之辽远。承句用典,《玄中记》云:“桃都山有大树,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上有天鸡,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天下鸡皆随之。”以此验之,则“闻说鸡鸣见日升”七字,不仅言其目极万里,亦且言其声闻遐迩,颇具气势。虽是铺垫之笔,亦不可等闲视之,实景语中的高唱。且作者用事,深具匠心。如典故中“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本是“先日出,后天鸡鸣”,但王安石不说“闻说日升听鸡鸣”,而说“闻说鸡鸣见日升”,则是“先鸡鸣,后日升”。诗人用事,常有点化,此固不能以强求*仄,或用事失误目之,恐意有另指。

    第三句“不畏”二字作峻语,气势夺人。”浮云遮望眼”,用典。据吴小如教授考证,西*常把浮云比喻奸邪小人,如《新语·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王句即用此意。他还有一首《读史有感》的七律,颔联云:“当时黯暗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欲成就大事业,最可怕者莫甚于“浮云遮目”、“末俗乱真”,而王安石以后推行新法,恰败于此。诗人良苦用心,于此诗已见端倪。第四句用“身在最高层”拔高诗境,有高瞻远瞩的气概。作者点睛之笔,正在结语。若就情境说,语序应是“因为身在最高层,所以不畏浮云遮目”,但作者却倒过来,先说果,后说因;一因一果的倒置,说明诗眼的转换。这虽是作诗的常法,亦见出作者构思的精深。

    用诗歌阐述政治、学术见解,议论时事,评说历史,这是宋诗中较为普遍的现象。该诗在描写景物中,含有深刻的理趣。诗人没有记叙登山的过程,也没有细写山中之景,而是一开始就把自己置于山上“千寻塔”的最高层,抒写心中的感受。全诗四句二十八字,包含的思想内容极其丰富,寓抽象义理于具体事物之中,作者的政治思想抱负和对前途充满信心的神情状态,都得到了充分反映。这首诗阐发哲理的主要特点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哲理是从具体的情境中自然提炼出来的;其二,哲理是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加以表达的。简言之,即“哲理的诗化,诗化的哲理”。我们今天来读这首登高望远的七言绝句,仍觉意蕴深沉,豪气满怀。尤其是后两句诗,已成为那些不畏艰难险阻、对胜利充满乐观自信者的座右铭。

[阅读全文]...
  • 《登飞来峰》原文及译文

  • 《登飞来峰》原文及译文

      《登飞来峰》思绪条贯,勾连紧密;天衣无缝,一气呵成;前后关照,浑然一体。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登飞来峰》原文及译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登飞来峰》原文:

      王安石〔宋代〕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登飞来峰》译文:

      登上飞来峰顶高高的塔,听说每天鸡鸣时分在这可以看到旭日升起。

      不怕层层浮云遮挡我远望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站在最高层。

      《登飞来峰》赏析: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诗的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诗的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彩的基调。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前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在写作手法上,起句写飞来峰的地势,有写峰上有千寻之塔,足见其高。此句极写登临之高险。承句写目极之辽远。承句用典,《玄中记》云:“桃都山有大树,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上有天鸡,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天下鸡皆随之。”以此验之,则“闻说鸡鸣见日升”七字,不仅言其目极万里,亦且言其声闻遐迩,颇具气势。虽是铺垫之笔,亦不可等闲视之,实景语中的.高唱。且作者用事,深具匠心。如典故中“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本是“先日出,后天鸡鸣”,但王安石不说“闻说日升听鸡鸣”,而说“闻说鸡鸣见日升”,则是“先鸡鸣,后日升”。诗人用事,常有点化,此固不能以强求*仄,或用事失误目之,恐意有另指。

      第三句“不畏”二字作峻语,气势夺人。”浮云遮望眼”,用典。据吴小如教授考证,西*常把浮云比喻奸邪小人,如《新语·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王句即用此意。他还有一首《读史有感》的七律,颔联云:“当时黯暗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欲成就大事业,最可怕者莫甚于“浮云遮目”、“末俗乱真”,而王安石以后推行新法,恰败于此。诗人良苦用心,于此诗已见端倪。第四句用“身在最高层”拔高诗境,有高瞻远瞩的气概。作者点睛之笔,正在结语。若就情境说,语序应是“因为身在最高层,所以不畏浮云遮目”,但作者却倒过来,先说果,后说因;一因一果的倒置,说明诗眼的转换。这虽是作诗的常法,亦见出作者构思的精深。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苏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脉相承,表现技法极为相似,王诗就肯定方面而言,比喻“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而苏轼是就否定方面而言的,比喻“人们之所以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是因为没有全面、客观、正确地观察事物,认识事物。”两者都极具哲理性,常被用作座右铭。

      用诗歌阐述政治、学术见解,议论时事,评说历史,这是宋诗中较为普遍的现象。该诗在描写景物中,含有深刻的理趣。诗人没有记叙登山的过程,也没有细写山中之景,而是一开始就把自己置于山上“千寻塔”的最高层,抒写心中的感受。全诗四句二十八字,包含的思想内容极其丰富,寓抽象义理于具体事物之中,作者的政治思想抱负和对前途充满信心的神情状态,都得到了充分反映。这首诗阐发哲理的主要特点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哲理是从具体的情境中自然提炼出来的;其二,哲理是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加以表达的。简言之,即“哲理的诗化,诗化的哲理”。我们今天来读这首登高望远的七言绝句,仍觉意蕴深沉,豪气满怀。

      《登飞来峰》创作背景:

      公元1050年(宋仁宗皇祐二年)夏天,诗人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途经杭州时,写下此诗。此时诗人只有三十岁,正值壮年,心怀壮志,正好借登飞来峰一抒胸臆,表达宽阔情怀。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阅读全文]...
  • 时光飞逝的古诗句

  • 时光飞逝
  • 时光飞逝的古诗句

      时光总是悄悄地伴随我们慢慢老去,偷走我们的青春,等到我们再也没有力气感慨的时候,他才会停下来,似笑非笑的看着你悲痛的走向另一个世界,抑或是安然。每一分,每一秒,那汩汩流动着的,不仅仅是你身体里的血液,也是你存活的生命源泉——时间。听,一丝丝抽尽,缓慢却又急促,带着你,由青春步入衰老。下面是关于时光飞逝的古诗句的内容,欢迎阅读!

      1、湘江千岁未为陵,水底鱼龙应识字。——鲍溶《襄阳怀古》

      2、待何年归去,谈笑各争雄。——顾太清《高山流水·次夫子清风阁落成韵》

      3、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拚却醉颜红。——晏几道《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钟》

      4、不知来岁牡丹时,再相逢何处。——叶清臣《贺圣朝·留别》

      5、年年岁岁望中秋,岁岁年年雾雨愁。——曾几《癸未八月十四日至十六夜月色皆佳》

      6、十年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谢枋得《武夷山中》

      7、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上见赠》

      8、百岁落半途,前期浩漫漫。——李白《登敬亭山南望怀古赠窦主簿》

      9、凤林关里水东流,白草黄榆六十秋。——张籍《凉州词三首·其三》

      10、铜壶漏报天将晓,惆怅佳期又一年。——罗隐《七夕》

      11、扰扰马足车尘,被岁月无情,暗消年少。——元好问《玉漏迟·咏杯》

      12、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陆游《沈园二首》

      13、年去年来白发新,匆匆马上又逢春。——于谦《立春日感怀》

      14、叹年光过尽,功名未立,书生老去,机会方来。——刘克庄《沁园春·梦孚若》

      15、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16、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骆宾王《于易水送人/于易水送别》

      17、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杜甫《绝句二首》

      18、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屈原《离骚》

      19、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李清照《清*乐·年年雪里》

      20、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苏轼《临江仙·送钱穆父》

      21、去年夜半横江梦,倚危樯,参差曾赋。——刘辰翁《桂枝香·吹箫人去》

      22、当年得意如芳草。日日春风好。——辛弃疾《虞美人·赋虞美人草》

      23、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苏轼《浣溪沙·端午》

      24、绿杨芳草长亭路。年少抛人容易去。——晏殊《玉楼春·春恨》

      25、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26、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陆游《幽居初夏》

      27、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28、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贾岛《题诗后》

      29、三千丈清愁鬓发,五十年春梦繁华。——乔吉《折桂令·客窗清明》

      30、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杜甫《小至》

      31、碧海年年,试问取、冰轮为谁圆缺?——纳兰性德《琵琶仙·中秋》

      32、数年前也放狂,这几日全无况。——康海《雁儿落带得胜令·饮中闲咏》

      33、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温庭筠《苏武庙》

      34、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姜夔《鹧鸪天·元夕有所梦》

      35、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初春小雨/早春》

      36、彼此当年少,莫负好时光。——李隆基《好时光·宝髻偏宜宫样》

      37、想乌衣年少,芝兰秀发,戈戟云横。——叶梦得《八声甘州·寿阳楼八公山作》

      38、寄语洛城风日道,明年春色倍还人。——杜审言《春日京中有怀》

      39、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李清照《清*乐·年年雪里》

      40、冉冉年时暮,迢迢天路征。——陆机《梁甫吟》

      41、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陈与义《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42、不须更上新亭望,大不如前洒泪时。——虞集的《挽文丞相》

      43、不知何岁月,得与尔同归?——韦承庆《南中咏雁诗》

      44、十年种木,一年种谷,都付儿童。——元好问《人月圆·重冈已隔红尘断》

      45、清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刘禹锡《杨柳枝/柳枝词》

      46、楼台处处迷芳草,风雨年年怨落花。——曾棨《维扬怀古》

      47、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赵翼《论诗五首·其二》

      48、载酒买花年少事,浑不似,旧心情。——卢祖皋的《江城子·画楼帘暮卷新晴》

      49、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苏轼《阳关曲/中秋月》

[阅读全文]...
  • 描写黄山飞来石的句子

  • 黄山,优美
  • 1. 黄山怪石,星罗棋布,点缀在波澜壮阔的黄山峰海中。

    它们形态别致,或大或小,争相竞秀,意趣无穷。

    2. 戴舒扬就说,有一块巨大的石头如雄狮,前面有一块大圆石,仿佛一个大圆球。

    狮子看着前面的石球,好像要伸出爪子推动石球玩耍。

    3. 然而在众多的黄山奇石中,有座山峰,我们把它称作“仙女弹琴”。

    4. 每当太阳升起的时候,笼罩在黄山上层的云雾渐渐消失,阳光透过云雾照在山峰上仿佛世外仙境,“仙女弹琴”便显得格外迷人了。

    5. 到黄山观光的游客说黄山山峰上的几块巨石,每当太阳升起,就变成了一位美丽的仙女,还有几块巨石,就变成了一架古琴。

    仙女优雅地弹着琴,弹得太阳都笑了。

    6. 也有人说,远远望去,那巨石真像一位仙女坐在山峰上,弹着古筝,发出美妙的音乐。

    7. 有人说,每当太阳升起,有座山峰上的一块巨石就变成了一位美丽的仙女。

    山顶有一块石头就像一把凤凰琴,她坐在石琴旁,聚精会神地抚弄着琴弦,弹着优美的旋律。

    不用说,这就是有名的“仙女弹琴”。

    8. 徐楚蓥是这样描述“仙女弹琴”的,云海中,“仙女”修长的手指伸向那架精致的古琴,闭上了双眼,似乎听到悦耳的曲声,使我置身于仙境,唯美的奇石——“仙女弹琴”。

    9. 还有人说黄山上一位美丽的“仙女”坐在石凳上,每天都快乐地弹着优美的曲子。

    她弹得多么认真啊

    10. 叶珂君赞美“仙女弹琴”很有意思。

    远远望去,那巨石真像一个婀娜多姿的仙女,只见她优雅地坐在一块岩石上,两只手伸向前面,好像正弹琴呢

    11. 就说“仙女弹琴”吧,远远望去,那巨石真像一位仙女坐在山峰上。

    仿佛在弹奏着动听的曲子。

    它弹出来的曲子优美极了

    12. 步移景换,从黄山龙幡坡上回头看老人峰,“金鸡”已不见,却见五石如五位老翁,携手持杖,摩肩接踵,向天都峰顶攀登,形象逼真生动,被称为“五老上天都”。

    13. 我们再往前走,就是“飞来石”。

    “飞来石”的外表就象一颗桃子,而这桃子又是那么巨大,非同一般,所以也叫它仙桃石。

    14. 然后,我们又来到了“仙人指路”。

    “仙人指路”大家一定都听说过,但真正的“仙人指路”是什么样子的呢

    其实,“仙人指路”只是一只很大的石手,伸出食指,指向湛蓝的天空,又象一只小灵通竖立在那儿,似乎被神仙抛弃了

    15. 最后,我又来到一个大山谷里,站在那里往上看,一片蓝天,往下看,都是危险的悬崖奇峰,“梦笔生花”就在那儿,但是“梦笔生花”虽然说是奇石,可也有松树的功劳呀,因为“梦笔生花”是由一座高耸的、像笔一样的石峰和石峰顶端一棵破石而生的松树组成的。

    16. “梦笔生花”的旁边还有一个石老人,手里握着一根渔竿,这就是“姜太公钓鱼”了,“姜太公”还回头看我们,好像在和我们打招呼呢

    17. 徐楚蓥说黄山奇石栩栩如生,瞧

    那“两只狮子”好像正比赛抢球,一只狮子正往上跳起接住了球,而另一只趴在下面正准备向那只跳跃的狮子进攻。

    这就是黄山著名的奇石“狮子抢球”。

    18. 胡天风说黄山的狮子比动物园里的更有趣。

    远远望去,那几块巨石真像狮子妈妈带着三只小狮子,在山顶上玩抢球的游戏。

    狮子妈妈站在中间,手里捧着一只大大的球,三只小狮子紧紧地围住妈妈,伸出小手,抬着头,仿佛在说:“妈妈,给我吧

    给我吧

    ”19. 黄山怪石,有的酷似珍禽异兽,诸如“猴子望太*”、“松鼠跳天都”、“鳌鱼驮金龟”、“乌龟爬山”。

    20. 有的宛如各式人物,诸如:“仙人下棋”、“天女绣花”、“夫妻谈心”、“童子拜观音”。

    有的形同各种物品,诸如“梦笔生花”、“笔架峰”、“仙人晒靴”、“飞来钟”。

    有的又以历史故事、神话传说而命名,有“苏武牧羊”、“太白醉旧”、“武松打虎”、“达摩面壁”等。

    21. 这些巧石,或叫怪石,大的就是一座山峰,如仙桃峰、笔锋,老人峰等,这些亦峰亦石的景观,它们之所以能成为称奇于世的奇峰,盖由于这些峰上形象生动的怪石而得名;小的如同盆景古玩如“猴子观海”上的“猴石”,“鳌鱼吃螺蛳”中的“螺蛳石”等,块石大小均在3米以内,如雕如塑,妙趣横生。

[阅读全文]...
  • 有飞字儿的古诗诗句121句

  • 经典
  •   1、拟借寒潭垂钓,又恐鸥鸟相猜,不肯傍青纶。——苏舜钦《水调歌头·潇洒太湖岸》

      2、见轻吹鸟毳,随意数花须。——杜甫《陪李金吾花下饮》

      3、萋萋芳草小楼西,云压雁声低。——刘基《眼儿媚·秋思》

      4、燕子楼空,暗尘锁、一床弦索。——周邦彦《解连环·怨怀无托》

      5、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苏轼《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

      6、水涵空、阑干高处,送乱鸦斜日落渔汀。——吴文英《八声甘州·灵岩陪庾幕诸公游》

      7、暂语船樯还起去,穿花贴水益沾巾。——杜甫《燕子来舟中作》

      8、燕子归来,雕梁何处,底事呢喃语。——王澜《念奴娇·避地溢江书于新亭》

      9、念秦楼也拟人归,应剪菖蒲自酌。——吴文英《澡兰香·林钟羽淮安重午》

      10、不是鸟中偏爱尔,为缘交颈睡南塘。——牛峤《忆江南·红绣被》

      11、铜华沧海,愁霾重嶂,燕北雁南天外。——吴文英《永遇乐·乙巳中秋风雨》

      12、青春几何时,黄鸟鸣不歇。——李白《江南春怀》

      13、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14、写不了相思,又蘸凉波飞去。——朱彝尊《长亭怨慢·雁》

      15、天长雁影稀,月落山容瘦,冷清清暮秋时候。——关汉卿《沉醉东风·重九》

      16、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韦应物《滁州西涧》

      17、呼鹰下鸟路,戏马出龙沙。——赵彦昭《奉和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应制》

      18、暮雨相呼失,寒塘独下迟。——崔涂《孤雁》

      19、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

      20、湘浦离应晚,边城去已孤。——崔涂《孤雁》

      21、绿暗红稀春已暮,燕子衔泥,飞入垂杨处。——葛长庚《凤栖梧·绿暗红稀春已暮》

      22、举头忽见衡阳雁。——陈达叟《菩萨蛮·举头忽见衡阳雁》

      23、鳞瞑羽迷谁与诉。——高鹗《青玉案·丝丝香篆浓于雾》

      24、闲碾凤团消短梦,静看燕子垒新巢。——周邦彦《浣溪沙·水涨鱼天拍柳桥》

      25、二月黄莺飞上林,春城紫禁晓阴阴。——钱起《赠阙下裴舍人》

      26、寂寞风蝉至,连翩霜雁来。——阴行先《和张燕公湘中九日登高》

      27、关山多雨雪,风水损毛衣。——李远《咏雁》

      28、持此谢高鸟,因之传远情。——张九龄《感遇·幽人归独卧》

      29、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堕楼人。——杜牧《金谷园》

      30、晓雾将歇,猿鸟乱鸣。——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31、如何万里计,只在一枝芦。——崔涂《孤雁》

      32、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杜牧《旅宿》

      33、雁过斜阳,草迷烟渚。——周紫芝《踏莎行·情似游丝》

      34、燕子重来,往事东流去。——吴文英《点绛唇·时霎清明》

      35、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李颀《送魏万之京》

      36、黄鹂啭处谁同听,白菊开时且剩过。——司空图《白菊杂书四首》

      37、雁柱美文十三弦,一一春莺语。——欧阳修《生查子·含羞整翠鬟》

      38、白鸟一双临水立,见人惊起入芦花。——戴复古《江村晚眺》

      39、向长安,对秋灯,几人老。——吴文英《夜游宫·人去西楼雁杳》

      40、古岩泉滴滴,幽谷鸟关关。——令狐楚《赋山》

      41、匹马西从天外归,扬鞭只共鸟争飞。——岑参《送崔子还京》

      42、宿雁落、寒芦深处。——张元干《贺新郎·寄李伯纪丞相》

      43、旧时燕子还飞否?今古不胜情。——归庄《锦堂春·半壁横江矗起》

      44、立尽黄昏泪几行,一片鸦啼月。——夏完淳《卜算子·秋色到空闺》

      45、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韦应物《闻雁》

      46、蝴蝶不随春去,入薰风池阁。——蒋元龙《好事*·叶暗乳鸦啼》

      47、只恐梅花,瘦倚夜寒谁暖?不成便没相逢日,重整钗鸾筝雁。——张翥《陌上花·有怀》

      48、浮雁沈鱼,终了无凭据。——晏几道《蝶恋花·梦入江南烟水路》

      49、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薛道衡《人日思归》

      50、断续凉云来一缕,飘堕几丝灵雨。——纳兰性德《河渎神·风紧雁行高》

      51、何处征帆木末去,有时野鸟沙边落。——吴潜《满江红·豫章滕王阁》

[阅读全文]...
  • 关于咏飞来石的诗句

  • 关于咏飞来石的诗句

      (一)

      石破天惊气势吞,猴王探海态逼真。

      登天可上龙门鲤,下海当乘北溟鲲。

      梦笔生花须气魄,仙都练句醉销魂。

      迎来送往松千古,咬定坚石似铁根。

      (二)

      厌看瑶台下俗尘,黟山岩上可安身。

      舒心胜境千峰秀,极目长天万里新。

      尤喜云烟揽怀抱,时同日月作乡邻。

      通灵宝玉通人性,任尔观瞻与尔亲。

      (三)

      大雁叼来一圣贤,屹然俏壁白云巅。

      松涛浮玉霞飞翠,海浪蘸香生碧烟。

      头枕滄桑灵化谷,脚随岁月育英贤。

      开天*千声远,盛事吉祥新月悬。

      (四)

      喷涌如溪水势丰,四十二度岁衡温。

      仙从四海腾云至,圣自三天驾雾跟。

      凤舞三都八际会,龙腾五海九飞升。

      九潭俱有白龙舞,气势匡庐不与争。

      (五)

      天海听涛险处分,山崖石底见奇纹。

      空悬有意嘲寒月,兀立无心逐暖云。

      今古沧桑谁与问,春秋坎壇自如醺。

      遗珠不用仙何在?幸有狂飙最识君!

      (六)

      七十二座碧云峰,缥缈翻飞絮浪腾。

      破雾穿云八骏马,冲霄入宇九鲲鹏。

      瑶池玉宇悠然隐,海底龙宫变幻沉。

      胜境天成奇妙景,诗情画意浩然生。

      (七)

      本是神仙宴寿品,为何遗落在黟山。

      千年风雨侵肝肠,万载身心浴暖寒。

      云海浮出天宝石,温泉映入物华胆。

      历尽沧桑志不改,他年再去酬王娘。

      (八)

      山头石怪耸云端,仙鹤松间闹未闲。

      骚客依崖执锦瑟,传音天外伴谁弹?

      (九)

      本是神仙宴寿品,为何遗落在黟山。

      千年风雨侵肝肠,万载身心浴暖寒。

      云海浮出天宝石,温泉映入物华胆。

      历尽沧桑志不改,他年再去酬王娘。

      (十)

      黄山仙桃峰,红楼开篇石;

      天外飞来客,寂寞谁人知?

      岁月徒何逝,千古独情迟。

      不想心枯烂,宁愿硬如斯;

      只是怜幽草,难为神瑛侍。

      跨我西海沿,停君东岸峙;

[阅读全文]...

相关词条

相关文章

描写飞来峰的古诗句 - 句子

描写飞来峰的古诗句 - 语录

描写飞来峰的古诗句 - 说说

描写飞来峰的古诗句 - 名言

描写飞来峰的古诗句 - 诗词

描写飞来峰的古诗句 - 祝福

描写飞来峰的古诗句 - 心语

推荐词条

自己辛苦的说说 自己变了的说说 一个人听歌的心情说说 要离家的心情说说 好心做了驴肝肺的说说 面对社会现实的说说 qq空间高考励志说说 忘记过去的伤害说说 头发剪了的说说 关于吐了难受的说说 人生感悟说说图片 女生心情说说感悟生活 有了情人后的心情说说 抖音心情说说 静的说说 适合发自己背影的说说 以后不会再打扰你说说 蹲下来抱抱自己的说说 被雨声吵醒的心情说说 登记后的说说感慨 个性说说下载 感觉自己管太多的说说 感谢朋友的说说唯美 关于甄嬛传的说说 关键时候见人心的说说 宝宝出生妈妈心情说说 今天特别高兴的说说 说说心情不好 感觉自己多余的的说说 炎热的夏天说说图片 关于25岁生日的说说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