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描写历史的诗句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描写历史的诗句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描写历史的诗句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描写历史的诗句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新年祝福的历史诗句
我们*的历史悠久、文化渊博,历史上的文人墨客更是有很多,自然也给我们这些后人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歌,其中就有很多都是描写过年的诗歌。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新年祝福的历史诗句,欢迎阅读!
一、 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
二、 剪烛催干消夜酒,倾囊分遍**钱。
三、 共庆新年笑语哗,红岩士女赠梅花;
四、 秋月杨明恽,冬岭秀寒松。(陶渊明:《四时》)
五、 鸣笙起秋风,置酒飞冬雪。(王微:《四气诗》)
六、 邯郸驿里逢冬至,报膝灯前影伴身。(白居易:《冬至夜思家》)
七、 儿童冬雪闹比邻,据岸愚儒却子珍。(陆游:《秋日郊居》)
八、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九、 只有精忠能报国,更无乐土可为家;
十、 正是今年风景美,千红万紫报春光。
十一、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十二、 举杯互敬屠苏酒,散*分尝胜利茶。
十三、 不知*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张谓:《早梅》)
十四、 隆冬到来时,百花即已绝。(*:《梅》)
十五、 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迫新岁;
十六、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十七、 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
十八、 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
十九、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杜甫:《小至》)
二十、 南邻更可念,布破冬未赎。(陆游:《十月二十八日风雨大作》)
二十一、 历添新岁月,春满旧山河。
二十二、 束立盆栽成列队,草株木本斗芬芳。
二十三、 陪都歌舞迎佳节,遥视延安景物华。
二十四、 通宵灯火人如织,一派歌声喜欲狂,
二十五、 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
二十六、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杜甫:《兵车行》)
二十七、 冬尽今宵促,年开明日长。(董思恭:《守岁》)
二十八、 屠苏成醉饮,欢笑白云窝。
二十九、 迈街相约看花市,却倚骑楼似画廊;
1、江南流萤《新年》
欢乐过新年,烟花灿九天。
金龙腾玉宇,六出好耘田。
2、刘长卿《新年作》
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
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
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
已似长沙傅,从今又几年。
3、毛滂《玉楼春·己卯岁元日》
一年滴尽莲花漏。碧井酴酥沈冻酒。
晓寒料峭尚欺人,春态苗条先到柳。
佳人重劝千长寿。柏叶椒花芬翠袖。
醉乡深处少相知,祗与东君偏故旧。
4、道*常《庆新年》
鞭炮声声迎新年,妙联横生贴门前。
笑声处处传入耳,美味佳肴上餐桌。
谈天论地成一片,灯光通明照残夜。
稚童新衣相夸耀,旧去新来气象清。
5、黄景仁《凤城新年词》
巧裁幡胜试新罗,画彩描金作闹蛾;
新年祝福的历史诗句
我们中国的历史悠久、文化渊博,历史上的文人墨客更是有很多,自然也给我们这些*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歌,其中就有很多都是描写过年的诗歌。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新年祝福的历史诗句,欢迎阅读!
一、 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
二、 剪烛催干消夜酒,倾囊分遍*钱。
三、 共庆新年笑语哗,红岩士女赠梅花;
四、 秋月杨明恽,冬岭秀寒松。(陶渊明:《四时》)
五、 鸣笙起秋风,置酒飞冬雪。(王微:《四气诗》)
六、 邯郸驿里逢冬至,报膝灯前影伴身。(白居易:《冬至夜思家》)
七、 儿童冬雪闹比邻,据岸愚儒却子珍。(陆游:《秋日郊居》)
八、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九、 只有精忠能报国,更无乐土可为家;
十、 正是今年风景美,千红万紫报春光。
十一、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十二、 举杯互敬屠苏酒,散*分尝胜利茶。
十三、 不知*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张谓:《早梅》)
十四、 隆冬到来时,百花即已绝。(*:《梅》)
十五、 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迫新岁;
十六、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十七、 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
十八、 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
十九、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杜甫:《小至》)
二十、 南邻更可念,布破冬未赎。(陆游:《十月二十八日风雨大作》)
二十一、 历添新岁月,春满旧山河。
二十二、 束立盆栽成列队,草株木本斗芬芳。
二十三、 陪都歌舞迎佳节,遥视延安景物华。
二十四、 通宵灯火人如织,一派歌声喜欲狂,
二十五、 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
二十六、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杜甫:《兵车行》)
二十七、 冬尽今宵促,年开明日长。(董思恭:《守岁》)
二十八、 屠苏成醉饮,欢笑白云窝。
二十九、 迈街相约看花市,却倚骑楼似画廊;
1、江南流萤《新年》
欢乐过新年,烟花灿九天。
金龙腾玉宇,六出好耘田。
2、刘长卿《新年作》
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
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
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
已似长沙傅,从今又几年。
3、毛滂《玉楼春·己卯岁元日》
一年滴尽莲花漏。碧井酴酥沈冻酒。
晓寒料峭尚欺人,春态苗条先到柳。
佳人重劝千长寿。柏叶椒花芬翠袖。
醉乡深处少相知,祗与东君偏故旧。
4、道*常《庆新年》
鞭炮声声迎新年,妙联横生贴门前。
笑声处处传入耳,美味佳肴上餐桌。
谈天论地成一片,灯光通明照残夜。
稚童新衣相夸耀,旧去新来气象清。
5、黄景仁《凤城新年词》
巧裁幡胜试新罗,画彩描金作闹蛾;
历史描写羊献容的诗句
羊献容的诗句
这个女人的一生可谓是传奇至极曲折离奇。虽然么多的资料里都没有从她的角度来讲述,都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讲述他的故事。但是在我看来,这个女人必然是有过人之处才能在两个不同朝代里都当上皇后的位置。所谓人过留名,那么她有流传后世的诗句吗?
遗憾的是关于这个传奇女子单独的诗句,在下无能,或者是度娘无能,反正没有找到相关的资料。但是这女子也算是红颜一枚,所以描写红颜的诗句也多少能跟她有点关系。但是,滑稽的是,自古以来大家都认为红颜多薄命,然而这位皇后的命那是相当的硬啊。
就算能坐上皇后的位置,如果老公是个傻瓜并且不是装的,那该多郁闷啊。羊皇后就是这样一个不知道是幸运还是不幸的女人。她的老公晋惠帝就是个正宗的傻子,但是因为这人的儿子聪明至极,所以他老子也就没把他废了,让他安静的坐上皇帝的位置。但是老爹不厚道的地方在于,他还有25个不是傻瓜的'儿子。有点能力的人怎么肯被一个傻子命令呢?
所以在晋武帝去世之后,晋惠帝这个皇上相当于是个傀儡。在他的8个优秀的弟弟因为权力互相斗争的时候,他可怜的羊皇后一直被飞废来废去,最后在国破的时候,流落民间还差点被饿死。
但是传奇之处就在于,羊皇后遇到赵渊的时候已经三十多岁,但是赵渊依然立她为后,宠爱有加,最后还生了三个儿子。这样的奇女子若说没点手段,虽然我没有找到关于他的诗句,但是至少红颜的诗句放在她身上都不会错。
羊献容怎么死的
说起羊献容这个名字,相信很多人都不会感觉到陌生,因为这是一位传奇女子。年仅十六七岁便入宫的羊献容,当初出嫁的时候便是以皇后的身份嫁过去的,而且深受当朝皇帝司马衷的宠爱。即使在司马衷被灭国后,羊献容也深受后朝皇帝刘曜的宠爱,最后更是被刘曜封为赵国的皇后,这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是仅有的一次。
据说当时羊献容要嫁入皇宫时,身上穿的皇后喜袍突然着了火,把随从的宫女太监全部都吓了一跳,好在当时人员众多,及时扑灭了喜袍上的大火,羊献容也并没有受到什么伤害,但众人还是觉得这是不祥之兆。无奈皇命难违,最终羊献容还是嫁入了皇宫。而当初大婚时的一场火,也暗示了羊献容后来崎岖坎坷的命运。虽然是以皇后身份嫁入皇宫,但无奈皇帝司马衷却智力低下,即使有大好的山河却也守不住,最终被赵国将领刘曜攻陷了洛阳,将国家拱手让人。
羊献容虽为前朝的皇后,但刘曜却已倾心已久。因此,刘曜攻陷洛阳城后,将羊皇后据为己有。据史*载,刘曜相当宠爱羊献容,以至于在刘曜*定靳淮之乱以后,不顾朝中众人的反对,在次年,毅然立羊献容为皇后。据悉,羊献容虽原来是司马衷的皇后,但在嫁给刘曜之后,还是很敬仰这位皇帝的,并且为刘曜生了三个儿子,而后死于公元328年。
形容历史沧桑的诗句
1.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2. 苦忆君家好巷坊,无多岁月已沧桑。
3. 十日从来*雨,一生数去几沧桑。
4. 知尔有灵应不死,沧桑更变问麻姑。
5. 我上梁山望曹濮,长叹沧桑变陵谷。
6. 独将浑噩留天地,几为沧桑纪废兴。
7. 沧桑转瞬谁能识,富贵浮云安可常。
8. 沧桑长共此山河,却为中原涕泪多。
9. 感慨沧桑眼前事,雍门琴罢不胜悲。
10. 回首沧桑已数番,感怀无尽又何言。
11. 世事沧桑心事定,此生一跌莫全非。
12. 感慨沧桑变,天边极目时。
13.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14.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15. 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16.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
17.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18. 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19.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20.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21. 帝乡明日到,尤自梦渔樵!
22. 来去匆匆数月耳,湖山一角已沧桑。
根据我的理解,所谓“历史厚重感”,说来说去就是诉苦大会。
假如某部小说里的人民日子很惨,就有人会说这是历史厚重感。
假如他们日子过的不错,就没有历史厚重感了。
厚重感是诉苦大会的同义词。
凡是看过“历史厚重感”强的文学的,可以仔细想想,是不是这么一回事。
但是这种“历史厚重感”,只能用来衡量第三世界国家的文学,因为他们历史上确实惨的日子多点。
如果换成发达国家,历史上光他们欺负别国了,生活水*也高,他们怎么写厚重感
无处下笔啊。
但是诺奖作为一个国际奖,它不能成为第三世界的专属奖,所以大部分的获奖者,不是看所谓历史厚重感的。
千秋万代 [qiān qiū wàn dài] 生词本基本释义一千年,一万代。
指世世代代,时间久长。
褒义出 处《韩非子·显学》:“今巫祝之祝人曰:‘使若千秋万岁。
’千秋万岁之声恬耳,而一日之寿无征于人,此人所以简巫祝也。
”
首先自己的历识厚.只有高中课本里那点历史知识的话,即使是妙笔生花也写厚重感.厚重感,又厚又重,无非是国家存亡,英雄折腰,蜿蜒曲折,悲惨经历,血的考研。
。
。
。
首先你要熟悉历史,以及历史人物。
这是要靠文学基础累积起来的,应付高考,速成是不可能的。
要么你就学会聪明的套作,挑几个感兴趣的历史人物,记住他们的历史功过,但是不能老套的模仿别人写过的题材。
创新以及选材很重要,要学会尝试有些新的东西,但是高考应试作文又必须谨慎,免得写走题了。
切忌写自己所不熟悉的历史以及走题和生搬硬套。
去看看百花文艺出版社的《百期精华》系列散文集吧,是由散文海外版编辑部选编的,《古今抒怀》这一本散文集很好,您可以看看。
比如贝多芬莫扎特的钢琴曲,听着就有文化感,还有一些少数民族的歌曲,也是特别有特色的,比如苗族的敬酒歌。
2007宜昌:,心中的美神 ,心中的美神? 宜都考生? 每个人都有自己爱恋的美神,我心中的美神,就是你——? 从没人见过你的照片,那个年代的你没有留下一张照片,但在我心中,你却美于沉鱼落雁的与昭君,美于闭月羞花的与贵妃。
你的美独一无二,无人替代!你的美,令我陶醉,是我永远的追求!?? 伴着晨曦,越过千年,我走*了你……? 我走过“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的寂寞,走过“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的青涩,走过“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的风情万种,走过“寒日萧萧上锁窗,梧桐应恨夜来霜”的孤独惆怅,走过“不如随分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的清冷无奈……维纳斯因断臂而美丽,因失聪而伟大,而你却因才气而孤独。
你学富五车、词动京华却情无所托,学无所传,在那个年代,你无疑是枝头的一朵奇花,凛冽的秋风摧残着你,你却不甘落在地上,依然倔强地挺立枝头,尽情绽放,溢出特有的清香,不曾萎靡凋谢。
你的才气、倔强铸就了你的孤独,你那绝世的孤独又成就了你冰冷凝绝的美丽!? 你乘一叶扁舟,载着浓浓的愁绪,忧郁的眼神,,,向我们走来。
千年的风雨淡退了琉璃繁华,沉淀了,你的泪光柔弱中带着忧伤。
家,已不能回;心,已无处归;夜太漫长,凝成霜,惨白的弯月勾住了过往,使得这孤独融入了淡酒,令你最难将息,直到“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你的一生被这漫天的愁绪所包围,闺愁、家愁、情愁、国愁,又怎一个“愁”字了得?!? 面对着物是人非,面对着断香残酒,面对着绿肥红瘦,没有同道,没有相知,只有一杯浊酒洗清愁。
那愁情深深深几许?蚱蜢舟也无能为力。
既然载不动,那就和着孤独化作咸咸的泪,滴在对的追忆里,滴在对的绵绵思绪里。
? ,我心中的美神,心中永远的追求。
你站在山顶,吮天地之锐气,吸日月之精华。
你不会孤独。
你带着周身的光芒,穿越时空,向我们走来。
我坚信,在新的时代,仍有在你的精神感召下的蕙质兰心的女子。
关于历史…… 分割的历史长长短短 整体的历史深深浅浅 无论古代还是现代 有的精彩有的灰暗 历史的交接或运转 一些针对权力拼杀 一些为了地位决战 正义的鲜明*的荒诞 崛起是高山舒展是*川 称呼有的亲切有的冷淡 富足的流油穷困的寒酸 人间五花八门攀比不择手段 舒适的那一端叫城市 辛苦的那一端叫乡间 城里人有的呼风唤雨 乡里人有的换地改天 贫贱被*于脚底 高贵被捧上了顶端 一种奇怪的不公*随意流传 百态突兀的不全面难以改观 无论黑白与红蓝 还是伟大与*凡 幸福美好同情痛苦卑微 忧心忡忡羡慕笑脸灿烂 走进街巷深入田园 对比鲜明的历史内涵与外延 不仅理论意义直接相反 而且实践意义如此相连 没有什么想不通 没有什么心不甘 读正史波澜壮阔 翻野史洪水蔓延 紧靠中央或靠边 有的人捶胸顿足 有的人摇旗呐喊 也许光荣和神圣 也许耻辱与丧胆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病起书怀》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 林则徐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陆游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李贺
您好:提供一点,请参考。
第一 1.位卑未敢忘忧国。 —— 陆游 4.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
—— 司马迁 5.国耻未雪,何由成名? —— 李白 6.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 陆游 7.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 陆游 8.瞒人之事弗为,害人之心弗存,有益国家之事虽死弗避。
—— 吕坤 9.各出所学,各尽所知,使国家富强不受外侮,足以自立于地球之上。 —— 詹天佑 10.英勇非无泪,不洒敌人前。
男儿七尺躯,愿为祖国捐。 —— 陈辉 第二 一片丹心图报国,千秋青史胜封爵。
(清•陈璧) 释:一片赤胆忠心为了报效国家,能留下爱国报国的业绩名声胜过被封什么官爵。 Í 丈夫所志在经国,期使四海皆衽*。
(明•海瑞) 释:大丈夫所应有的志向是经理好国家,能够使天下老百姓都过上好日子。 Í 愿得此躯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唐•戴叔伦) 释:愿把自己的身体长期报效祖国,何必非活着回玉门关内来。 Í 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
(三国•曹植) 释:闲居着不是我的心志,我愿心甘情愿地去解除国家的困难。 Í 名编壮士藉,不得中顾私。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三国•曹植) 释:名字编入了登记壮士的名册,就不能心中想着个人的私事。
献身于国家为国排忧解难,把死看为象归来一样。 Í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
(宋•欧阳修) 释:被封赠*并不是我的意思,我只愿意使天下太*。 Í 一官试易了,报国何时毕?(宋•欧阳修) 释:一任官职很容易过去,但报效祖国永远不能完毕。
Í 离家自是寻常事,报国惭无尺寸功。(明•于谦) 释:离开家乡去为国尽力是寻常的事情,惭愧的是为国没立下什么功劳。
Í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清•林则徐) 释:假如对国家有利,我可以把生命交付出来,哪能因为有祸就逃避、有福就去迎受呢。
Í 金甄已缺总须补,为国牺牲敢惜身?(秋谨) 释:祖国被帝国主义侵占了台湾、辽东半岛,这总要收回来,为了国家的领土完整去牺牲,又岂敢爱惜自己的生命。 Í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清•顾炎武) 释:国的兴盛与衰亡,每一个人都有责任。 Í 已拼薄命付危疆,死生关头岂待商。
(明•瞿式耜) 释:自请留守桂林时已决心牺牲,在以身殉国这样的重大关节上是毫无犹豫,不用商量的。 Í 未收皇家河湟地,不拟回头望故乡。
(唐•令狐楚) 释:没有收复被吐番占领的黄河和湟水等地,不打算考虑回故乡。 Í 义高便觉生堪舍,礼重方知死甚轻。
(宋•谢枋得) 释:因为民族的大义高于一切,为其可以舍弃自己的生命;忠君爱国的礼节重于其他,才知道自己为国牺牲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 Í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宋•岳飞) 释:为了收复被侵占的国土,要决心饿了食侵略者的肉,渴了喝侵略者的血。
待我们从头把国土收复回来,再去朝见皇上。 Í 却思猛士卫神宇,安得长年在乡土。
(元•萨都刺) 释:想到祖国的疆土需要猛士来保卫,我哪能长年呆在自己的家乡呢? Í 欲为圣朝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唐•韩愈) 释:本想为国家清除有弊病的事情,怎么肯因为年老体衰而顾惜自己的晚年呢? Í 裹尸马革英雄事,纵死终令汗竹香。
(明•张家玉) 释:大丈夫为国战死在疆场上,用马革裹尸,这是英雄事,纵然就是死了也能使史册上留下好名声。 Í 不为爱亲危其社稷,故曰社稷戚于亲。
(管仲) 释:不为了自己所爱的亲人而危害国家,所以说国家比亲人还要亲*。 Í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戎轮台。
(宋•陆游) 释:僵卧在孤村自己并不觉得悲伤,还想着为国家去保卫边地要塞。 Í 中华,中华,我所至爱,为国捐驱,死而不愧。
(清.徐骧) 释:中华呀中华,我是最热爱的,为了国家牺牲自己,死了也是值得的。 Í 十年驱驰海色寒,孤臣于此望宸銮。
繁霜尽是心头血, 洒向千峰秋叶丹。(明•戚继光) 释:孤立无援地在海上战斗了十年,多么希望朝庭的支持。
自己和将士们保卫祖国的一片心血,象洒向千峰的浓霜一般,把峰上的秋叶都染红了。 Í 浩气还太虚,丹心照千古;生*未报国,留作忠魂补。
(明•杨继盛) 释:自己虽然死了,但浩气仍留在天地之间,赤胆忠心可照千古;活着时没能为国尽力,留下忠心也要报效国家。 Í 九州难画华夷限,万死思回天地心。
(清•丘逢甲) 释:帝国主义不断侵占我国土,很难划分华夷的界限;自己为了拯救祖国的危亡,准备万死不辞。 Í 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
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南朝 .鲍照) 释:有危机的时候可以看出大臣们的气节,世乱的时候可以看出谁是忠良。
(你看)前方的将士为了报效国家,不怕为国牺牲。 Í 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
(唐•陈子昂) 释:感到边关多事之时自己思念要报效祖国,拔出宝剑离开乡里去从军保国。 Í 一饭感恩无地报,此心许国已天知。
(宋•李伸之) 释:你请我吃饭喝酒示恩都没有用,因为我以身许国之心苍天已经早就知道了。 Í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宋。
(1)已亥杂诗
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的历史典故
当你说出一个典故的时候,知道它背后那段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历史吗?典故是历史的故事,其运用是为更好传达思想情感的,下面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资料,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赵氏孤儿】
有一出古戏叫《赵氏孤儿》,演的是一个真实的历史故事。其中就有两个人以生命为代价信守诺言的情节。春秋时候,赵国有个忠臣赵奢,遭到奸臣屠岸贾的诬陷,被杀了。临刑前,赵奢对他的两个门客程婴和杵臼说:“我死后,你们一定想办法保住我的儿子,日后让他为我报仇,除掉屠岸贾这一帮祸国殃民的坏蛋。”两人郑重地答应了。
赵奢被害后,他们两人就历尽千辛万苦去实践自己的诺言。赵奢的妻子是赵王的女儿,带着儿子住在王宫里。他们估计赵奢的妻子不会被害,但赵奢的儿子有可能保不住,就设法把他从宫里偷出来。当时这孩子只有半岁。程婴也有个半岁的儿子,就把他放在程婴家一块养。但是,很快屠岸贾发现孩子不在宫中,就到处搜查,查了个把月,没有查到。这家伙恼羞成怒,一定要斩草除根,命令全国搜查;若查不出来,就把全国三3个月以上、1岁以下的孩子全部杀光。
程婴、杵臼看到这种情况,于心不忍,就商量出一个既要保住全国的孩子,又要保全赵氏孤儿的办法,拿程婴的儿子冒充赵氏孤儿,献出去。由谁来献呢?献孩子的要受到正直之士的谴责,保藏孩子的则肯定活不了。最后杵白说:“让我去死吧。我年纪大些,今后抚养的任务很重,时间也长,再说你能文能武,留下来也比我有用些。”于是杵臼把程婴的儿子藏在自己家里,而程婴去“告密”,并带人到杵臼家里去搜,果然搜出个孩子,当着程婴的面就摔死了。
大家想想,虽然是瞒哄了屠岸贾,但眼看着自己的亲生儿子被摔死,心里有多难受!而且这种难受还不能有任何表现,要装出极力讨好屠岸贾的样子来。当时屠岸贾要赏程婴一笔钱并给他官做。程婴说:“您多赏点钱,我不做官,我出卖了朋友,人家会骂我,不如多拿点钱远远离开京城,找个地方隐居起来。”屠岸贾误认为程婴是跟自己一样的势利之徒,没有多想就同意了,给了一大笔钱。程婴带着钱和赵氏孤儿藏在深山里。一躲19年,不仅把赵氏孤儿培养**了,而且**得能文能武。程婴这才告诉这孤儿19年来的事情经过,赵氏孤儿最后终于在程婴的帮助下,报了仇,把屠岸贾一伙全杀了,把赵奢的案子也翻了。程婴和杵臼真可谓“一诺千金”,是古代讲信用的典型。
【一诺千金】
秦朝末年,在楚地有一个叫季布的人,性情耿直,为人侠义好助。只要是他答应过的事情,无论有多大困难,都设法办到,受到大家的赞扬。楚汉相争时,季布是项羽的部下,曾几次献策,使刘邦的军队吃了败仗,刘邦当了皇帝后,想起这事,就气恨不已,下令通缉季布。这时敬慕季布为人,都在暗中帮助他。不久,季布经过化装后到山东一家姓朱的人家当佣工。朱家明知他是季布,仍收留了他,后来,朱家又到洛阳去找刘邦的老朋友汝阴候夏候婴说情。刘邦在夏候婴的劝说下撤消了对季布的通缉令,还封季布做了郎中,不久又改做河东太守。有一个季布的同乡人曹邱生,专爱结交有权势的官员,借以炫耀和抬高自己,季布一向看不起他。听说季布又做了大官,他就马上去见季布。季布听说曹邱生要来,就虎着脸,准备发落几句话,让他下不了台。谁知曹邱生一进厅堂,不管季布的脸色多么阴沉,话语多么难听,立即对着季布又是打躬,又是作揖,要与季布拉家常叙旧。并吹捧说:“我听到楚地到处流传着‘得黄金千两,不如得季布一诺’这样的话,您怎么能有这样好的名声传扬在梁、楚两地的呢?我们既是同乡,我又到处宣扬你的好名声,你为什么不愿见到我呢?”季布听了曹邱生的这番话,心里顿时高兴起来,留下他住几个月,作为贵客招待。临走,还送给他一笔厚礼。后来,曹邱生又继续替李布到处宣扬,季布的名声也就越来越大了。
【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
杜甫曾这样评论过大诗人李白写的诗,“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意思是说,李白要是提笔写诗,风雨都惊动了,诗写成之后,连鬼神都感动得哭泣。
那么,李白是不是天生就那么聪明?是不是他从小就懂得刻苦学*?都不是。李白小时候很贪玩,经常逃学。
有一天,李白在学的路上,看见一位老妈妈正在磨一根很粗的铁棒,李白很奇怪,不明白老妈妈磨这根铁棒干什么,于是他就走上前很有礼貌地问:“老妈妈,您磨这根铁棒干什么呀?”老妈妈头也不抬,还在一个劲地磨:“我的绣花针丢了,我要把它磨成一根针!”李白一听吓了一跳,说:“这可太不容易了!”老妈妈抬起头来:“铁棒磨成针是不容易,可是,时间长了就可以磨成针了”。
从铁杵磨成针,李白想到了做学问。只要肯下功夫,再难的事也做得到。只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自己的学问就一定会有长进和建树。以后,李白再也不逃学了,他每天苦读诗书,终于成为*诗歌史上最伟大的诗人。
【望梅止渴】
有一年夏季,曹操带领队伍去伐罪张绣,气候热得出奇,烈日似火,天上一丝云彩也没有,队伍在弯弯曲曲的山道上行走,两边密密的树木和被阳光晒得滚烫的山石,让人透不过气来。到了中午时分,士兵的衣服都湿透了,行军的速度也慢下来,有几个体弱的士兵竟晕倒在路边。 曹操看行军的速度越来越慢,担忧贻误战机,心里非常着急。但是,眼下几万人马连水都喝不上,又怎么能加速速度呢?他立即叫来向导,悄悄问他:“这附*可有水源?”向导摇摇头说:“泉水在山谷的那一边,要绕道过去另有很远的旅程。”曹操想了一下说,“不行,时间来不及。”他看了看前边的树林,沉思了一会儿,对向导说:“你什么也别说,我来想措施。”他知道现在纵然下下令要求队伍加速速度也无济于事。脑子一转,措施来了,他一夹马肚子,快速赶到部队前面,用马鞭指着前方说:“士兵们,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边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们快点赶路,绕过这个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们一听,好像已经吃到嘴里,精神大振,步调禁不住加速了很多。 故事出自《世说新语·假谲》。成语“望梅止渴”,比喻用梦想慰藉自己或他人。
【武王伐纣】
周王姬昌死后,他的第二个儿子姬发在丰京继位,称为武王,并将自己的父亲西伯昌追称为文王。
周武王拜姜尚为军师,用对待父辈的礼仪尊重他。武王还团结自己的兄弟周公旦、召公奭(shì)等,使全国上下一条心,厉兵秣马,积蓄力量,准备起兵灭商。
数年后,武王率军东进。但他没有公开打出灭商的旗号,相反却仍以商朝属国的名义,让军队在前面抬着自己父亲的木牌位,大旗上书写着西伯昌的名号,而自己也不称王,只称太子发。武王的这种做法,显然是为了对当时的政治和军事形势进行一次虚实试探。
武王的军队东进渡过黄河来到孟津(今河南孟津东北),果然许多商朝属国的诸侯们纷纷赶来汇合,表示支持。但武王考虑到纣王在商朝还有一定的号召力,纣王的叔父比干、兄弟箕子、微子等一批商朝的贵族大臣们还在竭力维护这个摇摇欲坠的*,觉得灭纣的时机尚未成熟,因此,只在孟津进行了一次观兵演*,与诸侯们联络了一下感情,便带兵回到了丰京。
这时纣王的昏庸暴虐却更加变本加厉了。有天早晨,纣王在鹿台上与妲己一起观赏风景。此时正是隆冬天气,他们看见远处的淇水边有一老一少两个人正赤着脚在蹚水过河。前面的老人走得很快,好像不太怕冷,而后面的年轻人却缩手缩脚,一副十分怕冷的样子。为什么年轻人反倒不如老年人?纣王觉得奇怪。妲己说,这是因为那老人的父母生他时很年轻,因此他的骨髓饱满、精血旺盛;而这年轻人则相反,是一对老年夫妇所生,因此他的骨髓先天就不饱满。纣王不信,就命武士立刻去将两人抓来,当场砍开他们的脚胫骨看个究竟。还有一次,纣王为了与妲己打赌在鹿台下路过的一个孕妇肚里的孩子是男是女,又让武士马上剖开了她的肚子。
大臣箕子见纣王实在闹得不像话,进宫去劝谏。纣王一怒之下,下令将箕子剃了光头,关到后宫做奴隶。比干去为箕子说情,纣王竟命武士将他剖胸剜心,说是要看看他这个装假正经的圣人到底长了几个心眼。微子看到纣王实在无药可救了,他不愿亲眼目睹。
【司马昭之心】
魏少帝曹芳恨透了司马家族,结果被废黜,司马师立曹丕的孙子曹髦(mao)为帝。但是,曹髦空有帝王的虚名,手中却没有实权,只是个傀儡(kuilei),蝉联命一个朝廷官员都做不了主。朝中的全部权威都集中在司马师和他弟弟司马昭手中。
司马昭是司马懿的第二个儿子,哥哥司马师死后,他接替做了上将军。司马昭同父亲、哥哥一样,工于心计,计谋过人。司马昭方才坐上上将军的宝座,镇东上将军诸葛诞谋反,司马昭率兵伐罪,大胜而归。司马昭为人奸滑,他以为魏国完全是依靠司马家族才得以有了今天,因此他进进出出都有三千名手执兵器的保护一呼百诺,所有的事情也不禀报朝廷,而直接由他决断。
曹髦做了几年有名无实的帝王,他对司马昭大权在握,自己不能亲理朝政,越来越不满,更担忧自己有朝一日会像曹芳一样,被司马昭废掉。他想了好几天,终于作出了决定。
这天,曹髦把通常里还比较听他话的王经、王沈和王业三位大臣召入宫内,从怀中取失事先写好的伐罪司马昭的诏书,说道:“三位爱卿,司马昭大权在握,野心勃勃,他称帝之心连过路人都知道。我决不能坐以待毙,等着他来废掉我。今天,我决定和你们一起去伐罪他!”这就是成语“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历史故事的来源。
听了这话,三位大臣呆若木鸡,半晌才回过神来。
王经跪下身,一边叩首一边劝阻道:“陛下,这可千万使不得啊!从前鲁昭公不能容忍季氏专权,结果是失败亡国,被全国人讥笑!此刻司马昭专权并非一天两天的事,朝廷中他的爪牙也不是一个两个,而宫中肯听命于您的,实在是太少了!您赤手空拳,拿什么去伐罪?假如不成功的话,恐怕祸殃更大。还请陛下慎重思量,从长计议!”
曹髦冲动起来,咬着牙说:“我实在是忍无可忍了。我已下了决心,做好了死的准备,另有什么恐怖的?况且我们不一定会死!”
说完,他径自入后宫,向太后禀报去了。
王沈和王业明显地知道曹髦基本不是司马昭的敌手,肯定必死无疑。他们生怕司马昭今后会治他们的罪,立即溜出大殿,直奔司马昭府中告发去了。
曹髦手持利剑,带了一百多名童仆刚出宫门,迎面赶上了司马昭的心腹贾充奉令带了一队人马赶来。双方动起手来,曹髦持剑大喝一声:“我乃当朝天子,你们冲入宫中,莫非想杀君谋反不成?”
【化干戈为玉帛】
大禹受舜的禅让而继位,他是*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夏朝的奠基者。据说大禹活到了一百岁,死后葬在会稽山。大禹是夏后氏部落首领鲧的儿子,据传为颛顼(zhuān xù)曾孙,是*历史上的名君。
大禹幼年时便随鲧东迁,来到中原。其父鲧被尧帝封于崇(即中岳嵩山),叫崇伯,实际上是一个封国国君。当时中原闹水灾,尧帝便叫鲧治水。因为治水的组织是半军事性质,号令很严,所以鲧的地位和权势迅速上升,以致发展到有能力以暴力破坏氏族社会“禅让制度”的地步,尧帝看到了这种威胁,便命舜以“治水无状”的罪名,把鲧处死于羽山。
大禹的父亲被杀之后,舜又向尧推荐说:“可以让鲧的儿子禹接替父职,继续治水。”禹深知这里面隐藏的政治意图,因此,他“薄衣食,卑宫室”、“声为律,身为度”、“左准绳,右规矩”、“疏九河,陂九泽”、“度九山,开九州”,为*定水患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他忠于职守,克勤克俭,身先士卒,埋头苦干,还把地域划定为九州,即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
不仅如此,大禹还功成不居,好让不争,谦卑自律,责躬罪己,仁厚爱民。以前,大禹的父亲鲧在自己的封地上建造了很高的城墙来保卫自己,使得自己属下的部落及族人纷纷离他而去;也使得其他部落的人认为有机可乘,都虎视眈眈地等待着机会。大禹当上首领后,注意到这个情况,就马上派人拆掉了城墙,填*了护城河。不但如此,他还把自己的财产分给大家,毁掉兵器,以道德来教化人民。大禹带领部下,因地制宜,教民众学种稻谷、种杂粮,发展农牧业生产。这时候天下安定,国富民强,老百姓家里集聚了够好几年吃的粮食,国库中的贮备也足够用好几十年。
大禹带领整个部落的人都各尽其责,别的部落相继来归附。大禹在涂山开首领大会时,来进献玉帛珍宝的首领有上万人。舜也觉得大禹是一个能够治理天下的贤能之人,就在老了以后把帝位禅让给了大禹。
【多行不义必自毙】
释义:坏事干多了,结果是自己找死。
语出:先秦·左丘明《左传·隐公元年》:“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春秋时期,郑国君王郑武公有两个儿子,一个称“庄公”,一个称“共叔段”。
郑武公死后,由他的大儿子郑庄公继位。可是庄公的弟弟共叔段在偏爱他的母亲姜氏的支持下,竭力扩充自己的封地,积极进行夺取王位的准备工作。
郑庄公的大臣祭仲知道后,力劝庄公,说:“君王要及早安排啊,共叔段的势力已经很强了,再这样下去,您的王位会被他篡取的'!”
庄公听了,却道:“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意指:一个人若不仁义的事情做多了,必定会自取灭亡,你就等着吧!
丙真,共叔段的势力在不断扩大,将郑国的西、北部边境招于自己门下,直至廪延。同时,他在不停地修筑城池、屯田积兵,并让其母亲姜氏里应外合,攻下郑都。
庄公早有防备,趁共叔段进军郑都时,出奇兵攻其窝穴。长久受共叔段压迫的农民们也参与战斗,使共叔段兵败,逃亡他处,而庄公出军追杀,最后使共叔段走投无路,被逼自杀。
【折冲樽俎】
春秋中期,诸侯纷立,战乱不息,中原的强国晋国谋划攻打齐国。为了探清齐国的形势,便派大夫范昭出使齐国。齐景公以盛宴款待范昭。*间,正值酒酣耳热,均有几分醉意之时,范昭借酒劲向齐景公说:“请您给我一杯酒喝吧!”景公回头告诉左右待臣道:“把酒倒在我的杯中给客人。”范昭接过侍臣递给的酒,一饮而尽。晏婴在一旁把这一切看在眼中,厉声命令侍臣道;“快扔掉这个酒杯,为主公再换一个。”依照当时的礼节,在酒*之上,君臣应是各自用个人的酒杯。范昭用景公的酒杯喝酒违反了这个礼节,是对齐国国君的不敬,范昭是故意这样做的,目的在于试探对方的反应如何,但还是为晏婴识破了。
史记中的历史典故(精选15篇)
《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史记的历史典故,供大家学*参考,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一次,魏文侯召见外臣李克讨论治国安邦之道,文侯对李克道:“家贫则思良妻,国乱则思良相,魏国尚不够强大,想要设置国相帮我治理国家,用魏成子或翟璜,此二人你看如何?”李克答:“只要考察一下他们过去的举止表现就可以确定了。看其*时喜欢亲*哪些人;富裕时能给予别人什么;显贵时能举荐什么人;处于逆境时干什么事;贫困时不要什么。从这五个方面进行审察,心中就有数了。”魏文侯听后高兴地说:“听了你的话,选谁为国相之事,可以确定了。” 李克告别文侯后,来到翟璜家里,翟璜问:“听说国君召见先生去选荐国相,最后选定谁做国相?”李克答:“魏成子。”翟璜愤然变色说:“我有哪一点不如魏成子?西河太守,为我所推荐;君王为邺城之事忧愁,我又荐举了西门豹前往治理;国君要讨伐中山国,是我举荐了乐羊子而取胜;攻克中山之后,无人守卫,是我举荐了先生您去任职;世子缺少老师,也是我推荐了屈侯鲋。你说,哪一点我不如魏成子?”李克听后义正辞严地反问:“当初把我推荐给国君,你难道不是为结党营私以求做大官吗?你怎能与魏成子相比呢?魏成子虽享有俸禄千种,但9/10用于为国招贤,1/10用于个人生活。他从东方招来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此三人皆属天下奇才,君尊为师,向他们学*治国之道;而你所推荐的五个人,君王只是当臣来用。由此可见,你怎能与魏成子相比呢?”翟璜听了李克一*话,猛然醒悟,他恭敬地向李克行了两个跪拜大礼说:“翟璜实在是无知,刚才说了不少错话,愿向您学*。”
秦朝末年,秦军大将章邯攻打赵国。赵军退守巨鹿(今河北*乡西南),并被秦军重重包围。楚怀王于是封宋义为上,项羽为副将率军救援赵国。 宋义引兵至安阳(今山东曹县东南)后,接连46天按兵不动,对此项羽十分不満,于是要求进军决战,解困赵国。但宋义却希望秦赵两军交战后待秦军力竭之后才进攻。 但此时军中粮草缺乏士卒困顿,而宋义仍旧饮酒自顾,项羽见此忍无可忍,进营帐杀了宋义,并声称他叛国反楚。于是将士们则拥项羽为上。项羽杀宋义的事,威震楚国,名闻诸侯。 随后,他率所有军队悉数渡黄河前去营救赵国以解巨鹿之围。项羽在全军渡黄河之后他下令把所有的船只凿沉,打破烧饭用的锅,烧掉自己的营房,只带三天干粮,以此表决一死战,没有一点后退的打算。 正是这样已无退路的大军到了巨鹿外围,并包围了秦军和截断秦军外联的通道。楚军战士以一当十,杀伐声惊天动地。经过九次的激战,楚军最终大破秦军。而前来增援的其他各路诸侯却都因胆怯,不敢*前。楚军的骁勇善战大大提高了项羽的声威。以至战胜后,项羽于辕门接见各路诸侯时,各诸侯皆不敢正眼眼看项羽。 后来,“皆沉船,破釜甑”演化为成语“破釜沉舟”,以比喻拚死一战,决心很大。
我国家喻户晓的典故。说的是春秋时期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后,力图雪耻,激励自己,在屋内悬一苦胆出人、坐卧都要尝尝,使不忘**之苦。睡觉时不用床铺和被褥,睡在木柴上面,使不忘亡国之痛。经过这样多年的磨砺,终于使越国强盛起来,打败了吴国。 但是,卧薪尝胆的典故始于何时?据有关吴越史料的书籍,战国时期的《左传》中“定公”和“哀公”篇中,有越王勾践和昊王夫差的详细记载,而没有勾践卧薪尝胆之记录。另一战国时的著作《国语》中,也无勾践卧薪尝胆之说。 至东汉期间,《越绝书》和《吴越春秋》著作中,只有在“勾践归国外传”中,有勾践“悬胆于户,出人尝之,不绝于口”之句,而无“卧薪”之说。 “卧薪尝胆”作为成语,最早见于北宋大文豪苏轼所著的《拟孙权答曹操书》游戏性的书信体裁文中,设想孙权在三国鼎立之时,曾经“卧薪尝胆”,但这与勾践毫无关系。到了南宋,吕祖谦在《左氏传记》书中,曾有吴王夫差“坐薪尝胆”,但只是“坐薪”,不是“卧薪”,只是“夫差”,不是“勾践”。到了明代,张博在《春秋列国论》书中,也是“夫差即位,卧薪尝胆”,虽有“卧薪尝胆”,但亦是指夫差。后来,在真德秀的《戊辰四月上殿奏扎》,和黄震的《古今记要》、《黄氏日抄》两书中,才开始有勾践“卧薪尝胆”之说。明末,梁辰鱼所著《浣沙记》剧本中,将勾践“卧薪尝胆”作为传奇,加以渲染。冯梦龙也在《东周列国志》中多次讲到勾践“卧薪尝胆”之事。清初,吴乘权编的《纲鉴易知录》,亦有“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卧薪尝胆”之句。从此,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之故事,就愈传愈广,成为我国的成语典故了。
西伯从羑里逃脱之后,就暗中和吕尚策划如何推行德政以推翻商纣*,其中很多是用兵的权谋和奇计。天下三分之二的诸侯跑来都归顺周国,这多半是吕尚谋划筹策的结果。
文王去世后,吕尚继续辅佐刚刚继位的武王。在武王准备伐纣之前,派人占了一卦,可是卦文显示不吉利,并且将有风雨来临。群臣都很恐惧,认为现在不宜出兵,只有吕尚坚持劝武王进军,武王听从了他的建议,出兵伐纣。经过牧野之战,周武王取得了伐纣战争的胜利。武王随即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安定民心。他进行祭天仪式,向神祇禀告攻打罪恶商纣之事;并散发商纣积聚在鹿台的钱币和屯积在钜桥的粮食,用来赈济贫民;他还加高被纣王害死的大臣比干的墓,释放了被囚禁的箕子;把象征天下最高权力的九鼎迁往周地,修治周代政务,这些措施大多是采用了吕尚的谋策。在吕尚的辅佐下,武王统治下的周朝很快就兴盛起来。
叔孙通,薛县(今山东省南部)人。秦朝的时候,他凭借杰出的文学才能被征为待诏博士。几年以后,陈胜等人揭竿而起,开始了反抗暴秦的战争。使者把这件事报告给了朝廷,秦二世便召集博士、儒生们,问他们说:“朝廷从楚地征调的守边士兵在大泽乡造了反,他们攻下了蕲县,进入了陈地。你们各位对此事如何看待啊?”博士、儒生中有三十余人上前说道:“为人臣子,就要循规蹈矩,不能逆乱,逆乱就是反叛,要被判处死罪而不能得到赦免。希望陛下赶快出兵攻打他们。”秦二世听后发怒,变了脸色。这时,叔孙通上前说道:“以上诸位都说错了。如今,天下一体,朝廷毁掉了郡县的城堡、销熔了各地的兵器,以此向天下人表示不再用兵的意图。况且,国家上有明君,下有完备的法令,人人奉公守职,四面八方都来归附,哪里有敢反叛的人?陈胜等人只不过是偷鸡摸狗的盗贼罢了,不足挂齿!官吏们正在捉拿他归案,朝廷对此不值得忧虑!”秦二世听后十分地高兴。然后,他又遍问诸位博士、儒生。大家有的认为是反叛,有的认为是盗贼。最后,秦二世下令御史追究此事,把那些认为是反叛的博士、儒生交给狱吏治罪,因为他们说错了话。而其他认为是盗贼的人则不予追究。因为叔孙通说的很合他的心意,秦二世还专门赏赐给叔孙通丝绸二十匹、衣服一套。
退朝以后,叔孙通回到了宿舍。儒生们责问他说:“先生说话为什么这样的阿谀奉承啊?”叔孙通长出了一口气,回答说:“诸位有所不知,今日,我几乎不能逃脱虎口,差点儿就死在大殿上了,伴君如伴虎啊!”于是,叔孙通逃离了咸阳,回到了老家。当时,薛郡已经投降了楚军,因此,叔孙通跟随了项梁。后来,项梁在定陶战死,叔孙通便随从了楚怀王。再后来,项羽将楚怀王封为义帝,迁居到长沙,叔孙通被他留在了自己的身边。汉高祖二年,刘邦率领诸侯的军队攻入了彭城,叔孙通就投降了他。不久,刘邦兵败西退,叔孙通与他一起撤退了。叔孙通先生可谓是长于变通的人,跟随的主子换起来就像走马观灯一样。
第二年,秦国想要再次攻打魏国。就先打败了韩国的部队,杀死了八万官兵,诸侯们惊恐不安。张仪再次游说魏王说:“魏国的土地纵横不到一千里,士兵不过三十万。四周地势*坦,畅通四方,也没有名山大川阻隔。魏国南为楚国,西为韩国,北为赵国,东为齐国。魏国地处中央,不敢得罪任何诸侯,否则便会引来他们的攻打,而光是驻守边境的士兵就不下十万人。
“那些主张合纵的人,妄想天下联合为一体,相约为兄弟手足。然而,即使是亲兄弟,还有争夺钱财的时候呢,大王如果还打算依靠苏秦虚伪欺诈、反复无常的策略而结成的联盟,那必将遭到失败。假如大王不跟随秦国,秦国出兵截断赵魏通道,那么赵军就不能南下支援魏国,而魏国北上合纵联盟的道路就断绝了。韩国害怕秦国,秦、韩合为一体,进而攻打魏国,那么魏国的灭亡就为时不远了。
“所以大王不如跟随秦国。如果您这么做了,那么楚国、韩国一定慑于秦国的强大,而对大王的国家不敢轻举妄动;没有楚国、韩国的外患,那么大王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况且,秦国最想要削弱的国家,莫过于楚国,而能够削弱楚国的莫过于魏国。楚国虽然有富足强大的名声在外,但实际是有名无实,士兵孱弱不堪一击。假如魏国发动所有的军队去攻打楚国,一定会取胜。大王如果不听从我的建议,秦国必会出动精兵东进,那时即使您想要投降秦国,恐怕也来不及了。
秦始皇知道,他灭了六国,六国留下来的旧贵族随时都可能起来反对他。他下令把天下十二万户豪富人家一律搬到咸阳来住,这样好管住他们;他又把天下的兵 器统统收集起来,除了给*军队使用以外,都熔化了铸成十二个二十四万斤重的巨大铜人和一批大钟(一种乐器)。他以为兵器收完了,有人想造反也造不成了。
他还常常到各地去巡视,一来祭祀名山大川,要大臣们把颂扬他的话刻在山石上,好让后代的`人都知道他的功绩;二来显示自己的威武,也叫六国贵族有个怕惧。
公元前218年的春天,他又带了大队人马出去巡视。有一天,到了博浪沙(在今河南原阳县),车队正在缓缓前进的时候,突然哗喇喇一声响,飞来个大铁椎,把秦始皇座车后面的副车打得粉碎。
全部车队一下子都停了下来,武士们到处搜查,刺客已经逃走了。
秦始皇可真发火了,立刻下了一道命令,在全国进行一次大搜查,一定要把那个行刺的人捉到。足足搜查了十天,没有查到,也只好算了。
这个行刺的人名叫张良。张良的祖父、父亲都做过韩国的相国。韩国被灭的时候,张良还年轻。他变卖了家产离开了老家,到外面去结交英雄好汉,一心想替韩国报仇。
后来,他交上一个朋友,是个大力士。那个大力士使用的大铁椎,足足有一百二十斤重(相当于现在的六十斤)。两个人商量好,准备在秦始皇出外巡游的时候刺杀他。
他们探听到,秦始皇要经过博浪沙,就预先在那里树林隐蔽的地方埋伏起来。一筹秦始皇的车队经过,大力士就把铁椎砸过去。哪儿知道这一椎砸得不准,只砸了一辆副车。
张良失败以后,隐姓埋名,一直逃到下邳(今江苏睢宁西北),总算躲过了秦朝官吏的搜查。他在下邳住了下来,一面钻研兵法,一面等候报仇的机会。
张良是怎样开始学兵法的呢?有一个离奇的传说。
有一次,张良一个人出去散步,走到一座大桥上,看见一个老头儿,穿着一件粗布大褂,坐在桥头上。他一见张良过来,有意无意地把脚往后一缩,他的一只鞋子直掉到桥下去了。
老头儿转过头来,很不客气地对张良说:“小伙子,下去把我的鞋子捡上来。”
张良很生气,简直想动手揍他一顿。可是再一看,人家毕竟是个老头儿,就勉强忍住了气,走到桥下,捡起那只鞋子,上来递给他。
谁知道那老头儿竟连接也不接,只把脚一伸,说:“给我穿上。”
张良想,既然已经把鞋捡上来了,索性好人做到底,就跪在地上恭恭敬敬地拿鞋子给他穿上。
那老头儿这才微微一笑,站起来走了。
这一下真把张良楞住了,心想这老头儿可有点怪。他盯着老头儿的背影望着,看老头儿往哪儿去。
老头儿走了里把地,又返了回来,对张良说:“小伙子不错呀,我很乐意教导教导你。过五天,天一亮,你到桥上再来见我吧。”
张良听他的口气,知道是个有来历的人,赶紧跪下答应。
第五天,张良一早起来,就赶到桥上去。谁知道一到那边,老头儿已经先到啦!他生气地对张良说:“你跟老人家约会,就该早一点来,怎么反叫我等你呢?”
张良只好认错。那老头儿说:“去吧,再过五天,早一点儿来。”说完就走了。
又过了五天,张良一听见鸡叫,就跑到大桥那边。他还没走上桥,就见到那老头儿。
老头儿瞪了张良一眼说:“过五天再来吧。”
张良吸取了前两次的教训,到了第四天半夜,就赶到桥上,静静地等着天亮。
过了一会儿,只见那老头儿一步一步地迈过来了。他一见张良,露出慈祥的笑容说:“这才对了。”说罢,从袖里掏出一部书来文给张良,说:“回去好好地读,将来就大有作为了。”
张良再想问他,老头儿不再多讲,头也不回地就走了。
等到天亮,张良趁着晨光,拿出书来一看,原来是部相传是周朝初年太公望编的《太公兵法》。
打那时候起,他就刻苦钻研兵法,后来成了一个有名的军事家。
公仪休在鲁国为相,这个公仪休在饮食方面最大的爱好就是吃鱼。一日,就有人投其所好给他献上了一条鱼。按咱们今人的“理解”,一个堂堂相国,收人一条鱼算什么,让人直接拎到厨房去得了。
可是,出乎我们意料的是,他老人家竟然坚决不受。他的弟子们都劝他,你老人家最喜欢吃的就是鱼,如今人家送上门来了你怎么反而不要呢?公仪休解释说:“我正是因为喜欢吃鱼,才坚决不接受这条鱼的。
你们想,如果我今日收下了这条鱼而导致有朝一日丢了相位,虽然我喜欢吃鱼,却再也不能靠自己的俸禄买鱼吃了。如果我不收这条鱼,保住自己的相位,就能够长久地靠自己的俸禄买鱼吃了。”
田常想在齐国谋反叛乱,但害怕摆不*高氏、国氏、鲍氏和晏氏的势力,于是调动他的军队,打算攻打鲁国,壮大自己的声威和势力,也正好试探一下其他大族的反应。孔子听到这个消息,对他门下的学生说:“鲁国是祖宗坟墓的所在地,是父母之国。国家处于如此危难之时,你们几个人为什么不挺身而出解救祖国的危难?”子路挺身而出,孔子认为他太冲动容易坏事阻止了他。子张和子石请求出行,孔子认为他们的能力不够,也没有答应。子贡请求出行,孔子高兴地点了点头,答应了他。
子贡就出发了,到齐国后,劝告田常说:“您攻打鲁国可就失策了。鲁国很难攻打,它的城墙又薄又矮,护城河又窄又浅,国君愚昧不仁,大臣虚伪无能,士兵和老百姓又厌恶战争,这样的国家是不能与之交战的。您还不如去攻打吴国。吴国的城墙又厚又高,护城河又宽又深,甲胄又坚又新,战士精锐,兵源充足,城中兵勇器利,又有贤明的官员镇守,这样的国家容易攻打。”
田常气得脸色发青心想这人难道疯了吗,说:“您认为困难的,别人觉得容易;您认为容易的,别人觉得困难。您就这样指点我吗?”子贡说:“我听说,忧虑出自国内的就该攻打强国,忧虑出自国外的就该攻打弱国。如今您的忧虑是出自国内。听说,您三次封爵而不成,是因为有的大臣反对您。如今您要攻克鲁国以扩大齐国领土,战胜鲁国是很容易的,齐国国君见到鲁国被征服了,会更加骄傲放纵,大臣们便会更加养尊处优,然而您的功劳却不会有人记得,那么您和国君的关系就会日益疏远。您这样上使国君骄纵,下使群臣放肆,想以此成就大事,难呀。国君骄纵就会无所顾忌,群臣骄纵就会争权夺利,这样,您上与国君关系不睦,下和群臣明争暗斗,您在齐国就危险了。因此说不如攻打吴国。攻打吴国如不能取胜,军民在国外战死沙场,大臣们在朝内的势力也会受到削弱,这样您在朝没有强臣对抗,在民间也无人指责,能够孤立国君、控制齐国的也就只有您了。”
田常说:“好吧。可话虽如此,但是我军已经开赴鲁国了,如果撤离鲁国而进军攻打吴国,大臣们对我起疑,该怎么办呢?”子贡说:“您按兵不动,不要攻打鲁国,我请求出使吴国,使它救鲁国攻打齐国,那时您就可以顺水推舟了趁势率军迎击。”田常同意了,派子贡南下拜见吴王。
颛孙师是陈国人,字子张,比孔子小四十八岁。
子张询问怎样求取俸禄,孔子说:“多听,保留有疑问的问题,谨慎地谈论其他没有疑问的问题,就能少犯错误;多看,放下有风险的事情,谨慎地从事其他没有风险的事情,就能很少悔恨。谨言慎行就会少犯错误,少留悔恨,俸禄也就能得到了。”
有一天,子张随孔子到陈、蔡两国的交界处,村民误认为是敌国派来的间谍,把他们包围了,子张问怎样做才能让他们相信咱们是无辜的放咱们走?孔子说:“说话一定要坦诚老实,行事要恭顺厚道,就会化解双方的误会,事情也就解决了。这种方法即使在蛮夷地区,也行得通。反之,即使在本乡本土,恐怕也行不通。所以你在站立行走的时候,‘忠信笃敬’四个字就像摆在眼前一样;乘车时,这几个字就像挂在车前横木上。这样就什么事都好解决了。”后来误会真的解除了,给子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于是子张把这几个字写在了自己的衣带上,时时提醒自己做到这一点。
子张问:“读书人怎样才算是通达呢?”孔子说:“你所说的通达是指什么?”子张回答说:“在诸侯国中一定要有声誉,在大夫家中也一定要有声誉。”孔子说:“这是声誉,不是通达。所谓通达,应当是为人质朴、正直,爱好仁义,善于分析别人的言论,观察别人的神态,总是谦和待人。这种人在诸侯国和大夫家一定能通达。而所谓声誉,表面上好像追求仁义道德,行动上却与之相悖,还能处之泰然,这种人在国在家一定都是徒有虚名的骗子。”
曹植七步成诗的历史典故
曹操去世后长子曹丕继位。对于自己的弟弟曹植,曹丕深恨之。故命曹植在大殿之上走七步,然后以“兄弟”为题即兴吟诗一首,但诗中却不能出现“兄弟”二字,成则罢了,不成便要痛下杀手。下面是小编收集的曹植七步成诗的历史典故,快来看看吧!
曹植七步成诗的历史典故
孙权占了荆州,杀了关羽,怕刘备报复,就派使者给曹操送了封信,表示愿意归顺曹操,并且劝曹操顺应天命,趁早即位称帝。
曹操接到这封信,就随手递给他的心腹大臣看。他微笑着说:“孙权这小子,是想把我放在炉火上烤哩。”
自从汉献帝迁都许都以来,朝廷大权和兵权全掌握在曹操手里。曹操要废掉汉献帝,自己称帝,还不容易?可是他考虑到汉室虽然衰落,还有个正统的名义,怕自己做了皇帝,还有人心里不服。所以他认为孙权劝他称帝,是成心要让他为难。
他沉思一下,又说:“如果真有天命的`话,我就做个周文王吧!”意思就是让他的儿子来做皇帝。
这件事过了不久,曹操旧病发作,请医服药都没有用,终于死在洛阳。这一年,他六十六岁。
曹操去世后,太子曹丕继承他做了魏王和丞相,掌握朝廷大权。曹丕即魏王位以后,有人告发他的弟弟、临淄侯曹植经常喝酒骂人,还把他派去的使者扣押起来。曹丕立即派人赶到临淄,把曹植逮住了押回邺城审问。
原来,曹丕和曹植都是曹操的妻子卞后生的。曹操不但是个政治家、军事家,又是个文学家,兄弟俩也擅长诗文,文学史上把他们父子合称为“三曹”。曹植从小聪明非凡,十几岁时候,就读了不少书,能写很出色的文章。有一次,曹操看了曹植的文章,有点怀疑,问曹植说:“这是你请人写的吗?”
曹植跪下来说:“儿出口成文,下笔成章。怎么会叫人写呢。父王不相信,可以面试。”
曹操试了曹植几次,觉得他果然才华出众,因此对他特别宠爱,多次想把他封为王太子,只是因为有些大臣反对,才决定不下来。
曹丕怕自己地位不稳,想方设法讨曹操欢喜。有一次,曹操出外打仗,曹丕、曹植都去送行。临别的时候,曹植当场念了一段颂扬曹操功德的文章,大家听了十分赞赏。
有人在曹丕耳边小声说:“大王要离开了,你只要表示伤心就是了。”曹丕果然抹着眼泪向曹操告别,曹操很受感动,也掉下了泪。
这件事使曹操觉得曹丕文才虽然不如曹植,但是心地老实,对他有感情。再加上左右侍从替曹丕说好话的人不少,曹操宠爱曹植的心渐渐变了。
曹植是个不注意小节的人。有一次,他竟在王宫里坐着车马,私自打开王宫外门出去。这件事可违犯了宫里的规矩。
曹操听了这件事,大为恼火,把管宫门的官员办了死罪。
又有一次,曹操派曹植带兵出征。曹丕得到消息,事先送酒食去,跟曹植一起喝酒,让曹植喝得酩酊大醉。正在这时候,曹操派人找曹植去,连催几次,曹植还没醒来。曹操只好把派曹植出征的事取消了。
打这以后,曹操就打消了把曹植立为太子的念头。
曹丕做了魏王以后,仍旧忌恨曹植。这一回,就抓住机会把曹植抓起来,要处曹植死罪。
他母亲卞太后知道了,着急得了不得,连忙在曹丕面前,给曹植求情,要他看在同胞兄弟份上,宽恕曹植。
曹丕不能不听母亲的话,再说,为了一点小事杀了兄弟,自己也不体面,就只把曹植的临淄侯爵位撤了,降为一个比较低的爵位。
据说,曹丕把曹植召来以后,为了要惩罚他一下,要他在走完七步的时间里做出一首诗。如果做得出,就免他一死。
曹植略略思索一下,就迈开步子,走一步,念一句,随口就念出了一首诗:
“煮豆燃豆萁,
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曹丕听了,觉得自己对弟弟也逼得太狠,心里感到惭愧,就免去曹植的死罪。
曹丕做了魏王,不像他父亲那样怕人家议论。就在这一年秋天,由他的亲信上书,劝汉献帝让位给魏王。
汉献帝做了三十多年的挂名皇帝,接到大臣上书,就宣布让位,改称山阳公。曹丕的亲信大臣还隆重举行一个“推位让国”的禅让仪式,表示汉朝的皇权是献帝自愿让的。
公元220年,曹丕称帝,建立魏朝,就是魏文帝。到这时候,东汉王朝才正式结束。
拓展内容:七步诗原文
版本一
七步诗
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版本二
七步诗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版本三
七步诗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版本四
七步诗
煮豆然豆萁,漉豉以为汁。
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
历史诗句 跑狗历史诗句 咏怀历史诗人的古诗 历史的诗句 有关历史的诗句 古诗句的历史 关于历史的诗句 历史沧桑的诗句 历史变迁的诗句 追溯历史的诗句 感慨历史的诗句 形容历史的诗句 感叹历史的诗句 回忆历史的诗句 赞美历史的诗句 铭记历史的诗句 描写历史的诗句 不忘历史的诗句 回顾历史的诗句 历史的句子 历史名句 不忘历史的古诗句 跟历史有关的古诗句 写历史的名句 写历史的句子 关于铭记历史的诗句 历史爱国的诗句古诗 形容历史变迁的诗句 关于历史悠久的诗句 感叹历史沧桑的诗句
历史上被误解的十大诗句 形容历史沧桑的诗句 关于历史和国家兴亡的文言文诗句 历史论文 历史上被误解的十大诗句 形容历史的句子 新年祝福的历史诗句 *历史典故 电话的历史 听,历史的声音 历史小论文 酒的历史典故 写历史的诗歌 咏史诗 *的历史典故 诗经有多少年的历史 曹植七步成诗的历史典故 关于历史的说说 体现历史厚重感 诗句 咏史诗大全 历史的丰碑(组诗) 历史的罪迹 咏史诗 勿忘历史 历史的断想 关于历史…… 历史上最悲伤的情诗 新年祝福的历史诗句 历史描写羊献容的诗句 历史文化组诗
521句超短情话 霸道的情话 抖音表白情话 冷情话 给男生说的情话 星座情话 徐良情话 深情话 回怼土味情话 啪啪情话 成语情话 说说情话 讲情话 骚气情话 给男朋友说情话 100字情话 对闺蜜的情话 情话最新 图片情话带字图片 给女生说的情话 给爱人的情话 日语的情话 情话撩妹 韩文情话 情话胶囊 网红情话 你是我的情话 网易云情话 对女友的情话 歌曲情话 电影里的情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