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描写湿地的诗句古诗赏析 >

描写湿地的诗句古诗赏析

关于描写湿地的诗句古诗赏析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描写湿地的诗句古诗赏析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描写湿地的诗句古诗赏析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描写湿地的诗句古诗赏析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句子:即与描写湿地的诗句古诗赏析相关的句子。
语录:即与描写湿地的诗句古诗赏析相关的名人语录
说说:即与描写湿地的诗句古诗赏析相关的qq说说、微信朋友圈说说。
名言:即与描写湿地的诗句古诗赏析相关的名人名言、书籍名言。
诗词:即与描写湿地的诗句古诗赏析相关的古诗词、现代诗词、千古名句。
祝福语:即与描写湿地的诗句古诗赏析相关的祝福祝贺词。
心语:即与描写湿地的诗句古诗赏析相关的早安、晚安朋友圈心语。

  • 古诗句赏析

  • 古诗句赏析

      小儿垂钓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赏析】这首七绝写小儿垂钓别有情趣。稚子,小孩也。蓬头写其外貌,突出了小孩的幼稚顽皮,天真可爱。在垂钓时,侧坐姿态,草映其身,行为情景,如在目前。前两句叙述、描写,从外形着笔,是实写。当路人问道,稚子害怕应答惊鱼,从老远招手而不回答。这是从心理方面来刻划小孩,有心计,有韬略,机警聪明。后两句诗侧重神态来写。全诗从形神两方面刻划了垂钓小儿栩栩如生形象,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喜韩少府见访胡令能

      忽闻梅福来相访,笑著荷衣出草堂。

      儿童不惯见车马,走入芦花深处藏。

      【赏析】这是一首写迎接访者时心情的七绝,诗的生活气息很浓。题目中的喜字就透出了作者当时的欣喜心情,是全诗的文眼,为全诗定了基调。 诗的第一句,从忽闻写起,一个忽字写出了事情的突然,也写出了出乎意料的惊喜;第二句从情态、动作写,笑扣题目的喜字,穿衣迎接动作,透着一股乐不可支的心情。这两句诗从正面写见访情景。后两句写孩子们见官员车马而跑入芦苇丛中藏匿起的情景,一方面写出了*民家庭的孩子们没见过世面,胆小腼腆;一方面也写了当时的官员们的威势在孩子们心里的.影响;再一方面也写出了诗人虽地位低下但有官员来访的欣喜心情,同时并写出了诗人在当时的声望和影响。儿童不惯见车马,走入芦花深处藏。这两句诗从侧面来写见访,委婉含蓄,而且最富于生活气息。

      观郑州崔郎中诸妓绣样胡令能

      日暮堂前花蕊娇,争拈小笔上床描。

      绣成安向春园里,引得黄莺下柳条。

      【赏析】这首七绝又名《咏绣障》,写妇女绣品巧夺天工。前两句写诸妇女绣花时的情景,她们坐在堂前凳上拈笔绣描,花蕊鲜艳,栩栩如生;当日暮降临,背景渐暗,所绣花品更加夺目。后两句通过想象、衬托从侧面生动含蓄地写所绣的巧夺天工。如果把这些绣花放到春天的花园里,就会把柳树上的黄莺吸引下来。不似春花胜似春花。用语巧妙,生动形象;诗的造诣工深,可见一斑。

      王昭君胡令能

      胡风似剑锼人骨,汉月如钩钓胃肠。

      魂梦不知身在路,夜来犹自到昭阳。

      【赏析】开头两句对偶写出王昭君来到漠北的感受和心理:胡风似剑镂人骨,是写环境,是写感受,也是写王昭君来到异地他乡的心情;汉月如钩钓胃肠也用比的手法写王昭君对长安的思念,对故乡的撕心裂肺的怀想。第三句魂梦不知身在路就直接点出身在漠北路上,魂梦却在故乡;第四句夜来犹自到昭阳承着三句进一步写夜夜梦回长安,梦回昭阳宫,从而表达了王昭君的强烈爱家乡爱长安爱故国的思想。这是一首诗人借咏王昭君而表达爱国思想的诗。艺术上用比借代虽显露而不直白。

[阅读全文]...
  • 古诗句赏析

  •   小儿垂钓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赏析】这首七绝写小儿垂钓别有情趣。稚子,小孩也。蓬头写其外貌,突出了小孩的幼稚顽皮,天真可爱。在垂钓时,侧坐姿态,草映其身,行为情景,如在目前。前两句叙述、描写,从外形着笔,是实写。当路人问道,稚子害怕应答惊鱼,从老远招手而不回答。这是从心理方面来刻划小孩,有心计,有韬略,机警聪明。后两句诗侧重神态来写。全诗从形神两方面刻划了垂钓小儿栩栩如生形象,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喜韩少府见访胡令能

      忽闻梅福来相访,笑著荷衣出草堂。

      儿童不惯见车马,走入芦花深处藏。

      【赏析】这是一首写迎接访者时心情的七绝,诗的生活气息很浓。题目中的喜字就透出了作者当时的欣喜心情,是全诗的文眼,为全诗定了基调。 诗的第一句,从忽闻写起,一个忽字写出了事情的突然,也写出了出乎意料的惊喜;第二句从情态、动作写,笑扣题目的喜字,穿衣迎接动作,透着一股乐不可支的心情。这两句诗从正面写见访情景。后两句写孩子们见官员车马而跑入芦苇丛中藏匿起的情景,一方面写出了*民家庭的孩子们没见过世面,胆小腼腆;一方面也写了当时的官员们的威势在孩子们心里的影响;再一方面也写出了诗人虽地位低下但有官员来访的欣喜心情,同时并写出了诗人在当时的声望和影响。儿童不惯见车马,走入芦花深处藏。这两句诗从侧面来写见访,委婉含蓄,而且最富于生活气息。

      观郑州崔郎中诸妓绣样胡令能

      日暮堂前花蕊娇,争拈小笔上床描。

      绣成安向春园里,引得黄莺下柳条。

      【赏析】这首七绝又名《咏绣障》,写妇女绣品巧夺天工。前两句写诸妇女绣花时的情景,她们坐在堂前凳上拈笔绣描,花蕊鲜艳,栩栩如生;当日暮降临,背景渐暗,所绣花品更加夺目。后两句通过想象、衬托从侧面生动含蓄地写所绣的巧夺天工。如果把这些绣花放到春天的花园里,就会把柳树上的黄莺吸引下来。不似春花胜似春花。用语巧妙,生动形象;诗的造诣工深,可见一斑。

      王昭君胡令能

      胡风似剑锼人骨,汉月如钩钓胃肠。

      魂梦不知身在路,夜来犹自到昭阳。

      【赏析】开头两句对偶写出王昭君来到漠北的感受和心理:胡风似剑镂人骨,是写环境,是写感受,也是写王昭君来到异地他乡的`心情;汉月如钩钓胃肠也用比的手法写王昭君对长安的思念,对故乡的撕心裂肺的怀想。第三句魂梦不知身在路就直接点出身在漠北路上,魂梦却在故乡;第四句夜来犹自到昭阳承着三句进一步写夜夜梦回长安,梦回昭阳宫,从而表达了王昭君的强烈爱家乡爱长安爱故国的思想。这是一首诗人借咏王昭君而表达爱国思想的诗。艺术上用比借代虽显露而不直白。

[阅读全文]...
  • 在房湾湿地(组诗)

  •   ◎在房湾湿地    天气是热的,比天气更热的  是一群于湿地中寻找诗意的人  这里有移自汉乐府民歌的田田荷叶  有莲花的三种形态:开过的在时间中  悄然退隐,盛开着的似乎有话要说  待绽放的并无急于加速行程之态    蒲草自顾绿着,不忘给白鹭空出  片片梳理倒影的镜面。*处有断桥  结痂的断裂处,指向着旧日黄河  背影后的一段不想多言的过往    眼前的景色是美的,擦不尽的  汗珠也非虚拟。一群于湿地中寻找  诗意的人,正在景色之美和与汗珠的  相似物之间,寻找恰当的*衡    ◎黄河故道    写在书籍中的那条河,通常  要加上伟大的定语。我们会用  更多美好之词抬高河床,以让视线  能对一条河保持仰望的角度    它有绝句样的美,美得需要反复  使用母亲这个高贵的词作为修饰语  仿佛从一条河流中,可以找到自身的  源头或出处,而非漂浮无根    它又是入世的。允许白鹭与落霞  相伴左右,也不介意蒲草民间的书写  和断桥用断裂,暗喻一段旧痛    一个转身,历史自此拐弯  留在房湾湿地的这一段,称之为  故道,被此后无数的寻根者  在旧史中用于温故而知新    ◎写写蒲草吧    抛开一些大词和过于宏大之物  我更愿意写写蒲草,写写这些不为  更多人关注的细小和微弱    它们是民间的,充实过我童年时的  一大段清澈的时光。蒲棒的甜味至今  还在我中年后的舌尖味蕾上发酵    怀旧无可避免。从眼前的蒲草出发  我对旧时光的回望,有了真实的落脚处  仿佛给白鹭的盘旋,保留着家的概念    又像是老电影。我站在荧幕背面  房湾湿地的景观,多么像水边茂盛的  蒲草,慢镜头般回放着童年的味道    ◎房湾湿地采风纪行    在房湾湿地,景物有可以  脱口而出的熟悉,也有一些  熟悉之内包裹着的陌生    蒲草,荷花,白鹭,仿佛仍在  替我牢牢守住一段渐行渐远的生活  很多旧事聚集在此,却无任何一叶扁舟  可以顺着废弃的河道  将我完整地送回到过去    曲折是属于黄河故道的,也是  属于我的。泛滥过,决堤过,甚至  要以改道来实现对生活的纠错    水面如镜,倒映着那一段段  蒲草样潦草的经历。在房湾湿地  我有景物前的片刻分神,也有些许  熟稔又陌生的甜味在内心荡漾    而在房湾湿地,我只是匆匆中短暂  驻足的回望者,很多感慨景物难以全部消解  要一部分放入诗歌的分行,一部分留在了那所  途中休息的治疗内分泌失调的专科医院

      编辑点评:

      组诗对语言内核的抵达,以及对个人内在声音的深入挖掘,令读者耳目一新。力荐阅读,期待新的精彩!

[阅读全文]...
  • 白居易《采地黄者》古诗赏析

  • 白居易《采地黄者》古诗赏析

      在日常学*、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肯定对各类古诗都很熟悉吧,古诗准确地来说应该叫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白居易《采地黄者》古诗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采地黄者》作品介绍

      《采地黄者》的作者是白居易,被选入《全唐诗》的第424卷第39首。诗人用**淡淡的语言叙述,通过贫苦农民采集地黄以换取马饲料这一细节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封建社会贫富悬殊的不*等现象的痛恨。

      《采地黄者》原文

      采地黄者

      作者:唐·白居易

      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

      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

      采之将何用,持以易餱粮。

      凌晨荷锄去,薄暮不盈筐。

      携来朱门家,卖与白面郎。

      与君啖肥马,可使照地光。

      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

      《采地黄者》注释

      ①这首诗作于元和八年(813)。地黄:植物名。其根可入药,鲜地黄有清热生津之功,生地黄有养阴凉血之功,熟地黄有滋肾补精之功。

      ②餱粮:干粮。

      ③《事类赋注》卷二一引《抱朴子》:“韩子治尝以地黄、甘草啖五十岁老马,以生三驹,又百三十岁乃死。”

      《采地黄者》写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公元813年。诗人在下邽(今陕西渭南县内)渭村见到农民遭到春旱秋霜之灾后,入冬就断了口粮,而富贵人家却用粮食喂马,为此深有感触,于是以采地黄者的遭遇为题材,写下了这首同情贫民疾苦的诗歌。

      《采地黄者》赏析

      诗的开头是两个倒装句,描述辛苦劳作的农民又遇到了最害怕的灾难:麦苗因春天久不下雨而枯死,庄稼因为秋季霜降提前而冻坏。之所以用倒装句子,是在于强调突出“麦死”、“禾损”等灾难的严重性。对于一般*民百姓来说,遇到春天干旱、麦苗枯死的灾难,已是损失惨重;加上又遭受秋天下霜过早,秋季作物颗粒无收的巨大不幸真可谓雪上加霜,他们所赖以生存的口粮也没有了着落。因此诗人接着说:“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地黄是一种草药,有活血滋补作用。诗歌中的主人公因为年终家中没有口粮,就到田中采摘地黄,希望以此换取一点粮食度日。这六句,诗人用**淡淡的语言叙述,却激起读者对主人公不幸的同情。

      然而,地黄也并不是那么容易采集的,“凌晨荷锄去,薄暮不盈筐”,意思是说早晨天还没全亮就荷锄出门,黄昏回来还采不满一筐。采地黄者把地黄卖给豪门子弟,诗歌通过主人公的口说出了下面四句撼人心魄的'话:“与君啖肥马,可使照地光;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原来这辛辛苦苦采集来的地黄只是给马做补药。这几句话包含几层含义:第一,穷人生活还不如富贵人家的马,穷人入冬即断了粮,马却有粮食吃,并且长得膘肥体壮;第二,主人公想用地黄换取一点马吃剩下的饲料,以此充塞那苦于饥饿的肠胃,更加说明了人不如马这一事实;第三,富人家的马尚且如此骄贵,那些主人的生活也就可想而知了;第四,采地黄以养马,马愈肥而愈需精粮,那么哪里还有什么“残粟”呢?

      这首诗开始大半段只是*直叙述,毫无惊人之处,结尾却突起波澜,通过贫苦农民采集地黄以换取马饲料这一细节描写,造成强烈的对比,突出了人不如马这一现象,使人在深深同情以采地黄谋生的贫苦农民的同时,激起了对那些豪门贵族的切齿痛恨。也表达了诗人对封建社会贫富悬殊的不*等现象的痛恨。

      《采地黄者》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自号香山居士,后人称白香山、白傅、白太傅,原籍太原,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是唐代的杰出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易通俗,对白居易称“诗魔”、“诗王”、“诗豪”、“诗史”等,日本学界则称白居易为“诗神”。其实,在唐代对白居易的称呼是“诗仙”之称,请看唐宣宗的诗:“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唐德宗贞元十六年(800)进士,由校书郎累官至左拾遗。在此期间,他关心朝政,屡屡上书言事,并写了不少讽谕诗,要求革除弊政,因而遭权贵忌恨,被贬为江州司马。此后他历任忠州、杭州、苏州等地刺史。官终刑部尚书。

      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他与元稹一起,倡导旨在揭露时弊的“新乐府运动”,写了《秦中吟》十首,《新乐府》五十首等,对当时社会的黑暗现实作了深刻批判。在艺术上,白居易诗以*易晓畅著称,在当时就流布很广。有《白氏长庆集》,存诗*三千首,数量之多,为唐人之冠。

      《采地黄者》繁体对照

      麥死春不雨,禾損秋早霜。

      歲晏無口食,田中采地黃。

      采之將何用,持以易餱糧。

      淩晨荷鋤去,薄暮不盈筐。

      攜來朱門家,賣與白面郎。

      與君啖肥馬,可使照地光。

      願易馬殘粟,救此苦饑腸。

[阅读全文]...
  • 南方,我的湿地我的诗

  • 南方,我的湿地我的诗

      一

      白天鹅回归的季节

      我想为我的诗

      寻找一块

      湿地

      我想让我的诗

      在湿地的水面上

      自由自在地

      飞翔游弋

      藜蒿草萌芽的季节

      我想为我的诗

      寻找一块

      湿地

      我想让我的诗

      在湿地的泥土里

      拔节疯长

      摇曳生姿

      我希望

      我的笔下

      有诗经楚辞里的

      清风和明月

      我希望

      我的纸上

      有唐诗宋词里的

      花香和鸟语

      我多想

      多想在春日里

      写一首芬芳的绝句

      与太白一起

      醉游青山绿水

      我多想

      多想在夏夜里

      写一阕清凉的小令

      与清照一起

      卧看牛郎织女……

      二

      可是

      可是那唐诗中的鸟语

      早已消声于

      高分贝的噪音

      那宋词里的花香

      早已匿迹于

      大排量的尾气

      春日乏味的午后

      我们只能在荧屏上

      搜索

      山青和水碧

      夏季燥热的夜晚

      我们只能在空调下

      咀嚼

[阅读全文]...
  • 有关描写黄河湿地的诗句

  • 黄河
  • 有关描写黄河湿地的诗句

      (第一首)

      清早光临,晨曦洒满全身,

      聆听百鸟争鸣,呼吸空气常新。

      日中观景,满园格外光明,

      亭榭更显古韵,树木高低有情,

      枝丫向君伸手,绿叶吻君嘴唇。

      善哉快哉,不虚此行!

      夕照光景,妙趣横生;

      林木身披霞光,满园红润;

      花朵笑脸灿烂,鸟儿叫声喜人。

      月光下眷恋湿地,不忍离分;

      游人莅临此地,确乎三生有幸。

      天时地利享尽,人间天上难分。

      (第二首)

      己丑岁尾,黄河三角,

      渤海湾畔,举国聚焦。

      大河崛起,雄狮已醒。

      看今朝,黄河生态湿地,

      国际旅游岛,呼之欲出。

      喜甚乐极,遂撰赋以记之。

      滔滔黄河,携天际之水,

      直扑渤海。

      哺育华夏,摧枯拉朽,

      势不可挡。蔚蔚渤海,

      九河下梢,一岛天成,

      鬼斧神工。

      水缘岛覆锦绣,岛逢水见神奇。

      岛水共长天一色,低碳环保唱主角。

      河海互动,揽绿岛入怀。

      绵绵河滩,聚珍珠而璀璨;

      荡荡秦口,披芦苇而葱茏。

      伸“碣石”以撑天,邀“徐福”以东渡。

      拥“北海”之繁昌,聆“滨港”之悠扬。

      龙湖潋滟,黄须锦簇,

      柽海苍茫。

      紫薇吐蕊斗芳菲,鸥鹭展翅齐争翔。

      秦口河、套尔河、

      朱龙河……江河如彩练。

      东风港、滨州港、

      渤海湾……港湾似画廊。

      世外桃源,人间仙境。

      黄河生态湿地,自然和谐。

      秦口桥畔览胜景,苇海绿波尽眼底。

      登舟品茗,把酒当歌,

      旅途始航;

      海风拂面,沁人心脾;

      渔歌互答,余音绕梁;

      鱼虾嬉戏,海鸟欢唱,

      人与自然相得益彰;

      偶闻汽笛鸣响,万吨码头货轮入港,

[阅读全文]...
  • 古诗《漫兴》赏析

  • 古诗《漫兴》赏析

      在日常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对那些朗朗上口的古诗很是熟悉吧,古诗准确地来说应该叫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古诗《漫兴》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原文

      杜甫

      肠断春江欲尽头,杖藜徐步立芳洲。

      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

      【鉴赏

      这首绝句是杜甫《绝句漫兴九首》中的第五首,这组诗创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当时杜甫的成都草堂已建成两年了。诗人在这一段时期内兴之所至而陆续写下了一组诗,因此叫做“漫兴”。而这组绝句的创作手法,亦是属于“漫兴”式的:即信手看拈来、草草点缀而意趣盎然,自成佳篇,如一个精通金石书画的大手笔,偶然随意点染小幅花鸟画,虽然率然成之,而于活泼有趣之中亦见功力之深厚,精力之充沛。

      诗中写的是暮春中风和日丽的一天。诗人闲居无聊,为户外关不住的春光所吸引,沿着浣花溪漫步。这里的春江,指的是成都草堂边上的浣花溪,这一带风景秀丽宜人,是诗人闲居时

      常来的地方。成都草堂的生活也比较安定,给长期流浪的诗人以栖身之所。诗人这一段时间内大概是一直埋头在书斋中过着悠哉闲哉的日子,可是这一天到了户外却忽然发现时间已是暮春天气。一年一度的春天,正如这浣花溪水一般在潺潺流去,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看着这一切,自己身世的年老困顿、一事无成蓦上心头来,怎能不为之肠断!

      这样想着,一边扶着藜杖走着,不觉来到了草绿如茵、鲜花怒放的溪边,他的脚步不知不觉地放慢了,到了后来甚至立住脚,不再前行。为什么呢?下面两句诗为我们作了解释:“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原来,这样一幅大自然春光的美丽图画而使得我们的诗人忘记了忧愁而为之驻足良久,沉浸在深深的.陶醉之中。从“徐”到“立”,诗人在春光中流连不去的状态宛然可见。三、四两句乃是就诗人之眼前所见的一幅画面,它在很大程度上带有诗人的感情色彩,柳絮漫天飞舞,何等撩人,桃花鲜红艳丽多么可爱!春光如许恼人!诗人忍俊不禁,不由得笑着嗔怪柳絮乱飞,实在是太“颠狂”了,而桃花的艳丽显得很“轻薄”。事实上,柳絮只能“因风起”,“桃花”也只能被水漂去,都是自然物,更无所谓“颠狂”或“轻薄”,可在诗人笔下,却都成了活生生的有感情的、有生命的,这真是:“以我观物,故物皆在我之色彩”(王国维《人间词话》)。诗人在这时已和大自然深深地融为一体了。

      作者简介

      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出生于河南巩县,原籍湖北襄阳。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少年时代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三十五岁以后,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官场不得志,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先后辗转多地。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杜甫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三别”等名作。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大历五年(770年)冬,病逝,享年五十九岁。杜甫在*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

      (1)漫兴:随性而至,信笔写来

      (2)芳洲:长满花草的水中陆地

      (3)颠狂:放荡不羁

      【译文

      都说春江景物芳妍,而三春欲尽,怎么会不感到伤感呢?拄着拐杖漫步江头,站在芳洲上,只看见柳絮如颠似狂,肆无忌惮地随风飞舞,轻薄不自重的桃花追逐流水而去。

[阅读全文]...
  • 著名的古诗及赏析

  • 著名,古诗文
  • 著名的古诗及赏析

      导语:我国的古诗非常多,那你都知道哪些著名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著名的古诗及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01、《将进酒》·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君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

      钟鼓馔玉何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点评赏析】

      《将进酒》篇幅不算长,却五音繁会,气象不凡。它笔酣墨饱,情极悲愤而作狂放,语极豪纵而又沉着。诗篇具有震动古今的气势与力量,这诚然与夸张手法不无关系,比如诗中屡用巨额数目字(“千金”、“三百杯”、“斗酒十千”、“千金裘”、“万古愁”等等)表现豪迈诗情,同时,又不给人空洞浮夸感,其根源就在于它那充实深厚的内在感情,那潜在酒话底下如波涛汹涌的郁怒情绪。此外,全篇大起大落,诗情忽翕忽张,由悲转乐、转狂放、转愤激、再转狂放、最后结穴于“万古愁”,回应篇首,如大河奔流,有气势,亦有曲折,纵横捭阖,力能扛鼎。其歌中有歌的包孕写法,又有鬼斧神工、“绝去笔墨畦径”之妙。《唐诗别裁》谓“读李诗者于雄快之中,得其深远宕逸之神,才是谪仙人面目”,此篇足以当之。

      02、《水调歌头》·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点评赏析】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北宋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倍受后人的赞誉和喜欢。是独具特色,脍炙人口的传世词篇。全词设景清丽雄阔,如月光下广袤的清寒世界,天上、人间来回驰骋的开阔空间。

      03、《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点评赏析】

      从发表之日起,这首词就遭到了诸多恶意的攻击,引发了旷日持久的争论。有人说它有帝王思想、君主气象;有人说它夸大自吹、离题万里;有人说它比喻不当、缺乏转折;有人说它词意稀疏、*淡无奇;甚至有人说它是模仿之作、旁人代笔……断章取义且流于表面,竟视金玉如砖石。《沁园春·雪》让我们领略了一种绝美,这是真正的指点江山,这是真正的激扬文字,这是真正的神来之笔。这是诗中极品,只能梦寻偶得,绝非刻意雕琢;这是千古绝唱,源于灵感喷发,可遇而不可求。

      04、《长恨歌》·白居易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阅读全文]...
  • 《枯棕》古诗赏析

  • 文学
  • 《枯棕》古诗赏析

      无论在学*、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古诗吧,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体诗两类。其实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枯棕》古诗赏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枯棕》作品介绍

      《枯棕》的作者是杜甫,被选入《全唐诗》的第219卷第14首。这首诗是公元761年(唐上元二年)所作。当时军兴赋繁,故杜甫作此为蜀民*。此诗写实中兼有比喻。杜甫是一向关心人民的,所以写景赋物,往往必有所感触。即如此诗,也不是为赋枯棕而赋枯棕的,他是由棕之枯,写出了剥削的残酷和人民的痛苦。

      二、《枯棕》原文

      枯棕

      作者:唐·杜甫

      蜀门多棕榈⑴,高者十八九⑵。

      其皮割剥甚,虽众亦易朽。

      徒布如云叶⑶,青青岁寒后⑷。

      交横集斧斤,凋丧先蒲柳⑸。

      伤时苦军乏,一物官尽取⑹。

      嗟尔江*,生成复何有⑺?

      有同枯棕木⑻,使我沉叹久。

      死者即已休,生者何自守⑼?

      啾啾黄雀啅⑽,侧见寒蓬走。

      念尔形影干⑾,摧残没藜莠⑿。

      三、《枯棕》注释

      ⑴蜀门,犹蜀中,即成都。棕榈,也作“椶榈”,常绿乔木,棕榈皮上有毛,称棕毛,可制绳帚刷等,故下有“割剥”语。起八句写其枯。

      ⑵十八九,十有八九。

      ⑶棕榈有叶无枝,状如蒲葵。

      ⑷《论语》:“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此句是说棕榈和松柏一样经冬不凋。

      ⑸因割剥太厉害,故反先蒲柳而枯死。

      ⑹军乏,军用缺乏。“取”字,这里读zhǒu。这以下八句联系到人民和时事,说明了所以枯之故。“伤时”二句,是一诗的主旨。因一物尽取,故殃及于棕树。

      ⑺生成,即上所谓物。生是地之所生,成是人之所成。总之什么都被剥一空。

      ⑻此句是说如同棕木的被斧斤割剥以至于死。

      ⑼这两句双关人和木。死者即已休,如棕之已被剥多而枯死,生者何自守,如棕之未甚遭割剥但终当被割剥而死。何自守,是说凭什么来保住自己的生命呢?

      ⑽未四句慨叹其枯。啅,群雀噪声。“啅”字一作“啄”。

      ⑾尔,指枯棕,亦双关人民。

      ⑿莠,狗尾草。“摧残”二字和上文“割剥甚”“一物尽取”照应。

      四、《枯棕》赏析

      这首诗和《病橘》都是公元761年(唐上元二年)所作。当时军兴赋繁,故杜甫作此为蜀民*。此诗写实中兼有比喻。杜甫是一向关心人民的,所以写景赋物,往往必有所感触。即如此诗,也不是为赋枯棕而赋枯棕的,他是由棕之枯,看出了剥削的残酷和人民的痛苦,因而写了这首诗。

      五、《枯棕》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巩县(今河南巩义)人。杜甫曾祖父(杜审言父亲)起由襄阳(今属湖北)迁居巩县(今河南巩义)。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他在*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也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是因为在杜甫所作的诗多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杜甫的诗词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风格,而以沉郁为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的动荡、人民疾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诗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杜甫一生写诗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并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杜甫流传下来的'诗篇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杜甫作品被称为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著作有《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春望》、《绝句》、《望岳》等等。

      六、文学赏析

      全诗二十句,可分三段。

      前八句写棕之枯。首二句直入“棕榈”以应题,并用“蜀门”加以限定。棕榈树生于秦岭以南,蜀地自然多见。此诗既慨蜀中百姓之不堪繁赋,因托当地多见而*凡之树种来作载体,又能以“割剥”相贯,使二者形、意吻合。表里如一,主旨能得到最大的发挥空间。如任取一物加以咏叹,便不能使作品产生如此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三,四两句紧扣题中“枯”字,用抑笔,言棕皮因割剥得太厉害,纵然这树很多且十有八九长得高大,也难逃厄运,会很快枯萎的。在结构上,此处用“众”呼应前文“多”,又以“虽”、“易”二字形成逆笔转折,造成开合之势,宕出下文,由叙述转为描绘,进一步刻划其“枯”:“徒布”二句用宽笔,言棕榈本来其叶如云,如松柏经霜雪而不稍减其青翠之色;“交横”二句用紧笔,言其枉自具备了耐寒的品质,终因斧斤交集,先于蒲柳凋零了。此处用不耐寒冷、至秋即衰的蒲柳作反衬,用笔一松一紧,将棕榈惨遭割剥的不幸作了立体的描画,构成丰厚的意象,使主题能植根于其中并得以深化。

      中八句述棕枯之由。“伤时苦军乏,一物官尽取。”二句承前启后,为全诗过脉。前已言棕被“割剥甚”,先于“蒲柳”而凋零,至此顺势一接,道出其所以出现如此反常情况,是因“军”兴而物“乏”之故——战乱频仍,军中自然匮乏,故凡有可用之物,皆被搜刮以充军实,棕皮当然不能幸免。这两句又是诗眼。句中一“伤”一“苦”,构成全诗的情绪基调,与题中“枯”字暗扣:棕若不“枯”,何以令诗人既“伤”且“苦”?二字将诗人对内忧外患的时局与衰败的国运的深深忧虑全盘托出。而一“尽”字,又是全篇立意的关键:棕因“尽”剥而枯,民因“尽取”而不欲活,这正是诗所要表达的主旨。“嗟尔”以下由“物”过渡到“人”。既然“官”已“尽取”一切有用之物,蜀中百姓已没有什么剩下的了,就与那因割剥过度而枯死的橡榈树命运相同,这是多么的令人吁嗟、叹息。此处继“伤”,“苦”之后,又连出“嗟”、“叹”等带有强烈感情色彩之辞,将诗人一腔忧国忧民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接着“死者即已休,生者何自守”两句,一笔双关,既写人,又写树,意谓:无论是树是人,死去的也就罢了,那么活着的又靠什么来保住自己的性命呢?断绝了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死者的今天不正是生者的明天么!诗至此立意又深一层,不仅哀伤死去的,更是担忧活着的。从诗人奏响的情感音符中感受到了他那颗赤子之心的搏动。就章法言,此处由人而及于树,又提起了未段。

      末四句感慨之辞。《诗经·秦风·终南》有“交交黄鸟,止于棘”之句,起兴之语。此处“啾嗽黄雀”与之异曲同工,为见景生情,进行气氛渲染与情绪烘托。黄雀呜叫,其声“啾啾”,好不凄惨。这与《兵车行》结末“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嗽啾”实为同一种意境,所异者一写战场,一写后方,可见偌大*,已无安宁之地。“寒蓬”句,言枯棕经黄雀一啄,棕毛纷飞,如蓬草般随风飘散,景象亦不可谓不凄凉。两句同为场景描写。结尾两句由此而生无限感慨:“念尔形影干,摧残没藜莠。”既写树,又言人,仍是一语双关——被“摧残”者,何止于棕榈树,而“形影干”,也是对被榨干血汗与骨髓的劳动者的真实写照。“形影干”与前文“割剥甚”首尾照应,扣“枯”字,是点题之笔;一“念”字,寄托着诗人对惨遭“割剥”的树与入的无限同情;“摧残”之辞,又表达出诗人对官府横征暴敛行径的无比激愤。然而,诗人一介书生,阻止不了这场悲剧的上演。结局只能是“没藜莠”——树枯而人亡,一同埋没于荒草丛中l此处与前文“如云叶”、“青青岁寒后”构成形象与色彩的强烈反差,从而使全篇主旨得以凸现:蜀地棕榈树本是干拔而叶茂,其色青青,终因过度割剥而形销影灭,埋没荒草;蜀中百姓本是丰衣足食,太*安康,终因战乱军兴而惨遭掠夺,生计断绝,竟然会因冻馁而死。正如王嗣爽所说:“因军而剥棕,既悲棕之枯;因枯棕而念剥民同之,因悲民之困。”(《杜臆》)

      这首诗托物而寓意,主旨直露,是杜甫咏物篇什中现实性很强的佳作,从一个方面表现了诗人同情人民、关心民瘼的博大情怀。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则以比为主,借树言人,使全诗所要表达的主旨形象化,从而增加了诗的艺术感染力。又在比兴中兼用赋法,时而直陈其事,摒弃了一般咏物诗的含蓄,这既是抒发强烈感情的需要,又得“为民*”之旨,使诗歌增强了针砭现实的意义。此外,在章法结构上,注重了前、中、后的关联与照应,又多用双关,使出入转化更显自然而不露痕迹,足见诗人驾驭是体的非凡工力。

      七、《枯棕》繁体对照

      《全唐詩》卷219_14枯棕杜甫

      蜀門多棕榈,高者十八九。

      其皮割剝甚,雖幸嘁仔唷

[阅读全文]...
  • 《春兴》古诗赏析

  •   《春兴》

      【唐】武元衡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赏析】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这是一个细雨初晴的春日。杨柳的颜色已经由初春的鹅黄嫩绿转为一片翠绿,枝头的残花已经在雨中落尽,露出了在树上啼鸣的流莺。这是一幅典型的暮春景物图画。两句中雨晴与柳暗、花尽与莺见之间又存在着因果联系

      “柳色雨中深”,细雨的洒洗,使柳色变得深暗了;“莺语花底滑”,落尽残花,方露出流莺的身姿,从中透露出一种美好的春天景物即将消逝的意象。异乡的春天已经在柳暗花残中悄然逝去,故乡的春色此时想必也凋零阑珊了吧。那漂荡流转的流莺,更容易触动羁泊异乡的情怀。触景生情,悠悠乡思便不可抑止地产生了。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这是两个出语*易自然,而想象却非常新奇、意境也非常美妙的。上句写春风吹梦,下句写梦逐春风,一“吹”一“逐”,都很富有表现力。它使人联想到,那和煦的春风,像是给入眠的思乡者不断吹送故乡春天的信息,这才酿就了一夜的思乡之梦。而这一夜的思乡之梦,又随着春风的踪迹,飘飘荡荡,越过千里关山,来到日思夜想的故乡。在诗人笔下,春风变得特别多情,它仿佛理解诗人的乡思,特意来殷勤吹送乡梦,为乡梦作伴引路;而无形的乡梦,也似乎变成了有形的缕缕丝絮,抽象的主观情思,完全被形象化了。

      不难发现,在整首诗中,“春”扮演了一个贯串始终的角色。它触发乡思,引动乡梦,吹送归梦,无往不在。由于春色春风的熏染,这本来不免带有伤感怅惘情调的乡思乡梦,也似乎渗透了春的温馨明丽色彩,而略无沉重悲伤之感了。诗人的想象是新奇的。在诗人的意念中,这种随春风而生、逐春风而归的梦,是一种心灵的慰藉和美的享受,末句的“又”字,不但透露出乡思的深切,也流露了诗人对美好梦境的欣喜愉悦。

    [《春兴》赏析]

[阅读全文]...

相关词条

相关文章

描写湿地的诗句古诗赏析 - 句子

描写湿地的诗句古诗赏析 - 语录

描写湿地的诗句古诗赏析 - 说说

描写湿地的诗句古诗赏析 - 名言

描写湿地的诗句古诗赏析 - 诗词

描写湿地的诗句古诗赏析 - 祝福

描写湿地的诗句古诗赏析 - 心语

推荐词条

工作被怀疑的心情句子 赞美水乡小镇的句子 撩前男友的句子 想感恩一个人的句子 羡慕老年人恩爱的句子 我愿意等一个人的句子 心比天气冷句子 形容等候的句子 宣传奶粉句子 夸奖媳妇的句子 霸气反击句子 赞美观音的句子 关于喜欢白色的句子 讨厌沙尘暴的句子 唯美表达爱的句子 遇到你我很幸福句子 思念伊人的句子 描写佛的句子 孤独无助的难受句子 一切重来的句子 关于描写感动的句子 称赞歌唱的好的句子 感慨地震的句子 男人打女人经典句子 爱与付出句子 感情淡化的句子 形容锁骨漂亮的句子 感慨生活压力的句子 描写鲛人的句子 初三语文仿写句子大全 噩梦醒来发表心情句子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