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简单的古诗苏轼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简单的古诗苏轼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简单的古诗苏轼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简单的古诗苏轼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苏轼写的古诗
在日常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古诗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又称古体诗或古风。古诗的类型有很多,你都知道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苏轼写的古诗,欢迎阅读与收藏。
《鹧鸪天》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惠崇春江晓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洒豚欲上时。
《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赠刘景文》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南歌子·游赏》
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
游人都上十三楼。
不羡竹西歌吹古扬州。
菰黍连昌歜,琼彝倒玉舟。
谁家水调唱歌头。
声绕碧山飞去晚云留。
【拓展延伸】
苏轼的咏茶诗词
东坡写了许多茶诗,有一些提到当时的名茶。
双井茶,产于江西省修水县是当时的贡茶之一,诗见苏轼《鲁直以诗馈双井茶,次其韵为谢》。“江夏无双种奇茗,汝阴六一夸新书。磨成不敢付僮仆,自看雪汤生玑珠。列仙之儒瘠不腴,只有病渴同相如。明年我欲东南去,画舫何妨宿太湖。”这个茶好的东坡都不敢让书童仆人过手,要他自己亲自沏泡,他要好好欣赏如雪茶汤仿佛生出玑珠美玉。
月兔茶,产于四川省涪州,诗见苏轼《月兔茶》。“环非环,玦非玦,中有迷离玉兔儿。一似佳人裙上月,月圆还缺缺还圆,此月一缺圆何年。君不见斗茶公子不忍斗小团,上有双衔绶带双飞鸾。”小凤团茶像环又不是环,像玦又不是玦。环状的团茶,烹煮由环变成玦就缺了,这与月的阴晴圆缺又同又不同,月团缺了还会圆,团茶缺了就无法再也圆不了。所以爱茶人“不忍斗小团”。
垂云茶,产于浙江省杭州市宝严寺。宋时葛岭宝严院出产“垂云茶”,是形如“雀舌”的散茶,垂云茶当不是普通山茶,而是佛门上品茶。怡然送与东坡,东坡回礼以贡茶“大龙团”。《怡然以垂云新茶见饷,报以大龙团,仍戏作小诗》云:“妙供来香积,珍烹具大官。拣芽分雀舌,赐茗出龙团。晓日云庵暖,春风浴殿寒。聊将试道眼,莫作两般看。”
不断的贬谪生活使东坡的足迹遍及大江南北,也为东坡提供了品尝天下名茶的机会。因此苏轼一生写下了*百首咏茶的诗词。东坡所作的这些茶诗融茶艺茶趣于笔端,意境幽美,引人入胜。后世人读了仿佛与东坡一道曾神游于山水之间,品茗于松竹之下,何其惬意淋漓痛快。
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试院监考后,东坡和二三个监考官打水煎茶。东坡作《试院煎茶》一首,诗曰:
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蒙茸出磨细珠落,眩转绕瓯飞雪轻。
银瓶泻汤夸第一,未识故人煎水意。(古语云:煎水不煎茶。)君不见,昔时李生好客手自煎,贵从活火发新泉;又不见,今时潞公煎茶学西蜀,定州花瓷琢红玉。我今贫病长苦饥,分无玉碗捧蛾眉。且学公家作茗饮,砖炉石铫行相随。
不用撑肠拄腹文字五千卷,但愿一瓯常及睡足日高时。
《诚斋诗话》还有一则东坡《煎茶》诗云:活水还须活火煮,自临钓石取深清。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
杨万里解析这首诗第二句“自临钓石取深清”七字时,说它具有五方面的意思:一是水是清澈的;二是水是深处的清水;三是水是石头下面的水,没有泥土;四是石是钓石,不是一般寻常之石;五是水是东坡自己打上来的,不是让仆人做的这件事。
“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这句是形容水的状态是清澈甜美之极。“分江”二字,用的.十分绝妙。“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仍作泻时声。”这句是倒语,是诗人的独家行文妙法,尤为诗家妙法。如杜甫对香稻的赞美“红稻吸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语反而意全。“枯肠未易禁三椀,卧听山城长短更。”这句又把卢仝吃茶的公案打翻。仝吃茶吃到七椀,东坡不禁三椀,山城更漏无定。长短二字,有无穷之味。
《游惠山》:“明窗倾紫盏,色味两奇绝。”
《送南屏禅师》:“勿惊午盏兔毛斑,打出春瓮鹅罗酒。”《水调歌头·桃花茶》:“老龙团,真凤髓,点将来兔毫盏里。”《壑源试焙新茶》:“要知玉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白云茶》:“白云峰下两旗新,腻绿长鲜谷雨春。”
《送刘寺丞赴余姚》:“千金买断顾渚春,似与越人降日注。”《邵伯梵行寺山茶》:“山茶相对阿谁栽,细雨无人我独来。”
《西江月》:“龙焙今年绝品,谷帘自古珍泉。雪芽双井散神仙,苗裔来从北苑。”《水调歌头》:“采取枝头雀舌,带露和烟捣碎,结就紫云堆。轻动黄金碾,飞起绿尘埃,老龙团、真凤髓。”
《次韵周种惠石铫》:“铜腥铁涩不宜泉,爱此苍然深且宽。蟹眼翻波汤已作,龙头拒火柄犹寒。”
《送南屏谦师》:“道人晓出南屏山,来试点茶二昧手。”“先生有意续《茶经》,会使老谦名下朽。”
《和钱安道寄惠建茶》:“我官于南今几时,尝尽溪茶与山茗。”《浣溪沙》:“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寄周安孺茶》这首长达120句的苏拭第一长诗,正是咏茶之作。“大哉天宇内,植物知几族。灵品独标奇,迥超凡草木。名从姬旦始,渐播《桐君录》。赋咏谁最先?厥传惟杜育。唐人未知好,论著始于陆。常、李亦清流,当年慕高躅。遂使天下士,嗜此偶于格。”
苏轼古诗大全
苏轼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本文为苏轼古诗大全,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1、《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惠崇春江晓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洒豚欲上时。
3、《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4、《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
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5、《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6、《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7、《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冈。
欲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8、《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
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
使君能得几回来?
便使尊前醉倒且徘徊。
沙河塘里灯初上,水调谁家唱。
夜阑风静欲归时,
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9、《江城子·湖上与张先同赋》
凤凰山上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
1、《春宵》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歌管楼亭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
2、《上元侍宴》
淡月疏星绕建章,仙风吹下御炉香。
侍臣鹄立通明殿,一朵红云捧玉皇。
3、《花影》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归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
4、《守岁诗》
儿童强不食,相守应欢哗。
晨鸡旦勿鸣,更鼓畏添过。
5、《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6、《儋耳》
霹雳收威暮雨开,独凭栏槛倚崔嵬。
垂天雌霓云端下,快意雄风海上来。
野老已歌丰岁语,除书欲放逐臣回。
残年饱饭东坡老,一壑能专万事灰。
7、《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生。
8、《惠崇春江晚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篓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9、《中秋月》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10、《饮》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11、《赠刘景文》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12、《望湖楼醉书》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13、《采桑子》
多情多感仍多病。
多景楼中,尊酒相逢,乐事回头一笑空。
停杯且听琵琶语。
细捻轻扰,醉脸春融,斜照江天一抹红。
14、《蝶恋花》
一颗樱桃樊素口。不爱黄金,只爱人长久。
学画鸦儿犹未就。眉间已作伤春皱。
扑蝶西园随伴走。花落花开,渐解相思瘦。
苏轼古诗全集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中,大家都对那些朗朗上口的'古诗很是熟悉吧,古诗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古诗的类型多样,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苏轼古诗全集,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1、碧纱窗下水沈烟。——出自作品:《阮郎归·初夏》
2、谁家水调唱歌头。——出自作品:《南歌子·游赏》
3、蓝桥何处觅云英。——出自作品:《南歌子·寓意》
4、枝上柳绵吹又少。——出自作品:《蝶恋花·春景》
5、绿槐高柳咽新蝉。——出自作品:《阮郎归·初夏》
6、又恐被、秋风惊绿。——出自作品:《贺新郎·夏景》
7、黄鸡白酒渔樵社。——出自作品:《阳羡歌·山秀芙蓉》
8、卷起杨花似雪花。——出自作品:《减字木兰花·立春》
9、真游洞穴沧波下。——出自作品:《阳羡歌·山秀芙蓉》
10、水殿风来暗香满。——出自作品:《洞仙歌·冰肌玉骨》
11、解佩投簪,求田问舍。——出自作品:《阳羡歌·山秀芙蓉》
12、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出自作品:《念奴娇·中秋》
13、还与去年人,共藉西湖草。——出自作品:《卜算子·感旧》
14、春未老,风细柳斜斜。——出自作品:《望江南·超然台作》
15、山秀芙蓉,溪明罨画。——出自作品:《阳羡歌·山秀芙蓉》
16、谁似临*山上塔,亭亭。——出自作品:《南乡子·送述古》
17、使君元是此中人。——出自作品:《浣溪沙·软草*莎过雨新》
18、苦被多情相折挫。——出自作品:《蝶恋花·雨霰疏疏经泼火》
19、故山知好在,孤客自悲凉。——出自作品:《临江仙·送王缄》
20、雪晴江上麦千车。——出自作品:《浣溪沙·万顷风涛不记苏》
21、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出自作品:《海棠·东风袅袅泛崇光》
22、中秋作本名小秦王,入腔即阳关曲暮云收尽溢清寒。——出自作品:《阳关曲》
23、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出自作品:《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
24、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出自作品:《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
25、午醉未醒红日晚,黄昏帘幕无人卷。——出自作品:《蝶恋花·蝶懒莺慵春过半》
26、东风有信无人见,露微意、柳际花边。——出自作品:《一丛花·今年春浅侵年》
27、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出自作品:《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28、翠袖倚风萦柳絮,绛唇得酒烂樱珠。——出自作品:《浣溪沙·万顷风涛不记苏》
29、细腰肢自有入格风流,仍更是、骨体清英雅秀。——出自作品:《洞仙歌·咏柳》
30、软草*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出自作品:《浣溪沙·软草*莎过雨新》
31、涪江与中泠,共此一味水。——出自作品:《送金山乡僧归蜀开堂》
32、盆山不见日,草木自苍然。——出自作品:《端午遍游诸寺得禅字》
33、微雨止还作,小窗幽更妍。——出自作品:《端午遍游诸寺得禅字》
34、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出自作品:《惠崇春江晚景》
35、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出自作品:《西江月·顷在黄州》
36、犹自带、岷峨云浪,锦江春色。——出自作品:《满江红·江汉西来》
37、岁云暮,须早计,要褐裘。——出自作品:《水调歌头·安石在东海》
38、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出自作品:《临江仙·送钱穆父》
39、金鞭争道宝钗落,何人先入明光宫。——出自作品:《虢国夫人夜游图》
40、微雨如酥,草色遥看*却无。——出自作品:《减字木兰花·莺初解语》
41、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出自作品:《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42、徐州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出自作品:《浣溪沙·软草*莎过雨新》
43、我醉拍手狂歌,举怀邀月,对影成三客。——出自作品:《念奴娇·中秋》
44、君是南山遗爱守,我为剑外思归客。——出自作品:《满江红·江汉西来》
45、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出自作品:《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
46、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出自作品:《蝶恋花·密州上元》
47、扁舟一棹归何处?家在江南黄叶村。——出自作品:《书李世南所画秋景》
48、柳庭风静人眠昼,昼眠人静风庭柳。——出自作品:《菩萨蛮·回文夏闺怨》
49、山苍苍,水茫茫,大孤小孤江中央。——出自作品:《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
海棠苏轼的古诗
苏轼,苏轼,有人说你的文章似行云流水,是天地奇观,我说你的诗文是开在你心上的璀璨烟花,每一次绽放都惊天动地,留下恒久的惊叹与怀想。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海棠苏轼的古诗,希望大家喜欢。
海棠
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霏霏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更烧高烛照红妆。
思想感情
苏轼由花及人,生发奇想,深切巧妙地表达了爱花惜花之情。
翻译
袅袅的东风吹动了淡淡的云彩,露出了月亮,月光也是淡淡的。花朵的香气融在朦胧的雾里,而月亮已经移过了院中的回廊。由于只是害怕在这深夜时分,花儿就会睡去,因此燃着高高的蜡烛,不肯错过欣赏这海棠盛开的时机。
赏析
这首诗开头两句,并不拘限于正面描写。首句“东风袅袅”形容春风的吹拂之态,化用了《楚辞·九歌·湘夫人》中的.“袅袅兮秋风”之句。着一“泛”字,活写出春意的暖融,这为海棠的盛开造势。次句侧写海棠,“香雾空蒙”写海棠阵阵幽香在氤氲的雾气中弥漫开来,沁人心脾。“月转廊”,月亮已转过回廊那边去了,照不到这海棠花;暗示夜已深,人无寐,从中还可读出一层隐喻:处江湖之僻远,不遇君王恩宠。这两句把读者带入一个空濛迷幻的境界,十分美丽,然而略显幽寂。
后两句,苏轼由花及人,生发奇想,深切巧妙地表达了爱花惜花之情。“只恐夜深花睡去”,这一句写得痴绝,是全诗的关键句。此句转折一笔,写赏花者的心态。当月华再也照不到海棠的芳容时,苏轼顿生满心怜意:海棠如此芳华灿烂,不忍心让她独自栖身于昏昧幽暗之中。一个“恐”写出了苏轼不堪孤独寂寞的煎熬而生出的担忧、惊怯之情,也暗藏了苏轼欲与花共度良宵的执著。一个“只”字极化了爱花人的痴情,此刻他满心里只有这花儿璀璨的笑靥,其余的种种不快都可暂且一笔勾销了:这是一种“忘我”、“无我”的超然境界。
最后一句更进一层,将爱花的感情提升到一个极点。“故”照应上文的“只恐”二字,含有特意而为的意思,表达了苏轼对海棠的情有独钟。宋释惠洪《冷斋夜话》记载:唐明皇登香亭,召太真妃,于时卯醉未醒,命高力士使待儿扶掖而至。妃子醉颜残妆,鬓乱钗横,不能再拜。明皇笑日:“岂妃子醉,直海棠睡未足耳!”此句运用唐玄宗以杨贵妃醉貌为“海棠睡未足”的典故,转而以花喻人,点化入咏,浑然无迹。
“烧高烛”遥承上文的“月转廊”,这是一处精彩的对比,月光似乎也太嫉妒于这怒放的海棠的明艳了,那般刻薄寡恩,竟然不肯给她一方展现姿色的舞台。于是苏轼用高烧的红烛,为她驱除这长夜的黑暗。此处隐约可见苏轼的侠义与厚道。“照红妆”呼应前句的“花睡去”三字,极写海棠的娇艳妩媚。“烧”“照”两字表面上都写苏轼对花的喜爱与呵护,其实也不禁流露出些许贬居生活的郁郁寡欢。他想在“玩物”(赏花)中获得对痛苦的超脱,哪怕这只是片刻的超脱也好。虽然花儿盛开了,就向衰败迈进了一步,尽管高蹈的精神之花毕竟远离了现实的土壤,但他想过这种我行我素、自得其乐的生活的积极心态,没有谁可以阻挠。
全诗语言浅*而情意深永。写这首诗时,苏轼虽已过不惑之年,但这首诗却没有给人以颓唐、萎靡的感觉,从“东风”“崇光”“香雾”“高烛”“红妆”这些明丽的意象中分明可以感触到苏轼的达观、潇洒的胸襟。
苏轼的古诗鉴赏
导语:一盏清茶,一室月光,一卷诗。案前寂寞的我,诗中寂寞的苏轼。以下小编为大家介绍苏轼的古诗鉴赏文章,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1、《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
霜降水痕收,浅碧鳞鳞露远洲。
酒力渐消风力软,飕飕,破帽多情却恋头。
佳节若为酬,但把清尊断送秋。
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
2、《少年游润州作,代人寄远》
去年相送,馀杭门外,飞雪似杨花。
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
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
恰似姮娥怜双燕,分明照、画梁斜。
3、《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
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4、《蝶恋花》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5、《蝶恋花密州上元》
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
帐底吹笙香吐麝,此般风味应无价。
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乍入农桑社。
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6、《蝶恋花》
记得画屏初会遇。好梦惊回,望断高唐路。
燕子双飞来又去,纱窗几度春光暮。
那日绣帘相见处,低眼佯行,笑整香云缕。
敛尽春山羞不语,人前深意难轻诉。
7、《临江仙夜归临皋》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谷纹*。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8、《渔家傲送张元唐省亲秦州》
一曲阳关情几许,知君欲向秦川去。
白马皂貂留不住。回首处,孤城不见天霖雾。
到日长安花似雨,故关杨柳初飞絮。
渐见靴刀迎夹路。谁得似,风流膝上王文度。
9、《江城子别徐州》
天涯流落思无穷。既相逢,却匆匆。携手佳人,和泪折残红。
为问东风余如许?春纵在,与谁同?
隋堤三月水溶溶。背归鸿,去吴中。回首彭城,清泗与淮通。
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
10、《行香子过七里滩》
一叶舟轻,双桨鸿惊。水天清、影湛波*。
鱼翻藻鉴,鹭点烟汀。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
重重似画,曲曲如屏。算当年、虚老严陵。
苏轼的水调歌头古诗
苏轼一生当中有许多流传的千古诗词。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了苏轼的水调歌头古诗,希望能帮助到您。
原文: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翻译]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怀念(弟弟)子由。
明月从何时才有?端起酒杯来询问青天。
不知道天上宫殿,今天晚上是哪年。
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返回月宫的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
起舞翩翩玩赏着月下清影,归返月宫怎比得上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
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何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
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
主题
这首脍炙人口的中秋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即丙辰年的中秋节,为作者醉后抒情,怀念弟弟苏辙之作。
全词运用形象的描绘和浪漫主义的想象,紧紧围绕中秋之月展开描写 、抒情和议论,从天上与人间、月与人、空间与时间这些相联系的范畴进行思考,把自己对兄弟的感情,升华到探索人生乐观与不幸的哲理高度,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无限热爱。
上片表现词人由超尘出世到热爱人生的思想活动,侧重写天上 。开篇“明月几时有”一句 ,借用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诗意,通过向青天发问 ,把读者的思绪引向广漠太空的神仙世界。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以下数句,笔势夭矫迴折,跌宕多彩。它说明作者在“出世”与“入世”,亦即“退”与“进”、“仕”与“隐”之间抉择上深自徘徊的困惑心态。以上写诗人把酒问月,是对明月产生的疑问、进行的探索,气势不凡,突兀挺拔。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几句,写词人对月宫仙境产生的向往和疑虑,寄寓着作者出世、入世的双重矛盾心理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写词人的入世思想战胜了出世思想,表现了词人执着人生、热爱人间的感情。
下片融写实为写意,化景物为情思,表现词人对人世间悲欢离合的解释,侧重写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三句,实写月光照人间的景象,由月引出人,暗示出作者的心事浩茫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两句,承“照无眠”而下,笔致淋漓顿挫 ,表面上是恼月照人 ,增人“月圆人不圆”的怅恨,骨子里是本抱怀人心事,借见月而表达作者对亲人的怀念之情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三句,写词人对人世悲欢离合的解释,表明作者由于受庄子和佛家思想的影响,形成了一种洒脱、旷达的襟怀,齐庞辱,忘得失,超然物外,把作为社会现象的人间悲怨、不*,同月之阴晴圆缺这些自然现象相提并论,视为一体,求得安慰。结尾“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转出更高的思想境界,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包括自己的兄弟 ),发出深挚的慰问和祝愿,给全词增加了积极奋发的意蕴。词的下片,笔法大开大合,笔力雄健浑厚,高度概括了人间天上、世事自然中错综复杂的变化,表达了作者对美好 ,幸福的生活的向往 ,既富于哲理,又饱含感情。
这首词是苏轼哲理词的代表作。词中充分体现了作者对永恒的宇宙和复杂多变的人类社会两者的综合理解与认识,是作者的世界观通过对月和对人的观察所做的一个以局部足以概括整体的小小总结。作者俯仰古今变迁,感慨宇宙流转,厌薄宦海浮沉,在皓月当空 、孤高旷远的意境氛围中 ,渗入浓厚的哲学意味,揭示睿智的人生理念,达到了人与宇宙、自然与社会的高度契合。
赏析
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美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遣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词前小序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丙辰,是公元1076年(北宋神宗熙宁九年)。当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直到天亮,于是做了这首《水调歌头》。苏轼一生,以崇高儒学、讲究实务为主。但他也“龆龀好道”,中年以后,又曾表示过“归依佛僧”,是经常处在儒释道貌岸然纠葛当中的。每当挫折失意之际,则老庄思想上升,借以帮助自己解释穷通进退的困惑。公元1071年(宋神宗熙宁四年),他以开封府推官通判杭州,是为了权且避开汴京政争的漩涡。熙宁七年调知密州,虽说出于自愿,实质上仍是处于外放冷遇的地位。尽管当时“面貌加丰”,颇有一些旷达表现,也难以遮掩深藏内心的郁愤。这首中秋词,正是此种宦途险恶体验的升华与总结。“大醉”遣怀是主,“兼怀子由”是辅。对于一贯秉持“尊主*”节操的作者来说,手足分离和私情,比起廷忧边患的国势来说,毕竟属于次要的伦理负荷。此点在题序中并有深微的提示。
在大自然的景物中,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她很容易启发人们的艺术联想。一钩新月,可联想到初生的萌芽事物;一轮满月,可联想到美好的团圆生活;月亮的皎洁,让人联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在月亮这一意象上集中了人类多少美好的憧憬与理想!苏轼是一位性格豪放、气质浪漫的诗人,当他抬头遥望中秋明月时,其思想情感犹如长上了翅膀,天上人间自由翱翔。反映到词里,遂形成了一种豪放洒脱的风格。
上片望月,既怀逸兴壮思,高接混茫,而又脚踏实地,自具雅量高致。一开始就提出一个问题:明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把酒问天这一细节与屈原的《天问》和李白的《把酒问月》有相似之处。其问之痴迷、想之逸尘,确实是有一种类似的精、气、神贯注在里面。从创作动因上来说,屈原《天问》洋洋170余问的磅礴诗情,是在他被放逐后彷徨山泽、经历陵陆,在楚先王庙及公卿祠堂仰见“图画天地山川神灵”及“古贤圣怪物行事”后“呵而问之”的(王逸《楚辞章句·天问序》)。是情景触碰激荡的产物。李白的《把酒问月》诗自注是:“故人贾淳令予问之。”当也是即兴遣怀之作。苏轼此词正如小序中所言是中秋望月,欢饮达旦后的狂想之曲,亦属“伫兴之作”(王国维《人间词话》)。它们都有起得突兀、问得离奇的特点。从创作心理上来说,屈原在步入先王庙堂之前就已经是“嗟号昊旻,仰天叹息”(王逸《楚辞章句·天问序》),处于情感迷狂的精神状态,故呵问青天,“似痴非痴,愤极悲极”(胡浚源《楚辞新注求确》)。李白是“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把酒问月》),那种因失意怅惘的郁勃意绪,也是鼻息可闻的。苏轼此词作于丙辰年,时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自请外任密州。既有对朝廷政局的强烈关注,又有期望重返汴京的复杂心情,故时逢中秋,一饮而醉,意兴在阑珊中饶有律动。三人的创作心理实是脉络暗通的。
苏轼把青天当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问,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李白的《把酒问月》诗说:“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不过李白这里的语气比较舒缓,苏轼因为是想飞往月宫,所以语气更关注、更迫切。“明月几时有?”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好像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起源;又好想是在惊叹造化的巧妙。读者从中可以感到诗人对明月的赞美与向往。
接下来两句:“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把对于明月的赞美与向往之情更推进了一层。从明月诞生的时候起到现在已经过去许多年了,不知道在月宫里今晚是一个什么日子。诗人想象那一定是一个好日子,所以月才这样圆、这样亮。他很想去看一看,所以接着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唐人称李白为“谪仙”,黄庭坚则称苏轼与李白为“两谪仙”,苏轼自己也设想前生是月中人,因而起 “乘风归去”之想。他想乘风飞向月宫,又怕那里的琼楼玉宇太高了,受不住那儿的寒冷。“琼楼玉宇”,语出《大业拾遗记》:“瞿乾祐于江岸玩月,或谓此中何有?瞿笑曰:‘可随我观之。’俄见月规半天,琼楼玉宇烂然。”“不胜寒”,暗用《明皇杂录》中的典故:八月十五日夜,叶静能邀明皇游月宫。临行,叶叫他穿皮衣。到月宫,果然冷得难以支持。这几句明写月宫的高寒,暗示月光的皎洁,把那种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十分含蓄地写了出来。这里还有两个字值得注意,就是“我欲乘风归去”的“归去”。飞天入月,为什么说是归去呢?也许是因为苏轼对明月十分向往,早已把那里当成自己的归宿了。从苏轼的思想看来,他受道家的影响较深,抱着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又喜欢道教的养生之术,所以常有出世登仙的想法。他的《前赤壁赋》描写月下泛舟时那种飘飘欲仙的感觉说:“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也是由望月而想到登仙,可以和这首词互相印证。词人之所以有这种脱离人世、超越自然的奇想,一方面来自他对宇宙奥秘的好奇,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来自对现实人间的不满。人世间有如此多的不称心、不满意之事,迫使词人幻想摆脱这烦恼人世,到琼楼玉宇中去过逍遥自在的神仙生活。苏轼后来贬官到黄州,时时有类似的奇想,所谓“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然而,在词中这仅仅是一种打算,未及展开,便被另一种相反的思想打断:“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两句急转直下,天上的“琼楼玉宇”虽然富丽堂皇,美好非凡,但那里高寒难耐,不可久居。词人故意找出天上的美中不足,来坚定自己留在人间的决心。一正一反,更表露出词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同时,这里依然在写中秋月景,读者可以体会到月亮的美好,以及月光的寒气逼人。这一转折,写出词人既留恋人间又向往天上的矛盾心理。这种矛盾能够更深刻地说明词人留恋人世、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显示了词人开阔的心胸与超远的志向,因此为歌词带来一种旷达的作风。
但苏轼毕竟更热爱人间的生活,“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与其飞往高寒的月宫,还不如留在人间趁着月光起舞呢!“清影”,是指月光之下自己清朗的身影。“起舞弄清影”,是与自己的清影为伴,一起舞蹈嬉戏的意思。李白《月下独酌》说:“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苏轼的“起舞弄清影”就是从这里脱胎出来的。“高处不胜寒”并非作者不愿归去的根本原因,“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才是根本之所在。与其飞往高寒的月宫,还不如留在人间,在月光下起舞,最起码还可以与自己清影为伴。这首词从幻想上天写起,写到这里又回到热爱人间的感情上来。从“我欲”到“又恐”至“何似”的心理转折开阖中,展示了苏轼情感的波澜起伏。他终于从幻觉回到现实,在出世与入世的矛盾纠葛中,入世思想最终占了上风。“何似在人间”是毫无疑问的肯定,雄健的笔力显示了情感的强烈。
“明月几时有?”这在九百年前苏轼的时代,是一个无法回答的谜,而在今天科学家已经可以推算出来了。乘风入月,这在苏轼不过是一种幻想,而在今天也已成为现实。可是,今天读苏轼的词,读者仍然不能不赞叹他那丰富的想象力。
下片怀人,即兼怀子由,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同时感念人生的离合无常。“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转和低都是指月亮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穿过雕花的门窗,照到了房中迟迟未能入睡之人。这里既指自己怀念弟弟的深情,又可以泛指那些中秋佳节因不能与亲人团圆以至难以入眠的一切离人。“无眠”是泛指那些因为不能和亲人团圆而感到忧伤,以致不能入睡的人。月圆而人不能圆,这是多么遗憾的事啊!于是诗人便无理地埋怨明月说:“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明月您总不该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老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才圆呢?相形之下,更加重了离人的愁苦了。这是埋怨明月故意与人为难,给人增添忧愁,无理的语气进一步衬托出词人思念胞弟的手足深情,却又含蓄地表示了对于不幸的离人们的同情。
接着,诗人把笔锋一转,说出了一番宽慰的话来为明月开开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固然有悲欢离合,月也有阴晴圆缺。她有被乌云遮住的时候,有亏损残缺的时候,她也有她的遗憾,自古以来世上就难有十全十美的事。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感到忧伤呢?词人毕竟是旷达的,他随即想到月亮也是无辜的。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忧伤呢?这三句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做了高度的概括。从语气上,好像是代明月回答前面的提问;从结构上,又是推开一层,从人、月对立过渡到人、月融合。为月亮开脱,实质上还是为了强调对人事的达观,同时寄托对未来的希望。因为,月有圆时,人也有相聚之时。很有哲理意味。
词的最后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婵娟”是美好的样子,这里指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共婵娟”就是共明月的意思,典故出自南朝谢庄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既然人间的离别是难免的,那么只要亲人长久健在,即使远隔千里也还可以通过普照世界的明月把两地联系起来,把彼此的心沟通在一起。“但愿人长久”,是要突破时间的局限;“千里共婵娟”,是要打通空间的阻隔。让对于明月的共同的爱把彼此分离的人结合在一起。古人有“神交”的说法,要好的朋友天各一方,不能见面,却能以精神相通。“千里共婵娟”也可以说是一种神交了!这两句并非一般的共勉,而是表现了作者处理时间、空间以及人生这样一些重大问题所持的态度,充分显示出词人精神境界的丰富博大。王勃有两句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意味深长,传为佳句,与“千里共婵娟”有异曲同工之妙。另外,张九龄的《望月怀远》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许浑的《秋霁寄远》说:“唯应待明月,千里与君同。”都可以互相参看。苏轼就是把前人的诗意化解到自己的作品中,熔铸成一种普遍性的情感。正如词前小序所说,这首词表达了对弟弟苏辙(字子由)的怀念之情,但并不限于此。可以说这首词是苏轼在中秋之夜,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表示的美好祝愿。
从艺术成就上看,此篇属于苏词代表作之一。它构思奇拔,畦径独辟,极富浪漫主义色彩。在格调上则是“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胡寅《酒边词序》),是历来公认的中秋词中的绝唱。从表现方面来说,词的前半纵写,后半横叙。上片高屋建瓴,下片峰回路转。前半是对历代神话的推陈出新,也是对魏晋六朝仙诗的递嬗发展。后半纯用白描,人月双及。它名为演绎物理,实则阐释人事。笔致错综回环,摇曳多姿。从布局方面来说,上片凌空而起,入处似虚;下片波澜层叠,返虚转实。最后虚实交错,纡徐作结。全词设景清丽雄阔,以咏月为中心表达了游仙“归去”与直舞“人间”、离欲与入世的 盾和困惑,以及旷达自适,人生长久的乐观枋度和美好愿望,极富哲理与人情。立意高远,构思新颖,意境清新如画。最后以旷达情怀收束,是词人情怀的自然流露。情韵兼胜,境界壮美,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此词全篇皆是佳句,典型地体现出苏词清雄旷达的风格。
作者既标举了“ 绝尘寰的宇宙意识”,又摒弃那种“在神奇的永恒面前的错愕”情态(闻一多评《春江花月夜》语)。他并不完全超然地对待自然界的变化发展,而是努力从自然规律中寻求“随缘自娱”的生活意义。所以,尽管这首词基本上是一种情怀寥落的秋的吟咏,读来却并不缺乏“触处生春”、引人向上的韵致。
对于这首《水调歌头》历来都是推崇备至。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认为是写中秋的词里最好的一首,这是一点也不过分的。这首词仿佛是与明月的对话,在对话中探讨着人生的意义。既有理趣,又有情趣,很耐人寻味。因此九百年来传诵不衰。吴潜《霜天晓角》:“且唱东坡《水调》,清露下,满襟雪。”《水浒传》第三十回写八月十五“可唱个中秋对月对景的曲儿”,唱的就是这 “一支东坡学士中秋《水调歌》。”可见宋元时传唱之盛。全词意境豪放而阔大,情怀乐观而旷达,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对人间的眷恋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潇洒的风格和行云流水一般的语言,至今还能给人们以健康的美学享受。
苏轼《入寺》古诗原文
入寺注释
【玉堂仙】翰林学士的雅号。宋苏轼《舟行至清远县见顾秀才极谈惠州风物之美》诗:“到处聚观香案吏,此邦宜著玉堂仙。江云漠漠桂花湿,海雨翛翛荔子然。”明何景明《赤壁图》诗:“黄州逐客玉堂仙,停舟到此悲秋天。”清查慎行《舟过三水邑宰徐君来晤口占赠之》:“谁知花县宰,旧是玉堂仙。”参见“玉堂”。漢【摩尼珠】宝珠。晋法显《佛国记》:“﹝师子国﹞多出珍寳珠璣,有出摩尼珠地,方可十里。”唐杜甫《赠蜀僧闾丘师兄》诗:“惟有摩尼珠,可照浊水源。”宋苏轼《次韵吴传正枯木歌》:“东南山水相招呼,万象入我摩尼珠。”元顾瑛《金粟冢中秋日燕集》诗:“又若摩尼珠,跃出驪龙湫。”漢
苏轼简介: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北京大学教授、引碑入草开创者李志敏评价:“苏轼是全才式的艺术巨匠。”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宋孝宗时追谥“文忠” 。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枯木怪石图卷》等。
文学成就
词作
参见:苏词、诗词一体、以诗为词
苏轼在词的创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就一种文体自身的发展而言,苏词的历史性贡献又超过了苏文和苏诗。苏轼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终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
苏轼对词的变革,基于他诗词一体的词学观念和“自成一家”的创作主张。自晚唐、五代以来,词一直被视为“小道”。柳永虽然一生专力写词,推进了词体的发展,但却未能提高词的文学地位。而苏轼首先在理论上破除了诗尊词卑的观念。他认为诗词同源,本属一体,词“为诗之苗裔”,诗与词虽有外在形式上的差别,但它们的艺术本质和表现功能应是一致的。因此他常常将诗与词相提并论,由于他从文体观念上将词提高到与诗同等的地位,这就为词向诗风靠拢、实现词与诗的相互沟通渗透提供了理论依据。
为了使词的美学品位真正能与诗并驾齐驱,苏轼还提出了词须“自是一家”的创作主张。此处的“自是一家”之说,是针对不同于柳永词的“风味”而提出的,其内涵包括:追求壮美的风格和阔大的意境,词品应与人品相一致,作词应像写诗一样,抒发自我的真实性情和独特的人生感受。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其文如其为人”(《答张文潜县丞书》),在词的创作上自成一家。苏轼一向以文章气节并重,在文学上则反对步人后尘,因而他不满意秦观“学柳七作词”而缺乏“气格”。
扩大词的表现功能,开拓词境,是苏轼改革词体的主要方向。他将传统的表现女性化的柔情之词为扩展为表现男性化的豪情之词,将传统上只表现爱情之词扩展为表现性情之词,使词像诗一样可以充分表现作者的性情怀抱和人格个性。苏轼让充满进取精神、胸怀远大理想、富有激情和生命力的仁人志士昂首走入词世界,改变了词作原有的柔软情调,开启了南宋辛派词人的先河。
与苏诗一样,苏词中也常常表现对人生的思考。这种对人生命运的理性思考,增强了词境的哲理意蕴。苏轼虽然深切地感到人生如梦,但并未因此而否定人生,而是力求自我超脱,始终保持着顽强乐观的信念和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
苏词比较完整地表现出作者由积极转而矛盾苦闷,力求超脱自适而不断追求的心路历程和他疏狂浪漫、多情善思的个性气质。继柳永、欧阳修之后,苏轼进一步使词作中的抒情人物形象与创作主体由分离走向同一。
苏词既向内心的世界开拓,也朝外在的世界拓展。不同于晚唐、五代文人词所表现的狭小的生活场景,苏轼不仅在词中大力描绘了作者日常交际、闲居读书及躬耕、射猎、游览等生活场景,而且进一步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
苏轼用自己的创作实践表明:词是无事不可写,无意不可入的。词与诗一样,具有充分表现社会生活和现实人生的功能。由于苏轼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丰富了词的情感内涵,拓展了词的时空场景,从而提高了词的艺术品味,把词堂堂正正地引入文学殿堂,使词从“小道”上升为一种与诗具有同等地位的抒情文体。
“以诗为词”的手法则是苏轼变革词风的主要武器。所谓“以诗为词”,是将诗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苏词中较成功的表现有用题序和用典故两个方面。
有了词题和词序,既便于交代词的写作时地和创作缘起,也可以丰富和深化词的审美内涵。在词中大量使事用典,也始于苏轼。词中使事用典,既是一种替代性、浓缩性的叙事方式,也是一种曲折深婉的抒情方式。苏词大量运用题序和典故,丰富和发展了词的表现手法,对后来词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从本质上说,苏轼“以诗为词”是要突破音乐对词体的制约和束缚,把词从音乐的附属品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苏轼写词,主要是供人阅读,而不求人演唱,故注重抒情言志的自由,虽也遵守词的音律规范而不为音律所拘。正因如此,苏轼作词时挥洒如意,即使偶尔不协音律规范也在所不顾。也正是如此,苏词像苏诗一样,表现出丰沛的激情,丰富的想象力和变化自如、多姿多彩的语言风格。虽然苏轼现存的三百六十二首词中,大多数词的风格仍与传统的婉约柔美之风比较接*,但已有相当数量的作品体现出奔放豪迈、倾荡磊落如天风海雨般的新风格,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在两宋词风转变过程中,苏轼是关键人物。王灼《碧鸡漫志》说:“东坡先生非心醉于音律者,偶尔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强化词的文学性,弱化词对音乐的依附性,是苏轼为后代词人所指出的“向上一路”。后来的南渡词人和辛派词人就是沿着此路而进一步开拓发展的。
诗作
苏轼对社会的看法和对人生的思考都毫无掩饰地表现在其文学作品中,其中又以诗歌最为淋漓酣畅。在二千七百多首苏诗中,干预社会现实和思考人生的题材十分突出。苏轼对社会现实中种种不合理的现象抱着“一肚皮不入时宜”的态度,始终把批判现实作为诗歌的重要主题。更可贵的是,苏轼对社会的批判并未局限于新政,也未局限于眼前,他对封建社会中由来已久的弊政、陋*进行抨击,体现出更深沉的批判意识。
苏轼一生宦海浮沉,奔走四方,生活阅历极为丰富。他善于从人生遭遇中总结经验,也善于从客观事物中见出规律。在他眼中,极*常的生活内容和自然景物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如《题西林壁》和《和子由渑池怀旧》两诗。在这些诗中,自然现象已上升为哲理,人生的感受也已转化为理性的反思。尤为难能可贵的是,诗中的哲理是通过生动、鲜明的艺术意象自然而然地表达出来,而不是经过逻辑推导或议论分析所得。这样的诗歌既优美动人,又饶有趣味,是名副其实的理趣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和“雪泥鸿爪”一问世即流行为成语,说明苏轼的理趣诗受到普遍喜爱。苏诗中类似的作品还有很多,如《泗州僧伽塔》、《饮湖上初晴后雨》、《慈湖夹阻风》等。苏轼极具灵心慧眼,所以到处都能发现妙理新意。
深刻的人生思考使苏轼对沉浮荣辱持有冷静、旷达的态度,这在苏诗中有充分的体现。苏轼在逆境中的诗篇当然含有痛苦、愤懑、消沉的一面,但苏轼更多的`诗则表现了对苦难的傲视和对痛苦的超越。
苏轼学博才高,对诗歌艺术技巧的掌握达到了得心应手的纯熟境界,并以翻新出奇的精神对待艺术规范,纵意所如,触手成春。而且苏诗的表现能力是惊人的,在苏轼笔下几乎没有不能入诗的题材。
以“元祐”诗坛为代表的北宋后期是宋诗的鼎盛时期,苏轼与王安石、黄庭坚、陈师道等人的创作将宋诗艺术推向了高峰。就风格个性的突出、鲜明而言,王、黄、陈三家也许比苏轼诗更引人注目。然而论创作成就,则苏轼无疑是北宋诗坛上第一大家。在题材的广泛、形式的多样和情思内蕴的深厚这几个维度上,苏诗都是出类拔萃的。更重要的是,苏轼具有较强的艺术兼容性,他在理论上和创作中都不把某一种风格推到定于一尊的地位。这样,苏轼虽然在创造宋诗生新面貌的过程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他基本上避免了宋诗尖新生硬和枯燥乏味这两个主要缺点。所以苏轼在总体成就上实现了对同时代诗人的超越,成为最受后代广大读者欢迎的宋代诗人。
文章
苏轼的文学思想是文、道并重。他推崇韩愈和欧阳修对古文的贡献,都是兼从文、道两方面着眼的。但是苏轼的文道观在北宋具有很大的独特性。首先,苏轼认为文章的艺术具有独立的价值,如“精金美玉,文章并不仅仅是载道的工具,其自身的表现功能便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一种高级形态。其次,苏轼心目中的“道”不限于儒家之道,而是泛指事物的规律。所以苏轼主张文章应像客观世界一样,文理自然,姿态横生。他提倡艺术风格的多样化和生动性,反对千篇一律的统一文风,认为那样会造成文坛“弥望皆黄茅白苇”般的荒芜。
正是在这种独特的文学思想指导下,苏轼的散文呈现出多姿多彩的艺术风貌。他广泛地从前代的作品中汲取艺术营养,其中最重要的渊源是孟子和战国纵横家的雄放气势、庄子的丰富联想和自然恣肆的行文风格。苏轼确实具有极高的表现力,在他笔下几乎没有不能表现的客观事物或内心情思。苏文的风格则随着表现对象的不同而变化自如,像行云流水一样的自然、畅达。韩愈的古文依靠雄辩和布局、蓄势等手段来取得气势的雄放,而苏文却依靠挥洒如意、思绪泉涌的方式达到了同样的目的。苏文气势雄放,语言却*易自然,这正是宋文异于唐文的特征之一。
苏轼擅长写议论文。他早年写的史论有较浓的纵横家*气,有时故作惊人之论而不合义理,如《贾谊论》责备贾谊不知结交大臣以图见信于朝廷,《范增论》提出范增应为义帝诛杀项羽。但也有许多独到的见解,如《留侯论》谓圯上老人是秦时的隐君子,折辱张良是为了培育其坚忍之性;《*王论》批评周*王避寇迁都之失策,见解新颖而深刻,富有启发性。这些史论在写作上善于随机生发,翻空出奇,表现出高度的论说技巧,成为当时士子参加科场考试的范文,所以流传极广。苏轼早年的政论文也有类似的风格特点,但随着阅历的加深,纵横家的*气遂逐渐减弱,例如元祐以后所写的一些奏议,内容上有的放矢,言词则剀切沉着,接*于贾谊、陆贽的文风。
史论和政论虽然表现出苏轼非凡的才华,但杂说、书札、序跋等议论文,更能体现苏轼的文学成就。这些文章同样善于翻新出奇,但形式更为活泼,议论更为生动,而且往往是夹叙夹议,兼带抒情。它们以艺术感染力来加强逻辑说服力,所以比史论和政论更加具备美文的性质。
苏轼的叙事记游之文,叙事、抒情、议论三种功能更是结合得交融。
由于苏轼作文以“辞达”为准则,所以当行即行,当止就止,很少有芜词累句,这在他的笔记小品中表现得最为突出。如《记承天寺夜游》,全文仅八十余字,但意境超然,韵味隽永,为宋代小品文中的妙品。
苏轼的辞赋和四六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他的辞赋继承了欧阳修的传统,但更多地融入了古文的疏宕萧散之气,吸收了诗歌的抒情意味,从而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创作了《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这样的名篇。《赤壁赋》沿用赋体主客问答、抑客伸主的传统格局,抒写了自己的人生哲学,同时也描写了长江月夜的幽美景色。全文骈散并用,情景兼备,堪称优美的散文诗。
苏轼甚至在四六中也同样体现出行云流水的风格,他在翰林院任职时所拟的制诰曲赡高华,浑厚雄大,为台阁文字中所罕见。他遭受贬谪后写的表启更是真切感人,是四六体中难得的性情之作。
苏轼的散文在宋代与欧阳修、王安石齐名,但如果单从文学的角度来看,则苏文无疑是宋文中成就最高的一家。
艺术成就
书法
苏轼擅长写行书、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他曾经遍学晋、唐、五代的各位名家之长,再将王僧虔、徐浩、李邕、颜真卿、杨凝式等名家的创作风格融会贯通后自成一家。他曾自称:“我书造意本无法”、“自出新意,不践古人”。黄庭坚称他:“早年用笔精到,不及老大渐*自然。”这说明苏轼一生屡经坎坷,致使他的书法风格跌宕。存世作品有《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和《祭黄几道文》等帖。
绘画
苏轼擅长画墨竹,且绘画重视神似,主张画外有情,画要有寄托,反对形似,反对程序的束缚,提倡“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而且明确地提出了“士人画”的概念,对以后“文人画”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其作品有《枯木怪石图卷》、《潇湘竹石图卷》等。
海棠
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这首诗作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当时诗人因著名的“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在这种不得意的状态下,诗人写了这首咏海棠诗,写出了海棠的美丽明艳,还有诗人惜花爱花的心情。
这首诗的意思是:东风轻轻地吹过来,春光明媚。月亮已经转到回廊的另一头去了,夜雾都染上了海棠花的浓香。我怕夜深了,海棠花也要睡觉了,就高高地点起蜡烛照着它。
诗的第一句点明时令,表明季节是在春天。和煦的东风微微地吹过来,春光荡漾,一丛海棠花开 得 特别娇艳。第二句暗写海棠花的香气芬芳馥郁。晚上小院里起了一层轻轻的薄雾,海棠花的香气似乎把夜雾也染上了层浓香。夜渐渐深了,月亮也转过了回廊。
后面两句采用拟人及借喻的手法,写出诗人月夜赏花,久久不愿意离去的心情。夜深了,人们都已经进入梦乡了。海棠花是不是也累了,也要去睡觉呢?为了能继续赏花,诗人就点上了蜡烛,高高地照着花枝,让它不要有睡意。烛光与花色互相映衬,花朵显得更加娇艳迷人。
这里的”红妆“是诗人用的一个比喻。相传唐玄宗与杨贵妃在沉香亭一起宴饮。杨贵妃宿酒未醒,神态慵懒。唐玄宗开玩笑说:”海棠睡未足耳。”
诗人不愧是大文豪,用典也不露痕迹,即使是看不懂这一典故的人,也不影响对诗的阅读。反而会觉得十分生动有趣。
”只恐夜深花睡去“为*广为传诵,是本诗的点睛之笔。比如说《红楼梦》中,史湘云喝醉了,觉得酒涌心头难受,就躺在一块大石头上,周围的芍药花瓣纷纷飞落下来,落了她一身。一群蜜蜂嗡嗡嗡地围着她飞。那些姑娘们见了,乐不可支,就套用这句诗来取笑她,说”只恐石凉花睡去。”
有关苏轼牡丹的古诗
苏轼有着许多的诗句,有些也是对牡丹的赞美。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苏轼牡丹的古诗,欢迎大家的`阅读。
《吉祥寺花将落而陈述古期不至》
苏轼
今岁东风巧剪裁,含情只待使君来.
对花无语花应恨,直恐明年花不开.
《雨中花》
苏轼
今岁花时深院,尽日东风,荡扬茶烟。但有绿苔芳草,柳絮榆钱。闻道城西,长廊古寺,甲第名园。有国艳带酒,天香染袂,为我留连。清明过了,残红无处,对此泪洒尊前。秋向晚,一枝何事,向我依然。高会聊追短景,清商不暇馀妍。不如留取,十分春态,付与明年。
牡丹的形态特点
直立型:
枝条直立挺拔而较高,分布紧凑,展开角度小,枝与垂直线的夹角多在30°以内。节间较长,新生枝年生长量在10~15cm,一般五年生株高40~50cm,高者达1m以上。如“首案红”、“紫二乔”、“姚黄”等。
疏散型:
枝条多疏散弯曲向四周伸展,株幅大于株高,形成低矮展开的株形,枝条展开时与垂直线的夹角多在45°以上,新枝长,较软。如“赵粉”、“守重红”、“山花烂漫”、“青龙卧墨池”等。
开张型:
枝条生长健壮挺拔,向四周斜伸开张,角度在上述两者之间,株形圆满端正,高矮适中,新枝年生长量6~8cm,一般五年生株高在30~40cm。如“状元红”、“银红巧对”、“金玉交章”等。
矮生型:
枝条生长缓慢,节间短而叶密,枝条分布紧凑短小,年新枝生长量为2~4cm,一般五年生株高15cm高左右。如“美人红”、“罗汉红”、“海云紫”等为代表。
独干型:
多为人工培植的艺术造型,具有明显的主干,主干高矮不等,一般在20~80cm。主干上部分生数枝,构成树冠(有的无树冠),形态古雅,酷似盆景,生长较慢,一般成型期需8年以上。如“十八号”等。
简单的古诗苏轼 有关苏轼的古诗简单的 苏轼的古诗字简单简介 苏轼字好写简单的古诗 苏轼写的最简单的一首古诗 苏轼简单一点的古诗词 宋代诗人苏轼的古诗大全简单 苏轼的古诗苏轼 关于苏轼的古诗简短 苏轼的古诗 有苏轼的古诗吗 是苏轼的古诗 苏辙的古诗简单 苏轼的古诗《夏》 是苏轼写的古诗 苏轼的古诗诗 苏轼的古诗霜 查苏轼的古诗 苏轼的古诗帖 苏轼写的古诗有 苏轼的梦古诗 还是苏轼的古诗 宋苏轼的古诗 苏轼的古诗短 鱼的古诗苏轼 梅的古诗苏轼 苏轼古诗的ppt 苏轼的古诗竹 苏轼的古诗苏轼的不需要 苏轼1074年的古诗
苏轼 东风破_古诗苏轼西湖 苏轼的水调歌头古诗 搜索苏轼的古诗大全 古诗赠刘景文苏轼 苏轼写的古诗有哪些 苏轼写的古诗 苏轼古诗全集 古诗苏轼的《少年游》 苏轼的诗词有名的古诗 苏轼的古诗精选 苏轼的古诗大全 苏轼的古诗及赏析 苏轼的古诗加赏析 苏轼《入寺》古诗原文 苏轼月亮的古诗全诗 关于苏轼春天的古诗 小学苏轼的古诗 苏轼写风古诗 海棠苏轼的古诗 苏轼古诗大全 苏轼古诗词有哪些(关于苏轼的古诗词) 海棠苏轼古诗赏析(苏轼海棠诗) 苏轼的古诗 苏轼 东风破_古诗苏轼西湖 苏轼著名的古诗诗句 苏轼古诗《轻肥》赏析 苏轼孤独的古诗句 有关苏轼牡丹的古诗 浣溪沙古诗苏轼 苏轼的古诗鉴赏
二季度口号 团队目标口号 王俊凯口号 奥林匹克运动会口号 学*的口号 趣味运动会口号 狼性团队口号 奋斗口号 拉拉队口号 班风口号 好听的粉丝名和口号 低碳生活的口号 四班口号霸气押韵八字 战队口号大全要霸气十足 白敬亭应援口号 励志口号大全8字 幼儿园运动会口号小班 08年奥运会口号 队伍口号霸气 儿童节口号 兴中会口号 战狼队口号 足球比赛口号 霸气的班级口号 服务行业口号 业绩口号 口号征集 陈立农应援口号 团队口号比较霸气搞笑 exo官方应援口号 安全口号顺口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