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诗中通假字的读音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古诗中通假字的读音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古诗中通假字的读音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古诗中通假字的读音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古诗中衰字的读音
在我们*凡的日常里,大家都对那些朗朗上口的古诗很是熟悉吧,汉魏以后的古诗一般以五七言为基调,押韵、转韵有一定法式。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更具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古诗中衰字的读音,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TAG:衰字 读音
唐朝诗人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中有一句脍炙人口的名句“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句中的“衰”字究竟该读什么音?“孩子的课本上,“衰”的注音为“shuāi”,但我们当年念书时,老师说这个字该念‘cuī’。这个字到底该念什么音啊?我和女儿为此还争了几句呢。”昨天,市区读者周女士来电询问。
周女士说,读小学的女儿为准备期末考试,上周在家大声背诵课文。当读到《回乡偶书》时,她清楚地听到女儿将“乡音无改鬓毛衰”中“衰”字念成“shuāi”,于是她当即指出女儿的“错误”,并告诉女儿这个字应该读“cuī”。但女儿却嘟着嘴巴称自己没背错,书上所标的拼音就是这么读的,老师也是这么教的。于是她又翻看字典,结果字典里两种读音都有,但没说在古诗里该读哪种音。周女士非常纳闷:唐诗是讲究压韵的,该诗首联是“少小离家老大回(hui)”,因此“乡音无改鬓毛衰”中“衰”字念成“cuī”,以体现押韵。如果念成“shuāi”,诗歌的韵律美又如何体现呢?
记者昨天来到市新华书店,翻看书店里有关小学生古诗读本发现,除了“衰”字被标注为“shuāi”,还有一些古诗中的多音字也回到该字的最常用的读音,如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斜”字的标注音为“xié”,而非“xiá”。记者随机问了几位小学生“衰”字的'读音,他们全都异口同声地读“shuāi”。
记者就此采访了几位小学语文老师。据介绍,古诗里个别多音字读音的变化是在小学新课程改革之后。这些字到底该读什么音,如今在老师中间也有不同意见,有人认为应该按教材中所标注的,因为教材是经专家审定的,应该有一定道理。但也有人认为,应该回归诗歌的本色,充分体现其韵律美。
省特级语文教师、温州市实验小学校长白莉莉称,古诗、古文中字的两读现象在中小学课本中较为常见。教材中把多音字回归其最常用的读音,可能是为了便于小学生接受、理解。既然课本上已经标注了相应的读音,教师可以先按书本上的教,但最好再向学生介绍其原来的读音,以增加孩子在古诗方面的知识。
拓展:
古诗欣赏
1、江南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2、敕勒歌
勅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3、悯农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4、锄禾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5、咏鹅 骆宾王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6、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4、风 李峤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5、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6、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6、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8、春晓 孟浩然
春晓不觉眠,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9、凉州词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10、出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1、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12、鹿柴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荀子《劝学》通假字读音
《劝学》是《荀子》一书的首篇。又名《劝学篇》。劝学,就是鼓励学*。本篇较系统地论述了学*的理论和方法。以下是荀子《劝学》通假字读音内容,以供参考!
荀子劝学通假字读音:
輮(róu)以为轮/輮使之然:輮 :通“煣”,使······煣,煣:古代用火烤使木条弯曲的一种工艺。以为:把······当作。然:这样。
虽有(yòu)槁暴(pù):即使又晒干了。有,通“又”。槁,枯。暴,同“曝”,晒干。槁暴,枯干。
知(zhì):通“智”,智慧。
生(xìng)非异:本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生,通“性”,天赋,资质。
【词类活用】
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词作状语,每日。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词作动词,游水。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方位名词作状语,在地上、在地下。
用心一也:一,数词做动词,专一。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利,形容词作动词,走得快。
【古今异义】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词参,验、检查。今义为“加入”。
声非加疾也:疾,强、洪亮。今义为“快;疾病”。
假舆马者:假,凭借、借助。今义为“与‘真’相对”。
蟹八跪而二螯:跪,脚或腿。今义为“跪下、下跪”。
用心一也:用心,思想意识活动。今义为“用功、肯动脑筋”。
金就砺则利:金,金属制品。今义为黄金。
《劝学》全文的中心思想:
一、 学不可以已;二、 用 心 一也,三、学也者,固学一之也。
这是月牙山人(朱金城)对荀子核心思想解释。所以 荀子认为,学*首先需要修养品德气质,保持专一的品质,专门学*一门技术才能速成(学一速成),然后保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是正确的学*方向; 要善始善终,切忌半途而废,以期达到完全而纯粹的精神境界。
《劝学》通假字
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輮”通“煣”或“揉”,用火烘木使弯曲)
生非异(生,通“性”,资质、天赋)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更,再。暴,同“曝”,晒干。)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智慧)
《劝学》古今异义
1.博学 古义:广博地学*,广泛地学*。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
2.参 古义:检验。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加入。
3.假 古义:凭借,借助。例:假舆马者。
今义:与“真”相对。
4.金 古义:金属制的刀剑。例:金就砺则利。
今义:金子,黄金。
5.爪牙 古义:爪子和牙齿。例:蚓无爪牙之利。
今义:坏人的党羽、帮凶。
6.用心 古义:因为用心。例如:用心一也。
今义:读书用功或对某事肯动脑筋。
7.绳 古义:墨线。例:木受绳则直
今义:绳子,绳索。
8.跪 古义:腿脚 。例:蟹六跪而二螯
今义:跪下
9.疾 古义:疾劲,强,大,这里指声音宏大 。例:声非加疾也
今义:疾病
10.致 古义:达到(而致千里)
今义:赠送,给予
11.寄托 古义:这里指藏身(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今义:大致指心灵、精神的某种依靠
木兰诗中通假字
木兰的故事深入人心,广为传颂。据《太*寰宇记》载,黄州黄冈县(今湖北黄冈)有木兰山、木兰乡、木兰庙。
通假字
1,对窗"帖"花黄(通"贴",贴上)
2,出门看"火"伴(通"伙",伙伴)
3,惟闻女叹息。(惟闻 通:唯)
字词句
机杼〔zhù〕 鞍鞯〔ān jiān〕
辔〔pèi〕头 鸣溅溅〔jiān〕
金柝〔tuò〕 阿姊〔zǐ〕 霍霍〔huò〕
可汗〔kè hán〕 贴:军帖〔tiě〕;
贴〔tiē〕黄花;字帖〔tiè〕
古今异义
①爷:古义指父亲,e.g.:卷卷有爷名;今指爷爷,即父亲的父亲。
②走:古义为跑,双兔傍地走;今义行走。
③但:古义为只,副词,e.g.: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今常用作转折连词。
④郭:古义为外城,e.g.:出郭相扶将;今仅用作姓氏。
⑤户:古义为门,木兰当户织;今义人家、门第。
⑥迷离:古义为眯着眼,今义模糊而难以分辨清楚。
⑦十二:古义为虚数多,今义数词,十二。
一词多义
市:a.集市,e.g.:东市买骏马;b.买,e.g.:愿为市鞍马。(名词作动词。我愿意为此去买鞍马。)
买:a.买(东西), e.g.:东市买骏马;b.雇,租,e.g.:欲买舟而下。
愿:a愿意,e.g.:愿为市鞍马;b希望,e.g.:愿驰千里足。
词语活用
①“何”疑问代词作动词,是什么。问女何所思。
②“策”名词作动词,登记。策勋十二转。
③“骑”动词作名词,战马。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成语:扑朔迷离
原指难辨兔的`雄雌,比喻辨认不清是男是女。现指形容事情错综复杂,难于辨别。
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
①省略句:愿为市鞍马。(愿为‘此’市鞍马”,“此”指代父从军这件事。)
愿意为此去买鞍马。
②倒装句:问女何所思(“何所思”是“思所何”的倒装。宾语前置。)
问一声闺女想的是什么?
③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木兰)不远万里,奔赴战场,像飞一样地跨过一道道的关,越过一座座的山。将军和壮士身经百战,历经数年,有的战死,有的活下来凯旋。
④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当着窗户对着镜子整理头发和贴上装饰。
木兰诗 / 木兰辞
南北朝:佚名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惟闻 通: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惟闻 通:唯)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一作:愿借明驼千里足)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帖通:贴;惊忙一作:惶;惶火伴 通:伙)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木兰诗中的通假字有哪些
通假字是指字音与本字相同或相*,用来代替本字的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木兰诗中的通假字有哪些,欢迎大家借鉴和分享。
木兰诗中的通假字有:
①.对镜帖花黄:“帖”通“贴”,贴,粘贴。
木兰诗中的古今异义:
①爷:古义指父亲,e.g.:卷卷有爷名;今指爷爷,即父亲的父亲。
②走:古义为跑,双兔傍地走;今义行走。
③但:古义为只,副词,e.g.: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今常用作转折连词。
④郭:古义为外城,e.g.:出郭相扶将;今仅用作姓氏。
⑤户:古义为门,木兰当户织;今义人家、门第。
⑥迷离:古义为眯着眼,今义模糊而难以分辨清楚。
⑦十二:古义为虚数多,今义数词,十二。
【拓展延伸】
通假字的种类
1. 古今字
所谓古今字,是一种纵向历时的同词异字现象,是反映同一概念而先后产生的字。即记录同一个词(实际是词的某一义项),不同时代、社会用字有所不同,前一个时代所用的字叫古字,后一个时代所用的字叫今字。这里所说的古今和古今字都是相对而言的。古今字是记录同一个词古今用字有异造成的历史现象,即古用彼,而今用此。
古今字的产生是为了减轻古字多义的负担。古字先出,今字是为承担古字某一部分意义而后造的字。它是在古字原有的形体基础上,增加义符或更换义符、声符而后创造的区别字。
古今字来源主要有三个,这就是:由于汉字的分化,母字与后造分化字构成的古今字;同音假借,被借字与借字构成的古今字;古今对异体字的异用构成的古今字。
【文段阅读】
冬①,楚子②及诸侯围宋,宋公孙固如③晋告急。先轸曰:报施④救患,取威定霸⑤,于是乎在矣⑥。狐偃曰:楚始得曹,而新昏于卫⑦,若伐曹、卫,楚必救之,则齐、宋免⑧矣。于是乎⑨于被庐,作⑩三军,谋元帅。
《左传·僖公二十七年》
【注释】
①冬:鲁僖公二十七年冬。②楚子:楚成王。③如:去,到。④施:施舍的恩惠,活用作名词。⑤取威定霸:取得威望,成就霸业。⑥于是乎在矣:就在这里了。于是乎用在后一分句前面,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可不译。⑦新昏于卫:(楚成王)新*和卫国通婚。昏:婚的古字。⑧免:免于被攻打。⑨ (sTu):检阅,阅兵。⑩作:鼓舞,振作。
【译文】
鲁僖公二十七年冬季,楚成王和诸侯围困宋国。宋国的公孙固到晋国报告紧急情况。先轸说:报答施舍,救援患难,取得威望,成就霸业,都在这里了。狐偃说:楚国刚刚得到曹国,又新*和卫国通婚,假如攻打曹、卫两国,楚国必定救援,那么齐国和宋国就可以免于被攻了。 于是就在被庐检阅军队,振作三军的士气,寻求可作统帅的元帅。、
古今字在注释时表述为:后来写作某,或某的古字。
【文段阅读】
六月壬申①,师至于靡笄之下。齐侯使②请战③,曰:子以君师辱于敝邑④,不腆敝赋⑤,诘朝⑥请见。对曰:晋与鲁、卫,兄弟也。来告曰:大国朝夕释憾⑦于敝邑之地。寡君不忍,使群臣请于大国,无令舆师淹于君地⑧。能进不能退,君无所辱命。齐侯曰:大夫之许,寡人之愿也;若其不许,亦将见也⑨。齐高固入晋师,桀⑩石以投人,禽之而乘其车,系桑本焉12 ,以徇
13 齐垒,曰:欲勇者,贾余馀勇14 。
《左传·成公二年》
【注释】
①六月壬申:鲁成公二年,六月十六日。 ②使:派人。 ③请战:挑战。请:要求,有表示谦敬的意思。 ④辱于敝邑:光临敝国的土地。辱:有屈尊、**之意,表示谦敬。 ⑤不腆敝赋:不腆,自称的谦词;敝赋,对己方军队的谦称。 ⑥诘朝:明晨。 ⑦释憾:解恨,借事报复。⑧无令舆师淹于君地:不要让我军滞留在贵国的土地上(即速战速决)。淹:滞留。⑨若其不许,亦将见也:如果不答允,也一定要交战。⑩桀:通揭,举。11禽:后作擒,抓住。12系桑本焉:把桑树根系在车上。本:根。焉:兼词,在那里。13徇:示众。14贾余馀勇:买我多余的勇气。贾:买。
【译文】
六月十六日军队到达靡笄山下。齐侯(齐顷公)派人挑战,说:您率领的国君的军队光临敝国的土地,敝国的兵力不雄厚,请明晨相见。回答说:晋国与鲁、卫两国,互为兄弟(都是姬姓国)。他们来告诉说:齐国老是到敝国的土地上发泄不满。我们的国君(晋景公)不忍心,派我们这班臣子来向大国请求,同时又不让我军滞留在贵国的土地上。能进不能退,齐君不会有命令落空的事情出现。齐侯说:您答允交战,固然是我的愿望;如果不答允,也一定要交战的。齐国的高固(齐大夫)徒步闯入晋军,举起石头掷人,擒获晋军的人并登上他们的战车,把桑树根系在车上,作为战利品的标志,以让齐营的众人都看见,说:想要勇气的人尽管来买我多余的勇气!
2. 狭义通假字(通用字、假借字)
通假字是通用字和假借字的简称,所谓古今通假,就是两个字通用,或者这个字借用为那个字的意思,它们相互间往往只是语音相同或相*,并没有意义上的联系,所以又称为同音通假或同音假借。
(1)通用字,是本有其字的假借,可以补出本字,属于临时借用。古人写作时,不用原有的专用字或仓卒无其字而写成另外一个同音或音*的字,这种借用的字,就是本有其字的通假字,与古今字存在交叉。如:君子生非异也(《荀子? 劝学》)中的生与性,则知明而行无过(《荀子·劝学》)中的知与智等。
【文段阅读】
四十年,燕、秦、楚、三晋合谋,各出锐师①以伐,败②我济西。王解而却③。燕将乐毅遂入临淄,尽取齐之宝藏器。王出亡,之④卫。卫君辟⑤宫舍⑥之,称臣而共⑦具。王不逊,卫人侵之。王去⑧,走邹、鲁,有骄色,邹、鲁君弗内⑨,遂走莒,楚使淖齿将兵救齐,因相⑩齐王。淖齿遂杀王而与燕共分齐之侵地卤器。
《史记·田敬仲完世家》
【注释】
①锐师:精锐部队。 ②败:打败。 ③解:溃散;却:败退。 ④之:去,到。 ⑤辟:通避,避让,这里指让出宫殿。 ⑥舍:用作动词,安排住宿。 ⑦共:同供。供给。 ⑧去:离开。 ⑨内:收容,接纳。纳的古字。 ⑩相:辅佐,帮助。11卤:通掳。掠夺。
【译文】
王四十年,燕、秦、楚及三晋合谋,各自派出精兵来进攻齐国,在济水以西打败齐军。齐王的军队溃散退却。燕将乐毅于是攻入齐都临淄,全部掠取了齐国收藏的珍宝礼器。王出逃到卫国,卫国国君让出王宫给他居住,向他称臣并供给他用具。王却很傲慢,卫国人就去侵扰他。王只得离开卫国,跑到邹国、鲁国,表现出傲慢的神气,邹、鲁的国君都不收留他,于是又跑到莒。这时楚国派淖齿领兵救援齐国,因而就辅佐齐王。结果淖齿竟把王杀了,并与燕国一起瓜分了所侵占的齐国的土地和掠夺的宝器。
某些词原先已有专用字,但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另外找一个读音相同或相*的字来代替它。在通假字中,有的经常通用;如:伸――信,叛――畔。有的是偶尔借用,如:乡――向,亡――物,通假字在注释时表述为:通某字。
【文段阅读】
释之曰:夫①绛侯、东阳侯称为长者,此两人言事曾②不能出口,岂效此啬夫喋喋利口捷给③哉!且秦以任④刀笔之吏⑤,争以亟疾苛察相高,其敝徒文具⑥,亡恻隐之实。以故不闻其过,陵迟⑦至于二世,天下土崩⑧。今陛下以啬夫口辩而超迁⑨之,臣恐天下随风靡⑩,争口辩,亡其实。且下之化上,疾于景响 12 ,举错 13 不可不察也。文帝曰:善。
《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
【注释】
①夫:发语词,不译。②曾:却,简直。③啬夫喋喋利口捷给:喋喋不休、伶牙俐齿的啬夫。捷给:应对及时;啬夫:小吏名。④任:重用。⑤刀笔之吏:掌管公文案牍的书吏。⑥徒文具:只有表面的官样文书。⑦陵迟:越来越衰弱、衰败。⑧土崩:像土一样崩塌。⑨超迁:破格提拔。⑩随风靡:闻风追随、效法。11下之化上:下面的人被上面的人所影响。12 疾于景响:比影子随形、回响应声还快。景:影的古字。13举错:办什么,不办什么。错:通措, 停置,停办。
【译文】
木兰诗
一、全文讲解篇
诗歌对木兰代父从军的缘由、离别、辞官还乡、家人团聚的内容写得详细。对出征前的准备及十年的征战内容则写得简略。这样处理详略,不只为了求得行文的变化,使结构疏密有致,主要是为了更好地刻画人物。
以细腻的心理刻画来塑造人物形象。第二段中对木兰心理刻画是全文最精彩的部分:“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这段描写展示了木兰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表现木兰那少年缠绵的情怀。思念之情与爱国之情交织在一起,刻画出木兰毅然离家保国,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和刚强的性格。
用词精当。如木兰辞官还乡,同亲人合家欢聚一节,文中用一系列动词:“开”、“坐”、“脱”、“著”、“理”、“铁”,含蓄地展示了木兰此时的心理——急于恢复女儿装,表现了木兰对和*生活的向往和归来后喜不自禁的心情,刻画出了木兰天真活泼、淳朴可爱的性格。
二、重点复*篇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机杼zhù 可kè汗hán 鞍鞯jiān 辔pèi头 溅jiān溅 啾jiū啾 柝tuò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木兰当户织 当:对着。(2)惟闻女叹息 惟:只。 (3)愿为市鞍马 市:买。 (4)赏赐百千强 强:有余。 (5)出郭相扶将 郭:外城。(6)著我旧时裳 著:穿。 (7)双兔傍地走 傍:靠*,贴*。(8)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但:只。 (9)万里赴戎机 戎机:战争。 (10)旦辞爷娘去 旦:早晨。
3.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对镜帖花黄 帖通贴,贴上
二、重点句子
1.用原文填空。(1)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2)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3)木兰替父从军的原因是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4)表现将士苦寒生活的句子是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5)表明木兰功劳之大、赏赐之多的句子是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听不见爹娘呼唤女儿的声音,只听见燕山胡人战马的嘶鸣声。 点拨:重点理解“但”“闻”“溅溅”等词语。(2)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不远万里,奔赴战场,像飞一样地跨过一道道的关,越过一座座的山。点拨:重点理解“戎机”“度”等词语。(3)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雌雄两兔一起并排着跑,怎能辨别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
点拨:重点理解“傍地走”“安”等词语。(4)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可汗问木兰想要什么,木兰回答不想做官。 点拨:重点理解“问所欲”“不用”等词语。
四、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木兰诗》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
◇通假字:“帖”通“贴”,“火”通“伙”
◇修辞手法:顶针、互文、对偶、反复(P68 练*二、三)
重点难点句子
1.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解析: 这一句写木兰停机叹息,设置了悬念,使读者产生疑问,自然引出下文。“不闻”“惟闻”两句对偶。
2.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解析: 反复写“无所思”、“无所忆”,反映了木兰从军前复杂的心理活动及严肃认真的态度。“女亦”两句是复沓句。复沓与叠句的区别是,复沓可以更换少数词语,而叠句的词语完全相同。“女亦”两句,以及“旦辞爷娘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两节八句,也是复沓。
3.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解析: 一方面写征途的遥远、行军的神速和军情的紧急,大刀阔斧地表现出出征健儿的豪迈气概;一方面以宿营地的空寂荒凉的夜景烘托木兰离家愈远思亲愈切,细针密线地刻画年轻女子的细腻情怀,从而揭示出生活的骤然变化在木兰性格中引起的特殊矛盾。这两句写出了儿女情深和英雄气概。
4.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解析:这句话紧承第三自然段,是对上段描写的奔驰征途情景高度、形象的概括,表明驰抵战场。也把行文引到描写战场上的生活和战斗上来,在诗篇前后段落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5.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解析:此六句写了家人的不同举动,符合每个人的身份、性格、年龄特点,描写出家中的欢乐气氛,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亲切意味。
重点段落
对最后一自然段的理解. 解析:最后一自然段是个生动的比喻,以此比喻表现木兰的机智聪慧,和伙伴们的惊讶;也是吟唱者对木兰的赞颂之词。此外,以雄兔雌兔比喻人之男女,恰恰是民歌语言运用的特点。
疑难解惑
1.如何理解木兰这一人物形象?解析:木兰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不朽的人物形象。她是一个少女,又是一个金戈铁马的英雄。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她挺身而出,驰骋沙场,立下汗马功劳;胜利归来以后又谢绝*,返回家园,重新从事和*劳动。她爱亲人也爱国家,把对国家对亲人理责任感融合到了一起。木兰的形象,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淳朴的优秀品质。
2.作者为什么对《木兰诗》进行这样的繁简处理?解析:这首诗所要突出的正是木兰孝敬父母、勇于担当重任的性格,所以对残酷的战争一笔带过,而对能够反映美好心灵的内容则不惜笔墨。另外,这种繁简安排似乎还隐含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祝福,对战争的冷淡和远离。
《木兰诗》(南北朝乐府北方民歌)
1.《木兰诗》中写木兰从军的原因是的诗句是: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2.《木兰诗》中面对可汗大点兵,木兰作出的决定是: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3.《木兰诗》中写木兰出征前紧张准备的句子是: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4.《木兰诗》中写木兰奔赴前线思念亲人的句子是: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5.《木兰诗》中的“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这两句诗,通过环境描写,渲染出十年军旅生活悲壮.严酷的气氛,烘托出木兰勇敢、坚强的性格。
6.《木兰诗》中描写木兰战功显赫的句子是: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7.《木兰诗》中从“归来见天子”一段里你揣摩一下木兰希望过什么样的生活? 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8.《木兰诗》中概括木兰十年征战生活的句子是: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9.出自《木兰诗》的成语“扑朔迷离”比喻事情错综复杂,不易辨*相,其原话是:“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10.《木兰诗》中描写边塞军营夜景,借星夜哨兵为战场上的木兰做了一幅剪影式勾勒的诗句是: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11.《木兰诗》中描写木兰万里迢迢,奔赴战场的诗句是: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12.《木兰诗》中与成语“扑朔迷离”有关且用生动而通俗的比喻,道出全诗主旨的诗句是: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13.《木兰诗》中说明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且概括了木兰多年征战经历的名句是: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14.《木兰诗》中表现木兰凯旋而归后的强烈愿望诗句是: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还故乡。
木兰诗中的通假字有哪些
通假字是指字音与本字相同或相*,用来代替本字的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木兰诗中的通假字有哪些,欢迎大家借鉴和分享。
木兰诗中的通假字有:
①.对镜帖花黄:“帖”通“贴”,贴,粘贴。
木兰诗中的古今异义:
①爷:古义指父亲,e.g.:卷卷有爷名;今指爷爷,即父亲的父亲。
②走:古义为跑,双兔傍地走;今义行走。
③但:古义为只,副词,e.g.: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今常用作转折连词。
④郭:古义为外城,e.g.:出郭相扶将;今仅用作姓氏。
⑤户:古义为门,木兰当户织;今义人家、门第。
⑥迷离:古义为眯着眼,今义模糊而难以分辨清楚。
⑦十二:古义为虚数多,今义数词,十二。
【拓展延伸】
通假字的种类
1. 古今字
所谓古今字,是一种纵向历时的同词异字现象,是反映同一概念而先后产生的字。即记录同一个词(实际是词的某一义项),不同时代、社会用字有所不同,前一个时代所用的字叫古字,后一个时代所用的字叫今字。这里所说的古今和古今字都是相对而言的。古今字是记录同一个词古今用字有异造成的历史现象,即古用彼,而今用此。
古今字的产生是为了减轻古字多义的负担。古字先出,今字是为承担古字某一部分意义而后造的字。它是在古字原有的形体基础上,增加义符或更换义符、声符而后创造的区别字。
古今字来源主要有三个,这就是:由于汉字的分化,母字与后造分化字构成的古今字;同音假借,被借字与借字构成的古今字;古今对异体字的异用构成的古今字。
【文段阅读】
冬①,楚子②及诸侯围宋,宋公孙固如③晋告急。先轸曰:报施④救患,取威定霸⑤,于是乎在矣⑥。狐偃曰:楚始得曹,而新昏于卫⑦,若伐曹、卫,楚必救之,则齐、宋免⑧矣。于是乎⑨于被庐,作⑩三军,谋元帅。
《左传·僖公二十七年》
【注释】
①冬:鲁僖公二十七年冬。②楚子:楚成王。③如:去,到。④施:施舍的恩惠,活用作名词。⑤取威定霸:取得威望,成就霸业。⑥于是乎在矣:就在这里了。于是乎用在后一分句前面,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可不译。⑦新昏于卫:(楚成王)新*和卫国通婚。昏:婚的古字。⑧免:免于被攻打。⑨ (sTu):检阅,阅兵。⑩作:鼓舞,振作。
【译文】
鲁僖公二十七年冬季,楚成王和诸侯围困宋国。宋国的公孙固到晋国报告紧急情况。先轸说:报答施舍,救援患难,取得威望,成就霸业,都在这里了。狐偃说:楚国刚刚得到曹国,又新*和卫国通婚,假如攻打曹、卫两国,楚国必定救援,那么齐国和宋国就可以免于被攻了。 于是就在被庐检阅军队,振作三军的士气,寻求可作统帅的元帅。、
古今字在注释时表述为:后来写作某,或某的古字。
【文段阅读】
六月壬申①,师至于靡笄之下。齐侯使②请战③,曰:子以君师辱于敝邑④,不腆敝赋⑤,诘朝⑥请见。对曰:晋与鲁、卫,兄弟也。来告曰:大国朝夕释憾⑦于敝邑之地。寡君不忍,使群臣请于大国,无令舆师淹于君地⑧。能进不能退,君无所辱命。齐侯曰:大夫之许,寡人之愿也;若其不许,亦将见也⑨。齐高固入晋师,桀⑩石以投人,禽之而乘其车,系桑本焉12 ,以徇
13 齐垒,曰:欲勇者,贾余馀勇14 。
《左传·成公二年》
【注释】
①六月壬申:鲁成公二年,六月十六日。 ②使:派人。 ③请战:挑战。请:要求,有表示谦敬的意思。 ④辱于敝邑:光临敝国的土地。辱:有屈尊、*之意,表示谦敬。 ⑤不腆敝赋:不腆,自称的谦词;敝赋,对己方军队的谦称。 ⑥诘朝:明晨。 ⑦释憾:解恨,借事报复。⑧无令舆师淹于君地:不要让我军滞留在贵国的土地上(即速战速决)。淹:滞留。⑨若其不许,亦将见也:如果不答允,也一定要交战。⑩桀:通揭,举。11禽:后作擒,抓住。12系桑本焉:把桑树根系在车上。本:根。焉:兼词,在那里。13徇:示众。14贾余馀勇:买我多余的勇气。贾:买。
【译文】
六月十六日军队到达靡笄山下。齐侯(齐顷公)派人挑战,说:您率领的国君的军队光临敝国的土地,敝国的兵力不雄厚,请明晨相见。回答说:晋国与鲁、卫两国,互为兄弟(都是姬姓国)。他们来告诉说:齐国老是到敝国的土地上发泄不满。我们的国君(晋景公)不忍心,派我们这班臣子来向大国请求,同时又不让我军滞留在贵国的土地上。能进不能退,齐君不会有命令落空的事情出现。齐侯说:您答允交战,固然是我的愿望;如果不答允,也一定要交战的。齐国的高固(齐大夫)徒步闯入晋军,举起石头掷人,擒获晋军的人并登上他们的战车,把桑树根系在车上,作为战利品的标志,以让齐营的众人都看见,说:想要勇气的人尽管来买我多余的勇气!
2. 狭义通假字(通用字、假借字)
通假字是通用字和假借字的简称,所谓古今通假,就是两个字通用,或者这个字借用为那个字的意思,它们相互间往往只是语音相同或相*,并没有意义上的联系,所以又称为同音通假或同音假借。
(1)通用字,是本有其字的假借,可以补出本字,属于临时借用。古人写作时,不用原有的专用字或仓卒无其字而写成另外一个同音或音*的字,这种借用的字,就是本有其字的通假字,与古今字存在交叉。如:君子生非异也(《荀子? 劝学》)中的生与性,则知明而行无过(《荀子·劝学》)中的知与智等。
【文段阅读】
四十年,燕、秦、楚、三晋合谋,各出锐师①以伐,败②我济西。王解而却③。燕将乐毅遂入临淄,尽取齐之宝藏器。王出亡,之④卫。卫君辟⑤宫舍⑥之,称臣而共⑦具。王不逊,卫人侵之。王去⑧,走邹、鲁,有骄色,邹、鲁君弗内⑨,遂走莒,楚使淖齿将兵救齐,因相⑩齐王。淖齿遂杀王而与燕共分齐之侵地卤器。
《史记·田敬仲完世家》
【注释】
①锐师:精锐部队。 ②败:打败。 ③解:溃散;却:败退。 ④之:去,到。 ⑤辟:通避,避让,这里指让出宫殿。 ⑥舍:用作动词,安排住宿。 ⑦共:同供。供给。 ⑧去:离开。 ⑨内:收容,接纳。纳的古字。 ⑩相:辅佐,帮助。11卤:通掳。掠夺。
【译文】
王四十年,燕、秦、楚及三晋合谋,各自派出精兵来进攻齐国,在济水以西打败齐军。齐王的军队溃散退却。燕将乐毅于是攻入齐都临淄,全部掠取了齐国收藏的珍宝礼器。王出逃到卫国,卫国国君让出王宫给他居住,向他称臣并供给他用具。王却很傲慢,卫国人就去侵扰他。王只得离开卫国,跑到邹国、鲁国,表现出傲慢的神气,邹、鲁的国君都不收留他,于是又跑到莒。这时楚国派淖齿领兵救援齐国,因而就辅佐齐王。结果淖齿竟把王杀了,并与燕国一起瓜分了所侵占的齐国的土地和掠夺的宝器。
某些词原先已有专用字,但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另外找一个读音相同或相*的字来代替它。在通假字中,有的经常通用;如:伸――信,叛――畔。有的是偶尔借用,如:乡――向,亡――物,通假字在注释时表述为:通某字。
【文段阅读】
释之曰:夫①绛侯、东阳侯称为长者,此两人言事曾②不能出口,岂效此啬夫喋喋利口捷给③哉!且秦以任④刀笔之吏⑤,争以亟疾苛察相高,其敝徒文具⑥,亡恻隐之实。以故不闻其过,陵迟⑦至于二世,天下土崩⑧。今陛下以啬夫口辩而超迁⑨之,臣恐天下随风靡⑩,争口辩,亡其实。且下之化上,疾于景响 12 ,举错 13 不可不察也。文帝曰:善。
《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
【注释】
①夫:发语词,不译。②曾:却,简直。③啬夫喋喋利口捷给:喋喋不休、伶牙俐齿的啬夫。捷给:应对及时;啬夫:小吏名。④任:重用。⑤刀笔之吏:掌管公文案牍的书吏。⑥徒文具:只有表面的官样文书。⑦陵迟:越来越衰弱、衰败。⑧土崩:像土一样崩塌。⑨超迁:破格提拔。⑩随风靡:闻风追随、效法。11下之化上:下面的人被上面的人所影响。12 疾于景响:比影子随形、回响应声还快。景:影的古字。13举错:办什么,不办什么。错:通措, 停置,停办。
【译文】
古诗晚春韩愈读音和解释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中,大家一定没少看到经典的古诗吧,广义的古诗,泛指*战争以前*所有的诗歌,与*代从西方传来的现代新诗相对应。古诗的类型多样,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古诗晚春韩愈读音和解释,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原文】:
晚春
韩愈
草木知春不久归,
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
惟解漫天作雪飞。
晚春注音:
cǎo mù zhī chūn bú jiǔ guī
bǎi bān hóng zǐ dòu fāng fēi
yáng huā yú jiá wú cái sī
wéi jiě màn tiān zuò xuě fēi
晚春翻译:
花草树木知道春天即将归去,都想留住春天的脚步,纷纷争奇斗艳。就连那没有美丽颜色的.杨花和榆钱也不甘寂寞,随风起舞,好像漫天飞雪。
晚春字词解释:
晚春:春季的最后一段时间 。
不久归:这里指春天很快就要过去了。
杨花:指柳絮。
榆荚:亦称榆钱。榆未生叶时,先在枝间生荚,荚小,形如钱,荚花呈白色,随风飘落。
才思:文艺创作的思路;文思。
解(jiě):知道。
创作背景:
此诗为《游城南十六首》中的一首。钱仲联《集释》系此诗于唐宪宗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此时韩愈已年*半百。
作者介绍:
韩愈(768年~824年),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贞元八年(792年)进士。曾任国子博士、刑部侍郎等职,因谏阻宪宗奉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后官至吏部侍郎。卒谥“文”。倡导古文运动,其散文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其诗力求新奇,有时流于险怪,对宋诗影响颇大。有《昌黎先生集》。
作品介绍:
《晚春》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诗作,这是一首写暮春景物的七绝。此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描写花草树木得知春天不久就要归去,于是各逞姿色,争芳斗艳,欲将春天留住,就连那本来没有任何姿色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好像雪花随风飞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全诗表达了诗人惜春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蕴含应抓住时机,乘时而进,创造美好未来之意。
晚春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暮春景色的七绝。乍看来,只是写百卉千花争奇斗艳的常景,但进一步品味便不难发现,诗写得工巧奇特,别开生面。诗人不写百花稀落、暮春凋零,却写草木留春而呈万紫千红的动人情景:花草树木探得春将归去的消息,便各自施展出浑身解数,吐艳争芳,色彩缤纷,繁花似锦,就连那本来乏色少香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而化作雪花随风飞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诗人体物入微,发前人未得之秘,反一般诗人晚春迟暮之感,摹花草灿烂之情状,展晚春满目之风采。寥寥几笔,便给人以满眼风光、耳目一新的印象。
说这首诗*中翻新,颇富奇趣,还在于诗中拟人化手法的奇妙运用,糅人与花于一体。“草木”本属无情物,竟然能“知”能“解”还能“斗”,而且还有“才思”高下有无之分。想象之奇,实为诗中所罕见。末二句尤其耐人咀嚼,读者大可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毫无羁绊的大胆想象,使人思之无穷,味之不尽。
再细加揣摩,此诗熔景与理于一炉。可以透过景物描写领悟出其中的人生哲理:诗人通过“草木”有“知”、惜春争艳的场景描写,反映的其实是自己对春天大好风光的珍惜之情。面对晚春景象,诗人一反常见的惜春伤感之情,变被动感受为主观参与,情绪乐观向上,很有新意。你看,“杨花榆荚”不因“无才思”而藏拙,不畏“班门弄斧”之讥,为“晚春”添色。这就给人以启示:一个人“无才思”并不可怕,要紧的是珍惜光阴,不失时机,“春光”是不负“杨花榆荚”这样的有心人的。
钱钟联《集释》系此诗于元和十一年。注引朱彝尊《批韩诗》云:"此意作何解?然情景却是如此。"的确,仅就描写暮春景色而言,此诗可谓有情有趣,亦不落俗套。诗题又作《游城南晚春》,可知所写乃春游郊外所见。诗人全用拟人手法,不说人之惜春,而说草树亦知春将不久,因而百花争艳,各呈芳菲。凑热闹的还有朴素无华的杨花榆荚,像飞雪一般漫天遍野地飘舞。人言草木无情,诗偏说它们有知,或"斗"或"解",活泼有趣。这是此诗明白有趣之处。
然而"无才思"三字颇怪异,遂引起后人诸多猜测。或谓劝人勤学,不要像杨花那样白首无成;或谓隐喻人之无才,作不出好文章;或言有所讽喻;或言赞赏杨花虽无芳华,却有情趣和勇气。细审诗意,诗人当是赞赏杨花的。"无才思"应是故作顿挫的谐谑之笔。
此诗之寓意,见仁见智,不同的人生阅历和心绪会有不同的领悟。
名家点评
朱彝尊《批韩诗》:朱彝尊曰:此意作何解?然情景却是如此。
汪森《韩柳诗选》:意带比兴,出口自活,以下数首皆然。
潘德舆《养一斋诗话》:(王昌龄《青楼曲》)第二首起句云“驰道杨花满御沟”,此即“南山荟蔚”景象,写来恰极天然无迹。昌黎诗云:“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便嚼破无全味矣。
朱宝莹《诗式》:春日晚春,则处处应切晚字。首句从“春”字盘转到“晚”字,可谓善取逆势。二句写晚春之景。三句又转出一景,盖于红紫芳菲之中,方现十分绚烂之色,而无如扬花、榆荚不解点染,惟见漫天似雪之飞耳。四句分二层写,而“晚春”二字,跃然纸上。正无俟描头画角,徒费琢斫,只落小家数也。此首合上《春雪》一首,纯从涵泳而出,故诗笔盘旋回绕,一如其文,古之大家,有如是者。(品)沉着。
杰出的诗人为千百年来人们所敬仰!脍炙人口的绝句古诗,为历代世人争相传诵,记住这些经典,让我们的前行路更宽更*!为您倾情整理《东陂遇雨率尔贻谢南池》,希望对您有所启迪。
孟浩然 东陂遇雨率尔贻谢南池
【译文及注释】
是不是觉得东陂遇雨率尔贻谢南池非常经典,非常有意蕴?在此,小编推出了专题池上古诗读音,请您阅读。
精美的句子,常常以励志的句子、正能量的句子、唯美的句子、人生感悟的句子、伤感的句子、搞笑的句子等等面目出现,经过时间的淘洗,流传下来的往往简短而有深意。励志的句子网向您推荐偃旗息鼓的意思_偃旗息鼓造句_偃旗息鼓的读音,希望您能保持好心情。
【解释】:偃:仰卧,引伸为倒下。放倒旗子,停止敲鼓。原指行军时隐蔽行踪,不让敌人觉察。现比喻事情终止或声势减弱。
【出自】:《三国志蜀书赵云传》裴松之注引《赵云别传》:云入营,更大开门,偃旗息鼓,公军疑云有伏兵,引去。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宾语;比喻停止斗争等
【*义词】:销声匿迹
【反义词】:大张旗鼓、重整旗鼓
偃旗息鼓造句:
01此行既是偷袭,当然得偃旗息鼓,隐密行踪。
02我军势弱,可偃旗息鼓,埋伏于此,俟机攻其不备。
03连续打了几天仗,敌军突然偃旗息鼓,不知有何阴谋?
04让我军来个欺敌之计,大开寨门,偃旗息鼓,引敌入彀。
05对方既然竖起白旗,我们就暂时偃旗息鼓,静观其变吧!
06得饶人处且饶人,你们的争执就偃旗息鼓吧!
07我看这事就偃旗息鼓吧,再斗下去没完没了。
08没想到他突然宣布退选,偃旗息鼓地携妻出国。
09闢建游乐场一事本已成熟,但大地震后,偃旗息鼓,无人再提。
10由于警力部署妥善,原来准备械斗的两帮人马,只好偃旗息鼓,纷纷散去。
读了“偃旗息鼓的意思_偃旗息鼓造句_偃旗息鼓的读音”,有没有一两句让您喜欢的短句?希望您喜欢小编为您推荐的九库说说,更多好内容请阅读绝句古诗读音,祝您开心愉快!
古诗中的春
在学*、工作乃至生活中,说到古诗,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古诗有固定的诗行,也会有固定的体式。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古诗中的春,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转眼间,严冬已逝,春姑娘悄悄地降临人间,带给人间温暖、诗意。春天,是美好的季节,是充满诗意的季节。春天,意味着生机勃勃的开始。自古以来,多少诗人喜爱春天,赞美春天,歌颂春天。春天,景色宜人,鸟语花香。走进这姹紫嫣红的古诗百花园,随意采撷几朵散发着诗意的芬芳的咏春诗,慢慢品读,细细感受,不知不觉间,已陶醉其中。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这是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看啊,绿竹萧疏,掩映着几树桃花,树上的桃花竞相开放,一眼望去,如一片粉色的汪洋。一江凌波荡漾的春水,一群鸭子首先感到了暖意,争先恐后地跑到江水上,欢畅地游着。串串“嘎嘎嘎”的欢叫声在江的上空回荡……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是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咏柳》。在那清澈的湖水边,有几位婀娜多姿的姑娘,在专心地梳妆。那一头碧绿的秀发,修长地垂在胸前,清风荡漾,那一头秀发随风飘扬。那便是伫立在河边的杨柳。春风这位发型师技术多么精湛啊!那细细的柳叶,那曼长披拂的柳条,都是经过他的精心设计和裁剪的。他给大地裁制出了一朵朵鲜红嫩绿的花花草草,给大地换上了新装,带来了勃勃生机。诗人借助柳树歌颂春天,诗中洋溢着诗人对早春的喜爱和赞美。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是宋代诗人叶绍翁的《游园不值》。诗人到朋友家里做客,远远的就看到了朋友家的'小园,一条绿色的小路弯弯着隐没在那道柴门后,初春的小草刚发嫩芽。抬眼望去,杏树的枝头,群花雀跃,你一朵我一堆的争着闹着,有的害羞,有的欢悦,也有慵懒的半开半闭的,一阵阵沁人心脾的香气从门缝里往外飘着,我不敢惊动这些春天的小精灵。
漫步古詩百花園,徜徉在诗的海洋里。嗅着手中那幾朵散發著清香的詠春詩朵。仿佛已和春天有了亲密的约定!"
古诗中通假字的读音 古诗里的通假字读音 古诗中的通假字到底读哪个音 古诗中有通假字易读错的字 古诗中的通假字图片 通假字在古诗中的占比 七年古诗中的通假字 初三古诗中的通假字 古诗中通假字的原因 示儿古诗中的通假字是哪个 古诗中的通假字可以组词吗 黄鹤楼古诗中的通假字 初中语文古诗中的通假字 古诗中的还读音 古诗中的还的读音 古诗中还的读音 糁在古诗中的读音 古诗中梅的读音 白在古诗中的读音 古诗中字的读音是 壑在古诗中的读音 古诗中浮的读音 论在古诗中的读音 怨在古诗中的读音 古诗中的露读音 古诗中的野读音 闼在古诗中的读音 竹在古诗中的读音 古诗中斜的读音 用通假字的古诗
东陂遇雨率尔贻谢南池_池上古诗读音 随声附和造句 随声附和的意思和读音_绝句古诗读音 偃旗息鼓的意思_偃旗息鼓造句_偃旗息鼓的读音_绝句古诗读音 古诗中衰字的读音 文言文中的通假字大全 木兰诗的通假字与意思 小儿垂钓古诗的读音 关于斜字古诗词的读音 木兰诗中的通假字有哪些 元日王安石古诗读音 荀子《劝学》通假字读音 木兰诗里的通假字 黄鹤楼古诗崔颢的读音 古诗晚春韩愈读音和解释 木兰诗中的通假字有哪些(木兰诗全文考题及释义) 鹿柴古诗带拼音注释(鹿柴的读音全文解释) 随声附和造句 随声附和的意思和读音_绝句古诗读音 东陂遇雨率尔贻谢南池_池上古诗读音 偃旗息鼓的意思_偃旗息鼓造句_偃旗息鼓的读音_绝句古诗读音 古诗中的春 读音不一致的古诗138句 木兰诗的通假字 木兰诗中通假字 古诗中的月亮 关于木兰诗通假字 木兰诗的通假字有哪些 木兰诗中的通假字有哪些 木兰诗中所有的通假字 古诗中的风景
描写关于风铃的古诗 红楼贾雨村的古诗 屈原与大自然互动的古诗 带杏的古诗情诗 古诗中的汴州今指哪 四川适合养老的古诗 天津古人留下的古诗 古诗中形容鸟叫好听的词语 含有茱的古诗 身体的古诗 有两只鸟在树上的古诗 相携一起读书的古诗词 关于杨铭华的古诗 雪莹写给孩子的古诗 暮江吟的古诗手势 表示凌云壮志的古诗 《泰山》古诗带拼音的 含有野生动物的古诗词 关于老人的歌曲和古诗 古诗悯农二首的视频 赞美美丽花朵的古诗 江南古诗杜甫的诗 形容好味道的古诗词 同时有昕和蔓的古诗词 猜谜语的爱情古诗 写深溪的古诗 诗经中关于童年的古诗 描写春天茶树的古诗 鸟鸣涧古诗的注解 表达柳树的古诗词 形容吵闹失眠的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