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形容北京传统的古诗 >

形容北京传统的古诗

关于形容北京传统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形容北京传统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形容北京传统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形容北京传统的古诗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句子:即与形容北京传统的古诗相关的句子。
语录:即与形容北京传统的古诗相关的名人语录
说说:即与形容北京传统的古诗相关的qq说说、微信朋友圈说说。
名言:即与形容北京传统的古诗相关的名人名言、书籍名言。
诗词:即与形容北京传统的古诗相关的古诗词、现代诗词、千古名句。
祝福语:即与形容北京传统的古诗相关的祝福祝贺词。
心语:即与形容北京传统的古诗相关的早安、晚安朋友圈心语。

  • 北京四合院体现的*传统文化论文

  • 北京
  • 北京四合院体现的*传统文化论文

      在日常学*和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写过论文,肯定对各类论文都很熟悉吧,论文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写论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北京四合院体现的*传统文化论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摘要:

      北京四合院是*民居形式中的精华,是华北地区民居的典型代表。直到现在仍被人所喜爱,其主要原因是它所体现的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浅析北京四合院建筑形式所反映的等级观念,生活观念,民俗观念。

      关键词

      等级观念,封闭观念,风水观念,生活*惯,民间*俗

      传统文化贯穿了*上下五千年的风风雨雨,历史更相变化不断,但北京传统民居四合院作为凝固的历史把*传统的文化、风俗都一一地保存了下来。不管时代如何,它都沉稳的站在北京的土地上固守,为一代又一代的人们遮风避雨。

      一、四合院概况

      北京四合院,是*一种传统的建筑形式。顾名思义,是一个院子四周由房屋围合组成的基本形式,再由这种形式不断地组合,变换。通常由大门、倒座、垂花门、耳房、东西厢房、抄手游廊和正房组成。北京四合院的*面布局多根据胡同的布局而稍有变化,大多都为二进院落;木结构为主,砖石砌墙;屋顶悬山、硬山为主,普通人家做清水屋脊。我国已知最早,最严整的四合院是在西周陕西*凤雏村遗址发现的,*面是矩形,有两进院落,并有明显的中轴线,中轴线上依次是影壁,大门,前堂,后室。由于时间久远,不断地维修、翻新、迁移,我们没有机会见到太早的四合院实例,只能在古画中做研究。“隋朝展子虔《游春图》中就绘有乡村狭长的四合院,可见唐代四合院的格局是前窄后方。”在画作中了解,宋代四合院则沿用汉代前堂后寝的布局。明清时期,四合院发展并不断完善,留下的实物也越来越多,功能越来越齐全。

      二、等级观念的体现

      西周开始,民居建筑的功能特点就与封建等级观念相辅相成,有很多地方可以反映出明显的等级观念以及尊卑有序。北京四合院对外极其封闭,对内敞开,并且院内有多个功能不同的庭院。整个四合院分为内院与外院,垂花门作为中间的分割,客人不能随意进入内院,相反内眷不能轻易到外院,反应了封建家庭中内外有别的等级制度。内院内房间的居住分配也是十分讲究的,全家的核心是家长,所以家长作为最高等级住在正房。其他的一切房屋都是围绕着正房布置的,而且开间、面阔、高矮、装修等规格都要比正房低。正房是家庭生活活动的中心,也是一家人的精神中心,家族的精神象征。除此之外各种不同的朝向、质量、面积住房都要按照尊卑、长幼的次序安排使用。位置最优越的正房,是给老一辈的家长使用居住,左边是祖父母居住,右边是供父母使用。正房的堂屋相当于现在的起居室,是家人活动,招待亲属和年节时摆设贡品祭祖的地方,两侧多用做卧室。东西厢房则有子侄晚辈居住。仆役只能住在从房内。

      垂花门,是民居中最能被大家所熟知的建筑构件,其原因不仅是因为它外形别致,富有美感,更是因为它在四合院内的地位和重要作用。垂花门是内外院的分割,同时又是连接,也称二门。垂花门之外的倒座是外宅,用来接待宾客;以内是主人居住生活的地方,包括正房、耳放、厢房和后罩房等。客人是不允许进入内宅的,所以对客人来说,每一道门都是他与主人之间的屏障阻隔;同时,每进一道门,都象征着自己与主人一家的关系又亲密了。在阶级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居住地的大门等级高低直接反映了房主人的等级和品位地位。

      三、封闭观念

      *的封建社会制度延续了两千多年,自然而然的形成了一整套严整、谨慎的社会行为要求。而北京四合院内向、稳定、秩序分明、生活规律井然有序以及防伪严密的特点和这一要求完全吻合。四合院的四周都是墙壁,并且院墙上没有窗,有些设有很高的通风窗,保证里外不能看见。和外界的唯一通道就是大门,大门一般设在南部院墙的靠东面,为了保证隐私性,并没有把它按照一般对称的*惯安置在中轴线上。大门*时都是紧闭的。不仅如此,外院还设有影壁,屋内有屏风。这些做法都反映了*传统文化中的封建封闭观念。思想封闭,住宅封闭,二者互相影响,相辅相成。

      四、风水观念

      《易经》在*传统文化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相,四相生八卦”、“天人合一”的思想都深入人心,所以直至当代还有很多人认为这是掌握风水堪舆学的比读物。建筑不仅仅是建筑物本身,还包含了它周围的环境因素和人文因素。可以说堪舆学就是古代的建筑环境学。北京四合院从设计到建造都是十分讲究风水的,选择位置、建筑朝向,单体建筑的尺寸,门窗大小以及室内家具的摆设都要经过严谨的风水观念支撑。北京的.胡同多为东西向,胡同的两边都有人家,在胡同北边的四合院,大门开在东南角;在胡同南边的四合院,大门开在西北角。但正房都为院内的北房。北京四合院给人的感觉是淳朴厚重,淡雅质朴。以正房、厢房、倒座为四正向,四角耳房及大门为四偏向,形成八卦方位,因此推定吉位。通常在东南角(巽位)设大门,《易经》中巽位有入的意思。则南(离位)北(坎位)东(震位)均为吉位,北房、南房、东房都要高大来迎合吉利的方位,东北方次吉,能设厨房、储藏等。只有西南方是凶的方位,所以只能建厕所。因此北京四合院方位都是南向(座坎朝离),巽位设大门的布局。

      虽然北京四合院是按照风水堪舆学严格建造的,但是即使是用当代科学的眼光看,也还是具有非常高的科学根据,是有理可寻的。如从北京地区的地势看来“坎宅巽门”布局也是非常合理的,西北高,东南低,院子内部的排水由东南角排到胡同,不会影响到室内的居住生活活动。因此,堪舆学中包含了我们祖先在居住环境和建筑构造等方面的实践经验,并且和当地的情况,民俗都是相辅相成的。

      五、生活*惯

      *家庭的传统居住*惯是整族群居。“宋朝以后的统治阶级,为缓解阶级矛盾,进一步扩大统治阶层,提倡宗族制度。”即一个姓氏祖先的子孙数代都居住在一起,他们认为这样可以防止地主阶级的分化,让宗族家庭成为封建统治者建设国家的基石,能达到巩固国家*的目的。四合院虽然向外封闭,但向内开放。四面房子都向院子开门,各代家庭成员虽然生活独立但又可以互相照应。

      人们都希望自家宽敞,所以向来都是圈地为家。尤其我们人口众多,对土地尤为重视,它给我们生存的基本要素,能给我们希望,是不动产,固有财富。所以院子就出现了。只不过由于人口越来越多,城市的发展,我们不能保存大面积的土地,只能保留院子,院子就显得尤为重要与宝贵。在院子里,除了通道外的大面积都是土地,大多数人家都用来种植花草树木,春华秋实,在自家院子里就能享受大自然带来的美好景象。

      *人提倡内秀,对于财富也是如此“财不外露”。在原始的封建社会是农耕经济为主导,每家都是自给自足,因此,每个家庭之间的交往比较少,隐私的观念比较浓厚,家臭不可外扬,家财不可外露。四合院内外都有大量的遮挡。进门有影壁,内外院之间有垂花门,院落之间有漏窗、花墙、月洞、以及石墙等就充分的表明了主人的这一心理。无论阻隔的方法是什么,都是要达到一个阻止视线的效果,不能一览无余。因此,一个大户人家除了婚丧嫁娶等大事时,把各个门打开之外,*时人们想要在院内生活就必须曲折的穿梭在每个房间院落之内,增加了生活情趣。

      六、民间*俗

      四合院内的生活亲切宁静,庭院宽阔,尺寸方正,尺度适宜,院内养花种树,大多都是海棠、石榴树,也可以养金鱼,荷花,寓意吉祥如意,多子多福,是一个非常理想舒适的生活空间。*的家庭观念是希望生活吉祥美满,顺当如意。能概括的说为“福、禄、寿”。这些观念深深地影响了*民居的装饰装修内容与风格。北京四合院更是把民间*俗的观念表现得淋漓尽致,人们无论在任何时期都对生活有着幸福、美好、吉祥、富裕、和谐的追求。

      *传统的民俗包含吉祥和禁忌两个方面,北京四合院的各处装饰装修、彩绘、雕饰皆体现了这一*传统民间*俗的原则。大家都以吉祥如意,四季*安、风调雨顺、祥瑞祈福等美好的寓意来装饰自家门户。“如以蝙蝠、‘寿’字组成的图案,寓意‘福寿双全’,以花瓶内安插月季花的图案寓意‘四季*安’。而钳于门头上的吉祥语,附在抱柱上的楹联,以及悬挂在室内的书画名作,更是集贤哲古训,古今名句,有时颂山川之美,有时铭处事之学,有时咏鸿鹄之志,风雅备至,充满浓郁的文化气息。”吉祥相对的就是禁忌。在四合院中都避免出现寓意不吉祥的装饰。比如院内不能种桑(丧)树,柳(流)树,梨(离)树,槐(坏)树等,而且要保证院子不能低于胡同街巷的地势低,形成倒吃水。正式在这些复杂、玄幻的装饰内涵中,我们才可以体会到北京四合院一种神秘,不可抗拒的美。

      结语:

      *上下五千年,其丰富的建筑形式给后人留下了一部部凝固的历史画卷。我们对四合院的研究与剖析,不管是对建筑,还是对*传统文化都是有极大的历史意义的。北京四合院是我们的先人用无数的心血和实践成果总结出来的优秀建筑形式,在历史朝代的更叠中伴随着人们生活劳作。不仅给我们留下的记忆是无法代替的,给历史留下的意义也是厚重与深刻的。通过对四合院的学*,我们更深一步的了解了它的历史,并且认识到了它宝贵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文物价值和文化价值,从而能更好的*宝贵丰富的传统文化观念,弘扬发展*传统文化。

[阅读全文]...
  • 北京人过冬至的传统美食

  • 传统,美食,冬至
  • 北京人过冬至的传统美食

      冬至这天各地的食俗不一样,那么在北京有什么食俗呢?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北京人过冬至的传统美食,希望有所帮助!

      1、馄饨

      过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息战乱,能过上太*日子。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吃馄饨。

      另有一种说法:冬至之日,京师各大道观有盛大法会。道士唪经、上表,庆贺元始天尊诞辰。道教认为,元始天尊象征混沌未分,道气未显的第一大世纪。故民间有吃馄饨的*俗。《燕京岁时记》云:“夫馄饨之形有如鸡卵,颇似天地混沌之象,故于冬至日食之。”实际上“馄饨”与“混沌”谐音,故民间将吃馄饨引伸为,打破混沌,开辟天地。后世不再解释其原义,只流传所谓“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谚语,把它单纯看做是节令饮食而已。

      2、饺子

      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这种*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

      冬至饺子在选用各种蔬菜的基础上,搭配富含脂肪、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及钙、磷、铁等成分的多种营养食物,这不仅补充因寒冷而过度消耗的热量,还能益气养血,对身体虚弱者尤为适宜。

      3、火锅

      在我国北方的京津一带自古便有冬至后食用火锅的*俗。火锅分为很多种,大体有四类,既涮肉锅、菊花锅、滋补锅和什锦锅。“涮肉锅”流传于蒙古族,据考证是成吉思汗发明的。

      这种食用火锅的'方法在明朝时传入北京,后来盛行于清代,因为清代时满蒙实行联姻大多数王爷的福吉们都是来自蒙古族很盛行这种吃法,清朝的官宦家几乎家家都备有紫铜火锅和烤肉炙子等。

      4、狗肉

      冬至吃狗肉的*俗据说是从汉代那时候开始的。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狗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俗。现在的人们纷纷在冬至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品,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

      专家提醒市民,并不是人人都可以吃狗肉羊肉的,例如高血压、糖尿病、严重心脏病、冠心病等患者就不宜吃狗肉和羊肉。虽然以上两种肉类吃了可以起滋补身体的作用,但吃其他的肉也能够替代,如牛肉、鸡肉、鹿肉、虾、鸽、鹌鹑、海参等。这些肉类有益肾壮阳、温中暖下、补气生血的功能,达到御寒效果。

      5、赤豆粥

      冬至之日吃红豆粥之俗,早在一千六百多年前已有,据说是为了预防瘟疫。南北朝时梁人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说:“共工氏有才子,以冬至日死,为疫鬼,畏赤小豆,故冬至作粥以禳之。”

      赤豆100克,粳米500克,二者洗净,加红糖少许,以水同煮制粥。赤豆被李时珍称为“心之谷”,此粥具有清心养神、健脾益胃、利水消肿、减肥美容功效,适用于心烦不安、脾虚水肿、下肢湿气、小便不利、大便溏薄、身体肥胖、产后乳汁不足等症。

[阅读全文]...
  • 传统节日的古诗

  • 传统节日,节日
  • 1、人事自生今日意,寒花只作去年香。——陈师道《次韵李节推九日登南山》

    2、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

    3、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杜牧《秋夕》

    4、虾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沈浮。——辛弃疾《木兰花慢·中秋饮酒将旦客》

    5、良辰当五日,偕老祝千年。彩缕同心丽,轻裾映体鲜。寂寥斋画省,款曲擘香笺。更想传觞处,孙孩遍目前。——权德舆《端午日礼部宿斋有衣服彩结之贶以诗还答》

    6、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晏殊《中秋月》

    7、那知天上计拙,乞巧楼南北。——吴文英《六么令·夷则宫七夕》

    8、客行随处乐,不见度年年。——孟浩然《岁除夜会乐城张少府宅》

    9、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陆游《示儿》

    10、天上风云庆会时,庙谟争遗草茅知。邻墙旋打娱宾酒,稚子齐歌乐岁诗。老去又逢新岁月,春来更有好花枝。晚风何处江楼笛,吹到东溟月上时。——陈献章《元旦试笔》

    11、红深绿暗径相交,抱暖含芳披紫袍。——温庭筠《寒食日作》

    12、玉烛降寒露,我皇歌古风。重阳德泽展,万国欢娱同。绮陌拥行骑,香尘凝晓空。神都自蔼蔼,佳气助葱葱。律吕阴阳畅,景光天地通。徒然被鸿霈,无以报玄功。——武元衡《奉和圣制重阳日即事》

    13、隔翠幌银屏,新眉初画,半面犹遮。——刘克庄《木兰花慢·丁未中秋》

    14、艾虎钗头,菖蒲酒里,旧约浑无据。轻衫如雾,玉肌似削,人在画楼深处。——周紫芝《永遇乐》

    15、燕朔逢穷腊,江南拜小年。岁时生处乐,身世死为缘。鸦噪千山雪,鸿飞万里天。出门意寥廓,四顾但茫然。——文天祥《小年》

    16、觉来红日上窗纱,听街头卖杏花。——王元鼎《醉太*·寒食》

    17、谁念文园病客?夜色沉沉,独抱一天岑寂。——张埜《夺锦标·七夕》

    18、知君惯度祁连城,岂能愁见轮台月。——岑参《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

    19、燕归花谢,早因循、又过清明。——纳兰性德《红窗月·燕归花谢》

    20、西风吹日弄晴阴,酒罢三巡湖海深。岳阳楼上登高节,不负南来万里心。——陈与义《两绝句》

    21、铜华沧海,愁霾重嶂,燕北雁南天外。——吴文英《永遇乐·乙巳中秋风雨》

    22、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叶里黄骊时一弄,犹松等闲惊破纱窗梦。——欧阳修《渔家傲》

    23、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文天祥《除夜》

    24、时节是重阳,菊花牵恨长。——徐灿《菩萨蛮·秋闺》

    25、银烛冷秋光画屏,碧天晴夜静闲亭。——卢挚《沉醉东风·七夕》

    26、阴晴圆缺都休说,且喜人间好时节。——徐有贞《中秋月·中秋月》

    27、锦里开芳宴,兰缸艳早年。——卢照邻《十五夜观灯》

    28、九日无欢可得追,飘然随意历山陂。蒋陵西井风烟惨,也有黄花一两枝。——王安石《九日》

    29、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30、儿女纷纷夸结束,新样钗符艾虎。——刘克庄《贺新郎·端午》

    31、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过故人庄》

    32、想东园、桃李自春,小唇秀靥今在否。——周邦彦《琐窗寒·寒食》

    33、范增一去无谋主,韩信原来是逐臣。——严遂成《乌江项王庙》

    34、迎春喜是新元日,试笔惭非白雪才。柏叶未随杯斝动,梅花先傍砚池开。从官猎猎扬鞭过,舞伎翩翩拥索来。绮陌尘香游冶客,尽情檀板按歌台。——陶益《辛未元日书事》

    35、画眉烦女伴,央及流莺唤。——纳兰性德《菩萨蛮·阑风伏雨催寒食》

    36、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刘方*《月夜》

    37、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哗。——欧阳修《采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

    38、世短意常多,斯人乐久生。日月依辰至,举俗爱其名。露凄暄风息,气澈天象明。往燕无遗影,来雁有馀声。酒能祛百虑,菊解制颓龄。如何蓬庐士,空视时运倾!尘爵耻虚壘,寒华徒自荣;敛襟独闲谣,缅焉起深情。栖迟固多娱,淹留岂无成。——陶渊明《九日闲居》

    39、水亭凝望久,期不至、拟还差。——刘克庄《木兰花慢·丁未中秋》

    40、高咏楚词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陈与义《临江仙·高咏楚词酬午日》

    41、听千街响竹,趁宵半、送神归。正白马迎初,黄羊荐后,风漾灵旗。琼卮漫教醉倒,怕曛曛、夜奏绿章迟。知否天阍万里,九门虎豹环司。芳时。彩燕丝鸡。中妇艳,少儿嬉。笑因热何人,踞觚凭我,媚奥奚为。休辞岁盘草草,供梅花、聊当赠行词。好问和羹心事,炊香到处春回。——杜文澜《木兰花慢·送灶》

    42、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白居易《清明夜》

    43、恐是仙家好别离,故教迢递作佳期。——李商隐《辛未七夕》

    44、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秋瑾《满江红·小住京华》

    45、鸣玉惭时辈,垂丝学老翁。——张继《清明日自西午桥至瓜岩村有怀》

    46、重阳高会古*台,吟遍秋光始下来。黄菊后期香未减,新诗捧得眼还开。每因佳节知身老,却忆前欢似梦回。且喜清时屡行乐,是非名利尽悠哉。——徐铉《十日和张少监》

    47、绀海掣微云,金井暮凉,梧韵风急。——吴文英《尾犯·甲辰中秋》

    48、不效艾符趋*俗,但祈蒲酒话升*。——殷尧藩《端午日》

    49、秋声咽塞笳,边气肃霜华。九日登高处,群山入望赊。苍蒹仍碧水,绿酒对黄花。鸿鹄归何处,长天空落霞。——赵时春《原州九日》

    50、遥怜巩树花应满,复见吴洲草新绿。——宋之问《寒食江州满塘驿》

    51、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张祜《宫词·故国三千里》

[阅读全文]...
  • 传统节日的古诗句

  • 传统节日
  • 1、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杜甫《九日五首其一》

    2、清明时节出郊原,寂寂山城柳映门。杨徽之《寒食寄郑起侍郎》

    3、鸣玉惭时辈,垂丝学老翁。张继《清明日自西午桥至瓜岩村有怀》

    4、黄昏疏雨湿秋千。李清照《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

    5、满眼游丝兼落絮,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冯延巳《鹊踏枝清明》

    6、途中甘弃日,江上苦伤春。胡皓《和宋之问寒食题临江驿》

    7、桂花浮玉,正月满天街,夜凉如洗。文征明《念奴娇中秋对月》

    8、一年佳节过西厢。吴文英《浪淘沙九日从吴见山觅酒》

    9、朔方三度重阳节,河曲干旌岁岁忙。齐之鸾《九日登清水营城》

    10、溅行裙更惜,凤钩尘污。吴文英《扫花游西湖寒食》

    11、霭芳阴未解,乍天气、过元宵。周端臣《木兰花慢送人之官九华》

    12、香袖凭肩,谁记当时话。晏几道《蝶恋花喜鹊桥成催凤驾》

    13、出犯繁花露,归穿弱柳风。温庭筠《清明日》

    14、笑摘双杏子,连枝戴。晁冲之《感皇恩寒食不多时》

    15、人事自生今日意,寒花只作去年香。陈师道《次韵李节推九日登南山》

    16、红萸佩、空对酒。潘希白《大有九日》

    17、岑生多新诗,性亦嗜醇酎。杜甫《九日寄岑参》

    18、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9、清气澄余滓,杳然天界高。陶渊明《己酉岁九月九日》

    20、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韩翃《寒食》

    21、更深黄月落,夜久靥星稀。任希古《和长孙秘监七夕》

    22、这次第,算人间没个并刀,剪断心上愁痕。黄孝迈《湘春夜月*清明》

    23、满堂惟有烛花红。辛弃疾《一剪梅中秋元月》

    24、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杜牧《秋夕》

    25、调露初迎绮春节,承云遽践苍霄驭。佚名《郊庙歌辞。五郊乐章。舒和》

    26、况屈指中秋,十分好月,不照人圆。辛弃疾《木兰花慢滁州送范倅》

    27、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张先《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

    28、万化相寻绎,人生岂不劳?从古皆有没,念之中心焦。陶渊明《己酉岁九月九日》

    29、望千门如昼,嬉笑游冶。周邦彦《解语花上元》

    30、问深宫,姮娥正在,妒云第几。吴文英《永遇乐乙巳中秋风雨》

    31、葱蒨松犹嫩,清明月渐圆。欧阳詹《酬裴十二秀才孩子咏》

    32、日,过中秋而去,作此曲以别余。苏轼《水调歌头安石在东海》

    33、一道鹊桥横渺渺,千声玉佩过玲玲。徐凝《七夕》

    34、年年此夕费吟呻,儿女灯前窃笑频。黄景仁《癸巳除夕偶成》

    35、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苏轼《念奴娇中秋》

    36、九月九日望乡台,他*他乡送客杯。王勃《蜀中九日》

    37、指点牡丹初绽朵,日高犹自凭朱栏,含嚬不语恨春残。韦庄《浣溪沙清晓妆成寒食天》

    38、被白发、欺人奈何。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39、更携取、胡床上南楼,看玉做人间,素秋千顷。晁补之《洞仙歌泗州中秋作》

    40、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

    41、细数十年事,十处过中秋。范成大《水调歌头细数十年事》

    42、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薛道衡《人日思归》

    43、只今聊结社中莲。张孝祥《浣溪沙中秋坐上十八客》

    44、幸回郎意且斯须,一年中别今始初。王建《七夕曲》

    45、风轻惟响珮,日薄不嫣花。李商隐《壬申七夕》

    46、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鬓毛。郑谷《菊》

    47、横笛惊征雁,娇歌落塞云。岑参《奉陪封大夫九日登高》

    48、孤花片叶,断送清秋节。纳兰性德《清*乐孤花片叶》

    49、五更风雨断遥岑。陈子龙《唐多令寒食》

    50、蹴球尘不起,泼火雨新晴。白居易《洛桥寒食日作十韵》

    51、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杜甫《九日蓝田崔氏庄》

[阅读全文]...
  • 古诗 传统节日

  • 传统节日
  •   造中国的众多传统节日中,也有很多是写节日的。

      《除夜》

      【宋】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

      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元日》

      【宋】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元夕》

      【宋】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途中寒食》

      【唐】宋之问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

      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苏堤清明即事》

      【宋】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五月五日》

      【宋】梅尧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

      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

      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

      《端午》

      【唐】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

      【宋】苏轼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

      流香涨腻满晴川.彩线轻缠红玉臂,

      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七夕》

[阅读全文]...
  • 与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

  • 节日
  •   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很多,有关传统节日的有哪些呢?

      《除夜》

      【宋】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

      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元日》

      【宋】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元夕》

      【宋】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端午》

      【唐】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七夕》

      【唐】罗隐

      络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欢笑设红筵。

      应倾谢女珠玑箧,尽写檀郎锦绣篇。

      香帐簇成排窈窕,金针穿罢拜婵娟。

      铜壶漏报天将晓,惆怅佳期又一年。

      《中秋月》

      【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

      【唐】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阅读全文]...
  • 传统节日古诗台词

  • 传统节日,台词,节日
  •   1. 描写除夕的诗句:《除夜》【宋】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 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2.描写春节的诗句:《元日》【宋】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3. 描写元宵节的诗句:《元夕》 【宋】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4. 描写清明节的诗句:《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5. 描写端午节的诗句:《五月五日》【宋】梅尧臣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

      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

      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

      6. 描写中秋节的诗句:《望月怀远》【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7. 描写七夕节的诗句:《七夕》【唐】罗隐络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欢笑设红筵。

      应倾谢女珠玑箧,尽写檀郎锦绣篇。

      香帐簇成排窈窕,金针穿罢拜婵娟。

      铜壶漏报天将晓,惆怅佳期又一年。

      8. 描阳节的诗句:《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传统节日古诗(八首)

      传日古诗如下:元日作者:王安石爆竹一岁除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把新桃换旧符。

      拜年作者:文征明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

      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除夜雪作者:陆游 北风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岁除。

      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

      清明作者: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作者:王禹偁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已酉端午作者:贝琼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

      海榴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亦独醒。

      端午作者:文秀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秋夕作者:杜牧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中秋月作者:晏殊 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

      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作者: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者: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与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

      1、春节王安石《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 东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2、元夕(正月十五)《青玉案 元夕》 (宋)辛弃疾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火阑珊处。

      《生查子 元夕 》 (宋)欧阳修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阅读全文]...
  • 描写传统节日的古诗有哪些(传统节日古诗大全)

  • 传统节日
  • 中国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承载着炎黄子孙共同的记忆。勤劳勇敢、祀祖敬长、和睦邻里、热爱生活……这些节日的文化内涵深入到生活中,直到今天,这些节日文化依然在沿续。

    正月初一,就是元日。元日,还有元旦、岁日、岁旦、朔旦、正旦、正日、新年等多种称呼。

    元日不仅是新年的第一天,还是新月的第一天,还是新日的第一天,此称为“三元之日”。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每每读到这句,总能感受到蕴藏在诗句背后的那股蓬勃向上的生命力。只有卸下昨日的包袱,才能挺直脊梁面对新的朝阳。

    《元日》

    南宋·辛弃疾

    老病忘时节,空斋晓尚眠。

    儿童唤翁起,今日是新年。

    “儿童唤翁起,今日是新年”,元日有新年伊始的寓意。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元宵节主要有赏花灯、吃汤圆、猜灯谜、放烟花等一系列传统民俗活动。

    《正月十五夜》

    唐·苏味道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苏味道的这首诗,真实地再现了唐代正月十五夜热闹繁华的景象。

    《青玉案·元夕》

    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宋代元宵节的繁华热闹不输唐代,且看辛弃疾这样写道:像东风吹散千树繁花一样,又吹得烟火纷纷,乱落如雨。豪华的马车满路芳香。悠扬的凤箫声四处回荡,玉壶般的明月渐渐西斜,一夜鱼龙灯飞舞笑语喧哗。

    龙抬头(农历二月二),又称春耕节、农事节、青龙节、春龙节等,每到仲春卯月之初,“龙角星”就从东方地*线上升起,故称“龙抬头”。

    “龙抬头”是中国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节令的反映,标示着阳气自地底而出,春雷乍动、雨水增多、气温回升,万物生机盎然,春耕由此开始。自古以来人们亦将龙抬头时节作为一个祈福纳祥转运的日子。

    《二月二日》

    唐·白居易

    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时生。

    轻衫细马春年少,十字津头一字行。

    二月二这天,雨后刚晴,青草和菜芽都借着雨水不停的生长着。游春的少年们骑着马,在渡口排成了行,可见出来游春的人真的很多。

    《二月二日即事》

    宋·方岳

    春潮昨夜没*滩,一雨催花色半含。

    雁唤元宵归塞北,燕衔新社到江南。

    无欢不必游花树,有病何须置药篮。

    只把公忠答天地,从教儿女闹冠簪。

    二月二,春雨过后,花儿半开。元宵远去,社日新来,花树新开,燕子归来,何必要不开心呢。从此只好好报答天地赐予的美景,和儿女承欢膝下,就是最大的快乐了。

    寒食,冬至后的第一百零五日,旧时在清明节前的一两日。

    民间认为,寒食节来源于对介子推的纪念,其淡泊名利、宁死不屈、忠孝节义的传统美德受到推崇。

    《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阅读全文]...
  • 传统节日腊八古诗

  • 传统节日,腊八
  • 传统节日腊八古诗

      在*时的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自己喜欢的古诗吧,古诗作为一种诗歌体裁,指的是与*体诗相对的古体诗,又称古风、往体诗。其实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传统节日腊八古诗,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清·顾梦游——《腊八日水草庵即事》

      清水塘边血作磷,正阳门外马生尘。

      只应水月无新恨,且喜云山来故人。

      晴腊无如今日好,闲游同是再生身。

      自伤白发空流浪,一瓣香消泪满巾。

      《腊节》——(北齐)魏收

      凝寒迫清祀,有酒宴嘉*。

      宿心何所道,藉此慰中情。

      《腊八》——(清)夏仁虎

      腊八家家煮粥多,大臣特派到雍和。

      对慈亦是当今佛,进奉熬成第二锅。

      《腊日》——(唐)杜甫

      腊日常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

      侵凌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

      纵酒欲谋良夜醉,还家初散紫宸朝。

      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婴下九霄。

      《腊八粥》——(清)道光帝

      一阳初夏中大吕,谷粟为粥和豆煮。

      应时献佛矢心虔,默祝金光济众普。

      盈几馨香细细浮,堆盘果蔬纷纷聚。

      共尝佳品达沙门,沙门色相传莲炬。

      童稚饱腹庆州*,还向街头击腊鼓。

      《大腊》——(晋)裴秀

      日躔星记,大吕司晨。玄象改次,庶众更新。岁事告成,八蜡报勤。

      告成伊何,年丰物阜。丰禋孝祀,介兹万祜。报勤伊何,农功是归。

      穆穆我后,务兹蒸黎。宣力葘亩,沾体暴饥。饮飨清祀,四方来绥。

      充仞郊甸,鳞集京师。交错贸迁,纷葩相追。掺袂成幕,连衽成帷。

      有肉如丘,有酒如泉。有肴如林,有货如山。率土同欢,和气来臻。

      祥风协调,降祉自天。方隅清谧,嘉祚日延。与民优游,享受万年。

      《腊节》——北齐·魏收

      凝寒迫清祀,有酒宴嘉*。

      宿心何所道,藉此慰中情。

      《大腊》——晋·裴秀

      日躔星记,大吕司晨。玄象改次,庶众更新。

      岁事告成,八腊报勤。告成伊何,年丰物阜。

      丰裎孝祀,介兹万祜。报勤伊何,农功是归。

      穆穆我后,务蕾蒸黎。宣力菑亩,沾体暴肌。

      饮飨清祀,四方来绥。充仞郊甸,鳞集京师。

      交错贸迁,纷葩相追。掺袂成幕,连衽成帷。

      有肉如丘,有酒如泉。有肴如林,有货如山。

      率土同欢,和气来臻。祥风协调,降祉白天。

      方隅清谧,嘉祚日廷。与民优游,享寿万年。

      《腊八粥》——清·李福

      腊月八日粥,传自梵王国。七宝美调和,五味香掺入。

      用以供伊蒲,藉之作功德。僧民多好事,踵事增华饰。

      此风未汰除,歉岁尚沿袭。今晨或馈遗,啜这不能食。

      吾家住城南,饥民两寺集。男女叫号喧,老少街衢塞。

      失足命须臾,当风肤迸裂。怯者蒙面走,一路吞声泣。

      问尔泣何为,答之我无得。此景望见之,令我心凄恻。

[阅读全文]...
  • 中国传统节日的古诗 有关传统节日的古诗

  • 传统节日
  • 中国传统节日的古诗

    1、八月十五夜玩月

    作者:栖白

    寻常三五夜,不是不婵娟。

    及至中秋满,还胜别夜圆。

    清光凝有露,皓魄爽无烟。

    自古人皆望,年来又一年。

    2、十五夜观灯

    作者:卢照邻

    锦里开芳宴,兰缸艳早年。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3、同州端午

    作者:殷尧藩

    鹤发垂肩尺许长,离家三十五端阳。

    儿童见说深惊讶,却问何方是故乡。

    4、除夜长安客舍

    作者:欧阳詹

    十上书仍寝,如流岁又迁。望家思献寿,算甲恨长年。

    虚牖传寒柝,孤灯照绝编。谁应问穷辙,泣尽更潸然。

    5、端午

    作者: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6、正月十五夜灯

    作者:张祜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

    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

    7、除夜太原寒甚

    作者:于谦

    寄语天涯客,轻寒底用愁。

    春风来不远,只在屋东头。

    8、清明日

    作者:温庭筠

    清娥画扇中,春树郁金红。出犯繁花露,归穿弱柳风。

    马骄偏避幰,鸡骇乍开笼。柘弹何人发,黄鹂隔故宫。

    9、清明

    作者:王禹偁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10、京都元夕

    作者:元好问

    袨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

    长衫我亦何为者,也在游人笑语中。

    11、拜年

    作者:文征明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

    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12、观灯乐行

    作者:李商隐

    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衢。

    身闲不睹中兴盛,羞逐乡人赛紫姑。

[阅读全文]...

相关词条

相关文章

形容北京传统的古诗 - 句子

形容北京传统的古诗 - 语录

形容北京传统的古诗 - 说说

形容北京传统的古诗 - 名言

形容北京传统的古诗 - 诗词

形容北京传统的古诗 - 祝福

形容北京传统的古诗 - 心语

推荐词条

对母校的古诗祝福 六月的雨古诗朗诵 火焰山的古诗意思 古诗画集带拼音的 石竹咏带拼音的古诗 有意境的山水古诗 十分押韵的感觉古诗词 表示滚的古诗 写远山的古诗词 忘了旧爱的古诗 去海边游玩的古诗 祝福朋友的词语古诗词 朗诵古诗杨万里的麦田 可爱的古诗词表达 关于苏联的古诗词 春考经常考到的古诗 孔开头的古诗 大雨如注的古诗 描写农村夜景的古诗词 古诗中的冬月 形容居家邻居的古诗 关于手拉手书信的古诗 威风的古诗词 秋晨的古诗大全 偶作的古诗词 七嘴八舌的古诗 小狐狸的古诗 杨雨古诗词中的凄美诗词 歌颂丝绸之路富庶的古诗 关于思念故事的古诗 写星空思念的古诗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