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月和晴的古诗 >

月和晴的古诗

关于月和晴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月和晴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月和晴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月和晴的古诗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句子:即与月和晴的古诗相关的句子。
语录:即与月和晴的古诗相关的名人语录
说说:即与月和晴的古诗相关的qq说说、微信朋友圈说说。
名言:即与月和晴的古诗相关的名人名言、书籍名言。
诗词:即与月和晴的古诗相关的古诗词、现代诗词、千古名句。
祝福语:即与月和晴的古诗相关的祝福祝贺词。
心语:即与月和晴的古诗相关的早安、晚安朋友圈心语。

  • 春晴古诗王驾翻译(春晴王驾古诗赏析)

  • 春晴

    (唐)王驾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译文:

    下雨前我才见到绽放的花朵,只是才下了一场雨,那些花便全都零落了,倒是叶子长大了不少。而蝴蝶和蜜蜂因为找不到花朵,便都飞出院墙,让人不由怀疑邻家的院子或许花朵还盛开着,春意盎然。

    写作与解析

    本诗写晴日,通过下雨前后对比,抒发了作者惜春之情。

    一二句用对比手法,写自己雨前花盛开时才赏花,而因为下雨耽搁,雨后便已然无花,用词中能看出雨前雨后花的疏密厚薄,以及叶子的生发,大有“绿肥红瘦”之态,而更用“叶底”二字,写出诗人观景细微,更展现寻春不得。三句写蜂蝶,虽无花瓣,但是枝头依旧有余香,只是不似先前浓烈,所以蜂蝶便越墙而去,四句作者见蜂蝶离去,便想蜂蝶能够寻花,由此更怀疑隔壁院子的春色依旧盎然,怀疑的有理有据,更觉天真童趣。

    本诗言语*实,胜在构思,全诗于动态中展示画面,配合心理活动,于简单景色中透出作者惜春却又不伤春。

    反思:

    (一) “却疑春色在人家”是不是一种嫉妒心态?请分析!

    (二)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结合实践,判断形成这种景色的条件。

    附:

    诗中的“动”:诗贵活句,活便见“动”,动又有两重,一为可见之动,而为未见之动。可见之动为诗句“动词”引导的画面感之动,未见之动,则是作者移步换景,以及情感波动等。

    ~络石藤《从读诗到作文》

[阅读全文]...
  • 新晴古诗词3篇

  • 新晴古诗词3篇

      在日常学*、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古诗吧,古诗包括唐律形成以前所有体式的诗,也包括唐朝及唐以后仍按古式创作的诗。究竟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新晴古诗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古诗原文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译文翻译

      雨后新晴的原野格外开阔空旷,极目远望不见半点雾气尘埃。

      外城的门楼紧靠着摆渡的码头,村庄边的绿树连接着溪流的'入河口。

      银白色的河水闪动着粼粼波光使得田野外面特别明亮,青翠的山峰突兀出现在山脊背后。

      正是农忙时节没有悠闲的人,农民们一家一家全都在田亩间忙碌着呢。

      注释解释

      新晴:初晴。野望:放眼向田野眺望。

      极目:穷尽目力向远处看。氛垢:雾气和尘埃;氛,雾气,云气;垢,污秽,肮脏。

      郭门:外城之门。郭:外城。

      白水明田外:田埂外流水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农月:农忙季节。

      倾家:全家出动。事南亩:在田野干活。事:动词,从事。南亩:《诗经》有“今适南亩,或耘或耔”句,指到南边的田地里耕耘播种,后来南亩便成为农田的代称。

      创作背景

      王维在四十岁以*生态度有着比较明显的转变,过上了种亦官亦隐的特殊生活,集中创作了大量栖心于田园山水的著名诗篇。这类题材的诗,往往以五言见长,尤其是五律,代表了王维的诗歌最主要的特色与成就。

      新晴

      [宋]方岳

      久雨村仍暝,新晴物自欣。

      蝶翎穿户过,禽哢隔溪闻。

      野径忙穿屐,山泥尽溅裙。

      柳垂春寂寂,花落雪纷纷。

      半月风雷雹,四郊烟水云。

      画图寒不卷,林壑远难分。

      好在鱼虾侣,甘同鸟兽群。

      坞深藏曲折,灶冷郁氛氲。

      野确多舂药,山庖少膳荤。

      瓶储徵士粟,涧煮野人芹。

      美可冰甆茹,香惟瓦甑醺。

      鹰芽长及寸,猫笋重兼斤。

      淡泊谙贫味,熹微策睡勲。

      意行随远*,高卧送朝曛。

      原隰桑麻沃,衡门卉木薰。

      隐居捐世累,处士应星文。

      诗忆春池草,书忘秘阁芸。

      桐孙涵古色,柏子吐奇芬。

      载籍悲千古,枰棋憖两军。

      乌藤同寝饭,黄犊了耕耘。

      目为蝇头眩,肱缘鹳嘴皲。

      一科曾不补,四体正须勤。

      陋巷瓢供饮,文穷砚待焚。

      刚肠犹木强,皱面自靴纹。

      夜帐猿孤愤,山篱犬怒狺。

      怪哉空复咄,老矣尚何云。

      我亦轻余子,人谁爱此君。

      避喧方匿影,走俗枉劳筋。

[阅读全文]...
  • 新晴古诗词

  • 新晴古诗词

      在我们*凡的日常里,大家一定没少看到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按内容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等。那些被广泛运用的古诗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新晴古诗词,欢迎阅读与收藏。

      新晴

      [宋]方岳

      久雨村仍暝,新晴物自欣。

      蝶翎穿户过,禽哢隔溪闻。

      野径忙穿屐,山泥尽溅裙。

      柳垂春寂寂,花落雪纷纷。

      半月风雷雹,四郊烟水云。

      画图寒不卷,林壑远难分。

      好在鱼虾侣,甘同鸟兽群。

      坞深藏曲折,灶冷郁氛氲。

      野确多舂药,山庖少膳荤。

      瓶储徵士粟,涧煮野人芹。

      美可冰甆茹,香惟瓦甑醺。

      鹰芽长及寸,猫笋重兼斤。

      淡泊谙贫味,熹微策睡勲。

      意行随远*,高卧送朝曛。

      原隰桑麻沃,衡门卉木薰。

      隐居捐世累,处士应星文。

      诗忆春池草,书忘秘阁芸。

      桐孙涵古色,柏子吐奇芬。

      载籍悲千古,枰棋憖两军。

      乌藤同寝饭,黄犊了耕耘。

      目为蝇头眩,肱缘鹳嘴皲。

      一科曾不补,四体正须勤。

      陋巷瓢供饮,文穷砚待焚。

      刚肠犹木强,皱面自靴纹。

      夜帐猿孤愤,山篱犬怒狺。

      怪哉空复咄,老矣尚何云。

      我亦轻余子,人谁爱此君。

      避喧方匿影,走俗枉劳筋。

      日月双飞鸟,江湖一聚蚊。

      相携聊醉去,酒不到刘坟。

      古诗原文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译文翻译

      雨后新晴的原野格外开阔空旷,极目远望不见半点雾气尘埃。

      外城的.门楼紧靠着摆渡的码头,村庄边的绿树连接着溪流的入河口。

      银白色的河水闪动着粼粼波光使得田野外面特别明亮,青翠的山峰突兀出现在山脊背后。

      正是农忙时节没有悠闲的人,农民们一家一家全都在田亩间忙碌着呢。

      注释解释

      新晴:初晴。野望:放眼向田野眺望。

      极目:穷尽目力向远处看。氛垢:雾气和尘埃;氛,雾气,云气;垢,污秽,肮脏。

      郭门:外城之门。郭:外城。

      白水明田外:田埂外流水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农月:农忙季节。

      倾家:全家出动。事南亩:在田野干活。事:动词,从事。南亩:《诗经》有“今适南亩,或耘或耔”句,指到南边的田地里耕耘播种,后来南亩便成为农田的代称。

[阅读全文]...
  • 诗名含有晴字的古诗词 名字含晴字的诗词

  • 晓晴(一作晚晴)

    李白〔唐代〕

    野凉疏雨歇,春色遍萋萋。鱼跃青池满,莺吟绿树低。

    野花妆面湿,山草纽斜齐。零落残云片,风吹挂竹谿.

    太常引·便晴也是不曾晴

    刘辰翁〔宋代〕

    便晴也是不曾晴。不怕金吾禁行。风雨动乡情。梦灯火、扬州化城。少年跌宕,谁家娇小,绕带到天明。昨夜月还生。但惊破、霓裳数声。

    水龙吟 简周晴川教授会饮和韵,其兄晴山,

    朱唏颜〔元代〕

    一春剩雨悭晴,闷来闲检床头历。农占候应,今朝甲子,初开霁色。草径泥融,柳桥风劲,尚妨吟策。有幽轩水净,官*春透,尽可一,觞闲集。重碧满浮云液。奈长歌、此情无极。觥筹交错,*篪迭奏,*珍连璧。列屋修蛾,主家阴洞,漫然倾国。任醉魂直到,芙城待问,似他丁石。

    天台晴望(时左迁台州刺史。题一作喜晴)

    李敬方〔唐代〕

    天台十二旬,一片雨中春。林果黄梅尽,山苗半夏新。

    阳乌晴展翅,阴魄夜飞轮。坐冀无云物,分明见北辰。

    久雨似有晴意继而复阴作望晴

    李弥逊〔宋代〕

    一夜翻河浇丽沟,*明山霭欲全收。正疑礎润云生足,直怕天明日探头。倏忽去来观聚蚁,现前起灭悟浮沤。占晴不问黄衣使,已向鸟乌声际求。

    首夏会饮奉酬晴山晴川二先生见惠之什

    朱晞颜〔宋代〕

    积阴连闰过芳春,气转清和物候新。信美江山非我土,绝怜天地老斯人。

    曲中有误周郎顾,琴上无弦陶令真。自愧不才床下拜,底知孰主孰为宾。

    晴晴

    李锴〔清代〕

    閒色开金碧,空山受夕晖。秋心先候得,天意放晴微。

    老去馀霜鬓,归来此亦衣。暮途规海运,谁见一鹏飞。

    久雨似有晴意继而复阴作望晴

    李弥逊〔宋代〕

    一夜翻河落瓦沟,*明山霭欲全收。正疑础润云生足,直怕天明日探头。

    倏忽去来观聚蚁,现前起灭悟浮沤。占晴不问黄衣使,已向鸟乌声际求。

    新晴 石径新晴步屧迟半因访友半寻诗东风虽老春还好开到荼蘼第一枝 欲晴仍晦

    陶安〔明代〕

    山市初看霁色新,痴云四野妒馀春。蝶蜂自动闲愁怨,欲逐莺花意未伸。

    雪后晚晴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最爱东山晴后雪二绝句

    杨万里〔宋代〕

    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

    最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群山雪不到新晴,多作泥融少作冰。

    最爱东山晴后雪,却愁宜看不宜登。

[阅读全文]...
  • 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古诗(古诗讲解饮湖上初晴后雨)

  • 苏轼
  • 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大家好!今天我们来一起欣赏一下苏轼的名作——《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

    西湖是一个令人无限神往的地方,它仿佛汇聚了天地间的灵气,以绝美的胜景以无限的风情倍受古往今来文人墨客的青睐,不知留下过多少脍炙人口的诗篇,无怪乎西湖又被叫做西子湖,确实是以倾国倾城的美色让人不得不为之倾倒。而西子湖这个精彩的别称,就来自于宋代大诗人苏轼苏东坡的一首西湖诗——《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这首诗写于苏轼在杭州为官期间。苏轼担任杭州通判是在宋神宗熙宁四年到熙宁七年,也就是公元1071年到1074年。这段时间,可以说是苏轼一生中最愉悦的回忆之一了。

    熙宁六年,也就是公元1073年的初春,在这个万物复苏的季节里,苏轼刚好从一场小病中康复。苏轼的好朋友——杭州知州陈襄(陈襄(1017~1080)北宋理学家、“海滨四先生”之首,仁宗、神宗时期名臣。字述古,因居古灵,故号古灵先生,与郑穆、陈烈、周希孟并称“古灵四先生”,侯官(今福建福州)人。进士及第,历官枢密院直学士,知通进银台司,提举进奏院,后又兼侍读,提举司天监,兼尚书都省事等。其人公正廉明,识人善荐,著有《古灵集》二十五卷传世。)就盛情邀请苏轼一同前往城外去踏青散心,恰好有人送来了上好的官酒,苏轼就提出不如前往西湖吧。两人就在湖上共饮美酒、共赏美景。刚开始的时候天气还是非常晴朗的,景色宜人,但没过多久就突然下起雨来了。要是换了别人也许就会扫兴而归,苏轼却不同,雨中的西湖同样让他赞赏不已,于是便有了《饮湖上初晴后雨》的两首诗歌。我们在这儿赏读的就是广为流传的第二首。

    这首诗的前两句是对晴、雨两种不同风光的描写。“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潋滟”是形容水波荡漾的样子,而“空蒙”则是形容细雨迷蒙的样子。西湖是三面环山的,一水绕城。面对西湖美景,苏轼没有展开穷形尽相的描摹,而是选取了水与山这两个最为*常、但同时又是最为经典的代表。

    而在写水与写山的时候,苏轼又侧重在水光和山色上。光与色是流动的,是不可捉摸的,是变幻迷离的,他们比实体更不容易描摹。潋滟和空蒙两个绝妙的形容词,恰好描绘出了水光和山色的流动变幻,不但给人带来整体的印象,并且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前两句写景已然非常出色了,但更为精彩的是由前两句所引出的后两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西湖就好比古代著名的美女西施那样,无论是淡妆还是浓抹,都是那么的美丽,这是一个非常经典的比喻。善用比喻是苏轼诗歌的一个重要特点,前人曾经这样评价苏轼,说“人所不能比喻者,东坡能比喻,人所不能形容者,东坡能形容”(施补华在《岘佣说诗》中说:“人所不能比喻者,东坡能比喻;人所不能形容者,东坡能形容。比喻之后,再用比喻;形容不尽,重加形容。”)。钱钟书先生也说,“苏轼的一大特色,就是比喻的丰富、新鲜和贴切。”

    这个比喻的精彩,我们可以通过这样几个层次来加以体会。首先,我们来看比喻本身,它是以人喻物,这可是一种比较独特的比喻方式。古人在打比方的时候,往往是以物来喻人的。庄子《逍遥游》里形容藐姑射(yì)山上的神女,是“肌肤若冰雪”(百度汉语:藐姑射,读音miǎo gū yè,基本意思为神话中的山名。和郦波老师的读音有所不同。《庄子·逍遥游》:“藐姑射 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而才高八斗的曹子建,曹植则说洛水的女神是“翩若惊鸿,矫若游龙”,《洛神赋》的名句;白居易的《长恨歌》则把哭泣的杨贵妃比作“梨花一枝春带雨”。像这样的例子,不一而足,非常之多,而苏轼这两句诗却不同,是以人来比喻物,把西湖比作西施,也就是西子,这确实是比较新奇的一种联想方式。

    在这万物复苏的季节里,苏轼与友人畅游西湖,小酌尚景,同时用因人喻物的手法写出了这首名作。湖光山色之间,初晴后雨之际,东坡先生并没有止步于对具体实景的描摹,而是更钟情于烟雨迷蒙的湖光山色。此时此刻,诗人仿佛看见了绝世佳人一般,陶醉在眼前的美景之中,那么在这首诗中,东坡先生是如何将佳人之美与西湖之美结合起来的呢?请继续收看《中华经典资源库》之《饮湖上初晴后雨》。

    其次,我们再来看这个比喻的效果,由于是用人来比喻物的,所以在艺术效果上也带来了独特之处。人们使用比喻这种修辞方式,目的是使所描写的对象变得更加形象可感。“欲把西湖比西子”,这恰好相反,它是把实体的事物比喻成一个较为抽象的对象,也就是西施。为什么说是较为抽象的对象?因为我们虽然知道西施是个美人,然而西施究竟长成什么样,没有人知道。她的美丽是存在于千百年来人们不断的想象和叙述之中的,其实并非是一个具体形象的人,苏轼的这个比喻是非常大胆、也是非常聪明的。一个没有人知道她的长相的人,一个在每个人眼中都可能是不一样的,同时她又是一个所有人都为之醉心的绝世美人。当西湖被比喻成这样一个人的时候,所带来的想象空间,就是极为广阔的。也许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西施,每个人眼里也都有不尽相同的西湖风景,西湖与西施的相通之处就在于那绝世惊艳的美。

    这个比喻的巧妙还不止于此,我们还可以再往深一个层次看。关于西施,我们都知道一个“东施效颦”的故事。“东施效颦”也是个著名的成语,它是说西施有心口痛的毛病,有的时候会犯心口痛。每当病发的时候,都要忍不住按住胸口,蹙起眉头,即使如此,但西施在病中的那个模样,还是那么楚楚动人。据说村子东头住着一个叫东施的姑娘,东施就长得不那么待见了。她非常羡慕西施的漂亮,觉得西施即使在病中捂着胸口、皱着眉头的样子也是那么优美,于是她也学着西施的样子,按着胸口,皱着眉头,每日的在外头表演,行为艺术。结果却适得其反,人人俱觉其丑,丑不堪视。东施模仿的西施是在病中,按着胸口、蹙着眉头,这说明了什么呢?说明了一个重要的事实,就是说西施无论在何时都是那么美,即使是在病中,也别有一种病态之美,这个病态之美可不是我们现在说的病态美,是她在病中,她的病态也极具美学的意义。

    苏轼的比喻,其实就化用了这个典故,既然常态,病态,都是美的,那么无论淡妆还是浓妆,自然都是恰到好处了,这一点,不正是吻合了西湖晴雨皆宜的特点吗?通过这样三个层次的解读,我们现在对这个比喻应该有了更深入的体会了。无怪乎清代的大诗人查慎行,要给予这样不遗余力的赞赏,“多少西湖诗被二语扫尽”。这个比喻也成为苏轼的得意之作,在后来的一些诗歌里,苏轼还多次用到,例如“只有西湖似西子”,再比如“西湖真西子,烟树点眉目。”

    这首诗除了写景的生动、比喻的精妙,还有值得称道的地方,那就是其中所饱含的哲理,这对西湖晴景与雨景的同等赞赏中,体现了苏轼善于发现美、善于欣赏美的独特眼光。要理解这一点,我们有必要回头读一读这首诗的前一首,《饮湖上初晴后雨》共两首,其一与其二其实是一个有所关联的整体。其一云:“朝曦迎客艳重冈,晚雨留人入醉乡。此意自佳君不会,一杯当属水仙王。”前两句紧扣题目中的初晴后雨,“朝曦迎客”写的是晴,“晚雨留人”写的是雨。第三句是非常关键的一句,“此意自佳君不会”,“此意”指什么?不会又是谁不会呢?一般来说游客都偏好晴朗的好天气,尤其是在游玩的途中,突然下起雨来,总是会令人扫兴而归的,这是人们的普遍心理。苏轼则不然,“留人”一句是很有深意的,苏轼把下雨解读为留人,这就给雨赋予了人的感情,从一个正面的角度肯定了雨的价值,然而普通的游客并不能领会其中的好处,也只有湖畔庙中被供奉的水仙王能够尽享西湖各式各样的风光。

    美人如画,画如美人。绝代佳人已逝,后世之人无缘得见西施的美貌,却能从东坡先生的诗句中想象一二。更令人叫绝的是西湖那多侧面的丰富美感,也被使人通过西施之比喻得到了完整的体现。雨落苏堤后的西湖令人沉醉,也许只有湖畔庙中供奉的水仙能够尽情领略,那么东坡先生还有哪些对西湖的赞美之词呢?请继续收看中华经典资源库之《饮湖上初晴后雨》。

    从第二首中我们很清楚地看到,其实尽享西湖风光的并不是那个在虚幻中存在的水仙王,而是谁呢?当然是苏轼本人。雨中的西湖之美是别人所忽视的,苏轼却发现了,并且能够发自内心地去欣赏它,那么苏轼为什么能够发现呢?一是因为他有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其实是源于善于发现美的心灵。在苏轼的一篇著名的文章《超然台记》中有这样的句子,苏轼说:“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在苏轼眼中,人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有可观、可乐之处,不止那些怪奇伟丽的事物值得欣赏,其他看似普通的事物,其实也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只要你具备一颗善于发现美的心灵。《饮湖上初晴后雨》无疑是苏轼这种心态在诗歌中的直观体现,因为有了这样一种心态,这首吟咏西湖的作品,就超越了单纯的景物描摹了,而上升到了更高的思想境界。

    二是因为,苏轼与西湖本来就有着割不断、理还深的关联。苏轼曾前后两次到杭州做官,第一次是1071年到1074年,第二次是10*到1091年,分别任杭州通判和杭州知州。苏轼在杭州任内,政绩那是非常显著的,得到当时老百姓的赞扬的,也是为后世所称颂的。那时候的杭州,经常发生旱涝灾害,西湖严重淤塞,苏轼怎么样?他就招募民工,前后共用了二十万工,全面疏浚了西湖,并用西湖里挖出来的葑草、淤泥堆筑起了自南至北横贯湖面的长堤,还在堤上建造了六座石拱桥。这条长堤就是现在的西湖十景的苏堤,西湖十景有苏堤春晓,这条长堤就是现在的苏堤。

    苏东坡有诗云:“我在钱塘拓湖渌,大堤士女争昌丰。六桥横绝天汉上,北山始与南屏通。”由此可见,西湖得以呈现更加娇媚动人的姿态,那是和东坡先生的努力分不开的。值得一提的是西湖十景中另一个广为人知的景观——“三潭印月”,那三个小石塔也是当时苏轼为了防西湖淤塞而下令建立的。东坡先生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将西湖、将杭州治理得更加诗情画意、繁花似锦,而在西湖柔波的涤荡下,他能写出“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绝妙诗句来,自然是水到渠成的了。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说,苏东坡伟大的人格比任何一位中国作家更加突出,也更完整地蚀刻在他的生活和作品中。

    回看这首小诗,既饱含深刻的哲理,又与景物的描写、情感的抒发融合为一体,没有任何生硬的痕迹,因此这一首诗,真可以称得上是情、景、理的水*融,就某种程度而言,可以说达到了古代诗歌极高的境界。苏轼本人对唐代画家吴道子曾有过这样的评价,叫“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其实这两句评价,同样适用于苏轼本人的诗歌。《饮湖上初晴后雨》中,那生动空灵的景物描写、那新鲜又充满表现力的比喻,以及比喻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无不印证着苏轼作为一代大诗人所具备的惊世奇才。

[阅读全文]...
  • 醉花间晴雪小园春未到古诗词

  • 醉花间晴雪小园春未到古诗词

      古诗原文

      晴雪小园春未到,池边梅自早。高树鹊衔巢,斜月明寒草。

      山川风景好,自古金陵道,少年看却老。相逢莫厌醉金杯,别离多,欢会少。

      译文翻译

      雪晴后的小园白雪皑皑,春天还未到,池边的梅树却早已悄悄地绽开。高高的树梢上喜鹊在衔泥筑巢,斜挂天边的月儿照着充满寒意的小草。

      江南金陵的风景山川,自古以来都是那么美丽娇娆。风光依旧可少年人转眼就见苍老。相逢不易请让我们痛饮开怀,因为人生总是别离时节多而欢乐机会少。

      注释解释

      晴雪:雪后晴天。

      衔巢:衔树枝做巢。

      明:照亮。

      寒草:枯草。

      金陵:今江苏省南京市。

      莫厌:莫辞。

      创作背景

      冯延巳作为位极人臣的南唐宰相,虽生活优裕,但国况日下、宦海沉浮,使他对人生有着深沉的思考。纵情歌酒之馀,也产生淡淡的哀愁,也有光阴如电的`慨叹。这首《醉花间》是其士大夫闲逸生活的写照。

      诗文赏析

      这是一首春词,主题是咏春惜别,伤年华之易逝,叹良会之难得。

      此词全用仄韵,全词十句八韵,除下片第四句和第五句分用*韵外。余均一韵到底。

      上片四句每句有韵,第三四句构成对偶句。起句突出一个“春”字。以下即围绕“春未到”而展开写景。“晴雪”犹在,表明春意尚薄。小园里雪压冰欺,百卉仍沉睡未醒,故曰“春未到”。虽是如此,但报春的早梅却在池边探头探脑了。第二句承前而有转折,“梅自早”,有梅得春先,冒寒一枝独放之意。第三四句仍照应首句而作了有力的渲染。“鹊衔巢”是说鸟类在衔草筑巢。主语“鹊”之前,有个作为修饰语的名词“高树”,即高高的树上。因为树高风大。故鸟类仍然需要在春天将到未到之际修筑好自己的巢,以抵御寒气的侵袭。“斜月明寒草”中“斜月”与首句,“晴”字相应。“寒”字与“雪”字相应。既然有月,当是夜间。天是放晴了,草上还带有残雪,这就使得月光下的白草显得格外晶莹皎洁。这上片四句纯属写景,从“小园晴雪”开始,写到“池边早梅”,再写到“高树鹊巢”,最后到“斜月寒草”收住。这四句上下连贯,紧凑而又层次井然。随着作者的移步换形,虽在小园,却能一句一个景、一步一个境地引人人胜。尽管春尚未到,嫩寒犹甚,读来仍令人目不暇接。尤其是三、四两句,构思精巧,意境深邃而造语自然,堪称佳制。

      下片六句,写景言情兼而有之。按其顺序,前三句可分两段,前两句写景物,后一句写入事。前两句正面歌颂,后一句意在转折,深致感叹。这三句意思简明,在于赞美江南一带的山川风物。不过,在赞美之余,亦发出感叹,山河不老,而人物却在不断变换,“昨日少年今白头”,人生原是十分短暂的。此句反跌前句“风景好”,并为引起下文提供依据。有联系上下文、穿针引线的功用,极见关键。“相逢”以下三句一气呵成,以劝饮、惜别为主旨,又可分为前一句劝酒。后两句惜别。后因前果,脉络分明。这三句又与下片前三句互为因果。正由于金陵道上风光明媚,而人生苦短,青春易逝,嘉会无常,故人们应珍惜这大好时光,利用这短暂的相聚,杯酒联欢,畅叙衷情。这就是作者所要表达的情,也是这首词的主题。当然,作为封建士大夫代表人物的冯延巳,他的思想境界,只能达到这样的高度。他的感叹人生离多会少,虽有普遍性,总带有那个时代的烙印。尽管如此,这首词的艺术构思和表现技巧,仍有其独到的一面,尤其是他以*易之笔写纷纭复杂心事的手法,于*不无启迪。

[阅读全文]...
  • 带“月”的古诗

  • 古代的诗人寥若晨星,古代的绝句古诗如汪洋大海。这些经典,永久流传,启迪我们的前先之路。好句摘抄网为您收集《带“月”的古诗》,推荐这些经典的古诗绝句。

    带“月”的古诗

    1、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曹操《短歌行》

    2、月明星稀,乌雀南飞——曹操《短歌行》

    3、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4、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5、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梦游天姥吟留别》

    6、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白居易〈琵琶行〉

    7、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白居易〈琵琶行〉

    8、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白居易〈琵琶行〉

    9、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白居易〈琵琶行〉

    10、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洒还独倾——白居易〈琵琶行〉

    11、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冥》

    12、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刘禹锡《石头城》

    13、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锦瑟》

    14、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李煜《虞美人》

    15、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

    16、今宵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17、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18、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

    19、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姜夔《扬州慢》

    20、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苏轼《江城子》

    21、举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苏轼《赤壁赋》

    22、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李白《将进洒》

    23、星垂*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抒怀》

    24、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杜甫《咏怀古迹》

    25、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关汉卿〈窦娥冤?滚绣球〉

    26、愁,愁老父破碎的月光满怀

    愁,愁老母零乱的白发满怀——潘洗尘〈饮九月九的洒〉

    27、饮九月九的洒/饮一缕绵绵的乡愁/饮一轮明明灭灭的新月(同上)

    28、月亮恋爱着海洋/海洋恋爱着月光——刘半农〈教我如何不想她〉

    29、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30、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朱淑真《生查子》

    31、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贾岛《题李凝幽居》

    32、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查慎行《舟夜书所见》

    33、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和月。——欧阳修《天一词?玉楼春》

    34、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35、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36、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37、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38、山高月小,水落石出。——苏轼《赤壁赋》

    39、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

    40、明月风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

    41、*水楼台易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俞文豹《清夜录》

    42、人逢喜事精神爽,敢教日月换新天。——*《七律?到韶山》

    43、月中则移,月满则亏,物盛则衰。——《战国策?秦策》

    44、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45、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识。——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46、野旷天低树,江清月*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47、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杜牧《寄扬洲韩判官》

    48、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阅读全文]...
  • 《饮湖上初晴后雨》古诗意思

  • 阅读
  • 《饮湖上初晴后雨》古诗意思

      在诗作《饮湖上初晴后雨》中,体现诗人苏轼对于西湖的喜爱之情。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一篇赞美西湖的名作。下面是小编分享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古诗意思,欢迎阅读。

      《饮湖上初晴后雨》原文:

      其一

      朝曦迎客艳重冈,晚雨留人入醉乡。

      此意自佳君不会,一杯当属水仙王。

      其二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饮湖上初晴后雨》古诗意思:

      其一

      天色朦胧就去迎候远道而来的客人,晨曦渐渐地染红了群山。傍晚泛舟西湖,天上飘来了一阵阵雨,客人不胜酒力已渐入醉乡。

      西湖晴雨皆宜,如此迷人,但客人并没有完全领略到。如要感受人间天堂的神奇美丽,还是应酌酒和西湖的守护神“水仙王”一同鉴赏。

      其二

      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的。

      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也好,浓妆也罢,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丽质和迷人神韵。

      《饮湖上初晴后雨》创作背景:

      苏轼于宋神宗熙宁四年至七年(1071—1074)任杭州通判,曾写下大量有关西湖景物的诗。这组诗作于熙宁六年(1073年)正、二月间。

      《饮湖上初晴后雨》赏析:

      其一

      这组诗共二首,但许多选本只看中第二首,因而第一首已鲜为人知。其实第二首虽好,却是第一首的注脚。第一首所说的“此意自佳君不会”的“此意”,正是指第二首所写的西湖晴雨咸宜,如美人之淡妆浓抹各尽其态。不选第一首,题中的.“饮”字也无着落。苏轼的意思是说,多数人游湖都喜欢晴天,殊不知雨中湖山也自有其佳处。湖上有水仙王庙,庙中的神灵是整天守在湖边,看遍了西湖的风风雨雨、晴波丽日的,一定会同意自己的审美观点,因而作者要请水仙王共同举杯了。这一首的首句“艳”字下得十分精到,把晨曦的绚丽多姿形容得美不胜收。若只看第二首,则“浓抹”一层意思便失之抽象。

      其二

      第二首诗的上半首既写了西湖的水光山色,也写了西湖的晴姿雨态。“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山色空濛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从第一首诗可知,这一天诗人陪着客人在西湖游宴终日,早晨阳光明艳,后来转阴,入暮后下起雨来。而在善于领略自然并对西湖有深厚感情的诗人眼中,无论是水是山,或晴或雨,都是美好奇妙的。从“晴方好”“雨亦奇”这一赞评,可以想见在不同天气下的湖山胜景,也可想见诗人即景挥毫时的兴会及其洒脱的性格、开阔的胸怀。上半首写的景是交换、对应之景,情是广泛、豪宕之情,情景交融,句间情景相对,西湖之美概写无余,诗人苏轼之情表现无遗。

      下半首诗里,诗人没有紧承前两句,进一步运用他的写气图貌之笔来描绘湖山的晴光雨色,而是以貌取神,只用一个既空灵又贴切的妙喻就传出了湖山的神韵。喻体和本体之间,除了从字面看,西湖与西子同有一个“西”字外,诗人的着眼点所在只是当前的西湖之美,在风神韵味上,与想象中的西施之美有其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相似之处。而正因西湖与西子都是其美在神,所以对西湖来说,晴也好,雨也好,对西子来说,淡妆也好,浓抹也好,都无改其美,而只能增添其美。对这个比喻,存在有两种相反的解说:一说认为诗人“是以晴天的西湖比淡妆的西子,以雨天的西湖比浓妆的西子”;一说认为诗人是“以晴天比浓妆,雨天比淡妆”。两说都各有所见,各有所据。但就才情横溢的诗人而言,这是妙手偶得的取神之喻,诗思偶到的神来之笔,只是一时心与景会,从西湖的美景联想到作为美的化身的西子,从西湖的“晴方好”“雨亦奇”,想象西子应也是“淡妆浓抹总相宜”,当其设喻之际、下笔之时,恐怕未必拘泥于晴与雨二者,何者指浓妆,何者指淡妆。欣赏这首诗时,如果一定要使浓妆、淡妆分属晴、雨,可能反而有损于比喻的完整性、诗思的空灵美。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之子。嘉祐年间(1056—1063)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颍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在各地均有惠政。卒后追谥文忠。学识渊博,喜好奖励后进。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书传》《东坡乐府》等。

[阅读全文]...
  • 新晴野望古诗赏析(王维的新晴野望的翻译)

  • 王维后期的风格很明显发生了变化,这也是与他的生活经历有关,由于爆发了“安史之乱”,而王维作为当时最具有影响力的诗人之一,并没有及时离开长安,被叛军所俘虏,以至于在*定了叛乱之后,王维一时之间被推上了风口浪尖,被很多人批评,尽管王维也为自己辩护,可并没有起到多大的作用,逐渐被边缘化,所以不得不离开长安,去到郊外的终山麓隐居。

    正是由于经历了战乱,再加上别人的不理解,让王维对于人生有着更为深刻的感悟,后期的作品相对来说写得更好,毕竟远离了尘世的喧嚣,心态更为*和,也就使得作品更具有诗意,以这首《新晴野望》来说,便是后期的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整首诗依旧简练,可是读来却让人拍案叫绝,不仅很抒情,同时还很美。

    《新晴野望》

    唐朝: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这首诗所描写的寻常的乡美景,是一首很典型的山水田园诗,王维在雨后初晴的时候出门游玩,看到了眼前不一样的美景,于是有感而发,创作了这么一首有趣的诗;那么具体的创作时间是公元740年(开元二十八年),此时王维已经是四十多岁,当他面对人生的困境时,并没有过多纠结,而是积极地融入到新的生活中去。

    下过了一场淅淅沥沥的小雨,等到天空放晴之后,一切都是那么美好,而王维在这首诗中,也是把眼前的景色描写得生动有趣,从而焕发出了勃勃生机,仅仅是首联和颔联就非常的唯美;在雨后初晴,一个人来到外面的原野,放眼望去视野开阔,周围的景色如诗如画,极目远眺不见半点尘埃和雾气。外城的门楼紧靠着渡口,村庄边的绿树边接着小溪,这个地方非常的美。

    颈联和尾联写了乡村普通人的生活,还有自己对于乡村的喜爱,同样是寥寥数语,写得非常的生动;田坎外的流水在日光下闪闪发光,郁郁葱葱的山峰突兀出现在山的后面,看上去更具有诗意。由于现在是农忙时节,整个村子没有一个闲人,所有的人都出门去干活,在那地里忙碌的劳作。这两句很接地气,也是写出了纯朴的生活,而王维也是非常喜爱那种生活。

    王维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位诗人,为人低调,性格也是很*和,不像李白那么张扬,所以王维的诗大多都比较接地气,而且有着一种独特的美,从开篇到结尾句句惊艳,不仅写出了新意,同时也让这整首诗意境高远,可能在普通人看来,乡村极其寻常,那里的风景,也是很一般,可是王维却是把寻常的美景,还有普通的乡村描写得充满了诗情画意,让这首诗有了一种独特的美,每一句都犹如一幅淡淡的山水画。

    王维早期的诗尽管写得也不错,可是与后期的作品比起来,还是要逊色不少,而这首《新晴野望》来说,尽管只是写了一个片段,写了雨后初晴的景色,还有乡村人的生活画面,王维仅用了三言两语,便是写得活灵活现。整首诗语言秀丽,并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是用最深情的一面去赞美自然风光,还有乡村*凡的生活,也正是这种看似寻常,却充满诗意的描写,让这首诗有了一种独特的韵味,不仅读来朗朗上口,同时那份独特的美,也是最令人赞叹。

[阅读全文]...
  • 带“月”的古诗

  • 经典
  • 古代的诗人寥若晨星,古代的绝句古诗如汪洋大海。这些经典,永久流传,启迪我们的前先之路。“励志的句子”为您收集《带“月”的古诗》,推荐这些经典的古诗绝句。

    带“月”的古诗

    1、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曹操《短歌行》

    2、月明星稀,乌雀南飞——曹操《短歌行》

    3、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4、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5、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梦游天姥吟留别》

    6、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白居易〈琵琶行〉

    7、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白居易〈琵琶行〉

    8、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白居易〈琵琶行〉

    9、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白居易〈琵琶行〉

    10、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洒还独倾——白居易〈琵琶行〉

    11、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冥》

    12、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刘禹锡《石头城》

    13、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锦瑟》

    14、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李煜《虞美人》

    15、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

    16、今宵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17、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18、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

    19、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姜夔《扬州慢》

    20、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苏轼《江城子》

    21、举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苏轼《赤壁赋》

    22、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李白《将进洒》

    23、星垂*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抒怀》

    24、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杜甫《咏怀古迹》

    25、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关汉卿〈窦娥冤?滚绣球〉

    26、愁,愁老父破碎的月光满怀

    愁,愁老母零乱的白发满怀——潘洗尘〈饮九月九的洒〉

    27、饮九月九的洒/饮一缕绵绵的乡愁/饮一轮明明灭灭的新月(同上)

    28、月亮恋爱着海洋/海洋恋爱着月光——刘半农〈教我如何不想她〉

    29、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30、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朱淑真《生查子》

    31、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贾岛《题李凝幽居》

    32、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查慎行《舟夜书所见》

    33、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和月。——欧阳修《天一词?玉楼春》

    34、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35、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36、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37、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38、山高月小,水落石出。——苏轼《赤壁赋》

    39、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

    40、明月风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

    41、*水楼台易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俞文豹《清夜录》

    42、人逢喜事精神爽,敢教日月换新天。——*《七律?到韶山》

    43、月中则移,月满则亏,物盛则衰。——《战国策?秦策》

    44、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45、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识。——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46、野旷天低树,江清月*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47、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杜牧《寄扬洲韩判官》

    48、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阅读全文]...

相关词条

相关文章

月和晴的古诗 - 句子

月和晴的古诗 - 语录

月和晴的古诗 - 说说

月和晴的古诗 - 名言

月和晴的古诗 - 诗词

月和晴的古诗 - 祝福

月和晴的古诗 - 心语

推荐词条

杜甫的诗句大全 关于友谊的诗句古诗词 关于暖冬的诗句 同甘共苦共患难的诗句 淡定自勉的诗句 写兄弟姐妹情深的诗句 关于一叶扁舟的诗句 少年有志的诗句 关于皓月当空的诗句 回忆曾经的诗句 形容睡觉睡得好的诗句 形容人不争气的古诗句 形容心死情断的诗句 表示志同道合的诗句 眼光放长远的诗句 含东西南北的诗句 无情却有情的诗句 关于柳州的诗句 形容不尽人意的诗句 自作多情很伤心的诗句 喜欢一个女孩的诗句 喜相逢的诗句 形容倾盆大雨的诗句 形容好山好水的诗句 赞美校友的诗句 表达欣喜的诗句 夜游的经典诗句 特别好的诗句 理字开头的诗句 明月相思的诗句 有感而发的诗句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