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关于友谊的古诗及背景介绍 >

关于友谊的古诗及背景介绍

关于关于友谊的古诗及背景介绍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关于友谊的古诗及背景介绍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关于友谊的古诗及背景介绍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关于友谊的古诗及背景介绍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句子:即与关于友谊的古诗及背景介绍相关的句子。
语录:即与关于友谊的古诗及背景介绍相关的名人语录
说说:即与关于友谊的古诗及背景介绍相关的qq说说、微信朋友圈说说。
名言:即与关于友谊的古诗及背景介绍相关的名人名言、书籍名言。
诗词:即与关于友谊的古诗及背景介绍相关的古诗词、现代诗词、千古名句。
祝福语:即与关于友谊的古诗及背景介绍相关的祝福祝贺词。
心语:即与关于友谊的古诗及背景介绍相关的早安、晚安朋友圈心语。

  • 碛中作古诗带拼音解释(碛中作创作背景介绍)

  • 解释,创作
  • 【唐】岑参

    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

    今夜不知何处宿,*沙万里绝人烟。

    这首诗与《逢入京使》写作时间相*,约写于唐玄宗天宝八载(749年)岑参第一次从军西征时。“碛中作”,即在大沙漠中作此诗。从“辞家见月两回圆”的诗句看,岑参离开长安已*两个月了。诗人回顾两个月的行程,如今宿营在广袤无垠的大沙漠之中,正巧又遇上十五的月亮,一轮明月照在*沙莽莽的沙漠上,他想到月圆人未归,看到唐军在沙碛中列营而宿,写下了这首绝句。

    诗人精心摄取了沙漠行军途中的一个剪影,向读者展示他戎马倥偬的动荡生活。诗于叙事写景中,巧妙地寄寓细微的心理活动,含而不露,蕴藉感人。

    “走马西来欲到天”,从空间落笔,气象壮阔。走马疾行,显示旅途紧张。“西来”,点明了行进方向,表明诗人扬鞭跃马,从长安出发,沿着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风尘仆仆地向西进发。“欲到天”,既写出了边塞离家之远,又展现了西北高原野旷天低的气势。

    “辞家见月两回圆”,则从时间着眼,柔情似水。表面上看,似乎诗人只是点明了离家赴边已有两月,交代了时间正当十五月圆;然而细一推敲,诗人无穷思念正蕴藏其中。一轮团圞的明月当空朗照,触动了诗人的情怀,他不由得思想起辞别两个月的“家”来,时间记得那么清晰,表明他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殷切。“两回圆”是经历两月的艺术说法。这句诗含蕴很丰富。十五的月亮是最圆最亮的。人们爱用月亮的圆缺来比喻人的离合,看到圆月,就会想到与家人的团圆,现在是月圆人不圆,自然不免要牵动思乡之情。

    诗人刚刚把他的心扉向读者打开了一条缝隙,透露出这一点点内心深处的消息,却又立即由遐想回到现实──“今夜不知何处宿,*沙万里绝人烟”。上句故设疑问,提出一个眼前急需解决的宿营问题,下句诗不作正面回答,却转笔写景:好像诗人并不关心今宵宿在何处,把读者的注意力引向碛中之景,写出了明月照耀下,荒凉大漠无际无涯的朦胧景象。

    在唐代诗坛上,岑参的边塞诗以奇情异趣独树一帜。他两次出塞,对边塞生活有深刻的体会,对边疆风物怀有深厚的感情。这首《碛中作》,就写下了诗人在万里沙漠中勃发的诗情。

[阅读全文]...
  • 望岳古诗意思(望岳创作背景介绍)

  • 创作
  •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首先,这首诗是杜甫青年时的作品。杜甫的祖父是当时的著名诗人杜审言,他对杜甫的要求很严,据说杜甫7岁就会写诗。年轻时,杜甫有过两次漫游生活。在漫游中,他看到了祖国雄伟秀丽的山川,扩大了眼界,丰富了见闻。在洛阳,他与李白相遇,二人畅游齐鲁,谈诗论文,结下深厚的友谊。

    《望岳》这首诗,应该就是漫游时期的作品。这首诗不仅描写了泰山雄伟的景象,更重要的是,杜甫以登山为喻,抒发了他勇于奋斗与蓬勃向上的雄心壮志。

    其次,解释诗中的部分词语。

    1.岱宗:即泰山,在现在山东省泰安市城北。因为古代以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又称“岱宗”;这是对泰山的尊称。所谓五岳,就是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2.夫:读“fú”;句首发语词,无实在意义。

    3.齐鲁:指齐国与鲁国。古代齐鲁两国以泰山为界,齐国在泰山之北,鲁国在泰山之南。

    4.青未了:青,指翠绿的山色;未了,指这翠绿的山色无边无际,延绵不断。

    5.造化钟神秀:造化,大自然;钟,聚集;神秀,神奇秀美。全句的意思是,大自然把它的神奇秀美都集中于泰山。

    6.阴阳割昏晓:这里的阴,指山的北面;阳,指山的南面;而阴阳,则指泰山的南面与北面。割,即分;昏晓,指黄昏与早晨。全句的意思是说,高耸的泰山把山之南与山之北,分割为早晨与黄昏迥然不同的两部分,山南明亮,山北昏暗。

    7.荡胸生曾云:荡胸,使心胸摇荡;曾,意思就是层,曾云,就是重重叠叠的云雾。

    8.决眦(zì)入归鸟:眦,眼角;决,裂开;全句是说,极力睁大眼睛,远望着鸟儿进入山中,回到窝里。

    9.会当:定要。

    10.凌绝顶:凌,登上;绝顶,这里指泰山的最高峰。

    11.众山小:意思是,觉得群山都非常渺小了;这是意动用法。

    再次,试翻译这首诗。

    若问:怎么样啊,

    这五岳之首的泰山?

    啊,它连接着齐鲁大地,

    那青翠的山色连绵不断。

    大自然把它的神奇秀美,

    都集中于泰山;

    它使山南阳光普照,

    却让山北一片昏暗。

    那重重叠叠的云气,

    令人心胸摇荡;

    睁大眼睛远望那鸟儿,

    飞回它们的家园。

    我定要登上泰山之顶峰,

    再俯瞰那显得极其渺小的群山!

    最后,赏析这首诗。

    我们先逐句分析。

    第一句:“岱宗夫如何?”这是一个设问句。所谓“设问”就是自问自答。其实是作者替读者提个问题,然后由他来回答。这种修辞手法至少有两个好处:一是引起思考,二是加深印象。你看,“泰山到底是什么样子呀?”当这个问题摆在你的面前时,你是不是自己首先要想想它的样子呀?这岂不是引起你的思考吗?当看罢作者的答案后,不管是否与你所想一致,你获得的印象是不是就更加深刻呢?这就是“设问”的作用,这也就是杜甫用这种手法的匠心所在。从这里可以看出,杜甫是多么欣赏他所望到的泰山,又是多么盼望读者与他共享祖国的壮丽河山啊!

    后面的五句诗,都是诗人的答案。现在分析第二句。

    第二句是“齐鲁青未了”。我们知道,“齐鲁”是指古代的齐国与鲁国,齐国在泰山之北,鲁国在泰山之南。而“青未了”是什么意思呢?青,这里是绿色;“青未了”是说,整个泰山都是绿绿的,而这种绿色连绵不断,覆盖了齐国与鲁国。请读者注意:诗人不是在泰山顶上介绍泰山的,而是在能看到泰山全貌的某个地方瞭望泰山的。不仅写出了泰山的地理特点,而且写出了它的高度与广度。

    第三句是“造化钟神秀”。这句妙在承上启下。说它承上,是因为诗人要告诉读者“青未了”的根据;说它启下,是因为诗人下面要写大自然究竟把怎样的“神秀”集中到泰山身上。

    第四句是“阴阳割昏晓”。这句写大自然集中到泰山身上的第一种神奇与秀美。那就是让泰山展现出的面容是独特的:当山的南面正是阳光普照时,山的北面却暗暗然如同黄昏一般了。而且,一个“割”字,就把大自然写活了,给读者的感觉似乎是,大自然手里握着神刀,把那么庞大的泰山一下子裁成两半。这显然又用了拟人的手法,于是,诗人有意无意地让大自然有了情感,好像它真的对泰山情有独钟。这种奇特的想象与潇洒的语言,唐诗中不能说没有,但绝对是罕见的。

    第五句是“荡胸生曾云”。这是大自然赐予泰山的第二种神奇与秀美。这句诗是倒句(即倒装句),顺句应是“曾云生荡胸”,意思是层层叠叠的云雾从山中生出,忽东忽西、飘来飘去,令人心胸也随着起伏荡漾。这层层叠叠的云雾岂不是同望山人融为一体了吗?请看,在我们看来,很难学会的情景交融的写法,在杜甫的笔下便成了轻而易举的事情了。

    第六句是“决眦入归鸟”。这句诗我看到好多解释。有的解释说:“目光追随归鸟;入,受到眼里,即看到。”有的说:“人目眦决裂,入鸟之归处,言所望之远也。”上述解释恐怕不妥。我觉得“决眦入归鸟”也是倒句,顺句应是“决眦鸟归入”或是“决眦鸟入归”。意思是用力睁大眼睛凝望那群鸟飞进(回)山林,回(进入)到窝中。“决眦”二字,形象地写出了诗人在这从未感受过的山鸟归林的景观面前陶醉的样子;“入归鸟”三个字,更写出了诗人不仅要极目群鸟飞翔着、鸣叫着进入山林,而且要真真切切欣赏飞入山林的鸟儿们怎样一个一个回到各自的安乐窝中。这便是描写大自然赐予泰山的第三种神奇与秀美。而诗人在描写泰山神奇与秀美的同时,他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也就蕴含于其中了。

    第七、八两句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两句,是画龙点睛之笔。对这两句,历代评论家并无本质的分歧,都认为这两句诗表现了杜甫志存高远的胸怀,是他居高临下、雄视一切那种气势的绝响。“会当”就是一定要,只两个字,就写出诗人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坚强意志;而“凌绝顶”也只三个字,就表现出诗人所追求的是人生的最高峰。这会使今天的读者想到林则徐少年时的豪言壮语:“山登绝顶我为峰。”

    至于这首诗的结句“一览众山小”,那更是诗人望岳时心中腾起的海阔天空的美好想象。

    逐句分析之后,还想简要说说这首诗在写作艺术上的特点。

    1.这首诗从结构上来说,可分三个部分:第一句用设问的手法统领下文;第二句到第六句,用景物描写的手法回答第一句的问题;最后两句则是直抒胸臆,倾吐诗人远望泰山后激荡不已的心声。全诗上下贯通,环环紧扣,一气呵成。

    2.用典而了无痕迹。这首诗用了好几个典故,知道的读者会觉得奇妙无穷;不知道的读者,也会读出诗人要表达的思想与情感来。因为所用语句不仅通俗易懂,而且都是诗中的有机组成成分。比如,“齐鲁青未了”就源于《史记·货殖传》:“泰山之阳则鲁,其阴则齐。”再如,“一览众山小”则源于《扬子法言》:“登东岳者,然后知众山之峛崺(读lǐ yǐ,连绵)也。”

    3.善于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表达人与事物的特点。比如,“齐鲁青未了”,用了摹绘兼夸张的手法,突出了泰山绿色的连绵不断与无边无际;“阴阳割昏晓”,则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大自然的神奇与力量;而“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又是用倒装兼对偶的手法,写出了泰山使人身心愉悦而畅快的魅力。

    4.善于炼字。如,一个“钟”字,把大自然写成了恋人,使之有了恋人那样的专注与真情;一个“割”字,把大自然写成了匠人,使之有了匠人一般的智慧与巧手。

    总之,这首诗的确写出了惊人之语,体现了他“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精神。

    纵观杜甫的一生,由于种种原因,在为官方面未见其有大的作为,但在忧国忧民方面,在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方面,同期的诗人是无法与他相比的。至于说到诗的造诣,毫不夸张地说:杜甫真的是登峰造极了,他所写的“一览众山小”的理想,也真的变成了现实!

[阅读全文]...
  • 木兰诗背景介绍

  • 木兰诗背景介绍

      导语:《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也是一篇乐府诗。以下“木兰诗背景介绍”,欢迎阅读原文!

      唧(jī)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zhù)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tiě),可汗(kè hán)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wèi)市鞍(ān)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jiān),南市买辔(pèi)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jiān jiān)。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jì)鸣啾啾(jiū jiū)。

      万里赴戎(róng)机,关山度若飞。朔(shuò)气传金柝(tuò),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qiáng)。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jiāng);阿姊(zǐ)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huò huò)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zhuó)我旧时裳(cháng)。当窗理云鬓(bìn),对镜帖(tiē)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bàng)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背景】

      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疆场数年,屡建功勋,无人发现她是女子。唐代追封为孝烈将军,设祠纪念。 它产生的时代众说纷纭,但从历史地理的条件可以判定事和诗可能产生后魏,这诗产生于民间,在长期流传过程中,有经后代文人润色的痕迹,但基本上还是保存了民歌易记易诵的特色。

      【影响】

      《乐府诗集》是古代管理音乐的机构也是最完备的一部乐府歌辞总集,后来把乐府的诗也叫乐府,其中的民歌,较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民,分南歌、北歌两大部分。南歌,即南朝民歌,注重抒情,语言浮华,用词细腻,风格委婉。北歌,即北朝民歌,题材广泛,格调雄劲、热烈、质朴。 《木兰诗》与汉代乐府民歌中的《孔雀东南飞》合称“乐府双璧”。

      【整体把握】

      《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也是一篇乐府诗。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

      第一段,写木兰决定代父从军。诗以“唧唧复唧唧”的织机声开篇,展现“木兰当户织”的情景。然后写木兰停机叹息,无心织布,不禁令人奇怪,引出一问一答,道出木兰的心事。木兰之所以“叹息”,不是因为儿女的心事,而是因为天子征兵,父亲在被征之列,父亲既已年老,家中又无长男,于是决定代父从军。

      第二段,写木兰准备出征和奔赴战场。“东市买骏马……”四句排比,写木兰紧张地购买战马和乘马用具,表示对此事的极度重视,愿为父亲分担压力;“旦辞爷娘去……”八句以重复的句式,写木兰踏上征途,马不停蹄,日行夜宿,离家越远思亲越切。这里写木兰从家中出发经黄河到达战地,只用了两天就走完了,夸张地表现了木兰行进的神速、军情的紧迫、心情的急切,使人感到紧张的战争氛围。其中写“黄河流水鸣溅溅”“燕山胡骑鸣啾啾”之声,还衬托了木兰的思亲之情。

      第三段,概写木兰十来年的征战生活。“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概括上文“旦辞……”八句的内容,夸张地描写了木兰身跨战马,万里迢迢,奔往战场,飞越一道道关口,一座座高山。“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描写木兰在边塞军营的艰苦战斗生活的一个画面:在夜晚,凛冽的朔风传送着刁斗的打更声,寒光映照着身上冰冷的铠甲。“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将士们十年征战,历经一次次残酷的战斗,有的战死,有的归来。而英勇善战的木兰,则是有幸生存、胜利归来的将士中的一个。

      第四段,写木兰还朝辞官。先写木兰朝见天子,然后写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再说到木兰辞官不就,愿意回到自己的故乡。“木兰不用尚书郎”而愿“还故乡”,固然是她对家园生活的眷念,但也自有秘密在,即她是女儿身。天子不知底里,木兰不便明言,颇有戏剧意味。

      第五段,写木兰还乡与亲人团聚。先以父母姊弟各自符合身份、性别、年龄的举动,描写家中的欢乐气氛,展现浓郁的亲情;再以木兰一连串的.行动,写她对故居的亲切感受和对女儿妆的喜爱,一副天然的女儿情态,表现她归来后情不自禁的喜悦;最后作为故事的结局和全诗的*,是恢复女儿装束的木兰与伙伴相见的喜剧场面。

      第六段,用比喻作结。以双兔在一起奔跑,难辨雌雄的隐喻,对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多年未被发现的奥秘加以巧妙的解答,妙趣横生而又令人回味。

      其诗中几件事的描绘详略得当,一,二,三,六,七段详写木兰女儿情怀,四,五段略写战场上的英雄气概。从内容上突出儿女情怀,丰富英雄性格,是人物形象更真实感人。结构上使全诗显得简洁,紧凑。

      这首诗塑造了木兰这一不朽的人物形象,既富有传奇色彩,而又真切动人。木兰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不慕厚禄而热爱和*生活。一千多年来,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在我国家喻户晓,木兰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喜爱。

      这首诗具有浓郁的民歌特色。全诗以“木兰是女郎”来构思木兰的传奇故事,富有浪漫色彩。繁简安排极具匠心,虽然写的是战争题材,但着墨较多的却是生活场景和儿女情态,富有生活气息。诗中以人物问答来刻画人物心理,生动细致;以众多的铺陈排比来描述行为情态,神气跃然;以风趣的比喻来收束全诗,令人回味。这就使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阅读全文]...
  • 陶渊明生活的时代背景介绍

  • 生活,诗人
  • 陶渊明生活的时代背景介绍

      引导语:陶渊明出生在没落的官宦家庭,父亲在他八岁的时候就去世了,四年后母亲也离开人世。陶渊明和妹妹就寄住在外祖父家里。外祖父是杰出的名士,对陶渊明的影响非同一般,下面是有关他的详细的生活的时代背景介绍,欢迎大家阅读详细了解。

      陶渊明时代背景

      陶渊明生活的时代背景是西晋王室后裔在南方组织建立起了一个规模较小的朝廷,这个朝廷就是东晋王朝。东晋王朝虽然作为一个朝代记录在史册中,但是东晋王朝的统治范围非常的小,管辖区仅限于江南地方的半壁江山。在东晋王朝年间,北方的统治权一直是由赵国及前秦人等统治者掌管的。国家呈现分裂的状态,这个分裂的状态一直延续了两个朝代:东晋、南北朝时期,前后分裂的时间为三百年。

      公元前316年,西晋王朝在西晋帝司马邺被俘下宣告终结。西晋灭亡,但仍有亡国奴不甘心,想恢复西晋王朝。他们在各个地区积极活动,为恢复西晋时刻准备着。公元前317年,在南渡过江的西晋遗臣江南及中原氏族共同拥戴下,琅琊王司马睿在建康都城称帝为王,史称晋元帝,国家的国号仍旧是晋。由于建国帝都位于江南西晋的东侧,所以史称东晋

      陶渊明时代背景经历了东晋王朝,又迎来了南北朝。这两个王朝所属年代的国家均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分裂。在东晋至南北朝时期,*一直都是分裂的局面,没有得到完整的统一。

      停云 陶渊明

      《停云》是陶渊明所作的一首四言古诗,整首诗歌分为序与四章内容,诗歌的主题正如序中所写的“思亲友也”那样,整首诗主要抒发了作者陶渊明对自己好友的深深思念之情,同时表达了对世道的担忧。

      《停云》这首古诗大约创作于晋安帝元兴三年的春天,陶渊明安闲居住在家乡浔阳柴桑时期,整首诗除了序之外,共有四章内容。《停云》的短序主要是讲明了陶渊明创作这首诗的目的,同时也说明了当时创作《停云》这首诗时所处的环境,以及描述了创作时陶渊明的心情。而《停云》的四章内容则反复表达了陶渊明对好友的深切思念。

      “停云”这两个字其实只是陶渊明从古诗的首句古诗中选取出来作为诗歌题目,实际上与古诗的内容没有什么关系。诗歌的内容就是序中所写到的“思亲友也”那般,主要描写的就是对好友的思念。诗中采用了古代诗歌常用的技巧比兴以及复沓这种艺术表现手法,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烘托无法与三两好友边饮着美酒边愉快聊天的感慨和失落,借此抒发陶渊明对好友们深深的思念之情。除此之外,陶渊明还借助“八表同昏”、“*路伊阻”、“*陆成江”等诗句表达了他对当下世道的关怀与担忧。

      总之,《停云》这首四言古诗是陶渊明为他思念亲戚好友而作的,从内容安排上以及古诗的写作手法上都可以看出这又是陶渊明的佳作。

      幽兰 陶渊明

      《幽兰》是陶渊明的又一诗作,作品全名为《饮酒·幽兰生前庭》。《幽兰》是非常有名的陶渊明的组诗《饮酒》中的其中一首。这首诗创作于陶渊明厌恶黑暗无比的官场后辞官归隐的时候。诗歌主要展现了作者陶渊明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与安贫乐道的生活取向。

      陶渊明把酒南山

      《幽兰》这首诗的主要意思是这样的:来自幽静偏僻地方的兰花在院子中生长,蕴含着非常浓郁的芳香气息等待着清微的风的到来。清风不经意地轻轻吹来,带来兰花独特的芳香,能够立即从萧艾等杂草中辨别出来。一直向前行走不停歇会使人找不到来时的路,顺着前进的道路一直走下去或许才能走通。等到醒悟到应该回去的时候,飞鸟消失了,优良的弓箭也没有了用途。

      诗中将人的高贵品质比作兰花,暗示应该像兰花那般保持高尚的品格,展现了陶渊明不随波逐流,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诗中还将没了用途的弓箭比喻完成大业后无用了的良将功臣,表达了作者对当下时局的怨愤。

      陶渊明的这首《幽兰》虽然是《饮酒》这组诗中的一首,而《饮酒》是陶渊明在辞官隐退后每每喝醉酒后诗兴大发所创作的,但是在《幽兰》这首诗中却连一个字都没有提到酒,在诗中只能看到兰花生长开放的田园场景以及陶渊明对于当下政治局势的不满,整首诗可以说是有酒的意味,就算没有酒也能让人沉醉其中。

      陶渊明的一生

      陶渊明(前365年—前427年),又名陶潜,字元亮,浔阳(位于今江西省九江西南)人。东晋伟大的诗人、散文家和辞赋家,*田园诗派的开创者,亦是文学历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后世称靖节先生。著有《陶渊明集》。

      陶渊明出生在没落的官宦家庭,父亲在他八岁的时候就去世了,四年后母亲也离开人世。陶渊明和妹妹就寄住在外祖父家里。外祖父是杰出的名士,对陶渊明的影响非同一般。陶渊明自小就*得琴棋书画,才华横溢,颇有外祖父的风范。

      陶渊明长到二十岁时,就开始了游宦生涯。在这期间,曾担任过江州祭酒、主簿、镇军将军。彭泽令等职位。陶渊明在官宦与田园生活之间游荡了十多年,三番两次出仕、辞官,又出仕。在这反复无常的日子里,陶渊明一心想施展抱负展示宏图伟愿,另一方面又想念舒适的田园生活。经历了内心纠结的斗争,最终放弃厌恶了官场的黑暗奸诈,选择一心向往追求安逸舒适的田园生活。

      前405年,陶渊明最后一次任命的职位是彭泽令。在程氏妹的去世后,陶渊明著作了《归去来兮辞》,表明了他辞官归隐田园生活的心愿。写完这首辞赋后,陶渊明就毅然辞官,回归于农田生活,一直到去世。在归隐田间生活期间,陶渊明著作了五首《归园田居》、十二首《杂诗》等诗歌。在病重清醒之际,还著作了《拟挽歌辞》。

      陶渊明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精彩绝伦的诗词歌赋及散文。

      陶渊明对后世的影响

      陶渊明对后世的影响非常大,尤其是他的诗文。陶渊明的诗歌中所展现出来的淡泊名利、安贫乐道以及不愿与那些热衷于利益的尘世势力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都对后人起到了一定的模范和教育作用,但是陶渊明那般辞官隐退的避世态度也给后世造成一定的消极影响。

      陶渊明所引起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即使诸多著名的伟大诗人也曾受到他的影响。唐代著名世人李白不愿巴结奉承权贵的自尊不屈与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精神有异曲同工之妙;唐朝诗人高适也曾想要学*陶渊明辞官归隐山林的做法,远离世俗利益。不仅如此,陶渊明的诗歌也给后人带去了精神支持与鼓舞。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与清朝诗人龚自珍都曾在自己的作品中赞美陶渊明的为人处世的态度,以及因他而得到的感悟。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显示了他对于桃花源的向往,而他的桃花源社会也对后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后世中有不少文人学者对陶渊明提出的桃花源社会通过自己的作品表达对此种社会的向往与歌颂。就例如著名北宋政治家王安石曾经用自己的作品对那般安定和谐的桃花源社会表示赞赏,而对与之相反的现实表达了自己的不满与感慨。

      陶渊明在给后世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他那舍弃所有归隐山林,逃避现实的态度也给后世之人带来了消极的影响,后世中颇为有名的诗人白居易曾在晚年退隐山林,而在那期间他非常喜爱陶渊明以及他的诗歌,但实际上那只是他在超脱世俗的陶渊明那寻求精神上的安慰罢了。

      引导语:陶渊明生活在晋宋易代之际十分复杂的政治环境之中。他的曾祖父陶侃曾任晋朝的大司马;祖父做过太守,父亲大概官职更低一些而且在陶渊明幼年就去世了。在重视门阀的社会里,陶家的地位无法与王、谢等士族相比,但又不同于寒门。陶侃出身寒微,被讥为“小人”,又被视为有篡位野心之人。可以想见,他的后人在政治上的处境是相当尴尬的。我们通过下文了解他所处的东晋的社会背景是如何的呢?

      诗人陶渊明所处的东晋是怎样的社会背景

      一、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二、他的社会背景:陶渊明曾祖或为陶侃(尚存争议,但二者的亲缘关系是肯定的)。外祖父孟嘉,晋代名士,娶陶侃第十女。祖父做过太守(祖父名字有二说,或名岱或名茂[6] ),父亲是个“寄迹风云,寘兹愠喜”的人,具体事迹已不可考。有一庶妹,小渊明三岁,后嫁给程姓人家,故陶诗文提及她时称程氏妹。就其父尚有一妾看来,渊明最初的家境不算太坏。八岁时渊明父去世,家境逐渐没落。十二岁庶母辞世,渊明后来作文章回忆这段往事时写道:“慈妣早世,时尚孺婴。我年二六,尔才九龄”(《祭程氏妹文》)。二十岁时家境尤其贫困,有诗可证:“弱年逢家乏”(《有会而作》)。

      东晋王朝(公元317年—公元420年)是由西晋王室后裔在南方建立起来的小朝廷,虽然在今天我们将其作为一个朝代,写进*的古代历史,但事实上东晋的统治范围却仅限于江南的半壁河山,在此期间,*北方一直由赵、前秦等外族统治者控制,并且这种局面一直持续了两个时代——东晋、南北朝——*三百年的时间。

      公元三一六年,西晋的末代皇帝司马邺被俘,宣告了西晋的灭亡,但一些晋朝的旧臣并不甘心亡国的命运,仍在全国各地积极活动,准备恢复晋朝的统治。三一七年,琅琊王司马睿在南渡过江的中原氏族与江南氏族的拥护下,在建康称帝,国号仍为晋,司马睿是为晋元帝,因其继西晋之后偏安于江南,故史家称之为东晋。

      由于东晋王朝的统治阶层大部分是由过江避难的中原名门望族与江南的土居氏族组成的,存在着地域、文化等方面的差异,他们之间一直相互排挤;在东晋统治的一百多年中,中原氏族占据统治的主导地位,而南方土居氏族则一直被排斥。元帝年间,北方大臣王导希望改变这种状况,他在南北氏族之间奔走,极力劝说各族修好,但收效甚微。后来江南氏族也曾多次因不满东晋的统治而起来反抗,大大的动摇了东晋的统治。

      自晋元帝元年(公元317年)至晋安帝隆安三年(公元399年),是东晋发展比较*稳的时期,虽然在此之间也有过一些叛乱,但都被镇压下去了。元帝末年,王导之弟王敦起兵反晋,遭到其兄王导与朝臣的抵抗而未能成功;其后桓温也曾觊觎帝位,又被王谢两大家族抵制下去。公元三八五年,东晋重臣谢安病死,晋孝武帝将大权交于其弟司马道子,司马道子与其子司马元显把持朝政,他们暴虐无能、大肆剥削人民,使图谋王位的大族有机可乘。 公元三九八年,以桓玄为盟主的王恭、殷仲堪、瘐楷等人的联军占据了建康以西的州郡,使朝廷的统治被限制在东方的八郡内,开始了其衰亡的过程。

      安帝隆安三年(公元339年)。信奉五斗米教的孙恩趁民心骚动,于东方起事。他们在短短的十几天中就发展到数十万人,后被晋将谢琰、刘牢之击溃逃至海岛之上,直至公元四零二年,才被彻底消灭。这次起义大大削弱了晋朝的力量,桓玄便借此机会发兵攻占建康,废掉晋安帝,自立为帝。此时晋朝的四大家族中的谢、王、瘐三家已相继衰落,唯一有实力与桓玄对抗的只有在对抗孙恩起义时才发展起来的实力人物——刘裕。 于是,刘裕率众击败桓玄,推恭帝司马德文即位,名义上恢复了晋王朝的统治,但实权却完全掌握在刘裕自己手中。公元四二零年,刘裕废晋恭帝,建立了宋国,结束了东晋的统治。

      东晋虽然偏安于江南,但在历代帝王在位的时候都希望收复北方的国土。其中以王、谢、桓、庾四大家族为主的北伐,在东晋时曾进行过多次,在其中也不乏名将的指挥。公元三一一年,大将祖逖出兵收复河北,但后因受到朝廷的排斥忧郁而死,最终未能完成统一大业。公元三八三年,谢安在淝水之战中击败苻坚后,立即使其弟进军北方,收复了徐、兖、青、司、豫、梁六州,取得了东晋北伐历史上的第一次重大胜利。

      由于东晋安于江南,使得江南的名士与渡江的中原人士有了更多的交流机会,促进了社会文化的发展。北方的手工业技术与南方的技术相互融合,使东晋的手工业水*比西晋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另外,自曹魏以来,*的文学发展一直处于大步前进的时期,其中以东晋年间的文人最为著名。东晋出现了山水诗人谢灵运、田园诗人陶渊明等人,他们对旧体诗作出改革,为将来隋、唐的诗文盛世创造了前提条件。

      当东晋在江南建国的同时,*的北方则为鲜卑、羌等少数民族控制着,在历史称之为“五胡十六国”。由于少数民族的入主中原,使他们更多的接触到华夏文化,使之与汉民族逐渐发展为同一生活*惯的民族,进而被汉族融合。自魏、晋、南北朝之后,中原北方大体已形成以汉族为主,其他少数民族混居的人口构成形式,使*正式成为具有相似生活*惯的多民族国家。

      东晋自晋元帝司马睿建国共历十一帝,前后一百零三年。在此期间,*一直处于分裂状态,而且到东晋灭亡之后,这种状态一直未能得到改变,随之到来的是另一个分裂时期——南北朝时期。

[阅读全文]...
  • 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介绍

  • 教育,历史
  • 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介绍

      导语:荆轲刺秦王是一个现代人都听说过的故事,荆轲大胆刺杀秦王,虽然失败了,却永载史册之中。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介绍,希望有所帮助!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背景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之前的6年。当时,秦已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秦灭赵是在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当初,燕王喜为了结好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为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为了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或者刺杀秦王嬴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1、背景介绍

      公元前228年(秦王政19年),秦王政派其大将王翦攻赵,杀掉赵葱,遂克邯郸,虏赵王迁。王翦随即奉命率兵驻扎中山(今河北省定州),准备向燕国进攻。燕国这时处于朝不保夕、危如累卵的困难境地。事实是:“燕弱小,数困于兵,今举国不足以当秦。”(《战国策·燕策三》)。燕太子丹这时好象热锅上的蚂蚁,在秦军压境的危急时刻,不得不采取派人行刺这种恐怖政策。

      2、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

      强敌压境,燕国危在旦夕,燕太子丹访得荆轲,即尊为上卿,然后派他到秦国行刺,其目的是要荆轲“劫秦王,使悉返诸侯侵地”,如不成,使“因而刺杀之”。荆轲具有义侠的性格,又受太子丹的厚遇重任,明知身入不测之秦是极其危险的事,还是毅然前往,当事败后,荆轲身被八创却“倚柱而笑,箕踞以骂”壮烈而死。本文记的就是这件史事。通过“私见樊於期”,“易水送别”,秦廷行刺等情节,塑造了荆轲这位敢于扶危济困、助弱御强、有勇有谋、视死如归的古代侠士形象。

      荆轲刺秦王并不能真正挽救燕国的危亡。荆轲千百年来,被受压迫的人们敬仰的原因,在于他站在了斗争的最前列,去反对秦国对山东六国的进攻和挽救燕国的危亡,本文揭示了弱小燕国和强大秦国之间的尖锐矛盾和激烈斗争,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战国时期秦燕之间的兼并与反兼并的斗争。

      3、战国末期燕秦两国的斗争形势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之前的六年。当时,秦已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在公元前228年破赵,秦统一天下的大局已定。燕国是一个地处北方的小国。当初燕王为了讨好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为人质。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公元前228年,秦将王翦破赵以后,引兵向北,直逼燕境。燕太子丹为了抵抗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当初在秦被欺凌之仇,决定派荆轲劫持秦王,想要挟秦王归还秦侵占的各国土地;如果要挟不成,便刺死秦王,造成秦国内部的混乱。但事与愿违,荆轲刺秦王失败,秦大举进攻燕,公元前222年灭燕。

      拓展:荆轲人物素材

      1、荆柯却不明智,他不能清楚地认识自己。他在卫、在榆次、在邯郸之时,人们对他的期待很低,卫元君不用他,盖聂“怒而目之”,鲁勾践“怒而比之”,这些人都看不起他,而他自己却认为自己不是*凡之人,整日与高渐离饮于市,歌于市,旁若无人,最后还真被太子丹看中,担负起刺秦的重任。结果,秦王没死,自己这方先死了田光、樊於期,最后自己死了不算,还加速了燕的灭亡。太子丹开始说他能刺秦时,荆柯还说“恐不足任便”,没想到,经不住太子的`“固请”,荆柯竟不顾此“国之大事”而接了这个活,俗话说:“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他荆柯就被别人的期待弄昏了头。结果,在他死后,鲁勾践笑话他说: “惜哉其不讲于刺剑之术也!囊者吾叱之,彼以为我非人也。”

      2、感情,似乎是一种十分缥缈的东西,但它却时时刻刻都存在着,时时刻刻都围绕着我们。亲情、友情、爱情……而我们正是有了感情,生活才更加精彩,我们正是有感情,才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人。

      3、我常常怀念远古,那是一个充满人格魅力的时代。那些君子翩翩风度的背后,是一个用诚实、信用、执著的信念支撑的人的结构。那别萧萧易水而去的壮士,难道他不留恋自己的家园故国?难道他不知道深入虎穴的险恶与危难?他义无反顾地去了,去得那样坚定,带着一腔对国君的忠诚和满怀对誓言的忠贞。那手执和氏璧在秦王殿上慷慨陈词的蔺相如,难道不知秦王的阴险与贪婪?他在出发前已经许下完璧归赵的诺言!他正是循着一条实践诺言的艰难道路在英勇地捍卫国家的利益和个人心灵深处那份不朽的契约。

      3、人在做事时总会受到感情影响。感情是促进人正确认知事物的催化剂,正是有了感情,人对事物的认知欲更强,更能加深对事物的认知。易水河边那位高唱着“风萧萧今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荆柯,正是因为对燕国的感情,使他认知了为国牺牲的意义和人的价值。在抗击“非典”那场没有硝烟的战役中,我们多少可爱的白衣天使付出了他们宝贵的生命,其中一个就是邓练贤。他说过“选择当医生就选择了奉献”,从中我们看到了他对人民、对病人的那一份真挚的感情。正是这一份真挚的感情,促使他勇敢地战斗在“抗非”第一线;在病房里,正是这一份真挚的感情,使他不畏被感染的危险,坚守一线抢救照顾病人,最终不幸因感染病毒而去世。

      4、古时,荆轲因勇刺秦正为人称颂。的确,荆轲的勇气是非同一般的,然而,我总觉得荆轲死得糊涂。记得《三国演义》开篇第一句话是“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纵观历史,此话可算得至理名言了。战国后期,七个诸侯国再加上七零八碎的许多小国,*被分得支离破碎,多年战事,弄得民不聊生。这时候,建立一个强大统一的帝国是民心所向,可惜,荆轲不知这个理,他一心一意要杀秦王,促成那一批势单力薄的小国。不过,荆柯毕竟只是一介书生,战国以前的历史也不很长,他不明白分久必合的道理是不足为怪的。荆轲死了不算,秦王恼羞成怒,下令立刻攻打燕,救燕不成反加速了燕的灭亡,荆轲实在太失算。所以,荆轲不但没救燕,还加速了燕的灭亡,真是太糊涂了。

[阅读全文]...
  • 王安石元日诗题意思(元日诗创作背景介绍)

  • 创作
  •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王安石变法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机为目的,变法自熙宁二年(1069年)开始,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各个方面,是中国古代史上继商鞅变法之后又一次规模巨大的社会变革运动。变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充实了*财政,提高了国防力量,对封建地主阶级和大商人非法渔利也进行了打击和限制。但是,变法在推行过程中由于部分举措的不合时宜和实际执行中的不良运作,也造成了百姓利益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如保马法和青苗法),加之新法触动了大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所以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元丰八年(1085年),因宋神宗去世而告终。

    元日 | 题析:农历正月初一,一年的第一日。中国传统文化中,历法采用农历,以太阳运行的观测为主要依据,月相的观察为附属,观测太阳的定点即为二十四节气。因适用于农事生产的时序,所以称为“农历”。直到民国元年方引入西方的阳历。此诗的创作背景对理解有极大的影响:此诗作于诗人初拜相而始行新政时。1067年宋神宗继位,起用王安石,1069年,王安石主持变法。同年新年,联想到变法伊始的新气象,有感创作了此诗。元日是新一年的开始,在此则象征政治改革的开始。以“元日”为题,昭示诗人对改革极大的自信和决心。元者,始也。来自人之首。“元日”是将时间以空间进行隐喻,将时间作为一条射线,起点便是端点。

    甲骨文:元

    爆竹声中一岁除,| “爆竹声”转喻春节的家家户户的驱鬼迎神活动,是最能代表新年到来的象征符号。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於庭前爆竹、燃草,以辟恶鬼。”但随着大众对雾霾的恐慌,这一民俗正迅速成为历史,在许多城市已经渺无踪迹。“春节联欢晚会”取代爆竹成为新的象征。“爆竹声中”营造了一种普天同庆的情境,同时将读者代入到对春节的记忆和情绪中。“除”字定下基调。孟浩然《岁暮归南山》诗中有“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其中“岁除”即除夕。此诗中“一岁”比“岁除”更紧密,“一岁除”指上一年的逝去,但“岁除”本身的意象在句中依旧模糊存在,可以在潜意识中协助读者构建除夕开始守夜到元日的文本世界。

    春风送暖入屠苏。| 屠苏,古俗,正月初一家人先幼后长依次饮屠苏酒。宋洪迈《容斋续笔》卷二“岁旦饮酒”条云:“今人无日饮屠酥酒,自小者起,相传已久,然固有来处。后汉李膺、杜密以党人同系狱,值元日,于狱中饮酒,曰:‘正旦从小起。’《时镜新书》晋董勋云:‘正旦饮酒先从小者,何也?勋曰,俗以小者得岁,故先酒贺之,老者失时,故后饮酒。’”屠苏,酒名,也作“酴酥”、“屠酥”。“入”将屠苏酒隐喻为容器,春风之暖如物般融于其中。这涉及到屠苏酒的制作,其本身是一种药酒,相传为汉末华佗所创,将大黄、白术、桂枝、防风、花椒、乌头、附子等中药入酒中浸制而成。则春风之暖便如同这些中药。当代人无法理解的是,饮此酒是从年幼者开始,与常例的老者先饮次序相反。而此句中正是突显的这个反常顺序。正应了“老者失时”之说,隐喻旧政的保守。春风隐喻来自神宗的支持。春节*俗众多,诗人挑屠苏入诗,确有所指。

    千门万户曈曈日,| 前两句都是在送旧,此句转而迎新。守岁送旧之后开始迎接初升的太阳。“瞳瞳”指日出光亮的样子。千门万户转喻整个北宋朝廷上下;“日”隐喻新政带来的国家的希望。

    总把新桃换旧符。| 合句。在宋朝时,春联已经普遍替代了桃木版画,但诗中依旧用桃符来称呼,因“桃符”可拆为“新桃”和“旧符”,形成新(政)旧(政)交换的象征。“总”字突显一种政治发展的规律,政治应当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因陈守旧的政治不可能带来社会经济文化的繁荣。诗人对此深信不疑。

    桃符:相传东海度朔山有大桃树,其下有神荼、郁垒二神,能食百鬼。故俗于农历元日,用桃木板画二神于其上,悬于门户,以驱鬼避邪。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正月一日,······帖画鸡户上,悬苇索于其上,插桃符其旁,百鬼畏之。”五代后蜀始于桃符板上书写联语,其后改书于纸。

    苏轼《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二首》作于1073年,其二为:

    南来三见岁云徂,直恐终身走道途。

    老去怕看新历日,退归拟学旧桃符。

    烟花已作青春意,霜雪偏寻病客须。

    但把穷愁博长健,不辞最后饮屠苏。

    苏轼曾反对新政的一些措施,因此在政治上遭受*打压,不过王安石和苏轼虽是政敌,但也惺惺相惜。此诗包含《元日》中的所有意象,算是对王安石《元日》的回应吧。

[阅读全文]...
  • 面试英语对话:如何介绍自己的教育背景

  • 英语,对话,教育
  • 面试英语对话:如何介绍自己的教育背景

      面试是通过书面、面谈或线上交流(视频、电话)的形式来考察一个人的工作能力与综合素质,通过面试可以初步判断应聘者是否可以融入自己的团队,接下来就由小编带来面试英语对话:如何介绍自己的教育背景,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教育背景

      刚踏出校门的社会新鲜人,由于尚无实际工作经验,面试者也无从询问“工作”本身的专业性问题,但是他可以藉由你所读学校、所选修的课程、在课业上的表现、以及所参加的社团活动等方面,来判断你是否具备做好这份工作的潜力与能力。回答这类问题,正是你进行“自我推销”的大好时机,一定要好好把握。

      BASIC EXPRESSIONS 基本句型表达

      1) What degree will you receive?

      你将拿到什么学位?

      2) I will receive a Bachelor’s degree.

      我将获得学士学位。

      3) How about your academic records at college?

      你大学的成绩如何?

      4) I have been doing quite well at college.

      我在大学时学*很好。

      5) My specialization at the university is just in line with the areas your institute deals with.

      我在大学所学的专业和你们研究所所涉及的范围刚好对口。

      6) I was one of the top students in the class.

      我是班里最优秀的学生之一。

      7) Which course did you like best?

      你最喜欢哪门课程?

      CONVERSATIONS 会话

      (A=Applicant I=Interviewer)

      Dialogue 1

      I: Which school are you attending?

      A: I am attending He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I: When will you graduate from that university?

      A: This coming July.

      I: What degree will you receive?

      A: I will receive a Bachelor`s degree.

      I: What is your major?

      A: My major is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I: How have you been getting on with your studies so far?

      A: I have been doing quite well at college. According to the academic records I have achieved so far, I am confident that I will get my Bachelo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this coming July.

      I: How do you think the education you have received will contribute to your work in this institution?

      A: I have already learned a lot in the classroom and I hope to be able to make practical use of it in your company. My specialization at the university is just in line with the areas your institute deals with. I am sure I can ap* what I have learned to the work in your institute.

      I: 你在哪个学校上学?

      A: 我在河北工业大学上学。

      I: 你什么时候毕业?

      A: 今年七月。

      I: 你能拿到什么学位?

      A: 学士学位。

      I: 你是什么专业的?

      A: 我的专业是商业管理。

      I: 到目前为止,你在校的学*情况如何?

      A: 我学得不错。根据至今我所取得的学*成绩,我敢肯定今年7月份我一定能获得商业管理学士学位。

      I: 你认为你接受的教育将如何有助于本机构的工作?

      A: 我在课堂上学了很多东西,我希望能把它实际运用到贵公司的商务活动中去。我在大学所学的专业和你们研究所所涉及的.范围刚好对口。 我相信我能够把我所学到的东西运用到你们研究所的工作之中。

      Dialogue 2

      I: Which university did you graduate from?

      A: I graduated from Hebei University.

      I: What subject did you major in at university?

      A: I majored in Economics.

[阅读全文]...
  • 蜀中九日古诗介绍

  • 蜀中九日古诗介绍

      《蜀中九日》是唐代诗人王勃创作的一首绝句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蜀中九日古诗介绍,希望对你有帮助。

      原文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字词注释

      1、九月九日:指重阳节。

      2、望乡台:古代出征或流落在外乡的人,往往登高或登土台,眺望家乡,这种台称为望乡台。

      3、他*:别人的酒*。这里指为友人送行的酒*。

      4、他乡:异乡。

      5、南中:南方,这里指四川一带。

      6、那:为何。

      7、北地:北方。

      白话译文

      在重阳节这天登高回望故乡,身处他乡,设*送朋友离开,举杯之际,分外愁。

      心中已经厌倦了南方客居的各种愁苦,我想北归不得,鸿雁为何还要从北方来。

      文学赏析

      诗歌开头就承题,“九月九日望乡台”,点明了时间是重阳节,地点是玄武山,此处将玄武山比作望乡台,以此来表达乡愁,思乡之情倍增。“他*他乡送客杯”,点明了诗人当时是在异乡的别宴上喝着送客的酒,倍感凄凉。诗歌的前两句就勾勒出了一个易让人伤感的环境,正逢重阳佳节,又是客中送客,自然容易勾起浓郁的乡愁,于是就很自然地引起了下两句对鸿雁看似无理之问:“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北雁南飞本是自然现象,而王勃偏将自己的思乡之情加在它身上,怪罪鸿雁,我想北归不得,你却奈何非要从北方飞来,*添我北归不能的愁思。这一问虽然毫无道理,却在强烈的`对比中烘托了真挚的感情,将思乡的愁绪推向了高峰。这两句是这首诗中的名句,前人在评价这两句诗时说:“读之,初似常语,久而自知其妙。”的确,这一问虽貌似不假思索脱口而出,实际上却是诗人用心良苦、匠心独具之处。诗人将其怀乡之情融入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之中,借无情之景来抒发自己内心深沉的情感,开启了唐人绝句寓情于景的先河。

      这首诗的抒情手法亦变化多端,第一句用“望乡台”一词突出了诗人乡心之切;第二句以客中送客更突出了在异乡的孤独感;第三句直抒胸中之苦,感情强烈;第四句却委婉别致,借景抒情,以鸿雁的不知南中之苦来反衬自己的思乡之情,这样反复地抒发更是突出了乡愁之浓烈。语言简洁亦是这首诗较大的特色,用了*似日常的口语,如“他*他乡”,“那从北地来”,显得浅*亲切,这也是这首诗流传广泛的原因之一。

      王勃的这首诗仅以四句来写乡思,却将乡愁抒发得淋漓尽致,突破了唐初宫廷绝句多借咏物寓干进之意的小格局;诗人在诗中还有意吸收了歌行的句调,以虚词递进的句式做结语,对绝句的发展起着重大作用。

[阅读全文]...
  • 精美段落摘抄及赏析田园之秋(田园之秋创作背景介绍)

  • 创作
  • 在江南的茵茵夏天,我遥望台湾的清凉秋日。书桌上,搁着台湾作家陈冠学的日记体散文集——《田园之秋》。字里行间,原野铺荡,泥香扑鼻,鸟啼灌耳,虫鸣唧唧。这是一本异常安静的书,安静地像落叶飘归大地,像月光轻洒幽庭,你需携一颗安静的心,才读出生命绽放在田园中的生动、洁净与醇厚。

    陈冠学(1934-2011),毕业于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曾任中学教师、高雄三信出版社总编辑。80年代初,年届不惑的他,回到老家(台湾屏东县新埤乡农村),隐居田园,晴耕雨读,亦农亦儒,自食其力,竟达30年,常人莫及,故被誉为“现代陶渊明”。《田园之秋》,写于他回归田园两年后的秋季,分初秋、仲秋、晚秋三大篇章,于1983-1984年初版,2006年引进大陆,书名曾为《大地的事》。在台湾,《田园之秋》具有熠熠生辉的光环,是台湾各级学校国文教本选录,曾获*散文推荐奖、吴三连文艺奖散文奖。

    此书颇有梭罗《瓦尔登湖》的味道,浸透着热爱自然、众生*等、简单生活等生态意识。我认为,其细腻、优美、恬淡的文笔,并不逊色于《瓦尔登湖》。这是我阅读生涯中的一颗沧海遗珠,我庆幸,劈面相认,得以熏染。

    《田园之秋》颇有梭罗《瓦尔登湖》的恬淡味道,同时与《醒来的森林》一样,书中尽是啁啾鸟鸣

    全书最令我叹为观止的,是陈冠学细致入微的观察力。这种观察力,源于他对大自然超乎常人的热爱。他经常做出诸如“一早打开门,第一件事便是去看木瓜树叶柄上的雨珠”的可爱举动。面对大自然,他是半生归来的少年,目光晶亮,有着敏感的好奇心与审美神经,在日复一日中品咂新鲜味儿。

    在鉴赏自然方面,《田园之秋》呈现三方面特征:

    一是工笔画般的幽微之美。

    富有质感的生动细节,在书中铺天盖地,这是人与天地相往来的精神凭证,令我格外迷恋:小斑鸠在老杨桃树上抖雨,褐毛野兔坐在路上洗脸,青苔鸟在浇过水的桂花树上洗香澡,银合欢的熟荚发出清脆的迸裂声……作者还写了不少意外的收获,给读者带来陌生化的审美冲击。比如,他看到斑鸠在小溪边饮水,吓了一跳,因这样美丽的鸟,竟是牛饮,“就像云端上伸下条龙卷,将海水向上吸般”。

    工笔画般的精细文字,对应着作者敏锐丰富的心灵蕴藏,体现着笃定雍容的话语风度。

    二是博物学家的观鸟记录。

    《田园之秋》,相当于一本观鸟记。放眼中国古今,恐怕难找出一本文学著作,能如此专业且细腻地记录鸟类。我想到英国作家吉尔伯特·怀特的《塞尔伯恩博物志》、美国作家约翰·巴勒斯的《醒来的森林》。这三本自然文学作品,书中皆腾跃着啁啾的鸟鸣,纷飞着斑斓的鸟羽,充溢着森林鲜活生动的气息。

    陈冠学是妥妥的爱鸟达人,他熟悉各种鸟的外形、羽色与*性,令人惊叹的是,他凭鸟鸣,就可分辨鸟名。在他笔下,细眉通常只发细微的单音,乌鹙吹口哨天下无双,蓝鹟的特色不在鸣声,而在起落回旋飞跃之美……在11月18日的日记里,他便记录了一天可听到28种鸟声。

    除了鸟类,对于其他动植物,及物候、天文、气象、文学、哲学,他娓娓道来。他是一位常识丰富的博物学家,这令《田园之秋》,闪烁着科学与文学交融碰撞的异彩。许多人写动植物,常常无名无姓:一朵花、一棵树、一只鸟。这种情况,于陈冠学,几乎不存在。他能准确叫出动植物名字,画风是这样的:“可以说是我的私有散步道,只有鹌鹑、斑鸠、云雀和我共用,每次我在这条路上散步,总遇见它们。靠*路的末尾,有一棵枝条完整、树体秀美的苦楝树,有一只画眉时常爱停在那儿高唱。”

    所以,诞生优秀的自然文学作品,不但需要自然的实践、生花的妙笔,还需要博物的知识——这门槛相当高。梭罗等世界自然文学大师,皆为博物学家。

    书中配有许多鸟类等动植物插图,记录了台南田园丰富的蕴藏

    三是耳狩目猎的感官盛宴。

    《田园之秋》写道:“真正美好的事物,看着、听着、闻着,要比实际的触着、吃着更合宜……”陈冠学善于营造视觉上的画面美,毋庸置疑,同时,他有着异常敏锐的听觉与嗅觉。在听觉上,比如,他对土蜢诀别式的夜鸣,刻画入微:“忽听见土蜢的鸣声,像发条极松了一般地弱,可听出擦翅的每一片段单音……鸣声竭了,就像发条全松了一般,前后计算起来,似乎还不足十秒钟。”在嗅觉上,比如,他写田园的气味,令人觉得香从纸上来:“空气刚孵出叶脉,还带着叶液未干的味儿,散发着蔗叶香、薯叶香、番麦叶香,甜甜的,迎面扑鼻而来。”

    《田园之秋》,是观照人是否沦为美盲的一面镜子。许多当代人,碌碌凡尘,疲于奔波,对身边的美,熟视无睹,闭目塞听,正如陈冠学所说的“辜负造物予人一对耳朵一双眼目一个声光缤纷的世界”。而从写作角度看,有些人,能写视觉中的画面、形态与颜色,但其他感官,特别是听觉、嗅觉,严重萎缩,缺乏了五官之间的共同参与。

    其实,世界不是缺乏美,而是缺乏发现美的感官。激活感官,嗅花抚草,跋山涉水,风吹日晒,美就在身边。很认同《田园之秋》这段话:“人一定要心灵在单独的状况中才能有悟,悟与不悟,等于开眼与未开眼。一开眼,万象森然,尽入眼里;不开眼,一片漆黑,一物不见。”

    令人惊叹的是,陈冠学凭鸟鸣,就可分辨鸟名

    最*,我同时拜读了美国作家奥尔多·利奥波德的自然文学经典——《沙乡年鉴》。利奥波德在书中首创“大地伦理学”,主张*等对待其他生物,改变人类在自然界的中心地位,扩大伦理道德,将道德对象的范围,从人类扩展到自然界。

    《田园之秋》,亦盛满这种自然之声,引发我们对关爱自然、保护生态的思考。

    一方面,对万物饱含慈悲与爱意。鸟兽禽虫,被陈冠学称为老朋友、好邻居、住民、芳邻;花草树木,与他和光同尘、浑然一气。当夜里老鼠出没时,他却不憎厌,认为“家里下半夜就交由鼠兄做主了,我也没奈它何!反正我主白天,它主黑夜,道并行而不相悖”;当一尾小苦臊鱼迷路时,他便跺几脚,赶它向上游,以防它顺流入海而亡;当他看见路上有小石头遭人踏车蹍,便觉不忍,随手移走;当田野上没有果实时,他见到爱吃果实的白头翁与青苔鸟,就不免戚戚然……上述行为,流淌着一种信仰,这信仰,就是对自然的尊重与博爱。面对生态环境遭破坏,他是反思者与批判者,发出盛世危言:“我只为这样美好的自然,也是到处含着乳汁的田园之消逝悲痛。”

    另一方面,遵从自然之道与生物链秩序。他认为“自然本身便藏着玄机,有着至完至周的用意,人类偏颇的计算,永远是差误的”。他不宠物化,不笼养鸟,即便听到麻雀被猫头鹰吞噬的惨叫,于心不忍,但不插手。他不排斥企图捉小鸡的红隼,亦认为农人不应排斥野草、野鼠、野鸟。

    总的来说,敬畏自然,尊重生命,众生*等,保护生态——我想,这是自然文学所追求的终极意义。最*某天,我和一个小女孩,俯观一群蚂蚁搬运淡电影的无患子花。小女孩说:“蚂蚁搬花回家,要做花冠。”走开后,我突闻身后啪的几声响,回头看到一个十来岁的男生,竟狠踩蚂蚁群,令人瞠目。其实,走进一朵花、一声鸟鸣、一只蚂蚁的审美世界,不难,但摒弃人类中心主义,通往众生*等的境界,路漫漫。

    当环境污染、植被退化、土地沙漠化、野生动物锐减等现象愈发严重,当新冠疫情蔓延世界,我们应深刻反思:如何保护人类共同的地球家园? 如何与地球上的生物“住民”,相处得更好些?

    首创土地伦理学的《沙乡年鉴》,试图唤起人们对自然应有的爱与尊重,《田园之秋》亦然

    陈冠学与梭罗一样,是极简主义者,过着简朴的物质生活,追求丰富的精神生活。他粗茶淡饭,素食为主,守着神农时代的模式,与“两甲旱田,一楹瓦屋,一头牛,一条狗,一只猫,一对鸡”,相伴度岁。他种田摘菜,牧牛伐薪,割草舂米,捉绿金龟,同时,考虑收成出路,通过集市交易,换取生计所需,剩下的时间,用来鉴赏天地、读书写作、体悟人生、思考社会,过着劳力不劳心的生活。他说:“在燕鸻划破熹微晓空的鸣声中醒来,在铃声幽幽夜吟中睡去,没有疲惫感,没有厌倦感,这就是我的生活。”

    他的简朴生活与整洁精神,成为田园风光中和谐的组成部分。

    仅在劳动方面,他亦异于农民。他主张过有情趣的生活,“我总觉得种菜是农家庄稼之余一种调节身心的情趣活动”。在劳动中,普通农民,看到的是食粮与汗水,而书生型农民,还看到诗意与情趣,提升为审美生命体验。

    陈冠学身上体现的,正是当今社会流行的“断舍离”观念——做物质的减法、精神的加法。台湾导演、作家吴念真评价《田园之秋》:

    《田园之秋》所提供的是一个能把欲望降到最低的人的生活境界,我常常透过《田园之秋》学*生活态度的改变。

    是的,当代许多人,对名利得失十分敏感,对自然变化格外麻木,而《田园之秋》,能带来返璞归真的提醒:活着,不是奔赴物质的盛宴,而是经营精神的华筵,不是堕入金钱的牢笼,而是追求灵魂的自在。

    《田园之秋》歌颂农耕文明,体现天人合一的道家思想

    梭罗的《瓦尔登湖》,是长期影响中国自然散文创作的异域经典。苇岸、韩少功、张炜、刘亮程等中国作家,在创作自然散文时,对《瓦尔登湖》存在程度不一的借鉴与吸收。陈冠学在《田园之秋》《访草》等著作中,亦屡次提及梭罗,但我认为,对其田园文学创作影响较大的,是老庄与陶渊明。

    一方面,他推崇老庄。他师从中国哲学家牟宗三,在出版《田园之秋》前,已著写了《庄子新传》、《庄子宋人考》、《庄子新注》等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类书籍。《田园之秋》里,他赞同清静无为的老庄哲学、老子“小国寡民”的智慧、庄子“主张*”的观点,歌颂农耕文明,反对工业社会,排斥现代文明,呈现天人合一的道家思想。从某角度看,此书是他践行老庄思想的成果,是中国古老生态智慧的展示。

    另一方面,他推崇陶渊明。他认为“自宋朝以后,再没有比陶渊明地位更高的诗人了”。他总听到一种草鹡鸰唱“归云来噢”,故给它起名为“陶使”。言外之意,此鸟是陶渊明的使者,体现了陶渊明对他的影响。此外,他探访一个马来族古老村庄,那儿的村民,纯朴善良,与世无争,热情好客。这村庄,正如陶渊明的桃花源,是原始农业社会的浮光掠影,是作者理想人世的象征。

    作为中国田园诗人鼻祖,陶渊明隐居田园时,仍怀济世心,欲东山再起。淡泊明志交织着悲愤落寞,是千古文人仕途失意、回归田园后,一脉相承的复杂心态。而陈冠学,心甘情愿,回归田园,看到燕鸻背着晚照,便心生感激,看到觱橛快乐飘唱,便跟着快乐。他的生命,吸饱了田园的喜悦。即便当年无家室,中秋时孑然一身,而他却不觉孤独,还感激上天亘古的美意。

    在思想上,陈冠学除了与陶渊明有异,与梭罗更有不同。以梭罗《瓦尔登湖》、利奥波德《沙乡年鉴》、蕾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等为代表的美国自然文学作品,反映的是“荒野文化”,主人公在荒野丛林,孤身躬耕劳作,突出大自然的野性美。而中国的自然文学,起源于《诗经》,以陶渊明、王维、孟浩然为代表,源远流长,反映的是“田园文化”,具有浓郁的农耕文明色彩,弥漫东方隐士的浪漫诗意,融入家族、族亲、风俗等传统文化与释道思想。故在《田园之秋》中,陈冠学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离群索居,他与族亲之间,温暖来往,互相关照,共商庄稼销路,参谋他人婚嫁,帮老人写信,给村童上课。

    西方的荒野意象与中国的田园意象,虽在时代背景与文化理念方面存在差异,但皆是人类精神家园的载体,皆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淡泊宁静的心态。两者在精神、情感层面,先天契合,遥相呼应。

    总的来说,《田园之秋》并非纯粹的田园日记,还是思索文学、哲学、人性、社会的思想结晶。然而,抬高传统农业文明,否定工业、政治与法律,提倡*等观点,我不敢苟同。可以说,过火拒斥现代文明,是许多自然文学作品都有的偏激现象。

    于我,《田园之秋》迷人的地方,不是上述一些哲学思考,而是天光云影下、鸟啼草香中的田园画卷,是对自然生命的细腻描摹与慈悲呵护。

    大自然的富饶瑰丽,足以治愈世间所有的不快乐

    大自然的富饶瑰丽,足以治愈世间所有的不快乐。陈冠学的台南,正如陶渊明的南山,梭罗的瓦尔登湖,奥尔多·利奥波德的沙乡农场,安妮·迪拉德的听客溪……都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精神空间,是心灵自由与热爱土地的隐喻。绝大部分当代人,隐居田园,是不现实的,但可跟随陈冠学的步伐,穿越物欲的枷锁,多到大自然走走,做大地谦卑的倾听者,甚至将亲*自然、领悟自然,作为毕生追求。

    其实,繁华都市,亦有葳蕤之境。只要打开心灵与五官,美便兀地呈现,便可找到闭目聆听鸟鸣的激动,找到凝视漫天霞光的惊喜,找到呼吸林间鲜氧的惬意,同时,找到脸上与自然一体的宁静表情,找到——自己。

[阅读全文]...
  • 《黄鹤楼》古诗介绍

  • 《黄鹤楼》古诗介绍

      导语:《黄鹤楼》是唐代诗人崔颢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被选入《唐诗三百首》。此诗描写了在黄鹤楼上远眺的美好景色,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佳作。下面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黄鹤楼》古诗介绍,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黄鹤楼

      唐代: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注释

      1、黄鹤楼:故址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民国初年被火焚毁,1985年重建,传说古代有位名叫费祎的仙人,在此乘鹤登仙。

      2、昔人:指传说中的仙人子安。因其曾驾鹤过黄鹤山〔又名蛇山〕,遂建楼。

      3、乘:驾。

      4、去:离开。

      5、空:只。

      6、返:通返,返回。

      7、空悠悠:深,大的`意思

      8、悠悠:飘荡的样子。

      9、川:*原。

      10、历历:清楚可数。

      11、汉阳:地名,现在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与黄鹤楼隔江相望。

      12、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

      13、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西南,根据后汉*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唐朝时在汉阳西南长江中,后逐渐被水冲没。

      14、乡关:故乡。

      译文

      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座空荡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

      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

      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

[阅读全文]...

相关词条

相关文章

关于友谊的古诗及背景介绍 - 句子

关于友谊的古诗及背景介绍 - 语录

关于友谊的古诗及背景介绍 - 说说

关于友谊的古诗及背景介绍 - 名言

关于友谊的古诗及背景介绍 - 诗词

关于友谊的古诗及背景介绍 - 祝福

关于友谊的古诗及背景介绍 - 心语

推荐词条

今天风大的说说 高攀不起你的伤感说说 空间说说真心话问答题 工作压抑的心情说说 关于玩的说说 补课的说说 对闺蜜发的说说 婆婆刚去世的心情说说 最*倒霉的说说 双鱼座的说说 眼泪的说说心情 真心对待一个人的说说 陪你度过余生的说说 宽容的说说 福报的说说 工作迷茫的说说 自己想做的事情的说说 剃光头说说 感慨时间的说说 兄弟喝酒的说说 被蚊子咬了的心情说说 美美的说说 被朋友抛弃的说说 关于英雄的说说 真正对你好的人说说 烦得很的说说 家人生病的心情说说 一个人吃晚餐心情说说 团队精神的说说 伤感歌词说说 善良的自己的说说心情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