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春居和回乡偶书的古诗 >

春居和回乡偶书的古诗

关于春居和回乡偶书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春居和回乡偶书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春居和回乡偶书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春居和回乡偶书的古诗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句子:即与春居和回乡偶书的古诗相关的句子。
语录:即与春居和回乡偶书的古诗相关的名人语录
说说:即与春居和回乡偶书的古诗相关的qq说说、微信朋友圈说说。
名言:即与春居和回乡偶书的古诗相关的名人名言、书籍名言。
诗词:即与春居和回乡偶书的古诗相关的古诗词、现代诗词、千古名句。
祝福语:即与春居和回乡偶书的古诗相关的祝福祝贺词。
心语:即与春居和回乡偶书的古诗相关的早安、晚安朋友圈心语。

  • 回乡偶书古诗带拼音(回乡偶书古诗朗读)

  • 贺知章:半生出走为游子,一径归来不少年

    ——慢读《回乡偶书》

    回乡偶书(其一)

    (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贺知章画像

    这个人,他性格两极分化得厉害。

    说他狂,他就狂,人人说他狂,他干脆自称“四明狂客”。当然,这是老年以后的事了。最初,他也只是个萧山乡下的懵懂小子,没有狂的资本。

    证圣元年(695),贺知章中了状元——有史可考的浙江省第一位状元。

    然而,朝中无人,状元也不好做官。很多年,他一直在七八品之间来回磨叽,就是升不上去。

    63岁上,他才慢慢进阶,进入升迁程序。66岁,成了礼部副职,兼太子的老师。

    他一生没大起过,可从没落过——小落都没有,一直在起、起、起……仕途得意,才华纵横,由不得贺知章不狂起来了。

    不是妒人踩人的狂——鼠辈才那样。他爱才护才,给人的全是好处,积德甚多。私下时才狂放不羁,比如,金龟换酒和李白痛饮;写草书一口气写二十纸停不下笔;酒能从早喝到晚……这个“狂”是冲着自己使劲。厚道人总得有个出口。

    贺知章与他的朋友们

    诗人们都是一代哺育一代。先秦尤其如此。这个优良传统到唐代继续传承,文人相亲还没有衍生成文人相轻。

    他在长安(今陕西西安)见到了李白。当时贺知章83岁,李白41岁——李白应该都不知叫他哥还是爷爷更合适。后来,想他想得哭,写了好多诗纪念他,老了还带着儿女去上坟,到死都没忘他的知遇之恩。

    才高,情商也高;人好,脾气也好,所以书法圈、诗歌圈、酒友圈都欢迎他。

    历经六个皇帝,他没见过战争,不参与党争,从没外放,也从没被贬,在世界第一大都市一呆就没挪窝,幸福地将开元盛世包裹进自己的生命,活到即便今天也算高寿的86岁。

    约天宝二年(743),他得了场大病,不醒人事,后来死里逃生,当即上表奏明玄宗,请求回乡做道士。

    玄宗写诗赠送,太子持学生之礼,率文武百官一送老远。这份恩遇,在中国漫长的封建时期中可谓空前绝后。

    他却逃回家乡杭州,归隐之心越发强烈——虽然归得委实有些迟了。

    那一年,岑参考进士,来到长安,壮志干云;

    那一年,杜甫穷困在途,琢磨着两年后到长安来,解决温饱问题;

    那一年,李白潇洒地和玄宗说“bye-bye”,离开长安,去云游天下;

    …… ……

    贺知章呢?他只想回家——可能隐隐觉得,自己的时间不多了,所以才那么急迫地,想落叶归根。

    然后,就有了这首诗。

    贺知章与李白是忘年交,更是知音

    人们爱找诗眼。是的,诗眼灼灼,格外突出,好。可那些没诗眼、通篇都是普通字的,一旦好起来,却是好诗中的好诗呢。

    这首诗像说话,*实上口,读下来就懂了,都没必要拆分讲解。有点像麒派老生,带些沙哑,可中气十足,没高调子,唱腔和念白差不多。

    吴越之地,软语温存。“怀来”辙,念来若“一期”韵,全诗晒太阳一样,舒服温暖:

    回家了,好亲啊!离开熙熙攘攘的京城,也离开黄金铺地般的仕途——我们的朝代可是人类历史上的黄金时代啊,此刻所在的时期,又正是我朝的黄金时代。老头子我顶着满脑袋岁月的灰,回到出生地。

    少小离家,父母尚健;此刻转来,不见双亲,心头自是有些悲伤。然而不长不短的几十年,从生到死,谁不是暴风骤雨一辈子?而处处离别。家乡灵隐寺内有副对联:“人生哪能多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随佛转念,自谓非“不及”,也“不过”,半称心已是大满足,便深藏悲伤,醉醺醺,一辈子就差不多了。

    人离开家乡,就飘飘荡荡了

    ——其实,36岁外出考学,不算“少小”,但85岁回头看,觉得真年轻啊。隔了数十载的烟尘,遐想在心头漫卷千遍。

    什么都变了,什么也没变。乡音还是那么浓,几十年混迹京城,也没能磨去半点,鬓边白发掉得稀落不成样子了,当年它们浓密如燃烧的山峦。

    归乡,就是心的回家,回到童年的纯洁,乱七八糟的时光在这个清净之所被整合,委屈被修补,污浊被净化,一个新我被重构。一条河流重返源头,看到自己原本的清澈。

    接下来,他记下一群孩子:

    孩童如新花之开,雏鸟之啼,总叫人轻松。他们可能*时见不到多少外边来的人吧?也许因为我太老,老得稀奇?看他们慢慢地、欲躲还围地过来了,小声低语,似乎在讨论什么。

    我也有些好奇呢。哈哈。于是就问:“你们在说什么呀?是在笑话我太老吗?”

    “没有,”一个孩子急急解释,似乎怕伤了我这颗老心,“我们只是说怎么没见过您罢了。”

    岁月更新,人事成昨,物也好,情也罢,都不会留在原地。所以,家乡对自己而言,既熟悉又陌生,那么,自己对家乡而言呢?……

    哦,也许已经全然陌生了吧?你看,孩子笑了,抬头望向我:“可是……您是从哪里来的客人呀?”

    没关系,人总与家乡有割不断的联系,即便离开得太久,恍如隔世。比如那孩子,也许是我某个同年玩伴的重孙呢,虽感陌生,但语气亲昵,大欲攀谈,这笑容可真叫个温暖纯真啊。

    ——他貌似轻松,还略带调侃,然而谁又知道,慈爱之下,老诗翁心里没有叹息自己今生离去不曾踏归门,一旦归来竟白头?耽于浊世浮沉,不曾膝下尽孝,不曾守灵台,不曾如田舍之家享天伦,其中微凉,人间可懂?

    这一天,距离他的仙逝还有一年多的时间。

    诗人不知道。他的家乡也不知道。

[阅读全文]...
  • 回乡偶书古诗

  •   《回乡偶书》

      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催。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注解:

      1、鬓毛摧:两鬓的头发已经斑白。

      译文:

      少年时离乡,到老了才回家来;

      口音没改变,双鬓却已经斑白。

      儿童们看见了,没有认识我的;

      他们笑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

      赏析:

      这是一首久客异乡,返回故里的感怀诗。全诗抒发了山河依旧,人事不同,人生易老,世事沧桑的感慨。一、二句,诗人置于熟悉而又陌生的故乡环境中,心情难于*静。首句写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次句写自己的“老大”之态,暗寓乡情无限。三、四句虽写自己,却从儿童方面的感觉着笔,极富生活情趣。诗的感情自然、逼真,内容虽*淡,人情味却浓足。语言朴实无华,毫不雕琢,细品诗境,别有一番天地。全诗在有问无答中作结,哀婉备至,动人心弦,千百年来为人传诵,老少皆知。

[阅读全文]...
  • 《回乡偶书》古诗译文及赏析

  • 文学
  • 《回乡偶书》古诗译文及赏析

      《回乡偶书》是唐朝诗人贺知章的作品,共二首,是作者于公元744年(天宝三载)致仕还乡时所作。诗中既抒发了久客伤老之情,又充满久别回乡的亲切感,虽为晚年之作,却富于生活情趣。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回乡偶书》古诗译文及赏析,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回乡偶书》

      作者:贺知章

      其一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其二

      离别家乡岁月多,*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译文:

      其一

      我在年少时外出,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故乡。

      我口音虽未改变,但我那双鬓却已经斑白。

      所有儿童们看见我,都没有一个认识我的;

      他们笑着互相问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呀?

      其二

      离别家乡已很长时间了,

      回家后才知道家乡的人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只有门前镜湖的碧水,

      在春风吹拂下,依然像往日那样漾着清波。

      赏析:

      其一

      第一首是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在第一、二句中,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迤逦行来,心情颇不*静:当年离家,风华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首句用“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句中自对,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次句以“鬓毛衰(cuī催,疏落之意)”顶承上句,具体写出自己的“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言下大有“我不忘故乡,故乡可还认得我吗”之意,从而为唤起下两句儿童不相识而发问作好铺垫。

      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淡的一问中了。全诗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

      就全诗来看,一二句尚属**,三四句却似峰回路转,别有境界。后两句的妙处在于背面敷粉,了无痕迹:虽写哀情,却借欢乐场面表现;虽为写己,却从儿童一面翻出。而所写儿童问话的场面又极富于生活的情趣,即使读者不为诗人久客伤老之情所感染,也不能不被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景所打动。

      杨衡《对床夜语》诗云:“正是忆山时,复送归山客。”张籍云:“长因送人处,忆得别家时。”卢象《还家诗》云:“小弟更孩幼,归来不相识。”贺知章云:“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语益换而益佳,善脱胎者宜参之。

      其二

      第二首可看作是第一首的续篇。诗人到家以后,通过与亲朋的`交谈得知家乡人事的种种变化,在叹息久客伤老之余,又不免发出人事无常的慨叹来。“离别家乡岁月多”,相当于上一首的“少小离家老大回”。诗人之不厌其烦重复这同一意思,无非是因为一切感慨莫不是由于数十年背井离乡引起。所以下一句即顺势转出有关人事的议论。“*来人事半消磨”一句,看似抽象、客观,实则包含了许多深深触动诗人感情的具体内容,“访旧半为鬼”时发出的阵阵惊呼,因亲朋沉沦而引出的种种嗟叹,无不包孕其中。唯其不胜枚举,也就只好笼而统之地一笔带过了。

      三四句笔墨荡开,诗人的目光从人事变化转到了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上。镜湖,在今浙江绍兴会稽山的北麓,周围三百余里。贺知章的故居即在镜湖之旁。虽然阔别镜湖已有数十个年头,而在四围春色中镜湖的水波却一如既往。诗人独立镜湖之旁,一种“物是人非”的感触自然涌上了他的心头,于是又写下了“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的诗句。诗人以“不改”反衬“半消磨”,以“惟有”进一步发挥“半消磨”之意,强调除湖波以外,昔日的人事几乎已经变化净尽了。从直抒的一二句转到写景兼议论的三四句,仿佛闲闲道来,不着边际,实则这是妙用反衬,正好从反面加强了所要抒写的感情,在湖波不改的衬映下,人事日非的感慨显得愈益深沉了。

      还需注意的是诗中的“岁月多”、“*来”、“旧时”等表示时间的词语贯穿而下,使全诗笼罩在一种低回沉思、若不胜情的气氛之中。与第一首相比较,如果说诗人初进家门见到儿童时也曾感到过一丝置身于亲人之中的欣慰的话,那么,到他听了亲朋介绍以后,独立于波光粼粼的镜湖之旁时,无疑已变得愈来愈感伤了。

      陆游说过:“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回乡偶书》二首之成功,归根结底在于诗作展现的是一片化境。诗的感情自然、逼真,语言声韵仿佛自肺腑自然流出,朴实无华,毫不雕琢,读者在不知不觉之中被引入了诗的意境。像这样源于生活、发于心底的好诗,是十分难得的。

      以上就是语文网小编跟大家分享的《回乡偶书》译文及赏析的全部内容,看完之后希望在对大家把握文章中心思想有帮助的同时,还可以调动我们自学、探讨文学作品的积极性以及提高我们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祝大家学*进步!

[阅读全文]...
  • 儿童古诗回乡偶书

  • 儿童
  •   《回乡偶书》抒发了山河依旧,人事不同,人生易老,世事沧桑的感慨。

      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催。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注解:

      1、鬓毛摧:两鬓的头发已经斑白。

      少年时离乡,到老了才回家来;

      口音没改变,双鬓却已经斑白。

      儿童们看见了,没有认识我的;

      他们笑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

      这是一首久客异乡,返回故里的感怀诗。全诗抒发了山河依旧,人事不同,人生易老,世事沧桑的感慨。一、二句,诗人置于熟悉而又陌生的故乡环境中,心情难于*静。

      首句写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次句写自己的“老大”之态,暗寓乡情无限。三、四句虽写自己,却从儿童方面的感觉着笔,极富生活情趣。诗的感情自然、逼真,内容虽*淡,人情味却浓足。语言朴实无华,毫不雕琢,细品诗境,别有一番天地。全诗在有问无答中作结,哀婉备至,动人心弦,千百年来为人传诵,老少皆知。

      贺知章(约659年— 约744年),字季真,晚年自号四明狂客,越州永兴(今浙江杭州萧山区)人。唐代著名诗人、书法家。

      少时就以诗文知名。武则天证圣元年(695年)中乙未科状元,授予国子四门博士,迁太常博士。后历任礼部侍郎、秘书监、太子宾客等职。

      为人旷达不羁,有“清谈风流”之誉,晚年尤纵,自号“四明狂客”、“秘书外监”。八十六岁告老还乡,旋逝。属于盛唐前期诗人,又是著名书法家。与张若虚、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

      贺知章诗文以绝句见长,除祭神乐章、应制诗外,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清新潇洒,著名的《咏柳》、《回乡偶书》 两首脍炙人口,千古传诵,作品大多散佚,今尚存录入《全》共19首。

      与陈子昂、卢藏用、宋之问、王适、毕构、、、、司马承祯称为仙宗十友。

      书法

      贺知章的作品被爱好书法者视为珍品。他的墨迹留传很少,现存尚有绍兴城东南宛委山南坡飞来石上的《龙瑞宫记》石刻和流传到日本的《孝经》草书。

      贺知章书法善草隶,窦臮《述书赋》称:“湖山降祉,狂客风流,落笔精绝,芳词寡俦,如春林之绚采,实一望而写忧。”窦蒙注云:“(贺知章)每兴酣命笔,好书大字,或三百言,或五百言,诗笔惟命……忽有好处,与造化相争,非人工所到也。”

      窦氏兄弟评唐名家书多讥贬,惟推崇贺知章“与造化相争,非人工所到”,可知贺知章当时书法之声誉。李白有《送贺宾客归越寺》云:“镜湖流水漾清波,狂客归舟逸兴多,山*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为世传诵。

      传世书法作品中,墨迹有草书《孝经》、石刻《龙瑞宫记》等。《孝经》全卷纵笔如飞,一气呵成,龙蛇飞舞,神采奕奕。略取隶意,融入章草,以求高古。既有唐人的严谨作风,又有晋人流润飞扬的风姿,对晚唐和宋人书风影响巨大。

      

      现存诗19首,多为祭祀乐章和应制诗。

      包括《咏柳一作柳枝词》、《采莲曲》、《答朝士》、《回乡偶书二首》、《晓发》、《送人之军》、《奉和圣制送张说上集贤学士赐宴赋得谟字》、《顺和》、《望人家桃李花》、《泰和圣制送张说巡边》、《雍和》、《泰和》、《福和》、《太和》、《表和》、《大和》、《奉和御制春台望》等。

[阅读全文]...
  • 《回乡偶书二首》全诗赏析

  • 学生
  • 《回乡偶书二首》全诗赏析

      《回乡偶书二首》是唐代诗人贺知章的组诗作品,写于作者晚年辞官还乡之时。第一首诗在抒发作者久客他乡的伤感的同时,也写出了久别回乡的亲切感,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回乡偶书二首》全诗赏析,欢迎阅读!

      原文

      回乡偶书二首

      唐代:贺知章

      其一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鬓毛衰 一作:鬓毛催)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其二

      离别家乡岁月多,*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译文

      其一

      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的。他们笑着询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其二

      我离别家乡的时间实在已经是很长久了,回家后才感觉到家乡的人事变迁实在是太大了。

      只有门前那镜湖的碧水,在春风吹拂下泛起一圈一圈的波纹,还和五十多年前一模一样。

      注释

      (1)偶书:随便写的诗。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就写下来的。

      (2)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老大:年纪大了。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3)乡音:家乡的口音。无改:没什么变化。一作“难改”。鬓毛:额角边靠*耳朵的头发,一作“面毛”。衰(cui):减少,疏落。鬓毛衰:指鬓毛减少,疏落。

      (4)相见:即看见我;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5)笑问:一本作“却问”,一本作“借问”。

      创作背景

      贺知章在公元744年(天宝三载),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时已八十六岁,这时,距他中年离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人生易老,世事沧桑,心头有无限感慨。

      鉴赏

      这是一首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在第一、二句中,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迤逦行来,心情颇不*静:当年离家,风华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首句用“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句中自对,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次句以“鬓毛衰”顶承上句,具体写出自己的“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言下大有“我不忘故乡,故乡可还认得我吗”之意,从而为唤起下两句儿童不相识而发问作好铺垫。

      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淡的一问中了,全诗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

      就全诗来看,一二句尚属**,三四句却似峰回路转,别有境界。后两句的妙处在于背面敷粉,了无痕迹:虽写哀情,却借欢乐场面表现;虽为写己,却从儿童一面翻出。而所写儿童问话的场面又极富于生活的情趣,即使读者不为诗人久客伤老之情所感染,也不能不被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景所打动。

      杨衡《对床夜语》诗云:“正是忆山时,复送归山客。”张籍云:“长因送人处,忆得别家时。”卢象《还家诗》云:“小弟更孩幼,归来不相识。”贺知章云:“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语益换而益佳,善脱胎者宜参之。

      作者简介

      贺知章(659年~744年),唐代诗人。字季真,越州永兴(今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人。武则天证圣元年(695年)进士,授国子四门博士,迁太常博士。后历任礼部侍郎、秘书监、太子宾客等职。为人旷达不羁,有“清谈风流”之誉,晚年尤纵,自号“四明狂客”“秘书外监”。贺知章属盛唐前期诗人,又是书法家,为“吴中四士”之一。作品大多散佚,现存诗二十首,多祭神乐章与应制诗,写景之作,较清新通俗。

[阅读全文]...
  • 贺知章《回乡偶书(其二)》

  • 阅读,思乡
  • 贺知章《回乡偶书(其二)》

      引导语:《回乡偶书》是唐朝诗人贺知章的作品,共二首,是作者于公元744年(天宝三载)致仕还乡时所作。目前广为人知的是第一首,下面我们学*一下第二首。

      回乡偶书(其二)

      【唐】贺知章

      离别家乡岁月多,*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翻译

      离别家乡已很长时间了,

      回家后才知道家乡的人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只有门前镜湖的碧水,

      在春风吹拂下,依然像往日那样漾着清波。

      赏析

      这首诗可看作是第一首的续篇。

      诗人到家以后,通过与亲朋的交谈得知家乡人事的种种变化,在叹息久客伤老之余,又不免发出人事无常的慨叹来。

      “离别家乡岁月多”,相当于上一首的“少小离家老大回”。诗人之不厌其烦重复这同一意思,无非是因为一切感慨莫不是由于数十年背井离乡引起。所以下一句即顺势转出有关人事的议论。

      “*来人事半消磨”一句,看似抽象、客观,实则包含了许多深深触动诗人感情的具体内容,“访旧半为鬼”时发出的阵阵惊呼,因亲朋沉沦而引出的种种嗟叹,无不包孕其中。唯其不胜枚举,也就只好笼而统之地一笔带过了。

      三四句笔墨荡开,诗人的目光从人事变化转到了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上。镜湖,在今浙江绍兴会稽山的北麓,周围三百余里。贺知章的故居即在镜湖之旁。虽然阔别镜湖已有数十个年头,而在四围春色中镜湖的水波却一如既往。

      诗人独立镜湖之旁,一种“物是人非”的感触自然涌上了他的心头,于是又写下了“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的诗句。诗人以“不改”反衬“半消磨”,以“惟有”进一步发挥“半消磨”之意,强调除湖波以外,昔日的人事几乎已经变化净尽了。从直抒的一二句转到写景兼议论的三四句,仿佛闲闲道来,不着边际,实则这是妙用反衬,正好从反面加强了所要抒写的感情,在湖波不改的衬映下,人事日非的感慨显得愈益深沉了。

      还需注意的是诗中的“岁月多”、“*来”、“旧时”等表示时间的词语贯穿而下,使全诗笼罩在一种低回沉思、若不胜情的`气氛之中。与第一首相比较,如果说诗人初进家门见到儿童时也曾感到过一丝置身于亲人之中的欣慰的话,那么,到他听了亲朋介绍以后,独立于波光粼粼的镜湖之旁时,无疑已变得愈来愈感伤了。

      陆游说过:“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回乡偶书》二首之成功,归根结底在于诗作展现的是一片化境。诗的感情自然、逼真,语言声韵仿佛自肺腑自然流出,朴实无华,毫不雕琢,读者在不知不觉之中被引入了诗的意境。

      像这样源于生活、发于心底的好诗,是十分难得的。

[阅读全文]...
  • 回乡偶书的意思(回乡偶书古诗原文意思赏析)

  • 《回乡偶书》作者是唐代文学家贺知章。其全文诗词如下: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前言】

    《回乡偶书二首》是唐代诗人贺知章的组诗作品。这两首诗虽是作者晚年之作,但充满生活情趣。第一首诗在抒发作者久客他乡的伤感的同时,也写出了久别回乡的亲切感;第二首诗抓住了家乡的变与不变的对比,流露出作者对生活变迁、岁月沧桑、物是人非的感慨与无奈之情。

    【注释】

    ⑴偶书:随便写的诗。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就写下来的。

    ⑵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老大:年纪大了。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⑶乡音:家乡的口音。无改:没什么变化。一作“难改”。鬓毛:额角边靠*耳朵的头发。一作“面毛”。衰:在《辞海》中有两种读音和意义: 一:(shuai)衰落;衰退。如:年老力衰。 二:(*)1依照一定的标准递减。2通“缞”。古时丧服,用粗麻布制成,披于胸前。 从诗句语境来看,“衰”应作减少讲,即口音未变却已鬓发疏落、减少。 而且,古人作诗讲究合辙压韵,“衰”应与首句尾字“回”压“ui”韵。故此句中“衰”读作“*”,一声。疏落,衰败。鬓毛衰:老年人头发稀疏减少。

    ⑷相见:即看见我;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⑸笑问:一本作“却问”,一本作“借问”。

    【翻译】

    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越来越少。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的。他们笑着询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赏析】

    第一首是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在第一、二句中,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迤逦行来,心情颇不*静:当年离家,风华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首句用“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句中自对,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次句以“鬓毛衰”顶承上句,具体写出自己的“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言下大有“我不忘故乡,故乡可还认得我吗”之意,从而为唤起下两句儿童不相识而发问作好铺垫。

    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淡的一问中了。全诗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

    就全诗来看,一二句尚属**,三四句却似峰回路转,别有境界。后两句的妙处在于背面敷粉,了无痕迹:虽写哀情,却借欢乐场面表现;虽为写己,却从儿童一面翻出。而所写儿童问话的场面又极富于生活的情趣,即使读者不为诗人久客伤老之情所感染,也不能不被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景所打动。

    杨衡《对床夜语》诗云:“正是忆山时,复送归山客。”张籍云:“长因送人处,忆得别家时。”卢象《还家诗》云:“小弟更孩幼,归来不相识。”贺知章云:“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语益换而益佳,善脱胎者宜参之

[阅读全文]...
  • 回乡偶书的诗意

  • 诗意
  •   《回乡偶书》

      作者:贺知章

      原文: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注释:

      1、偶书:随便写的诗。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就写下来的。

      2、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老大:年纪大了。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3、乡音:家乡的口音。无改:没什么变化。一作“难改”。鬓毛:额角边靠*耳朵的头发。一作“面毛”。衰(*):减少,疏落。鬓毛衰:指鬓毛减少,疏落。

      4、相见:即看见我;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5、笑问:一本作“却问”,一本作“借问”。

      诗意:

      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

      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

      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的。

      他们笑着询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赏析:

      这是一首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在第一、二句中,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迤逦行来,心情颇不*静:当年离家,风华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首句用“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句中自对,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次句以“鬓毛衰”顶承上句,具体写出自己的“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言下大有“我不忘故乡,故乡可还认得我吗”之意,从而为唤起下两句儿童不相识而发问作好铺垫。

      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淡的一问中了。全诗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

      就全诗来看,一二句尚属**,三四句却似峰回路转,别有境界。后两句的妙处在于背面敷粉,了无痕迹:虽写哀情,却借欢乐场面表现;虽为写己,却从儿童一面翻出。(m.ju.51tietu.net)而所写儿童问话的场面又极富于生活的情趣,即使读者不为诗人久客伤老之情所感染,也不能不被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景所打动。

      杨衡《对床夜语》诗云:“正是忆山时,复送归山客。”张籍云:“长因送人处,忆得别家时。”卢象《还家诗》云:“小弟更孩幼,归来不相识。”贺知章云:“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语益换而益佳,善脱胎者宜参之。

[阅读全文]...

相关词条

相关文章

春居和回乡偶书的古诗 - 句子

春居和回乡偶书的古诗 - 语录

春居和回乡偶书的古诗 - 说说

春居和回乡偶书的古诗 - 名言

春居和回乡偶书的古诗 - 诗词

春居和回乡偶书的古诗 - 祝福

春居和回乡偶书的古诗 - 心语

推荐词条

关于写书法的诗句 决绝分手的诗句 带妖的诗句 感慨时光的诗句 向往大自然的诗句 赞美女皇的诗句 以对结尾的诗句 钰字开头的诗句 感慨时光易逝的诗句 湖州的诗句 亲人生死离别的诗句 关于赞美冬天的诗句 美女弹琵琶的诗句 秋天园林的诗句 有关年龄的诗句 形容宝钗的诗句 形容铁树开花的诗句 形容用情至深的诗句 留住美好的诗句 称赞友谊的诗句 心情凄凉的诗句 追求女孩子的诗句 想太多的诗句 形容羽毛的诗句 霸王的诗句 作业多的诗句 形容海上明月的诗句 关于骑射的诗句 大海落日的诗句 含有夏的古诗句 关于客栈的诗句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