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观沧海古诗的注解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观沧海古诗的注解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观沧海古诗的注解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观沧海古诗的注解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观沧海原文及翻译注解
《观沧海》是东汉末年诗人曹操创作的一首四言诗。下面是语文迷小编收集整理的观沧海原文及翻译注解,欢迎阅读参考!
观沧海全文(原文):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观沧海全文翻译(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那苍茫的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丛生,十分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海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我很高兴,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
观沧海字词句解释(意思):
1.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2.碣(jié)石:山名。碣石山,河北昌黎碣石山。公元207年秋天,曹操征乌桓得胜回师时经过此地。
3.沧:通“苍”,青绿色。
4.海:渤海。
5.何:多么。
6.澹澹(dàn dàn):水波摇动的样子。
7.竦峙(sǒng zhì):耸立。竦 ,通耸,高。
8.丛生:指草木聚集在一处生长。丰茂:指茂盛,茂密。
9.萧瑟:树木被秋风吹的声音。
10.洪波:汹涌澎湃的.波浪。
11.日月:太阳和月亮。
12.若:如同.好像是。
13.星汉:银河,天河。
14.幸:庆幸。
15.甚:极点。
16.至:非常。
17.咏志:即表达心志。
18.幸甚至哉:真是庆幸。
19.咏:歌吟。
20.志:理想。
21.歌以咏志:以歌表达心志或理想。
观沧海赏析(鉴赏):
这首诗是曹操北征乌桓胜利班师,途中登临碣石山时所作,诗人借大海的雄伟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抱负。
曹操这首《步出夏门行·观沧海》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海洋的形象,单纯而又饱满,丰富而不琐细,好像一幅粗线条的炭笔画一样。尤其可贵的是,这首诗不仅仅反映了海洋的形象,同时也赋予它以性格。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既表现了大海,也表现了诗人自己。诗人不满足于对海洋做形似的摹拟,而是通过形象,力求表现海洋那种孕大含深、动荡不安的性格。海,本来是没有生命的,然而在诗人笔下却具有了性格。这样才更真实、更深刻地反映了大海的面貌。
此诗是借景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步出夏门行·观沧海》的高潮放在诗的末尾,它的感情非常奔放,思想却很含蓄。不但做到了情景交融,而且做到了情理结合、寓情于景。因为它含蓄,所以更有启发性,更能激发我们的想像,更耐人寻味。过去人们称赞曹操的诗深沉饱满、雄健有力,“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从这里可以得到印证。全诗的基调为苍凉慷慨的,这也是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步出夏门行》,又名《陇西行》,属汉乐府中《相如歌·瑟调曲》。“ 夏门”原是洛阳北面西头的城门,汉代称夏门,魏晋称大夏门。古辞仅存“市朝人易,千岁墓*”二句(见《文选》李善注)。《乐府诗集》另录古辞“邪径过空庐”一篇写升仙得道之事。曹操此篇,《宋书 · 乐志》归入《大曲》,题作《碣石步出夏门行》。从诗的内容看,与题意了无关系,可见,只是借古题写时事罢了。诗开头有“艳”辞(序曲),下分《观沧海》、《冬十月》、《土不同》、 《龟虽寿》四解(章)。当作于公元207年(建安十二年)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
观沧海
作者: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观沧海
东汉末年·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观沧海》曹操
创作背景
建安十一年(206年),东北方的乌桓攻破幽州,俘虏汉民。同年,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勾结辽西乌桓首领蹋顿,屡次骚扰边境,曹操在建安十二年(207年)毅然决定北上征伐乌桓。大约在这年八月的一次大战中,曹操终于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巩固了后方,奠定了次年挥戈南下、以期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观沧海》正是曹操北征乌桓得胜回师,经过碣石山时写的。
曹操
英版译文
I go eastward to mount Jieshi mountain to see the vast sea.
How broad and vast the sea is, and the mountain island stands tall by the sea.
The trees and grasses are luxuriant.
The autumn wind blow the trees and make a sad sound, and huge w*es surge in the sea.
The movement of the sun and moon seems to emanate from this vast ocean.
The Milky way has bright stars, as if it came from the vast ocean.
It’s so lucky! I’ll use this poem to express my inner ambition.
日版译文
東行は碣石山に登り、その蒼茫たる海を見に来く。
海の水がなんと広く広々としていて,山島が海岸にそそり立っている。
木や草が生い茂っている。
秋風が木を動かしてもの悲しい音を立て、海には大きな波が押し寄せている。
太陽と月の運行は、この広大な海から出てきたようだ。
星が辉く银河は、この広い海から生まれたようだ。
ありがたいね。この詩で私の心の志を表しよう。
观沧海古诗的意思
导语: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加的。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和乐时加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观沧海古诗的意思,欢迎借鉴!
观沧海
作者: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感悟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一丛一丛的,十分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翻腾着巨大的波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庆幸得很哪,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鉴赏
《观沧海》一诗全篇写景,其中并无直抒胸臆的感慨之词,但是诵读全诗,仍能令人感到它所深深寄托的诗人的情怀。通过诗人对波涛汹涌、吞吐日月的大海的生动描绘,使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奋发进取,立志统一国家的伟大抱负和壮阔胸襟,触摸到了作为一个诗人、政治家、军事家的曹操,在一种典型环境中思想感情的流动。全诗语言质朴,想象丰富,气势磅礴,苍凉悲壮,为历代读者所激赏。沈德潜在《古诗源》中评论此诗有吞吐宇宙气象。这是很精当的。
结束语:这首四言诗借诗人登山望海所见到的自然景物,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划了高山大海的动人形象,更表达了诗人豪迈乐观的进取精神。以上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观沧海古诗的意思,感谢大家对本文的阅读!
《观沧海》的历史解读
引导语:“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曹操的《观沧海》抒发了这位政治家的野心,今天我们就《观沧海》历史背景进行解读。
《观沧海》一诗是曹操在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北征乌桓,德胜回师中途经(昌黎)碣石山登山观海所写。
这并非臆测推断,而是通过历史记载与诗中描述的景物分析得出的结论。《三国志》卷一《魏书一》用了简练的文字记录了曹操东征乌桓的过程:“十二年春二月,公自淳于还鄴。丁酋,令曰:“吾起义兵诛动乱,於今十九年,所征必克,岂吾功哉?乃贤士大夫之力也。天下虽未悉定,吾当要与贤士大夫共定之;而专飨其劳,吾何以安焉!其促定功行封。”
将北征三郡乌丸,诸将皆曰:“袁尚,亡虏耳,夷狄贪而无亲,岂能为尚用?今深入征之,刘备必说刘表以袭许。万一为变,事不可悔。”惟郭嘉策表必不能任备,劝公行。夏五月,至无终。秋七月,大水,傍海道不通,田畴请为乡导,公从之。引军出卢龙塞,塞外道绝不通,乃堑山堙谷五百馀里,经白檀,历*冈,涉鲜卑庭,东指柳城。未至二百里,虏乃知之。尚、熙与蹋顿、辽西单于楼班、右北*单于能臣抵之等将数万骑逆军。八月,登白狼山,卒与虏遇,众甚盛。公车重在后,被甲者少,左右皆惧。公登高,望虏陈不整,乃纵兵击之,使张辽为先锋,虏众大崩,斩蹋顿及各王已下,胡、汉降者二十馀万口。辽东单于速仆丸及辽西、北*诸豪,弃其种人,与尚、熙奔辽东,众尚有数千骑。初,辽东太守公孙康恃远不服。及公破乌丸,或说公遂征之,尚兄弟可禽也。公曰:“吾方使康斩送尚、熙首,不烦兵矣。”九月,公引兵自柳城还。“曹瞒传曰:时寒且旱,二百里无复水,军又乏食,杀马数千匹以为粮,凿地入三十馀丈乃得水。既还,科问前谏者,众莫知其故,人人皆惧。公皆厚赏之,曰:孤前行,乘危以徼幸,虽得之,天所佐也,故不可君之谏,万安之计,是以相赏,后勿难言之。”康即斩尚、熙及速仆丸等,传其首。诸将或问:“公还而康斩送尚、熙,何也?”公曰:“彼素畏尚等,吾急之则并力,缓之则自相图,其势然也。”十一月至易水,代郡乌丸行单于普富卢、上郡乌丸行单于那楼将其名王来贺。
这段文字记载中有几个要点值得关注:
1、东征乌桓的出发地与凯旋而归的目的地。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官渡之战”曹操打败袁绍,北方基本*定。但袁绍的儿子投奔乌桓首领蹋顿,扰乱边境,劫掠军民,复图冀州。为彻底消除北方边境隐患,以全力以赴统一南方,曹操采纳谋士郭嘉的建议,决定出奇兵东征乌桓。之前,即“春二月”他在“邺”(今河南安阳与河北临漳县境内)总结“*叛”十九年的丰功伟绩,论功行赏,定功行封。“夏五月”东征大军是从“邺”(今河南安阳北与河北临漳县境内)出发,经“易”(今保定易县一带)“秋七月至无终”(今天津蓟县一带)这一路线正好穿越今河北省的腹地冀中*原,而回程“十一月至易水”次年初“还邺”。往返均在今河北省境内,与山东无棣的“碣石山”(马谷山)相去甚远。
2、进军线路的改变。
“秋七月”(公历8月。每年的8月7日至9日是立秋节气),正是海河流域的多雨季节,经常洪水肆虐。“大水,傍海道不通。”遂请出当地名士田畴问计,田畴作向导,引军出卢龙塞(今迁西喜峰口)经承德地区奔往今辽宁凌源一带又南下(今辽宁建昌县南)白狼山,曹操在白狼山上指挥了与乌桓军队最大的一场战役,大胜乌军,其首领蹋顿及“各王”被斩。取得了东征乌桓的决定性胜利。这一情节说明,曹军原计划的进军路线是“傍海道”(辽西走廊),因大水不通,为把握战机,才出卢龙塞,开山辟路五百里,如天降奇兵突然出现在敌军面前,取得了战术上的主动。因此曹操东征的去程没有经过碣石山,故《观沧海》一诗写于“秋七月”(东征途中)一说,是不正确的。
3、班师必经(昌黎)碣石山。
曹操东征乌桓一战取胜,“辽东单于速仆丸及辽西、北*诸豪,弃其种人,与尚、熙奔辽东,众尚有数千骑。初,辽东太守公孙康恃远不服。及公破乌丸,或说公遂征之,尚兄弟可禽也。公曰:“吾方使康斩送尚、熙首,不烦兵矣。”九月,公引兵自柳城还。”白狼山一战,曹军大败敌军,蹋顿与诸王被斩,军民二十余万归附,唯独袁绍二子、及叛逃乌桓的辽西、北*贵族逃到辽东地区。曹操并未追缴,料定辽东郡的公孙康会将二人斩首,以求*安。此间,曹操大军整编乌桓降军,追缴残余,九月班师。《三国志》给出的曹军班师路线只是从“柳城”至“易”,并未提到具体路径。于是,就有人引经据典的推测,曹军班师的路径是去程即“出卢龙塞堑山堙谷五百馀里”的道路。以推翻回程走辽西走廊的论断。其实,这是很荒谬的。
曹军班师,必走辽西走廊。其原因有三:一是攻克乌桓后须收复被占领的失地。当时,幽州是曹操统治的一个州。曹军来时的路是塞外,不归幽州管辖。而白狼山以南锦州以西的辽西走廊正是幽州辖区,是曹操的领地。也是原来袁绍之子袁熙的地盘。这一地区正是袁氏兄弟勾结蹋顿侵扰边境的踏板和根据地,曹军东征之初选择这一路径正是要顺路*复此地。来时未果,回程兼得,何乐不为?二是大军在塞北作战条件艰苦,环境险恶,南下百里的辽西走廊,则是地势开阔、物产丰饶的鱼米之乡、花果之乡。曹军奔袭乌桓的北路是崇山峻岭的塞外,人烟稀少,粮草匮乏。况道路崎岖,为突出奇兵,粮草辎重没有同时跟进。打败乌桓后,后勤供给严重缺乏。“曹瞒传曰:时寒且旱,二百里无复水,军又乏食,杀马数千匹以为粮,凿地入三十馀丈乃得水。”可见当时军队的困难情况。这样的条件下,如再走塞外的荒寒之地,已扩充的二十万军队以及随队返迁的十万幽州民众则会被饿死渴死。而走辽西走廊,即*路、又可以收复自己的地盘,安顿地方,又有丰饶的物产、水源,后续的供给也因秋季到来雨季过去,傍海大道的通行而衔接上的,故此路是无二选择。三是游览沿海名胜。辽西有秦始皇求仙入海处(秦皇岛)及秦皇汉武登临的碣石,曹操与秦皇汉武品性相似、胆略相*、志向相同。肯定对先人之足迹趋之若鹜,况碣石山是*古代北方重要的地理标志之一,对于文化巨匠和杰出领袖人物的曹操吸引力是巨大的。所以,我认为,辽西走廊的“傍海道”是曹操东征班师的唯一选择,按地理环境来说,那时的“傍海道”,应该就是现在的205国道的大致走向。因此,必须路过昌黎碣石山,登山观海揽胜、抒发东征大捷、*定北方、成就一统霸业的壮志豪情是情理之中的事。
4、时间点的`契合。
曹军东征的时间是东汉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阴历五月从“邺”出发,七月至“无终”,八月“白狼山”大战告捷,“九月,公引兵自柳城还”“十一月至易水”,从上述时间连接上看,曹军班师走辽西走廊,从“柳城”(朝阳)到碣石山不过五百多里路程,道路并不难走,当时的行军进度需要十多天的时间,应该在阴历九月中下旬到达。此时,正是碣石山地区秋高气爽、日丽天蓝、五谷丰登、鱼肥虾美、瓜果飘香的金秋时节。碣石山是出东北关塞进入冀中*原的最后一道天然屏障,山势雄奇峻拔,名贯古今。又距渤海岸边很*,是登山观海揽胜的绝好去处。两个月紧张艰苦的行军作战,鞍马劳顿、人困马乏,需要驻军休整,碣石山下也是绝好的营地,进可攻退可守,山海之间有肥沃的*原,粮草供给便利。在部队休整期间曹操登山观海,赋诗抒情便是顺理成章之事了。
《步出夏门行》这一组诗,是曹操诗作中的重要篇章,也是*诗歌史上的杰作。这组诗的写作背景就是东征乌桓之后,曹操连续取得了*定北方枭雄的胜利,志得意满,功绩卓著,豪情万丈的艺术表达。其每首诗最后一句的“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并非无意义的咏叹,(很多解释文本均如此认为)而是在取得了多少次冒险的战争胜利之后,对其命运之“幸”的咏叹。这在《三国志》记述曹操东征后赏赐功臣的的一句话里就有充分的表露。曹瞒传曰:“既还,科问前谏者,众莫知其故,人人皆惧。公皆厚赏之,曰:孤前行,乘危以徼幸,虽得之,天所佐也,故不可以为常。”是说,东征回去以后,曹操询问出征前劝谏阻止这次军事行动的人,众人不知其故,皆害怕。但曹操赏赐了大家。其原因是,大家劝阻的对,这次行动是一场军事冒险。虽取得了胜利,是侥幸的是上天的保佑,是不*常的,是一种幸运,故“幸甚至哉”而“歌以咏志”。这一组诗从“东临碣石”开始一直写到冬天到达易水的“河朔隆冬”。乃作者抒发冒险东征之后得胜还朝、进而图谋一统天下的壮志豪情。“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神龟虽寿”等均是这一情怀的表达。这就进一步佐证了《观沧海》的历史背景。
《观沧海》赏析
《观沧海》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曹操简介:
曹操(155-220):即魏武帝。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市)人。
初举孝廉,任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后在镇压黄巾起义和讨伐懂卓的战争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初*三年(公元192年),为衮州牧,分化、诱降青州黄巾军的一部分,编为"青州兵"。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都许(今河南许昌)。从此用其名义发号施令,先后削*吕布等割据势力。官渡之战大破河北割据势力袁绍后,逐渐统一了*北部。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封魏王。子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
他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用人唯才,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抑制豪强,加强集权。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精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善诗歌,《蒿里行》、《观沧海》等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著作有《魏武帝集》,已佚,有明人辑本。今有整理排印本《曹操集》。
太祖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书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魏书》)
上雅好诗书文籍,虽在军旅,手不释卷。每每定省,从容常言:人少好学,则思专,长则善忘;长大而能勤学者,唯吾与袁伯业耳。(《典论?自叙》,袁伯业名遗,袁绍从兄。)
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钟嵘《诗品》)
翻译: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碣石山高高耸立在海边。
碣石山上树木丛生,各种草长得很繁茂。
秋风飒飒,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
日月的运行,好象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象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全诗赏析:
建安十二年(207),曹操率领大军征伐当时东北方的大患乌桓。这是曹操统一北方大业中的一次重要战争。远征途中,他写下了乐府歌辞《步出夏门行》(属于《相和歌?瑟调曲》)。这一组诗包括五个部分,开头为“艳”辞,即序诗,以下各篇分别取诗句命名,依次为《观沧海》、《冬十月》、《河朔寒》(亦作《土不同》)、《龟虽寿》。从音乐曲调上说,五个部分是一个整体,从歌词内容上看,四篇则可以独立成篇。
《观沧海》是这年九月曹操北征乌桓胜利班师途中登临碣石山时所作。这首四言诗借诗人登山望海所见到的自然景物,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划了高山大海的动人形象,更表达了诗人豪迈乐观的进取精神,是建安时代描写自然景物的名篇,也是我国古典写景诗中出现较早的名作之一。首二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写诗人于挥师北伐之际来到碣石山下,登高观海。碣石山原位于今河北省乐亭县西南(一说在今河北省昌黎县西北),汉时还在陆上,面对着渤海,六朝时由于地质变动,沉于海中。诗人登上碣石山,俯视大海,只见的:“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澹澹,水波动荡状。竦峙,岛屿高耸的样子。诗人登高远眺,举目所及只见一望无垠的大海波摇浪涌,海中的岛屿高高矗立。这是多么辽阔、多么壮观的景象!在历史上,秦始皇、汉武帝都曾东巡至此,刻石观海。如今诗人站在秦皇、汉武游踪所到之处,居高临下,望着水天相连的苍茫大海和海中高耸的岛屿,想到中原地区已经*定,北伐乌桓也已取得决定性胜利,北方统一即将实现,心情该是何等激奋!这时,诗人的目光注视着海上的岛屿,眼前是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树木百草,生长十分繁茂,一阵萧瑟的秋风吹过,海面上涌起滚滚的波涛。尽管萧瑟的秋风给人以悲凉萧杀之感,但是疾风劲草,方显其英雄本色;洪波汹涌,愈见其生命不息!这是对自然环境的真实描绘,也是诗人主观感受的具体写照。曹操在取得一连串的战争胜利之后,他觉得自己的雄图伟业犹如这树木百卉一样,生机勃发,也为这洪波涌起的大海,充满生命的活力。以下,诗人又展开其丰富的想象,进一步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星汉的宏伟气魄和博大胸怀。“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日月的运行好象出没于大海的怀抱之中,灿烂的银河群星好象包孕于大海的母腹之内。请看,这就是大海的气魄,大海的胸怀。真是太壮观、太奇伟了。
《观沧海》一诗全篇写景,其中并无直抒胸臆的感慨之词,但是诵读全诗,仍能令人感到它所深深寄托的诗人的情怀。通过诗人对波涛汹涌、吞吐日月的大海的生动描绘,使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奋发进取,立志统一国家的伟大抱负和壮阔胸襟,触摸到了作为一个诗人、政治家、军事家的曹操,在一种典型环境中思想感情的流动。全诗语言质朴,想象丰富,气势磅礴,苍凉悲壮,为历代读者所激赏。沈德潜在《古诗源》中评论此诗“有吞吐宇宙气象”。这是很精当的。
中考古诗词:曹操《观沧海》
古诗词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诗按音律分,可分为古体诗和*体诗两类。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中考古诗词:曹操《观沧海》,欢迎阅读与收藏。
【原作】
观沧海
曹 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作者介绍】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字阿瞒,一名吉利,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东汉末年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诗人,三国时代魏国的奠基人和主要缔造者,后为魏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他为魏武帝。曹操一生征战,为全国尽快统一,在北方广泛屯田,兴修水利,对当时的农业生产恢复有一定作用;其次,他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门第观念,抑制豪强,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此外,他还精于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孟德新书》等书。作为一代枭雄,他精通音律,善作诗歌,抒发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苦难生活,慷慨悲凉。
中考古诗词鉴赏 ·曹操的《观沧海》
【注释】
①碣(jié)石:山名。碣石山有二,这时指的大碣石山。一说即指今河北省昌黎县的碣石山。
②澹澹(dàn):水波摇荡貌。
③竦( sǒng )峙(zhì):耸立。
④星汉:银河。
【译文】
登上高高的碣石山,来眺望苍茫的大海。水波汹涌澎湃,山岛高高的挺立在水中。山岛上有丛生的树木,各种各样的奇花异草生长的很茂盛。吹起萧瑟的秋风,水中涌起了水花波浪。太阳和月亮,好像在大海里升起。银河、太阳和月亮灿烂,好像出自大海里。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鉴赏】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是曹操《步出夏门行》的首章,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歌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观沧海》通过对于沧海的描绘和歌咏,表现出壮阔的胸怀。
赏析中华古典诗歌理当知人论世。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年)八月,曹操借许攸之计,挥鞭北指,以少胜多,大破盘踞在我国东北部的'乌桓族(当时辽东半岛上的一个少数民族*)及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是年九月,曹操在归途中登上碣石山(位于今河北省东亭县西南的大碣石山。此山现已不存,相传已沉入大海),观看沧海壮丽景色。此时,曹操踌躇满志,意气昂扬,挥笔即书,便有了《观沧海》一诗。 ?
这首诗写景由*及远,由实到虚,动静结合,虚实并用,层次分明,状尽大海浩淼无垠、吞吐日月的宏大气势,实际上是极写诗人那如“沧海”般的情怀,抒发了诗人决心消灭所有残敌,誓统一*的壮志豪情。
诗的开头二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稳起头,交代诗人观海的地点、观察的方位,从这个方位正让我们明白诗人是登山俯视大海,这为后文的理解作了铺垫,因为站在不同的方位观海,得到的感受是全然不同的。这是继承《诗经》中直陈其事的写法,显得很质朴。虽纯为叙事,但言语之间也流露了第一次览观大海时的兴奋而庄严的心情,使人感到沧海不是寻常的景物:“观沧海”也不同于随意登临。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这6句的描写是写实,是对大海的直接描写,除了刻画海的博大动荡之外,也写出了有关景物的萧瑟气氛。虽然着墨不多,却使人想见整个海景,并似乎感觉到诗人此时的心情。这几句诗看起来并不是精心刻画,而只是现现成成地说出了目中所见,心中所感,但却更显得质朴自然,错落有致,了无雕琢的痕迹。曹操这时候站在山上,第一眼看到的是大海的全景。所以他从大处落墨,着力渲染大海那种苍茫浑然的气势。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四句, 诗人以丰富的想象把我们带进—个宏伟的境界,是对大海的间接描写。诗人以丰富的想象力,描绘了宇宙间的奇观,创造了一个博大宏伟的境界。这几句是写—个想象的境界。这寥寥16个字,就写出了沧海之大,写出了一幅吞吐日月,含孕群星的气派。天连水,水连天,浩浩荡荡无边无际,实在是壮观极了。太阳和月亮每天从东方升起来,绕天一周,又向西方落下去,好像从海里升起又落到海里去一样,星光灿烂的银河,斜贯在天空,它那远远的一端垂向大海,就好像发源于沧海一样。太阳、月亮和银河可算是自然界最辉煌、最伟大的形象了,可是诗人觉得它们的运行仍然离不开大海的怀抱,大海就仿佛是日月星辰的母亲一样。这样博大的境界在古人的诗里是并不多见的。这几句描写使整个海景更有立体性,它不仅是在*面上向远处伸展,而是海与天空浑成一体。同时海中既有“洪波涌起”,天上的日月群星又运行不息,所以那浑然一体的海天之景又始终是处于激荡运转之中,这就是通过眼前景物与活泼想象的结合构成了一种极其雄伟的奇观。
曹操这首《观沧海》生动地描绘了沧海的形象,单纯而又饱满,丰富而不琐细,好像一幅粗线条的炭笔画一样。尤其可贵的是,这首诗不仅反映了沧海的形象,同时也写出了它的性格。既表现了大海,也表现了诗人自己,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诗人不满足于对海洋作形似的摹拟,而是力求表现沧海那种孕大含深、动荡不安的性格。海,本来是没有生命的,然而在诗人笔下却具有了性格。这样更真实,更深刻地反映了大海的面貌。由于景物不是客观的描写,而着重刻画了诗人对海景的独特感受,所以诗中对于气势雄浑的沧海的歌咏,也正表现了诗人自己的壮阔胸怀和宏伟气魄。
《观沧海》这首诗,从字面看,海水、山岛、草木、秋风,乃至日月星汉,全是眼前景物,这样纯写自然景物的诗歌,在我国文学史上,曹操以前似还不曾有过。它不但通篇写景,而且独具一格,堪称*山水诗的最早佳作,特别受到文学史家的厚爱。这首诗写秋天的大海,能够一洗悲秋的感伤情调,写得沉雄健爽,气象壮阔,这与曹操的气度、品格乃至美学情趣都是紧密相关的。
在这首诗中,景和情是紧密结合着的。作者通过写沧海,抒发了他统一*建功立业的抱负。但这种感情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把它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寓情于景中,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水何”六句虽然是在描绘生气勃勃的大海风光,实际上在歌颂祖国壮丽的山河,透露出作者热爱祖国的感情。目睹祖国山河壮丽的景色,更加激起了诗人要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于是借助丰富的想象,来充分表达这种愿望。作者以沧海自比,通过写大海吞吐宇宙的气势,来表现诗人自己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感情奔放,却很含蓄。“日月”四句是写景的高潮,也是作者感情发展的高潮。宋人敖陶孙说曹诗“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观沧海》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这与一个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风度是一致的,真是使人读其诗如见其人。
【试题】
1、这首诗以“ ”字总领,全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
2、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表现的画面描述出来。
【参考答案】
1、观;“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或“博大胸怀”。
2、示例:(树木凋零)秋风阵阵,呼呼作响,诗人站在辽阔的在海边,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心潮与大海一起涌动,感慨万千。
曹操打败袁绍,北征乌桓时,曹操的年龄是53岁,这是人生中的何等华彩的年龄。曹操为我们留下了一首豪迈千古的诗歌。抒发他此时的建功立业的志向。
笔者曾到过许昌,站在魏王宫的地面上时,胸中涌起一感动,所感到的是一种沉稳和大气。那稳实的建筑,开阔的宫院,*整的地基,隐隐传递着主人得性格。那是一种感觉,劲实传递进你的心里。
曹操采取了“四言古诗“,四言古诗的特点是质朴单纯,厚重踏实。这体现了曹操作为政治家的他是风格,也是曹操政治成就的一种展示。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毫不拖拉累赘,开篇点题。点出写作内容和写作的原因。但”临“一词,颇能体现君临天下的气势,高高而立,四野苍茫。
“ 水,何澹澹,山岛耸峙”:于是曹操就面对着眼前的景物浩叹,浩淼的大海之水是多么的动荡啊,海中的山岛怪石森立,给人以苍茫突兀之感。大海波涛动荡,又带来了无数的惊心动魄的激昂。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自然丰富魅力,充满生命的活力,同样的表现,*的“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而曹孟德的这四句同样蕴含了激情,蕴含了力量,蕴含了人生的豪迈,积极入世的奋进力量。一方面是大自然的赞美,一方面是融于自然,超于自然的豪迈,诗人之于政治家,那就是力量之外多了一股奔放的力量。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大海的浩淼,进一步推动了作者的想象,作者的豪情需要借助进一步的夸张。于是乎,在曹操的胸襟中,沧海放到极大,”日月经纶,星辰斗转“ 这大海既是曹操心胸开张,神鹜八极的写照,又是诗人思绪飞升的向往。
最后,’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以常规作结,严明这首诗是为了表达作者的志向。
统观全篇,全诗结构井然。开篇引题,中间寓情于景,然后借景抒情,最后直抒胸臆,点题而终。体制虽小,头尾兼具。而文中写景,笔笔刻画,力道森然,刻画出了自然的苍茫有序,波荡起伏,犹如人生波澜。全诗写景和抒情结合得非常充沛。放佛功夫高手,一举一动之间,气场衣袖之间鼓荡而出,直扑人面。纵在千年之后,也能感受曹操的充沛人生。
《观沧海》原文及注释译文
《观沧海》是东汉末年诗人曹操创作的一首四言诗,《步出夏门行》的第一章。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观沧海》原文及注释译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原文:
观沧海
朝代:魏晋
作者: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
向东进发登上碣石山,得以观赏大海的奇景。海水波涛激荡,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我站在山巅,心中的波涛也像海浪在起伏。周围是葱茏的树木,丰茂的花草,宁静的似在沉思。萧瑟的风声传来了,草木动摇,海上掀起巨浪,在翻卷,在呼啸,似要将宇宙吞没。
大海,多么博大的胸怀啊,日月的升降起落,好像出自大海的胸中;银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像从大海的怀抱中涌现出来的。啊,庆幸得很,美好无比,让我们尽情歌唱,畅抒心中的情怀。
注释
(1)观:欣赏。
(2)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3)碣(jié)石:山名。碣石山,在现在河北昌黎。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秋天,曹操征乌桓时经过此地。
(4)沧:通“苍”,青绿色。
(5)海:渤海。
(6)何:多么。
(7)澹澹(dàn dàn):水波摇动的样子。
(8)竦峙(sǒng zhì):高高地耸立。竦:通“耸”,高。峙,挺立。
(9)萧瑟(xiāo sè):草木被秋风吹的声音。
(10)洪波:汹涌澎湃的波浪。
(11)日月:太阳和月亮。
(12)若:如同.好像是.。
(13)星汉:银河。
(14)幸:庆幸。
(15)甚:极其,很。
(16)至:极点。
(17)哉:语气词。
(18)幸甚至哉(zāi):真是幸运极了。
(19)以:用(歌以咏志)。
(20)志:理想。
(21)歌以咏志:可以用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心志或理想,最后两句与本诗正文没有直接关系,是乐府诗结尾的一种方式,是为了配乐歌唱而加上去的。
(22)咏志:既表达心志。咏:歌吟。
作者介绍
曹操(155年-220年正月庚子),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汉族。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的缔造者,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曹操精兵法,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同时曹操也擅长书法,尤工章草,唐朝张怀瓘在《书断》中评其为“妙品”。
评价
史书评论
陈寿《三国志》:“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视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王沈《魏书》:“太祖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书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
古今评说
孙权:“其惟杀伐小为过差,离间人骨肉以为酷耳,御将自古少有。”
孙楚:“太祖承运,神武应期,征讨骚乱,克宁区夏;协建灵符,天命既集,遂廓弘基,奄有魏域。”
陆机:“接皇汉之末绪,值王途之多违,伫重渊以育鳞,抚庆云而遐飞。运神道以载德,乘灵风而扇威。摧群雄而电击,举勍敌其如遗。指八极以远略,必翦焉而后绥。釐三才之缺典,启天地之禁闱。举修网之绝纪,纽大音之解徽。扫云物以贞观,要万途而来归。丕大德以宏覆,援日月而齐辉。济元功于九有,固举世之所推。”
潘安:“魏武赫以霆震,奉义辞以伐叛,彼虽众其焉用,故制胜于庙算。”
刘渊:“大丈夫当为汉高、魏武,呼韩邪何足效哉!”
《观沧海》拼音版
引言:曹操这首《观沧海》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海洋的形象,单纯而又饱满,丰富而不琐细。我们为大家分享的《观沧海》拼音版及赏析 ,大家快收藏起来吧!
曹操这首《观沧海》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海洋的形象,单纯而又饱满,丰富而不琐细,好像一幅粗线条的炭笔画一样。尤其可贵的是,这首诗不仅仅反映了海洋的形象,同时也赋予它以性格。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既表现了大海,也表现了诗人自己。诗人不满足于对海洋做形似的摹拟,而是通过形象,力求表现海洋那种孕大含深、动荡不安的性格。海,本来是没有生命的,然而在诗人笔下却具有了性格。这样才更真实、更深刻地反映了大海的面貌。
《观沧海》是借景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观沧海》的高潮放在诗的末尾,它的感情非常奔放,思想却很含蓄。不但做到了情景交融,而且做到了情理结合、寓情于景。因为它含蓄,所以更有启发性,更能激发我们的想像,更耐人寻味。过去人们称赞曹操的诗深沉饱满、雄健有力,“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从这里可以得到印证。全诗的基调为苍凉慷慨的,这也是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从诗的体裁看,这是一首古体诗;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首四言写景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两句话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观”字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前四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与“水何澹澹”写的是动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与“山岛竦峙”写的是静景。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轮廓。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诗意盎然之感。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作者面对萧瑟秋风,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壮志”胸怀。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运用作者的想象,写出了作者曹操的壮志情怀。前面的描写,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作者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也指出这是乐府唱过的。
《观沧海》寄托了诗人很深的感慨,透过它我们可以看到诗人自己的胸怀。曹操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同年,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蹋顿,屡次骚扰边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毅然决定北上征伐乌桓。后来在田畴的指印下,小用计策。大约在这年八月的一次大战中,曹操终于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奠定了次年挥戈南下,以期实现统一*的宏愿。把前后的事件联系起来,我们可以看出,北征乌桓对曹操来说是一次多么重要的战争了。而《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得胜回师经过碣石山时写的。[1] 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静。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汇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
《观沧海》注音全文、翻译及赏析
《观沧海》是 一首古体诗,主要写了曹操登上东边的碣石山上去观看大海,表达了曹操的雄心壮志、博大的胸怀、远大的抱负。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观沧海》注音全文、翻译及赏析相关内容,供各位阅读和参考。
注音全文
guān cāng hǎi
观 沧 海
cáo cāo
曹 操
dōng lín jié shí ,yǐ guān cāng hǎi 。
东 临 碣 石 ,以 观 沧 海。
shuǐ hé dàn dàn ,shān dǎo sǒng zhì 。
水 何 澹 澹, 山 岛 竦 峙。
shù mù cóng shēng ,bǎi cǎo fēng mào 。
树 木 丛 生,百 草 丰 茂。
qiū fēng xiāo sè ,hóng bō yǒng qǐ 。
秋 风 萧 瑟, 洪 波 涌 起。
rì yuè zhī xíng ,ruò chū qí zhōng ;
日 月 之 行,若 出 其 中;
xīng hàn càn làn ,ruò chū qí lǐ 。
星 汉 灿 烂,若 出 其 里。
xìng shèn zhì zāi ,gē yǐ yǒng zhì 。
幸 甚 至 哉,歌 以 咏 志。
译文
东行登上高高的碣石山,来观赏苍茫的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
周围树木葱茏,花草丰茂。
萧瑟的风声传来,草木动摇,海中翻涌着巨大的海浪。
太阳和月亮升起降落,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银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好像是从大海的怀抱里涌现出来的。
啊,庆幸得很!就用诗歌来表达内心的志向吧。
注释
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碣(jié)石:山名。碣石山,河北昌黎碣石山。公元207年秋天,曹操征乌桓得胜回师时经过此地。
沧:通“苍”,青绿色。
海:渤海
何:多么
澹澹(dàn dàn):水波摇动的样子。
竦峙(sǒng zhì):耸立。竦 ,通耸,高。
萧瑟:树木被秋风吹的声音。
洪波:汹涌澎湃的波浪
日月:太阳和月亮
若:如同。好像是。
星汉:银河,天河。
幸:庆幸。
甚:很,程度副词。
至:极点。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太值得庆幸了!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赏析
《观沧海》是借景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从诗的体裁看,这是一首古体诗;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首四言写景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两句话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观”字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观沧海》的高潮放在诗的末尾,它的感情非常奔放,思想却很含蓄。不但做到了情景交融,而且做到了情理结合、寓情于景。因为它含蓄,所以更有启发性,更能激发我们的想象,更耐人寻味。过去人们称赞曹操的诗深沉饱满、雄健有力,“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从这里可以得到印证。全诗的基调为苍凉慷慨的,这也是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前四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与“水何澹澹”写的是动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与“山岛竦峙”写的是静景。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轮廓。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
观沧海古诗的注解 古诗观沧海的注释 观沧海古诗的讲解 古诗文观沧海的注释 观沧海诗句 观沧海的古诗一 观沧海的诗句 观沧海名句 观沧海古诗的引课 观沧海的名句 观沧海的古诗配画 观沧海的解析古诗文网 观沧海古诗的图片 观沧海的4首古诗 古诗观沧海是谁写的 关于观沧海的古诗 观沧海的古诗原文 苏轼的观沧海古诗 光彩观沧海的古诗 观沧海古诗里字用的好 观沧海古诗的名句 秋天的古诗观沧海 观沧海的拼音的古诗 观沧海古诗的写法 观沧海古诗的故事 观沧海古诗的意境 观沧海古诗的视频 模仿观沧海的古诗 观沧海的古诗的朗读 观沧海古诗的读音
观沧海描写大海的诗句 《观沧海》赏析 《观沧海》原文及拼音 观沧海的全文注音 观沧海原文及翻译注解 《观沧海》原文及注释译文 《观沧海》与碣石山 曹操的观沧海古诗赏析 《观沧海》拼音版 观沧海的体裁 《观沧海》中的沧海在在哪里? 《观沧海》注音全文、翻译及赏析 曹操古诗观沧海的原文加赏析 《观沧海》的历史解读 观沧海原文及翻译注音 中考古诗词:曹操《观沧海》 《观沧海》曹操的古诗赏析 观沧海赏析每句 观沧海译文及注释(观沧海古诗鉴赏) 观沧海古诗意思解释(观沧海古诗的意思和翻译赏析) 观沧海的诗句有哪些(观沧海最有名的诗句) 观沧海赏析简短一些(观沧海这首古诗的翻译) 曹操《观沧海》 曹操:观沧海 观沧海的诗意 曹操《观沧海》 《观沧海》原文、翻译 观沧海古诗的意思 观沧海描写大海的诗句
情绪狂躁说说 骑着小毛驴说说 朋友越来越远的说说 爱情的忽冷忽热的说说 想你却不打扰你的说说 喉咙嘶哑的说说 春雨后的花儿说说 周四的说说 励志说说配图片大全 关于害怕结婚的说说 被好朋友背叛的说说 一起走到老的说说 何必执着一张脸的说说 换了手机号发说说经典 心情不好的感情说说 忍不住想你心情说说 吃好吃的心情说说 关于雨的伤感说说心情 情侣分开的说说心情 相见不能见的说说 花生收获说说 你忙我不打扰的说说 讨厌上司的说说 朋友生病的说说 今天睡到自然醒的说说 给犯贱的人的说说 丽江旅游的心情说说 和心情有关的说说 心情好的qq说说 关于没有自由的说说 你在北方我在南方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