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送元二使安西古诗中的安西 >

送元二使安西古诗中的安西

关于送元二使安西古诗中的安西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送元二使安西古诗中的安西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送元二使安西古诗中的安西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送元二使安西古诗中的安西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句子:即与送元二使安西古诗中的安西相关的句子。
语录:即与送元二使安西古诗中的安西相关的名人语录
说说:即与送元二使安西古诗中的安西相关的qq说说、微信朋友圈说说。
名言:即与送元二使安西古诗中的安西相关的名人名言、书籍名言。
诗词:即与送元二使安西古诗中的安西相关的古诗词、现代诗词、千古名句。
祝福语:即与送元二使安西古诗中的安西相关的祝福祝贺词。
心语:即与送元二使安西古诗中的安西相关的早安、晚安朋友圈心语。

  • 送元二使安西古诗原文(送元二使安西古诗解析)

  •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如酥的小雨滤去了烟尘,把清晨的空气都浸透了,雨雾洗净了青瓦绿柳,这如醉的美景啊,似乎在挽留着你。此去边塞,天各一方,乡音难觅,再来一杯家乡的美酒吧。

    此诗的意境缠绵,可谓送别诗的经典,绵绵细雨中,黑瓦上的一片绿意让惊艳。有人将此解作屋舍间的片片翠柳,推窗见绿;有人则解作屋顶瓦片间生出青翠,客房瓦舍间,新柳抽出绿芽。我更赞成后一种说法。

    然而,屋顶为何会有青绿色?是什么生在了上面?

    去古镇游玩或在乡下见过老宅,一定都看到过如下的场景:

    小松一般的多肉植物

    鲜绿的青苔

    正是以上两类植物赋予了黑色瓦片浓浓绿意。

    瓦松

    瓦松是二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高10-40cm。全株粉绿色,无毛,密生紫红色斑点。根多分枝,须根状。茎直立,不分枝。

    说白了,瓦松就是一种长在房顶上瓦片间的多肉植物。另外,瓦松具有很强的药用价值,可凉血止血、解毒、敛疮的功效,用于治疗血痢、便血、痔血、疮口久不愈合等。

    由于瓦松本身主体颜色为粉中带绿,且主要分布于瓦片之间连接处,因此,从远处望去,只能带来很浅的绿意。更多的绿色则是青苔带来的。

    青苔

    青苔,又称为苔藓,是一种小型的绿色植物,结构极其简单,仅包含茎和叶两部分,有时只有扁*的叶状体,没有真正的根和维管束。因此不能在土壤中形成根系,用以固定自身,也无法通过根系吸收水分,苔藓必须生存于多水之地,附着于多孔且坚固的物体表面,其养分则主要来自于光合作用。

    苔藓的结构

    生长区域——苔藓植物喜欢有一定阳光及潮湿的环境,一般生长在*的石壁上,或潮湿的森林和沼泽地。

    瓦片和苔藓的生长有什么关系?我们来看看瓦片的烧制过程。

    瓦片由粘土烧制而成,粘土及其他材料制成瓦坯进窑烧制,里外烧透,然后熄火,使窑和瓦自然冷却。此时,窑中空气流通,氧气充足,形成了一个良好的氧化气氛,使瓦坯中的铁元素被氧化成三氧化二铁。由于三氧化二铁是红色的,所以也就会呈红色。此时,往窑中不断淋水,由于窑内温度很高,水很快变成水蒸汽,将会阻止空气的流通,使窑内形成一个缺氧的环境,三氧化二铁便被还原成氧化亚铁,呈青灰色。

    砖瓦窑

    瓦片的烧制过程,决定了其结构,由于制胚过程简单,成分分布不均匀,同时含有大量水合物,在烧制过程产生水汽,加上后期向窑中淋水,在水蒸气作用下,形成大量微孔结构。

    这种结构在特定的条件下便有利于苔藓的附着和生长。在细雨连绵,空气潮湿地区,瓦舍之上便成了苔藓最好的生长地了。

    环境条件——苔藓不适宜在阴暗处生长,它需要一定的散射光线或半阴环境,用以完成光合作用。它最主要的是喜欢潮湿环境,特别不耐干旱及干燥,空气相对湿度要求在80%以上。温度,不可低于22℃,最好保持在25℃以上,才会生长良好。

    气候分析

    其实由此,我们便可以大致判断一下初唐都城长安及其周边的气候条件。

    柳色新,说明柳树刚抽芽,此时应为早春时节,有句诗叫“二月初惊见草芽”,新草将出应为农历二月,大致是阳历三月中至四月初。

    现代西安市三月份*均气温在6到17摄氏度,*两年三月月均降水量不到6毫米。6毫米降水量是什么概念呢?气象学上将24小时降水量小于10毫米,称之为小雨。也就是说,西安三月份*均一整个月下的雨如果全部集中到一天下下来,也只能算是小雨,也就是堪堪将地面打湿。可以说现代西安阳历三月份气候是寒凉且十分干燥的。和苔藓的适宜生存条件:湿度80%以上,温度22℃至25℃以上。相去甚远。

    可见,能够做到“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说明唐早期长安及其周边地区的气候条件远比现在温暖湿润。

    整个唐朝,主要的经济和人口在北方和中原地区,这和气候条件是密不可分的。

    见微知著,在古诗文的的细节里也许藏着有趣的秘密。

[阅读全文]...
  •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_送元二使安西古诗

  •   《送元二使安西》

      作者: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注释:

      1、元二:作者的友人元常,在兄弟中排行老二,故名“元二”。

      2、使:到某地;出使。

      3、安西:指唐代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尔自治区库车县附*。

      4、渭城:秦时咸阳城,汉代改称渭城(《汉书·地理志》),唐时属京兆府咸阳县辖区,在今西安市西北,渭水北岸。

      5、浥:(yì):湿润。

      6、客舍:旅店。

      7、柳色:即指初春嫩柳的颜色。

      8、君:指元二。

      9、更:再。

      10、阳关:汉朝设置的边关名,故址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古代跟玉门关同是出塞必经的关口。《元和郡县志》云,因在玉门之南,故称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

      11、故人:老朋友。

      12、更尽:先饮完。

      译文:

      清晨的细雨打湿了渭城的浮尘;

      青砖绿瓦的旅店和周围的柳树都显得格外清新明朗。

      请你再饮一杯离别的酒吧;

      因为你离开阳关之后,在那里就见不到老朋友了。

      赏析:

      唐代大人王维(公元701——761)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又名《阳关曲》),千古传诵,脍炙人口。笔者认为,此诗是中华诗坛不可多得的一首奇诗。奇就奇在,它不同于一般的送别诗;它巧妙地借助于时空的转换,营造了耐人寻味的惜别氛围,达到了令人震撼的的艺术感染力,具有极高的意境。但是,千百年来,文人学者未能准确把握该诗的风格,望文生义地曲解了诗的意蕴,从而降低了它的格调和品位。这是一首送朋友去西域守护边疆的诗。安西,是唐*为统辖西域而设的都护府的简称。王维所处的年代,各种民族冲突加剧,唐王朝不断受到了来自西面吐蕃和北方突厥的侵扰。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大逸战胜土蕃,唐玄宗曾命王维以鉴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沿途他写下了《使至塞上》、《出塞作》等边塞名篇。《阳关曲》是王维晚年之作,其创作年代估计在“安史之乱”以后,据《资治通鉴》至德元年(756)七月载:“征河西、安西兵赴行”;至德二年二月载:“上至凤翔旬日,陇右、河西、安西、西域之兵皆会”。故当知“安史之乱”暴发后,边兵大量内调,此诗约作于送友人即将奔赴安西之时,与此同期的诗作尚有《送张判关赴河西》、《送刘司直赴安西》等。无疑,当他送别友人临*分别时,诗人不会不考虑到战争将对他们今后产生的影响。诗的前两句写的是送别时的节物风光,描绘了**常常的景色,却充满诗情画意。三四句表达了对友人一篇深挚的情谊。但是,在一些权威的辞书和教材中对后两句均作出了这样的解释:“朋友,再干了这一杯酒吧,出了阳关,可就再也看不到老朋友了……”笔者以为,这样的解释明显带有主观随意性,没有真实反映出王维如此造句所想表达的深意,更没有揭示出此两句在表达上的佳妙之处。首先,作出了这样浅显直白的解释,本诗显的似乎并无新意,与他在这一时期的同类作品相比也无特别之处,只能算是一首很*常的送别诗,这与*将之一直誉为唐诗“压卷之作”的称谓显然是不相符的,其中必然隐赋有某种其他的寓意,而我们却一直尚未予以重视而挖掘出来;其次,这是一首送友人去守护边疆的诗,面对战争的残酷无情,曾经到访过边塞的诗人相当了解,“古来征战几人回”!他一般不可能说出“你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这样的话去伤害友人且触犯诗谶——这未免太不合乎情理;再说,从诗句的本身意义上分析,友人也并非一定要等到出了“阳关”后才看不到诗人,出了“渭城”不同样也就看不到诗人了吗?事实上,即便友人真到了边疆安西,他同样也能遇见来自家乡的“故人”,如岑参在《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诗中就这样写到:“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那么,“阳关”一词在这首诗中的特殊意义又会是什么呢?笔者认为,诗人这两句其实是运用了逆挽(即叙事题材的“倒叙”)并结合了省略的写作手法,引导读者的思绪跟随年青的友人一起奔赴疆域,然后历经万种艰险,最后凯旋而归时,而“我”——现在的这个送行者却恐怕因年老多病已不在人世了……历史的真实是,诗人在送走友人后不满六年(于761年)便真的与世长辞了!我们已无法知道他们后来是否能重新相逢,但“清风明月苦相思,荡子从戎十载余”王维的这两句诗多少能反映出友人那漫长的戎马生涯与思者的无奈。因此,诗中的“西出阳关”并非是指友人不久后走出了阳关,而应该是指将来友人完成任务胜利返回时路经“阳关”。长期以来,“西出阳关”一直被简单理解为友人走出了阳关,但是在这里却是真正的“一语双关”:它按着时空的发展次序有着两幅截然不同的场景,第一幅“西出阳关”是指友人在征途中刚刚走出了阳关,渭城在东,阳关在西,是谓“西面出去”,一般人们均持此种观点;另一幅“西出阳关”就是指友人在经历许千辛万苦,完成了任务剀旋而归时离开了阳关,渭城仍在东,阳关仍在西,却是谓“西面出来”,诗人的本意就是如此。可见,常人都把友人从“西面出来”误解成了从“西面出去”了!不难理解,面对各自分离后的茫茫未知前途,不禁会引起诗人的无边遐想,而这种思绪一旦跨越了时空和个人后,便会产生出扣人心弦的意境,有着无与伦比的震撼力,诗人正是为此成功地进行了时空的转换和压缩。必须指出,处于河西走廊尽西头的阳关,和它北面的玉门关相对,从汉代以来,一直是内地走向西域的通道,同时也是军事要塞。“玉门关”外基本是突厥的势力范围,而“阳关”内则完全属于唐朝的领土。在诗人看来,只有将来友人能走出了“阳关”后方才真正表明他是*安回来了。我们从元代《阳春白雪集》中大石调《阳关三叠》词中可以发现,古人其实一直就是这样诠释的:“…休烦恼,劝君更尽一杯酒,只恐怕西出阳关,旧游如梦,眼前无故人。只恐怕西出阳关,眼前无故人…”故此,准确完整地诠释这首诗应该是这样的:

      朋友

      请再干了这杯酒

      待你将来凯旋而归

      西出阳关的时候

      恐怕已不能再看到我了啊

      惟有这

      渭城的细雨

      青青的客舍

      以及随风而舞的扬柳

      还会像今天一样

      在此恭侯看!这哪里像是诗人在送别友人,这分明就是友人在送诗人呀!诗人王维正是高超地运用了这种逆挽的写作手法,籍助于时空的转换,将国家的安危、战争的残酷、朋友的情谊、人生的苦短紧紧地揉合在了一起,情景交融,达到了令人震撼的艺术感染力。其实,在王维的诗歌里也曾多次采用了这种语法结构,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两句就从另一个角度表达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在与“阳关曲”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山中送别》诗中我们也同样能领会到诗人在此方面的匠心独运:“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王维的这种语法技巧甚至对后来诗人也有启示意义,如白居易在《邯郸冬至夜思家》诗中“想得家中夜深座,还应说着远行人”两句,就不难感觉受到了他的影响。重新认识王维《阳关曲》的重要意义,使我们再次强烈感受到:作为一位诗人,只有将个人的命运和国家的兴衰紧紧地血脉相连,才能够创造出属于那个时代的伟大作品。诗人王维清楚地了解战争的无情,也深知友人的远征可谓九死一生,更明白此次分离或许就意味着永别。但他依然为友人祝福,期待着友人能*安归来,盼望着国家从此走向和*昌盛——即便自己可能已等不到那一天的到来……“劝君更尽一杯酒”,这酒中不仅浸透了诗人对友人的一片深挚情谊,更饱含着他对国家和*安宁的美好祝愿!——这正是“阳关曲”千百年来久唱不衰的魅力之所在!

[阅读全文]...
  • 古诗配画送元二使安西

  • 古诗配画送元二使安西

      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同学们不断的学*和努力。小编为大家提供了古诗配画送元二使安西,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的复*所学的知识。

      送元二使安西诗配画【1】

      送元二使安西诗配画【2】

      送元二使安西诗配画【3】

      送元二使安西诗配画【4】

      送元二使安西诗配画【5】

      送元二使安西诗配画【6】

      送元二使安西诗配画【7】

      送元二使安西诗配画【8】

      送元二使安西诗配画【9】

      送元二使安西诗配画【10】

      送元二使安西诗配画【11】

      这是一个万象更新的春天早晨,天刚下过微微的细雨,空气是那么新鲜,那么湿润。客舍旁边的柳树上新生的稚嫩的枝叶芽儿,在那雨雾的滋润下显得更加青翠了,在微风中轻轻摇曳。

      朋友元二即将奉命出使遥远的安西,杜甫设宴在渭城的一个小客舍为他饯别。就在这一个春暖花开的季节,到处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春天的景象。而在这么美好的季节,知心的朋友却要从此各分东西了。在这时送别友人,心中有无限的留恋和伤感啊!

      筵*上,饮着一杯一杯又一杯的美酒,酒入愁肠愁更愁啊!杜甫心中不时回想着两人往日种种:相邀畅游名山,冬夜煮茶论诗,月下对酒当歌……前人有折柳送行的*俗,望着窗外那依依杨柳,不免在心中产生依依惜别之情。两人想到:只要在此一分手,从此便参商两相隔,天各一方呀!于是二人更是对酒当歌,开怀畅饮,喝干了一杯又一杯的告别的'酒了。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啊!千里送君终有一别,杜甫强忍内心的不舍,举起手中斟了满满一杯的香醇美酒动情地说:“元二君,请您再干一杯吧!”元二满怀醉意地推辞说:“杜甫兄,不,不,不能再喝了。我该走了。此去关山阻隔,相见不知何年啊!”望着老友,杜甫高举酒杯深情赋诗: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发自内心的肺腑之言,令元二热泪盈眶,元二怎能推辞这番盛情呢?他举起酒杯一饮而尽。带着老朋友的深情厚谊,骑上老马绝尘而去,杜甫心中满怀惆怅,孤独地站在柳树下,望着老友的背影渐渐消失在天边。

[阅读全文]...
  • 送元二使安西古诗翻译

  • 文学
  • 送元二使安西古诗翻译

      《送元二使安西》描写的是一种最有普遍性的离别。它没有特殊的背景,而自有深挚的惜别之情,这就使它适合于绝大多数离筵别*演唱,后来编入乐府,成为最流行,传唱最久的歌曲。下面是小编收集的送元二使安西古诗翻译,希望大家认真阅读!

      一、原文

      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二、译文

      清晨的微雨湿润了渭城地面的灰尘,馆驿青堂瓦舍柳树的枝叶翠嫩一新。

      真诚地奉劝我的朋友再干一杯美酒,向西出了阳关就难以遇到故旧亲人。

      三、词句注释

      ⑴元二:姓元,排行第二,作者的朋友。使:出使。安西:指唐代 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 库车附*。

      ⑵渭城:秦时 咸阳城,汉改渭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朝雨:早晨下的雨。浥(yì):湿。

      ⑶客舍:旅店。

      ⑷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四、白话翻译

      清晨刚下阵雨,渭城达到尘土湿润,空气清新,旅舍更加青翠。

      朋友啊,再干一杯送别的酒吧,要知道西出阳关之后,就再也难见老朋友了。

      五、阅读鉴赏

      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渭城”,即秦都咸阳故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唐代从长安往西去的,多在渭城送别。“浥”,湿润。

      善画风景的王维,在诗的一开篇,就描画出一幅清新明朗的图画——早晨的一场细雨,刚刚润湿尘土就停了。天气清朗,从长安西去的大道显得洁净清爽。“浥”字用得很有分寸,显出这雨洗尘而不湿路,仿佛天从人愿,特意为远行的人安排的。

      客舍,总是与羁旅相伴;柳,更是离别的象征(“柳”和“留”谐音,所以古人在离别时常常折柳相送,表示希望远行的人留下来)。“黯然消魂者,惟别而己”。但在王维的笔下,客舍和杨柳并未令人黯然消魂,反而因一场朝雨的洗涤显得明朗清新。*日里,尘土飞扬,路旁杨柳不免笼罩上灰蒙蒙的尘雾;一场朝雨,重新洗出了它那青翠的本色,让人感觉它变“新”了。又因柳色之“新”,更映照出“客舍青青”来。

      朝雨过后,清新的空气、洁净的道路、青青的客舍、翠绿的杨柳,这一切,读来只觉风光如画。这样的.环境让人留恋,然而,却要离别。在这样的环境下离别,人们该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绝句只有四句,诗人没有多余的篇幅去敷衍、渲染送行的场面。他只剪取了饯行酒宴即将结束时的一个场景: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宴*已经进行了很长一段时间,满含别情的酒已经喝过多巡,殷勤告别的话已经重复过多次,朋友上路的时刻终于到了。主客双方的惜别之情在这一瞬间都到达了顶点。再干了这一杯吧,出了阳关,可就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诗人这句似乎脱口而出的劝酒辞,却浓缩着最强烈、最深挚的惜别之情。

      阳关,在河西走廊最西头,从汉代以来一直是内地进入西域的通道。唐代国势强盛,内地与西域往来频繁。从军或出使阳关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向往的壮举。但当时阳关以西还是穷荒之地,王维就曾在另一首送别诗中写过“绝域阳关道,胡沙与塞尘。三春时有雁,万里少行人”。朋友“西出阳关”,虽是壮举,却又不免经历万里长途的跋涉,备尝独行穷荒的艰辛、寂寞。因此,这临行之际“劝君更尽一杯”的酒,是一杯浸透了诗人全部深挚情谊的琼浆。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也包含着对朋友的担忧、关切,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临别依依,要说的话很多,但千言万语,一时竟不知从何说起。“劝君更尽一杯酒”,或许便是表达此刻千愁万绪的最好方式。不需要多说什么,诗人没有说出的,要比已经说出的丰富得多。和“每逢佳节倍思亲”一样,临别殷勤劝酒,是生活中常见之事,人们都非常熟悉,在王维之前却从没有人用诗句表达过。一经诗人说出,便使人们感到道出了自己想要说而未能说的肺腑之言,遂传为千古绝唱。明人李东阳说:“王摩诘‘阳关无故人’之句,盛唐以前所未道。此辞一出,一时传诵不足,至为三叠歌之。后之咏别者,千言万语,殆不能出其意之外。”清人赵翼评这两句“至今脍炙人口,皆是先得人心之所同然也”。

      六、评解

      历史留下的赠别送行诗歌不可胜计。但是这首诗描写的是一次最普通的离别,却成为了离别诗中最优秀的篇什。这首诗没有特殊的背景,而自有深挚的情谊,写的是“人人眼中所见,人人心底所感,人人笔下所无”。

      唐时此诗即被谱曲。人们歌唱时,连续反复唱“西出阳关无故人”一句,所以被称为《阳关三叠》;因诗句以“渭城”开头,又称《渭城曲》。而唐代很多诗人都曾在诗文中提及它,如刘禹锡“旧人惟有何戡在,更与殷勤唱渭城”,白居易“最忆阳关唱,珍珠一串歌”、“相逢且莫推辞醉,听唱阳关第四声”,李商隐“断肠声里听阳关”等等,足可见其传唱之久远,影响之广泛。

      清人王士禛在其《唐人万首绝句选》中,将此诗奉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七、作者简介

      王维,唐代诗人。字摩诘。原籍祁(今属山西),其父迁居蒲州(治今山西永济),遂为河东人。开元(唐玄宗年号,713—741年)进士。累官至给事中。安禄山叛军陷长安时曾受职,乱*后,降为太子中允。后官至尚书右丞,故亦称王右丞。晚年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优游生活。诗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前期写过一些以边塞题材的诗篇,但其作品最主要的则为山水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和佛教禅理;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兼通音乐,工书画。有《王右丞集》。

[阅读全文]...
  • 送元二使安西的古诗翻译

  • 送元二使安西的古诗翻译

      《送元二使安西》是唐代诗人王维送朋友去西北边疆时作的诗。此诗前两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下面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送元二使安西的古诗翻译,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送元二使安西

      唐代: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一作:客舍依依杨柳春)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注释

      (1)渭城曲:另题作《送元二使安西》,或名《阳关曲》或《阳关三叠》。

      (2)渭城: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即秦代咸阳古城。浥(yì):润湿。

      (3)客舍:旅馆。柳色:柳树象征离别。

      (4)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西南,为自古赴西北边疆的要道。

      译文

      清晨的微雨湿润了渭城地面的灰尘,馆驿青堂瓦舍柳树的枝叶翠嫩一新。

      真诚地奉劝我的朋友再干一杯美酒,向西出了阳关就难以遇到故旧亲人。

      赏析

      此诗前两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清晨,渭城客舍,自东向西一直延伸、不见尽头的驿道,客舍周围、驿道两旁的柳树。这一切,都仿佛是*常的.眼前景,读来却风光如画,抒情气氛浓郁。“朝雨”在这里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早晨的雨下得不长,刚刚润湿尘土就停了。从长安西去的大道上,*日车马交驰,尘上飞扬,朝雨乍停,天气晴朗,道路显得洁净、清爽。“浥轻尘”的“浥”字是湿润的意思,在这里用得很有分寸,显出这雨澄尘而不湿路,恰到好处,仿佛天从人愿,特意为远行的人安排一条轻尘不扬道路。客舍,本是羁旅者的伴侣;杨柳,更是离别的象征。选取这两件事物,自然有意关合送别。它们通常总是和羁愁别恨联结在一起而呈现出黯然销魂情调。而今天,却因一场朝雨的洒洗而别具明朗清新风貌──“客舍青青柳色新”。*日路尘飞扬,路旁柳色不免笼罩着灰蒙蒙的尘雾,一场朝雨,才重新洗出它那青翠的本色,所以说“新”,又因柳色之新,映照出客舍青青来。总之,从清朗的天宇,到洁净的道路,从青青的客舍,到翠绿的杨柳,构成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为这场送别提供了典型自然环境。这是一场深情离别,但却不是黯然销魂的离别。相反地,倒是透露出一种轻快而富于希望的情调。“轻尘”、“青青”、“新”等词语,声韵轻柔明快,加强了读者的这种感受。

      绝句在篇幅上受到严格限制。这首诗,对如何设宴饯别,宴*上如何频频举杯,殷勤话别,以及启程时如何依依不舍,登程后如何瞩目遥望等等,一概舍去,只剪取饯行宴*即将结束时主人劝酒辞:再干了这一杯吧,出了阳关,可就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诗人像高明的摄影师,摄下了最富表现力的镜头。宴*已经进行了很长一段时间,酿满别情的酒已经喝过多巡,殷勤告别的话已经重复过多次,朋友上路的时刻终于不能不到来,主客双方的惜别之情在这一瞬间都到达顶点。主人的这句似乎脱口而出劝酒辞就是此刻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的集中表现。

      三四两句是一个整体。要深切理解这临行劝酒中蕴含的深情,就不能不涉及“西出阳关”。处于河西走廊尽西头的阳关,和它北面的玉门关相对,从汉代以来,一直是内地出向西域通道。唐代国势强盛,内地与西域往来频繁,从军或出使阳关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向往的壮举。但当时阳关以西还是穷荒绝域,风物与内地大不相同。朋友“西出阳关”,虽是壮举,却又不免经历万里长途的跋涉,备尝独行穷荒的艰辛寂寞。因此,这临行之际“劝君更尽一杯酒”,就像是浸透了诗人全部丰富深挚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对于送行者来说,劝对方“更尽一杯酒”,不只是让朋友多带走自己的一分情谊,而且有意无意地延宕分手的时间,好让对方再多留一刻。“西出阳关无故人”之感,不只属于行者。临别依依,要说的话很多,但千头万绪,一时竟不知从何说起。这种场合,往往会出现无言相对的沉默,“劝君更尽一杯酒”,就是不自觉地打破这种沉默的方式,也是表达此刻丰富复杂感情的方式。诗人没有说出的比已经说出的要丰富得多。总之,三四两句所剪取的虽然只是一刹那的情景,却是蕴含极其丰富的一刹那。

      这首诗所描写的是种最有普遍性的离别。它没有特殊的背景,而自有深挚的惜别之情,这就使它适合于绝大多数离筵别*演唱,后来编入乐府,成为最流行、传唱最久的歌曲。

[阅读全文]...
  • 送元二使安西 古诗赏析

  • 送元二使安西 古诗赏析

      古诗是古代中国诗歌的泛称,在时间上指1840年战争以前中国的诗歌作品,从格律上看,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体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送元二使安西 古诗赏析,欢迎阅读参考!

      《送元二使安西》

      作者: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送元二使安西》译文:

      清晨的细雨打湿了渭城的浮尘;

      青砖绿瓦的旅店和周围的柳树都显得格外清新明朗。

      请你再饮一杯离别的酒吧;

      因为你离开阳关之后,在那里就见不到老朋友了。

      《送元二使安西》赏析:

      唐代大诗人王维(公元701~761)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又名《阳关曲》),千古传诵,脍炙人口。笔者认为,此诗是中华诗坛不可多得的一首奇诗。奇就奇在,它不同于一般的送别诗;它巧妙地借助于时空的转换,营造了耐人寻味的惜别氛围,达到了令人震撼的的艺术感染力,具有极高的意境。但是,千百年来,文人学者未能准确把握该诗的风格,望文生义地曲解了诗的意蕴,从而降低了它的格调和品位。

      这是一首送朋友去西域守护边疆的诗。安西,是唐*为统辖西域而设的都护府的简称。王维所处的年代,各种民族冲突加剧,唐王朝不断受到了来自西面吐蕃和北方突厥的侵扰。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大逸战胜土蕃,唐玄宗曾命王维以鉴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沿途他写下了《使至塞上》、《出塞作》等边塞名篇。

      《阳关曲》是王维晚年之作,其创作年代估计在“安史之乱”以后,据《资治通鉴》至德元年(756)七月载:“征河西、安西兵赴行”;至德二年二月载:“上至凤翔旬日,陇右、河西、安西、西域之兵皆会”。故当知“安史之乱”暴发后,边兵大量内调,此诗约作于送友人即将奔赴安西之时,与此同期的诗作尚有《送张判关赴河西》、《送刘司直赴安西》等。

      无疑,当他送别友人临*分别时,诗人不会不考虑到战争将对他们今后产生的影响。诗的前两句写的是送别时的节物风光,描绘了**常常的景色,却充满诗情画意。三四句表达了对友人一篇深挚的情谊。但是,在一些权威的辞书和教材中对后两句均作出了这样的解释:“朋友,再干了这一杯酒吧,出了阳关,可就再也看不到老朋友了……”笔者以为,这样的解释明显带有主观随意性,没有真实反映出王维如此造句所想表达的深意,更没有揭示出此两句在表达上的佳妙之处。

      首先,作出了这样浅显直白的'解释,本诗显的似乎并无新意,与他在这一时期的同类作品相比也无特别之处,只能算是一首很*常的送别诗,这与*将之一直誉为唐诗“压卷之作”的称谓显然是不相符的,其中必然隐赋有某种其他的寓意,而我们却一直尚未予以重视而挖掘出来;其次,这是一首送友人去守护边疆的诗,面对战争的残酷无情,曾经到访过边塞的诗人相当了解,“古来征战几人回”!他一般不可能说出“你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这样的话去伤害友人且触犯诗谶——这未免太不合乎情理;再说,从诗句的本身意义上分析,友人也并非一定要等到出了“阳关”后才看不到诗人,出了“渭城”不同样也就看不到诗人了吗?

      事实上,即便友人真到了边疆安西,他同样也能遇见来自家乡的“故人”,如岑参在《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诗中就这样写到:“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

      那么,“阳关”一词在这首诗中的特殊意义又会是什么呢?笔者认为,诗人这两句其实是运用了逆挽(即叙事题材的“倒叙”)并结合了省略的写作手法,引导读者的思绪跟随年青的友人一起奔赴疆域,然后历经万种艰险,最后凯旋而归时,而“我”——现在的这个送行者却恐怕因年老多病已不在人世了……历史的真实是,诗人在送走友人后不满六年(于761年)便真的与世长辞了!我们已无法知道他们后来是否能重新相逢,但“清风明月苦相思,荡子从戎十载余”王维的这两句诗多少能反映出友人那漫长的戎马生涯与思者的无奈。因此,诗中的“西出阳关”并非是指友人不久后走出了阳关,而应该是指将来友人完成任务胜利返回时路经“阳关”。

      长期以来,“西出阳关”一直被简单理解为友人走出了阳关,但是在这里却是真正的“一语双关”:它按着时空的发展次序有着两幅截然不同的场景,第一幅“西出阳关”是指友人在征途中刚刚走出了阳关,渭城在东,阳关在西,是谓“西面出去”,一般人们均持此种观点;另一幅“西出阳关”就是指友人在经历许千辛万苦,完成了任务剀旋而归时离开了阳关,渭城仍在东,阳关仍在西,却是谓“西面出来”,诗人的本意就是如此。可见,常人都把友人从“西面出来”误解成了从“西面出去”了!不难理解,面对各自分离后的茫茫未知前途,不禁会引起诗人的无边遐想,而这种思绪一旦跨越了时空和个人后,便会产生出扣人心弦的意境,有着无与伦比的震撼力,诗人正是为此成功地进行了时空的转换和压缩。必须指出,处于河西走廊尽西头的阳关,和它北面的玉门关相对,从汉代以来,一直是内地走向西域的通道,同时也是军事要塞。“玉门关”外基本是突厥的势力范围,而“阳关”内则完全属于唐朝的领土。在诗人看来,只有将来友人能走出了“阳关”后方才真正表明他是*安回来了。我们从元代《阳春白雪集》中大石调《阳关三叠》词中可以发现,古人其实一直就是这样诠释的:“…休烦恼,劝君更尽一杯酒,只恐怕西出阳关,旧游如梦,眼前无故人。只恐怕西出阳关,眼前无故人…”故此,准确完整地诠释这首诗应该是这样的:

      朋友

      请再干了这杯酒

      待你将来凯旋而归

      西出阳关的时候

      恐怕已不能再看到我了啊

      惟有这

      渭城的细雨

      青青的客舍

      以及随风而舞的扬柳

      还会像今天一样

      在此恭侯看!这哪里像是诗人在送别友人,这分明就是友人在送诗人呀!诗人王维正是高超地运用了这种逆挽的写作手法,籍助于时空的转换,将国家的安危、战争的残酷、朋友的情谊、人生的苦短紧紧地揉合在了一起,情景交融,达到了令人震撼的艺术感染力。其实,在王维的诗歌里也曾多次采用了这种语法结构,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两句就从另一个角度表达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在与“阳关曲”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山中送别》诗中我们也同样能领会到诗人在此方面的匠心独运:“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王维的这种语法技巧甚至对后来诗人也有启示意义,如白居易在《邯郸冬至夜思家》诗中“想得家中夜深座,还应说着远行人”两句,就不难感觉受到了他的影响。重新认识王维《阳关曲》的重要意义,使我们再次强烈感受到:作为一位诗人,只有将个人的命运和国家的兴衰紧紧地血脉相连,才能够创造出属于那个时代的伟大作品。诗人王维清楚地了解战争的无情,也深知友人的远征可谓九死一生,更明白此次分离或许就意味着永别。

      但他依然为友人祝福,期待着友人能*安归来,盼望着国家从此走向和*昌盛——即便自己可能已等不到那一天的到来……“劝君更尽一杯酒”,这酒中不仅浸透了诗人对友人的一片深挚情谊,更饱含着他对国家和*安宁的美好祝愿!——这正是“阳关曲”千百年来久唱不衰的魅力之所在!

[阅读全文]...
  • 送元二使安西的古诗原文及翻译

  • 古诗文
  • 送元二使安西的古诗原文及翻译

      《送元二使安西》是唐代诗人王维送朋友去西北边疆时作诗。此诗前两句写送别时间、地点、环境气氛。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送元二使安西古诗原文及翻译,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送元二使安西

      作者: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注释

      元二:作者友人元常,在兄弟中排行老二,故名“元二”。

      使:到某地;出使。

      安西:指唐代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尔自治区库车县附*。

      渭城:秦时咸阳城,汉代改称渭城(《汉书·地理志》),唐时属京兆府咸阳县辖区,在今西安市西北,渭水北岸。

      浥:(yì):湿润。

      客舍:旅店。

      柳色:即指初春嫩柳颜色。

      君:指元二。

      更:再。

      阳关:汉朝设置边关名,故址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古代跟玉门关同是出塞必经关口。《元和郡县志》云,因在玉门之南,故称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

      故人:老朋友。

      更尽:先饮完。

      译文

      清晨细雨打湿了渭城浮尘;

      青砖绿瓦旅店和周围柳树都显得格外清新明朗。

      请你再饮一杯离别酒吧;

      因为你离开阳关之后,在那里就见不到老朋友了。

      赏析

      唐代大人王维(公元701~761)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又名《阳关曲》),千古传诵,脍炙人口。笔者认为,此诗是中华诗坛不可多得的一首奇诗。奇就奇在,它不同于一般的送别诗;它巧妙地借助于时空的转换,营造了耐人寻味的惜别氛围,达到了令人震撼的的艺术感染力,具有极高的意境。但是,千百年来,文人学者未能准确把握该诗的风格,望文生义地曲解了诗的意蕴,从而降低了它的格调和品位。这是一首送朋友去西域守护边疆的诗。安西,是唐*为统辖西域而设的都护府的简称。王维所处的年代,各种民族冲突加剧,唐王朝不断受到了来自西面吐蕃和北方突厥的侵扰。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大逸战胜土蕃,唐玄宗曾命王维以鉴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沿途他写下了《使至塞上》、《出塞作》等边塞名篇。《阳关曲》是王维晚年之作,其创作年代估计在“安史之乱”以后,据《资治通鉴》至德元年(756)七月载:“征河西、安西兵赴行”;至德二年二月载:“上至凤翔旬日,陇右、河西、安西、西域之兵皆会”,故当知“安史之乱”暴发后,边兵大量内调,此诗约作于送友人即将奔赴安西之时,与此同期的诗作尚有《送张判关赴河西》、《送刘司直赴安西》等。

      无疑,当他送别友人临*分别时,诗人不会不考虑到战争将对他们今后产生的影响。诗的前两句写的是送别时的节物风光,描绘了**常常的景色,却充满诗情画意。三四句表达了对友人一篇深挚的情谊。但是,在一些权威的辞书和教材中对后两句均作出了这样的解释:“朋友,再干了这一杯酒吧,出了阳关,可就再也看不到老朋友了……”笔者以为,这样的解释明显带有主观随意性,没有真实反映出王维如此造句所想表达的深意。更没有揭示出此两句在表达上的佳妙之处。首先,作出了这样浅显直白的解释,本诗显的似乎并无新意,与他在这一时期的同类作品相比也无特别之处,只能算是一首很*常的送别诗,这与后人将之一直誉为唐诗“压卷之作”的称谓显然是不相符的,其中必然隐赋有某种其他的寓意,而我们却一直尚未予以重视而挖掘出来;其次,这是一首送友人去守护边疆的诗,面对战争的残酷无情,曾经到访过边塞的诗人相当了解,“古来征战几人回”!他一般不可能说出“你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这样的话去伤害友人且触犯诗谶——这未免太不合乎情理;再说,从诗句的本身意义上分析,友人也并非一定要等到出了“阳关”后才看不到诗人,出了“渭城”不同样也就看不到诗人了吗?

      事实上,即便友人真到了边疆安西,他同样也能遇见来自家乡的“故人”,如岑参在《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诗中就这样写到:“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那么,“阳关”一词在这首诗中的'特殊意义又会是什么呢?笔者认为,诗人这两句其实是运用了逆挽(即叙事题材的“倒叙”)并结合了省略的写作手法,引导读者的思绪跟随年青的友人一起奔赴疆域,然后历经万种艰险,最后凯旋而归时,而“我”——现在的这个送行者却恐怕因年老多病已不在人世了……历史的真实是,诗人在送走友人后不满六年(于761年)便真的与世长辞了!我们已无法知道他们后来是否能重新相逢,但“清风明月苦相思,荡子从戎十载余”王维的这两句诗多少能反映出友人那漫长的戎马生涯与思者的无奈,因此,诗中的“西出阳关”并非是指友人不久后走出了阳关,而应该是指将来友人完成任务胜利返回时路经“阳关”,长期以来,“西出阳关”一直被简单理解为友人走出了阳关,但是在这里却是真正的“一语双关”:它按着时空的发展次序有着两幅截然不同的场景,第一幅“西出阳关”是指友人在征途中刚刚走出了阳关,渭城在东,阳关在西,是谓“西面出去”,一般人们均持此种观点;另一幅“西出阳关”就是指友人在经历许千辛万苦,完成了任务剀旋而归时离开了阳关,渭城仍在东,阳关仍在西,却是谓“西面出来”,诗人的本意就是如此。

      可见,常人都把友人从“西面出来”误解成了从“西面出去”了!不难理解,面对各自分离后的茫茫未知前途,不禁会引起诗人的无边遐想,而这种思绪一旦跨越了时空和个人后。便会产生出扣人心弦的意境,有着无与伦比的震撼力,诗人正是为此成功地进行了时空的转换和压缩。必须指出,处于河西走廊尽西头的阳关,和它北面的玉门关相对,从汉代以来,一直是内地走向西域的通道,同时也是军事要塞。“玉门关”外基本是突厥的势力范围,而“阳关”内则完全属于唐朝的领土。在诗人看来,只有将来友人能走出了“阳关”后方才真正表明他是*安回来了。我们从元代《阳春白雪集》中大石调《阳关三叠》词中可以发现,古人其实一直就是这样诠释的:“…休烦恼,劝君更尽一杯酒,只恐怕西出阳关,旧游如梦,眼前无故人。只恐怕西出阳关,眼前无故人…”故此,准确完整地诠释这首诗应该是这样的:

      朋友

      请再干了这杯酒

      待你将来凯旋而归

      西出阳关的时候

      恐怕已不能再看到我了啊

      惟有这

      渭城的细雨

      青青的客舍

      以及随风而舞的扬柳

      还会像今天一样

      在此恭侯看!这哪里像是诗人在送别友人,这分明就是友人在送诗人呀!诗人王维正是高超地运用了这种逆挽的写作手法,籍助于时空的转换,将国家的安危、战争的残酷、朋友的情谊、人生的苦短紧紧地揉合在了一起,情景交融,达到了令人震撼的艺术感染力。其实,在王维的诗歌里也曾多次采用了这种语法结构,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两句就从另一个角度表达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在与“阳关曲”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山中送别》诗中我们也同样能领会到诗人在此方面的匠心独运:“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王维的这种语法技巧甚至对后来诗人也有启示意义,如白居易在《邯郸冬至夜思家》诗中“想得家中夜深座,还应说着远行人”两句,就不难感觉受到了他的影响。重新认识王维《阳关曲》的重要意义,使我们再次强烈感受到:作为一位诗人,只有将个人的命运和国家的兴衰紧紧地血脉相连,才能够创造出属于那个时代的伟大作品。诗人王维清楚地了解战争的无情,也深知友人的远征可谓九死一生,更明白此次分离或许就意味着永别。但他依然为友人祝福,期待着友人能*安归来,盼望着国家从此走向和*昌盛——即便自己可能已等不到那一天的到来……“劝君更尽一杯酒”,这酒中不仅浸透了诗人对友人的一片深挚情谊,更饱含着他对国家和*安宁的美好祝愿!——这正是“阳关曲”千百年来久唱不衰的魅力之所在!

[阅读全文]...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古诗原文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古诗原文

      《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语言朴实,形象生动,道出了人人共有的依依惜别之情。唐时即被谱成《阳关三叠》,历代广为流传。下面是关于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古诗原文的内容,欢迎阅读!

      送元二使安西

      [唐]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注释】:

      一作《渭城曲》

      渭城,即咸阳故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汉高祖时曾改为新城,汉武帝的时候更名渭城。唐代从长安往西去的,多在这里送别,诗前两句写景。请晨微雨,尘土不扬,柳色初绿,景色中已见离别之情。后两句写饯行告别,表达出朋友之间依依惜别的深厚情谊。全诗“信手拈出,乃为送别绝唱”(《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引唐汝洵语)。

      苏轼曾评王维的诗画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东坡题跋·书摩诘蓝田烟雨图》)诗的这后两句,确是一幅饯行图,只是诗人略去了饯别前后及饯行宴*上的种种情状,只剪取了宴终*散之际的一个细节,但是正是这一最具表现力的细节。既表达出浑长的情致,又显出其删繁就简的高妙。更,再。更尽一怀酒,再干了这杯酒。阳关,汉代所置关名,在今甘肃敦煌西,因在玉门关之南,故称,为古代出塞之要道,当然也是诗人的好朋友元二出使安西(唐*为统辖西域地区而设的安西都护府的简称,治所在今新疆库车)的必经之地。故人,老朋友。西出阳关无故人,向西出了阳关,就见不到老朋友了。《唐诗别裁》:“阳关在*外,安西更在阳关外,言阳关已无故人矣,况安西乎?”诗句看是冲口道出,不作深语,却声情沁骨 。首先,分别在即,离愁满杯,往往会出现相对无言的场面。在这种情况下,“功君更尽一杯酒”,也就打破了这一让人难以忍受的难堪。其次,分别在即,依依难舍,但是要说的话早已说过。在这种情况下,“劝君更尽一杯酒”,也就自然地推迟了离别的时刻。第三,西出阳关,瀚海戈壁,荒漠绝域,长途跋涉,其艰难困苦与孤单无助之情景可以想见,“劝君更尽一杯酒”的话,不仅蕴含着诗人殷重的忧虑,也蕴含对“故人”的诚挚期盼与良好祝愿:前路珍重!

      《唐诗摘钞》评此诗云:“先点别景,次写别情,唐人绝句多如此,毕竟以此首为第一,惟其气度从容,风味隽永,诸作无出其右故也。”《瓯北诗话》云:“人人意中所有,却未有人道过,一经说出,便人人如其意之所欲出,而易于流播,遂足传当时而名后世。如李太白‘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王摩诘‘劝君更尽上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至今犹脍炙人口,皆是先得人心之所同然也。”此诗后被谱入乐府,作为送别歌曲,传唱不衰。如刘禹锡《赠歌者何戡》:“归人唯有何戡在,更与殷勤唱《渭城》。”白居易《晚春欲携酒寻沈四著作》:“最忆《阳关》唱,珍珠一串歌。”《对酒》:“相逢且莫推辞醉,所唱《阳关》第四声,”(自注:“第四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也。”)李商隐《饮*喜赠同舍 》:“唱尽《阳关》无限叠,半杯松叶冻颇黎。”

      《送元二使安西》创作背景

      此诗是王维送朋友去西北边疆时作的诗,后有乐人谱曲,名为“阳关三叠”。元二奉命出使安西都护府,王维到渭城为之饯行,写下这首诗。

      《送元二使安西》赏析

      这首诗所描写的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离别。它没有特殊的背景,有的是至深的惜别之情,所以,它适合大多数别筵离*颂唱,后来纳入乐府,成为流行,久唱不衰的歌曲。

      诗人剪裁下这临行送别时的一瞬,使其成为了永恒。老友即将远行,将赴满地黄沙的边疆绝域。此时一别,不知何日才能再见,千言万语无从说起,能说出口的只有一句:喝下这杯离别的酒吧!依依惜别之情、所有的关怀与祝福早已融进了这一杯酒中。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诗人对将要去荒凉之地的友人元二的深深依恋和牵挂。诗的前两句明写春景,暗寓离别。其中不仅“柳”与“留”谐音,是离别的象征,“轻尘”“客舍”也都暗示了旅行的目的,巧妙地点出了送别的时间、地点和环境。后两句点明了主题是以酒饯别,诗人借分手时的劝酒,表达对友人深厚的情意。友人此行要去的安西,在今天的新疆库车县境,同时代的王之涣有“春风不度玉门关”的形容,何况安西更在玉门之外,其荒凉遥远可想而知。

      绝句在篇幅上受到严格限制。这首诗,对如何设宴饯别,宴*上如何频频举杯,殷勤话别,以及启程时如何依依不舍,登程后如何瞩目遥望等等,一概舍去,只剪取饯行宴*即将结束时主人的劝酒辞:再干了这一杯吧,出了阳关,可就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诗人像高明的摄影师,摄下了最富表现力的镜头。宴*已经进行了很长一段时间,酿满别情的酒已经喝过多巡,殷勤告别的`话已经重复过多次,朋友上路的时刻终于不能不到来,主客双方的惜别之情在这一瞬间都到达了顶点。主人的这句似乎脱口而出的劝酒辞就是此刻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的集中表现。

      三四两句是一个整体。要深切理解这临行劝酒中蕴含的深情,就不能不涉及“西出阳关”。处于河西走廊尽西头的阳关,和它北面的玉门关相对,从汉代以来,一直是内地出向西域的通道。唐代国势强盛,内地与西域往来频繁,从军或出使阳关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向往的壮举。但当时阳关以西还是穷荒绝域,风物与内地大不相同。朋友“西出阳关”,虽是壮举,却又不免经历万里长途的跋涉,备尝独行穷荒的艰辛寂寞。因此,这临行之际“劝君更尽一杯酒”,就像是浸透了诗人全部丰富深挚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对于送行者来说,劝对方“更尽一杯酒”,不只是让朋友多带走自己的一分情谊,而且有意无意地延宕分手的时间,好让对方再多留一刻。“西出阳关无故人”之感,不只属于行者。临别依依,要说的话很多,但千头万绪,一时竟不知从何说起。这种场合,往往会出现无言相对的沉默,“劝君更尽一杯酒”,就是不自觉地打破这种沉默的方式,也是表达此刻丰富复杂感情的方式。诗人没有说出的比已经说出的要丰富得多。总之,三四两句所剪取的虽然只是一刹那的情景,却是蕴含极其丰富的一刹那。

      这首诗所描写的是一种最有普遍性的离别。它没有特殊的背景,而自有深挚的惜别之情,这就使它适合于绝大多数离筵别*演唱,后来编入乐府,成为最流行、传唱最久的歌曲。

      《送元二使安西》作者介绍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阅读全文]...
  • 送元二使安西古诗原文及译文

  • 送元二使安西古诗原文及译文

      《送元二使安西》此诗前两句写渭城驿馆风景,交待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后二句转入伤别,却不着伤字,只用举杯劝酒来表达内心强烈深沉的惜别之情。小编今天为大家带来送元二使安西古诗原文及译文,一起来看看吧!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春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译文:

      渭城早晨的细雨湿润了地上的沙尘,

      旅馆旁的柳枝在雨中更加青嫩可人。

      劝我的好友再喝一杯美酒,

      因为您西出阳关后便没有知心朋友。

      注释:

      元二:作者的友人元常,在兄弟中排行老二,故名“元二”。

      使:到某地;出使。

      安西:指唐代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尔自治区库车县附*。

      渭城:秦时咸阳城,汉代改称渭城(《汉书·地理志》),唐时属京兆府咸阳县辖区,在今西安市西北,渭水北岸。

      浥:(yì):湿润。

      客舍:旅店。

      柳色:即指初春嫩柳的颜色。

      君:指元二。

      更:再。

      阳关:汉朝设置的边关名,故址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古代跟玉门关同是出塞必经的关口。《元和郡县志》云,因在玉门之南,故称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

      故人:老朋友。

      更尽:先饮完。

      作品赏析一:

      这是一首送朋友去西北边疆的诗。这首诗从一场深情的离别折射出人们远别时的那种真挚感情。诗的前两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氛围。这是在初春一个细雨纷纷的清晨,天气带着凉意,雨中的旅馆和青翠的杨柳,使诗人和即将离别的朋友感到异常亲切,又隐隐产生一种离别的伤感,含蓄地表达了一种难舍难分的情愫。后两句是一个整体,朋友即将去塞外荒漠,要体会独行跋涉的艰辛,因此,诗人在朋友临行时一再劝酒,饱含了一种深挚的感情和美好的祝愿。

      作品赏析二:

      这是一首送朋友去西北边疆的诗。安西,是唐*为统辖西域地区而设的安西都护府的简称,治所在龟兹城(今新疆库车)。这位姓元的友人是奉朝廷的使命前往安西的。唐代从长安往西去的,多在渭城送别。渭城即秦都咸阳故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前两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清晨,渭城客舍,自东向西一直延伸、不见尽头的驿道,客舍周围、驿道两旁的'柳树。这一切,都仿佛是极*常的眼前景,读来却风光如画,抒情气氛浓郁。“朝雨”在这里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早晨的雨下得不长,刚刚润湿尘土就停了。从长安西去的大道上,*日车马交驰,尘上飞扬,而现在,朝雨乍停,天气清朗,道路显得洁净、清爽。“浥轻尘”的“浥”字是湿润的意思,在这里用得很有分寸,显出这雨澄尘而不湿路,恰到好处,仿佛天从人愿,特意为远行的人安排一条轻尘不扬的道路。

      客舍,本是羁旅者的伴侣;杨柳,更是离别的象征。选取这两件事物,自然有意关合送别它们通常总是和羁愁别恨联结在一起而呈现出黯然销魂的情调。而今天,却因一场朝雨的洒洗而别具明朗清新的风貌──“客舍青青柳色新”。*日路尘飞扬,路旁柳色不免笼罩着灰蒙蒙的尘雾,一场朝雨,才重新洗出它那青翠的本色,所以说“新”,又因柳色之新,映照出客舍青青来。总之,从清朗的天宇,到洁净的道路,从青青的客舍,到翠绿的杨柳,构成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为这场送别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环境。这是一场深情的离别,但却不是黯然销魂的离别。相反地,倒是透露出一种轻快而富于希望的情调。“轻尘”、“青青”、“新”等词语,声韵轻柔明快,加强了读者的这种感受。

      绝句在篇幅上受到严格限制。这首诗,对如何设宴饯别,宴*上如何频频举杯、殷勤话别,以及启程时如何依依不舍,登程后如何瞩目遥望,等等,一概舍去,只剪取饯行宴*即将结束时主人的劝酒辞:再干了这一杯吧,出了阳关,可就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诗人象高明的摄影师,摄下了最富表现力的镜头。宴*已经进行了很长一段时间,酿满别情的酒已经喝过多巡,殷勤告别的话已经重复过多次,朋友上路的时刻终于不能不到来,主客双方的惜别之情在这一瞬间都到达了顶点。主人的这句似乎脱口而出的劝酒辞就是此刻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的集中表现。

      三四两句是一个整体。要深切理解这临行劝酒中蕴含的深情,就不能不涉及“西出阳关”。处于河西走廊尽西头的阳关,和它北面的玉门关相对,从汉代以来,一直是内地出向西域的通道。唐代国势强盛,内地与西域往来频繁,从军或出使阳关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向往的壮举。但当时阳关以西还是穷荒绝域,风物与内地大不相同。朋友“西出阳关”,虽是壮举,却又不免经历万里长途的跋涉,备尝独行穷荒的艰辛寂寞。

      因此,这临行之际“劝君更尽一杯酒”,就象是浸透了诗人全部丰富深挚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对于送行者来说,劝对方“更尽一杯酒”,不只是让朋友多带走自己的一分情谊,而且有意无意地延宕分手的时间,好让对方再多留一刻。“西出阳关无故人”之感,又何尝只属于行者呢?临别依依,要说的话很多,但千头万绪,一时竟不知从何说起。这种场合,往往会出现无言相对的沉默,“劝君更尽一杯酒”,就是不自觉地打破这种沉默的方式,也是表达此刻丰富复杂感情的方式。诗人没有说出的比已经说出的要丰富得多。

      总之,三四两句所剪取的虽然只是一刹那的情景,却是蕴含极其丰富的一刹那。

      这首诗所描写的是一种最有普遍性的离别。它没有特殊的背景,而自有深挚的惜别之情,这就使它适合于绝大多数离筵别*演唱,后来编入乐府,成为最流行、传唱最久的歌曲。

      本文中基本包含了古诗的大体内容,在准备考试时,可以做复*材料看看,有助于语文考试诗词类题。

[阅读全文]...
  • 《送元二使安西》古诗词解析

  • 《送元二使安西》古诗词解析

      广益小升初语文古诗词考点解析:送元二使安西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注释

      1.元二:姓元,排行第二,作者的朋友。

      2.使:出使。

      3.安西:指唐代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库车附*。

      4.渭城:秦时咸阳城,汉改渭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5.朝雨:早晨下的雨。

      6.浥(y):湿。

      7.客舍:旅店。

      8.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古诗赏析

      这是一首送朋友去西北边疆的诗。安西,是唐*为统辖西域地区而设的安西都护府的简称,治所在龟兹城(今新疆库车)。这位姓元的友人是奉朝廷的使命前往安西的。唐代从长安往西去的,多在渭城送别。渭城即秦都咸阳故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前两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清晨,渭城客舍,自东向西一直延伸、不见尽头的驿道,客舍周围、驿道两旁的柳树。这一切,都仿佛是极*常的眼前 景,读来却风光如画,抒情气氛浓郁。“朝雨”在这里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早晨的雨下得不长,刚刚润湿尘土就停了。从长安西去的大道上,*日车马交驰,尘 上飞扬,而现在,朝雨乍停,天气清朗,道路显得洁净、清爽。“浥轻尘”的“浥”字是湿润的意思,在这里用得很有分寸,显出这雨澄尘而不湿路,恰到好处,仿 佛天从人愿,特意为远行的人安排一条轻尘不扬的道路。

      客舍,本是羁旅者的伴侣;杨柳,更是离别的象征。选取这两件事物,自然有意关合送别它们通常总是和羁愁别恨联结在一起而呈现出黯然销魂的情调。而今 天,却因一场朝雨的洒洗而别具明朗清新的风貌──“客舍青青柳色新”。*日路尘飞扬,路旁柳色不免笼罩着灰蒙蒙的尘雾,一场朝雨,才重新洗出它那青翠的本 色,所以说“新”,又因柳色之新,映照出客舍青青来。总之,从清朗的天宇,到洁净的道路,从青青的客舍,到翠绿的杨柳,构成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为 这场送别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环境。这是一场深情的离别,但却不是黯然销魂的离别。相反地,倒是透露出一种轻快而富于希望的情调。“轻尘”、“青青”、“新” 等词语,声韵轻柔明快,加强了读者的这种感受。

      绝句在篇幅上受到严格限制。这首诗,对如何设宴饯别,宴*上如何频频举杯、殷勤话别,以及启程时如何依依不舍,登程后如何瞩目遥望,等等,一概舍去, 只剪取饯行宴*即将结束时主人的劝酒辞:再干了这一杯吧,出了阳关,可就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诗人象高明的摄影师,摄下了最富表现力的镜头。宴*已经进行 了很长一段时间,酿满别情的酒已经喝过多巡,殷勤告别的话已经重复过多次,朋友上路的`时刻终于不能不到来,主客双方的惜别之情在这一瞬间都到达了顶点。主 人的这句似乎脱口而出的劝酒辞就是此刻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的集中表现。

      三四两句是一个整体。要深切理解这临行劝酒中蕴含的深情,就不能不涉及“西出阳关”。处于河西走廊尽西头的阳关,和它北面的玉门关相对,从汉代以来, 一直是内地出向西域的通道。唐代国势强盛,内地与西域往来频繁,从军或出使阳关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向往的壮举。但当时阳关以西还是穷荒绝域,风物 与内地大不相同。朋友“西出阳关”,虽是壮举,却又不免经历万里长途的跋涉,备尝独行穷荒的艰辛寂寞。

      因此,这临行之际“劝君更尽一杯酒”,就象是浸透了诗人全部丰富深挚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 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对于送行者来说,劝对方“更尽一杯酒”,不只是让朋友多带走自己的一分情谊,而且有意无意地延宕分手的时 间,好让对方再多留一刻。“西出阳关无故人”之感,又何尝只属于行者呢?临别依依,要说的话很多,但千头万绪,一时竟不知从何说起。这种场合,往往会出现 无言相对的沉默,“劝君更尽一杯酒”,就是不自觉地打破这种沉默的方式,也是表达此刻丰富复杂感情的方式。诗人没有说出的比已经说出的要丰富得多。

      总之,三四两句所剪取的虽然只是一刹那的情景,却是蕴含极其丰富的一刹那。

      这首诗所描写的是一种最有普遍性的离别。它没有特殊的背景,而自有深挚的惜别之情,这就使它适合于绝大多数离筵别*演唱,后来编入乐府,成为最流行、传唱最久的歌曲。

[阅读全文]...

相关词条

相关文章

送元二使安西古诗中的安西 - 句子

送元二使安西古诗中的安西 - 语录

送元二使安西古诗中的安西 - 说说

送元二使安西古诗中的安西 - 名言

送元二使安西古诗中的安西 - 诗词

送元二使安西古诗中的安西 - 祝福

送元二使安西古诗中的安西 - 心语

推荐词条

关于描写老师的古诗 描写秋天的现代诗词 田园诗情描写了 描写战场的古诗词 描写小草精神的古诗 描写思念爱人的古诗词 描写周庄的古诗 描写四个季节的古诗 描写桂花树诗句 描写结婚的古诗 描写游泳的古诗词 描写戈壁沙漠的诗词 描写江南古镇的诗词 描写动物的古诗整首 描写冬季诗歌 描写秋天的唐诗宋词 描写夜来香的古诗 描写美好生活的诗词 描写春雨的古诗大全 描写狐狸的诗词 描写甘肃的古诗词 描写中国大好河山的诗 描写山水风景的古诗词 描写洋葱的诗 描写夏天美丽景色的诗 描写桔子的古诗 搜集一首描写荷花的诗 描写初夏景色的古诗 描写和*的小诗 描写秋游的古诗 描写秋天落叶的诗词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