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元宵节的时间*俗古诗 >

元宵节的时间*俗古诗

关于元宵节的时间*俗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元宵节的时间*俗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元宵节的时间*俗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元宵节的时间*俗古诗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句子:即与元宵节的时间*俗古诗相关的句子。
语录:即与元宵节的时间*俗古诗相关的名人语录
说说:即与元宵节的时间*俗古诗相关的qq说说、微信朋友圈说说。
名言:即与元宵节的时间*俗古诗相关的名人名言、书籍名言。
诗词:即与元宵节的时间*俗古诗相关的古诗词、现代诗词、千古名句。
祝福语:即与元宵节的时间*俗古诗相关的祝福祝贺词。
心语:即与元宵节的时间*俗古诗相关的早安、晚安朋友圈心语。

  • 2021年七夕节时间、来历和*俗

  • 时间,七夕节,知识
  • 2021年七夕节时间、来历和*俗

      一直以来,情人节都深受情侣们的欢迎,因此各个和情节人沾边的节日,*些年来也是频频出现在大众眼中。而自古以来每年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都被认为是*的七夕节,那么,2021七夕节是几月几日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2021七夕节是什么时候。

      2021年七夕节是在2021年8月14日 星期六 辛丑年(牛年)七月初七

      七夕节的由来

      七夕节起源于对自然的崇拜和妇女穿针乞巧的*俗,后来因为牛郎织女的传说,使其被赋予了爱情的意义。又因为织女有一双能织云霞的巧手,而民间的少女们都希望能得到织女的灵气,所以在七夕节那天才有了“乞巧”的*俗。

      七夕节有什么风俗

      七夕节的*俗有拜织女、兰夜斗巧、七姐诞、种生求子、妇女洗发等。

      1、拜织女。“拜织女”纯是少女、少妇们的事。她们大都是预先和自己朋友或邻里们约好五六人,多至十来人,联合举办。举行的'仪式,是于月光下摆一张桌子,桌子上置茶、酒、水果、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

      2、兰夜斗巧。该*俗起源于汉朝宫廷的游戏,汉高祖爱妃戚夫人的宫女贾佩兰在离开宫中嫁给扶风人段儒为妻后,经常跟人们谈起在汉宫七夕的事。她说:“汉宫在每年的七月七日,首先在百子池畔,奏于阗乐之后,就用五色彩缕,互相绊结起来,叫做‘相怜爱’。

      3、七姐诞。广州七夕拜仙,已婚女子一般不能参加,但新婚后的新娘在过第一个七夕时,要举行一次“辞仙”仪式。即在初六晚上祀神时,除了牲醴、红蛋、酸姜等(取兆得子)以外,还要加上雪梨或沙梨,表示与姑娘节离别之意。

      4、种生求子。旧时*俗,在七夕前几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层土,播下粟米的种子,让它生出绿油油的嫩苗,再摆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样,称为“壳板”,或将绿豆、小豆等浸于磁碗中,等它长出敷寸的芽,再以红、蓝丝绳扎成一束,称为“种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

      5、妇女洗发。人们认为,七夕这天取泉水、河水,就如同取银河水一样,具有洁净的神圣力量。有的地方直接叫它“天孙(即织女)圣水”。因此女性在这天沐发,也就有了特殊意义,代表用银河里的圣水净发,必可获得织女神的护佑。

      七夕节要干什么

      在这一天,情侣可以一起约会,逛街。七夕节发源于*,是世界上最早的爱情节日,在七夕节的众多民俗当中,有些逐渐消失,但还有相当一部分被人们延续了下来。

      在情人节的*俗中,鲜花和巧克力是庆祝时必不可少的。这是男性送女性最经典的礼物,表明专一、情感和活力。玫瑰代表爱情是众所周知的,但不同颜色、朵数的玫瑰还另有吉意。

      女孩们在这个充满浪漫气息的晚上,对着天空的朗朗明月,摆上时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女神能赋予她们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让自己的针织女红技法娴熟,更乞求爱情婚姻的姻缘巧配。

      过去婚姻对于女性来说是决定一生幸福与否的终身大事,所以,世间无数的有情男女都会在这个晚上,夜静人深时刻,对着星空祈祷自己的姻缘美满。

[阅读全文]...
  • 元宵节的*俗

  • 元宵节
  • 元宵节的*俗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春灯节、小正月、元夕节。元宵节是春节后第一个重要节日,由于*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所以关于元宵节的*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那么元宵节有哪些*俗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相关资料,供大家阅读了解!

      1.元宵节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是在*由来己久的*俗,元宵即“汤圆”,它的做法成份风味各异,但是吃元宵代表的意义却相同。代表着团团圆圆和和美美,日子越过越红火。俗语有句话叫和气生财。家庭的和睦以及家人的团圆对于一个完整的家庭来讲是多么重要的因素。因此,在元宵节一定要和家人吃上“元宵”。

      元宵和春节的年糕、端午节的粽子一样,都是节日食品。吃元宵象征家庭像月圆一样团圆,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元宵称“汤圆”“圆子”“水圆”“汤丸”“浮圆子”“乳糖圆子”,生意人美其名为“元宝”,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馅有豆沙、白糖、山楂等,煮、煎、蒸、炸皆可。

      不管南方北方,正月十五这一天都要合家团聚吃元宵。“元宵”这种食品名称,据说出现于宋末元初,是因为人们*惯在上元节之夜吃它的缘故。上元之夜是新年中第一个十五月圆之夜,“一年明月打头圆”,天上一轮圆月朗照,人间则聚食形如满月的元宵,与自然天象有极微妙的对应关系。“星月当空万烛烧,人间天上两元宵”,表达了人们全家团圆幸福的心情。

      说起汤圆,*代史上还有一个掌故。话说*称帝遭到举国反对,手下逢迎者引《巴陵县志》说“圆、元语同,又有完了义”,说“元宵”谐音“袁消”,乃诅咒之词。袁听信其言下令“元宵”一律改叫汤圆。但这个传说一直未见文字依据。**后,大部分地区又恢复了“元宵”的名称。

      2.元宵节“送花灯”

      “送花灯”简称为“送灯”,其实质意义就是送孩儿灯。即在元宵节前,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或一般亲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为“灯”与“丁”谐音。表示希望女儿婚后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儿怀孕,则除大宫灯外,还要送一两对小灯笼,祝愿女儿孕期*安。

      3.元宵节耍龙灯

      龙是中华的图腾,中华民族崇尚龙,把龙作为吉祥的象征。正月十五舞龙灯,载歌载舞的喜气氛围,流传于很多的地方。

      “耍龙灯”也称“舞龙”,也叫“龙灯舞”。它是我国独具特色的传统的民间娱乐活动。“耍龙灯”在我国汉代民间就已相当普遍了。唐宋时期的“社火”“舞队”表演中,“耍龙灯”已是常见的表演形式。“耍龙灯”的表演,有“单龙戏珠”和“双龙戏珠”两种。在耍法上,各地风格不一,各具特色。

      在艺术创作中,经过民间艺人的不断加工创造,“耍龙灯”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形式完美、具有相当表演技巧和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民间舞蹈艺术,深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

      4.元宵节舞狮子

      舞狮,又称“狮子舞”、“狮灯”、“舞狮子”,多在年节和喜庆活动中表演。狮子在*人心目中为瑞兽,象征着吉祥如意,从而在舞狮活动中寄托着民众消灾除害、求吉纳福的美好意愿。

      舞狮子是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这一*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据传说,它最早是从西域传入的,狮子是文殊菩萨的坐骑,随着佛教传入*,舞狮子的活动也输入*。狮子是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后,和孔雀等一同带回的贡品。而狮舞的技艺却是引自西凉的“假面戏”,也有人认为狮舞是五世纪时产生于军队,后来传入民间的。两种说法都各有依据,今天已很难判断其是非。不过,唐代时狮舞已成为盛行于宫廷、军旅、民间的一项活动。唐段安节《乐府杂寻》中说:“戏有五方狮子,高丈余,各衣五色,每一狮子,有十二人,戴红抹额,衣画衣,执红拂子,谓之狮子郎,舞太*乐曲。”诗人白居易《西凉伎》诗中对此有生动的描绘:“西凉伎,西凉伎,假面胡人假狮子。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帖齿。奋迅毛衣摆双耳,如从流沙来万里。”诗中描述的是当时舞狮的情景。

      在一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狮舞形成了南北两种表演风格。北派狮舞以表演“武狮”为主,即魏武帝钦定的北魏“瑞狮”。

      小狮一人舞,大狮由双人舞,一人站立舞狮头,一人弯腰舞狮身和狮尾。舞狮人全身披包狮被,下穿和狮身相同毛色的绿狮裤和金爪蹄靴,人们无法辨认舞狮人的形体,它的外形和真狮极为相似。引狮人以古代武士装扮,手握旋转绣球,配以京锣、鼓钹、逗引瑞狮。狮子在“狮子郎”的引导下,表演腾翻、扑跌、跳跃、登高、朝拜等技巧,并有走梅花桩、窜桌子、踩滚球等高难度动作。南派狮舞以表演“文狮”为主,表演时讲究表情,有搔痒、抖毛、舔毛等动作,惟妙惟肖,逗人喜爱,也有难度较大的吐球等技巧。南狮以广东为中心,并风行于港澳,东南亚侨乡。南狮虽也是双人舞,但舞狮人下穿灯笼裤,上面仅仅披着一块彩色的狮被而舞。和北狮不同的是“狮子郎”头戴大头佛面具,身穿长袍,腰束彩带,手握葵扇而逗引狮子,以此舞出各种优美的招式,动作滑稽风趣。南狮流派众多,有清远、英德的“鸡公狮”,广州、佛山的“大头狮”,高鹤、中山的“鸭嘴狮”,东莞的“麒麟狮”等。南狮除外形不同外,尚有性格不同。白须狮舞法幅度不宽、花色品种不多,但沉着刚健,威严有力,民间称为“刘备狮”。黑须红面狮,人称“关公狮”,舞姿勇猛而雄伟,气概非凡。灰白胡须狮,动作粗犷好战,俗称“张飞狮”。狮子为百兽之尊,形象雄伟俊武,给人以威严、勇猛之感。古人将它当作勇敢和力量的象征,认为它能驱邪镇妖、保佑人畜*安。所以人们逐渐形成了在元宵节时及其他重大活动里舞狮子的*俗,以祈望生活吉祥如意,事事*安。

      5.元宵节猜灯谜

      每逢元宵节,各个地方都打出灯谜,希望今年能喜气洋洋的,**安安的。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唐宋时灯市上开始出现各式杂耍技艺。明清两代的灯市上除有灯谜与百戏歌舞之外,又增设了戏曲表演的内容。

      猜灯谜是一项妙趣横生的游艺活动。灯谜起源于西汉的隐语,后发展成为民间谜语,又叫“打灯谜”。

      据记载,在南宋,猜灯谜就已经成为元宵节的一种游戏方式了。南宋周密在《武林旧事》中云:“有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这“藏头隐语”,即是谜语。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称为灯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深受欢迎。

      我国民间所产生的灯谜浩如烟海,千变万化。人们有时用“像老虎一样难以射猎”来形容谜语难猜,因而“灯谜”又称为“灯虎”,其中用文句作谜面的叫“文虎”,用诗句作谜面的叫“诗虎”,猜谜就叫“射虎”或“打虎”。将谜面贴在花灯上供人猜射,谜底多着眼于文字意义,并有谜格24种,常用的有卷帘、秋千、求凤等格,已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民俗文化。

      灯谜文化至今风韵不绝,特别是到了元宵节,不少地方于街道闹市悬挂灯谜让人猜射,使节日的气氛更加热烈。如今,民间猜谜已不限于元宵,有的地方*时朋友相聚也会猜上一阵子灯谜,猜谜已成为人们日常文化娱乐的一种形式。

      6.元宵节踩高跷

      高跷会一般由群众自发串连组织起来的。正月十一、十二开始踩街,寓意告知人们在众多的民间花会中,今年挂个号。正月十五正式上街,一直到十八方告结束。

      踩高跷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高跷本属我国古代百戏之一种,早在春秋时已经出现。我国最早介绍高跷的是《列子·说符》篇:“宋有兰子者,以技干宋元。宋元召而使见其技。以双枝长倍其身,

      属其胫,并趋并驰,弄七剑迭而跃之,五剑常在空中,元君大惊,立赐金帛。”从文中可知,早在公元前五百多年,高跷就已流行。表演者不但以长木缚于足行走,还能跳跃和舞剑,高跷分高跷、中跷和跑跷三种,最高者一丈多。据古籍中记载,古代的高跷皆属木制,在刨好的木棒中部做一支撑点,以便放脚,然后再用绳索缚于腿部。表演者脚踩高跷,可以作舞剑、劈叉、跳凳、过桌子、扭秧歌等动作。北方的高跷秧歌中,扮演的人物有渔翁、媒婆、傻公子、小二哥、道姑、和尚等。表演者扮相滑稽,能唤起观众的极大兴趣。南方的高跷,扮演的多是戏曲中的角色,关公、张飞、吕洞宾、何仙姑、张生、红娘、济公、神仙、小丑皆有。他们边演边唱,生动活泼,逗笑取乐,如履*地。据说踩高跷这种形式,原来是古代人为了采集树上的野果为食,给自己的腿上绑两根长棍而发展起来的一种跷技活动。

      7.元宵节祭门、祭户

      古代有“七祭”,这是其中的两种。祭祀的方法是,把杨树枝插在门户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双筷子,或者直接将酒肉放在门前。

      8.元宵节走百病

      “走百病”,也叫游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桥等,是一种消灾祈健康的活动。元宵节夜妇女相约出游,结伴而行,见桥必过,认为这样能祛病延年。

      元宵节除了庆祝活动外,还有信仰性的活动。那就是"走百病"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过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鼓等活动。

      正月十五元宵节还有一些鲜为人知已经失传的民间活动,这里列举二三。

      祭门、祭户古代有“七祭”,这是其中的两种。祭祀的方法很简单,把杨树支插在门户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双筷子,或者直接将酒肉放在门前。

      9.迎紫姑

      紫姑也叫戚姑,北方多称厕姑、坑三姑。古代民间*俗正月十五要迎厕神紫姑而祭,占卜蚕桑,并占众事。每到迎紫姑这一天夜晚,人们用稻草、布头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与夜间在厕所间猪栏迎而祀之。

      紫姑是民间传说中一个善良、贫穷的姑娘。正月十五,紫姑因穷困而死。百姓们同情她、怀念她、有些地方便出现了“正月十五迎紫姑”的风俗。每到这一天夜晚,人们用稻草、布头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妇女们纷纷站到紫姑常做活的厕所、猪圈和厨房旁边迎接她,象对待亲姐妹一样,拉着她的手,跟她说着贴心话,流着眼泪安慰她,情景十分生动,真实的反映了劳苦民众善良、忠厚、同情弱者的思想感情。

      10.逐鼠

      逐鼠在农历的正月十五举行。养蚕的人家在正月十五熬上一大锅粘糊糊的粥,有的还在上面盖上一层肉,将粥用碗盛好,放到老鼠出没的顶棚、墙角、边放嘴里还边念念有词,诅咒老鼠再吃蚕宝宝就不得好死。传说这样做,本年的老鼠就不会吃蚕宝宝。

      这项活动主要是对养蚕人家所说的。因为老鼠常在夜里把蚕大片大片地吃掉,人们听说正月十五用米粥喂老鼠,它就可以不吃蚕了。于是,这些人家在正月十五熬上一大锅粘糊糊的粥,有的还在上面盖上一层肉,将粥用碗盛好,放到老鼠出没的顶棚、墙角、边放嘴里还边念念有词,诅咒老鼠再吃蚕宝宝就不得好死。

      满族元宵节的*俗

      元夕占卜

      满族人家卜水旱占丰歉的形式有两种,一是泡黄豆。元夕取秫秸一节劈开,内装黄豆十二粒,自排顺序,仍两合夹豆,以线来束缚置水缸中,十六晨取出,视豆粒羸瘦丰盈来卜十二月水旱。二是蒸面灯。将黄豆面捏成油灯状,捏成后放入锅里蒸熟,揭锅时依每个月灯碗的干湿、水多少来预测各个月份的寒暖、旱涝。

      打画墨儿

      正月十五元宵节,满族人家流行一种往亲族脸上抹黑的风俗,称之为“打画墨儿”。满族的规矩最多,做媳妇的不但在公婆等长辈面前得规规矩矩的,就是对大伯子也得毕恭毕敬。可是每到农历正月十五、十六这两天,就打破了常规。兄弟媳妇与大伯子可以互相打画墨儿,叔嫂之间那就更没啥忌讳了。甚至可以不拘辈数去和叔公打画墨儿。打画墨儿这一做法,起先是满族对错误者的一种惩罚,一个人若是违背了族规,就用锅底灰抹黑了脸,叫他到大街示众,表示他已没脸见人了。后来打画墨儿就成为*安、吉祥的象征。

      摆秧歌阵

      绕场穿花,姿态灵活的跑旱船与踩高跷丰富了东北大秧歌。秧歌起源于稻作生产,东北秧歌传统演出程序是先拜庙,后拜门,再走街。踩秧歌以走大场为主,名曰走阵,秧歌领队多穿旗袍,头戴红缨凉帽,身穿马褂红袍,有天门八卦阵、地门八卦阵、葫芦阵、*阵,动作奔放,舞姿优美,表现满族八旗官兵征战与狩猎场面,显示了东北人民古朴粗犷、豪迈的民族气质和崇尚武功的民族精神。

      跳笊篱姑姑舞

      狂欢之夜,笊篱姑姑(一种舞蹈,产生于满族的一个民间传说)也上街。一把竹编笊篱,在凸面上糊白纸,在纸上画出姑娘的脸,涂胭脂,扎彩巾,戴绒花,即为笊篱姑姑,选一聪明、伶俐 、漂亮、不说谎的十三四岁少女,打扮得花枝招展,手捧“笊篱姑姑”,走进人群。笊篱姑姑正史少有记载,传说原为一村姑,一日在河边洗菜,曾将笊篱拴上红绳,作为小船,渡送了被明军追赶的清太祖努尔哈赤,被满族奉为女神。人们以歌舞形式,表达对她的崇敬与纪念。笊篱姑姑舞,深刻地描绘了满族传统的交通、岁时节日、文艺娱乐、民族历史及信仰祭祀等民俗世相,翔实地再现了满族民俗文化的多层面。

[阅读全文]...
  • 关于元宵节*俗的古诗

  • 元宵节
  • 关于元宵节*俗的古诗

      在*日的学*、工作和生活里,大家都听说过或者使用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体诗两类。古诗的类型多样,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元宵节*俗的古诗,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正月十五夜》

      (唐)苏道味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灯树千光照。明月逐人来。

      游妓皆穠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十五夜观灯》

      (唐)卢照邻

      锦里开芳宴,兰红艳早年。

      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正月十五夜灯》

      (唐)张祜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

      三百内人连袖舞,一进天上着词声。

      《诗曰》

      (唐)李商隐

      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衢。

      身闲不睹中兴盛,羞逐乡人赛紫姑。

      《诗曰》

      (宋)姜白石

      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

      风雨夜深人散尽,孤灯犹唤卖汤元。

      《诗曰》

      (宋)姜白石

      贵客钩帘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时来,

      帘前花架无行路,不得金钱不肯回。

      《青玉案元夕》

      (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火阑珊处。

      元夕无月

      (清)丘逢甲

      三年此夕无月光,明月多应在故乡。

      欲向海天寻月去,五更飞梦渡鲲洋。

      《元夕于通衢建灯夜升南楼》

      (隋)隋炀帝

      *天上转,梵声天上来;

      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

      月影疑流水,春风含夜梅;

      燔动黄金地,钟发琉璃台。

      《正月十五夜》

      (唐)苏道味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灯树千光照。明月逐人来。

      游妓皆穠李,行歌尽落梅。

[阅读全文]...
  • 元宵节的由来和*俗

  • 元宵节,文化
  • 元宵节的由来和*俗

      元宵节,*的传统节日之一,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时间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下面是小编带来的元宵节的由来和*俗,希望对你有帮助。

      一、元宵节的介绍

      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的传统节日--元宵节。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象征著春天的到来,人们吃元宵、赏灯、猜灯谜,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灯节”。

      二、元宵节的历史由来

      元宵节是*的传统节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在汉文帝时,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另有一说是元宵燃灯的*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

      三、元宵节的*俗

      1、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

[阅读全文]...
  • 关于元宵节的来历和*俗

  • 元宵节
  • 关于元宵节的来历和*俗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的传统节日之一,时间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关于元宵节的来历和*俗,希望有所帮助!

      元宵节是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也叫元夕、元夜,又称上元节,因为这是新年第一个月圆夜。因历代这一节日有观灯*俗,故又称灯节。元宵节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据一般的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不过,正月十五真正作为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东汉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于形成元宵节俗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

      吃汤圆

      吃“汤圆”是元宵节的一项重要*俗。汤圆,又名“汤团”、“元宵”。吃汤圆的风俗始于宋代,当时的汤圆称“浮圆子”,亦称“汤圆子”、“乳糖圆子”、“汤丸”、“汤团”,生意人则美其名日:“元宝”。宋元元初时,汤圆已成为元宵节的应节食品,所以人们又称它为“元宵”。

      如今,北方叫元宵,南方称汤圆。元宵依馅论,分有馅和无馅两种,有馅元宵又有咸、甜、荤、素之分;按制作方法分,有手中搓制、元宵机制和竹匾水滚等诸种;按粉制区别,则有糯米面、高梁米面等。

      猜灯谜

      玩灯是元宵节的一个重要项目。灯谜是元宵灯节派生出来的一种文字游戏,也叫灯虎。将谜面贴在花灯上供人猜射,谜底多着眼于文字意义,并有谜格24种,常用的有卷帘、秋千、求凤等格,已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民俗文化。*最大的一次灯谜盛会是1979年在南京举行的“九城市灯谜会猜”,设有灯谜上万条,3天里参加的人次达两万多人。

      赏花灯

      汉明帝永*年间(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此后,元宵放灯的*俗就由原来只在宫廷中举行而流传到民间。即每到正月十五,无论士族还是庶民都要挂灯,城乡通宵灯火辉煌。

      元宵放灯的*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当时的京城长安已是拥有百万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社会富庶。在皇帝的亲自倡导下,元宵灯节办得越来越豪华。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唐玄宗(公元685--762)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0间,高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

      宋代,元宵灯会无论在规模和灯饰的奇幻精美都胜过唐代,而且活动更为民间化,民族特色更强。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唐代的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两日,明代则延长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到了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日期缩短为五天,一直延续到今天。

      灯在台湾民间具有光明与添丁的涵义,点燃灯火有照亮前程之意,且台语灯与丁谐音代表生男孩,因此往昔元宵节妇女都会刻意在灯下游走,希望“钻灯脚生卵葩”(就是钻到灯下游走,好生男孩)。

      踩高跷

      踩高跷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高跷本属我国古代百戏之一种,早在春秋时已经出现。我国最早介绍高跷的是《列子·说符》篇:“宋有兰子者,以技干宋元。宋元召而使见其技。以双枝长倍其身,属其胫,并趋并驰,弄七剑迭而跃之,五剑常在空中,元君大惊,立赐金帛。”从文中可知,早在公元前五百多年,高跷就已流行。

      表演者不但以长木缚于足行走,还能跳跃和舞剑,高跷分高跷、中跷和跑跷三种,最高者一丈多。据古籍中记载,古代的高跷皆属木制,在刨好的木棒中部做一支撑点,以便放脚,然后再用绳索缚于腿部。

      表演者脚踩高跷,可以作舞剑、劈叉、跳凳、过桌子、扭秧歌等动作。北方的高跷秧歌中,扮演的人物有渔翁、媒婆、傻公子、小二哥、道姑、和尚等。

      表演者扮相滑稽,能唤起观众的极大兴趣。南方的高跷,扮演的多是戏曲中的角色,关公、张飞、吕洞宾、何仙姑、张生、红娘、济公、神仙、小丑皆有。他们边演边唱,生动活泼,逗笑取乐,如履*地。

      据说踩高跷这种形式,原来是古代人为了采集树上的野果为食,给自己的腿上绑两根长棍而发展起来的一种跷技活动。

      舞狮子

      舞狮子是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这一*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据传说,它最早是从西域传入的,狮子是文殊菩萨的坐骑,随着佛教传入*,舞狮子的活动也输入*。狮子是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后,和孔雀等一同带回的贡品。而狮舞的技艺却是引自西凉的“假面戏”,也有人认为狮舞是五世纪时产生于军队,后来传入民间的。两种说法都各有依据,今天已很难判断其是非。

      不过,唐代时狮舞已成为盛行于宫廷、军旅、民间的一项活动。唐段安节《乐府杂寻》中说:“戏有五方狮子,高丈余,各衣五色,每一狮子,有十二人,戴红抹额,衣画衣,执红拂子,谓之狮子郎,舞太*乐曲。”诗人白居易《西凉伎》诗中对此有生动的描绘:“西凉伎,西凉伎,假面胡人假狮子。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帖齿。奋迅毛衣摆双耳,如从流沙来万里。”诗中描述的是当时舞狮的情景。

      在一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狮舞形成了南北两种表演风格。北派狮舞以表演“武狮”为主,即魏武帝钦定的北魏“瑞狮”。小狮一人舞,大狮由双人舞,一人站立舞狮头,一人弯腰舞狮身和狮尾。

      舞狮人全身披包狮被,下穿和狮身相同毛色的绿狮裤和金爪蹄靴,人们无法辨认舞狮人的形体,它的外形和真狮极为相似。

      引狮人以古代武士装扮,手握旋转绣球,配以京锣、鼓钹、逗引瑞狮。狮子在“狮子郎”的引导下,表演腾翻、扑跌、跳跃、登高、朝拜等技巧,并有走梅花桩、窜桌子、踩滚球等高难度动作。

      南派狮舞以表演“文狮”为主,表演时讲究表情,有搔痒、抖毛、舔毛等动作,惟妙惟肖,逗人喜爱,也有难度较大的吐球等技巧。南狮以广东为中心,并风行于港澳,东南亚侨乡。南狮虽也是双人舞,但舞狮人下穿灯笼裤,上面仅仅披着一块彩色的狮被而舞。和北狮不同的是“狮子郎”头戴大头佛面具,身穿长袍,腰束彩带,手握葵扇而逗引狮子,以此舞出各种优美的招式,动作滑稽风趣。南狮流派众多,有清远、英德的“鸡公狮”,广州、佛山的“大头狮”,高鹤、中山的“鸭嘴狮”,东莞的“麒麟狮”等。

      南狮除外形不同外,尚有性格不同。白须狮舞法幅度不宽、花色品种不多,但沉着刚健,威严有力,民间称为“刘备狮”。黑须红面狮,人称“关公狮”,舞姿勇猛而雄伟,气概非凡。灰白胡须狮,动作粗犷好战,俗称“张飞狮”。狮子为百兽之尊,形象雄伟俊武,给人以威严、勇猛之感。

      古人将它当作勇敢和力量的象征,认为它能驱邪镇妖、保佑人畜*安。所以人们逐渐形成了在元宵节时及其他重大活动里舞狮子的*俗,以祈望生活吉祥如意,事事*安。

[阅读全文]...
  • 河南元宵节*俗有什么

  • 元宵节,河南,祝福
  •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虽然大部分地区过元宵的*俗是差不多的,但各地的元宵节还是有自己独特的风味。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河南元宵节*俗,欢迎大家阅读。

      河南元宵节介绍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元宵放灯的*俗介绍

      元宵放灯的*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当时的京城长安已是拥有百万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社会富庶。在皇帝的亲自倡导下,元宵灯节办得越来越豪华。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唐玄宗(公元685--762)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0间,高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

      宋代,元宵灯会无论在规模和灯饰的奇幻精美都胜过唐代,而且活动更为民间化,民族特色更强。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唐代的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两日,明代则延长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到了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日期缩短为五天,一直延续到今天。

      河南各地元宵节*俗:

      襄城县元宵吃馄饨汤

      在河南襄城县元宵吃馄饨汤,称之「团圆茶」,娘家接已嫁的女儿回家过节,郲县元宵庆灯时,老幼有病者,皆以火灸石龟。本地有河桥的,相率过桥。若无桥,则以木板搭数丈高之「天桥」,称为「走百病」。

      长兴河南人最独特的*俗,就是在元宵之夜,家家户户都得在祖宗墓前,用竹蔑和红纸扎上灯笼,点燃其间的蜡烛任其燃尽。元宵节一般的*俗是赏花灯、猜灯谜、吃汤圆、舞狮,即使是河南人,也少见在祖宗坟前点灯的*俗。因此长兴民间所谓此乃河南人的*俗,实为谬误。

      长兴河南人元宵节送灯的传统源自光山县的独特*俗

      长兴河南人民国初年,河南光山县、罗山县等中原移民进入长兴,至今其后裔约有*20万人,他们大多聚居在*原地带,百年来仍然保持其祖籍地的传统风俗,且乡音未改。发展至今,他们尽管来自于中原不同地域,乡音却已经趋同,我祖父母分别来自于湖北和湖南,因为生活在河南人聚居之村落,也已被同化,*时说话都是信阳那边的方言。

      在河南信阳商城、光山、新县的部分地区有这么个送灯的*惯。

[阅读全文]...
  • 与元宵节的古诗

  • 元宵节
  • 与元宵节的古诗

      一、元宵*俗

      元宵*俗,*民间*俗,全国各地*俗不尽相同,其中吃汤圆,赏花灯,舞龙,舞狮子等是元宵节几项重要民间*俗。元宵节是*的传统节日,所以全国各地都过,大部分地区的*俗是差不多的,但各地也还是有自己的特点。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元宵节因其重要的文化内涵,成为文人墨客钟爱的题材,关于节日的民俗文化从各篇佳作中也可见一斑。

      二、与元宵节的古诗(精选54首)

      无论在学*、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古诗吧,古诗泛指*古代诗歌。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大家都称赞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与元宵节的古诗(精选54首),欢迎阅读与收藏。

      1、《永遇乐》

      李清照(宋)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

      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

      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

      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

      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2、《元夕于通衢建灯夜升南楼》

      (隋)隋炀帝

      *天上转,梵声天上来;

      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

      月影疑流水,春风含夜梅;

      燔动黄金地,钟发琉璃台。

      3、《京都元夕》

      元好问

      袨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

      长衫我亦何为者,也在游人笑语中。

      4、《汴京元夕》

      (明)李梦阳

      中山孺子倚新妆,郑女燕姬独擅场。

      齐唱宪王春乐府,金梁桥外月如霜。

      5、《元 宵》

      (明) 唐寅

      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

      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

      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

      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6、《元夜踏灯》

      (清)董舜民

      百枝火树千金屧,宝马香尘不绝。飞琼结伴试灯来,忍把檀郎轻别。

      一回佯怒,一回微笑,小婢扶行怯。

      石桥路滑缃钓蹑,向阿母低低说。妲娥此夜悔还无?怕入广寒宫阙。

      不如归去,难畴畴昔,总是团圆月。

      7、元夜有感

      【作者:杨宛】

      弦管千家沸此宵,花灯十里正迢迢。

      闲闺蓦地停杯忆,如许春光伴寂寥。

      8、观灯

      【作者:朱纯】

      春色满侯家,金莲夜吐花。

      香膏融绛液,细烬落金沙。

      闪闪明珠箔,荧荧映碧纱。

      烟凝微作晕,焰暖欲成霞。

[阅读全文]...
  • 元宵节古诗

  • 元宵节
  • 元宵节古诗(精选16首)

      在*凡的学*、工作、生活中,许多人对一些广为流传的古诗都不陌生吧,古诗泛指*古代诗歌。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元宵节古诗(精选16首),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元宵节古诗1

      (宋)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元宵节古诗2

      (元)元好问

      袨服华妆着处逢 ,六街灯火闹儿童 。

      长衫我亦何为者 ,也在游人笑语中 。

      元宵节古诗3

      (元)失名

      爱元宵三五风光,月色婵娟,灯火辉煌。

      月满冰轮,灯烧陆海,人踏春阳。

      三美事方堪胜赏,四无情可恨难长。

      怕的是灯暗光芒,人静荒凉,角品南楼,月下西厢。

      元宵节古诗4

      (明)李梦阳

      中山孺子倚新妆,郑女燕姬独擅场。

      齐唱宪王春乐府,金梁桥外月如霜。

      元宵节古诗5

      (明) 唐寅

      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

      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

      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

      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元宵节古诗6

      (清)董舜民

      百枝火树千金屧,宝马香尘不绝。飞琼结伴试灯来,忍把檀郎轻别。

      一回佯怒,一回微笑,小婢扶行怯。

      石桥路滑缃钓蹑,向阿母低低说。妲娥此夜悔还无?怕入广寒宫阙。

      不如归去,难畴畴昔,总是团圆月。

      元宵节古诗7

      (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火阑珊处。

      元宵节古诗8

      (宋)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元宵节古诗9

      (隋) 隋炀帝

      *天上转,梵声天上来;

      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

      月影疑流水,春风含夜梅;

[阅读全文]...
  • 元宵节的古诗

  • 元宵节,名言
  • 元宵节的古诗(精选25首)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中,大家一定没少看到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又称古体诗或古风。还在苦苦寻找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元宵节的古诗(精选25首),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十五夜观灯》

      (唐)卢照邻

      锦里开芳宴,兰红艳早年。

      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2、正月十五夜灯

      (唐)张祜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

      三百内人连袖舞 ,一进天上著词声。

      3、诗曰

      (唐)李商隐

      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衢。

      身闲不睹中兴盛, 羞逐乡人赛紫姑。

      4、诗曰

      (宋)姜白石

      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

      风雨夜深人散尽,孤灯犹唤卖汤元。

      5、诗曰

      (宋)姜白石

      贵客钩帘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时来,

      帘前花架无行路,不得金钱不肯回。

      (注:珍品这里指元宵)

      6、《青玉案 元夕》

      (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火阑珊处。

      7、《生查子 元夕 》

      (宋)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8、《京都元夕》

      (元)元好问

      袨服华妆着处逢 ,六街灯火闹儿童 。

      长衫我亦何为者 ,也在游人笑语中 。

      9、折桂令 元宵

      (元)失名

      爱元宵三五风光,月色婵娟,灯火辉煌。

      月满冰轮,灯烧陆海,人踏春阳。

      三美事方堪胜赏,四无情可恨难长。

      怕的是灯暗光芒,人静荒凉,角品南楼,月下西厢。

      10、《汴京元夕》

      (明)李梦阳

      中山孺子倚新妆,郑女燕姬独擅场。

      齐唱宪王春乐府, 金梁桥外月如霜。

[阅读全文]...
  • 元宵节的古诗

  • 元宵节,祝福
  • 《十五夜观灯》

    锦里开芳宴,兰红艳早年。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正月十五夜灯》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

    《诗曰》

    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衢。

    《诗曰》

    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

    《诗曰》

    贵客钩帘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时来,

    (注:珍品这里指元宵)

    (宋)辛弃疾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火阑珊处。

    (宋)欧阳修

    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元)元好问

    长衫我亦何为者,也在游人笑语中。

    (元)佚名

    月满冰轮,灯烧陆海,人踏春阳。

    怕的是灯暗光芒,人静荒凉,角品南楼,月下西厢。

    (明)李梦阳

    齐唱宪王春乐府,金梁桥外月如霜。

    (明)唐寅

    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

    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清)董舜民

    飞琼结伴试灯来,忍把檀郎轻别。

    石桥路滑缃钓蹑,向阿母低低说。

    不如归去,难畴畴昔,总是团圆月。

    (清)符曾

    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

    (清)唐顺之

    出海鲛珠犹带水,满堂罗袖欲生寒。

    为语东风暂相借,来宵还得尽余欢。

    (清)丘逢甲

    欲向海天寻月去,五更飞梦渡鲲洋。

    闽南歌谣

    扶老携幼返故里,了却*长相思。

    闹元宵,煮汤圆,骨肉团聚满心喜,

    摇篮血迹难割离,叶落归根是正理。

    (隋)隋炀帝

    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

    燔动黄金地,钟发琉璃台。

    (唐)苏道味

    灯树千光照。明月逐人来。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唐)崔液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阅读全文]...

相关词条

相关文章

元宵节的时间*俗古诗 - 句子

元宵节的时间*俗古诗 - 语录

元宵节的时间*俗古诗 - 说说

元宵节的时间*俗古诗 - 名言

元宵节的时间*俗古诗 - 诗词

元宵节的时间*俗古诗 - 祝福

元宵节的时间*俗古诗 - 心语

推荐词条

值得看的古诗 夫妻风雨同舟的古诗 古诗词著名的三篇游记 古诗中暮鸦的意象 形容取大舍小的古诗词 有关师徒的古诗词 带昕颐字的古诗 明磊的古诗 一首描写儿童游戏的古诗 描写胖人的古诗 一行是一个字的古诗 现代人写的低劣的古诗词 描写有关月的古诗词 春天的古诗江南 古诗文中的成语 描绘创造美好生活的古诗词 关于寺中月亮的古诗 明日歌古诗的诗意 带常在的古诗 描述烟雨的古诗词 28个子的古诗 一百年过去的古诗 古诗文的格律 带嘉玲的古诗 古诗描写春天景色的诗 关于过了两年的古诗 古诗元日写的是哪个传统节日 关于7月的古诗4行 形容人心寒的古诗词 古诗月满西楼的背景 雪地练武的古诗词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