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示儿古诗创作的时代背景 >

示儿古诗创作的时代背景

关于示儿古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示儿古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示儿古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示儿古诗创作的时代背景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句子:即与示儿古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相关的句子。
语录:即与示儿古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相关的名人语录
说说:即与示儿古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相关的qq说说、微信朋友圈说说。
名言:即与示儿古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相关的名人名言、书籍名言。
诗词:即与示儿古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相关的古诗词、现代诗词、千古名句。
祝福语:即与示儿古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相关的祝福祝贺词。
心语:即与示儿古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相关的早安、晚安朋友圈心语。

  • 沁园春长沙的时代背景

  • 阅读
  • 沁园春长沙的时代背景

      《沁园春·长沙》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统治者,改造旧*的豪情壮志。

      写作背景:

      《沁园春·长沙》这首词作于1925年12月。当时的*时年33岁。一月党的“四大”在上海召开,八月从韶山到长沙,九月*在广州参与*“二大”的筹备工作,十月被推选为*代理宣传部长。在长沙逗留期间重游橘子洲,面对湘江上美丽动人的自然秋景,联想起当时的革命形势,便以“长沙”为题写下了这首《沁园春·长沙》。

      原文:

      沁园春·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译文:

      在深秋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我独自伫立在橘子洲头,眺望着湘江碧水缓缓北流。看万千山峰全都变成了红色,一层层树林好像染过颜色一样,江水清澈澄碧,一艘艘大船乘风破浪,争先恐后。鹰在广阔的天空飞,鱼在清澈的水里游,万物都在秋光中争着过自由自在的生活。面对着无边无际的宇宙,(千万种思绪一齐涌上心头)我要问:这苍茫大地的盛衰兴废由谁来决定主宰呢?

      回想过去,我和我的同学,经常携手结伴来到这里游玩。在一起商讨国家大事,那无数不*凡的岁月至今还萦绕在我的心头。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大家踌躇满志,意气奔放,正强劲有力。评论国家大事,写出这些激浊扬清的文章,把当时那些军阀官僚看得如同粪土。还记得吗?那时我们在江水深急的地方游泳,那激起的浪花几乎挡住了疾驰而来的船。

      赏析:

      这首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抒发了对中华民族前途的乐观主义精神和以天下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

      *在1925年秋写的《沁园春。长沙》,意思是正值青年朋友意气风发。当时在*同志离开湖南前往当时革命活动的中心广州时所写的,*同志从1911年到1925年,曾数度在长沙学*、工作和从事革命活动。在这峥嵘岁月里,作者和他的同学蔡和森、何叔衡等立志救国的知识青年,正值青春年少,神采飞扬,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热情奔放,面对万山红遍的美景,他们既赞叹锦绣河山的壮美,又悲愤大好河山的沉沦。于是,发表激浊扬清的文章,抨击黑暗,宣扬真理,鄙视当时的“万户侯”——军阀如粪土,这一段描写形象地概括了青年时期的*和其战友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大意是:在深秋的季节,我独自一人站在橘子洲头,望着江水日夜不息地向北奔流。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一个“看”字,总领七句,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大意是:远望群山,重重叠叠的树林点染如画;*看满江的秋水碧绿清澈,无数船只争相行驶。仰视,雄鹰在天空中展翅高飞;俯看,鱼儿在江水中轻快地畅游。宇宙中的万物都在秋天里生气勃勃地自由舒展、蓬勃生长。诗人从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描写,远*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这七句,为下面的抒情提供了背景,烘托了气氛。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面对这一派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诗人思绪万端,不禁问道:广阔无垠的大地呀,谁才是主宰你消长兴衰命运的真正主人呢?这一问道出了诗人的雄心壮志,表现了他的博大胸怀。

      上阕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大意是:就在这橘子洲上,曾经和许多革命战友聚会、游赏,度过了一段不*凡而有意义的岁月。诗人从上片的独往旧地重游,自然引起对往昔生活的回忆。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一个“恰”字,统领七句,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大意是:那时候,同学们正当青春年少,意气风发,才华横溢,激情奔放,敢说敢做,革命斗志十分旺盛。面对祖国大好河山,指点评论,经常在一起评论国家大事,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把主宰一方的军阀统治者看得如粪土一般。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中流”,江水中间。“击水”,作者曾自注:“游泳:那时初学,盛夏水涨,几死者数,一群人终于坚持,直到隆冬,犹在江中。当时有一篇诗,都忘记了,只记得两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见《*诗词鉴赏辞典》)遏,遏止,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认为是游泳激起的波浪,几乎把飞快行驶的船只都阻挡住了;一种认为“浪遏飞舟”是“到中流击水”的条件。如果按照后一种理解,这三句大意是:还记得吗?当年我们一同到江心游泳,尽管风浪巨大,连船只行进也很困难,但我们这些人却以同汹涌的急流拼搏为乐。这里以设问结尾,实际上是对“谁主沉浮”的巧妙回答。

      下阕回忆了往昔峥嵘岁月,表现了诗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形象含蓄地给出了“谁主沉浮”的答案: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统治者、敢于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

[阅读全文]...
  • 陶渊明生活的时代背景介绍

  • 生活,诗人
  • 陶渊明生活的时代背景介绍

      引导语:陶渊明出生在没落的官宦家庭,父亲在他八岁的时候就去世了,四年后母亲也离开人世。陶渊明和妹妹就寄住在外祖父家里。外祖父是杰出的名士,对陶渊明的影响非同一般,下面是有关他的详细的生活的时代背景介绍,欢迎大家阅读详细了解。

      陶渊明时代背景

      陶渊明生活的时代背景是西晋王室后裔在南方组织建立起了一个规模较小的朝廷,这个朝廷就是东晋王朝。东晋王朝虽然作为一个朝代记录在史册中,但是东晋王朝的统治范围非常的小,管辖区仅限于江南地方的半壁江山。在东晋王朝年间,北方的统治权一直是由赵国及前秦人等统治者掌管的。国家呈现分裂的状态,这个分裂的状态一直延续了两个朝代:东晋、南北朝时期,前后分裂的时间为三百年。

      公元前316年,西晋王朝在西晋帝司马邺被俘下宣告终结。西晋灭亡,但仍有亡国奴不甘心,想恢复西晋王朝。他们在各个地区积极活动,为恢复西晋时刻准备着。公元前317年,在南渡过江的西晋遗臣江南及中原氏族共同拥戴下,琅琊王司马睿在建康都城称帝为王,史称晋元帝,国家的国号仍旧是晋。由于建国帝都位于江南西晋的东侧,所以史称东晋

      陶渊明时代背景经历了东晋王朝,又迎来了南北朝。这两个王朝所属年代的国家均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分裂。在东晋至南北朝时期,*一直都是分裂的局面,没有得到完整的统一。

      停云 陶渊明

      《停云》是陶渊明所作的一首四言古诗,整首诗歌分为序与四章内容,诗歌的主题正如序中所写的“思亲友也”那样,整首诗主要抒发了作者陶渊明对自己好友的深深思念之情,同时表达了对世道的担忧。

      《停云》这首古诗大约创作于晋安帝元兴三年的春天,陶渊明安闲居住在家乡浔阳柴桑时期,整首诗除了序之外,共有四章内容。《停云》的短序主要是讲明了陶渊明创作这首诗的目的,同时也说明了当时创作《停云》这首诗时所处的环境,以及描述了创作时陶渊明的心情。而《停云》的四章内容则反复表达了陶渊明对好友的深切思念。

      “停云”这两个字其实只是陶渊明从古诗的首句古诗中选取出来作为诗歌题目,实际上与古诗的内容没有什么关系。诗歌的内容就是序中所写到的“思亲友也”那般,主要描写的就是对好友的思念。诗中采用了古代诗歌常用的技巧比兴以及复沓这种艺术表现手法,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烘托无法与三两好友边饮着美酒边愉快聊天的感慨和失落,借此抒发陶渊明对好友们深深的思念之情。除此之外,陶渊明还借助“八表同昏”、“*路伊阻”、“*陆成江”等诗句表达了他对当下世道的关怀与担忧。

      总之,《停云》这首四言古诗是陶渊明为他思念亲戚好友而作的,从内容安排上以及古诗的写作手法上都可以看出这又是陶渊明的佳作。

      幽兰 陶渊明

      《幽兰》是陶渊明的又一诗作,作品全名为《饮酒·幽兰生前庭》。《幽兰》是非常有名的陶渊明的组诗《饮酒》中的其中一首。这首诗创作于陶渊明厌恶黑暗无比的官场后辞官归隐的时候。诗歌主要展现了作者陶渊明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与安贫乐道的生活取向。

      陶渊明把酒南山

      《幽兰》这首诗的主要意思是这样的:来自幽静偏僻地方的兰花在院子中生长,蕴含着非常浓郁的芳香气息等待着清微的风的到来。清风不经意地轻轻吹来,带来兰花独特的芳香,能够立即从萧艾等杂草中辨别出来。一直向前行走不停歇会使人找不到来时的路,顺着前进的道路一直走下去或许才能走通。等到醒悟到应该回去的时候,飞鸟消失了,优良的弓箭也没有了用途。

      诗中将人的高贵品质比作兰花,暗示应该像兰花那般保持高尚的品格,展现了陶渊明不随波逐流,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诗中还将没了用途的弓箭比喻完成大业后无用了的良将功臣,表达了作者对当下时局的怨愤。

      陶渊明的这首《幽兰》虽然是《饮酒》这组诗中的一首,而《饮酒》是陶渊明在辞官隐退后每每喝醉酒后诗兴大发所创作的,但是在《幽兰》这首诗中却连一个字都没有提到酒,在诗中只能看到兰花生长开放的田园场景以及陶渊明对于当下政治局势的不满,整首诗可以说是有酒的意味,就算没有酒也能让人沉醉其中。

      陶渊明的一生

      陶渊明(前365年—前427年),又名陶潜,字元亮,浔阳(位于今江西省九江西南)人。东晋伟大的诗人、散文家和辞赋家,*田园诗派的开创者,亦是文学历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后世称靖节先生。著有《陶渊明集》。

      陶渊明出生在没落的官宦家庭,父亲在他八岁的时候就去世了,四年后母亲也离开人世。陶渊明和妹妹就寄住在外祖父家里。外祖父是杰出的名士,对陶渊明的影响非同一般。陶渊明自小就*得琴棋书画,才华横溢,颇有外祖父的风范。

      陶渊明长到二十岁时,就开始了游宦生涯。在这期间,曾担任过江州祭酒、主簿、镇军将军。彭泽令等职位。陶渊明在官宦与田园生活之间游荡了十多年,三番两次出仕、辞官,又出仕。在这反复无常的日子里,陶渊明一心想施展抱负展示宏图伟愿,另一方面又想念舒适的田园生活。经历了内心纠结的斗争,最终放弃厌恶了官场的黑暗奸诈,选择一心向往追求安逸舒适的田园生活。

      前405年,陶渊明最后一次任命的职位是彭泽令。在程氏妹的去世后,陶渊明著作了《归去来兮辞》,表明了他辞官归隐田园生活的心愿。写完这首辞赋后,陶渊明就毅然辞官,回归于农田生活,一直到去世。在归隐田间生活期间,陶渊明著作了五首《归园田居》、十二首《杂诗》等诗歌。在病重清醒之际,还著作了《拟挽歌辞》。

      陶渊明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精彩绝伦的诗词歌赋及散文。

      陶渊明对后世的影响

      陶渊明对后世的影响非常大,尤其是他的诗文。陶渊明的诗歌中所展现出来的淡泊名利、安贫乐道以及不愿与那些热衷于利益的尘世势力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都对后人起到了一定的模范和教育作用,但是陶渊明那般辞官隐退的避世态度也给后世造成一定的消极影响。

      陶渊明所引起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即使诸多著名的伟大诗人也曾受到他的影响。唐代著名世人李白不愿巴结奉承权贵的自尊不屈与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精神有异曲同工之妙;唐朝诗人高适也曾想要学*陶渊明辞官归隐山林的做法,远离世俗利益。不仅如此,陶渊明的诗歌也给后人带去了精神支持与鼓舞。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与清朝诗人龚自珍都曾在自己的作品中赞美陶渊明的为人处世的态度,以及因他而得到的感悟。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显示了他对于桃花源的向往,而他的桃花源社会也对后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后世中有不少文人学者对陶渊明提出的桃花源社会通过自己的作品表达对此种社会的向往与歌颂。就例如著名北宋政治家王安石曾经用自己的作品对那般安定和谐的桃花源社会表示赞赏,而对与之相反的现实表达了自己的不满与感慨。

      陶渊明在给后世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他那舍弃所有归隐山林,逃避现实的态度也给后世之人带来了消极的影响,后世中颇为有名的诗人白居易曾在晚年退隐山林,而在那期间他非常喜爱陶渊明以及他的诗歌,但实际上那只是他在超脱世俗的陶渊明那寻求精神上的安慰罢了。

      引导语:陶渊明生活在晋宋易代之际十分复杂的政治环境之中。他的曾祖父陶侃曾任晋朝的大司马;祖父做过太守,父亲大概官职更低一些而且在陶渊明幼年就去世了。在重视门阀的社会里,陶家的地位无法与王、谢等士族相比,但又不同于寒门。陶侃出身寒微,被讥为“小人”,又被视为有篡位野心之人。可以想见,他的后人在政治上的处境是相当尴尬的。我们通过下文了解他所处的东晋的社会背景是如何的呢?

      诗人陶渊明所处的东晋是怎样的社会背景

      一、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二、他的社会背景:陶渊明曾祖或为陶侃(尚存争议,但二者的亲缘关系是肯定的)。外祖父孟嘉,晋代名士,娶陶侃第十女。祖父做过太守(祖父名字有二说,或名岱或名茂[6] ),父亲是个“寄迹风云,寘兹愠喜”的人,具体事迹已不可考。有一庶妹,小渊明三岁,后嫁给程姓人家,故陶诗文提及她时称程氏妹。就其父尚有一妾看来,渊明最初的家境不算太坏。八岁时渊明父去世,家境逐渐没落。十二岁庶母辞世,渊明后来作文章回忆这段往事时写道:“慈妣早世,时尚孺婴。我年二六,尔才九龄”(《祭程氏妹文》)。二十岁时家境尤其贫困,有诗可证:“弱年逢家乏”(《有会而作》)。

      东晋王朝(公元317年—公元420年)是由西晋王室后裔在南方建立起来的小朝廷,虽然在今天我们将其作为一个朝代,写进*的古代历史,但事实上东晋的统治范围却仅限于江南的半壁河山,在此期间,*北方一直由赵、前秦等外族统治者控制,并且这种局面一直持续了两个时代——东晋、南北朝——*三百年的时间。

      公元三一六年,西晋的末代皇帝司马邺被俘,宣告了西晋的灭亡,但一些晋朝的旧臣并不甘心亡国的命运,仍在全国各地积极活动,准备恢复晋朝的统治。三一七年,琅琊王司马睿在南渡过江的中原氏族与江南氏族的拥护下,在建康称帝,国号仍为晋,司马睿是为晋元帝,因其继西晋之后偏安于江南,故史家称之为东晋。

      由于东晋王朝的统治阶层大部分是由过江避难的中原名门望族与江南的土居氏族组成的,存在着地域、文化等方面的差异,他们之间一直相互排挤;在东晋统治的一百多年中,中原氏族占据统治的主导地位,而南方土居氏族则一直被排斥。元帝年间,北方大臣王导希望改变这种状况,他在南北氏族之间奔走,极力劝说各族修好,但收效甚微。后来江南氏族也曾多次因不满东晋的统治而起来反抗,大大的动摇了东晋的统治。

      自晋元帝元年(公元317年)至晋安帝隆安三年(公元399年),是东晋发展比较*稳的时期,虽然在此之间也有过一些叛乱,但都被镇压下去了。元帝末年,王导之弟王敦起兵反晋,遭到其兄王导与朝臣的抵抗而未能成功;其后桓温也曾觊觎帝位,又被王谢两大家族抵制下去。公元三八五年,东晋重臣谢安病死,晋孝武帝将大权交于其弟司马道子,司马道子与其子司马元显把持朝政,他们暴虐无能、大肆剥削人民,使图谋王位的大族有机可乘。 公元三九八年,以桓玄为盟主的王恭、殷仲堪、瘐楷等人的联军占据了建康以西的州郡,使朝廷的统治被限制在东方的八郡内,开始了其衰亡的过程。

      安帝隆安三年(公元339年)。信奉五斗米教的孙恩趁民心骚动,于东方起事。他们在短短的十几天中就发展到数十万人,后被晋将谢琰、刘牢之击溃逃至海岛之上,直至公元四零二年,才被彻底消灭。这次起义大大削弱了晋朝的力量,桓玄便借此机会发兵攻占建康,废掉晋安帝,自立为帝。此时晋朝的四大家族中的谢、王、瘐三家已相继衰落,唯一有实力与桓玄对抗的只有在对抗孙恩起义时才发展起来的实力人物——刘裕。 于是,刘裕率众击败桓玄,推恭帝司马德文即位,名义上恢复了晋王朝的统治,但实权却完全掌握在刘裕自己手中。公元四二零年,刘裕废晋恭帝,建立了宋国,结束了东晋的统治。

      东晋虽然偏安于江南,但在历代帝王在位的时候都希望收复北方的国土。其中以王、谢、桓、庾四大家族为主的北伐,在东晋时曾进行过多次,在其中也不乏名将的指挥。公元三一一年,大将祖逖出兵收复河北,但后因受到朝廷的排斥忧郁而死,最终未能完成统一大业。公元三八三年,谢安在淝水之战中击败苻坚后,立即使其弟进军北方,收复了徐、兖、青、司、豫、梁六州,取得了东晋北伐历史上的第一次重大胜利。

      由于东晋安于江南,使得江南的名士与渡江的中原人士有了更多的交流机会,促进了社会文化的发展。北方的手工业技术与南方的技术相互融合,使东晋的手工业水*比西晋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另外,自曹魏以来,*的文学发展一直处于大步前进的时期,其中以东晋年间的文人最为著名。东晋出现了山水诗人谢灵运、田园诗人陶渊明等人,他们对旧体诗作出改革,为将来隋、唐的诗文盛世创造了前提条件。

      当东晋在江南建国的同时,*的北方则为鲜卑、羌等少数民族控制着,在历史称之为“五胡十六国”。由于少数民族的入主中原,使他们更多的接触到华夏文化,使之与汉民族逐渐发展为同一生活*惯的民族,进而被汉族融合。自魏、晋、南北朝之后,中原北方大体已形成以汉族为主,其他少数民族混居的人口构成形式,使*正式成为具有相似生活*惯的多民族国家。

      东晋自晋元帝司马睿建国共历十一帝,前后一百零三年。在此期间,*一直处于分裂状态,而且到东晋灭亡之后,这种状态一直未能得到改变,随之到来的是另一个分裂时期——南北朝时期。

[阅读全文]...
  • 臧克家写老马的时代背景

  • 臧克家写老马的时代背景

      《老马》这首诗从表面上看,写的是一匹负重受压、苦痛无比、在鞭子的抽打之下,不得不向前挣扎的老马,实际上写的是受苦受难的旧社会的农民。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臧克家写老马的时代背景,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作于1932年的《老马》运用象征手法,以马喻人,对那个时代劳动民众的悲苦命运作了形象的写照。《有的人》作于1949年11月,它以富于哲理的诗句,对鲁迅精神进行了深刻的阐释。

      这首诗塑造了老马的形象,从整体上把握可知:一、诗人是以马喻人,;二、从内容看“它横竖不说一句话”“它把头沉重地垂下”“它有泪只往心里咽”,这些句子所描绘的形象是在“忍受”而不是“挣扎”,它是灾难深重的旧*人民悲惨形象的真实写照

      笔者及写作背景。

      臧克家,出生于山东诸城县的农村,从小熟悉农村,热爱农民,所以他的诗篇多为歌唱农村之作。1933年《烙印》出版,翌年又出版《罪恶的黑手》。这正是“现代派”颓废诗风遭到读者厌弃的时候,减克家的描写农民形象和乡村景色的诗篇为诗坛吹来一阵清新的'风,因此立刻引起文学界的注意和重视,并且为新诗反映农村生活开拓了崭新的天地。

      《老马》写于1932年,是臧克家诗集《烙印》中流传广泛、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作者曾说:“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我对蒋介石*全盘否定,而对于革命的前途,觉得十分渺茫。生活是苦痛的,心情是沉郁而悲愤的。”作者亲眼看到了一匹命运悲惨令人同情的老马,不写出来,心里就有一种压力。通过赏析这首诗,我们能够更具体地感受到减克家30年代新诗创作的成就和特色。

      内容大意。

      《老马》简短八句,塑造了一个不堪重负的老马的悲惨形象。

      第1节,写装车。

      前两句的“总得”与“横竖”相呼应,侧面表现出主人贪婪、残忍,让老马超负荷运载,同时也写出老马倔强、坚忍的性格,把一腔悲愤深埋在心里。后两句实写装车,一个“扣”字,一个“重”字,把老马负重受压的惨状刻画得极为生动、深刻,主人的冷酷,老马的痛苦,都包含在其中了。

      第2节,写扬鞭出发。前两句是虚写,刻画老马的悲愤而又无望的心理。后两句写实,“一道鞭影”,活现出主人的凶狠、无情。在这样严酷的压迫下,在“前面”等待老马的又是什么呢?诗人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对《老马》这首诗,臧克家曾说:“写老马就是写老马本身,读者如何理解,那是读者的事,见仁见智,也不全相同。”

[阅读全文]...
  • 《过零丁洋》创作背景

  • 创作
  • 《过零丁洋》创作背景

      《过零丁洋》此诗前二句,诗人回顾*生;中间四句紧承“干戈寥落”,明确表达了作者对当前局势的认识;末二句是作者对自身命运的一种毫不犹豫的选择。下面是《过零丁洋》创作背景,欢迎阅读。

      过零丁洋

      宋代: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译文

      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辛苦,如今战火消歇已熬过了四个年头。

      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个人又哪堪言说似骤雨里的浮萍。

      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

      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史册。

      创作背景:

      这首诗见于文天祥《文山先生全集》,当作于公元1279年(宋祥兴二年)。公元1278年(宋祥兴元年),文天祥在广东海丰北五坡岭兵败被俘,押到船上,次年过零丁洋时作此诗。随后又被押解至崖山,张弘范逼迫他写信招降固守崖山的张世杰、陆秀夫等人,文天祥不从,出示此诗以明志。

      思想感情:

      “丹心”是指赤红炽热的心,一般以“碧血丹心”来形容为国尽忠的人。

      “汗青”是指历史典籍。古时在未有纸的发明之前,要记录*大事,便只能刻写在竹简之上;但必须先用火把竹简中的水分蒸发出来,这样才方便刻写,并可防虫蛀;后人据此引申,把记载历史的典籍统称为“汗青”。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古往今来,人难免一死,为拯救祖国而死,一片衷心将永垂史册。

      岳飞、文天祥、史可法等同均是为国为民而肯抛头颅、洒热血的烈士,其壮烈情怀均与这两句诗的诗意吻合,那到底这两句诗是谁人手笔呢?

      南宋末年,文天祥在广东兵败被元军俘虏,并被带往北方囚禁,途中经过零丁洋,便写了《过零丁洋》这首诗来抒发国破家亡的抑郁。此诗的下半阙如下: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表达了作者的爱国之情,体现了他的高风亮节,以及舍身取义的人生观,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精神。

      其后,文天祥始终不被任何威迫利诱打动,慷慨赴义!

      作者简介:

      文天祥(1236.6.6-1283.1.9),字履善,又字宋瑞,自号文山,浮休道人。汉族,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县)人,南宋末大臣,文学家,民族英雄。宝祐四年(1256年)进士,官到右丞相兼枢密史。被派往元军的军营中谈判,被扣留。后脱险经高邮嵇庄到泰县塘湾,由南通南归,坚持抗元。祥光元年(1278年)兵败被张弘范俘虏,在狱中坚持斗争三年多,后在柴市从容就义。著有《过零丁洋》、《文山诗集》、《指南录》、《指南后录》、《正气歌》等作品。

      过零丁洋读后感

      辛苦遭逢起一经,

      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首诗相信大家不陌生吧。这首诗就是出自文天祥笔下的诗《过零丁洋》。这首诗所体现了无限的悲哀和视死如归的精神,为什么文天祥有无限的悲哀和视死如归的呢?那是因为文天祥被元军抓后,元军统帅张弘范劝说文天祥投降,但文天祥视死如归,宁死也不肯投降,张弘范认为文天祥是位难得的人才,没有杀他,把他软禁在军船上。文天祥在船上面对零丁洋,思绪万千,如浪涛翻滚,一首诗突然在脑海里浮现,遂提笔写下千古流传诗作《过零丁洋》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这句话表现出了文天祥的无限悲哀,因为国家没有了,怎么不伤心呢?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最能体现出文天祥当时所表现的诗句精神也是这首诗中的精华所在。

      文天祥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不知感召了后代多少仁志士为国家而英勇献身。

      夏明翰就是一位典型人物,夏明翰出身于豪绅家庭,在革命思想的影响下,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后来夏明翰由于叛徒的出卖,夏明翰不幸在武汉被敌人杀害。当敌执行官问他还有什么话要说时,他大声说有,给我笔来。于是,他写下了大义凛然的就义诗,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夏明翰就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精神。《过零丁洋》体现出来的豪情壮志是永垂不朽的,不会因为历史而抹檫掉的。

      文天祥和他的过零丁洋

      【原诗】

      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

      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今译】

[阅读全文]...
  • 碛中作古诗带拼音解释(碛中作创作背景介绍)

  • 解释,创作
  • 【唐】岑参

    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

    今夜不知何处宿,*沙万里绝人烟。

    这首诗与《逢入京使》写作时间相*,约写于唐玄宗天宝八载(749年)岑参第一次从军西征时。“碛中作”,即在大沙漠中作此诗。从“辞家见月两回圆”的诗句看,岑参离开长安已*两个月了。诗人回顾两个月的行程,如今宿营在广袤无垠的大沙漠之中,正巧又遇上十五的月亮,一轮明月照在*沙莽莽的沙漠上,他想到月圆人未归,看到唐军在沙碛中列营而宿,写下了这首绝句。

    诗人精心摄取了沙漠行军途中的一个剪影,向读者展示他戎马倥偬的动荡生活。诗于叙事写景中,巧妙地寄寓细微的心理活动,含而不露,蕴藉感人。

    “走马西来欲到天”,从空间落笔,气象壮阔。走马疾行,显示旅途紧张。“西来”,点明了行进方向,表明诗人扬鞭跃马,从长安出发,沿着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风尘仆仆地向西进发。“欲到天”,既写出了边塞离家之远,又展现了西北高原野旷天低的气势。

    “辞家见月两回圆”,则从时间着眼,柔情似水。表面上看,似乎诗人只是点明了离家赴边已有两月,交代了时间正当十五月圆;然而细一推敲,诗人无穷思念正蕴藏其中。一轮团圞的明月当空朗照,触动了诗人的情怀,他不由得思想起辞别两个月的“家”来,时间记得那么清晰,表明他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殷切。“两回圆”是经历两月的艺术说法。这句诗含蕴很丰富。十五的月亮是最圆最亮的。人们爱用月亮的圆缺来比喻人的离合,看到圆月,就会想到与家人的团圆,现在是月圆人不圆,自然不免要牵动思乡之情。

    诗人刚刚把他的心扉向读者打开了一条缝隙,透露出这一点点内心深处的消息,却又立即由遐想回到现实──“今夜不知何处宿,*沙万里绝人烟”。上句故设疑问,提出一个眼前急需解决的宿营问题,下句诗不作正面回答,却转笔写景:好像诗人并不关心今宵宿在何处,把读者的注意力引向碛中之景,写出了明月照耀下,荒凉大漠无际无涯的朦胧景象。

    在唐代诗坛上,岑参的边塞诗以奇情异趣独树一帜。他两次出塞,对边塞生活有深刻的体会,对边疆风物怀有深厚的感情。这首《碛中作》,就写下了诗人在万里沙漠中勃发的诗情。

[阅读全文]...
  • 望岳古诗意思(望岳创作背景介绍)

  • 创作
  •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首先,这首诗是杜甫青年时的作品。杜甫的祖父是当时的著名诗人杜审言,他对杜甫的要求很严,据说杜甫7岁就会写诗。年轻时,杜甫有过两次漫游生活。在漫游中,他看到了祖国雄伟秀丽的山川,扩大了眼界,丰富了见闻。在洛阳,他与李白相遇,二人畅游齐鲁,谈诗论文,结下深厚的友谊。

    《望岳》这首诗,应该就是漫游时期的作品。这首诗不仅描写了泰山雄伟的景象,更重要的是,杜甫以登山为喻,抒发了他勇于奋斗与蓬勃向上的雄心壮志。

    其次,解释诗中的部分词语。

    1.岱宗:即泰山,在现在山东省泰安市城北。因为古代以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又称“岱宗”;这是对泰山的尊称。所谓五岳,就是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2.夫:读“fú”;句首发语词,无实在意义。

    3.齐鲁:指齐国与鲁国。古代齐鲁两国以泰山为界,齐国在泰山之北,鲁国在泰山之南。

    4.青未了:青,指翠绿的山色;未了,指这翠绿的山色无边无际,延绵不断。

    5.造化钟神秀:造化,大自然;钟,聚集;神秀,神奇秀美。全句的意思是,大自然把它的神奇秀美都集中于泰山。

    6.阴阳割昏晓:这里的阴,指山的北面;阳,指山的南面;而阴阳,则指泰山的南面与北面。割,即分;昏晓,指黄昏与早晨。全句的意思是说,高耸的泰山把山之南与山之北,分割为早晨与黄昏迥然不同的两部分,山南明亮,山北昏暗。

    7.荡胸生曾云:荡胸,使心胸摇荡;曾,意思就是层,曾云,就是重重叠叠的云雾。

    8.决眦(zì)入归鸟:眦,眼角;决,裂开;全句是说,极力睁大眼睛,远望着鸟儿进入山中,回到窝里。

    9.会当:定要。

    10.凌绝顶:凌,登上;绝顶,这里指泰山的最高峰。

    11.众山小:意思是,觉得群山都非常渺小了;这是意动用法。

    再次,试翻译这首诗。

    若问:怎么样啊,

    这五岳之首的泰山?

    啊,它连接着齐鲁大地,

    那青翠的山色连绵不断。

    大自然把它的神奇秀美,

    都集中于泰山;

    它使山南阳光普照,

    却让山北一片昏暗。

    那重重叠叠的云气,

    令人心胸摇荡;

    睁大眼睛远望那鸟儿,

    飞回它们的家园。

    我定要登上泰山之顶峰,

    再俯瞰那显得极其渺小的群山!

    最后,赏析这首诗。

    我们先逐句分析。

    第一句:“岱宗夫如何?”这是一个设问句。所谓“设问”就是自问自答。其实是作者替读者提个问题,然后由他来回答。这种修辞手法至少有两个好处:一是引起思考,二是加深印象。你看,“泰山到底是什么样子呀?”当这个问题摆在你的面前时,你是不是自己首先要想想它的样子呀?这岂不是引起你的思考吗?当看罢作者的答案后,不管是否与你所想一致,你获得的印象是不是就更加深刻呢?这就是“设问”的作用,这也就是杜甫用这种手法的匠心所在。从这里可以看出,杜甫是多么欣赏他所望到的泰山,又是多么盼望读者与他共享祖国的壮丽河山啊!

    后面的五句诗,都是诗人的答案。现在分析第二句。

    第二句是“齐鲁青未了”。我们知道,“齐鲁”是指古代的齐国与鲁国,齐国在泰山之北,鲁国在泰山之南。而“青未了”是什么意思呢?青,这里是绿色;“青未了”是说,整个泰山都是绿绿的,而这种绿色连绵不断,覆盖了齐国与鲁国。请读者注意:诗人不是在泰山顶上介绍泰山的,而是在能看到泰山全貌的某个地方瞭望泰山的。不仅写出了泰山的地理特点,而且写出了它的高度与广度。

    第三句是“造化钟神秀”。这句妙在承上启下。说它承上,是因为诗人要告诉读者“青未了”的根据;说它启下,是因为诗人下面要写大自然究竟把怎样的“神秀”集中到泰山身上。

    第四句是“阴阳割昏晓”。这句写大自然集中到泰山身上的第一种神奇与秀美。那就是让泰山展现出的面容是独特的:当山的南面正是阳光普照时,山的北面却暗暗然如同黄昏一般了。而且,一个“割”字,就把大自然写活了,给读者的感觉似乎是,大自然手里握着神刀,把那么庞大的泰山一下子裁成两半。这显然又用了拟人的手法,于是,诗人有意无意地让大自然有了情感,好像它真的对泰山情有独钟。这种奇特的想象与潇洒的语言,唐诗中不能说没有,但绝对是罕见的。

    第五句是“荡胸生曾云”。这是大自然赐予泰山的第二种神奇与秀美。这句诗是倒句(即倒装句),顺句应是“曾云生荡胸”,意思是层层叠叠的云雾从山中生出,忽东忽西、飘来飘去,令人心胸也随着起伏荡漾。这层层叠叠的云雾岂不是同望山人融为一体了吗?请看,在我们看来,很难学会的情景交融的写法,在杜甫的笔下便成了轻而易举的事情了。

    第六句是“决眦入归鸟”。这句诗我看到好多解释。有的解释说:“目光追随归鸟;入,受到眼里,即看到。”有的说:“人目眦决裂,入鸟之归处,言所望之远也。”上述解释恐怕不妥。我觉得“决眦入归鸟”也是倒句,顺句应是“决眦鸟归入”或是“决眦鸟入归”。意思是用力睁大眼睛凝望那群鸟飞进(回)山林,回(进入)到窝中。“决眦”二字,形象地写出了诗人在这从未感受过的山鸟归林的景观面前陶醉的样子;“入归鸟”三个字,更写出了诗人不仅要极目群鸟飞翔着、鸣叫着进入山林,而且要真真切切欣赏飞入山林的鸟儿们怎样一个一个回到各自的安乐窝中。这便是描写大自然赐予泰山的第三种神奇与秀美。而诗人在描写泰山神奇与秀美的同时,他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也就蕴含于其中了。

    第七、八两句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两句,是画龙点睛之笔。对这两句,历代评论家并无本质的分歧,都认为这两句诗表现了杜甫志存高远的胸怀,是他居高临下、雄视一切那种气势的绝响。“会当”就是一定要,只两个字,就写出诗人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坚强意志;而“凌绝顶”也只三个字,就表现出诗人所追求的是人生的最高峰。这会使今天的读者想到林则徐少年时的豪言壮语:“山登绝顶我为峰。”

    至于这首诗的结句“一览众山小”,那更是诗人望岳时心中腾起的海阔天空的美好想象。

    逐句分析之后,还想简要说说这首诗在写作艺术上的特点。

    1.这首诗从结构上来说,可分三个部分:第一句用设问的手法统领下文;第二句到第六句,用景物描写的手法回答第一句的问题;最后两句则是直抒胸臆,倾吐诗人远望泰山后激荡不已的心声。全诗上下贯通,环环紧扣,一气呵成。

    2.用典而了无痕迹。这首诗用了好几个典故,知道的读者会觉得奇妙无穷;不知道的读者,也会读出诗人要表达的思想与情感来。因为所用语句不仅通俗易懂,而且都是诗中的有机组成成分。比如,“齐鲁青未了”就源于《史记·货殖传》:“泰山之阳则鲁,其阴则齐。”再如,“一览众山小”则源于《扬子法言》:“登东岳者,然后知众山之峛崺(读lǐ yǐ,连绵)也。”

    3.善于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表达人与事物的特点。比如,“齐鲁青未了”,用了摹绘兼夸张的手法,突出了泰山绿色的连绵不断与无边无际;“阴阳割昏晓”,则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大自然的神奇与力量;而“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又是用倒装兼对偶的手法,写出了泰山使人身心愉悦而畅快的魅力。

    4.善于炼字。如,一个“钟”字,把大自然写成了恋人,使之有了恋人那样的专注与真情;一个“割”字,把大自然写成了匠人,使之有了匠人一般的智慧与巧手。

    总之,这首诗的确写出了惊人之语,体现了他“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精神。

    纵观杜甫的一生,由于种种原因,在为官方面未见其有大的作为,但在忧国忧民方面,在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方面,同期的诗人是无法与他相比的。至于说到诗的造诣,毫不夸张地说:杜甫真的是登峰造极了,他所写的“一览众山小”的理想,也真的变成了现实!

[阅读全文]...
  • 《我爱你*》歌词及创作背景

  • 我爱你,创作
  • 《我爱你*》歌词及创作背景

      《我爱你*》是陈冲主演的电影《海外赤子》的一首经典插曲。创作于1979年。歌曲《我爱你*》把海外游子眷念祖国的无限深情抒发得淋漓尽致。下面由小编为大家分享《我爱你*》歌词及创作背景。希望能帮到你。

      一、歌词

      百灵鸟从蓝天飞过。

      我爱你*

      我爱你*。我爱你*

      我爱你春天蓬勃的秧苗。

      我爱你秋日金黄的硕果

      我爱你青松气质。

      我爱你红梅品格

      我爱你家乡的甜蔗。

      好像乳汁滋润着我的心窝

      我爱你*。我爱你*

      我要把最美的歌儿献给你。

      我的母亲我的祖国

      我爱你*。我爱你*

      我爱你碧波滚滚的南海。

      我爱你白雪飘飘的北国

      我爱你森林无边。

      我爱你群山巍峨

      我爱你淙淙的小河。

      荡着清波从我的梦中流过

      我爱你*。我爱你*

      我要把美好的青春献给你。

      我的母亲我的祖国

      啊······我要把美好的青春献给你。

      我的母亲我的祖国

      二、创作背景

      歌词创作

      瞿琮喜欢文学,从小就接触了《美丽的美国》《我们的法兰西》等歌颂祖国的作品。他告诉自己:要写一首歌颂*的歌。

      1972年,瞿琮开始构思《我爱你,*》的.歌词。1976年前后,他完成了《我爱你,*》的初稿。1978年,胡冰创作了电影文学剧本《海外赤子》,他通过瞿琮的夫人彭素找到了瞿琮。于是,瞿琮有机会为电影写了十首歌曲,其中九首,都是根据剧情创作的,只有《我爱你,*》一首是为剧中人陈冲饰演的黄思华)选用的。

      送审过程中,制片方提出了两点意见:一是第一和第二段歌词的顺序要调换一下,因为由虚而实他们觉得镜头不好展现;二是他们觉得“我爱你,*”用的是第三人称,应该改一为“我爱你,祖国”。瞿琮同意将两个段落的顺序调换,但坚持歌曲名称必须是“我爱你,*”。

      瞿琮通过该曲获得了10元钱稿酬,他于1979年国庆日前发表了歌词。

      曲谱创作

      制作组用了一个月时间挑选作曲人选,经过反复聆听、比较,选择了郑秋枫。郑秋枫为《我爱你,*》谱曲只用了一两个小时,但准备的时间很长。他花了*一个月的时间在海南岛兴隆农场体验生活,为的是感受归侨真实的生活,寻找灵感。他在创作中尝试把马来西亚的一种音乐特点移植过来,给人一种新鲜感。

      三、歌曲鉴赏

      《我爱你,*》歌词采用*传统词律“赋比兴”的写作手法,一咏三叹,字句凝练。运用叠句、排比等手法,对祖国的春苗秋果、森林山川、田园庄稼等作了形象的描绘和细腻的刻画,表达了海外游子对祖国的满腔炽热和真挚的爱国主义情感。歌曲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引子性质的乐段,节奏较自由,气息宽广,音调明亮、高亢,旋律起伏跌宕,把人们引入百灵鸟凌空俯瞰大地而引吭高歌的艺术境界。第二部分是歌曲的主体部分,节奏较*缓,旋律逐层上升,委婉、深沉而又内在,铺展了一幅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画卷,使“我爱你,*”的主题思想不断深化。第三部分是结尾乐段,经过两个衬词“啊”的抒发,引向歌曲的最高潮。末尾句“我的母亲,我的祖国”在高音区结束,倾泻出海外儿女对祖国满腔炽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曲调起伏迂回,节奏自由悠长、与第一部分相呼应。

      尽管歌词质朴无华,却有动人心魄的激情。这曲《我爱你,*》把海外游子眷念祖国的无限深情抒发得淋漓尽致。每当唱起这首歌,都能让人体验到一派喷涌而出的激情,让每一个炎黄子孙心中都荡漾着对祖国的崇高之爱。

[阅读全文]...
  • 苏轼水调歌头创作背景

  • 创作,苏轼,阅读
  • 苏轼水调歌头创作背景

      全词意境豪放而阔大,情怀乐观而旷达,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对人间的眷恋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苏轼水调歌头创作背景,欢迎来参考!

      水调歌头

      苏轼

      明月几时有,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注:《水浒施恩三人死囚牢 武松大闹飞云浦》(上海古籍出版社《水浒传》266页)中曾出现过词曲,下片首句为“高卷珠帘”,其余相同。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北宋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注释】

      (1) 把酒:端起酒杯。

      (2) 宫阙:宫殿。

      (3) 今夕是何年:古代神话传说,天上只三日,世间已千年。古人认为天上神仙世界年月的编排与人间是不相同的。 所以作者有此一问。

      (4) 乘风归去:驾著风,回到天上去。作者在这里浪漫地认为自己是下凡的神仙。

      (5) 琼楼玉宇:白玉砌成的楼阁,相传月亮上有这样美丽建筑。 指月宫。

      (6) 不胜:忍受不住。

      (7) 弄清影,在月光下起舞,自己的影子也翻动不已,仿佛自己和影子一起嬉戏。

      (8) 朱阁:朱红色的楼阁。

      (9) 绮户:刻有纹饰门窗。

      (10)照无眠:照著有心事的睡不着的人。

      (11)婵娟:美丽的月光,代指月亮。

      另注:

      (12)大曲《水调歌》的首段,故曰“歌头”。双调,九十五字,*韵。

      (13)丙辰: 熙宁九年(1076)。苏辙字子由。

      (14)李白《把酒问天》:“青天有月来几时? 我今停杯一问之。”

      (15)牛僧孺《周秦行纪》:“共道人间惆怅事,不知今夕 是何年。”

      (16)司马光《温公诗话》记石曼卿诗:“月如无恨月长圆。”

      (17)[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化用李白<<把酒问月>>诗句"青天明月来几时,我欲停杯一问之".把,握着

      (18)起舞弄清影:在月下起舞,身影摇曳.

      (19)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照进雕花的窗户,照到不眠的人.绮户,装饰着花纹或图案的窗户.

      (20)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月亮不应对人间有什么遗憾,为什么总是在人然后离别之时圆呢?

      (21)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希望人们都能身体康健,即使相隔千里,也可共同沐浴在同样的月光中.婵娟,指月亮.

      【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这一时期,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展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这一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转眼已七年未得团聚了。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很明显,这首词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一方面,说明作者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当时虽已41岁,并且身处远离京都的密州,政治上很不得意,但他对现实、对理想仍充满了信心;另方面,由于政治失意,理想不能实现,才能不得施展,因而对现实产生一种强烈的不满,滋长了消极避世的思想感情。不过,贯穿始终的却是词中所表现出的那种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在大自然的景物中,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她很容易启发人们的艺术联想。一钩新月,可联想到初生的萌芽事物;一轮满月,可联想到美好的团圆生活;月亮的皎洁,让人联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在月亮这一意象上集中了人类多少美好的憧憬与理想!苏轼是一位性格豪放、气质浪漫的诗人,当他抬头遥望中秋明月时,其思想情感犹如长上了翅膀,天上人间自由翱翔。

      上片写中秋赏月,因月而引发出对天上仙境的奇想。起句奇崛异常,词人用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把酒问月》)诗意,用一问句把读者引入时间、空间这一带有哲理意味的广阔世界。词人的提问,似乎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伊始,又好像是在赞叹中秋的美景、造化的巧妙。其中蕴涵了词人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之情。作者之所以要化用李白诗意,一是李白的咏月诗流传甚广,二是苏轼经常以李白自比,这里也暗含此意。李诗语气比较舒缓,苏词改成设问句以后,便显得峭拔突兀。苏轼将青天作为朋友,把酒相问,显示了豪放的性格与不凡的气魄。“不知”二句承前设疑,引导读者对宇宙人生这一类大问题进行思考。“天上宫阙”承“明月”,“今夕是何年”承“几时有”,针线细密。继续设疑,也将对明月的赞美向往之情推进了一层。设问、思考而又不得其解,于是又产生了“我欲乘风归去”的遐想。李白被称为“谪仙”,苏轼也被人称之为“坡仙”。词人至此突发奇想,打算回到“天上”老家,一探这时空千古奥秘。苏轼生*自视甚高,以“谪仙”自居,所以他当然能御风回家,看看人间“今夕”又是天上的何年?仙境是否胜过人间?词人之所以有这种脱离人世、超越自然的奇想,一方面来自他对宇宙奥秘的好奇,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来自对现实人间的不满。人世间有如此多的不称心、不满意之事,迫使词人幻想摆脱这烦恼人世,到琼楼玉宇中去过逍遥自在的神仙生活。苏轼后来贬官到黄州,时时有类似的奇想,所谓“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然后以及《前赤壁赋》描写自己在月下泛舟时那种飘然欲仙的感觉,皆产生于共同的思想基础。然而,在词中这仅仅是一种打算,未及展开,便被另一种相反的思想打断:“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两句急转直下,天上的“琼楼玉宇”虽然富丽堂皇,美好非凡,但那里高寒难耐,不可久居。词人故意找出天上的美中不足,然后来坚定自己留在人间的决心。一正一反,更表露出词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同时,这里依然在写中秋月景,读者可以体会到月亮的美好,以及月光的寒气逼人。这一转折,写出词人既留恋人间又向往天上的矛盾心理。这种矛盾能够更深刻地说明词人留恋人世、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显示了词人开阔的心胸与超远的志向,因此为歌词带来一种旷达的作风。“高处不胜寒”并非作者不愿归去的根本原因,“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才是根本之所在。然后与其飞往高寒的月宫,还不如留在人间,在月光下起舞,最起码还可以与自己清影为伴。从“我欲”到“又恐”至“何似”的心理转折开阖中,展示了苏轼情感的波澜起伏。他终于从幻觉回到现实,在出世与入世的矛盾纠葛中,入世思想最终占了上风。“何似在人间”是毫无疑问的'肯定,然后雄健的笔力显示了情感的强烈。

      作品鉴赏

      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遗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词前小序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丙辰年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直到天亮,于是创作了这首《水调歌头》。苏轼一生,以崇高儒学、讲究实务为主。但他也“龆龀好道”,中年以后,又曾表示过“皈依佛僧”,是经常处在儒释道的纠葛当中的。每当挫折失意之际,则老庄思想上升,借以帮助自己解释穷通进退的困惑。熙宁四年(1071年),他以开封府推官通判杭州,是为了权且避开汴京政争的漩涡。熙宁七年(1074年)调知密州,虽说出于自愿,实质上仍是处于外放冷遇的地位。尽管当时“面貌加丰”,颇有一些旷达表现,也难以遮掩深藏内心的郁愤。这首中秋词,正是此种宦途险恶体验的升华与总结。“大醉”遣怀是主,“兼怀子由”是辅。对于一贯秉持“尊主*”节操的作者来说,手足分离和私情,比起廷忧边患的国势来说,毕竟属于次要的伦理负荷。此点在题序中并有深微的提示。

      人类在月亮这一意象上集中了无限美好的憧憬与理想。苏轼是一位性格豪放、气质浪漫的文学家,当他抬头遥望中秋明月时,其思想情感犹如长上了翅膀,天上人间自由翱翔。反映到词里,遂形成了一种豪放洒脱的风格。

      此词上片望月,既怀逸兴壮思,高接混茫,而又脚踏实地,自具雅量高致。一开始就提出一个问题:“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一细节与屈原的《天问》和李白的《把酒问月》有相似之处。其问之痴迷、想之逸尘,确实是有一种类似的精、气、神贯注在里面。从创作动因上来说,屈原《天问》洋洋170余问的磅礴诗情,是在他被放逐后彷徨山泽、经历陵陆,在楚先王庙及公卿祠堂仰见“图画天地山川神灵”及“古贤圣怪物行事”后“呵而问之”的(王逸《楚辞章句·天问序》)。是情景触碰激荡的产物。李白的《把酒问月》诗自注是:“故人贾淳令予问之。”当也是即兴遣怀之作。苏轼此词正如小序中所言是中秋望月,欢饮达旦后的狂想之曲,亦属“伫兴之作”(王国维《人间词话》)。它们都有起得突兀、问得离奇的特点。从创作心理上来说,屈原在步入先王庙堂之前就已经是“嗟号昊旻,仰天叹息”(王逸《楚辞章句·天问序》),处于情感迷狂的精神状态,故呵问青天,“似痴非痴,愤极悲极”(胡浚源《楚辞新注求确》)。李白是“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把酒问月》),那种因失意怅惘的郁勃意绪,也是鼻息可闻的。苏轼此词作于丙辰年,时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自请外任密州。既有对朝廷政局的强烈关注,又有期望重返汴京的复杂心情,故时逢中秋,一饮而醉,意兴在阑珊中饶有律动。三人的创作心理实是脉络暗通的。苏轼把青天当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问,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李白的《把酒问月》诗说:“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不过李白这里的语气比较舒缓,苏轼因为是想飞往月宫,所以语气更关注、更迫切。“明月几时有?”这个问题好像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起源;又好像是在惊叹造化的巧妙,可以从中感受到诗人对明月的赞美与向往。

      接下来两句:“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把对于明月的赞美与向往之情更推进了一层。从明月诞生的时候起到现在已经过去许多年了,不知道在月宫里今晚是一个什么日子。诗人想象那一定是一个好日子,所以月才这样圆、这样亮。他很想去看一看,所以接着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唐人称李白为“谪仙”,黄庭坚则称苏轼与李白为“两谪仙”,苏轼自己也设想前生是月中人,因而起 “乘风归去”之想。他想乘风飞向月宫,又怕那里的琼楼玉宇太高了,受不住那儿的寒冷。“琼楼玉宇”,语出《大业拾遗记》:“瞿乾祐于江岸玩月,或谓此中何有?瞿笑曰:‘可随我观之。’俄见月规半天,琼楼玉宇烂然。”“不胜寒”,暗用《明皇杂录》中的典故:八月十五日夜,叶静能邀明皇游月宫。临行,叶叫他穿皮衣。到月宫,果然冷得难以支持。这几句明写月宫的高寒,暗示月光的皎洁,把那种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十分含蓄地写了出来。这里还有两个字值得注意,就是“我欲乘风归去”的“归去”。也许是因为苏轼对明月十分向往,早已把那里当成自己的归宿了。从苏轼的思想看来,他受道家的影响较深,抱着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又喜欢道教的养生之术,所以常有出世登仙的想法。他的《前赤壁赋》描写月下泛舟时那种飘飘欲仙的感觉说:“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也是由望月而想到登仙,可以和这首词互相印证。词人之所以有这种脱离人世、超越自然的奇想,一方面来自他对宇宙奥秘的好奇,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来自对现实人间的不满。人世间有如此多的不称心、不满意之事,迫使词人幻想摆脱这烦恼人世,到琼楼玉宇中去过逍遥自在的神仙生活。苏轼后来贬官到黄州,时时有类似的奇想,所谓“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然而,在词中这仅仅是一种打算,未及展开,便被另一种相反的思想打断:“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两句急转直下,天上的“琼楼玉宇”虽然富丽堂皇,美好非凡,但那里高寒难耐,不可久居。词人故意找出天上的美中不足,来坚定自己留在人间的决心。一正一反,更表露出词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同时,这里依然在写中秋月景,读者可以体会到月亮的美好,以及月光的寒气逼人。这一转折,写出词人既留恋人间又向往天上的矛盾心理。这种矛盾能够更深刻地说明词人留恋人世、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显示了词人开阔的心胸与超远的志向,因此为歌词带来一种旷达的作风。

      但苏轼毕竟更热爱人间的生活,“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与其飞往高寒的月宫,还不如留在人间趁着月光起舞呢!“清影”,是指月光之下自己清朗的身影。“起舞弄清影”,是与自己的清影为伴,一起舞蹈嬉戏的意思。李白《月下独酌》说:“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苏轼的“起舞弄清影”就是从这里脱胎出来的。“高处不胜寒”并非作者不愿归去的根本原因,“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才是根本之所在。与其飞往高寒的月宫,还不如留在人间,在月光下起舞,最起码还可以与自己清影为伴。这首词从幻想上天写起,写到这里又回到热爱人间的感情上来。从“我欲”到“又恐”至“何似”的心理转折开阖中,展示了苏轼情感的波澜起伏。他终于从幻觉回到现实,在出世与入世的矛盾纠葛中,入世思想最终占了上风。“何似在人间”是毫无疑问的肯定,雄健的笔力显示了情感的强烈。

      下片怀人,即兼怀子由,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同时感念人生的离合无常。“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这里既指自己怀念弟弟的深情,又可以泛指那些中秋佳节因不能与亲人团圆以至难以入眠的一切离人。“无眠”是泛指那些因为不能和亲人团圆而感到忧伤,以致不能入睡的人。词人无理地埋怨明月说:“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相形之下,更加重了离人的愁苦了。这是埋怨明月故意与人为难。

      接着,诗人把笔锋一转,说出了一番宽慰的话来为明月开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三句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做了高度的概括。从语气上,好像是代明月回答前面的提问;从结构上,又是推开一层,从人、月对立过渡到人、月融合。为月亮开脱,实质上还是为了强调对人事的达观,同时寄托对未来的希望。因为,月有圆时,人也有相聚之时。很有哲理意味。

      词的最后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婵娟”是美好的样子,这里指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共婵娟”就是共明月的意思,典故出自南朝谢庄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既然人间的离别是难免的,那么只要亲人长久健在,即使远隔千里也还可以通过普照世界的明月把两地联系起来,把彼此的心沟通在一起。“但愿人长久”,是要突破时间的局限;“千里共婵娟”,是要打通空间的阻隔。让对于明月的共同的爱把彼此分离的人结合在一起。古人有“神交”的说法,要好的朋友天各一方,不能见面,却能以精神相通。“千里共婵娟”也可以说是一种神交了,这两句并非一般的自我安慰和共勉,而是表现了作者处理时间、空间以及人生这样一些重大问题所持的态度,充分显示出词人精神境界的丰富博大。王勃有两句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意味深长,传为佳句,与“千里共婵娟”有异曲同工之妙。另外,张九龄的《望月怀远》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杜牧的《秋霁寄远》说:“唯应待明月,千里与君同。”都可以互相参看。但愿人人年年*安,相隔千里也能共享着美好的月光,表达了作者的祝福和对亲人的思念,表现了作者旷达的态度和乐观的精神。苏轼就是把前人的诗意化解到自己的作品中,熔铸成一种普遍性的情感。正如词前小序所说,这首词表达了对弟弟苏辙的怀念之情,但并不限于此。可以说这首词是苏轼在中秋之夜,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表示的美好祝愿。

      此篇是苏词代表作之一。从艺术成就上看,它构思奇拔,蹊径独辟,极富浪漫主义色彩,是历来公认的中秋词中的绝唱。从表现方面来说,词的前半纵写,后半横叙。上片高屋建瓴,下片峰回路转。前半是对历代神话的推陈出新,也是对魏晋六朝仙诗的递嬗发展。后半纯用白描,人月双及。它名为演绎物理,实则阐释人事。笔致错综回环,摇曳多姿。从布局方面来说,上片凌空而起,入处似虚;下片波澜层叠,返虚转实。最后虚实交错,纡徐作结。全词设景清丽雄阔,以咏月为中心表达了游仙“归去”与直舞“人间”、离欲与入世的矛盾和困惑,以及旷达自适,人生长久的乐观枋度和美好愿望,极富哲理与人情。立意高远,构思新颖,意境清新如画。最后以旷达情怀收束,是词人情怀的自然流露。情韵兼胜,境界壮美,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此词全篇皆是佳句,典型地体现出苏词清雄旷达的风格。

      作者既标举了“ 绝尘寰的宇宙意识”,又摒弃那种“在神奇的永恒面前的错愕”情态(闻一多评《春江花月夜》语)。他并不完全超然地对待自然界的变化发展,而是努力从自然规律中寻求“随缘自娱”的生活意义。所以,尽管这首词基本上是一种情怀寥落的秋的吟咏,读来却并不缺乏“触处生春”、引人向上的韵致。

      对于这首《水调歌头》历来都是推崇备至。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认为此词是写中秋的词里最好的一首。这首词仿佛是与明月的对话,在对话中探讨着人生的意义。既有理趣,又有情趣,很耐人寻味。因此九百年来传诵不衰。吴潜《霜天晓角》:“且唱东坡《水调》,清露下,满襟雪。”《水浒传》第三十回写八月十五“可唱个中秋对月对景的曲儿”,唱的就是这 “一支东坡学士中秋《水调歌》。”可见宋元时传唱之盛。全词意境豪放而阔大,情怀乐观而旷达,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对人间的眷恋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潇洒的风格和行云流水一般的语言,能给人们以健康的美学享受。

      名家评论

[阅读全文]...
  • 经典歌词及创作背景

  • 经典,创作
  •   很多小伙伴都喜欢听的歌曲,那你知道他歌曲的创作背景吗?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陈奕歌词及创作背景,供大家参阅!

      (陈伟/林夕):EASON“新生活”时代的作品,唱出一个失恋者消极的心理,EASON的唱腔和嗓音也如失恋者般,悲惨,凄凉,无奈。我就纳闷:那个时候的EASON已经颇具实力,唱的歌甚至形象都蛮商业大众,但为什么他就是红不起来!?(爆怒!)

      经典歌词:连梦里也会觉得快乐难求,连泪光都光不过黑夜尽头,不过,不过我不用难受,象我对你也不敢讲永久,连天都知这琐碎悲哀背后,Oh~~no 一切都不算得罕有!

      (Eric Kwok/林夕):EASON真正意义上的成名曲,1999年末红遍全港,Eric Kwok/林夕超黄金阵容的超级金曲,旋律美妙轻盈,MV中EASON独自在灯火辉煌的游乐场里发着幸福的神经质。

      经典歌词:天荒地老留连在摩天轮,在高处凝望世界流动,失落之处仍然会笑着哭,人间的跌荡默默迎送;当生命似留连在摩天轮,幸福处随时吻到星空,惊栗之处仍能与你互拥,仿佛游戏之中忘掉轻重。

      (柳重言/林夕):1998年香港商台“叱咤乐坛流行榜”至尊唱片大奖《天佑爱人》中的第一主打,不单单是在香港,这首歌甚至在马来西亚FM电台排行榜连续冠军数周。MV中还算很稚嫩的EASON领着一群小孩,拎着装金鱼的塑料带一起合唱。

      经典歌词:天佑我的爱人,这日明天一世把他宠爱,天佑我的爱人,有他不再觉得生命无奈,敢爱…你是我将来不舍不弃,每一明天爱着你。

      (柳重言/林振强):《每一个明天》前传,取自同一段录象的MV,相似的旋律和一样励志的歌词。《天佑爱人》时代的EASON唱着商业化,大众化的励志情歌走进每一个人的心。

      经典歌词:若问世界谁无双,会令昨天明天也闪亮,定是答你从无双,多么感激竟然有一双我俩。一世庆祝整个地球上,亿个背影但和你碰上,想说你知整个地球上,没人可使我更想奔向。

      (林健华/林夕):相当早的作品,也是让EASON初步为人所知的作品,水准很高,就是这首歌让人们认可了他新人唱歌比赛冠军的实力。

      经典歌词:长路漫漫是如何走过,宁愿让乐极忘形的我,离时代远远没人间烟火,毫无代价唱最幸福的歌,愿我可~~~~

      (陈建宁,陈政卿/许常德):带着1998香港“四*颁卓越表现大奖”和“十大”之“飞跃大奖银奖”,上华1999年力捧EASON为“华语乐坛最期待新人”,但〈婚礼的祝福〉销量**,反响一般,让香港乐坛小霸王EASON进军台湾的计划受阻,从那时侯开始EASON也对国语市场产生了恐惧。至今仍想不透EASON那次失败的原因,因为〈婚礼的祝福〉无论是制作还是歌手的表现都有一定的水准,3只主打歌都十分优秀,第一主打〈婚礼的祝福〉让EASON走进很多内地朋友的心里,占领了他们的耳朵,灵感来自EASON亲身经历的歌词也钩起听者的同情,甚至催有些人泪下!

      经典歌词:我的请贴是你的喜贴,你要的一切如今都变成我的心碎,你总是太清醒,我始终喝不醉,连祝福你还逼我给;你的喜贴是我的请贴,你要我举杯我只能回敬我的崩溃,在场的都知道,你我曾那么好,如今整颗心都碎了,你还要我微笑…

      (曲/词:伍乐城/林夕):个人最喜欢的作品,从轻到重,EASON都演绎得十分完美,MV也配合歌词中的情节,十分情纯。

      经典歌词:多么妒忌你昨日同过的窗,早些看着你美丽模样,对你天真的赞赏……从头细看,你六岁当天,已是我偶像。

      (柳重言/林振强):轻松愉快的小品,悠扬的旋律,轻快的吉他和鼓点,再配上EASON眯着眼拌着笑的哼唱,任谁听了都会随着歌曲飘,飘,飘,飘……

      经典歌词:飘飘飘,飘进你风采,无论我如何不好你亦全部装载,把你的纯真抹我的尘艾,让这俗人重见精彩,天地可爱……

      EASON离开华星前的最后一张专集〈Nothing Really Matters〉水准极高,曲风多元,但是华星几乎没有为其做任何宣传,只怕EASON红上加红便宜了其新东家EEG,〈黑夜不再来〉在这种情况下依然横扫香港各大小排行榜相当不简单,一部分原因是托了电影〈12夜〉的福,〈12夜〉也因为有了这首歌而更加深刻。

      经典歌词:嫌弃你,想再会,被丢低,想反悔,谁叫我要靠别人待薄才配?熟悉的想讲再会,陌生的都很匹配,难怪我永远怀念飞灰,如何不后悔?

      (林健华/林夕):入行已经有一段时间,不再是菜鸟;名气还不够响,还不是明星。那时侯的正经历着这样的尴尬,专集〈与我常在〉的销量和反响虽然还是不温不火,但其中确实有一些佳作,首推〈与我常在〉,那时侯的EASON就是太普通,歌普通,形象普通,就算唱工不普通也不被人们注意,这首歌在不温不火中表现得不错,成为EASON早期的代表作之一。

      经典歌词:除非你是我,才能与我常在……除非你是我,才能昼夜同在……

[阅读全文]...
  • 《风车少年》创作背景

  • 少年,创作
  • 关于《风车少年》,对于70后的我,一直意念中把自己真当做那个少年。

      心里不老,才真的不老,心里不服输,心里不服气,正义会被*压制。

      于是,采风,采着采着;会踩到挡脚的石头,不过现在已经叫垫脚石了。

      社会的进步不是在期待中,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一个道理,要赋予行动。

      有时候,行动比想象,比理想更珍贵;需要勇气,需要敢于跳出来的勇敢。

      这么多年,以笔为喙,啄食森林中的败虫几多,同时也在清理着自身肌肤。

      原玉《风车少年》 采风

      我是小小风车少年,风带我一道自由去旅行,

      想怎样就怎样,随意点拔,随缘尽兴,

      只是少年梦想里的一道大餐而己,没成想,竟在昨天真正体会到了。

      原因得从广开言路说起,在环城南路电信公司营业厅办理套餐变更,服务员态度一般,只不过班前少做准备,造成打印机故障。

      令客户左等右等,如此低效率而不表态,这不是我的态度,此后迅速拔通10000号,投诉,过程令我满意;相信结果更满意。

      审视自己,竟如塞万提斯笔下的唐吉坷德,

      提着一支铁茅,把风车当作申张的对象,我才不呢,手里有笔,有鼠标,今天广开言路的序幕开启,明天自由旅行的风车前行。

      耳畔至今仍存哗啦啦风声,电话那端回声......

      原作于2013年2月14日情人节

[阅读全文]...

相关词条

相关文章

示儿古诗创作的时代背景 - 句子

示儿古诗创作的时代背景 - 语录

示儿古诗创作的时代背景 - 说说

示儿古诗创作的时代背景 - 名言

示儿古诗创作的时代背景 - 诗词

示儿古诗创作的时代背景 - 祝福

示儿古诗创作的时代背景 - 心语

推荐词条

名著摘抄好段50字 描写小狗的摘抄 红星照耀中国摘抄好词 比喻句摘抄大全短一点 阅读摘抄400字左右 丁立梅美文摘抄 名家名篇摘抄200字 描写心情的摘抄 阅读名人名言大全摘抄 优美词段摘抄 励志段落摘抄300字 古风好句好段摘抄大全 2017最新人物素材摘抄 桐花摘抄 长征摘抄赏析 励志佳句摘抄大全 文言文大全摘抄短一点 飞向太空港摘抄 读书笔记好吃好句摘抄 红楼梦的摘抄加赏析 小学生短文摘抄 好吃好句好段摘抄大全 语文摘抄高中名人名言 杂文精选摘抄 摘抄感悟200字左右 美段摘抄200字加赏析 古文观止摘抄和赏析 童年好词好句摘抄大全 红岩好句摘抄大全 议论文优秀语段摘抄 摘抄大全20字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