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放一首容易了落日熔金的古诗 >

放一首容易了落日熔金的古诗

关于放一首容易了落日熔金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放一首容易了落日熔金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放一首容易了落日熔金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放一首容易了落日熔金的古诗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句子:即与放一首容易了落日熔金的古诗相关的句子。
语录:即与放一首容易了落日熔金的古诗相关的名人语录
说说:即与放一首容易了落日熔金的古诗相关的qq说说、微信朋友圈说说。
名言:即与放一首容易了落日熔金的古诗相关的名人名言、书籍名言。
诗词:即与放一首容易了落日熔金的古诗相关的古诗词、现代诗词、千古名句。
祝福语:即与放一首容易了落日熔金的古诗相关的祝福祝贺词。
心语:即与放一首容易了落日熔金的古诗相关的早安、晚安朋友圈心语。

  • 李清照词《永遇乐·落日熔金》赏析

  • 李清照,落日,诗人
  • 李清照词《永遇乐·落日熔金》赏析

      《永遇乐·落日熔金》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创作的一首词。此词以对比手法,写了北宋京城汴京和南宋京城临安元宵节的情景,借以抒发自己的故国之思,并含蓄地表现了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的不满。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李清照词《永遇乐·落日熔金》赏析,希望大家喜欢!

      永遇乐 〔南宋〕李清照

      落日镕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

      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

      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作品赏析】

      《永遇乐》是李清照晚年避难江南时的作品,写她在一次元宵节时的感受。李清照是宋代一位杰出的女作家(本刊第一期对她的生*有过简要的介绍),她的早年生活比较安定舒适,作品也多写婚后的生活,尤其是同她丈夫赵明诚短期分离时的“离愁别苦”,这些作品感情真挚,形式优美,风格清新,语言自然,有较高的艺术成就。内容则大都局限在个人感情的小圈子里,缺乏深厚的社会内容。到她四十四岁时,金兵入侵,宋室南渡,她同赵明诚一起仓皇南逃,不久明诚因病逝世,她便只得只身流亡,既遭到国破家亡之痛,又身受颠沛流离之苦。这就使得她后期的作品渗透了深沉的故国之思。这种感情,在诗文中表达得比较直率,如《上枢密韩公、工部尚书胡公》中的“子孙南渡今几年,飘流遂与流人伍。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青州一抔土”;又如《打马赋》的“乱辞”中的“佛狸定见卯年死,贵贱纷纷尚流徙,满眼骅骝及?耳,时危安得真致此”等等。而在词中则表达得比较含蓄委婉。《永遇乐》便是其中颇负盛名的一首。

      词的上片写元宵佳节寓居异乡的悲凉心情,着重对比客观现实的欢快和她主观心情的凄凉。起始二句“落日熔金,暮云合璧”,写晚晴,正是度节日的好天气,意境开阔,色彩绚丽。紧接“人在何处”四字,点出自己的处境:飘泊异乡,无家可归,同吉日良辰形成鲜明对照。(这里的“人”,有的评论者认为指李清照所怀念的亲人,从文意上看,似不如指作者自己为好。)前三句写当时的天气,次三句写当时的季节,“染柳烟浓,吹梅笛怨”,点出时令是初春。上句从视觉着眼,写早春时节初生细柳被淡烟笼罩。下句从听觉落笔,通过笛声传来的哀怨曲调,联想到“砌下落梅如雪乱”的初春景色。四处充满春意,景色宜人,但在词人看来,毕竟“春意知几许”,还远不是很浓郁的。虽是“元宵佳节”,“融和天气”,可是这些年来国事的变化,身世的坎坷,使得女词人产生了“物是人非”、“好景不常”之感。所以在“融和天气”之后,立即指出“次第岂无风雨”的可能,在淡淡的春意中又掺进了浓浓的隐忧。以上三小节结构相类,都是两个四字句,是实写,写客观景色的宜人,紧接着一个问句,反衬出主观的不同感受。归结到本篇的主题:身逢佳节,天气虽好,却无心赏玩。因此,虽然有“酒朋诗侣”用“香车宝马”来邀请她去观灯赏月,也只好婉言辞谢了。表面上的理由是怕碰上“风雨”,实际是国难当前,早已失去了赏灯玩月的心情。如果是在太*盛世的当年,情况就大不相同了。这样,诗人很自然地转到当年汴京欢度节日的回忆上来。

      词的下片着重用作者南渡前在汴京过元宵佳节的欢乐心情,来同当前的凄凉景象作对比。“中州”指北宋都城汴京,即今河南省开封市;“三五”,指正月十五日,即元宵节。当时宋王朝为了点缀太*,在元宵节极尽铺张之能事。据《大宋宣和遗事》记载,“从腊月初一直点灯到正月十六日”,真是“家家灯火,处处管弦”。其中提到宣和六年正月十四日夜的景象:“京师民有似云浪,尽头上带着玉梅、雪柳、闹蛾儿,直到鳌山看灯。”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正月十六日”条也有类似的记载。这首词里的“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写的正是作者当年同“闺门”女伴,心情愉快,盛装出游的情景。全是写实,并非虚构。可是,好景不常,金兵入侵,自己只落得飘流异地。如今人老了,憔悴了,白发蓬乱,虽又值佳节,又哪还有心思出外游赏呢?“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更反衬出词人伤感孤凄的心境。

      李清照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她的作品中曾经写到过她早年生活中欢乐的一面,如《点绛唇》写她少女时代荡秋千为戏,《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写她泛舟流连忘返,等等。从中可以看到一个性格爽朗、感情奔放的女性。但是,曾几何时,夫死之悲,亡国之痛,接踵而至,使得她的心情起了巨大的变化,以至她“试灯无意思,踏雪莫心情”(《临江仙》)。“双溪春尚好”,她也不愿去泛舟;虽值元宵佳节,又值“融和天气”,她也无心去观灯。不仅如此,她还是个关心国家大事、力主抗金的爱国志士。而当时的南宋王朝,妥协投降,苟且偷安,偏居东南一隅,一味寻欢作乐。从吴自牧《梦粱录》、周密《武林旧事》等书关于临安过元宵节的描写,可以看出,“大率仿宣和盛际,愈加精妙”(《武林旧事》:“元夕”条)。林升的♀临安邸》一诗:“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薰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写出了南宋时期统治阶级荒淫逸乐的生活以及广大人民对之不满的情绪。面对这样的现实,我们忧国伤时的女诗人,又安得而不愤懑、不忧心忡仲呢。因此,那些“酒朋诗侣”驾着“香车宝马”“来相召”,被她婉言谢绝了;而她躲到帘儿底下听到的仍然是游人的笑语。这里,在*淡的词句后面,既有用当年汴京繁华来反衬的今昔盛衰之感,又有用当前游人笑语来对比的人我苦乐之别,而在这种反衬对比之中,渗透着作者深沉的故国之思,赋予了这首词以深刻的社会意义。南宋末年爱国词人刘辰翁读了这首词,“为之涕下”,并按照它的调子填了一首具有强烈爱国情调的词,足见李易安的这首词的感人之深。

      这首词不仅情感真切动人,语言也很质朴自然。张端义在《贵耳集》中说:“易安居士,南渡来常怀京洛旧事。晚年赋元宵《永遇乐》词云:‘落日熔金,暮云合璧’,已自工致。至于‘染柳烟农,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气象更好。后叠云:‘于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皆以寻常语度入音律。炼句精巧则易,*淡入妙者难。山谷谓以故为新,以俗为雅者,易安先得之矣。”从上面的.分析看来,这个评语还是比较切合实际的。

      吴瞿安(梅)先生在《词学通论》中说:“大抵易安诸作,能疏俊而少沈着。即如《永遇乐》元宵词,人咸谓绝佳;此事感怀京洛,须有沉痛语方佳。词中如‘于今憔悴,风鬟雾鬓,怕向花间重去’,固是佳语,而上下文皆不称。上云‘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下云‘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皆太质率,明者自能辨之。”我们认为,吴氏对李清照这首词的评语是不够公允的。相反,作者在这首词的下片中,无论是用当年在汴京赏灯过节来作今昔对比也好,还是用今天的游人的欢乐来反衬自己的处境也好,都能更好地刻划出诗人当前的凄凉心情。真是语似*淡而实沉痛已极。

      【鉴赏】

      这首词是李清照晚年流落南方杭州,逢元宵节时的感旧之作。据张端义《贵耳集》卷上记载,李清照“易安居士李氏,赵明诚之妻。《金石录》亦笔削其间。南渡以来,常怀京、洛旧事,晚年赋元宵《永遇乐》词,词云:……”词中写了元宵节的今昔对照,“怀京洛旧事”,非仅可见自己的孤寂之情,而且可见对国家命运的盛衰之感,据记载,南宋末的爱国词人刘辰翁就是诵其词而深得其今昔之感,依其声而作的。

      在这首词中,李清照通过对中州盛日元宵佳节热闹景象和欢乐生活的回忆,与当前节日悲凉境遇和寂寞心情相对比,显示出自己生活环境的变化,流露出一种饱经忧患,今不如昔的感受以及对故国和故人的怀念之情。

      这首词的艺术特色与李清照的沧桑之感相对应,词中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上阕主要描写了今日元宵佳节,虽然是天气融和,但李清照心情凄苦,多年以来颠沛流离的境遇和深重的国破家亡的忧愁风雨,岂有陪伴朋友去观灯赏景的游兴呢?

      在上阕中,李清照先写元宵之日的入暮景色,夕阳之霞光犹如熔金之状,暮云弥漫,犹如壁玉相合,“落日熔金,暮云合壁”二句预示着一个可以尽情观灯的元宵之夜,但“人在何处?”一问,使忧患余生,漂泊他乡之感顿生,形成了景色与心情的强烈反差。接着“染柳烟浓,吹梅笛怨”二句可见早春已经降临,可“春意知几许?”一问,则又见暮年孤寂的心境中,实在是春意无多啊!“元宵佳节,融和天气”二句,明说天气之好,可是“次第岂无风雨?”则非仅在对比中担心风云突变,甚至隐寓世事难测了。“相召”而又“相谢”,热闹之中自甘寂寞。

      在这首词的艺术特色中,下阕是更加明显的对照。下阕主要描写了回忆北宋汴京元宵佳节的盛况。妇女们戴上镶着翡翠的帽儿,插着用金钱捻丝所制的迎春雪柳,精心打扮,结伴观灯,甚是热闹。最后又写现实:而今国事日非,自己已是垂暮之年,更无心梳洗打扮,懒得去灯前月下观赏游玩。

      在下阕中,李清照描写自己在汴京盛时,自己是有身份的女子,“闺门多暇”而喜应景,但是如今地位却一落千丈,虽然仍然是富家内眷“香车宝马”的相召,有“酒朋诗侣”的相邀,但“帘儿底下,听人笑语”,自非昔日的贵邸深院,丈夫去世多年,潦倒不堪,难免深感凄凉而无雅兴了。以上种种对比,使李清照的凄凉愁怨显得更加具体可感。

      这首词通过强烈而鲜明的对比,将李清照半世飘零、身老他乡的满腹辛酸,以及对故国沦亡的哀伤和沉痛悲戚的感情,表现得曲折婉转、回肠荡气。因此南宋末年的刘辰翁在《永遇乐》词序中云:“余自乙亥上元诵李易安《永遇乐》,为之涕下。今三年矣,每闻此词,辄不自堪。”由此可见,此词的影响之大,感人之深矣。

      宋词咏节序之作,多为应时应景。而李清照的这首词却以真情实感,哀乐衷其性,虑叹与乎情,此词虽然低沉了些,但表达却极其“真实”。这首词的语言也不是尽力去织绣,开头的对句可见工致,“染柳烟浓,吹梅笛怨”二句,颇有气象,而“次第岂无风雨”、“记得偏重三五”、“簇带争济楚”、“怕见夜间出去”等句,“如今憔悴,风鬟霜鬓”直至结尾数句,不避方言俗语,如叙家常,*淡却入律,通俗非庸陋,这在宋词中是别具一格的,这也是李清照写这首词的成功之处。

      下面我就用沈谦《填词杂说》中对李清照的一句评价来结束我这篇浅析文字:“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

      【名家评论】

      宋张端义《贵耳集》卷上:易安居士李氏,赵明诚之妻。《金石录》亦笔削其间。南渡以来,常怀京洛旧事。晚年赋《元宵·永遇乐》词云“落日熔金,暮云合璧”,已自工致。至于“染柳烟轻,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气象更好。后叠云:“于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皆以寻常语度人音律。炼句精巧则易,*淡人调者难。

      宋刘辰翁《须溪词》卷二:余自乙亥上元诵李易安《永遇乐》,为之涕下。今三年矣,每闻此词,辄不自堪。遂依其声,又托之易安自喻,虽辞情不及,而悲苦过之。“璧月初晴,黛云远澹,春事谁主。禁苑娇寒,湖堤倦暖,前度遽如许。香尘暗陌,华灯明昼,长是懒携手去。谁知道,断烟禁夜,满城似愁风雨。 宣和旧日,临安南渡,芳景犹自如故。缃帙流离,风鬟三五,能赋词最苦。江南无路,鄜州今夜,此苦又谁知否,空相对,残红无寐,满村社鼓。”余方痛海上元夕之*,邓中甫适和易安词至,遂以其事吊之……

      宋张炎《词源》卷下:至如李易安《永遇乐》云:“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此词亦自不恶。而以俚词歌于坐花醉月之际,似乎击缶韶外,良可叹也。

      明杨慎《词品》卷二:辛稼轩词“泛菊杯深,吹梅角暖”,盖用易安“染柳烟轻,吹梅笛怨”也。然稼轩改数字更工,不妨袭用。不然,岂盗狐白裘手邪?

      明徐士俊《古今词统》卷十二:(眉批)辛词“泛菊杯深,吹梅角暖”,与易安句法同。

      清沈雄《古今词话·词品》卷下:李易安“被冷香消新梦觉,不许愁人不起”,又“于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杨用修以其寻常语度人音律,殊为自然。

      清水瑢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集部词曲类一》:……张端义《贵耳集》极推其元宵词《永遇乐》、秋词《声声慢》,以为闰阁有此文笔,殆为间气,良非虚美。虽篇帙无多,固不能不宝而存之,为词家一大宗矣。

      清谢章铤《赌棋山庄集·词话卷三》……柳屯田“晓风残月”,文洁而体清;李易安“落日”“暮云”,虑周而藻密。综述性灵,敷写气象,盖骎骎乎大雅之林矣。

      清吴梅《词学通论·概论二》:大抵易安诸作,能疏俊而少沉着。即如《永遇乐》元宵词,人咸谓绝佳;此事感怀京、洛,须有沉痛语方佳。词中如“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向夜间出去”固是佳语,而上下文皆不称。上云“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下云“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皆太质率,明者自能辨之。

[阅读全文]...
  • 李清照《永遇乐·落日熔金》赏析

  • 李清照,落日,诗人
  • 李清照《永遇乐·落日熔金》赏析

      赏析,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李清照《永遇乐·落日熔金》原文及赏析,欢迎阅读。

      《永遇乐·落日熔金》

      宋 李清照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熔金 一作:镕金)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李清照《永遇乐·落日熔金》赏析

      《永遇乐》是词牌名,又名《消息》。一百四字,二十二句,前后片各四仄韵。李清照《永遇乐·落日熔金》这叙述了词人晚年在临安的一段生活。此时,南宋临时首都出现一片升*景象,人们又可以热闹地玩乐了,然而,李清照不愿与来邀的朋友到外间游玩,以此反映了自己在历尽沧桑以后的晚年的悲凉心境。全词如下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中州盛日,闺门多瑕,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云鬟雪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词的上片从眼前景物抒写心境。词首先写道:“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落日熔金”即指落日的颜色好像熔化的黄金。“合璧”即像璧玉一样合成一块。意思是说,落日已经是金光灿灿,像熔化的金水一般,暮云如碧玉一样晶莹鲜艳。景致如此美好,可我如今又置身于何地哪边?词人一开始设下三个疑问。从这三个设疑中,人们正可看出一个飘泊者的内心活动。特别是最后一句“人在何处”,直接进入写人,如此美好的环境,居然还发出了“我如今是在什么地方呵”的询问,可见,词人的内心的凄楚与失落。接着写道:“染柳烟浓,吹梅笛怨,” “染柳烟浓”透出暖和的春意。“吹梅笛怨”指笛子吹出《梅花落》曲幽怨的声音。词人这里描写的就是初春柳叶才刚出芽时,因为天气较暖,傍晚雾气低笼,柳便似罩在浓烟之中。“吹梅笛怨”暗示冬梅已残了,听见外面有人吹起笛子,因想起古代羌笛有《梅花落》曲。即使到了春天,而“春意知几许”?也就是说,听起来笛声凄怨,即使春色很浓,又能感受到多少春意啊?言下之意,在心情忧郁的情况下,不管有多少春意,自己也是没有心情去欣赏的。而这个疑问又恰好反映了她垂暮之年的心境。词人写道:“元宵佳节,融和天气。”这里是邀请李清照外出的人说的`话。意思是说,难得的元宵节,还碰上难得的好天气,还是到外面玩玩吧!词人回答说:“次第岂无风雨?”“次第”即接着,转眼。也就是说,天气太暖了,暖得不正常,难道不会忽然来一场风雨吗?其实,通过词人的回答,表现起内心的情感的复杂性,也暗示了在这样的环境中世事难料,横祸随来的心理了。当然,词人这也是对朋友邀请的推脱之词。接着词人写道:“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意思是说,那些酒朋诗友驾着华丽的车马前来相召,我只能报以婉言,因为我心中愁闷焦烦。其中,“香车宝马”暗示了朋友的身份。李清照晚年在杭州虽然生活贫困,但名气还是有的。她的朋友,她称之为“酒朋诗侣”,并以“香车宝马”相迎,又知必是富贵人家的内眷。

      到了下片,从今昔对比中抒发国破家亡的感慨,表达沉痛悲苦的心情。头是进一步说明自己不去玩赏的理由。词人写道:“中州盛日,闺门多瑕,记得偏重三五.”“中州”原指河南省一带,这里专指北宋首都汴京(今开封市)。“三五”原指农历月的十五日,这里专指正月十五元宵节。宋代不论官方,或者民间,对元宵节都很重视,是一年一度的灯节。这几句的意思是说,记得汴京繁盛的岁月,闺中有许多闲暇,特别看重这正月十五。李清照在汴京过了许多年元宵节,印象当然是抹不掉的。如今虽然老在临安,却还“忆得当年全盛时”,自己年纪还轻,兴致极好。接着写道:“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簇带”即插戴,也就是妆扮之意。“济楚”等于说整齐端丽。其中,“铺翠冠儿”是指嵌着翠鸟羽毛的女式帽子,由此也表明了这些人就是富贵人家之人。“捻金雪柳”,是在雪柳(一种纸或绢制成花样的饰物)上加金线捻丝,这也是富贵人家才有的。意思是说,帽子镶嵌着翡翠宝珠,身上带着金捻成的雪柳,个个打扮得俊丽翘楚。词人今夕对比,面对现实,禁不住心情又凄凉又生怯。词人接着写道:“如今憔悴,风鬟雪鬓,怕见夜间出去。”“风鬟霜鬓”四字原出唐人小说《柳毅传》,形容落难的龙女在风吹雨打之下散乱的头发。李清照在词里换了一个字,改为“风鬟霜鬓”,借此说明自己年纪老了,头上出现白发,加上又懒得打扮。意思是说,如今容颜憔悴,头发蓬松也无心梳理,更怕在夜间出去。最后写道:“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意思是说,不如从帘儿的底下,听一听别人的欢声笑语。词人满腹辛酸,一腔凄怨,苦闷惆怅集于心中。特别是“听人笑语”反衬了词人内心的苦闷和伤感。最后,词人通过自己没心情出去游玩,愿意在家“听人笑语”,表现了词人内心愁苦之沉重。

      在艺术上,对比手法的运用。词人通过南渡前后过元宵节两种情景的对比,抒写离乱之后,愁苦寂寞的情怀。其次,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真挚。再次,语言朴素而清新,*淡而工致。

      「翻译」

      落日金光灿灿,像熔化的金水一般,暮云色彩波蓝,仿佛碧玉一样晶莹鲜艳。景致如此美好,可我如今又置身于何地哪边?新生的柳叶如绿烟点染,《梅花落》的笛曲中传出声声幽怨。春天的气息已露倪端。但在这元宵佳节融和的天气,又怎能知道不会有风雨出现?那些酒朋诗友驾着华丽的车马前来相召,我只能报以婉言,因为我心中愁闷焦烦。

      记得汴京繁盛的岁月,闺中有许多闲暇,特别看重这正月十五。帽子镶嵌着翡翠宝珠,身上带着金捻成的雪柳,个个打扮得俊丽翘楚。如今容颜憔悴,头发蓬松也无心梳理,更怕在夜间出去。不如从帘儿的底下,听一听别人的欢声笑语。

      「注释」

      ①吹梅笛怨:梅,指乐曲《梅花落》,用笛子吹奏此曲,其声哀怨。

      ②次第:这里是转眼的意思。

      ③香车宝马:这里指贵族妇女所乘坐的、雕镂工致装饰华美的车驾。

      ④中州:即中土、中原。这里指北宋的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

      ⑤三五:十五日。此处指元宵节。

      ⑥铺翠冠儿:以翠羽装饰的帽子。雪柳:以素绢和银纸做成的头饰(详见《岁时广记》卷十一)。此二句所列举约均为北宋元宵节妇女时髦的妆饰品。

      ⑦簇带:簇,聚集之意。带即戴,加在头上谓之戴。济楚:整齐、漂亮。簇带、济楚均为宋时方言,意谓头上所插戴的各种饰物。

[阅读全文]...
  • 李清照《永遇乐·落日熔金》

  • 李清照,落日
  • 永遇乐·落日熔金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注释

      新生的柳叶如绿烟点染,《梅花落》的笛曲中传出声声幽怨。春天的气息已露倪端。但在这元宵佳节融和的天气,又怎能知道不会有风雨出现?那些酒朋诗友驾着华丽的车马前来相召,我只能报以婉言,因为我心中愁闷焦烦。记得汴京繁盛的岁月,闺中有许多闲暇,特别看重这正月十五。帽子镶嵌着翡翠宝珠,身上带着金捻成的雪柳,个个打扮得俊丽翘楚。如今容颜憔悴,头发蓬松也无心梳理,更怕在夜间出去。不如从帘儿的底下,听一听别人的欢声 ①落日熔金:落日的颜色好像熔化的黄金。

      ②合璧:像璧玉一样合成一块。

      ③吹梅笛怨:指笛子吹出《梅花落》曲幽怨的声音。

      ④次第:接着,转眼。

      ⑤中州:这里指北宋汴京。

      ⑥三五:指元宵节。

      ⑦铺翠冠儿:饰有翠羽的女式帽子。

      ⑧捻金雪柳:元宵节女子头上的装饰。

      ⑨簇带:妆扮之意。

      评论

      李清照的这首《永遇乐》当是作者流寓临安时所作。这首词虽写元夕,却一反常调,以今昔元宵的不同情景作对比,抒发了深沉的盛衰之感和身世之悲。

      这首词通过南渡前后过元宵节两种情景的对比,抒写离乱之后,愁苦寂寞的情怀。上片从眼前景物抒写心境。下片从今昔对比中抒发国破家亡的感慨,表达沉痛悲苦的心情。全词情景交融,跌宕有致。由今而昔,又由昔而今,形成今昔盛衰的鲜明对比。感情深沉、真挚。语言于朴素中见清新,*淡中见工致。

      这首词运用今昔对照与丽景哀情相映的手法,还有意识地将浅显*易而富表现力的口语与锤炼工致的书面语交错融合,以极富表现力的语言写出了浓厚的今昔盛衰之感和个人身世之悲。这首词的艺术感染力如此之强,以至于南宋着名词人刘辰翁会每诵此词必“为之涕下”。

      刘辰翁《须溪词》之《永遇乐·璧月初晴》小序:“余自辛亥上元诵李易安《永遇乐》,为之涕下。今三年矣,每闻此词,辄不自堪,遂依其声,又托易安自喻,虽辞情不及,而悲苦过之。”

      李调元《雨村词话》:易安在宋诸媛中,自卓然一家,不在秦七、黄九之下。词无一首不工,其炼处可夺梦窗之*,其丽处直参片玉班,盖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

      赏析

      上片写今年元宵节的情景。“落日熔金,暮云合璧”着力描绘元夕绚丽的暮景,写的是落日的光辉,像熔解的金子,一片赤红璀璨;傍晚的云彩,围合着璧玉一样的圆月。两句对仗工整,辞采鲜丽,形象飞动。但紧接着一句“人在何处”,却宕开去,是一声充满迷惘与痛苦的长叹。这里包含着词人由今而昔、又由昔而今的意念活动。置身表面上依然热闹繁华的临安,恍惚又回到“中州盛日”,但旋即又意识到这只不过是一时的幻觉,因而不由自主地发出“人在何处”的叹息。这是一个饱经丧乱的人似曾相识的情景面前产生的一时的感情活动,看似突兀,实则含蕴丰富,耐人咀嚼。“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三句,又转笔写初春之景:浓浓的烟霭的熏染下,柳色似乎深了一些;笛子吹秦出哀怨的《梅花落》曲调,原来先春而开的梅花已经凋谢了。这眼前的春意究竟有多少呢?“几许”是不定之词,具体运用时,意常侧重于少。“春意知几许”,实际上是说春意尚浅。词人不直说梅花已谢而说“吹梅笛怨”,借以抒写自己怀念旧都的哀思。正因为这样,虽有“染柳烟浓”的春色,却只觉春意味少。

      “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承上描写作一收束。佳节良辰,应该畅快地游乐了,却又突作转折,说转眼间难道就没有风雨吗?这种突然而起的“忧愁风雨”的心理状态,深刻地反映了词人多年来颠沛流离的境遇和深重的国难家愁所形成的特殊心境“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词人的晚景虽然凄凉,但由于她的才名家世,临安城中还是有一些贵家妇女乘着香车宝马邀她去参加元宵的诗酒盛会。只因心绪落寞,她都婉言推辞了。这几句看似*淡,却恰好透露出词人饱经忧患后*乎漠然的心理状态。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由上片的写今转为忆昔。中州,本指今河南之地,这里专指汴京;三五,指正月十五元宵节。遥想当年汴京繁盛的时代,自己有的是闲暇游乐的时间,而最重视的是元宵佳节。“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这天晚上,同闺中女伴们戴上嵌插着翠鸟羽毛的时兴帽子,和金线捻丝所制的雪柳,插戴得齐齐整整,前去游乐。这几句集中写当年的着意穿戴打扮,既切合青春少女的特点,充分体现那时候无忧无虑的游赏兴致,同时也从侧面反映了汴京的繁华热闹。以上六句忆昔,语调轻松欢快,多用当时俗语,宛然少女心声。

      但是,昔日的繁华欢乐早已成为不可追寻的幻梦,“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历尽国破家倾、夫亡亲逝之痛,词人不但由簇带济楚的少女变为形容憔悴、蓬头霜鬓的老妇,而且心也老了,对外面的热闹繁华提不起兴致,懒得夜间出去。“盛日”与“如今”两种迥然不同的心境,从侧面反映了金兵南下前后两个截然不同的时代和词人相隔霄壤的生活境遇,以及它们词人心灵上投下的巨大阴影。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却又横生波澜,词人一方面担心面对元宵胜景会触动今昔盛衰之慨,加深内心的痛苦;另一方面却又怀恋着往昔的元宵盛况,想观赏今夕的繁华中重温旧梦,给沉重的心灵一点慰藉。这种矛盾心理,看来似乎透露出她对生活还有所追恋的向往,但骨子里却蕴含着无限的孤寂悲凉。面对现实的繁华热闹,她却只能隔帘笑语声中聊温旧梦。这是何等的悲凉!

[阅读全文]...
  • 李清照《永遇乐·落日熔金》原文及赏析

  • 李清照,落日
  • 李清照《永遇乐·落日熔金》原文及赏析

      赏析,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李清照《永遇乐·落日熔金》原文及赏析,欢迎阅读。

      永遇乐·落日熔金

      宋代:李清照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熔金一作:镕金)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译文

      落日金光灿灿,像熔化的金水一般,暮云色彩波蓝,仿佛碧玉一样晶莹鲜艳。景致如此美好,可我如今又置身于何地哪边?新生的柳叶如绿烟点染,《梅花落》的笛曲中传出声声幽怨。春天的气息已露倪端。但在这元宵佳节融和的天气,又怎能知道不会有风雨出现?那些酒朋诗友驾着华丽的车马前来相召,我只能报以婉言,因为我心中愁闷焦烦。

      记得汴京繁盛的岁月,闺中有许多闲暇,特别看重这正月十五。帽子镶嵌着翡翠宝珠,身上带着金捻成的雪柳,个个打扮得俊丽翘楚。如今容颜憔悴,头发蓬松也无心梳理,更怕在夜间出去。不如从帘儿的底下,听一听别人的欢声笑语。

      注释

      吹梅笛怨:梅,指乐曲《梅花落》,用笛子吹奏此曲,其声哀怨。

      次第:这里是转眼的意思。

      香车宝马:这里指贵族妇女所乘坐的、雕镂工致装饰华美的车驾。

      中州:即中土、中原。这里指北宋的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

      三五:十五日。此处指元宵节。

      铺翠冠儿:以翠羽装饰的帽子。雪柳:以素绢和银纸做成的头饰(详见《岁时广记》卷十一)。此二句所列举约均为北宋元宵节妇女时髦的妆饰品。

      簇带:簇,聚集之意。带即戴,加在头上谓之戴。济楚:整齐、漂亮。簇带、济楚均为宋时方言,意谓头上所插戴的各种饰物。

      赏析

      这首词是李清照晚年避难江南时的作品,写她在一次元宵节时的感受。

      词的上片写元宵佳节寓居异乡的悲凉心情,着重对比客观现实的欢快和她主观心情的凄凉。起始二句“落日熔金,暮云合璧”,写晚晴,正是度节日的好天气,意境开阔,色彩绚丽。紧接“人在何处”四字,点出自己的处境:飘泊异乡,无家可归,同吉日良辰形成鲜明对照。(这里的“人”,有的评论者认为指李清照所怀念的亲人,从文意上看,似不如指作者自己为好。)前三句写当时的天气,次三句写当时的季节,“染柳烟浓,吹梅笛怨”,点出时令是初春。上句从视觉着眼,写早春时节初生细柳被淡烟笼罩。下句从听觉落笔,通过笛声传来的哀怨曲调,联想到“砌下落梅如雪乱”的初春景色。四处充满春意,景色宜人,但在词人看来,毕竟“春意知几许”,还远不是很浓郁的。虽是“元宵佳节”,“融和天气”,可是这些年来国事的变化,身世的坎坷,使得女词人产生了“物是人非”、“好景不常”之感。所以在“融和天气”之后,立即指出“次第岂无风雨”的可能,在淡淡的春意中又掺进了浓浓的隐忧。以上三小节结构相类,都是两个四字句,是实写,写客观景色的宜人,紧接着一个问句,反衬出主观的不同感受。归结到本篇的主题:身逢佳节,天气虽好,却无心赏玩。因此,虽然有“酒朋诗侣”用“香车宝马”来邀请她去观灯赏月,也只好婉言辞谢了。表面上的理由是怕碰上“风雨”,实际是国难当前,早已失去了赏灯玩月的心情。如果是在太*盛世的当年,情况就大不相同了。这样,诗人很自然地转到当年汴京欢度节日的回忆上来。

      词的下片着重用作者南渡前在汴京过元宵佳节的欢乐心情,来同当前的凄凉景象作对比。“中州”指北宋都城汴京,即今河南省开封市;“三五”,指正月十五日,即元宵节。当时宋王朝为了点缀太*,在元宵节极尽铺张之能事。据《大宋宣和遗事》记载,“从腊月初一直点灯到正月十六日”,真是“家家灯火,处处管弦”。其中提到宣和六年正月十四日夜的景象:“京师民有似云浪,尽头上带着玉梅、雪柳、闹蛾儿,直到鳌山看灯。”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正月十六日”条也有类似的记载。这首词里的“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写的正是作者当年同“闺门”女伴,心情愉快,盛装出游的情景。全是写实,并非虚构。可是,好景不常,金兵入侵,自己只落得飘流异地。如今人老了,憔悴了,白发蓬乱,虽又值佳节,又哪还有心思出外游赏呢?“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更反衬出词人伤感孤凄的心境。

      这首词不仅情感真切动人,语言也很质朴自然。作者在这首词的下片中,无论是用当年在汴京赏灯过节来作今昔对比也好,还是用今天的游人的欢乐来反衬自己的处境也好,都能更好地刻划出诗人当前的凄凉心情。真是语似*淡而实沉痛已极。更多李清照宋词赏析请关注诗词库的李清照专栏。

      这首词运用今昔对照与丽景哀情相映的手法,还有意识地将浅显*易而富表现力的口语与锤炼工致的书面语交错融合,以极富表现力的语言写出了浓厚的今昔盛衰之感和个人身世之悲。这首词的艺术感染力如此之强,以至于南宋著名词人刘辰翁会每诵此词必“为之涕下”。

      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李清照晚年伤今追昔之作。写作地点在临安,约在绍兴二十年(1150年)间,这首词写了北宋京城汴京和南宋京城临安元宵节的情景,借以抒发自己的故国之思,并含蓄地表现了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的不满。

      朝代:

      宋代

      作者:

      李清照

      原文: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注释

      ⑴吹梅笛怨:梅,指乐曲《梅花落》,用笛子吹奏此曲,其声哀怨。

      ⑵次第:这里是转眼的意思。

      ⑶香车宝马:这里指贵族妇女所乘坐的、雕镂工致装饰华美的车驾。

      ⑷中州:即中土、中原。这里指北宋的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

      ⑸三五:十五日。此处指元宵节。

      ⑹铺翠冠儿:以翠羽装饰的帽子。雪柳:雪白如柳叶之头饰;以素绢和银纸做成的头饰(参见《岁时广记》卷十一)。此二句所列举约均为北宋元宵节妇女时髦的妆饰品。

      ⑺簇带:簇,聚集之意。带即戴,加在头上谓之戴。济楚:美好、端整、漂亮。簇带、济楚均为宋时方言,意谓头上所插戴的各种饰物。

      白话译文 落日金光灿灿,像熔化的'金水一般,暮云色彩波蓝,仿佛碧玉一样晶莹鲜艳。景致如此美好,可我如今又置身于何地哪边?新生的柳叶如绿烟点染,《梅花落》的笛曲中传出声声幽怨。春天的气息已露倪端。但在这元宵佳节融和的天气,又怎能知道不会有风雨出现?那些酒朋诗友驾着华丽的车马前来相召,我只能报以婉言,因为我心中愁闷焦烦。

      记得汴京繁盛的岁月,闺中有许多闲暇,特别看重这正月十五。帽子镶嵌着翡翠宝珠,身上带着金捻成的雪柳,个个打扮得俊丽翘楚。如今容颜憔悴,头发蓬松也无心梳理,更怕在夜间出去。不如从帘儿的底下,听一听别人的欢声笑语。

      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李清照晚年流寓江南时而伤今追昔之作。写作地点在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时间约在公元1150年(宋高宗绍兴二十年)。

      文学赏析 上片写今年元宵节的情景。“落日熔金,暮云合璧”着力描绘元夕绚丽的暮景,写的是落日的光辉,像熔解的金子,一片赤红璀璨;傍晚的云彩,围合着璧玉一样的圆月。两句对仗工整,辞采鲜丽,形象飞动。但紧接着一句“人在何处”,却宕开去,是一声充满迷惘与痛苦的长叹。这里包含着词人由今而昔、又由昔而今的意念活动。置身表面上依然热闹繁华的临安,恍惚又回到“中州盛日”,但旋即又意识到这只不过是一时的幻觉,因而不由自主地发出“人在何处”的叹息。这是一个饱经丧乱的人似曾相识的情景面前产生的一时的感情活动,看似突兀,实则含蕴丰富,耐人咀嚼。“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三句,又转笔写初春之景:浓浓的烟霭的熏染下,柳色似乎深了一些;笛子吹秦出哀怨的《梅花落》曲调,原来先春而开的梅花已经凋谢了。这眼前的春意究竟有多少呢?“几许”是不定之词,具体运用时,意常侧重于少。“春意知几许”,实际上是说春意尚浅。词人不直说梅花已谢而说“吹梅笛怨”,借以抒写自己怀念旧都的哀思。正因为这样,虽有“染柳烟浓”的春色,却只觉春意味少。

      “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承上描写作一收束。佳节良辰,应该畅快地游乐了,却又突作转折,说转眼间难道就没有风雨吗?这种突然而起的“忧愁风雨”的心理状态,深刻地反映了词人多年来颠沛流离的境遇和深重的国难家愁所形成的特殊心境“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词人的晚景虽然凄凉,但由于她的才名家世,临安城中还是有一些贵家妇女乘着香车宝马邀她去参加元宵的诗酒盛会。只因心绪落寞,她都婉言推辞了。这几句看似*淡,却恰好透露出词人饱经忧患后*乎漠然的心理状态。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由上片的写今转为忆昔。中州,本指今河南之地,这里专指汴京;三五,指正月十五元宵节。遥想当年汴京繁盛的时代,自己有的是闲暇游乐的时间,而最重视的是元宵佳节。“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这天晚上,同闺中女伴们戴上嵌插着翠鸟羽毛的时兴帽子,和金线捻丝所制的雪柳,插戴得齐齐整整,前去游乐。这几句集中写当年的着意穿戴打扮,既切合青春少女的特点,充分体现那时候无忧无虑的游赏兴致,同时也从侧面反映了汴京的繁华热闹。以上六句忆昔,语调轻松欢快,多用当时俗语,宛然少女心声。

      但是,昔日的繁华欢乐早已成为不可追寻的幻梦,“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历尽国破家倾、夫亡亲逝之痛,词人不但由簇带济楚的少女变为形容憔悴、蓬头霜鬓的老妇,而且心也老了,对外面的热闹繁华提不起兴致,懒得夜间出去。“盛日”与“如今”两种迥然不同的心境,从侧面反映了金兵南下前后两个截然不同的时代和词人相隔霄壤的生活境遇,以及它们词人心灵上投下的巨大阴影。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却又横生波澜,词人一方面担心面对元宵胜景会触动今昔盛衰之慨,加深内心的痛苦;另一方面却又怀恋着往昔的元宵盛况,想观赏今夕的繁华中重温旧梦,给沉重的心灵一点慰藉。这种矛盾心理,看来似乎透露出她对生活还有所追恋的向往,但骨子里却蕴含着无限的孤寂悲凉。面对现实的繁华热闹,她却只能隔帘笑语声中聊温旧梦。

      这首词在艺术上除了运用今昔对照与丽景哀情相映的手法外,还有意识地将浅显*易而富表现力的口语与锤炼工致的书面语交错融合,造成一种雅俗相济、俗中见雅、雅不避俗的特殊语言风格。这首词的艺术感染力如此之强,以至于南宋著名词人刘辰翁会每诵此词必“为之涕下”。

[阅读全文]...
  • 描写落日的古诗句

  • 落日
  •   《乡思》[宋]李觏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渔家傲》(范仲淹)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杂曲歌辞·水调歌第一》

      *沙落日大荒西,陇上明星高复低

      白居易《和元八侍御升*新居四绝句·高亭》

      好看落日斜衔处,一片春岚映半环。

      杜牧《齐安郡中偶题二首》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李白《登新*楼》

      天长落日远,水净寒波流

      杜甫《落日》

      落日在帘钩,溪边春事幽。芳菲缘岸圃,樵爨倚滩舟。啅雀争枝坠,飞虫满院游。浊醪谁造汝,一酌散千忧。

      《使至塞上》(王维·唐)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阅读全文]...
  • 古人描写落日的诗句

  • 古人,落日
  • 古人描写落日的诗句

      1、夕阳秋更好,敛敛蕙兰中。

      2、新月已生飞鸟外,落霞更在夕阳西。

      3、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4、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5、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6、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

      7、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

      8、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9、好看落日斜衔处,一片春岚映半环。

      10、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1、独立望秋草,野人耕夕阳。

      12、飞瀑正拖千幛雨,斜阳先放一峰晴。

      13、店青帘疏雨后,遥村红树夕阳间。

      14、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

      15、鸟声幽谷树,山影夕阳村。

      16、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17、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18、愁客叶舟里,夕阳花水时。

      19、莫道碧桃花独艳,淀山湖外夕阳红。

      20、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21、衰草残阳三万顷。

      22、花前洒泪临寒食,醉里回头问夕阳。不管相思人老尽,朝朝容易下西墙。

      23、流连狂乐恨景短。奈夕阳送晚。

      24、荷笠带斜阳,青山独远归

      25、夕阳无限好只是*黄昏。

      26、夕阳黯晴碧,山翠互明灭。

      27、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黄昏。

      28、江村片雨外,野寺夕阳边。

      29、阊闾城碧铺秋草,鸟鹊桥红带夕阳。

      30、一溪绿水皆春雨,半岸清山半夕阳。

      31、天长落日远,水净寒波流。

      32、落日在帘钩,溪边春事幽。芳菲缘岸圃,樵爨倚滩舟。雀争枝坠,飞虫满院游。浊醪谁造汝,一酌散千忧。

      33、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34、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35、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

      36、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地。

      37、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8、晚日寒鸦一片愁。

      39、荷笠带斜阳,青山独远归。

      40、横烟秋水上,疏雨夕阳中。

      41、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42、夕阳薰细草,江色映疏帘。

      43、日落西山头,人约黄昏后。

      44、疲马卧长坡,夕阳下通津。

      45、落日在帘钩,溪边春事幽。

      46、*沙落日大荒西,陇上明星高复低。

      47、老牛粗了耕耘债,啮草坡头卧夕阳。

      48、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49、夕阳无限好,只是*黄昏。

      50、天连秋水碧,霞借夕阳红。

[阅读全文]...
  • 白居易放鱼古诗

  • 白居易放鱼古诗

      在**淡淡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一些耳熟能详的古诗吧,广义的古诗,泛指*战争以前*所有的诗歌,与*代从西方传来的现代新诗相对应。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白居易放鱼古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放鱼

      【唐】白居易

      晓日提竹篮,家僮**蔬。

      青青芹蕨下,叠卧双白鱼。

      无声但呀呀,以气相煦濡。

      倾篮写地上,拨剌长尺余。

      岂唯刀机忧,坐见蝼蚁图。

      脱泉虽已久,得水犹可苏。

      放之小池中,且用救干枯。

      水小池窄狭,动尾触四隅。

      一时幸苟活,久远将何如。

      怜其不得所,移放于南湖。

      南湖连西江,好去勿踟蹰。

      施恩即望报,吾非斯人徒。

      不须泥沙底,辛苦觅明珠。

      简析:

      这首诗是作者被贬到江州之后所作。

      诗中写了一个故事:两条白鱼,置于地上,相濡以沫,相煦以湿,即便不伤于刀俎,也将被蝼蚁所食。诗人遂起同情之心,放生于南湖西江。并说:“施恩即望报,吾非斯人徒。”

      作者仕途失意,谪居江州,救白鱼于困厄之中,应该是出于一种同病相怜感觉,诗中寄托了诗人身世之感慨。

      放鱼(自此后诗,到江州作)

      作者:唐·白居易

      晓日提竹篮,家僮**蔬。

      青青芹蕨下,叠卧双白鱼。

      无声但呀呀,以气相喣濡。

      倾篮写地上,拨剌长尺馀。

      岂唯刀机忧,坐见蝼蚁图。

      脱泉虽已久,得水犹可苏。

      放之小池中,且用救干枯。

      水小池窄狭,动尾触四隅。

      一时幸苟活,久远将何如。

      怜其不得所,移放于南湖。

      南湖连西江,好去勿踟蹰。

      施恩即望报,吾非斯人徒。

      不须泥沙底,辛苦觅明珠。

      【注释】

      ①这首诗作于元和十一年(816)。江州:治所在今江西九江。白居易元和十年贬为江州司马。

      ②呀呀:开口貌。

      ③煦濡:吐沫以相济。《庄子·天运》:“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若相忘于江湖。”

      ④写:通泻,倒。

      ⑤拨剌:鱼跳跃时发出的声音。

      ⑥《老子》:“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假人。”此避唐高祖李渊讳改渊为泉。

      ⑦南湖:指鄱阳湖。鄱阳湖分南湖、北湖。

      ⑧西江:唐人称长江出峡至扬州一段。

      ⑨隋侯见大蛇伤断,以药傅之。后蛇于江中衔大珠以报,因称隋侯之珠,又曰明月珠。见《*》卷二。

      【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自号香山居士,后人称白香山、白傅、白太傅,原籍太原,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是唐代的杰出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易通俗,对白居易称“诗魔”、“诗王”、“诗豪”、“诗史”等,日本学界则称白居易为“诗神” 。其实,在唐代对白居易的称呼是“诗仙”之称,请看唐宣宗的诗:“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唐德宗贞元十六年(800)进士,由校书郎累官至左拾遗。在此期间,他关心朝政,屡屡上书言事,并写了不少讽谕诗,要求革除弊政,因而遭权贵忌恨,被贬为江州司马。此后他历任忠州、杭州、苏州等地刺史。官终刑部尚书。更多古诗欣赏文章敬请关注“*古堂国学网”的白居易的诗全集栏目。

      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他与元稹一起,倡导旨在揭露时弊的“新乐府运动”,写了《秦中吟》十首,《新乐府》五十首等,对当时社会的黑暗现实作了深刻批判。在艺术上,白居易诗以*易晓畅著称,在当时就流布很广。有《白氏长庆集》,存诗*三千首,数量之多,为唐人之冠。

[阅读全文]...
  • 关于落日的诗句

  • 落日
  •   《渔家傲》(范仲淹)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乡 思 》[宋]李 觏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杂曲歌辞·水调歌第一》

      *沙落日大荒西,陇上明星高复低

      白居易 《和元八侍御升*新居四绝句·高亭》

      好看落日斜衔处,一片春岚映半环。

      杜牧 《齐安郡中偶题二首》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李白 《登新*楼》

      天长落日远,水净寒波流

      杜甫 《落日》

      落日在帘钩,溪边春事幽。芳菲缘岸圃,樵爨倚滩舟。

      啅雀争枝坠,飞虫满院游。浊醪谁造汝,一酌散千忧。

      《使至塞上》 (王维·唐)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渔家傲》(范仲淹)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乡 思 》[宋]李 觏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杂曲歌辞·水调歌第一》

      *沙落日大荒西,陇上明星高复低

      白居易 《和元八侍御升*新居四绝句·高亭》

      好看落日斜衔处,一片春岚映半环。

      杜牧 《齐安郡中偶题二首》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李白 《登新*楼》

      天长落日远,水净寒波流

      杜甫 《落日》

      落日在帘钩,溪边春事幽。芳菲缘岸圃,樵爨倚滩舟。

      啅雀争枝坠,飞虫满院游。浊醪谁造汝,一酌散千忧。

      《使至塞上》 (王维·唐)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阅读全文]...
  • 形容落日晚霞美的诗句(赞美夕阳之美的10首唯美古诗)

  • 晚霞,落日,赞美
  • 夕阳美如画,清风醉晚霞,温婉拥雅韵,墨色度芳华。海天一色间,暮色浴群山,苍茫雾轻拂,碧蓝接天映。疏林斜晖,残照当楼,如血的残阳伴随着古人们走过了数千年,也在他们的诗词中流传了数千年。

    《登乐游原》

    【唐代】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黄昏。

    乐游原是唐代游览胜地,李商隐在这首诗中极力赞叹乐游原晚景之美,却隐含了深深的哀伤和慨叹,家国之悲,身世之感,古今之情,人天之思,往往错综交织,所怅万千,殆难名状。全诗少有的明白如话,毫无雕饰,却感喟深沉,意蕴无穷。

    《忆秦娥·箫声咽》

    【唐代】李白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

    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这是唐五代词中的最为脍炙人口的作品之一,是为“百代词曲之祖”。这首词句句自然,而字字锤炼,沉声切响,掷地有金石之声。尤其“西风”八字,只写境界,兴衰之感都寓其中。其气魄之雄伟,实冠今古。

    《使至塞上》

    【唐代】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这是王维的一首述行诗,记述了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本身不算佳作,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画面开阔,意境雄浑,独绝千古。“直”“圆”二字极锤炼,亦极自然,两字写出“千古壮观”。

    《望江南·梳洗罢》

    【唐代】温庭筠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蘋洲。

    这是一首写闺怨的小令。词中以江水、远帆、斜阳为背景,截取倚楼顒望这一场景,以空灵疏荡之笔塑造了一个望夫盼归、凝愁含恨的思妇形象。像一幅清丽的山水小轴,江水没有奔腾不息,落日没有峻刻寓意,只盘旋着无名的愁闷,难遣的怨恨,还有无可奈何的叹息。

    《满庭芳·山抹微云》

    【宋代】秦观

    山抹微云,天粘衰草,画角声断谯门。

    暂停征棹,聊共引离尊。

    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

    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

    销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

    谩赢得、青楼薄幸名存。

    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惹啼痕。

    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

    这是秦观最杰出的词作之一,虽写艳情,却能融入仕途不遇,前尘似梦的身世之感。“斜阳外”三句宕开写景,别意深蕴。不去刻画这一痛苦的心情,却将它写成了一种极美的境界,使千古读者叹为绝唱。

    《苏幕遮·碧云天》

    【宋代】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这首词以沉郁雄健之笔力抒写低回宛转的愁思,勾勒出了一幅清旷辽远的秋景图,抒写了夜不能寐、高楼独倚、借酒浇愁、怀念家园的深情,声情并茂,意境宏深。题材基本不脱传统的离愁别恨的范围,但意境的阔大却为这类词所少有。

    《桂枝香·金陵怀古》

    【宋代】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

[阅读全文]...

相关词条

相关文章

放一首容易了落日熔金的古诗 - 句子

放一首容易了落日熔金的古诗 - 语录

放一首容易了落日熔金的古诗 - 说说

放一首容易了落日熔金的古诗 - 名言

放一首容易了落日熔金的古诗 - 诗词

放一首容易了落日熔金的古诗 - 祝福

放一首容易了落日熔金的古诗 - 心语

推荐词条

描写杭州的诗词 描写鱼的古诗 描写青春的古诗 描写古建筑的诗词 描写四季的诗词 描写背影的诗 描写绿色的诗词 描写山林的古诗 描写山的古诗大全 描写彩虹的诗 描写舞蹈的诗词 心理描写好句 描写眼睛的诗 描写春天景色诗句 描写学校的诗歌 描写雪景的古诗词 描写战争的诗歌 描写春景的诗词 描写荷花的古诗词 描写元宵的古诗 描写江南的古诗词 描写山水的诗歌 描写小草诗句 描写田园生活的诗 描写蝉的诗 描写夕阳的诗词 描写景色的诗词 描写少年的诗 描写故乡的诗 描写食物的诗 描写鸟的诗词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