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带有溪字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带有溪字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带有溪字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带有溪字的古诗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浣溪沙》
【唐】韦庄
夜夜相思更漏残,伤心明月凭阑干,
想君思我锦衾寒。
咫尺画堂深似海,忆来惟把旧书看,
几时携手入长安?
自从与心上人分离之后,令人朝思暮想,彻夜无眠。月下凭阑,益增相思。不知几时才能再见,携手共入长安。这首词,叙离别相思之情,含欲言不尽之意。缠绵凄恻,幽怨感人。
《浣溪沙》
【唐】薛昭蕴
红蓼渡头秋正雨,印沙鸥迹自成行,
整鬟飘袖野风香。
不语含嚬深浦里,几回愁煞棹船郎,
燕归帆尽水茫茫。
这首词概写水乡秋色风情,先勾画了渡头秋雨、红蓼一片,水边沙上,鸥迹成行的水乡景色;后写一个少女停舟于深浦之中,不语含嚬,清风拂袖,整鬟飘香,而愁煞棹船郎。全词情景俱佳。
《浣溪沙》
【唐】韩偓
宿醉离愁慢髻鬟,六铢衣薄惹轻寒,
慵红闷翠掩青鸾。
罗袜况兼金菡萏,雪肌仍是玉琅玕,
骨香腰细更沈檀。
全词六句,从头到尾都在描绘女子晓起的衣着打扮体态,全词描写细腻,造语精工,含而不露,香艳华丽。
《浣溪沙》
【宋】李清照
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
眼波才动被人猜。
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
月移花影约重来。
这首反映爱情的小令,词语鲜明生动而不失其朴直。易安笔下的这个秀外慧中的少女多么可爱,她对幸福、自由的追求又是多么真挚、炽烈、大胆;从而也会惊叹这首词多么质朴深刻、生气盎然。
《浣溪沙》
【宋】晏殊
玉碗冰寒滴露华,粉融香雪透轻纱。
晚来妆面胜荷花。
鬓亸欲迎眉际月,酒红初上脸边霞。
一场春梦日西斜。
末句“一场春梦日西斜”,方始点明,原来上边五句所写的,都是昼眠梦醒后的情景。女子睡起,粉融香汗,重理明妆。“春梦”,谓刚才好梦的短暂。慵困无聊,闲愁闲恨,全词之意,至此全出。
《浣溪沙》
【宋】秦观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
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宝帘闲挂小银钩。
每一次春来,就是一次伤春的体验。词人之心,很早就发出了“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的愁怨。然而他们的命运也往往是一年年地品尝春愁。
《浣溪沙》
【明】杨基
软翠冠儿簇海棠,砑罗衫子绣丁香。
闲来水上踏青阳。
风暖有人能作伴,日长无事可思量。
水流花落任匆忙。
农历三月三日为古上巳节,是时倾城于郊外水边洗濯,祓除不祥。《论语》谓:“暮春者,春服既成,浴乎沂,风乎舞雩。”晋时曲水流觞,至唐赐宴曲江,倾都修禊踏青,均是此意。此词所写,正是这一古老风俗沿袭至明代的情况。全词情景交融,自然流畅。
《浣溪沙》
【明】陈子龙
《兰溪棹歌》是唐代诗人戴叔伦创作的名篇。此诗描写了春夜兰溪江边的山水美景和渔民的欢乐心情。全诗四句。前两句是写月光下的月、树、河湾和倒映在水中的山,诗句写得纤丽、秀气;后两句给人的感觉则全然不同,像是引用了民间流传的物候语,朗朗上口,朴实无华,又令人置信地叙述一个事实:春雨一下,兰溪江的鱼就多起来了。前后诗句文笔虽然不同,却协调地组合了一幅春江月夜图。
译文
一弯蛾眉月挂在柳湾的上空,月光清朗,凉爽宜人。越中山色倒映在水*如镜的溪面上,煞是好看。淅淅沥沥的春雨,下了三天,溪水猛涨,鱼群争抢新水,夜半人静之时纷纷涌上溪头浅滩。
注释
⑴兰溪:即婺州(今浙江金华)境内的兰溪江,也称兰江,浙江富春江上游一支流,在今浙江省兰溪市西南。棹(zhào)歌:船家摇橹时唱的歌。⑵凉月:新月。⑶越:古代东南沿海一带称为越,今浙江省中部。⑷三日:三天。桃花雨:江南春天桃花盛开时下的雨。
赏析
这是一首富于民歌风味的船歌。全诗以清新灵妙的笔触写出了兰溪的山水之美及渔家的欢乐之情。
歌唱当地风光的民歌,除有特殊背景外(如刘禹锡《踏歌词》)取景多在日间。因为在丽日艳阳照映下,一切景物都显得生气蓬勃、鲜妍明媚,得以充分展示出它们的美。此篇却独出心裁,选取夜间作背景,歌咏江南山水胜地另一种人们不大注意的美。这是它在取材、构思上的一个显著特点。
“凉月如眉挂柳湾”,首句写舟行所见岸边景色:一弯如眉的新月,映射着清冷的黑暗,正低挂在水湾的柳梢上。雨后的春夜,月色显得更加清澄;时值三月(从下文“桃花雨”可知),柳条已经垂缕披拂。眉月新柳,相映成趣,富于清新之感。
“越中山色镜中看”,此句转写水色山影。浙江一带古为越国之地,故称“越中”。“山色镜中看”,描绘出越中一带水清如镜,*秀色尽映水底的美丽图景。句内“中”字复迭,既增添了民歌的咏叹风味啊,又传递出夜间行舟时于水中一边观赏景色,一边即景歌唱的怡然自得的情趣。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船继续前行,不觉意间已从*缓如镜的水面驶到滩头。听到滩声哗哗,诗人才联想到连日春雨,兰溪水涨,滩声听起来也变得更加急骤了。在滩声中,似乎时不时听到鱼儿逆水而行时发出的泼刺声,诗人又不禁想到,这该是撒欢的鲤鱼趁着春江涨水,在奔滩而上了。南方二三月间桃花开时,每有绵绵春雨。这种持续不断的细雨,能使江水上涨,却不会使水色变浑,所以次句有水清如镜的描写,如果是北方的桃花汛,则自无“山色镜中看”的清澈之景。由此可见诗人观察事物描写景物的真切。因是夜中行舟,夜色本来比较黯淡朦胧,这里特意选用“桃花雨”的字面,感觉印象中便增添了黑暗的冬天色彩;夜间本来比较宁静,这里特意写到鲤鱼上滩的声响,遂使静夜增添了活泼的生命跃动气息。实际上,这里所写的“三月桃花雨”与“鲤鱼来上滩”都不是目接之景,前者因滩声喧哗而有此联想,后者因游鱼泼刺而有此猜测。两者都是诗人的想象之景。正因为多了这一层想像的因素,诗情便显得更为浓郁。通观全诗,可以发现,这首船歌虽然以兰溪之夜作为背景,但它着重表现的并非夜的静谧朦胧,而是兰溪夜景的清新澄澈,生趣盎然。而这,正体现出这首诗独特的民歌气韵,渔家的欢乐之情。
创作背景
戴叔伦于公元780年公元780年(公元780年)五月至次年春曾任东阳(今属浙江)令,兰溪(又称兰江,是富春江的上游支流)在东阳附*,这首诗具体创作时间不详,大约是在这一期间所作。
戴叔伦(732—789),唐代诗人,字幼公(一作次公),润州金坛(今属江苏常州)人。年轻时师事萧颖士。曾任新城令、东阳令、抚州刺史、容管经略使。晚年上表自请为道士。其诗多表现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调,但《女耕田行》、《屯田词》等篇也反映了人民生活的艰苦。论诗主张“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其诗体裁皆有所涉猎。
浣溪沙古诗晏殊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是晏殊词中最为脍炙人口的篇章。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浣溪沙古诗晏殊,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宋代: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译文
听一支新曲喝一杯美酒,还是去年的天气旧日的亭台,西落的夕阳何时再回来?
那花儿落去我也无可奈何,那归来的燕子似曾相识,在小园的花径上独自徘徊。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注释
⑴浣溪沙: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沙,一作“纱”。
⑵一曲新词酒一杯:此句化用白居易《长安道》诗意:“花枝缺入青楼开,艳歌一曲酒一杯”。一曲,一首。因为词是配合音乐唱的,故称“曲”。新词,刚填好的词,意指新歌。酒一杯,一杯酒。
⑶去年天气旧亭台:是说天气、亭台都和去年一样。此句化用五代郑谷《和知己秋日伤怀》诗:“流水歌声共不回,去年天气旧池台。”晏词“亭台”一本作“池台”。去年天气,跟去年此日相同的天气。旧亭台,曾经到过的或熟悉的亭台楼阁。旧,旧时。
⑷夕阳:落日。西下:向西方地*线落下。几时回:什么时候回来。
⑸无可奈何:不得已,没有办法。
⑹似曾相识:好像曾经认识。形容见过的事物再度出现。后用作成语,即出自晏殊此句。燕归来:燕子从南方飞回来。燕归来,春中常景,在有意无意之间。
⑺小园香径:花草芳香的小径,或指落花散香的小径。因落花满径,幽香四溢,故云香径。香径,带着幽香的园中小径。独:副词,用于谓语前,表示“独自”的意思。徘徊:来回走。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鉴赏
这是晏殊词中最为脍炙人口的篇章。此词虽含伤春惜时之意,却实为感慨抒怀之情。词之上片绾合今昔,叠印时空,重在思昔;下片则巧借眼前景物,重在伤今。全词语言圆转流利,通俗晓畅,清丽自然,意蕴深沉,启人神智,耐人寻味。词中对宇宙人生的深思,给人以哲理性的启迪和美的艺术享受。
起句“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写对酒听歌的现境。从复叠错综的句式、轻快流利的语调中可以体味出,词人面对现境时,开始是怀着轻松喜悦的感情,带着潇洒安闲的意态的,似乎主人公十分醉心于宴饮涵咏之乐。的确,作为安享尊荣而又崇文尚雅的“太*宰相”,以歌侑酒,是作者*于问津、也乐于问津的娱情遣兴方式之一。但边听边饮,这现境却又不期然而然地触发对“去年”所历类似境界的追忆:也是和“今年”一样的暮春天气,面对的也是和眼前一样的`楼台亭阁,一样的清歌美酒。然而,似乎一切依旧的表象下又分明感觉到有的东西已经起了难以逆转的变化,这便是悠悠流逝的岁月和与此相关的一系列人事。此句中正包蕴着一种景物依旧而人事全非的怀旧之感。在这种怀旧之感中又糅合着深婉的伤今之情。这样,作者纵然襟怀冲澹,又怎能没有些微的伤感呢?于是词人不由得从心底涌出这样的喟叹:“夕阳西下几时回?”夕阳西下,是眼前景。但词人由此触发的,却是对美好景物情事的流连,对时光流逝的怅惘,以及对美好事物重现的微茫的希望。这是即景兴感,但所感者实际上已不限于眼前的情事,而是扩展到整个人生,其中不仅有感性活动,而且包含着某种哲理性的沉思。夕阳西下,是无法阻止的,只能寄希望于它的东升再现,而时光的流逝、人事的变更,却再也无法重复。细味“几时回”三字,所折射出的似乎是一种企盼其返、却又情知难返的纡细心态。
下片仍以融情于景的笔法申发前意。“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为天然奇偶句,此句工巧而浑成、流利而含蓄,声韵和谐,寓意深婉,缠绵哀感,用虚字构成工整的对仗、唱叹传神方面表现出词人的巧思深情,宛如天成,也是这首词出名的原因。但更值得玩味的倒是这一联所含的意蓄。花的凋落,春的消逝,时光的流逝,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虽然惋惜流连也无济于事,所以说“无可奈何”,这一句承上“夕阳西下”;然而这暮春天气中,所感受到的并不只是无可奈何的凋衰消逝,而是还有令人欣慰的重现,那翩翩归来的燕子不就像是去年曾此处安巢的旧时相识吗?这一句应上“几时回”。花落、燕归虽也是眼前景,但一经与“无可奈何”、“似曾相识”相联系,它们的内涵便变得非常广泛,意境非常深刻,带有美好事物的象征意味。惋惜与欣慰的交织中,蕴含着某种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只不过这种重现毕竟不等于美好事物的原封不动地重现,它只是“似曾相识”罢了。渗透在句中的是一种混杂着眷恋和怅惆,既似冲澹又似深婉的人生怅触。唯其如此,此联作者既用于此词,又用于《示张寺丞王校勘》一诗。“小园香径独徘徊”,即是说他独自一人在花间踱来踱去,心情无法*静。这里伤春的感情胜于惜春的感情,含着淡淡的哀愁,情调是低沉的。
此词之所以脍炙人口,广为传诵,其根本的原因于情中有思。
词中似乎于无意间描写司空见惯的现象,却有哲理的意味,启迪人们从更高层次思索宇宙人生问题。词中涉及到时间永恒而人生有限这样深广的意念,却表现得十分含蓄。
琅玡溪古诗翻译赏析
在**淡淡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一定没少看到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究竟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琅玡溪古诗翻译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琅玡溪》作者为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其古诗全文如下: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
不知溪源来远*,但见流出山中花。
【前言】
《琅玡溪》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知滁州时创作的一首诗。此诗描写了雪消溪涨、游客渡溪、古槎横溪、山花随流水流出等画面,表现了作者对琅玡溪美景的喜爱之情,体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悠然情怀。
【注释】
⑴琅玡溪:在今安徽省滁州市琅玡山。
⑵空山:幽深少人的山林。唐韦应物《寄全椒山中道士》诗:“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⑶古槎:原意为古旧的木筏。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⑷溪源:溪水的源头。
⑸但见:只看见。
【翻译】
寂寥的空旷深山中,山顶的积雪融化,渐渐汇成小溪, 不断上涨。游客们有的在溪水中悠闲的泛舟,有的在一旁漫步于横跨着溪水的简易木桥到达彼岸。 不知道这溪水的源头(在哪里),离这是远是*,只看见那山中的落花从水上流出。
【鉴赏】
这首《琅玡溪》诗是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的作品。此诗曾作为诗歌鉴赏题的材料出现在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安徽卷的语文试题中。
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今安徽省境内)期间。公元1045年(北宋庆历五年),欧阳修来到滁州,对琅玡山上的佳丽景点,非常欣赏并有品评,写下了组诗《琅玡山六题》,题咏六处胜景:归云洞、庶子泉、琅玡溪、石屏路、班春亭、惠觉方丈。这首诗就是其中之一。
琅玡山最早在唐代被开发,即“凿石引泉,酬其流以为溪。”这条溪被命名为“琅玡溪”,可谓是“自有此山,便有此泉,不浚不刊,几万斯年”(唐独孤及《琅玡溪述》)。琅玡山历史上亦有“溪山”之称。此诗开头两句描绘了琅玡溪冬去春来,雪融水涨的.画面,并状写了游人们为欣赏这美丽的山水而渡溪过桥的情景,反映了琅玡溪景色之美以及作者对此美景的喜爱。结尾两句从溪水飘流落花来写溪流之源头,因见有山中落花从水上流出,源头当在山中无疑,有暗示美景更在深山幽境之意。这两句实写山花随流水流出的景象,虚写山中的春意,以及溪源之远,溪流的曲折,虚实结合,以实喻虚,充分引发了读者的想象。
浣溪沙苏轼古诗原文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古诗吧,古诗包括唐律形成以前所有体式的诗,也包括唐朝及唐以后仍按古式创作的诗。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浣溪沙苏轼古诗原文,欢迎大家分享。
浣溪沙
诗人:苏轼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注释
⑴徐门:即徐州。
⑵谢雨:雨后谢神。
⑶簌簌:花落貌,一作“蔌蔌”,音义皆同。
⑷缫车:抽丝之具。缫,一作“缲”,把蚕茧浸在热水里,抽出蚕丝。
⑸牛衣:蓑衣之类。这里泛指用粗麻织成的衣服。《汉书.食货志》有“贫民常衣牛马之衣”的话。
⑹漫思茶:想随便去哪儿找点茶喝。漫,随意,一作“谩”。
译文
枣花纷纷落在衣襟上。村南村北响起车缫丝的声音,古老的柳树底下有一个穿牛衣的农民在叫卖黄瓜。
路途遥远,酒意上心头,昏昏然只想着小憩一番。艳阳高照,无奈口渴难忍,想随便去哪找点水喝。于是敲了一家村民的'屋门,问:可否给碗茶?
赏析:
本唐朝教坊曲名,因西施浣纱于若耶溪,故又名《浣溪纱》或《浣沙溪》。上下片三个七字句。四十二字。分*仄两体。*韵体流传至今。最早的是唐人韩偓词,是正体。上片三句全用韵,下片末二句用韵。过片二句用对偶句的居多。仄韵体始于南唐李煜。又有《小庭花》、《减字浣溪沙》等二十余种异名。另有《摊破浣溪沙》,又名《山花子》,上下片各增三字,韵位不变。此调音节明快,句式整齐,易于上口,为婉约、豪放两派词人所常用。
苏轼(1037~1101)著名文学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苏轼诗、词、文、书、画皆工,是继欧阳修之后北宋文坛的领袖人物。词存三百四十多首,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将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朝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作品今存《东坡全集》一百十五卷。词有《东坡乐府》等。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人间有味是清欢。——苏轼《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秦观《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许浑《咸阳城东楼 / 咸阳城西楼晚眺 / 西门》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纳兰性德《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
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断肠声里忆*生。——纳兰性德《浣溪沙·残雪凝辉冷画屏》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纳兰性德《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
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晏殊《浣溪沙·一向年光有限身》
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李清照《摊破浣溪沙·病起萧萧两鬓华》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李璟《摊破浣溪沙·手卷真珠上玉钩》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苏轼《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戴叔伦《苏溪亭》
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晏殊《浣溪沙·一向年光有限身》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溪柴火软蛮毡暖,我与狸奴不出门。——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二首》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苏轼《浣溪沙·端午》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曾几《三衢道中》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春晚》
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闲离别易销魂,酒筵歌*莫辞频。——晏殊《浣溪沙·一向年光有限身》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李璟《摊破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
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苏轼《行香子·述怀》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辛弃疾《清*乐·村居》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李璟《摊破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苏轼《西江月·顷在黄州》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苏轼《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苏轼《浣溪沙·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夜夜相思更漏残,伤心明月凭阑干,想君思我锦衾寒。——韦庄《浣溪沙·夜夜相思更漏残》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苏轼《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辛弃疾《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戴叔伦《兰溪棹歌》
白发戴花君莫笑,六幺催拍盏频传。——欧阳修《浣溪沙·堤上游人逐画船》
易涨易退山溪水,易反易覆小人心。——《增广贤文·上集》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王建《雨过山村》
半溪流水绿,千树落花红。——《声律启蒙·上卷·一 东》
落絮无声春堕泪,行云有影月含羞。——吴文英《浣溪沙·门隔花深梦旧游》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辛弃疾《清*乐·村居》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刘昚虚《阙题》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苏轼《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
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刘长卿《谪仙怨·晴川落日初低》
都道无人愁似我,今夜雪,有梅花,似我愁。——蒋捷《梅花引·荆溪阻雪》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秦观《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
一树梨花一溪月,不知今夜属何人?——佚名《杂诗·旧山虽在不关身》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辛弃疾《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
我见君来,顿觉吾庐,溪山美哉。——辛弃疾《沁园春·和吴尉子似》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杜牧《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古诗文
在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古诗吧,古诗的格律限制较少。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更具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古诗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
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舞翩跹,人民五亿不团圆。
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诗人兴会更无前。
注释:
浣溪沙:词牌名,唐教坊(音乐学校)里曲子的名称。
赤县:指*。《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介绍战国末驺(zou邹)衍的说法:*名曰赤县神州。
百年魔怪舞翩跹:1840年中英*战争时起,外国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侵略者开始侵入*。他们和他们的走狗在*横行霸道,好似群魔乱舞。
人民五亿:五亿各族人民。
一唱雄鸡天下白:此句是由“雄鸡一声天下白”演变过来的,出自唐代诗人李贺的《致酒行》。原句为: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
于阗:新疆吾维尔自治区西南部县名,1959年改于田。当地人民以能歌善舞著名。这里借指新疆文工团所表演的音乐歌舞节目。万方:古人称国族为方,《易经》有"鬼方"。乐奏:1958年9月文物出版社出版的《*诗词十九首》中误植为《奏乐》。
兴会:兴致、兴趣。
译文:
旧*的天黑夜茫茫,一百年来妖魔鬼怪肆意狂欢,五亿各族人民却无法团圆。
雄鸡终于高鸣祖国得了光明,东西南北尽歌舞其中还有新疆人,诗人们欣喜唱和兴致无边。
赏析:
这是一首揭露旧*的黑暗现实、赞美新*民族大团结的史诗,是旧时代结束、新纪元开始的雄伟钟声。全词首先从联欢晚会的热烈景象触景生情,联想到旧*的悲惨情景;然后笔锋转而颂扬国庆晚会上的浓烈气氛,喻示了新*各族人民大团结、共创繁荣局面的美好前景。
上阕是对旧*长期黑暗统治的揭露与批判。
“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舞蹁跹,人民五亿不团圆”,一气呵成,不容停顿。这是从1840年*战争以来到**前夕百年历史的沉痛概括:暗无天日,群魔乱舞,人民受苦。“长夜”,是100年的.漫漫长夜。“难明”,多少次艰苦卓绝的斗争也难以掀翻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魔怪舞蹁跹”,这是指帝国主义和国内*派及其卵翼下的种种黑暗势力沆瀣一气,张牙舞爪,为所欲为。人民“不团圆”,既有无法幸福美满,又有各族人民不能团结一致、和睦相处之意。
为此我们可以沉浸在百年历史的回忆中:1840年的*战争,1856年的第二次*战争,1883年的中法战争,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1900年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列强对*的侵凌,掠夺接连不断。国内的*派有清王朝、北洋军阀和蒋介石*,相继统治,盘剥人民。这是一幅历史的长卷,显现*百年历史的沧桑;正是内外*派的压迫和剥削,造成了各族人民的苦难。
然而,历史总是在对立统一中发展。“百年魔怪”的对立面是“人民五亿”。人民不能忍受“魔怪”的欺压,奋力反抗。多少志士仁人,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在百年历史中,最为鲜明的有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有1919年的五四运动,而1921年**成立后,更成为砥柱中流,领导了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战争。涓涓细流归大海,人民终于战胜“魔怪”而胜利,1949年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这就是“一唱雄鸡天下白”。
下阕,诗人的思路返回到了眼前盛典上的欢乐场面。各族人民载歌载舞,欢庆国庆节,表现出了人民欢乐、祥和、幸福的新生活,展示了新*光辉灿烂的前景。“一唱雄鸡天下白”,是李贺“雄鸡一声天下白”的倒装。雄鸡一声长鸣,报道*大地已经天亮了,而“唱”字更高亢、激越,仿佛是从人们心底喷出来的激情,道尽了人们摆脱漫漫长夜、迎来红日曙光的欢乐心情。说明**领导的革命武装力量是伟大的,从建立工农武装,到二万五千里长征,从抗战胜利到**战争的伟大胜利,最终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昂首看天,觉得天格外晴朗,人民当家作主人的喜悦心情洋溢在字里行间。
“万方乐奏有于阗”,用眼前之事表达人民的欢乐、各民族的大团结,与“人民五亿不团圆”对照。于阗,古代西域国名,这里代指新疆歌舞团。“万方”,四面八方,指全国各族人民。新*成立,各族人民当家作主,欢欣鼓舞。他们以绚丽的舞蹈、谐美的歌唱表达自己的心声。上片“百年魔怪舞蹁跹”,下片“万方乐奏有于阗”,正是天翻地覆的变化,欢乐的人民取代了横行的妖魔鬼怪,成为国家的主人。
“诗人兴会更无前”,这里的诗人不仅指柳亚子,也指诗人自己,更泛指全国的文艺工作者,诗人的兴致是以前所没有的。一方面说明诗人应感知新生活、歌颂新生活,是对包括柳亚子在内的文艺工作者的肯定与勉励,另一方面说明诗人坚信未来的*将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都更伟大和壮丽,坚信新*的繁荣昌盛、安定团结也是前所未有的。
这首词上下两阕巧妙运用对比手法,极其鲜明地写出了新旧社会天上人间的反差。上阕写旧*,下阕写新*,而上下两阕又互相呼应,作者以旧社会的黑暗反衬新社会的“天下白”,以群魔乱舞反衬各族人民的欢庆歌舞,以旧社会的四分五裂反衬新社会的民族大团结。这样强烈的对比不能不震撼人心。
拓展知识: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全国各民族人民陶醉在胜利的喜悦之中。在1950年10月1日国庆一周年之际,*大陆除*以外全部**,各族人民获得了新生。
10月3日,中央人民*举行盛大的庆典,全国158名各族*欢聚一堂,在中南 海怀仁堂举行了隆重的献礼大会,各民族文工团表演了歌舞节目,*与柳亚子先生同*观看了歌舞晚会。柳亚子在*的鼓动下,即兴赋《浣溪沙》一首赠予*。次日*又步韵和了这首词赠与柳亚子。
古诗浣溪沙·转烛飘蓬一梦归的翻译赏析
无论在学*、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古诗吧,古诗按内容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等。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古诗浣溪沙·转烛飘蓬一梦归的翻译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
《浣溪沙·转烛飘蓬一梦归》
宋朝·李煜
转烛飘蓬一梦归,欲寻陈迹怅人非。天教心愿与身违。
待月池台空逝水,荫花楼阁漫斜晖,登临不惜更沾衣。
【前言】
《浣溪沙·转烛飘蓬一梦归》是五代时期南唐后主李煜的作品,作者只有在梦中才能得归故国,重拾旧欢,表现了作者愁恨难泯、无可奈何的悲痛心情,同时也表现了亡国以后悔恨自责。
【注释】
①转烛:风吹烛火。这里用来比喻世事变幻莫测。唐代杜甫《佳人》中有“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之句。飘蓬:飘动的蓬草,这里比喻人世沧桑,飘泊不定。蓬,蓬草,多年生草本植物,枯后根断,遇风飞旋,故又称飞蓬。
②陈迹:过去事情遗留下来的痕迹。怅:怅惘,不如意。
③教:让,令。
④待月:这里暗指夜深人静时情人私下约会。池台:池苑楼台。逝水:逝去的流水,常用来比喻已过去的时间或事情。
⑤荫花:《全唐诗》中作“映花。荫,隐藏,遮挡。漫;同“谩”,弥漫。斜晖:傍晚的光辉。南朝梁简文帝《序愁赋》中有句:“玩飞花之入户,看斜晖之度寮。”
⑥沾:沾湿,浸润。
【翻译】
真是世事变幻莫测,像那风摇烛火一样飘忽不定,又像是漂流的.浮萍一样,最终只是如梦一场,想要寻找往昔的旧痕,可已是物是人非,能到哪里去寻找呢?隔着重重山水。这就是天意如此吧。让我的内心所想与实际情况相反。
我站在池塘上,看着流水无情空自流淌,那高大楼阁的阴凉遮住了花草树木,我注视着傍晚的阳光,眼前满是夕阳的余晖,登高望远,再也看不到往昔熟悉的身影,看不到日思夜想的古国山河,我禁不住流泪满面,任那泪水沾湿衣襟,就让他痛快地流个够吧。
【赏析】
这首词写作者怅恨无依、登临感怀的情状。词的上片以“人生如梦”开篇,感叹自己身如“转烛”“飘蓬”,恍在梦中。既然人生如梦,则不如常在梦中,因为也许只有梦中才能得归故国,重拾旧欢。只可惜“欲寻陈迹”但却满眼物是人非,徒增怅恨而已。心愿难遂,怅恨难消,这一切看来似乎天意,自己只能在这凄苦寂寞的现实中徒唤奈何了。上片三句是句句感慨,字字关情,总把自己的怀想和残酷的现实对照起来写,反差明烈,充分地烘托出作者愁恨难泯、无可奈何的悲痛心情。
词的下片以写景起,即景抒怀。“待月池台”既是眼前之景,更是心中之境,作者心如“池台”,有“待月”之思,思之不得,所以有“空逝水”之叹,一个“空”字,道出了作者满怀的寂寞和凄凉。“荫花楼阁”是所见之景,大概也是所怀之梦,一切美好的景色都被夕阳斜照映出满目的惨淡凄伤,这大概也是梦回归国的心中景况。“登临”二字是词眼,一切的感伤也许是“登临”造成的,登高望远,怀思故国,故国已失,怅恨无已,各种各样的忧思、烦懑纷至沓来,于是“泪沾衣”。可是作者这里又用了“不惜”二字,有深意,既写出作者亡国失家后必然的愁苦,也写出作者悔恨自责、宁愿多承受些这锥心之痛的复杂情怀,所以“登临”也许是已“登临”,正“登临”,但恐怕更多是还要“登临”,苦也“登临”之意。作者的复杂心境以一句带之,更婉转凄切,至真至到。
全词前直后曲,直笔如*常白话,曲笔如林间幽径,搭配得当,相得益彰。虽情调稍显低沉,但情意真挚,有相当的艺术感染力。
诗人简介
李煜(937年8月15日-978年8月13日),籍贯徐州彭城县(今江苏省徐州市),生于江宁府(今江苏省南京市),原名从嘉,字重光,号钟山隐士、钟锋隐者、白莲居士、莲峰居士,唐元宗李璟第六子,南唐末代君主。
建隆二年(961年),李煜继位,尊宋为正统,岁贡以保*安。开宝四年(971年)十月,宋太祖灭南汉,李煜去除唐号,改称“江南国主”。次年,贬损仪制,撤去金陵台殿鸱吻以示尊奉宋廷。开宝八年(975年),李煜兵败降宋,被俘至东京,授右千牛卫上将军,封违命侯。太*兴国三年(978年)七月七日,李煜死于东京,追赠太师,追封吴王。世称南唐后主、李后主。
李煜精书法、工绘画、通音律,诗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李煜的词,继承了晚唐以来温庭筠、韦庄等花间派词人的传统,又受李璟、冯延巳等的影响,语言明快、形象生动、用情真挚,风格鲜明,其亡国后词作更是题材广阔,含意深沉,在晚唐五代词中别树一帜,对后世词坛影响深远。
题西溪无相院古诗词鉴赏
鉴赏是对文物、艺术品等的鉴定和欣赏。人们对艺术形象进行感受,理解和评判的思维活动和过程。人们在鉴赏中的思维活动和感情活动一般都从艺术形象的具体感受出发,实现由感性阶段到理性阶段的认识飞跃,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丰富。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题西溪无相院古诗词鉴赏,希望能帮到大家!
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
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
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放修芦碍月生。
古诗简介
《题西溪无相院》是北宋诗人张先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描绘秋雨初晴的江南溪上景致,明净清丽,充满娴静的雅趣。
译文
秋雨过后,湖水上涨,白茫茫的,水色与天色同样清澄;溪边的人家,静悄悄的,仿佛浮卧在水边,与水相*。一阵风吹开了水面的浮萍,现出了山的倒影;一只小船,悠然归来,刺开了水草,发出沙沙的响声。僧人行走在入城的道上,消失在远远的红尘之中;回家的农夫,经过了小桥,好像在明镜中徐行。骤雨收歇,已足使这一派秋色更为迷人;岸边的芦苇,请不要再长,免得妨碍我欣赏明月东升。
注释
⑴西溪:在诗人的家乡浙江湖州。一名苕水、苕溪。无相院:即无相寺,在湖州城西南,吴越钱氏建。
⑵涵虚:宽广清澄。
⑶尘:尘世,指热闹的人世间。
⑷修芦:修长的芦苇。
赏析/鉴赏
这首诗写的是秋雨后无相寺前的景色,主景是水。首联写西溪及附*的湖泊,经过一场秋雨,水位上涨,远*一片浑茫澄澈,与秋空相接;水边的人家,似乎浮在水上。“积水涵虚”四字,场面很大,仿佛唐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诗“八月湖水*,涵虚浑太清”的景况。孟浩然写洞庭湖水,描摹了湖的渺茫宽阔;张先在这里突出江南雨后河湖溪塘涨满水的情况,是小环境组合成的大环境,都很神似。“上下清”即孟浩然诗的.“浑太清”,都写秋天天空晴朗,水光澄碧的景象,移不到别的季节去。次句写水边人家,以“岸痕*”说水涨得高,与“几家门”成为一个*面,也活生生地画出雨后江南水乡的秀丽景色。
起句从远处、大处落笔,展示西溪的独特风貌。“积水”,暗写雨。一场秋雨,溪水涨满。远远望去,天光水色浑融一片,大有孟浩然诗句“八月湖水*,涵虚浑太清”(《洞庭湖赠张丞相》)的气势。经过一番新雨刷洗,临溪屋宇显得明丽清宁,仿佛*卧在水面上,别有一副悠闲的静态。
颔联笔触一转,从小处、*处着墨,使诗情飞动。出句描述微风吹来,满池的浮萍裂开了,露出了一段水面,水面上倒映出青山的影子;对句写一叶小舟归来,船帮与水中的葑草摩擦,发出沙沙的响声。“浮萍破”,这是一个极细小而不易察觉的物象,是水上微风初起所致,被诗人捕捉住了。一个“破”字,寓动于静,体物入微。草声是极微弱的声响,为诗人听到,足见其静,此乃以动衬静的笔法,给以生趣。此联一见一听,一静一动,错落有致,妙趣横生。
第三联仍然写景,但通过人这个主体来写,还是以水作背景。一句写入郭僧,照应题面“无相院”;一句写过桥人,点缀水乡,二句又相互呼应。僧到城里去,加以“尘里”二字,说城市喧嚣,反衬无相寺所在地的静寂清净;人过桥,以“鉴中行”形容,说出桥下水之清澈,回照首句,又以眼前环境的清旷与上句的“尘里”作对比,表达诗人自己对景色的欣赏。
尾联用逆挽虚收法。“已凭暂雨添秋色”一句,在篇束点出,确是巧设安排。一是突出了西溪之妙境,先绘景后叙其所由出;二是可以放开一步,宕出远神。“莫放修芦碍月生”,意谓秋雨之后,芦苇勃生,莫让它态意长高,使人领略不到深潭月影。以雨后芦苇长高作一虚设,便把白天所见的景色扩大到未见的溪月,拓出了另一番想象的世界,给人以回味。这一结余味悠然,又与首句“积水涵虚砂相应。
张先善写“影”,人称“张三影”。他写影的本领,在此诗中也可见到。“浮萍破处见山影”是明写;“过桥人似鉴中行”,是暗写;“莫放修芦碍月生”,是虚写;为全诗增添了生机和情趣。全诗几乎全是写景,即使是尾联,也把情浸入景中,是一幅优美的风景画。
张先
张先(990-1078),字子野,乌程(今浙江湖州吴兴)人。北宋时期著名的词人,曾任安陆县的知县,因此人称“张安陆”。天圣八年进士,官至尚书都官郎中。晚年退居湖杭之间。曾与梅尧臣、欧阳修、苏轼等游。善作慢词,与柳永齐名,造语工巧,曾因三处善用“影”字,世称张三影。
《题西溪无相院》阅读及答案
题西溪无相院①
张先
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
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
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放修芦碍月生。
【注释】
①无相院:即无相寺,在湖州西南黄於山,始建于吴越。
题目:
8、“浮萍破处见山影”一句诗与张先的另一名句“云破月来花弄影”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简要分析它们的“同工”之处。(5分)
9、张先绰号“张三影”,这首诗也多处写“影”,有明写,也有暗写。请找出两处暗写“影”的诗句,并简要分析。
答案:
8、“浮萍破处见山影”与“云破月来花弄影”,两句都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1分)“浮萍破处见山影”句中“破”字,寓动于静。小艇去来,水波开合,山影映在浮萍破处,极形大自然之静。(2分)“云破月来花弄影”,“破”、“弄”两个动作,以动衬静,月被云遮,花随风摇,凸显了自然的静谧。(2分)
9、“过桥人似鉴中行”,(1分)过桥的人好似行走在镜子中,写出了人在水面上的倒影,暗写人影。(2分)②“莫放修芦碍月生”,(1分)秋雨之后,芦苇勃生,莫让它恣意长高,使人领略不到深潭月影,暗写月影。(2分)
鉴赏:
此诗又名《华州西溪》。本诗表现诗人对雨后秋溪的独特兴会,抒写一种高妙情致。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写道:“八月湖水*,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写得豪迈壮阔,气势不凡。此诗首句即从孟诗来,但意在写静谧之景,且能与全篇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可见其善于借鉴。
首句既点明水光天色都是一片清虚,下面则就水来写,紧扣“西溪”二字。一切都是那样的安静,没有人声,甚至没有一丝微风,所以溪面上波纹不起。
颔联写得非常细致。水面长满浮萍,本无所见,而水底小虫或游鱼微动,使得浮萍绽开,随意一瞥,竟映出山影;岸边的草丛本和溪水一样宁静,但不经意间,仍能听到虫儿活动时的窸窸窣窣的声响。一个“破”字,与他的名句“云破月来花弄影”有异曲同工之妙寓动于静,体物入微。小艇去来,水波开合,草声微微,却为诗人所留意,足见其静,此又是以动衬静的手法。颔联一动一静,皆于细微处听之见之,虽无大景致,却有大起落,足以动人心。这两句,一写目睹,一写耳闻,极形大自然之静,却又显示出生命力量的无所不在。
颈联照应题面“无相院”,以入郭之尘反衬禅院之清,以人行鉴中表现物我两忘,是诗歌境界的进一步深化。
最后两句回应“积水涵清”,以担心芦苇长高,影响观赏溪中之月作结,使我们想起了“千江有水千江月”的禅典。写禅意而无禅语,此诗的高明之处就在此。“已凭暂雨添秋色”一句,在篇末点出,确是巧设安排。一是突出了西溪之妙境,先绘景后叙其所由出;二是可以放开一步,宕出远神。“莫放修芦碍月生”,意谓秋雨之后,芦苇勃生,莫让它恣意长高,使人领略不到深潭月影。这一结余味悠然。
张先在当时就有一个绰号,叫做“张三影”,意谓他在词中写过三句带“影”的名句。其实并不止三句。如《天仙子》:“沙上并禽水上瞑,云破月来花弄影。”《青门引》:“那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归朝欢》:“娇柔懒起,帘押卷花影。”《剪牡丹》:“柳径无人,堕飞絮无影。”《木兰花》:“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他写影的本领,在此诗中也可见到。“浮萍破处见山影”,是明写;“过桥人似鉴中行”,是暗写;“莫放修芦碍月生”,是虚写;为全诗增添了生机。
晏殊(991——1055),字同叔,临川(今江西省进贤县文港镇)人。晏殊天资聪颖,十四岁便以“神童”身份被荐赐进士出身年,在几十年的仕途生涯中,政绩斐然。逐渐成为一代名相。同时晏殊也是一位非常高产的词人,一生创作了了大量词作,是宋代早期著名的婉约派词人。
晏殊绘像
晏殊的词作在他的那个时代就很流行,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词在北宋时以歌曲的形式吟唱的。他的词作上承五代花间派词人韦庄、冯延巳清新婉丽的余韵,下启晏几道、秦观等婉约派蕴藉淡雅的先风,可以说,晏殊是北宋词坛上具有承先启后作用的词人。
晏殊著有词集《珠玉词》,词风风流蕴藉,对宋代初期的词风产生重要影响。他的词以抒写闲情雅致著称,作品沿袭了晚唐、五代词柔靡哀婉的遗风,多抒写酒足饭饱之后的娱宾谴兴和描写男女相思、离情别绪之主题。
北宋士大夫生活场景图
南宋词学评论家王灼在《碧鸡漫志》中评价晏殊的词:“晏元献公长短句,风流蕴籍,一时莫及。而温润秀洁,亦其无比。”王灼对晏殊的评价还是相当中肯的。
晏殊的代表作品的《浣溪沙》,是最能够反映出晏殊词作的风格特征的,原词如下: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晏殊《浣溪沙》·词意图
这是一首抒发闲愁的词。由于晏殊少年得志,生于承*之时,官至宰相,日常的工作之外,晏殊的业余生活也是很惬意的,他是怎样打发自己的业余生活的呢?
晏殊喜宴宾客,据南渡词人叶梦得《避暑录话》记载:“晏元献虽早年富贵,而奉养极简。惟喜宾客,未尝一日不宴饮,盘馔皆不预办,客至旋营之。”
这段记载就说得非常明确了,晏殊在闲暇之余喜欢与朋友饮宴,宴*中常有歌女助兴,主客赋诗填词,开怀尽饮,酣畅淋漓。
晏殊工作之余过着“喜宾客,未尝一日不宴饮”的生活,举办宴会,歌舞助兴,以诗酒消遣。这样的地位、生活、思想感情,也就决定了他的诗词作品如珠似玉,温润秀洁,字里行间只有些许淡淡的闲愁。
而这首《浣溪沙》所抒发的也正是伤春的“闲愁”情感,词作主要描写的是词人饮酒观景的优雅闲适生活和对春光易逝的惆怅,其实说白了就是一种伤春之情。
“一曲新词酒一杯”·词意图
宋代词人惜春、伤春,进而至于怨春、恨春,这种对季节的情感体验折射出宋代士人对人生有一种更加清醒的认识和思考。
婉约之风是词自产生以来的主线,伤春悲秋、男女离情成为词的重要内容。 但宋词中更多出现的是伤春、惜春。宋代士人伤春,其实是对美好事物容易失去的惆怅。
在春天的所有景物中,“花” 这一自然意象常常意味着生命、青春,代表的就是春天,惜花就是惜春。
而花朵凋零、落红则又代表着美好事物的一去不返和消逝,而造成花谢花落的就是风,就是雨,这就造成文人对风雨的恐惧,对花的感伤,也是对春的感伤。
“无可奈何花落去”·词意图
在宋代的文人士大夫阶层中,他们的仕途并不像晏殊这样一帆风顺,因为仕途沉浮而贬谪他乡的占有很大一部分,如苏轼、秦观等人,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很容易激发起他们的感伤情绪,他们往往会将这种情绪诉诸于笔端,借伤春来自我排遣与慰藉,这是极其正常的情感体现,借伤春来表达自己的情绪也是人之常情。
如秦观在遭谪贬到岭南时,他写下了《减字木兰花》其中就有“黛娥长敛,任是春风吹不展。困倚危楼,过尽飞鸿字字愁”的词句,秦观将自身的际遇与伤春的情感结合起来,借伤春表达了此时此刻自己的内心世界。
“无可奈何花落去”词意图
晏殊的仕途*顺,没有经历过贬谪,所以晏殊的这首《浣溪沙》,抒发的只是词人感叹春光易逝,人生易老,富贵难久的“闲愁”,表现了作者生活的优裕和精神生活的寂寞空虚。
词作在一开始就描绘了一幅闲适典雅的生活画面:晚春时节,花园中的景致是那么的美好,精致的楼台亭榭,一切都布置的相当雅致,由此也能看出词人闲暇之余的生活是很从容悠闲的。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词意图
但是细读词句就会发现,字里行间似乎又隐隐地透出词人内心的一丝伤感。同样的场景,去年的今天是多么的欢乐和热闹,可是岁月匆匆流逝,如今却要独自一人来感怀曾经美好的时光。词人抬头看着美丽的夕阳,他不禁发出感慨:明天还会再来,而匆匆流走的美好时光却是一去不复返了。
晏殊对夕阳这一自然景物的描写恰如其分地透露出内心的伤感,使他的主观情感同夕阳这一自然现象相互融合,交织在一起。
这首《浣溪沙》词,上片主要写持酒听新词,意兴阑珊,但是词人突然记起去年也是这样,往日欢愉的情景再现,一样的“一曲新词酒一杯”,一样的阑珊意境。于是词人感到时光的流逝不可追回,虽有此时的生活依旧,但还是美中不足,因而不免令人感到叹息。
词作开篇句“一曲新词酒一杯”,化用了唐代诗人白居易《长安道》中的“花枝缺处青楼开,艳歌一曲酒一杯”两句,“一曲新词酒一杯”表达的正是晏殊以诗酒消遣,自娱自乐的一个生活片段。与其说是一个生活片段,还不如说是词人对伤感的自我排遣。
晏殊《浣溪沙》·词意图
接下来,词人写道“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这还是对所处场景的描写,一切景物依旧,同样的季节、同样的地点,但过去的一切,都像这落山的夕阳,一去不复返。
词人所要表达的正是:人已经不再是去年的人了,即使周围的景物依旧,但人却在变,谁都不可能还是去年时候的那个人了。也正因为如此,一种惜春之情油然而生,词作上片就在这样的轻描淡写中将伤春、惜春的氛围营造好了。
下片主要是在写春天即将过去,百花争艳的场景即将消逝,随之而来的是百花凋零、遍地落红的场景。词人为什么对百花凋零这样明暗呢?其实道理很简单,在晏殊的眼中,百花代表的春天,代表的是春日里美好的事物,可是随着春天脚步的走远,美好的事物也即将消逝。
这是很正常的季节交替轮回,是季节的更替带来的自然变化,可是这又是不可抗拒的,也是无可奈何的。但是去年的燕子去而复返,在春天来临之时,再次飞回到往日庭院中的旧巢中来。
词人见到它们,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可是青春的日子却一去不归。宴*结束,宾客们都陆续离开,词人独自在园中的小道上徘徊,而心中莫名的闲愁就像涟漪一样,层层泛起。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词意图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二句,是这首词的“词眼”,说的通俗一点,这两句其实就是全词的精华所在,这首词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二句而著名,成为蜚声词坛的佳作。
这两句所要表达的意思就是:暮春时节,繁花即将落尽,是季节更替、时光流逝的自然现象,词人虽然触景心伤,但也是无可奈何的事。燕子秋去春归,有飞回到往年的筑巢的人家。
通观这首词的整个结构,它构思精巧,选景典型,词人敏锐地捕捉到自己那一刹那间偶然为外物所触发的真实情感。整首词处处是在写景和表现个人的活动,但处处又是在抒情,由景及情,情景交融。正像人们常说的那样“景为情设,词为情作”,因此这首词具有较高的艺术审美价值。
“小园香径独徘徊”词意图
晏殊的这首词所表现的情绪,简单地说一种“伤春”、“惜春”的情绪,而它的精妙之处正是在于:词作精细地描绘出词人对季节更替、时光流逝的微妙变化。
全词只是写的一种*缓的事物变化,并不是那种风雨袭来的突然变化,词作的成功之处在于:词人敏锐地抓住了为一般人所忽略的自然景物,并将自然景物的变化上升到人生的微妙变化上来,是非常富有哲理的。
正是在这不知不觉的微妙变化中,时间一天一天地流逝,词人能够敏感地捕捉到这种时间上的微妙变化,将他捕捉到的变化诉诸于笔端,以优美的文字和旋律把这种变化精细地展现了出来。
这首词显示了人生中不可避免的时光流逝的伤感,更把词对人生所表达的感叹表达得淋漓尽致,从而给词作自始至终蒙上了一种朦胧的伤感。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个对偶句巧妙工整、浑然天成,词人用“无可”和“似曾”这两组虚字构成的对仗,音韵谐美,将词作的文学性和音乐性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格调和雅,唱起来朗朗上口,因而也被人们广泛传诵。
晏殊《浣溪沙》·词意图
词作借伤春表达出词人对生命的留恋与珍视,同时也显示了词人深厚的艺术功力和优雅美丽的文笔。词人创造了一个情致缠绵而又凄婉美丽的意境,情文并茂,音律谐婉,给人以美的享受。
晏殊的《浣溪沙》抒写着品味人生的惆怅,并把它升华到更高的珍视生命和人生的思考的艺术层次上来,使人们的生活富于一种诗意的美。
晏殊的《浣溪沙》以抒发“闲愁”起调,也以“闲愁”二字为主题。但词中似乎于无意间描写了一种极其常见的自然变化,并将这种变化赋予深刻的哲理,启迪人们从更高层次去思考人生。
桃花溪溪的古诗 小溪的溪边的古诗 有鸣溪的古诗 楚溪的古诗 瑶溪的古诗 和溪的古诗 写小溪的古诗青溪 有林溪的古诗 桃溪的古诗 溪江的古诗 带溪的古诗 濂溪的古诗 溪坐的古诗 九溪的古诗 带月溪的古诗 带樱溪的古诗 含溪烟的古诗 带凌溪的古诗 关于溪的古诗 赠溪翁的古诗 怀溪沙的古诗 溪君即事的古诗 溪村古诗带拼音的东溪 含溪石的古诗 苏溪婷的古诗 安溪的古诗 带灵溪的古诗 含云与溪的古诗 若耶溪的古诗 溪亭泉的古诗
李璟《摊破浣溪沙》的古诗赏析 琅玡溪古诗翻译赏析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的古诗赏析 《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古诗文 浣溪沙苏轼古诗原文 古诗浣溪沙·转烛飘蓬一梦归的翻译赏析 浣溪沙古诗带拼音版 题西溪无相院古诗词鉴赏 诗名含有溪字的古诗词 名字含溪字的诗词 含有溪字的古诗词 带溪字的诗词名句 古诗浣溪沙(浣溪沙宋苏轼古诗分享) 青溪王维翻译赏析(清溪行古诗原文及翻译) 春泛若耶溪古诗朗诵(春泛若耶溪赏析) 桃花溪张旭翻译及赏析(桃花溪古诗的意思翻译) 桃花溪古诗的意思(桃花溪这首诗的翻译) 摊破浣溪沙李清照翻译(古诗摊破浣溪沙赏析及诗意) 溪居即事古诗的意思(溪居即事翻译及原文) 浣溪沙古诗原文及翻译(浣溪沙表达的主旨及含义) 兰溪棹歌古诗意思(兰溪棹歌古诗诗意) 浣溪沙古诗原文意思(学*浣溪沙全文主旨) 溪居即事古诗拼音版(溪居即事赏析及翻译) 梅尧臣《东溪》古诗原文意思赏析 浣溪沙古诗全词翻译赏析 浣溪沙古诗苏轼 浣溪沙古诗晏殊 《寻南溪常道士》古诗翻译及赏析 溪上遇雨二首古诗词
学*古诗词的感受 写白菜的诗词 赞美宝石的诗词 赞美花旦的诗词 关于蘑菇的诗词 表达静心的诗词 自我修行的诗词 园林美景的诗词 关于温泉的诗词 失意的古诗词 形容感情回不去的诗词 带祥字有寓意的诗词 关于好运的诗词 父母爱子女的古诗词 感慨岁月流逝的诗词 秋游的古诗词 带博字的经典诗词 失意的诗词 50字以内的诗词 120字左右的诗词 鼓励学生励志的古诗词 不被信任的诗词 红叶的诗词 值得积累的诗词 引用古诗词的情侣名 描述君子兰的诗词 形容梦见旧情人的诗词 等待一个人的诗词 东山再起的诗词 美到让人心碎的古诗词 关于大明宫的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