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枯荣的古诗 >

枯荣的古诗

关于枯荣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枯荣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枯荣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枯荣的古诗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句子:即与枯荣的古诗相关的句子。
语录:即与枯荣的古诗相关的名人语录
说说:即与枯荣的古诗相关的qq说说、微信朋友圈说说。
名言:即与枯荣的古诗相关的名人名言、书籍名言。
诗词:即与枯荣的古诗相关的古诗词、现代诗词、千古名句。
祝福语:即与枯荣的古诗相关的祝福祝贺词。
心语:即与枯荣的古诗相关的早安、晚安朋友圈心语。

  • 枯荷的古诗句

  • 文学
  • 枯荷的古诗句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收藏过自己喜欢的古诗吧,汉魏以后的古诗一般以五七言为基调,押韵、转韵有一定法式。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枯荷的古诗句,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1、枯荷难睡鸭,疏雨暗池塘。

      2、萧条垂柳映枯荷,金碧楼空水鸟过。

      3、衰兰枯荷了秋色,几向寒梢问消息。

      4、天寒病鸭守冰池,折苇枯荷霰雪飞。

      5、衫似荷枯嫌绊缚,屋如斗大费支撑。

      6、奔流未已坑谷*,年苇枯荷恣漂溺。

      7、记取相逢又相别,菊枯荷尽早梅前。

      8、池底枯荷瘦不胜,池水新琢玉壶凝。

      9、我生功名付樽酒,衣如枯荷马如狗。

      10、烛至萤光灭,荷枯雨滴闻。

      11、今年畚锸弃春耕,折苇枯荷绕坏城。

      12、驿后新篱接短墙,枯荷衰柳小池塘。

      13、青前潦倒枯荷似,惭愧炉亭夜聚魁。

      14、荒池倒枯荷,腐水飘乱萍。

      15、低颈吸水昂颈飞,髣象荷枯沙瘦时。

      16、深秋荷败柳枯时,霜蟹香枨副所思。

      17、亭亭倒枯荷,似是浮图尖。

      18、菊暗荷枯一夜霜,新苞绿叶照林光。

      19、枯荷露重时闻滴,君梦不来谁阻隔。

      20、白鸟带将林外雪,绿荷枯尽渚中莲。

      21、身比秋荷觉渐枯,致君经国堕前图。

      22、鸳鸯只影江南岸,肠断枯荷夜雨声。

      23、奔流未已坑谷*,折苇枯荷恣漂溺。

      24、世间好景元无尽,霜落荷枯又一奇。

      25、霜凋老树寒无色,风掠枯荷飒有声。

      26、官居图画里,小鸭睡枯荷。

      27、枯荷野塘水,照影惊颜鬓。

      28、折苇枯荷共晚,红榴苦竹同时。

      29、高榆老柳媚寒日,枯荷小鸭冻野航。

      30、斜鸿书破半张纸,枯荷纲空散铅水。

      31、蛤蜊买得虽不多,百枚包以一枯荷。

      枯荷高中作文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小雨,小溪,枯荷,画一般的景色,我总是难以描绘,我不知道那最美的景色是否藏在我的梦中,还是,在现实的生活中真的存在。很久了,我都想写些零散的语句,描绘那醉人的意境,纯粹的寂静,但是,总是不能够写到底,总归是因为这意境太难留住,总在我彷徨起笔时消失,每一次都如此。如此曼妙,如此令人入境,潆回。那一日恰逢小雨,那是冬日的连绵的小雨,静谧地打在溪面上,枯荷的叶子已经是重重的泛着黄色,在雨中摩挲的声音,“唰唰”干脆清晰,仿佛是在生命中挤出的一丝微茫的歌声,却那样的清亮,枯败的荷叶恰似老叟的脸,而地下埋藏的藕,又像是新生的“垂髫”怡然自乐。使人不得不感叹生命那么的富有活力:这便是生命最吸引人的地方,不管岁月如何匆匆,它却依然遵循自己万亿年行进的速度,有条不紊的前行,它似一位步伐稳健的老者,用脸上的皱纹告诫奔跑的时间“你还太年轻”生命的长度总是大于时间的。比对不是看起源,而是看终结,虽然在进化论中狭义的解释时间孕育了生命,生命依托于时间,有时间才有生命。

      但不尽然,在我看来,生命的出现才使人们认识到时间的可贵,时间的美丽,倘若时间只是计时的工具,那有或无,多长多短又有什么意义,时间虽有尽,生命却可无穷,世代以至于永矣。整整一片河段,全都是燃尽生命的莲叶,横七竖八的立在水中,交错纵横,相互掩映,却未见有一株埋入水底,无不昂首挺胸,即使苍翠不再,也要在刺骨的寒风和冻结的'冰层中勾勒出倔强的轮廓,倘若你真的细细观察,那莲叶的边缘你可以看到,真的毫无一丝水分,干的彻底,干的动人心弦;皱缩的叶,较原来的饱满却也只剩二三分大小。可是为何宽大的莲叶断裂、滑落、消失,茎却可以长久的屹立?一大片看起来,向上冲着青天,像一根根的大头针,瞪着天幕不低头。古代的士大夫爱莲,爱菊,爱高洁,爱出淤泥不染濯清涟不妖,不蔓不枝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但莲的美,却也在另一面——他的不屈,着实是花中真君子,却也是天地间不可一世的伟丈夫。鲜花和憧憬总是留给英雄,而这满眼的“老叟”却是占尽我的心,我是从心底崇敬他们。现在,已是寒冬,那一片枯荷听雨,早已零落不堪,但似乎没有多大的改变,还是傲气亦然,随着北风消失的,不是傲气,只有那伟岸的身躯,无悔的刚强。

[阅读全文]...
  • 《枯棕》古诗赏析

  • 文学
  • 《枯棕》古诗赏析

      无论在学*、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古诗吧,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体诗两类。其实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枯棕》古诗赏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枯棕》作品介绍

      《枯棕》的作者是杜甫,被选入《全唐诗》的第219卷第14首。这首诗是公元761年(唐上元二年)所作。当时军兴赋繁,故杜甫作此为蜀民*。此诗写实中兼有比喻。杜甫是一向关心人民的,所以写景赋物,往往必有所感触。即如此诗,也不是为赋枯棕而赋枯棕的,他是由棕之枯,写出了剥削的残酷和人民的痛苦。

      二、《枯棕》原文

      枯棕

      作者:唐·杜甫

      蜀门多棕榈⑴,高者十八九⑵。

      其皮割剥甚,虽众亦易朽。

      徒布如云叶⑶,青青岁寒后⑷。

      交横集斧斤,凋丧先蒲柳⑸。

      伤时苦军乏,一物官尽取⑹。

      嗟尔江*,生成复何有⑺?

      有同枯棕木⑻,使我沉叹久。

      死者即已休,生者何自守⑼?

      啾啾黄雀啅⑽,侧见寒蓬走。

      念尔形影干⑾,摧残没藜莠⑿。

      三、《枯棕》注释

      ⑴蜀门,犹蜀中,即成都。棕榈,也作“椶榈”,常绿乔木,棕榈皮上有毛,称棕毛,可制绳帚刷等,故下有“割剥”语。起八句写其枯。

      ⑵十八九,十有八九。

      ⑶棕榈有叶无枝,状如蒲葵。

      ⑷《论语》:“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此句是说棕榈和松柏一样经冬不凋。

      ⑸因割剥太厉害,故反先蒲柳而枯死。

      ⑹军乏,军用缺乏。“取”字,这里读zhǒu。这以下八句联系到人民和时事,说明了所以枯之故。“伤时”二句,是一诗的主旨。因一物尽取,故殃及于棕树。

      ⑺生成,即上所谓物。生是地之所生,成是人之所成。总之什么都被剥一空。

      ⑻此句是说如同棕木的被斧斤割剥以至于死。

      ⑼这两句双关人和木。死者即已休,如棕之已被剥多而枯死,生者何自守,如棕之未甚遭割剥但终当被割剥而死。何自守,是说凭什么来保住自己的生命呢?

      ⑽未四句慨叹其枯。啅,群雀噪声。“啅”字一作“啄”。

      ⑾尔,指枯棕,亦双关人民。

      ⑿莠,狗尾草。“摧残”二字和上文“割剥甚”“一物尽取”照应。

      四、《枯棕》赏析

      这首诗和《病橘》都是公元761年(唐上元二年)所作。当时军兴赋繁,故杜甫作此为蜀民*。此诗写实中兼有比喻。杜甫是一向关心人民的,所以写景赋物,往往必有所感触。即如此诗,也不是为赋枯棕而赋枯棕的,他是由棕之枯,看出了剥削的残酷和人民的痛苦,因而写了这首诗。

      五、《枯棕》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巩县(今河南巩义)人。杜甫曾祖父(杜审言父亲)起由襄阳(今属湖北)迁居巩县(今河南巩义)。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他在*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也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是因为在杜甫所作的诗多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杜甫的诗词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风格,而以沉郁为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的动荡、人民疾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诗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杜甫一生写诗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并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杜甫流传下来的'诗篇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杜甫作品被称为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著作有《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春望》、《绝句》、《望岳》等等。

      六、文学赏析

      全诗二十句,可分三段。

      前八句写棕之枯。首二句直入“棕榈”以应题,并用“蜀门”加以限定。棕榈树生于秦岭以南,蜀地自然多见。此诗既慨蜀中百姓之不堪繁赋,因托当地多见而*凡之树种来作载体,又能以“割剥”相贯,使二者形、意吻合。表里如一,主旨能得到最大的发挥空间。如任取一物加以咏叹,便不能使作品产生如此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三,四两句紧扣题中“枯”字,用抑笔,言棕皮因割剥得太厉害,纵然这树很多且十有八九长得高大,也难逃厄运,会很快枯萎的。在结构上,此处用“众”呼应前文“多”,又以“虽”、“易”二字形成逆笔转折,造成开合之势,宕出下文,由叙述转为描绘,进一步刻划其“枯”:“徒布”二句用宽笔,言棕榈本来其叶如云,如松柏经霜雪而不稍减其青翠之色;“交横”二句用紧笔,言其枉自具备了耐寒的品质,终因斧斤交集,先于蒲柳凋零了。此处用不耐寒冷、至秋即衰的蒲柳作反衬,用笔一松一紧,将棕榈惨遭割剥的不幸作了立体的描画,构成丰厚的意象,使主题能植根于其中并得以深化。

      中八句述棕枯之由。“伤时苦军乏,一物官尽取。”二句承前启后,为全诗过脉。前已言棕被“割剥甚”,先于“蒲柳”而凋零,至此顺势一接,道出其所以出现如此反常情况,是因“军”兴而物“乏”之故——战乱频仍,军中自然匮乏,故凡有可用之物,皆被搜刮以充军实,棕皮当然不能幸免。这两句又是诗眼。句中一“伤”一“苦”,构成全诗的情绪基调,与题中“枯”字暗扣:棕若不“枯”,何以令诗人既“伤”且“苦”?二字将诗人对内忧外患的时局与衰败的国运的深深忧虑全盘托出。而一“尽”字,又是全篇立意的关键:棕因“尽”剥而枯,民因“尽取”而不欲活,这正是诗所要表达的主旨。“嗟尔”以下由“物”过渡到“人”。既然“官”已“尽取”一切有用之物,蜀中百姓已没有什么剩下的了,就与那因割剥过度而枯死的橡榈树命运相同,这是多么的令人吁嗟、叹息。此处继“伤”,“苦”之后,又连出“嗟”、“叹”等带有强烈感情色彩之辞,将诗人一腔忧国忧民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接着“死者即已休,生者何自守”两句,一笔双关,既写人,又写树,意谓:无论是树是人,死去的也就罢了,那么活着的又靠什么来保住自己的性命呢?断绝了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死者的今天不正是生者的明天么!诗至此立意又深一层,不仅哀伤死去的,更是担忧活着的。从诗人奏响的情感音符中感受到了他那颗赤子之心的搏动。就章法言,此处由人而及于树,又提起了未段。

      末四句感慨之辞。《诗经·秦风·终南》有“交交黄鸟,止于棘”之句,起兴之语。此处“啾嗽黄雀”与之异曲同工,为见景生情,进行气氛渲染与情绪烘托。黄雀呜叫,其声“啾啾”,好不凄惨。这与《兵车行》结末“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嗽啾”实为同一种意境,所异者一写战场,一写后方,可见偌大*,已无安宁之地。“寒蓬”句,言枯棕经黄雀一啄,棕毛纷飞,如蓬草般随风飘散,景象亦不可谓不凄凉。两句同为场景描写。结尾两句由此而生无限感慨:“念尔形影干,摧残没藜莠。”既写树,又言人,仍是一语双关——被“摧残”者,何止于棕榈树,而“形影干”,也是对被榨干血汗与骨髓的劳动者的真实写照。“形影干”与前文“割剥甚”首尾照应,扣“枯”字,是点题之笔;一“念”字,寄托着诗人对惨遭“割剥”的树与入的无限同情;“摧残”之辞,又表达出诗人对官府横征暴敛行径的无比激愤。然而,诗人一介书生,阻止不了这场悲剧的上演。结局只能是“没藜莠”——树枯而人亡,一同埋没于荒草丛中l此处与前文“如云叶”、“青青岁寒后”构成形象与色彩的强烈反差,从而使全篇主旨得以凸现:蜀地棕榈树本是干拔而叶茂,其色青青,终因过度割剥而形销影灭,埋没荒草;蜀中百姓本是丰衣足食,太*安康,终因战乱军兴而惨遭掠夺,生计断绝,竟然会因冻馁而死。正如王嗣爽所说:“因军而剥棕,既悲棕之枯;因枯棕而念剥民同之,因悲民之困。”(《杜臆》)

      这首诗托物而寓意,主旨直露,是杜甫咏物篇什中现实性很强的佳作,从一个方面表现了诗人同情人民、关心民瘼的博大情怀。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则以比为主,借树言人,使全诗所要表达的主旨形象化,从而增加了诗的艺术感染力。又在比兴中兼用赋法,时而直陈其事,摒弃了一般咏物诗的含蓄,这既是抒发强烈感情的需要,又得“为民*”之旨,使诗歌增强了针砭现实的意义。此外,在章法结构上,注重了前、中、后的关联与照应,又多用双关,使出入转化更显自然而不露痕迹,足见诗人驾驭是体的非凡工力。

      七、《枯棕》繁体对照

      《全唐詩》卷219_14枯棕杜甫

      蜀門多棕榈,高者十八九。

      其皮割剝甚,雖幸嘁仔唷

[阅读全文]...
  • 关于何曾枯荣的诗

  • 关于何曾枯荣的诗

      徐江老师对汉语诗写与阅读美学病症考的文章《恨从何来》(见7月4日《南方都市报》副刊B15版),阐述了从唐诗到新诗、从现代诗再到诗歌被恶搞等现象的背后,诗歌流派的衍生和消亡及其原因,进行了诗人式的思考和分析,精炼地总结了诗歌在千百年来流派和传承,并认为当前诗歌被恶搞的现象只是一个假象。

      而真相中的汉语诗歌,则是“则越来越摆脱了*百年来历史杂音的干扰,越来越回归于一种个人对世界的强大逼视;写诗虽然有网络时代的嘈杂作为包装,却也越来越回归于“孤独者的艺术”本位,就像当年的李白和苏轼,杜甫和李煜,仓央嘉措和纳兰性德,把不凡的发现与感动,用普通的字写在普通的纸(以后都改叫“文档”了)上,任时光载着它们,在一代代后知后觉的诅咒者头顶上空飘过,唱漫不经心的歌。”

      文中徐江老师对诗歌流派传承的分析,笔者颇为认同和赞助。而文中认为诗歌的标准一种没有消失,诗歌的创作一直繁荣,笔者也相当认同。但是,文章认为现在的诗人是“回归于一种个人对世界的强大逼视、回归于‘孤独者的艺术’本位”,笔者颇不认同。

      诗人是否应该与强大的世界互相逼视呢?是否应该抽离于浮尘浊世中,冷静地观察然后冷静地思考,成为“孤独者的艺术”呢?笔者认为,这只是诗人应该站立的一个角度之一,而且不应该是经常的角度。诗人经常的角度是什么呢?诗人应该钻进强大的世界的心脏,与这个强大的世界一起颠簸起伏;诗人应该走*浮尘浊世之中,体验百态人生的喜怒哀乐。这样的诗歌,才有根基,才能长盛,才会繁荣。而千千万万的读者,才不会撇弃和恶搞诗歌。诗人们也才能找到应有的诗歌作品的价值感。

      事实上,诗歌的生命力太强,以致从远古至今,一直不曾消逝,而且生命力不断。事实上,诗歌一直繁荣,无论任何文体的流行或者替代,无论是各种诗潮的起伏波动,那些都是表象。真实的诗歌,一直以它固有的态势,在不断发展,一时的枯荣之态都是暂时的表象,真实的真相就是一直都在,一直以它应有的态势和生存和发展,未曾大枯,也未曾大荣。

      首先,是诗歌创作不曾式微,一直稳定地繁荣。

      主要表现在,诗作者一直众多,诗作品一直繁盛。只不过,这些诗作者也许是以一个职业创作的知名诗人出现,或者以非职业创作的诗人出现,或者以一个文学青年出现的,或者以一个网民出现,乃至以一个学生、一个农民而出现。只要他们是在写,而且写的作品只能以诗歌来归类,而不是以小说或者散文或者喜剧来归类。他们就是诗人。这样的诗人很多,从古代、*代到今天,都一直不曾少过。

      很多文学青年往往都是从写日记开始文学创作,然后写诗,然后才有机会学*和创作散文、小说和戏剧等文体的作品。只不过很多人在情窦初开的时候,初初自己创作日记和诗歌,后来发觉别人写的更好,更加成熟,然后很多人就渐渐放弃了自己的创作,转而找别人的作品来阅读,从而达到表达内心感受的需要。从文学的功能而言,就是完成了一次文学的审美过程。

      今天貌似诗歌已经式微,小说、散文等文体大行其道。其实不然。今天写诗的人中还是大有人在,每一年的创作总量,不见得不上一年少。八十年代满大街都是诗人,那是以很多人热衷于发表诗歌而言的。今天创作诗歌的诗人中,也许大部分都是不发表,或者热衷也没有办法发表的,因为刊物的版面有限的缘故。就打工诗人来说,郑小琼只是其中一个,还有千千万万个郑小琼写的诗歌,只是发表在厂刊、企业内刊或者在宿舍交流,甚至是躺在作者的笔记本里,由作者来阅读,完成作者的审美需要。只有少数人在刊物上发表,然后渐渐冒出少数的诗人。

      就创作的学生、上班一族、老师等群体而言,写诗的人还是大有人在。很多人写了诗歌,都是在网络上发表为多,少数人投到报刊杂志上发表。有的人根本就不发表,而是送人,或者自己阅读,自己欣赏。诗歌如果出版了,可能几千几万人看。

      如果发在网络上,可能一首诗也有几百几千人看。如果发在刊物上,也是几十万几百万人看。如果发在笔记本上,那可能一个人看。但无论多少人看,诗还是诗,诗不会变成了散文。出版了诗集的是诗人,没有出版也不能说不是诗人,在刊物发表了诗歌的人是诗人,没有在刊物发表的,也不能说不是诗人。乃至于在笔记本发表,只有作者一个读者的诗,依然是诗歌,而且这类诗歌,往往是真情之作,往往还不少佳作呢。

      只不过,这些诗歌只是完成了作者一个人的审美,就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而已。谁说过好诗一定就是要流传呢?谁说过,淹没的大量的作品中就没有好诗呢?就算出版和发表的每个月每年浩瀚无比的诗歌作品,就全都是好诗呢?职业创作的诗人,只是众多诗人中,极少极少的一部分。这些年来网络上段子流行,很多创作,还是根源于诗歌形态的创作。毕竟这些段子像诗歌为多,而像戏剧或散文或小说的少。

      其次,是诗歌的内涵不曾单薄过,一直那么丰富。

      今天的'诗人们,创作都走入了一个死胡同,似乎不够含糊,晦涩,就不是诗,结果远离读者,成为孤立的文体。只有诗人们孤芳自赏,变成了小圈子文学,诗歌的影响力不大,小说、散文或者喜剧对社会的呼应和反响在加强的情况下,这样就造成了社会上诗歌式微的一个现象。但是,就算这样,也不能否认今天的诗歌不繁荣,因为还有很多很多人在写,只不过这些作品不是影响社会很多人,而是影响少数人,甚至是一个人。常常有些人,一边读者自己的诗歌,一边泪流满脸。但是,别人读了,却并没有这样的感受。这就是诗歌的一个特性,诗歌需要反映的是诗人的心声。

      诗人本身是人,自应该叙述他作为人在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期待、渴望、愤怒、抨击等。然后,读者阅读的时候,感同身受,完成一种文学审美的过程。可惜,今天太多的职业诗人都是有钱人,生活安逸,写得诗很美丽很张扬,但是内容很虚弱,所以读者不喜欢。也因为如此,当一旦灾难来临,如地震时候,每一个人都从心灵震撼了,去考虑人类的生存和互助的问题。于是,诗人们蜂拥而动,毫无疑问,好作品也层出不穷。也许这些抗震救灾的诗歌外表句子不够优美,但是,真实的情感每每还是让人泪流满脸。

      当我们的读者们都应付生活的苦楚,例如城市打工一族的供房压力,坐公车的烦恼忧愁,上班的麻烦,办公室的无聊空虚,月光族的空虚状态,以及先富一族热衷旅游等等生活的繁琐细节。以及农村家庭的苦楚艰辛,读书的黑幕,小贩的生存。

      这些往往不是我们今天文学创作上的诗人作家们所深入的,所以很多诗人们写出的作品,就无法满足读者在这些生活琐碎细节的体会和感受。所以,大家才鄙视那些所谓诗歌的诗歌。但是,鄙视之余,还是有一些人在写,诗歌变成了段子,在这些人当中流传。表现这些人的生活感受的诗歌一直存在,只不过是没有发表,没有形成所谓的潮流而已。

      其实徐江老师文章说,现在的汉语诗歌,正摆脱*百年的杂音干扰,越来越回归于一种个人对世界的强大逼视,写诗越来越回归孤独者的声音。这只是诗人的看法。其实,诗歌要想生存和繁荣,就应该放到强大的世界当中,既当被逼视着,也当逼视者,像血脉一样伸到强大的世界的每一个触角,才能接收时代的各种信息,获得世界的各种体会,也才能满足读者对于感知世界的需求。

      无论是李白还是杜甫、李煜还是纳兰性德,都是强大世界中的一份子,而不是对立面,他们也并非孤独地思考,也是在历史的潮流中颠簸动荡过,然后冷静下来创作出了不朽的名篇。如果在社会的动荡中,他们抽离旁边,独善其身,冷静地看着这一切,他们没有接受那种动荡,是不可能写出那些感人至深,流传千古的诗句的。只有狂热过的,奔波过的人,才会冷静。

      一直就很冷静的人,就抽离社会潮流的人,那只能说什么呢?只能是冷漠。可惜今天的很多诗人,就是追求一种对社会动荡潮流的冷静思考,追求一种对社会潮流独身其实的身份。而这种思考和身份,就造就了他们的诗歌对人生于世间的冷漠,就成了所谓的“诗人”了。他们的诗歌,纵然写了再多,也不会被大众传诵。这样也导致了诗歌没有市场,诗歌在市场没有影响力,出版社就愈加排斥,造成诗歌要出版和流传的进一步艰难。但是,纵然是这样,诗歌也并不曾衰弱。那些在社会颠簸中动荡的诗歌,还是会慢慢地被人认可和存活于世。并逐步流传。

      再次,诗歌将因为作者和读者的文学审美需求,而一直存在和繁荣。

      文学只是一个功能,载体,应该起到审美的作用。而起到审美的作用之后,文学就完成了它的功能,但是,很多文人还是希望文字得以传世。必须说的是,文学很大很大部分是会被淹没的。今天我们所看的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作品,其实只是历史长河中浩瀚繁星中的一点点。淹没的并不表示不好,起码在当时是好的,在当时是受到欢迎的,只不过*因为时代变化,人们觉得一些作品没有必要传承,于是自动放弃了。

      因为满足前人审美需求的作品,并不一定满足*的审美需求,这些作品,前人热爱,*抛弃,是文学创作的很正常的现象。文学作品所到底了也是产品,满足了当时的消费,就完成了它应有的使命。就好像前些年的*段子,当时有一种全民创作和传播*段子的热潮,段子满天飞,由段子引发了很多官司或者行政调整。但是,过去三几年,当大家都适应之后,这种声音便消失了。很多引发人们当时拍掌称好的段子,满足了当时人们审美需求的段子,也没有人记载传承,慢慢消逝了。

      文学至少要满足人们当时的审美需求,这是文学创作的一个基本要求。可惜很多诗人一动笔就想写出“传世之作”,似乎非给*看不可,而罔顾了当下人的需求和感受。结果是这种文学,连当下人也不愿意被拾起,时间流逝,更是像泡沫一样消散在历史的海洋中。不愿意随波逐流的人,他的文学的确不随波逐流,他冷冷地停在岸边,可是波浪潮流已经滚滚向前发展,那些不曾流动的,就真的变成泡沫,消逝了。

      但纵然这样,还是有人,没有站在历史的对立面冷静地写作,他们随着历史喜而喜,随着历史悲而悲,随着历史歌而歌,随着历史伤而伤。乃至于随波逐流,颠簸动荡。也许只有一些被传承下来,很多被淹没了,被消逝了。但他们仍不失为一种真正的文学,真正的诗歌。因为这些作品已经为当时代的人感触过,满足过同时代的人的审美需求。

      这一类创作的诗人多不多呢?多得不得了。很多人写作,只完成了自己写自己看的审美过程,大多成为了日记体式的诗歌。其实如果以后千百年,*要研究今天的人的感触和体会,研究今天的社会真实,如果只研究流传下来的发表的诗歌是远远不够的,这些诗歌往往会流于千篇一律。而研究前人的日记,以及很私己的各种小众诗歌,往往会大有收获。这才是一个精彩的原本的历史面貌。

      最终,诗歌虽然一直繁荣地创作,但是我们呼唤职业的诗人们更多地把自己站立在人群中,而不是对立面。

      诗歌因心灵而创作,写诗歌,无论你表达喜怒哀乐,抨击还是震撼,写别人还是写自己,都一定要像写自己的日记那么认真和谨慎。这样的诗歌,才会获得更多的认可。实际上,除了浮在水面上,经常发表的诗人们没有这样干之外,很多人,无论上班族,无论打工族,无论读书人,他们都正在这样干,而且会一直这样干。这就是诗歌不会枯萎的原因。

      只不过,有些人出了诗集或放在刊物上,而有些人放在网络上分享,有些人则放在笔记本里,三两人分享或一个人分享。而做职业创作的诗人们,不要流于研究什么派别、什么潮流,却忘了把自己融入千千万万的普通人群之中。什么流派,什么理论体系都掩饰不了一个诗歌的本质,就是表现人和人对生活的种种体会。毕竟诗歌只是一种文体,跟小说、散文一样,文学不能脱离人和生活。

      所以,诗歌并未式微,而是落实到你我他,和千千万万人当中。真正担负传道授业以发表为主的诗人们,反而真的要低下头来,把自己当成千千万万中的一个人,才能写出真正的诗歌来。

      当然,无论职业诗人们是否愿意这样干,乃至大家歇手不干,不写诗了,还是不能阻挡诗歌的继续被创作和繁荣。因为就文学形态而言,诗歌还是大众容易阅读、接受和接触的文体,一个更下里巴人的文体,所以还会有大量的下里巴人创作诗歌。重庆有“棒棒诗人”,还是因为诗歌好写好操作。为什么没有“棒棒小说家”或者“棒棒剧作家”乃至“棒棒散文家”呢?因为小说、剧本或者散文都不容易写作,唯有诗歌容易写作,用简单的若干行话语,表达内心的体会和感受。

      这就是诗歌为什么更容易下里巴人的原因。就诗歌在农村的形态而言,就是山歌。农民种田累了,隔着山喊几声山歌,这些创作,可能声情并茂,是难得的佳作。而农民绝不可能在劳动的时候,搞出很多小说或者喜剧或者散文来。所以,诗歌本来就不应该是阳春白雪,本来就应该是下里巴人的。

      但是,今天的职业创作者却让诗歌高高在上,脱离群众,这就导致诗歌的脱离群众。而无论诗人们怎么脱离群众,诗歌依然有那么多下里巴人创作,而这些作品往往根源于下里巴人的生活种种真实体会和感受,也会佳作连连。只不过,这些佳作有些发表,有些流传,有些一闪而逝而已。

      如果说非要给诗歌一个标准,那就是有没有反映诗人的心声。无论什么朦胧派或者格律派,都是形式的标准,真正的标准就是反映心声,找到同感。以这个标准写诗的,大有人在,而往往不是浮在水面上的职业诗人们。

      看起来很残酷,似乎诗歌的存在和繁荣,不以诗人们的乐意不乐意,努力不努力而改变。而真实情况正是这样。诗歌从来都如此发展下来的。

      基于此,诗歌又何曾枯荣?

[阅读全文]...
  • 描写春天繁荣古诗词

  • 春天,文学
  • 描写春天繁荣古诗词(精选38首)

      春天是美丽的',风很柔和,空气很清新,太阳很温暖;大田里的麦苗像一片海,星罗棋布的村庄是不沉的舟,纵横交错的弯弯曲曲的河道,河边。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描写春天繁荣古诗词,希望对你有帮助。

      1、《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唐·韩愈

      万树江边杏,新开一夜风。

      满园深浅色,照在绿波中。

      2、《游园不值》

      宋·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3、《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4、《绝句》

      唐·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5、《咏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6、《春日》

      宋·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7、《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8、《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9、《绝句》

      宋·僧志南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10、《城东早春》

      唐·杨巨源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11、《春词》

      唐·刘禹锡

      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

      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

      12、《春雨》

      唐·李商隐

      怅卧新春白袷衣,白门寥落意多违。

      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邓独自归。

      13、《春思》

[阅读全文]...
  • 含有枯字的古诗词 带枯字的诗词名句

  •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曹松《己亥岁感事》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白居易《草 / 赋得古原草送别》

    枯木逢春犹再发,人无两度再少年。——《增广贤文·上集》

    莫笑贱贫夸富贵,共成枯骨两何如?——白居易《放言五首·其四》

    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李商隐《暮秋独游曲江》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王维《观猎》

    忧勤是美德,太苦则无以适性怡情;淡泊是高风,太枯则无以济人利物。——《菜根谭·概论》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老子·德经·第七十六章》

    鱼离水则身枯,心离书则神索。——《格言联璧·学问类》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曹雪芹《好了歌注》

    入门休问荣枯事,且看容颜便得知。——《增广贤文·上集》

    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荀子·劝学》

    自古伴君如伴虎,一将功成万骨枯。

    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佚名《饮马长城窟行》

    草木本无意,荣枯自有时。——孟浩然《江上寄山阴崔少府国辅》

    桃今百馀尺,花落成枯枝。——李白《独不见》

    函车之兽,离山必毙;绝波之鳞,宕流则枯。——《宋书·列传·卷七十》

    我当二十不得意,一心愁谢如枯兰。——李贺《开愁歌》

    菊暗荷枯一夜霜。新苞绿叶照林光。——苏轼《浣溪沙·咏橘》

    搴帷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黄景仁《别老母》

    树犹如此,人何以堪!——庾信《枯树赋》

    草春荣而冬枯,至于极枯,则又生矣——《围炉夜话·第六九则》

    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水浒传·第十六回》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李贺《野歌》

    肉腐出虫,鱼枯生蠹。——《荀子·劝学》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屈原《渔父》

    桓大司马闻而叹曰:昔年种柳,依依汉南。——庾信《枯树赋》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李白《蜀道难》

    留得枯荷,奈他先作离声。——郭麐《高阳台·将反魏塘疏香女子亦以次日归吴下置酒话别离怀惘惘》

    海枯终见底,人死不知心——《封神演义·第二十一回》

    枯枝无丑叶,涸水吐清泉。——李白《长歌行》

    无限旱苗枯欲尽,悠悠闲处作奇峰。——来鹄《云》

    鸟啼花落人何在,竹死桐枯凤不来。——崔珏《哭李商隐》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诸葛亮《诫子书》

    采菱辛苦废犁鉏,血指流丹鬼质枯。——范成大《夏日田园杂兴》

    玉在山而草润,渊生珠而崖不枯。——荀子《劝学》

    海畔风吹冻泥裂,枯桐叶落枝梢折。——陈羽《从军行》

    如何同枝叶,各自有枯荣。——李白《树中草》

    白云山头云欲立,白云山下呼声急,枯木朽株齐努力。——*《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

    海枯石烂情缘在,幽恨不埋黄土。——元好问《摸鱼儿·问莲根有丝多少》

    胸中元自有丘壑,故作老木蟠风霜。——黄庭坚《题子瞻枯木》

    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杜甫《新安吏》

    傍枯林古道,长河饮马,此意悠悠。——张炎《八声甘州·记玉关踏雪事清游》

    梦从海底跨枯桑。——刘辰翁《西江月·新秋写兴》

    水面上秤锤浮,直待黄河彻底枯。——佚名《菩萨蛮·枕前发尽千般愿》

    君不见长安城北渭桥边,枯木横槎卧古田。——卢照邻《行路难》

    枯鱼过河泣,何时悔复及。——佚名《枯鱼过河泣》

    玉门关城迥且孤,黄沙万里白草枯。——岑参《玉门关盖将军歌》

[阅读全文]...
  • 古诗草描写秋天枯萎的句子

  • 秋天,四季,优美
  • 描写秋天花草树木都枯萎诗句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描写秋天小草的句子1、田野里、泥路上、小路边,不管是什么绿的植物基本上都要枯萎了。

    尤其是小草,它正在等待着春天的来临,再给世界添加一份绿色。

    2、草滩里的枯草像小孩儿的黄头发,软不啦叽地伏着。

    3、小草在雨露中成长,伸展了臂膀。

    而鲜花也更加美丽,并且散发着迷人的芳香

    它们共同感受着大自然带来的气息。

    时间也是这样的过着。

    4、有的小草浑身都是淡绿色的,有的小草嘴角上带有嫩嫩的*。

    春姑娘呼的一吹,这片草地把大地妈妈染绿了,铺盖在大地妈妈身上,这是小草给大地妈妈一件漂亮的绿纱衣,可爱极了。

    5、一到春天,小草们就睁开朦胧的双眼,争先恐后地破土而出,与人们一同分享春姑娘所带来的喜悦与温暖。

    它们散满大地,为这块抚养它们的“母土”铺上了绿地毯……这千千万万的小草组合起来,才让人们看到了生命的伟大。

    6、我家门前的马路边,有一排绿油油的小草,并不那么起眼。

    它们正享受着雨露的轻吻,微风的轻拂。

    在这个草地王国中,一切都显得那么如此的清静、安宁,一株株小草在这个温暖的早晨睡着了。

    7、沙岗上长满了茂密的茅草,已是初秋时节,草势少了锋芒,开始枯衰冷黄,在风中更显得柔软无力。

    8、秋天,野草被风吹得渐渐变黄,草地变成了金色的海洋。

    9、秋天,小草从那枯黄、死去的母体旁站了出来,嫩绿嫩绿的,又短又细,像是几根很短的绿丝线簇成,仿佛那么弱不禁风,一口气都会吹倒一样。

    10、无意在墙角的石块中发现了一抹淡淡的新绿色,起初,我还以为是苔藓,但走*一看;啊

    一株娇小的叶子从石缝中伸了出来;叶子虽小,但却嫩油油的。

    这里很少晒到阳光,又缺少雨水的浇灌,更没有可供它扎根的泥土,它是怎没生长出来的啊

    它也许可以不发芽,做一粒种子安全的呆在石块中,可它又是花费了怎样的努力才冲破这坚硬的石块,在没有阳光,雨露和泥土时候。

    11、小草在绚丽的鲜花面前显得很单调,在参天的大树脚下又显得很弱小。

    然而,飓风虽能把大树连根拔起,将鲜花刮得粉碎,却奈何不了扎根大地的小草。

    12、小草从松软的泥土里偷偷摸摸的探出了小脑袋,它们尽情而快乐的沐浴着灿烂的阳光。

    13、秋天,小草脱落一身衣服,毫不吝惜地献给大地,使大地更有力地养育万物。

    秋风天气凉, 草木摇落露为霜。

    —— 曹丕歌行》萧瑟秋风百花亡,枯叶随波荡。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暂谢铅华养生机 ,一朝春雨碧满塘。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李商隐《残莲》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长歌行》

    1、秋草萋已绿2、将随秋草萎 3、西宫南内多秋草唐白居易 4、草露滴秋根唐杜甫5、秋尽江南草未凋唐杜牧 6、回廊远砌生秋草唐冯延巳7、大漠穷秋塞草衰唐高适 8、石畔秋草瘦唐李贺 9、秋草窗前宋晏几道 10、年年陌上生秋草宋晏几道 11、看蓬门秋草清郑燮 《沁园春·花亦无知》12、秋草独寻人去后唐刘长卿 《长沙过贾谊宅》13、醉拍春衫惜旧香天将离恨恼疏狂年年陌上生秋草日日楼中到夕阳云渺渺宋晏几道 《鹧鸪天·醉拍春衫惜旧香》14、春花秋草只是催人老总把千山眉黛扫未抵别愁多少劝君绿酒金杯莫嫌丝管声催兔走乌飞不住人生几度三台 宋晏殊 《清*乐·春花秋草》15、伤心剧秋草唐李白 《去妇词 ( 一作顾况诗 )》16、秋草萋更碧唐杜甫 《遣兴五首》17、秋草遍山长唐杜甫 《秦州杂诗二十首》18、所居秋草净唐杜甫 《秦州杂诗二十首》19、花门楼前见秋草唐岑参 《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20、大漠穷秋塞草腓唐高适 《燕歌行》21、春花秋草宋晏殊 清*乐·春花秋草》22、草际虫吟秋露结宋欧阳修 《蝶恋花·梨叶初红婵韵歇》23、年年陌上生秋草宋晏几道《鹧鸪天·醉拍春衫惜旧香》24、别来人事如秋草宋周邦彦 《玉楼春》25、秋生草际蛩宋李弥逊 《菩萨蛮·凉飙轻散馀霞绮》26、塞垣秋草宋辛弃疾 《千秋岁·塞垣秋草》27、不道难禁草树秋宋韩淲 《鹧鸪天·只唱离歌一叠休》28、有连天秋草宋陈人杰 《沁园春·此去长安》29、悲秋秦塞草唐贾岛 《即事》30、回廊远砌生秋草唐冯延巳 《菩萨蛮·金波远逐行云去》31、秋草墙头萤火烂元欧阳玄 《渔家傲·八月都城新过雁》32、草虫切切话秋容元姬翼《鹧鸪天·金菊疏篱擅化工》33、风髻抛残秋草生清纳兰性德 《浣溪沙》34、剡曲高秋一草亭宋陆游 《秋雨》35、草露秋已白宋陆游 《夜意》36、养草秋亦衰宋陆游 《杂兴》37、秋草真娘墓清朱彝尊 《点绛唇·万里将行》38、秋草木兰驰道静清黄遵宪 《和钟西耘庶常德祥律门感怀诗》39、庭空秋*露沾草宋陆游 《夜意》40、遍地生秋草宋宋太宗 《缘识》望采纳

    菊韵〕--李师广--秋霜造就菊城花,不尽风流写晚霞;信手拈来无意句,天生韵味入千家.〔秋声〕--风子--廊下阶前一片金,香声潮浪涌游人.只缘霜重方成杰,梁苑东篱共古今.〔菊城吟〕--王如亭--狮龙气象竟飞天,再度辉煌任自威!淡巷浓街香满地,案头九月菊花肥.晋·陶渊明《和郭主簿》: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 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唐·太宗《赋得残菊》:阶兰凝暑霜,岸菊照晨光. 露浓希晓笑,风劲浅残香.细叶抽轻翠,圆花簇嫩黄. 还持今岁色,复结后年芳.唐·杜甫《云安九日》:寒花开已尽,菊蕊独盈枝. 旧摘人频异,轻香酒暂随.唐·白居易《咏菊》:一夜新霜著瓦轻,芭蕉新折败荷倾.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唐·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唐·吴履垒《菊花》粲粲黄金裙,亭亭白玉肤. 极知时好异,似与岁寒俱.堕地良不忍,抱技宁自枯.唐·李商隐《菊花》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 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 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宋·苏轼《赵昌寒菊》轻肌弱骨散幽葩,更将金蕊泛流霞.欲知却老延龄药,百草摧时始起花.宋·范成大《重阳后菊花》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屋照泥沙.世情几女无高韵,只看重阳一日花.宋·陆游《九月十二日折菊》黄花芬芬绝世奇,重阳错把配萸技. 开迟愈见凌霜操,堪笑儿童道过时.宋·梅尧臣《残菊》零落黄金蕊,虽枯不改香. 深丛隐孤芳,犹得车清觞.宋·朱淑贞《菊花》土花能白又能红,晚节犹能爱此工.宁可抱香枝头老,不随黄叶舞秋风.金·元好问《赋十月菊》秋香旧入骚人赋,晚节今传好事家.不是西风若留客,衰迟久已退梅花.明·沈周《菊》秋满篱根始见花,却从冷淡遇繁华.西风门径含香在,除却陶家到我家.宋·杨万里《咏菊》物性从来各一家,谁贪寒瘦厌年华?菊花白择风霜国,不是春光外菊花.明·唐寅《菊花》故园三径吐幽丛,一夜玄霜坠碧空.多少天涯未归客,尽借篱落看秋风.*《赏菊》名种菊逾百,花开丽且妍. 秋容圃外淡,春意眼前旋.造化功谁与?勤劳智自专. 赏心邀客共;歌咏乐延年.*《秋菊》秋菊能傲霜,风霜重重恶. 本性能耐寒,风霜其奈何!《红楼梦》里菊花诗可为一绝,请欣赏红楼艺苑内的菊花诗忆菊怅望西风抱闷思,蓼红苇白断肠时.空

[阅读全文]...
[阅读全文]...

相关词条

相关文章

枯荣的古诗 - 句子

枯荣的古诗 - 语录

枯荣的古诗 - 说说

枯荣的古诗 - 名言

枯荣的古诗 - 诗词

枯荣的古诗 - 祝福

枯荣的古诗 - 心语

推荐词条

关于蓝莓的诗句 感谢知遇之恩的诗句 形容男孩子帅气的诗句 养生的诗句 形容闭关修炼的诗句 泽开头的诗句 战疫的诗句 形容发愁的诗句 十二生肖的诗句 让人心寒的诗句 念字开头的诗句 关于于教师节的诗句 有寒字的诗句 形容冬天寒冷的诗句 形容高考成功的诗句 天人合一的诗句 形容喜欢一个人的诗句 关于萝卜的诗句 想念男朋友的诗句 形容踏实的诗句 有蓝字的诗句 学*努力的诗句 含杜的诗句 笑傲江湖的诗句 阡陌的诗句 关于勤奋读书的诗句 不辜负花期的诗句 关于海的诗句以及感情 人与狗的诗句 带有君的诗句 关于春天的雨的诗句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