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望洞庭湖古诗的图片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望洞庭湖古诗的图片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望洞庭湖古诗的图片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望洞庭湖古诗的图片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望洞庭》赏析与新唱
文丨谢琰 曲丨贾建军 演唱丨郑怡靖
望洞庭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这首诗有一个字有不同版本。“遥望洞庭山水翠”,有的版本写作“遥望洞庭山水色”,两个字都可以,没有一个确定的版本,并不影响我们读这首诗。
诗题叫《望洞庭》,你得推测刘禹锡站在哪望?他一定是在湖面以外,在湖岸上一个相对高一些的地方,远眺洞庭湖。他望见了什么呢?“湖光秋月两相和”。上有秋月,下有湖光,月色清白,湖光澄澈,二者和谐一体。“和”,既是整首诗写景的起点,也是诗人情感的基调。刘禹锡是在什么时候“望洞庭”呢?是经历过多年的贬谪生活之后。“贬谪”就是贬官、降级,而且被贬的人通常要去比较边远的地区。
刘禹锡与白居易是一起被贬谪的,他们这时终于要往内地回归了。碰见之后,刘禹锡写诗感慨,“巴山蜀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感慨朝廷抛弃我都二十三年了,把我扔在巴山蜀水那几个西南的城市里不让我回来。西南一带都是山区,在唐朝时属于穷乡僻壤,的确是“凄凉地”。经历这么一番贬谪之后,现在他要去哪呢?去和州当刺史,就是今天的安徽和县。这时候刘禹锡心情是好转的,因为终于开始往内地迁移了,是很愉悦的。因此,《望洞庭》上来就写“湖光秋月两相和”,表示心情和悦,月光宁静。在月光照耀下,我来“望洞庭”。
第二句,“潭面无风镜未磨”。我站在高地俯视深邃的湖水,湖上没有风,好比是一面没有磨的镜子。这个比喻很有意思,也很妥帖。我们想,一般什么时候会觉得湖面像面镜子?是不是都是白天?范仲淹《岳阳楼记》写洞庭湖,说“上下天光,一碧万顷”。白天的时候,视野能看得很远,湖面会反光,像一面大镜子。但是月光不会反光那么严重,光线会很模糊。古人的铜镜,得磨光、磨*之后才能把人影照清晰,要是不磨镜子,就像哈哈镜似的,就恍惚、迷离了。这首诗写“镜未磨”,非常准确地形容出无风的湖面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那种恍惚迷离的美。这是作者想出的第一个比喻。
“潭面无风”的景色,应该是比较*的地方。接下来诗人“抬望眼”,向着更远处遥望,“遥望洞庭山水翠”,看洞庭山水的翠色。翠色像什么呢?“白银盘里一青螺”。这是作者想出的第二个比喻,写的是整体观感:在白月光的照耀下,洞庭湖就像白色的银盘,银盘里放着青螺,就是君山。君山是洞庭湖中的小岛,又叫洞庭山。诗人将君山比作“青螺”,那么什么是“青螺”?学者有不同解释。
有人说这是画眉用的颜料青黛,但颜料放到白银盘里,是什么意思?讲不通。
第二种解释,说青螺是发髻,倒是有理由的。另外一位唐代诗人雍陶的《题君山》里,也是先写湖面再写君山,然后说“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意思是,洞庭湖仿佛是女神的镜子,女神对着湖面梳洗打扮,她的倩影倒映在湖水中,而君山就如同她的发髻。古人拿“螺髻”去比喻山,还有很多例子。比如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里写“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说我远远看那些小山,它们好像都怀着愁、抱着恨;然后看山的形状,像是插着玉簪的螺髻一样。总之,古人经常用发髻比喻山,这倒是一个能讲通的比喻。但问题还是出现了,发髻怎么会放到银盘里去呢?二者还是不匹配。
我比较认同第三种解释:“青螺”还是理解成一个青色的田螺就好。月光再皎洁,毕竟是月光,哪能看那么清楚?肯定看不出是一位仙女在照镜子。一个青色的田螺放到银盘里,这个画面很合理,很生活化,又有新意,不至于总是把洞庭湖比喻成美女。
这首诗*十分喜欢。宋代大诗人黄庭坚到了岳阳楼以后,也去望洞庭、望君山,但他是在雨中望的。他写了一首诗《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与刘禹锡这首诗有一定关系。他写“满川风雨独凭栏”,不是在晴朗的白天,也不是在明月澄照的夜晚,而是在一个风雨交加的白天,独自靠着岳阳楼的栏杆眺望君山。君山像什么呢?“绾结湘娥十二鬟”,像湘娥的头发一般,也是把它比作女神的发髻。因为此时风雨如晦,视野模糊,再加上雨的渲染,远处雾气缭绕,迷离不清,仿佛那里真有一个女神在梳理发髻。所以,黄庭坚的比喻符合“雨中登岳阳楼”的情境。
接下来,黄庭坚想到了刘禹锡的这首诗。他说“可惜不当湖水面,银山堆里看青山”,说可惜自己没有刘禹锡那么幸运,能够在皎洁的月色中观赏“白银盘里一青螺”的美景。“银山堆”,就是“白银盘”;“青山”,就是“一青螺”。黄庭坚化用、改写了刘禹锡那首诗的意境。
由此可知,诗人写风景都非常善于准确地抓住特征。在晴朗的月夜看洞庭,很清晰,就说仿佛是一个青螺;雨天的时候很模糊,风雨一吹,君山的形状也模糊、游移起来,于是就感觉真的像发髻一样。晴天看像田螺,雨天看像发髻,各有各的看法,各有各的比喻,也各有各的妙处。
向上滑动 查看往期推荐
杜甫《绝句》赏析与新唱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赏析与新唱
王湾《次北固山下》赏读与新唱
远游歌谣:《寄李儋元锡》鉴赏与新唱
多情自古伤离别——《雨霖铃》新唱
春天的叹息 ——孟浩然《春晓》鉴赏与新唱
让李白放声歌唱 ——《望庐山瀑布》鉴赏与新唱
唐诗遇见阿卡贝拉:《暮江吟》新唱
孤芳自赏最心痛 ——陆游《卜算子·咏梅》鉴赏与新唱
五味杂陈的边塞战歌 ——王翰《凉州词》鉴赏与新唱
重阳节,一曲民谣送亲人
壮阔的秋思,衰飒的城市 ——《忆秦娥》鉴赏与新唱
母爱如歌:《游子吟》新唱
清如玉壶冰:《芙蓉楼送辛渐》新唱
王的盛宴——《鹿鸣》新唱
母亲节:唱一曲《诗经》给她听
宰相心,民谣情:讲唱《泊船瓜洲》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唐]孟浩然
八月湖水*,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注释
①选自《孟浩然集校注》卷三(人民文学出版社*年版)。孟浩然(689—740),襄阳(今属湖北)人,唐代诗人。张丞相,指张九龄(678—740),唐玄宗时为相。
②〔涵虚〕指水映天空。涵,包含。虚,天空。
③〔混太清〕与天空浑然一体。太清,天空。
④〔云梦泽〕古代大湖,在洞庭湖北面。
⑤〔欲济无舟楫〕想渡湖却没有船只,比喻想从政而无人引荐。济,渡。
⑥〔端居耻圣明〕闲居在家,因有负太*盛世面感到羞愧。端居,闲居、*常家居。
⑦〔徒有羡鱼情〕只能白白地产生羡鱼之情了。这句隐喻想出来做官而没有途径。
译文
八月洞庭湖水暴涨几与岸*,水天一色交相辉映迷离难辨。云梦大泽水汽蒸腾白白茫茫,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想要渡湖却苦于找不到船只,圣明时代闲居又觉愧对明君。坐看垂钓之人多么悠闲自在,可惜只能空怀一片羡鱼之情。
赏析
乍读此诗可能不解:“望洞庭湖”与“赠张丞相”有什么关系呢?原来,诗人以写洞庭湖为发端,以“欲济无舟楫”为喻,巧妙过渡,婉转含蓄地表达了自己从政的心愿,希望得到举荐。全诗意在求仕,却不直接告白,不露乞怜痕迹,大方得体,深婉有致。
诗的前半写“望洞庭湖”,“*”“涵”“混”“蒸”“撼”等词,锤炼精妙,富有表现力,写出了烟波浩渺、水天合一的宏伟气象,以及汹涌澎湃的磅礴气势。这首投赠诗,也因此成为*心中描摹山水的佳作。
唐代: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秋夜明月清辉,遍洒澄净湖面,湖面*静无风,犹如铁磨铜镜。
遥望美丽洞庭的湖光山色。真的令人浮想联翩。那翠绿的君山,真像银盘里的一枚玲珑青螺。
注释
洞庭:湖名,在今湖南省北部。
湖光:湖面的波光。两:指湖光和秋月。和:和谐。指水色与月光互相辉映。
潭面:指湖面。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这里一说是湖面无风,水*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模糊。
山水翠:也作“山水色”。山:指洞庭湖中的君山。
白银盘:形容*静而又清的洞庭湖面。白银:一作“白云”。青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鉴赏
诗中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微波不兴,*静秀美,分外怡人。诗人飞驰想像,以清新的笔调,生动地描绘出洞庭湖水宁静、祥和的朦胧美,勾画出一幅美丽的洞庭山水图。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也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诗从一个“望”字着眼,“水月交融”、“湖*如镜”,是*望所见;“洞庭山水”、“犹如青螺”,是遥望所得。虽都是写望中景象,差异却显而易见。*景美妙、别致;远景迷潆、奇丽。潭面如镜,湖水如盘,君山如螺。银盘与青螺相映,明月与湖光互衬,更觉情景相容、相得益彰。诗人笔下的君山犹如镶嵌在明镜洞庭湖上一颗精美绝伦的翡翠,令人美不胜收。其用词也极精到。
首句描写澄彻空明的湖水与素月青光交相辉映,俨如琼田玉鉴,是一派空灵、缥缈、宁静、和谐的境界。表现出天水一色,玉字无尘的融和画面。“和”字下得工炼,表现出了水天一色、玉宇无尘的融和的画境。而且,似乎还把一种水国之夜的节奏——演漾的月光与湖水吞吐的韵律,传达给读者了。
第二句描绘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宛如未经磨拭的铜镜。“镜未磨”三字十分形象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浪静、安宁温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因为只有“潭面无风”,波澜不惊,湖光和秋月才能两相协调。否则,湖面狂风怒号,浊浪排空,湖光和秋月便无法辉映成趣,也就无有“两相和”可言了。
第三、四句诗人的视线从广阔的湖光月色的整体画面集中到君山一点。在皓月银辉之下,洞庭山愈显青翠,洞庭水愈显清澈,山水浑然一体,望去如同一只雕镂透剔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诗人笔下秋月之中的洞庭山水变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美术珍品,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白银盘里一青螺”,真是匪夷所思的妙句。此句的擅胜之处,不止表现在设譬的精警上,还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寄托了诗人高卓清奇的情致。在诗人眼里,千里洞庭不过是妆楼奁镜、案上杯盘而已。举重若轻,自然凑泊,毫无矜气作色之态,这是十分难得的。把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得这样亲切,把湖山的景物描写得这样高旷清超,这正是诗人性格、情操和美学趣味的反映。没有荡思八极、纳须弥于芥子的气魄,没有振衣千仞、涅而不缁的襟抱,极富有浪漫色彩的奇思壮采。
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古诗阅读及赏析
在日常学*、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听说过或者使用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又称古体诗或古风。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经典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古诗阅读及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唐·孟浩然。
八月湖水*,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注释:
①张丞相:即张九龄。开元二十一年(733),张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章事,次年迁中书令。孟浩然游京师,以此诗“干谒”张,冀其援引。其诗委婉含蓄,无“干谒”之痕迹,尤妙。望,一作“临”。
②涵虚:包容广阔的空间。太清:天空。古人以为天是清而轻的气构成,故称太清。汉刘向《久叹·远游》:“譬若王侨之乘云兮,载赤霄而凌太清。”
③云梦:泽名,其说法不一。一说本二泽,云在江北,梦在江南;一说云梦实为一泽,可单言云或梦。大致在今湖北江陵、安陆以南,湖南岳阳、华容以北之广大地区,后淤积为陆地。
④端居:*居、闲居。《梁书·傅昭传》:“终日端居,以*为乐,虽老不衰,博极古今。”圣明:指帝王英明,这里指太*盛世。
⑤羡鱼:《汉书·董仲舒列传》:“古人有言曰:‘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又《淮南子·说林训》:‘临河而羡鱼,不如归家结网。’”
翻译
八月洞庭的湖水暴涨似与岸*,
浩渺的湖水连天似涵浑的太清。
大地苍茫雾气蒸腾是云梦大泽,
洞庭波涛汹涌摇撼着岳阳古城。
我想要渡过湖水碧波没有舟楫,
闲居在家园又心忧虑愧对圣明。
我观看在这湖之畔垂钓的渔翁,
白白怀有羡慕鱼儿上钩的心情。
赏析
诗的首四句是描写洞庭湖的`名句。方回《瀛奎律髓》记:“予登岳阳楼,此诗大书左序毯门壁间,右书杜诗,后人不敢复题也。刘长卿有句云‘叠浪浮元气,中流没太阳’,世不甚传,他可知也。”可见其影响之大。不过对于全篇,诗家却不无批评,如清人查慎行云:“后半首全无魄力,第六句尤不切题。”其实要真正体会前四句的意象,还当从熟玩后四句着手。因为这并非一首单纯的山水之作,而是一首干谒诗,是开元二十一年(733)浩然向时相张九龄请求援荐所作。浩然并非一味淡泊,而是多有感情,此诗尤甚。
诗的五六句用《论语·泰伯》典:“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端居耻圣明”,看来是说,身处明时而端居无事,是可羞愧;然而所以无事,责非在己,而是“欲济无舟楫”,浩然自视极高,言外之意颇有时不我用,其圣明与否,颇可致疑之慨。七、八句注家均引《淮南子·说林训》“临河而羡鱼,不如归家织网”。然而诗意为何却纷纭莫衷一是。其实《淮南》此喻下文更云:“是而行之,故谓之断(治);非而行之,必谓之乱”,意谓治乱之关键,在于行为合宜与否。浩然用上句,而隐含下句之意,湖边垂钓者,当然有工具可凭借,而己身只空有羡鱼之情,是无可依凭,无依凭而欲求进,在今世可谓非而行之,然而反过来看,握政柄,致太*的张丞相,如不我援,使孤寒之士,只有“归家”一途,其合宜与否,岂不当慎思而审行之?可见此诗后四句虽似自愧自嗟,其实愤激之甚,只是因献诗求荐,而内敛不露,这种敛抑而激切的感情,使诗人眼中的洞庭湖另有一番景象。
不妨仍以杜诗对比。老病孤舟,心忧国蹙的杜甫,其望中的洞庭是“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宏大的景象中,带有苍黯的色调,动荡的预感。孟诗亦宏大,却给人以浩荡激越的印象。仲秋八月,湖水*澄,然而这“*”中却涵蕴着宇宙的元气而直与太清——天空相混一,于是湖水虽*,而远远望去水云之气磅礴蒸腾。湖边的岳阳城,也似乎被水势所撼动。首四句在由远而*,由总揽到收束的描写中,一步步展现出*湖之深蕴的内力,涵盖天地的气势。笔者无意将湖水视为浩然自比,但是其望中湖景的个性化形象,却确实是与浩然内敛的不*之气相关。洞庭水势之浩渺,见于地志笔记甚多,如《岳阳风土记》:“盖岳阳居湖东北,常多西南风,夏秋水涨,涛声喧如万鼓,昼夜不息,漱啮城岸,岸常倾颓。”诗人状物,固不能离开客观的物象,所以孟、杜笔下的洞庭都以宏大为主,但是从两篇名作宏大湖景的色调不同中,我们又一次能体会到山水描写与诗人心态的关系。
《望洞庭》赏析与新唱
文丨谢琰 曲丨贾建军 演唱丨郑怡靖
望洞庭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这首诗有一个字有不同版本。“遥望洞庭山水翠”,有的版本写作“遥望洞庭山水色”,两个字都可以,没有一个确定的版本,并不影响我们读这首诗。
诗题叫《望洞庭》,你得推测刘禹锡站在哪望?他一定是在湖面以外,在湖岸上一个相对高一些的地方,远眺洞庭湖。他望见了什么呢?“湖光秋月两相和”。上有秋月,下有湖光,月色清白,湖光澄澈,二者和谐一体。“和”,既是整首诗写景的起点,也是诗人情感的基调。刘禹锡是在什么时候“望洞庭”呢?是经历过多年的贬谪生活之后。“贬谪”就是贬官、降级,而且被贬的人通常要去比较边远的地区。
刘禹锡与白居易是一起被贬谪的,他们这时终于要往内地回归了。碰见之后,刘禹锡写诗感慨,“巴山蜀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感慨朝廷抛弃我都二十三年了,把我扔在巴山蜀水那几个西南的城市里不让我回来。西南一带都是山区,在唐朝时属于穷乡僻壤,的确是“凄凉地”。经历这么一番贬谪之后,现在他要去哪呢?去和州当刺史,就是今天的安徽和县。这时候刘禹锡心情是好转的,因为终于开始往内地迁移了,是很愉悦的。因此,《望洞庭》上来就写“湖光秋月两相和”,表示心情和悦,月光宁静。在月光照耀下,我来“望洞庭”。
第二句,“潭面无风镜未磨”。我站在高地俯视深邃的湖水,湖上没有风,好比是一面没有磨的镜子。这个比喻很有意思,也很妥帖。我们想,一般什么时候会觉得湖面像面镜子?是不是都是白天?范仲淹《岳阳楼记》写洞庭湖,说“上下天光,一碧万顷”。白天的时候,视野能看得很远,湖面会反光,像一面大镜子。但是月光不会反光那么严重,光线会很模糊。古人的铜镜,得磨光、磨*之后才能把人影照清晰,要是不磨镜子,就像哈哈镜似的,就恍惚、迷离了。这首诗写“镜未磨”,非常准确地形容出无风的湖面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那种恍惚迷离的美。这是作者想出的第一个比喻。
“潭面无风”的景色,应该是比较*的地方。接下来诗人“抬望眼”,向着更远处遥望,“遥望洞庭山水翠”,看洞庭山水的翠色。翠色像什么呢?“白银盘里一青螺”。这是作者想出的第二个比喻,写的是整体观感:在白月光的照耀下,洞庭湖就像白色的银盘,银盘里放着青螺,就是君山。君山是洞庭湖中的小岛,又叫洞庭山。诗人将君山比作“青螺”,那么什么是“青螺”?学者有不同解释。
有人说这是画眉用的颜料青黛,但颜料放到白银盘里,是什么意思?讲不通。
第二种解释,说青螺是发髻,倒是有理由的。另外一位唐代诗人雍陶的《题君山》里,也是先写湖面再写君山,然后说“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意思是,洞庭湖仿佛是女神的镜子,女神对着湖面梳洗打扮,她的倩影倒映在湖水中,而君山就如同她的发髻。古人拿“螺髻”去比喻山,还有很多例子。比如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里写“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说我远远看那些小山,它们好像都怀着愁、抱着恨;然后看山的形状,像是插着玉簪的螺髻一样。总之,古人经常用发髻比喻山,这倒是一个能讲通的比喻。但问题还是出现了,发髻怎么会放到银盘里去呢?二者还是不匹配。
我比较认同第三种解释:“青螺”还是理解成一个青色的田螺就好。月光再皎洁,毕竟是月光,哪能看那么清楚?肯定看不出是一位仙女在照镜子。一个青色的田螺放到银盘里,这个画面很合理,很生活化,又有新意,不至于总是把洞庭湖比喻成美女。
这首诗*十分喜欢。宋代大诗人黄庭坚到了岳阳楼以后,也去望洞庭、望君山,但他是在雨中望的。他写了一首诗《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与刘禹锡这首诗有一定关系。他写“满川风雨独凭栏”,不是在晴朗的白天,也不是在明月澄照的夜晚,而是在一个风雨交加的白天,独自靠着岳阳楼的栏杆眺望君山。君山像什么呢?“绾结湘娥十二鬟”,像湘娥的头发一般,也是把它比作女神的发髻。因为此时风雨如晦,视野模糊,再加上雨的渲染,远处雾气缭绕,迷离不清,仿佛那里真有一个女神在梳理发髻。所以,黄庭坚的比喻符合“雨中登岳阳楼”的情境。
接下来,黄庭坚想到了刘禹锡的这首诗。他说“可惜不当湖水面,银山堆里看青山”,说可惜自己没有刘禹锡那么幸运,能够在皎洁的月色中观赏“白银盘里一青螺”的美景。“银山堆”,就是“白银盘”;“青山”,就是“一青螺”。黄庭坚化用、改写了刘禹锡那首诗的意境。
由此可知,诗人写风景都非常善于准确地抓住特征。在晴朗的月夜看洞庭,很清晰,就说仿佛是一个青螺;雨天的时候很模糊,风雨一吹,君山的形状也模糊、游移起来,于是就感觉真的像发髻一样。晴天看像田螺,雨天看像发髻,各有各的看法,各有各的比喻,也各有各的妙处。
1、木落雁嗷嗷,洞庭波浪高。——李端《古别离二首》
2、洞庭西望楚江分,水尽南天不见云。——李白《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
3、学孔子尝闻俎豆,喜严陵不事王侯,百尺云帆洞庭秋。——张可久《红绣鞋·次崔雪竹韵》
4、猿啼巫峡夜,月照洞庭波。——李端《送友人》
5、卧有洞庭梦,坐无长安储。——孟郊《靖安寄居》
6、渭水秋深,湓江春老,洞庭一湖。——葛长庚《沁园春·渭水秋深》
7、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8、与子避地西康州,洞庭相逢十二秋。——杜甫《长沙送李十一》
9、洞庭湖阔蛟龙恶,却羡杨朱泣路岐。——李商隐《荆门西下》
10、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刘禹锡《望洞庭》
11、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九歌·湘夫人》
12、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范仲淹《岳阳楼记》
13、叠雪走商岭,飞波航洞庭。——韩愈《答张彻》
14、洞庭有归客,潇湘逢故人。——柳恽《江南曲》
15、故人洞庭去,杨柳春风生。——陈子昂《送客》
16、风高云梦夕,月满洞庭秋。——李端《宿洞庭》
17、洞庭犹在目,青草续为名。——杜甫《宿青草湖》
18、黄山之松天下无,云公写入洞庭图。——屈大均《观云公所绘听松图为叶*仲作》
19、魂飞灞陵岸,泪尽洞庭流。——骆宾王《晚泊江镇》
20、修蛇横洞庭,吞象临江岛。——李白《荆州贼*临洞庭言怀作》
21、巴陵洞庭日本东,赤岸水与银河通,中有云气随飞龙。——杜甫《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
22、扁舟几泊洞庭霜,曾见连林橘柚黄。——赵蕃《从王彦博觅洞庭柑三首》
23、吴掾留觞楚郡心,洞庭秋雨海门阴。——王昌龄《送姚司法归吴》
24、茫茫苍溟浸,落落洞庭野。——李流谦《峡中赋百韵》
25、明山雨。白头孤客,洞庭怀古。——陈与义《忆秦娥·五日移舟明山下作》
26、洞庭明月一千里,凉风雁啼天在水。——李贺《帝子歌》
27、洞庭归兴,香柑红树,鲈鲙银丝。——张可久《黄钟·人月圆·山中书事兴》
28、木落姑苏台,霜收洞庭橘。——刘长卿《吴中闻潼关失守,因奉寄淮南萧判官》
29、洞庭仙山但生橘,不生凡木与梨栗。——皎然《洞庭山维谅上人院阶前孤生橘树歌》
30、洞庭鱼可拾,不假更垂罾。——李商隐《洞庭鱼》
31、伴虎溪僧鹤林友龙山客,似杜工部陶渊明李太白,有洞庭柑东阳酒西湖蟹。——马致远《拨不断·九重天》
32、洞庭秋欲雪,鸿雁将安归。——杜甫《北风》
33、水国叶黄时,洞庭霜落夜。——李端《古别离二首》
34、青草洞庭湖,东浮沧海漘。——杜甫《寄薛三郎中(据)》
35、枫岸纷纷落叶多,洞庭秋水晚来波。——贾至《初至巴陵与李十二白、裴九同泛洞庭湖三首·其二》
36、洞庭潇湘意渺绵,三江七泽情洄沿。——李白《当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歌》
37、洞庭汨南放,彭蠡浩东迤。——项安世《水图诗寿王丞相》
38、只到潇湘水,洞庭湖未游。——贾岛《送惠雅法师归玉泉》
39、傍连洞庭野,欲去不可极。——尤袤《张公洞》
40、洞庭青草,*中秋,更无一点风色。——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
41、洞庭连天九疑高,蛟龙出没猩鼯号。——韩愈《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
42、鼋头之山,直上洞庭连青天。——韦应物《鼋头山神女歌》
43、秋成玄圃外,景物洞庭旁。——杜甫《奉观严郑公厅事岷山沱江画图十韵》
44、恰向洞庭沽酒,却钱塘横笛。——朱敦儒《好事*·渔父词》
45、君山寒树绿,曾过洞庭湖。——钱起《江行无题一百首》
46、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李白《游洞庭湖五首·其二》
47、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黄庭坚《鹧鸪天·乐在风波钓是闲》
48、江海相逢客恨多,秋风叶下洞庭波。——温庭筠《赠少年》
49、铙吹喧京口,风波下洞庭。——王维《送邢桂州》
50、不料中秋最明夜,洞庭湖上见当天。——李涉《中秋夜君山台望月》
51、相去不容步,险如碍山丘。——韩愈《洞庭湖阻风赠张十一署·时自阳山徙掾江陵》
洞庭湖的诗句
1.游洞庭——李白
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
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
2.游洞庭——李白
刬却君山好,*铺湘水流.
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
3.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
八月湖水*,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4.登岳阳楼——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5 望洞庭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关于描写洞庭湖的古诗句摘抄
在日常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自己喜欢的古诗吧,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体诗两类。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描写洞庭湖的古诗句摘抄,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潇湘八景诗·洞庭夜月
年代:【宋】作者:【张经】
秋夜净无云,嫦娥展孤镜。
灏气浸澄波,荡漾光还定。
望洞庭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李白《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
洞庭西望楚江分,水尽南天不见云。
日落长沙秋色远,不知何处吊湘君。
题君山
雍陶
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
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洞庭湖
【唐】曹松
东西南北各连空,波上唯留小朵峰。
长与岳阳翻鼓角,不离云梦转鱼龙。
吸回日月过千顷,铺尽星河剩一重。
直到劫馀还作陆,是时应有羽人逢。
舟泛洞庭
【唐】杜甫
蛟室围青草,龙堆拥白沙。护江*木,迎棹舞神鸦。
破浪南风正,收帆畏日斜。云山千万叠,底处上仙槎。
早发洞庭
【唐】方干
长天接广泽,二气共含秋。举目无*地,何心恋直钩。
孤钟鸣大岸,片月落中流。却忆鸱夷子,当时此泛舟。
洞庭玩月
【唐】韩偓
洞庭湖上清秋月,月皎湖宽万顷霜。
玉碗深沈潭底白,金杯细碎浪头光。
寒惊乌鹊离巢噪,冷射蛟螭换窟藏。
更忆瑶台逢此夜,水晶宫殿挹琼浆。
赋洞庭
【唐】可朋
洞庭湖诗句
在日常学*、工作抑或是生活中,许多人都接触过一些比较经典的'诗句吧,诗句一般饱含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幻想。诗句的类型有很多,你都知道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洞庭湖诗句,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清晨登巴陵,周览无不极。明湖映天光,彻底见秋色。秋色何苍然,际海俱澄鲜。山青灭远树,水绿无寒烟。来帆出江中,去鸟向日边。风清长沙浦,山空云梦田。瞻光惜颓发,阅水悲徂年。北渚既荡漾,东流自潺湲。郢人唱白雪,越女歌采莲。听此更肠断,凭崖泪如泉。——李白《秋登巴陵望洞庭》
2、长天接广泽,二气共含秋。举目无*地,何心恋直钩。孤钟鸣大岸,片月落中流。却忆鸱夷子,当时此泛舟。——方干《早发洞庭》
3、万古巴丘戍,*湖此望长。问人何淼淼,愁暮更苍苍。叠浪浮元气,中流没太阳。孤舟有归客,早晚达潇湘。——刘长卿《岳阳馆中望洞庭湖》
4、洞庭秋月生湖心,层波万顷如熔金。孤轮徐转光不定,游气蒙蒙隔寒镜。是时白露三秋中,湖*月上天地空。岳阳楼头暮角绝,荡漾已过君山东。山城苍苍夜寂寂,水月逶迤绕城白。荡桨巴童歌竹枝,连樯估客吹羌笛。势高夜久阴力全,金气肃肃开星躔。浮云野马归四裔,遥望星斗当中天。天鸡相呼曙霞出,敛影含光让朝日。日出喧喧人不闲,夜来清景非人间。——刘禹锡《洞庭秋月行》
5、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临洞庭湖赠章丞相》
6、蛟室围青草,龙堆拥白沙。护江*木,迎棹舞神鸦。破浪南风正,收帆畏日斜。云山千万叠,底处上仙槎。——杜甫《舟泛洞庭》
7、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范仲淹《岳阳楼记》
8、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
9、忆过巴陵岁,无人问去留。中宵满湖月,独自在僧楼。渔父真闲唱,灵均是谩愁。今来欲长往,谁借木兰舟。——齐己《怀洞庭》
10、洞庭西望楚江分,水尽南天不见云。——李白《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其一》
11、八月湖水*,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12、洞庭鱼可拾,不假更垂罾。闹若雨前蚁,多于秋后蝇。岂思鳞作簟,仍计腹为灯。浩荡天池路,翱翔欲化鹏。——李商隐《洞庭鱼》
13、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杜甫《登岳阳楼》
14、日落长沙秋色远,不知何处吊湘君。——李白《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
15、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范仲淹《岳阳楼记》
16、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雍陶《题君山》
17、白水连天暮,洪波带日流。风高云梦夕,月满洞庭秋。沙上渔人火,烟中贾客舟。西园与南浦,万里共悠悠。——李端《宿洞庭》
18、洞庭九州间,厥大谁与让?南汇群崖水,北注何奔放。——韩愈《登岳阳楼》
19、东西南北各连空,波上唯留小句峰。长与岳阳翻鼓角,不离云梦转鱼龙。吸回日月过千顷,铺尽星河剩一重。直到劫馀还作陆,是时应有羽人逢。——曹松《洞庭湖》
20、洞庭湖上清秋月,月皎湖宽万顷霜。玉碗深沈潭底白,金杯细碎浪头光。寒惊乌鹊离巢噪,冷射蛟螭换窟藏。更忆瑶台逢此夜,水晶宫殿挹琼浆。——韩偓《洞庭玩月》
1、游洞庭——李白
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
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
2、游洞庭——李白
刬却君山好,*铺湘水流。
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
3、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
八月湖水*,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4、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
八月湖水*,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5、登岳阳楼——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相信大家都听闻过洞庭湖的美景吧。这个来自我国湖南省境内的湖泊,凭借它那美好、壮丽的景象,吸引着全国各地的游客们纷至沓来。不管是在古代诗人的眼中,还是现代人的心中,洞庭湖的美景都是无法一言一语简单描述而过的。
1、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元·唐珙《题龙阳县青草湖》
2、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宋·陈与义《登岳阳楼二首》
3、东西南北各连空,波上唯留小朵峰。长与岳阳翻鼓角,不离云梦转鱼龙。吸回日月过千顷,铺尽星河剩一重。直到劫馀还作陆,是时应有羽人逢。——唐·曹松《洞庭湖》
4、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唐·刘禹锡《望洞庭》
5、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唐·李白《游洞庭湖五首·其二》
6、洞庭湖阔蛟龙恶,却羡杨朱泣路岐。——唐·李商隐《荆门西下》
7、雨晴云散,满江明月。风微浪息,扁舟一叶。——元·卢挚《节节高·题洞庭鹿角庙壁》
8、行尽潇湘到洞庭。楚天阔处数峰青。——宋·张孝祥《浣溪沙·洞庭》
9、元是昆仑山顶石,海风吹落洞庭湖。——唐·方干《题君山》
10、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先秦·屈原《九歌·湘夫人》
11、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唐·孟浩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12、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唐·杜甫《登岳阳楼》
望洞庭湖古诗的图片 望洞庭湖的古诗大全 望洞庭湖的古诗是谁写的 关于望洞庭湖的古诗 古诗望洞庭湖的原文 望洞庭赞美洞庭湖的古诗句 望洞庭湖古诗的注释 望洞庭湖古诗的大意 望洞庭湖的古诗全部 望洞庭湖的古诗中青螺 邪洞庭湖的古诗 望洞庭湖的古诗河北景化 望洞庭湖这首古诗的景物 望洞庭中总写洞庭湖秋色的诗句是 望洞庭湖这首古诗的诗意 洞庭湖的诗句 洞庭湖的诗词 洞庭湖诗句 洞庭湖的古诗大全 洞庭湖的名句 描写洞庭湖的诗 写洞庭湖的诗句 洞庭湖古诗的视频 描写洞庭湖的古诗还 写洞庭湖的名句 关于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古诗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名句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名句 洞庭湖的二首古诗 洞庭湖日落的古诗
洞庭湖的诗句 写洞庭湖的诗句 洞庭湖的诗句 写洞庭湖的诗句 关于描写洞庭湖的古诗 写洞庭湖的诗句 关于描写洞庭湖的古诗句摘抄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古诗赏析 洞庭湖诗句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古诗赏析 洞庭湖的诗句 洞庭湖的诗句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古诗阅读及赏析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古诗阅读及赏析 洞庭湖的诗句 描写洞庭湖的诗句古诗(描写洞庭湖的优美句子) 刘禹锡的望洞庭赏析(讲述洞庭湖的古诗之一) 望洞庭刘禹锡古诗(鉴赏望洞庭湖全诗)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古诗赏析(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是谁的诗) 望洞庭湖古诗原文赏析(望洞庭湖古诗意思解读) 洞庭湖赠张丞相古诗原文赏析(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诗歌鉴赏) 望洞庭湖刘禹锡的诗句(望洞庭的古诗注释和诗意) 洞庭湖的诗句 描写洞庭湖的诗句 赞美洞庭湖的诗句 有关洞庭湖的诗句 洞庭湖诗句 洞庭湖的诗句
物质与精神的名言 关于专心的名言 马尔克斯名言 关于大爱的名言 文明的名人名言 与人相处的名言 尼克胡哲名言 陆游爱国名言 名人励志名言 尊重的名人名言 抖音名言 英语每日一句励志名言 球星名言 规则的名言 活在当下的名人名言 罗素的名言 关于城市的名言 孟子名言警句 简爱的名言 法律名人名言 鞠婧祎名言 引用名人名言的标点 人生至理名言 于谦名言 中国*代爱国名言 关于师生情的名言 吴承恩名言 刘邦的名言 彭于晏名言 节水的名言 费曼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