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春江行舟的古诗 >

春江行舟的古诗

关于春江行舟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春江行舟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春江行舟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春江行舟的古诗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句子:即与春江行舟的古诗相关的句子。
语录:即与春江行舟的古诗相关的名人语录
说说:即与春江行舟的古诗相关的qq说说、微信朋友圈说说。
名言:即与春江行舟的古诗相关的名人名言、书籍名言。
诗词:即与春江行舟的古诗相关的古诗词、现代诗词、千古名句。
祝福语:即与春江行舟的古诗相关的祝福祝贺词。
心语:即与春江行舟的古诗相关的早安、晚安朋友圈心语。

  • 惠崇春江晚景古诗

  • 惠崇春江晚景古诗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是北宋文学家苏轼题惠崇的《春江晚景》所创作的组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惠崇春江晚景古诗,希望对你有帮助。,希望对你有帮助。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lóu hāo)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译文及注释】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已经长满了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了,而这恰是河豚从大海回归,将要逆江而上产卵的季节。

      1、惠崇:北宋名僧能诗善画,《春江晚景》是他的画作,共两幅,一幅是鸭戏图,一幅是飞雁图。苏轼的题画诗也有两首,这首是题鸭戏图的诗。

      2、蒌蒿:一种生长在洼地的多年生草本植物,花淡黄色,茎高四、五尺,刚生时柔嫩香脆,可以吃。(字典解释:多年生草本植物,花淡黄色,可入药)

      3、芦芽:芦苇的幼芽,可食用。

      4、河豚:鱼的一种,学名“鲀”,肉味鲜美,但是卵巢和肝脏有剧毒。产于我国沿海和一些内河。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5、上:指鱼逆江而上。

      【赏析】

      惠崇是个和尚,宋代画家。这首诗是苏轼题在惠崇所画的《春江晚景》上的。惠崇原画已失,这首诗有的'版本题作《春江晚景》,现已无从考证。

      画以鲜明的形象,使人有具体的视觉感受,但它只能表现一个特定的画面,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一首好诗,虽无可视的图像,却能用形象的语言,吸引读者进入一个通过诗人独特构思而形成的美的意境,以弥补某些画面所不能表现的东西。

      这首题画诗既保留了画面的形象美,也发挥了诗的长处。诗人用他饶有风味、虚实相间的笔墨,将原画所描绘的春色展现得那样令人神往。在根据画面进行描写的同时,苏轼又有新的构思,从而使得画中的优美形象更富有诗的感情和引人入胜的意境。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而此时河豚正是上市的好时节,可以在市场上销售了。

      好的题画诗,既要扣合绘画主题,又不能拘于画面内容,既要能再现画境,同时又能跳出画外,别开生面,离开绘画而不失其独立的艺术生命。苏轼这首诗可以说做到了这一点。诗的前三句咏画面景物,最后一句是由画面景物引起的联想。整首诗又如同诗人即景言情,当下所得,意象妙会而自然。说前三句再现画境,其实两者也不全然等同。第二句中“水暖”(温度)、“鸭先知”(知觉)云云,是不能直接画出的。诗能描写如画,诗咏物性物理又过于画。这是因为绘画属于视觉艺术,而诗是语言艺术,有着表现上的绝对自由。最后一句进一步发挥联想,在前三句客观写景的基础上作出画中景物所属时令的判断,从而增添了南方风物之美的丰富感觉,这更是画所不能的。有关河豚的应时风味,梅尧臣《范饶州坐中客语食河豚鱼》一诗写首:“春洲生荻芽,春岸飞杨花。河豚当是时,贵不数鱼虾。”欧阳修《六一诗话》说:“河豚常出于春暮,群游水上,食柳絮而肥,南人多与荻芽为羹,云最美。”苏轼的学生张耒在《明道杂志》中也记载长江一带土人食河豚,“但用蒌蒿、荻笋(即芦芽)、菘菜三物”烹煮,认为这三样与河豚最适宜搭配。由此可见,苏轼的联想是有根有据的,也是自然而然的。诗意之妙,也有赖于此。

      诗人先从身边写起:初春,大地复苏,竹林已被新叶染成一片嫩绿,更引人注目的是桃树上也已绽开了三两枝早开的桃花,色彩鲜明,向人们报告春的信息。接着,诗人的视线由江边转到江中,那在岸边期待了整整一个冬季的鸭群,早已按捺不住,抢着下水嬉戏了。

      然后,诗人由江中写到江岸,更细致地观察描写初春景象:由于得到了春江水的滋润,满地的蒌蒿长出新枝了,芦芽儿吐尖了;这一切无不显示了春天的活力,惹人怜爱。诗人进而联想到,这正是河豚肥美上市的时节,引人更广阔地遐想。全诗洋溢着一股浓厚而清新的生活气息。

[阅读全文]...
  • 春江晓景的古诗(苏轼春江晓景的古诗分享)

  • 苏轼,分享
  •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宋•苏轼

    其一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其二

    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

    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有人说《春江晚景》(二首)是苏东坡元丰八年(1085)在靖江(或说江阴)时所写。其实,苏东坡有没有来过靖江(江阴),并没有资料确切记载。出于诗歌内容和美好愿景,我们当然更希望苏东坡来过靖江品过江鲜。笔者梳理题诗那年,他可能行走的路线,有助于读者判断这一悬案。

    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春,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团练副使(*调)。汝州在黄州正北方,陆路是直线距离,大概可以节约一大半路程。走水路,则顺江东下,沿大运河北上,再经商丘干流,取道黄河,最后还需要走陆路,路途非常曲折遥远。但48岁的苏东坡故意选择水路,实则是面对*打压,前途险恶,不想去赴任,想告老还乡(不是回老家眉山,而是买田宜兴)。水路,不但可以拖延时间,且可以顺路去江西看看被贬的弟弟苏子由。四月顺江抵达庐山,写诗《题西林壁》。七月二十八日,抵达金陵,幼子苏遁夭折,苏轼心力交瘁,与王安石蒋山别过,路过扬州,沿大运河北上。

    元丰八年(1085)正月十五日,抵达宿州(今安徽宿州市),在宿州过上元节,作了一首《南乡子·宿州上元》词,词中写道:“千骑试春游,小雨如酥落便收。能使江东归老客,迟留,白酒无声滑泻油。飞火乱星球,浅黛横波翠欲流。不似白云乡外冷,温柔。此去淮南第一州。”表达了此次东行归*东的愿望。随后,苏东坡以路费拮据,幼子刚逝为由,上书朝廷,请罢汝州,东归宜兴休养,后被批准(可见*不重视苏东坡)。公元1085年四月一日(从黄州出发,走了一年多时间),在词人南返常州的路上,宋神宗驾崩。

    由于无需奉召北上,苏东坡南归一行缓慢,从宿州到泗州(今盱眙洪泽湖一带)走水路,抵高邮湖,与秦观相游,沿大运河南下。五月初,抵达扬州,留下《归宜兴留题竹西寺二首》。最后,抵达宜兴荆溪准备买田自耕。

    到宜兴不过几日,哲宗继位,高太后摄政,启用朝中旧党,不准苏东坡休养(可见旧党此时重视苏东坡),升迁苏东坡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东蓬莱)。五月六日,苏东坡从常州渡江北上(此时可弯路一点至靖江),经过扬州石塔寺,为画家惠崇和尚(北宋九僧之一,生活在北宋太宗、真宗时代)遗作,题写了著名的《春江晚景》(二首)和《石塔寺》(此论点参考许卫*《苏轼与扬州的情缘叙略》)。不久,沿大运河北上。

    1085年十月十五日,苏东坡抵达蓬莱,留下《登州海市》。仅仅任职四天,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十二月十八日升任起居舍人六品。三个月后,升中书舍人,不久又升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

    苏东坡唯一可能去靖江的机会,应该就是从宜兴北上,恰逢春天,蒌蒿满地,河豚肥美之时(河豚生活在*海区域)。为去扬州题惠崇《春江晚景》(二首)打下了基础,当然这只是猜测。

    这两首绝句,从格律角度看,都没有问题。第一首早已名扬天下,句义通俗易懂。第二首恰恰道出了词人在*迫害下,差一点掉了队。现在旧党虽然重新启用,但是北方沙漠多风雪,还是再在江南渡过半月春光吧。表达了词人对于江南春天的赞美和无比眷恋之情。《春江晚景》(钱钟书《宋诗选注》作“晓景”),以其生动的景色描写和对大自然的无限喜爱,历来被誉为苏轼题画诗的代表作。

    对于这样一位可爱的大词人,笔者内心深处,多希望他曾深情注视过泰州这座“竹外桃花三两枝”的江鲜小城。

    -作者-

    作者简介:严勇,文学硕士,主攻唐宋诗词的整理与研究,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全国青年作家班第三期学员。已出版文史集《泰州史话:运盐河边的城市》,散文集《读书旅行》。公开发表文章二百余篇。《泰州晚报》专栏作家、唐诗宋词古诗词(tcgsc8)专栏作家。

[阅读全文]...
  • 惠崇春江晚景 古诗

  •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是一首题画诗,惠崇的《春江晓景图》没有流传下来,不过我们可以从苏轼的诗中画的大概内容。

      宋代: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

      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大雁北飞,就像要回到北方家乡的人那样,但是由于依恋,差一点掉了队。

      还没有飞到北方时,就已经知道北方的沙漠多风雪了,还是再在江南渡过半月的春光时节吧。

      ⑴惠崇(亦为慧崇):福建建阳僧,宋初九僧之一,能诗能画。《春江晚景》是惠崇所作画名,共两幅,一幅是鸭戏图,一幅是飞雁图。钱钟书《宋诗选注》中为“晓景”。诸多注本,有用“晓景”、有用“晚景”,此从《东坡全集》及清以前注本用“晚景”。这两诗是作者元丰八年春天在靖江欲南返时江边情景的写照。

      ⑵蒌蒿:草名,有青蒿、白蒿等种。《》“呦呦鹿鸣,食野之蒿。”芦芽:芦苇的幼芽,可食用。

      ⑶河豚:鱼的一种,学名“鲀”,肉味鲜美,但是卵巢和肝脏有剧毒。产于我国沿海和一些内河。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上:指逆江而上。

      ⑷归鸿:归雁。破群:离开飞行队伍。

      ⑸依依:不舍之貌。《楚辞》“恋恋兮依依。”归人:回家的人。刘长卿诗“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⑹朔漠:北方沙漠之地。诗:“一去紫台连朔漠。”

      ⑺更待:再等;再过。

      惠崇,福建建阳人,北宋著名九僧之一,称他有“绝艺”(《纯甫出释惠崇画要予作诗》),著名国画史学家郭若虚说他“工画鹅、雁、鹭鸶,尤工小景,善为寒江远渚。萧洒虚旷之景,人所难到也”(《图画见闻志》卷四)。由此可见,惠崇的画享誉一时,而《春江晚景》(钱钟书《宋诗选注》作“晓景”)应是他擅长的得意之作。惠崇原画已经失传,但从诗人传神的描写中,我们可以想到画面图景。北宋诗人晁补之说:“诗传画外意,贵有画中态。”(《和苏翰林题李甲画雁》)苏轼的这首诗妙在既能写出“画中态”,又能传出“画外意”,使诗情、画意完美地结合起来,难怪清代大才子纪昀在读到此诗时惊叹说:“此是名篇,兴象实为深妙!”(《纪昀评苏文忠公诗集》卷二十六)

      诗的首句“竹外桃花三两枝”,静静的江岸上绿竹潇潇,在青翠嫩绿的竹叶外点缀着三两枝桃花。竹外桃花,红绿相映,淡淡一笔,将那花竹交错、红绿掩映的“桃花报春”意境表达得淋漓尽致。桃花报春,春天来临,而桃花才三两枝又说明季节实为早春。

      诗的第二句“春江水暖鸭先知”,视觉由远及*,即从江岸到江面。江上春水荡漾,好动的鸭子在江水中嬉戏游玩。“鸭先知”侧面说明春江水还略带寒意,因而别的动物都还没有敏感到春天的来临,这就与首句中的桃花“三两枝”相呼应,表明早春时节。这句诗化用了唐人:孟郊“何物最先知?虚虚草争出”(《春雨后》),杜牧(一作许浑)“蒲根水暖雁初下,梅径香寒蜂未知”(《初春舟次》)。苏轼学古而不泥,前人诗句的造意,加上自己观察的积累,熔炼成这一佳句。“鸭知水暖”这种诉之于感觉和想象的事物,画面是难以传达的,诗人却通过设身处地的体会,在诗中表达出来。缘情体物又移情于物,江中自由嬉戏的鸭子最先感受到春水温度的回升,用触觉印象“暖”补充画中春水潋滟的视觉印象。鸭之所以能“先知春江水暖”是因为它们长年生活在水中,只要江水不结冰,它总要跳下去凫水嬉戏。因此,首先知道春江水温变化的自然就是这些与水有着密切关系的鸭子。这就说明:凡事都要亲历其境,才会有真实的感受。这句诗不仅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入微观察,还凝聚了诗人对生活的哲理思索。鸭下水而知春江暖,可与“一叶落而知天下秋”相媲美,具有见微知著、举一反三的道理。

      诗的三四两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这两句诗仍然紧扣“早春”来进行描写,那满地蒌蒿、短短的芦芽,黄绿相间、艳丽迷人,呈现出一派春意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河豚欲上”借河豚只在春江水暖时才往上游的特征,进一步突出一个“春”字,本是画面所无,也是画笔难到的,可是诗人却成功地“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给整个画面注入了春天的气息和生命的活力。王士祯在《渔阳诗话》卷中说:“坡诗‘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非但风韵之妙,盖河豚食蒿芦则肥,亦如梅圣俞之‘春洲生荻芽,春岸飞杨花’,无一字泛设也。” 有关河豚的应时风味,欧阳修《六一诗话》说:“河豚常出于春暮,群游水上,食柳絮而肥,南人多与荻芽为羹,云最美。”苏轼的学生张耒在《明道杂志》中也记载长江一带土人食河豚,“但用蒌蒿、荻笋即芦芽、菘菜三物”烹煮,认

      为这三样与河豚最适宜搭配。由此可见,苏轼的联想是有根有据的,也是自然而然的。诗意之妙,也有赖于此。画面虽未描写河豚的动向,但诗人却从蒌蒿丛生、芦苇吐芽推测而知“河豚欲上”,从而画出海豚在春江水发时沿江上行的形象,用想象得出的虚境补充了实境。苏轼就是通过这样的笔墨,把无声的、静止的画面,转化为有声的、活动的诗境。使读者见到了、听到了、感受到了从画面上所不能得到的东西。在苏轼眼里,这幅画已经不再是画框之内*面的、静止的纸上图景,而是以内在的深邃体会和精微的细腻观察给人以生态感。前者如画,后者逼真,两者混同,不知何者为画境,何者为真景。诗人的艺术联想拓宽了绘画所表现的视觉之外的天地,使诗情、画意得到了完美的结合。《惠崇春江晓景》成功地写出了早春时节的春江景色,苏轼以其细致、敏锐的感受,捕捉住季节转换时的景物特征,抒发对早春的喜悦和礼赞之情。全诗春意浓郁、生机蓬勃,给人以清新,舒畅之感。诗人苏轼提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东坡题跋》卷五《书摩诘蓝田烟雨图》),在他的这首题画诗《惠崇春江晓景》中得到了很好的验证。

[阅读全文]...
  • 李益《行舟》全诗及鉴赏

  • 古诗文
  • 李益《行舟》全诗及鉴赏

      在日常学*、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古诗吧,古诗有固定的诗行,也会有固定的体式。其实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李益《行舟》全诗及鉴赏,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行舟

      李益

      柳花飞入正行舟, 卧引菱花信碧流。

      闻道风光满扬子, 天晴共上望乡楼。

      鉴赏一

      此诗特点在于给读者以想象的余地,读后有余味,有言外的意思和情调。

      前两句写景。舟行扬子江中,岸上柳絮飘来,沾襟惹鬓;诗人斜卧舟中,一任菱花轻舟随着碧绿的江流荡漾东去。粗粗看来,俨然一幅闲情逸致的画面,仔细品味,方使人觉出其中自有一种落寞惆怅的情绪在。春回大地,绿柳飘絮,按说应使人心神怡悦,但对于客居异地的游人来说,却常常因为“又是一年春好处”而触发久萦心怀的思乡之念。何况,柳枝还是古人赠别的信物,柳花入怀,自然会撩惹游子乡思的愁绪。

      如果说,诗人这种思乡的愁绪在前两句里表达得尚属含蓄,不易使人体察,那么,后两句就表露得比较明显了。“闻道风光满扬子”这一句是说,诗人自己思乡心切,愁绪萦怀,没有观赏风景的兴致,“风光满扬子”只是听人所道,他不想看,也不愿看,因为他身处江南,神驰塞北(诗人故乡在陇西姑臧),眼前明媚的春光非但不能使他赏心悦目,反倒只能增其乡思愁绪。类似这样的情状,我们在古代的.优秀诗词当中是常常可以见到的。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在《武陵春》一词中写到:“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同样是闻道春光好,同样是自身愁绪多,一个终于没有去,一个尽管去了,但根本无心赏景。所取态度虽殊,感情表达的效果却是同样深切的。

      既然舟行扬子江,不是为了赏景,那又为何而来呢?第四句作了回答:“天晴共上望乡楼”。原来诗人是为登楼望乡而来。但读诗至此,读者心里不免又生出许多新的疑问:为什么要在“风光满扬子”的“晴天”才登楼望乡呢?诗中没有明说,留给读者去想象、体会、玩味。或许是,古时别家出走多在岁寒过后,当物华又换,春光再满时,游子的乡思倍切吧?或许是,风光明媚的晴天丽日,空气清朗,登楼望乡,可极目千里吧?所有这些,尽管没有写出,却比明白形诸文字更丰富,更耐人寻味。这正是这首绝句的神到之处。

      鉴赏二

      这是一首抒写游于思乡情怀的诗作。一般写思乡情深之作,不免有哀婉之辞,但这首诗却以悠闲之笔写出一段淡淡的乡愁,读来别有一番情韵。

      一叶小舟行驶在扬子江中,岸上绿柳飞絮,沾襟惹鬓;诗人斜卧舟中,在赏识着那随波荡漾的点点红菱。看来诗人悠闲得很。然而,面对这江水碧澄、红菱泛波的明媚春色,诗人为什么毫不动容?莫非那随风入怀的柳絮,使他回忆起"杨柳依依"的离乡之日?莫非一年一度的春色使他想到久羁异乡的处境?细心的读者在细研诗意之时,心中不免会生出这些疑窦。

      如果说,读前两句时读者的疑窦还是一种敏感的猜测,那么后两句诗则给了一个明证。"闻道风光满扬子"。春到扬子,人所共见,诗人却只是听人道来,可见他对这大好春光是既不想看,也不愿看,毫无兴趣的了。难怪他斜卧舟头,不理会那撩人的红菱碧波哩!那么他行舟江上又是为何呢?"天晴共上望乡楼",原来诗人是被一腔乡愁所驱而来到江上的。怪不得那善解人意的柳絮会逐舟而来,扑入游子的襟怀!"天晴"二字大有深意。晴天丽日正是游春的大好时日,诗人却要趁着此际登楼望乡,也许他以为天晴气爽,可以极目千里、望断云天吧?尽管诗人没有明说,读者却可以体会到他的用心。

      读罢全话,我们的眼前会出现一位独卧舟头,百无聊赖的诗人形象,在扬子江的烂漫春光中,他显得多么孤寂啊!我们不准从中品出一丝落寞惆怅的苦味。

[阅读全文]...
  • 惠崇春江晚景古诗

  •   《惠崇春江晚景》

      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注释:

      1、惠崇:北宋名僧能善画,《春江晚景》是他的画作,共两幅,一幅是鸭戏图,一幅是飞雁图。苏轼的题画诗也有两首,这首是题鸭戏图的诗。

      2、蒌蒿:一种生长在洼地的多年生草本植物,花淡*,茎高四、五尺,刚生时柔嫩香脆,可以吃。(字典解释:多年生草本植物,花淡*,可入药)

      3、芦芽:芦苇的幼芽,可食用。

      4、河豚:鱼的一种,学名“鲀”,肉味鲜美,但是卵巢和肝脏有剧毒。产于我国沿海和一些内河。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5、上:指鱼逆江而上。

      译文: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

      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河滩上已经长满了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了,

      而这恰是河豚从大海回归,将要逆江而上产卵的季节。

      赏析:

      惠崇是个和尚,宋代画家。这首诗是苏轼题在惠崇所画的《春江晚景》上的。惠崇原画已失,这首诗有的版本题作《春江晚景》,现已无从考证。

      画以鲜明的形象,使人有具体的视觉感受,但它只能表现一个特定的画面,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一首好诗,虽无可视的图像,却能用形象的语言,吸引读者进入一个通过诗人独特构思而形成的美的意境,以弥补某些画面所不能表现的东西。

      这首题画诗既保留了画面的形象美,也发挥了诗的长处。诗人用他饶有风味、虚实相间的笔墨,将原画所描绘的春色展现得那样令人神往。在根据画面进行描写的同时,苏轼又有新的构思,从而使得画中的优美形象更富有诗的感情和引人入胜的意境。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而此时河豚正是上市的好时节,可以在市场上销售了。

      好的题画诗,既要扣合绘画主题,又不能拘于画面内容,既要能再现画境,同时又能跳出画外,别开生面,离开绘画而不失其独立的艺术生命。苏轼这首诗可以说做到了这一点。诗的前三句咏画面景物,最后一句是由画面景物引起的联想。整首诗又如同诗人即景言情,当下所得,意象妙会而自然。说前三句再现画境,其实两者也不全然等同。第二句中“水暖”(温度)、“鸭先知”(知觉)云云,是不能直接画出的。诗能描写如画,诗咏物性物理又过于画。这是因为绘画属于视觉艺术,而诗是语言艺术,有着表现上的绝对自由。最后一句进一步发挥联想,在前三句客观写景的基础上作出画中景物所属时令的判断,从而增添了南方风物之美的丰富感觉,这更是画所不能的。有关河豚的应时风味,梅尧臣《范饶州坐中客语食河豚鱼》一诗写首:“春洲生荻芽,春岸飞杨花。河豚当是时,贵不数鱼虾。”欧阳修《六一诗话》说:“河豚常出于春暮,群游水上,食柳絮而肥,南人多与荻芽为羹,云最美。”苏轼的学生张耒在《明道杂志》中也记载长江一带土人食河豚,“但用蒌蒿、荻笋(即芦芽)、菘菜三物”烹煮,认为这三样与河豚最适宜搭配。由此可见,苏轼的联想是有根有据的,也是自然而然的。诗意之妙,也有赖于此。

      诗人先从身边写起:初春,大地复苏,竹林已被新叶染成一片嫩绿,更引人注目的是桃树上也已绽开了三两枝早开的桃花,色彩鲜明,向人们报告春的信息。接着,诗人的视线由江边转到江中,那在岸边期待了整整一个冬季的鸭群,早已按捺不住,抢着下水嬉戏了。

      然后,诗人由江中写到江岸,更细致地观察描写初春景象:由于得到了春江水的滋润,满地的蒌蒿长出新枝了,芦芽儿吐尖了;这一切无不显示了春天的活力,惹人怜爱。诗人进而联想到,这正是河豚肥美上市的时节,引人更广阔地遐想。全诗洋溢着一股浓厚而清新的生活气息。

[阅读全文]...
  • 《惠崇春江晚景》古诗翻译与赏析

  • 《惠崇春江晚景》古诗翻译与赏析

      苏轼是父亲苏洵的第五个儿子,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诗人、词人,豪放派词人代表。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关于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希望大家喜欢!

      《惠崇春江晚景》

      作者:苏轼 【宋代】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苏轼

      (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译文】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注释】

      ①惠崇:北宋大画家,建阳人。《图绘玉鉴》说他最会画鹅、鸭、鹭鸶(lù sī)等小动物。

      ②春江晚景:惠崇画了两幅《春江晚景》,一幅是鸭戏图,一幅是飞雁图。

      ③蒌蒿(lóu hāo):多年生草本植物,花淡黄,茎可以食。

      ④芦芽:即芦笋,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在浅水里。梅圣俞诗:“春洲生荻芽”,荻芽即芦芽。

      ⑤河豚(tún):鱼名,味鲜美,但含有毒汁。

      ⑥欲上:想浮上来。春江水暖,河豚鱼就抢上水出游。

      【赏析】

      诗的首句“竹外桃花三两枝”,隔着疏落的翠竹望去,几枝桃花摇曳身姿。桃竹相衬,红绿掩映,春意格外惹人喜爱。这虽然只是简单一句,却透出很多信息。首先,它显示出竹林的稀疏,要是细密,就无法见到桃花了。其次,它表明季节,点出了一个“早”字。春寒刚过,还不是桃花怒放之时,但春天的无限生机和潜力,已经透露出来。

      诗的第二句“春江水暖鸭先知”,视觉由远及*,即从江岸到江面。江上春水荡漾,好动的鸭子在江水中嬉戏游玩。“鸭先知”侧面说明春江水还略带寒意,因而别的动物都还没有敏感到春天的来临,这就与首句中的桃花“三两枝”相呼应,表明早春时节。这句诗化用了唐人诗句:孟郊“何物最先知?虚虚草争出”(《春雨后》),杜牧(一作许浑)“蒲根水暖雁初下,梅径香寒蜂未知”(《初春舟次》)。苏轼学古而不泥,前人诗句的造意,加上自己观察的积累,熔炼成这一佳句。“鸭知水暖”这种诉之于感觉和想象的事物,画面是难以传达的,诗人却通过设身处地的体会,在诗中表达出来。缘情体物又移情于物,江中自由嬉戏的鸭子最先感受到春水温度的回升,用触觉印象“暖”补充画中春水潋滟的视觉印象。鸭之所以能“先知春江水暖”是因为它们长年生活在水中,只要江水不结冰,它总要跳下去凫水嬉戏。因此,首先知道春江水温变化的`自然就是这些与水有着密切关系的鸭子。这就说明:凡事都要亲历其境,才会有真实的感受。这句诗不仅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入微观察,还凝聚了诗人对生活的哲理思索。鸭下水而知春江暖,可与“一叶落而知天下秋”相媲美,具有见微知著、举一反三的道理。

      诗的三四两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这两句诗仍然紧扣“早春”来进行描写,那满地蒌蒿、短短的芦芽,黄绿相间、艳丽迷人,呈现出一派春意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河豚欲上”借河豚只在春江水暖时才往上游的特征,进一步突出一个“春”字,本是画面所无,也是画笔难到的,可是诗人却成功地“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给整个画面注入了春天的气息和生命的活力。苏轼的学生张耒在《明道杂志》中也记载长江一带土人食河豚,“但用蒌蒿、荻笋即芦芽、菘菜三物”烹煮,认为这三样与河豚最适宜搭配。由此可见,苏轼的联想是有根有据的,也是自然而然的。诗意之妙,也有赖于此。画面虽未描写河豚的动向,但诗人却从蒌蒿丛生、芦苇吐芽推测而知“河豚欲上”,从而画出海豚在春江水发时沿江上行的形象,用想象得出的虚境补充了实境。苏轼就是通过这样的笔墨,把无声的、静止的画面,转化为有声的、活动的诗境。在苏轼眼里,这幅画已经不再是画框之内*面的、静止的纸上图景,而是以内在的深邃体会和精微的细腻观察给人以生态感。前者如画,后者逼真,两者混同,不知何者为画境,何者为真景。诗人的艺术联想拓宽了绘画所表现的视觉之外的天地,使诗情、画意得到了完美的结合。

      这一首诗成功地写出了早春时节的春江景色,苏轼以其细致、敏锐的感受,捕捉住季节转换时的景物特征,抒发对早春的喜悦和礼赞之情。全诗春意浓郁、生机蓬勃,给人以清新,舒畅之感。诗人苏轼提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东坡题跋》卷五《书摩诘蓝田烟雨图》),在他的这首题画诗《惠崇春江晚景》中得到了很好的验证。

      【创作背景】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是苏轼于公元1085年(神宗元丰八年)在汴京(今河南开封)为惠崇所绘的《春江晚景》两幅所写的题画诗。一说此诗作于江阴。本首诗是其第一首。

[阅读全文]...
  • 惠崇春江晚景古诗原文及赏析

  • 惠崇春江晚景古诗原文及赏析

      在日常学*、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古诗了吧,从格律上看,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体诗。还在苦苦寻找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惠崇春江晚景古诗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惠崇春江晚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lóu hāo)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注释

      惠崇:北宋名僧能

      善画,《春江晚景》是他的画作,共两幅,一幅是鸭戏图,一幅是飞雁图。苏轼的题画诗也有两首,这首是题鸭戏图的诗。

      蒌蒿:一种生长在洼地的多年生草本植物,花淡黄色,茎高四、五尺,刚生时柔嫩香脆,可以吃。(字典解释:多年生草本植物,花淡黄色,可入药)

      芦芽:芦苇的幼芽,可食用。

      河豚:鱼的一种,学名“鲀”,肉味鲜美,但是卵巢和肝脏有剧毒。产于我国沿海和一些内河。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上:指鱼逆江而上。

      译文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已经长满了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了,而这恰是河豚从大海回归,将要逆江而上产卵的季节。

      赏析

      惠崇是个和尚,宋代画家。这首诗是苏轼题在惠崇所画的《春江晚景》上的。惠崇原画已失,这首诗有的`版本题作《春江晚景》,现已无从考证。

      画以鲜明的形象,使人有具体的视觉感受,但它只能表现一个特定的画面,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一首好诗,虽无可视的图像,却能用形象的语言,吸引读者进入一个通过诗人独特构思而形成的美的意境,以弥补某些画面所不能表现的东西。

      这首题画诗既保留了画面的形象美,也发挥了诗的长处。诗人用他饶有风味、虚实相间的笔墨,将原画所描绘的春色展现得那样令人神往。在根据画面进行描写的同时,苏轼又有新的构思,从而使得画中的优美形象更富有诗的感情和引人入胜的意境。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而此时河豚正是上市的好时节,可以在市场上销售了。

      好的题画诗,既要扣合绘画主题,又不能拘于画面内容,既要能再现画境,同时又能跳出画外,别开生面,离开绘画而不失其独立的艺术生命。苏轼这首诗可以说做到了这一点。诗的前三句咏画面景物,最后一句是由画面景物引起的联想。整首诗又如同诗人即景言情,当下所得,意象妙会而自然。说前三句再现画境,其实两者也不全然等同。第二句中“水暖”(温度)、“鸭先知”(知觉)云云,是不能直接画出的。诗能描写如画,诗咏物性物理又过于画。这是因为绘画属于视觉艺术,而诗是语言艺术,有着表现上的绝对自由。最后一句进一步发挥联想,在前三句客观写景的基础上作出画中景物所属时令的判断,从而增添了南方风物之美的丰富感觉,这更是画所不能的。有关河豚的应时风味,梅尧臣《范饶州坐中客语食河豚鱼》一诗写首:“春洲生荻芽,春岸飞杨花。河豚当是时,贵不数鱼虾。”欧阳修《六一诗话》说:“河豚常出于春暮,群游水上,食柳絮而肥,南人多与荻芽为羹,云最美。”苏轼的学生张耒在《明道杂志》中也记载长江一带土人食河豚,“但用蒌蒿、荻笋(即芦芽)、菘菜三物”烹煮,认为这三样与河豚最适宜搭配。由此可见,苏轼的联想是有根有据的,也是自然而然的。诗意之妙,也有赖于此。

      诗人先从身边写起:初春,大地复苏,竹林已被新叶染成一片嫩绿,更引人注目的是桃树上也已绽开了三两枝早开的桃花,色彩鲜明,向人们报告春的信息。接着,诗人的视线由江边转到江中,那在岸边期待了整整一个冬季的鸭群,早已按捺不住,抢着下水嬉戏了。

      然后,诗人由江中写到江岸,更细致地观察描写初春景象:由于得到了春江水的滋润,满地的蒌蒿长出新枝了,芦芽儿吐尖了;这一切无不显示了春天的活力,惹人怜爱。诗人进而联想到,这正是河豚肥美上市的时节,引人更广阔地遐想。全诗洋溢着一股浓厚而清新的生活气息。

[阅读全文]...
  • 《行舟》赏析

  • 如果说,诗人这种思乡的愁绪在前两句里表达得比较含蓄,不易使*察,那么,后两句就表露得明显了。“闻道风光满扬子”这一句是说,诗人自己思乡心切,愁绪萦怀,没有观赏风景的兴致

      行 舟  李益

      柳花飞入正行舟,

      卧引菱花信碧流。

      闻道风光满扬子,

      天晴共上望乡楼。

      李益诗鉴赏

      这首诗写得轻盈灵动,且有韵外之味。

      前两句写景。舟行扬子江中,岸上柳絮飘来,沾襟惹鬓;诗人斜卧舟中,一任菱花轻舟随着碧绿的江水流荡东去。粗略一看,颇似一幅闲适惬意的画面,细加玩味,方使人觉出其中自有一种落寞惆怅的情绪在。春回大地,绿柳飘絮,按说应使人心神怡悦,但对于客居异地的游人来说,却常常因为“又是一年春好处”而触发久萦心怀的思乡之念。况且,柳枝还是古人赠别的信物,柳花入怀,自然会撩起游子思乡的愁绪。

      如果说,诗人这种思乡的愁绪在前两句里表达得比较含蓄,不易使*察,那么,后两句就表露得明显了。“闻道风光满扬子”这一句是说,诗人自己思乡心切,愁绪萦怀,没有观赏风景的兴致,“ 风光满扬子”只是听人所说,他不想看,也不愿看,因为他身处江南,心向塞北(诗人故乡在陇西姑臧),眼前明媚的春光非但不能使他赏心悦目,反而只能增其乡思愁绪。

      既然舟行扬子江,不是为了赏景,那又为何而来呢?第四句作了回答:“天晴共上望乡楼”。原来诗人是为登楼望乡而来。但读诗至此,读者心里不免又生出许多新的疑问:为什么要在“风光满扬子”的“晴天”才登楼望乡呢?诗中没有明说,留给读者去想象、体会、玩味。

      短短四句诗,委婉含蓄而轻灵动人,读之如嚼甘果,其味无穷。

    整理:zhl201703

[阅读全文]...
  • 李益《行舟》全诗及鉴赏

  • 李益《行舟》全诗及鉴赏

      在日常学*、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古诗吧,古诗有固定的诗行,也会有固定的体式。其实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李益《行舟》全诗及鉴赏,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行舟

      李益

      柳花飞入正行舟, 卧引菱花信碧流。

      闻道风光满扬子, 天晴共上望乡楼。

      鉴赏一

      此诗特点在于给读者以想象的余地,读后有余味,有言外的意思和情调。

      前两句写景。舟行扬子江中,岸上柳絮飘来,沾襟惹鬓;诗人斜卧舟中,一任菱花轻舟随着碧绿的江流荡漾东去。粗粗看来,俨然一幅闲情逸致的画面,仔细品味,方使人觉出其中自有一种落寞惆怅的情绪在。春回大地,绿柳飘絮,按说应使人心神怡悦,但对于客居异地的游人来说,却常常因为“又是一年春好处”而触发久萦心怀的思乡之念。何况,柳枝还是古人赠别的信物,柳花入怀,自然会撩惹游子乡思的愁绪。

      如果说,诗人这种思乡的愁绪在前两句里表达得尚属含蓄,不易使*察,那么,后两句就表露得比较明显了。“闻道风光满扬子”这一句是说,诗人自己思乡心切,愁绪萦怀,没有观赏风景的兴致,“风光满扬子”只是听人所道,他不想看,也不愿看,因为他身处江南,神驰塞北(诗人故乡在陇西姑臧),眼前明媚的春光非但不能使他赏心悦目,反倒只能增其乡思愁绪。类似这样的情状,我们在古代的.优秀诗词当中是常常可以见到的。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在《武陵春》一词中写到:“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同样是闻道春光好,同样是自身愁绪多,一个终于没有去,一个尽管去了,但根本无心赏景。所取态度虽殊,感情表达的效果却是同样深切的。

      既然舟行扬子江,不是为了赏景,那又为何而来呢?第四句作了回答:“天晴共上望乡楼”。原来诗人是为登楼望乡而来。但读诗至此,读者心里不免又生出许多新的疑问:为什么要在“风光满扬子”的“晴天”才登楼望乡呢?诗中没有明说,留给读者去想象、体会、玩味。或许是,古时别家出走多在岁寒过后,当物华又换,春光再满时,游子的乡思倍切吧?或许是,风光明媚的晴天丽日,空气清朗,登楼望乡,可极目千里吧?所有这些,尽管没有写出,却比明白形诸文字更丰富,更耐人寻味。这正是这首绝句的神到之处。

      鉴赏二

      这是一首抒写游于思乡情怀的诗作。一般写思乡情深之作,不免有哀婉之辞,但这首诗却以悠闲之笔写出一段淡淡的乡愁,读来别有一番情韵。

      一叶小舟行驶在扬子江中,岸上绿柳飞絮,沾襟惹鬓;诗人斜卧舟中,在赏识着那随波荡漾的点点红菱。看来诗人悠闲得很。然而,面对这江水碧澄、红菱泛波的明媚春色,诗人为什么毫不动容?莫非那随风入怀的柳絮,使他回忆起"杨柳依依"的离乡之日?莫非一年一度的春色使他想到久羁异乡的处境?细心的读者在细研诗意之时,心中不免会生出这些疑窦。

      如果说,读前两句时读者的疑窦还是一种敏感的猜测,那么后两句诗则给了一个明证。"闻道风光满扬子"。春到扬子,人所共见,诗人却只是听人道来,可见他对这大好春光是既不想看,也不愿看,毫无兴趣的了。难怪他斜卧舟头,不理会那撩人的红菱碧波哩!那么他行舟江上又是为何呢?"天晴共上望乡楼",原来诗人是被一腔乡愁所驱而来到江上的。怪不得那善解人意的柳絮会逐舟而来,扑入游子的襟怀!"天晴"二字大有深意。晴天丽日正是游春的大好时日,诗人却要趁着此际登楼望乡,也许他以为天晴气爽,可以极目千里、望断云天吧?尽管诗人没有明说,读者却可以体会到他的用心。

      读罢全话,我们的眼前会出现一位独卧舟头,百无聊赖的诗人形象,在扬子江的烂漫春光中,他显得多么孤寂啊!我们不准从中品出一丝落寞惆怅的苦味。

[阅读全文]...

相关词条

相关文章

春江行舟的古诗 - 句子

春江行舟的古诗 - 语录

春江行舟的古诗 - 说说

春江行舟的古诗 - 名言

春江行舟的古诗 - 诗词

春江行舟的古诗 - 祝福

春江行舟的古诗 - 心语

推荐词条

陈卓璇名言 热心助人的名言 小学生喜欢的名言 关于急的名言 勤奋的名言事例 乐学善思的名言 远大理想的名言 低调名言 写时间快的名言 体育运动名人名言 推荐自己的名言 道德方面的名言 正气名言 健康成长的名言 关于孤独的英文名言 关于景色的名人名言 红海行动名言 母爱名言大全 写秋天的名言 有关困难逆境的名言 关于喝彩的名言 关于霸气的名言 名人名言100字以上 字画名言 有关社会实践的名言 行为规范的名言 缘分名言 孙红雷名言 改掉粗心的名言 名言谚语歇后语 周思来的名言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