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从历史中学到东西的古诗 >

从历史中学到东西的古诗

关于从历史中学到东西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从历史中学到东西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从历史中学到东西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从历史中学到东西的古诗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句子:即与从历史中学到东西的古诗相关的句子。
语录:即与从历史中学到东西的古诗相关的名人语录
说说:即与从历史中学到东西的古诗相关的qq说说、微信朋友圈说说。
名言:即与从历史中学到东西的古诗相关的名人名言、书籍名言。
诗词:即与从历史中学到东西的古诗相关的古诗词、现代诗词、千古名句。
祝福语:即与从历史中学到东西的古诗相关的祝福祝贺词。
心语:即与从历史中学到东西的古诗相关的早安、晚安朋友圈心语。

  • 西周历史介绍

  • 历史,教育
  • 西周历史介绍

      西周(前1046~前771年),*历史上的朝代。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武王灭商,建国号为周,定都于镐(陕西长安沣河以东),周成王亲政后,营造新都成周(河南洛阳),宅兹*、大封诸侯,还命周公东征、制礼作乐,加强了西周王朝的统治。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西周历史介绍,欢迎阅读和收藏!

      周康王姬钊

      姬钊,即周康王,生卒年不详。汉族,成王子,成王死后继位,在位26年,病死,葬于毕原。姬钊继位时,召公、毕公为他举行了隆重的登基仪式。召公、毕公还率领诸侯周康王塑像。陪姬钊来到祖庙,把文王、武王创业的艰辛告诉康王,又作了一篇文章,告诫姬钊要节俭寡欲,勤理国事,守住祖先的基业。 姬钊在位时,不断攻伐鬼方(今陕西省西北部)和东南各地,掠夺奴隶和土地,分赏给诸侯、大夫。在一次大战中,周军俘虏了犬戎兵士13000多人,为了庆祝胜利,姬钊赏给参战的贵族孟以1700多俘虏,作为奴隶使用,并将此事用文字铸在鼎上,这只重500多斤的鼎在清朝中期被发掘出来,至今还陈列在北京的*博物馆里。 姬钊在位期间,国力强盛,天下统一,经济、文化繁荣,社会安定,史书载,“成康之际,天下安宁,刑错四十余年不用”。姬钊死后的庙号为康王。后世将这段时期和成王末年的统治誉为“成康之治”。 夏商周断代工程考证把康王在位时间定为前1020年至前996年,在位25年。《考古》杂志2007年3月发表了朱凤瀚的文章《尧公簋与唐伯侯于晋》,介绍了香港地区私人收藏的西周青铜器尧公簋,其铭文有“唐伯侯于晋唯王廿又八祀”的内容。据陈久金说,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就此专门召开会议,认定此“廿又八祀”也就是以28年来纪年的王为周康王,以此器作为周康王在位超过28年的证据。 春秋时代的公元前538年,楚国的大夫椒举向追求霸业的楚灵王提到上夏启王、商汤王、周武王、周成王、周康王、周穆王、齐桓公和晋文公这“六王二公”之功业。椒举提到周康王有“酆宫之朝”的功业,杨伯峻指出酆宫为周文王庙,在今陕西省户县东五里。齐国第二代君主齐丁公、卫国第二代君主卫康伯、晋国第二代君主晋侯燮和周公旦之子鲁公伯禽共事周康王。周康王分四位诸侯以珍宝之器。而同事周康王的楚君熊绎却无分。春秋时代的公元前530年,楚灵王仍忿然提起此康王即位

      与其父周成王类似,姬钊在即位前并没显示出过人的能力和资质。为此,周成王自然有些担心他不能继承大业,更怕儿子会成为一个碌碌无为的*而把祖宗打下来的江山败在手里。他想到自己虽然资质**,但由于有了周公的尽力辅佐,国家还是治理井井有条,取得令人满意的政绩。因此,周成王自然想到要给儿子安排周公式的人物来辅佐他。思前想后,他心中已经有了不二人选,那就是召公和毕公。正是这两个人和周公同心协力,共同辅佐自己,才有了现在这个大好局面,让他们来辅佐自己的儿子,周成王自然是很放心了。其实,姬钊这个人能力不错,很有作为,只是没有显露出来而已,或者是他的父亲周成王没有发现也有可能。于是周成王临终前,便要求召公、毕公辅佐姬钊,并将召公、毕公等大臣召到床前,立下遗嘱。在遗嘱中,周成王要求大臣们根据遗嘱的精神辅佐、约束周康王严格恪守周文王、周武王的遗训,使他能够制定切实可行的治国方略并认真推行,能够制定严密的法律法令并真正实行而不违背,总之就是希望周康王在众大臣的帮助下,克服困难、度过难关,使周王朝强盛起来,使周康王成为一代明君,而不至于碌碌无为而成为*。应该说,周成王的遗嘱还是有一定的作用的。但更为重要的是周康王是一位有作为的君主,周成王在选择接班人方面算是选对了。周康王登基时,召公、毕公为他举行了隆重的登基仪式。在登基仪式上,召公宣读了周成王的遗嘱,还将周康王带到祖庙,向他讲述文王、武王创业的艰辛,要求周康王牢记文王、武王、成王的遗训,严格要求自己,勤谨治国,将祖宗基业发扬光大。

      政治统治

      周康王作了《康王之诰》,除了用大量篇幅来叙述登基事项,更有不少关于加强法律法规和治理整顿军队等治国政策。登基伊始,周康王就已经制订出一套比较合理的计划。之后在他在位的十六年间,他一直孜孜不倦地按着既定的方针政策履行着他的治国安邦的理念。由于周文王、周武王在位期间,周朝就已经比较强盛,后来再经过周公、周成周康王时期的甲骨文的努力,周朝国力进一步得到发展。周康王即位后,继续推行周成王在位期间所实行的国策,再接再厉,使经济得到更大的发展,国库丰裕,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团结,到处呈现一派升*盛世的景象。生活好了,犯罪案件也少了,可以说是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司马迁甚至在他的《史记周本纪》中说成王末年和周康王统治期间,天下安宁,刑措四十多年不用。虽然有所夸大,但由此也可以看出周康王治国的成功。所有这些,跟周康王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军事方向

      军队经过一番行之有效的治理整顿,战斗力也大大提高。当时的鬼方是北方游牧族,他们长期在马上游牧,骑术精湛,机动性极强,由这些牧民所组成的骑兵战斗力就特别强。于是这些游牧族就经常侵扰中原地区,抢掠财物,**放火,给边境带来极大的隐患。周成王期间周军忙于镇压东方的武庚和管叔、蔡叔的武装叛乱,从而放松了对西北方的`控制,结果鬼方乘机对周军兵力相对薄弱的西北边境发动经常性的侵扰,给周朝带来极大的损失和威胁。为了使国家长治久安,周康王果断做出了发动征伐鬼方战争的决定。这次决定是经过一番谨慎的考量和充分的准备的。一方面国内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综合国力不断上升,另一方面,军队经过治理整顿,战斗力大大提高,发动这样一场战争已经是胜券在握了。于是,周康王命得力将领率领大军进攻鬼方。

      鬼方之战

      周康王二十五年(约公元前11世纪),周军进攻鬼方(今陕西西北部、山西北部和内蒙古西部)的一次作战。鬼方是古代北方游牧族之一,经常侵扰中原地区。周初,武王灭商后曾将其放逐至泾、洛(今陕西泾河、洛河)以北,令其按时入贡。后因周军镇压东方管叔、蔡叔和武庚的叛乱,进攻东部的准夷等而放松了对西北方的控制,鬼方部落乘机从岐周(今陕西*)以西和陇(今陕西干阳、陇县)之间,经常对西周西北边境侵扰,威胁周都镐京(今陕西西安西)。二十五年,为了消除边患,周康王命盂率领大军进攻鬼方。鬼方亦调兵迎战。经两次大规模作战,周军斩杀鬼方4800多人,俘获其4名首领及以下1.3万多人,还缴获了很多车马和大量牛羊。周军将鬼方又驱逐至远离镐京的汫陇和岐周以西。周西北边境暂安。下安宁,旧史家夸称当时“刑错四十余年不用”。 经过两次大规模的作战,战斗力已经大大增强的周军取得决定性的胜利,歼灭敌人四千八百多人,俘获一万三千多人,并缴获大量车马和牛羊等战利品,使边境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得到安定。这样,周朝在周康王的统治下,经济、文化繁荣,社会安定,国家统一,国力强盛,成为周朝的盛世。后世便将周成王末年和周康王在位的这一段时间,誉称为“成康之治”。公元前979年,周康王去世,其子周昭王姬瑕即位,周王室开始走向衰微。

      外服制

      外服制周灭商以后,变商朝的百僚、亚尹、宗工内服制及侯、甸、男、卫邦伯外服制为侯、甸、男、采、卫五服制,把原来属于商朝外服的土地和人民收归周王室所有,以周王室的名义把土地和人民分封给王室子弟、功臣和臣服的部族首领,所以说周朝诸侯领有的土地和人民是由周王室赐予的,即所谓「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点不同于商代。

      褒姒

      褒姒,西周幽王的宠妃,生卒年不详。褒人所献,姓姒,故称为褒姒。有谓她是龙沫流于王庭而变玄鼋使女童怀孕所生女,弃于路被一对夫妇收养于褒。她甚得周幽王宠爱,生下儿子“伯服”。

      周幽王姬宫涅的王后,褒姒原是一名弃婴,被一对做小买卖的夫妻眉头,在褒国(今陕西省汉中西北)长大,公元前七七九年(周幽王三年),周幽王征伐有褒国,褒人献出美女褒姒乞降,幽王爱如掌上明珠,立为妃,宠冠周王宫,翌年,褒姒生子伯服(一作伯般),幽王对她更加宠爱,竟废去王后申氏和太子宜臼,册立褒姒为王后,立伯服为太子,周太史伯阳叹气道:“周王室已面临大祸,这是不可避免的了。”

      果然不出伯阳所预料,原来褒姒*时很少露出笑容,偶露笑容,更加艳丽迷人,周幽王发出重赏,谁能诱发褒姒一笑,赏以千金,虢国石父献出“烽火戏诸侯”的奇计,周幽王同褒后并驾游骊山,燃起逢火,擂鼓报警诸候一队队兵马闻警来救,至时发现*安无事,又退兵回去,褒心看见一队队兵把,像走马灯一样来来往往,不觉启唇而笑,幽王大喜,终回此失信于诸侯,公无前七七一年,犬戎兵至,幽王再燃烽火,诸候不再出兵救援,幽王被杀,褒姒被掳,(一说被杀),司马迁说:“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万方故不知,”(《史记·周本纪》)意思是说,褒姒不喜笑,周幽王为了她一人的笑,天下百姓再也笑不起来了。西周遂亡。

      镐京

      镐京在今陕西长安县西北,是西周时代的首都,又称西都、宗周,周武王即位后,由丰迁都镐京,《诗·大雅·文王有声》篇有:「考卜维王,宅是镐京。」镐京与东都洛邑(在今河南洛阳西),为西周时的两大都城。汉武帝时在此凿昆明池,遂沦入池内.

      西周青铜工业的发展

      在西周官府手工业中,最为重要的仍然是青铜工业。早期铜器的分布地点,除了丰、镐和成周外,各地的诸侯国大概也都有铸造。已经发现的西周早期最大铜器如《大盂鼎》,虽然没有商代《司母戊鼎》大,但这时发现的青铜器总量却超过了商代晚期。可见,西周早期的青铜工业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西周中期以后的铜器出土数量则超过了早期,例如在长安、扶风、*等地历年来发现了多批窖藏铜器,一窖少则四五十件,多则百余件,其中大部分是属于这一时期的。又如,河南三门峡虢国墓地,出土铜器竟达一百八十一件,其他大宗的工具、武器、车马等器物,更不下五千件。其数量之多,说明了那时生产规模的扩大。商代铜器中以酒器的门类最为丰富,西周时代则着重于饪食器。西周铜器的主体是鼎、鬲、甗、和、簠。我们说周人减少了酒器的铸造,并不是绝禁饮酒,不过是有了一些节制而已。西周中晚期的青铜酒器主要是壶和盉。西周晚期青铜酒器非常少见,如爵,改变了形状,成了有柄的圈足小杯,觚也降低了高度成了有把手或双把手的杯形器。与铜器的形制相适应,西周时代铜器艺术装饰的题材和风格,与商代大体相同,也有浓厚的民族特色。这种铜器装饰题材的独特的内容和风格,以及极为别致的装饰方法,完全说明了商周的铜器艺术是在*的土地上生产和发展起来的。再从铸造技术看,这时已经摆脱了商代的铸铜工艺,发明了一模翻制数范的方法。例如虢国墓出土的鬲、、簋、壶等器,和其他地区西周中晚期常见的同类器物,往往都是采用这种方法铸造的。在虢国墓中还发现有三面铜镜,这表明在当时的青铜工业中不仅有礼器、武器,而且有了生活用品。

[阅读全文]...
  • 关于西湖东坡鱼的历史典故

  • 历史,西湖,语文
  • 关于西湖东坡鱼的历史典故

      “五柳鱼”是浙江杭州西湖的一道名菜,其味道鲜美,喷香诱人,深为人们所喜食。人们在享用时,又常把“五柳鱼”叫做“东坡鱼”,这是为什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西湖东坡鱼的历史典故,希望大家喜欢

      苏东坡不仅是一个大文豪,据说还是一位美食家。相传,有一次,他让厨师做道鱼肴开开鲜。厨师送来后,只见热腾腾、香喷喷,鱼身上刀痕如柳。东坡食欲大开,正欲举筷子品尝,忽见窗外闪过一个人影,原来是好友佛印和尚来了。东坡心想:“好个赶饭的和尚,我偏不让你吃,看怎么办?”于是顺手将这盘鱼搁到书架上去了。

      佛印和尚其实早已看见,心想:“你藏得再好,我也要叫你拿出来。”东坡笑嘻嘻地招呼佛印坐下,问道:“大和尚不在寺院,到此有何见教?”佛印答道:“小弟今日特来请教一个字?”“何字?”“姓苏的"苏"怎么写?”苏东坡知道佛印学问好,这里面一定有名堂,便装着认真地回答:“"苏"字上面是个草字头,下边左是"鱼",右是"禾"字。”佛印又问:“草头下面左边是"禾"右边是"鱼"呢?”“那还念"苏"啊。”“那么鱼搁在草头上边呢?”苏东坡急忙说:“那可不行。”佛印哈哈大笑说:“那就把鱼拿下来吧。”苏东坡这才恍然大悟,佛印说来说去还要吃他的那盘五柳鱼。

      后来有一次,佛印听说苏东坡要来,就照样蒸了一盘五柳鱼,心想上次你开我玩笑,今日我也难难你。于是就顺手将鱼放在旁边的罄里。

      不料苏东坡早已看见,只是装着不知道。说道:“有件事请教:我想写副对联,谁知写好了上联,下联一时想不出好句子。”佛印问:“不知上联是什么?”苏东坡回答说:“上联是"向阳门第春常在"。”佛印不知道苏东坡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几乎不加思索地说:“下联乃"积善人家庆有余"。”苏东坡听完,佯装惊叹道:“高才,高才!原来你罄(庆)里有鱼(余)呀!快拿出来一同分享吧。”佛印这才恍然大悟,知道上了苏东坡的当。

      但他还想“戏弄”一下苏东坡,一看,一条清蒸的西湖鲜鱼,身上划了5刀。便笑**地说:“五柳鱼呗,这条"五柳鱼"算给你"钓"到了,不如叫"东坡鱼"算了。”

      从此以后,人们把“五柳鱼”又叫“东坡鱼”,而且这道西湖名菜名气也越来越大,一直流传到今天。

[阅读全文]...
  • 关于古诗历史的手抄报

  • 历史,手抄报
  • 关于古诗历史的手抄报

      古诗是古代中国诗歌的泛称,在时间上指1840年战争以前中国的诗歌作品,下面为大家分享了有关古诗历史的手抄报,一起来看看吧!

      关于古诗历史的手抄报图片1

      关于古诗历史的手抄报图片2

      关于古诗历史的手抄报图片3

      关于古诗历史的手抄报图片4

      关于古诗历史的手抄报图片5

      关于古诗历史的手抄报图片6

      关于古诗历史的手抄报图片7

      关于古诗历史的手抄报图片8

      古代诗歌包括诗、词、曲。

      1.从诗歌的形式可分为:

      ①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注意“歌”、“歌行”、“引”、“曲”、“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②*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③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词的一段叫一阙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阙、上阙、上片,第二段叫后阙、下阙、下片。

      ④曲,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须同一宫调。它无宾白科介,只供清唱。

      从诗歌的题材可分为:

      ①写景抒情诗,歌咏山水名胜、描写自然景色的抒情诗歌。古代有些诗人由于不满现实,常寄情于山水,通过描绘江湖风光、自然风景*寄寓自己的思想感情。这类诗常将要抒发的情感寄寓在后描写的景物之中,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寓情于景。其风格清新自然。

      ②咏物言志诗,诗人对所咏之物的外形、特点、神韵、品格进行描摹,以寄托诗人自己的感情,表达诗人的精神、品质或理想。

      ③即事感怀诗,因一事由而引发诗人的感慨,如怀亲、思乡、念友等。

      ④怀古咏史诗,以历史典故为题材,或表明自己的看法,或借古讽今,或抒发沧桑变化的感慨。

      ⑤边塞征战诗,描写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或抒发们乐观豪迈或相思离愁的情感,风格悲壮宏浑,笔势豪放。

      唐诗宋词,不仅是当时文坛诗词高峰,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它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瑰宝。

      我们读唐诗宋词,觉得它音律和谐,琅琅上口;听唐诗宋词,觉得它抑扬起伏,悦耳动听;不仅觉得语言美,而且觉得韵味无穷。既能得到启迪教益,又能得到美的享受。它吸引和哺育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传承和弘扬着光辉灿烂的华夏文明。它从登上文坛,一直到现在,几千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亲睐,一直盛传不衰。这不能不引人深思,不能不引人深入探索。

      研究表明,唐诗宋词的极大魅力, 是与它那严谨不苟而又富于变化的格律形式分不开的,是它那稳定的音步节律,两*两仄的交替使用,有规律的韵式韵律,工稳严饬的对仗与清灵流畅的散句的结合,构成了音调的高低长短,形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造成了诗词的庄重典雅、自然潇洒的风貌。

[阅读全文]...
  • 高中历史的学*方法

  • 教育,历史
  • 高中历史的学*方法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中,需要学*的内容越来越多,同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正确的学*方法。想知道要如何正确的学*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中历史的学*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不妨给自己定一些时间限制。

      连续长时间的学*很容易使自己产生厌烦情绪,这时可以把功课分成若干个部分,把每一部分限定时间,例如一小时内完成这份练*、八点以前做完那份测试等等,这样不仅有助于提高效率,还不会产生疲劳感。如果可能的话,逐步缩短所用的时间,不久你就会发现,以前一小时都完不成的作业,现在四十分钟就完成了。

      2、不要在学*的同时干其他事或想其他事。

      一心不能二用的道理谁都明白,可还是有许多同学在边学*边听音乐。或许你会说听音乐是放松神经的好办法,那么你尽可以专心的学*一小时后全身放松地听一刻钟音乐,这样比带着耳机做功课的效果好多了。

      3、不要整个晚上都复*同一门功课。

      我以前也曾经常用一个晚上来看数学或物理,实践证明,这样做非但容易疲劳,而且效果也很差。后来我在每晚安排复*两三门功课,情况要好多了。

      除了十分重要的内容以外,课堂上不必记很详细的笔记。如果课堂上忙于记笔记,听课的效率一定不高,况且你也不能保证课后一定会去看笔记。课堂上所做的主要工作应当是把老师的讲课消化吸收,适当做一些简要的笔记即可。

      第一部分:学会学*

      随着人类向信息社会的迈进,教育面临着重大变革,学*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一个全新的学*时代就要到来。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斯认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的人。”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再三强调,一定要让学生“学会如何学*”。所有的目光都投向了同一个问题——学会学*。这是时代对青年学生提出的新要求。那么,怎样学会学*呢?

      首先,同学们一定要树立自己是学*的主体的学*观念。

      一个不容否认的常识是,学*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在学。因此,作为学生,一定要充分发挥学*的主动性和主体性,不要一味依赖教师,而应该在教师的“教”中主动构建自己的“学”,取人所常,为己所用。

      其次,同学们应该培养良好的学**惯。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惯。”养成了好的*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应用,好象出于本能,一辈子受用不尽。”古往今来的大量事实也表明,一个人成功与否主要不是因为他的智力,而是取决于他是否具备良好的*惯。因此,我们必须要养成良好的学**惯。

      在学校的学*中,一个良好的学**惯应该包括预**惯、上课*惯、复**惯等基本环节。

      预*是首要环节。预*的目的在于对将要学*的知识有个总体了解,以便上课时有目的地听讲,集中精力解决好新课的重点和难点。所以,学*新课前必须预*。预*时要认真仔细地阅读新课内容,对照注释或例题,参考课后练*题。预*时要读懂词句,联系有关知识,了解课文内容及重点难点,划出生字新词或概念。预*时要边读边记,把疑难问题注在书上或笔记本里,为上课作好准备。课前预*中如果发现有与新知识相关而又未能牢固掌握的旧知识时,应先回头来重温旧课,并弄懂旧知识。良好的预**惯的养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努力就行的,需要坚持每天预*。在预*的时候,应做到看、做、思结合,做到眼到、手到、心到。不能把预*仅当作任务完成,而要将它作为学*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来看待。正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边看书,边用笔在书上进行“圈、点、勾、画、批”。圈点的过程,就是提炼重点的过程,就是品味、加深理解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上课的时候,课前准备好需用的课本、笔记本、作业本、工具书及学*用具等。上课时要认真专注地听老师讲解和同学发言,要积极思考,课堂上回答问题和讨论问题,都要积极踊跃,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要记课堂笔记,记学*要点,要记得正确、完整。把自己自学的心得和老师对新教材的阐述加以对照比较,加深或更正自己的认识,不断提高自己的自学能力,若有疑问,可以及时提出或课后探讨。

      课后要进行及时的复*。复*分为三种:*时复*、阶段复*和总复*。不同的复*有不同的目的与要求。

      *时复*,其目的主要是巩固课堂所学的新知识,因此*时复*必须做到及时,整理、修改、补充课堂笔记,深化和巩固对新知识的理解、记忆。对重要的知识,要经常复*,牢固掌握。

      阶段复*的主要目的是使知识条理化、结构化。对单元、章节知识的复*巩固,复*时要进行知识归类,把握重点,新旧联系,融会贯通,在阶段复*时注意养成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复*的目的是对一个学期、一个学年所学的知识全面复*巩固,因此复*时要对照大纲教材的要求,根据复*时间制定好切实可行的复*计划,对已学的知识进行系统梳理,查漏补缺,解决疑难,达到全面掌握。此外,提醒大家注意的是,复*不仅仅是知识的复*,还应包括学*方法的回顾和总结。通过学*方法的不断总结和完善,就可以不断提高学*能力。

      最后,学会学*,关键在于学会如何读书。

      读书之前,大家应该对“书”有一个大概的了解。拿高中历史教材来说,从形式上讲,它大致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①目录和大事年表。目录是各章节知识的总纲,大事年表是简明的大事记,这是全册课本的总体知识框架,应从宏观上把握。

      ②每章开头的“引言”。“引言”主要说明本章内容的历史背景和本阶段的时代特征和本章内容的特点。

      ③正文内容(大字)和阅读内容(小字)。正文部分是课文的主体,是考试命题的依据,属于必须掌握的内容。阅读部分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或是对正文内容的补充,或是正文上下段内容的过渡,或是正文的展开性叙述等等,应有不同的要求。

      ④原始资料。应联系课文内容加以分析,可培养思维问题的能力。

      ⑤表格、图画。要弄清其与正文的关系,安排这图表的用意和作用等。

      ⑥思考题和练*题。思考题是高层次的练*,练*题是基本的作业。

      ⑦学术争鸣。旨在提高思辨能力,要求大家能大胆质疑,养成求知的好*惯。

      就历史知识而言,历史知识可以分为历史背景、历史经过、历史影响等。

      历史背景又可分为动机、条件和原因。原因又分为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内因和外因,必然性原因和偶然性原因,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根本原因和一般原因,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等。

      历史经过一般包括时间、地点、人物、政党、团体、阶层、阶级、事件、现象、著作、制度等。

      历史影响包括结果、性质、功绩、经验、教训、意义等等。

      历史知识还可分为历史概念、历史结论、历史特征、历史线索等。其中最为基本的也是最为重要的是历史概念。

      历史概念是以历史理论为指导,对历史现象进行抽象概括而成,是基本史实的拓展和深化,它反映着历史事物、历史现象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规律。由于历史知识是由众多有联系的历史概念所组成,因此,形成并掌握历史概念,也就成了掌握历史知识的关键。

      另外,大家还要学会自学历史课本。

      一般来说,自学历史课本应包括以下几个程序:

      一、逐段写出小标题。知道各个自然段主要说的是什么,并用简明的语言加以概括,粗知教材梗概。

      二、全面写出教材要点提纲。逐段找出知识点和层次结构,进行适当加工,形成提纲。

      三、找出教材的内在联系。就是要搞清历史的发展是怎样一环套着一环,搞清它的发展线索,形成一个系统结构。

      四、总结基本观点。通过以上步骤,总结出一些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五、找出必须记住的内容并设法记牢。什么是重要的历史内容,就是历史三要素和重要事件、制度和政策等。

      六、对教材做出评价。这是对读书提出的最高的要求,也是善于读书的标志。尽信书不如无书。课本并不是十全十美的,它也有可商榷的地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同学们应该大胆质疑。

      第二部分:掌握方法、增强信心。

      许多同学头疼历史,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历史需要大量的记忆。的确如此,学好历史的基础就是记忆。人的智力系统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等等。其中,记忆力是基础,思维力是核心。法国著名思想家伏尔泰曾经说过:“人如果没有记忆力,就无法联想和发明创造。”日本记忆学家高木重郎认为:“记忆力是效率的别名……是发展创造性的基础。”记忆的东西越多,观察就越敏捷,思维推理就越缜密,判断就越准确,就越富有创造力。因此,发展记忆力是和发展其他智力因素相辅相成的,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和纽带。

      对于历史学科的记忆来说,有以下一些具体的方法:

      (1)顺序记忆法:按照事件本身的发展的顺序依次记忆。

      (2)特征记忆法:对于内容相似的知识,通过细致地观察和全面地比较后,找出所要记忆内容中特别容易记住的特征。

      (3)规律记忆法:在学*过程中,寻找具有规律性的东西加以记忆。

[阅读全文]...
  • 惠州西湖的历史

  • 西湖,历史
  • 惠州西湖的历史

      惠州西湖的建设始于北宋时。惠州西湖风景名胜区地处广东省东南部惠州市惠城中心区,由西湖和红花湖景区组成,接下来就由小编带来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惠州西湖历史

      惠州西湖面积辽阔,湖岸弯环曲折,湖上洲屿点缀、三面青山环抱。

      湖泊东西最宽处达10公里,南北最长达8公里,面积最大时有10*方公里,湖区面积约80*方公里。

      在烟波浩淼的湖面上,堤桥如带,把湖面分割成五大部分,素有“五湖六桥”之称。

      北宋大文学家苏东坡赞惠州“山川秀遽”。

      这里是广东著名的风景区和旅游胜地。

      据张友仁的《惠州西湖志》说:“东汉时,湖上犹有狼虎居之,无所谓湖也。”那时。

      湖区一带大概还是一片狼虎出没的草丛洼地。

      但到公元三一八年东晋元帝时,“兴建龙兴寺于湖上”(《惠州府志》),可见东晋时湖已形成。

      唐代在惠州筑开元寺,北宋余靖写的`《开元寺记》中描写这一带风景:“重山复岭,隐映岩谷,长谿带幡,湖光相照”。

      从这些历史记载推断,惠州西湖大概成于东汉后、东晋前这一历史时期。

      惠州西湖的建设始于北宋时。

      州守陈偁最早经营西湖,他“引湖灌田,兼鱼、藕、蒲、苇之利”,使西湖“施于民者丰”,被称作丰湖。

      同时还在湖上筑堤造桥,修建亭榭,使丰湖当时被誉为“广东之胜”,北宋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大文学家苏东坡被贬谪到惠州,他把丰湖称为西湖,一来湖位于城西,二来也因惠州的这个湖泊的风景与他熟悉的杭州西湖一样美丽。

      从苏东坡以后,惠州西湖就叫开了。

      清代美术家戴熙称惠州西湖“西湖各有妙,此以曲折胜。”确是恰当的评价。

      此外,清代惠州知府吴骞还作了《惠阳纪胜》诗,将杭州西湖与惠州西湖作了一次对比:“杭之佳以玲珑而惠则旷邈;杭之佳以韶丽而惠则幽森;杭之佳以人事点缀,如华饰靓妆,而惠则天然风韵,如娥眉淡扫。”把惠州西湖比作未入吴宫前在苎萝村浣纱的西施,道出了惠州西湖的特色是:天然美。

      惠州西湖简介

      惠州西湖风景名胜区地处广东省东南部惠州市惠城中心区,由西湖和红花湖景区组成,总面积21.83*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3.35*方公里,是以素雅幽深的山水为特征、以历史文化为底蕴、以休闲和观光为主要功能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国家惠州西湖历史级旅游景。

      素以五湖、六桥、十四景而闻名,其山川秀邃、幽胜曲折、浮洲四起、青山似黛,古色古香的亭台楼阁隐现于树木葱茏之中,景域妙在天成,有“苎萝西子”之美誉,并有“大*西湖三十六,唯惠州足并杭州”的史载。

      历代以苏东坡为代表的400多位文人墨客曾踏足惠州,为西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代孙中山、*等领导人在惠州从事过革命运动,在西湖留下了光辉的足迹,这些历史古迹和革命胜迹与西湖的青山秀水融为一体,相得益彰。

      著名景点有苏堤玩月、玉塔微澜、迎仙桥等。

[阅读全文]...
  • 徐福东渡的历史典故

  • 历史
  • 徐福东渡的历史典故

      徐福东渡,在2000多年前是空前的壮举。但由于徐福第二次扬帆东渡一去不归,致使这个航海事件带有神秘色彩。今天小编就来分享徐福东渡的历史典故,希望读者喜欢。

      徐福东渡的历史典故

      徐福东渡传说起源于秦汉时期。最早见于史籍记载的是《史记》。秦始皇于公元前210年第五次东巡,曾到浙东,并命徐福等方士出海求长生不老之药,徐福出海后,从此再也没有回来,并在*原广泽上住了下来,自称为王。后在《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等典籍中均有记述。晋代陆机在《陆士龙集》中,也有秦始皇到浙东宁波一带的记录。

      自此以后,有关徐福东渡的传说和故事散见于各类诗词作品之中。自宋代有方志体例的专门书籍问世后,徐福东渡的故事则载入了志书。如南宋宝庆《四明志》、元延祐《四明志》、明嘉靖《宁波府志》、明天启《慈溪县志》等,记述尤为详备。

      徐福东渡传说主要流传于慈溪市龙山镇一带。该镇南部有座山,原名香山,因秦始皇曾到过这里,且又能从此出发到达蓬莱仙境,故改名为达蓬山。在这座山上,至今仍留有与徐福东渡有关的遗迹十余处。

      在山岗上有跑马岗,*坦而宽敞,是传说中秦始皇车马行驶之道;十八磨坊,是徐福东渡前屯粮加工之处;埋马山,又称马坟,是秦始皇驾骑倒毙后埋葬之地;千人坛,是徐福东渡前举行祭天祭海仪式的场所;秦渡庵,是后人为纪念徐福而专门建造的庙宇;佛迹洞,为一天然石洞,内有摩崖题刻三方和大足印一个,使古今游人慕名而至;小休洞,据传是秦始皇休憩之处;石刻画像,为宋代作品,其内容反映了徐福东渡场景,及在海外定居后的田园生活。在达蓬山下凤浦湖边,有徐福村和徐福庙。在山腰间望火塘和旗盘石,均与徐福东渡传说有关。

      “东尽观沧海,往事一概然。浪中鼓万叠,鲸背血千年。何物始秦皇,于此求神仙。”这是明末史学家黄宗羲登上达蓬山后的一首诗,反映了此时徐福东渡传说已十分盛行。有关徐福东渡传说大致可分为景物类传说、风物类传说和人物类传说三大部分。

      景物类传说以达蓬山上下自然景观和人造景观为依托,讲述这些景观的来历及徐福东渡前后的变化,到目前为止所搜集的此类传说约40余篇。风物类传说是反映徐福东渡与当地风俗之变迁,也有讲述当地特产及独特的地理环境使徐福最后选定在此出海东渡的种种原由。目前已经搜集的此类传说约20余篇。

      人物类传说除了秦始皇和徐福这两个主要人物,另有与此传说有关的人物也丰富多彩,如徐福拜师的传说,打虎将军黄天琼等,目前已搜集到的约20篇。这些传说故事短小精悍,内容生动,情节复杂,朗朗上口,在民间流传十分广泛,深受当地群众的欢迎。正是由于人民群众的喜闻乐见,才使这些传说故事得以生生不息,流传至今。

      徐福东渡的传说既有史书的记载,也有民间的流传,地域广阔,内容丰富。搜集整理徐福东渡传说的意义有三。

      一是可以弥补史料不足。在历代史志中,虽然有徐福东渡传说的零星记载,但均语焉不详,通过民间传说,可以让我们更为详尽地了解当年徐福东渡的历史背景和某些场面。

      二是通过当年徐福东渡的路线勾勒,使徐福东渡的文化空间得到极大扩充,从而使徐福的起航地、途径地和登陆地连成一线,有利于文化交流的深入。

      三是搜集徐福东渡的`各类传说,让我们看到了徐福坚韧顽强的性格和一往无前的精神。

      为研究研讨徐福东渡的历史真相,整理发掘徐福东渡的各种传说,1995年11月,成立了慈溪市徐福研究会。自成立至今,多次参加*徐福会、日本徐福会、韩国徐福会举办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并均有论文发表。编辑出版传说故事集和研究文集9种。2009年9月,在慈溪举办了徐福文化国际论坛,慈溪市徐福研究会专门编辑出版了故事集和论文集各一册。故事集内共收录徐福东渡故事76篇,约18万字。《达蓬山徐福传说故事集》的出版,是一项抢救性的保护工作,使这些一直以口耳相传的民间传说用书面的形式得以系统整理和保存。

      徐福东渡的遗址和传说在国内外有着十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自1984年以来,来自江苏、北京、山东、河北、江西、广东等地的徐福研究学者和徐福研究的学术机构约千余人曾来慈溪考察和交流。日本、韩国、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徐福研究组织和研究人员也对徐福传说和达蓬山遗址产生极大兴趣,每年均有访问团来慈溪参观考察。2007年,以徐福为纽带,慈溪市与日本佐贺市结为友好城市。

      虽然,徐福东渡距今已有两千多年,达蓬山上的某些遗迹也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毁坏,但徐福的聪明智慧和敢为人先的胆略和魄力至今仍是慈溪人民仿效的榜样。人们纪念徐福,崇拜徐福,除了心灵上的慰藉外,尤为重要的是学*和继承徐福不畏艰险的开拓精神,并使之成为今天拼搏、创新的精神动力。

      经调查,徐福东渡传说是以历史文献记载为依据,以历代诗词类作品为衍化,以达蓬山众多遗迹为依托,在民间以口耳相传的形式来传承。在龙山镇一带,有十几位八十岁以上的老人至今仍能讲述这类故事。为不使徐福东渡传说在民间失传,2008年专门指定了两位传承人黄月华和黄知言。如今,这两位传承人经常利用各种机会,给小朋友和各类人群讲述徐福东渡的故事。2007年,徐福东渡传说被分别列入为慈溪市、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8年,被分别列入为浙江省、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阅读全文]...
  • 用历史学造句,用历史学写一句话

  • 一句话,历史
  • 1、历史事件乃是人类心灵活动的表现。……历史学家研究历史事件时,则必须研究人们是在怎么想的。

    2、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的思想教育功能,是历史教学的三项任务之一。

    3、历史学家将拿破仑战争战争追溯到1803年,当时英国在短暂的“亚眠和*”后向法国宣战。

    4、这一点殊为难得,因为在中外其他知名的幻想小说作者中,真能称得起懂得历史学的,也只有田中芳树而已。

    5、其他地方的牧民迁来乌兰巴托的时候,也同时迁来了他们自身的精神特点。”著名作家、历史学家巴博尔说。

    6、更为*代的另一些历史学者关注科学技术对推动历史的作用,或者着眼于分析气候、自然资源以及环境遭受的破坏所带来的影响。

    7、然而对*以外的经济学家和许多历史学家来说,公共仓廪这一理念需要更多的解释。

    8、而且令人高兴的是,很多历史学家也是优秀作家,他们对英语的精妙运用使他们的著作成为英语说明性散文的最好典范。

    9、可是您不是专栏作家也不是历史学者,您是以台湾人“总统”的身份与日本人说话,您您的考虑必须比我们要多一层:除了单纯的对历史回顾的诚实之外,李先生,您还担有前瞻性的政治责任。一个被殖民国的“总统”,在获得自由之后,对殖民国说:感谢你教了我很多东西。龙应台

    10、打谱的过程,涉及到音乐史学,版本学、文献学、乐律学、历史学、指法翻译及琴谱考证等诸方面的问题。

    11、历史学家批评项羽的妇人之仁,无疑失之偏颇。

    12、历史学是人文社会科学中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基础科学

    13、最*,有力的证据证明,殷朝的统治者是高丽人,部分*历史学家也知道这一点。

    14、然而,历史学家保罗斯托克尔认为这是不正确的

    15、斯宾瑟基斯是位当地电台主持人,和研究披头四合唱团的历史学家

    16、多数*历史地理学者原来是历史学者,所以,他们比较对变迁的研究有兴趣,而对空间变异的兴趣较少。

    17、去年,*雇用的3,000名气象学家,2,500名医保管理人员,1,000名验光师,800名历史学家和500名工业资产经理,无一遭到解雇。

    18、一方面,历史指的是事件,即人类事件的过程;另一方面,它又是指历史的事实报道,即历史学家所从事的探究和做的记事。

    19、英国历史学家柯林伍德说,“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因为任何一部史籍都源于史家的价值判断和智识,无不充满着思想。

    20、英国哲人科学家皮尔逊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历史学家。

    21、但历史学所能提供的庇护是极为有限的,根本不可能满足儒学置之死地而后新生的最终要求。

    22、世界毁灭是许多人饶有兴趣的话题,”美国印第安纳州普渡大学,历史学助理教授迈克尔A?莱恩说。

    23、历史学家通常认为太空时代的开始要上溯到1957年苏联发射人造地球卫星,我们对太空旅行的痴迷比这可早得多。

    24、对这一过程作翔实而清晰的历史耙梳,有利于我们从学术层面对这个“问题”进行历史学学理的分析,.进而搞清*“托派”问题的实质。

    25、日前,贵州民族学院考古学博士叶成勇、历史学博士郭国庆应岑巩县的邀请,对该县木召庄园遗址作了详实的考察。

    26、历史学一旦完成理想化的数学化,其中的必然性事物会形成决定型函数,偶然性事物会形成分段函数。

    27、女书在文字学、语言学、历史学、考古学、民族文化史、妇女学、民俗学等学科领域里的地位、作用和影响,更需探讨。

    28、名誉主编、著名历史学家李学勤则告诉记者,*历史学家有一个千年梦想,就是“左图右史”。

    29、历史学家不能容许历史学这门学科堕落到这种地步,以致于捏造的历史成为宣传政治神话的工具。

    30、几位历史学家被问及此事时,拒绝接受采访。

    31、高中历史课程改革,不仅打破了历史学科体系,而且未能顾及学科整体性的一般要求。

    32、历史学家并不能正确预见未来,当他们去解读过去,也作出了许多错误判断。

    33、“考据学是求真之学”,“历史学家要有很强的自信力,一个历史学家要坚定不移,不要为一时的风浪而动摇不定”。

    34、古代希腊产生了许多著名历史学家,如希罗多德、修昔底德、色诺芬、波利比奥斯等

    35、中学历史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育质量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受制于学生的历史学*方式。

    36、缅因大学历史学家霍华德?西格尔说,运动带头人霍华德?斯科特后来东窗事发,被人爆出他是个失败的打蜡推销员,而非他自称的伟大工程师,那场运动便自己破灭了。

    37、这本书是由两位80年代的明星学者所著,一位是哲学家、历史学家李泽厚,一位是文学批评家刘再复。

    38、历史就是对已知史料的最简无矛盾解释。从定义上说似乎只能用一部历史所有的历史学家都该失业了。史料就是文献,考古学的发现,历史学家的陈述。治史的两种态度:科学态度是什么就说什么,二是党性态度,是什么就偏不说什么。

    39、他的学问渊博,不愧是博古通今的历史学家。

    40、陆羽,生于唐代,被誉为茶圣。是一个诗人,历史学家和艺术家。

    41、历史学家常常沦为“技术谬误”的牺牲品,尤其是那些因研究兴趣而失去判断力、被指控为“井蛙之见”的人。

    42、由此可见,历史学是目前人类发展过程中,仍然只是一门粗具雏型而尚未成熟的学科,因为人类可知的历史只是极为短暂的数千年而已。

    43、现在,仍然有一些历史学家把珍珠港事件的发生说成是偶然的。

    44、在思想理论战线,他所关注的领域,涉及哲学、政治学、美学、历史学诸方面。

    45、人类从历史学到的唯一的教训,就是人类没有从历史中吸取任何教训。

    46、但是北京*这般将时事政治关系与纪念历史事件的态度相联系的方法引起了一些历史学家的不满,他们认为这样做是危险的。

    47、历史社会地理学来源于历史学、地理学和社会学,是一门综合历史地理学与社会地理学的整合学科。

    48、他不光是一位书画大家,而且还是音韵学家、历史学家、地理学家、刑律学家、佛学家、翻译家呢。

    49、斯塔福德郡的秘宝,很快就被人们所熟知并点燃了公众和研究盎格鲁撒克逊历史学者们的激情。

    50、本文在写作上意图以严谨的历史学研究态度,综合各时期史料加以分析探察,以求更接*、乃至还原历史真貌。

    51、法国的历史学家米歇莱说:只有得到女人的爱,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男子汉。

[阅读全文]...
  • 写历史的诗歌

  • 诗歌,历史
  • 写历史的诗歌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中,大家都接触过很多优秀的诗歌吧,诗歌以强烈的节奏、美妙的韵律、精炼的语言、奇特的想象,丰富的感情展现其语言的艺术。还苦于找不到好的诗歌?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写历史的.诗歌,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霁箔星凝

      疏影翠阴,花雾梅梢。月洗中庭,水静玉箫。

      画堂曲阑,帘栊沉霄。霁痕深浅,秀野碧瑶。

      罗幕烟汀,兰渡芳晓。红袖垂垂,珠箔摇摇。

      秋色漫漫,星路迢迢。西山淡抹,清影池悄。

      黛眉春衫,黯凝叶飘。漫波残泪,无语冰凝。

      木花争春

      木花争春,一任群芳林。

      举杯齐眉,歌路满纷天。

      望长江莽莽,行路之难。

      恨别无语,执手对泪眼。

      竹花迷漫,醉意又何年?

      叹天地之远,亦念相见欢。

      如梦令·春之殇(二首)

      一

      池柳垂枝风醉,

      红瘦绿肥冷香褪。

      往事意悠悠,

      湖水如眸空对。

      思味,思味,

      一缕愁肠心碎。

      二

      姹紫嫣红吹地,

      逝水东流无计。

      谁解个中愁,

      看尽落花自去。

      无语,无语,

      尝尽去年今意。

      苏暮遮·离苦芳心抒

      雁声凄,秋已暮。

      浓雾船封,梦断关山路。

      离怨别愁愁几许?

      陌上萧萧,无语凭栏伫。

      月光寒,冬叶舞。

      飘尽芳菲,灯下书詞赋。

      情泪多于江上雨,

      思绪绵绵,离苦芳心抒。

      念思宗皇帝偶感

      忧国难

      甚是哀愁

      力拨千斤

      不低斥候

      苍穹之志在己谋

      国难难消楼

      逢知己

      无语泪流

      国破家散

      无处为眸

      山河日落夜幕空

[阅读全文]...
  • 古琴的历史发展

  • 发展,历史,体育
  • 古琴的历史发展

      古琴是我国古老的弹拨乐器,先秦时广为流行,汉魏六朝是古琴发展的鼎盛时期。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琴的历史发展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一、古琴的历史

      古琴是我国古老且富有民族特色的无码弹拨乐器。传说原始时代神农氏曾“削桐为琴、绳丝为弦”,创造了最初的琴,据说有五弦。后文王、武王各增一弦,琴在西周时期已广泛流传,当时它经常与瑟或加上鼓等乐器在祭祀时演奏,《诗经》中有“琴瑟友之”、“琴瑟击鼓,以御田祖”就是指此而言。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众多的琴家,在《吕氏春秋》里,第一次记述了伯牙鼓琴,钟子期解音的故事。春秋时著名的古琴家有师旷、师襄和师文等人。孔子不但会弹古琴,而且技艺娴熟,他教授的“六艺”中的乐,即有弹琴诵诗的内容。

      曾候乙墓出土的十弦琴是最早的古琴实物,长67公分(后世琴长120公分左右),面板呈曲线状,琴头微上昂,腰部下凹,尾部上翘,下仅一足,其形象与传说中的华夏民族的图腾——夔龙相似;继十弦琴之后有马王堆出土的西汉七弦琴,该琴面板较*直,结构简单,音箱较小,面板与底板组成匣式结构,尾部为一实木,音量较小,共鸣效果也不太好,面板上没有音位的标志“徽”,演奏技巧侧重右手,表现性能有相当的局限性。

      在西汉中期到三国之际,随着相和歌的兴起及艺术性较高的相和大曲的盛行,琴开始与笛、笙、筝、琵琶等合奏,琴的形制有了重要的改进,此时的琴有七弦,面板完全*直,尾部实木部分已改为与主体相联的共鸣箱,音量扩大,左手可自由移动演奏滑音,面板外侧有十三个标志音位的小圆点“徽”,按纯律构成四个八度大三和弦的泛音列,因此,音域较宽,表现性能高。

      汉以前,琴曲的传授全靠口传心授,到汉魏之交,创造了初期的文字谱《碣石调·幽兰》。汉魏六朝是我国琴曲创作的全盛时期,制作亦有相当的经验,此时的琴不仅是一种独奏乐器,而且是相和歌乐队中重要的伴奏乐器,在文人士官中大大流传,把琴作为必学的“六艺”之一,并创作了大量的琴曲。如《广陵散》、《胡笳十八拍》、《古风操》等。

      二、唐代以来古琴的发展

      琴在唐代继续发展,唐初至“安史之乱”,琴家主要是整理旧曲,创作方面以董庭兰的《颐真》为代表;“安史之乱”到晚唐,是琴的重要发展时期,其中以陈康士的《离骚》最为突出。此时琴已传入日本,在日本宫廷中十分盛行,《幽兰》的乐谱——唐卷子本《碣石调·幽兰》谱至今仍在日本保存。唐琴体大、身圆、漆色富贵喜伏羲式,北京故宫珍藏着盛唐开元时期的“九霄环佩”琴。此琴形体饱满,上髹紫漆,间杂朱砂后补之色,声形俱佳,为传世之极品。

      宋时琴大大发展,宋太宗本人就爱听古琴演奏,还将古琴的七弦增为九弦,并为之改旧曲,创新调。宋徽宗赵佶曾搜罗天下名琴藏于万琴堂,其中最为出色的莫过于雷威的杰作“春雷”。因此,宋文人大夫偏爱古琴音乐,琴乐在社会昌行一时。范仲淹、欧阳修等均善琴,琴的演奏技艺大有提高,形成众多流派,如京师琴派、江西琴派、两浙琴派等。宋琴体扁身薄,黑色髹漆,多为连珠、仲尼式。

      金章宗时非常珍重“春雷”,临终还用“春雷”殉葬。这张名琴被人掘出,由耶律楚材赠与当时著名琴师万松老人,流传于民间。

      元琴外型基本仿照唐宋琴所斫,但出现了方额、深舌罗汉腿(护轸——琴轸右面垂下之物,又称凫掌),漆色出现了斑剥色(黑黄、黑红等隐杂色)。

      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十七子朱权,对古琴艺术的发展作出卓越贡献,他收录唐宋之前艺术珍品40多首,主持撰辑了《神奇秘谱》,并于1425年刊行,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琴谱。明琴,线条流畅造型秀美,并出现了不少前代没有的琴式,其中最负盛名者是弘治、嘉靖年间的著名斫琴家祝海鹤(字公望)所创的蕉叶琴,形态旖旎秀逸,蕉叶卷边优雅生动,音色圆润透净,为琴器中难得一见的珍品。

      清末民初,古琴走向衰落,弹琴人渐少。

      三、古琴的演奏形式

      古琴有四种传统的演奏形式,即独奏、琴箫合奏、琴歌伴奏和参加“雅乐”合奏。

      古琴是优良的独奏乐器,琴声古朴浑厚,数以千计的传统古琴曲,从流传至今的古曲《幽兰》、《高山流水》等曲可以看出,任何喜怒哀乐的感情或对大自然景色的描绘,在古琴上都能表达无遗。且历史上的古琴总是和文人骚客联系在一起,表达高风亮节及怀才不遇的情感。

      琴箫合奏在2000多年前汉代就已流行,从出土的雕塑和绘画中常见这种演奏形式。

      琴歌伴奏是古琴音乐中的重要形式,在现存琴曲中有*一半是专为用琴伴奏而写的声乐曲,如《古怨》、《黄莺吟》、《苏武思君》、《胡笳十八拍》和《关山月》等,都富有深刻的感染力。

      文人隐逸与古琴历史典故

      *古代士人在生活中比较注重精神自由和文化品位的追求,但不少士人或因政治上遭排挤,或因对社会现实不满,在这样的处境下,他们既不能实现政治报负又不甘心就此沉沦,自暴自弃,于是只好寻找生活中的乐趣,琴棋书画是最能代表士人特殊文化素质的生活方式,荀子在《乐论》中指出:“君子以钟鼓道志,以琴瑟乐”。在士人生活中抚琴听曲是美妙的精神享受,也是表达情感的重要方式,悠扬的琴声能把人带入神奇美好的意境,使得精神世界得到升华。桓谭在《新论》中说:“八音之中,惟弦为最,而琴为之首”,宋代朱长文说,“天地之和,其先于乐。乐之趣,莫过于琴”。(《琴史》)琴成为士人身份的象征。

      古琴最早创制于周代,据战国时期的《山海经》记载:“帝俊生晏龙,晏龙是为琴瑟”。其后关于古琴的创制者说法不一,其中有伏羲、神农、舜、炎帝等,虽是众说纷纭,但可以肯定的是史料中的制琴者都是古之圣贤者。“古之圣王是以‘德’作为其人格生命的表征,但这并不意昧着圣王同时也是音乐家,换言之,这里也就显露出一个重要的契机,古琴应该不只是一种乐器,它的价值也不在于演奏,而是在于作为修身养性,进而教化天下以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的意义,而这也就是何以远古传说的创制者古代圣王被推为古琴的创制者的缘故”。

      古琴音乐的确能够制造恬和的心境,它的声音“大声不震哗而流漫,细声不灌灭而不闻,*和、中正、舒适、悠闲,合于中和之道”,所以“古者圣贤玩琴以养心”。(桓潭《新论·琴道》)早期的古琴并非士的专利品,但春秋战国士阶层崛起后,琴与士的关系使得到确认。魏晋以后,琴逐渐脱离民间,成为主要流行于士及上层社会的乐器。值得注意的是,众多的琴家或是好琴之人都与隐逸结下了不解之缘。

      不想对现实有作为的庄子,为无数隐士开辟了一条“隐心”的道路,他认为“鼓琴足以自娱”。嵇康、阮籍等竹林隐士,都是善琴之士,田园隐士陶渊明“性不解音,而蓄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晋书·陶渊明传》)。做中隐的白居易酷爱音乐,善弹琴,他在《好听琴》之中写到:“本性好丝桐,尘机闻即空。一声本耳里,万事离心中。清畅甚消疾,恬和好养蒙。尤宜听《三乐》,安慰白头翁。”几度遭贬的王维,过着参禅悟佛,亦官亦隐的生活,与好友裴迪“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旧唐书·王维传》)。不论真隐、假隐、时隐、心隐,隐士们都不忘“手挥五弦”。

      的确,*古代文人集“琴、棋、书、画”于一身,审美理想要求古雅、含蓄与个人内心的自省,要求符合于社会伦理道德的协调与中庸,而隐士史文人申的特殊群体,在保持士的总体人格上的自尊的同时,还要具有自傲、自由、自我的独立人格,并通过隐逸将自己与俗辈区别开来。可何者为雅,何者为俗,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认识,不同人物的观念中,也有不同的认识。士人阶层认为,官场为俗而隐逸为雅,正如陶渊明所说:“闲居三十载,遂与尘世某,诗书敦宿好,林园无世情。如何舍此去,遥遥至南荆?”古代文人的隐逸情结,是对立而又统一的,他们或隐中藏仕,仕中恋隐,或仕中恋隐,归依于隐,隐中藏仕,需要在这对矛盾中找到心理上的*衡点,就要借助一定形式来抚籍心灵,抚琴便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

      因为琴“具天地之元气,养申和之德性,道之精微寓焉,故鼓琴者心超物外,则音合自然,而微妙有难言者,此际不别有会心耳”,“琴具十二音律之全,之准备清浊之应,抑扬高下,尤足传其事,物之微妙,故奏其曲,更能感人心而对物情也。”使人可“性然自怡,处穷独而不闷”,最后达到“物我合一,物我两忘”的最高境界。

      其次,古琴音乐中宣扬儒家的等级尊卑观念,无论是仕中藏隐者还是隐申藏仕者,都是乐于接受的。“大弦者,君也;小弦者,臣也;清廉而不乱。文工武王加而弦,合君臣思也。宫为君,商为民,徽为事羽为物。”(《琴操·序首》蔡邑)。一弦为君,二弦为臣,三弦为民,四弦为事,其申-弦于琴等于君王于国,君权无上的观念进一步强化;二弦、三弦中己包括了两方面的尊卑观在内,一方面是统治阶级内部的等级确定,即“礼”,为天子、诸侯、大夫、士等各级人的登记确定,即官与民,富与穷的地位划分,这符合士人们的观点。

      再次,古琴大量琴曲中都表现山水诗意之境,使得有着隐逸情结的士人们,无论处于何处,都能通过弹琴体味山林之乐。如李白的《听蜀僧浚弹琴》,“蜀僧抱绿绚,西下娥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遗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兀重。”其实山水作为一个重要方面,与*人有着特别的关系——人以自然依赖远大于对它的征服,对它的顺应也远大于对它的改造,这便成了*人与自然的独特关系人以自然为友,努力亲*自然,保持与自然的统一与和谐,互相支撑、互相依存,而不是西方那样是对立的,不是统治与被统治,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孔子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雍也》),*哲学中的“天人合一”等命题即由此而来,在早期的《流水》中通过对流水的形成过程(由涓涓细流到积成深潭到汹涌入江)的描绘,象征一种精神,一种人格或人的成长过程(童年的天真,青年的求学与磨练,中午的成熟),这使抚琴者产生一种万物某合、浑然无间的感受,只要心灵-接触到自然就会发生共鸣,将一片自然风光转化为一片心境,一种感悟这完全是隐者遥远高洁,遗在独立的.心境意蕴的表述。

      第四,古琴“*心”。儒家强调以琴养心之正,除去心中浮暴不*之气,使之归于*和,如范仲淹说“清静*和性与琴会”,欧阳修说“欲*其心,以养其疾,于琴亦将有得焉”,苏轼说“散我不*气,洗我不*心”,在专制的封建君主统治下,士人们所捍卫的“道”是无法实现的,官场上的失意者或是当时社会政治的不合作者,心中无比的疾愤,却无处倾诉。“今贤者隐退伐木,小人在位食禄,悬珍奇,积百谷,并包有土,德泽不加,百姓伤痛,上之不知,王道之不施,仰天长叹,援琴而鼓之”(《琴操》),如嵇康、阮籍二人生活不在“乱也看惯了,篡也看惯了”的魏晋时期,他们的“非汤武而薄周孔”、“无君而庶物定,无臣而万事理”的理论是对集权制度的最大怀疑和否定。他们无法公开表露,寄于诗文,又恐落人口实,只得隐没在琴曲申,他们选择“隐”的方式栖身于丘壑,在园林山水申抚琴自娱,寄托自己的忧愤和情思,来“散不*之气”、“洗不*之心”。

      第五,古琴的美学思想受道家影响颇深,隐士大都信奉老庄自然无为的思想,追求清虚、恬淡的生活,注重修身养性,力图摆脱世俗生活的庸俗和繁琐,这无疑又使古琴与隐逸走到了一起。而且道家认为生、老、病;死虽是宇宙中不可抗拒的必然规律,但通过自身的修炼,遵循一定的方法,可以达到祛病延年,长生不死的。对修炼者来说,首先要“去物欲,简尘事”。就是除去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对名利的奢望,道家认为以有限的生命,追求无穷的物质利益,势必会劳神伤身。古琴申要求敦厚、淡泊,正是符合这种清静无为,淡泊明志的道家思想,其实笔者认为在此之中,也包含了隐者对政治灰心后的无奈,意在使自身不再受名利无所累。在这里又有必要说到古代君王抚琴的情况,来区别与隐士抚琴。君王抚琴不是为隐逸,“古之圣明帝王所以正心修身说国*天下者,咸赖琴之正音是资焉”。(《诚一堂琴谈·集论》),最多不过是在处理繁忙政务之后,娱情养性的一种行为;他们更多看中的可能是道家可以达到的“导养神气,宣和情志”的养生功能,用古琴宣扬的君权至上和标榜盛世的功能来炫耀政绩可能是他们的初衷。有称琴长三尺六寸半等于一年365日,琴徽十三个为一年十二个月加一个闰月,琴弦定音宫商角羽等于金木水火土等。可以认为这一象征是包含了五谷丰登,风调雨顺,国太民安这一“盛世”的意思在内。当然皇帝本身都受过良好的教育,有些还是诗人、艺术家,他们的审美情趣、审美标准和文人大致相同,所以君王抚琴也非偶然。

[阅读全文]...
  • 用历史学造句,用历史学写一句话

  • 历史,经典
  • 1、历史事件乃是人类心灵活动的表现。……历史学家研究历史事件时,则必须研究人们是在怎么想的。

    2、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的思想教育功能,是历史教学的三项任务之一。

    3、历史学家将拿破仑战争战争追溯到1803年,当时英国在短暂的“亚眠和*”后向法国宣战。

    4、这一点殊为难得,因为在中外其他知名的幻想小说作者中,真能称得起懂得历史学的,也只有田中芳树而已。

    5、其他地方的牧民迁来乌兰巴托的时候,也同时迁来了他们自身的精神特点。”著名作家、历史学家巴博尔说。

    6、更为*代的另一些历史学者关注科学技术对推动历史的作用,或者着眼于分析气候、自然资源以及环境遭受的破坏所带来的影响。

    7、然而对中国以外的经济学家和许多历史学家来说,公共仓廪这一理念需要更多的解释。

    8、而且令人高兴的是,很多历史学家也是优秀作家,他们对英语的精妙运用使他们的著作成为英语说明性散文的最好典范。

    9、可是您不是专栏作家也不是历史学者,您是以台湾人“总统”的身份与日本人说话,您您的考虑必须比我们要多一层:除了单纯的对历史回顾的诚实之外,李先生,您还担有前瞻性的政治责任。一个被殖民国的“总统”,在获得自由之后,对殖民国说:感谢你教了我很多东西。龙应台

    10、打谱的过程,涉及到音乐史学,版本学、文献学、乐律学、历史学、指法翻译及琴谱考证等诸方面的问题。

    11、历史学家批评项羽的妇人之仁,无疑失之偏颇。

    12、历史学是人文社会科学中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基础科学

    13、最*,有力的证据证明,殷朝的统治者是高丽人,部分中国历史学家也知道这一点。

    14、然而,历史学家保罗斯托克尔认为这是不正确的

    15、斯宾瑟基斯是位当地电台主持人,和研究披头四合唱团的历史学家

    16、多数中国历史地理学者原来是历史学者,所以,他们比较对变迁的研究有兴趣,而对空间变异的兴趣较少。

    17、去年,*雇用的3,000名气象学家,2,500名医保管理人员,1,000名验光师,800名历史学家和500名工业资产经理,无一遭到解雇。

    18、一方面,历史指的是事件,即人类事件的过程;另一方面,它又是指历史的事实报道,即历史学家所从事的探究和做的记事。

    19、英国历史学家柯林伍德说,“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因为任何一部史籍都源于史家的价值判断和智识,无不充满着思想。

    20、英国哲人科学家皮尔逊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历史学家。

    21、但历史学所能提供的庇护是极为有限的,根本不可能满足儒学置之死地而后新生的最终要求。

    22、世界毁灭是许多人饶有兴趣的话题,”美国印第安纳州普渡大学,历史学助理教授迈克尔A?莱恩说。

    23、历史学家通常认为太空时代的开始要上溯到1957年苏联发射人造地球卫星,我们对太空旅行的痴迷比这可早得多。

    24、对这一过程作翔实而清晰的历史耙梳,有利于我们从学术层面对这个“问题”进行历史学学理的分析,.进而搞清*“托派”问题的实质。

    25、日前,贵州民族学院考古学博士叶成勇、历史学博士郭国庆应岑巩县的邀请,对该县木召庄园遗址作了详实的考察。

    26、历史学一旦完成理想化的数学化,其中的必然性事物会形成决定型函数,偶然性事物会形成分段函数。

    27、女书在文字学、语言学、历史学、考古学、民族文化史、妇女学、民俗学等学科领域里的地位、作用和影响,更需探讨。

    28、名誉主编、著名历史学家李学勤则告诉记者,中国历史学家有一个千年梦想,就是“左图右史”。

    29、历史学家不能容许历史学这门学科堕落到这种地步,以致于捏造的历史成为宣传政治神话的工具。

    30、几位历史学家被问及此事时,拒绝接受采访。

    31、高中历史课程改革,不仅打破了历史学科体系,而且未能顾及学科整体性的一般要求。

    32、历史学家并不能正确预见未来,当他们去解读过去,也作出了许多错误判断。

    33、“考据学是求真之学”,“历史学家要有很强的自信力,一个历史学家要坚定不移,不要为一时的风浪而动摇不定”。

    34、古代希腊产生了许多著名历史学家,如希罗多德、修昔底德、色诺芬、波利比奥斯等

    35、中学历史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育质量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受制于学生的历史学*方式。

[阅读全文]...

相关词条

相关文章

从历史中学到东西的古诗 - 句子

从历史中学到东西的古诗 - 语录

从历史中学到东西的古诗 - 说说

从历史中学到东西的古诗 - 名言

从历史中学到东西的古诗 - 诗词

从历史中学到东西的古诗 - 祝福

从历史中学到东西的古诗 - 心语

推荐词条

表达一切随缘的诗句 师生离别的诗句 青春一去不复返的诗句 见面的诗句 夜幕降临的诗句 讽刺人多管闲事的诗句 形容九寨沟的诗句 爱国人士的诗句 关于放弃的诗句 写思乡之情的诗句 关于焚香的诗句 咏夏的诗句 关于科举考试的诗句 隔江相望的诗句 下弦月的诗句 表示对爱情无奈的诗句 形容事态炎凉的诗句 重阳节的师诗句 赞美老师学生的诗句 看淡生活的诗句 带有花的古诗句 形容竞争激烈的诗句 有关孝道的诗句 学*进步的诗句 形容羡慕别人的诗句 关于重生的诗句 关于绿色环保的诗句 胡字开头的诗句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诗句 留开头的诗句 写学*的诗句

随机推荐